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药理

2024-06-12

传统中药药理(共8篇)

传统中药药理 篇1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传统中药药理研究是从整体出发对中药的作用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则是以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是深入认识和发展传统中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药药理的研究与中药药性和中医理论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是基于此而形成的[2]。现就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进行浅述。

1 中药四气五味等药性的药理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是临床使用中药的指导内容, 有很高的科学意义。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这一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以阴阳、脏腑和经络学说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中药分有清热药、温里药等, 清热药中如石膏有大寒的药性, 用于治疗实热之证。温里药中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药, 用于里寒实证。药性的理论指导寒热病用药的原则:热病寒药, 寒病热药。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3]。五味不仅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它们分别肺、脾、心、肝、肾。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具有补益和中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又燥湿降泄的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性, 它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一般升浮药多为轻清之品, 作用趋势多主上升、向外;沉降药多质重之品, 作用趋势多主下行、向内。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理论是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4]。

中医理论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和中药配伍组方。其中, 中药配伍是使用的方法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 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到一起使用。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种情况, 也合称为七情。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或者降低和破坏药效, 包括有“十八反”、“十九畏”。禁忌还有症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

2 中药组方的药理研究

中医的用药特点是组方用药, 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合理组合药物。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 疾病可表现为多种病情相结合, 虚实证互见、寒热证错杂的复杂病情, 因而就逐渐提升了用药的方法, 打破了单味药物使用的局限性, 由简到繁出现多种药物的配合使用方法, 按照一定原则合理配伍使用药物, 做到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 对临床用药意义重大[5]。

六味地黄丸这一经典验方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中药组成,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阴不足症, 临床应用广泛。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三者共补肝肾, 益精髓。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六味药功效互补互利, 功效各有侧重, 三补三泄而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并补而已补肾阴为主。

3 总语

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中药药性和中医理论上的研究, 中医药知识广博, 药性理论和中医用药理论作为我国的国药和国医更是博大精深, 这里的浅述实在不足以表达我国中医药知识的广博深远, 需要中医药工作者慢慢研究探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显得有所局限, 逐渐结合发展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前景广阔, 也是提高发扬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 是中药快速长期发展的必备条件, 立足传统理论, 结合发展新的现代科学研究。比如现代中药新剂型的发展, 需要以传统的中药药理理论为基础, 结合现代科学方法, 探讨药物剂型改变后药性有无变化, 扩展中药传统的服用方式, 打破只能水煎剂的局限。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随着中药的悠久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方法要以中医理论体系作为出发点, 来研究中药的特性, 这种研究理论就是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

关键词:传统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爱琴.评述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科学之友, 2008 (12) :158-160.

[2]沈江华, 昊玉林.评述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16) :1639-1642.

[3]姜学珍, 王睿芳.浅谈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8, 21 (7) :587-588.

[4]孟小斐, 栾好波, 王培军.试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 (12) :7-8.

[5]孙桂芳.浅谈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14) :2087-2088.

传统中药药理 篇2

一、论述题 主编:唐振璆

1、详述钩藤降压作用 P299

(1)钩藤总碱对正常或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有负性心律作用。(2)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3)特点:静脉注射钩藤总碱或钩藤碱,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而升,而后又持续下降。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钩藤的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

(4)机理: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并能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还与钙拮抗有关。

2、详述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1)实验研究证明延胡索的多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

(2)有效成分:生物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3)特点: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4)机理: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

3、详述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茯苓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2)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与茯苓素

(3)机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直接细胞毒作用。

4、详述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甜素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留

(2)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3)机制: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② 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5、详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人参对中枢神经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尤以兴奋作用更为明显。人参对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其成分和用量有关,人参皂苷Rg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小剂量主要是兴奋,大剂量是则为抑制。(2)人参能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和Rg2。人参益智的机制是: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善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Ach的合成和释放;增强海马区神经元功能;提高脑的供血和供氧。促进脑神经发育;保护脑神经,降低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死亡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6、详述甘草解毒作用的机理

(1)甘草对误食毒物,药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2)有效成分:甘草甜素。

(3)机理: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7、详述黄连的抗菌作用

(1)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2)特点:黄连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易产生耐受性。(3)有效成分: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巴马丁)

(4)机理:①破坏细菌结构;②抑制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③抑制核酸的复制;

4、干扰蛋白质合成。

8、大黄的泻下作用机理

(1)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2)有效成分:结合型蒽菎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3)特点:炮制久煎后写下作用减弱,生大黄比炮制品泻下作用强。

(4)机理:①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生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②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③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④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

