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词翻译

2024-07-24

叠词翻译(共4篇)

叠词翻译 篇1

诗歌翻译一向被认为是艰难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语言优美、凝练,不足百字就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表达作者的心声。中国诗歌保有自己的语言结构,尤其是古诗,有着独特的古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国人阅读时经常将这种古语形式解构成现代汉语,因此要将古代中文翻译成另一种现代语言更是困难重重。更不用说现代汉语(以下简称中文)与现代英语(以下简称英语)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音律和节奏。中文诗歌追求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吟诵时琅琅上口,给人以韵律感和美感。英文诗歌则以音素为单位,讲究轻重音的排列。翻译过程中在忠实传达诗歌意义与意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中文诗歌的音韵之美,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文对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效果,是古诗英译的不断追求。

一、文化和语言因素

在诗歌翻译中任何被认为对原文不忠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翻译失败,这里包括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奈达(1969)认为,相对充分的语际间的交流基于两个基本因素:语义相似性和句法结构相似性。就笔者理解,前者指的是翻译的文化因素,后者指的是翻译的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历史因素(习语和神话传说)、地理因素、宗教因素等等。读者会倾向于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诠释他们所读的内容。柯平(1999)认为可译或不可译性的问题紧密关系到人对于语言本质、意义与翻译的理解。不同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言风格会影响翻译的效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其可译性问题是度的问题:源语言符号承载的意义所处的语言水平越高,其可译性的难度越高,反之亦然。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来,中国诗歌尤其是古诗,语言简练但承载的意义十分复杂,因而可译性的难度也高,翻译时应谨慎处理。

二、许渊冲的“三论”

作为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许渊冲教授将诗歌理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Art of beautific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best as in rivalry)”。这里的“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和形美(the principle of beauty in sense,sound and form),后被称为“三美论”,成为诗歌翻译中美学的标准。“三美论”来源于鲁迅的观点:“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三美之中,最重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作为诗歌翻译,如果没有音与形,只是表达出意,就失去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只是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翻译了。“化”指的是等化、浅化和深化(equalization,generalization and particularization),来自于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了。”许渊冲对其中的“化”的意义加以丰富延伸。他提出,“在译诗的时候,我要求在传达原诗这种‘音美’和这种‘形美’的范围之内,用‘深化’‘等化’‘浅化’的译法,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由此可见,“三美论”是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的效果,是本体论;而“三化论”是诗歌翻译的翻译方法,是方法论。在“三化论”中,“如果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有距离,或是译文和原文‘意似’并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就可以采用‘浅化’或‘深化’的译法”不然,则采用“等化”的译法。同时,“只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译文,不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也就是说,浅化是将原文中的表达在目标语中变得浅显易懂,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等化是为了尽可能地达到目标语与原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深化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将原文的深层意思传达给给目标语读者。而“之”指的是知之、好之和乐之,来源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想的诗歌翻译必须让目标语读者根据译文得到知之、好之、乐之的接受效果。“知之”是指目标语读者明白译文讲的是什么,理解原文诗歌的内容;“好之”是指目标语读者喜欢诗歌,通过译文喜欢上原文;“乐之”是让目标语读者对译文乐在其中,能够享受到诗歌之美。因此,“三之论”中“乐之”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三之论”是诗歌翻译应该达到的三个境界,是目的论。总而言之,翻译是一种“美”“化”“之”的艺术,以“美”为美学标准,以“化”为翻译手段,以“之”为翻译目的,忠实对等、形神兼备是译者们不懈的追求。

三、叠词的翻译

叠词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指的是相同的词、词素或者音节重叠使用。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体现语言的韵律感。陈望道曾经指出:“(汉语的叠词)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陈兰香认为,“叠词是汉语言文字中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因为它充分利用汉字语音音节的特点,把字音的复叠所具有的表情大衣的作用提高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换而言之,叠词不仅叠加了字的音律,还将表达的意义与意象进行叠加,因此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它的翻译是一大难点。如何既准确的表达出叠词所传达的意义与意象,又尽可能的保留叠词的韵律感,是翻译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不准确的翻译让人若有所失,而恰当的翻译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下略)

此诗三个版本的翻译如下:

(1)by Xu Yuanchong

I see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2)by Li Delan

Seeking,seeking,fumbling,fumbling,

Cold cold pale pale,

Chilly chilly cheerless cheerless,

Choking choking.

