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意识

2024-11-03

女性主义意识(共12篇)

女性主义意识 篇1

摘要:在其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 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既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 尤其是与女性紧密的联系, 也描写了强大的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 表现了女性解放、回归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这在人与自然的冲突、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愈演愈烈的维多利亚时代无疑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关键词:《呼啸山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

1 引言

艾米莉勃朗特 (1818~1848) ,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女诗人, 曾被马克思誉为可堪比肩狄更斯、萨克雷的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艾米莉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 基督教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一方面促成了她冷峻、羞怯、孤独的性格, 另一方面也使她更加亲近自然, 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自由。她的家乡霍渥斯是片石楠丛生、岩石遍布的荒原,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艾米莉深深眷恋着荒原的苍郁之美。她姐姐夏洛蒂曾说:“我妹妹艾米莉爱荒原, 在她眼中, 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 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乐园。她能够在孤寂的荒原中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 尤其是自由。自由是她鼻子里的气息, 没有了它, 她就不能生活。” (杨静远, 1983:31) 对于艾米莉勃朗特就像高地之于司各特, 威塞克斯之于哈代, 霍渥斯荒原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 化作了呼啸山庄中自然的灵魂。与此同时, 受到始于18世纪末期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也基于对宣扬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父权制度的基督教教义的深刻反思, 艾米莉勃朗特产生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其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 她既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 尤其是与女性紧密的联系, 也描写了强大的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 表现了女性解放、回归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主要从人与自然、父权与女性、自然与女性三个维度解读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流露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2 人自然

在《呼啸山庄》中, 艾米莉勃朗特抛弃了同时代作家的构思基础, 即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传统思想。在她的哲学里, 人类和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同时自然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 能抚慰人类的心灵。

在《呼啸山庄》中, 全书的永恒背景是荒原, 这里有着一望无际阴郁低沉的天空, 自由歌唱、潺潺流淌的小溪, 漫山遍野天然生成黑黝黝的石楠。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自然安抚了人类破碎的心。充满野性和生机的荒原能够给人麻木的心灵注入新鲜空气, 给人萎靡的生命注入刚劲的活力, 使人摆脱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凯瑟琳眼中, 这荒原不仅是她和希克厉儿时嬉戏游玩的场所, 更是自由的乐土、人间的圣殿。当他们在家中感到窒息时, 他们都会逃到荒原上去, 把自己沉浸在荒原的神奇力量中:

卡茜……跟他在田里一块儿干活、玩儿。看来他们两个将来长大了都大有希望变得像野人一般粗野。他们的举止行动小东家一概不管, 而他们也根本不去理会他。甚至连礼拜天他们上不上教堂都不当一回事;倒是约瑟夫和副牧师看到他们不上教堂, 责怪他不该那么放松。这才提醒他吩咐给希克厉一顿鞭打, 给卡瑟琳饿一顿中饭或士晚饭。

可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两人一块儿一清早就奔到荒原上去玩一整天, 至于事后的惩罚变得无非是让他们好笑的事儿罢了。副牧师尽可以任意规定卡瑟琳必须背诵多少章圣经, 约瑟夫尽可以把希克厉抽打到自己的胳膊都痛了, 可是只要两个人聚到了一块儿, 他们便立刻把什么都忘了———至少当他们想出了一个什么调皮捣蛋的报仇的计划的时候, 他们什么都记不得了。 (勃朗特, 1990:55-56)

广袤、粗犷、静谧的荒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荒原气质已深深渗透进男女主人公的灵魂深处, 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仿佛遗传了父辈对这片荒野的感情, 对这片荒野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这片有树、有草、有花、有河的荒原深深吸引着两代人, 抚平了他们心中的褶皱, 使他们在最苦闷的时候找到了迷失的自我, 获得了心灵的慰籍。而自然也能领会人类的心理, 和他们休戚与共。如老肖恩去世之夜, 野风绕着宅子咆哮, 在烟囱里怒吼, 那声势就像一场暴风雨卷来一般”; (勃朗特, 1990:52) 希克厉得知凯瑟琳的死讯的清晨, 凝聚在他所倚靠的那棵“在抽芽的树枝上的露珠正扑簌簌地滚落在他周围”, (勃朗特, 1990:205) 就像他悲伤的眼泪;凯瑟琳落葬后的第二天早晨, 天气陡然变得阴沉、寒冷和凄凉, “樱草花啊番红花啊, 都被冬雪压下去了, 百灵鸟哑然无声了, 幼树的嫩叶被风雪打得发黑了” (勃朗特, 1990:210) 小凯瑟琳和希克厉宣战前夜, “寒冷的蓝天有一半被云块遮住了, 一条深灰色的光带从西天迅速地升起, 预报着大雨即将来临”; (勃朗特, 1990:283) 而在希克厉死的深夜, “……下起雨来———可不, 是倾盆大雨, 一直下到天亮……他的脸、喉头, 都淋了雨, 床单也在滴水……。” (勃朗特, 1990:415)

3 父权女性

父权制 (patriarchy) 又称为“男权制”、“男性中心主义” (androcentrism) 。父权制意味着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 统治家庭的是一个下命令的严父, 像国王一样统治着他们的王土。《呼啸山庄》的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崇尚父权制和“家庭天使”的时代, 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 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 (高万隆, 1997) 在这种社会语境下, 妇女在经济和性别上都处于被动地位, 是男人的附属品。维多利亚父权制文学中传统的妇女形象往往是柔弱、顺从、无私奉献的“天使”, 但艾米莉笔下的凯瑟琳恩肖野性、刁蛮——完全是一个与“天使”相对立的“女魔”。这使得凯瑟琳恩肖这一形象在维多利亚文学中显得格外另类, “新颖得出奇……‘宛如来自其它星球’”。 (杨静远, 1983)

小说中的凯瑟琳恩肖倔强任性、桀骜不驯, 敢把宣扬“夏娃是亚当的肋骨”的父权思想的《圣经》扔到狗窝里;她有强烈的支配欲, 女管家耐莉曾这样描述凯瑟琳:“说真的, 我也从没看见过像她这样任性的姑娘……在一起玩儿的时候, 她最得意的是扮小主妇, 差遣她的同伴……。” (勃朗特, 1990:51) ;她热切地向往独立, 当老恩萧去利物浦之前问六岁的女儿想要什么礼物时, 凯瑟琳选择了一条马鞭, 这透露了凯瑟琳从小就想要获得独立的不受人支配的地位的愿望;她从来不甘于父权制所宣扬的“家庭天使”身份, 当面对父亲这个严峻古板的家族权威时, 凯瑟琳总是以挑衅的姿态出现, “故意去惹恼他。” (勃朗特, 1990:51) 她喜欢“刺向她父亲最不能碰的地方——说是她的傲慢 (其实是假装的, 而她父亲却信以为真) 对于希克厉可比他的慈爱更有威力……”。 (勃朗特, 1990:51) 即使她的挑衅遭到父亲的斥责, 她也从不向她父亲认错。父亲去世前曾无奈地问凯瑟琳:“卡茜, 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姑娘呀?”她却扬着脸笑着回敬他:“爸爸, 那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男人呀?” (勃朗特, 1990:51) 因此, 这个自由任性、敢于挑战家长的权威、不具备半点“家庭天使”特质的凯瑟琳永远讨不了她父亲的喜欢, 甚至“在她撒痴撒娇地来求和时”, 父亲还毫不领情地说:“不, 卡茜, 我可没法爱你, 你比你那哥哥都坏。去, 做晚祷去, 孩子, 求上帝的饶恕吧。我只怕你那母亲和我一定都后悔养育了你!” (勃朗特, 1990:51)

由此可见, 与传统维多利亚女性不同,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不再甘心做男人的肋骨, 而是一个要与男人并肩顶立在苍穹之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凯瑟琳是一个勇敢的、超越时代的女性新形象。通过小说中凯瑟琳对父权制所宣扬的“家庭天使”的理想角色模式的颠覆, 艾米莉勃朗特表达了她的反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和改变千千万万妇女在家庭中所处的附属地位的潜在意愿。

4 自然女性

女性与自然关系源远流长。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最接近自然的性别:女性的生理周期与月亮盈亏的自然周期保持着有规律的联系;女性身体是自然土地的意象;自然通常被赋予女性的特质——成为大地母亲的象征。因此, 自然与女性心意相通。对于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格里芬有一段诗意的表达:“妇女与大自然共语……她能聆听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微风在她耳边吹拂, 树向她喃喃低语。” (纳什, 1999:175)

