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英语(精选12篇)
广州英语 篇1
经济、文化的传播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但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却需要一个承载工具, 即语言。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人们只有打破语言的障碍, 才能畅通无阻地交流与沟通。“广州英语”作为一段历史时间的重要交流工具, 在传播文化、贸易交往中发挥了其职能性的作用。
一、“广州英语”的缘起
在我国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这段期间, 与西方往来依靠的语言就是所谓的“广州英语”。“广州英语”实际是英语的一种变种。它的起源是更早出现的澳门葡语, 它的发源地是广州口岸, 是那些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人群共同创造起来的一门应用型变种语言。由于这种语言以便于中西双方口头上的沟通为主, 所以主要是以口头英语的形式存在的。而“广州英语”由于受到汉语、广州方言和澳门葡语的影响, 它无论是在发音还是在句法方面, 和正宗的英语相差甚远。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 与广州英语词汇相关的书籍和各种教材词典迅速出现, 这说明了随着中西经济文化贸易的持续交往、深入发展, “广州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和手段, 它的适用范围也逐步地扩大。进入到19世纪60年代, 在中西文化、经济交往中, 上海崛起为新的贸易中心, 于是广州的地位逐渐衰退, 再加上这种变种英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 “广州英语”的作用逐渐被洋泾浜英语所取代。但是, 毕竟在这一个多世纪的中西交往中, “广州英语”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交际角色。为此, 早在19世纪初, 就有人开始逐渐研究英语的知识, 试图寻求和探索学习并掌握一种真正的英语。
二、广州英语独特的历史时代特点
广州英语进入到19世纪初, 即鸦片战争前夕, 它已经开始步入成熟稳定的语言发展阶段。很多文献和资料可以表明, 这一时期的“广州英语”具备广泛应用的特征。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 语音、词汇是研究的切入点。对于“广州英语”的特点分析, 不仅仅包括以上两点, 因为其应用的特征——口头交际的缘故, 所以对其会话也会展开深入的探究。
首先, “广州英语”的发音具有显著的特征。因为其功能主要是以口头交际为主, 所以发音也是其首要因素。“广州英语”又被看成一种土语, 其主要原因是粗俗难懂, “广州英语”的发音与正常英语的发音, 两者之间的差距甚远。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于, “广州英语”的习得者没有可以从事专门研究的场所和环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专业的标准英语的教材作为指导, 更不具备接受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的讲授, 尤其是其使用者多数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层人士, 因此, 在语音方面, 与标准英语存在偏差是在所难免的, 而且这些偏差所具有的特点又是比较显著的。使用者大多都是将汉语, 尤其是将广州方言中的某些成分夹杂到英语的表达中, 这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番话”[1]33。威廉姆斯 (Williams) 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 他在1855年担任美国驻华专员署 (广州) 秘书, 并在第二年完成了英粤字典《英华分韵撮要》。威廉姆斯作为一名语言学家, 他在编撰词典前, 曾亲自实地考察过“广州英语”, 为他的撰写搜集了大量的发音特点方面的资料。例如, 他曾指出由于汉语发音具有单音节的特征, 但是英文中却有很多元音, 所以当成年人发音时, 就出现很大的困难, 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有三至四个音节的词汇, 尤其是当几个辅音连接在一起的时候, 人们是无法发音的, 结果就是人们在发音时都是断断续续的。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 无法听懂这种发音, 更别提理解对方的意思了。此外, 威廉姆斯还指出, 由于“广州英语”的发源地在广州地区, 所以最初的使用者也是广州地区的人们, 而广州的汉语还有一些方言特色的融入, 所以使用者自然将方言的特色掺杂在“广州英语”的使用中。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广州方言没有的音节, 用其他音节进行替代的现象。总之, “广州英语”更胜似汉语与英语的结合体。其次, 从词汇的角度分析“广州英语”, 可以发现其词汇起源的踪迹。“广州英语”的部分词汇来自澳门葡语, 相当于英语中的一些外来词汇。此外, 还有一部分“广州英语”的词汇是由来自中国民间的所谓语言学者们创作出来的。外国人对于当时的“广州英语”词汇的评价可以用“难以理解”四个字概括。最后, 从会话的层面进行分析, “广州英语”既没有句法结构, 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关系。“广州英语”的很多句子都严重地偏离了英语语法规则, 前后词语之间根本不具备逻辑联系, 仅仅是凭借汉语的习惯进行搭配。虽然“广州英语”的主要职能是用于口头交际, 但是也存在一些书面的往来之中, 一些通晓该语言的人甚至可以撰写信函, 而这些使用者, 多是以“广州英语”为业的人。
三、“广州英语”在中西交往中的历史作用
“广州英语”从其兴起到发展, 并走向成熟, 这个漫长的阶段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广州的中国商人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与西方人有贸易往来。在漫长的交往中, 广州的商人们逐渐记住了一些重要的生意词汇, 并且试图模仿西方人的发音, 依照自己的语言逻辑习惯组织句子。而正是这些原始的酝酿, 才成就了“广州英语”的辉煌。正如前文所说, “广州英语”在中西贸易和其他往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一度成为替代澳门葡语的通用语言, 在中国沿海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学者吴义雄在他的一篇关于“广州英语”的研究文章中曾经这样表述:“由于清政府限制外国人在广州居住的时间, 在非贸易季节只允许他们住在澳门, 以致英美等国的贸易公司、商行在澳门建有住宅, 有些人长期在那里居住, 这在客观上为广州英语在澳门的流行准备了条件。……在鸦片战争之前, 广州英语甚至已不仅流行于广州——澳门地区, 而且开始传到广东以外。至于鸦片战争后广州英语竟一度流行于上海一带, 就更非威廉姆斯写文章时始料所及了。”[2]184
“广州英语”的发展与其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广州英语”的使用者, 具有职业特点鲜明的显著特征。这些使用者大多数都是从事经济贸易和服务行业的人员, 他们有官方的, 也有来自民间的, 其中来自官方的行商是典型的使用者。所谓行商, 就是指在清朝时期, 广州有著名的十三行, 这是一个广州商人的团体贸易组织, 它兴起于明朝晚期[3]30。十三行的业务对象从最初的南洋诸国, 逐渐转向西洋各国。十三行的行商们具有评定货价和承揽货税的职能。从经济方面而言, 他们是对外贸易的垄断者, 因为与外国商人的交易必须与他们接触。此外, 包括政治外交、日常管理以及其他方面, 行商都须与外国人直接联系, 因此, 他们是“广州英语”的典型使用者, “广州英语”也是他们必备的语言工具。而来中国进行贸易的外国人也会使用“广州英语”, 这是因为他们为了与中国人沟通更顺畅, 就入乡随俗, 将其原有的标准口音收起, 顺应了发音古怪的“广州英语”。由于“广州英语”中英语的元素还是较多的, 所以这些外国人会很快适应了这种语言, 对他们而言, 只要大体掌握这种没有规律的语言, 就可以进行一般的贸易往来[4]74。所以, 相对复杂的中文学习而言, 他们会在短时间内轻松地掌握“广州英语”。
“广州英语”虽然在促进中西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交往和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 它却成为了一种被利用的工具, 那就是“广州英语”成为鸦片贩子贩毒的语言交流工具。很多毒贩, 他们本身不熟悉“广州英语”, 但是他们会拉拢一些通晓语言的人合伙, 这些贩毒人员既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在一些人看来, “广州英语”成了罪恶的传播手段, 虽然这并非语言本身之过, 但由于鸦片给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人们出于对毒品的憎恶, 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州英语”蒙上了阴影和污点。
广州曾是中国行商和买办的摇篮, 但自从《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后, “十三行制度”就此消失, 那曾经在广州闻名遐迩的行商也销声匿迹了。这一时期, 随着上海崛起为新的贸易中心, 洋行和外商向通商口岸上海转移, 上海成为口岸重心, 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广州英语”走到了其使命的尽头。
在1862年出版的名为《英语集全》中曾这样记载:尽管由于通商口岸开始转向上海, 广州也逐渐地失去了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的主体地位, 但是“广州英语”依然发挥它的余热, 并且, 随着贸易中心的迁移, 后期的交际语言也开始转为盛行于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尤其是鸦片战争后, 虽然“广州英语”还风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洋泾浜英语后来者居上。尽管如此, “广州英语”在岭南地区依然存在着自身的发展空间, 依然还有其市场。
可以这样说, 尽管“广州英语”存在着很多缺点, 但是毕竟是曾经承载着中西政治、文化、经济交往作用的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一段历史时期内,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 “广州英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从语言学角度而言, “广州英语”也是英语语言发展的基石, 它促进了后期英语语言的进步, 因为很多现代英语的词汇也有很多是源于“广州英语”的。
威廉姆斯在其介绍“广州英语”时, 曾经这样说, 由于汉语的习惯存在于“广州英语”之中, 所以导致了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在听力方面十分吃力, 其莫名其妙的发音, 成为了独特的交流工具。但是, 他也不得不承认, 在一个多世纪的中西交往中, “广州英语”虽具有一定的缺陷, 却承担了当时中西文化、经济和政治层面语言交流的重要的历史使命, 它以它独特的语言解读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中西间的邂逅、相识与成熟的交往过程之中, 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语言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亨特.广州“番鬼”录[M].冯树铁等译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2]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 2001 (4) .
[3]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Williams, S.S.JargonSpoken at Canto[Z].Chinese Repository, Vol.4.广州, 1836.
广州英语 篇2
On the map of China, Guangzhou is in the south. It is really a big city. There are so many towns in it. Just in Panyu, there are seventeen towns.
I live in Panyu and I love it very much. There are many places we can enjoy ourselves. Bao Moyuan is one of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Panyu. There are a lot of gold fish in the artificial lake. Some people sell fish food everywhere. You can spend five yuan buying one bag and feed the fish. That’s fun.There are also many big trees, colorful flowers. The nests of birds are on the big trees, they all enjoy themselves very much. Of course, I can have fun every time when I go there.
Another beautiful place I want to mention is Lotus mountain . That is a good place for pr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the tall statue of Guangying. Many people visit there and pray good luck for their families, their marriage, their career. You can also enjoy trees, flowers, waters, stones there. From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you can also watch the pearl river. That’s really good.
