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共12篇)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1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就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进行预警, 它是架构在企业预警理论之上, 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财会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 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 及时捕捉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堵塞、浪费、过度滞留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信号, 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亮出黄牌、发出警报, 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潜在的危机演变成损失, 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并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 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 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报示警。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 进行比较分析, 判断是否预警。经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 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 提醒经营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 避免潜在风险演变成现实损失, 未雨绸缪, 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财务发生潜在危机时,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源, 使经营者有的放矢, 采取有效措施, 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企业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 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有助于企业的“强身健体”。同时,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 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 作为企业未来经营之借鉴。
二、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1、寻找警源。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 是“火种”。从警源的生成机制来看, 警源可以分为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从警源的可控度来看, 可将其划分为可控警源与不可控警源;从警源的性质来看, 可分为主观警源和客观警源。
2、分析警兆。
警兆是预警的信号系统。一般地, 当警源导致警情爆发之前, 总有一定的先兆, 这种先兆与警源可以有直接关系, 也可有间接关系;可以有明显关系, 也可以有隐形的未知黑色关系。警兆的确定可以从警源入手, 也可以依经验分析。警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气警兆;一类是动向警兆。
3、选取预警指标。
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 任何一个财务指标, 都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 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运营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 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 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评价和判断。
4、防警、排警。
防警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防止警情的发生, 而一旦发生了警情, 则由防警变成了排警。事先准备好在各种警情下的应急对策或对策思路, 一旦发出警报, 则可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调用相应的对策。一般的, 预警对策大多是思路性和提示性的。
三、财务风险预謦系统的结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将探头伸向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业务的各个方面, 连续不断地向预警系统输送信息。其输送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非报警信息;另一类是报警信息。非报警信息是正常信息, 它所反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业务基本正常, 无明显偏误。报警信息是指非正常信息, 它反映的核算和管理业务出现了异常, 并经检测存在造假迹象, 或者其运行记录超出正常值较大幅度而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系统的整个运行过中, 保持监控检测系统的信息的正常供给和合理设定作为参照标识的正常值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或者说两个支点。没有信息来源, 或者取得的信息不准确, 就可能导致错误警, 预警系统就会失灵。同样, 没有准确设定的标准值或范围, 系统就不能区分正常与失常, 不能分清正误的界限, 预警就不能在关键和必要时正常发出, 就有可能出现该预警时不预警, 而不该发出报警信息时却频频示警的情况。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 就短期而言,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 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四、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途径
1、加强信息管理。
企业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 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就只是杯水车薪。首先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 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 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 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 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 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 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 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 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 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时, 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 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3、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 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 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4、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
企业是一个整体, 任何一项活动都会影响客户的满意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实现数据共享。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如, 以现金周转为主的企业, 应切实建立现金核算制度, 掌握现金收付期间的差异;以赊销、代销为主的企业, 则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 强化应收账款回收控制。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 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6、以相关会计信息系统为辅助。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运行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 因此也要加强这两个辅助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要能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
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报表指标分析法、单变量模型分析法、多变量模型分析法、根据经验主管判断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诊断, 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以及危机的程度。各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 在实际运用时, 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 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 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2
作者:张春研
上传时间:2004-11-9 0:0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分,并向经营者示警。它与财务评
价系统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加入世贸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同时,大量涌现的国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现代企业而言,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抵御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状况的稳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考察来研究财务预警。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很短,有关财务危机预测的研究较少,而国外的证券市场由来已久,关于经营失败(或者说是破产)预测的研究相对成熟,这里介绍集中主要的预测方法:
一、单变量分析法
最早研究公司失败问题的是美国的威廉比佛,他通过比较研究1954-1964年期间的79家失败企业和相同数量、相同资产规模的成功企业提出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并
提出了几个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
(1)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2)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3)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他首先以单变量分析法发展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五个财务比率分别作为变量对79家经营未失败公司和79家经营失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发现债务保障率预测的效果最好,资产收益率次之,在失败的前五年可达70%以上的预测能力,失败前一年更可达87%的正确区别率。其中,“现金流量”来自“现金流量表”的三种现金流量之和,除现金外还充分考虑了资产变现力,同时结合了企业销售和利润的实现及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分析,这个比率用总负债作为基数,是考虑到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的转化关系,但是总负债只考虑了负债规模,而没有考虑负债的流动性,即企业的债务结构,因此对一些因短期偿债能力不足而出现危机的企业存在很大的误判性。“总资产”这一指标没有结合资产的构成要素,因为不同的资产项目在企业赢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不利于预测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单变量分析法虽然简单,但却因为不同财务不同结果的现象,因此招致了许多批评,而逐渐被多变量方法所替代。
二、Z计分数模型
最早运用多变量区别分析法探讨公司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另一位美国学者奥曼,他在1968年提出了Z计分数模型,该模型为一函数方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其中:
X1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线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性质复杂,获利能力高,投资奉贤小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的持续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危机。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企业累积税后利润而成,对于上市公司,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一般说来,新企业资产与收益较少,因此相对于老企业X2较小,而财务失败的风险较大。
X3即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懂得角度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分母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和;分子以股
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取代了账面价值。
X5为总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
奥曼教授通过对Z计分数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越小,该企业遭受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的Z值的临界值为1.8,具体判断标准如下表所示:
预测值 预测结果
Z≥3.0 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小
2.8≤Z≤2.9 有财务失败的可能
1.81≤Z≤2.7 财务失败可能性很大
Z≤1.8 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
表1 Z计分数模型具体判断标准
奥曼教授选择了1968年尚在持续经营的33家美国企业进行预测,依据临近财务失败的报表资料预测其准确率高达96%,依据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为72%,尽管Z值的判断标准各国间有相当的差异,但各国“财务失败组”的Z值的平
均值都低于临界值1.8.三、F分数模型
由于Z计分数模型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对Z计分数模型加以改造,并建立其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式——F分数模型。F分数模型的主要特点是:
1、F分数模型加入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许多专家证实现金流量比率是预测公司破产的有效变量,因而弥补了Z计分数模型的不足。
2、考虑到了现代化公司财务状况的发展及其有关标准的更新。公司所应有财务比率标准已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现金管理技术的应用,已使公司所应维持的必
要的流动比率大为降低。
3、使用的样本更加扩大。其使用了Compustat PC 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的416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检查;而Z计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F分数模型对4160家公司进行验证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现实结果 检验结果
破产公司22家破产公司15家 非破产公司7家
所占百分比68.18% 31.82% 非破产公司4138家破产公司1056家 非破产公司3082家
