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分层阅读

2024-05-23

高段分层阅读(精选9篇)

高段分层阅读 篇1

一、现状分析

直面一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在山区小学英语学习中课外阅读的教学是一项比较薄弱的环节, 那么如何解决当前山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在着手论文之前对某山区小学六年级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如下:1.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教师由于课时安排、图书馆资源等条件的限制, 无暇指导;2.地处偏远, 学生课外英文读物储存量基本为零。加之,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布置中少有布置阅读方面的任务, 因此学生主动能去阅读英文材料的机会非常少;3.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偏低, 而且有约20%的学生缺乏阅读的意识, 有约40%的学生略有阅读意识, 但这些学生都是缺乏阅读能力指导的, 因此在实践检测中总是不能获得较好的完成阅读任务。

二、解决策略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的个体, 其心理发展决定了其学习方法各不相同, 学习进度有快有慢, 学习程度有深有浅。这种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注重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注意力等。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 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 实行分层, 推进教学。

1.整理五、六年级教材中read and write的所有内容, 并进行归纳分类。教师重视阅读教学, 需先从教材着手, 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归纳出书上的阅读类型, 然后进行系统的按照类别教学。而且可以结合教材, 尝试语篇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成为很好的阅读教材。

2.按照教材话题内容, 寻找适合的推荐阅读材料。教师按照书本中整理出的语篇类型, 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材, 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过多的阅读材料, 因此教师将由简入难的进行分层阅读书目推荐。

第一层次的阅读为:理解性阅读材料。在这个类型的阅读材料推荐中课题组将着重选择以简单的配图、带注小故事和小短文;Phonics小故事为主的课外阅读材料。

第二层次的阅读为:推理性阅读材料。主要选择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外阅读材料, 如英文报纸;Notice;Notice Board等材料;

第三层次的阅读为:欣赏性阅读材料。选择简短小诗歌;精彩的语篇微视频让学生欣赏。体会阅读的快乐, 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开展有效的分层阅读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要进行分层。阅读教学分为三个步骤, 分别是:

在这里主要是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阅读的压力, 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 而不是单纯的阅读然后掌握知识。

4.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 积极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体验。

(1) 开展everyday English;确保每天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共读阅读材料, 协助学生阅读。分年段进行培养训练, 中年级的阅读材料以绘本为主, 图片较多, 在朗读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图片引发孩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对图片进行描述。

(2) 选择恰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绘本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因此,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选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和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阅读材料,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地体验到快乐, 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阅读并非枯燥无味的活动, 而是一种既可以增长见识, 又令人愉悦的活动。

(3) 开展英语“好书漂流”活动。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宣传栏等, 开辟英语学习园地, 有计划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我们不能照搬照套, 只能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探究, 力争新的突破。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下,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是新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如何以“分层阅读教学”来提升小学高段英语教学进行一个初探。

关键词:新课改,山区小学英语,高段分层阅读

参考文献

[1]黄维强.英语阅读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前的问卷调查报告[D].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2009.

[2]乐涛.谈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D].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青铜中心小学, 2012.

高段分层阅读 篇2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 因此,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 “点缀” ,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显得势在必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进行小学高段课外阅读的。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

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首先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告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2.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在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并安排专人专管,每周到校图书管理员处进行更换,保证书籍丰富多彩。由学生每周推荐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4。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马小跳》、《阿凡提》,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2.可以适当推荐给孩子们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这些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3精典名著也可滋养,净化学生心灵,如《三国演绎》《水浒传》等,从阅读中,学生的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高段分层阅读 篇3

直面一些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在山区小学英语学习中课外阅读的教学是一项比较薄弱的环节, 那么如何解决当前山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在着手论文之前对某山区小学六年级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如下:1.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教师由于课时安排、图书馆资源等条件的限制, 无暇指导;2.地处偏远, 学生课外英文读物储存量基本为零。加之,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布置中少有布置阅读方面的任务, 因此学生主动能去阅读英文材料的机会非常少;3.学生的总体阅读能力偏低, 而且有约20%的学生缺乏阅读的意识, 有约40%的学生略有阅读意识, 但这些学生都是缺乏阅读能力指导的, 因此在实践检测中总是不能获得较好的完成阅读任务。

二、解决策略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的个体, 其心理发展决定了其学习方法各不相同, 学习进度有快有慢, 学习程度有深有浅。这种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注重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注意力等。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 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 实行分层, 推进教学。