广州英语 篇3
关键词:晚清;广州;洋泾浜
无论作为早期“通事”所掌握的主要外国语, [1] 还是清廷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文化、教育和贸易交流的重要工具, 英语在近代中国的正式传入和兴起都始于鸦片战争前后。然而, 产生于更早年代并盛行于沿海口岸城市的民间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早在十八世纪初的广州就出现了。[2]它的兴起和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对近代中西贸易、思想、文化交流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广州洋泾浜英语产生之原因
关于广州洋泾浜英语的前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广东葡语。有关于广东葡语是广州英语的前身这个立论,学术界应该不存疑问和争议。在亨特的著作里,[4]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证据, 如广州英语中的mandarin(官员)来源于葡语mandar(命令)一词;compradore(买办)来源于葡语compra(买)一词;joss(菩萨)来源于葡语Deos(宙斯)。关于广州洋泾浜英语的起源《中国丛报》也有所记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外国人都一定会花费时间去学习当地的语言,没有人会想到法国,德国或印度去居住的时候,用一种外国语言去交往。但在这里,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外国人与中国贸易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还是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来做生意。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已学到足够的广州英语来用于交易,但是几乎没有外国人会花费哪怕一小时的时间来学中文。”[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来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于外国人去其他国家的,很少有外国人会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中文,由此说来假如中国人要和外国人交流,那么中国人就得学习外国语言,而不是外国人学习当地语言,这样一种不中不西的洋泾浜英语便被中国人创造出来了。也印证了卫三畏等西方学者持有的一种观点“广州洋泾浜英语无疑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明”。[5]据《中国丛报》记载:“外国人不愿学习中文”有三大原因:首先, 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学习汉语, 更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 其次,西方人学习中文很困难,最重要的是缺乏入门教科书; 最后,汉字非常难学、难记,学习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6]这样我们从《中国丛报》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广州洋泾浜英语的产生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晚清政府禁止来华的外国人传授英文,更禁止华人教外国人汉语,违反禁令的华人会一律被斥责为卖国者。正如《中国丛报》中还写道:“清政府规定那些敢教外国夷人“上国语言”的中国人都被视为卖国贼,无论什么时候老师都会认为自己处在危险当中,这样就打断了学习的持续过程。”[7]第二,外国人学中文的困难加速了洋泾浜英语的产生。第三,对外贸易往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广州洋泾浜英语产生的另外一原因。如《中国从报》中写道:“由于出现这种情况,外国人不愿意学习汉语,中国人就不得不陷入被迫来学习足够多的这种“广州洋泾浜英语”以此来和大量外国商人交流。”[8]可见,中国商人为了能够直接同外商交流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被迫主动学习外国语言。
二、广州洋泾浜英语产生发展之历史意义
首先,广州洋泾浜英语是当时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因此它有助于西语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丛报》中有一段用广州英语进行的典型对话:
“Chin -chin”,said a man behind the counter,as I entered ,“how you do; long time my no hab see you.”(当我走进商店,站在柜台后面的一位男士说“请请,您好,好久没有见到您了”)
“I can secure hab long time”,said I;“before time my no have come this shop.”(我说:“确实有很长时间了,上次我没有来你们的店”)
“Hi-ya,so,eh!”said he.“What thing wantchee?”(他说:“哎呀,是呀, 您想要什么”)
“Oh, some litty chowchow thing”,answered I “You have got some ginger sweetmeat?”(我回答道:“我想要点小东西,你有生姜蜜饯吗”)
“Just now no got,” he replied;“ I think Canton hab got velly few that sweetmeat”.(他回答道:“现在没有,广州很少有这种蜜饯”)[9]
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州洋泾浜英语”极不规范,甚至粗制滥造, 但是它克服了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语言障碍。可以较为顺利的跟中国人谈生意,到小摊贩、菜市场上买东西。洋泾浜英语不仅中国人要学,外国人也要学,因此它是双向的,它推动了西语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连卫三畏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10]
其次,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在语言方面,广州洋泾浜英语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一定程度上对世界英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不管是近代史研究还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广州洋泾浜英语现象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注释】
[1] (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第12页。
[2] (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第11页。
[3] (美)亨特著、冯树铁等译校《广州“番鬼”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另见(美)亨特著、沈正帮等译校《旧中国杂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4]、[5]、[6]、[7]、[8]、[9]、[10]“Jargon Spoken at Canton” Chinese Repository, Vol.4, p429-433.(中文为作者自译)。
广州英语 篇4
中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已率先开始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活动的实践, 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本文以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为例探讨地方英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不足, 这对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路径的确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地方电视英语频道在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的作用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较为稳定的整体印象, 是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个人经验和环境感知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关于一个城市的综合感知和价值判断系统。其中, 大众传媒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地方开办电视英语频道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它具有如下作用:
节约对外传播语言成本, 使信息传播更直接。对外传播的语言成本, 是指使用一种语言进行对外传播的投入, 主要是外语人才的培养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所有的外国语中, 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最有基础, 人才储备最为丰富, 熟练程度最高, 已成为汉语之外的第一外语, 成为中国及其城市扩大对外传播、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开办电视英语频道相对于其他外语成本最低。
开办电视英语频道, 还因为英语是一种强势语言, 能获得最多的外国受众, 使信息更加直接地被国际受众接收和接受, 避免出现在再次传播过程中因有意或无意的加工所导致的信息扭曲和失实。英语的强势不仅体现在使用人口的数量规模上, 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可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目前, 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的母语为英语, 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 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 另有15亿~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 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地使用英语。目前英语是6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有85%的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欧盟等) 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选择英语作为对外传播工具顺应了国际的发展趋势。
利用二级传播, 增强传播效果。随着中国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在华居住和流动的外籍人士将会越来越多。据估计, 在广州学习和生活着大约30万外国人。地方电视英语频道虽然传播范围在国内, 覆盖范围有限, 但城市中的外国人实际上属于国际受众的范畴, 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已日渐模糊, 形成了一种国内传播+国际传播的模式。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流动首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信息传到那些爱看报、爱看电视、爱听广播的人, 然后通过他们, 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再把信息传到那些接触大众传媒相对较少的人。中国各大城市固然可以在国际性的媒体上进行对外宣传, 但更为切实可行的是影响国内城市里流动的国际受众, 先将信息传到这类人群中, 再通过他们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再一次传播, 扩大传播效果。二次传播能降低西方人对官方宣传的反感, 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推动城市发展。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座城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种软力量, 中国的对外宣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 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 电视英语频道的开办, 将会为城市的对外宣传开辟另一条途径,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体而言, 地方电视英语媒体将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 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前来交流, 使得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包容、富有生机,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吸引外资,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推动城市向另一个层次的提升;而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英语媒体的推进。
我国地方电视英语频道的发展及困境
改革开放后, 地方英语媒体逐渐增多, 但目前地方电视台开办英语节目和频道还不普遍。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开播的《英语新闻》, 是全国第一个地方电视英语新闻节目;1993年武汉电视台对外部成立, 同时亮相《英语新闻》, 1996年4月1日英语频道开播, 现更名为双语频道, 用中英两种语言播出;2000年5月厦门电视台《英语新闻》正式与观众见面。2006年3月28日, 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开播, 成为全国首家区域性的全英语电视频道。
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开播无疑有着试验和示范的意义, 值得探讨。笔者试选取其于2009年10月12日至18日为期一周的电视节目作为统计考察对象, 发现了一些问题:
受众定位太宽泛, 削弱对外传播功能。在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官方网站上, 对英语频道介绍如下:一个公益性有线频道, 致力于搭建广州与世界的双向沟通平台, 既以多元视角展现本地时事、经济和文化, 又为观众提供具国际视野的电视节目。在它的受众构成中, 既包括国际受众, 又包括国内受众。受众定位太宽泛, 就会造成传播对象的模糊, 直接影响到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虽然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在传播内容上尽量在外籍人士和本土受众之间保持平衡, 但实际上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 英语频道更倾向于成为国内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 了解外国文化的工具。在该频道一周播出的27个栏目中, 22个均为介绍西方经济文化的节目, 只有7个与广州有关, 其中包含2个学英语节目, 但无学中文节目。按照现状, 所谓的双向沟通功能不仅没有实现, 而且对外传播的功能反而被削弱。
自制节目比例太小, 影响对外传播效果。自制节目可以集中反映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 是主动传播。在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一周27个栏目中, 仅7个栏目与广州有关, 纯粹自制的只有3个———《新闻与天气预报》、《迎亚运英语100句》和《发现广州》, 其余皆为购买或交换。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一周播出总时长122小时34分钟, 自制节目占16小时13分钟, 比例仅为13.2%。自制节目太少, 意味着放弃传播的主动权, 不能充分反映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面貌。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大量播放反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片子, 宣传别人多于自己, 而这些内容的一部分也因为被外国朋友所熟悉而丧失了吸引力, 达不到吸引外国观众的目的。
近年来, 广州市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除了名声在外的每年定期举行的广交会和2010年的亚运会外, 还有许多对外交流的事件值得挖掘报道。更何况长期在穗逗留的外籍人士渴望了解与他们在广州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有用信息。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制节目来传递, 既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又进行了宣传。
传播观念和技巧陈旧简单, 冲淡节目影响力。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节目除了包装简单, 质量不高外, 还可以看出对外传播观念的陈旧, 即传统的“内外有别”。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的对外宣传按照内外有别的指导方针来开展工作, 将对外传播的内容与对内传播截然分开, 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对内对外两声部不能产生合力, 当内外不一致时还会造成坏的影响;二是减少了受众的数量。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针对国内受众设置的一些节目, 如午间播出的国产连续剧, 娱乐信息节目以及全天插播的公民文明行为、环境保护、亚运宣传的公益广告, 全是中文对白, 少有英文字幕。这样就将受众局限在国内受众中。其实, 这些文化娱乐信息, 包括公益广告, 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和广州的面貌, 宣传味不浓, 容易为外国人接受, 却反而因为内外有别丧失了传播的机会, 冲淡了影响力。
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进行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路径
以市场意识来经营。即使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对外传播频道, 也不可没有市场意识。目前国内的地方电视英语频道, 由于国外受众人数的局限, 要想获得充足的广告盈利非常困难, 需要政府和媒体自身的扶持。但市场意识的含义不仅仅是盈利, 它包含着在媒介竞争市场对受众的争夺, 其核心是受众意识, 即在传播的整个流程中重视受众, 从受众调查、节目策划、节目编排、节目营销到节目效果的测量, 调动一切手段来获取最多的受众。没有市场意识意味着脱离受众, 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传播只能是一厢情愿, 必然遭受“魔弹论”的失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要求地方电视英语频道运用市场意识来指导对外传播工作, 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多种途径打造对外传播的专门队伍。目前地方电视英语频道的不少缺陷都与缺乏既有很高英语水平, 又懂得对外传播规律和新闻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对外传播人才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媒体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一是与高校互动, 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取得双赢;二是面向社会, 尤其是面向中国各大城市中的外籍人士招募工作人员, 打造频道国际化面目。例如CCTV-9套, 多国籍的主持人赋予频道多元、开放的面貌, 比单纯采用中国人在国际受众中更有亲和力。
调整内容结构, 提高传播技巧。为了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应增加自制节目比例, 在传播内容方面宜淡化宣传色彩, 以服务性信息为主, 增大资讯节目和文化节目比例, 以满足在各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对信息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传播技巧方面, 应增强与外国受众的互动, 拉近距离。广州电视台英语频道在此方面已有尝试, 效果不错, 如《发现广州》节目中经常以在穗的外国朋友作为节目制作的对象, 并且多次组织外国朋友参加活动, 如《发现广州》真人秀节目、外国人唱中文歌比赛等, 都是拉近与外国受众距离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发展中, 还应将这种互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展开, 以吸引外国受众的参与。
借势传播, 将对外传播窗口移至对象国。地方电视台英语频道可以利用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进行节目交换, 从而在对方城市媒体中播出, 扩大影响范围。广州在不少国家有姐妹城市, 如瑞典的林雪平、法国的里昂、美国的洛杉矶、加拿大的温哥华、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堡、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奥克兰等, 随着广州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还将会有更多的友好城市, 它们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广东省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做出了榜样。广东电台制作的《广东英语新闻》和《今日广东》广播节目被提供给日本NHK“亚洲英语新闻交换网”和英国“世界广播网”向亚太地区及全球传播, 广东电视台与韩国广播公司光州台双方每年轮流主持一次会议讨论节目制作和交流, 客方派出摄制组到主方摄制60分钟左右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景观的专题节目带回国播出, 并拷贝一份给主方使用。凭借广州市政府和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把外宣窗口移至对象国受众, 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节目的多次使用也节约了传播成本。
总体来说, 我国电视英语媒体在地方层面发展尚不普遍, 且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出现的上述若干问题都与媒体在市场化和宣传喉舌之间的尴尬处境有关。由于国际受众的数量相对较少, 广告收益小, 迫于资金的压力, 英语频道更多地关注国内热爱英语、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观众, 从而削弱了对外传播的功能, 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城市市民的对外传播意识和英语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和市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得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更为有效。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策略, 编号09Y59)
参考文献
广州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篇5
1.宾语从句:怎样判断出一个从句是宾语从句?1 在动词后作宾语(动宾):
Do you know where he comes from? 划线部分是动词know的宾语.