所占百分比25.52% 74.48% 合计:4160家 1071家 3089家
表2 F分数模型检验结果
F分数模型如下:
F=-0.1774+1.1091X1+1.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X2及X4与Z分数模型中的X1、X2及X4相同,这里不再进行分析。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税后纯收益+折旧)/平均总负债;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平均总资产。
F分数模型与Z计分数模型中各比率的区别就在于其X3、X5的比率不同:
X3适宜个现金流量变量,它示衡量企业所生产的全部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企业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企业提取的折旧费用,也是企业创造的现金流入,必要示可将这部分资金用来偿还债务。
X5测定的示企业总资产在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相对于Z计分数模型。它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出来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其中的利息是指企业利息见区利
息支出后的余额)。
F分数模型中的五个自变量的选择是基于财务理论,其临界点为0.0274;若某一特定的F分数低于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反之,若F分数高于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
四、实证分析
为验证预警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以“郑州百文”为例来验证多员预警模型的运用。“郑州百文”(600898,SH)1999年4月24日公告,4月27日开始实行特别处理(ST郑百文),所以我们选择1998年的会计年度报表来验证。结果如下:
自变量系数计算结果
X1=×1.1091-0.1004 X2=×1.1074-0.0204 X3=×1.9271-0.4211 X4=×0.0302 0.0097 X5=×0.4961-0.0902 F-0.1774-0.7998 表3 F分数计算结果 由以上对“郑州百文”的F分数结果是-0.7998,低于F分数模型的临界点是0.0274,可事先预测该公司可能会发生财务危机。事实正入预测相吻合,在1999年4月27日,“郑州百文”被特别处理(PT郑百文),而后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重组,虽然最终没有步水仙后尘,但他巨大的财务风险另人堪忧。
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学者对于企业预警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国台湾陈肇荣的多元预测模型、复旦大学的黄岩的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模型等,笔者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虽然有这么多的预警模型,但大多是国外学者以本国的上市公司为基础研究出来的。所以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我国企业或上市公司情况,并得到普遍验证的预
警模型。
随着市场上功能日益增强的统计软件的开发和会计资料库的建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应当可以建立一套符合本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及时预测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让上市公司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竞争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推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及运行路径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 预警系统 构建策略
一、财务支出风险
(一)负债经营导致企业经济困难
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举措是根据杠杆效应进行的负债经营,而负债一旦超出既定的范围,通常会因内在的财务结构风险而招致再融资的风险困难,并因负债累累而使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各个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先将优势资源据为己有,再进行经营规模的扩展,即所谓的“占地为王”。一些企业将追求快速发展作为自身的发展对策,置风险于不顾,还试图加以掩饰,从而导致负债资金的占有率过高,给财务带来沉重的负担,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二)企业的或有负债风险比高负债风险更具隐蔽性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未经同意和审批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甚至进行大数额、长期限的担保,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隐蔽性风险。有些企业对担保管理不善,更无章可循,一旦担保对象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就会造成担保企业从或有负债到负债的转化,以至于沉重的债务负担带给企业资金短缺甚至资不抵债,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而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其旗下的子公司因具备独立性,发生的借贷关系也是独立的,并以所有资产为借款作担保,集团公司却不能进行统一授信。同时互相联保、挪用、拆借资金的现象常常存在于集团成员之间,结果导致集团融资超量,使集团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堪重荷。如果关联企业中因某家债务失控,极可能诱发集团整体联动性风险。
(三)筹资结构配置不合理导致企业偿付风险加大
资金结构指的是企业各项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也称资本结构。资金结构的含义很广,狭义上是指长期资金结构,而广义上则指包括长、短期资金在内的全部资金结构。
在进行投资时,短期投资与短期负债、长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的对应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不能进行统一筹划,就会导致资金长短结构配置不合理。在筹资时若缺乏对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的考虑,就会造成财务费用成本较高,也使偿付风险同时增大。
二、资本运作风险
(一)货币资金的错误管理导致企业资源失控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最容易出现状况。在集团公司内部,其资源的流失、短缺、盗窃及挪用现象不但要在货币资金的风险管理下杜绝,还要考虑怎样将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如果资金管理体制不集中、监控不平衡,集团公司便无法掌握子公司的资金状况,就不能控制下属公司的资金运作情况,更不能以资金分配的形式对给集团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活动给予集团名义上的有效支持,造成投资失败、筹资失控、内部资金融通失灵等一系列风险的出现,若子公司出现状况就会因此使集团公司受到牵连而陷入担保纠纷中。
根据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的经验,通常都是高度集中地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促使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并相应地进行操作。管理层因此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对带给集团经济效益的业务活动进行甄别,可在项目的筹资、投资的先后问题上按其优越性统一安排,从而使集团的资金分配、资金分散、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并将集团的资源调配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的坏账风险
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时收回所持有的各项债权而产生的风险。若结算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完善,便无法及时追讨各种应收预付款项,那么很容易导致呆账坏账,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在对应收账款管理时,一些企业过于追求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一些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使市场占有率增加,而大量赊销产品,致使应收账款在企业内部不断增加。由于赊销的盲目性及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导致应收账款不受控制,大部分的应收账款因长期不能收回而成为坏账。债务人长期无偿地侵占资产,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存货处理不当导致企业的积压风险
存货的积压就代表着企业利润蒙受着潜在的损失。由于大部分存货都受保质期的限制,即使没有有效期的规定,也会因社会发展及市场供求变化莫测而遭受损失。存货积压不但是企业市场营销情况的体现,也是企业整体协调管理能力不足的反映。
以我国目前企业流动资产的情况,存货一般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销售能力低、流动性差,不但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企业还为保管这些存货必须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从而使企业费用增加,利润减少。若库存存货长期积压,企业因此蒙受由于市价下跌所带来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资金投入风险
(一)缺乏投资前的风险评估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在投资的前期工作中,在所进行的投资项目选择上没有对效益和风险作有效的评估,分析企业资金的潜力也仅局限于对账面上收支节余的满足,不能积极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资源来支持各个项目的投资。在对项目投入过程中,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风险都会在项目的前期调查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而相关的定量分析法通常很少被应用其中,并且对预料之内的风险处理和控制方法也不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先预计不周,给投资前带来风险规避不当,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规划中存在的某些早期风险没有意识到,而最终导致投资风险产生,控制手段不力,甚至一筹莫展。
(二)投资决策的成败关系着企业的存亡
在企业的所有决策中,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与存亡。因此,投资决策的失误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注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造成失误,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务必明确投资活动的性质——经济行为,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避免涉及“政治”、“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二是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事先做好投资概预算,做好面临投资项目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同时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关键在于是否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同时考虑在内,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收益。
四、建立应对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客观存在着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极可能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促使风险到损失的转变,从而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因此,提高风险意识、采取风险措施、建立预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以重视财务风险在财务管理各个方面的防范工作,从而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财务预警分析指标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财务风险的正确处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财务危机是否产生,因此,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二是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可行性。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为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现金在企业理财的过程中应用广泛且具流动性,况且企业并不完全因为盈利而维持短期生存的,其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三是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的确定性。对企业来说,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为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指标。以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资产盈利能力;以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反映偿付能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并是资产运营指标中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的有效反应;以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
四是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内控管理,使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在进行担保时,签订合同前应详细调查被担保企业的运营情况及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注意反担保和保证责任免责条款的适当运用,订立合同后应对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追踪调查,以避免造成直接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①罗志艳. 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②马瑛. 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③李英.MC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案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④李卓.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
⑤蔡丽.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林成喜,1968年生,江苏省姜堰市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浅谈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4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 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 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 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 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 以及寻找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 它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 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首先, 建立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 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根据财务活动的特点, 其预警指标体系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 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 运行能力指标为辅, 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
