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精选12篇)
一双手 篇1
如果还只是守着一本书、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无疑是天方夜谭。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呢, 我认为, 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教学思路。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提供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和时空,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在比较中感悟。一言以蔽之, 在比较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
下面以笔者教学《一双手》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具体说明。
在相关视频中拓展教学空间。在教学起始阶段拓展的方式很多, 但是, 最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无疑是多媒体。老师在教学《一双手》时, 播放了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视频。老师只是要求同学们谈谈对“手”的认识。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 古典韵味的乐曲, 圣洁灵动的手语让人如痴如醉。有的说千只慧眼闪烁, 千只纤手微颤, 是那一双双灵巧的手诠释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的典雅, 让人击节赞叹!有的说邰丽华与20位同伴结为一体, 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 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一段绝伦的精彩与神奇。接着, 老师顺势引导, 尼泊尔谚语说:“自己的双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今天, 我们再来看看, 姜孟之如何用文字向我们展示的仅仅属于个人的‘一双手’的神奇与伟大。
这样的拓展, 无疑能激发学生极大地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 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同题诗歌中拓展教学空间。唐朝有三位诗人都曾以《咏手》为题作诗, 老师出示了三人的相关诗句:“腕白肤红玉笋芽, 调琴抽线露尖斜。背人细捻垂胭鬓, 向镜轻匀衬脸霞。” (韩偓) , “一双十指玉纤纤, 不是风流物不拈。鸾镜巧梳匀翠黛, 画楼闲望擘珠帘。” (秦韬玉) , “妆成皓腕洗凝脂, 背接红巾掬水时。薄雾袖中拈玉斝, 斜阳屏上捻青丝。” (赵光远) 让同学们研讨它们的一些共性和特色。
通过研究探讨, 同学们发现, 三首诗都是写的年轻的女性, 手指纤细, 白嫩, 修长, 写的是她们调琴, 梳理鬓发、洗脸等平常小事, 人物比较单一, 并且没有鲜明个性特点, 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明作者的视野比较狭窄, 生活阅历的局限导致作品的内容比较单调。
在同名作品中拓展教学空间。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 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而动作里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性格特点的大概要数“手”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到鲁迅的作品中去寻找一些有关描写“手”的语句, 看看它们在内容上, 写法上和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兴致很浓, 纷纷查阅鲁迅的作品, 找到了一些例句, 并积极探讨, 揣摩。
一个同学找的是《故乡》中有关闰土的描写:“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少年闰土)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
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和对课文的整体阅读, 懂得了作者是为了突出闰土生活的悲惨。老师再请同学们思考闰土生活悲惨的原因, 有的同学从文中找出了“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句子。老师再要求同学们把闰土放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思考其悲惨命运的深刻原因, 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 归纳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种压迫让闰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
《孔乙己》中孔乙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 别人嘲笑他脸上的新伤疤时, 他不回答“排出九文大钱”, 将他落魄中不忘炫耀的自鸣得意、自欺欺人刻画得活灵活现。
一个同学认为最震撼人心的手的描写是《孔乙己》的最后, 孔乙己用“手”走来喝酒, “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是最奇特的一双手, 用“手”作“脚”, 走出生命, 走完人生。
