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共12篇)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及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 建立科学的管理结构及经营方式;提高医院服务效率, 降低医疗卫生服务费用, 使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与医疗规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在大部分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系中, 公立医院都占有优势并处于主导地位。公立医院作为给大多数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 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政府如何通过公立医院管理, 最大程度调节医药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就医的不公平性, 更好地为国民服务, 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2010年2月开始, 全国陆续有17 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被选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通过近三年的积累与总结, 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 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在世界范围内, 同样也是困扰各国的重要议题, 而每个国家根据自身情况施行的改革方式又各有不同[2]。
论文通过对部分国内外公立医院管理改革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根据改革后医院产权、经营权的差异进行分类比较, 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提供建议与参考。
1 国内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1.1 国外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 还是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公立医院在兴办开始阶段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筹资和举办的, 经营及管理医院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于出资方单一、肩负社会公益责任等原因, 大多数国家的公立医院隶属于政府卫生部门, 实施 “政事合一、管办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公立医疗系统采用决策、执行与监管 “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 保证了行政管理的统一, 提高了政策执行的协调性和政府活动的效能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对医疗管理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 集中管理模式由于缺少明确法人、责权不明而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 包括组织和协调成本高[3], 医院运行效率低下[4], 医疗服务质量差[5]等, 世界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身情况差异,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同, 采取的改革办法也各有不同, 多数改革都围绕着公立医院的产权与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权方面展开。政府下放权力, 确立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以达到提高公立医院的自主性与医疗市场的竞争性的目的。文章总结过往国际改革经验, 根据改革后权利及责任的不同, 将公立医院改革大致分为私有化体制改革、集团化体制改革、公司化体制改革、自治机构体制改革。
1.1.1 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 市场萧条等原因, 部分国家政府选择减少在公立医院方面的投入。为保证医疗服务市场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 政府将私人资本引入卫生医疗领域, 并放宽政策, 鼓励私人资本对公立医院通过产权购买、管理层购买、服务外包、租赁业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体制改革, 同时要求与私立医院共同承担社会公益性责任。
因分摊筹资责任及财务问题, 澳大利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上发生冲突, 导致公立医院发展缓慢, 与私立医院相比, 住院时间长、医院利用率低、且医疗费用高。为解决以上问题, 政府开展医疗改革, 如外包非核心业务, 利用公私合伙计划 (PPP) 将原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筹资等责任以及建筑所有权、产权等公立医院财产向私有企业转移, 政府通过合作与监管的手段控制公立医院管理。但近几年。随着私有服务比重不断提高, 私立医院业务量增加, 使得澳大利亚居民个人医疗负担加重, 公费医疗制度陷入困境[6]。
俄罗斯联邦在普京上台后, 经济开始复苏, 同时开始逐步加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 但仍无法缓解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较高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为更快更好地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政府选择对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俄罗斯联邦政府将原有的大部分公立医院进行私有化和市场化, 并鼓励个人与企业承担公立医院管理任务, 减少大型公立医院的数量, 将注意力转向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建设及基层医生的培养, 降低成本, 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率。但体制改革时间较短, 仍无法判断其改革成效[7]。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 印度政府削减了大量的卫生系统拨款, 使得公立医院发展缓慢, 无法承担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责任。在保证公立医院非营利性的前提下, 印度政府通过把管理职能有代价地移交给私人的方式, 来吸引社会资本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私人机构在与政府达成协议后, 拥有医院人事权、工作选择权等权利, 政府只具有监督其保持公益性的职能;部分州还允许私人单独投资、私有化管理公立医院的非临床服务。依靠所得资金, 公立医院覆盖率及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不断完善私人化管理的服务项目的同时, 为避免医疗市场不公平性的发生, 管理部门还加大规范私立机构医疗行为的力度, 政府在监管规范医疗市场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