在《呼啸山庄》中, 凯瑟琳是自然之女, 自然与凯瑟琳心意相通。在希克厉得知凯瑟琳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同意嫁给林顿从而愤而出走的那个漆黑的夜晚, 厚厚的云层压抑着荒原, 也压抑着凯瑟琳的心。她“来回地转着, 焦灼得坐立不安, ” (勃朗特, 1990:103) 不断地哭泣与呼唤。这时大自然仿佛也有感应:“像千军万马般的狂风暴雨降落到山庄上来了。只听得又是风吼, 又是雷轰, 接着一声巨响, 宅子一角的一株大树倒下来—也不知是给狂风吹折的, 还是遭了雷劈;那粗大的树枝压在屋顶上, 把东边的烟囱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砖石、煤灰, 哗啦啦地落到了厨房间的炉灶里”。 (勃朗特, 1990:103-104) 凯瑟琳“不管雷声隆隆地响着, 大点子的雨滴在她周围啪啦啪啦地溅着”, 一直鹄立在外面, “没戴帽子, 也不披肩巾, 听凭雨水全都倾泻在她的头发上、衣服上。” (勃朗特, 1990:104) 此时凯瑟琳内心巨大的悲痛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相互融合感应, 达到天人合一般的共振, 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自然不仅是与女性心意相通的自然之母, 也是给予她们力量的生命之源。在《呼啸山庄》中, 一股奇特的生命水流始终流淌在大自然与凯瑟琳之间, 给予病中的凯瑟琳以希望和力量。久病卧床的凯瑟琳第一次走出卧房的力量是来自那天早晨林顿捧来放在她枕边的一束金黄色的番红花, “她的眼睛好久没有透露出喜悦的光辉了, 现在她醒来, 一眼看到了, 便急切地把花儿聚拢来, 这当儿, 她眼睛里忽然有了笑意。” (勃朗特, 1990:165) 这种山庄上开得最早的花马上叫她想起了“解冻的和风, 温暖的阳光和快要消残的冰雪”, (勃朗特, 1990:165) 顿时给她长期萎靡的精神注入了刚劲的活力。在小说的第十二章, 病重的凯瑟琳在精神恍惚中仿佛回到了呼啸山庄———荒原上她真正的家。她喃喃着:“啊, 我但愿我正躺在老家的我自己的床上!但愿这呼呼的风是从格子窗边的枞树林里刮来的!让我在风里感受一会吧, 这是直接从原野里刮来的风啊, 让我在风里透一口气吧!” (勃朗特, 1990:153-154) “我准知道只要让我重又回到那边长满石楠的小山头上, 那我就会恢复到我本来的样子。再把窗子打得开开的……” (勃朗特, 1990:155) 此时, 对于病在垂危的凯瑟琳, 荒原吹来的的风带着强烈的生命气息, 给了她生的希望, 她相信呼吸到这种气息, 病就会好起来。最后当凯瑟琳奄奄一息时, 她还念念不忘生于斯长于斯的荒原, 心已回归自然, 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除自己在尘世中的烦恼, 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永恒的生命。遵照她的遗愿, 她被安葬在“在那教会的坟地一角, 那青绿的斜坡上……那儿的围墙很低, 荒野上的荆棘、覆盆子都爬过墙来, 泥煤几乎要把墙埋没了”。 (勃朗特, 1990:209) 由此, 凯瑟琳肉体回归泥土, 灵魂遨游荒原, 真正成为了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结语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英国从农业文明急速地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袭, 越来越多的森林、田园变成煤矿、工厂。工业文明的噪音和浓烟打破了自然的宁静, 更打破了心灵的静谧与和谐, 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荒芜, 人性的异化扭曲,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 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冲突, 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的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 凭着一个作家与诗人特有的敏锐, 艾米莉勃朗特较早地洞察到了隐藏在工业文明繁荣背后的危机, 于是, 她怀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通过《呼啸山庄》中的自然意象和女性形象, 发出了女性解放、回归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呐喊, 这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矛盾愈演愈烈的维多利亚时代无疑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 勃朗特. 勃朗特.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2] 高万隆.女权主义与英国小说家[J].外国文学评论, 1997 (2) .

[3]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4]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女性主义意识 篇2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大好,在这样一种经济浪潮中,许多女性纷纷加入创业行列。同时,各级妇女组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注重引导,搭建平台,促进广大城乡妇女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据调查统计,在这种浓厚的创业形势下,有85%的女性表示曾有过创业的想法,而其中31%的女性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创业中,女性的创业理念已经形成,创业成功的女性很多,杰出人才也层出不穷。经济的发展,带来创业的崭新理念,也为广大女性创业者带来了福音和希望。

2.传统观念转型,女性创业意识不断提升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门,走上了社会,为自己的理想奋力打拼。调查显示,女性创业观念转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观念转变,在调查中,84%的女性表示,如果她拥有一笔富余的资金,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投资。二是家人支持,51%的女性表示,在不影响家庭和谐的基础上家人还是比较支持自己创业。而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成功的女企业家的家庭都比较幸福、和睦。

3.创业模式开阔,女性创业前景光明

女性意识下的女性形象 篇3

许鞍华用自己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情怀给予女性深切的关注。将女性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搬到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许鞍华的女性意识探讨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许鞍华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社会应该为女性提供一个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也是事实上的平等、公正、富有建设性的女性生存、发展空间;是指女性意识到须从几千年的边缘角色、次性定位、客体存在中解放出来,做一个不依附于他者,独立自主地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主体。”[1]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女性最终的归宿。因此,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则显得尤为可贵。观看许鞍华的电影的时候,你会找到女性所共同存在的一个意识,即女性的自我意识。如电影《男人四十》中的胡彩蓝,她拥有个性,爱憎分明,勇于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起责任。她爱上了自己的国文老师林耀国,传统的观念并没阻止她追求爱情的步伐。她用直接的方式“示爱”,丝毫不介意外界对她的眼光。当胡彩蓝意识到爱情已经不是她唯一追求的时候,她毅然选择离开林耀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见胡彩蓝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现代女性。她清楚的了解自己,对于未来她想干就干,而不是依附于男人的力量,畏惧退缩。

(二)女性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源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上来讲,生命意识涉及全人类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微观上来讲生命意识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涵盖从精神生命到肉体生命的各种价值和意义。生命意识的苏醒是人类摆脱外界束缚获得自由的先决条件。“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2]这种无奈当中形成的自甘牺牲的精神是为了迎合男性社会的需要,逐渐的反倒成为女性的美德而被推崇。于是对传统女性美德的追求变为现实女性生命价值的目标,而超出这个传统美德范围的女性追求则被视为一种淫恶而遭到排斥。因此女性的生命意识遭遇了异化。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坚韧与勇敢,她没有放弃对女性生命理想的追求。无论是《客途秋恨》中为爱出走的葵子,还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为了家庭默默打拼的贵姐,或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坚持个人理想的姨妈……在这些女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可贵的生命意识在流动。

由此可见,许鞍华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书写了女性的生活。正是由于她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描写,人们才会将许鞍华的电影称为女性意识电影。

二、女性意识下的挣扎与凄凉

青年时期的许鞍华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对女性的命运进行自由地书写,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的作品风格逐渐稳定。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女性的挣扎与凄凉,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女性形象,更是透过这些女性形象来折射女性的命运。

《客途秋恨》这部电影影射了许鞍华的成长。影片中的葵子是许鞍华母亲的化身,在电影中,当葵子被问道自己的感情与过去时,她说:“我爱的,不爱我,爱我的,我不爱,这爱情是多么复杂啊。”葵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她的人生是挣扎的,如果她是一个依靠男性生活的女性,她完全可以委曲求全呆在日本来听候男性社会对她的安排,可是葵子没有这么做,她毅然选择出走,用一种几乎叛逆的方式离开束缚她的男性社会。葵子来到中国后遇到一个翻译官并成为这个翻译官的妻子,她养育着两个中国女儿,异国他乡,在来往的人群中她根本没有机会诉说自己往事。葵子是独立的,因为她敢于向限制自己的男性社会说不,而叛逆的选择离开;葵子又是孤独的,在电影中,葵子因为语言不通和中国的亲人们几乎没有交流,被知道自己的日本人的身份之后,葵子更是受到了家中人的孤立,在独立与无助的纠结之中葵子挣扎地生活。葵子试图用出走这种自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又以结婚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结,在挣扎的过程中,她还是被男权所控制。许鞍华女性意识下的挣扎其实也是很多女性命运的写照。许鞍华的作品中不仅塑造了葵子这一个挣扎的女性,更是探讨了女性群体的命运。女性的独立意识是存在的,但是女性又无法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男权社会始终是对她们的囚禁,她开始思考女性争取独立的问题,因此便塑造了如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叶如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我们讲述的是姨妈叶如棠的故事。叶如棠退休后便抛弃丈夫和女儿独自到上海来生活。姨妈的内心是独立的,姨妈的独立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她不依赖家庭这一点上,更体现在她的潜意识中,姨妈遇到了一个农村女子金花,出于同情心姨妈收留了她,但是不久姨妈发现金花靠碰瓷去骗钱,姨妈很快就把金花赶走了,说明在潜意识中姨妈抗拒成为这种依赖社会且不诚信的人。姨妈有一个情人叫潘知常,为了他,姨妈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得知潘知常是个骗子的时候,姨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选择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姨妈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她的意识里住着一个独立的个体。姨妈是失意的,被骗走了钱和感情,看着自己的邻居水太太的离世,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姨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姨妈最终与这残酷的命运对抗无力而被迫回到老伴和女儿身边。在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导演运用长镜头为我们描写了回到鞍山后的姨妈的生活,姨妈裹着头巾和大棉袄在集市摆摊,收音机中放着的京剧再也没触动姨妈,姨妈在寒风中没落的吃着咸菜和馒头。电影中的姨妈对命运的抗争却落得最后如此凄凉的下场,其中也渗透着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凄凉的无力挣扎仅仅是女性命运的唯一出路?许鞍华继续践行自己的思考,她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女性意识下的独立灵魂

纵观许鞍华的所有电影,我们总能在她的电影中找到一种相似的女性意识,那就是——独立精神。“独立”是许鞍华一直探索的一个话题,这种独立精神萌芽于《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新型形象,实践于《客途秋恨》中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生活的葵子,再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叶如棠……这些女性也许命运各不相同,但是身上却有着一种相类似的气质,那就是“独立”。许鞍华的女性意识里的“独立”精神一直伴随着她的每一部电影,《女人四十》中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却依然把家庭照顾得很好的小职员阿娥,《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积极乐观的单亲妈妈贵姐,《天水围的夜与雾》中为了逃避家庭暴力出走的妻子王晓玲,《桃姐》中勤劳朴实却不依赖别人照顾的老太太桃姐。这些女性都明显具有独立的特质。从这些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许鞍华的女性意识越来越稳定,即女性要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许鞍华的女性意识也在她接下来的电影中得到体现。我们不妨拿《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贵姐和《桃姐》中的桃姐来探讨女性意识的独立灵魂。