老师要求总结鲁迅的作品中的“手”, 同学们研讨后发现鲁迅的视野非常开阔:有男人有女人, 有老人有小孩, 有农村有城镇, 人物丰富, 个性鲜明。“一双手, 就是一个人, 就是一个世界, 太精彩也太浓缩了!”有的同学发出了感慨。这就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了, 这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思考和提升。
老师最后做了总结, 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 源于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 源于他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他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性。而“手”最能传达人物的不自觉的动作, 因而从“手”的动作中一般能窥视到人物性格的特点和内心世界。因此, 我们也要学会去刻画人物的局部细节, 以一斑而知全豹, 用局部反映全部, 用一滴水反映一个世界。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收获所在。
一双手 篇2
小甜甜是个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有些娇有些雅。特别讨人喜欢,但她的那双白嫩嫩、肉嘟嘟的小手,让我最是喜欢。
“嘘!小声点儿,宝宝在睡觉。”我抱着妹妹,对妈妈轻声说道。喔!小甜甜的手太小了,像一个未绽放的花苞,那大大的衣袖把那双小小的手都给遮住了。我慢慢伸手去握,可没能得逞,小甜甜敏捷的缩回小手。那速度把我一惊,我连忙把手缩了回来,生怕吵醒了她。这时妈妈微笑着对我说“嘘!小心点,小宝宝在睡觉!”后来经过我的询问,知道小甜甜胆子很小,爱哭爱闹,所以别人一碰她,她就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
“乖哦,来,姑姑给你洗澡澡。”那亲切的声音唤醒了宝宝,当她睁开惺松的睡眼时,几根小指头微微颤了一下,然后小手握下了一个拳头又慢慢的松开,这时她已经躺在了洗澡盆上的太阳椅上。小甜甜心里有一丝恐惧,哇哇大哭起来,还用手使劲的拍打水面,没想到这双手虽小,但力气挺大,溅了一地水。“乖哦,来,姑姑给你洗澡澡,乖!” 那亲切的声音温暖了小甜甜的心,使她渐渐安静下来,手张开着放在太阳椅上,小手时不时还伸到水中划来划去。不一会回到了她的小床上,她的爸爸为她穿衣服,可是宝宝的小手,手舞足蹈,于是她的爸爸微笑着轻轻抓住她的手臂,为宝宝慢慢穿上睡衣,让她安然入睡。
那不算一双手 篇3
有一次休息时候,陈秉正叫王新春上去吸烟。陈秉正是用火镰子打火的,王新春说:“烧一堆柴火吸着多痛快!”一个新参加学习的中学生听说,忙帮他们在就近拣柴,却找不到什么东西,只拣了二寸来长的两段干柿树枝。王新春笑了笑说:“不用找!你陈家爷爷有柴厂。”那个学生看了看,没有看到什么柴。陈秉正老人也说了个“有柴”,不慌不忙放下火镰子,连看也不看,用两只手在身边左右的土里抓了一阵,不知道是些什么树皮皮、禾根根抓了两大把。王新春老人擦着洋火点着,陈老人就又抓了两把盖在上面。那个学生看了说:“这个办法倒不错!”说着自己就也去抓。陈老人说:“慢慢慢!你可不要抓!”可是这一拦拦得慢了点,那个学生的中指已经被什么东西刺破了,马上缩回手去。王新春说:“你这孩子!你是什么手,他是什么手?他的手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
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不过他对这一双手,并不是欣赏而是有点鄙视,好像说“那怎么能算‘手’哩”。
(节选自赵樹理《套不住的手》,题目为编者加)
阅读点滴
选段从细节出发,按照“手掌——指头——指头肚儿”的描写顺序,将陈秉正老人的那双与众不同的手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一句就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了陈秉正老人历经风霜后仍不忘本心的形象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健壮、勤劳的共性特征。
(周羽生)
一双手 篇4
镜子一:绘手之形
从外形上看,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我们不妨将这双手作为说明的对象来细细打量。
整体看:“这双手皮肤呈木色, 纹络又深又粗, 一道道黑土色。”可见这双手色彩之暗淡。
打比方:“掌面鼓皮样硬,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 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可见这双手皮肤之粗糙。
摹状貌:“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 长过指甲的地方, 刻着四条裂纹, 形成上下两个‘人’字, 又黑又深。”可见这双手裂纹之深。
列数字:“长24厘米, 宽10厘米, 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可见这双手外形之大。
作比较:“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 若是铁铸的, 怕也磨光、磨透了。”可见这双手使用之频繁。
从上述对“这双手”的各种描绘中, 我们不难读出:这双手的主人定是一个从事苦力劳动又特别勤劳的人。
那么, 我们也不禁疑问:这双手究竟因何而成为这样的一双手呢?这双手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镜子二:显手之功
这双手非同寻常, 这双手功勋卓著, 这双手缔造了奇迹。