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还有马来西亚[9]、黎巴嫩[10]、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11]等。或是因为战争原因, 或是财政原因导致政府无法独立满足医疗服务市场需求, 这些国家都先后选择了提高私有化程度的方式, 转移公立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产权, 完成私有化改革体制, 依靠社会的力量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应能力。
1.1.2 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
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医疗机构, 其作用除了体现出政府职责外, 更重要的是弥补市场的不足。但由于政府化的行政管理结构复杂, 与社会企业相比办事效率较低, 使得公立医院面对市场的需求变化, 无法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进步, 世界人口结构及疾病谱不断变化, 各国政府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支出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在不失去公立医院产权的前提下, 为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适应力、竞争力, 部分国家选择了对公立医院进行集团化的管理体制改革。
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指的是, 政府允许全部或部分公立医院共同成立“医疗集团公司”, 政府仍扮演“出资人”身份, 但不对“医疗集团公司”进行直接管理, 而是组建独立于卫生部门的机构, 来管理集团业务;同时政府还扮演“服务购买者”及“董事会制衡者”的角色, 以法规及有效的监管来控制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医疗集团公司”有以下特点:集团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 具有董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新成立的管理机构类似于核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身份, 通过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来控制包括大型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在内的医院成员;集团中的医院成员类似于“子公司”身份, 具有法人地位的同时, 享有制定服务价格、人事任免权、保留盈利等权力;“医疗集团公司”接受公司法约束, 以私立医院公平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
德国政府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面临着公立医院床位数过多和三级医院过多的问题, 这导致了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低下、经营状况差, 到1999年时累计亏损已达2亿多马克, 为实现改善经营状况的局面, 德国政府决定进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引入集团化管理, 由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而政府只承担医疗服务购买的目标。柏林市政府将其所属的10家公立医院进行合并, 成立有限公司, 土地、资产等产权都归公立医院公司所有, 可进行抵押贷款等企业操作, 政府与公司谈判签订完成服务保障合同。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完成了体制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医院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12]。
英国的公立医院在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因其数量过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于1946 年开始改革, 政府从参与执行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政府在全英范围内, 鼓励公立医院进行托拉斯式垄断整合, 形成约300个左右的医院托拉斯[13]。在保证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 政府只对公立医院起导向性作用, 向其购买医疗卫生服务, 但不参与任何公立医院经营运作, 公立医院的运作行为完全由董事会决定。这一系列举措, 使得公立医院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 明确了发展方向, 提升了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14]。
美国政府因其自由的市场经济大背景, 从上世纪开始就对公立医院进行了改革。政府不参与具体管理运营, 细节工作由公立医院经营者独立完成, 医院都以独立的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立医院与邻近的社区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成立医疗集团, 实现双向转诊网络, 实现社会医疗覆盖。政府在体制改革后, 只负责经费拨付及价格监督的作用[15]。
日本因多数公立医院经营不善, 政府决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在关闭了大量赤字的公立医院后, 引进民营医院的经营手法, 强化独立法人的公司化形象, 建立医疗集团对剩余的公立医院进行管理, 部分公立医院还直接雇佣民间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16];哈萨克斯坦也启用了相似的管理体制, 公立医院在改革后, 从法律及财政上独立, 成立医疗集团公司, 政府或保险公司则负责代表国民, 同公立医院集团签订医疗服务合同[11]。
1.1.3 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
公司化体制改革后, 在社会身份上, “医疗公司”具有明确独立法人实体;在从属关系上, 与卫生部门彻底分开;在管理上, 启用与私人企业类似的公司式管理结构。从改革方式上来说, 公司化体制改革与集团化体制改革相似, 都是为了改变“管办合一”的状况, 而整合公立医院资源, 单独成立“医疗公司”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但公司化改革与集团化改革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 独立的公立医院个体仍不是法人, 且不是所有的“医疗公司”都受到公司法的约束;同时, 政府可以直接通过公司董事会, 而非仅通过立法、监督、协调等方式对医院进行管理, 政府仍为公立医院的间接控制者。
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后, 从公立医院角度看, 虽然公司所有权仍属于政府, 但资源分配权、使用权及部分经营权、人事权都掌握在集团成员手中;从政府角度看, 降低了因复杂隶属关系导致的组织与协调成本, 将政府从细节工作中解放出来, 行政职能得以转化[17]。
