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制技术

2024-10-02

防制技术(通用12篇)

防制技术 篇1

动物免疫是防控动物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 是发展畜牧业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笔者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动物免疫工作, 现就动物免疫反应防制工作浅谈几点经验, 供同仁参考与探讨。

1 宁蒗县概况

宁蒗县位于金沙江上游, 滇西北高原, 小凉山横贯全县, 东与四川省大凉山的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毗邻, 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 南邻永胜、华坪二县, 北接迪庆香格里拉。东经100°22′~101°16′, 北纬26°35′~27°56′之间。最高海拔4 513 m, 最低海拔1 350 m, 高度差3 163 m, 高原山、河谷交错分布, 地形复杂, 干湿季分明, 气候差异显著, 属低纬度高寒山区。总面积6 025 km2。全县辖15个乡镇, 91个村民委员会, 1 152个村民小组;2009年底, 总人口为258 298人, 其中农业人口232 819人, 非农人口26 479人, 有少数民族12个, 人口211 998人 (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2%) 。畜牧业是山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2 畜牧业生产与动物免疫情况

据统计, 2010年末全县畜禽存栏115万头 (只) , 其中牛15万头, 生猪26万头, 山绵羊36万只, 马属动物3.8万匹, 家禽45万羽。当年畜禽出栏67万头 (只) , 其中牛1万头, 生猪14万头, 羊8万只, 家禽44万羽。2010年末, 畜牧业总产值为25 248万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7%。

全年重大动物免疫接种:猪瘟疫苗44.01万头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40.5万头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37万羽。

3 反应症状和治疗

3.1 过敏反应

注射疫苗后, 表现为惊恐不安、口吐白沫、腹泻不止、痉挛等症状。急救措施为立即采取皮下或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1~2 mg;30 min后症状还不减轻, 可重复注射一次, 另外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地塞米松2~4 mg。

3.2 高热反应

接种疫苗后, 体温升高0.5~1℃属正常反应, 若升高1.5~3℃时, 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刚病愈的家畜抵抗力弱, 潜伏期内接种疫苗会引起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鼻镜干燥, 食欲废绝等症状。治疗措施:青霉素160~200万IU, 用注射用水稀释后肌肉注射;安痛定20 mL肌肉注射;必要时进行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 牲畜康复两周后再补充接种疫苗。

3.3 腹泻反应

在免疫接种期间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 可投服乳酶生20~30片, 或用活性炭50 g, 可溶性烟酸诺氟沙星3~5 g, 百痢停10~20 g, 都能起到止泻效果。如果发生细菌性或恶性传染性痢疾则不考虑免疫注射引起的腹泻, 应立即选用有效的抗菌剂肌肉注射, 或内服抗菌素片治疗, 待病畜康复后15 d再接种疫苗。

3.4 流产反应

免疫后流产的母畜, 应改善和加强饲养管理, 待牲畜恢复健康后再补充接种疫苗。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动物疫病种类多、疫情复杂, 多呈交替感染、重复感染及混合感染, 诊防难度大。以猪为例, 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 支原体肺炎, 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伪狂犬病,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链球菌病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猪接触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圆环病毒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疫病, 危害巨大, 给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5 建议

5.1 加强防疫宣传

认真贯彻落实动物疫病防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和方针。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

5.2 严格加强疫苗管理

要使用农业部指定的正规生产的疫苗, 在使用前要严格检查, 对不合格的疫苗不得使用。严格按生物制品的要求保管、储存、运输疫苗。使用前对容器、用具、接种全过程实行无菌操作。

5.3 认真规范技术操作

接种疫苗时要现配现用, 稀释时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 用专门的稀释液稀释。接种时要避免母源抗体对疫苗产生干扰。

5.4 建立规范的免疫档案

详细记录每一种疫 (菌) 苗的编号、类型、规格、生产厂名、有效期、防疫接种员的姓名及接种日期。免疫接种后要及时观察畜禽的生理反应, 如发现严重反应的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治疗措施。

5.5 加强饲养管理

在防疫前后2周内应在日粮中增加3%~5%的蛋白质饲料, 以利于提高畜禽的免疫力。

防制技术 篇2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又名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均以死亡而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最大,在猪呈爆发流行,常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增重滞缓、种猪不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伪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共他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哺乳动物饲养、经营、使用、屠宰、加工、运输等相关活动中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结合乳胶凝集试验(L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出初步诊断。确认需进一步做病毒中和试验(NT)或病毒分离鉴定或动物接种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与其他疱疹病毒病不同,宿主范围广,猪、牛、羊、犬、猫最易感,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在猪呈爆发流行,猪是伪狂犬病毒储存者和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以长期带毒。病毒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发病均以死亡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

2.2 临床表现:

2.2.1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2.2.2 牛、羊、犬、猫、兔等动物感染本病后以发热、兴奋、奇痒、脑脊髓炎症状,结果均以死亡转归。

2.2.3 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死亡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20-30%,死亡率为10-20%;仔猪症状病初高烧、腹泻、呕吐、精神不振,随后出现转圈、震颤、鸣叫、昏睡等神经症状;育肥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生长滞缓,饲料报酬降低。2.3 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学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剖检脑膜瘀血、出血,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其它大体剖检特征不明显。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学诊断:

2.4.1.1 动物接种:

采取病猪扁桃体,嗅球、脑和肺,用生理盐水或PBS(磷酸盐缓冲液)制成10%悬液,反复冻融三次后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家兔皮下或者小鼠脑内,(用于接种的家兔和小白鼠必须事先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检测伪狂犬病毒抗体阴性者才能用),家兔经2-5天或者小鼠2-10天发病死亡。家兔发病时先用舌舔接种部位,以后用力撕咬接种部位,使接种部位被撕咬伤、鲜红、出血,持续4-6小时,病兔衰竭,倒卧于一侧,痉挛,呼吸困难而死亡。小鼠不如家兔敏感,但明显表现兴奋不安,神经症状,奇痒和四肢麻痹而死亡。

2.4.1.2 鸡胚接种:

取上述上清液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腔,经3-4天后形成特征性痘疱样白斑,死亡的鸡胚神经系统出血导致胚胎颅腔突出,取尿囊液做病毒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2.4.1.3 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见附件一。

2.4.1.4 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见附件二。

2.4.1.5荧光抗体试验(见附件三)

2.4.2 血清学诊断(抗体检测)

2.4.2.1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见附件四

2.4.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附件五)

2.4.2.3 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六)

2.4.2.4 琼脂扩散试验(见附件七)

2.4.2.5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八)

2.4.2.6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ELISA(见附件九)

3.疫情报告

凡发现疑似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接到报告后的基层防疫组织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

4.疫情处理

4.1 紧急免疫接种:对发病种母猪、种公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作紧急免疫接种注射,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对正在发病的猪场,仔猪采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作超前

--免疫,即滴鼻或注射一头份剂量。对正在发病的仔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

疫苗滴鼻或肌肉注射作紧急预防接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所有的其它种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注射,仔猪和肥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

4.2 消毒:对栏舍、场地、道路等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1-3%的漂白粉液。1:300的消毒灵或1:300的复合酚溶液喷洒;对金属器具用0.5%的次氯酸钠薰蒸消毒;工作人员服装、鞋帽等用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法消毒。

4.3 严格禁止狗、猫、鸡、鸟类等动物进入猪场,加强灭鼠。

4.4 严格限制和减少猪场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场内,同时要限制场内饲养员和工作人员在各猪舍互相来往和串门,以免人为扩散原病。

4.5 对病死动物尸体、剖检动物、死胎、流产物及其它污染物和排泄物作销毁无害化处理或者按《病死动物及产品深埋处理技术规范》深埋处理。

4.6 进行紧急免疫注射见效果后,以后按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中伪狂犬

病阳性场根除方案进行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见5、6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直到最终消灭此病。

5.预防与控制:

5.1养畜场(含种畜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5.2 经常保持场(户、舍)的清洁卫生、严格灭鼠,严禁其它动物和鸟类进入场内,避免因动物带毒传播。

5.3 新进动物必须来源于非疫区(非疫场),并进行严格检疫,伪狂犬抗体阴性或强毒感染阴性的猪才能引进。对出场、厂(户)种畜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进行检疫、监测阴性的方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场、厂(户);或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5.4 免疫预防:对饲养动物(特别是猪)进行定期免疫。免疫用疫苗首选基因缺失苗,种猪选用gG-或gE-单基因缺失标志灭活疫苗、仔猪和育肥猪选用----TK/gG或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剂量、部位和方法及疫苗保存、运输方法等按生产厂的说明书要求进行。

免疫程序:种猪第一次免疫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产仔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经过前面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产仔猪,其母源抗体可以维持到60日龄左右,因此后备种猪可在60-70日龄首免。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作为基础免疫,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育肥猪是经过前述规则免疫后所产的仔猪,应在60-70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如果是没有规则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可提前到断奶时注射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

