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政治经济学

2024-08-26

绿色政治经济学(精选10篇)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1

摘要:绿色保险有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但运行中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本文对绿色保险供给缺乏、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绿色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 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探析。

关键词:绿色保险,经济学,分析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保险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204129)

原标题:两型社会建设中“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0日

当前, 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 其“绿色保险”为处理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绿色保险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形象称呼, 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 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绿色保险不仅对企业造成的环境破坏和人员、财产的损失提供保障, 而且能起到分散环境风险和治理环境风险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绿色保险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防治污染, 已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 是帮助企业实现由“污染末端治理”向“污染全过程控制”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绿色保险的供需分析

一方面由于绿色保险是一种新险种, 我国保险公司缺乏历史统计数据可用, 因此在厘定适合我国企业绿色保险产品费率时会缺乏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标准, 保险公司在勘查、定损与责任认定上存在困难, 灾害损失风险难以精确把握, 也影响到绿色保险的费率厘定和产品开发。此外, 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来承保, 需要大量的环境污染侵权事实作为基础, 来确定每个企业污染风险的等级。风险单位数量愈多, 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 但目前企业参保比例太低, 保险人不可能精确地预测危险, 不可能很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提供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弹性, 市场机制没有足够的激励促使保险人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

从企业参保情况来看, 采取完全自愿的投保方式, 企业投保绿色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实际生活中, 环境污染事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很不完善, 责任追究主要依靠行政处罚, 而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额度有限。在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责任事故发生后可以少赔、迟赔甚至不赔, 企业自然缺乏购买责任保险的意愿;二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不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有的企业认为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自己也能应对;而有的企业出于企业减少支出的考虑, 也不愿主动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甚至有的企业认为即便发生了污染事故, 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考虑, 会“埋单”, 有政府兜底, 企业没必要去投保;三是保险责任范围窄, 保险费率过高, 而赔付率过低。保险责任范围窄, 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转移得太少, 只把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 而将常见的累积性环境污染事故排除在外, 造成环境责任保险可适用的救济场合有限。而其费率又较其他险种要高出几倍, 赔付率远低于国外保险业的赔付率。高费率会压制企业参保的兴趣, 低赔付率会使企业丧失投保信心, 必然会影响企业投保积极性。

正如上述绿色保险市场供求分析, 绿色保险市场呈现出供求无激励, 交易无动力的“冷淡格局”。除此之外, 环境污染及保险市场的特殊性, 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二、绿色保险的市场失灵分析

一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品驱逐良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保险市场上, 由于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的信息, 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全体投保人的平均风险水平厘定费率, 那么费率对于低风险的投保人来说是高的, 也就可能出现污染风险高、风险管理能力弱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失、转移风险, 而污染风险低、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保费厘定过高而退出或推迟需求。由于参加投保意愿强的多是风险高的企业, 低风险的企业不愿投保, 保险公司没有足够数量的保险标的, 分散行为人责任风险的能力会降低。

二是绿色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保险单持有人拥有保险后改变其行为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加大会对社会或者第三方造成损害。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后, 在合同有效期内,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投保人恶意图谋保险赔偿金而故意诱发保险事故的发生。比如, 企业故意增加排污量加大对环境污染, 从而对环境和受害人造成损失, 获取保险公司赔偿, 给保险经营带来了很大风险。

三是环境污染及绿色保险的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环境污染问题属于负外部性, 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损害或者额外成本而没有相应补偿。在环境产权没有明晰的情况下, 当环境责任问题出现时, 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迫使肇事企业为公众责任权益买单, 完全依靠市场所带给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驱动明显不足。类似的, 绿色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 企业购买保险后可减轻环境侵权人的经济负担, 又能最大限度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政府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即可享受绿色保险带来的好处, 因此企业购买绿色保险对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随之出现。

根据经济学的知识, 市场失灵时是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 因此还需要借助法律及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综上, 尽管绿色保险在运行中遇到种种困难及问题, 但在实践中渐行渐远。近几年, 部分地区通过试点逐步探索非强制保险的经验, 保险公司也在条款完善、贴近客户需求以及科学合理厘定费率等方面做了较多尝试和努力, 未来绿色保险制度一定会日趋完善, 通过绿色保险进而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卢爱珍.我国发展绿色保险的经济学分析.新疆财经, 2008.6.

[2]周运涛.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停滞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7.

[3]陈迪红, 贾锐锐.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不足解决机理及实施建议.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5.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2

【时政热点】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

【时事背景】

2010年6月5日,我们迎来第38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通过倡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练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中国主题在呼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呵护地球家园国际主题的同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据此回答1—3题:

1.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应该

1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3集中安置污染企业,控制污染范围

4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落实工作责任制

A.134

B.123

C.124

D.234 2.下列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措施的是

1增加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

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3健全必要的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

4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1234

B.134

C.234

D.124 3.为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这说明

1国务院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2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3国家机构坚持民族集中制原则

4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A.1234

B.234

C.34

D.4 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据此回答4—6题:

4.为了低碳减排,建筑材料开发商在未来不仅要关注材料的性价比,还要关注材料的碳排放指标。因为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2企业生产要考虑到市场的供求关系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4供求决定价格

A.123

B.234

C.134

D.124 5.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1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14

B.24

C.13

D.23 6.为低碳减排和保护环境,国家要对电价进行调整。但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国家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全国每个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数。这种做法体现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4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123

