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需要关爱(精选5篇)
教师也需要关爱 篇1
在教育界里, 一说到表扬,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学生, 因为他们认为表扬可以使学生们自觉地, 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任何事情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然而有谁会想到教师也需要表扬呢?
人是有感情的, 对身边人的评价十分利重视, 一句看来简单的表扬, 一句温馨的话, 就如同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在教育工作中, 大多数都教师都非常在意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评价, 领导的赞许和表扬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添加剂, 将会促进其工作干劲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开发, 改善上下级关系, 形成团结协作, 积极进取, 奋斗不息的工作局面, 然而, 现实生活中多数学校负责人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并且非常吝啬自己的表扬, 只看到教师工中的不足之处, 却怎么也找不着教师的优点, 批评, 说风凉话, 拿自己的优点与教师们比, 把自己的审美观点, 工作风格, 处世态度强加给教师们, 这在教育工作中是常有的事, 殊不知他们举动也会给教师的终生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作, 造成教师在工作中的被动, 如此一来, 教师在工作中, 何谈进取, 何谈有所作为, 更别谈什么雄心大志了?
我是师范刚毕业两年的学生, 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几年时间, 在和我一起分配的同学中, 有一个在矿上教书, 我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 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了他工作的并不顺利;他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上了教学岗位, 平日里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有关工作中的问题, 以百倍的热情和信心教育学生, 学校业务负责人的一席话改变了他, 使他陷入自卑的深渊难以自拔, 这位学校领导在教学一线仅工作了几年, 可他听完这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后, 凭着个人的认识在全体教师会上彻底否定了这节课, 并说什么要搞一个模式供这位年老师学习, 当这位教师重重地挨了当头一棒, 被领导浇了一身冷水后, 一蹶不振, 慢慢的形成的自卑的心理, 从此,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失去了信心, 不能客观评价, 两年来, 这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一直不错, 所带的班也是在学校屈指可数, 可他从不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搞的系列活动, 当然, 他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可想而知, 这位领导漫不经心的几句话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今天我们看待学生,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个性有潜能的人来看, 要着眼于他的发展, 要考虑孩子在终身发展的角度看,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不能加为他的一个错误就不去教导他”, 在会议上, 领导们总是说这些教育老师如何教导学生的话, 可现实中, 他们又是如何呢?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更何况是一位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 何况是一个教学经验空白的青年教师!再者, 这位教师的课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是不可能把教材挖掘得那么深、那么透, 总得有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 他能带领学生学会一个新字, 读上几遍课文, 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这说明他的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就应该给予表扬, 给予鼓励, 在鼓励的同时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这样一杰, 效果不是更好吗?更何况“教师无定法, 贵在得法”尤其是语文教学, 教师本身的素质不同, 审美观点也就不同, 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 教学的艺术和教学方法也就不相同了, 校领导提出的按模式去进行语文教学也是不妥的, 如果每篇课文都按一个教学模式去教、去学也是不现实的, 从另一个教度看, 一位领导、一位学校负责人, 连最基本的教育常识都不懂, 怎么能抓好业务呢?在这些人的领导下, 教学改革又会走向何方呢?