5.5 监测:对种猪场、育肥猪场要定期进行该病的监测。监测方法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方法,种畜场每年监测2次,商品场每年监测一次,监测时种公猪(含后备种公猪)应100%,种母猪(含后备种母猪)按20%的比例抽检,商品猪按5%的比例不定期进行抽检;对有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100%进行检测。

5.6 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

根据不同的猪场、不同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与措施。

种猪与种猪场

伪狂犬病毒是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而且这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体内外和环境变化的应激因素刺激而引起疾病爆发,同时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带有野毒潜伏感染的动物时,由于活病毒之间发生基因交换和重组的可能性,加上种猪饲养的时间长(3-4年),因此这种可能性和机率就会增大,而且国内外都有因注射弱毒疫苗而引起伪狂犬病爆发的例子。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严格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美国在其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中,也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因此建议在我国种猪也只能使用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华中农业大学专门研制了针对种猪用的单基因缺失浓缩灭活疫苗。尤其是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对病毒的免疫原性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影响。因为gG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gG蛋白是病毒繁殖时分泌到细胞培养的上清

中与病毒免疫原性无关;该基因缺失后,对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什么影响,但又可以作为鉴别诊断。鉴于国内外已大量使用gE缺失疫苗,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也研制了gE单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

育肥用的仔猪和架子猪可以使用双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华中农大研制的TK-/gG-和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都是缺失了伪狂犬病毒的主要毒力基因TK,该基因缺失疫苗可用作于新生仔猪(未吃初乳)的超前免疫,尤其是TK-/gG-缺失疫苗可用于发病仔猪的紧急预防接种,具有明显的急救和预防效果。也可用于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免疫,可预防各种年龄猪的伪狂犬病,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由于育肥猪的生长周期短(6个月左右),因此不存在病毒重组变异和返强的危险。

5.6.1 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

5.6.1.1 在没有使用过疫苗的猪场,先作普遍血清学检查,如果发现血清学阳性猪,最好是能将血清学阳性猪与血清学阴性猪分群饲养。然后将血清学阳性猪和血清学阴性都用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注射,所有猪普遍注射一次疫苗后,间隔4-6周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血清学阴性猪群按每半年注射一次,血清学阳性猪群每4个月注射一次,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凡是注射疫苗血清学阳性的猪归为健康群,凡是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归为另一群,逐步缩小和有计划的淘汰野毒感染猪群,逐步达到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直到最后根除消灭伪狂犬病。

5.6.1.2 对已经注射过疫苗的猪场,首先将疫苗完全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按每4个月注射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逐步开始分群将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血清学阳性猪视为健康群分开饲养,将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分为另一群分开饲养,逐步淘汰和缩小野毒感染猪群,最后建立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

5.6.1.3 以上述经过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生仔猪留作种用的仔猪在100日龄时作一次伪狂犬病普通血清学检查,凡是抗体阴性者留作种用。对检出的抗体阳性者作进一步的鉴别血清学检查,对野毒感染阴性者同样可用作种用,对强毒感染阳性者淘汰作为肥猪用,不能作为种猪用。对伪狂犬病抗体检测阴性猪和野毒感染阴性猪等留作种用的仔猪用伪狂犬病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在100-110日龄接种一次,再到130-140日龄时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每半年注射一次浓缩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同时每半年抽血样进行一次鉴别血清学检查,如发现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应及时隔离淘汰处理,以保持猪群无野毒感染,安全健康。

5.6.1.4 对种用仔猪经上述检测,发现和分群隔离的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立即注射灭活疫苗或基因缺失疫苗,最好是间隔4-6周注射2次,作为育肥猪饲养出栏。

5.6.1.5 以上是在种猪群和种猪场进行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的最佳方案。但考虑到我国养猪业的实际情况,一般猪场的养猪数量都已达到满负荷的程度,猪舍和栏圈都比较紧张,对采取隔离分群有困难时,此种情况在没有注射过疫苗的场先进行抗体检测,确定有无感染存在,或是已经注苗的场先将疫苗更换为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再按前述的种猪及种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即抗体

阴性猪首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其间隔4-6周。然后每半年注射一次。如是野毒感染阳性猪群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后,再每4个月免疫一次,直至野毒感染抗体消失后,改为每半年一次。对已经免疫过的猪群,则将疫苗更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疫苗就行。然后按每半年抽血检查一次。逐步缩小野毒感染的猪。这就是要比前述的采取分群隔离的措施达到净化根除的目的要慢一些。

5.6.1.6 对正在爆发伪狂犬病的猪场,种猪除进行两次间隔4-6周基础免疫外:种猪应在配种前注射一次,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均使用浓缩的单基因缺失的灭活疫苗。育肥猪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如仔猪发病用基因缺失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效果显著。

5.6.1.7 对新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最好是要引进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或野毒感染抗体阴性猪,引到本场后,隔离饲养2个月,抽血样检查,抗体或野毒感染抗体为阴性者再与本场其它猪混群饲养。与其它猪群一样,每半年作一次检查。对于检测出的野毒感染阳性猪要严格隔离,注射疫苗后,看情况能否作为种用,最好是将其淘汰不作种猪用。

5.6.1.8 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最好是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硷)溶液或酚类消毒剂。猪舍、栏圈的清洗消毒,最要选择气候干燥和具有阳光照射下进行效果最佳。

5.6.1.9猪场严格禁止养狗、养猫、养鸡,严格禁止狗、猫、鸡和其它鸟类及动物进入猪舍。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5.6.1.10 要严格禁止人员和车辆等进入猪场,避免因人员和机械带毒传播疾病。

5.6.1.11在5公里方圆范围内的相关猪场都必须统一采取同样措施,因为伪狂犬病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通过空气传播。

5.6.2育肥猪场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

上述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措施完全适用于育肥猪场。育肥猪场种猪的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措施与上述的种猪的根除计划措施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育肥猪方面,首先应对育肥猪群在70-100日龄的猪进行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如发现有抗体阳性或野毒抗体阳性猪,所有的猪只都应注射疫苗。经过规则免疫的种猪所生的仔猪,一般在60-70日龄注射一次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一般情况下在育肥猪场种猪育肥猪都应进行免疫。如只免疫种猪,大量的育肥感染病毒,在那里大量增殖病毒并向猪舍内排毒,直接威胁着种猪,因而种猪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此外育肥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虽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但可明显的引起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推迟出栏,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经实验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上的观察证实,感染了伪狂犬病毒的育肥猪群,注射疫苗与不注苗其增重相差约1/3。即注射疫苗猪比未注射疫苗猪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多增1/3,可见育肥猪应该进行伪狂犬病免疫的重要性。

6.无病标准:

完成我,便不必防制人 篇3

★你的追求得到了满足,但这并不能使你停止。某些人生,始终有一种权利欲驱使他向前,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存在的某种满足,逐步向前,不断扑空。

★而与之相反,有些人生是向内的。向内的极限,便是终极宁止、无言可说。这就是佛家称为的“涅槃”。你若摆脱了外面的一切,便寻不到你的心。

★所以你要选择中间的路,自尽己性,不反对追求,也不把人生的支撑偏到外面去。这佰县福。

★既称客观,便已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宇宙间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我要说我此刻倒悬在空中,以一秒十七英里的速度遨游,你一定觉得我在作怪。天文学家的真理仅在天文学的立场。

★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你若硬要我举述,我仅有一条:人总要死。而这一真理,也不能强人必信。

★人类不断地找肯定,便不断连带产生了否定,来否定你之所肯定。

★适于昔者未必适于今,适于今者未必适于后。

★西方崇尚的真善美,真和美是宇宙同一体,而善封闭在人的场合里。

★日为何照耀,地为何旋转……整个自然像是漫無目的的。

★而自然演进生物,生物有目的——生命的维持与延续。

★生物演进人,人生便在一连串连续的事情中有目的和意义,这便是人文的人生。

★人文的人生是在人类达成自然人生以外,或正在达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偷着些精力来另玩一套把戏。

★有一个目的,便有一种自由。然而这目的,需要全人类去创造。创造并不尽人可能,所以凡是提供文化人生以新目的,扩大自由领域者,应享受人类的纪念和崇拜。

★因宇宙无限,故此中任何一点,都可称为字宙之中心。人生无限,每一人,都各占一中心。

★宇宙无限,任一学术的任一分支,都可以无限追寻。自然科学往往突飞猛进,与人文科学脱节,于是回向人生,形成一片黑暗。欧洲中古时期即如此。

★中国所长不在宗教不在科学亦不在哲学,而在人生上,面对无限宇宙之黑暗,反就其身,便有一点光明,此光明虽有限,但用之在有限世界中寻求有限真理,此有限光明即如无限光明。

★西方哲学说自我与宇宙对立,而中国说自我是人类社会一中心,所以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我的最高境界在于最杰出而又最普通,即圣人。因为极高明者,若他的为人不是人人都能企及的,那他的人格仍不算最伟大。

★我只有在人中才为我,离开人,便不再有我。例如孝子:若没有父母,便没有子的概念,那么孝怎么体现呢?