B.124

C.134

D.234

7.目前,全球共有17291种已知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包括鲜为人知的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物种甚至在发现前就已经消失。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正在以比自然淘汰高达1000倍的速度进行,而人类也正面临着生存基础日益缺失的危险。这表明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想问题、办事请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123

B.124

C.134

D.234 8.上海世博园集成了大跨度索膜结构、“阳光谷”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与回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调控室温以及冰蓄冷空调、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透水地面、垃圾气力输送、半导体照明、垂直生态绿化幕墙、节能电梯等一大批创新科技。阳光谷如此设计的一大功能是实现雨水收集利用,经过处理后实现再利用。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9.实践证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人们改造自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B.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任何认识都无真理性可言

D.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10.材料一

按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义务,但是,从表现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减排远未达到要求,中国猛烈抨击了美欧日减排不力。发展中国家无需承担这种义务。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宣布采取自由行动,如: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材料二

2010年6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3)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消费者、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C 6.A 7.B 8.D 9.D

10.(1).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气候变化等国际化问题上,我国本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自主地决定我国的态度和对策,积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都应尽自己的职责,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减排。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系列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分歧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

要共同应对;同时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存在利益冲突而分歧很大。

(2)消费者:1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节能减排”上,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2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政治文明与绿色文化 篇3

去年SARS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引起了许多新的思考。为什么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人类新增了三十多种疾病﹖而且大多数疾病的起源都和动物有关﹖美国杰费里·考利认为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盲目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他举例说,广阔的森林被开发和分割为小块林地以后,狐狸和山猫因丧失栖息地而锐减;相反的,老鼠就因失去控制而激增,老鼠携带的一些病源变得易于感染人类了。

大家知道,血吸虫病是通过湖泊浅水区域惟一中间寄主钉螺传染给人类的。过去中国血吸虫疫区的扩大,与围湖造田有很大关系,由湖到田,人畜感染后所排出的粪便,进一步扩大了疫情,加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杰弗里·考利同时强调:“控制疾病传播有许多措施,而监测尤为重要。但监测是否有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坦诚。如果说SARS恐慌有一些正面影响的话,那就是这一理论被再次确定。”联系到1958年6月“大跃进”中,由于《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就写了两首动情的诗来歌颂这件事,用心是好的,可惜这个报道并不一定真实。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这两首诗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上谕”。于是各地也争先恐后地报道自己地区消灭了血吸虫。我当年正好随同湖南农学院师生下放到湖南沅江疫区,也参加了这一“消灭”钉螺的壮举,举行了“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的庆功大会。钉螺和血吸虫真的消灭了吗﹖我们在疫区劳动的几个月中,就有一些同学因感染了血吸虫病不得不回校医治。而且不争的事实是,时至今日,有些地区疫区仍在扩大,即以湖南而言,包括长沙在内,亦已发现钉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开报道而已。

温故知新,政治和科学都必须“求真务实”。以任何政治理由隐瞒疫情,是既害人又害己的,天灾决不应演变为人祸。政治体制改革理应进行,而那些欺上瞒下、草菅人命的官僚理应撤职,敢于揭露真相、救人济世的勇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受到表扬也罢,未受到也罢

控制蛮横与盲目的权力和行为

某些错误的政治行为,为害当然不仅止于政治领域。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例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停课闹革命”带来了几代人知识结构的“断层”现象。这些虽然都有很大的危害和深远的不良影响,但用上二三十年功夫,还是可以逐步恢复元气的。而一项错误的政治行为,一旦严重干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也难以消除其后果。举其要者:一是人口,人口问题说到底,是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球资源消耗超负荷运转的问题,在政治上批了一个敢于直言的马寅初,带来了今天人口对社会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指出的:“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这种状况使后继的政治家和经济工作者失去了很多可供选择的机遇。今天温家宝总理在人口和环境问题上承受的压力,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所承爱的,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在“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及以后若干政治运动中,破坏了许多森林资源,水土保持能力下降了,许多河流断流甚至消失了,即令中国人民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去绿化荒山,而种下的不可能不是比较单一的树种松、杉、杨等等,原来一些缤纷万态的自然林消失了,脆弱的生态平衡更脆弱,抗御旱、涝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生态最重要的原则,生态平衡是十分脆弱的。失去生物多样性的恶果,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消除和恢复,甚至是永远不能恢复了。上述人口和生态平衡的危机,多年来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历史危害,决不亚于一场“文化大革命”。

不是吗﹖当时,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1958年“大跃进”到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由上而下发动的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干了许多无知的蠢事,诸如上亿人出动抓麻雀,几千万人上山砍树等等。仅就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危害而言,其投入人员之众,翻新花样之多,影响地域之广,后果之惨重,都是有世界文明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也是随同科学的普及必将绝后的。这样说,毫无过分之处。翻遍中国历史,长江断航和黄河断流的现象,几曾有今日这样频繁﹖

大自然已经在向我们示警了正如《只有一个地球》所指出的,必须控制蛮横和盲目的权力和行为,以避免毁掉地球环境中的脆弱平衡。

权力中心不一定等于真理中心

在一个有限的历史时空内,错误的政治行为往往是最大的破坏力。当年斯大林发动的一场对摩尔根学派的政治打击,使苏联遗传学、生物学和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从此更加落后于西方,而且波及到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