9、详述柴胡的保肝作用

(1)柴胡对多种因素所致的实验性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2)有效成分:柴胡皂苷

(3)机理: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促进脑垂体分泌ACTH,进而升高血浆皮质醇,并能拮抗外源性甾体激素对肾上腺的萎缩作用;降低细胞色素P450活性,减少肝细胞坏死;活化巨噬细胞,促进抗体,干扰素的产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0、人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强心、抗休克:人参对实验动物表现出兴奋心脏作用。机理: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及抑制心肌细胞膜2+Na泵使Ca内流增加。有效成分:人参皂苷

(2)扩张血管、调节血压:人参对冠状动脉、脑血管、椎动脉、肺动脉均有扩张作用,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与剂量和机体机能状态有关。小剂量升压,大剂量降压。机制:诱导NO受体,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

(3)抗心肌缺血 人参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改善作用。(4)抗心律失常(5)抗血栓

11、大黄的止血作用

(1)大黄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可以缩短出血时间(2)有效成分: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酚。

(3)特点:大黄能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快。

(4)机理: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12、详述泽泻的利尿作用

(1)泽泻的利尿作用明显

(2)利尿作用的强弱因采集季节,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的不同而异。冬季采集作用强,春季采集作用稍差;泽泻须稍有利尿作用,泽泻草根则无利尿作用;生泽泻以及酒制、麸制泽泻均有利尿作用,而盐泽泻则无利尿作用。

(3)机理: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集合管,抑制K+的分泌,同时抑制Na+的重吸收;②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③抑制肾脏Na+,K+-ATP,酶的活性,减少Na+重吸收等。

13、详述麻黄的发汗作用

(1)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证明麻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2)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3)特点:温服可增强其发汗作用。

(4)发汗作用机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兴奋汗腺a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15、详述三七抗心肌缺血作用

(1)三七对多种实验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模型有保护作用。

(2)机理:扩张冠脉,促进实验性心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②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③抗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减少丙二醛(MDA)的生成;④提高耐缺氧能力,明显延长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16、详述麻黄的平喘作用

(1)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证明麻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2)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特点:可以口服,作用缓慢,温和,持久

(4)机理:①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平滑肌松弛;②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二、各类中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解表药:发汗,解热,镇痛,抗炎,调节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 清热药:抗炎,解热,抗毒素,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 泻下药:泻下,利尿,抗病原体,抗炎,抗肿瘤

祛风湿药:抗炎,镇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大部分祛风湿药抑制免疫功能 芳香化湿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 利水渗湿药:利尿,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

温里药:对心血管体统的影响: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休克。对消化系统的影

响:增强胃肠运动,促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作用于神经系统,抗炎镇痛。

理气药:消化系统的影响:调节胃肠运动,调节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调节子宫平滑肌 止血药:影响局部血管,促进凝血因子的生成,提高血小板数量,增加血小板功能,抗纤维蛋白溶解。活血化瘀药: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的形成,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安神药: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功能,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改善睡眠。平肝熄风药:镇静,抗惊厥,降压,抗血栓,解热,镇痛

开窍药:对神经中枢的影响:体现为兴奋和抑制作用,改善学习记忆,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炎 补虚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改善内分泌系

统功能,促进造血功能功能作用,调节肠胃运动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抗氧化。

收涩药:收敛,止泻,镇咳,抗病原微生物

三、各论简答

1、简答三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扩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

2、简答补虚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糖代谢,调节脂肪代谢。

3、甘草的抗溃疡作用机制

①抑制胃液、胃酸分泌;②在胃内直接吸附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③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损害;④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如甘草锌);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4、山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抗心肌缺血(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律失常(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强心(具有正性肌力作用);降压(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通道有阻滞作用)

5、温里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强心: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对心率的影响:改善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循环;抗休克

6、简答苦参及其成分抗肿瘤作用环节

诱导癌细胞调亡;促进癌细胞分化;抑制癌细胞DNA合成;直接细胞毒作用。

7、简答人参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降血脂作用,调节血糖。

8、简答丹参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

抗氧化;抑制钙超载;保护血管内细胞功能;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或迟发型神经元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对内皮细胞的损害

9、简答活血化瘀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器官组织血流量。

10、简答枳实和枳壳对胃肠平滑肌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枳实和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双向作用。既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加强,蠕动加快,又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减缓蠕动。枳实、枳壳上述对胃肠平滑肌作用的不同,可能与动物种属差异,机体或脏器机能状态,药物浓度等因素有关。

11、简答茵陈的保肝作用机理

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保护肝细胞膜完整和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

13、简答党参的抗溃疡机制

①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②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③ 促进胃肠上皮细胞增殖,保护和修复胃肠粘膜;

4、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调整胃肠功能紊乱

14、简答人参延缓衰老的机制

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抗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保护生物膜免受自由基损害;降低细胞膜流动性;调控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强免疫功能。