因 “管办合一”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所累, 198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是成立新加坡医疗有限公司, 将其所属的公立医院注册为公司法人, 每个附属的公立医院成立自己的董事会, 但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改革后有效地提升了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就医环境、效率等。上世纪90年代末期, 政府又将现有的公立医院重组为两个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医疗公司, 在保留了决策权等重大权利的前提下, 将部分管理权力下放, 进一步提高了公立医院的自主性与积极性[18]。
香港政府于1990 年, 在政府卫生部门之外成立了医院管理局, 通过医院管理局对香港所有的公立医院进行统一管理, 而医院管理局直接接受卫生福利局的管理。医管局作为独立的法人负责管理与经营公立医院, 而政府通过对董事局的任命及政策性指导等方式对其进行控制[19]。
1.1.4 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部分国家因为经济或体制等原因, 选择进行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将权利下放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再将举办权和经营权分开, 建立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为主体的、明确法人身份的新管理体系, 实现了系统内部的“管办分开”。改革后, 公立医院仍受政府直接管理, 但个体或区域性形成法人治理结构;设有董事会, 董事会在人事及经营方面有部分自主的权利, 通常政府还设有独立的监管机构监督董事会的决定。 监督、决策和管理各方权责明晰, 既便于政府管理, 也有利于医院自治。
法国[20], 波兰[21]和以色列[22]等国家都进行了公立医院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以上各国分别以独立的医院或州 (省) 为单位设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 但不以成立公司或集团的方法整合医疗资源;不改变公立医院员工的编制、科室等设置;院内设董事会, 医院的发展建设、院长的任命等重大事项都由董事会决定, 董事会成员由政府决定, 董事会接受医管会统一管理, 并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从各国改制后的短期效果来看, 自治化可以提高医院效率, 控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1.2 国内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我国最初的公立医院主要是由接收旧政府的公立医院与野战医院组成。国内对医院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采用前苏联“管办一体”式的管理体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 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之下, 公立医院开始围绕着产权和经营权展开了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在改革中研究者发现, 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在社会经济基础不足与政府“多给政策少给钱”、“三补政策”的背景下, 公立医院发展偏离公益性, 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 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医疗水平、降低群众的医疗负担, 反而医药检费用激增、乱办医、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不断涌现, 社会现实迫使政府重新反思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近几年来, 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立医院改革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管理部门在分析总结国外公立医院发展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后, 发现公立医院当前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从2009年开始, 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和《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文件中强调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重要性, 要求明确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职责范围, 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的角色, 并先后提出17个国家级、37 个省级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改革操作主要选择学习新加坡、香港的公司化管理模式, 但各地改革办法不同, 根据主管单位及所有权不同, 大致分为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及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1.2.1 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卫生局医管系统改革是在原卫生行政系统内部建立新的医院管理部门, 与原有分管部门彻底分开, 形成类似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原有分管部门负责宏观控制与监督。新形成的管理部门成立董事会, 承担政府出资人的职责, 同时负责所属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营工作。董事会仍由政府控制, 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董事会影响公立医院运营。
这种模式国内的先行者是潍坊市, 潍坊市于2005年就开始尝试施行卫生局体制内管办分开改革, 设立卫生监督执法中心与医院管理中心两个平行机构。医院管理中心有人事权、财政支配权等权利, 形成政府、主管单位、医院的三层监管体系[23]。施行类似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还有宝鸡市[24]、七台河市[25]、洛阳市[26]、北京市[27]、昆明市[28]、遵义市[29]和株洲市[30]等, 这些城市都在卫生行政系统内成立了医管中心、医管委员会或医管局。各地新成立的机构虽然在管辖范围、职能界定上稍有出入, 但都代理政府履行着公立医院医院管理的职责。
1.2.2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与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的治理模式类似, 都是将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 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公立医院资产主体缺失的问题。不同点是市属医管系统体制分离更加彻底, 将公立医院从卫生行政部门中彻底剥离出来, 单独成立管理机构直接向市政府或国资委负责。卫生行政部门从具体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 工作的重心仅放在宏观控制与监督上。个别地区还成立了单独的监督机构, 形成了完整的三权分立结构。