★我为子,我便不问父之慈否,先尽了我的孝;我为父,便不问子之孝否,先尽了我的慈。

★尽其在我,可能事,求其在人,未必可能事;防制人,不一定能完成我;完成了我,却不必再要防制人。

奶牛子宫内膜炎综合防制技术 篇4

1 环境控制

主要是控制粪尿等污染牛体, 减少奶牛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

1.1 睡床设计

主要是在牛房一侧, 运动场外边处, 设计奶牛躺睡的场所。

1.2 站床及运动场

站床是奶牛站着采食饲料的地方, 运动场是奶牛运动的场所, 必须平整, 稍有斜度, 不能积水积尿, 斜度1/100, 使粪尿能够排到粪尿沟内, 控制奶牛生活环境中的粪尿污水沉积, 及时清扫牛床及运动场以及赶牛通道, 让牛只生活在清洁的环境, 做到不污染牛体。

1.3 卫生打扫

不宜常用水冲洗奶牛生活的环境, 确保环境干燥, 一般以清扫干净粪尿为标准, 天气晴朗时, 容易晒干, 可用水冲洗比较理想。

2 围产期的监控及操作规程

2.1 注意产兆发现

当奶牛的乳房膨大, 乳房皮肤红亮时, 必须注意奶牛有无异常情况发生, 如骨盆韧带松弛, 粘液排量忽然增多, 举尾, 起卧不安, 食欲不振等征兆, 发现产前征兆后, 注意监视母牛努责状况、产力大小, 羊水排出情况、羊水排出时间长短。

2.2 尽可能让其自然分娩

首先母牛发生产兆4h内, 应尽可能不要干扰母牛, 让其自然分娩, 个别牛只出现征兆后4h还未产出犊牛, 应进行科学检查, 判断胎向、胎动、胎位、胎儿的大小, 胎儿的死活, 进入产道的深浅, 产道的宽窄, 胎液的多少, 如4h后, 胎儿未产出, 应及时检查胎儿和产道, 发现胎儿肢势异常, 在产力充足产道宽松的前提下, 矫正后让其自然产出。

2.3 助产

如产力不足, 胎儿过大, 产道狭窄, 羊水减少, 确实不能产出胎儿, 应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助产, 助产时应严格对产科器械、人、阴户进行消毒, 操作过程中预防损伤, 拉出胎儿时, 应采用不同的拉力方向, 减轻产道的阻力, 产道干燥时, 应灌入消毒好的润滑剂才能用力拉出, 在整个助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4 胎儿产出后

并注意观察胎盘排出情况, 如3h不能排出时, 立即应用促进子宫收缩的激素在后海穴进行穴位注射。并用益母草等促进子宫收缩的中药或中药制剂内服数天。

3 适时输精及治疗操作

主要做到的是减少输精次数, 以避免损伤和污染。

3.1 发情鉴定

搞好发情鉴定工作, 鉴定准确各种发情症状的阶段性及卵泡发育情况, 为配种时间提高准确依据。

3.2 做到适时输精

配种时间一般安排在发情症状消失后5~9h, 卵泡呈软弹波状态, 粘液稍呈柱状, 配种时间确定后, 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给发情母牛输精。母牛发情不正常时不能输精, 发现子宫炎症, 不论轻重都不能配种。

3.3 全身治疗方法

尽可能利用类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采用活血祛瘀, 促进炎性产物排出, 全身抗菌消炎等, 必要时考虑子宫内投药。

3.4 宫内操作无菌并细心

母牛发情需要输精, 或确实有子宫内膜炎, 必须采用子宫内投药, 都应做到无菌操作, 宫内操作时必须细心, 应避免损伤, 药物浓度适中, 避免损坏子宫腺体。

3.5 胎衣不下的预防及处理

一般母牛产犊后应使用缩宫素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中药, 促使胎衣下落。产后3~5d胎衣仍未脱落, 应小心对胎衣部分剥离, 或用较小的外力拉出, 如果难以拉出, 决不可以强拉, 用活血祛瘀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中草药配合全身抗感染。

3.6 利用激素类药物即使治疗卵巢疾病

尽可能不使用子宫内投药, 调整奶牛繁殖机能机制正常, 能及早得到配种受孕。

4 及时诊疗繁殖障碍疾病

4.1 调整激素平衡

根据子宫及卵巢的情况, 使用合适的促情或促孕药物, 卵巢静止用促卵泡素, 持久黄体扩黄体化囊肿用前列腺类进行促情, 发情时卵泡皮厚用宁波制药厂生产的促黄体释放激素A3、促黄体生成素、黄体酮等促进卵成熟排卵, 卵泡发育不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等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成熟排卵, 卵泡囊肿用促体生成素、黄体酮、绒促性素调整激素平衡。让产后牛只及早受孕。

4.2 适时治疗子宫内膜炎

到产犊1~2个月后的母牛可采用激素和抗生素、中草药等配合进行治疗, 争取及早配种受孕。

5 奶牛子宫炎的防制

奶牛子宫炎是可以控制的, 必须采取措施, 体会如下。

(1) 睡床是控制子宫内膜炎的硬件施设, 睡床是奶牛睡觉休息的地方, 它让粪尿排在睡床下面, 减少牛体污染粪尿, 加上及时将睡床下面的牛粪尿清扫干净, 牛体卫生得到很大改观, 必须注意, 垫料是引导奶牛上睡床休息的关键措施。

(2) 牛体后躯及尾部卫生。经常将尾毛剪短, 既减少了尾部污染粪尿, 同时也大改善了牛体后驱的卫生状况, 奶牛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大大减少。

(3) 全身治疗是控制子宫炎的首选措施。一般情况活血祛瘀及促进子宫收缩, 加强恶露排出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既不会发生损伤, 又能科学地促进子宫炎症的恢复, 应尽可能减少子宫局部投药。

(4) 减少子宫内的频繁操作是控制人为性子宫内膜炎的关键。人为损伤及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指接产过程中和产后与生殖器官接触的操作, 必须小心谨慎, 尽可能减少损伤和污染;宫内投药多不但产生损伤, 而且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或某些刺激性药物会损伤子宫腺体, 造成不孕或孕后流产, 及时治疗繁殖障碍疾病, 做到在奶牛繁殖机能正常时配种, 或配种时使用促孕药, 以及适时输精, 做到一次输精, 以提高情期受胎率, 是减少宫内操作的重要措施。

(5) 解冻精液的办法。冻精活力除冻精企业的原因外, 解冻方法也十分重要, 常温解冻可降低精子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 是提高受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 在冬天气温低时, 为避免精子死亡, 应搞好以解冻精液的保温。

6 结论

(1) 控制环境和牛体污染是预防子宫内膜炎的硬件措施。必须从接产操作、产后监控、环境布局 (特别是本文所讲的睡床尤其重要) 、牛体卫生多方面下功夫, 让母牛减少来自外部的污染, 进而控制生殖道感染。必须注意, 垫料是引导奶牛上睡床睡觉休息的关键措施。

(2) 减少子宫内操作是预防子宫内膜炎关键技术环节。用药物刺激子宫收缩、活血祛瘀、促进胎衣及产后分泌物的排出是非常重要;发生全身症状时采取全身抗感染药物。做好发情鉴定, 做到适时输精, 及时诊疗繁殖障碍疾病, 努力提高发情期受胎率, 同样是减少操作的关键。

(3) 细心进行宫内操作。输精或必要的宫内投药应细心谨慎, 避免损伤和加强无菌操作。

(4) 搞好饲养管理。主要是加强阶段饲养, 尽可能按照围产期、盛产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干奶期营养及维持需要进行科学投入饲养, 使奶牛在各个阶段保持相应的膘情, 减少难产、产后综合症、乏情。这些都是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的间接因素。

猪伪狂犬病免疫防制技术探讨 篇5

猪伪狂犬病是最古老的猪病之一,世界范围内的兽医工作者对此病进行长期、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楚,防制技术也很成熟。该病在我国的流行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在防制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争议。现就其中争议比较多、比较集中的问题提出来,与同仁共同探讨。

1.灭活疫苗和弱毒草

疫苗的应用。

四、五年前,这是一个争论最多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

1.1安全性。业界人士认为灭活疫苗很安全,而弱毒疫苗可能存在散毒和毒力返强等安全隐患。事实上,早在此前弱毒疫苗在欧美国家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证明其很安全。现在,大多数猪场已经接受了使用弱毒疫苗,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弱毒疫苗的安全性。

1.2免疫效力。一般来说,灭活疫苗能激发比弱毒疫苗更高的抗体。因此一些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前者比后者的免疫效果好。显然,仅仅根据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判断疫苗的效力不够全面,因为机体依赖多种免疫机制抵抗病毒的感染,主要有干扰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局部免疫和超感染占位竞争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在上述机制中所发挥的效力有较大差别,见表:

免疫机制

疫苗类型干扰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局部免疫占位

灭活疫苗hyhyhy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更加接近于病毒自然感染的情形,能激发机体多种免疫机制,对机体提供迅速而全面的保护。循环抗体(即体液免疫)在中和病毒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抗体的作用受到其所能达到的部位的限制,对进入细胞的病毒和病毒感染门户部位(如上呼吸道),抗体的中和作用很难发挥,这就有赖于细胞免疫和其它免疫机制的作用。一般来说,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又由于除体液免疫以外的其它免疫机制作用十分迅速,因此弱毒疫苗在紧急接种方面优势明显。几年的临床应用验证了弱毒疫苗具有比灭活疫苗更好的免疫效果。

2.免疫程序。各猪场实施的免疫程序有一定差别,对小猪是否需要免疫的争论比较多。在江西省,大多数猪场仅对种猪进行免疫,以预防繁殖障碍,并通过初乳保护小猪。也有少部分猪场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若要从根本上控制伪狂犬病,仔猪的疫苗接种是必需的。因为仔猪不接种疫苗,一旦母源抗体下降了或消失了,它们就会受到野毒的感染,尽管这些猪不表现临床发病,但它们成为终身带毒者并向外排毒,增加环境感染压力。这样,野毒就在猪场内不断循环感染,威胁着猪群的安全。隐性感染还会降低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在生产正常情况下,笔者推荐种猪在配种前免疫2次,以后每四个月免疫一次。仔猪于是10周龄左右免疫一次。疾病爆发时需要全群普免。

3.滴鼻免疫。滴鼻免疫在家禽生产上应用十分普遍。在养猪生产上,伪狂犬疫苗的滴鼻免疫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滴鼻免疫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二是在病毒感染门户产生局部免疫。但是滴鼻免疫并不总是必需的,它是疾病爆发环境感染压力很大时的暂时应急方法,一旦疾病得到控制步入正常生产了,可以转换成常规途径接种疫苗。

4.免疫失败。免疫失败的情况较少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

4.1免疫程序不当。当猪群爆发伪狂犬病时,没有进行全群免疫,只是对一部分猪主要是种猪接种疫苗,这样整个环境感染压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临床上表现为情况有好转,但不理想,零星散发时有发生。有的是仔猪免疫周龄偏小,母源抗体干扰了免疫效果。

4.2免疫时机不当。在接种疫苗时,猪群已经感染了伪狂犬病毒处于发病的潜伏期,或感染了其它与繁殖障碍有关的疾病。在此情况下,母猪发生流产、早产等繁殖障碍。

5.免疫猪场的野毒抗体问题。最近,通过对一些疫苗免疫猪场进行了野毒抗体的监测,结果发现各猪场(无任接种何种疫苗)均有一定数量的猪野毒抗体呈阳性。但是阳性率较四年前已有大幅度的下降,之所以还存在野毒抗体阳性,是因为:

5.1一些猪(尤其是种猪)在接种疫苗前就感染了野毒,血清已经转阳,这些猪没有被淘汰,在以后的监测中,血清学监测中呈阳性。

5.2疫苗免疫能有效地减轻或防止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潜伏性感染。而在现场,极少量的病毒就能引起猪发生血清转阳。

5.3大多数猪场仅对种猪进行免疫,仔猪生长到10周龄左右母源抗体已不具保护力,它们在出售前的任何时候都可能感染野毒并发生血清转阳,尽管这些猪不表现临床发病。

5.4监测结果表明,对所有猪都接种疫苗的猪群,野毒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仅对种猪接种疫苗的猪群。在管理条件、设施条件及猪群状况相近,免疫程序相同的情况下,接种不同类型的弱毒疫苗,猪群野毒抗体阳性率没有差异。

6.单基因缺失苗和多基因缺失苗。这是目前争论较多的问题,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

析:

6.1多基因缺失苗不等于多价苗。这是普通常识,多价苗含有多种抗原成份,免疫后对猪提供更多的保护。多基因缺失苗则是缺失多个基因,减少了一些抗原成份。当然减少的这些抗原成份对总体的免疫效果影响不大。

6.2基因缺失的目的。基因缺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鉴别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为根除伪狂犬病提供血清学监测手段。目前,世界通用的是gE单克隆抗体ELISA试剂盒,单基因缺失苗和多基因缺失苗都能达到鉴别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6.3免疫效力。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论著对单基因缺失苗和多基因缺失苗免疫效力之间的优劣做过评述,从所了解的各猪场实际应用看,二者对控制伪狂犬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抗体水平的监测也没有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某些弱毒疫苗会移植至免疫猪的隐性靶组织即三叉神经元,并通过与伪狂犬野毒的超感染竞争,从而阻断隐性感染的发生。研究还表明,既缺失糖蛋白gE又缺失tk基因的弱毒苗在三叉神经节的移植能力弱。而阻断和减少野毒潜伏性感染在伪狂犬病的防制中是至关重要的。

6.4安全性。这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关于单基因缺失苗是否安全的争论。

6.4.1基因缺失在减毒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显然非常有限,疫苗的减毒主要依赖于继代培养。除伪狂犬病疫苗外,其它疫苗都没有缺失基因,其中家禽用疫苗有十多种,猪用疫苗有五、六种,人用疫苗有七、八种,如果说这些疫苗存在毒力返强或其它安全性问题,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不能因为某一种疫苗缺失基因,就过分夸大基因缺失在安全性方面的作用,甚至把基因缺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疫苗安全性的依据。

6.4.2从历史的角度看,单基因缺失疫苗(如Bartha株)是一个使用历史最长(1961年研制成功)、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弱毒疫苗。数十年的应用实践已经表明这是一个免疫力和安全性都很好的疫苗株。因此,不能因为多基因缺失苗(如同时缺失TK基因)强调其安全性就反过来怀疑单基因缺失苗的安全性,这与思维逻辑不符,更与事实不符。

6.4.3从现实的角度看,单基因缺失苗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用来防制伪狂犬病的主要品种,在十分注重生物安全的欧美国家,生产和使用一种不安全的疫苗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6.4.4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家外国公司的Bartha株单基因缺失弱毒苗获得了我国农业部的批准注册,被允许进口。我国也是一个越来越注重生物安全的国家,批准注册这些单基因缺失苗时,是从各个方面充分考虑、认证了其安全性因素,显然有关单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存在安全问题的说法不可信。

6.4.5**省几十个规模化猪场从1999年就开始使用单基因缺失弱毒苗,至今未发生安全性问题。曾有个别猪场在使用单基因缺失弱毒苗后,出现一些问题,但经实验室检测,问题不在疫苗,而是该猪场在接种疫苗时已经感染了其它繁殖障碍性疾病,猪场人员也表示,接种疫苗就已经有问题发生。这种偶然情况在其它类型的疫苗使用过程中也会碰到。

7.猪场能否使用不同类型的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从理论上讲,不同的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有发生重组的可能,但生产实践中还没有观察到这种重组,或由重组引起的不良后果。在生产中也无法完全避免对同一头猪使用不同的疫苗,如商品猪场往往会从多个种猪场引种,各个种猪场使用的疫苗可能就不一样,它们和商品猪场使用的疫苗可能也不一样。

猪流行性感冒的防制 篇6

猪流行性感冒,当地称猪流感病,是当前危害农户养殖业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夏季高温季节,当猪流行性感冒发生时,易继发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弓形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极大的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

1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和猪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协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往往是突然发病,肌肉或关节疼痛和呼吸道炎症,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染,人、交通工具频繁流动也可传染。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近年来夏季气候骤热,猪的抵抗力下降,易促使该病大面积发生与流行。

2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呼吸道后,主要危害呼吸道上皮细胞。同时,以其生命活动产物刺激神经末稍,破坏心脏血管系统的活动。因呼吸道和肺呈炎症过程,常有明显的渗出现象;由于猪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的协同作用,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肺叶的下部呈轻度充血和塌陷现象,并可能引起卡他性支气管肺炎。

3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5~41.5℃,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极度萎顿,常卧地不起,肌肉疼痛,不愿站立,呼吸加快,有时困苦,夹杂有阵发性咳嗽,鼻孔流出卡他性分泌物,如果饲养管理情况良好,病程7~10d,预后良好。如病猪抵抗力较弱,则易引起继发感染、混合感染,若继发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则预后不良。

4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黏液,有时杂有血液;肺的病变呈深紫红色,病区肺膨胀不全、塌陷,其周围肺组织呈气肿和苍白色,界限明显;颈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脾轻度肿大;胃大弯和喷门黏膜充血。

5诊断

5.1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进行全面分析即可作出诊断。其主要特点为天气骤变时易大量发生流行,特别是夏季来临气温骤升至35℃以上并持续3~5d高温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5.2细菌学和病毒学诊断