喜欢表扬是人的本性所致, 谁也不例外, 表扬的边量是无穷的, 从事教育工作人的既然知道学生特别喜欢表扬, 教师的一句表扬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以及参加各项活动的热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给他们一生的成长带来好处, 那么, 作为学校的领导, 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 多观察, 勤奋发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为培养心理健康、业务拔尖、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不断学习教育学管理艺术。
教师也需要关爱 篇2
初一是我今年第一次当班主任,因此对初一的学生我一直是以期待的心情去看待的。我觉得初一的学生就像一张张白纸,可塑性很强,而我们老师就是一个个的画家,尤其是班主任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一幅画的成功与否与“画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午,我再次找了他谈话(昨天已经找过并叮嘱过他了)。心里有些恼火,但我还是先冷静,抑制一下情绪说道:“老师昨天不是跟你讲了,为避免今天再迟到,你今天比昨天早起五分钟,把闹钟调早五分钟吗?你忘了?怎么回事?”“今天,我妹妹忘了叫我起床了,等我醒来时已经是六点四十分了……”他轻声说道。“那你有没有闹钟呀?你闹到几点?”我再次轻声问道。“没有闹钟,每天基本上都是我妹妹叫我起床的,今天她忘了。所以……”他的声音越来越轻,而我自己也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为自己的那种想当然(现在的孩子,谁都有闹钟的)的想法而感到惭愧。他那一脸的真挚,让我感到自己的疏忽也有一种责任。“你先回去吧,明天起早一点。”我无力地说道。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的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但想想终归还是得想个办法来解决一下。忽然,脑中闪现了自己的那个“想当然”,他家既然没闹钟,我为何不买个闹钟给他呢?于是我就匆匆地到校门口的文具店买了个闹钟。傍晚快放晚学时,我再次把他叫到了面前。“老师刚刚帮你买了个闹钟,你看这个怎么样?应该还是挺适合你这个男孩子的。”“是挺好看的。”他满意地说道。“我把电池也帮你配好了,时间调准了,闹时也帮你调好了,你睡觉前只要把闹钟的这个天并打开就好了。”我边比划着边继续说着。“我会开的。”他答道。“那你把这个放好,当心时间走掉,自己回家吧,路上小心点。”最后送走了他。
晚上,我坐在办公室里,头脑里还不时地显现这个学生的形象。他所做的那些点滴小事也不时地出现在眼前。记得就在十月份的某天,我等学生差不多走完的时候,到教室里去转了一下,结果就看见他一个在教室里走到饮水机那边把饮水机关了,并拔掉插头,然后,关上教室的门。我默默地走开了,并没有打扰他,但心里却有一阵震憾。还有就在前几天,我乘公交车快到海盐时接到一个通元的电话,一接原来是他打来的,“老师,我们教室门的锁被锁上了,所以门没关上,怎么办呢?”他焦急地在电话那头说道。“你别急,没事的,你离开时,把教室门的扣子扣上就好了。”我忙安慰他说道。“你自己也早点回家吧,路上小心点。”类似的小事举不胜举,这个学生的言行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同时也增强了我对他的信任。再想想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我最大的优点是诚实,从不说谎。再一次增强了我对教好他的信心。虽然,同学们对他的反应就是“这个人很懒的,在小学时就是这样的,懒散得要死,作业基本都不做的。”但据他小学时的老师也这样反应:“他是这样的,主要是家庭造成的,父母都在外地找工。家里由爷爷、奶奶管着,所以很宠的,有点宠懒,但这人还是很好的。”是的,现在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很多学生习惯不好的重要因素。这种学生真的缺乏父母的关爱,我们现在的老师还是得多关心一下这种学生。
晚上8点的时候,我就到总务处去打了一个电话。正好是他接的电话,“你在干嘛呀?作业做得怎么样了?”我轻声地问道。“我正在做作业,差不多6点的时候开始做的。”他说道,同时言语中也透露着一点兴奋,又有点惊讶。“那你就慢慢地做作业,不要太晚睡,睡觉前别忘了把闹钟打开,不,还是现在打开吧,现在可以开了。开始了吗?刻把它放在你的床头。”我一遍一遍地叮嘱着。“好了,我弄好了。”他答道。“刻睡觉前,把明天要带的学习用品准备、整理好,放在显眼的地方,这样明天就不会忘了。”一次次地重复着每天对学生讲的话,我终于放下了话筒。
第二天早上,我怀着有点兴奋的心情早早来到教室,第一眼就望向他的座位,还没到。我不担心,还是满怀期待。果不其然,6:45左右他到了,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对着他会意地笑了笑。
中午,我开心地问他:“闹钟用上了吗?”“用上了!”他神情愉悦地说道,“谢谢你,张老师!”“那以后可要准时喽!”“收到!”他对着我敬了个礼并认真地答道。
尖子生也需要关爱 篇3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些学生里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更有行为习惯不好或顽劣成性的,作为班主任,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不好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化上。但是,黄聪颖同学的出现,让我改变了教育理念,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不但”学困生“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尖子也同样需要。
黄聪颖同学是初一时分到我班的,她那时的成绩是班级第一名。也曾在初一时的大型考试中连续三次考取年组的第一名,并且担任班级里的英语科代表,小组长等职务。平时擅长演讲、写作、拉小提琴等,总之,学校里只要是有活动就少不了她的身影。(她的文章很有文采,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她也当然称得上班级里的小明星!
