预警体构建

2024-05-15

预警体构建(精选7篇)

预警体构建 篇1

1 引言

人力资源危机中最主要的现象就是人才离职率高和中高层人才意外离职或被解雇,由于他们都是骨干人员,他们的出走直接给用人单位造成致命的打击。但与此同时,中高层管理人员危机识别能力较低,发生人力资源危机后采取的措施更是不得力、不系统、不主动。增强人力资源危机意识,提高识别人力资源危机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危机风险管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对人才流失的调研分析

根据对人才流失的动因分析,影响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影响程度又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对人才流失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就用人单位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受自身的条件、能力等限制,对于人才流失的众多因素中,存在一些用人单位无法控制的因素,因此应针对具体的用人单位进行系统调研,以明确对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及主次,才有利于用人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

2.1 人才满意度调研分析

人才满意度与人才流失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用人单位来说是持续的、长期存在的。一般来说,对工作不满意流失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们在分析人才流失原因时,必须将人才满意度和其他变量结合起来考虑,以便更有效的理解和预测人才流失[1]。

现在发达国家己经有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测量雇员满意度的办法,如:职位描述指数(Job Descriptive Index,JDI);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以及工作满意指数(Job Satisfaction Index,JSI)等。另外,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专门进行标准化或者半标准化的员工态度调查的研究及咨询公司。此外,还可以争取一些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学者及顾问的帮助,来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2]。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调查设计得合理有效,员工工作态度及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才能作为诊断和分析员工流失行为及动机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其次,当员工感到坦率地回答调查问卷绝对安全可靠时,这类调查才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最后,当员工认识到积极参加调查会对自身产生积极后果,通过参加调查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时,这类调查才是有意义的。

对于科技企业的人才来说,工作内容是决定工作满意度及员工流失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指标。有效地测量员工的思想意识并评价其工作内容的方法,被称作工作诊断调查(Job Diagnostic Survey,JDS)。工作诊断调查设置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指标来衡和测试与工作密切联系的变量;如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工作任务的独特性、工作的自主性、工作信息反馈、以及一些个体差异和工作满意的变量[3]。

尤其重要且值得调查的有关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指标通常有,工作报酬、工作内容、直接上司、工作合作伙伴、工作条件等。另外,定期地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满意度指标进行重复调查,有助于分析诊断员工流失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对员工流失的研究,纵向分析远远比瞬间的横截面分析更有益。影响人才流失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人才对用人单位未来工作机会的预期和评价

人才是预期其工作会有所进步?亦或预期其工作会变得更糟糕?人才现在的工作对其个人职业抱负有贡献吗?人才是否预期并认识到其在企业内有晋升及改变工作的机会?以前关于流失的分析中,很少详细地考虑关于自身对企业内未来晋升及工作发展的预期及评价。从理论上讲,对这些变量予以足够的重视是有意义的.

2.3 人才对本用人单位外部工作机会的预期和评价

非工作因素(如雇员对闲暇及工作地区的偏好等)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流失,或和其他影响员工流失的变量一起影响员工的流失。另外,员工的家庭责任、双职工家庭以及工作与非工作角色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员工的流失。

3 构建人才流失预警系统

3.1 建立人才流失预警测量表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已经找出了影响人才流失的系列指标,显然,对不同的用人单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会不同的。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用人单位做具体的设计,对同一用人单位的不同层级的人才制定不同的量化表。

3.2 设置人才流失预警限

预警限是人才决定离职与否的临界点,当上述预警指标测试分数达到预警限的时候,人才决定很快离开用人单位,超过预警限时,人才会立刻离开用人单位,未达到预警限时或远离预警限时,人才一般不会很快离开用人单位。预警限的设置可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1)招聘测试法对新招聘的人才,用预警指标测试其原单位的各项指标得分,并将此分数作为离职预警限。因为新人才是从原单位离开的,正常情况下,他之所以离开原单位,就是因为立志一项指标测试得分达到一定程度,而这一临界值即可作为该人才在新单位里离职预警限的参考。

(2)历史数据法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历史上对相同职位已离职人才测试的平均分作为预警限的参考,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用人单位的情况,比较具有针对性[4]。

(3)专家法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才流失的预警限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或绝对的数值,不同的用人单位不同的人才可能都不同,为此,可考虑运用专家的经验,采取专家评价法来设置预警限。

3.3 超过预警限的解决办法

当对某一人才测试的结果达到(即将达到)预警限时,但该人才还未离职时,可以启动人才流失的离职管理程序。

(1)离职面谈离职面谈应该从人才表露了流出的意向之后就开始进行了,由具有一定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面谈,态度要诚恳、坦诚,面谈时,首先,领导者要对此事表露出强烈的反应、足够的关注,积极地进行挽留及劝阻。其次,要诚心诚意地倾听人才对用人单位的意见,尤其是其离职的原因,同时还应该了解其去向,并引导他考虑用人单位存在的一些积极因素及辞职原因的可变更性。最后,领导者要保证对此事保密,这次谈话是非常重要的,人才一般都很重视领导者对其流出的决定的反应。在谈话之后,用人单位就应该对谈话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商量一个说服人才留下来的方法。用人单位所制定的挽留方案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打动人才的心理弱点,击破他的心理防线。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人才所提出来的困难,降低影响水平。如果以上的措施均不能挽留住人才,用人单位也不能强留。这时,用人单位应该做的就是采取措施减少由于该流失而可能带来的损失。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积极的、果断的防范措施,避免连带影响使用人单位受到更大的损失。

(2)挽留人才的后续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在用人单位第一次雇佣他们时,也许没有发现他们的真正价值,也没有能达到挽留的目的,但在第二次,我们可能会发现一座金矿。所以,用人单位在人才流出后,应继续做挽留人才的努力。继续与流出的人才通电话,保持联系,以亲切关心为由,尽力争取他们的回归。并用完善的制度来欢迎离职后又回来的人才。比如摩托罗拉用人单位规定人才职后在90天内能回到用人单位,以前在用人单位的工龄可连续计算等。

(3)继续合作的可能人员流失并非都是坏事。聪敏的做法是在他们离职后继续和他们保持联系,把他们变成拥护者、客户、商业伙伴。没有“终生人才”,我们的目的是“终生交往”。人才走出用人单位大门的那天并不标志着用人单位与此人关系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关系的开始。由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后果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单一的政策、实践或过程能够独善其功地完成人才流失管理和控制工作。有效地管理人才流失过程需要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诊断。这包括招聘、筛选、录用、职位设计、薪酬福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设计、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表等诸多方面。

3.4 低于预警限的管理办法

当人才的测试分数低于预警限时,并不意味着他不会离开用人单位,只是说他暂时不会离开用人单位,可能随着不满情绪的不断增加或者是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他就可能离去。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具有危机意识,充分利用测试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如工作的枯燥性、成长机会、工作环境等都是人才流失非常敏感的因素,必须妥善处理。对此,提出以下6种策略:(1)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以适当的待遇留人;(2)构建人才成长的事业平台,事业留人;(3)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环境留人;(4)加强用人单位领导情感激励、感情留人;(5)弘扬良好的用人单位文化,文化留人;(6)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制度留人。

可能有人会问:人才已经离开了用人单位,何谈控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首先,如果我们正确处理善后事宜,就可以对安心在用人单位工作的人才及有流出意向但尚未采取行动的人才起到安抚与警示作用,减少连带影响,防止流失扩大化。其次,流出的人才可能仍在本地区、本行业从业,他的活动可能给原用人单位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确处理善后事宜有可能减轻不良影响,甚至变不利为有利,况且既然会流出,当然也存在重新流入的可能性。再者,人才流失虽有其本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也存在社会的、用人单位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冷静地反省一下,在用人单位经营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控制人才流失的措施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并尽快予以改善,“亡羊补牢,未为晚已”。可见善后与反省仍不失为控制人才流失的一个必要举措。

4 结语

人力资源危机中最主要的现象就是人才离职率高,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人才流失的指标体系,设计不同层级人才流失预警测量表和预警限,提出超过预警限的解决办法和未超过预警限的管理办法,从而构建人才流失预警系统,对于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能起到提前预知、事后跟踪反馈,进而留住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红,孙建萍,刘国义.推进用人单位人才工作满意度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7):56-60.