任何习惯于专制心态的人,例如斯大林或其他人,都总以为自己是超人,比一切人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都要无比英明,无比伟大,像神一样,能“洞察一切”。当年喧嚣一时的“农业八字宪法”,即所谓“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由政治家主宰科学,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只要略为查阅一下当年党报党刊上包括科学院的学报的吹捧文章,就知道这八字宪法主要是以无限向大自然索取为前提的,而单纯索取往往就是破坏。例如,八字宪法中的“土”,当年实际作的就是深耕,深到两三尺,还有更深的。结果有些地方,将富有肥力的上层土壤埋入深层。某些地方还将“敢说敢想敢干”发挥到极致,用食盐代替氮肥,食盐中的钠离子将土壤中铵离子取代出来,在当季可能显示了少许的肥效,而代价则是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了。殊不知从岩石到形成可以耕作的土壤,需要几百上千年这样漫长的时间,不是“多少事从来急”所能急得的。当年还流行一句话,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作为文学语言无可厚非,但作为工作的指南,问题就大了。这是既不懂得从根本上说,人类只能适应大自然;也不懂得不是地球需要人类,而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地球,哪有人类呢﹖哪有任何意识形态的是非呢﹖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我推荐大家不妨对比一下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和三十年前1974年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是当时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委托两位学者写成的一份非正式报告,也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文献。1997年是公开出版,恰如其分地定位于“绿色经典文库”;而三十年前是“内部发行”,定位于“反面教材”,而且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译序》,对这本“反面教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有可能重新发表这篇“译序”,倒是一篇真正的反面教材。这里毫无指责“译序”作者的意思,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写这篇“译序”是违心的,而敢于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对于中国确实做了件大好事,中国人第一次懂得了人类是可以自己毁灭自己的。事隔二十三年,先后两次对这本书的不同诠释,反映了政治上的反差和环境决策上的反差。这样说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我们的认识进步了,二是激励自我反省,我们进步的程度如何﹖

反对“国家环保主义”

众所周知,世界科学家早已达成共识,对全球环境和生态危害最大的,一是因对生活舒适和富裕的要求不断升级,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同一原因引致的对土壤和水域的污染。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无例外的都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二是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利益驱动”。

美国和日本都是很富裕的国家,对国内环境生态是极为重视的,群体的绿色文化观念是非常强的,可以说世罕其匹。而“利益驱动”,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永存的价值文化观念。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上,在欧盟十五国均已批准《京都议定书》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国再次拒绝接受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布什政府的谈判代表哈伦·沃森称,执行《京都议定书》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美国不能兑现《议定书》规定的承诺指标。日本虽承诺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百分之六,但实际上该国这几年来,已在1990年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十七。俄罗斯也未能批准这一《议定书》。陈谦先生在今年《人与自然》杂志第一期著文说:“无非是想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让别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思想政治课需要“绿色教学” 篇4

一、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绿色教学”,教师首先要树立“绿色教学”理念

什么是“绿色教学”呢?很简单,那些流淌着生命活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智力因素,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就是“绿色教学”。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绿色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天性,明确学生一生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只有尊重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真正有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绿色教学”的基础

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尊重学生天性的需要,也是构建思想政治课“绿色教学”的基础。

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尊重学生的天性。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带的班级多,接触的学生多,因而与学生个体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更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为其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

三、实施课堂教学“四化”,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绿色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四化”,即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评价多元化,这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绿色教学”的关键。

1. 教学情境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难以得到师生的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其理论性很强,师生觉得它高高在上,难教难学,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的问题,缺乏与现实生活中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缺少“绿色”生机。这迫切要求教师要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任务中去学习思想政治课,从而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讲授和死记硬背,而是学生反复亲身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绿色”养料的滋润下,主动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间的距离,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方式活动化。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为学生考虑,不要让学生成为听众,应让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漫画比赛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这种寓教于活动的做法,易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开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崭新局面。

3. 教学手段现代化。

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绿色教学”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手段要不断创新。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可增加教学的魅力,而充分运用网上教育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教学评价多元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篇5

[关键词] 福利经济学 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福利经济学作为“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的一门学科,可以很好的对供应链中的新型产物——绿色供应链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外部成本分析

1.环境问题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是典型的福利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环境成本对生产经营者而言,是一种社会成本和外部成本。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基于企业内部收益计算,把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作为自己的活动目标,因此,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制性措施,企业无偿使用及破坏自然环境资源、随意排放废弃物的行为,就造成福利经济学所称的外部不经济。

2.庇古税的产生

伴随外部性影响的揭示,企业行为外部不经济性的治理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即企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庇古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经济理论,他认为:工厂的污染成本没有构成生产成本,而是社会成本。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按照边际收益和不包含社会成本的边际生产成本的交点来决定产量,这样的产量必然大于考虑了社会成本时的产量,导致了排污量的增大。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只有政府干预才能将社会成本加入到生产成本中去,迫使企业考虑到污染对社会的危害。由代表政府的权威机构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并据此征收税或费,这就是“庇古税”。

3.科斯定理的运用

科斯定理是指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即将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与受害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以使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主要是使污染者在“停止污染”与“继续污染向受污染者购买污染权”之间进行选择。较多的依靠政府干预的庇古手段,容易导致“政府失灵”,而按科斯定理来看政府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不必直接介入市场。因此,从效果的可靠性、公平性、持续性和经济手段的调节灵活性来看,采用科斯定理的产权协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现阶段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与实用性。通过分析可知,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每个处于供应链的上中下游的企业自觉地行使职责,极大地减少了排污交易成本,最终达到了福利效用最大化。