“在很多电影中许鞍华并非居于高高在上的高度流露贵族般的怜悯,换取一抹观众同情的眼泪,而是在平淡直白的叙述当中,特意捕捉着个人记忆中的点滴生活、细节感受、爱恨情仇,从而将距离感化解,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本真同时充满鲜活气息的生命群体当中,与主人公共同体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3]《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影片中主人公贵姐是一位单亲妈妈,贵姐从来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贵姐的两个弟弟和姐姐的关系不温不火,但得知大姐有困难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姐姐需要月饼卷的时候,他们立刻办好送来。但是贵姐性格是十分自立自强的,她不完全依赖弟弟们的帮忙过日子,单身的她用自己的努力扛起整个家的重担。贵姐不仅是独立的而且还是善良的,尽管生活很困难,但是遇到比自己生活还要困难的阿婆时,贵姐毅然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她。许鞍华在此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是对女性善良本性的赞扬,女性应该具有这种独立的人格。即便是孤身一人,女人也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扛起生活的重担而不是做男人压迫下的寄生虫。在许鞍华温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传递出的柔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讨。《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书写,她传递出的这种女性意识更是在《桃姐》这部电影上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中的桃姐年轻的时候就在梁家做女仆,她照顾了全家几代人,当梁家移民海外的时候,桃姐继续留在梁家工作照顾小少爷Roger 的生活。桃姐是独立的,她不愿意拖累Roger 所以选择去老人院生活。Roger 对桃姐也很好,他定期的会去老人院看桃姐,给桃姐零用钱,带她出去吃饭。这种浓浓的主仆情融汇在了电影的每一个镜头中,春节的香港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老人院却是异常的清冷与孤寂,老人院内与老人院外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Roger 打电话给桃姐拜年的时候,桃姐并没有向Roger 抱怨自己孤独,取而代之则是告诉Roger 她在香港过得很好,让他不要担心。透过桃姐这种独立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许鞍华向我们所传递的一种宣扬女性自由与独立的女性意识。桃姐不光是具有独立的特质,她还具有一种母性的光辉。Roger 的同学到他家做客,他们无意间发现冰箱里桃姐做的牛舌,于是争先恐后的要打电话给桃姐,电话另一头的桃姐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听着孩子们说话。许鞍华所塑造的桃姐这一女性形象拥有着女性特有的独立灵魂,她勤劳、坚强、独立、善良。这一系列的特质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其实也是许鞍华对女性的终极探索。许鞍华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曾说:“《桃姐》的故事里,我觉得自己既是李恩霖,也是桃姐。比如我要拍电影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妈妈,老母亲是与我相依为命的,所以我很愧疚,我对李恩霖的经历感同身受。更不用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4]其实《桃姐》这部电影所传递出的女性意识也是许鞍华对女性生命状态的一种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女人终究有一天会老去,而女性应当回归到一种独立且顽强的生命状态,这种灵魂才是值得尊敬的。

结语

在岁月的浸润之下,许鞍华个人的魅力越发的凸显,她以其独有的女性意识,塑造着普通的女性形象。观众总能在她的电影中看到自己,看到女性生存的艰难与勇敢。也正是因为许鞍华对女性主题电影的坚持与努力,她才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电影圈牢固树立起自己的地位。在商业片笼罩的电影产业下女性电影的发展道路维艰,但是许鞍华却坚持对女性主题进行着实践与书写。许鞍华的镜头下住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她所传递出的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思考,更是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1]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2.

[2]季红真.萧红落落[C]//聂绀弩.在西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

[3]杨玉杰.许鞍华的影像世界[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浅析莱莘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 篇4

关键词:女性意识,心理分析,自由

一、社会层面

莱辛早期作品以现实社会即非洲殖民地为创作背景 , 以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为主题 , 描写了文化冲突下的反种族主义和殖民地生活的现状 , 处女作《野草在呼唤》描述了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 , 妇女黑人以及白人贫困者的悲惨命运 , 抨击殖民主义者在妇女问题上的歧视态度 , 提出反对种族问题主张。她的作品《野草在唱歌》详细地描述了南部非洲白人和黑人的矛盾纠葛,反映了她在种族问题上的立场, 态度和观点。

小说中不仅指出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也强调白人之间的阶级利益冲突。小说中像安娜和莫莉这样独立谋生的女性 , 无法回避去处理新旧社会秩序交替带来的尴尬 ; 穆莱尔和玛丽恩依然是女性的主流 , 她们的存在和需要被忽视、被漠视 , 自我意识在沉睡 , 莱辛力图重构两性平等和谐的新关系。在西方女权运动的推进和影响之下 , 女性越来越多地获得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 这体现在诸如妇女的财产权、选举权、 教育和就业的权利方面。在女性争取自由的问题上,莱辛没有片面地强调女性自由的孤立存在,而是把女性自由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宏观思考 , 体现了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伟大前瞻性。

二、自然层面

《野草在唱歌》是莱辛关注女性生存的第一部代表作, 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精神或心理上所遭遇的压迫与戕害,而且也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历史命运。莱辛较早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毁坏,她以非洲殖民为背景,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断激化矛盾冲突 , 真实地揭露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表现了笔者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

作品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大地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的斗争过程,生活在非洲大陆的人们被动承受残酷的殖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的待遇,对非洲自然环境进行肆无忌惮的开荒,对于非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肆无忌惮的进行破坏。作品中女主人公玛丽对熟悉的生存环境万般恐惧,害怕消失在丛林里,这也正是人与自然之间争夺和抗争,这种征服式的斗争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三、文化层面

创作背景设置于战后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伦敦 , 《金色笔记》采用自传体的题材 , 结合作者所经历的文学思潮和政治活动 , 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激进知识分子。小说中,安娜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安娜拥有生活上的独立与自由的工作,女主人公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自由,这些都表明了莱辛努力探索女性的自由成长所做出的努力。安娜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的热情以及情感上对男权主义的挑战 , 不断挑战自我努力上升。和传统女性比较起来,安娜不依赖男性同时能于维持生计,不盲从别人勇于涉足政治,不任人摆布而远离束缚。然而安娜的重生并不能通过她本人自我努力,自我反思,却偏偏依靠异性的帮助得以实现。她一直逞强,一直在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终于深陷理想与现实的漩涡。她迫切地想要逃离男性主义围城,另一方面却不得自我原地徘徊。这样的独立严格讲 , 在精神上和心灵上并不能叫做真正的自由,“自由女性”并不自由 , 所谓的自由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女性可以摆脱婚姻家庭的束缚,摆脱对男人的依赖,但抛开男性自由的独立存在的女性自由概念,终将陷入自由的困境并产生自我异化。莱辛的这样一种安排,旨在突出对两性和谐的期待,坚定了自己在自由女性探索道路上的方向。

四、结束语

《简爱》的女性意识分析论文 篇5

摘要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变革,女性主义意识也在文学创作中获得充分反映。夏洛蒂勃朗特是反映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意识的一位代表作家,她以其“诗意的生平”的写照——《简爱》向我们凸显了一位自强不息、敢于反抗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简。选题试图从简爱寄人篱下的童年、学校寄宿生活、做家庭教师,成为女继承人这四个阶段分析《简爱》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简爱; 女性主义意识;自由平等;反抗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目 录

一总述…………………………………………..……………………...1

二成长历程……………………………………………………………...1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时期...........................................2

(二)无依无靠的读书时期............................................2

(三)快乐自由的教书时期...........................................2(四)继承人的选择.................................................2

三 总结.................................................1

参考文献 ………………………………………………………………..1 附录1……………………………………………………………............1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一 总述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14)是英国文学的繁荣时期之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 使得女性主义文学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是这一时期英国的著名作家,《简·爱》是她的成名作和代 表作,也是反映她生平写照的一部自传性小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英国维多利亚初期社会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从一名孤儿成长为独立女性的历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寄人篱下时期、寄宿学校时期、做家庭教师时期、成为女继承人时期。本文将通过这四个主要阶段,分析《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 成长历程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时期

简爱从小就失去父母,寄养在盖兹海德府的舅妈家里。尽管盖茨海德府是年幼简爱的家,里德太太时间太太是简爱,其女约翰、伊莱扎和乔治亚娜也是简爱名副其实的表亲,但简爱在盖茨海德府的地位却 极其低下,遭受着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为了最终能被里德太太的家庭所接受,她百般地讨好他们,尽力忍受他门的冷眼和刁难,且千方百计做好每件事。然而事与愿违,里德 太太还是无法接受她,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不仅如此,娇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把表妹简 爱当作丫头一样进行殴打,但这并没有使她屈服, 相反激起了她精神上的反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她奋起反击。面对瑞德表哥的虐待和羞辱,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个恶毒残忍的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 像个管奴隶的监工头, 像罗马皇帝!”[1]接着便和他发疯似地扭打起来。虽然这一次反抗让简爱付出了代价,她被关进了可怕的红房子。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在遭受舅母、表哥的欺凌和压制时,她幼小的心灵就出现了反抗意识,“我意识到,片刻的反抗已经难免会给我招来意想不到的惩罚,于是,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下了个决心,要反抗到底。” “有些人,给我不公平的惩罚,那我就不能不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2]在这样的思想下,反抗意识成为她性格中的主流,这种反抗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她身上所体现的勇于与现实社会、与不公的环境和命运相抗争,追求自尊自主、独立平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二)无依无靠的读书时期