这种模式的最早试点城市为无锡市, 2005年无锡市政府就成立了卫生管理中心。卫生管理中心设有专职负责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医院管理中心, 这是与无锡市卫生局平级的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仅有1/3来自卫生局, 其他人员来自财政、人社等部门[31]。2008年全国范围试点展开后, 作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先后在厦门市[26]、鞍山市[26]、深圳市[32]、鄂州市[26]、西宁市[33]、成都市[34]等被广泛推广。
1.2.3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与前两种改革模式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改革后的公立医院系统不再是松散的组织, 而是实施集团化战略, 集团成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新成立的医疗集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 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 发挥集团化优势, 推行双向转诊、交叉补偿等机制, 完善区域性健康服务体系。公立医院集团仍保持非营利性质, 代表政府出资人利益, 但结构更加独立灵活, 更适应市场, 同时向社会融资的能力大大提高。“管办分开”后, 政府的职能重心转化到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的宏观层面上来。
早在1996年南京的鼓楼医院就在业务需求之下, 开启了我国公立医院集团系统体制改革的先河, 然而因利益分配和权责不明等原因, 将公立医院重组, 形成紧密型的医院集团过程艰难。在17个国家级试点中上海市[35], 镇江市[36]、马鞍山市[37]、芜湖市[38]选择了成立公立医院集团的模式, 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情势下, 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上海的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作为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 申康的管理不断规范化, 为上海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申康的规模不断扩大, 现已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共34 所, 成为国内集团化体制改革的标志。
1.2.4 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除了以上三种在国内广泛试行的改革模式外, 还有少量试点地区选择了其他种类的改革模式, 包括托管式体制改革、转让式体制改革、契约式体制改革等。
托管式体制改革的成功试点是苏州市。苏州市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来选择管理中心的经营管理法人, 政府则扮演监督管理与购买服务的角色[38]。转让式体制改革的范例是宿迁市[38]与金华市[39], 这类改革是将公立医院进行产权转让, 政府通过使用转让金购买服务等办法来调节市场。契约式体制改革的适用范围很小, 在北京海淀区曾被启用。区政府将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划入公共服务委员会管辖, 公委会与其他部门互不隶属, 负责领导医院, 控制公立医院管理经营权等[38]。
2 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分析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 肩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和解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责任, 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我国医疗卫生管理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 相关的制度仍不健全, 同时医疗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有俄国休克疗法的前车之鉴, 单纯、快速、全面的私有化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情况。但改变现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明确法人治理结构, 的确是我国公立医院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卫生主管部门集举办、经营、监督多重身份于一身, 导致公立医院所有者缺位、责任制不明, 医院内部决策权受限;复杂多层的体制结构, 导致政府管理成本过高;因“专家”治理, 使公立医院缺乏专业经营管理办法, 导致政策落实困难, 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低下, “看病难, 看病贵”已经在社会层面引起广泛关注。深化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和强化专业、科学的医院管理已刻不容缓。
总结国内外改革经验, 在政府系统中单独成立公立医院管理部门, 建立公司式完整的法人结构, 整合医疗资源, 将部分经营权下放, 是较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体制改革办法。但在从试点城市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 我们应思考这种改革模式是否适用于全部地区。试点城市的申请与选拔过程不是全国范围内的随机行为, 成为试点的对象首先就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与医疗资源。而在我国中西部、北部仍有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服务质量低下, 类似的区域最需要激活当地的医疗卫生市场,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倡多元化办医, 增强就医可及性, 而非强化整合公立医疗资源。即使发现主要矛盾所在, 但如何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改革方式, 仍是地方及中央政府下一步需要关注并仔细思考的重要问题。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2
4结语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围绕医改的要求和发展实际,通过梳理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明确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医院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业务选择,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房燕燕.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和控制[J].经营管理者,(23).