三、绿色供应链各环节的福利效用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通过降低环境风险和提高生态效率以取得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赢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与供应商、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在满足社会要求和环境法律等前提下,通过提高个体的福利程度来为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带来效益。

1.绿色采购

从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角度来看,它属于企业绿色原材料创新。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采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提高了企业的福利效用。拥有了绿色环保的材料,今后在销售中就拥有了长久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的员工也可在一个绿色环保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运作,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工作,这也就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个人福利的增加,即精神福利的增加。

2.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提倡废物利用、可回收设计技术,将3R(Reduce,Reuse,Recyling)直接引入产品研发阶段。绿色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彻底抛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方式,代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保护策略。设计中的绿色是必不可少的,获得了顾客的长期信任,就可进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员工和企业的福利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3.绿色物流

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以及有可能产生的物料和产品的泄露,这些都对环境产生影响。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都要求有绿色的物流,使物料和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好的物流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节省原料的耗用和降低成本,达到福利效用的最优。

4.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的着眼点在于绿色资源的开发、寻找节省能源的途径和生产工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绿色营销知识的训练和吸收等方面。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新科技、开发新能源、取得绿色标志、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和扩大知名度。绿色营销也涉及了整个社会福利和企业福利,对废弃物的回收大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不仅给当代的人们带来了可生存的环境,而且也给子孙后代造福,使得社会、企业效益有了大幅度增加,真正实现了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持续不断地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获得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福利效用。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拥有绿色创新意识和精神,以及政府的相关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在绿色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地一起努力下,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6

绿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它企图突破传统经济学理论, 希望通过价值观念和计算指标的改变, 革新经济决策、行动的功利特征和伦理道德属性, 构建生态社会, 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福利和幸福度的提高。城镇化则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 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一国城镇化路径的选择, 关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要素与人的社会互动, 决定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 保障人整体福利的实现, 体现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在传统经济学理念的主导下, 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突显经济利益取向, 与社会福利实现矛盾突出。针对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 为中国现有城镇化路径的优化选择、实现社会各部分关系的协调并进、打造“绿色社区”与构建生态社会提供参考。

一、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鉴于绿色经济学在国内的研究较少, 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进行概述。

(一) 绿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相比传统经济学“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依据, 关注经济领域, 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主张通过自由竞争和全球化的手段追求经济利益, 把生态系统当作人类实现财富积累的手段, 实现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 绿色经济学则“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 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 以提高人的幸福度为目标, 主张采用适当保护、经济地方化的手段, 力图建立生态社会”。

此外, 它更强调社会各部分的互不侵犯、协调互惠, 关注各部分内在价值的实现, 以最终达到各部分利益平衡和整体的稳定, 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为各国和世界治理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二) 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近些年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推进, 一方面, 民众对民主权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的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 由于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民众对国家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需及时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政策措施, 进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宣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与绿色经济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都关注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绿色经济学把生态作为人类行动的出发点, 倡导关注生态本身的价值, 力求在人与生态的互动中实现双向共赢。“科学发展观”仍是以人类为中心, 倡导“以人为本”, 尽管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侧重人合理地利用生态来实现单向发展。由此看出,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仍较难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影响。此外, 绿色经济学主张“地方化”, 落实地方自治、建设社区、实施民主, 这与威权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也产生冲突。

二、从绿色经济学看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镇化是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经济学观念的倡导下, 中国的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猛增。有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末, 全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 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从表面上看, 中国城镇化成绩斐然。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 却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凸显, 社会发展严重“瘸腿”, 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挑战。

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 为转变中国城镇化困境、优化城镇化路径选择、打造“绿色社区”和构建生态社会提出几点设想。

(一) 避免过度重视工商, 维护农业发展空间

农业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国的城镇化追求城镇规模扩张, 一方面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大量占用农业土地, 导致自然环境失调, 农业生存空间被挤占, 生产能力受到威胁, 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产品, 现代农业的发展却造成土壤、水被腐蚀和污染, 生物种群灭绝, 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农产品食品安全受挑战, 人的健康亦遭损害。另一方面, 相比工业、商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受限, 农村失业人口随之上升, 他们涌入城市, 成为城市难民, 影响社会协调。

绿色经济学强调可持续的农业路径, 认为空气、水、土壤、矿石等自然资本以及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生产和幸福的源泉。据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 政府应平衡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比重, 合理划分并维护各种类用地空间, 尊重农业系统的自身价值, 协调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 保障农业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 避免追求表层形象, 注重内部和谐绿色

中国尚处于转型时期, 城镇化为了体现速度, 一味追求城镇数量和规模的“硬形式”增长, 忽视城镇内部的“软环境”改善:各类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 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 不能享受市民待遇;文化多样性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慢慢消磨, 不同群体相容度下降, “信任、规则、鼓励、互助”的社会资本急剧减少, 进而导致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对立, 城镇内部各群体对立。城镇化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实惠, 反而挤占民众生存空间, 破坏民众社会福利, 加剧社会结构分化, 制约文化生存繁荣, 影响生态绿色平衡。