一是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 应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等指标评价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 当资产负债率大于60%, 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 说明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越高, 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流动比率为1.5较好, 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 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 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表明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 带息负债比率越高, 说明的财务负担越重, 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越少, 表明还债的时间越紧迫, 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 用来分析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 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二是反映运行能力的指标。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收入支出比率反映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 是衡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 指标值越大, 说明自我支付能力越强, 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 一般以0.5为宜。公用支出比率反映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 指标值越大, 说明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反映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 指标值越大, 说明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衡量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 是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 指标值越大, 说明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反映了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 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三是反映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等指标衡量收益能力。
四是反映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持续发展能力, 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发展能力。
其次,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 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条件差异、在不同时期等因素的影响, 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 以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无法满足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 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
三、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预警, 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一是将财务风险转移, 二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或控制成本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 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 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 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 节约开支, 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 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地分析, 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 从而将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5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为主要成员,利用目前中央结算公司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联合中央结算公司和中国结算公司,建立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重点是债券市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的相关数据统一报送和处理。这个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统一管理和监测体系主要包括: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系统、信息统计系统、柜台交易中心系统以及债券余额查询系统等。由此,中央结算公司就可以按照相应规章制度行使职责,对报送的数据进行监测监察,及时发现风险,处置风险;必要时将风险监测结果和建议保送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部门。
我国债券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可由价量预警、信用风险预警、基础设施预警指标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价量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价格预警和数量预警两类指标,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抵押品不足值风险预警、杠杆风险预警和交收风险预警三类,基础设施检测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指令接收监测预警、指令状态监测预警和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三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1.价量预警指标体系
(1)价格预警指标。对于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可将其结算价格定为价格预警指标。在已知债券价格或收益率的情况下,计算出债券的修正久期;债券价格——收益率曲线切线的斜率可以通过债券价格与修正久期相乘得到;同时,为了减小因修正久期产生的误差,要引入凸性来描述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从而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债券价格。对于存续期内浮动利率的债券,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久期和凸性较小,因此得出的价格区间较小,但由于浮动利率债券的实际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按照此方法计算出的价格区间就难以匹配,然而浮动利率债券交易占整个银行间债券交易的比例比较低,因此此处仅讨论存续期内利率不变的债券。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根据每日公布的中债估值数据,得到债券的估值价格、修正久期、凸性等指标,计算出该债券在收益率发生变动时的价格变动区间。如果债券结算价格处于变动区间内,则说明波动正常,否则为波动异常,需要进行深入分析,辨别其是否由于异常交易所致,从而对债券价格进行监测预警。
(2)数量预警指标。主要是指对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量进行监测与预警的指标。当前,债券市场交易规模日趋扩大,交易品种日渐增多,市场投机和操纵时有发生,因此目前应加强对影响市场正常流动性和价格波动的异常交易量的监测,但监测重点不仅是单纯交易结算量,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债券发行规模、月均交易量)等,共同组成合理的市场风险预警指标。
2.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是指监测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对手方不能按时结清义务时的结算前风险的预警指标。可能产生结算前风险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远期交易和债券借贷。在这四种交易方式中,存在抵押品不足值风险、杠杆风险、交收风险。
抵押品不足值风险主要发生在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债券借贷这几类交易方式中。
目前,有一部分机构对于抵押品的足额判断仅限于债券面额与资金清算金额的比较上,这仅对于高信用等级的债券奏效,例如国债、央行票据等。但随着交易流通品种日益增多,信用产品逐步引入,其抵押品价值可能无法覆盖拆借资金的价值,这时,就需要用质押率指标(质押率=质押品市值÷资金清算额)来进行监测预警,当质押率小于100%时就应当进行必要的预警。
杠杆风险主要出现在质押式回购交易方式中。有些机构采用回购滚动模式放大债券资产规模几倍甚至十几倍,当市场急剧变化时,资金链一旦断裂,便会产生连锁反应,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极大亏损。对此类风险的监测可以参照保证金制度,对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和可用债券余额之和的比例进行监测。在债券市场发生变动时,进行回购放大的市场参与者在不需要追加资金的情况下,自由可用债券余额可以覆盖已质押债券可能的贬值幅度。参照保证金制度中10%的保证金比率,可以确保保证金足以弥补标的物价格与预期反向变动大概10%的损失,因此可以将10%作为参与者自有可用债券余额与已质押证券余额之和的正常比例,所质押债券占债券总额90%。这样,无论这90%债券属于一次性质押而来,还是放大5倍所得,在质押品价格变动方向和比率区别不大的前提下,自有可用债券足以弥补损失或者将能承受的债券贬值额度缩小到2%左右。由于绝大部分债指令上,出现风险倾向后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合同处理监测预警中,主要是对结算合同进行合法性、债券足额性、资金足额性检查。
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篇6
1.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的含义
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
2.财务预警管理的目标
(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2)随时捕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漏洞、管理失误、重大风险和隐患,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
(3)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管理基础,发挥企业ERP、IT技术的优势,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财务预警系统的功能
(1)信息的收集功能。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预警。
(2)监测和诊断功能。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而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诊断是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营运状况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
(3)危机应对处理功能。根据监测、诊断的结果,对症下药,使陷入危机的企业回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上来,是企业财务预警分析的一个重要功能。
二、财务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
1.财务信息收集、传递系统。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财务风险分析及报警系统。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迅速排除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财务风险分析一般有两个要素:预警指标和扳机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临界点,一旦测评财务指标超过临界点,应急计划则应随之启动。
3.财务风险处理系统。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去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
三、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1.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的理论基础
(1)控制论。财务预警的最终目的是采取对策,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处于安全状态,财务预警必须使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预警管理更多的要应用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
(2)系统论。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相联系和融合,财务管理内部的筹资、投资和运用也相互联系和融合,预警管理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某项指标的变化和波动,其原因往往并不是单方面的,企业某一方面的警报,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应对措施。
(3)信息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本身就是收集警报信息、处理信息、发出警报信号、提供相应对策的信息管理过程。
2.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的方法
(1)建立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主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理财的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就短期经营计划而言,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和即期负债,并不完全取决于账面利润的多少,而更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一般应大于净利润。准确的编制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在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时,还应分析预收账款、预付账款、非正常经营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以及承兑汇票(非现金等价物)和筹集短期借款对企业支付能力的影响。
(2)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的盈利能力、长期偿还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为主要指标的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要远离财务风险,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加快总资产的周转速度,提高主营收入。并研究以上财务指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结合管理层的意见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
3.企业财务预警与控制的程序