2.在有些接双宾结构的动词后作宾语:
He asked me when we would leave. 此句中me与从句when-分别是ask的宾语。
3在介词后作宾语(介宾):Let’s talk about how we solve this problem.
4在I’m sorry…, I’m afraid…, I’m sure…等结构后的句子也被认为是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需注意的时态问题:
1主句若是一般现在时,从句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时态。
He says (that) he will have a walk soon. (soon指将来,从句用将来时)
The teacher asks who is the cleverest in the school. (暗指目前谁最聪明,从句用现在时)
I want to know who came here late this morning. (今早已过去,从句用过去时)
2主句若是一般过去时,从句也要用过去时。
He wondered if I would come. She told me that her son had got well.
She said that she liked watching TV. We thought Jim was wrong.
3无论主句是何时态,从句若表客观真理,要用一般现在时。
Mr. Li said the moon is smaller than the earth.
4宾语从句无论有何引导词,句子都要用陈述句语序。
Could you tell me when you will get back to Wuhan?(不是will you)
Do you know which sweater she is wearing? (不是is she)
2.状语从句:此处所说的状语从句用法仅包括条件(if和unless引导)状语从句和时间(when等引导,见下文)状语从句。状语从句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主句若是一般将来时、祈使句或含不表过去的情态动词等,则if(如果), unless(除非),when(当…的时候), as soon as(一…就…),before, after, until, till, as(当…的时候)所引导的状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
You may take a rest when you finish doing your work. (主句有情态动词)
Could you look after my son after I leave home?
(情态动词could是为了让语气委婉,并不指过去时,从句仍用一般现在时)
I will go out as soon as it stops raining this afternoon. (主句是将来时)
Wait for your brother at the bus station until he arrives. (主句是祈使句)
2而主句若是一般过去时,从句也要用表过去时的适当时态,如:
I would give the money to the charity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When he got to the park, his classmates had left.
广州,广州 篇6
广州,既有喧杂繁华的闹市,又有清僻幽静的所在;既给人强烈的现代冲击,又保留悠远的古代风俗;既被人们称作荒芜的文化沙漠,又拥有灿烂的古老历史……这是一座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正释放着勃勃生气,既能独树一帜,又不孤芳自赏。
【解说】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写广州的作家很多,欧阳山、秦牧等都曾浓墨重彩描绘过。此刻,不如换个思路,让外乡人易中天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来“读”广州,透过他的文字,探寻广州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
在易中天看来,广州是“市”,“很活很活”,其活力让人惊异。他在介绍这座城市的开场白中用“生猛鲜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广州的总体精神与风貌。
☆广州-怪异的城市
广州是一个怪异的城市。说到怪异,易中天认为,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城市,会更像广州这样让一个外地人感到怪异。
改革開放以前,外地人第一次进广州,感觉往往都很强烈。第一是眼花缭乱,第二是晕头转向,第三是不得要领,第四是格格不入。你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对于你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它的建筑是奇特的,树木是稀罕的,招牌是看不懂的,语言更是莫名其妙的。甚至连风,也和内地不一样:潮乎乎、湿漉漉、热烘烘,吹在身上,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没有熟人带路,亲友接站,便很可能找不到你要去的地方。因为你既不大看得懂地图和站牌,又显然听不明白售票员呼报的站名。也许,你可以拦住一个匆匆行走的广州人问问路,但他多半会回答说“muji”,弄得你目瞪口呆,不明白广州人为什么要用“母鸡”来作回答。即便他为你作答,你也未必听得清楚,弄得明白。何况广州人的容貌是那样的独特,衣着是那样的怪异,行色又是那样匆匆,上前问路,会不会碰钉子,你心里发怵。
当然,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广州话虽然被称作“白话”,然而一点也不“白”,反倒可能是中国最难懂的几种方言之一(更难懂的是闽南话)。内地人称之为“鸟语”,并说广州的特点就是“鸟语花香”。语言的不通往往是外地人在广州最感隔膜之处。
广州话听不懂,广州字也看不懂(尽管据说那也是“汉字”)。你能认出诸如“呒”、“(口甘)”、“(口既)”,见过“(口者)”、“叻”、“(口岩)”之类的字。就算你认识那些字,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些词。比方说,你知道“士多”、“架步”是什么意思,你当然也许会懂得什么是“巴士”,什么是“的士”。但懂得“的士”,却不一定懂得“的士够格”(决非出租车很够规格的意思)。至于其他那些“士”,比如什么“多士”、“卡士”、“菲士”、“波士”、“甫士”、“贴士”、“晒士”之类,恐怕也不一定懂。
一个外地人到了广州,往往会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你完全可能看不懂他们的菜谱:猪手堡、牛腩粉、云吞面、鱼生粥,这算是最大众化的了,而外地人便很可能不得要领。至于“蚝油”、“焗”、“(火屈)”之类,外地人更不知是怎么回事,因而,常常会面对菜谱目瞪口呆,半天点不出一道菜来。
更为狼狈的是,外地人到了广州,甚至可能连厕所也上不成。因为广州厕所上写的是“男界”、“女界”。所谓“男界”,是“男人的地界”呢,还是“禁止男人进入的界限”外地人不明所以,自然只能面面相觑,不敢擅入。
于是,外地人就会纳闷:我还在中国?当然还在中国,只不过有些特别罢。
☆广州-天高皇帝远
“广州,从来就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易中天语)广州地处祖国大陆的南方,濒临南海,背靠白云山,面临珠江,依山带水,屹立于珠江三角洲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承,广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谱写了灿烂的城市文明,构建了贯穿古今、融会中西,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广州文化。
所谓“天高皇帝远”,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政府不大管得了,二是中央政府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事;靠不上,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广州人的自强精神和自主意识也就特别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和岭南人民正是靠着自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创精神几乎已成为他们的”文化无意识“。任何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广州的文化,从饮食服饰、建筑民居,到音乐美术、戏剧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与内地大相异趣。自唐以降,优秀的岭南诗人,多能一空依傍,自立门户;而近代崛起的“岭南画派”,更是锐意革新,独树一帜。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方法,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于是便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
实际上,即便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相当随意和注重个性。广州菜肴、点心、粥面品种之多,堪称中国之冠。除岭南物产丰富、粤人注重饮食外,要求“吃出个性来”,也是原因之一。广州人的穿着,更是五花八门。或讲面料,或讲款式,或讲名牌,或讲新潮,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穿,或怎么舒服就怎么穿,比如穿西装不打领带,穿皮鞋不穿袜子等(此为广州与深圳之不同处)。相反,穿得过于一本正经,在广州反倒会有怪异之感。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和帮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北佬”评头论足,广州人也既听不到又听不懂。即便听到了听懂了,也“没什么所谓”。广州人不喜欢争论而喜欢实干,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干。显然,广州人广东人的文化性格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原则是“不争论”,而广州人也好广东人也好,都不喜欢争论。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广州或广东无思想。恰恰相反,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有着“思想摇篮”的美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日岭南文化的特点,即“生猛鲜活”。
nlc202309010558
☆广州-是个大市场
广州是千年商都,因商而生,因商而荣,因商而闻名。谈广州,不能不谈商业,因为商业是这个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同样,谈广州的历史文化,不能脱离广州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文化是广州历史文化的核心,也是广州城市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是个大市场。
与上海一样,广州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些年头,甚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即便手上有一两个小钱,也是买不到什么东西的。那时,谁要想买点好东西,就得想办法到上海或者广州去。上海的好处是能买到国产的精品,广州的好处则是能买到不多的一点新潮的进口货,或者出口转内销的新产品,不过要用侨汇券或外汇券。