如果说在舅妈家饱受虐待的经历只是她萌生强烈反抗意识的初始阶段,那么被狠心的舅妈送进罗沃德寄宿学校后,在这个标榜惩罚肉体 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度过的8年少年时光则更激发了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在来劳渥德之前,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她曾一 度认为来到劳渥德就可以摆脱里德夫人家里的痛苦生活,开始美好崭新的人生历程。但是当她真正来到劳渥德之后,她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那儿简爱忍受着饥饿、匮乏、欺辱,并对布罗克 赫斯特先生的宗教伪善和父制强权极其愤恨,但她却从女教师坦 普尔小姐和好友海伦•布恩斯身上得到了暂时的抚慰。在她们的影响下,她看似性格驯服、惯于顺从,但是她的女性主义意识仍然深深的刻在她的骨子里。看到劳渥德学校的教师斯卡彻德小姐残忍的体罚海伦,简爱愤愤的对海伦说:“我要是你的话,准会恨她,反抗她。要是她敢用那根鞭子抽我,我就从她手里夺下来,当着她的面把鞭子折断。”[3]海伦听后劝慰简爱要平息心中的愤怒,默默忍受一切压迫,简爱却无法接受海伦的信条,评论道:“我听着她的话,心里觉得很奇怪。我没法理解这套关于忍耐的说教。她对欺辱她的 人表示宽容,这让我更无法理解,也无法产生同感。”[4] 对于海伦时常劝说自己不要情感用事,要忍受命中注定必须 忍受的东西,简爱还自白道: “我沉默了。是海伦让我沉默了下来。但是在她向我传播 的这种宁静之中却掺杂着一种无法表达的悲哀。”[5]由此可见,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虽然在坦普尔小姐和海伦的抚慰下暂时沉默了,可是她对自我、幸福、尊严、独立的热爱并未改变,坦普尔小姐走了以后,她对这所万恶的学校已经没有了任何留恋,毅然决然的踏上未知的旅途。曾经在坦普尔小姐和海伦身上感受到的爱,使她变得更加坚强,也使她更加自信的去寻找爱,感受爱,她的女性主义意识也随着这一系列的事件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

(三)快乐自由的教书时期

19世纪出版的杂志《季度评论》的定义,家庭女教师就是“在出身、礼节和教育上和我们平等,但在财富上低于我们——为了很好的履行其职责,在他们的出身、思想和仪态上必须有很高的要求”。由此可知,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只在财富上比不上别人,然而,恰恰是财富的贫乏,让她们在进入雇主的家庭后,往往处于一种介于主人和奴仆之间的被动位置。简爱虽然是一名家庭教师,但她却能在尴尬的处境中掌握主动权,在雇主家里,她不仅获得了友情,也体验到爱情,渡过了她不曾有过的快乐自由时光。

马克思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间的关系。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两性结合的最高形式。”女性要在精神上争取解放与新生, 就一定要先从对爱的婚姻的追求和使无爱的婚姻告终起步。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渐渐被其真挚、平等待人的态度打动,而罗切斯特也为简爱外柔内刚,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他表示 :“对那些仅以容貌取悦我的女人, 当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真情实意时, 当她们向我展示出平庸、浅薄, 也许还有愚蠢、粗俗、暴躁时, 我的确是个恶魔, 然而面对清澈的目光, 雄辩的口才, 如火的心灵, 柔中有刚的性格, 我却永远是温厚、忠诚的。”[6]相互爱慕让他们摒弃了身份的差距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罗切斯特有妻子的真相被揭发,简爱毅然选择离开了他,她愤然地对罗切斯特说“你认为我穷、低贱、不漂亮、矮小,我就没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有灵魂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也跟你一样, 心也跟你一样健全!我们正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7]不顾身份和相爱的人结婚,因为欺骗而选择离开,不委曲求全,在这场恋爱中她始终保持清醒。

被圣约翰兄妹收留后, 圣约翰向她求婚。简爱拒绝了他。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 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简爱不接受无爱的婚姻,是她思想高度的体现。

离开和拒绝,简爱都发挥着选择权,这种独立选择的行为正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

(四)继承人的选择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恋爱时,她向罗彻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 “我只求心里平静, 先生, 而不要被太多的恩惠压碎。”[7]而简·爱的内心却真的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 “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点独立的可能”, “也的确是一种安慰。”[8]当她获得叔叔的遗产时,她的幻想实现了,她成为一个有经济支配权的女继承人,而这时的罗彻斯特被大火烧成了残疾,孤身一人。她毅然选择回到罗彻斯特身边与他携手到老。她虽然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 但没有把获取金钱作为唯一目标,只是因为她明白这是女性做“自由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力的尊严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女性追求经济独立是一种进步,追求有爱的婚姻更是一种精神上升华。

三 总结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是没有什么权利的,简·爱是 一个有胆量的妇女的代表,她敢于反抗命运,她是一个具有 强烈个人反叛性格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于她而言,男权主义、刻薄的规矩教条、上流社会的傲慢与阶级的歧视等都令她感到厌恶与愤怒。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女教师,在贵族阶级面前她没有屈服,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心意,向虚伪的贵族阶级挑战,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在那一刻让人炫目,最终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简爱虽然贫穷,虽然总是身陷逆境,但是她敢于向一切不平等作斗争,能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追求人格独立。而其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代表,争取平等、努力进 取的精神,自尊自立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女性主义意识 篇6

据悉,截至11月30日,郑州市辖区适龄妇女,均可就近到各区设置的采集点采集样本,参加免费筛查。

早期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就可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顾建钦表示,该项目旨在维护女性健康,增强女性自我保健意识,促进郑州市建立女性疾病预防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什么是HPV筛查?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筛查?适龄妇女如何参与免费筛查?筛查有哪些步骤和程序?

日前,记者走进承担此项目的郑州市六院,为公众详细解读这一政府买单的惠民举措。

筛查项目惠及郑州市适龄妇女

在2015年郑州市政府公布的十大民生实事中,第七条关于“加大卫生计生投入,继续扩大免费救治范围”中,明确指出“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适龄妇女(35~59岁)免费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郑州市卫计委也将此列为本年度为民十大实事之一。其中,为适龄妇女免费进行HPV筛查的项目,落户郑州市六院。

据悉,通过HPV免费筛查可以切实掌握女性是否存在HPV感染及宫颈癌罹患风险,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HPV免费检测由设在郑州市六院的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承担,在项目实施期间的5月9日~11月30日,郑州市户籍的适龄妇女,可以到所在辖区的妇幼保健所咨询,到就近的样本采集点进行HPV样本采集,由辖区妇幼保健所集中将样本送往郑州市六院,由设在该院的郑州市转化医学中心进行集中的检测筛查,然后将筛查结果发到各县市区的妇幼保健所,由妇幼保健所通知参与适龄妇女领取筛查结果。

检测用试剂盒由郑州市转化医学中心研发,覆盖99%以上HPV型别

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玉兵博士说,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是经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本市第一家,也是唯一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被郑州市卫计委认定为“郑州市国际远程会诊中心”,被郑州市科技局认定为“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转化中心将基础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转化并重,以个性化诊断试剂盒及探针产品为核心,涉足基因检测、耐药诊断试剂盒、高通量测序试剂盒等研发。现阶段已经与加拿大ABH公司、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与加拿大ABH公司合作研发的HPV核酸检测试剂盒,不仅能够准确地检测HPV,而且可以对HPV高危类型进行分型鉴定。”刘玉兵说,该试剂盒可以同时检测23种不同的HPV亚型,是目前世界上同类方法检测型别最多的、覆盖宫颈癌相关HPV达99%以上,且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有效开展HPV筛查,是发展中国家宫颈癌防治的关键。

据悉,转化中心还开发了一系列分子诊断试剂盒,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肝癌、肠癌检测,结核杆菌核酸检测、耐药检测及HIV耐药检测等。此外HPV阳性患者还可用基因检测方法来检测致癌基因E6/E7的表达,进一步明确癌变的风险,国内目前尚无该类产品,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癌变基因E6/E7检测方面具有独特技术优势。

HPV筛查意义重大,可早期发现预防宫颈癌

负责样本采集指导工作的郑州市六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郑遂玲说,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二大癌症杀手。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据郑州市六院肿瘤内科主任邬焱介绍,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有46.6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0%左右,我国每年新发病例为13.15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全世界每年约有29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其中我国约5万人,宫颈癌的死亡率高达50‰

宫颈癌是迄今为止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病例都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导致的。

而宫颈癌也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预防的癌症,它的早期发现治愈率为90%以上,发现越晚,疗效越差,因此对适龄妇女进行HPV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筛查结果阳性者无需恐慌,积极应对可以消除并最终预防宫颈癌

郑州市六院妇产科主任张慧敏说,虽然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杀手,但是也不必过于恐慌,早期发现,完全可以通过药物和局部治疗达到预防的目的。

宫颈癌的疾病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研究表明,宫颈感染HPV病毒1~2年可引起宫颈轻微病变,2~4年可有15%~20%发展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即宫颈的癌前病变。从CIN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需要8~10年,“这就给我们预防宫颈癌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张慧敏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HPV感染引起的,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HPV感染可以潜伏很多年,大多数女性可以在感染后的9~15个月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将病毒完全清除,但是,如果是高危型HPV感染,则其发展为宫颈癌病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00倍。

通过筛查HPV,结果为阴性者,3年内远离宫颈癌,无需再做检查。HPV筛查结果为阳性者表明正在受到HPV感染,不过阳性者也无需恐慌,需要再进一步检查E6/E7基因表达和宫颈液基细胞学,确认是否有癌前病变。“如果没有发生癌前病变,只需要定期检查,也许下一次HPV检查结果为阴性,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已经清除了病毒”,而发生了癌前病变的患者,只需要进行早期的药物和局部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防宫颈癌的目的。