可在病变肺部的细支气管渗出物中取病料分离,接种于鲜血琼脂上,猪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病毒可用同样病料鼻腔接种小白鼠,小白鼠鼻腔滴入先用乙醚麻醉。接种的小白鼠常在3~4d发病,有特征性病毒性肺炎,最后死于病毒性肺炎,病毒可以通过小白鼠继代。

6防制

6.1预防

6.1.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是日粮要合理搭配,营养要全面,最好喂全价饲料;二是经常化、制度化对饲养场地定期进行消毒;三是经常清扫圈舍,以保持圈舍清洁干燥,空气清新;四是做好保暖和防暑降温工作;五是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减少应激反应。

6.1.2合理免疫结合实际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在20日龄首免猪瘟活疫苗、猪口蹄疫灭活疫苗;25日龄首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30日龄免疫仔猪副伤寒活疫苗;56日龄加强免疫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60日龄加强免疫1次猪口蹄疫灭活苗;70日龄加强免疫1次猪瘟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成年猪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对猪丹毒、猪肺疫、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进行免疫。同时加强对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达不到标准的要及时补免。

6.1.3药物预防保健猪群在断奶、更换饲养员、日粮突变、疫苗注射等情况下易导致应激,要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提升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多维葡萄糖、黄芪多糖、淫羊霍、植物血凝素等药物。在“高热病”流行的5~8月份,在饲料中按0.5%的比例加入黄芪粉或按3%的比例加入银翘败毒散,每月连喂10d,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6.1.4定期驱虫体内外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由于肺丝虫是该病的积极携带者,选用驱虫效果较好的伊维菌素进行内服或肌肉注射,每3个月驱虫1次。

6.2治疗

6.2.1治疗原则该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热消炎抗病毒。为了控制继发感染应考虑联合用药。如黄芪多糖注射液+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黄芪多糖注射液+林可霉素等,还可同时肌注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加强营养。若体温升至41.5℃时,还应选用双黄连注射液、清热解毒针等。

6.2.2针灸疗法用主穴:山根、血印、尾尖等;配穴:苏气、百会。

6.2.3重症病例严重病例到中、后期,由于体液的损失,要补充体液、能量和维他命。用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0mg,维生素C 0.2~0.5g,樟脑磺酸钠10~20mL,地塞米松、50%葡萄糖适量与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mL混合静注。同时肌注双黄连注射液,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小结

7.1重视继发病防治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侵入机体内,主要消耗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因而易引起继发病。因此,在防治全程中,必须重视继发病的预防,才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7.2增强机体免疫力

浅谈犬湿疹病的综合防制技术 篇7

1 病因

导致犬湿疹的因素很多, 发病原因较复杂, 一般和过敏性伴质有关, 在外界物理性、化学性因素的作用下, 机体受到刺激, 使皮肤发生过敏引起湿疹。如接触过敏物质、洁癖过度舔毛、咬、抓、蚊虫和体外寄生虫的叮咬;某些内服药物、外敷药物、消毒药物的刺激;皮肤不洁、灰尘污垢的刺激;生活环境潮湿;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过多的摄入碳水化合物和鱼类的不饱和脂肪酸;用海水洗浴后未用淡水冲洗干净等因素都可引起湿疹。气温较高和湿度较大的季节发病多, 我国以夏、秋两季多见, 尤以5~9月份发病最多。

2 症状

湿疹易发的部位为颈、背、腹部、尾根部、阴囊周围及趾间。其主要症状为皮肤表层发炎。病初患部可见米粒大至粟粒大的小丘疹, 很快向周围发展。被毛粗乱, 患部瘙痒, 病犬表现焦躁不安, 不停地舔触、搔抓, 常因痒痛难忍, 啃咬或磨蹭患部, 从而加重局部损伤和感染。湿疹表面有黄红色渗出液, 干后形成痂皮。严重时可导致皮肤大面积坏死和全层剥脱。病犬精神沉郁, 食欲降低或废绝, 体温升高或因败血症而死。常因患部流出带血的分泌物, 致使患部被毛粘连, 有恶臭不洁的病变。趾间的湿疹常屡发不愈。临床上分为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

2.1 急性湿疹

患部呈点状或多形性界限不明显的皮疹, 且伴有瘙痒和湿润。依病情发展, 可分为红斑期、丘疹期、水疱期、脓疱期、糜烂期或湿润期、结痂及脱屑期。如脓疱期、糜烂期大多有微生物感染, 皮肤散有异常臭味。但几期均有皮肤瘙痒感。有时犬因搔抓、摩擦造成皮肤损伤使皮炎加重。典型的急性湿疹呈湿润性的小丘疹, 并在丘疹上有散在的小水泡, 有的可见有糜散状态。

2.2 慢性湿疹

多因急性湿疹转变而来。重复刺激、反复发作, 特点是皮肤增厚、脱屑、色素沉着、被毛粗硬、逆立、瘙痒加剧。多见于背部或四肢。慢性湿疹极不易治疗, 病情反复发作, 常拖延半年之久, 有时拖延几年。特别是脂肪代谢障碍的脂漏性湿疹 (脂肪性脱皮、皮肤增厚) 很难治疗。

3 综合防制技术

3.1 消除病因本病主要是由于致敏因子作用于皮肤才导致湿疹, 故要除去各种致敏因素。

3.2 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调整饲料中的营养比例等。保持犬舍干燥、通风, 令患犬适当运动和日光浴, 供给饲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3.3 洗澡和保持清洁十分重要洗澡时应选用副作用小的洗涤剂, 以免引起病情恶化。

3.4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或停止自我损伤, 给病犬带上脖圈, 防止啃咬患部。

3.5 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将抗生素与类固醇药共同使用24h后, 创面即可干燥, 数天后形成痂皮。或对局部剪毛、用1%~2%鞣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等擦洗, 除去痂皮后, 涂敷醋酸氟轻松或醋酸去炎松软膏。为防止皮肤感染, 可和红霉素软膏交替涂抹, 同时用灭菌绷带包扎。脱敏止痒可用苯海拉明、异丙嗪、强力解毒敏、扑尔敏、息斯敏等。选用下列药物之一作全身治疗:皮下注射氟美松, 0.125~1mg⁄kg体重;肌肉注射强的松, 0.1~0.4mg⁄kg体重, 2~3次/d;去炎松, 关节内注射时1~3mg⁄次, 肌肉或皮下注射时0.11~0, 22mg⁄kg体重, 内服时0.25~2mg⁄次, 1~2次⁄d;口服地塞米松片0.2mg⁄kg体重;口服醋酸波尼松片1.0mg⁄kg体重, 连用7d。

3.6 根据急性湿疹的不同发病时期治疗

(1) 红斑或丘疹期:用氧化锌淀粉 (氧化锌2g、滑石粉4g、淀粉4g混合) 撒布在皮肤表面。 (2) 水疱、脓疱或糜烂期:用收敛剂、糊剂、水剂, 促进炎症消散。如复方粉 (水杨酸3g、滑石粉87g、淀粉10g混合) 、2%明矾液或醋酸铅 (醋酸铅5g、明矾10g加水至100g) , 此时不能用油性软膏。 (3) 脓胞期:用青霉素、庆大霉素肌肉注射, 防止感染。症状较重的病例, 可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肌肉注射, 2次⁄d。 (4) 结痂、脱屑期:用防腐性药物, 如白色洗剂 (硫酸锌24g, 醋酸铅30g, 加水至500g) 。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和苔癣样变期应用软膏或乳剂, 使药物能渗透到深部。如碘仿鞣酸软膏 (碘仿10g、鞣酸5g、凡士林加至100g) 。

防制技术 篇8

链球菌的种类繁多,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多数为非致病菌, 致病性链球菌由于其种类不同而引起人畜不同的疾病。链球菌单个呈圆形球状细菌, 单个、成对或数个呈短链或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呈串珠状的长链。其中与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有关的是C群链球菌。链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致病性链球菌对营养要求高, 在加有葡萄糖、血清或血液营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 形成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细小菌落。

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 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 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 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 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经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 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的病例, 往往当晚未见任何症状, 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 体温41.5~42.0℃, 精神萎顿, 腹下有紫红斑, 死亡率高, 易与败血型猪丹毒混淆。急性的病程2~4 d, 体温40.5~41.5℃, 有时达到42℃, 呈稽留热, 精神沉郁, 低头、喜卧。个别病例一肢或四肢疼痛, 站立时悬蹄, 跛行或后肢不全麻痹, 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尤以15 kg左右小猪多见, 颈部强直, 偏头或呈一个方向打转划是跳跃。

4 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肉尸外表多正常, 气管和支气管充血, 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 肺门淋巴结水肿, 其余没有特异变化。急性型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 有的背臀部成片出血, 血液凝固不良, 会厌软骨点状出血, 胃底黏膜有片状出血, 大小肠各部多见充血、出血。