最能体现出这一微妙差异的是两条有名的街:上海的南京路和广州的高第街。90年代以前,外地到上海或广州购物的人,尤其是打算买点漂亮衣服或日用小百货的人,几乎都要到这两条街上去逛一逛。但细心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南京路上的商店主要是国营的,高第街上的摊档则基本是个体的;南京路上出售的主要是上海国营工厂的产品,高第街上卖的却不知是摊主们从哪里倒来的“进口货”。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广州不但有“新”,也有“旧”。追新的人可以去天河城。那里荟萃Jessica、Courlor、Eighteen、淑女屋等众多的名牌时装专卖店,其布局和气派已直追香港的太古广场或置地广场。怀旧的人则不妨去上下九。那里不但有永安百货、广州酒家、清平饭店和莲香楼等老字号,也有众多的不起眼的斜士多。
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食在广州”。这不仅因为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高;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四小时都在吃。
吃的节目是从早上6点来钟的“饮早茶”开始的。别看这时天还没有大亮,开设早茶的酒楼却已人声鼎沸。所谓“饮早茶”并不是喝茶,或并不只是喝茶,而是吃点心,如虾饺、凤爪、肠粉、春卷、牛肉丸、马蹄糕,还有猪肝粥、鱼生粥、皮蛋瘦肉粥等各种粥类和青菜。老广州人是很看重早茶的,有“一盅两件叹早茶”的说法。叹,在粤语中是“享受”的意思。清早起来,在街上溜达溜达,然后走进酒楼,挑一张桌子坐定,即有小姐来上茶。再随便要一两样点心,便可以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可真的称得上是“叹世界”(享清福)
早茶一般10点左右收档。稍事整理后,午饭便开始。广州人中午在外吃饭的不多,一般在单位吃食堂或在公司吃便当。2点一过,午饭结束,下午茶又开始。午茶的内容形式与早茶没有什么两样,热衷者也多为老广州人。
午茶到5点便收档,接着便是一天中食肆最旺的晚餐。晚餐是广州人吃得最讲究最排场的一餐。因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惟有此时才可能相聚,而且时间有保证,能够尽兴,不至于被公务打扰。吃完晚餐,如果是老友相逢,则可能还要去饮晚茶。饮晚茶的,似以中青年居多。
深夜,可以说才是“食在广州”的高潮,广州人称之为“去宵夜”。广州人原本就有过夜生活的习惯,近年来由于物质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宵夜的人越来越多,经营宵夜的食肆也越来越火爆。宵夜一直要开到凌晨6点,接下来便是新一天的早茶。这种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餐饮接力赛,在内地尤其是在北方城市,不但罕见,而且不可思议。但这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广州特色”。尤其是早茶、午茶、晚茶和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大排挡,最能代表广州的城市风情。
☆广州-市态种种
广州是个大市场,在这个以商品的流通为存在依据的城市,讲究的就是一个“活”字。正是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造就了广州的“生猛鲜活”。在“生猛鲜活”的广州,“市态”有着浓厚的商业性。
广州话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抵”。抵,有忍受、忍耐的意思,如抵冷(耐寒)、抵力(费劲),抵肚饿(捱饿)等,但更多地还是表示“等值”。最常用的,是表示“划得来”、“花得值”。到酒楼美餐,吃得大快朵颐,叫“抵食”;到商场购物,买得称心如意,叫“抵买”。广州人的商业意识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广州人还有一个用得很多的词,叫“睇数”。它的本义,是结账、算账,而且主要指在食品店用餐后服务员来结算账目。比方说,一个人小赚了一笔,高兴了,要请朋友吃饭,便会说,呢餐我“睇数”!但是,一个女孩子如果不慎婚前与恋人暗结珠胎,那么,她的家人便会找到那男孩,说:你应该“睇数”的!这就看不懂。难道这种事情也要结账?原来,这里的“睇数”,是“负责”(当然也包括“认账”)的意思。所以,广州人如果要表示对某件事负责,便会说:“我睇数。”“负责”要用“埋单”来表示,可见广州之“世态”确实是“市态”。
当然,广州人也不会什么事情都“睇数”的。睇,也就是看。一餐饭吃完了,服务员把单拿来请你付账,你当然要看看上面的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埋单”才叫“睇数”。
总之,“睇数”,是做人的准则,尤其是在一个讲究信誉、看重合同、尊重契约的商业社会做人的准则。诸如此类表现商业社会性质的广州方言还有许多。
最有趣的也许还是广州人的道谢。广州人道谢,叫“唔该”。如果要加重语气,则再加一个“晒”字,叫“陪该晒”。它不但有“谢谢”、“多谢”的意思,还表示“请”、“劳驾”、“借光”、“对不起”等等。如“晤该借歪哟”(劳驾请让让),或“还番枝笔界你,陪该晒”(这枝笔还给你,多谢)。既然要劳驾别人帮忙,或谢谢别人的帮助,为什么还要说别人“唔该”(不应该)原来,“唔该”(不应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显然,这里仍有某种商业气息在里面。因为所谓对方“唔该”(不该),其实是盖因自己“唔抵”(不值)。双方好像做了一笔不等价的买卖,当然要道谢。
请求帮助和表示感谢的人既然自己认为“唔该”(不该)或“唔抵”(不值),被感谢的人当然也不能表示受之无愧,而必须说“湿碎”或“湿湿碎”。湿,也就是“湿柴”;碎,当然是“零碎”。湿柴烧不着,零碎不足道,一声“湿湿碎”,也就抵消了对方的歉意。这意思无非是说:我这一点点“小帮小忙”、“小思小惠”,实在“晤该”(不该)受此重谢。所以,广州人在要请别人帮忙或受惠于人时,总要说一声“晤该晒”,而对方也多半會说“湿湿碎啦!”
nlc202309010558
这就颇有些像咱们“国语”中的“对不起”和“没关系”。所谓“对”,就是“面对”。既然是面对,那就要有“面子”。没有面子,就不能面对,也就会“错过”或“耽误”,这就是“错误”。所以,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误伤了别人的面子,就要说“对不起”。
上述说法的共同特点,是贬低自己,抬高对方。这也是咱们的“国风”,礼仪之邦,抑己扬人。不过,“对不起”是贬低自己的“人格”,“陪该晒”和“湿湿碎”则是贬低自己的“价格”。广州是“市”,当然说来说去,一不小心,就总会说到“钱”上去。
(资料节选自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文荟】
作家之于城市,似乎是一对不易分辨也不愿割裂的联想。老舍之于北京,张爱玲之于上海,波特莱尔之于巴黎,乔伊斯之于都柏林,……每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源于血脉与情感皈依的需要,都乐意阅读这座城市的文学作品,找寻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代言人”。
广州的“文学代言人”是谁呢?想必,欧阳山、秦牧等都是合适人选。
选文一
“广州,又名羊城,花城。”几乎所有介绍广州的工具书、教科书和宣传片都这样讲。“花城”美名远场,秦牧(著名作家,文学活动涉及散文、小说、诗歌等领域,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的散文《花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秦牧的文字,尽情领略1961年广州春节“花街十里”的盛况,如同走进一个色彩斑斓、辽阔深邃的大千世界,使人视野顿开,神思飞越,而这座花城也显得愈发绚烂夺目了。
花城(节选)
秦牧
广州今年最大的花市设在太平路,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十三行”一带,花棚有点像马戏的看棚,一层一层衔接而上。那里各个公社、园艺场、植物园的旗帜飘扬,花的汉子们笑着高声报价。灯色花光,一片锦绣。我约略计算了一下花的种类,今年总在一百种上下。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发着香气、轻轻颤动和舒展着叶芽和花瓣的植
物中的珍品,你会禁不住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运!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买了花的人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大伙不但欣赏花朵,还欣赏绿叶和鲜果。那像繁星似的金桔、四季桔、吉庆果之类的盆果,更是人们所欢迎的。但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黎明即散的市集中,又仿佛一切事物都和花发生了联系。鱼摊上的金鱼,使人想起了水中的鲜花;海产摊上的贝壳和珊瑚,使人想起了海中的鲜花;至于古玩架上那些宝蓝、均红、天青、粉采之类的瓷器和历代书画,又使人想起古代人们的巧手塑造出来的另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朵了。
广州的花市上,吊锺、桃花、牡丹、水仙等是特别吸引人的花卉。尤其是这南方特有的吊锺,我觉得应该着重地提它一笔。这是一种先开花后发叶的多年生灌木。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锺状的花朵。通常一个鳞苞里有七八朵,也有个别多到十多朵的。昕朝鲜的贵宾说,这种花在朝鲜也被认为珍品。牡丹被人誉为花王,但南国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真是“卧丛无力含醉妆”。唯独这吊锺显示着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插在花瓶里不僅能够开花,还能够发叶。这些小锺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
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我们和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东西异常水乳交融。就正像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所获得的那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一样。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祗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桔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听着卖花和买花的劳动者互相探询春讯,笑语声喧,令人深深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
在这个花市里,也使人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牡丹本来是太行山的一种荒山小树,水仙本来是我国东南沼泽地带的一种野生植物。经过千百代人们的加工培养,竞使得它们变成了“国色天香”和“凌波仙子”!在野生状态时,菊花祗能开着铜钱似的小花,鶏冠花更像是狗尾草似的,但是经过花农的悉心培养,人工的世代选择,它们竟变成这样丰腴艶丽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不正是这样么!
在这个花市里,你也不禁会想到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这里有来自福建的水仙,来自山东的牡丹,来自全国各省各地的名花异卉,还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丽,出自法国的猩红王玫瑰,出自马来亚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
各方的溪涧汇成了河流,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么!
你在这里也不能不惊叹群众审美的眼力。一盆花果,群众大抵能够一致指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在这种品评中,我们不也可以领略到好些美学的道理么!