形象的数字:“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 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 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辉煌的荣誉:“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 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至高的评价:“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那是天下第一奇手。”
从这些具体数字、重要荣誉、至高评价中, 我们不仅明白了这双手外形奇特的缘由, 也读出了这双手所创造的巨大功绩。如果说从绘手之形中, 我们读出了主人公的勤劳, 那么, 从显手之功中, 我们读出的除了主人公缔造的辉煌、神奇与荣耀之外, 更有隐藏其间的万千辛劳、默默奉献、坚强意志以及坚忍不拔。
一双手作文 篇5
暑假遛走了,闷热的感觉还未褪去。天阴阴的,一阵阵风刮过,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爸爸”,我哭成泪人,飞奔向爸爸,爸爸急忙把我抱起来,问我怎么了,我用两只手拉起爸爸的另一只手细细地研究起来,呆了一会儿说:“我古筝课上被老师批评了。”爸爸用手替我擦擦眼泪,说:“你呀!是不是上课不认真了。”这时我觉得爸爸的手,少了些许的雄性气概,倒有点儿像妈妈的手一样,轻轻地抚过我的脸颊,为我抹去忧伤。我趴在爸爸怀里,仰望天空,白云一朵朵的飘过,太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我喜欢爸爸的这双手。
到了八年级,爸爸就和我约法三章。一,不许看电视。二,不许玩手机。三,不许玩电脑。我就这样像一只笼中的小鸟,失去了自由。离开网络世界,我已与世隔绝太久。直到那天,天助我也。哈哈。我在心里暗笑,爸爸的一个多年在海外的朋友,回国来看爸爸。爸爸在出家门前还一直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咔嚓”,门关上了,啦啦啦――我解放了。我从冰箱里拿了面包、火腿、饮料,打开电视,舒服的坐在沙发上,看着我最爱的《猫和老鼠》,它们一个个滑稽的动作,使我捧腹大笑。随之而来一声“啪”,我的耳边留下一道青紫,爸爸怒气冲冲的看着我说:“你……我就出去一会儿,你就开始玩儿了,你把我出门前说的话当成耳旁风了吗?你太让我失望了!”这时,我注意到爸爸的手,青筋暴起,双手像被火烧了一样通红,爸爸的手在发抖,指甲像要扎进手掌一样。窗外的月光白的发凉,照在我身上,像掉入冰湖里一样,我讨厌爸爸的这双手。
几年后,我在外地上学回家。爸爸提前做饭等我回家吃。回到家,爸爸两鬓的头发已经发白了,脸颊也被岁月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这时,我看到爸爸那双粗壮有力的手像干枯的老树皮,皱皱的,老年斑在他那双手上蔓延开。看到这里我的泪流了下来,我走到爸爸身边拉着爸爸坐下享受美味,我爱爸爸的这双手。
爸爸的这双手陪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四季,这双手保护着、安慰着我,这双手为我撑起了我们家的天。
刘磊双手擎起一片蓝天 篇6
刘磊有一个网名叫做“圆梦2008”。为了圆北京残奥会上夺金的这个梦想,刘磊已经记不清在过去的4年里,自己曾多少次举起那沉甸甸的杠铃了。用刘磊的启蒙教练孙善喜的话来评价这位新科奥运冠军就是“有个性,不服输,敢拼”。
刘磊自小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两条腿没发育好,就只能用双手拽着腿走路。然而,残疾没能影响到刘磊活泼好动的个性,练就了他强健的双臂,好强的小刘磊在学校里掰手腕就鲜有对手,甚至曾经多次依靠双手登上家乡附近的山头。
刘磊最早是用一根木棍串起两个石轱辘做的“土杠铃”来练习举重,每天举起放下练得不亦乐平。在别人眼里枯燥的运动却成为刘磊的一大爱好,练得再累也没听他叫过一声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生喜欢举重”。
2003年,刘磊抛开了“土杠铃”,开始了系统而艰苦的举重训练,几乎天天练到抬不起胳膊才肯罢休。他是中国残奥举重队中年龄最小的,但刘磊肯动脑子思考,几年下来在大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自2005年参加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以来,曾先后打破1项全国纪录、1项世界青年纪录;在全国性比赛中,夺得1金1银的好成绩:在首届亚洲残疾人举重锦标赛、第八届国际残奥委会欧洲举重公开赛和第九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共取得2金3银的佳绩。
刘磊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中全家人团圆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了看儿子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母亲买站票于比赛当天悄悄来到北京,而且费尽周折才买到刘磊比赛场次的门票。怕给刘磊增加压力,她直到儿子夺冠之后才敢露面。“他每天都会跟家人通电话。以前倔强的儿子,如今懂事多了,变得更容易理解父母了。”说起已经一年多没见面的儿子,母亲甚感欣慰。
伸伸出我们的双手 篇7
人教版二 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 际”。
想一想
生活中有 很多时候 需要我们伸 出双手献 上爱心。 心灵美的孩子 ,想一想当 你遇到这样 的事你会 怎样做。
当我看到 爸爸妈妈 下班时疲惫 的样子 ,我会______;
当我看到 外地人找 不到要去的 地方在问 路 ,我会______;
当我在公 交车上看 到老人时 ,我会______;
当我看到 残障人遇 到困难时 ,我会______;
当我看到 同学做题 时发现没带 尺子或需 要笔时 ,我会______;
当我看到 下雨了 ,老师没带伞 时我会______。
发现了吗 ? 不论是校 内还是校外 ,我们都有 好多机会 帮助别人。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让我们来 帮助别人 解决困难 吧 !