1.整理五、六年级教材中read and write的所有内容, 并进行归纳分类。教师重视阅读教学, 需先从教材着手, 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归纳出书上的阅读类型, 然后进行系统的按照类别教学。而且可以结合教材, 尝试语篇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成为很好的阅读教材。

2.按照教材话题内容, 寻找适合的推荐阅读材料。教师按照书本中整理出的语篇类型, 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材, 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过多的阅读材料, 因此教师将由简入难的进行分层阅读书目推荐。

第一层次的阅读为:理解性阅读材料。在这个类型的阅读材料推荐中课题组将着重选择以简单的配图、带注小故事和小短文;Phonics小故事为主的课外阅读材料。

第二层次的阅读为:推理性阅读材料。主要选择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外阅读材料, 如英文报纸;Notice;Notice Board等材料;

第三层次的阅读为:欣赏性阅读材料。选择简短小诗歌;精彩的语篇微视频让学生欣赏。体会阅读的快乐, 提高审美能力。

3.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 积极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体验。

(1) 开展everyday English。确保每天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共读阅读材料, 协助学生阅读。分年段进行培养训练, 中年级的阅读材料以绘本为主, 图片较多, 在朗读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图片引发孩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对图片进行描述, 如, 看到哪些人物、动物、东西 (I can see...) , 他们是什么颜色的 (It’s red/blue/yellow/...) , 他们能做些什么 (...can jump/run/...) ;高年级以绘本向语篇过渡, 在朗读和描述的基础上,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阅读材料, 并进行英语阅读方法的指导.

(2) 选择恰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绘本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因此,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选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和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阅读材料,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地体验到快乐, 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阅读并非枯燥无味的活动, 而是一种既可以增长见识, 又令人愉悦的活动。

(3) 开展英语“好书漂流”活动。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宣传栏等, 开辟英语学习园地, 有计划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在教室后面设立一个小书橱, 里面放一些英语报刊、英语辅导书、英语故事书等材料, 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并对比较好的书籍资料进行年级组之间的漂流阅读。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分层是为了无层”, 这是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 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不能照搬照套, 只能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探究, 力争新的突破。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下,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是新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如何以“分层阅读教学”来提升小学高段英语教学进行一个初探。

关键词:新课改,山区小学英语,高段分层阅读

参考文献

[1]黄维强.英语阅读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前的问卷调查报告[D].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2009.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方法指导 篇4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1、呵护学生个性,诱发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打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号,不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扎扎实实地训练他们有潜力的某一方面,使之为今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谈谈老师语文课堂的“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2、和谐师生关系,诱导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教育学生: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

而且,我们应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

3、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此外,我们应该经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背景下感受语文的美,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

4、开展实践活动,保持兴趣。

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应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方法入门,推动学生善于阅读。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1、从阅读的整体而言,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要求,循序渐进。

A、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措施。可采用“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

“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本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本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目的性”就是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B、根据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古代学者提出读书有“四别”,即“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看而且要背),心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手治之书(不仅要看、背而且要摘其要点写下来)”。

所以,阅读应分清轻重缓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应是“手治之书”,重要的参考书是“心治之书”,消遣性读物是“目治之书”。

2、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A、课内外衔接,保证阅读的广度和容量。

(2)学科融合,拓宽语文阅读的空间。

(3)举一反三,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B、多法并用,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这里的“多法”指的是“读法”,主要有: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朗读法、默读法、诵读法等等。

C、去粗存精,保证阅读的深度和质量。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读书如果一味追求数量,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位哲人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态度。态度决定质量。只有端正态度在阅读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积极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地理解吸收,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训练学生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或表示过渡,或点明中心,其对表情达意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性语句,正确把握这些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读《詹天佑》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开头部分,使他们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洞察细节,深层探究,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就要老师教方法。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

比如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要弄清人物的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第三还要精读文章细细品赏,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语句,词语,品一品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以达到读者作者编者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境学习;第四对文中不理解有疑义的地方质疑,并通过讨论解疑;第五谈学习文章的体会收获。

(5)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批注。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深度就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如在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部分划线;在关键词下圈点;在空白处写上各种评注、疑问、答案、要点的归纳;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等等。

在批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做读书笔记,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6)发挥个性,培养创新阅读。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如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

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最后,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而且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挖掘。

3、从阅读的目的而言,要有恒心,有经验,有成效,迎刃而解。

千教万学,千阅万读,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能正确理解、分析、解答试卷上的疑难问题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成绩,增加考试分数。可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内容又实在太多、太广了,简直让人有一种不着边际,大海捞针的感觉。不过,无论阅读的文章如何千变万化,阅读的题型如何改头换面,不变是规律。