四、实施企业财务预警管理应做好的基础工作
1.加强信息管理,协调各子系统关系
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要明确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应当考虑不同子系统的数据传递和各个子系统对各种数据的不同要求,实现企业数据共享,使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2.控制负债比例,防范筹资风险
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流转的起点,而过度举债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受市场环境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资金运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而产生企业筹资方面的风险。筹资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避免经营和投资决策失误。第二,适度举债,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第三,防范由于“应付账款”过大,交易恶化,给企业带来的诉讼风险。
3.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控制投资风险
企业需要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证券投资、对外投资决策,防止发生投资亏损、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资产减值和资金沉淀的情况。在投资前进行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进行投资组合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策略和适度的接受风险,在决策中做到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
4.加强资信管理工作,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回收的最主要方面。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慢、坏账损失多,会使企业沉淀更多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资产发生流失。因此,必须建立资信管理制度,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5.定性和定量的预测相结合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篇7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单独升格或合并后升格而来, 相较其他高校而言其硬件设施条件较差, 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这就迫使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必须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的购建上。另一方面, 由于省级、国家级示范性校、骨干校建设项目, 以及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等各类评估或验收标准, 对学校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都有硬性要求, 高职院校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投资活动, 资金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大瓶颈。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和学费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 向银行借款便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缺口的主要渠道。但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 沉重的债务负担已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并将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因此,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一个科学的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高职院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 对高职院校业务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具有收集信息、预知危机、控制危机和提供对策功能的技术体系。该系统包括财务信息收集与传递、财务风险分析以及财务风险处理三个子系统。同时, 为确保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转, 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
(一) 财务信息收集与传递子系统设计
灵活、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是财务预警的重要前提, 在这个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信息收集、传递的快捷的通道, 为向预警系统输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目前, 在实践上, 主要采用的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 进行大范围的数据运算与分析, 一旦某一值超过警戒线, 系统会自动向主管人员或者相关人士发出警报,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二) 财务风险分析子系统设计
财务风险分析子系统必须建立对大量资料 (如学校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务计划、财务预算、银行贷款明细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等) 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设置财务预警度。
1.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从高职院校的偿债风险预警指标、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和成长能力风险预警指标三方面, 来构建高职院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见图1所示。
(1) 偿债风险预警指标
衡量高职院校偿债风险的预警指标主要有:
(1)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高职院校短期偿债能力。这个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 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强。一般认为, 流动比率为2:1时, 高职院校的偿债能力达到平衡点, 此时, 表明高职院校流动资产即使有一半不能变现也能偿还流动负债, 这是短期偿债能力的平衡点;而当流动比率低于1时, 表明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财务状况已开始恶化, 系统应发出预警信号。
(2)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债权人向学校提供资金的风险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从事业单位的性质上看, 资产负债率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一般认为, 高职院校资产负债率适宜的范围在40%—60%之间, 大于60%时应发出预警信号, 表明财务状况已开始恶化。
(3) 债务负担率
债务负担率=年末贷款余额/当年总收入×100%。公式中分母选择的是当年总收入而不是总资产, 原因是学校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不能用于还债, 用于还债的资金完全要靠学校的收入, 靠流动资金。该指标用以反映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该指标值越大, 则债务负担越重, 面临风险越大。一般认为, 当指标值超过40%时, 应发出预警信号。
(4) 流动负债占全部负债比率
该指标越大, 表明高职院校短期债务比重过大, 偿债时间紧迫, 款项越需尽快还清, 学校承担的债务违约风险很大。
(5) 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 (年度收支结余+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该指标值用于衡量高职院校偿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已获利息倍数越高, 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 年度收支结余应该大于0, 也就是该指标值至少不能小于1, 一旦指标值低于1时, 应发出预警信号。
(2) 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
衡量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有:
(1) 总资产收入率
总资产收入率=年度总收入/平均总资产×100%。该指标用于评价学校利用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指标值越大, 利用效率越高。
(2) 年度收入支出比率
年度收入支出比率=本年度实际总收入/本年度实际总支出×100%。该指标用于衡量学校年度内有多少收入来满足这一年的支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一般认为, 该指标值不应小于100%, 一旦指标值低于100%时, 应发出预警信号。
(3) 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100%。该指标用于衡量学校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 是综合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的重要分析评价指标之一。一般认为, 该指标值不能小于50%时, 一旦指标值低于50%时, 应发出预警信号。
(3) 成长能力风险预警指标
成长能力是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通过成长能力指标的分析, 能够大致判断学校的变化方向, 从而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衡量高职院校成长能力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有:
(1)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期初资产总额×100%。
(2) 学费增长率。学费增长率= (本年学费总额-去年学费总额) /去年学费总额×100%。
(3) 财政拨款增长率。财政拨款增长率= (本年财政拨款总额-去年财政拨款总额) /去年财政拨款总额×100%。
(4) 科研经费增长率= (本年科研经费总额-去年科研经费总额) /去年科研经费总额×100%。
2. 财务预警警度
财务预警警度是一种判断标准和原则。以指标预警为例, 指标预警是根据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而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设要进行警报的指标为, 待定区域为 (Xa, Xb) , 安全区域为X≥Xb, 初等危险区域为 (Xc, Xa) , 中等危险区域为 (Xd, Xc) , 高等危险区域为X≤Xd, 则基本预警精度见图2所示。
当X≥Xb时, 不发出警报;
当Xa<
当Xc
当Xd
当X≤Xd时, 发出三级警报。
3.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在江苏某公办高职院校J学校的应用
笔者以J学校2012年至2013年的财务数据为例, J学校的部分财务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单位:元
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计算得出J学校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值, 如表3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J学校的成长能力指标非常好, 得出这所学校处于稳步发展趋势, 而且势头很好, 但这种好的势头能否长久保持下去, 我们还要看其他两类指标。从资产管理能力指标来看, 基本处在正常范围内, 但从偿债风险预警指标角度, 指标值非常不稳定: (1) 已获利息倍数2013年为负数; (2) 2013年负债全部为流动负债, 存在极大的还款压力; (3) 债务负担率均远远超过40%。由此可见, 该学校存在财务风险隐患, 必须尽快想出对策, 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 将自身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 财务风险处理子系统设计
在对财务风险成因分析之后, 应立即制定相应的控制、转化措施, 消除或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在指标数值超出安全范围时, 应立即根据数据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找出危机产生的根源, 制定相应对策, 以防财务状况恶化;二是在财务管理和高职教育专家指导下, 事先建立对应财务风险的对策库, 为规避、转化财务风险提供对策储备。对策库可以由两个系统组成:1.评价系统, 以供借鉴和参考;2.预控对策模拟系统, 一旦发出风险预报, 则根据风险的性质、类型自动调取相应对策, 防范危害发生。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以下7种: (1)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实现零基预算; (3)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4) 改进内部资金使用制度; (5) 推进机构改革, 实行人员分流, 提高工作效率; (6) 建立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 加强财务监督; (7) 校企合作办学, 以最低成本, 创造最大效益。
(四) 财务预警组织机构设计
为了保证财务预警持续高效的开展, 应对高职院校现有的组织构架进行适当的调整, 建立起财务预警组织机构:
1. 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财务预警分析岗位
由于财务预警工作由审计人员担任, 保证了财务预警的独立性, 同时由于审计人员能接触到财务数据, 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真实的财务信息作为预警分析的依据。预警分析员负责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能够真实反映本校实际财务风险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并负责具体指标的计算。同时, 可以在财务部门设置兼职的财务风险“测试员”岗位, 配合审计部门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及早发现问题。
2. 在高职院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2012年教育部开始在直属院校试点总会计师制度, 总会计师是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 主要协助校长管理学校财经工作。总会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水平和财务管理能力, 既要具备财务预警的知识, 又要熟悉学校各方面的运转流程, 高瞻远瞩、洞察细微, 能够对学校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项提出权威性决策建议。由于总会计师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和领导地位, 他就能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本校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判, 并提出有效措施, 经领导层集体决策后实施, 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保证财务预警系统长久、有效运行。
三、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不是一个虚拟的系统, 需要全校上下特别是领导层高度重视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 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即生产预警信息所耗成本必须要小于产生预警信息所带来价值, 这样投资才是经济、有效的。
(三) 始终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动态淘汰不适用的指标, 增加更能反映实际问题的新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明伟.高职院校负债融资风险评价系统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2013, (05) .
[2]成法民.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会计之友, 2007, (06) .
[3]景静.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J].商业会计, 2013, (10) .