5 实验室检验

镜检采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关节液、胸腹腔积液等, 均可作涂片、染色, 见到革兰氏阳性, 单个或成对, 短链或行链状, 就可以确认为猪败血型链球菌病。分离培养取上述少许病料接种于琼脂夹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同37℃培养24~48 h, 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湿润、粘稠、隆起、半透明的露珠磁菌落, 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B溶血环, 少数菌落呈现草绿色溶血环, 可进一步涂片镜检。分别将死亡仔猪、兔子、小鼠的肝脏抹片染色镜检, 发现大量与原组织中相同的病原菌。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七叶苷、水杨苷、山梨醇。

6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比较复杂, 容易与败血性猪丹毒、急性猪瘟等一些败血型疾病混淆, 最好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认。败血性猪丹毒采取脾、肝、淋巴结、肾、血液涂片, 染色镜检, 可见到菌体平直或稍弯的, 成对或小丛状的纤细小杆菌。

7 综合防治

采取结合性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干净, 建立定期卫生消毒制度, 交叉使用消毒剂, 防止产生耐药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 不从有病的猪群引猪。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研制出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的灭活菌和弱毒疫苗。如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疫苗, 免疫广谱, 可同时预防发病率高的猪链球菌C群和猪链球菌2型;猪败血性链球菌苗, 是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 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可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 g/t或金霉素400 g/t和恩诺沙星200 g/t, 或加入多效氟苯黄芪500 g/t, 连续饲喂1周左右。本病具有来势猛, 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用具、运动场、地面、圈舍要进行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0.3%过氧乙酸、5%~10%石灰乳、1%~2%火碱和0.1%新洁尔等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死猪, 深埋或焚烧。应用药物时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大剂量原则, 氨苄青霉素由原来0.03g/ (kg体重) 增加至0.06 g/ (kg体重) ;二是增加用药次数, 用药由原来的1~2次/d增加至2~3次/d;三是坚持连续3 d用药, 由原来的1~2 d增加至2~3 d。同时, 也可口服电解质、多维。

8 体会

猪链球菌呈世界分布, 荷兰和英国最早报道猪链球菌感染猪。此后, 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 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诱导下会诱发动物和人发病。一些诱因如气候的变化、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多雨和潮湿、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规模化猪场, 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和多发病, 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发病。

建议治疗早期可采用2~3种药物试验性治疗, 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合理用药。2005年6月底在四川某地暴发了一场来势凶猛的猪链球菌疫病, 造成人和猪的死亡, 病人多为病猪屠宰和加工的工人。猪链球菌病虽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但对该病已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技术, 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同时对疑似发病的动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养殖场 (户)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搞好环境卫生, 猪链球菌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摘要: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是由C群链球菌引起, 文章介绍了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及诊断方法, 总结了其防治措施, 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防制技术 篇9

1 流行发病情况

1.1 发病流行情况

1.1.1 调查范围:

全县范围内经调查有舟塔乡、宁安镇、恩和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余丁乡、大战场乡8个乡镇发生猪蓝耳病, 占全县乡镇数的80%, 尤其以舟塔乡、鸣沙镇、宁安镇、石空镇范围内的生猪发病较多, 死亡率较高。1.1.2调查对象:全县范围内种猪场、二元母猪场户、规模养猪户、50头以上的专业户及养殖密集区, 共调查541户, 总存栏39 410头 (其中:种猪8 836头, 育肥猪11 286头, 仔猪19 288头) 。

1.2 发病及死亡情况

共发病22 573头, 发病率57.3%, 死亡13 093头, 死亡率为58%。其中, 种猪发病637头, 发病率7.72%, 死亡18头, 死亡率2.8%;育肥猪发病3 612头, 发病率32%, 死亡1 012头, 死亡率28%;仔猪发病18 324头, 发病率95%, 死亡16 858头, 死亡率92%。

1.3 流行特点

病猪主要表现以高热、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发病时间从2006年12月中旬开始持续到2007年11月;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感染;但仔猪、肥猪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母猪发病率、死亡率较低;饲养密度大的养猪专业场户发生的多;同场、同圈的猪传染速度快, 在1~3 d整场都受传染发生;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短, 平均为1周左右的时间。

2 主要临床症状

此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生猪均可发生。主要表现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药物治疗无效而导致死亡, 母猪因高热导致流产,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仔猪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可达90%以上;育肥猪也以发病死亡为特征。此病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疫情发生面积广。

2.1 仔猪

持续高热 (发病期间体温升高至41℃左右) , 喜饮水、厌食、拉稀、便秘, 有神精症状、呼吸困难, 皮肤发红、发绀、出血, 病猪脏器弥漫性出血, 药物治疗无效, 发病率100%, 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2 母猪

精神沉郁, 持续高热, 厌食, 喜饮水, 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 流产率可达30%以上, 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2.3 育肥猪

精神沉郁, 偶有精神症状, 持续高烧, 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饮水, 前期拉稀, 后期粪便干硬, 后躯摇摆, 耳部、腹下皮肤发红、发紫、发绀,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30%。

3 剖检变化

2007年, 对1 238头病猪进行病理解剖, 除表现蓝耳病剖检变化外, 主要以猪瘟剖检变化为主。

3.1 肺脏

多呈充血、出血、水肿等肺炎症状, 局部发生实变, 呈大理石样变。

3.2 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充血, 有的呈现大理石样变。

3.3 肾脏

有些猪肾脏表面及皮质部有出血点。

3.4 脾脏

不肿大, 但边缘有针尖大出血点。

3.5 肝脏

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病灶。

3.6 膀胱

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3.7 喉头

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3.8 消化道

肠道、胃底部有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 部分猪回盲瓣有明显扣状溃疡。

4 监测情况

2007年10月份, 我县对358头不同时间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采集血样送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监测和诊断。

4.1 PT-PCR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T-PCR检测结果显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阳性检出率为30%, 抗体合格率为4%, 达不到规定标准。

4.2 ELISA, 猪瘟ELISA检测, 猪瘟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1%, 猪瘟抗体合格率53%, 达不到规定标准。

5 发病原因分析

5.1 发病原因

5.1.1 饲养管理、消毒不规范:

中宁县是生猪养殖大县, 也是生猪调出大县, 流通十分活跃, 内蒙、甘肃、陕西、西藏、青海、湖南、湖北等地的猪贩、车辆来往频繁, 猪贩子随意进入圈舍;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消毒, 贩运人员进出猪舍前后没严格消毒。

5.1.2 圈舍建筑不规范:

发病的养猪户大部分都是存栏在30~100头的中小型养猪户, 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 有的猪场选址不科学, 设计不合理, 离交通干线、村庄太近, 有的直接建在房前房后, 又没有围墙, 四通八达;由于所有的猪舍都是塑料暖棚保温, 进入冬季后, 有的圈舍通风不良, 造成猪舍湿度过大;有的猪舍氨气浓度大, 直接影响猪体的健康生长, 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发病;有些地方都是家庭式的连片养殖, 每户的存栏在30~50头, 每户的间距在20 m左右, 从而造成极大的传播漫延。

5.1.3 仔猪补栏不规范:

2006年下半年猪价经过了2年的低谷后, 猪价上扬, 养殖户了有了一定的利润, 不少猪场和养殖户大量补栏, 大部分猪场和养殖户不是从管理规范的种猪场引进, 而是从交易市场或外县引进, 由于猪只来源复杂, 免疫情况不一, 加之对猪源地的疫情不了解, 引进后发病, 造成死亡率高, 损失严重, 同时由于没有采取隔离措施, 个别猪场引进的猪发病, 同时造成原存栏的猪发病。

5.1.4 免疫接种不规范:

我县对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口蹄疫和猪瘟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 并实施了强制免疫, 但蓝耳病近几年在我区没有发生流行, 再加上前一阶段猪价低, 大部分猪场忽视了蓝耳病的防疫, 从而给本病的发生留下隐患。

5.1.5 猪病的诊断不及时, 用药不科学:

一些猪场发病后, 凭经验自行用药, 且不按疗程用药, 一种抗生素不起作用既换另一种, 直至所有的药物用遍无计可施才到畜牧部门进行咨询和检测, 此时病情已经严重, 有的已造成了传染, 且死亡率高, 从而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5.1.6 病死猪、粪尿处理不规范:

个别猪场病死猪处理极不规范, 病猪不进行隔离治疗, 病死猪不进行无害化处理, 有的扔到水渠或河流, 导致疫情在不同范围内扩散。有的粪尿处理不规范, 污水横流, 消毒不严格, 对猪病发生埋下隐患。

5.2 发病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原因和蓝耳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疫病, 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从而继发或并发各种疫病, 导致了多种猪病的混和感染的特点, 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监测情况, 由此认为, 猪瘟抗体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以及发病率, 切实做好猪瘟的程序化免疫工作, 提高猪自身免疫力, 可有效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6 设置不同试验, 制定合理的防制措施

