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行自动化

2024-06-09

IT运行自动化(精选4篇)

IT运行自动化 篇1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力行业中, 越来越普遍的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在给电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步伐的快慢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个方面共同组成, 其各个方面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电力系统中各个级别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构建的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构建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主要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标进行衡量。近年来, 我国在不断的加大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IT的投资金额, 例如在2009年, 我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金额约为144亿, 和2008年相比, 增长了10%。从某种意义上说, IT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促进电力系统工程朝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主要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自动化等方面运用了IT运行自动化技术。

2 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所谓电网调度自动化, 指的是对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自动化系统,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系统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通过对各个变电站与发电厂实时电网运行的信息进行设置, 运用信道传输的方式, 将其传输扫电网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中, 以便让电网调度工作人员使用。电网调度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快速、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分为五个级别,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国家电网调度、大区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地区电网调度以及县级电网调度。

不管在哪个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 其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运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调度发电厂、工作站、大屏蔽显示器、变电站终端设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下级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以及测量控制等多种装置构成。在计算机环境下, 这些装置互相结合, 构成自动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其具备实时采集数据、监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估计以及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等功能。

在五种不同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中, 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设备是最小的, 对电网设备要求最低, 主要运用普通的PC机作为工作站或者服务器。和大区调度电网与省级电网相比, 地区电网调度的调度范围与功能比较小, 只对某个具体的城市进行电网调度工作。对于国家调度电网和大区调度电网来说, 其运用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容量最大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 运用最先进、最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总之, 不同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 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3 变电站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实现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的联系,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需要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在没有运用计算机技术时, 主要运用人工监视、人工电话操作的方式, 实现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给变电站的监控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后, 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加变电站的监控功能, 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后, 逐渐朝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广泛使用计算机电缆或者光纤技术。变电站实现自动化, 不仅能够完成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而且还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

4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4.1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 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作为基础, 通过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 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电网。其对整个电力系统工程进行智能控制, 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以及电力用户等内容。其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发挥, 而且还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电站以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重点不同, 但是其受到环境、电能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自愈性、兼容性、继承性、高效性、协调性以及优质性的特点。其中, 兼容性指的是智能电网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式发电站与微电网的接入, 能够有效的提高需求侧的管理水平, 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协调性指的是能够实现电力批发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 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自愈性指的是如果受到电网外部或者内部的损害时, 不需要运用人工干预的方式, 进而有效的保证电网信息的安全性, 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 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新型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 以具有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特点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辅。

1) 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运用高速性、双向性、实时性以及继承性的通信系统, 如果没有通信系统, 那么将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构建通信系统后, 智能电网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得、控制和保护。通信系统与电网的互相结合, 构成了通信网络, 并使智能电网具备应该具有的功能。智能电网在和高速、双向、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后, 逐渐形成具有实时获取信息、实现电力交换互动以及动态性的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系统, 对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以及提升电网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网络拓扑:构建具有坚强性和灵活性的电网结构, 是促进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建设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以及点对网送点工程, 能够有效的改善能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 并对各级的电网规划工作进行优化。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 电网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多, 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3) 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以及集成信息等功能, 因此, 智能电网中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 主要包括对分布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构建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共享以及对采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内容。进行信息集成工作, 能够将智能电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产业链转变为电网信息集成的横向电网信息集成。信息显示系统能够给智能电网的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总之,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该文针对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的自动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旨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运用IT自动化技术。IT运行自动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 只要出现新技术或者新成果, 均会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建设中, 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 该文针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涛.浅谈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2 (11) :74-75.

[2]王祥, 胡红阳.浅析信息管理在电力行业的实际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08 (31) :82-83.

[3]张小红, 杨涛.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 2011, 02 (03) :39-40.

[4]杨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述[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9, 02 (11) :23-24.

[5]倪旭明.智能天线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科苑, 2010, 22 (31) :114-115.

[6]张树周, 马红霞.浅析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1 (03) :20-21.

[7]董世芳, 黄娟.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发展新技术的若干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2 (11) :9-10.