绿色经济学强调地方规模适当, 不宜过大, 以免挤占社会各要素的生存空间, 利于实现人的最大福利。据此, 城镇化路径选择应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 尽可能对农村进行就地改造, 既节约成本、满足当地民众对生活改善与自身发展的要求, 又尊重生态环境, 保留文化多样性, 使城镇建设独具特色, 避免千篇一律和不必要的纠纷与浪费。

(三) 避免中央过多干涉, 实现地方充分自治

有学者把中国的体制总结为“分权式威权制”, 主要特点即“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中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 目的在于保证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在这种体制下, 一方面, 中央政府的指标设定和政策意图更多基于对宏观环境的把握和国家整体需求, 在具体实施上缺乏相对弹性;另一方面, 中国区域差异巨大, 城镇化实现要考虑多种模式, 因地制宜, 但地方政府为满足自身利益, 会盲目落实中央政策, 以迎合中央要求, 结果导致民众在地方治理议题上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加之目前中国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与事权的分配非对称, 地方承担的社会职能多, 但财政融资渠道单一, 进而阻碍公共服务的落实, 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激起社会不满、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危及治理安全。

绿色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地方化”, 鼓励地方生产和地方消费, 发行地方货币, 发展中小型企业,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实现最大化政治权力的下放、推进民主进程。据此, 中国城镇化在选择路径时, 应给予地方充分的自治权, 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机构团体的优势, 扩宽民众公共参与空间;适当发行地方市政债券、建设地方性银行、允许民间融资以拓宽融资渠道, 让民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自己发展自己的城镇与社区。

(四) 避免恶性竞争, 实现流动共享

目前, 中国地方政府借城镇化建设为名, 治理日趋“公司化”以谋求自身利益, 国有企业资源与利益垄断严重, 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被挤占;户籍制度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发展空间, 造成板层冻结, 社会僵化而缺乏活力。

绿色经济学尽管限制全球化, 但并不反对地方竞争与资源流动。相反, 它更加注重通过竞争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鼓励一定地方范围内产品生产尽可能的多样化和高效, 由更多的公司分享市场;鼓励技术、信息的全球化交流与合作, 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的提高;倡导制定法律和制度限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据此, 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上应改进户籍制度, 打破地方界限, 实现人力资本流动, 拓宽人力资源空间;规范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打破国有企业地方性垄断, 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促进良性竞争, 增强社会活力。

结语

绿色经济学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 强调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融合, 维护人的持续福利和行为的共同利益。借鉴其理念指导中国的城镇化, 能一定地保证社会各要素内在价值的充分展现, 打造和谐安宁的“绿色社区”, 构建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生态社会。

参考文献

[1]Molly S.C.and Miriam K.1999.Green economics:beyond supply and demand to meeting people‘s needs.Aberystwyth:Green AuditBooks.p189.

[2]沈和.当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1, (3) .

[3]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G]//胡舒立.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1.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7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 既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又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何为绿色教育呢?绿色教育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是“求真”, 人文教育是“求善、求美”。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倡导“绿色教育”呢?“绿色教育”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珍视学生独立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施“绿色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绿色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 在现行的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与“绿色教育”整合的思考

1.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探究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是教育学生务必对所学内容多问、多思, 问理论, 问方法,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不同意教材的观点, 不同意教师的讲述。不要认为教材上的观点、教师的讲述就是“终极真理”, 这本身就体现了“求真”的科学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分析问题

课堂讨论以功能性学习小组为单位, 采取就近原则进行交流, 然后融入全班性讨论。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这样的学习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之中, 让他们感到人人可以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当然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也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但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但对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常识性知识错误, 教师要明确而恰当地给予指正。

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三点:首先,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难度, 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以激发小组学习的激情及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其次, 小组研讨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民主性、超越性的讨论氛围, 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 善于博采众人之长的创新精神及人文精神。最后, 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合作之美及成功之乐, 以培养其人文精神。

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 还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社会交往意识,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组际交流, 评价探究

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共探之后的成果, 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组际交流, 向全班展示, 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反馈, 以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 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 以求得最佳的答案, 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互补作用,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

评价一般侧重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一方面肯定探究的成果, 另一方面将探究成果中错误的、不精练的或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自我改正、改进和完善, 然后再由教师就主要错误或独立见解进行讲评。通过这种展示、交流与评价, 能够充分肯定学生探究的成绩, 修正探究中的错误,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是“绿色教育”政治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8

绿色建筑面临着来自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双重挑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绿色建筑所要解决的是经济的外部[2]性问题。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代人在道德上的责任和承诺, 然而, 在推行绿色建筑时, 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需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抑制外部非经济型。要使人们觉得, 绿色建筑不仅对后人有利, 对自己眼前的利益来说也是值得权衡的。然而, 在传统的成本价值评价体系下, 由于政策导向不明确、价格信号不一致、市场信息不充分、风险因素不确定, 决策者很难下决心投资绿色建筑。在这方面影响绿色建筑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有:

1.1 初始成本的增加

英国的工料测量师普遍认为, 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到10%。如此高的初始成本增加值往往会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1.2 建筑产品价值的降低

例如, 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绿色建筑方案会使房屋的使用面积减少15%左右。此外, 采用绿色设计方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住户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价值。

1.3 设计人员收入的减少

传统的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设计费, 总造价越高, 设计费越高。例如, 暖通空调工程师的设计费是以设备总价为基础来计取的。采用绿色设计方案固然会减少能耗、降低设备总造价, 但同时也会影响空调工程师的收入。