6.1 设置试验筛选适合的疫苗

2007年10-12月份, 为了筛选适合的猪瘟疫苗及免疫程序, 我们设置了多组试验, 分别使用猪瘟细胞苗、猪瘟脾淋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采用不同剂量、不同注射时间等多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定期采集血样监测猪瘟抗体效价, 监测结果显示, 使用猪瘟脾淋苗的免疫效果大大好于使用猪瘟细胞苗及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且猪瘟脾淋苗的用量以4头份为宜, 猪瘟抗体保护率达95%以上, 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可大幅度降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

6.2 设置治疗试验

我们还开展了使用猪瘟脾淋苗对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疗试验。试验证明, 对于出现食欲减退、发烧、粪便干硬、耳部及腹下皮肤发绀等症状的猪及时隔离, 加强消毒, 用5~10头份猪瘟脾淋苗紧急免疫接种, 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增强免疫力药物, 对粪便干的猪使用人工盐, 每天每头100~150 g, 饲喂大白菜、西瓜等清热食物。经对近2 000头病猪用次方法治疗, 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治愈率可达95%以上。

6.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监测到抗体水平消长规律, 制定以下适合我县的生猪免疫程序。

6.3.1 猪瘟免疫程序:

(1) 种公猪:每年春秋2季用2头份猪瘟脾淋苗各免疫1次。

(2) 母猪:70日龄前免疫接种程序同仔猪, 以后每次仔猪断奶出窝时, 用2头份猪瘟脾淋苗免疫1次。

(3) 仔猪:25至35日龄用2头份猪瘟脾淋苗首免 (10头以上养殖户用4头份) , 65日龄用4头份猪瘟脾淋苗加强免疫1次。

6.3.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程序:

(1) 商品仔猪:45日龄断奶时首免, 免疫剂量为2 mL, 1个月后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2) 后备母猪:70日龄前免疫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 以后每次在配种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 剂量为4 mL。

(3) 种公猪:70日龄前免疫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 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 剂量为4 mL。

6.4 综合防制技术

6.4.1 综合防制技术:

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规范的引种和补栏、适当而合理的免疫、有效的接种方式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6.4.2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 实行全封闭饲养, 饲喂优质的营养全价且平衡的配合饲料, 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和泔水, 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6.4.3 规范引种和补栏:

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从出生到出栏采取分阶段饲养, 不可同群同舍混养。从外地引进猪, 必须查询调出地的疫情状况, 确无疫情后方可调入, 对调入的生猪, 要隔离饲养观察15 d以上, 经确认为健康的猪, 及时进行免疫, 方可离开隔离区进入饲养区饲养。

6.4.4 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效的进行免疫接种:

使用免疫性能高、免疫源性好、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的疫苗 (例如我县现在使用的猪瘟脾淋疫苗) , 从出厂到使用时全程冷冻、冷藏储运;疫苗稀释后在4 h内用完;做到注射部位消毒、1猪1个针头、头头注射, 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 尤其严格公、母猪的防疫工作, 提高母源抗体的保护率。

6.4.5 做好消毒和环境卫生: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选用消毒效果好的消毒药 (如火碱、消毒威、百毒杀等) , 并经常更换使用, 夏秋季节每3 d消毒1次, 冬、春季每周消毒1次。人员和车辆进出严格消毒, 严禁贩运人员及车辆进出养殖场。定期对场地、猪舍、用具严格消毒, 猪舍消毒前必须对猪舍内外清扫, 做到猪舍内不留粪便, 走廊内没有灰尘, 水沟内没有污水和粪尿, 同时对养殖场周围的垃圾及时清扫焚烧, 加大环境卫生消毒。粪尿、垫料等排泄物要定点堆积采用生物热发酵处理, 病死猪要及时做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6.4.6 做好猪场隔离工作:

要严格禁止无关人员 (尤其是贩猪人员) 进入猪场, 猪离开饲养场后不得返回场内。人员必须进入须首先消毒, 再更换鞋帽, 穿工作服或防护服方可进入。

6.4.7 搞好免疫监测:

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相结合, 进行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适时免疫。

6.4.8 大力推广生物环保猪舍建设:

对暖棚圈舍加大改建力度或重新选址,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物环保猪舍。

7 结论

2008年中宁县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消毒规程, 狠抓免疫、消毒工作力度, 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规范引种和补栏, 大力推进生物环保圈舍建设和生物环保养猪技术的推广应用, 全县年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 仅生猪产业这一项, 减少经济损失1.3亿元以上, 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亿元, 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现金收入达1 800元, 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摘要:2007年, 宁夏中宁县大部分养猪园区、规模养猪户的生猪发生一种以高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传播速度极快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对全县养猪户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同时对全县养猪产业稳步发展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我们通过设置试验, 探索出了一整套防制措施并在全县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猪瘟防制“四要” 篇10

1 要搞好防疫注射

防疫注射是猪瘟防制上最根本的工作,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控制猪瘟、消灭猪瘟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几十年来控制猪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防疫注射在猪瘟防制上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猪瘟预防注射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防疫密度不高、防疫效果不好、免疫抗体达不到保护滴度,加上隐性感染、持续感染广泛存在,防疫注射保护期内又感染猪瘟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虽免疫抗体滴度较高亦在猪体内检出猪瘟病毒甚至发生猪瘟的小流行。猪瘟的注射密度不高,有防疫季节生猪怀孕、生病等客观原因,也有防疫人员工作不力和养殖户认识上的主观原因。生猪的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有猪只感染其它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而致免疫失败,也有因疫苗运输、保管、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免疫失败。猪瘟病毒不能从猪群中消失,有持续感染者存在的原因,也有其它动物短期带毒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防疫注射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落实:(1)搞好猪瘟疫苗的管理和使用:疫苗严格冷藏运输、冷冻保存,最大限度减小光、热对疫苗的影响,确保疫苗质量。疫苗当天稀释、当天用完,严禁使用前一天稀释的疫苗;稀释的疫苗应放置于冰包内,避免阳光直射和温热的环境;注射过程中规范操作,做好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每头猪一颗针头;选好注射部位,把握好进针方法,控制好注射剂量,确保充足的免疫剂量;(2)修改免疫程序:为了提高血清抗体水平,延长保护抗体维持时间,消除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的影响。散养户宜坚持春秋两防,常年补针,确保应免猪群密度达到100%:仔猪20日龄注射2头份,60日龄注射4~6头份,生长育肥猪注射4~6头份,母猪于配种前10 d注射4~6头份。规模场育肥猪和种公猪应于3月份和8月份分2次免疫注射4~6头份,母猪应于配种前10 d注射,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注射1头份疫苗1 h以后才能喂初乳,断乳后免疫注射2头份,育成猪70日龄免疫注射4~6头份;(3)加强免疫工作的组织:借鉴计生工作的经验,采取防疫员异地交流和大兵团作战,使防疫员干起工作来没有后顾之忧,人多力量大,防疫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将给防疫工作带来跨越式的发展;(4)提高村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村防疫员工作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是防疫工作的主力军,非常辛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工资待遇增加不多,一个防疫员的工资仅几十元,防疫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多方筹集资金,将防疫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通过在机关、街道、交通路口、集市等地办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借助乡村组各种形式的会议发放书籍、报刊、小册子、培训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猪瘟防疫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都来关心防疫工作;(6)建立防疫工作的激励机制:由于防疫工作难度大、防疫员待遇低,要想把防疫工作搞好,必须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相关方面对防疫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防疫工作不得力的防疫员和阻挠防疫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防疫工作,让养殖户有兴趣、防疫员有干劲、组织者有激情。

2 要做好诊断工作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种,但它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4种类型的毒株:(1)强毒力毒株:接种猪发病且死亡,解剖可见猪瘟病变,荧光抗体实验可检出猪瘟病毒;(2)低毒力毒株:接种猪出现慢性症状,或恢复,或长期拖延而死亡,猪瘟病变不很明显,但从其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3)无毒力或免疫毒株:接种猪稍有反应或无反应,接种强毒后仍能存活(属弱毒株);(4)持续感染(免疫耐受)毒株:接种猪有猪瘟症状,发展为持续性感染后,此期间无症状而血液中有高浓度的猪瘟病毒。现阶段猪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不典型、不特征,而猪瘟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猪弓形体病、猪丹毒、猪兰耳病等病有不少相似之处,再加上混合感染的存在,要从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上作出诊断就异常困难。因此,要加强基层兽医队伍的建设,通过技术培训、进修、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兽医人员的临床诊断水平;县乡动物疫控机构通过动物无规区项目、冷链项目等获得了部分实验室诊断仪器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自己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立猪瘟诊断程序,争取经费购置必需的猪瘟诊断试剂,逐步开展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工作。

3 要做好疫情监测

猪瘟的疫情监测是猪瘟防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疫情监测,可以查出猪群猪瘟保护抗体的平均水平,科学地评价猪群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能力,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防疫措施;通过疫情监测,查出猪群猪瘟的感染率和带毒率,以便采取必要的疫源消灭措施,净化猪群,清除潜在的感染源。近年来,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从事了部分猪瘟的疫情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疫情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疫情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县乡村组监测链,要配置好人员,拨给工作经费,保证信息畅通;加大技术投入,搞好技术人员培训,尤其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取资金支持,购买猪瘟监测试剂;开展猪瘟监测工作,以养殖场、养殖大户、牲畜交易市场、屠宰场为重点,以农村广大散养户为主体,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断开创疫情监测工作的新局面。