造物主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她也一样,在这些风光的背后,她也有自己的辛酸和苦衷。在她的周记和作文里,我读到了一种隐隐的哀愁,也因此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她。她家的条件一般,父亲为了攒钱供她读书,从她三岁起就开始在外地打工。母亲当年在校也是个尖子生,高中毕业,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她就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在一家幼儿园当幼儿教师 ,整天也是为了生计奔波,而且母亲很要强,加上自己没有完成上大学的心愿,所以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黄聪颖的身上,平时对她要求很严格,如果考试没考好或哪里做得不好,黄聪颖都会挨训或者挨打,所以才导致了这个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
虽然我当时(初一上学期)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但是我想她是个好学生可以调整好心态、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所以我那时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只是偶尔在她的周记上或作文上写几句劝慰和勉励的话。到了初一下学期后半阶段和今年初二上学期的时候,黄聪颖的成绩很不稳定,从年组第一名已经下滑到了十名开外,而且从科任老师那里了解到,她上课的听课状态也大不如从前,也经常有同学反应她上课和同桌说话、溜号、搞小动作,经过核实后,我把她从原来的第2排调到了第3排,小组长也让我撤了,目的是“让她自己能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希望她能变回原来的她。”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的关注她。我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的笑容减少了许多,有时她也会笑,但我敢肯定她笑也是在敷衍别人,很勉强的挤出来的。在课堂上她回答问题也不积极了,而且经常低着头,眼睛也从来不敢和我对视,就是下课、放学也感觉是在有意的躲着我,此时我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原本把她从原来的第2排调到第3排,小组长撤了,目的是“让她自己能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希望她能变回原来的她。”可是现在看来,适得其反,我的教育方法是失败的,我和她之间产生了距离和隔阂,我必须换种方式来挽救这个孩子,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我们应该坚信: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因此,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扉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话语和沟通”是教师传递爱、打开学生心灵最好的工具。现在我决定找个机会和她掏心肺腑的聊一聊。
在一天上晚自习的时候,我把她找到了办公室。(从班级到办公室,她一直低着头,就好像准备好了等着我的批斗.)我先叫她坐下来,然后让她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黄聪颖,现在就咱们俩,你就把我当成你的朋友,把你心里的想法跟我说说好吗?”她又一次低下了头,默不作声。也许她现在对我还有所顾及,也许她还不是十分信任我,也许她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和我交心……想到这我拿定主意:“让她跟我说是没什么希望了,还是我先说吧!”于是我开始说她的优点,说她为班级做的贡献,帮老师做的工作,说我一直都很喜欢她,说把她从原来的第2排调到第3排,小组长撤了,目的是让她自己能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希望她能变回原来优秀的她,现在想想老师当时的做法真是有些粗鲁,当时肯定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这时她的泪开始簌簌的落下来,然后抽噎着对我说:“老师真的对不起,是我错了,是我误解您了,我原以为您现在已经不理我、放弃我了呢!所以我才……之后她又跟我说:”老师,其实我活得很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我不但要上课认真听讲,而且回家还要做好多课外的作业、还要练小提琴,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而我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每当看到同龄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我好羡慕。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我是英语科代表,我是小组长,平时不但要学习好,而且纪律更要好。如果我哪次成绩不是全年组第一或是有一点小毛病,我感觉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都不对,所以我不想做年组第一,不想成为好孩子,因为我好累……
听了她的话,我的心灵抽搐了一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真是——她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的疏忽所致!