[2]王志红,蔡久志.大学人才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79-81.

[3]何波.论人才满意度研究现状及其设想[J].重庆大学学报,2005(9):128-130.

[4]翟剑.人才流失:一个依然严峻的事实[N].科技日报,2006-09-25(8).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篇2

关键词:财务预警系统,预警方法,沃尔比重评分法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对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根据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理论内涵的本质要求,以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为基本要求,从短期预警和长期预警两个方面着手,利用定性、定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警分析方法,建立能有效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

一、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预测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

1.从现金的来源分析现金流量短期预警作用

企业的现金来源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企业不可能长期依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维持和发展。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才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满足长短期负债的偿还需要,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此外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仅依赖外部筹资实现,厚实的内部积累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旦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出现异常,其账面利润再高,财务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2.从现金使用的主要方向分析短期预警作用

在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出的各期变化幅度通常不会太大,如出现较大变动,则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一般是购建固定资产或对外投资引起的,此时就要视企业经营者决策正确与否而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到期债务和支付现金股利。债务的偿还意味着企业未来用于满足偿付的现金将减少,财务风险随之降低。但如果短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占总现金流出比重太大,也可能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企业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偿债能力。反映流动性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现金流量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现金流量比是现金流量分析中的最核心指标,是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细致的财务比率。它克服了传统比率分析中流动比率指标的缺陷,能动态、历史地观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是指经营现金流入与投入资源的比值。反映获取现金能力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这两项指标越高,说明资本、资产获得现金能力越强。

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现金,则适应性强。反映财务弹性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和现金派现率。收益质量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看,评价收益质量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营运指数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短期财务预警主要采用定量预警方法,利用单变量或多变量模型预警方法并结合上述四组指标进行预警。单变量或多变量模型预警方法将在长期财务预警方法中阐述,这里重点说明编制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进行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与传统的定期预算方法相比,按滚动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具有透明度高、及时性强、连续性好,以及完整性和稳定性突出等优点。滚动预算按其预算编制和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三种方式。将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配合每日现金收支报表及每周(或每十日)现金收支预估表,即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使公司经营者及财务管理人员能尽早得知潜在的现金缺口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一)以偿债能力为核心的预警指标体系

获利能力从长期而言是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是企业财务实力中最重要且最可靠的一类指标。财务预警时可选用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用来分析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当企业缺乏偿债能力时,会产生资金不足、对债权人利息和本金延期支付现象,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并导致破产,财务预警时主要选用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和资产负债率两项指标。资产负债率是长期财务预警的核心指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企业发展不利。

经营能力指标是衡量企业运用其资源效率的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如果经营能力不佳,可能预示着企业日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财务预警时可选用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两项指标。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企业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销售增长率,故选择销售增长率和净资产成长率两项指标作为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财务预警指标。

(二)长期财务预警方法

1.定性预警分析方法

(1)专家调查法。

企业组织各领域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由于这一方法的成本较高,大部分企业只采用其中的标准化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经营者参考。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企业财务运营情况不佳,甚至出现危机肯定有特定的症状,而且是逐渐加剧的。人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各个阶段的症状,对症下药。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见下图。如企业有相应情况发生,一定要尽快弄清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财务正常运作。这一方法的原理类似于诊断病人,根据病人的症状,如咳嗽、发烧等查找病因,并予以治疗。这一方法直观明了,简单易行,尤其适合企业进行自我诊断。但阶段划分比较困难,要求诊断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2.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1)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式分析模型是以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财务比率按其预测能力有先后顺序之分,在预警指标体系的八项指标中,对企业财务最具长期预测能力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其他六项指标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因为企业良好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应该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状况。具体操作时,将各项评价指标划分为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险的程度。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运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对于同一公司、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单变量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多变量分析方法或综合分析方法的辅助。

(2)多变量预测模型。

多变量预警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的方法,当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失败时,只需将多个财务比率同时输入模型中,模型会通过计算得到一个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就可以判别企业是否会面临财务失败或破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应成果,形成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预警模型,例如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曼(Altman)的Z计分模型,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国台湾陈肇荣先生多元预测模型等。多变模式从总体宏观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呈现不稳定的现象,提前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的准备工作。当然,由于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国别等诸多差异,企业不应拘泥于任何经验数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企业要求和特点的总体财务失败预警系统。

3.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该种评分方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中,将其作为一种财务预警方法,与其作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预警时得分越大表示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中的评分越高表示财务状况越好。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协调性、经济性的原则。长期预警可选择如前所述的指标体系,并参照有关资料,结合企业的特点及所处行业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企业影响较大的指标可赋予其较大的权重,所采用的短期预警的指标权重之和,应为100%。此步骤应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2)将指标划分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安全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指标值正常。预警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警戒状态,指标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在短期内转为危机,也可能转为安全,提醒经营者是否考虑对该指标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危机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指标值极差,提醒经营者应检查具体指标值,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使经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对于各项指标,首先应先确定一个标准值,即正常值,这个值可以是公认的值,如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也可以是同行业中的平均值,如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可能是一个极值,如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是贷款利率。其次是确定区域的临界值(界限值)及预警控制范围,这项工作可结合企业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进行。

(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先对各财务指标进行评分,而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加权总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T=X1×R1+X2×R2+……Xn×Rn

其中,T为总得分,X1,X2……Xn 为各指标得分(可以100计),R1,R2,……Rn为指标权重(可以%计)。在计算总评分时,各个指标得分计算比较关键,将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其得分。

(4)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程度实际操作时,不仅可根据总得分所归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预警,还可根据各指标所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控制。企业经营者在了解经营状况时,如果发现本月份经营出现警告,则应具体查阅明细指标状况,以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庄小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刍议[J].财会研究,2003(6).

[3]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4]李相国,刘俊彦.论财务管理七个理论问题[Z].2004第九界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2004.

[5]邱玉兴.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系统探析[Z].2004第九界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2004.