[4]黄娟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中国统计, 2013, (07) .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篇8
关键词:财务预警系统,预警方法,沃尔比重评分法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对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根据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理论内涵的本质要求,以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为基本要求,从短期预警和长期预警两个方面着手,利用定性、定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警分析方法,建立能有效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
一、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预测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为其科学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
1.从现金的来源分析现金流量短期预警作用
企业的现金来源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企业不可能长期依靠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维持和发展。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才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满足长短期负债的偿还需要,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此外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仅依赖外部筹资实现,厚实的内部积累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旦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出现异常,其账面利润再高,财务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2.从现金使用的主要方向分析短期预警作用
在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中,现金流出的各期变化幅度通常不会太大,如出现较大变动,则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一般是购建固定资产或对外投资引起的,此时就要视企业经营者决策正确与否而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到期债务和支付现金股利。债务的偿还意味着企业未来用于满足偿付的现金将减少,财务风险随之降低。但如果短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占总现金流出比重太大,也可能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企业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偿债能力。反映流动性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现金流量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现金流量比是现金流量分析中的最核心指标,是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细致的财务比率。它克服了传统比率分析中流动比率指标的缺陷,能动态、历史地观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是指经营现金流入与投入资源的比值。反映获取现金能力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这两项指标越高,说明资本、资产获得现金能力越强。
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现金,则适应性强。反映财务弹性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和现金派现率。收益质量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看,评价收益质量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有营运指数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短期财务预警主要采用定量预警方法,利用单变量或多变量模型预警方法并结合上述四组指标进行预警。单变量或多变量模型预警方法将在长期财务预警方法中阐述,这里重点说明编制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进行短期财务预警分析。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与传统的定期预算方法相比,按滚动预算方法编制的预算具有透明度高、及时性强、连续性好,以及完整性和稳定性突出等优点。滚动预算按其预算编制和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三种方式。将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配合每日现金收支报表及每周(或每十日)现金收支预估表,即可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使公司经营者及财务管理人员能尽早得知潜在的现金缺口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一)以偿债能力为核心的预警指标体系
获利能力从长期而言是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是企业财务实力中最重要且最可靠的一类指标。财务预警时可选用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用来分析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当企业缺乏偿债能力时,会产生资金不足、对债权人利息和本金延期支付现象,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并导致破产,财务预警时主要选用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和资产负债率两项指标。资产负债率是长期财务预警的核心指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企业发展不利。
经营能力指标是衡量企业运用其资源效率的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如果经营能力不佳,可能预示着企业日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财务预警时可选用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两项指标。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决不会只把眼光停留在目前的运营状况,企业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销售增长率,故选择销售增长率和净资产成长率两项指标作为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财务预警指标。
(二)长期财务预警方法
1.定性预警分析方法
(1)专家调查法。
企业组织各领域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由于这一方法的成本较高,大部分企业只采用其中的标准化调查法,即通过专业人员、咨询公司、协会等,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经营者参考。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企业财务运营情况不佳,甚至出现危机肯定有特定的症状,而且是逐渐加剧的。人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各个阶段的症状,对症下药。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见下图。如企业有相应情况发生,一定要尽快弄清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财务正常运作。这一方法的原理类似于诊断病人,根据病人的症状,如咳嗽、发烧等查找病因,并予以治疗。这一方法直观明了,简单易行,尤其适合企业进行自我诊断。但阶段划分比较困难,要求诊断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2.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1)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式分析模型是以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财务比率按其预测能力有先后顺序之分,在预警指标体系的八项指标中,对企业财务最具长期预测能力的指标是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其他六项指标可以作为辅助指标,因为企业良好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应该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稳定的状况。具体操作时,将各项评价指标划分为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险的程度。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运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对于同一公司、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单变量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多变量分析方法或综合分析方法的辅助。
(2)多变量预测模型。
多变量预警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的方法,当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失败时,只需将多个财务比率同时输入模型中,模型会通过计算得到一个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就可以判别企业是否会面临财务失败或破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应成果,形成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预警模型,例如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曼(Altman)的Z计分模型,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国台湾陈肇荣先生多元预测模型等。多变模式从总体宏观角度检查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呈现不稳定的现象,提前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危机发生的准备工作。当然,由于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国别等诸多差异,企业不应拘泥于任何经验数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企业要求和特点的总体财务失败预警系统。
3.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该种评分方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中,将其作为一种财务预警方法,与其作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预警时得分越大表示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中的评分越高表示财务状况越好。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协调性、经济性的原则。长期预警可选择如前所述的指标体系,并参照有关资料,结合企业的特点及所处行业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企业影响较大的指标可赋予其较大的权重,所采用的短期预警的指标权重之和,应为100%。此步骤应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2)将指标划分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安全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指标值正常。预警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警戒状态,指标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在短期内转为危机,也可能转为安全,提醒经营者是否考虑对该指标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危机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指标值极差,提醒经营者应检查具体指标值,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使经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对于各项指标,首先应先确定一个标准值,即正常值,这个值可以是公认的值,如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也可以是同行业中的平均值,如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可能是一个极值,如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是贷款利率。其次是确定区域的临界值(界限值)及预警控制范围,这项工作可结合企业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进行。
(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先对各财务指标进行评分,而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加权总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T=X1×R1+X2×R2+……Xn×Rn
其中,T为总得分,X1,X2……Xn 为各指标得分(可以100计),R1,R2,……Rn为指标权重(可以%计)。在计算总评分时,各个指标得分计算比较关键,将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其得分。
(4)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程度实际操作时,不仅可根据总得分所归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预警,还可根据各指标所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控制。企业经营者在了解经营状况时,如果发现本月份经营出现警告,则应具体查阅明细指标状况,以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庄小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刍议[J].财会研究,2003(6).
[3]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4]李相国,刘俊彦.论财务管理七个理论问题[Z].2004第九界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2004.
[5]邱玉兴.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系统探析[Z].2004第九界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2004.
[6]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定量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一些企业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 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重视财务预警的建立。目前我国企业也有不少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 但并非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原因何在?通过对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跟踪、调查与研究, 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现阶段的财务预警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财务预警的构建与企业本身情况不相适应
在经济社会里, 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 即使是同一行业, 其经营管理特点也不一样。如企业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 一味的盲从, 选取了不能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财务预警系统就不能及时发挥功效。
(二) 危机预警过程中, 企业对危机预报反应迟钝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 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企业对其潜在风险做出越来越快的判断, 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 企业及时获得准确警报, 并能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样财务预警系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三) 企业建立的预警模型, 不能准确预测警情
目前以财务评价为主, 面向企业内部, 注重战术性反馈的传统财务业绩评价等指标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现金流量指标, 它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评价, 从而削弱了财务预警风险模型的预测效果。
(四) 缺乏财务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
一般企业认为, 如果做好财务预警的前期工作和系统构建就行了, 缺乏对已处理的危机的预警过程进行总结和吸收经验教训, 不及时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也就不能对未来经营管理和预防类似危机提供前车之鉴。
二、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一)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前提
1. 较为完备扎实的管理基础是实施财务预警的基础条件
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管理基础, 特别是企业在实施ERP之后, 财务预警应充分利用ERP的管理思想和基础数据, 而不是单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 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衔接和协调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保持与其他管理活动的良好沟通和衔接, 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实现数据共享。