从那以后,我上课经常用鼓励的眼光注视着她,每次她回答问题正确之后,我也会让同学们把用以鼓励后进生的掌声送给她,有时间的时候,我会经常找她谈心,告诉她解压的方法。
由于她的家庭条件一般,再加上她特别懂事,从来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要这要那乱花钱,一向很节俭。有一次我看到她的作业本用完了,正在用背面写作业。到下班的时候我去商店买了几个和她用的一样的本,在下午上体育课的时候把她叫到办公室,将本子交给了她。告诉她这些本子都是老师用不着的,搁着也浪费,还不如让她拿去用了好。
还有一次上课,当她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看到她的右手十指和大拇指蓝了一片,课下了解到:原来是她的钢笔坏了,漏水漏的。后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将我一支心爱的钢笔送给了她。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我也发现了黄聪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她上课的状态比以前更好了,眼神比以前更明亮、更自信了,回答问题声音也比以前更响亮了,就是参加活动也比以前更主动更积极了,令我吃惊的是她居然报了剪纸班——那是她以前最不喜欢的活动,因为她觉得剪纸太浪费时间。而且竟然在学校举行的剪纸大赛中夺取了特等奖!在班级她也是我的得力助手,课下我们就如同朋友一样谈古论今,坦露心声,和谐相处。
黄聪颖的例子只是我关心和呵护尖子生成长的开端,正是有了她的存在,才使我及时走出了教育的误区,使我摆脱了早期教育的简单与粗暴,走向了“人性化”的管理轨道。
英语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 篇4
第一节课,我简单介绍自己,同时和颜悦色地布置了20道单项选择题,这20题就是中考的单项选择题型和考查的知识点。在小道上踱步,关注他们的表情,揣测他们的心思,大部分学生埋头苦做,我感学他们连蒙带猜、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些考点,有小部分男生磨磨叽叽、削削笔、捡捡书什么的。我的心凉了半截,这将会是一个怎样基础的班呢?看来耐心细致地将知识点梳理一遍是势在必行的了。我无奈地摇摇头,转身间,我发现窗边的一个女生在发呆,心里一团怒火往上蹿,“那么差,还发呆”。我不由地向她走去,她发现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凑过去看了看,她还在做第三题考查冠词的知识点。“会不会做?”我探下头问她,她答:“不会。”我问:“你知道冠词吗?”她答:“不知道。”明显底气不足、基础差。我还是勉强微笑着,鼓励她说:“没事,稍后老师讲,你认真听,慢慢学什么都会了。”我看着她,她的眼睛里突然有神采起来。后来我上的每一节课她都瞪大眼睛,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有时反应不过来时还会抄同桌的笔记。
有一天,班主任给了我一份学生中考英语成绩表,总分120分的英语学科,黄菲同学只有47.5分,全班最低分。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她能做出一道题,我就表扬她。她不知道的题目,就以最简单易记的方式告诉她,让她自己去理解去记住。一周下来,她明显地喜欢我了,喜欢上了她的薄弱科目,每天都学习积极性很高,每天都忙着学英语。周记中她写道:“我遇见了一位很温柔友善的英语老师,我很喜欢她,她每天都指导我学英语,我每天都学到很多知识。”
第二周开始,我要求学生都开始背以字母a开头单词,每天背30个,每天默写。这种简单又基础的事情,让全班学生行动起来,说起来简单但要长期坚持却很不容易。所以每次默写完我还得批改,不达标的学生得重新默写,有处罚有监督才有效果。慢慢地,我注意到部分基础太差的学生,连单词都不会读,更别说记住单词,所以除了在班上带读每天的30个单词,还为这几位学生安排乐意助人的优等生教他们读及给他们答疑解惑。并且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同龄的角度给予一些指导。这样,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上压力小些,知道向学习好的学生模仿学习,更有学习兴趣,上英语课时也不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在课程进步上,除将重视背单词这件事做好外,我再重点讲解语法。全班用一本基础语法书,并有丰富的配套练习。每讲一讲语法,简单梳理重点呈现重点和难点,再配相应的练习。语法知识讲得如火如荼,该背的背该记的记,一个月就过去了。第一次月考成绩比较理想,黄菲同学考了65分。她可高兴了,公布成绩时,她激动地跳起来:“我第一次考60多分!”全班爆笑,班上大部分嗤之以鼻的60分,但对于黄菲这类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难得。第二次月考(也就是期中考试),黄菲考了73分,她及格了。质的飞跃,她的学习热情高涨,据学生反映晚上熄灯休息之后,她还偷偷地拿手电筒躲在被子里记英语单词。第三次月考,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黄菲考了84分。月考后的家长会,黄菲的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发言,称我为黄菲的英语启蒙老师,对我万分感谢。
听到家长对我的感谢,回想起这三个月来的艰辛,我觉得值了。从单词每天30个的领读、默写,事必躬亲地批阅,一个语法一个语法知识的易懂易教的梳理,大量地相应训练,十遍八遍地重复知识点,每节课前的复述回顾重难点,不厌其烦,这些学生终于给了我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卷。黄菲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那么乖巧的好孩子,中考47.5分,如今能考84分,她的志向是明年中考争取优秀。我就疑惑,她之前的热情去哪了?我为什么还被她妈妈称为英语启蒙老师?试想,第一次发现她发呆时就没有耐心,怒火冲天臭骂她一顿,她的眼神能变得神采奕奕?能对英语感兴趣?能在以后的每一次大考中取得十几分的进步?能为来年中考考优秀成绩的抱负吗?