说一说
把自己为 他人做了 什么 ,选一两件讲 给同学听 ,也可以说 说自己帮助 他人的打 算。请你 在说的时候 注意 :
1. 把事情说 完整。说 明白事情发 生的时间 、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和 结果。
2. 把经过说 清楚。说 清楚他( 她 )遇到什么 困难 ,你是怎样帮 助他( 她 )的 ,帮助的结 果是怎样的 。
写一写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解析 篇8
一、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点
(一)原地:在球没有出手前,两脚的任何一点同时着地,都应理解为原地,这样更有利于重心的前后移动。一般采用两脚前后站立,也可以采用左右开立的姿势。
(二)双手:双手同时持球,并用相同的力将球掷出,而不是像单手投篮一样,一手抚球,一手用力。
(三)头上:球出手时必须是经过头上掷出,而不是经过身体其他任何部位。
(四)掷:必须有“鞭打”动作,而推、投、抛等投掷动作皆没有“鞭打”。可以提示学生想象儿时玩的“抽陀螺”,所不同的是“鞭打”的用力方向,“抽陀螺”是横向鞭打,掷实心球是纵向鞭打。
二、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
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多采用的是两人一组对掷,以及多人一组的依次循环练习,个人练习的方法采用得较少。以下三种方法是比较实用的个人练习法。
(一)用实心球可以做一些拨指、抛接(上下、左右、身前身后)的热身练习。
(二)原地的鞭打练习: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握球上举,提踵,身体向上伸展,继而迅速将球垂直向下鞭打。
(三)利用一面可以利用的墙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距墙壁4~5米的地方,面对墙壁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法在单人练习时省时高效。
三、实心球掷远的决定因素
实心球练习属于投掷的范畴,决定实心球掷远的主要因素必定是投掷项目的共同要点——掌握良好的投掷技术,在适宜的投掷角度上加大出手速度。获得最理想效果的出手角度应为45°,且出手速度越快越好。由于器械的形状不同,在空气中飞行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和升力的影响,因此,铁饼、标枪的出手角度要小些,掷飞盘、打水漂等的出手角度更小,向远方投垒球、投沙包等的出手角度要大些,只有铅球、链球、实心球的出手角度接近45°。出手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器械出手时人体和器械已具有的速度。
由此可知,决定实心球投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根据目前的规则,指导学生做好“引球”动作也是需要的,但同时要协调配合重心的前后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的“引球”动作做得很好,但“引球”后停顿的时间过长才发力,失去了“引球”的作用效果。
四、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成绩测量
虽然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这一项目已经进入了不少中学的田径运动会中,但还不属于正式的田径比赛项目,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像铅球、标枪和铁饼一样的,经过科学论证并形成规则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场地及成绩丈量方法,因而迫切需要出台一套科学合理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测试场地和成绩丈量方法。
现行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场地,一般采用宽为3米的长方形区域作为测试场地。在成绩的丈量时,是沿用掷手榴弹的成绩丈量方法,取实心球落地的最近点(距离起掷线的最近点)至起掷线内沿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实心球的落点和起掷点在一条垂直线上的学生来说,丈量出来的成绩表示了其真正的投掷能力水平,而对于实心球的落点和起掷点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的学生来说,垂直丈量出来的成绩就不能表示其真正的投掷能力水平,学生投掷的准确距离应该是起掷点到落点的这条斜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一定大于直角边,关键的一厘米之差,学生的得分就是一分之差,而关键的一分之差就有可能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现有的实心球测试场地和成绩的丈量方法不太合理,急需要出台一套科学的规则,以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在国家尚未出台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规则之前,建议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可借用最新的田径竞赛规则中的推铅球的场地要求和成绩丈量办法来进行操作。由于是原地掷实心球,没有助跑,也可将标枪、铅球和铁饼的比赛场地加以组合,创新一个原地掷实心球的小型场地和科学的丈量方法,并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巧用双手给力高效课堂 篇9