16、简答苦参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提高心室舒张期兴奋阈值

17、简答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改善微血流②改善微血管形态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4、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18、理气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理气药对胃肠运动显示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可使紊乱的胃肠运动机能恢复正常。(2)对消化液分泌呈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3)利胆,促进胆汁分泌。

19、简答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

人参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即具有“适应原样作用”。

20、简答补虚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四、总论简答

1、中药药理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即中药药动学和中药药效学。

2、简答药物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型和制剂工艺,配伍和剂量

3、简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4、简答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研究中药对机体产生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阐明中药理论的内涵,提高临床药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揭示中药药理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

5、简答举例说明何为中药的双向性

中药具有双向性,即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兴奋中枢,或人参皂苷Rg类兴奋中枢,人参皂苷Rb类抑制中枢。

7、简答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作用的多效性,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的复杂性:量效不一致性,作用与功效不相关性。

8、简答主要从哪些方面对中药四性理论进行现代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

9、简答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药效的关系

传统中药药理 篇3

1 金银花的药理活性

1.1 抗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菌作用[1]。与其他常见的抗菌药相比,金银花具有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抑制耐药菌等特点。金银花的水提物,醇提物,多糖和挥发油都具有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其中包括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口腔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金银花水提物尤其强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福氏志贺氏菌作用效果较弱。通过体内抗菌实验,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的抑制效果类似,对其他的病原体效果一般。有文献报道10%的金银花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效果与盘尼西林100μmol/m L效果类似[2],说明其抗菌活性与抗生素相当。金银花中的水溶性多糖和挥发油也具有抗真菌作用。

金银花除了普通的抗菌作用,对于耐药菌群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有文献报道金银花汤剂可以有效抑制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而且可以增强单一抗生素抗菌敏感性[3,4]。金银花可以杀灭一些常见的耐药菌,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2 抗病毒作用

有大量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包括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咖啡酰奎宁酸,环烯醚萜苷等均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流感病毒性肺炎,甲型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新城疫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感冒和人巨细胞病毒等。另外,实验证明[5],金银花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和灭活豚鼠巨细胞病毒。

1.3 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金银花的水提物有显著的抗炎效果,例如角叉菜胶/甲醛造成的大鼠足趾肿胀,鼠耳肿胀,棉球肉芽肿增生,小鼠皮肤血管高通透性实验和蛋清诱导局部急性炎症等模型,此外金银花的水提物在宫颈炎模型小鼠和埃希氏菌感染模型小鼠中,切除伤口感染模型,卵清蛋白诱发的哮喘模型大鼠均表现出抗炎效果。其抗炎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降低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酶原活性[6,7]。

1.4 抗氧化作用

金银花中抗氧化的主要成分是新绿原酸,绿原酸和二咖啡酰奎宁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B/C,芦丁,忍冬苷,异槲皮苷,木樨草素和木樨草素-7-葡萄苷等。金银花的乙醇提取物对食用菜籽油,花生油,酥油和色拉油具有抗氧化作用。绿原酸和总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并可抑制亚麻油酸和猪油的自氧化。其抗氧化能力是合成的抗氧化剂BHA的2~2.8倍[8],金银花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可以清除DPPH和抑制氧化自由基反应[9]。金银花显著地上调大鼠嗜碱性的白血病细胞的抗氧化酶系统并下调NF-κb信号转导通路[10]。此外,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衰老模型中,金银花可以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抑制肝脏肾脏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降低氧化应激造成的人体损伤[11]。

1.5 解热作用

金银花具有极强的解热作用。在干酵母诱发的大鼠发热模型以及IL-1b诱发的新西兰兔发热模型中金银花所含的药物成分均起到抑制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在下丘脑神经元视前区由于表达PGIE2受体EP3,此外,金银花减少自由基损伤,并提高人体免疫力[12]。

1.6 保肝作用

金银花水提物具有保护酒精诱发的小鼠化学性肝脏损伤[13],此外,金银花水提物具有保护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14]。

1.7 免疫调节作用

金银花汤剂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巨噬细胞数目,提升吞噬细胞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并增加TH1细胞的分泌功能.金银花还可以提升白细胞吞噬功能[15]。金银花水提醇沉法提取物或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器官指数[16,17]。金银花中的多糖类成分可以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18],显著提高免疫力并解决迟发型过敏症。通过血清溶血素检测发现,金银花多糖可以剂量依赖性的增强体液免疫活力[19]并提高免疫功能不全模型动物的器官指数[20]。此外,金银花水提物可显著调节免疫反应。金银花水提物可以替代一些高毒性的免疫抑制剂,例如:环胞霉素A诱发免疫耐受的药物。金银花水提物联合环孢霉素A可显著降低T淋巴细胞的活性程度[21],并解决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可应用在器官移植治疗方面。