所以,HPV的筛查对于女性的健康来说非常必要,“由于宫颈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不够,许多女性并不知道HPV筛查的重要性,或者保健意识淡薄,而这次筛查由政府买单,对适龄女性来说是件大好事,同时,项目的实施也能够助推宫颈癌防治知识的普及”。

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项目提供强有力保障

刘玉兵说,中心目前开展了包括HPV分型检测在内的20余种临床检测项目,拥有丰富的临床检测经验和严格质量控制标准,这些都为HPV筛查项目的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目前拥有荧光定量PCR仪9台,专业的技术人员15人,每天至少可完成700人份的HPV样本检测,年检测量可达15万人份”,按政府计划今年要完成5万份筛查任务,目前检测条件可确保完成。

由于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还是“郑州市国际远程会诊中心”和“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他们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长期科研与合作协议,就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基因检测以及个性化治疗等进行科研合作。所以,在项目筛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复杂疾病,可以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家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会诊,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诊断,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而以郑州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依托,通过加深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可以把HPV项目筛查中发现的问题快速进行科学研究,尽快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造福患者。

另外,郑州市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还在打造“河南省感染性疾病样本库”,HPV筛查后所得的样本,可以存入样本库,进行信息化管理,为今后进行HPV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女性主义意识 篇7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有关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毛姆运用独具特色的笔触刻画了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多重生活磨难后最终拥有较强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小说通过对凯蒂的出身, 婚姻, 爱情, 异乡经历的描述, 反映出她深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在经历失败的婚姻及无果的爱情后, 凯蒂对人生价值产生了深刻认识, 这展现出她的女性意识, 表达了她追求女性自由, 挣脱精神枷锁的渴望。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凯蒂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原因, 进而对女性追求精神成长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1 凯蒂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1.1 凯蒂对社会现实的觉醒

小说的写作背景是英国殖民时期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的时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 她们没有社会身份和女性意识。出身于这个时代的一个冷漠家庭中, 凯蒂同样没有女性意识。她同当时大多数女性一样爱慕虚荣, 追求物质, 渴望嫁给经济实力强的男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凯蒂已经到了25岁, 还是单身未嫁。贾斯汀夫人怒不可遏, 经常毫不留情地给凯蒂脸色看”。她受够了外界给她的压力, 她想摆脱这种困境。直到瓦尔特对她表达了爱意, 她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这反映她对现实已经开始觉醒, 她厌恶这个社会让她处在人生的漩涡中。她想马上从中挣脱出来, 所以她嫁给了缺少了解的瓦尔特, 因为他会给她带来新的生活。婚后随他去了香港, 远离家乡, 凯蒂并没有伤心和不舍, 反而很兴奋。她认为来到香港可以让她完全地逃离家庭和社会带给她的折磨。凯蒂对现实的觉醒是她心路历程的开端, 这种觉醒让她渴望拥有更多她想要的东西。

1.2 凯蒂对婚姻和爱情的觉醒

凯蒂对婚姻的觉醒是她女性主义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婚后的凯蒂发现瓦尔特是个冷漠无言, 自制害羞的人, 他们徒有夫妻之名。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 她同潇洒的查尔斯坠入爱河。知道实情的瓦尔特没有当场揭穿他们, 但是凯蒂一直惴惴不安。妻子出轨对丈夫来说是极大的侮辱, 传统的观念让凯蒂陷入两难境地。凯蒂心中有对爱情的向往, 她爱查尔斯。事后凯蒂对瓦尔特坦白“我嫁给你纯粹是个错误, 我万不该如此, 我太傻了。我一点也没关心过你。我们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之处”。她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是因为她失败的婚姻, 更多的是因为她想拥有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就算是出轨这种不光彩的事, 她也要勇敢追求心中渴望的爱情。这反映了凯蒂在婚姻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要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当时英国社会, 结婚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并不是结婚的第一要素, 女性认为只要嫁给经济实力强的男人, 她们就会拥有幸福的婚姻, 这也是当时社会女性的一种人生追求。凯蒂的失败婚姻正是因为彼此没有感情基础, 她想要爱情基础下的婚姻。凯蒂对婚姻的认识是她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重要一步。

女性应该敢于追求美好的爱情, 无论挡在她们面前的障碍是什么。在爱情上, 女性有自己的权利, 不受家庭和社会的干涉制约。女性要得到爱情和婚姻上的自由, 从男性权威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凯蒂对爱情的觉醒是她女性意识的另一表现。面对失败的婚姻, 她没有绝望, 而是同查尔斯热烈相爱。名义上, 她是瓦尔特的妻子, 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并毫不犹豫去做。凯蒂和瓦尔特的谈话反映出凯蒂的态度, 她坚持自己的做法, 同时也表达出自己有能力去追求爱情, 这反映她具有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强自信。虽然凯蒂作为妻子对丈夫不忠, 但她对女性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却是一种进步和觉醒。

她全心全意爱着查尔斯, 她相信查尔斯除了她其他的都不想要。她坚信她和瓦尔特离婚后会嫁给查尔斯, 但查尔斯为了前途, 拒绝和多萝西离婚, 并明确告诉凯蒂“一个男人深爱一个女人, 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辈子和她一起生活。即使当一个男人爱上了你, 他说的话是不能字字当真的。不论哪种情况, 我的选择都将是让多萝西陪在我的身边”。凯蒂对查尔斯绝望, 她不仅痛苦, 又多了一分对他的怨恨。在残酷的事情面前, 凯蒂幡然醒悟, 对查尔斯说道“我一直以为你爱着我, 其实是我犯的愚蠢的错误, 你除了自己根本不会爱别人, 为了保全自己, 你会毫不怜惜地牺牲掉我”。她对自己勇于追求爱情却没有得到善果感到遗憾, 同时对自己深爱的人却如此对待自己感到绝望。在低落情绪下, 她同瓦尔特一起去了生存环境危险的湄潭府。

1.3 凯蒂对人生价值的觉醒

在湄潭府, 凯蒂没有被困难和苦难吓到, 这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不过要说最令她心有所感的还是那些修女”。她主动去修道院做事, “凯蒂发觉修道院内的工作让她的精神焕然一新”。她和修女们一起发挥女性的力量帮助当地受苦受难的人们。这反映出她拥有独立的女性自我和生活目标。凯蒂对人生价值的觉醒是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另一标志。在当时的英国, 大多数女性都依靠丈夫, 在男性权威下, 女性没有性别身份。女性纯粹是男性或男性家族的财产和工具, 俗法教规都对女性严加管束, 不可能给她们自由表达的机会[1]338。但是凯蒂在经历了失败婚姻和无果爱情后, 尤其是在湄潭府的经历让她对女性人生价值有了独到的见解。“凯蒂有种奇怪的想法, 她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没完没了的工作占据了她的心思,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 她接触到了新的生活, 新的观念, 这启发了她的思维。她的活力又回来了, 她感觉比以前更健康, 身体更结实”。她认为女性要有自己的理想, 用思想指导行动, 进而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 而不是作男性权威的附庸。

凯蒂对人生价值的见解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应有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独立人格。深受修女们的影响, 凯蒂认为女性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应该从浮华的物质世界中走出来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折射出女性独有的温柔和魅力, 实现人生价值。凯蒂的这种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女性伟大的精神觉醒。

2 形成的原因

能够看清现实的丑恶体现出凯蒂独立思考的女性意识, 这种意识的形成与凯蒂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有关。凯蒂在拜金社会的一个感情冷漠的家庭中长大, 母亲是物质至上者, 父亲是寡言少语的人。凯蒂却因迟迟未嫁人, 让她对原本想嫁给经济实力强的男人的梦想彻底失望。她开始独立地思考自己的处境, 认清了现实的丑恶面目和家庭的冷漠氛围。

对婚姻和爱情的觉醒主要是因为凯蒂有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凯蒂不爱沃尔特, 她的婚姻是失败的。她认为爱情和婚姻需要双方的感情基础, 她和沃尔特没有感情基础。她爱上了查尔斯, 且希望和他结婚。但因为查尔斯的自私, 他们的爱情虽热烈但没有结果。她对此认识到女性要爱值得自己爱的人, 爱上自私自利的人终究是没有好结果的。

凯蒂对人生价值的觉醒深受修女们影响。修女们在修道院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们, “她们放弃了一切, 她们的家, 她们的祖国, 她们的爱, 孩子, 自由”。她们愿意用一生祈祷和帮助世上受苦的人。凯蒂在她们的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认识到女性要有自己独立人格和人生理想, 而不是把男人和金钱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

3 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女主人公凯蒂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原因, 她经历了家庭的冷漠无情, 婚姻的失败结局, 爱情的无果而终, 苦难的百般磨练后, 最终铸造了独立的女性人格, 认识到女性要自主, 坚强, 有理想。她对社会现实, 婚姻, 爱情和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都是她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表现。女性要拥有女性主义意识, 要追求精神觉醒和成长。

参考文献

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篇8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 (她只有一个小说集) 共十篇小说, 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 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 现在看到十几篇, 有九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 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 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 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 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 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 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 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 旧式妇女, 多不读书, 不明大义, 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 她对于一个媳妇, 若感觉不满意, 磨折起来, 那简直是附骨之疽, 疗之不愈, 剜之不可, 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 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 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 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 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 没有半点享受, 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 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 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 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 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 “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 在教育界服务, 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 住在上海, 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 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 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 “不过祖母的咕哝, 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 固毫无办法, 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 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 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 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 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 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 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 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 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 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 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 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 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 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 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 欲劝说董二娘, 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 反遭诬陷, 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 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 女人而给人做媳妇, 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 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 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 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 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 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 “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 董二仍然要娶媳妇, 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 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 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 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 感受新思潮的影响, 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 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 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 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 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 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 爱上一个女学生, 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 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 责备表哥, “表哥也太不对, 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 又会跳舞, 又会弹琴, 又会应酬, 又有名誉, 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 “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 丈夫琳在外工作, 夫妻俩恩爱情深, “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 可是这次态度冷漠, 举止反常:“我情似水, 怎奈君心如铁, 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 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 “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 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 离开我, 遗弃我, 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 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 “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 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 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 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 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 甘居家庭, 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 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 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 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 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 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 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 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 为她们呐喊, 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 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 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 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 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 迎赶时代, 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 秦教授的母亲, 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 诘问丈夫:“哼, 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 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 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 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 “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 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 都有着悲苦的命运, 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 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 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 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 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 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 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 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 那么我忏悔以前的, 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 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 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 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 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五四运动,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

[2]杨义.杨义文存[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05.