以上分析表明, 在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下, 实施绿色建筑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因而很难成为投资方的首要选择。为保证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 必须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在这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 生命周期成本与新的成本观

生命周期成本[3]的概念和方法要求在评价建筑物的经济性能时, 要考虑建筑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即从项目的构思、策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修建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绿色建筑一般都是初投资大而运行和维护费用较低的特点, 生命周期成本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能, 因而有助于形成新的成本观, 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施十分有利。

目前, 生命周期成本法在理论和技术上已日趋成熟。1999年在瑞典进行的调查中, 有66%的调查对象程度不同地应用了生命周期成本法, 但对该方法的运用主要局限在暖通统调系统和机电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和安装。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 暖通空调系统和机电设备在建筑物造价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例如, 在瑞典, 建筑物的运行费和维修费要占其40年生命周期总费用的55%, 因此, 很有必要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进行分析。第二, 相对于建筑物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 有关暖通空调系统和机电设备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比较方便, 因此, 在这方面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建设市场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成本观, 因而对生命周期成本的态度也不同。例如:房地产投资开发商总把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对他们而言, 绿色建筑、节能和环保往往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业主兼住户不仅关心项目的初投资, 而且十分注重建筑物的环保、节能效果和运行、维护费用。显然, 后者应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积极性要比前者高的多。第三, 立场决定态度, 要想改变态度, 关键在于改变立场。近年来, 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交易制度的变革导致了建设市场中利益格局的改变。例如, 英国政府在1992年提出私人融资方式概念, 私人投资者对建设项目拥有25年以上的经营权。许多公共建设项目均采取此方式。这样做不仅可以大规模动员私人投资、缩短工期、减少交易费用, 而且改变了投资者的成本观, 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都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进行经济性能评价。

3. 环境评估、绿色标签与新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 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影响较大的环境评估体系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订的L E E 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能源与环境设计导则) , 英国建筑研究机构 (BRE,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制订的BREEAM (BR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BRE环境评估方法) , 加拿大的BEPAC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 r i t e r i a, 建筑环境性能评估标准) 。B R E还把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绿色评估领域, 开发了软件E N V E S T (Environmental Estimator, 环境评估师) 。日本的评估系统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建筑环境效能综合评估系统) 也借鉴了价值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环境评估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标准化和全球化的。为了满足建筑环境评估的新要求, 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14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理事会的组织协调下, 从1996年起, 开始了一项名为“绿色建筑挑战”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出第二代建筑环境评价体系GBTOOL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其从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耐久性、营建与运行过程、周边环境因素等6个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估, 指标体系共分为4个层次, 由120多项指标构成, 基本上涵盖了建筑环境评估的各个方面。“绿色建筑挑战”的第一个两年计划于1998年春季完成, GBTOOL已在34座建筑物的评价中得到实际应用和验证,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 “绿色建筑挑战”正在进行第三个两年计划, 已有24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了这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推动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实施, 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评估达到“绿色”标准的建筑物可以取得绿色标签和生态标签, 这是业主或开发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条件。

4. 一体化设计和新的方法论

长期以来, 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被分解为若干阶段:由建筑师提出建筑方案, 然后由土木工程师和其他专业工程师分别完成结构设计和水、暖、电的系统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 建筑设计领域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 以至于造成各专业之间的隔阂。一体化设计是在现有的成本约束条件下进行绿色设计的合乎逻辑的途径, 它要求与项目有关的各类人员, 包括建筑师、土木工程师、暖通工程师, 甚至包括承包商和物业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介入设计过程。

一体化设计方式有助于打破各专业之间的隔阂, 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绿色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一体化设计使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就能够充分交换意见, 共享信息, 从而增加采用“绿色”方案的可能性, 同时可以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而造成的初投资的增加值。加拿大通过C2000计划的实施, 在这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满足加拿大国家能源规范的前提下, 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5%。北欧国家的建筑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较早地开发出交互式的一体化设计软件。美国能源部和芬兰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芬兰VERA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开发出适应范围更广的软件工具, 从技术上支持和保证一体化设计方法的推广。

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和一体化设计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日本在这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 在神奈川市的一座综合楼的建设中, 以CASBEE评估系统为中心, 综合运用生命周期成本和一体化设计, 使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绿色建材、风力发电、屋顶绿化等先进技术得以顺利实施, 最终使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50%。在川崎市一座大型写字楼建设中, 新的成本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建筑师、业主和承包商共同组成生态委员会, 下设环境管理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三个分委员会, 完善的组织和激励措施保证了绿色建筑方案的实施, 使该建筑的能量消耗减少32%, 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8%。

5. 思考和建议

建筑业的“绿色化”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实施绿色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困难, 更主要的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环境法规就会失去其权威性而得不到严格遵守, 先进技术就会失去其市场价值而得不到有效应用, 即使得到应用, 也只能停留在示范阶段而得不到推广。因此, 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是加快建筑业“绿色化”进程的重要前提。