因此,我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创建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A、告诉学生,学语文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所以从四年级组班到现在六年级,近三年来,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至少坚持阅读30分钟,摘抄并背诵一首古诗或一、两句名言警句。

另外,只要人在教室,每时每刻《摘录本》和《字典》必须放在桌子角上,以备随机摘抄记录,随时查阅,随意翻看,无论是老师、同学从那里听来的,还是从书报、杂志看来的,都要随手记录下来。只要有疑虑的字词都要查实考证。每天的阅读摘记,不仅要写上日期和阅读题目,而且必须要家长签注意见。

B、指导学生见缝插针地阅读。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意识,合理安排,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如:等吃饭的时间,预备铃时间,坐车的时间,临睡前10分钟等等,这样把这些闲杂时间,凑零为整,就会挤出许多看似沒有的时间。

C、我常跟学生说,语文的答案不同于数学。数学的答案1是1,2是2,多写也没用。而语文的答案是描述性的,一定要多写,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哪怕是带点字解释,也要写两到三个。

如“身临其境”的“临”,我要求学生写上“来到、到达”。如果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或回答问题,那就更要把要点答全,把握不准时,宁可多写,把相关的统统写上。

但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千万不要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D、指导学生总结学法经验,摸索规律技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经验,有技巧的,关键是善不善于总结反思。于是,我给学生分类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类阅读题的方法。

如:分段及归纳段意、主要内容、中心的方法;开头、中间、结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准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法的正确判断;缩句、扩句、改句的章法……这样经过整理传授和实践运用,学生就好比有了公式,有了法宝,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手,都能迎刃而解了。

E、碰到无法套用公式,或有一定理解难度的题目,则要沉着冷静。我要求学生按下面的步骤深入思考:

(1)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反复复读,反反复复感悟。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先找些浅层的,再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挖掘内在的、深层的东西。

(3)以文章为本。出题人的依据也是文章,所以答案要在文章中找。先划定大致范围,再缩小范围,然后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话,但不要过于夸张。

(4)要有主题意识,也就是要确定文章中心,然后根据这个中心来做一些与中心有关联的题目。因为很多题目都要涉及到中心,这也是一个规律。

(5)要注意文章的题目。文题就是文眼,文章的中心或其它答题多与文章题目有关。

(6)注意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它多是本段的中心句。能快速地了解本段的大意,了解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思路。

F、做到“十个要”:审题要仔细,答题要完整,语言要组织,书写要认真,文面要整洁,格式要规范,要点要明了,卷面要整洁,检查要慎重,信心要十足。

(三)练笔在手,促进学生运用阅读

丁有宽老师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找准练笔点,让学生有“米”可炊

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化文本空白为练笔点

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很多人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乍一看这个句子,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体会一下,似乎就能看到蒙古族人民从四面八方的蒙古包里走出来,聚集到作者所在的蒙古包之中的场景。这多么令人感动,“几十里外”啊,蒙古人民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平淡的背后承载着深情与厚意。于是我就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自选角度,描写蒙古人齐聚一堂的场景。

b.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

如一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感到义愤填膺,为宙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教师巧妙的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呢?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

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宙斯,你太残忍了!你的身体里根本没有心,最严厉的惩罚应该用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就算不长回来也没关系。而普罗米修斯,我们需要他,尽管他的地位没你高,魔力没你强,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神。

c.化意犹未尽为练笔点

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就抓住课文最后一句: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进行了随文练笔,写一写青藏铁路开通那一刻,人们欢快的场景。伴随着韩红那来自天籁的声音,观看着几张拉萨人民欢庆的照片,学生们文思泉涌,个个奋笔疾书,写下了欢庆的场面:

2、多种方式练笔,让学生“炊”米成“饭”

a.仿写经典句段

如:《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非常好,有写医生的、写士兵的、写老师的……

b.写自己的想象

如:《桥》一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在洪水中让群众先走,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场景。有位教师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随文练笔:假如这对父子在美丽的天堂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c.写自己的感悟

如:《白杨》一课结尾,当学生明白这位西部建设者托物言志,希望子女也当一名西部支援者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动了。这时候,写下学生自己的感悟,那是最真最纯的。

★ 高段语文教研组人员工作计划

★ 语文高段组教研计划

★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 小学生高段作文范文

★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假如

★ 小学语文《有的人》教案

高段阅读教学学习力的提升策略 篇5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有明确要求,要“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也就说,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要求和标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文章形式及内容特色,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在学生进入学习环节之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虽然新课标中对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规定,但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还是要有明确的判断,结合班级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内容设置和目标安排。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哪里?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哪些理解的误区?需要再增加哪些过渡内容?这是面对阅读课堂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只有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制定策略,才能让教学富有成效,有针对性。如在教学六年级学生时,根据课标对学段的要求,学生要能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确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但在叙述时往往缺乏条理性,抓不住重点。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这个学情入手寻找突破。