一、巧用手指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设计动手操作的教学过程,适当开展一些用手指来学习数学的活动,如听故事、看表演、做游戏,适当用手做一些表演性的动作,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巧用手指做数学,帮助学生巧记9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如果交给学生巧用手指做数学,效果不错。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把双手并排伸直,掌心朝自己,从左起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从1至10的数字。 弯曲自左向右第一到第九个手指,表示9乘几的积( 弯曲手指左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十位数字, 右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个位数字) 。 如六九五十四,弯曲第六个手指,可以看到左边有五个手指,右边有四个手指,那么乘积就是54,即六九五十四。
三、巧用手指做数学,帮助学生巧算9乘两位数或乘多位数(且各位数字相同)
伸出手指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不同的是弯曲手指左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百位数字,右边的手指数表示积的个位数字,积的十位上补写一个9。如44×9,弯曲第四个手指,左边有三个手指,表示积的百位是3;右边有六个手指,表示积的个位是6;然后在积的十位上补写一个9,即44×9=396。 由前面可以知道,9乘两位数时,积中间补写一个9,因此9乘多位数( 各位数字相同) 时,积中间补写9的个数是:多位数的位数-1。 如8888×9,弯曲第八个手指,左边有七个手指,表示积的最高位是7;右边有两个手指,表示积的个位是2;积中间补写9的个数是:4-1=3,所以8888×9=79992。
总之,我认为:“ 巧用自己的手、给力高效课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许多的数学知识,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更有利于让后进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心灵,手才能巧;手巧,心更灵。但是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自己的双手,小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做”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借助“手指”,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面向虚拟装配的双手交互模式研究 篇10
在现实生活中, 手是人与外界交互的主要工具。在虚拟环境中, 人们希望像现实世界一样来操纵虚拟物体。虚拟手作为一种直观的交互方式, 便于用户自然、和谐、高效地操作, 尤其是对人机交互有极高要求虚拟装配来说, 需要虚拟手的介入来验证装配的切实可行性和符合工艺设计要求。
国外从1988年就开始了虚拟手的研究。Geneva大学的Thalmann M教授领导的MIRA实验室是研究人机交互和虚拟手的最著名的团队之一。他们提出了一种依赖关节的局部变形模型用于人手的动画和对象的抓取, 接着又提出了一种基于DFFD的人手变形模型。Kunii等人提出了基于环流映射的人手和手臂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几种较为真实的手势。
在双手操作方面, Guiard提出了运动链模型, 对双手的逻辑分工作出了很好的定义和说明, 且有一些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 对以后双手的非对称研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Buxton和Myers以实验验证了双手交互技术不仅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学习, 还能提高用户操作的性能。Kabbash等人对优先手和非优先手在指和拖拽任务方面作了比较, 表明两只手是互补的, 每一个手都有其自身的强项和弱项。H.Sun等人设计了一个双手装配系统。在系统中, 双手可以按照约定的约束条件协同完成一项装配任务。
1 双手交互的理论基础
双手交互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人在现实生活中习得的劳动技能和操作技巧, 提高交互的自然性。跟单手操作相比, 双手操作是面向用户的, 不仅需要考虑功能的实现, 更多地是需要从方便用户使用的角度考虑, 其交互界面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1.1 双手交互的行为学基础
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对于不同应用, 可以将手部行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单手行为, 也就是利用一只手就可以实现操作, 如使用鼠标等;第二类是双手的对称行为, 也就是双手完成相同的操作, 在任务中扮演同样的角色, 如洗衣服等;第三类是双手的非对称行为, 即双手完成不同的工作, 在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打电话、倒茶等。
1.2 双手交互的心理学基础
除了符合人的行为学特点之外, 双手交互方式同样也吻合了人的认知特点, 使用这种方式和计算机交流时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的认知负担。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们获得认知技巧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把一些相关的基本任务组合成有意义的任务单元, 在操作时以这个单元为操作对象而不去考虑单元内部的组织。
1.3 双手操作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特点
相对于单手操作, 双手操作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不仅仅是输入通道上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要在界面中充分体现双手合作的特点, 包括其中的事件类型和时间特征。
1.3.1 双手交互中的事件类型