[3]苏雪林.棘心[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3-4, 159.

[4]石评梅.石评梅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247, 248-250, 436-437, 528-533.

[5]庐隐.庐隐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392, 393, 378.

浅析《秀色》传统女性意识 篇9

在《秀色》这部作品中, 有几个关键词是极为触目惊心, 首先是水, 因为没有水, 几十户秀色村民干熬了一百多年, 有口水井更成为是秀色村祖祖辈辈的希望。第二个关键词, 即女人,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 既为干熬, 秀色村的女人又哪里来的秀色呢, 名为秀色, 却含讽刺之意, 令读者感觉格外震颤。第三个关键词即尊严, 这个词在文章中是读不到的, 却又确实存在于字里行间。因为没有水, 秀色村的村民也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根本即尊严。

在本文中, 将围绕着这三个关键词, 围绕秀色村因没有水, 女人们失去尊严的故事, 着重分析在两次打井过程中, 秀色村女人们所扮演角色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

一、打井遭遇相同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 两次打井是贯穿作品的主线, 人与事都发生在打井过程中, 希望是相同的, 困境也是一样的。第一次打井是村长李老哲就从300里外的山前请来一个外县打井队, 正如小说中所说, 向皇上一样供着他们, 原因是秀色村的村民把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支信誓旦旦的打井队身上。

二十年后, 此时已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天地, 新人村长李哲费劲千辛万苦, 再一次把打井队请进了秀色村, 打井工程一样的艰苦卓绝, 二十天后, 李技术领导下的打井队也一样想到退缩, 虽然时间相隔二十年, 但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 都是从一开始的信誓旦旦, 到二十天以后的逐渐绝望。原因在于秀色村的水脉实在太深, 深到让大家看不到希望。于是, 他们都想到了放弃。就在这个时候, 秀色村的女人让他们停下了脚步。

二、母女两代人的相同选择

在铁凝的作品中, 很多女性属于传统女性形象, 他们通常附属于男性, 或是心灵或是身体受着不同程度的压迫, 这部作品中, 也不例外, 秀色村缺水, 女人们活得暗淡无光, 因为水的匮乏使姑娘们的眼睛失却着光泽。她们面色暗淡, 呼吸也不够清爽, 发辫荒草一样纠缠在头上。水的匮乏不仅截断了秀色人的欢颜, 连悲痛都显得尴尬无比。生活中完全没有美的存在, 她们生活在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 所以他们对于水的渴望是难以想象的强烈, 所以才会打井队想要离开的时候, 做出如此之大的牺牲。

二十年前, 当外线打井队想要离开时, 秀色村的女人们, 他们丝毫没有放在眼里的女人们, 奉献着自己的身体和尊严, 硬生生把他们留了下来, 虽然最终也没能打出水来, 但是秀色村的女人们却印在了他们心上。

二十年后眼看着悲剧要再一次上演, 在这危急的时刻, 又有一个叫张品的女孩子站了出来, 她知道自己的母亲做过什么, 此时此刻, 她也想用同样的办法去挽留。哪怕舍弃自己的尊严。张品她做的壮烈, 做的豪迈, 她把美丽的身体, 清水滋润过的身体展现给李技术, 让李技术深深明白只有水才能让这份美丽常驻。这是生命的意义, 李技术从此下定决决心, 一定要为张品打出水来。

母亲为此而牺牲, 女儿也随之效仿, 在那个女人贞操和尊严都那么重要的年代, 他们勇敢走了出来。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着自己对于水的强烈渴望。

三、不同的对待方式

虽然张品母女做出了同样的行为, 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张二家的付出了自己, 却没能换回打井队的决心。但是二十年后的张品做出和母亲一样的抉择, 却遭到李技术的拒绝, 并且彻底坚定了李技术打出水来的决心。母女二人, 为何受到不同待遇呢, 细究起来, 要从二十年这个时间来找原因, 二十年前是兼一身匪气的私人打井队, 二十年后是共产党领导下县水利局专业打井队。二十年前的打井队打井为的的是挣钱, 为的是生存, 二十年后的李技术作为共产党的干部, 打井为的是为百姓谋福利, 动机的差别造成的是态度的差异, 同样打井, 再用水方面, 外线打井队不顾背水人的艰辛, 只想自己方便, 李技术这帮打井人像秀色人一样地怜惜水。他们不洗脸, 也免却了刷牙的习惯。

最大的差别是表现在面对女人, 二十年前, 当秀色村几个女人把打井队截再在半路上时, 当她们决然走进打井队居住的窝棚时, 他们是欣然接受的, 女人笼络了打井队的精气神, 打井队却笼络不了那深的水脉。限于技术, 打井无疾而终。这一次打井不但让秀色人更加绝望, 同时也在秀色村的女人身上埋下了深深的疙瘩。她们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美好结局, 以至于她们的牺牲也退到了尴尬的角落。所以当二十年后, 打井队再次出现人心惶惶的时候, 张二家的并不建议女儿去牺牲。因为担心悲剧再次重演。可是正当青春的张品对水的渴望强过她的母亲, 她用壮烈来去诠释此次行动。当她巨大而明媚的身影出现在李技术的房间时, 她光明磊落, 直白放肆而又纯净无邪。带给李技术和读者的是震惊, 是惊艳, 是感伤, 我们无法理解却又亲眼所见因为没有水, 秀色村将要失去一切, 包括生命和尊严。李技术断然拒绝了张品, 并在瞬间坚定了信心,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挽救几个几十个, 乃至以后所有的张品。李技术震惊于张品的所作所为, 只是因为在文明的社会中, 女人是值得尊重的, 女人的身体不能成为利益的筹码。

四、女性自身局限性

铁凝创作的这篇小说, 给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动在于出了秀色村民在人的尊严和生存冲突下两难的抉择, 他们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抗争惊世骇俗、惊心动魄。小说也弘扬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 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张品和他的母亲, 并没有体现新时代的女性特点, 她们相比几千年来的传统女性并没有差别, 我们深刻体会到秀色村女人的坚毅和壮烈, 只是这样的牺牲令我们感到深切的悲凉。因为没有水, 女人最宝贵的尊严将不复存在, 在某些特殊的时刻竟成为工具, 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女人把自己的身体和感情当做物品去和男人交换, 或换来家庭, 或换来和平, 或换来生存。没有人来思考这是男人赋予女性的一项权利, 还是女人对自身的清醒认识。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她们在一定程度是上也会得到成功,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社会对于这种做法是给予认可的, 至少从男人角度上看, 他们乐意接受的, 虽然李技术予以拒绝, 但张品依然触动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这种意义上说, 女人已经被简化成为一种符号, 他们的作用没有用聪明智慧来体现, 只是也最基本的性别再加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如果我们站在现代立场上来思考她们, 着实可悲可叹。因为秀色村的闭塞和落后, 文明的春风并没有吹进这个贫瘠的小山村。女人们没有青春, 没有美丽, 甚至没有做女人的独立性, 她们是婚姻和家庭的附属物, 她们没有尊严, 身体可以用来当做利益的条件。即使在社会主义时代, 张品也只有小学文化, 他没想到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打井知识, 将来回到村子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能做到的只是和他母亲一样, 牺牲自己的身体。这是他唯一能做的壮烈牺牲。

在我们大呼男女平等的社会, 女权主义运动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其实还是有很多生活在闭塞地区里面的女人们, 仍然默默承受着很多难言的痛苦。上演着如张品母女一般的悲剧故事。如何能够让万千女性卸下思想上的沉重包袱, 抛开几千年来的封建枷锁, 是我们所面临的极其严峻的课题任务。

摘要:《秀色》这部作品是铁凝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结构跌宕起伏, 语言洗练简洁, 直达人心, 篇章虽短小,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本文主要围绕张品母女为打井所做出的牺牲, 分析体现在小说当中传统女性意识和局限性。

关键词:水,女人,尊严,传统意识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

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篇10

一、女性悲剧形象

作为女性作家, 萧红始终注视着女性的苦难人生, 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她塑造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 并以此形成了她小说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系, 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通观萧红全部作品, 主角几乎都是女性, 并且主要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寡妇、弃妇、农妇、佣妇、乳娘、童养媳等形象, 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有的被地主糟踏, 如王阿嫂, 丈夫死后被地主的大儿子奸污, 后来又活活地被地主踢打致死 (《王阿嫂的死》) ;有的被传统习惯势力折磨致死, 如小团圆媳妇, 只因她长得活泼、作风大方了一点, 那愚昧的婆婆就根据几千年传下来的旧规矩, 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她。团圆媳妇被虐待、折磨病了以后, 婆婆不是请大夫诊治, 而是请巫医跳大神, 把团圆媳妇扒光了按在装沸水的缸里驱邪, 给她烧替身、看香火, 直到把活泼可爱的团圆媳妇作弄死 (《呼兰河传》) ;有的惨遭资本家杀害, 如小岚, 她只因休息时间跑出工厂, 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哑巴爷爷, 让工头发现, 被活活地打死 (《哑老人》) ……萧红通过对这些妇女生活、命运的描写, 揭露与鞭挞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统治、压迫、残害妇女的罪恶。