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我将学习任务确定为两项:一是让学生学习审题,理解题眼,二是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训练条理性。笔者提问:如果将题目改为《爱海鸥的老人》可以吗?学生认为不能改,因为文章的内容不但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也写出了海鸥和老人的情谊。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选择和推敲,能够借此梳理课文的脉络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教师只要能够把握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的能力顺理成章地获得发展,久而久之,一定能够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也能够实现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

二、把握文章体裁,理清写作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体是文本最直接的形式,不同的文体,其表现形式也不同。进入高段阅读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文体知识,对于文章的体裁也能够有自己的感性经验,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常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判断文章体裁,而后根据体裁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并借此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时,学生需要了解文章的游览顺序,并能够体会作者将见闻、感受相结合写景物的表达方式,这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对写作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在整体感知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先同桌互相合作,根据文章中有关描写游览顺序的词语绘画完成一幅游程图,然后对照文中的游览过程,不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再让学生圈出游览的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体会,逐步领会文章文体的精髓,不但理清了游览的顺序,而且明晰段落,实现了对文本写作形式的把握。

三、品味表达形式,鉴赏文本之美

对于文章而言,独特的表达形式往往具有独特的美,值得读者欣赏和玩味,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提升鉴赏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之美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精彩部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如《石灰吟》这首古诗,诗人巧借歌咏石灰抒发自己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感受,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高洁情操,并领略其中的境界,这是笔者在教学中重点突破的难点。我先呈现了石灰的采制过程,并相机讲述了于谦的事迹,让学生从石灰和于谦这一英雄的成长过程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共同的精神特质,从而理解诗歌“托物言志”这一形式,并由此学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分析并重点研读此类诗歌形式,对语言信息有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浅析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篇6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加强。 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不如之前积极, 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 想法也就越多, 在学习上易分心;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看来教师已经不再那么有威严, 相应的也就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诲。 这种状况导致的是学生在学习上“ 我行我素”, 语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够全面。

二、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语文这门科目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 掌握阅读就能学好语文的一半, 并且学生在阅读中能不断地充实自己, 优化自己。 所以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好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有效地提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处于好学阶段的学生, 如果喜欢某门科目就会学得特别快, 如果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 那教师在教学上就会容易很多, 学生也能自觉地去学习。 故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是教学新策略的第一步。 首先, 教师在教授阅读课之前, 备好几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 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 也可以是学生分组探讨, 让学生感受阅读课的乐趣, 学会享受语文阅读课。 其次, 教师可以在每周安排一到二节课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比如, “ 阅读竞猜会”“ 情景模拟堂”“ 阅读大展示”等各种节目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2.分享阅读感悟,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见识阅历越来越广, 教师已经不能够“ 命令”学生去学习。 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情才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平时也加强阅读并与学生分享阅读的感悟, 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努力和思想境界。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分享阅读的乐趣, 形成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促进学生都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过去的教学背景多半是教师是教学的主角, 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把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 一切以学生学到知识并有效运用知识为主。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而主动去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所学的知识。 阅读是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无声的交流, 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增长见识, 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定位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 教师不要为了教学而教学, 让学生走到阅读教学的中心, 自由地畅游在阅读知识的海洋中, 获取自己想要的宝藏。

总之, 优化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既让学生更快速地在阅读学习中掌握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阅读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情感, 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不断地学习, 逐渐成为更为优秀的国家栋梁。 教师也应当为此而孜孜不倦地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付开梅.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三个立足点[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2) .

高段分层阅读 篇7

一、被动阅读, 迈开“深阅读”的第一步

1. 与孩子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人都有一种拈轻怕重、避害趋利的本能, 对待阅读也是一样。小孩子的课外阅读, 要是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的硬性要求, 大多数也会挑选一些读起来轻松快乐、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他们总是选择那些不需要怎么思考、不需要怎么动手, 只需要读一读、看一看就行的阅读内容。因此, 如要读一些厚重一点、思想性强的文字, 读一些可以积累的文字, 就必须下点儿工夫去读, 就必须作一些硬性要求。为此, 老师或者家长就要从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跟孩子面对面地分析——为什么作为高段的学生再进行浅显的阅读是不行的, 为什么应该开始读一些厚重的书籍等。之后, 还要不容置疑地对孩子说:“孩子, 你必须这样去做!”从而与孩子就他该读什么样的课外书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2. 与孩子约定课外阅读的时间、任务等