选文二
广州凭借独特的城市魅力,引来无数文人在此停留,于字里行间书写着各自的广州情怀。余秋雨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五城记·广州》中,余秋雨透露了以小见大的心曲,用生活的小点缀,来展示广州天然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的逆反性。
五城记·广州
余秋雨
终究还得说说广州。
前年除夕,我因购不到机票,被滞留在广州、许多朋友可怜我,纷纷来邀请到他们家过年。我也就趁机,轮着到各家走了走。
走进每家的客厅,全是大株鲜花。各种色彩都有,名目繁多,记不胜记。我最喜欢的是一株株栽在大盆里的金桔树,深绿的叶,金黄的果,全都亮闪闪的。一位女作家顺手摘下两枚,一枚递给我,一枚丢进嘴里。她丈夫笑着说:“不到新年,准被她吃光!”而新年就在明天。
nlc202309010558
那天下午,几位朋友又来约我,说晚上去看花市,除夕花市特别热闹;下午就到郊区去看花圃。到花圃去的路上,一辆一辆全是装花的车。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可惜,从花圃回来,我就拿到了机票,立即赶向机场,晚上的除夕花市终于没有看成。
在飞机上,满脑子还盘旋着广州的花。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据说,即便在最动荡的年月,广州的花市也未曾停歇。就像广州人喝早茶,天天去,悠悠然地,不管它潮涨潮退、云起云落。
以某种板正的观念看来,花市和早茶,只是生活的小点缀,社会大事多得很,哪能如此迷醉。种种凌厉的号令远行千里抵达广州,已是声威疏淡,再让它旋入花丛和茶香,更是难以寻见。“广州怎么回事?”有人在吆喝。广州人好像没有听见,嘟哝了一声很难听懂的广州话,转身唤了嗅花瓣,又端起了茶盏。
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倦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错出发。
当驿马实在搅得人烦不胜烦的时候,这儿兀兀然地站出了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面对北方朗声发言。一时火起,还会打点行装,慷慨北上,把事情闹个青红皂白。北伐,北伐,广州始终是北伐的起点。
北上常常失败。那就回来,依然喝早茶、逛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重的情感生活。
这些年,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开放,以它的勇敢。不过这次发言与以前不同,它不必暂时舍弃早茶和花市了,浓浓冽冽地,让慷慨言词拌和着茶香和花香,直飘远方。
像我这样一个文人,走在广州街上有时也会感到寂寞。倒也不是没有朋友,在廣州,我的学生和朋友多得很,但他们也有寂寞。我们都在寻找和期待着一种东西,对它的创造,步履不能像街市间的人群那样匆忙,它的功效,也不像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季节性的消耗。
广州英语 篇7
一、研究背景
特定的教育背景及考试文化是进行反拨作用研究的重要因素 (Bush, 1998;Read, 1999) 。“若要检测特定的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就必须充分理解该考试的教育背景” (Cheng&Curtis, 2004:11) 。本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适合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考试类型及质量检测的基本情况。
(一) 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看作是中学教育的失败者, 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能力与同龄高中生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是英语专业, 但英语水平并不高。由于生源的原因, 不少学校对读该专业的学生没有特别的英语水平要求, 因此导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动机也各不相同, 有出自内心想学好英语的, 也有应父母要求而来, 把商务英语专业班当作是英语补习班打发日子的。总体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是特别高。加上没有目标, 没有努力的方向, 不少学生在中专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 英语教学成效不高。
(二) 适合中等职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考试类型
目前适合中专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考试主要有公共英语一级、二级考试, 但该类考试不是职业能力考试, 只是一般的英语知识水平考试, 对学生今后求职就业的帮助不大。而专门的职业考试如BEC,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高不可攀, 以学生的英语知识与专业水平, 通过的可能性极小。
(三) 目标考试
广州市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考试始于2006年, 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进行。该考试是学业考试也是能力考试, 考查的不仅是学生两年中专业英语学习的情况, 还检测学生在商务场景下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考虑到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无适合的职业证书可考的情况, 2008年广州市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检测与LCCI认证接轨。接轨后,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检测成绩及格, 可直接申请LC-CI商务英语一级证书, 优秀考生可获得LCCI推荐就业 (Deng, 2009) 。此举解决了中职商务英语学生无证可考的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英语学习和运用的自信心, 提高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拓宽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理论综述
(一) 反拨的定义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 “反拨”指的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 (Wall, 1997:291) 。许多研究者对“反拨”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Hughes认为反拨就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 (Hughes, 1989:1) 。而对于Shohamy而言, 反拨作用是因于外部权威性考试而产生的对学校外语学习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以及考试对考生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Shohamy, 1992:513) 。Messick则将反拨作用解释为“考试影响语言教者与习者去做他们原本无需去做之事的程度” (Messick, 1996:241) 。而Bachman和Palmer指出反拨作用也可被看作是考试对社会及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的一部分 (Bachman&Palmer, 1996) 。Bailey在综合各研究者对反拨作用定义的基础上对反拨作用作出了以下的结论 (Bailey, 1996:259) :1) 反拨作用通常被看作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2) 该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存在着并且重要的;3) 然而对其准确的本质及工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
(二) 反拨作用的种类
反拨作用可为积极亦可为消极, 取决于它对学习者的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的促进或损害程度 (Bailey, 1996:268) 。积极的反拨作用指考试给考生带来的好处。如果教师与学生对考试持有肯定的态度并且愿意为之而共同努力, 反拨作用则为积极的 (Cheng&Curtis, 2004:11) 。如Buck所言, 当考试明确了教育目标要取得的成果时, “它迫使师生专注于这些目标而此时考试对课堂产生的反拨作用就非常有益” (Buck, 1988:17) 。
对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消极的反拨作用 (Cheng&Curtis, 2004:9) 。其实对考试的控诉自考试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考试所引导, 多少都会在教学上强调考试的内容, 以及如何通过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忽略对通过考试没有直接帮助的科目和活动”造成对“课程的扭曲” (Vernon, 1956:166)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本校08商务英语班的52位学生, 他们于今年6月28日参加了市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在本文调研进行时他们已经学完了Business Startup, 商务英语函电, 仍然在学的是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及商务英语听说。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两种, 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收集于5月底6月初, 收集数据之时学生已经备考了3个月左右, 距离考试时间一个月左右。问卷调查在笔者授课的课堂进行, 当天发出问卷50份收回50份, 无废卷。笔者详细介绍了本问卷的目的, 并告诉学生问卷的结果仅供研究使用, 不会对他们的成绩造成任何影响。
访谈在问卷调查之后进行, 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自述的考试态度及备考情况结合任课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分成A, B, C共3组, 每组2名学生。其中A组为考试动机很明显的学生, 他们表达了要通过考试的强烈愿望, 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也为学习认真刻苦。B组的学生表达了要通过考试热切希望, 但据任课教师观察并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C组的学生对通过考试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附表二提供了各组学生的自述动机及任课教师的一般评价。除了与学生的访谈之外, 笔者还与主要科目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 总体上学生对该考试持有积极的看法
根据表1可见学生非常重视该检测, 多数学生希望能通过考试获得认证。他们中多数人认为通过考试不仅是英语能力的证明, 也是未来工作的敲门砖。在访谈中受访的学生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希望能通过考试的愿望, 并表示通过考试就是对他们英语能力的证明, 对他们今后的求职有帮助。如B2说:“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 学了那么多年英语, 怎么说都要拿个证吧。一个英语证书都拿不到的话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尽管每个学生都希望能通过考试,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为考而付出努力。在学生的愿望与行动间仍然存在一些的差距。根据任课教师的观察, 仍然有少部分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课后也不练习。理想的反拨作用应如Alderson&Wall所推断的能对学生的动机与行为产生影响的 (1993:119)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按其动机行事, 毕竟动机与行为之间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 如教师怎么教, 或者是学生本身对自己未来的看法。如在访谈中C1提到:“我觉得我今后不会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所以我没有其他人那么在乎这场考试。当然了, 能通过考试拿个证最好, 但是如果拿不到我也无所谓。”这也验证了Alderson and Wall所提出的反拨作用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有影响的假设。
(二) 考试促使学生增加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从下表可见与上学期相比, 学生本学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显著增加。不花时间学习英语的比率由20%下降到8%。花半小时到一小时学习英语的比例由12%增加到46%。92%的学生花时间学习英语, 较前增长了12%。
学生的访谈结果也表明自备考以来, 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增加。时间主要花在预习和复习上, 当然每人所花的时间长短不一。如A1说:“我以前放学后很少摸书的。但是现在每天会花半个小时左右复习一下那天学的内容。然后晚自习的时候我会预习一下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 尤其是商务英语阅读。因为不复习的话我听不懂老师说什么。”B2说:“当你看到大家那么认真复习, 自己不努力一点会觉得不好意思。”C2则说:“以前基本不练习口语的。现在放学后有时就会和舍友练一下简单的口语。然后我还会背背课后的对话, 我以前是不做这些事的。和我自己比, 我觉得自从知道要参加这个考试, 我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多了。当然和其他好同学比起来, 还是不够多。”
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背景下, 对于这些中低等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 能促使他们多花些时间在英语学习上是一件好事。正如该班的任课老师说, 以前放学后要留下来读书都很难, 现在他们不少人都会自觉留下10到15分钟练习口语或做作业。哪怕不是为了考试, 这也是件好事。这事实上符合了Messick所描述的反拨作用, 即能让学生做他们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
(三) 导致学习范围与学习内容缩小
备考以来, 学生英语学习的范围与内容有一定范围的缩小。如表3所示, 90%的学生将课本作为备考的唯一学习资料。只有10%的学生同时使用其他的学习材料。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其实不仅仅是在英语考试中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流利的英语使用者 (Cheng, 2008:34) 。缩小的学习范围与内容实际上没有达到听、说、读、写均衡发展的培养目的。在学习中学生的听与说的训练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多是基于课本并以考试为中心。但考虑到中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学习内容未必是件坏事。毕竟过犹不及, 与其多而泛, 不如少而精, 把握好重点。
(四) 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晰, 懂得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尽管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但不至于大到让他们无法承受, 因此这种压力其实是动力。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晰个人学习的目标, 明白学习为自己的道理也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表5的数据验证了Von Elek (1985) 的看法, 即考试能让学生对个人的进步以及熟练程度的评价承担更大的责任;考试促使学生学会判断不足, 对个人总体的能力和技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标。如访谈中B2说道:“知道通过考试的话拿到一个职业证书, 我学习的干劲更足了。可能别人不觉得我有很明显的进步, 但是我自己能感受到在学习上发生的变化。比如上课更认真听讲, 课后能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班班主任也表示, 自从备考以来班级的学习气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晚自习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讲话或无所事事, 现在这种状况比较少见。学生们要么看书, 要么做阅读或写作练习, 有的练习听力, 有的练习口语。
五、结语与教学启示
总体上看, 与LCCI证书接轨后的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反拨作用。
1) 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有了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2) 多数学生能更清晰地意识到个人在学习中该承担的责任, 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
3) 对于不同的语言技能, 学生在态度上及学习策略上有所改变。
4) 根据考试的内容, 学生对某些语言技能的关注度比其他技能高。比如对写作的关注明显高于听说技能。
5)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技能。
6) 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学习气氛, 尤其是晚自习期间的学习氛围。
广州英语 篇8
近年来,由于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状况和素质有所不同,教师感到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英语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厌学情绪、英语整体水平不高呢?是哪些因素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和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首先对高职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解。
1. 高职学生来源情况。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经过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三四层筛选过滤之后,最终来到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选择到公办高职院校读书以便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类学生成绩可以,但为数不多。部分家长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认为与其让孩子上大学,毕业时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如让孩子读高职院校,先解决就业问题。例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铁职院)招收的学生是高考成绩达到第三批高校录取分数B线的,主要来自广东地区,其余的则来自湖南、广西、海南等地区,大部分学生看中广铁职院是因为广铁职院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但是他们的英语单科成绩并不理想。
2.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理论上讲,高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更好地择业、就业服务。实际上,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没能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也没能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结果只有很少的学生抱着这样的目的学习英语,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本来的学习目的,认为在学校英语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
(2)英语基础薄弱。不少高职学生某些文化课成绩还可以,但是英语基础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提问和课堂活动反应冷淡,若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则听不懂,从而形成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学习心理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注重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英语的学习就是以是否对将来的工作有用来衡量,大多数学生是因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英语,英语学习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认真地学习英语。
3.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无奈,希望进入高职院校后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专业,以便开发自己某些方面的才华和潜力。如果高职院校给予他们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带给学生的恐怕只能是遗憾。其实,不少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英语学习就缺乏兴趣,进入高职后,他们对这门学科更是被动应付。