[2]孙鹏,俞敏,李一佳.试析医院建设中的会计财务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6).
[3]李彩霞.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中外企业家,(29).
[4]郑大喜.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经济学视角[J].医学与哲学,(5).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
众所周知,在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界,美国的高等教发展名列前茅,经过研讨发现,这是因为美国具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一体的大学,美国的这种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作为一种案例,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权益与个大院系的学习权力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学校自主管理、地方分权、受国家干预的一种运行体制,这是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国际改革潮流、本国教育与文化的传统性、国家政治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不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省级与中央人民政府的雙重管理以及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影响。如今,高等教育的体制慢慢地往一元化的方向发现,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政府与院校联接的过于紧密,这种联接虽然可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冲突、调节平衡、避免出现混乱场面,但也可以形成过度僵化的情形。近几年来,实行集权制国家的改革都在朝着分权制方向发展,比如瑞典、法国等实行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分权体制方向的改革;于此相反的实行分权制的国家改革的方向却是都朝着集权制发展,其中有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方面进行改革的尝试,如何将中央的权利在各个地方上实施这个问题被所有人所重视,所有人都在思考实施的方法。在学校实行自主的办学,不是将所有的权利下放给学校,也不是撤销对学校的所有关注,弃之不管。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也要给予学校帮助,较大的权利与措施由学校自己独立解决,政府可以在宏观上给予学校帮助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界有个一直被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对抗。像比较我国高校,大学中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与行政级别存在这联系,在学校中他们的行政权力不断的扩大,并且这种权利基本上都在校级别的人员上,这祥权利的集中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存在失去了意义,并且一些学术活动得不到很好的举办。所以,我国应该从国外的教学中得到启迪,将行政权力学术权利适当的分离、遵循管理权利分散的原则,将学术组织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二、实行社会参与教学的高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高校教育之所以可以这祥成功其中有一方面是因他与众不同的社会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通过实践的证实,美国的这一管理体制拥有多种优点,保障高校施行民主、科学的决策权,使得高校教育更加的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提升,并且也为高校办学充分的调动起多方面的社会力量,从而使得国家的财政负担压力降低。在当下这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张,且逐渐全球化的时代,想要长久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广泛的参与性对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更加有效的影响作用。由此可知,建立高校管理中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对于中国在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制度,社会民主化也在随着发展不断的加深,促使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管理的关注,且想要参与其中的意志也愈发的激烈,特别是企业界这方面的意志最为显著。但是,目前的社会现象是高校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管理与社会广泛参与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做出解决方案:第一,保证高校拥有基本的归属权并且高校的学校管理组织有学生、社会人士以及社会团体等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第二,建立一个高校管理决策的组织,一个集学校、社会人员、政府一体的政府层面的组织,可以通过政策法规保证社会民众参与到高校的管理活动中。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监督体制。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方式,并由专门的组织或社会团体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第四,制定一个严格的高校办学模式,严格控制高校办学的基准点,施行政府辅助高校办学的形式,政府以标准的制度把关高校办学,并且在行动上支持高校,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高校办学步入正轨,跟进时代发展的方式。