在与孩子取得思想上的统一之后, 教师或者家长还要与孩子形成契约:什么时候进行“深度阅读”?每周 (或者每天) 应该用多少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值得“深度阅读”的书目有哪些等。同时, 还必须形成“做完作业再读课外书!”“不管怎么忙, 每天一定要挤出时间来看一定时间的书!”“不动笔墨不看书!”等约定。让这样的契约, 成为孩子以后阅读准则。

二、主动阅读, 老师和家长扶助下的“深阅读”

1. 老师给予扶助

(1) 文学鉴赏课——好书推介。老师的推荐和介绍对孩子课外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 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介绍怎样的书籍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推介由教科书的选文拓展开去的经典作品, 比如由《卡罗纳》引出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由《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由《祖父的园子》引出萧红的《呼兰河传》, 由《刷子李》引出冯骥才的《世俗奇人》等。二是推介中国古典名著,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左传》等。三是推介近现代我国著名作家写的经典作品, 比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曹文轩的《草房子》等;四是推介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 如高尔基的《童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推荐介绍时, 可以从人物故事入手, 可以从语言风格入手, 也可以从书籍影响入手, 还可以从片段欣赏入手。

(2) 读法指导课——方法建议。怎么样进行有效的“深阅读”?老师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向孩子建议一些阅读的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边读边划好词句”“边读边写一写注释”“先看再回读品味”“读一读, 背一背”等方法, 也可以采用“与同学共读一本书”“与老师共读一本书”“与家长一起阅读”等形式。

(3) 阅读小竞赛——榜样引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共读一本书”活动之后,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型的“阅读小竞赛”, 评选出“阅读小能手”。比如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 我们进行一个“三国知识擂台赛”, 评选出几个班级“三国通”。同样, 也可以进行“水浒知识擂台赛”“史记知识擂台赛”等, 评选出“水浒通”“史记通”。这一个个“××通”将进一步引领孩子们深入阅读, 有效阅读。同时, 我们还可以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把同学们在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成果展示一下, 如看看谁读书时划了好词佳句, 谁在书本上写了自己的阅读批注, 谁积累了优

美语段, 谁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等。在这些展示过程中, 不仅让大家明白了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而且推选出的榜样有助于引领同学们下一步的行为。

2. 家长给予扶助

(1) 与老师沟通——掌握信息。在引导孩子进行“深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也非常重要。沟通些什么呢?比如某一个时间段中, 其他的孩子正在看一些什么书?自己孩子的看书习惯和方法是否恰当, 是否需要改进?近段时间老师对课外阅读有什么建议……家长掌握了这些信息, 有助于更加有效地引领孩子进行“深阅读”。

(2) “我”的阅读史——故事教育。家长可以在平时聊一聊自己的阅读史, 比如哪一部书对自己的一生影响大, 哪一部书的内容现在还记得, 哪本书中的哪个人物非常有意思等。也可以聊一聊自己以前无书可读的往事, 或者怎样偷偷地在书摊上看书的故事。相信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也可以促进孩子主动地进行自己的“深阅读”。

(3) 共读一本书——亲子阅读。孩子对于比较厚重的书籍的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敢拿起这本书开始读, 一旦开始读下去, 并且进入了故事的情景, 应该会有大多数的孩子喜欢读的。为此, 作为家长可以做的工作是与孩子先共同阅读一部分, 一旦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自己看下去了, 就让他开始自己阅读。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很多男孩子对它并不十分感兴趣, 因为它的故事性不强。这时, 如果家长坚持给孩子读一部分, 读着读着, 那文字的魅力、流露的真情一定会打动任何一个孩子, 从而吸引他继续看下去, 甚至反复看几遍呢!