[6]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定量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一些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 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重视财务预警的建立。目前我国企业也有不少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 但并非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原因何在?通过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跟踪、调查与研究, 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现阶段的财务预警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财务预警的构建与企业本身情况不相适应

在经济社会里, 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 即使是同一行业, 其经营管理特点也不一样。如企业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 一味的盲从, 选取了不能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财务预警系统就不能及时发挥功效。

(二) 危机预警过程中, 企业对危机预报反应迟钝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 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企业对其潜在风险做出越来越快的判断, 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 企业及时获得准确警报, 并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财务预警系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三) 企业建立的预警模型, 不能准确预测警情

目前以财务评价为主, 面向企业内部, 注重战术性反馈的传统财务业绩评价等指标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现金流量指标, 它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评价, 从而削弱了财务预警风险模型的预测效果。

(四) 缺乏财务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

一般企业认为, 如果做好财务预警的前期工作和系统构建就行了, 缺乏对已处理的危机的预警过程进行总结和吸收经验教训, 不及时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也就不能对未来经营管理和预防类似危机提供前车之鉴。

二、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一)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前提

1. 较为完备扎实的管理基础是实施财务预警的基础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管理基础, 特别是企业在实施ERP之后, 财务预警应充分利用ERP的管理思想和基础数据, 而不是单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 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衔接和协调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 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实现数据共享。

3. 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数据来源, 没有与这些系统的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 预警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不充分, 预警系统不灵敏, 其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发挥。

4. 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财务预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一种高级形式, 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领导人素质要求较高, 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

5.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财务预警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责权分明、内部稽核制度健全、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独立客观等内容, 并确保其能得以切实执行, 这是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 构建财务预警的方法

目前, 在研究领域上,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 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 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和预测警情, 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从定量分析所使用的指标来看, 定量分析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

(1) 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单一财务变量对企业财务失败风险进行预测的模型。

根据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科学性、重要性、经济性原则,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

1) 偿债能力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 反映为资产的变现力差, 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来说, 一个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大, 其偿还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 获利能力

盈利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一个企业只有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 才会远离财务危机。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净利率。

3) 发展能力

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 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越壮大, 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来融资的功能越强, 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2) 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型。目前在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指标模型是:Z指标模型。Z指标模型是1968年美国埃特曼教授 (Altman) 采用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法, 利用五项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计算预测企业危机的指标模型, 即:

其中:X1=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

X2=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和发展能力。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期末股东权益/期末总负债。该指标测定的是财务结构。

X5=销售收入/期末总资产。亦称总资产周转率。

一般地, Z值越低, 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可以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若Z≥2.9, 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发生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

若Z≤1.2, 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

若1.2<Z<2.9, 企业属于“灰色区域”或者“未知区域”之列, 也就是说难以简单地得出是否肯定破产的结论。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 (五种财务比率) , 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X1、X4) 、获利能力的指标 (X2、X3) 和运营能力的指标 (X5) 有机联系起来, 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 Z指标模型预测企业未来一年内破产的准确性约为90%, 两年内的准确性约为80%, 但对于两年期以上的破产预测作用不大。

多变量模型除了以上介绍的Z计分法模型以外, 还有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 以及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F分数模型等。但是, 这几种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就目前为止, Z计分法模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 定性分析法

定性预警方法, 其特点是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 以判断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典型的有“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即将财务危机区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4个阶段, 通过财务分析进行判断。在危机潜伏期存在销售额下降或销售额上升利润额反而下降、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信誉持续降低、经营秩序混乱等现象;在危机发作期存在自有资本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过重、缺乏财务的预警作用、债务拖延偿付等现象;在危机恶化期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专心于财务周转、债务到期不支付等现象;在危机实现期存在负债超过资产, 丧失偿付能力等现象。此外, 定性预警还要考虑:a)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一般来说, 国家政治稳定、政策优惠、经济繁荣,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经济环境恶化、市场商品价格波动较大, 会直接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B) 行业特征方面。行业不同财务风险也不同。例如, 有些高科技产业,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特点, 同时也存在高风险的隐患。C) 市场状况方面。企业竞争对手少, 则风险就小。反之, 风险就大。定性预警常用专家调查法、管理评分法等。这些都受分析人员的分析方法及其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 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还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企业自身的财务预警系统

我国企业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已成功应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同时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及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不考虑企业之间的差异性, 采取一刀切, 由此导致其预测的准确度的下降。

2. 要合理选取预警指标

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 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 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 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评价和判断。

3. 不断改进财务预警方法

现阶段对于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 在国内主要采用单变量研究和多变量研究两种方法,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应该综合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财务预警效果。在应用多变量模型时, 应考虑不同年度间环境上的差异, 如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周期等对模型的影响, 并尽可能地加以规避。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新的财务预警方法, 例如, 可以利用中期财务报告中的指标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将其作为利用年度报告预警的有力补充, 积极利用一些动态预警模型。

4. 建立全程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预警, 而更在于围绕预警所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事前工作包括确定评价标准、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指标安全区间和风险区间、建立模型、收集资料、信息传递等;事中工作包括分析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发生预警信息、将信息反馈至各相关环节;事后工作包括当发生潜在危机时支持配合相关方面寻找根源及时纠错、建立追踪系统跟踪预警。此外, 还应当明确, 财务预警系统不只是在意识到企业可能将出现问题时才使用, 而应更注重日常监控, 随时考虑各种可能导致预警的原因, 重视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注重企业各个部门的协作, 树立合作与全面财务预警的理念。

5. 强化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维护及监管

通过日常维护和监管, 保证财务预警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充分共享;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财务数据、指标体系和预警临界值, 确保预警及时、准确;加强财务预警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 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王亚.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N].中国总会计师, 2009 (2) , 77-78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篇4

财务预警模型在应对财务危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迅速发展, 因财务危机被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甚至退市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 构建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财务预警模型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发展趋势上看, 国外财务预警模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由单变量预警模型向多变量预警模型发展的过程。Fitzpatrick (1932) 提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单个变量进行对比, 涉及范围较窄, 反映的指标也不够全面。Beaver (1966) 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运用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想法, 并通过扩大搜集企业和指标的范围构建了财务预警模型, 标志着单变量财务预警体系的成熟。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 单变量预警模型预测准确性差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为此爱德华·阿特曼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Z分模型, 标志着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产生。随后, 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放宽假设对Z分模型进行了完善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神经网络法构架财务预警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 奥多姆和沙达 (1990) 首次将神经网络法运用于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 随后萨奇伯格 (1992) 和瓦里托 (1994) 分别将此方法运用于实证分析中,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析结果。我国学者主要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对财务预警模型构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周首华、杨济华、王平 (1996) 通过将现金流量指标加入Z分模型中, 形成了F分模型。陈瑜 (2000)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将二元线性回归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杨淑娥、黄礼 (2005) 采用BP神经网络法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笔者主要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判别分析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笔者以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中34家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为了构建和检验模型的准确性, 另外选取34家性质和规模相近的非ST上市公司进行配对。在选取样本的时间范围上, 选取上市公司被ST前三年的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t-1、t-2、t-3表示, 通过分析说明预测准确性和预测时间之间的关系。为了全面反映上市公司财务情况, 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 选取了11个指标为研究对象, 包括销售净利率 (X1) 、总资产报酬率 (X2) 、加权平均净资产报酬率 (X3)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X4) 、现金流量比率 (X5) 、应收账款周转率 (X6) 、总资产周转率 (X7) 、总资产增长率 (X8) 、净资产增长率 (X9) 、流动比率 (X10) 、资产负债率 (X11) 。

二、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一) 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

为消除不同指标之间量纲差别过大的影响, 在主成分分析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为了检验标准化后的数据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3:

由上表可知, 三年的KMO值分别为0.692、0.632和0.602,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 KMO取值大于0.6, 被认为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因此, 三年的数据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三年的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综上所述, 认为适合于主成分分析。笔者将重点列出以t-1年数据为例的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过程。

(二) 提取主成分

解释的总方差表示提取的主成分是否能够代表大部分的原始信息, 具体结果见表4:

通过解释的总方差可以看出, 提取的五个主成分能够反映84.041%的原始变量, 能够解释大多数的原始信息, 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五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的含义, 可进一步分析成分矩阵, 以说明这五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上市公司哪些方面的财务信息, 具体结果见表5: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a已提取了5个主成分。

通过对成分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 主成分1中表示上市公司获取现金流能力指标的负荷量较高, 因此主成分1代表上市公司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主成分2中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的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变量, 代表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主成分3中代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比重较大, 代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主成分4中资产负债率指标的负荷量较大, 代表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主成分5中净资产报酬率指标负荷量较大, 因此主成分5代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财务预警模型构建为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首先通过分析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具体结果见表6:

通过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知主成分表达式的系数, 用F1、F2、F3、F4、F5分别表示五个主成分, 则:

F1=0.16X1+0.24X2+0.072X3+0.215X4+0.257X5+0.047X6+0.169X7+0.197X8+0.119X9+0.218X10+0.019X11

F2=-0.12X1-0.034X2+0.141X3-0.243X4-0.211X5-0.23X6-0.196X7+0.42X8+0.55X9+0.076X10+0.159X11

F3=0.335X1+0.286X2+0.182X3-0.374X4-0.254X5+0.297X6+0.336X7+0.076X8-0.03X9-0.344X10+0.155X11

F4=0.07X1+0.116X2+0.291X3-0.02X4-0.031X5-0.395X6-0.04X7-0.274X8-0.256X9+0.228X10+0.629X11

F5=-0.532X1-0.198X2+0.612X3+0.153X4+0.004X5+0.492X6+0.132X7-0.054X8+0.04X9+0.058X10+0.107X11

用T1表示t-1年上市公司, 根据表4的解释的总方差可以得出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

T1= (27.341F1+17.274F2+14.623F3+13.702F4+11.1F5) /84.041

将样本中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该模型即可得出各个上市公司预警值的分布情况。

在对t-2年和t-3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时, 分别提出了四个主成分,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构建出被ST前2年和前3年的财务预警模型, 前2年的模型为:

T2= (27.207F1+21.056F2+17.783F3+14.58F4) /80.626

其中:

F1=0.264X1+0.275X2+0.127X3+0.13X4+0.132X5+0.099X6+0.102X7+0.218X8+0.149X9+0.138X10+0.055X11

F2=-0.205X1-0.102X2-0.168X3+0.435X4+0.422X5+0.283X6+0.036X7-0.107X8+0.016X9-0.132X10-0.087X11

F3=-0.138X1-0.087X2-0.172X3+0.076X4+0.068X5+0.074X6-0.017X7-0.13X8-0.012X9+0.519X10+0.593X11

F4=0.065X1-0.084X2+0.627X3+0.186X4+0.054X5+0.126X6-0.124X7-0.018X8-0.678X9+0.034X10+0.12X11

从四个主成分的等式中可以看出, 主成分1中X1、X2、X3的系数较大, 代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主成分2中, X4、X5的系数较大, 反映上市公司获取现金流的能力, 主成分3中, X10、X11的系数较大, 反映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主成分4中X3、X9的系数较大, 则同时反映上市公司获取现金流能力和发展能力。

前三年的模型为:

T3= (31.895F1+19.643F2+18.282F3+15.141F4) /84.961

其中:

F1=0.728X1+0.884X2+0.862X3+0.252X4+0.506X5-0.021X6-0.01X7+0.242X8+0.461X9-0.312X10-0.466X11

F2=0.063X1+0.263X2+0.058X3-0.246X4+0.294X5+0.377X6+0.379X7+0.355X8+0.27X9+0.735X10+0.635X11

F3=-0.103X1-0.003X2-0.275X3+0.614X4+0.373X5+0.31X6+0.644X7+0.345X8-0.257X9-0.171X10-0.304X11

F4=-0.258X1-0.022X2-0.123X3+0.484X4+0.46X5+0.094X6+0.374X7+0.501X8+0.371X9+0.217X10+0.055X11

从中可以看出, 主成分1中X1、X2、X3的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变量, 表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主成分2中, X10、X11的系数较大, 反映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主成分3中, X4、X7的系数较大, 代表上市公司获取现金流能力和营运能力, 主成分4中, X8的系数较大, 反映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

三、财务预警模型检验

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判别分析法 (MDA) 检验, 根据错误分类最小原则最大限度的区分两类不同主体, 并与预测数据进行比较, 以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上市公司被ST前三年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检验, 不但能够得出财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 而且能够验证预测时间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具体检验结果见表7:

通过对判别结果进行分析, 将被ST的上市公司 (1) 错判为非ST (2) 的情况计为第一类错误, 将非ST的上市公司 (2) 错判为ST (1) 的情况计为第二类错误。可以看出在t-1年中第一类的错误率为8.8%, 正确率为91.2%;第二类的错误率为2.9%, 正确率为97.1%, 综合准确率为94.15%。同理可以分析出t-2年和t-3年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86.75%和80.9%。由此可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较高, 在预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方面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另外,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被ST前3年的综合准确率趋势, 可以看出, 预测时间越短, 准确率就越高, 随着预测时间的向前推移, 准确性会有所下降。

四、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不仅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 而且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笔者以上市公司被ST前三年的指标及相关非ST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随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被ST前三年的财务预警模型, 最后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法检验了财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表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且预测时间越短其准确性就越高。

但上述研究还有一些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1) 只选取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 而财务指标只能反映财务因素, 不能反映非财务因素, 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 (2) 所选取的数据均为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 可能被粉饰过, 因此降低了预警的有效性。 (3) 只是从定量角度进行了分析, 没有从定性角度分析, 使得结果并不十分准确。 (4) 由于被ST的公司有限, 所以选取的样本只能代表普遍性, 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 《会计研究》2011年第2期。

[2]邱云来:《Z计分模型的改进及实证检验》,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2期。

[3]张星文、廖英霞:《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第6期。

[4]Altman.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Pay Inequality, and Effort Variability:An Alternative to the Neoclassical Model.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95, (2) .