3. 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数据来源, 没有与这些系统的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 预警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不充分, 预警系统不灵敏, 其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发挥。
4. 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财务预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一种高级形式, 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领导人素质要求较高, 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
5.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财务预警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责权分明、内部稽核制度健全、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独立客观等内容, 并确保其能得以切实执行, 这是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 构建财务预警的方法
目前, 在研究领域上,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 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 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和预测警情, 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从定量分析所使用的指标来看, 定量分析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
(1) 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单一财务变量对企业财务失败风险进行预测的模型。
根据财务预警指标选择的科学性、重要性、经济性原则,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财务预警指标:
1) 偿债能力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丧失现金流上的支付能力, 反映为资产的变现力差, 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即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一般来说, 一个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大, 其偿还负债的能力越强。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 获利能力
盈利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一个企业只有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良好, 才会远离财务危机。主要指标有: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净利率。
3) 发展能力
反映企业积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越大, 反映企业资本越充实、越壮大, 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来融资的功能越强, 财务危机越不易发生。这方面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2) 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可能性的模型。目前在国外实践中影响较大、较为有效的多变量预测指标模型是:Z指标模型。Z指标模型是1968年美国埃特曼教授 (Altman) 采用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法, 利用五项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计算预测企业危机的指标模型, 即:
其中:X1=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
X2=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和发展能力。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反映了企业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它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期末股东权益/期末总负债。该指标测定的是财务结构。
X5=销售收入/期末总资产。亦称总资产周转率。
一般地, Z值越低, 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可以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若Z≥2.9, 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发生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
若Z≤1.2, 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
若1.2<Z<2.9, 企业属于“灰色区域”或者“未知区域”之列, 也就是说难以简单地得出是否肯定破产的结论。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 (五种财务比率) , 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 (X1、X4) 、获利能力的指标 (X2、X3) 和运营能力的指标 (X5) 有机联系起来, 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 Z指标模型预测企业未来一年内破产的准确性约为90%, 两年内的准确性约为80%, 但对于两年期以上的破产预测作用不大。
多变量模型除了以上介绍的Z计分法模型以外, 还有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 以及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F分数模型等。但是, 这几种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就目前为止, Z计分法模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 定性分析法
定性预警方法, 其特点是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 以判断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典型的有“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即将财务危机区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4个阶段, 通过财务分析进行判断。在危机潜伏期存在销售额下降或销售额上升利润额反而下降、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信誉持续降低、经营秩序混乱等现象;在危机发作期存在自有资本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利息负担过重、缺乏财务的预警作用、债务拖延偿付等现象;在危机恶化期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经营者无心经营业务专心于财务周转、债务到期不支付等现象;在危机实现期存在负债超过资产, 丧失偿付能力等现象。此外, 定性预警还要考虑:a)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一般来说, 国家政治稳定、政策优惠、经济繁荣,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经济环境恶化、市场商品价格波动较大, 会直接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B) 行业特征方面。行业不同财务风险也不同。例如, 有些高科技产业,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特点, 同时也存在高风险的隐患。C) 市场状况方面。企业竞争对手少, 则风险就小。反之, 风险就大。定性预警常用专家调查法、管理评分法等。这些都受分析人员的分析方法及其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 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还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企业自身的财务预警系统
我国企业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已成功应用的财务预警系统, 同时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及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不考虑企业之间的差异性, 采取一刀切, 由此导致其预测的准确度的下降。
2. 要合理选取预警指标
要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一个总的评价, 就必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现金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 才能全面地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 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评价和判断。
3. 不断改进财务预警方法
现阶段对于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 在国内主要采用单变量研究和多变量研究两种方法,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应该综合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财务预警效果。在应用多变量模型时, 应考虑不同年度间环境上的差异, 如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周期等对模型的影响, 并尽可能地加以规避。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新的财务预警方法, 例如, 可以利用中期财务报告中的指标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将其作为利用年度报告预警的有力补充, 积极利用一些动态预警模型。
4. 建立全程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预警, 而更在于围绕预警所展开的一系列工作。事前工作包括确定评价标准、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指标安全区间和风险区间、建立模型、收集资料、信息传递等;事中工作包括分析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发生预警信息、将信息反馈至各相关环节;事后工作包括当发生潜在危机时支持配合相关方面寻找根源及时纠错、建立追踪系统跟踪预警。此外, 还应当明确, 财务预警系统不只是在意识到企业可能将出现问题时才使用, 而应更注重日常监控, 随时考虑各种可能导致预警的原因, 重视从细微处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注重企业各个部门的协作, 树立合作与全面财务预警的理念。
5. 强化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维护及监管
通过日常维护和监管, 保证财务预警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充分共享;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财务数据、指标体系和预警临界值, 确保预警及时、准确;加强财务预警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 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王亚.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N].中国总会计师, 2009 (2) , 77-78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10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不长, 各项制度尚处于尝试和建设之中, 目前, 其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规范和不科学的地方。
(一) 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管理是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效益的根本。目前, 独立学院主要沿用所依托高校的一些财务制度进行管理,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部分原有的财务制度对独立学院并不适用。但是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不准确, 甚至没有开展成本核算。另外, 财务制度的不健全也给独立学院的成本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办学活动所涉及的许多经济业务没有监督控制制度, 财务部门行使财务监督权力缺乏必要的依据, 许多成本管理问题游离于监督之外, 弱化了成本管理的功效。
(二) 短期逐利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 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要费用后, 出资人可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朝阳产业”, 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但作为高等教育产业, 其又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吸引, 忽略了高风险、高投资性, 办学过程中常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收回投资的短期化为目标, 因此存在办学目标和投资行为之间的矛盾, 潜存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三)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独立学院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其建设和日常办学所需经费及其他相关支出, 均由合作方承担或民营资本筹措解决, 管理不善等后果也完全由高校自身承担。没有政府资金的投入这一保障, 独立学院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更高的财务风险。一方面, 大多独立学院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 资金成本较高, 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 财务风险加大;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日常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收入, 如果生源状况达不到规划的预期, 则经费不足, 会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的日常办学活动。
二、独立学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应引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整体, 具有信息监控、判析、预警、控制、免疫等功能, 从而将财务风险化解, 降低损失。根据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可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为基本信息系统、分析监测系统、风险处理系统以及综合控制系统 (见下图) 。
(一) 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形成基本信息系统, 它是整个预警系统的基础。基本信息系统负责信息的收集,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经过初步整理后传递到分析监测系统。基本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的, 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 还包括信息的输出;它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资料库, 其中不仅有独立学院内部的各项财务数据, 还应有宏观环境及外部的相关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 还包括对会计信息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判断, 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信息资料库中的各种信息应是动态的, 应随外部变化不断的更新, 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 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 它以独立学院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独立学院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 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该系统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 即指标计算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风险预测子系统和风险报警子系统。