三、自由阅读, 追求自身发展的“深阅读”

1. 老师可以做的工作

(1) 讲述关于坚持的故事——毅力的伟大。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懈怠的时候, “深阅读”也是一样。在孩子的“深阅读”进入一个懈怠期的时候, 作为老师应该采取办法继续燃起孩子的信心, 激励孩子继续有效地阅读。比如讲一讲有关“坚持”的故事:开学第一天,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 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 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 每天做3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 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 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下, 哪个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 苏格拉底又问, 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八成。一年过去了, 苏格拉第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 最简单的甩手运动, 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 整个教室里, 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最后成为古希腊另一个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世间最容易的事就是坚持, 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 是因为只要愿意做, 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 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 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 这是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2) 办个“好书交流会”——好书有很多。一段时间的“深阅读”之后, 我们可以办个“好书交流会”。既然是“好书交流会”, 就必定是自己主动阅读、自由阅读之后并且有了一定心得的书。在交流前, 孩子们需要更认真、更深入地阅读, 才能说得出一些交流的心得。在交流中, 孩子们又必须很认真地总结, 很详细地阐述, 这又是对书籍的一次总体思考。同时, 不同人的交流又让大家看到、听到了更多的好书, 可以供自己在以后挑选阅读。

2. 家长可以做的工作

(1) 带孩子去图书馆——办张图书借阅卡。休息日, 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或者为孩子办理一张图书借阅卡, 让孩子自由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 自由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2) 营造一个好环境——看似无为却有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人的行为、家里的布置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的阅读也是一样的。为此, 家长可以做的是把一些低幼时期看的书籍收拾起来, 锁进柜子里。书架上、沙发边等放一些适合孩子近阶段看的书籍, 书中有意识地夹上一支铅笔。这一些看是不经意的行为其实都会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阅读深度。

高段分层阅读 篇8

但在一些实际调查报告中得知, 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在上早自修的时候, 就会发现若当天没有背诵课文要求的话, 朗读都会进行得十分糟糕, 学生没精打采, 声音细如蚊, 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的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语文课堂上, 老师点名要求学生来进行朗读时, 能有感情地、流利地进行朗读的并不多, 甚至还有少数同学读得不成段, 磕磕巴巴的。若老师要求全班齐读的话, 朗读存在的问题更是严重。下面就朗读存在的问题, 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绍兴市主城区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

调查对象为绍兴市主城区数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什么”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小学生较喜欢有趣的、形象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图文并茂的读物, 和一些冒险科幻类的小说。对一些深奥难懂的诗歌和文言文表示反感。

(二)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读多久、读多少”方面存在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坚持每天阅读的只占极少数, 学生反映, 课堂40分钟内, 老师给予他们朗读的时间很少, 朗读只是作为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三)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怎么读”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阅读方式不够科学, 通过调查, 学生阅读姿势表现为躺着、靠着、趴着……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有待改正。其次是阅读习惯不好。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地使用精读、略读、默读和朗读, 阅读中缺乏批判意识和思考习惯, 极少数学生会在阅读中有摘录佳句的习惯, 并坚持写随感和读书笔记。

二、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的原因浅析

(一) 主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习惯意识和积累意识。他们做事情都是循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 很少思考这样或那样做的目的, 更不明确好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意义, 自然不会有意识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杂志及课外小说读物时, 并没有摘录佳句并背诵美文的意识, 体会不到“知识是靠积累, 分数是在积累中提高”的含义, 缺乏积累意识。

其次, 学生心理因素影响阅读表现。心理学指出, 小学高段学生10—14岁不等, 恰是小学生自我意识从形成到不够稳定的过渡时期, 这个期间的学生更加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别人无意识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很容易动摇对自我的认识。所以, 五六年级的孩子自尊心更强, 更容易在乎老师、家长及同学的想法, 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 不太情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大声、有感情、无所顾忌地朗读。

此外, 学生的行动力不足, 缺乏“坚持”。小学生玩性大, 自制力缺乏, 更加不懂得如何抵制诱惑, 总是想着玩耍, 阅读过程中遇到难题和障碍很容易退却和放弃。然而, 凡事贵在坚持, 也难在坚持, 习惯正是在坚持中慢慢形成的行为方式。高段学生缺乏“坚持”的勇气和毅力。

(二) 客观原因

首先, 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浮躁的现代文化氛围, 很难让人静下心来阅读,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减少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学校教学目标的限定也是影响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 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阅读交流。

其次, 阅读未纳入学生考试范畴且阅读教学没有考核标准。在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 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阅读不纳入考试范畴时会降低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加上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考核标准没有统一, 也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一) 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的首要条件是他们能认识到阅读本身的价值。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学习各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明白各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研读课文和理解题意的基础, 而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不但可以让他们在课程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而且还会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无穷的成功的可能, 并鼓励学生用勇气和毅力战胜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挫折和难题。

(二) 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小学阶段,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并且喜欢用老师的言行作自己的榜样, 所以当一些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发音, 所以老师应讲标准的普通话, 并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学生带进富有感情的书本世界中, 此外,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其次, 语文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阅读进行考核。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考核机制, 如教师可运用多种课堂朗读形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可在课前进行五分钟的朗读展示和互评, 鼓励学生抓住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竞争和优胜意识, 并在学期末实行朗读考核和测评并记入期末成绩, 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旨在引起小学高段学生、教师及家长对培养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重视, 针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剖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找到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从而把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杜康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 (中) , 2011 (01) .