加强企业IT运行维护管理初探 篇2

1 IT运维管理的定义

目前,广西很多企业面临无机构、无人员、无资金保障的窘迫运维局面。IT运维管理是企业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运行环境(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业务系统和信息运维服务人员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通过IT运维管理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增强业务部门满意度,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的目的。企业的IT运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6项内容:一是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等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群件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如邮件系统、DNS、Web)等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二是数据存储容灾管理。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三是业务管理。包含对财务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与管理。四是资源资产管理。对企业信息系统中的资源资产情况,包括对固定资产和软件资产进行管理。五是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对设备、网络、业务系统、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进行连续性的管理等。六是日常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对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管理,以及提供常见问题处理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等。

2 广西企业IT运维管理的现状

虽然近几年来,广西各大企业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基本都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对IT运维管理也逐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而言,广西各企业的IT运维管理水平还不高,没有真正认识到IT运维管理的重要性,在IT运维管理工作上仍存在许多误区。

2.1 IT运维工作不受重视

大部分单位没有正确认识IT运维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更注重于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的投入,没有把运行维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没有认识到目前信息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属于IT运维管理的范畴,没有积极协调运维工作中的各方关系。有的企业虽然已经有了IT运维的概念,并开始实施IT运维管理,但IT运维理念滞后,大多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的“救火式”运维,没有形成事前预测警报、事中应急处理、事后自动维护的一体化集中监控体系,不能做到信息网络故障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规避信息化运维风险,防患于未然。

2.2 IT系统复杂,运维难度高

随着各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业务活动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T运维的复杂性,包括各类开发系统、各类应用架构、不同品牌厂商的设备等,都需要不断增加人力、物力,使IT运维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企业,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是巨大的,可想而知IT运维部门的压力有多大。有的企业由于缺乏系统的资产管理,IT运维部门很难准确了解公司到底有多少IT资产,是否需要购置新机也缺少数据支撑。由于IT维护难度高、风险压力大,不少企业把运维工作看做一个“烫手山芋”,能不触碰就不触碰。

2.3 IT运维管理缺乏规范化

运维工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套完善而成熟的运维管理制度,实现IT管理的规范化。但是,目前各企业基本没有规范的运维管理制度,如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巡检规程、问题处理、安全管理、事故报告和反馈机制等,而且人员违规操作、越权访问、对账号密码缺乏有效监管、系统密码混乱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信息管理中,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加上故障预警机制不完善,往往是故障发生后或报警后才会进行处理,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故障还常常会出现恶性连锁反应。

2.4 运维服务商管理不到位

由于运维工作难度大,很多公司采取运维外包等形式降低运维工作的难度,但IT运维服务外包同样存在风险。一方面,运维服务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个品牌的设备由多个供应商供应,由于厂家实力不同,配件保修时间、售后服务年限不一致,导致运维要求不统一,运维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企业对IT运维服务商管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招标环节疏于审查、过程监督环节疏于监管及事后评价环节疏于考核等,导致运维工作十分被动。

2.5 运维资金保障不充足

运维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投资较大的工程,需要持续投入经费保障建设需求。企业的资金安排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本来就不多,专门安排在IT运维工作上更是少之甚少。由于资金缺乏,IT运维管理工作基本处于简单的更换和维修设备阶段,没有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和系统的修改完善,或只能维护基础性问题,缺乏专业技术和设备支撑运维保障体系。

2.6 运维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运维工作复杂而繁重,IT运维服务人员的工作非常忙碌,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到处在各个业务部门间解决和处理问题,像个“救火员”一样哪里急往哪里扑。虽然工作如此忙碌,但其他业务人员还是经常抱怨“找不到人”“解决问题太慢”等。此外,运维或信息部门作为单位的业务支撑部门,在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项目立项等工作中话语权较弱,更谈不上决策权,往往是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才介入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等到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因此,运维人员疲于奔命,精神高度紧张,却又常常得不到认可,工作量难以量化,导致运维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员不愿意从事运维工作,运维服务人员离职率较高。

3 强化企业IT运维管理的几点措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做好IT运维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提高IT运维意识开始,不断建立健全IT运维管理制度,重视IT人才培养,以及保障IT运维经费等方面多措并举。

3.1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IT运维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制度建设是确保运维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要提高企业IT运维管理能力,首先要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运维管理制度、运维管理实施细则和相关流程,如信息服务管理总体办法、信息基础设施集中监控管理规程、信息服务流程管理规范、设备运行维护手册、业务系统运行维护指南、业务系统职责管理办法、业务系统运维管理办法等规章办法,确保IT运维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同时,要明确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和运维公司的运维责任分工,并制定IT运维管理考核管理制度,理顺外包服务商的关系,通过建立服务台进行集中统一的外包服务管理模式,考核各服务商的服务质量,有效管控相关IT资源,降低IT运维成本。力争实现运维管理的“四大转变”:即从“急事优先”到“要事优先”的转变,从“专科挂号”到“统一分诊”的转变,从“急诊大夫”到“保健医生”的转变,从“日积月累”到“知识共享”的转变。