1.8 抗肿瘤作用

有研究表明,腹腔注射金银花多糖成分30 mg/kg和90 mg/kg抑制S180肉瘤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3.95%和30.02%,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上调BAX蛋白并增加BAX/bcl-2的比值和TNF-α浓度。在S180荷瘤小鼠中,金银花抗肿瘤的同时并不影响荷瘤小鼠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功能[22],此外,金银花多糖还可以通过降低CDK1和CDC25C的表达,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增殖分化[23]。

1.9 降糖降脂作用

金银花水提物抑制四氧嘧啶诱导的血糖升高[24]。碘-淀粉比色法和PNPG法均显示水提物可抑制α淀粉酶和α糖苷酶的活性[25]。其他研究表明[26]水提物可以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的血清和肝脏组织的甘油三酯水平,该过程并不影响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肝脏组织胆固醇水平。

1.1 0 心血管系统作用

在Apo E敲除小鼠中,金银花灌胃给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壁面积比,并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并减少THP-1荷脂细胞中脂滴的蓄积和胆固醇浓度。金银花水提物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IC50仅0.028 g/L。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也有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27],此外,金银花中的咖啡酸甲酯,咖啡酰奎宁酸等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8]。

1.1 1 其他作用

金银花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其单体化合物绿原酸,环烯醚萜,马钱子苷和獐牙菜苷等均具有抗过敏作用[29]。金银花醇提物腹腔注射可以抗早孕。静脉滴注可以抗犬类早孕。在肠道菌群失调,阻塞性黄疸模型大鼠中,水提物还可以显著提升肠道叶酸缺乏,并减少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反应。此外,金银花还具有防紫外线,抗内毒素,抗痉挛和神经保护等其他药理作用。

2 结语

中药药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中药要在患者的病情需要及辩证论治条件下, 才能使其药理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药药理作用的发挥,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机体因素、药物因素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关于中药药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已越来越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 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因素对中药药理的影响。

2 患者的机体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患者机体因素包括患者的生理状况及病理状态, 以下分别说明。

2.1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生理状况方面的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情志等生理状况均会对中药药理的发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用中药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对于不同的个体、种族等的用药, 有时会出现相差好几倍的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1]。患者的性别不同, 对同种药物的药理反应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当女性在月经与怀孕及哺乳期, 会对一些中药产生不同于平时的敏感性[2];患者年龄的因素也会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发挥, 比如一些老年期与少年期的患者服用同一种中药, 所产生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此外, 患者的精神状况与情志等主观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中药药理产生影响。

2.2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病理状态方面的因素

患者的病理状态可对中药药理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 我们所熟悉的药物穿心莲及黄芩等, 这些药物对体温正常的人并不起降温作用, 但是对于发热的患者, 服用之后就会产生解热的作用。再举一个五苓散的例子,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五苓散在小白鼠身上发挥不了的利尿的效用, 但对于在临床上水肿及小便不利的患者, 则有很好的利尿作用, 在试验中, 一些对实验动物治疗效果不怎么理想的中药, 对人的治疗效果确是非常显著。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实验动物与人的病理状态之间, 存在着中药药理作用机制发挥的差异。

3 中药药物因素对药理作用机制的影响

中药药物因素对药理作用的发挥存在着明显的影响, 如中药的产地、品种、采药的时节、贮藏药物的条件、中药剂的类型、剂量及给药途径, 都会对中药药理产生影响, 下面就提到的几个因素作相关的分析说明。

3.1 影响中药药理产地方面的因素

中药的产地会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及其疗效, 所以历代医家均会重视药材的出产地问题, 自古就流传着“道地药材”这一说法[3]。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域性;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如水质、土壤、气候及雨量等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开花及结果等一系列的生态过程。在这些自然条件中, 土壤成分对中药的内在成分的量与质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我国的中草药医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对不同产地的中草药性状作出了特别的强调, 认为相同的植物会因产地的不同而致使植物内部所含的有效成分出现差别, 进一步引起其的药理作用也存在区别。如药物人参会因产地的不同, 致使总皂苷的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别[4]。长白山野山参与朝鲜及东北各省的园参所含的总皂苷量不同, 其不同的皂苷单体含量也是不一致的。人参茎叶当中的皂苷含量差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在不同产地用不同的加工方法所得的人参, 其有效提取物的量也各有不同。