建筑业的“绿色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新的成本价值体系的构建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环境管理体系由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组织管理大纲、内部评估和外部审计等部分组成, 为建筑业的“绿色化”提供了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框架。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为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 我国当年就等同采用了其中的5个标准并将其转化为中国国家标准。1999年7月, 国家建筑研究与文献理事会公布了《可持续建筑21世纪议程》, 该议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制定自己的议程或纲领提供一个框架。我国建筑业应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尽快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成本价值体系。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以及一体化设计等措施有利于转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抑制外部非经济性, 克服传统的成本价值体系的弊端, 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其有助于人们形成新的成本价值观, 一体化设计方式可以为绿色设计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这些方法的操作性很强, 而且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已相当成熟, 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在我国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试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这样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由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编写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就借鉴了LEED的经验。然而,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 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因而各个国家建筑业的“绿色化”进程不应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而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当前, 工业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工作重点已从新建筑物的建设转移到原有建筑物的维修和改造,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我国的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 建筑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程度当然不能与工业发达国家同日而语, 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不成熟、有关法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法制观念不强, 因此, 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 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为导向的, 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 因此, 在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中,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绿色建筑要求从全局而不是局部考虑问题, 要求从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 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各国文化的差别。国际上在绿色建筑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毫无例外都是众多国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以便赶上世界先进潮流, 同时, 也为世界建筑业的“绿色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可持续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这实际上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均衡。实施可持续建筑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 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本文从实施绿色建筑[1]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学挑战出发, 论述了重新构建绿色建筑成本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简要介绍工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发展趋势, 并结合我国教案主页的实际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生命周期成本,环境评估,绿色标签,一体化设计,新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是Charlse Kiber博士199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可持续建筑大会上提出:“采取有效利用资源和基于生态学的原则, 以建立一种健康的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建筑的概念相比, 绿色建筑的概念侧重于微观层面, 着眼于单个建筑物, 强调通过提高每一个建筑物的环境性能来实现整个建筑业的“绿色化”.由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比较具体、易于理解和把握, 因此, 近年来业内人士常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所谓的经济的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着其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 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附带地”产生一些影响, 这些影响并不由它们的制造者本人承担, 而是由“外部”, 即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来承担.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9

所谓绿色经济实际上是以市场作为导向、以传统的产业经济作为基础、以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 此种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了能够充分适应人类环境保护和健康需要出现同时表现出来的一类发展状态。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之为政府经济学以及公共部门经济学。它指代政府和其附属物, 主要体现与代表了国家政府的行为。尽管政府和企业、家庭能够共同参与国家国民经济建设, 不过此种行为方式与目的却是非常另类的。接下来, 本文将站在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绿色经济和碳博弈。

一、经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首先, 经济外部性理论。所谓经济外部性理论在经济学中主要是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决策或者消费无意识的影响到其它经济体的福社或者生产能力。此处所谓的“影响”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即积极的外部性, 很多时候被人们称之为正外部性, 而第二种为不良的外部性, 也称之为负外部性。而所谓的公共物品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此处所说的公共物品主要由下面两个标准来进行判断: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指代某一个经济体作用于某一个产品或是服务的消费影响至其它经济体体对相同产品或是服务的消费能力[1]。所谓排他性则指代, 是否可以真正阻止某一个经济体对某一类产品或是服务消费的能力。而环境为公共物品最为典型例子。公共物品可以借助财产权利的不断分配和对其独体使用保证而真正成为私人的物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公共产品理论一般都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环境产权的不明晰而导致的。

二、关于排污权的经济学解读

所谓空气污染实际上为劣质品。此类劣质品会随着社会、名族乃至国家的富有而被正常品所取代。此类排放对身体和环境所提供出的审美设施的影响较为明显, 因而它们更容易被很多人当成是劣质品。首先, 二氧化碳对身体和环境所提供出的审美设施的影响不如别的污染排放如此明显。其次, 随着一个群体或者国家财富的加剧, 对能源和物资的需求亦越来越高。而二氧化碳就是此两个方面需求最为直接的后果, 因此对它的需求也一定要随着GDP的不断增加而增加。从这些理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 在一个固定技术水平下, 其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被人类当成是劣质品来进行定义。总的来说, 作为作者或者说作为读者, 根据理论进行分析, 也可以将排污权归类为一个真正微观经济主体地博弈模型, 不过此领域的现有研究通常是富有争议与矛盾的, 主要是因为限制条件较为复杂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完全不同。

三、碳博弈的简单解读

本文所说的碳博弈, 主要是指在国际气候不断变化的谈判中, 所有国家按照自己所把握的信息, 用策略进行集合, 做出和自己利益较为匹配的行为。所有博弈人员在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 每个人借助自身的优势和学习对方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而有效选取自己的行为, 以此实现自己最终设计好的目标, 几乎能够这么说, 国际碳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通过研究、行动等互动而形成的理论。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利益, 经常性的阻燃国际气候协议的实施和形成, 国家与国家之间,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2]。此次激烈的博弈, 最终导致哥本哈根会议的没有研究出任何结果, 分析原因能够发现, 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 国际气候会议的本质是怎样分配好温室气体排放权, 此问题引申至广义的碳博弈, 则为政府、企业和消费人员在相同市场的维度下实施博弈。政府、企业以及消费人员之间都可以构建假设同时实施博弈模型建立。下图1所示