为了把双手的动作映射为交互中的输入事件, 用户经常需要使用各种交互设备, 如三维鼠标、数据手套、跟踪器等。这些设备能够输出的事件类型是不一样的, 有的只能输出离散事件, 如键盘的按键信息;有的只能输出连续事件如跟踪器的空间位置还有的设备能够输出这两种事件, 在这里称之为复合事件, 如鼠标既可以移动输出连续事件, 又可以按键输出离散事件。
1.3.2 双手交互的时间特征
在人机交互中, 一个交互任务往往被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在单手交互方式下, 这些子任务都由一只手来完成, 所以各个子任务只能是串行执行;而在双手交互方式下, 这些子任务被自然地分配到两只手上, 部分子任务甚至可以并行执行,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2 双手交互模式研究
作者认为双手模式研究, 其一, 是给出双手在自由态时的自然约束。比如, 现实生活中, 手可以在空间中自由地运动, 但是要受到种种限制。两只手通过身体相连, 手与手间的相对运动范围仅限于以肩关节为中心, 手臂长度为半径的三维球体中, 而双手之间的最大距离应该是正常人的手臂长的二倍和肩宽之和, 当达到了此最大距离时, 一只手的运动将会连带另一只手的同向运动等;其二, 是给出双手之间的各种抽象的动作之间的可能的协作, 这些抽象动作也就是交互手势;其三, 探讨有效的对双手交互模式描述的方式和手段;其四, 是要研究如何在虚拟环境中实时捕获这些模式, 从而自动产生相应的语义;其五, 研究通过实验手段对双手交互模式和用户意图进行对应分析, 找出模式设计在虚拟环境人机交互当中的问题和不足。
2.1 双手交互模式形式化探索
在实践中, 作者对双手交互的模式的形式化描述采用了形式化自然语言描述和UML协作图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双手交互模式的形式化自然语言描述主要包括4个元素:名字、任务、双手交互的手势配合描述, 以及结果描述。其中, (1) 名字是模式的有意义的指代; (2) 任务解释什么时候此模式可以适用; (3) 双手交互的手势配合描述解释两只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各自的行为和关键手势及其之间的协同关系, 也包括对场景中相关对象与手的关系的描述; (4) 结果描述给出该交互模式所对应的用户意图和所应该产生的交互语义。
双手协作交互在虚拟装配系统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比如对物体的抓取, 对零件的组装和拆卸等。依据双手交互设计准则, 针对双手在虚拟装配环境中的行为, 作者提出双手自由模式、双手一致装配模式、双手组合装配模式、双手共同装配模式等几种基于虚拟装配典型应用的双手交互模式。以双手共同装配模式为例, 其语言描述表1所示。图1是双手一致装配模式。其中CurPart1和CurPart2是当前零件, TarPart是目标零件。
2.2 双手交互模式识别算法
在依据双手交互设计准则和针对双手在虚拟装配环境中的行为提出了基于虚拟装配典型应用的双手交互模式之后, 就需要研究如何在虚拟环境中实时捕获和识别这些模式从而自动产生相应的语义以便能通过实验手段对双手交互模式和用户意图进行对应分析, 为找出模式设计在虚拟环境人机交互当中的问题和不足而打下基础。表2是针对双手交互模式给出的模式识别算法, 旨在全面捕获交互特征, 判断交互模式, 进而得到交互语义。
此算法中, 在时间上依据初始状态、装配初始状态 (抓取操作) 、装配中间状态 (装配过程) 、装配结束状态 (终态) 以及连续事件和离散时间的交替处 (如三维鼠标从平移状态转为旋转状态) 进行判断;在空间上依据虚拟手的空间位置、双手抓取对象个数 (一个还是两个) 、双手在抓取时所采用的手势类型、虚拟手的运动状态 (平移还是旋转) 、当前零件 (CurPart) 个数 (一个还是两个) 以及最终的装配体所拥有零件个数 (两个还是三个) 来进行判断。图2是双手交互模式识别示意。在图2中, m表示平移状态;r表示旋转状态;t时刻表示平移状态和旋转状态的交替处;T1、T1′时刻为初始状态, 此时双手均处在自由态, 没有抓取任何物体, 可在三维空间中自由地平移或旋转, 处于双手自由模式;T2、T2′时刻为装配初始状态, 此时双手通过感知抓持有物体。如果此时双手以对称手势抓取同一物体, 可判断此物体尺寸比较大, 根据日常经验判断不便于单手操作的零件, 故采用双手协作来抓取该物体, 此时可判断该模式为双手一致装配模式。如果此时双手分别抓取不同物体, 可判断需双手协作才可完成装配;T3、T3′时刻为装配中间状态, 若此时将两只手抓取的物体装配在一起, 可判断为双手组合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应用如左手抓取螺钉, 右手抓取螺母, 然后将螺母旋转安装到螺钉上;T4、T4′时刻为装配结束状态, 此时已经将双手抓取的零件在当前零件上装配完毕。若最终的装配体的所拥有零件个数为三个, 可判断应是一只手抓取一个物体 (零件) , 然后将两个物体装配到同一目标物体上, 为双手共同装配模式。该模式的典型应用如将一个垫圈固定在一个大装配体上, 通常是左手持垫圈, 右手持螺钉, 先用左手将垫圈摆放在正确的位置, 再用右手将螺钉拧在大装配体, 将垫圈固定。
3 结束语
基于上述理论, 作者在微机加LOGITECH 3D鼠标硬件环境和Open Inventor三维平台上构造了一个基于双手的虚拟装配原型系统。在虚拟装配环境中验证基于感知机制的双手交互装配双手装配情景如图和图所示
为验证本系统双手交互的自然性和效率, 针对两个不同的装配任务, 分别进行了单手装配和双手交互装配实验。实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双手的效率要优于单手。实践证明, 适于虚拟制造的基于动画技术和计算感知实现的双手交互, 代替传统的基于数据手套的生理感知和用户的复杂交互, 不仅使得虚拟手适合更专业的需求, 同时也大大扩展了交互设备的使用, 使用三维鼠标即可实现虚拟手的应用, 有很强的实用性, 使得交互操作自然, 减轻了用户的认知负荷, 对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THALMANN M, THALMANN D, et al.Joint-dependent LocalDeformations for Hand Animation and Object Grasping[C].Pro-ceedings of Graphics Interface’88, Canadian Man-Computer Com-munication Society, 1998.
[2]KUNII T L.A Model of Hands and Arms Based on Manifold Map-ping[C].Proceedings of CGI’93, 1993.