[2]李端节.小学高段语文阅读习惯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朱雪琴.培养朗读能力, 提高朗读水平[J].成才之路, 2009 (31) .

高段分层阅读 篇9

一、播下感觉, 踏出一路风光

当今社会的读书风气越来越浓, 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大幅度减少。 大部分学生只生活在家校两点式上, 每天生活单调乏味地重复着: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做作业、预习新课、洗漱、上床睡觉。 他们所接受的感觉刺激只有爸妈的唠叨、老师的讲授、课间短暂的活动、同学间的互相学习。 这样的孩子各方面一定得不到锻炼, 依赖性强, 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一旦受到一丁点挫折, 他们的心理就更容易失衡。 可见, 让学生找到感觉相当重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有了感觉才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 驾驶员看不清楚车头的位置, 无论什么样汽车都是凭感觉行驶的, 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画家在原来的颜色上, 可以用染色法, 对色彩产生超乎想象的感觉, 调出透明的植物性颜色;音乐家从第二段的副歌, 也就是从高潮处写起, 找到感觉, 再写第一段……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能轻松找到感觉。小学高段文本中许多课文有一定的写作背景。 由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有效地让“要我读”变为 “我要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 “我要读”的情况下,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阅读学习中。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文本的写作背景, 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能让思想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真所谓一举两得。 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6年10月19日,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在上海逝世。 广大群众闻讯后, 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 争先瞻仰遗容, 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 22日, 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 安放在万国公墓。 这是一个真实凄美的故事, 曾经震撼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人士。 他的侄女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板书课题)

课堂上由导入所形成的波浪, 带领学生游入历史这个广阔的海洋里, 去游荡, 去寻找, 吸取营养, 将会感觉到阅读是一件妙不可言的活动, 是一生的需要。 有了这种感觉, 就能踏出一路风光。

二、播下感受, 轻嗅幸福馨香

《课准 》指出语文教学最合理的定性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字词句篇等知识点的落实, 更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重情、感、美、味的熏陶。 作为一线教师,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蓝色海洋里, 以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为导向,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厚醇美, 唤醒感性的品美精神。

1.用感受读懂文本

高年级学习文本, 可采用感受性阅读方法, 让学生仔细品读, 静心感受。 感受文本跌宕起伏的语言旋律和丰富多彩的情感旋律, 让学生尝试与作者进行精神链接, 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的精神生命飞速成长。 如:一篇说理性很强、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 作者采用无华而朴实流畅的语言借种树来喻育人。 文本介绍了“树木学会自己在自然环境里寻找水源茁壮成长”的培育方法和育人的道理。 为了使学生能在读懂文本后, 将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 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一读课文, 老师请同学用独特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读文本,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并思考:文中那些苍翠挺拔的桃花心木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 二读课文, 思考:种树人的那些奇怪的言行举止, 我们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他那样的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边读边想边画, 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3) 三读课文, 让孩子们想象:种树人不再来管理桃花心木苗了, 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 联系种树人的话, 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 联系13、14两个自然段从事实来说。

(4)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 利用曾经接触过借物喻人的课文:《桂花雨》、《梅花魂》、《落花生》, 回顾写作方法,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 把几篇课文联系起来找找异同点。 想想文本是怎样把“物”和“人”联系起来的, 同时把周围的事和文本的内容联系起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 学了这篇课文,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有哪些事情呢? ”“周围生活是千奇百坏的, 天有不测风云, 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 ‘不确定’。 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感受, 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最后送给同学一句明理哲言:“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可见, 文本不是停船的码头, 而是远行航船。 本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谈一谈等一读一引, 除了给予鼓励外, 还可帮助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使孩子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利用文本点播感悟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 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 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 使我从中感知事实悟到了育人之道。

2.感受文本的风采

《新课标 》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 不要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 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文本是常读常新的。

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笔者认为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再让学生朗读进行角色体验, 如教学《丑小鸭》“丑”的片段: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丑小鸭的表情肖像理解“惊奇”和“羡慕”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通过听读、指名读、表演读、赛读、齐读, 互相评价, 积极鼓励, 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又如《老人与海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文本。