酒店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篇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酒店作为一个综合的服务性行业, 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酒店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较为活跃的一个主体。酒店的财务管理也已日趋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更是成为了一种管理艺术。特别在经历了金融海啸后, 中国的酒店业消费相对疲软, 竞争日益加大。对于酒店的财务管理研究需要考虑重新定位, 因此构建酒店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就显得迫在眉睫。

酒店的财务部门作为酒店系统内的大管家, 与酒店的其他部门诸如:餐饮部、客房部、工程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部门都需要财务部门的支持, 否则酒店的正常运营会受到影响, 如果不处理好这些关系极有可能导致酒店的整体运行陷入瘫痪。

酒店所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酒店内部的因为经营、管理、决策等不当所造成的危机, 也有来自外部的自然因素的不可抗力所造成、公共危机所造成的各种殃及酒店的正常运营的危机。酒店是一种社会公共场所, 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比较敏感, 同时也更易受到这些因素严重时给酒店造成的危机。

二、危机和危机管理

世界旅游组织把危机定义为“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继续经营的非预期事件”。我们将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借用到酒店的危机管理中来, 将酒店的危机定义为对影响酒店正常运营的非预期事件。这种危机主要有形象危机、人事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信息危机、公共危机。形象危机也叫信誉危机, 良好的社会形象是酒店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事危机是酒店对现有管理人员以及后备管理人员队伍缺乏培养和储备, 或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致使骨干管理人员流失、后备管理人员匮乏, 使酒店管理队伍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也成为酒店潜在的危机。财务危机是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高层经营决策不当给酒店造成财务危机, 二是酒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有漏洞, 导致流动资金被挪用、被挥霍、被贪污等现象, 给酒店造成财务危机。财产危机是酒店在经营过程中, 由于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或意外事故等给企业造成的财产危机。信息危机是由于酒店不注意行业经营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注意借鉴同行以及竞争对手的经验和教训、妄自尊大、闭门造车, 致使自己远离行业中心, 给酒店造成危机。公共危机是酒店经营的对社会依赖性强、对外部反应极其敏感特点所造成的。

综合以上分析, 酒店引入危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对酒店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酒店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防患于未然, 科学、从容地应对各种危机。由于形象危机、人事危机、财产危机、信息危机、公共危机很难用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的分析, 酒店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加强管理监督即可。而财务危机可以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进行量化分析, 故本文只在此对酒店的财务危机建立指标体系来分析。如果有可获得性的数据, 可以根据本文建立的危机指标体系的模型来判断该酒店的财务状况, 根据各个指标具体的综合表现可以判断酒店的财务运行情况以及后期财务运行状况。

本文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指标变化, 通过构建一个危机预警模型来描述酒店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从而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建立的, 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 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三、酒店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

(一) 构建原则

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体, 故在指标体系的选取上, 指标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预测性这两个特征。只有当选取的指标满足这两个特性, 我们才能较好地预测和控制可能产生的危机。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满足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重要性、预测性、动态性这六个原则。科学性是指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 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系统性是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入手, 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用性是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 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预测性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 能够及时预测财务危机的变化, 及时做出判断。动态性是指建立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 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 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 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了5大类财务指标作为一级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的研究, 分别为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现金流量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有5个二级指标来体现。这5个二级指标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 (x1) 、速动比率 (x2) 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x3) , 这三个指标主要体现酒店业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 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 (x4) 和本息偿付倍率 (x5) , 这两个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 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发展能力指标有3个二级指标来体现。发展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增长率 (x6) 、总资产增长率 (x7) 和净利润增长率 (x8) 。这三个指标主要体现酒店的发展能力以及在同类市场的竞争能力。酒店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 对发展能力的研究可以预测酒店竞争能力的大小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

现金流量指标有6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现金流量指标主要有基本现金置存标准 (x9) 、现金流量指数 (x10) 、营业现金流量指数 (x11) 、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 (x12) 、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 (x13) 、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x14) 。在酒店经营过程中, 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现金流量指数小于1时, 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人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 持续下去, 将引发财务风险。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小于1时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 营业现金流入匾乏, 支付能力下降, 长此以往, 会发生财务风险,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小于1时表明, 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 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 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小于1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低、金额越小, 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现金支付能力越弱。

盈利能力指标有5个二级指标来表现。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营业收入净利润 (x15) 、总资产净利率 (x16) 、投入资本回报率 (x17) 、资产现金率 (x18)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x19)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 财务风险越小;反之, 财务风险越大。

营运能力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来体现。营运能力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 (x20) 、营运资金周转率 (x21) 、总资产周转率 (x22) 、应收账款周转率 (x23) 。营运能力分析是对企业资金周转状况进行的分析, 资金周转得越快, 说明资金利用效率越高,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好。

(三) 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文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酒店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 而预警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是基于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由于选取的23个财务指标来反映酒店业的财务危机状况, 这23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首先进行多重共线性的处理或者对这23个指标提取主成分。利用提取的主成分来代表这23个变量的信息。

把提取的主成分作为变量进行构建危机模型, 判别分析主要利用fisher函数判别分析来进行判别。也可以利用logistic回归来对主成分进行logistic回归, 利用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判断酒店是否处于财务危机中。

具体的实施过程为先搜集数据, 即找到一些存在财务危机的酒店和一些财务状况良好的酒店, 对这两种类型的酒店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利用这两种不同财务状况的酒店的不同财务指标的表现建立的判别函数, 找到一个判别标准。或者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评价所要判断的公司处于财务危机的概率, 以此来警醒酒店的财务管理决策者。

(四) 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危机问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 对于酒店行业也不例外。由于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牵扯到指标的获得问题, 故在建立模型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数据的真实与规范。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 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 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 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四是结合时间序列分析中的长期趋势分析法, 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 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五是注意保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先进性。由于酒店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经营规模、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 要依据酒店所处的经济环境及经营状况及时更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淘汰不适用的指标, 增加能反映本酒店实际经营状况和潜在财务风险的新指标。

四、模型的实际应用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酒店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方法和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文是根据酒店行业的特点来选取的财务指标, 如果扩大到一般的行业只需要将其中的几个指标体系替换掉, 用体现本行业的特点指标即可。例如要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可以利用本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选取财务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 (非ST公司) 和财务状况出现危机的公司 (ST公司) 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扩大到一般的行业, 选取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不好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建立危机预警模型来预测财务状况。

本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是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或者是logistic模型只是对酒店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判断, 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 即被判断的酒店不存在财务危机却判定为存在财务危机, 或者存在财务危机的酒店却被误判为不存在财务危机。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过分依赖于模型的判别。

参考文献

[1]李培荣, 李平.现代酒店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导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

[2]马桂顺.酒店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谭国平, 于丽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统计与咨询, 2003 (15) .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篇6

目前,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欠缺,这不但困扰着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正常开展,也给交通运行、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对交通环境监预警体系的构建进行介绍。

1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问题

目前,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基础支持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法规建设滞后,机构、人员编制不够,队伍素质不高,经费难以保障。

(2)技术保障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网不健全,技术设备和方法落后,数据的权威性不能保证,技术体系亟待完善。

(3)环境管理薄弱,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乏力,环境管理职责缺位,整体运行效能不高,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4)社会参与力欠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与交通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沟通渠道不够。

(2)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任务难以落实

由于交通环境的自身特点,环境监测预警的监测断面以及监测时间段难以持续的固定,存在较大的变动性。交通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预警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结合以及实施需要有效的机制来保证。

(3)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公路所处的自然环境类型越来越多,不同环境的环境因子选择以及预警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技术研发以及保障存在局限性。

2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2.1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概述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指以交通环境状况及变化过程为对象,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重大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性监测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环境监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保障体系。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将监测管理、监测网络、监测技术装备、监测技术标准、监测人才队伍、监测质量管理等基本要素体现在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4个子体系中,即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体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运转高效、反应灵敏、数据可靠3个基本特征;实现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监测和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生态环境等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尽可能地准确预警、及时响应和科学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的3项基本功能;完成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监测3项基本任务[1]。