3.2 影响中药药理品种方面的因素

中药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本国自产的, 有少部分药物是移植或者是进口的。在中药的用药品种及范围上, 历代的本草著作均有增加。但是在一些本草著作中发现有中药品种混乱的状况, 所以对中草药品种考证及鉴定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厚朴、独活、贯众等中药, 来自于二十多种不同的种属植物。再如, 中药大叶青, 各地使用的中药材品种不相同, 主要的有爵床科、十字花科、马鞭草科及蓼科蓼兰等品种, 取植物的药用部分, 各地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的取叶, 有的则是取带叶茎枝。在一些本草著作记载中, 发现了有多种中草药为同名异物。中药品种不同, 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及药理作用自然是有很大的不同, 在临床用药时, 要注意仔细鉴别。

3.3 采药时节的影响

不同药用植物的根、叶、茎、花、果或种子及全草均具有特定生长期与成熟期, 所以采药的时间与方式是不相同的。我国经纬跨度大, 地域广阔, 各地的气候条件相差大, 所以采药的时间应该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 做到因地制宜, 但是要坚持的采药原则为:选择在药用植物的有效药用成分达到最高含量的时节去收采[5]。植物的药效成分会因为不同的生长季节与不同的用药部位而不同。如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 青蒿中所含青蒿素最高, 在青蒿出现中花蕾之前为最高峰, 所以青蒿应采收于其开花前;在每年八月之后, 人参皂苷的含量最高, 秋季的麻黄生物碱含量最高, 采收这两种中药应该在秋季进行;此外, 花蕾时期的槐花芦丁含量较高;薄荷开始出现花蕾时, 植株所含挥发油的量最大。而古人对采药的时间则是完全来自于实践的经验, 如降压药臭梧桐, 五月摘取其叶, 此时对动物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而在之后摘取的叶子, 当中所含的减压成分就会有所减低, 药理作用也受到相应地影响。

3.4 用药部位的影响

同种药用植株, 不同的部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相同的, 所以不同的用药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有研究发现, 人参的不同用药部位, 所含人参皂苷的量有较大的差异;麻黄中所含生物碱的量以麻黄茎髓为最高, 而麻黄节中生物碱的含量较少, 在麻黄的根部则没有生物碱的存在。

3.5 影响中药药理的贮藏条件方面因素

相关的本草著作中关于药物贮藏的描述认为如中药贮藏不当, 将会引起药物性状的改变, 以至于影响其药理作用。贮藏的方法不当, 药物可能会霉烂变质、虫蛀及走油等, 如果在临床治疗之中使用这样的中药, 不仅会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治疗的质量, 而且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安全隐患。在对中药进行贮藏时, 要注意堆放场所的选择, 用于储藏的仓库, 管理工作要做好;对于一些特殊的中药, 要注意保管好, 如一些贵重药材、胶类药材及芳香性药材等, 做到定期检查与防治虫害。若中药的贮藏工作没做好, 可导致一些药材发生氧化或分解及自然挥发, 这类药材多是含有挥发油成分, 如冰片、樟脑及麝香等, 当这类药材没有贮藏好, 其药理成分减少, 药理作用自然也就受到影响。此外, 还有一些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会因长时间的存放, 直接导致被酶分解。

3.6 中药炮制手段对药理的影响

药物在炮制之前与炮制之后, 其药理成分的质与量都会发生改变, 药理作用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将变得不同。如在炮制中对药物进行的减毒与去毒等。一些有毒的中药在患者服用后就会产生毒副作用, 但在对一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又必须利用到这类有毒的中药, 因为只有这类药物才具有控制与治疗某些疾病的能力。而对此类有毒的药物进行炮制加工, 可以减轻甚至消毒这类药物中所含的毒性。例如中药乌头, 其有毒成分为乌头碱, 乌头碱可导致心脏中的心肌纤维发生颤动。但是经过浸漂及煎煮等一系列的炮制过程, 可对乌头中的乌头碱起破坏作用, 经炮制后的乌头毒性可降低, 但有效成分消旋去甲在经过炮制后却仍然保留在乌头中, 因为其有效的强心成分为耐热成分, 不易被分解。此外中药附子经过炮制后, 其毒性可降低70%~80%。见表1。

4 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 环境会对药物产生影响。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 如, 气候寒暖及地理条件;也包括了人文环境, 如家庭条件环境及饮食起居环境等, 这些环境都会对人的健康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有时辰节律及四季交替更迭之分, 患者的有机体生理活动及中药药理作用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周期性改变。比如, 在不同的时间对小白鼠用同一种药物天麻素, 研究观察发现天麻素在小白鼠体内发生药理作用的过程会随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在二十点左右对小白鼠用药, 其药理作用明显, 小白鼠对药物成分吸收较快, 见效也快。早上8点对小白鼠用药, 其药理作用较差, 此时血药达峰较迟;而凌晨两点对小白鼠给药, 其血药的浓度与时间曲线的围成面积最小, 表明此时小白鼠对药物的利用率最低。再如, 中药雷公藤中的提取物乙酸乙酯, 若在中午十二点对动物用药, 此时动物的病死率较高;而在二十点到次日八点对动物用药的病死率较低。以上的例子说明了时间因素会对中药药理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在临床上治疗患者时, 要注意对患者给药的时间, 以确保中药药理作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中药药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 在临床的实践与治疗中要多注意了解及掌握影响药理作用机制的因素, 以保证临床诊疗的工作能顺利进行, 减轻患者的痛苦。