3.2 充实队伍,加强培训

人才培养是做好运维工作的关键,抓好队伍建设责无旁贷。一是多渠道引进先进的技术人员,同时在内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打造一支运维技术精英队伍,做好运维人才保障工作。引进运维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将运维技术人员分成一一三线支持,不同运维技术人员各司其职,能使有限的运维力量得到合理利用,整体工作效率将明显提升,同时也便于对各自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建立有序的周期性知识更新培训制度,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学习培训,逐步提高运维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个人素质。组织运维人员要认真学习ITIL、ITSM等先进的运维管理理论、业务系统运维和硬件设备管理等知识,提高运维技术水平。三是鼓励运维人员,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3.3 内外结合,严密监控

以自主运维为主,外包为辅,加强运维外包商的监控工作,确保企业业务系统安全运行。由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多,运行风险很大,在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外包服务的形式进行运维,但不能不加监控地全盘外包,外包服务一定要有制度、有流程、有监控,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通过在招标环节加强对供应商资质、能力水平的考察可以有效地对外包商的资格进行把关;通过在服务过程中加强监督可及时发现外包商服务提供能力的异常;通过事后评价可以建立供应商的退出机制,保证外包商提供优秀的服务。

3.4 保障经费,加大投入

目前,有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没人、没钱、没机构,运维工作举步维艰。企业要加强运维经费保障,加大对IT运维管理人力和经费投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更换和维修设备阶段,应该注重设备的升级、系统的修改完善及人才的引进等方面,建设运维专业技术和设备支撑运维保障体系,全面保障设备和业务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4 结语

企业IT运维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尽管企业的IT运维管理理念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管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仍需要信息部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不是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摘要:目前,广西大部分企业的IT运维管理大多停留在“救火式”被动运维层面上,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定位问题,运维效率和满意度较差。企业内部如何进行有效的IT运维管理成为IT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就如何强化企业的IT运维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IT运维管理,信息化,措施,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东红.信息系统运维基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2-65.

IT运行自动化 篇3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分布式处理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和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的发展, 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 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Web 2.0应用的急剧增长。另外, 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

看, 通过赋予受众主动权, 有效地突破了广播电视节目只能线性传播的制约。电视目前虽然无法像网络那样与受众实时互动, 但也可以不断挖掘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观众对节目的参与, 比如开设“网友意见”、“微博板块”等等。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交互性、共时性等特点将为电视获取信息提供重要的支持。

其次, 要突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新媒体虽然反应迅速, 覆盖面广, 但也充斥着假象和谣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 如何甄别筛选有用素材, 往往令人不知所措。电视媒体正当发挥它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哪怕在报道新闻五要素的时效上略逊新媒体一筹, 但在后续报道以及深度解读上, 依然大有可为。也就是说, 新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云计算擂台开打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2 云运算的自动控制特点—服务编排

服务编排主要是对于服务内容进行顺序的排序, 而从IT云计算而言一个服务编排模型需要满足SOA松耦合和异构的要求, 并且需要是敏捷的。其需要具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2.1 基于服务

媒体是“原料”供应方, 而电视媒体的功夫体现在整合、优化、再创作的“深加工”上。二者配合默契就能延伸彼此的时空影响力。另一方面, 虽然网络也具备检索功能, 但电视媒体可以从更专业、更精细的角度, 扮演这个信息海洋中的“搜索引擎”, 为观众有效地运用信息做好指导。目前各大城市电视台已经在频道的个性化定位进行了探索, 音乐、电影、新闻、财经、体育, 动画等频道区分,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需求。此外, 还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 为电视开辟新的盈利方式。

3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E时代, 新媒体的冲击既为电视传媒带来了挑战, 又为其

BPEL在对多个服务进行调度与协调, 本身只定义业务流程相关的逻辑, 而具体的功能则由其所调用的服务来实现, 与BPEL无关。BPEL从规范的定义上就自然而然地支持Web服务, 但并不仅仅限于Web服务, 也可以支持SCA所定义的服务。

2.2 嵌套性

相应地, 由服务编排而成的BPEL业务流程可以被封装为一个新的服务, 提供更加复杂的业务功能 (回顾图1-2中的业务流程服务)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服务的可嵌套性。

2.3 松耦合性

BPEL定义本身只需指定相应的接口

发展提供了机遇。过去, 曾有人预言广播将被电视取而代之, 但事实证明, 广播不仅没有消亡, 而且与电视形成亲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未来随着信息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新的传播载体不懈追求, 必将是多种媒体共生共存的时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电视仍将是信息社会的中流砥柱, 关键是电视人要善于扬长避短, 发展自身, 全面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杨明.电视媒体品牌竞争力提升与品牌考量体系的构建要素分析.现代传播, 2007 (4) .