2.2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组成

交通环境监测体系由4个子体系组成,即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预警体系的结构和运行图见图1。

2.2.1 基础支撑体系

(1)强化交通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建成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真正发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作用,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必须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2)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法规建设

建立和健全交通环境监测执法责任制,监测人员和分析人员要做到落实责任、恪尽职守、协调联动、联合把关;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对于监测数据超过安全界限和国家规定的路段,要及时上报交通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采取积极的处理和防治措施,对于干扰破坏监测工作或设备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健全环境监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互相监督,环环相扣。

(3)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投资建设

应制定有关环境经济政策,增加环保资金投入,支持监测技术的研究,加强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实现监测机构的标准化。监测部门在完成常规监测的同时,要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监测水平,使监测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适应发展要求。优先安排资金购置专门设备,建设好应急监测队伍。

(4)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机构建设

中国交通运输部实施的《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各类公路水路交通建设项目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施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监测机构分一级站、中心站和监测站或化验室,三级设置组成交通环境监测网。按照要求中国目前交通监测机构远远不足,特别是监测站,因此必须加快交通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

2.2.2 技术保障体系

(1)加强交通环境监测网建设

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网的重点建设任务应是:在国家环境监测网中优化调整交通环境监测网,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和各类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开展优化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点位及断面、污染源和预警应急监测等任务。同时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的原则和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交通环境监测网,使交通环境监测网的监测任务和目标与国家环境监测网相互衔接、互为补充[2]。

(2)加强环境监测设备能力建设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技术装备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监测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二是加强污染源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掌握污染源污染物排污情况和“三同时”验收监测能力;三是加强环境预警和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响应能力;四是加强遥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遥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能力;五是加强环境监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水平等。

(3)健全交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需要重点形成与完善适合与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基础理论体系、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方法标准体系等。通过交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常规监测能力、自动监测能力、预警应急监测能力、环境监测信息能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交通环境监测科技进步。

(4)完善交通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

加强交通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监测信息传输、数据管理和应用共享能力,以适应综合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的快速传输、收集、集中处理要求,以及及时准确的交通环境预报制作与交通环境服务要求。利用先进传输手段,提高探测信息传输能力,提高监测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利用先进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信息海量存储系统,完善实时资料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实现对各种资料集中统一存储、管理和共享,并方便异地实时使用。特别是广泛调研、搜集整理交通环境灾情资料,建立交通环境灾害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

2.2.3 环境管理体系

(1)创新环境监测管理体制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应符合中国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要求,同时要结合交通环境保护的特点,研究制定交通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环境监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理顺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交通环境监测部门需要认真履行环境监测职能,加强环境监测系统内部的管理,加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科学评价交通的环境质量状况。

理顺环境监测预警运行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建立国家环境监测网运行机制,合理界定国家环境监测网中国家承担、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地方承担的环境监测任务,明确国家与地方在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对于交通环境监测预警,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展环境监测任务,共同负责。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

(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确立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基本要素构建质量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2)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为评价基础,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工作的实施方式、评价结果的判定方法。

(3)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网质量管理办法。研究建立新的监督管理模式、制定各类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监督方法和制度等。

(4)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先进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设施;研究快速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排污总量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生态监测、固体废物及土壤监测等技术与方法;建立水、气、声、土壤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3]。

(3)加强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

技术执法能提高执法效率,减少矛盾,减少对交通环境的不良影响,技术监督是对监测人员规范工作的指导和教育,对交通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的反映。加强交通环境监测预警的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对于交通环境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2.2.4 社会参与体系

交通环境范围广,环境因素复杂,单靠专业部门的监测与管理,难以保证交通环境安全,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参与属性和社会服务属性。社会参与属性,可表示为公众监督、公众投诉、公众论证等,社会服务属性则表明公众投身监测、治理等,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公众的要求为公众提供监测方面的服务。可以说社会参与属性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监测预警体系,而社会服务属性的主体是监测预警体系,对象是公众,两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互服务的。

3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运行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结构决定了体系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能力。基础支撑体系为体系的运行奠定了基础,技术保障体系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保障,环境管理体系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方法,社会参与体系则是体系良好运行的补充。四个子体系缺一不可,只有4个体系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实现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行[4]。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保障交通环境安全的关键,也是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目的。要实现体系的成功运行,必须确保体系中每一环节工作的到位,从监测到数据分析,从警源确定到方案制定,从政府指导管理到公众监督投诉,从现场应急处理到补救措施等等。具体运行见图2。

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运行主要步骤为:监测—识别—诊断—方案制定—处理—结果。

(1)监测

交通环境监测有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2种形式,人工监测最为常见,通过仪器对筛选的交通环境因子进行监测,而自动监测可以在交通主要路段设立自动监测预警装置,实现全机器的运作模式进行监测。

(2)识别

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识别交通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与污染灾害的诱因或导致因素。识别也就是预警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寻找交通环境污染的原因,尽可能全面地识别到主要影响因素和次主要影响因素。

(3)诊断

对已被识别的现实诱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因素(现象)中主要的危险源,通过诊断给后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据和保障。

(4)方案制定

警源确定后,需要提出预控方案,并通过专家学者对方案进行决策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并附以相关备选方案。

(5)处理

实施最优方案,按照方案进行实地交通环境污染治理,当出现处理失效时,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4 结论

建设先进的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加强交通环境安全管理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工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给出了体系运行的方式。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由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4个子体系组成。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提高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该体系的建设,有步骤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增强环境预警功能、强化环境安全管理,达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摘要:文章分析了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问题,指出目前交通环境监测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欠缺;构建了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即基础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建立交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做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尽可能地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满足交通环境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需要,将交通环境安全系统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状态。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环境安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万本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United Nations.Global Survey of Early Warning Systems[R].New York:2006.

[3]Bildstein O,Vancon J P.Development of a Propagation Model to Determine the Speed of Accidental Pollution in the Rivers[J].Wst.sci.tech,1994,29(3):181-188.

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构建 篇7

关键词:HRM,成本陷阱,陷阱因子,预警模型

1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以下简称HRM) 是管理学研究的经典领域之一, 由最早的人事管理到现在的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 以下简称HR) 研究阶段跨越了两三个世纪, HR一词最早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归结为3个方面: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以及综合研究。积极方面研究认为HRM的出发点是好的, 其有利于实际管理, 该方面的研究包括提升HRM水平对策、HRM各个部分 (如绩效考核) 等[1,2,3,4,5,6,7,8];消极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HRM的危害性以及不当的HRM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9,10,11,12,13];综合研究考察了HRM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或交叉以及HRM自身的综合评价[14,15,16]。本文研究的HRM成本问题属于HRM消极方面的研究, 即认为提升HRM水平的同时要考虑其自身的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时这种影响甚至对HRM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HRM的积极方面研究文献众多, 但是运用这些成果有时会与HR管理层想达到的目的事与愿违。尽管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策付诸实践, 但是HRM水平却并不见成效, 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把HRM的消极因素考虑进来, 消极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 Derek Torrington (1993) 指出了HRM的危险所在[9];Carol Boyd (2001) 则认为企业的短视行为会使HRM成为雾屏, 从而对航空业的健康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0];Daniel A.Verreault (2005) 提出了HRM审计的战略风险问题[11];Sugumar Mariappanadar (2012) 说明了效率导向型HRM实践对相关利益人的危害[12];Sugumar Mariappanadar (2013) 提出了HRM实践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研究了关于HRM实践危害对员工以及社会的影响的成本测量问题[13];等等。其中, 一些学者又将成本问题作为消极方面的一个重点来展开研究。Hans Juèrgen Drumm (1999) 对HRM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探讨[17];Leah Kaye (1999) 研究的是澳大利亚的战略HRM之人力成本[18];Aitziber Lertxundi (2007) 强调了HRM系统效率评估在分析跨国公司HR实践的转移成本/适应成本的重要性, 至于成本构成问题, 他也提出了除传统意义上, 其还包括系统成本和机会成本等[19];Michael C.G.Davidson等 (2010) 基于澳大利亚四五星级宾馆的案例对员工流动成本进行了研究[20]。他们的研究涉及到成本构成问题以及测量问题, 但是未涉及到HRM引入的成本评估标准问题, 这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具体来说, 论文从HRM成本角度分析、探析了科学的HRM系统 (以下简称HRM系统) 的引入标准, 提出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 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 提出相应对策。