4 要做好疫源消灭工作

疫源消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消灭猪瘟的根本性工作就是要消灭猪瘟病毒,这要从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1)防止猪瘟病毒的带入:在引进种猪和商品猪时要进行猪瘟的检疫,不引进猪瘟病猪。对种猪最好在隔离观察期间对扁桃体进行活检,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才能引进。加强市场检疫,发现猪瘟病猪要及时隔离观察,确诊病例要予以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传染;(2)猪瘟发生时疫源的消灭:猪瘟发生时,要对病猪、可疑感染猪进行隔离,确诊后予以销毁,污染的饲料、垫草、分泌物、排泄物等要予以烧毁,污染的场地、猪舍、用具等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3)平时猪群的净化:平时加强对猪群的检查,通过扁桃体活体采样进行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检出隐性感染、持续感染病猪和带毒猪,净化猪群;通过驱虫和环境消毒,杀灭肺丝虫及其虫卵;做好平时的灭蝇工作。通过上述综合性措施,将传染源彻底消灭,从源头上防控好猪瘟。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传染病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细小病毒病的特点与防制 篇11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

1. 病原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体为猪细小病毒,对热、酸、碱及消毒药抵抗力均很强。56℃加温48小时或70℃加热2小时仍能保持感染力,但80℃经5分钟加热则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在空猪圈内可持续存活20周。

在病猪体内,病毒主要分布在一些增生迅速的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肾间质、鼻甲骨膜等处,并可随排泄物和分泌物向外排毒。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胎内感染而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成为终身带毒和排毒者。经胎盘感染是胎儿感染的主要途径。患病公猪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交配传播给母猪。此外,也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

2. 流行情况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败。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时,其胚胎、胎猪死亡率高达80%~100%。猪感染猪细小病毒1~6小时可产生病毒血症,1~2周后随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7~9天后可测出血凝抑制抗体,21天内抗体效价可达1∶15000,且能持续数年。

二、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病例,但在其体内很多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可发现有病毒存在。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时,多出现产死胎;怀孕70天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母猪在怀孕中后期受感染后也发生经胎盘的感染,但此时胎儿常能在子宫内存活而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这些仔猪常带有抗体和病毒。当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时,病毒在子宫内的传播不常见,因为胚胎死亡后可被母体迅速吸收,有效地清除了子宫内的传染源。

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病母猪所产的弱仔猪体内存有病毒,而外观正常,但能长期排毒,若留作种用,则可能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保存下来。感染的公猪外表正常,性欲和受精率也无明显的影响,但精液可长期带毒。

三、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组织学病变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范围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炎变化,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四、猪细小病毒的防制

1. 坚持自繁自养,如确需引种,必须从健康的种猪场引进,对新引进的种猪先隔离1个月左右,作两次猪细小病毒感染血凝抑制试验,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可作种用。

2. 培育好后备种猪群,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必须完成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的接种工作,这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并经检测后确认为阴性,才能投入生产使用。

3. 每年春、秋两季对全场所有种猪群进行抽血检测,核实猪细小病毒病的具体情况,对抗体水平低下的及时补注猪细小病毒病疫苗。

4.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灭鼠、灭蚊、杀虫等,对控制本病有帮助。

羊痘的防制 篇12

1 流行特点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包、鼻黏膜等的分泌物中,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羊体, 同时, 饲养管理人员、饲料、垫草、护理用具、皮毛产品和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3]。该病在养羊地区发生后, 传播快, 发病率高, 羔羊最易感且死亡率高, 粗毛羊、土种羊耐受性较强, 感染后症状轻, 而细毛羊易感, 且症状明显, 病情较重。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 但当气候突变严寒、霜冻、雨雪、饲养不当时, 也可引发此病。

2 临床症状

羊痘潜伏期一般为1周左右, 长的可达十几天。病羊初期, 体温升高至41~42℃, 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 呼吸和心率加快, 眼睑肿胀, 结膜潮红, 且常有浆液性、黏液性、甚至脓性分泌物从鼻腔流出。1~2 d后, 开始在羊皮肤无毛区出现豆点状红斑, 主要出现在眼、唇、鼻、乳房、腿内侧、外生殖器及尾内侧;2~3 d后, 豆点状红斑突起, 形成丘疹, 随后变大, 色变淡, 形成黄豆大半球形的结节, 并在2~3 d后, 结节形成水泡, 再经2~3 d最终变成脓疱, 若无激发感染, 脓疱逐渐干缩结痂, 褐色痂皮经3~4周脱落痊愈。羊发病后身体逐渐消瘦, 毛焦易脱落, 待痘疹出尽后, 体温稍降, 之后随脓疱期到来体温复升, 病情再次严重, 到结痂期病好转。若是瘦弱羊只发病, 预后不良, 多死亡;若体壮膘情尚可的羊发病, 预后较好, 多康复。有的羊症状轻微, 只有呼吸道和眼部炎症, 有的出痘少或出痘不久就消退了, 此为易过型;有的出痘疹时, 痘内出血, 成黑色;有的痘疱继发坏死杆菌等, 病部皮肤溃烂坏死, 形成溃疡, 恶臭, 称为臭痘, 此为恶性经过, 预后差, 死亡率高达30%~50%, 甚至更高。

3 病理解剖

病死羊尸体外部无毛区可见痘疹, 表皮增厚, 并发生不同程度的角质化。切开皮肤时, 可见真皮明显充血, 浆液化肿胀, 并发生细胞浸润。有的痘疹出现在内脏器官上, 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尤其以咽喉、气管、肺、皱胃等部位出现痘疹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消化道、嘴唇、食道、胃肠等黏膜出现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扁平痘疹, 有些甚至表面溃破形成糜烂、溃疡, 尤以唇、胃黏膜表现更明显。气管粘膜、肺等器官黏膜下形成灰白色扁平或突起的丰球状结节。

4 防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抓好秋膘, 冬春季注意补饲, 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和防寒保暖工作。

4.2 从外地调运购进羊时注意

从外地调运购进羊时, 应隔离观察一段时间;运输途中发生羊痘病, 应立即就地隔离封锁, 待完全康复后才可转运。

4.3 羊群中发生羊痘疫病采取措施

应立即封锁, 病、健严密隔离, 假定健康羊、受威胁区羊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羊痘疫苗, 1周左右产生保护力;污染的垫草、饲料、粪便及病死羊全部焚烧深埋;羊舍、用具进行多次充分彻底的消毒, 用3%片碱溶液或2%过氧乙酸喷洒消毒。迅速控制扑灭疫情。

4.4 羊痘预防

由于羊痘对羊危害严重, 且治疗费用高, 因此重在预防。常发病地区, 每年入冬前 (秋末) 要定期接种疫苗。目前, 羊痘疫苗有:羊痘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羊痘组织细胞苗和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我们常用的是羊痘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注射部位:大腿内侧无毛区或尾内侧无毛区, 皮内注射0.1 m L疫苗, 形成一般透明小泡为宜, 皮下注射也可, 但是效果没有皮内注射好, 且注射量要加大。

5 中西药结合治疗

5.1 病羊痘区处理

用0.1%KMn O4擦洗, 皮肤干后涂碘甘油或紫药水, 每日1~2次, 连用数日, 防止痘破溃继发感染。

5.2 一般病症羊

青霉素80万~160万IU肌肉注射, 2次/d, 病毒灵5~15 m L (或抗病毒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均可) 肌注, 2次/d。7 d可痊愈。

5.3 重症羊

青霉素160万~320万IU, 病毒灵10~15 m L肌注, 复合VB 2~5 m L皮下注射, 均2次/d。体温高的配合解热退烧药肌注, 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对食欲很差甚至废绝的严重病羊, 必须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以5%~10%葡萄糖200~300 m L补充能量, 维生素VC10~30 m L防止败血症, 复方氯化钠200~300 m L调节电解质平衡, 配以抗生素、双黄连等抗菌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同时注意强心、保肝, 加入安纳咖 (樟脑磺酸钠注射液) 和肌苷适量。通过治疗10 d左右可痊愈。

5.4 中药方剂

葛根15 g、苍术15 g、紫草15 g、黄柏15 g、甘草10 g, 煎服或研粉滚开水烫候温灌服, 1 d 1剂, 连服3~5 d, 次方适合各种症状的羊痘, 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 疗效显著, 能加快羊痘的痊愈, 约7天左右痊愈。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农业部畜牧兽医局.O.I.E哺乳动物、禽、蜜蜂A和B类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白改红, 罗敬华.山羊痘的综合防治.畜牧兽医杂志, 2005 (2) :51.

上一篇:个体就业下一篇:对学生反思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