摘要:本文对一些影响中药药理的因素做了分析及探讨,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理,中药,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96-197.

[2]于振春.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几项因素[J].养殖技术顾问, 2012, (2) :222.

[3]孙保忠, 林桂玉.浅谈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M].陕西中医, 2011, 39 (2) :27-30.

[4]陈学习, 彭成.附子毒性影响因素探析[J].陕西中医, 2009, 30 (2) :218-219.

传统中药药理 篇5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中药独角莲药理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独角莲,药理作用,综述

独角莲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为天南星科 (Araceae) 犁头尖属 (Typhonium Schott) 植物, 为中国的独有植物。其干燥块茎名为“禹白附”, 具有祛风、定痫、解毒止痛的功效, 用于中风、口眼喎斜、头痛、咽痛、毒蛇咬伤等。独角莲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始于60年代, 90年代以后研究日益增多。现将该植物主要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抗肿瘤作用

独角莲水提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瘤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可明显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的生长, 延长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其抗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生长, 诱导细胞凋亡,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能力, 增强免疫调节功能等[1,2]。

2 免疫调节作用

独角莲提取物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拮抗肿瘤生长, 抵御抗原入侵。研究表明, 独角莲提取物可明显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增殖, 并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使其在提高免疫力和抗癌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研究证实, 66道尔顿的糖蛋白是独角莲调节免疫主要的有效成分[3]。

3 抗菌、抗炎作用

独角莲注射液对感染人型结核杆菌的豚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其疗效仅差于链霉素, 但毒性较低。独角莲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应[4]。独角莲生品和新法、老法制品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酵母性关节肿及炎症末期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和渗出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

4 镇静、抗惊厥作用

独角莲提取物可与戊巴比妥钠协同产生催眠作用;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 可推迟惊厥出现时间, 提高存活率。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 能明显减少扭体发生次数[6]。

5 镇痛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是哺乳动物体内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的一种内神经肽, 与偏头痛和其它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有关。独角莲甲醇提取物可选择性地作用于CGRP受体,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宁类物质有关[7]。

6 祛痰作用

独角莲在中药学中属止咳化痰类药物。小鼠腹腔注射独角莲提取物对酚红法模型小鼠有显著祛痰作用[4], 可能是由于独角莲所含皂甙成分刺激胃或咽喉黏膜, 反射性引起恶心, 增加了呼吸道腺体分泌, 稀释了痰液, 便于咯出, 从而发挥祛痰作用[8]。

7 其它药理作用

独角莲所含的谷甾醇能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9], 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乙醇提取物可依赖性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 对黄褐斑等色素沉着皮肤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是祛斑增白的天然药物[10]。独角莲有极好的抗破伤风毒素作用, 其制剂已开发研究且试用效果良好。小鼠静注破伤风毒素后, 立即使用独角莲进行治疗, 可以明显提高动物存活率[4]。

8 结语

独角莲在临床较为常用, 目前, 其药理作用研究仅限于水提物或醇提物。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中如果能对独角莲的活性、毒性成分采用系统科学的跟踪方法, 结合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确定独角莲的活性、毒性物质基础, 并据此建立有效、有毒剂量等质控标准, 将会更加安全、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服务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朱耀寰, 迟相林.白附子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6, 22 (3) :122.

[2]李庆勇, 王春城.独角莲超临界萃取物的GC-MS分析及体外抑瘤活性[J].植物研究, 2011, 31 (1) :113-116.

[3]单保恩, 张金艳, 李巧霞, 等.白附子对人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调节活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 (10) :768-772.

[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 (第一卷)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4.

[5]吴国娟, 张中文, 李焕荣, 等.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6种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观察[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18 (3) :195.

[6]吴连英, 毛淑杰.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抗惊厥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2, 7 (5) :275-278.

[7]钟贵陵.独角莲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 1996, 10 (2) :117-118.

[8]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85.

[9]徐树楠.关白附与禹白附辨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3, 3 (16) :1339.