二、女性悲剧探询

萧红的小说是她的一种生命形式, 她的女性意识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也许正是因为自身不幸的生活经历, 恰好成为萧红洞察女性悲剧的起点, 她在作品中对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反思和体验尤为强烈而深刻。女性的自然性别, 给她们带来了种种不幸, 甚至是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阶级压迫深重, 男权专制盛行的中国北方农村, 女性不仅连应有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即使是为其性别特征所赋予的怀孕、分娩, 也遭到了无情的忽视与遗忘。萧红超乎许多女性作家, 对女性的生育作了触目惊心的描绘, 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关怀着女性。在《生死场》中, 萧红更为深刻而细致地描写了女性这种无意义无价值的生育, 女人的生育更和猪、狗等动物的生产毫无二致。“大肚子的女人胀着肚子, 身上浇着冷水跪在满是灰尘的土炕上, 一动不敢动, 仿佛是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丈夫”。生命的诞生成了一种罪行:“受罪的女人, 身边若有洞, 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 她将吞下去!”整个村子里, 人和动物生产构成互为喧嚣的背景, 人的生命活动降低为低等动物的本能活动, 而女人比动物更不如的是除了生育之痛, 还受到他们的丈夫的折磨, 女人在遭受这一刑罚时还遭男人的打骂。他们让妻子怀了孕, 却又憎恶妇女生育的痛苦扰乱了他们的耳目。

女性的悲剧不仅仅来自男权的残暴无情, 来自女性自身的性别悲剧, 更为可怕的是来自女性自身的自我扼杀。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男权社会的欺压, 使妇女们的命运已经极为可怜了, 可是有些女人对比他们更弱小、更可怜的同类, 不仅不施以仁慈之心, 而是更冷酷地对待她们。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谋生的金枝遭到强暴与蹂躇后, 她那颗破碎的心灵不仅引不起周围那些有着相同遭遇的女人的注意与关切, 就连自己朝思暮想的亲生母亲, 也只对着那张浸透了金枝羞恨与屈辱的钞票痴迷, 而忘却了对女儿的抚慰与怜惜。不仅如此, 在物质欲望的诱惑下, 母亲还急不可待地鼓励女儿尽早返城。金枝那颗渴望爱抚与慰藉的心, 就这样被母亲无情而冷酷地遗忘了。《呼兰河传》对两位年轻女性生命毁灭的叙写, 说明萧红已经注意到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积弊的巨大残害性, 注意到了女性存在的阴森的氛围。灾难不仅来自表层, 在顽强的传统意识与文化惰性中, 结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强行主宰、制约着妇女的言行, 甚至扼杀生命。当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和不乏温馨的童年的时候, 分明又向人们提示了当时的呼兰河威胁女性生存的一大祸首, 那便是封建意识、习俗和封建礼教。

三、社会深层探索

萧红的女性意识还触及到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性命题: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里, 女性形象是空洞的, 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女性的爱是无意义的, 她们不仅得不到回报, 而且最终使自己变成男人欲望的对象或家务劳动的工具, 被男性蚕食掉了自己的生命。正如萧红所描述的:塑泥像的人是男人, 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 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 似乎男人很不好。其实不对的, 世界上的男人, 无论多凶猛, 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就说西洋人吧, 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 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的眼睛而已, 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眼睛会冒火的民族, 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 不但磕头, 而且要心服。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看, 也绝不后悔, 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 那就是告诉人, 温顺的就是老实的, 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 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 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 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 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 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 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

萧红发掘出了女性在历史文化中所处的作为审美对象的地位和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在顽固的愚众心理中, 形成了一整套对女性的规范, 如果有违反者, 他们必千方百计来进行束缚甚至绞杀。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都死去了, 她们是在那司空见惯的人群的冷漠、麻木、幸灾乐祸中死去的, 她们身上浓缩了几千年女性饱受折磨的整部历史。在这里, 萧红的笔触有力地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 在她笔下展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的悲剧, 而是中国社会的一隅呼兰小城人们的悲剧, 悲剧的根源, 就在于那种病态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历经人间沧桑、尝遍酸甜苦辣人生滋味的作家不由得发出如下的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 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萧红在近九年的创作实践中, 始终以她所特有的女性视角, 关注着故乡人们的生存状态, 特别是不幸女人们的生存状态。描绘女人们动物似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麻木, 描写她们的追求与幻灭, 揭示出在背负民族及个人双重苦难下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蕴, 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摘要:萧红的小说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意识。她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 探讨了女性悲剧形成的原因, 并进一步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悲剧形象,社会根源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经典.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43.140.

论女性意识的崛起 篇11

关键词:西比拉;婚姻;女性意识;权力关系

女主人公西比拉是一个具有极强女性意识的丛林女孩。她从未放弃寻找一种自我独立的生活状态,试图摆脱社会所赋予她的所谓女性义务和职责。然而,在她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却偏激地认为逃离婚姻是获得自己完整独立的唯一途径,认为婚姻是一种堕落和降低身份的过程。

一、西比拉对传统世界的叛逆

众所周知,奥斯丁式的传统妇女形象通常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予以描述。其中,作者故意隐藏自我意识,委婉地通过描述小说中的讽刺性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弗兰克林一直在自传体小说中尝试突破。她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小说主人公西比拉。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西比拉的自我中心主义十分凸显,这也被认为是弗兰克林部分自我的呈现。西比拉这一艺术形象的表现占据了澳洲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生动地揭示了人类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反应了人们内心对精神自由和独立的艰难探索。这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是个巨大的飞跃。

二、从权力关系角度来分析西比拉的行为模式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提供了一些有效可靠的依据来分析文学作品以及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一)知识权力

在哲学意义上,福柯继承发展了尼采的传统,借用了谱系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对知识的探索是一种对于获得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的渴望。对福柯而言,知识是一种权力的形式。每一个知识的获得都有应当被认为是一种权力的获得,然后这种权力又继而产生知识和对更多知识的渴望。西比拉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无比渴望对知识权力的获得。在她眼里,正是她的智慧才使得她最终脱颖而出。她高傲于自己的博学,轻贱那些无知的同龄人。西比拉想尽一切办法用知识武装自己来抵御所谓万恶的外部世界,以此来维持自己的主动性。在西比拉与其他人的权力关系里,不管是建设性的还是毁灭性的,都在影响着他们彼此的情绪,行为和态度。

(二)经济权力

经济关系是权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家庭矛盾都是由财务分配不均而导致的。西比拉在经济权力方面非常强势,在她的诠释下,婚姻就好比是经济联合体,如果你在身无分文之际进入一段婚姻,那婚后你将会失去主导地位。对各种事务有所掌控可以让她内心获得安全感,所以在这一点上她绝不屈从。西比拉鄙视那些为了金钱选择婚姻的人,她认为那些人迟早会变成婚姻的奴隶。

在西比拉和比彻姆的感情中,另外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就是戒指。在文学作品中,类似戒指的环状物通常都被用来象征一种殖民主义和奴役关系。在《我的光辉生涯》的第一章中,女主人公已经意识到婚姻就是一纸经济合同,女性的命运仅仅在于嫁给一位出价高的男子。

(三)情感权力

情感权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及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准确地说,西比拉的內心是矛盾的,她时而傲慢时而卑微,时而野心勃勃时而孤影自怜。爱情中的博弈对她而言有时是种折磨。西比拉一直渴望被爱但也不愿再去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失去自我,这一点注定了她的单身之旅。此外,西比拉的母亲平日里或直接或间接地在她身上产生的影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施加。因此,西比拉一度感到自我身份的缺失,长期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让她一直以来都在冲突和矛盾中活着。女性应该充分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真正要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实际上,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比拉甚至都不十分了解她自身的实际需求。

三、结合女性主义意识对作品的探讨

迈尔斯·弗兰克林在作品中向我们尽力展示了十九世纪时期澳大利亚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和落后扭曲的社会习俗。甚至在当时,弗兰克林需要用她男性化的笔名来出版她的作品,歧视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她尝试打破这种维多利亚时期因循守旧的迂腐观念,试图全力根除社会对女性和穷人的歧视;另一方面,她也鼓励女性勇敢地追求真爱。西比拉身上有着非常矛盾的个性,事实上,她的性别斗争意识也没有真正升华到女性群体,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全体女性一起来进行抗争的事业。归根结底,西比拉不是一个完全坚定和自信的女权主义者,她最终也并未认识到女性的真正魅力。

在某种程度上,弗兰克林生动地描绘了典型澳大利亚社会的丛林女孩儿,由于轻视自己进而害怕与他人产生亲密接触,结果导致渴望被爱但内心却矛盾地刻意在自己与追求者之间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西比拉是真实的但她对性与婚姻的认知是扭曲的。《我的光辉生涯》是一部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品,也是当时澳洲社会的标志性作品,它唤起了人们对性别不平等的重视,也呼吁人们看到社会阶级的种种不平等。这些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通过努力一起来改善。

参考文献:

[1]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总第152期).