[3]GUIARD Y.Asymmetric division of labor in human skilled biman-ual action:The kinematic chain as a model[J].Journal of MotorBehaviour, 1987 (4) .
[4]BUXTON W, MYERS B.A study in two-handed input[A].InConference Proceeding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86, Boston, MA, Apr.13-17) [C].New York:ACMPress, 1986.
[5]KABBASH P, MACKENZIE I S, BUXTON W.Human perform-ance using computer input devices in the preferred and non-pre-ferred hands[A].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INTERCHI’93, Amsterdam, TheNetherlands, Apr.24-29) [C].New York:ACM Press, 1993.
[6]SUN H, HUJUN B.Two-handed assembly with immersive taskplanning in virtual reality[J].The Journal of Virtual Reality: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2002 (1) .
[7]ANDERSON J R.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R].PsychologicalReview, 1982 (4) .
世界太冷了,谁会伸出一双手 篇11
在中国,大多数人以为圣诞节就该大家聚聚热闹一下,开开心心吃一餐唱一曲。在国外,圣诞节市场更受人欢迎。圣诞节市场似乎是个德国特产,据说源自纽伦堡。14世纪,纽伦堡的经济政策已颇为宽松,年底的时候,手工艺人可以自由售卖一年积累下来的富余产品。几百年下来,就渐渐成为了传统。今天的纽伦堡拥有全德国最美丽的圣诞节市场。
德国的其他城市也渐渐衍生出了各种有特色的圣诞节市场,中国这两年在一些城市引进了圣诞节市场,也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世界上已经有足够多的超市和大商场,还有各种网上商城,但圣诞节市场上有人们平时不容易找到的真正的“宝贝”,那是从中世纪时就有的传统商品:精巧的手工艺制品,用祖传秘方做的小甜点,崭新发亮的锅碗瓢盆,一看就觉得温暖无比的裘皮大衣,裹上巧克力酱的苹果、草莓和香蕉……一切人们在年底时想奖励自己的好东西,一切人们在新年里想拥有的新玩意,几乎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这些商品所散发的人性光芒吸引了后工业时代的金属一族。
在这个电子化年代,轻点鼠标,绝大多数商品都能送到门口。可有些时候,人们就是想在冷得发抖的季节,离开舒适的沙发和壁炉,戴上帽子,顶着北风出门。他们花上几枚硬币,收获几许欢笑,他们捧上一杯热饮,陶醉在家人的微笑中;他们在一间又一间童话般的小屋里流连忘返,寻找和体验那个叫作幸福的东西。他们在冷风中“不得不”欢喜地挤在一起,取暖取乐。
或许这和圣诞节的来历相关。这是一则被人热爱的故事:即将临盆的母亲身处异乡,突然腹痛,能够找到的、可以栖身的地方是一间马棚。在那个深夜里,寒风阵阵,马棚四周是来回踱步的羊或马,它们浑然不解地看着那个母亲。满头大汗紧咬牙关的她仰起头,深呼吸,继续使劲。马棚的屋顶甚至没有密封,风透过罅隙吹动着铺在地上的草秆。那个母亲透过隙缝看见天空,看见一颗星星,突然心中升起一股力量,又一次深呼吸,再一次用力。低垂的夜幕突然亮起了一束耀眼的光,透过马棚顶的隙缝照进来,照在新诞生婴儿的身上。母亲把婴儿用布包起来,放到马槽里。马槽就成了婴儿的小睡床。
听了这个美丽的故事,我特地去拜访了德国的马槽博物馆。来马槽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半是一家子。家长们总是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语气亲切,脸色温柔。他们蹲下身来凑在自己孩子的耳边低语:“你看那个孩子虽然被放在马槽里,可他是被爱着的。”那些家长想对孩子说的是:“那个马槽里的孩子是那么珍贵,你对我而言也是同样珍贵。”
我被一座简单的雕塑深深打动:一个母亲怀抱着一个婴儿,没有脸部刻画,甚至没有细节,只有浑圆和谐的融合和怀抱。孩子听着母亲的心跳时是无须担心外在的凶险的,只需要在那个永远温暖的怀抱里沉沉睡觉,只需要在那双永远围护着自己的手臂中安心入眠。那位母亲,也因为怀抱着婴儿,感觉幸福安宁。
当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那一瞬间其实是孩子和母亲的同时诞生,母亲给了孩子生命,孩子也使母亲的生命得以完整和延续。这座简单的雕塑,把人带入了一个无法言说的深刻境界。
我心头涌上的是《赤子》的歌词:“世界太冷了,谁会伸出一双手”,还会有谁?自然是最初给了自己生命的那个人!