对于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已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职生而言,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也希望能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浅显易懂又实用的英语,以便将来就业。可是,目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所选的内容过于宽泛、滞后,专业性、实用性不够强,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及将来的就业很好地进行贴近和衔接,在这种既缺乏实际内容又虚拟的教育环境中,英语只能被当作一个毫无实际交际意义的抽象概念来学习。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缺乏实际用途和意义的语言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也不适于高职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和以就业为目标的学习。
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一般,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厌学情绪的,也有学习兴趣低下的。有些学生掌握的英语单词少,语法也不通,在英语课上,这类学生因为没兴趣,常打瞌睡或者做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给老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
由此可见,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形势严峻,学生状况令人担忧,这种情形确实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方面的学者,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研究,以便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和障碍,进而寻求更加适合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初步分析
1. 基于调查的高职学生英语障碍情况统计。
根据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及英语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调查问卷,包括英语原有基础、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难易度、对英语教师的期望、英语学习环境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障碍,我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广铁职院随机选择08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利用上课时间发放问卷325份,在课堂上完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1份,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统计略。
2.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归因分析。
我于2009年6月至7月选择了广铁职院,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的专业:文秘、旅游、会计、运营、车辆、机车、电子、数控、计算机应用、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利用课余时间到课室和宿舍进行访谈,主要针对07级和08级学生,因为他们对高职英语学习已有实际体验,更有发言权,同时对英语教师及一些班主任进行访谈,共访谈学生、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共三十多人次。
通过两个月的访谈,我们发现: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事实上,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对英语的兴趣、学习动力、学习努力程度及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层面的教材内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学校的教育体制、课时安排;社会环境方面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的人才认定标准、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家庭方面的家长的综合素质、家庭健全与否、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也都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和阻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措施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对诸多师生的访谈综述,我们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有所了解,针对上述种种障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1. 培养兴趣,帮助健全英语知识体系,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都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材料。此外,利用直观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语言各个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在讲授语言要点上,注意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与之相整合,在讲授语法规则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发现其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述其语法规则。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发展口语的同时,发展书面语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采用交际教学法,强调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在学生能流利表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其表达准确性的要求。
2.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英语课,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其次,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营建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关心和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最后,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教师都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 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首先,学生要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语言环境。相对汉语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需要语言环境的帮助。在当今的社会,适当的语言环境是很容易得到的,如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英语演讲、英语新闻、英语广播、电影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如果能长期坚持利用这些便利的资源,学生就会越来越熟练掌握那些不擅长的技巧。其次,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积极的、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小品、英语话剧等;也可以组织英语兴趣社团如“英语沙龙”,让学生“寓学于乐”;还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宿舍”、“英语校园”等大范围的活动和形式。另外,学校在校园中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应提高使用英语的频率,如采用双语海报、双语路牌、双语晚会或双语提示牌等,进一步地扩大英语学习的氛围,增强英语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
4. 加强课程设置改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有关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特点,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
(1)增加听力课的课时或机会,开放语音实验室,让那些对英语感兴趣、准备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语音实验室进行听力训练。
(2)适量增设口语课,不定期地搞一些英语演讲比赛、中小型联欢会,或者创办英语角,给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提高其开口能力。
(3)英语精读教材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现有水平、学生认知学习特点等而选定。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前沿性英语读物,比如:科技、历史、地理、商务、旅游、教育、文学、艺术等不同题材的英语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其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提高阅读能力。
(4)适当开设写作和翻译课,传授一些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一个较为立体的了解,基本能用英语通顺、流畅地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或者进行英汉双向交流,有利于满足他们将来工作的需要。况且,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方面强烈的要求。
(5)适当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和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
此外,希望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适当的灵活、社会各界有知之士对英语能力评价手段的呼吁及学生家长本人的反思与合作。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各方应密切配合,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切实掌握英语这门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流工具。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排除一切障碍,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体制,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才会有所改观,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维益.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2]刘圣明.中国英语教育发展障碍的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3]刘润.低情感障碍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4]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广州英语 篇9
(一) 社会背景
国家关于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王也, 2012) , 所以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必须要考虑行业针对性和经济区域性, 真正了解用人单位和中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实际需要, 以及中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 从而探讨区别于普通院校的, 与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中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中国加入WTO以后, 跨国房地产交易越来越多, 尤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房地产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地道、准确、符合国际惯例的房地产英语无疑是促成交易、避免误解的必备条件, 特别是对于一名出色的房地产代理商来说, 其重要性就更为突出。然而, 长期以来中职房地产专业的英语教学仍是侧重于基础英语教学, 仿佛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互不相干, 各行其道。诚然, 基础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 可是基础英语并不能取代专业英语, 房地产专业英语的常用词汇、专业术语、惯用表达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这在房地产英语中尤为突出。
(二) 理论背景
1. ESP理论。
房地产英语属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以下简称ESP) 范畴。ESP教学主张来源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理论内涵包括语域分析、目标环境分析、语篇分析、技能与策略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方面, 不仅探讨语言的表层形式, 而且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 尤其是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毛亮清, 2011)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完整的ESP研究体系, 并创立了专门的ESP研究期刊。在国内, 日益频繁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即英语教学应与各种领域专业内容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应从对语言学或文学的把握转向以英语为中介注重信息交流、对外互通科研成果、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 ESP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徐翠, 2011) 。
2. 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
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需求分析理论广泛应用于制定外语政策、教学大纲、教学目标。Cohen指出, 需求分析是了解外语学习者需求的最好途径, 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学习者需要帮助的环节, 从而使外语教学更有针对性 (Cohen, 2000) 。束定芳也曾强调指出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性。它可以为课程设置, 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方法提供依据 (束定芳, 2006) 。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张佃东, 2011) 。因此,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做好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才可能确保房地产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只有这样, 学校设置的英语课程才能既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又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要。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中展开一次调查, 分析一下学习者目前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英语的实际需要, 期待能为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笔者所在学校 (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 是以“质量立校, 打造特色鲜明的职教名校;德技并重, 培养素质优秀的技能人才”为办学理念, 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房地产类职校, 是房地产人才的摇篮。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州市房地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实际需求, 以及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展本调查。
(二) 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 内容一是广州市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在地产行业实际工作中使用英语情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为2007—2010级毕业后一直从事地产行业工作的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具体包括七个模块:基本资料、房地产英语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房地产英语学习目标、房地产英语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房地产英语课程安排、房地产英语需求分析。内容二是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房地产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的调查, 主要调查对象为广州市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城建开发兴业房地产中介有限公司、广州勤天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富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堂正地产、敏捷地产、中联地产、裕丰地产、恒燊地产等78家用人单位。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测查法。通过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实地访谈、毕业生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 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研。在2013年10月发放问卷270份, 当场回收267份, 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为260份, 有效率为97%。通过问卷采集到的数据, 采用EXCEL软件进行频次 (选择该项的人数) 和百分比 (选择该项人数占总研究对象人数的百分比) 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广州市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在房地产行业实际工作中使用英语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1. 房地产英语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结果显示 (见图1) , 学习房地产英语课程的主要动机是为满足将来工作需要的占88%, 为通过学校考试的占50%, 想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的占73%, 为了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占77%。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学习房地产英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房地产英语的学习态度方面, 大多数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对房地产英语这门课感兴趣 (占65%) 并且有信心能学好 (占67%) , 学习积极性较高。绝大多数人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 (占71%) , 能够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占69%) , 并且认同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要求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授 (占70%) , 只有4%的人认为学习这门课没有用。 (见表1所示)