[2]陈茂庆.反抗婚姻的丛林少女——小说《我的光辉生涯》女主人公形象剖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女性主义意识 篇12

关键词:简,斯佳丽,求婚,平等独立,婚姻自由

一、引言

关于婚姻, 关于女性主义, 有很多话题。有很多分析《简·爱》, 也有很多人比较分析《简·爱》与《飘》, 都是以爱情为线索的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主动求婚的角度来看《简·爱》与《飘》的女性主义思想。两部作品虽然不是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国度, 但其中不乏相同之处。

二、冲破世俗, 主动示爱求婚

浏览一下古今中外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我们会有一个印象:凡是女主人公, 似乎没有例外, 个个都是花容月貌、百里挑一的大美人。男女主人公的美满结合, 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了一个“黄金模式”:可爱的女主人公以她的妩媚不断发生强烈的爱的磁场, 那落入情网、成了俘虏的好小伙子则担任起献爱、求婚的角色。谁先开第一声口?绝不会是脉脉含情的她。她只能让人崇拜、追求, 甚至被人猎取。这是说, 在爱情的市场上, 她的规定角色是充当被挑选的对象, 如果女性倒过来做一个主动的求婚者, “女家赶着男家”, 那就有悖世俗, 难免惹人笑话, 甚至生疑了。而《简·爱》里面的主人公简和《飘》里面的主人公斯佳丽就是能主动求婚的英雄女性。

《简·爱》中的简是一个受尽欺侮的丑小鸭, 长大了并没有变为美丽的白天鹅, 仍然是个相貌平凡、身材矮小、不起眼的穷姑娘, 加上终年穿一身黑袍子, 又不爱打扮, 这付寒碜的模样和舞会上珠光宝气、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布兰奇小姐比起来, 真是黯然无光。她只是一个家庭教师, 没有地位没有金钱, 连女主人公经常有的美貌也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家庭教师爱上了她的男主人, 还主动向他表露了心迹:“你以为, 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 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 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在英国小说史上, 也许她是第一位女主人公, 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 不由自主地首先向值得她爱慕的男主人公吐露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情。罗切斯特是这么说的:“昨天晚上, 在寒冷的月光下, 你反抗你的命运, 提出你有权和我处在平等地位的时候, 你发了火。顺便说一下, 简, 是你向我求婚的。”简坦然地承认道:“当然, 是我。”

与简不同的是斯佳丽十六岁就出落得娇媚动人, 颇具淑女风范, 但“她只学会了外表上的优美仪态, 至于这种仪态理应迸发出的内心美, 她从来没有学会过, 也不明白有什么理由要学”。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艾希礼订婚野宴上, 斯佳丽不顾一切地向艾希礼倾吐爱情, 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迹, 甚至提出和艾希礼私奔的想法。这一点甚至可以与现代女性相媲美。斯佳丽不仅没有等待艾希礼的爱情, 反而主动出击。她有主动追求爱情的权利, 即便在艾希礼结婚之后, 她仍三番四次、不屈不挠地向艾希礼表达她浓浓的爱意。艾希礼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气急败坏的她挥手就给了艾希礼一个耳光, 并拿起花瓶就往墙上砸。斯佳丽全然忘了“淑女”的风范, 按照当时人们对淑女的要求, 她该感到羞耻、无地自容, 或者假装大声哭泣, 以引起男人的爱, 但斯佳丽的自尊心不允许她向男人屈服, 她相信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得到艾希礼。

这两位女性勇敢地冲破了世俗, 向心仪的男士吐露心声。简是了不起的, 她开始从男权主义社会向来要求于女性的那种天使般温柔、女奴般顺从的性格中摆脱出来。她凭着自己对于人生的信念, 敢于向世俗观念挑战。她值得我们钦佩、赞美, 在简的形象中看到了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而斯佳丽则更是不得了, 为了得到艾希礼的爱情, 她可以不择手段, 三番五次地向他表达爱意。如果说《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那么《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地飘摇。

三、挑战父权, 追求平等独立

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女性只是附属品, 女人在经济上只能依靠男人。在大多数父权制文本里, 男人习惯于把女人幻化为“家庭天使”, 这些“家庭天使”都反映了男人的神话:“她们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美丽可爱、富有修养, 但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不过是男人的玩物, 是他们生活中的点缀品。”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就导致了女人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比男人低一等。而在十九世纪的简和美国南北战争时代的斯佳丽却敢于向父权挑战, 追求经济、人格上的平等独立。

简在艰苦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羁的性格。她执着地追求人格的平等, 时时维护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尊严。初到桑菲尔德庄园, 简在罗切斯特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交谈中主人问她:“你认为我漂亮吗?”简回答:“不, 先生。”主人又问:“就凭这种雇佣关系, 你同意让我粗暴一点吗?”否定的回答同样干脆。简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她对主人说:“先生光凭你年龄比我大或者见的世面比我多, 你是没有权利来命令我的;你是否有权自称优越那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岁月和经历了。”罗彻斯特要她马上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 可她仍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 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后来简继承了舅舅的遗产, 有了两万英镑, 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当罗切斯特残疾后, 简对他的现状更满意, 觉得自己在外貌上也和他平等了。

由于身处战乱时代, 斯佳丽比简更要独立, 她和男人一样平等。她为了赚钱, 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 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这自然遭到丈夫弗兰克及其家人的强烈反对, 女人出门干事业既没有传统, 更有辱没门风之嫌。斯佳丽就这样走出了家庭, 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她首先向人借钱以很低的价格买下锯木厂自己经营, 为了发展壮大它, 她不惜腆着有孕的大肚子, 顶着流言蜚语, 赶着马车穿梭于北佬提包客之间。在生意场上, 她变得精明老练而又冷酷无情, 为了卖出更多的木材, 挤跨竞争对手, 她在北佬提包客面前装得楚楚可怜、妩媚动人, 之后又以“折了本”的价格卖出木材, 甚至还挺而走险雇佣犯人劳动。她做生意的种种手段和无畏的胆识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男人。弗兰克死后, 出于对金钱的考虑, 斯佳丽嫁给了富商瑞德, 瑞德的钱多得足以让她衣食无忧地呆在家里, 做个快乐的家庭主妇。但是斯佳丽明白, 瑞德的钱再多也是瑞德的, 若自己没有钱就得依附于他, 听任他的摆布, 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 方会有独立的人格, 可靠的保障。所以, 有了瑞德的斯佳丽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她继续经营着她的锯木厂, 同时还开起了酒楼。在她精心的打理下, 锯木厂和酒楼的生意越来越好, 她的成就越来越大。

这两位伟大的女性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向传统的父权社会挑战, 实现了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借此,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四、不顾传统, 争取婚姻自由

在传统观念中, 婚姻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姻没有感情可言, 离婚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即使丈夫死了, 也必须守寡。在一个女性只是附属品的社会, 是没有婚姻自由的。简和斯佳丽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 积极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

简不漂亮, 不富有, 可以说是丑小鸭, 却打败了有钱又美丽的布兰奇小姐。当她渴望已久的爱情就要变成美满的婚姻时, 突然发生变故, 原来罗彻斯特有妻子。简不顾罗彻斯特的苦苦哀求, 毅然出走。她不愿意接受不平等的婚姻。她的出走结束了传统观念中的灰姑娘式高嫁的婚姻。而简也遇到了一个求婚者, 这个人是她的表哥, 做牧师的圣约翰。相貌堂堂的圣约翰追求简, 是看中了简做事有头脑、有原则、能吃苦耐劳。圣约翰为人冷酷无情, 人生的温暖和情趣对他没有吸引力, 恬静的生活享受对他也没有魅力, 在他身上, 理智战胜了情感, 为主工作的精神压制了人类的正常感情。当时, 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若能嫁与牧师为妻, 是很体面的婚姻, 简的好友谭波尔小姐不就与一位牧师结婚了吗?然而简追求的是有爱情、充满现实生活乐趣的婚姻, 因而她拒绝了圣约翰, 听到了发自罗切斯特心灵的召唤:“简!简!简!”一声声正呼应了简的心声, 于是一对恋人重新团聚。作者还有意安排疯女人一把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 罗切斯特还为此失去了光明, 简仍然不离不弃, 与罗切斯特结婚, 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斯佳丽有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遭到艾希礼的拒绝后, 与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闪电结婚。不管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虚荣, 斯佳丽自己做主了自己的婚姻。查尔斯在战争中牺牲, 斯佳丽虽然不得不守寡, 但是很高兴。当她守寡后, 对那种“寡妇得披一辈子黑纱, 一辈子不能享受正当娱乐”的“上流社会”的清规戒律怀着一肚子的愤怒之情:“唉, 人生多么不公平!明明心没有死, 却要摆出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 真难啊!”然而自怨自艾绝不是斯佳丽的性格, 在义卖会上, 尚处于服丧期的她终于勇敢地冲破一切束缚, 做出了使“上等人”震惊哗然的事———当众领跳苏格兰舞, 面对种种责难的眼光, 她的心却在欢呼:“我不在乎!我不在乎人家说什么!我要跳舞!”第二次婚姻是与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斯佳丽为了陶乐庄园, 勾引了妹妹的未婚夫, 她结婚的目的很明确———实用主义。弗兰克尸骨未寒, 斯佳丽又嫁给了瑞德。在那样一个传统年代, 一个女人不守寡, 结三次婚是为世人所不能容忍的。

五、结语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正如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分析道, 女人受男人的压迫是全方位的, 无论政治、经济、伦理风尚、意识形态、心理机制乃至身体, 都渗透着男人将女人贬抑为“他者”的权力痕迹。这就暗示着作为“第二性”的女人要反抗强大的父权制社会是何等艰难, 即使这个父权制社会建立的时间不长, 也不稳固, 例如美国, 但它毕竟脱离于有着悠久父权制文化的老牌英国, “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心中仍根深蒂固。

上一篇:机电协同下一篇:社会性别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