[2]陈兵著.电视品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9) .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361012)

即可, 不需要指定实现该接口的服务。BPEL致力于业务逻辑的表现, 而相应的实现服务完全可以在部署甚至运行时确定。同时, 流程与所调用的服务之间以异步的XML文档形式传递消息, 不直接与服务的实现打交道。因此BPEL流程和所调用的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 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替换或修改, 而不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2.4 服务质量、交易和生命周期的管理

BPEL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装配, 还支持长时间的流程定义, 以及有状态的交互, 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失败处理和补偿机制。不仅如此, 还有相应的服务质量 (Qo S, Quality of Service) 和事务处理机制等。

2.5 高度的敏捷性

正是由于BPEL具有高度的松耦合性和可重用性, 才具有敏捷性的特点。

3 云运算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方法

在云计算时代, 自动化管理人员将会面临着各种困难, 不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而且面临着机械操作越来越复杂, 数据管理越来越困难等问题, 因此采用有效的服务编排管理, 将能有有效的处理各种预见问题, 真正解决当前自动化管理人员的困境。

3.1 云计算的对自动化的起步

随着IT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加深, 要真正建立其典型的服务管理, 需要经常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整理, 对于IT云时代而言, 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如Web服务器和数据库) , 并通过网络将最后这些物理实体连接起来, 这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将关系到各种设备的实体操作保护过程。例如:自动化客户向服务供应商租用一个Web应用服务, 就需要对于Web服务的整合, 开通网络、设置登录接口等, 需要从客户接入设备 (用户认证信息、VPN资源) 、承载网设备 (ACL、Qo S资源) 、数据中心设备 (VLAN资源) 上分别进行配置, 打通管道, 并在服务器上建立虚拟机, 通过虚拟机进行存储数据, 分配存储资源并搭建应用。这就使得IT云服务的建立和管理成为一个很大的技术壁垒, 使得云时代的服务快速部署变得异常困难。

3.2 云时代IT服务与管理是变化的

由于云时代信息属于变化多样的, 因此对于整个云时代的服务的变更、修订、扩展都属于正常变化过程, 它需要在不同阶段对服务涉及的各类基础架构的资源调整和再配置。比如针对前例, Web云服务的应用将会随着访问量的增加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务器、存储, 此种情况下对于网络设备上的配置都需要做出增加或者加大, 增加硬盘容量、加大带宽速度等。这些调整往往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这是需要管理人员洞察各种相关资源之间的依赖, 当修改其中一类配置的时候, 需要根据依赖来调整相关资源。

3.3 业务资源的复制能力

当云服务管理内容已经完成并进行管理控制之后, 除了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之外, 应当对于其后续的服务建立起相应的参考管理机制, 通过此评判有益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管理方法。因此从设计到实施,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重新开始。那么如何能够通过当前现有的服务体系, 关联到云服务管理自动化控制的具体方法, 将是需要对于云时代管理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方法。

4 通过云时代管理自动化控制

在当前技术环境下, 我们所面临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设备环境, 基础设施可能随着需求而快速增长。这种增长既包括数量上的增长, 也包含厂商、设备型号的增加。为了屏蔽不同厂商、不同型号设备的差异, 使IT管理员聚焦在服务本身, 必须要作到对设备业务功能的抽象。

4.1 网络模型与自动化管理设备管理的建立方法

在进行云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管理的建立方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1) 从用户对服务的访问途径进行分析。例如:用户从局域网访问远程数据中心的整个过程, 可以分为二层接入、IP路由网络、VPN网络、防火墙和数据中心网络、虚拟服务器等多个阶段, 设计者可以以这些阶段抽象成不同模型。 (2) 需要将所有基础设施能够提供的功能集整理、归类, 包括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传输及控制功能, 服务器能够提供的计算能力, 存储设备能够提供的数据存储容量等。