(3)by Clara Candlin

Seek,seek,search,search;

Cold,cold,bare,bare;

Grief,grief,cruel,cruel grief.

在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中,诗人用开篇的七组叠词直抒胸臆,勾勒出一副若有所失、孤苦无依、肃杀凄凉的画面,传达出哀怨凄凉的感情。可以说叠词的运用功不可没,平音寻寻、清清、凄凄和仄音觅觅、冷冷、惨惨、戚戚交替出现,抑扬顿挫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因此必须体现在译文之中。译文(2)和(3)中两位译者也意识到了叠词的重要性,因此将对应的英文单词进行重复,但是这样的机械重复不能准确传达出诗人的真实情感。并且从音美而言,单词的重复既不押头韵也不押尾韵,失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许渊冲放弃了简单的英文单词重叠,而是从音素入手,用了八个“s”音。从发音来看,“s”音属于摩擦音,口腔虽未完全阻塞,但气流必须从上下排牙齿中间挤出,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s”的发音可以一直延伸,但又不像元音发音那么响亮,从音美角度看能产生出缠绵纠结的效果;并且从唇齿间挤出的气流让人感到一种受阻而艰辛。因此,“see,seek,search,so,sad”这些词能描绘出一副悲惨孤独的画面,从而传达出诗人的心情。可以看到,许渊冲的版本达到了他所提出的“三论”,所以这个版本要比其他的更好。

下面再以《古诗十九首——其二》为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牍。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细手。(下略)

此诗四个版本的翻译如下:

(1)by Herbert A.Giles

Green grows the grass upon the bank,

The willow-shoots are long and lank.

A lady in a glistening gown

Opens the casement and looks down.

The roses on her cheek blush bright

Her rounded arm is dazzling white;

(2)by Arthur Waley

Green,green,

The grass by the river-bank.

Thick,thick,

The willow trees in the garden.

Sad,sad,

The lady in the tower.

White,white,

At the casement window.

Fair,fair,

Her red-powered face.

Small,small,

She puts out her pale hand.

(3)by Ezra Pound

Blue,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 have overfilled the closer garden.

And within,the mistress,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White,white of face,hesitates,passing the door,

Slender,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4)by Xu Yuanchong

Green,green,the riverside grass,

Fair,fair the embowered lass.

White,white,from the window she sees

Lush,lush,the garden's willow trees.

In rosy,rosy dress she stands;

She puts forth slender,slender hands.

这首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运用了多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这些叠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绿色的花园中,一位美丽的女郎坐在窗后等待着丈夫归来。这些叠词对于意象意境的生成非常重要。在第一个版本的翻译中,叠词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只是达到了浅化的效果,即目标语读者理解了这首诗歌的意思,但是失去了原诗的音韵之美。第二个版本的译者注意到了这些叠词所起的作用,他将这些词翻译出来并放到独立行来进行强调。但是,诗句的原有结构被破坏,也就是“形”不美,整首诗显得长而累赘。并且,把“郁郁”翻译成“thick”、“盈盈”翻译成“sad”、“纤纤”翻译成“small”并不合适。第三个译文版本中,庞德只译出了三个叠词“青青”、“皎皎”和“纤纤”。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本虽然改变了诗句的原来顺序,但是将诗句中原有的叠词准确译出,这些词形成的韵律更好地体现了诗句表达的意境。在三美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许渊冲舍形美而取意美和音美。事实上他的译文摆脱了原文的形式束缚,创造了新的形式格局,虽与原文不对等但独具匠心。

总之,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古诗英译过程中,音、意、形三者密不可分。译者应以许渊冲教授的“三论”为翻译标准,以“美”为美学标准,以“化”为翻译手段,以“之”为翻译目的,准确传达古诗原文的意,力求保留原文中的音与形,使音与形帮助传达其意,从而帮助目标语读者完整理解和领略原文的意境之美,让目标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情感。