中药药理实验教学之探索 篇7

1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中药药理实验大部分是整体动物实验, 首先, 学生, 尤其是女生必须具备接触动物的心理素质, 克服在接触动物方面的一些担忧和恐惧, 这是做好中药药理实验的前提之一。其次, 熟练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 如动物 (重点大、小鼠、家兔) 抓取、固定、标记、各种途径的给药方法、取材、常用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等, 教师做好标准化操作示范, 然后监督学生予以完成。部分学生依赖性强, 不乐意自己一个人主动完成实验操作, 就会旁观别人实验, 老师要多多鼓励这类学生, 带领他们多接触动物, 必要时候手把手教学。实验课上, 要坚持少讲多练的原则, 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操作, 对于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反复练习, 直至能够熟练掌握为止。另外, 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从试剂和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 可以拓宽同学的接触面,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尽快的开展工作。

2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是实验观察与操作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设计性实验, 可以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实验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 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 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 包括实验药物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分组、给药方案、实验仪器的调试、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都必须独立完成, 并写出预实验方案。

再次, 确定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课堂上对每组的预实验方案展开集体讨论, 并结合实验室的现有条件, 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最后, 按此方案完成实验, 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时间的掌控, 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 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 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 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 因此, 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实验报告的书写, 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认为, 实验报告只不过是交给老师的作业而已, 有些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 如实验项目缺项, 专业术语不规范, 表格五花八门等或者把《实验指导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抄一遍, 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罗列一堆, 而全文最重要的实验结论和讨论部分往往不知所云。使有些本科学生直到毕业仍然不会书写实验报告。这直接反映在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仍不会记录原始记录, 仍不会使用科学语言撰写科学论文, 所用文字基本上是大白话, 给研究生带教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 无论学生还是教师, 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书写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可以初步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 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来书写实验报告:带教老师应就有关中药药理实验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包括项目、内容、术语、图表、参考文献等给予学生详细讲解, 尤其注意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 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 简单的结论, 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讨论是实验报告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 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 若解决了, 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同时, 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医药理论来分析实验结果, 写好讨论和结论部分。在实验报告上交后, 带教老师要认真批阅, 将集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详细给学生进行讲解。

最后, 要落实考核机制。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最终考核形式, 需要建立一套成绩评估方法。中药药理实验课最终成绩由实验设计 (20%) 、实验操作 (30%) 、实验报告 (50%) 组成, 每个部分都应建立一套评分细则。实验课的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40%以引起学生重视。

通过按照科技论文格式来撰写实验报告, 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科研素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高论文写作能力方面, 阐述了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提高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建岭, 崔娟.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5) :104-105.

中药天麻的鉴定及药理作用探讨 篇8

1中药天麻的鉴定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中药天麻为中医院药材, 使用显微镜等鉴别类实验器材对其进行鉴别和实验。

1.1天麻外观的鉴别方法天麻的鉴别方法:天麻为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 属兰科, 主要为赤箭的干燥根茎, 其药用部位为赤箭的块状根茎的长条形或者椭圆形位置, 其呈现微扁状, 在外观方面表现为皱缩状态, 整体略微弯曲。其药用区域长度多为3 cm~15 cm, 宽度约为1.5 cm~6 cm, 厚度在0.25 cm~2 cm之间。从外观来看, 天麻的颜色多为黄棕和米白的中间色, 具有一些透明感, 在其皮表存在着一些不规则的纵行皱纹, 且有横行的花纹成环状排列, 环妆花纹可能有潜伏的芽孢, 整块天麻外表还具有颜色为棕黑色的菌素, 在天麻的顶端所残留的根茎为春麻。一般情况下天麻顶端芽会呈现红棕色或者深棕色, 类似于鹦哥嘴的形状, 如尾端有从母体脱落而形成的痕迹则为冬麻。冬麻质地较为坚硬, 不能轻易折断, 通常横断面外观较为平坦, 具有角质感, 颜色呈浅棕色或者米白色。

1.2天麻理化性质和结构的鉴别方法天麻的理化性质鉴定:将块状天麻研磨为粉末, 使用1 g粉末, 需加入10 mL的蒸馏水, 浸泡4 h, 在浸泡过程中对其进行振荡, 使用滤纸对其过滤, 过滤完毕后, 在滤出液体中使用2~4滴的碘试剂;另外使用天麻粉末约1 g, 与10 mL乙醇进行混合的同时加热回流, 回流1 h, 使用滤纸过滤后, 取滤液0.1 mL, 放入100 m L的容量瓶中, 再向其中加入达到容量瓶刻度线的酒精, 随后将液体摇晃均匀,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器对其进行测试。天麻结构的鉴别方法为:使用显微镜对天麻的表皮和内部成分进行观察。