1. 指标计算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根据已建立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库提供的相关资料, 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 供综合评价和预测子系统使用。预警指标的设计是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预警指标的设立应选择那些敏感性高的代表独立学院运营情况的关键指标, 应遵循可行性、可比性、非共线性、系统性、科学性、整体优化性等原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对独立学院财务分析指标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财务风险分析角度, 笔者主要分析反映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绩效的指标。包括: (1) 综合财务实力。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校舍面积、设备总价值、固定资产总价值、图书总价值、学费总收入、科研经费收入等。这些指标越高说明单位的规模越大、筹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 财务综合实力也越强。 (2) 偿债能力。即独立学院用资产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 包括独立学院总负债额、负债构成及比例、可用资金与总负债的比、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等, 其中, 评价独立学院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负债总值、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3) 营运能力。该指标反映了独立学院对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体现了独立学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包括年收入支出比率、教师劳动效率 (学费总收入/教师人数) 、学费收缴率、招生计划现金比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等。 (4) 获利能力。独立学院实行“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体制, 因此必然要关注获利能力。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包括投资收益比率、事业基金增值、固定基金增值、利润率 (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学费总收入) 、资产报酬率 (本年净资产增长额/投入资本) 、职工人均纯贡献等。 (5) 发展能力。反映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独立学院管理者除了应该关注目前的发展状况外, 还应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发展潜力不足, 未来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增大。反映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资本积累率 (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年初净资产) 、年初在校生数与上年初在校生数之比、三年学费平均增长率、三年净资产平均增长率等。
2. 综合评价和风险预测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 利用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 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
3. 风险报警子系统。
主要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 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对管理者进行警示。
(三) 风险处理系统
风险处理系统是管理者针对分析监测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 分析警源, 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 如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及自行承接等。为了使独立学院在收到警报信息时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可以事先准备好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对策, 形成决策库。决策库主要包括相关的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 应急措施主要是规避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杜绝和避免相同或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决策库中的对策大部分是提示性的, 当发生财务风险时, 独立学院可以根据提示,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处理方案。
(四) 综合控制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篇11
摘要: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为高校管理者提供警示,对学科建设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教育决策者制定规划提供参考。该系统具有超前性、警示性、即时性、系统性特点,包含指标管理、数据管理、专家分析、风险反馈、预控对策五个子系统和预测、跟踪监控、警报提示、对策预控四项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66—04
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是高校核心工作之所在。研究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校管理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拟从理论上构建基于高校层面的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一、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和特点
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是指对高校学科建设实践所面临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醒高校决策者或管理者警惕风险而形成的一套管理系统。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一是警示。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涉及高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多方面管理工作的复杂系统,高校决策者很难及时、全面地从学科角度了解各学科所面临的风险,因此,及时通过预警方式,使高校决策者对未来风险有所察觉,使之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预防预控,在真正的风险来临之前得到警报,变救火式的被动管理为预防控制式的主动管理,对于学科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控制。对学科建设风险进行预警,其目的在于对学科建设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中央、地方管理部门和高校三个层面对学科建设的监控主要是事后控制,但此时风险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事实。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并与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调配高校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学科建设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损失。三是规划。学科建设是高校各级学科的一项整体工作,对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警,只是从各个学科层面进行了风险控制,所面临的风险也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也有差异性,因此,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还可以从决策层面上为高校决策者在规划时提供参考。
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是在实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预测、估计、推断以及高校发展过程的监控,来进行风险识别、预警和预控的管理实践活动,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超前性。学科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在于变过去的“救火式”管理为“预防式”管理。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虽然有在风险发生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和补救功能,但仍然以预先做出警示和超前防范为主,“超前”成为风险预警的核心。
2警示性。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能适时输出一系列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动态和静态等一些具体的形式来及时引起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警觉,因而具有警示性。
3即时性。对学科建设活动进行动态适时跟踪监控,及时显示学科建设所处的风险状态,适时为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和管理信息,是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因而其具有即时性。
4系统性。学科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还面临高校内外部复杂的环境因素。因此,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系统无论从其系统组成,还是系统的结构要素来看,都具有系统性。
二、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结构的设计
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并结合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系统的特殊性,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由如下子系统组成。
1指标管理系统
指标管理系统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进入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学科建设涉及的一级学科指标有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工作等六项,每个一级学科指标又包含了多项二级指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按科学的方法,经过严密论证从中选择出能反映学科建设运行真实情形的一套敏感指标。二是警界指标体系的确立。警界指标体系因学科的不同要有所区别,要按学科建设的不同级别、不同学位授予层次、不同学科类型分别予以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科其要求不一,相应的警界指标也不一,这一指标的确立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按不同类别确立相应的警界指标。三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维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及其权重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高等教育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当时社会环境而变化,已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修正,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2数据管理系统
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必须运用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系列数据来反映学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但是该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量较大,可以基于现有的校园网和相应的各职能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科建设的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两部分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收集、分类、录入、汇总、存储和更新等功能;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预警指标模块和预警评价模块四部分组成,主要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
3专家分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各级指标警界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判定,都需要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分析。因此要建立专家库,通过及时向专家征求意见,使预测意见接近实际情况。同时将专家的意见录入数据库,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计算机专家诊断系统。
4风险反馈系统
风险反馈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风险及时分析、判断与反馈。其具体形式是通过已收集的有关学科建设的相关数据,在指标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上,应用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专家分析系统的分析,对各学科建设的风险等级直观地将结果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例如,可参照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用“绿色”表示无警情,“蓝色”表示轻警,“黄色”表示中警,“橙色”表示重警,“红色”表示巨警。
5预控对策系统
预控对策系统是与专家系统相连接,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应对学科建设危机的应急性、提示性建议的人一机智能互动系统。这一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存储、积累计算机系统中的应对各种常规问题处理的案例库,它可以根据各种危机的性质和类别自动产生相应的若干应对措施;二是应对非常规事故的专家咨询系统。完成咨询后的意见,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中,以不断丰富决策案例库;三是利用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对现有预控对策案例进行分析与模拟,并对日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
三、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模型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学科建设按其内容可分为如下6个一级学科指标和22个二级学科指标,见表1。
对以上部分二级学科指标还需细划,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级学科指标,比如重要学术骨干的数量可分为院士数、“973”首席科学家数、长江学者数、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等;承担科研项目水平可分为科研经费总数、纵向科研经费总数、目前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目前承担的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数等;科研获奖水平分为获国家级科研一等奖数、国家级科研二等奖数、省部级科研一等奖数、省部级科研二等奖数、省部级科研三等奖数;发表论文水平可分为专职人员人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三大检索论文数;获专利水平可分为获发明专利数、获实用新型专利数和外观设计专利数;人才培养规模可分为博士生培养规模、硕士生培养规模、本科生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可分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数、获省优秀博士论文数、获省优秀硕士论文数、博士生发表论文数、硕士生发表论文数等;获教学成果奖情况可分为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数、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数、获全国教学成果三等奖数、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数、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数;人才培养条件可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省级重点实验室数等。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学科建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学科建设风险状态的影响大小是不一致的,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是正确评价学科建设风险状态的关键所在。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方法很多,可以依据定性经验的特尔菲法、定量数据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还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AHP(层次分析法)等。对这一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与确定上,可以综合利用以上的方法。其中,在一级学科指标的量化上,可以利用特尔菲法,但事先由研究者给出一个供参考的权重指标。笔者长期从事学科建设管理和研究工作,对以上6个一级学科指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判断,将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定为:研究方向为0.15,学术队伍为0.2,科学研究为0.25,人才培养为0.2,学术交流为0.15,管理工作为0.05。在此基础上,参考一定数量专家的意见,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得出各一级学科指标的权重。对二级学科指标和三级学科指标权重的确定,则采用AHP法,来对各二级学科指标和三级学科指标进一步量化。
3预警指标的确定
学科建设预警指标与其他预警指标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学科建设有多种不同的层次、类型和类别。按其层次分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等不同层次;按其授予学位的类别,又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按不同的学科门类,可分为文、理、工、农、医、管理、军事等类型。不同层次、类型和类别的学科,其预警指标的确定应有其差异性。对预警指标的确定,可以采用如下的思路和方法,一是作国内的横向比较,即通过较大规模相关学科基本情况的调研,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分析各高校自身所有学科在相应层面、相同类型和相同类别学科的平均水平和较低水平,然后按一级学科指标确定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指标;二是作自身的纵向比较,通过对各高校自身所有学科近一二十年来的相关数据分析,观察其发展走势,然后按一级学科指标确定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指标。