近代汉语“叠词+儿”用法小考 篇2

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 “儿”从魏晋时开始虚化, 到唐朝时开始形成后缀。唐宋时期作为儿缀的初始阶段, 儿缀主要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后。我们对唐宋时期的《全唐诗》、《唐人小说》、《王梵志诗校辑》、《寒山拾得诗校评》、《敦煌变文集》、《祖堂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新五代史》、《全宋词》、宋人话本、禅宗典籍以及《梦粱录》、《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等语料中的后缀“儿”进行了考察, 发现唐五代时期用于叠词性成分的儿缀很少, 仅在《唐人小说》中发现了两例。两宋时期考察的语料中未发现此种用法。

(l) 后夜必使精精儿来杀某及碱仆射之首。 (《聂隐娘》)

(2) 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 (《聂隐娘》)

“精精儿”“妙手空空儿”中的“儿”分别加在叠音“精精”和四字短语“妙手空空”的后面, 结合原文我们知道在这里表示均表示人名, 与用于名词性成分后表示人名的用法相同, “儿”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完全虚化。

(二)

叠词后用儿缀, 唐五代时期我们在考察的语料中只发现了一例“精精儿”, 它表示人名, 两宋时期, 在考察的语料中没有发现此种用法。金元时期, 儿缀用于叠词后的用例增加, 但数量也不是很多, 主要是放在叠音形容词、量词、副词的后面。例如:“活活儿”“快快儿”“件件儿”“颇颇儿”等。

(l) 他还是活活儿的哩。 (王日华《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2) 我一顿吃了五碗饭, 吃得饱饱儿了。 (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

(3) 你快快儿地去了罢, 省得我恼了。 (无名氏《阳平关五马破曹》)

(4) 则俺那画堂中攒簇的来件件儿好…… (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志》)

(5) 我颇颇儿的。 (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其他的还有形容词重叠的“早早儿”“紧紧儿”“光光儿”, 量词重叠的“点点儿”“椿椿儿”等。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叠词都是单音节的形容词、量词、副词重叠。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双音节词语重叠后用儿缀的。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讲到重叠式副词时, 说“好、快慢、远、早……”等本来是形容词, 重叠后只能做状语, 可见已转化成副词。因此, 在这里我们对于形容词重叠的“快快儿”“早早儿”也可以认为是副词后用儿缀。从语法功能上看, “叠词+儿”结构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状语、补语等。从语法意义上讲, 重叠后的形容词、量词或副词后用儿缀一般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感情色彩的加强。

(三)

金元时期, 儿缀粘附的叠词有形容词、量词和副词。明清时期这些叠词后仍然带儿缀, 语法功能和以前也没有不同。例如:

(1) 你明儿去告诉你的男人, 我们的车马早早儿的预备好了, 省得挤。 (《红楼梦》一百一十一回)

(2) 春梅道:“爹娘正睡的甜甜儿的……” (《金瓶梅》三十回)

(3) 句句儿听着哩。 (《西游记》三十二回)

(4) ……我天天儿合他一同侍奉公婆。 (《儿女英雄传》二十四回)

(5) 偏偏儿的遇见这样没人心的东西, 竟一点儿不知道女人的苦处。 (《红楼梦》八十一回)

(6) 自从今年来, 见他的差使渐渐儿的多起来了。 (《儿女英雄传》四十回)

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时明清时期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形容词重叠的形式有了变化

金元时期,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只有“AA”式, 明清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AA”式

(l) 西门庆道:“怪奴才, 你好好儿的, 怎的不好?……” (《金瓶梅》三十二回)

(2) 望你和我早早儿去罢。 (《西游记》三十九回)

(3) 姑娘只把腕子轻轻儿的往怀里一带…… (《儿女英雄传》二十八回)

(4) 我书桌子抽屉里有一本薄薄儿竹纸本子…… (《红楼梦》八十四回)

B、“ABB”式

(1) ……那脸上红扑扑儿的一脸酒气。 (《红楼梦》一百回)

(2) 见他瘦的黄恨恢儿, 不比往时, 两个在屋里大哭了一回。 (《金瓶梅》六十一回)

(3) 不然, 如何天生总怪刺刺儿的… (《金瓶梅》五十九)

(4) 吃的光睁睁儿的, 走来哥家, 问王六儿讨酒吃。 (《金瓶梅》三十八回)

(5) 你们这么年轻轻儿的, 心里就肯送到这件事上头, 难为你们俩。 (《儿女英雄传》四十回)

(6) 要眼睁睁儿的把只煮熟了的鸭子给闹飞了。 (《儿女英雄传》四十回)