2. 房地产英语学习目标。
结果显示 (见表2) , 绝大多数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希望通过房地产英语课程的学习提高听说能力 (占81%) , 认为读、译是课程的重心的只有31%;绝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房地产英语课程的学习能用英语交流专业信息 (占81%) , 能看懂英文的专业资料占46%。
3. 房地产英语教材。
表3显示, 有86%的被调研毕业生认为房地产英语教材的内容应和所学专业或职业大部分相关;另有大概一半的人认同引进原版的英文教材;大多数人认为教材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很重要, 占65%;只有46%的人认为现在我校使用的房地产英语校本讲义适合这门课程, 另有一半的人表示中立。
4. 教师和教学方法。
表4显示, 69%认为教师讲课的方式较单一, 总是先请同学读课文, 然后分析讲解语法结构并翻译;绝大多数人 (88%) 希望上房地产英语课时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做一些真实的情景对话练习, 而不仅仅是听教师讲解翻译课文。
5. 房地产英语课程安排。
表5显示, 多数人认为基础英语和房地产英语同时开设最合适, 占62%;认为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 二年级开设房地产英语的占30%;只有极少数人支持只开设基础英语或只开设房地产英语, 各占4%;超过一半 (58%) 的人认为开设这门课程三个学期或以上比较合适, 两个学期和一个学期的各占34%和8%。
6. 房地产英语需求分析。
图2、图3、图4、图5、图6及表6显示, 毕业生在房地产行业使用英语的情况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多数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不高, 但在市区 (主要集中在天河、珠江新城、淘金等地) 从事一手或二手房业务的毕业生反馈工作中有时 (23%) 或经常 (7%) 会使用英语, 10个客户当中有1个或以上是外国人的占74%, 完全没有外国客人的只占24%, 主要集中在从化、花都、增城等郊区。而且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听说技能, 占77%;其次是阅读技能, 占12%。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英文资料主要有合同和业务单据。在工作上使用英语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词汇量少、专业术语量少、听说能力差及所学英语实用性差四方面。
在回答“在校所学英语知识与技能是否满足工作需求”这个问题时, 半数以上反馈不能满足或相差很远, 占65%, 只有35%认为能满足或基本满足需求。当被问及“房地产英语学习对工作所起的作用”时, 69%认为既能掌握了解专业信息的手段, 又能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认为没有任何作用的占12%。
(二) 广州市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 在调研的78家用人单位中, 有48家认为英语很重要或重要, 超过了六成, 认为一般的约占四成, 认为不重要的没有, 这说明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是有强烈要求的, 但由于受地域的影响, 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相差较大。78家用人单位中, 有33家 (占42%) 认为公司在招聘房地产销售人员时会或有时会考虑应聘者的英语水平, 有21家 (占27%) 选择不会, 其余24家 (占31%) 选择看情况而定, 但招聘时若同等条件, 英语好会优先录用。绝大多数用人单位 (占85%) 认为房地产销售人员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用英语与客户交流, 顺利完成交易”就可以了, 另有少数 (占15%) 认为应达到能看懂英文合同、租赁书, 其余极少数认为应达到全国公共英语一级 (占7%) 、二级 (占7%) 、三级或以上 (占3%) 。这些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在工作中听说技能最重要 (93%) , 其次是阅读技能 (占7%) 。当被问及现在中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时, 超过六成的用人单位 (占65%) 认为不能或完全不能, 认为能或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只有35%。
在回答“针对房地产专业有没有必要开设房地产英语课程”这个问题时, 超过七成用人单位 (占73%) 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另有少数 (占27%) 认为必要性不大或没必要。这些用人单位觉得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依次为:能够真正提高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68家) , 有助于工作顺利开展 (63家) , 提高销售人员的自信心 (54家) , 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 (54家) , 认为没必要的只有2家用人单位。在被问及“开设房地产英语课程对提高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时, 51家用人单位 (占65%) 认为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27家 (占35%) 认为一般, 没有一家用人单位认为没帮助。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学习房地产英语这门课程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 他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并且有信心能学好, 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对教材、教师以及教学方法满意程度不高, 希望房地产英语与基础英语能同时开设, 开设时间最好是两个学期以上。
(2) 广州市房地产行业, 无论是被调查的从事房地产销售的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 大多数认为英语很重要或比较重要, 所占比值超过了六成。
(3) 广州市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是有要求的, 英语良好的毕业生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 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而不是相关的英语等级证书。
(4) 工作过程中因地域不同对英语的需求和使用英语的频率也不相同, 市区使用英语的频率较高, 明显高于郊区。
(5) 房地产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技能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的英语技能均主要集中在听说能力上。
(6) 中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在校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应用过程中显得实用性较差, 行业岗位针对性也较低, 大多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殷切期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
[2]毛亮清.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9) .
[3]徐翠.ESP课程需求分析综述[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
[4]张佃东.突出专业特色强化英语教学[J].才智, 2011 (5) .
[5]Cohen, L., Manion, L.&Morrison, K.Research Methodsin Education[M].London:Roudedge, 2000.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广州英语 篇10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进, 让我们了解到, 它在促进课堂的交互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启发式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综合技术很可能能够迎合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这一发展趋势在天河区得到广泛的认可,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大力支持与鼓励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开展应用尝试交互式电子白板。自2007年天河区曾思伟老师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取得巨大成功后 (获N O C创新发明奖及一等奖) , 2008年, 天河区小学英语又有了一批 (10多人) 优秀教师投入实践, 其中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的谭华老师、天河区龙口西路小学的林慧老师以及广州华工附属小学的胡英老师的实践应用表现突出。她们更进一步地将白板的功能结合到教学实际, 这体现在应用白板功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和重点的支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应用上:创设逼真有趣的语言情境, 对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在体验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多方面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成功经验。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交互白板软件系统带有多种工具箱, 以友好方便的交互界面为师生提供了多种多样强大的教与学的工具 (演示呈现工具、认知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设计创作工具、交流通信工具、交互协作工具、注释评价工具、资源调用工具、操作加工工具、存储转换工具、发表传输工具等) 。” (丁兴富, 2005)
小学英语教师们在探索中根据教学需要, 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标注功能、聚光灯、书写、拖曳、屏幕遮盖、屏幕捕获等功能与图形标注库工具栏以及概念图等技术, 设计逼真的语言学习情境和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 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下页表格是天河区三节小学英语教师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分析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通过“白板功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中罗列出来的教学内容、课型、白板功能、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环节以及应用效果等要素的分析, 我们发现, 不同的教师对白板功能会有不同层面的应用思考和效果, 但仔细分析, 她们基本都是坚持了围绕服务于课型学习特点、语言知识学习目标和技能学习目标三方面的原则来设计教学的。
原则一:白板功能应用服务于课型学习特点
广州市小学英语课型主要分新授课、巩固课和复习课三种。其中, 新授课主要学习任务是对新知识点呈现,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操练语言上口;巩固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对语言结构的巩固归纳和尝试交际应用;复习课的学习任务则侧重于对知识的整体梳理、归纳和综合交际运用。因此, 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目标, 教师在运用白板的功能时, 要有针对性地将一系列的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学习目标侧重点上。例如“白板功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的三节课中, 课1和课3是新授课课型, 教师主要把白板的功能用在了新知识的呈现、理解、巩固和操练上;课2是复习课, 教师则主要把白板功能用在知识的复习归纳、梳理和语言的体验式交际运用上。
原则二:白板功能应用服务于知识学习目标
小学英语的语言知识学习目标主要有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课文对话或篇章等的学习内容。而根据不同的语言知识点, 各有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常见的有语音发音、词汇记忆及应用、句型结构及应用、语法理解及应用、课文情境理解及应用等学习的难点, 许多英语学困生也是因此而产生。因此, 课堂上, 如何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有效地突破以上知识学习难点, 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巩固、应用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原则三:白板功能应用服务于技能学习目标
小学的英语语言技能学习目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四方面技能。其中在以听说为主, 高年段逐渐侧重到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 教师如何结合听、说训练的要求, 设计形式多样、有趣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如何根据读写学习目标的要求,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有效的现场写作辅导等内容, 是研究的第三个目标依据。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评析
谭华老师的部分应用例子及其点评
谭华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关于植树的新授课。如何帮助学生扫除词汇带来的学习障碍, 尽快顺利过渡到后面课文学习和阅读拓展应用是该环节的难点。为此, 谭老师根据白板的拖曳和声音链接功能, 设计了一个检测学生对词汇的读音掌握的练习, 即把新单词和音标打乱顺序排放, 然后让学生选择点击一个音标, 根据听到的读音找出对应的单词, 并将该单词拖到相应发音的音标词下。这个内容是新授课的主要语言学习目标之一,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先对词汇预习, 一是培养学生对词汇的学习策略, 二是通过练习在课堂上整体检测, 掌握学生的情况, 及时补救, 调整策略。它改变了传统的以逐一呈现新单词的教学方式, 提高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培养了学生对词汇学习的能力, 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效率, 使得实现后面的交际发展目标成为可能。图1和图2是谭老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曳和声音链接功能, 让学生根据音标重新排列并认读单词。图3和图4则是谭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用拖拉功能给句子排序。
胡英老师的部分应用例子及其点评
胡英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话题为“B lue W h ale”的新授课。该课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学习wh ales的长和重, 以及比较、理解词汇m ore th an, over。为突破这一难点, 胡老师应用了白板的标注和标签功能, 当提问“H ow long is it”后, 在答句“It can be 37 metres long”中直接对“37 metres”进行标注。同样地, 对下一句的“It can be_______30 metres long”中的“30meters”进行标注。而在横线上, 则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填写“>”的符号。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两个句子的注释部分时, 教师再利用白板的标签功能, 把短语more th an的标签直接覆盖横线上的>符号。同样, 对over的教授方法也是如此。教学实际表明, 胡老师这一举措, 不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了新知识点, 而且还让学生耳目一新, 提高了学习兴趣。如图5就是胡英老师用标签、书写功能突破对抽象词的理解与应用。此外, 胡老师还运用了白板的聚焦功能, 让学生观察两条鲸鱼的嘴巴, 从而很快获得结论有牙和无牙的鲸鱼分别吃的是什么食物。以上, 都体现了新授课对知识重难点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对听说训练目标要求的应用。
林慧老师的部分应用例子及其点评
林慧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话题为“Planting”的复习课。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有关Planting的知识, 提供情境让学生口头交际运用本话题语言, 并要求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仿照课文写一段描述植物生长的话。在对有关Planting的语言知识的归纳方面, 首先林老师运用了概念图的拖曳功能,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和教师共同构建植物生长过程, 并根据提示词进行口头描述, 帮助学生对比、记忆主要语言知识点。如图6就是林慧老师利用概念图等功能构造植物生长过程图并进行描述的实例, 这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而最别出心裁地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是, 林老师选择了一段植花的F lash动画来解决重点, 体验语言交际, 并为本课的写作目标作重要的铺垫。首先通过F lash课件展示种植过程, 通过游戏进行意义性操练, 让学生参与其中, 积极运用语言。然后在学生感知了种花的过程后, 再进行小组讨论, 写出种花的步骤, 从而实现写作的发展目标要求。如图7所示。另外, 林老师还结合白板的标注、书写、拉幕实物投影等功能展示学生作品, 并组织现场集体作答、批改, 检测学习效果, 进行互动交流, 有效地在课堂上辅导了写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英语写作的质量和兴趣。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天河区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集中的培训和实践研究, 让教师们对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目的越来越明确和清晰, 坚持“应用的核心在于促进从灌输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化”, 而不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更不是“为白板而白板”。本文三位教师的应用经验告诉我们, 结合课程目标要求, 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选择不同的功能来设计学习活动, 不但在解决教学重难点, 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提供语言实践情境,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实现知识共同构建, 培养学生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 使由预设到生成的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广州英语 篇11
广东地区处于一个双重边缘的历史语境里,但正是这种环境,让它能够包容万千。这些艺术家带给我们的,是关于视觉的追问和文化的反思。在他们的艺术中,有着他们的迷茫、痛苦,也有喜悦和狂喜。这种种的一切都透过画面、透过作品,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个源于内心生命的奇特感受。他们的艺术是在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对共识与共性的提炼。(因为篇幅所限,原文有删减)
南京四方美术馆—岐异花园开幕展
古都南京新添一座艺术地标。2013年11月2日,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馆展“歧异花园”盛大开幕。位处青山绿水之间的南京浦口区佛手湖畔,比邻24座建筑大师的杰作,四方当代美术馆为公众呈现了亚洲乃至全球独一无二的艺术人文景观。
开幕展由艺术史学家,知名策展人菲利普·皮洛特策划,是一次对当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抗争。参展的中外艺术家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呈现同一个主题的思考:我们的现代文明已经如此这般被工业污染,被消费主宰,这种情况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生活是否依旧可能?