4.2 从服务的内容进行管理

由于自动化控制属于硬件控制与管理, 而云时代属于高速运算模式, 因此通过分发服务, 则可以实现两种数据相互结合、相互支持。当进行服务设计系统的时候, 首选的服务模型需要使用的基础设施功能模型, 如前例的Web应用, 使用二层接入模型、IP路由模型、网络互联质量模型、VPN服务模型、服务计算模型等。

接下来需要为每个服务模型分配软硬件资源, 例如:针对二层接入模型, 并为这个模型指定所需使用的交换设备。选择好交换设备之后, 还需要设定服务模型中的各种配置参数 (VLAN ID、ACL配置及用户认证配置等) 。为服务模型指定设备及配置参数之后, 就完成了对服务模型的实例化工作, 服务模型转变为可分发的服务。

4.3 根据组网的内容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编排

定义好的服务模型将成为我们后续进行编排的基本元素,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这些个服务模型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组合编排, 并根据需要设定具体的参数 (需要基于实际网络确定的IP地址、路由等信息) , 最终形成可使用的业务。

5 结束语

通过云时代的Web应用, 组建起服务模型的编排功能, IT部门能够通过相应的服务体系的建立与部署, 通过评估当前数据的形式与管理的方法, 建立起良好的云运算体系, 进而真正解决IT管理员在云服务建立、调整、扩容等繁杂的配置工作任务, 真正能够将主要精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保障的服务上来, 并真实的体会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二:知己知彼, 固网御安.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1 (6) :24-25.

IT运行自动化 篇4

1 IT引入船舶管理,实现船岸管理一体化的形式

航海信息系统将以陆上航运网站、船载移动网站为中心,以无线通讯方式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利用这种系统可实时获取航海相关的信息,为船舶安全航行与实时跟踪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船岸、岸船、船船之间实现网络互连与数据共享、是利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为支撑、以下述形式来实现的:

1.1 航运网站

航运网站是未来航海信息系统的信息发布中心,它将以Web site方式提供信息为船舶或其他航运部门服务,是船舶航行安全保障的信息源。航运网站动态网页建立在以下数据库基础上,利用ASP(动态服务页面)技术,依据用户需求生成的网页,典型的数据库主要有:最新的电子海图数据库、航海通告数据库、全球港口入港指南、全球港口里程表、全球推荐航线库、全球航标信息库、海上气象信息库、船舶信息库、海运货物运输规范、货运代理公司信息库、海运服务信息库以及其他综合信息。

航运网站作为Internet上的信息存储和发布的节点,将成为未来航海应用中的重要环节。利用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航海模式,用新的方法和手段为船舶航行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对于企业内部各信息源和信息的应用部门,通过企业的Intranet传输和获取各自的信息,实现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对外,网站成为企业信息门户和交易平台。

1.2 船载移动网站

船载移动网站将船舶作为载体,使其成为一个流动的网络平台,该平台的构筑以Internet/Intranet技术为基础,对内接收各种船舶动态数据,实时生成本船状态数据库,并以Web方式向外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2 借鉴AIS的海上网络模式设计船舶办公自动化网络

船舶自动化正在经历着从集中型计算机监控系统———分散型微机监控系统———集散型(分布式)多级、多微机监控系统———网络型(智能式)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船舶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备便利而丰富的通信功能:

2.1 船舶与各相关方的通信关系

根据船舶营运活动,掌握船方或船舶与各相关方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向:船舶与船东的通信;船舶与港口当局的通信;船舶与代理的通信;船舶与船舶间的通信;船舶与货主的通信;其它一切通信。

2.2 船载网络系统的架设

网络拓朴应以船载局域网、陆上用户局域网(主管部门,基于AIS的VTS局域网、船公司局域网等)、陆上移动终端、ISP服务商为单元,以无线与陆上固定互连为纽带,以Internet为互连形式,以标准浏览器为操作平台。而船载局域网可用普通PC与10/IOOMB网卡与HUBOUR相连接,一般终端安装Windows9X或Windows Me操作系统,服务器用Windowsserver2000以便对用户统一管理,当然,也可构筑简单的对等连接方式,只是权限分配层次将会降低。

2.3 网络还应有充分的安全保证

船舶与公司、港方,港口主管当局、代理、供应商、检验机构、修理商、货主、他船之间建立稳定可靠、实时的、互动的、私密的联系,通讯方式中,众所周知,陆上用户首选网络,而如前所述,移动网络互连、移动网络与陆上固定网络的互连技术已基本成熟,如今,海上移动用户走向INTERNET,已经成为现实,只是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这种可贵的网络资源,保证实现充分的,全方位的、安全的数据共享。