(7) 我可不信你这假惺惺儿了! (《儿女英雄传》二十三回)

C、“AABB”式

(l) 你正经老老实实儿的坐在那儿给孩子吃就完了, 又闹这些累赞! (《儿女英雄传》三十九回)

(2) 这个女孩儿我也见过, 可倒大大方方儿的。 (《儿女英雄传》四十回)

(3) 又何曾听见过他婆婆妈妈儿的念过声佛来? (《儿女英雄传》三十一回)

2、出现了动词重叠形式

金元时期, 儿缀粘附的重叠形式只有形容词、量词和副词。明清时期, 出现了动词重叠形式后带儿缀的结构形式。如“走走儿”“打打儿”“耍耍儿”“坐坐儿”“醒醒儿”“歇歇儿”“躺躺儿”“躲躲儿”等等。例如:

(1) 这行者厉声高叫道:“带我耍耍儿便怎的!” (《西游记》二十六回)

(2) 请他爹和大姐姐坐坐儿…… (《金瓶梅》二十一回)

(3) 便站起来道:“当真的妹妹歇歇儿罢……” (《红楼梦》八十七回)

(4) 张金凤便向他们道:“你们先躲躲儿, 让我们说话。” (《儿女英雄传》二十六回)

动词重叠形式除了“AA”外, 还有“AABB”式后用儿缀的。例如:

(5) 吴大铃子道:“只怕姐夫进来, 我每活变活变儿。” (《金瓶梅》五十一回)

(6) 冯妈妈道:“爹既是许了你, 拜谢拜谢儿……” (《金瓶梅》三十七回)

在这里, 动词重叠也是重复动词的量词形式, 因为“Vv” (坐坐) 是表示不定少量的“v一v” (坐一坐) 的省略形式, 而且动词重叠 (坐坐) 量的意义 (行为量少时间短) 是“动、量结构”中量词性成分本身的意义, 与前面的动词 (坐一) 无关。

摘要:根据王力的比较谨慎的说法, 儿缀出现于唐代。本文选取唐宋、金元、明清三个时期的语料, 对“叠词+儿”用法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分析, 力求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关键词:叠词,后缀,儿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关于汉字叠词的读音研究 篇3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往来, 其中,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中日同属东亚汉字文化圈, “叠词”作为汉语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 同样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日常会话或是文学创作中, 如果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叠词, 那么将会使语言的表达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富有韵律感。对于日语叠词的研究, 日本国内多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 侧重于对古语的研究。中国国内对其的研究也很有限, 大都侧重于对其结构、语法意义的分析。对于汉语叠词的研究, 中国国内起步较早, 且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形成了多视角、多方法的研究体系。 (1) 但中国国内对日汉语叠词的读音研究则非常少。本文将从读音方面入手, 对叠词进行研究。

一、关于汉字叠词

首先, 要了解“叠词”的定义。《日汉双解》中记载, 叠词就是同一个词重复而形成的词, 比如“われわれ”“泣き泣き”等。 (2) 《新明解国语辞典》中也有记载, 叠词就是同一个单词的词根重复, 形成的复合语。 (3) 本文将对汉字叠词的读音进行研究。日本的汉字读音, 分为音读和训读, 这两种读音方法对于叠词同样适用。《日语概说》中记载, 音读是接近中国汉字原音的日本语化的汉字读音。训读是不考虑汉字的原音, 只利用汉字的字义和字形来表示日本固有的词语。 (4)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 下面把汉字叠词分为训读叠词和音读叠词。