碘试剂结果发现, 滤液颜色会转变为紫红色;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器对其进行测试的结果发现, 天麻滤液在270 nm波长位置的吸收量为最大;使用显微镜对天麻的表皮和内部成分进行观察后发现天麻为浅棕色表皮组织, 在组织下有2~3行排列整齐的栓化细胞。皮层细胞则为多角形的细胞排列而成, 同时发现其中附有草酸钙凝结而成的针状晶体。在天麻的薄壁细胞中还具有多糖物质, 在上述碘试剂加入后, 细胞和草酸钙晶体会呈现出深红棕色。天麻的髓部位置细胞的形状表现为类圆形。

2天麻的药理作用

2.1天麻的性状通常临床中常用的中药天麻取材于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从形状上看一般为长条状或者椭圆形, 整体形状偏向扁形, 部分区域存在皱缩且轻微的弯曲;一般情况下长度在3 cm~15 cm, 宽度在1.5 cm~6 cm, 厚度在0.5 cm~2 cm;中药天麻颜色多为黄白色, 颜色较深的可为淡黄棕色, 有一定程度的透明, 皱纹较多;药材气微, 味道甘平, 微辛, 性状平和。

2.2天麻的功效天麻中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因素为天麻素, 可以起到降低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据研究显示, 天麻对患者外周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血管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扩张作用, 同时还能起到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以及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 在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的同时还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天麻具有抗惊厥作用, 患者由面部神经障碍引起的偏瘫、肢体僵硬、抽搐类的疾病和一些心绞痛或者平滑肌痉挛等, 天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天麻具有镇静作用[2], 天麻可以抑制咖啡因引起的兴奋, 在临床中能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效果, 延长患者睡眠时间;其还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以及神经衰弱综合征患者, 据有关研究显示, 中药天麻的治疗有效率可达到89%;天麻具有镇痛作用, 目前在临床中已经开发出由天麻为原料的高空飞行人员保健食品和药物;日本已经针对老年痴呆研制出天麻制剂, 其治疗有效率可达到81%[3]。

2.3天麻使用注意事项在临床中, 天麻有使用禁忌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天麻不适于患者久服, 久服则有遍身生出红丹、上火等情况;天麻在制药过程中不宜煎药时间过久, 主要原因是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甙, 天麻甙具有遇热容易挥发的性质, 因此天麻与其他药物共煎的过程中, 会因为受热而失去镇静止痛的有效药物成分;天麻在煎药前需要使用少量的清水将其滋润浸透, 待其软化后整体切成薄片, 将天麻薄片放置干净有风处晾干, 或者放置太阳下晒干, 待其干透则将其研磨成粉末, 在需要使用时用煎好的汤药对其进行重复, 或者将其做成药丸和散剂服用;天麻具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 一般中毒剂量为40 g以上, 中毒前的潜伏期为1 h~6 h, 如使用天麻或者天麻制剂后出现头晕、胸闷、气息短促、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皮肤瘙痒等情况, 应立即停用,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且严重时则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3天麻分布情况

3.1市场环境在市场上存在着较多的伪天麻滥竽充数, 购买时由于伪天麻的整体性状和真天麻十分相似, 因此很容易混淆, 从而导致天麻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在天麻的挑选过程中发现, 没有空心、有红小辫和鹦哥嘴且断面较为明亮的天麻为质量上乘;一般的天麻则呈圆扁稍弯, 点状环纹理有十多圈, 头顶的茎基类似于鹦哥嘴, 蒂部的瘢痕类似于脐圆。

3.2野生环境野生天麻的药效较强, 由于天麻和天麻必需生长要素密环菌都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 如密环菌在6~8℃的环境下才能开始生长, 而天麻则要在10~15℃才会开始发芽, 两者在20~25℃时生长速度最快, 如气温超过30℃则停止生长。密环菌和天麻对环境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土壤的含水量过低则会导致密环菌和天麻生长不佳;如土壤的含水量过大, 而在土壤中的空气存在不足的情况, 则也会影响密环菌和天麻的生长, 严重时导致天麻腐烂。野生天麻目前广泛分布于于四川、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吉林、云南、陕西、湖北、甘肃、安徽、河南、辽宁等地, 以贵州的西部、四川的南部、云南的东北部以及东北长白山生长的野生天麻为质量上乘。

综上所述, 中药天麻的医用价值十分高, 经过对中药天麻进行深入的药理鉴定分析, 可全面了解其药理特点和相关治疗作用, 从而在临床中为相关症状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贺宗毅, 吴天祥, 徐晓宝, 等.中药天麻成分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及相关关键酶的影响[J].食品科学, 2013, 34 (11) :199-202.

[2]苗强.中药天麻鉴定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0) :13-14.

上一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下一篇:醉酒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