12月,让我们再次记起: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是一个惊喜;每一个母亲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
篮球单双手投篮技术教学对比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对哈尔滨市公园小学四年级100名无篮球基础的女生进行投篮教学实验研究, 进而发现单双手技术教学过程与结果存在的差异。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单手投篮与双手投篮技术对比分析
篮球投篮技术依据运动员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行进间投篮技术和原地投篮技术, 本文所验证的单手投篮与双手投篮技术都隶属于原地投篮技术, 两种投篮方式存在共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 各有优缺点。
任何一种投篮技术的用力顺序都是由下到上, 由下肢先发力, 经腰腹过渡到上肢, 最后手腕手指。好的投篮技术主要力量来源于下肢, 且力量施加给篮球, 使其产生最初的速度, 连贯的完成整套技术动作。单手投篮与双手投篮技术也具备这样的共同点, 具有同样的用力顺序, 用力方向, 球的旋转与飞行弧度等特点。
两种技术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手臂, 就是一只手还是两只手给篮球作用力。双手投篮技术制约了出手的高度, 并且不能延续到跳起投篮技术, 但却保证了两只手臂给予球充分力量与速度, 从而降低了掌握的难度。对比之下, 单手投篮出手高度是优势, 且可以发展到跳起投篮技术, 更加难于防守。同时也加大了掌握它的难度, 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 在力量, 高度与速度不能保证的条件下, 掌握起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2 双手投篮技术在不同距离投篮命中率上更稳定
正对篮圈1.5~2m距离, 单手投篮组平均命中率为39.05%, 双手投篮组平均命中率为40.18%, 两组成绩无明显差异。正对篮圈2.5~3m距离, 双手投篮组命中率35.03%明显好于单手投篮组的31.50%。单手投篮组学生在运用单手投篮技术时, 在力量、速度与高度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造成投篮动作变形, 命中率下降。双手投篮控制球面积大、便于发力, 学生有了力量的保证, 不至于投篮时动作变形, 保证了命中率。正对篮圈3.5~4m距离对于两组学生来说难度都很大, 命中率都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是双手投篮组30.41%的命中率明显好于单手投篮组的21.67%, 单手投篮在这个距离投篮, 力量远远不够, 动作变形较大, 出手时整个身体不协调, 命中率也下降的很大。
2.3 双手投篮技术在不同难度情况下更有利于保持对球的控制
我国女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 相继出现了丛学娣、郑科梅等优秀运动员双手远投又远又快且命中率极高。纵观女篮历史, 过去我国女篮在中远距离投篮中, 采用双手胸前投篮技术, 命中率很高, 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从单双手投篮的持球方法来看, 双手持球的动作要有利于对球的控制, 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要比单手稳定的多, 对球的支配也会运用自如, 因为双手不仅与球的接触面加大, 构成一个稳定的持球方式, 而且双手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持球的力。根据人体上肢的形态结构和用力习惯, 运动员由经常采用的双手持球动作过渡到双手投篮动作时, 两臂的肘尖指向侧前上方, 这才是最省力、最简单、最合理的投篮动作, 上下技才能产生更加协调合理的运动, 更便于控制球的出手方向。从持球的动作过度到双手投篮的动作, 便于衔接, 顺其自然, 有利于控制球的出手方向。
普通小学的体育课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小学女生的身高、力量还未发育成熟, 对于她们来说, 球篮实在太高了, 篮球也太重了。而双手投篮技术就可以逆补小学生的这些生理上的不足。
3 结论
掌握双手胸前投篮技术对于力量较差, 身高较矮的小学女生来说, 要比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容易。在现阶段体育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学习双手投篮更加实际一些。普通小学女生在打篮球时运用双手胸前投篮, 比单手肩上投篮更能体现出在技术上的优势,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术,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通小学在学习单手投篮时, 技术动作容易变形, 在远距离投篮时尤为明显。通过双手投篮的学习, 学生可以在保持原来动作技术标准的前提下, 尝试远距离的投篮,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建议普通小学女生的篮球课教学中应该广泛应用双手胸前投篮技术。
摘要:本文采用分组教学实验法, 对两组无篮球基础的普通小学女生分别进行单、双手投篮技术教学实验, 结果表明普通小学女生双手胸前投篮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手肩上投篮。
关键词:单手肩上投篮,双手胸前投篮,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茄莉.普通高校女生篮下单双手投篮教学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
[2]王新力.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有效辅助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05 (6) .
【一双手】推荐阅读:
一双手作文精选09-09
《一双手》教学反思10-20
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05-23
描写妈妈的一双手作文08-13
净化心灵的双手05-19
伸出友爱的双手作文08-27
妈妈的双手英语作文11-05
伸出我们的双手小学作文05-19
《伸出我们的双手》教学反思06-02
温暖的双手优秀小学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