二、训读叠词

笔者通过对《广辞苑》细致研读, 逐个分类, 一共总结出212个训读叠词。

青々、赤々、明々、飽き飽き、厭き厭き、浅浅、鮮鮮、足足、熱熱、辺り辺り、厚厚、当て当て、後々、粗粗、言う言う、生き生き、歳歳、何時何時、苛苛、浮き浮き、蠢蠢、薄薄、内内、生まれ生まれ、浦々、枝枝、笑み笑み、追い追い、汪汪、追追、起き起き、怖じ怖じ、押せ押せ、条条、各各、朧朧、思い思い、面面、親親、折折、替え替え、返す返す、限り限り、斯く斯く、数数、堅堅、方方、且且、角々、廉廉、頭頭、予予、辛辛、軽軽、枯れ枯れ、涸れ涸れ、嗄れ嗄れ、離れ離れ、代わり代わり、消え消え、聞く聞く、刻刻、段々、屹屹、衣衣、切れ切れ、際際、種種、口口、暗暗、転転、暮暮、呉呉、黒黒、実に実に、斯う斯う、声々、事々、異異、粉々、瘤瘤、五分五分、細細、込み込み、此れ此れ、頃頃、怖怖、強強、冴え冴え、先々、様様、寒々、更更、爽爽、頻頻、繁繁、下下、品品、屡屡、島々、染染、白々、皺皺、末末、好き好き、杉杉、透け透け、筋筋、隅々、端端、其其、絶え絶え、高々、度度、誑誑、近近、散散、月月、付き付き、継ぎ継ぎ、熟熟、常常艶艶、粒粒、円円、壷壷、端端、滑滑、手に手に、時々、年年、飛び飛び、共共、取り取り、萎え萎え、直直、尚尚、中中、長々、泣く泣く、謎謎、何々、生生、並並、握握、賑賑、憎憎、温温、抜けぬけ、後々、伸び伸び、延び延び、鈍鈍、安々、易々、痩せ痩せ、柔柔、山々、闇闇、破破、行く行く、揺す揺す、余所余所、世に世に、弱弱、接接、果て果て、早々、腹腹、遥遥、晴れ晴れ、冷え冷え、引き引き、久々、人々、日に日に、隙隙、広々、深深、節節、振振、外外、惚け惚け、細細、程程、仄仄、惚れ惚れ、前々、益益、先ず先ず、雑ぜ雑ぜ、又又、未だ未だ、区々、丸丸、稀稀、見え見え、見す見す、味噌味噌、道々、皆々、見る見る、向き向き、蒸し蒸し、群群、持ち持ち、持て持て、元元、揉み揉み、諸諸、態態、割り割り、我我。

三、音读叠词

上文中笔者对音读的定义进行了阐述说明, 接下来, 笔者要进一步对音读叠词进行分类。那么, 首先要了解音读的种类, 由于汉字或汉语传入日本的时期和途径的不同, 还有汉字在中国的地域性差异等原因, 音读可以分为吴音、汉音、唐音。吴音最早传入日本, 主要是公元五六世纪受中国长江下游一带地区影响颇大。汉音大约在中国的隋唐时期通过儒教的典籍传入日本, 主要受中国北方长安一带的发音影响, 现在日语中的大部分汉字发音都是汉音。唐音是中国宋代以后传入日本, 主要受中国南方地区的发音影响, 唐音在汉字读音中占的比例不大, 主要是禅宗方面的用语以及部分事物、器具等的名称。 (5)

(一) 吴音叠词

笔者通过同上的方法总结, 全部吴音叠词如下:

一一、軽軽、香香、重々、代代、大大、内内、日日、人人、続々、役役、八八、別々、万万、直直、陸陸。

吴音叠词总计16个, 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都很小, 所以只要全部记住,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就能减少读错音的情况发生。