策展人邀请了一批国际上活跃的知名艺术家共同回答这个问题。有多位艺术家受委托专门为此次展览定制作品。
展览还呈现了包括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曾根裕、露西·雷文、马琳·杜马斯、阚萱、卡特兰、村上隆、安塞姆·基弗、杨福东、周春芽、张培力等众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当代艺术家作品。
观众的体验绝不止步于美术馆。比之更宏大的,是耗时十年之久,由20多位建筑大师专门订制设计的建筑生态园区,其中包括矶崎新、妹岛和世、王澍、戴维·艾德加耶、艾未未、张永和、欧蒂娜·戴克、路易斯·曼西拉等国际建筑大师作品。浦口生态资源优良,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年银杏、万只白鹭,这些山水怀抱中的建筑构成一场人类建筑文明和自然的对话,也给人们提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冥想沉思的场所。在快速城市化,建筑审美价值让位于商业利润的当下,这样一种追求美与和谐的建筑实践显得尤为独特和珍贵。
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表示:“与山水的对话,加上大师作品构成的建筑生态,四方美术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美术馆地图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坐标。”
画澳门人文风貌抒中华民族亲情
为加强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美术交流,中国美术家协会、澳门基金会、澳门《美术纵横》杂志社计划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每年定期举办“名家画澳门”采风活动,邀请内地著名美术家赴澳门采风创作,并于2014年国庆65周年暨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之际举办“名家画澳门”大型画展。
首次“名家画澳门”采风活动作为由中国文联和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的分项目之一,于2011年10月23日至26日在澳门展开。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为团长,阿鸽、郭震乾、郐振明、旷小津、梁时民等为团员的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行8人同期赴澳门出席“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开幕式及“名家画澳门”采风活动。
2013年1月21日至25日,以首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为团长、孙志钧、韩敬伟、李洋、许俊、黄华三、唐辉等为团员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团一行10人作为第二批“名家画澳门”艺术家赴澳门进行采风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胡正跃、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副部长张晓光、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澳门文化局局长吴卫鸣亲切会面。澳门销量最大的中文日报《澳门日报》就此次“名家画澳门”采风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中国 篇12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440m高,包括103层塔楼和6层平台,其中有五星级酒店、会议宴会设施、零售商店及住宅和酒店式公寓。该塔被构思为一个平稳、光滑、优雅的形象,这完全不同于基地周边现有的高层建筑。在技术方面,其带有空气动力学形式的三个立面经过精心设计和转向,以应对主要的季风方向,从而减少风荷载。
该大楼平面为类三角形,将提供更加高效、灵活的办公空间,为用户提供最大的视野—俯瞰珠江景色和整个广州市。优雅的曲线勾勒出建筑的立面轮廓,建筑在高度的三分之一处达到最宽,随着高度的增加渐渐收窄,直至楼顶。建筑设计也因采用了世界上最高的直径网结构而显得特别醒目,并贯穿于整个建筑立面,这种坚固的“双管”结构取代了对于传统梁柱结构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构不仅可以减少钢筋的用量及对昂贵的大规模阻尼技术的需求且更加耐用结实,同时也加强了减震效果。
70层楼的无柱开放式空间提供了175 000m2的A级办公区域,核心筒采用了双层电梯,用户可以高效穿梭于一系列空中大厅。五星级的四季酒店位于最高的33层,120m高的中庭被安置在酒店的中心。酒店的客房、餐馆和酒吧被安置在周围。从下向上仰视,中庭形成一系列菱形结晶状外观,与立面的直径网格交相呼应。
设计中采用了几项用以减少冷却负荷和能量消耗的创新策略。主要朝南的立面最初就设计为双层幕墙,所以室内无需外立面的遮阳设备便能达到适宜环境,既减轻了设备维护问题,也保持了大楼外观的平滑。双幕墙技术还可以使用更加透明的玻璃使建筑内部的独特结构清晰可见。另外,光伏电池板与遮阳栅板的组合位于设备层和将来可能用于装配冷却机的地方。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塔通过一个高度达4层的入口大堂与邻近的裙楼相连,来访者通过大堂可以直接到达会议中心、宴会厅和面积多达45 000m2的高档购物中心。两座100m高的酒店式公寓塔楼坐落在裙楼的主体之上。地下商场与广州地铁系统相连,将为邻近的商业发展提供机会。其下的楼层提供停车场和服务设备。
整个建设工程将于2010年10月广州亚运会开幕之前完成。
The City of Guangzhou developed a masterplan fo r its ne w CB D,the Z hu j i a ng Ne w To w n,whi c h formed part of an ambitious series of developments to make Guangzhou's hosting of the Asia Games 2010.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masterplan was the idea of a twin tower composition to frame a new central axis running in a north-south alignment and conceived as a green landscaped zone. This would extend southwards from the city's railway station, over the Pearl River and across to a new 600m landmark structure, the Guangzhou TV tower.
The twi n to wers wo ul d form a g ate w ay to the new commercial district to the north and divide this CBD area from a new cultural district o n the e dge of the Pearl River.The new cultural area will contain an Opera House by Z aha Hadi d archite cts and the Guang do ng Museum by Ro cho Architects.I n 2005the C ity of Guangzhou launched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o design the Guangzhou Twin Towers.
Wilki nso n Eyre Architects,were suc cessful i n the City’s design competitio n and were appointe d,with engineers Arup and South Chi na Design Institute(SCUT),to develop the detailed design for the West tower,later re-named the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GIFC).The East tower design was not brought forward by the City at this stage.
The Guangzhou Iny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is a 440m high, 103 storey tower and 6 storey podium development containing offices, 5# hotel,conference/banqueting facilites, reatil and residential/serviced apartments.
The tower is conceived as a smooth, sleek ,elegant shape whi ch is quite unlike other e xisti ng built high rise buildings.The 3 sided aero dynamic form,with smooth rounded c orners,has been carefully designed and orientated to respond to the major monsoon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s which will reduce wind load.
The 3-sided shape of the building in plan will provid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office floor plates and expansive views for the o ccupants over the Pearl River and City of Guangzhou.In elevation the building profile is elegantly curved being widest one third up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 ng before taperi ng to its narrowest at the very top of the building.The striking building design also incorporates the worlds tallest dia-gri d’structure,whi ch flo ws around the building façade.This inherently stiff‘tube-withintube’structural solution dis penses with the need for conventional mass ive mega columns and outriggers.The resulting structure is comparatively stiff whilst utilizing an eco nomic quantity of steel which also alleviates the nee d for expe nsive mass damping technology.
70 storeys of column free office space provide 175,000sqm of grade A space which is accessed via the ultra efficient building core which i n c o rpo r at e s do uble d e c ke r s huttle lift s s e rv i ng a series of‘sky lobbies’.
A 356 ro o m,5*Fo ur S e aso ns Hotel occ upy’s the top 33 storeys of the tower.Drama is provided by the i ncorporatio n of a 120m high top lit atrium at the he art of the hotel,around which the hotel’s major functi ons-restaurants,bars and guest bedroom floors-are arranged.The crystalline form of the atrium perimeter has been profiled to form a series of diamond shapes when viewed from below,reminiscent of the building’s diagrid structure.
The towerwas designed with a number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reduce cooling load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The major south facing facades 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with double skin facades to provide high levels of shading without the need for external shading, which would have given both maintenance issues and impacted on the building's smooth shape. The double skin technology also allowed a more transparent glass to be adopted which in turn allowed the building's unique structure to be more clearly visible. Photovoltaic cells were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building's cladding at plant floor levels and space bas been allowed for future incorporation of ice- storage cooling.
The main tower is connected to its podium by a impressive 4 storey glazed entrance space which allowsdirect access to the conference and banqueting facilities and 45,000sqm of high end retail space. Two, 100m high serviced apartment towers float above the main podium. Below ground retail connects to the recently constructed Guangzhou metro system and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connect into adjacent retail development.A series of baseme nt servici ng and car park levels complete the design.
【广州英语】推荐阅读:
广州英语阅读训练08-12
广州小学英语阅读07-01
广州中考预测英语作文11-16
广州美联英语培训机构12-14
广州六年级英语上试卷05-17
小学英语广州版短语08-08
广州少儿英语必备原版歌曲06-16
广州版五年级英语作文08-15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研网08-31
广州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