总结起来,就是对发呆的黄菲采取宽容的态度,认可她的现状并对她进行鼓励,平时多加关心,对她的每一次进步都进行充分肯定,跟她一起展望下一次的进步,对于每一个主观上想学习的孩子,即使基础很差,教师也要坚信,“差生”也能逆袭,但少不了教师的关爱。我们要心平气和,用耐心信心去呵护、去鼓励、去一同成长。
教师也需要“工匠精神” 篇5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内心执着而笃定,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这种对工作的痴迷以及精益求精应该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不仅企业需要“工匠精神”,教师同样需要坚守、践行这种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推进上专注于专业。全国劳动模范巨晓林,是个高中学历的农民工,23年来,他一心扑在铁路接触网领域,创新施工方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其著作成为职工职业技能教育教材和实用型工具书。成就事业需要一份专注,专注于岗位,专注于工作,专注于职责。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高效。教师具备了像巨晓林那样的“工匠精神”,就会心中时刻装着岗位与工作,清醒地认识到岗位就是责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而是抓质量,提效率,重品质。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庾南,58年躬耕三尺讲台,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创立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在她指导下成立的“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李庾南实验学校”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教师和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付出的是心血,产出的是精品。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落实上持之以恒。铸造导弹舱体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以来,他只做了一件事——为导弹铸造“外衣”。一生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坚持、坚韧是成事之基。教师具备“工匠精神”,就会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诱惑,“咬定青山不放松”。山东省“美德人物”特等奖获得者王绍山、贾翠珍夫妇,一对夫妻,两个山头,各自撑起一所学校。面对大城市的就业机会,他们选择了深山;面对刚满月的女儿,他们选择了学生;面对渴望知识的山里娃,他们约定在此坚守一生。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从晨曦到晚霞,从青丝到白发,不离不弃,无悔坚守,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出了大山,融入时代大潮。
践行“工匠精神”要在工作标准上追求极致。木雕大师高应美雕琢不足十平方米的六扇格子门,用了17年时间。其作品工艺高超、构图精美,被誉为稀世珍品。追求极致,是一种对完美境界的孜孜以求,表现为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教师具备了“工匠精神”,就会调整对工作的看法,把教育当作事业去追求,全心全意地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60年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三尺讲台,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她桃李满天下,其课堂堂堂都是“示范课”,节节都是“精品课”,却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样的感慨,体现了一位大师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昭示着一种永不止息、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
和普通工匠、教师不同的是,大师级工匠、教师有匠心而无匠气,他们立坚韧不拔之志,执着而不固执,在专业上融会贯通,在技术上追求极致,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是灵魂的雕刻师,一位大师级教师不会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而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发扬“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教师既要有“登高”“行远”的目标,又要抓住根本,打好基础,注意层次,循序渐进。
【教师也需要关爱】推荐阅读:
教师需要科学的评价05-18
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06-12
教师发展需要专业自觉07-29
教师成长需要的平台09-30
教师的工作需要激情07-21
农村教师培训需要改进05-11
教师成长需要教学反思论文06-16
年轻教师成长需要三个坚持06-03
裁员也需要艺术07-10
心灵需要关爱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