3 船舶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备的特征

3.1 开放性

为实现船舶管理的一体化和资源的共享,系统应具备可与其它系统如AIS系统相共用网络的性能。且系统不仅要在船舶内部实现数据的整合和顺畅流通,还应具备与船舶外部的管理链与业务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实现各方面连接的无缝。尤其我国加入WTO后,系统还需要考虑未来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的需要。目前国际上在运输领域中己推行一系列EDI标准,我国交通部也制订推广了一部分EDI标准,船用系统应具备与这些标准接入的开放性特征。

3.2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系统应具备随着船舶信息科技与航海电子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能力,在建设船舶办公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船舶或海运未来的管理及业务发展的需求,以便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块。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海运业管理及业务内容的变化也很快,这就要求系统能跟着企业的变革而变革。如果航海科学进行了流程再造,采用了新的流程,原先的系统不能适应新的流程了,相关方还需再进行投资,重新对新的流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就要求建设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灵活性。

3.3 安全性

内联网的建立、INTERNET网的接入使船舶触角延伸更远、数据更集中,但安全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系统开发的初期,这个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但随着系统开发的深入特别是网上支付的实现、电子单证的使用,安全性更成为首要问题。首先,内部安全性问题。资料的输入、修改、查询等功能应根据实现需要赋予不同部门的人适当的权限,如资料被超越权限的人看到或修改容易造成商业机密的泄露或数据的不稳定。如船舶的重要资料被内部非业务人员看到并泄露或篡改,都会对船舶与船东造成极大的损失。内部安全性问题可通过对不同的用户授以不同的权限、设置操作人员进入系统的密码、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记录等方法加以控制。其次,外部安全性问题。系统在接入INTERNET网后,将面临遭受病毒、黑客或未经授权的非法用户等攻击而导致系统瘫痪的威胁,也可能遭受外来非法用户的入侵并窃取机密,甚至数据在打包通讯时在通讯链路上遭截受获等,因此系统应具备足够的安全性以防这些外来的侵入。外部安全性问题可通过对数据通讯链路进行加密、监听,设置INTERNET网INTRANET网之间的防火墙等措施实现。

3.4 协同性、动态性以及快速反应

首先,系统的协同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联系环节:A.与货主的协同:可以与客户的储运部,托运计划、订舱模块等相对接。B.与船东的协同:可于公司的船期信息、调度系统等相对接。C.与船舶内部各终端之间的协同。D.与管理链中的其它环节的协同。E.与社会各部门的协同:即实现电子检疫、电子报关、电子签证、电子申报作业、电子报告、网络支付与结算等功能。其次,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反映的数据应是动态的,可随船舶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能实时地反映船、货、人员、环境的各种状态,支持公司、主管机构、客户等用户的在线动态查询。

4 船舶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的初步规划

船舶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有具体的规划和所遵循的一般步骤:

4.1 计划与需求分析

确定开发目标,理清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调研实用价值与前景,分析可供使用的资源,按时间分布,确定期间目标,作出期间工作计划,这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同时进行实地考查,明确用户需要与普遍性,对用户需求作出逻辑分析,理清结构,给出目标预期说明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确定开发工具,给用户以较大的操作弹性,使产品既符合规范,稳定可靠,又灵活多样,便于维护升级。

4.2 船舶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设计中应包含的内容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影响到系统数据的质量、可扩展性、运行速度的快慢等。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系统处理事件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分类、结构。网络的结构和通信方式的使用关系着网络通信的速度,效率和成本,局域网将船舶本地的数据库、打印机、等资源连接起来;广域网将跨地区的各环节连接起来,以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与准确性。网络的设计涉及硬件的选购、网络拓朴布线、通信方法及通信协议的选择,稍有不慎,将对网络的安装、维护、成本、数据的安全性、传输质量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总之,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和市场信息管理。其宗旨在于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品质、效率,建立符合现代要求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管理模式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体系,着力抓好航海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体制的改革和管理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企业级航海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略]

摘要:基于Internet与无线通讯技术来构筑航海信息系统,数字航海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文中以IT引入船舶管理为切入点,分析了船舶办公自动化的特征,并对船舶办公自动化软件系统进行了初步规划。

上一篇:流失因素下一篇: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