2 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

2.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企业的一般性的HRM系统总会存在, 但并不见得科学。因此, 由一般性的HRM系统向HRM系统转变是企业HR部门的职责所在。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HRM系统策略使HRM效果最好, 而成本却最低。于是论文构建了HRM成本陷阱预警模型, 以选择最优策略。为便于分析, 做如下假设:

(1) 只从成本角度考虑HRM, 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2) 只研究HRM成本, 侧重的是管理成本, 一般不考虑HR成本, 将两种类型的成本区分开来, 只有当HR一些成本范畴也属于管理成本, 才会将其考虑进来;

(3) 当企业引入HRM系统时, 不考虑HRM系统搜寻成本和比较成本, 其他相应成本也暂且忽略;

(4) 引入HRM系统相对于企业未考虑HRM系统而言, 其含义包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间联合开发以及向软件公司采购HRM系统, 而外包HRM系统下企业不必采购专门的HRM系统, 直接租用供应商的资源, 供应商对企业的HRM负责, 并要求企业承担租金, 即支付HRM陷阱转移成本;

(5) 成本变量的测定允许通过历史成本样本数据来进行参数估计。

可以看出, 以上假设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原理, 并且也合乎常理。论文据此进行分析并建模。

2.2 HRM成本分析及建模

2.2.1 相关变量及描述符号定义

企业对于HRM系统采取的策略主要有3种:未引入、引入以及外包 (分别记为策略A、B和C) , 而策略的选择与HRM成本 (记为C1) 相关, 因此需要分析C1的构成, 这时要考虑不同策略选择前后的相关变量。记企业选择策略A后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消耗的总成本为C0, 所得利润记为R0;企业选择策略B后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消耗的总成本为C2 (包括研发或采购成本) , 利润所得为R。当策略A有效时, 策略B效果不大 (至少要次于A) ;反之, 当策略B有效时, 有:

则当Φ>0时, B对应的HRM策略有效, 否则, 当Φ≤0时, HRM的成本高于给企业所带来的额外利润, 企业得不偿失, 此时可称为企业进入HRM成本陷阱, 而Φ称之为陷阱因子。

需要注意, 企业只有选择策略B并且在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后才有可能确定Φ的大小, 进而才知道自己有没有掉入陷阱, 也就是说, 选择策略B之前, 企业并不知道自己的安全状况。这时, 企业一方面可以组织企业骨干专家进行经验评估, 通过严格的指标体系确定HRM系统的可靠性, 如可以搜集历史资料, 并进行严格的系统试运行估计参数Φ的大小, 当时, 选择策略B, 否则拒绝B。另一方面, 就需要考虑策略C, 即通过转移风险, 将HRM成本陷阱转移出去, 这就需要再次引入相关变量。记企业采用策略C所付出的成本为C′, C′主要包括租金, 且是企业将陷阱转移出去的成本, 故称之为陷阱转移成本;记经过一次生产周期所得利润为R;记判别企业是否采用策略C的陷阱因子为Φ, 当Φ>0时, 采用策略C, 否则就拒绝。企业采用策略C, 将有助于显化并避开HRM成本陷阱。

2.2.2 最优策略分析及建模

当策略集仅有A、B时, 用Φ作为判别其是否为最优策略的标准;当策略集扩充为A、B和C时, 则用Φ和Φ′作为判别其是否为最优策略的标准。前者较为简单, 下面重点分析后者。

当企业采用策略C时, 需要支付陷阱转移成本C′, 并且此时需要满足:

即策略C下所得的总利润应分别不低于企业选择策略A与B所得的利润额R0和R, 否则会出现以下3种情形:

求解式 (7) ~ (9) 得:R0>R或R′-C<Min (R0, R) 或R0<R。这表明企业此时选择策略C不妥。

综上所述, 根据Φ′的含义, 仿Φ, 由式 (6) 得:

当Φ′>0时, 企业选择策略C总是好的;当Φ′<0时, 有R0>R或R′-C′<Min (R0, R) 或R0<R, 且C不是最优。

需要注意, 仅仅通过计算Φ和Φ′的大小, 可以确定最优策略, 但是无法比较策略的优先次序。有时, 为了方便计算, 甚至需要考虑判别条件的充要条件。考虑式 (7) ~ (9) :

设想若式 (7) 成立, 即策略C相对于A而言, 其利润增值部分低于陷阱转移成本, 从而策略A优于C;策略C相对于B而言, 其利润增值部分高于陷阱转移成本, 从而策略C优于B。因此式 (7) 得出:策略A优于C且优于B, 其充要条件为:R0>R。同理, 若式 (8) 成立, 有策略A优于C且策略B优于C, 其充要条件为:R′-C′<Min (R0, R) ;若式 (9) 成立, 有策略C优于A且策略B优于C, 其充要条件为:R0≤R。另一方面, 当陷阱因子Φ≤0时, 策略A有效;当Φ>0时, 策略B有效;当Φ′>0时, 策略C有效。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避免企业HRM成本陷阱的策略模型, 见表1 (数字表示策略的优先程度, 如数字1表示最优策略, 3为最次策略) 。

上述结果很好地解决了HRM引入的判别标准问题, 可以利用此策略模型进行判别, 从而有效地避免HRM成本陷阱。

33种策略的算例设计

目前, 国内外已有一些企业引入了HRM系统 (主要标志是HRM系统软件, 下同) , 而另一些企业也正准备引入或外包。笔者设计了3种算例, 以验证算法的可靠性。

3.1 针对策略B

D公司在2002年末就引入了HRM系统 (1) , 该公司1999-2012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见表2 (2) , 并据此计算出每年的总成本。

其中, 1999-2002年的数据为引入HRM系统之前的数据, 而2003-2012年的数据为引入后的数据。假设只考虑HRM系统对公司收支的影响, 先以2002-2003年数据计算。假设公司此时在策略A与B之间选择, 于是包括系统购买和实施费用的陷阱转移成本C′暂且不计, 由式 (3) 计算:Φ=9.98>0, 得出:尽管2003年公司的利润少于2002年, 但是引入HRM系统却是合理的, 即策略B优于策略A。