(二) 汉音叠词

依旧是同上的研究方法, 汉音叠词一共218个。

藹藹、靄靄、郁々、殷々、陰々、鬱々、営々、永永、役々、奕奕、奄奄、延延、炎炎、婉婉、往往、怏怏、怪怪、恢恢、晦晦、艾艾、鎧鎧、諤諤、赫赫、戛戛、侃侃、閑閑、関関、緩緩、厳厳、岌岌、汲汲、急急、恐恐、皎皎、兢兢、業業、近近、欣欣、金金、僅僅、空空、炯炯、軽軽、孑孑、月月、件件、拳拳、娟娟、涓涓、眷眷、喧喧、元元、広広、行行、香香、舷舷、言言、玄玄、浩浩、耿耿、皓皓、煌煌、刻刻、囂囂、轟轟、極極、忽忽、昏々、懇々、滾々、再々、歳々、済々、在在、嘖嘖、索索、燦燦、三三、珊珊、散々、式式、叱叱、質質、綽綽、灼灼、寂々、習習、粛々、種々、順々、諄々、恂恂、循循、旬旬、少々、昭昭、悄悄、章章、晶晶、悚悚、上上、条条、常常、徐徐、津津、蒸蒸、畳畳、深深、賑賑、陣陣、寸々、清清、井井、青青、正正、凄凄、生生、精精、済済、寂々、戚戚、切々、屑屑、節節、閃閃、先先、戦戦、前前、漸漸、早々、怱々、草草、嘈嘈、淙淙、総総、像像、雑雑、促促、続々、対対、諾々、淡々、坦々、耽耽、段段、団団、亭亭、滴々、転々、点々、電電、等々、灯灯、堂々、得得、吶吶、喃喃、年年、念念、躍躍、悠悠、優優、幽幽、洋々、揚揚、様様、溶溶、翌翌、翼翼、白白、漠々、莫莫、鉢鉢、半々、斑斑、万万、頻々、品品、福福、沸沸、分分、変変、便々、方方、茫茫、勃勃、本本、盆盆、毎々、満々、漫々、蜜蜜、密密、銘銘、明明、冥冥、瞑瞑、面々、綿綿、濛濛、朦朦、黙黙、悶々、磊磊、落落、楽楽、爛爛、凛凛、累々、玲玲、麗麗、歴々、烈々、恋恋、連連、漣漣、朗朗、浪浪、労労、碌碌。

由此可见, 汉音叠词占的比例非常大。

(三) 唐音叠词

经过笔者非常严谨的调查发现, 唐音叠词一个都没有。

四、结语

鉴于笔者学问疏浅, 对于以上汉字叠语的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只希望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待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批评赐教。关于为什么叠语会有以上的读音分布, 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笔者会抱着严谨治学的态度继续研究下去。

注释

1孙明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期, P15.

2日漢双解.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11月6次印刷, P783.

3広辞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2006年10月2次印刷, P1310.

4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104.

叠乳名与叠词审美特质的契合 篇4

审美轨迹契合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也是交往的工具。其审美轨迹, 使之朝着语言审美的最高境界——“美语”发展。上古语言交际以单音词为主, “先秦两周时代是汉语语汇由单音词为主向双音词为主开始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 (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突出的差异是词的负载形式不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 而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词为主。” (4) 汉语由单音词演进为双音词, 双音词又演变出双音叠词、双声词、叠韵词, 其演变反映了汉语美化历程, 朝着“美语”殿堂前进的轨迹。乳名的演变轨迹和叠词有着某种契合, 从单音名后羿之“羿”, 到魏武帝曹操“阿满”双音名, 从粗名、贱名“二孬”、“狗剩”, 到诉求意愿强烈的“富贵”、“大安”, 到时代色彩浓郁的“入社”、“文革”, 再到当代“芊芊”、“琛琛”等叠词名, 其演进轨迹同样向着“美名”的境界发展。叠词、叠名折射着词语、乳名相同的审美轨迹、印痕。

审美特质契合

人们偏爱用叠词为孩子取名, 一方面具有时代因素, “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 (5) ;另一方面, 叠词、叠名具有相似的内在特质, 审美特质有着更多的契合。

节律、韵律强烈, 富有音乐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 由两个层面构成:语音层和符号层。语音层和语言相伴而生。语音是语言的外包装元素, 接触感知任何一种语言首先是语音。语言审美是由层递的, 语音处在第一顺序层。汉语音节演进, 由单音节到双音节。虽然汉语音节元素中元音占优势, 使汉语发音响亮, 富有乐音, 但节律美、韵律美是音节之间相互影响配合的结果。音节相互配合形成语流, 语流呈现出语音审美的参差性、错落性、多样性, 形成抑扬顿挫的审美听觉。叠词不是两个音节简单重复, 也不是两个相同的音节简单罗列, 两个相同语素或两个相同汉字重叠后, 便形成语流, 声、韵、调随之发生变化, 两个音节成为相互依存的发音整体, 音素、调值发生音变。音节1变读重音, 音节2变读轻音, 一重一轻, 一长一短, 形成错落, 呈现节律、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余味无穷。节律美、韵律美是美的一种形式, 在诸多审美元素中, 是最易感受的。如《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 衣锦褧衣。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 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 说于农郊。四牡有骄, 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 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罛濊濊, 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这首诗最后一节除结句没有叠词外, 其余六句都使用了叠词, 通读全诗, 就会明显地感觉到, 最后一节较前三节声调铿锵、音响和谐响亮, 节律感、韵律感强烈, 声音悠扬, 声调优美动人。感知乳名, 首先感知语音, 而后内涵。从单音名到双音名, 从双音名到叠词名, 从前后缀名到叠名, 从粗名、贱名到叠名。叠词名在节律、韵律、乐感方面的优势及声韵审美效果显而易见。如“蛋”, 单称不雅, 前缀“小蛋” (有贬称之嫌) , “蛋儿”, 亦可, “蛋蛋”动听, 喜爱程度较儿化更为鲜明。这类叠词、叠名一般是单纯词, 其内涵并未深化, “蛋蛋”并非许多“蛋”、珍贵“蛋”, 并非两个语素义的张弛。审美关注点主要在语音变化上, 增强语音审美的厚重感, 收到唤咏朗朗上口、听赏耳爽心悦的审美听觉效果。“音节重叠是汉语音节审美表现力的一大特点, 也是汉语语音的突出审美特点。” (6)