(1)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退开一步, 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习本段话时, 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几个至关重要的词“飞、叫、站”等老人娴熟的动作和海鸥吃食的动作, 他们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 那么和谐。 抓住关键词“扫”, 让学生明确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动作写得生动形象逼真。 同时描出了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动态美、色彩美。

(2) “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教学时引导抓住短语“十多年了, 每天必来”, 小组交流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奉献是十多年的坚持, 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 胜过爱自己”。 此外, 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 爱是亲热的说话, ……”, 此时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等谈感受, 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老人与海鸥会亲昵地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引导学生由衷地感叹: 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 “儿女”。 为第二个场面“海鸥送别”做好铺垫。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文本, 获得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 使学生初步感知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有体验地朗读文本, 感知文本, 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三、播下感动, 收获美丽人生

美国宾夕法尼:“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 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合作探讨时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感受文本、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

1.被文本的灵魂感动

文本的选材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文本一般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 在阅读前老教师不作任何铺垫, 舍弃琐碎的语言分析和文本解读, 让学生正视文本, 阅读、探究、品味、欣赏、领略、熏陶、仰慕、陶醉……实现文本价值的引领。

如《老人与海鸥》

交流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 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点播: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来理解, 解决关键问题:海鸥飞行的姿势跟平时哪里不一样?文中用哪些词来形容? 它们为什么翻飞盘旋, 连鸣带叫?

交流2:过了一会儿, 海鸥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此句话先抓住“纷纷”一词, 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的飞行动作多么整齐, 好像有人在做无声地指挥。

抓住“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懂人性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对老人的一往情深。

交流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这里, 注重品字, 紧紧抓住两个“扑”、“大声鸣叫”。 学生讨论理解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 悲痛欲绝, 对老人的离去难舍难分。

此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老人跟我们永别了, 来送行的人站满了翠湖两岸, 没有悼词, 没有哀乐, 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 你想不想祝福老人? 或者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 你会怎样祝福? 或者你是在场的两岸人们, 你会怎样祝福?或者你是那位老人此时此刻还会说话, 会说些什么呢?

2.被文本的境界感动

所谓的感动, 就是能让学生学会用眼睛津津有味地吃文本, 用文本补充自己的营养。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眼睛爱不释手地吃文本, 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快乐交流的过程。 阅读文本, 就是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真所谓是“相激而发灵光”。 语文教学是一种容不得半点私利、浮躁和虚假的心理, 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 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回响交流”的过程, 成为“学生与文本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文本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 感染学生深邃的思想,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让文本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补汤、精神支柱。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 描绘了一个小女孩, 不到家人的爱护, 历经挨饿的磨难, 受尽寒冷痛苦, 最后在大年三十冻死在街头。 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把握文中的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不难达成。 关于课文难点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懂得要善待他人, 互相关心, 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文本中的小女孩是面对种种艰难曲折, 仍然追求自己的美好梦想,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为此, 笔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 如:个别读、自由读、分男女生读、竞赛读、范读、齐读、师引读、表演读……并且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或段落, 进行朗读、探究、分析、理解、欣赏、评价、悟情。 同时注重引领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走进文本,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感受文本的内涵。

四、播下感悟, 踏上成功道路

朱绍禹说:“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 领会其意义, 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 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叶圣陶说,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 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 接触人家的心情。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 在细心品读中感悟, 在用心读中感悟, 在静心思中感悟, 在情感评中感悟。

课堂上, 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让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 比如《詹天佑》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就是帝国主义者你会怎样嘲笑轻蔑詹天佑?

2.如果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詹天佑除了遭遇讽刺这些不幸外, 还会遇到哪些不幸呢?

4.聪明的你, 假如你就是当时詹天佑, 你会怎样对身旁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呢?

5.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展开想象, 感悟詹天佑的品质: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特征, 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朗读课文, 让他们用飞扬纯真的童心自由地体验大自然, 通过想象和学习潜移默化地感悟生活, 感悟环境。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如此。 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像吸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起来;好的阅读教学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予学生启迪, 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阅读教学似冬天和煦的阳光, 能给予学生温暖, 能把学生冰冷的心缓缓地暖和起来。 一堂课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 引人入胜的阅读教学却如渔人捕鱼所撒的“ 网”, 罩住全课, 引申课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 给予学生知识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章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06.

[2]林润生.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 2005.1 (269) .

【高段分层阅读】推荐阅读:

分层布置07-20

分层体系05-08

分层压裂05-12

分层设置05-18

隐性分层05-22

动态分层05-23

分层采油05-24

分层设计06-14

分层协议06-17

机械分层07-03

上一篇:机械特性参数下一篇:脑室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