现在引入策略C, 进一步考虑是否可以在策略A、B与C之间选择一个最优的策略, 此时需要考虑C′。需要说明, 除选择策略B与C后的成本不同外, 两种策略的总利润也相差|R-R′|。令ε=|R-R′|, 于是, 可以通过R′=R±ε来确定R′的大小。需要注意, 若策略B、C采用的HRM系统相似度越大, 则两种策略的利润差就越小, 即ε越小, 当两种策略采用同质同价的HRM系统时, 理论上ε→0。该公司没有选择策略C, 可以认为ε→0, 用R代替R′参与运算。根据式 (10) 计算Φ′=-0.76-C′<0恒成立, 又由R′-C′-Min (R0, R) <0, R0>R, 查表1知:策略A最优, B次之, C为最次策略。可以看出, 考虑了C′之后, 最优策略由B变为A。

现在考虑1999-2012年整个数据序列。此时两类数据均有多个数值, 由于总收入和总成本数据整体具有递增的趋势, 而两组数据的极差较大, 因此考虑采用中位数进行运算, 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分别将两类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 找出1999-2002年段中位数R0=5.31, C0=34.08, 2003-2012年段中位数R=5.71, C2=111.09, 先考虑选择A或B, 计算Φ=-76.71<0, 得出策略A优于B。同时考虑策略A、B与C, 同样用R代替R′, 计算Φ′=-C′<0恒成立, 又由R′-C′-Min (R0, R) -0.4-C′, R0<R, 所以当C′>0.4时, 查表1知:策略B最优, A次之, C为最次策略, 最优策略由A变为B;当C′≤0.4时, 查表1知:策略B最优, C次之, A为最次策略。

3.2 针对策略A

Z公司目前正在考虑上马HRM系统 (3) , 该公司2006-2012年的会计数据如表3 (4) 所示, 据此计算出每年的总成本。

整个数据序列均为引入HRM系统前的数据, 没有后续引入HRM系统的数据, 此时要想分析公司的策略, 需要对后续数据做出估计。分别做出总收入、总利润和总成本的散点图, 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总利润的序列值因在图上数值较小不易描述, 但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序列数据总体上各自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回归分析估计未来几年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序列值, 据此计算总利润的序列值。考虑X为年份, X=1表示处于2006年, Y1为总收入, Y2为总成本, 通过Spss19软件得出:对于Y1=F (x) , 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904, 接近于1, 说明回归模型可解释数据变动的90.4%, 表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 图2是对应的数据拟合图, 直观上看, 拟合效果也比较明显。

此外, 由于Sig. (p值) 为0.001, 小于0.05, 回归模型也通过了F检验;变量X对应的Sig. (p值) 也为0.001, 回归系数显著;得出估计的回归方程Y1=2 911.77+2 587.00X。同理, 有Y2=971.29+2 627.21X。为便于比较, 且预测长期的序列值可靠性会降低, 因此利用两个回归方程可预测未来7年的相应序列值, 见表4 (Y3为总利润的预测值) 。

现在可以通过后续数据完备的情况实现算法, 为避免重复, 以下计算只给出结果。假设公司2014年引入HRM系统, 仅考虑2013-2014年数据得出:Φ=-2 667.42<0, 策略A优于B;同时考虑策略A、B与C时, 得出:策略A最优, B次之, C为最次策略。当考虑整个数据序列时, 在策略A、B之间A优于B, 在策略A、B与C之间, 最优策略为A, B次之, C为最次策略。

3.3 针对策略C

P公司在2004年就将HRM系统外包出去 (5) , 其近11年的相关数据见表5 (6) 。

除2003年外, 整个数据序列均为该公司选择策略C后的运营数据。先考虑2003-2004年数据。计算Φ=38 135C2±ε, 令ε→0, 当C2≥38 135时, Φ≤0, 策略A优于B;当C2<38 135时, Φ>0, 策略B优于A。同时考虑策略A、B与C时, 计算Φ′=-C′<0恒成立, 又由R′-C′-Min (R0, R) =2 070-C′, R0<R, 所以当C′>2 070时, 查表1知:策略B最优, A次之, C为最次策略, 最优策略由A变为B;当C′≤2 070时, 策略B最优, C次之, A为最次策略。

现在考虑整个数据序列。选择策略C前部分数据仅一个, 不需再处理, 后续数据中找出2004-2013年段中位数R′=14 834.5 (当ε→0时, 有R=R′) 。先考虑选择A或B, 计算Φ=43 587.5-C2, 当C2≥43 587.5时, Φ≤0, 策略A优于B;当C2<43 587.5时, Φ>0, 策略B优于A。同时考虑策略A、B与C, 同样用R代替R′, 计算:Φ′=-C′<0恒成立, 又由R′-C′-Min (R0, R) =7 522.5-C′, R0<R, 所以当C′>7 522.5时, 策略B最优, A次之, C为最次策略;当C′≤7 522.5时, 策略B最优, C次之, A为最次策略。

4 HRM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前文一直在利用数理分析研究如何避免HRM成本陷阱, 如何在避免陷阱的同时, 又提升HRM质量, 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 员工参与HRM。企业应转换思路, 企业员工不仅是HRM的管理对象和被约束者, 更应该积极参与到HRM中去。员工发现问题针对性较强, 并且能有的放矢地管理HR。问题在于很多员工不愿透露问题, 承担责任, 因此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管理者应与员工良好沟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既要有领导气质, 又要有足够的亲和力, 还要注意积极进行信号捕获和信息甄别, 管理人员应细心谨慎, 及时察觉各种管理上的漏洞。 (2) 建立管理特务侦查系统。这是管理人员被动捕获信息的一种方式。当员工做出不积极反馈信息的“不配合行动”时, 管理人员或派出侦查员随时捕获可能需要的有用信息, 而侦查员的选择可以是在岗职员, 也可以是管理人员本身, 争取在被观察人员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相对真实情况的反馈。 (3) HRM重在管理质量, 不在部门、子部门设置的多少。需要注意, HRM部门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企业的HR质量就会提升, 一个没有HRM部门的企业有时同样可以将HR控制得当, 部门组织的作用并非具有绝对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撤销、合并部门的原因。

5 总结

论文从成本角度出发, 通过HRM成本分析和构成引入了HRM成本陷阱概念, 研究了陷阱因子Φ和Φ′>0的策略, 进一步剖析了HRM系统存在的风险, 建立了HRM成本及成本陷阱预警模型, 最后给出HRM的策略选择标准, 设计了3种不同的算例, 并提出一些具体举措试图提高企业HRM质量。

研究表明, 当陷阱因子Φ>0时, 策略B最优, 反之亦反;当Φ′已知且Φ′≤0时, 有4种情况:当R0>R时, 策略优先次序是:A、C、B;增加R′-C′<Min (R0, R) 这一条件时, 策略优先次序变为:A、B、C;当R0≤R时, 策略优先次序是:B、C、A;增加R′-C′<Min (R0, R) 这一条件时, 策略优先次序变为:B、A、C;当Φ′>0时, R0≤R得出的策略优先次序是:C、B、A, R0>R时的策略优先次序变为:C、A、B。利用HRM策略选择种类, 结合企业现状, 输入具体的判别条件, 可以得到最优的HRM策略, 并且很好地避免了成本陷阱。

上一篇:教学模式角色扮演下一篇:城市传播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