音义双关得天独厚的审美契合。审美的终极目的莫过于事物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语词、乳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是达到“音义双关”。叠词分为单纯词叠词 (也称叠音词) , 审美的关注焦点为语音层面, 词的内涵并未提升, 强化节律美、韵律美等听觉层面的审美效果。如“潺潺”、“皑皑”等。这样的审美样式是有缺憾的, 忽略了内涵美。如元代散曲家乔吉的《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此曲通篇都运用了叠词, 若和《古诗十九首》 (之一) :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相比, 后者用了六个叠词, 读来铿锵悦耳, 节奏明快, 韵律强烈, 全诗意境缠绵多情, 极具震撼力。《天净沙》则内涵单薄, 有游戏文字之嫌, 声韵满溢, 情境不足, 缺乏真情实感。

另一类为合成词叠词。从语法角度考量, 合成叠词具有附加意义。名词叠词含有“每每”义, 量的递加, 如“人人”;动词叠词含有“尝试”义, 如“笑笑”;形容词叠词含有“色彩浓重, 程度加深”的意思。叠词中, 形容词叠词具有高频率, 《诗经》171篇运用了形容词叠词。可以说形容词叠词是词语最高级审美形式, 不仅具有节律美、韵律美, 更为可贵的是它可以使内涵隽永、含蓄、色彩浓重, 情感加深。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将难息……

此词开头七个叠词, 甚博文人墨客称赞。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 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七个叠词使词在音节上抑扬顿挫, 和谐悦耳, 富有音韵美, 在情感上层层深入, 步步加浓, 描绘出一幅冷落凄惨的残秋景色, 并烘托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叠词为全词悲剧美起到了增饰作用。

形容词叠名同样具有色彩浓重、情意绵长的审美效果, 如“聪聪”是非常聪明, “皎皎”是特别皎洁, “莹莹”是非常光亮透明。这些名字不仅满足了听觉的审美感受, 而且更融入了父母的聪明才智, 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可以说是名字的高级形式。

亲切、喜爱的喜剧审美效果。笔者曾对幼儿教师教学用语及一些幼儿读物用词做过初步统计, 叠词的使用率竟高达30%。叠词除了如上所述的审美特质外, 它还给人亲切、喜爱的喜剧审美感受, 如“毛毛”、“咪咪”等。当代青年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叫“东东”, 将宠物狗叫“狗狗”, 称喜爱之人“猪猪”、“巩巩”、“笨笨”一类富有喜剧的爱称。很多孩子起“丁丁”、“点点”、“蛋蛋”、“闹闹”之类的乳名。这类乳名及用语, 不仅呼唤起来亲切动听, 听起来亲切可爱, 甚至还富有幽默感, 而且又是传递父母对孩子爱的最直接的方式, 体现了人类的爱心, 在某种程度上, 满足了人们审美的心理需求。

正因为叠词、叠名具有如此鲜明突出的审美特点, 在审美的意愿、形式、方法、内涵等诸多方面有着诸多契合, 把语言、名字向着审美的最高境界升华。人们拿来作为自己心肝宝贝的名字, 也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1 (6) 计永佑:《语言学趣谈》,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年版, 第229页, 第209页。

2 (3) 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5年版, 第24页。

3 (4) 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2年版, 第291页。

上一篇:Java程序设计教学下一篇:教师也需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