4风险预警反馈
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的反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项指标预警,就是对6项一级学科指标分别按5类警情,即无警情、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进行反馈,即就学科建设中某一学科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出现的警情及时予以反馈;二是综合风险指标预警,就是按一级学科指标权重,通过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比较,分别按5类警情进行反馈,即对某一学科的整体情况出现的警情适时予以反馈。
5预控对策
预控对策主要是通过建立专家库,对于各学科出现的预警情况,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一定数量的案例库;然后利用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起由计算机处理的学科建设风险应急对策与风险处置方案,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四、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按以上对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建立目的和结构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其功能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预测功能。通过对影响学科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及学科各项指标的监控,对各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预测,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二是跟踪监控功能。了解各学科建设的情况,对各项指标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实现其跟踪监控功能。三是警报提示功能。根据不同的风险状态,按风险级别发出预警警报。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学科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能与决策者进行对话,为决策者提供线索和提示。四是对策预控功能。预警管理系统可存储不同风险状态下的决策方案或方案框架,以便在风险发生时,决策者能迅速调用其中的对策来及时防范和处理风险。
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刍议 篇12
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及其功能与特征
一般来说,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初步萌生到恶化, 并非瞬间所致, 通常要经历一个渐进累计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危机因素,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 通过分析判断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 便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挥预警作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作为一种规避和防范企业风险的工具, 其灵魂度越高就越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 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因避财务危机的发生, 所以, 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一) 信息处理功能
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 进行分析比较, 判断是否予以报警。
(二) 危机预知功能
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 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 提醒管理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 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 控制危机功能
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 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预告, 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 使管理者有的放, 对症下药, 制定有效的措施, 防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避免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四) 避免危机再将发生功能
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 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的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 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经营中的缺陷, 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从而提供前车之鉴, 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基于以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我们在构建一个预警系统时, 财务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 能够从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二是指标的先兆性, 一旦指标值趋于恶化, 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 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 而不是已经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
从财务管理方面讲, 诱发财务危机最为直接的原因, 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竞争不当及功能乏力, 而导致企业竞争地位下降, 未来现金流入能力低下;或是企业一味地追求营业数额的增长, 却忽略了对企业营业质量——现金流入的关注, 导致企业陷入了过度经营状态与现金支付能力匮乏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时以此为出发点考虑。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警的指标和判断预警的警戒线。指标建立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 单一指标方式
通过单个财务指标比率的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风险。主要指标有:
1. 核心主导业务资产销售率=核心主导业务销售收入净额/核心主导业务平均资产额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核心能力是在经营中为企业提供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上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企业能否对核心主导业务资产销售率的变动趋势予以适时的监控, 并通过优化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对于危机的防范意义重大。同时, 这一指标也警示企业的决策者, 离开了核心能力这一基本点, 企业必定是缺乏竞争活力的, 即便一时成功, 也不可能持久。
2.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经营性资产
众所周知, 一个经营业绩与获利能力低劣的企业, 从长远来看, 财务上必然是缺乏安全保障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使其报酬率对投资者具有足够的诱惑力。要达到这一点, 最为关键的是要确保经营性资产的获利水平——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而从谋取竞争优势的角度, 以市场或行业平均先进收益率为基础则更具现实意义。对于企业来讲, 如果实际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 不仅意味着发生了机会损失, 更重要地表现企业在商品劳务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地位。
作为企业营运能力素质、效率高低以及竞争优劣势的综合标志, 作为负债能否发挥真正财务杠杆效应的先决条件, 作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的源泉基础,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及其变动走势, 与企业的风险危机息息相关, 故而是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3.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营业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营业利润是指扣除债务利息与所得税前的正常业务经营利润。企业负债融资能否发挥真正的杠杆效益的前提是: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是否能够补偿债务利息费用。如果息税前利润不能补偿债务利息, 企业就无法获利, 将导致难以偿付到期的债务本息。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企业债务投资的本金在偿还前能够全部收回, 但由于收回的债务本金+获得的息税前利润小于到期的债务本金+应付债务利息, 企业必然要面临无法及时足额偿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可见, 已获利息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 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到期债务偿还的保证程度;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 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企业要想具有正常的债务偿付能力, 从长期来看, 已获利息倍数至少应当大于1, 且比值越高, 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般也就越强。如果已获利息倍数过小, 企业将面临经营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当然, 如果已获利息倍数小于1, 在短期内企业也有支付到期债务的可能。通过已获利息倍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4.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
企业会计账面意义上营业收入, 是按照会计分期假设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账面收入, 它既可能是已经变现的实质性的价值也可能是诸如“三角债”情形的持账待决价值以至呆帐甚至坏帐损失而丧失变现能力的虚假收益, 所以账面上的营业收入表现为一种应计的现金流入量, 而非直接等同于实际的现金流入量。从财务上来讲, 只有当应计现金流入量成为实际的现金流入量时, 才表明销售收入的真正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销售增长的过程中, 必须高度关注销售收入的变现质量问题, 亦即必须将销售收入的增长建立于充分的有效现金流入量的基础之上。否则, 势必导致企业有效现金流量因过度经营而遭受流失, 造成支付能力低下, 后劲增长乏力。因此, 通过分析营业现金流入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能够对企业销售收入的质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以便发现问题, 不断优化销售方针, 加大收账力度在实现销售收入良性增长的同时, 减少以至消除财务危机的隐患。
5. 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非付现营业成本/营业现金净流量
该比率从营业现金净流量来源的稳定可靠性出发, 揭示企业获取的现金净流量结构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 该比率越小, 表明企业具有较高的营运效率和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保障基础。反之, 该比率越高, 意味着企业的现金质量主要依靠非付现成本的转化, 如折旧准备金等。倘若该比率大于1, 便预示着企业的营业活动发生了现金净流量, 这是企业营运效率低下, 偿债风险加大的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因此, 通过对该比率变动走势的追踪监测, 可以适时地发现并发出财务危机信号, 以便企业对当前与既往经营理财效率的缺陷做出深刻的检讨, 并采取及时而得当的管理对策。
6. 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安全边际率= (实际销售额-保本销售额) /实际销售额=安全边际额/实际销售额
资产变现率= (现金及其等价物+良性债权+适销存货+可变现无形资产) /资产总额
当资金安全率与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时, 表明企业营运状况良好, 可以适当采取扩张策略, 当资金安全率大于零, 而安全边际率小于零时,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尚好, 但营运效率欠佳, 应进一步拓展营销能力;当安全边际率大于零, 而资金安全率小于零时,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已露出险兆, 处于过度经营状态, 应改变资金结构, 调整信用政策加大账款回收力度, 若两个比率均小于零, 表明企业已陷入危险境地, 财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上述单个财务指标比率是从资产收益、债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基本反映, 当这些指标达到近警戒值, 预警系统应当发出警示, 提请管理者注意。
(二) 综合指标方式
企业的风险是各项目风险的组合, 不同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表示出企业风险的趋势, 但单一模式不能反映不同比率因素对整体的作用, 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正反交替变化的情况, 如一个比率较好, 另一个比率变坏, 便很难做出准确的预警, 这时我们可以考虑设立综合指标方式来反映。综合反映企业风险的综合指标很多, 下面介绍一种比较流行的“Z记分模型”。
其中: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企业是一个综合体, 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 对企业整体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 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支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 综合分析, 预测企业风险。一般地, 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如果Z值大于2.675时,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Z小于1.81时,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堪优, 在2.675和1.81之间, 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
三、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信息管理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 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 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 要明确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责,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 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应当考虑不同子系统的数据传递和各个子系统对各种数据的不同要求, 实现企业数据共享, 使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
虽然风险管理不当可能诱发财务危机, 但二者并非是同一概念, 危机的策源地或许更主要的是滋生于企业的内部, 如滞后的管理理念、错误的决策行为, 以及伴随而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对竞争风险应对不当或功能乏力等的结果, 但透过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却能够使企业感受到危机的存在, 这将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对危机的深层诱因进行延伸追溯, 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摘要:文章结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与特征分析, 明确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方式与保障措施, 以确保有效规避与防范各种财务危机。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http://kjlww.com/lun-wen_show.php?lunwen_id=28983.
[2]陈铁军.公司财务危机产生原因和防范对策 (J) .甘肃农业, 2008 (8) .
[3]骆伟平.浅谈财务危机预警与控制 (J) .时代金融, 2006 (8) .
[4]陈丽霞.企业财务危机综合预警系统的构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推荐阅读:
财务预警系统及其构建09-14
财务风险与财务预警11-03
电力财务风险预警08-18
财务风险与预警10-08
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07-18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09-26
财务预警系统11-25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分析12-11
银行系统财务风险问题09-10
风险预警通报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