四、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多种碳博弈模型讨论

使用“污染排放税”对污染排放进行控制能够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污染排放税的基本原则为:如果税率能够和所想控制经济的外部性价格相同, 那么市场自身就会把会实现生产此类产品或者服务的最优水平于固定的减排技术下, 作为污染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减排或是纳税。不过现实和理论分析毕竟有所差别, 目前很少存在有完全信息的市场, 在此类存在不确定性要素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或者企业的污染许可证就非常有优势。假若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根本不清楚国民经济的减排成本曲线, 那么就根本不能计算甚至完全不能判断社会最优污染水平中的最优税率到底是多少。假若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的基本工作就是减少污染排放, 那么应该使用排放交易机制[3]。排放交易体系可以充分保证给定排放量目标的最终达成。政府此时仅仅只需要决定社会的最优污染排放总体水平就可以。

五、结语

绿色政治经济学 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绿色教育的意义

1. 大学生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 用“绿色”思想培养人;第二, 用“绿色”观念教育人;第三, 用“绿色校园”熏陶人。绿色教育培养的所谓“绿色”大学生, 是能够自觉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够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具有健康的思想和心理, 引导学生从行动到心理逐步成才。

2.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绿色”大学生的培养。

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推行“活动导向, 实践育人”的“绿色”大学生培养理念。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地了解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实际,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的实践环节, 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绿色心理教育。

二、绿色教育在沈阳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1. 绿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中的实践。

沈阳大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该立足课堂, 关注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 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探讨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思政课中加强大学生绿色教育, 就要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以不同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沈阳大学修改了《思想政治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计划, 增加绿色教育内容。在此部分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例如, 在讲述心理健康教育时, 积极开展心理电影赏析等体验式课程, 倡导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理念等。积极讨论大学生在绿色教育中应起到哪些作用等。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 学生可以受到诸如地球资源有限性的教育, 环境保护的教育, 工业污染的危害教育, 垃圾分类的意义教育, 生活的意义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主题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提高他们绿色环保能力以及绿色环保素质, 建立健全的环境道德, 以高度道义上的责任感逐步建立起他们的环保信念, 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 绿色教育在社会实践体系中的探索。

为了充分践行绿色素质教育理念, 沈阳大学建立了有利于学生绿色素质教育的“一体化、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一体化”是指将绿色理论与绿色实践一体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一体化。“分层次”是指绿色班级、绿色校园等多个层次的绿色实践教育设置, 并且在每个层次中均分为理念学习、宣传推广和行动践行多个阶段。沈阳大学已将绿色素质教育体系与社会实践体系充分融合。一年来, 我们在集中调研的同时, 充分利用暑假期开展分散调研, 作为教学的拓展, 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中提高实践能力, 先后开展了家乡水样调查、土样分析、饮食调查、空气质量评估等活动,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在组织调研的基本方法上, 主要有:一是规划调研课题。老师对调研提出思路和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题目。二是引导调研方法。通过培训进行指导, 使学生能够科学操作。三是提出调研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方法完成深入基层的任务, 采集一手资料。四是开展调研总结。通过总结实现交流借鉴。五是实施课题探究。梳理和提炼待研性题目, 作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的素材。

3. 绿色教育与环保社团活动的融合。

学校与环保关系密切的有“绿箭环保社团”、“科研社团”和“大学生书画社团”。这些社团非常活跃, 经常在校内外开展相关活动, 并与辽宁省科协、环保厅和沈阳市环保局建立稳定的联系。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在环保社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上升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有助于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绿色”心灵和“绿色”人格的“绿色”大学生。一年来, 社团开展“绿色进行时·环保在行动”校园系列环保活动。主要包括:绿色环保主题演讲比赛、绿色环保小制作竞赛、环保服装设计演示大赛、“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环保知识竞赛等主体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热情中认识到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不断提升环保意识。社团学生也走出校园, 参加社会实践, 用大学生的热情向社会传播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理念。分别到沈阳商业街、百姓生活社区、中小学生课堂, 发放环保宣传单及环保知识咨询。

4. 校企合作共建绿色教育新平台。

一年来, 我们通过“双向型”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目前, 已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校企合作办学基地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学研型基地、与科研单位联合的研学基地、与企业需要联合的产学基地。通过企业真实案例对在校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意识、环保理念等教育, 企业与学校联手打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绿色新渠道。

三、绿色教育的成效

1. 绿色行为意识的增强。

学校通过以绿色教育为载体, 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方法,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绿色行为意识不断增强。从“主动捡拾垃圾的弯腰行动”到“每月一次的大学生创意集市”, 从“筑鸟巢活动”到“环保服装设计大赛”, 从“清洁沈阳”的绿色文明进社区到“绿色小主人”的暑期绿色实践, 沈阳大学的绿色教育活动吸引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 立足校园、深入社会, 宣传和践行绿色教育, 使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蔚然成风。

2. 绿色行为习惯的改善。

大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是体现在个人学习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良好环保习惯, 是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在个人行为中的具体体现。通过绿色教育活动的逐步进行, 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可能少用一次性筷子、纸杯, 支持绿色生态食品和饮料;在生活方面, 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 随手捡拾垃圾等, 努力做到垃圾分类, 废物利用等。学校的各项环保活动引起沈阳电视台、《辽沈晚报》《华商晨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报道。

绿色教育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实践能力, 也逐步感染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也促进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生态校园和社区环保建设, 宣传和践行绿色理念已成为沈阳大学学子的心声, 希望我们的绿色教育越走越好。

摘要:绿色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绿色发展意识、绿色伦理意识、绿色心理意识四点。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 把绿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认真研究探索绿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探讨绿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校绿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上一篇:产前治疗下一篇:综合加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