三、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模式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4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新医改
1 前 言
如今,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许多城市作为试点, 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改革中存在突出矛盾, 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内部分配等各个方面, 这些因素必然对管理体制改革造成一定的阻碍, 严重影响到了公立医院的发展。因此, 探究新医改背景下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具有实际意义。
2 认识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2. 1 界定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对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应该直观认为是怎样设置医院, 医院应该归谁去领导及管理, 以及怎样去管理公立医院, 当然这些认为属于宏观管理层面; 直观理解就应该是怎样运行公立医院, 内部怎样协作及分配权力, 这属于微观理解。这二者可以说既存在区别也具有一定联系, 将二者统一起来管理体制就包含了两个维度, 其一是外部治理问题, 就是政府这个所有者代表和医院管理间的债权关系问题, 其二就是内部治理问题, 也就是经营管理的执行、决策以及监督机制的安排问题, 做好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完善管理体制。
2. 2 国际上对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
现在世界上公立医院存在两种管理模式, 其一就是由政府直接参与公立医院的管理, 就是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 这种称之为管办合一模式; 其二就是政府不直接管理公立医院, 通过企业化的手段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 称之为管办分开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下, 政府举办与管理上存在两种责任, 而在政府结构内部有效统一, 管和办在实质上与形式上的高度相统一, 例如我国目前存在的管理体制, 而第二种模式是属于政府机构中管和办分开来, 例如在香港设置的医院管理局。管办分开模式就是依据公立医院组织形式, 也能够划分成公立医院集团与单一的医院法人两类具体管理形式, 比如英国托拉斯集团, 美国与德国公立医院中的独立公共实体。
3 新医改背景下改革管理体制的难点
在新医改背景下, 我国的公立医院虽然是不断改革管理体制, 但是从实况来看还存在各种难点,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 1 改革公立医院方面
( 1) 补偿机制。现在对于公立医院而言, 补偿渠道主要是药品加成、服务收费以及财政补助; 自从逐渐取消了药品加成后, 医改热点就成为补偿机制, 把这三个渠道改成了服务收费与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提升了手术费、诊断费以及护理收费的标准, 从而体现出服务合理的成本及技术劳务价值。但是取消药品加成就会导致各大利益链的抵制。
( 2) 财政补贴的范围与方向模糊。财政补贴具备两个原则, 其一因医院自身经营上造成的亏损不在补贴范围, 这点和过去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别; 其二市场失灵领域, 例如农村较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等, 被财政作为重点补贴对象。但是在使用来看, 政府对很多补偿的项目并没明确规定, 投入也不规范。
( 3) 服务收费不规范。如今卫生材料、医疗设备价格在不断提升, 人力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但是却没有及时调整服务价格, 不能够体现出技术人员服务价值。同时政府要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不断增加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力度, 造成医院失去正常补偿能力。
3. 2 改革供给体系方面
( 1) 未能实现多元化的办医格局。虽然现在各种医疗机构都存在, 而且为数不少, 但是服务水平不高、规模小, 都不能够和公立医院相抗衡, 也就不能够激活医疗服务市场。因此允许及支持社会上各种力量加入到服务市场, 这也是改革管理体制的必然举措。
( 2) 公立医院依然存在行政化。新医改背景下改革中所涉及问题主要是管办分开, 政事分开两个方面。但是许多尝试点仅仅在形式上表现出来, 根本没有真正突破管办分开, 法人治理结构上仅仅体现在议事上, 而不是决策性机构。
( 3) 不能有效疏导医疗服务。新医改背景下改革管理体制中极为关注引导患者朝基层分流, 也采用了一些有力措施, 即增加基层体系建设, 推行社区首诊制等。但是双向转诊不能够有效推广, 和各个医疗服务结构关系较大。如今体制下各个医疗服务结构均处于独立状态, 患者只要转院就说明流失利润, 许多医疗机构不愿意, 必然加大了双向转诊的操作难度。
3. 3 监管体系不完善
( 1) 监管部门, 监管机制主要问题在于明确公立医院的监管内容、监管主体以及监管程序, 构建出有效的监管体制。现在监管主要涉及了行政监管与医保基金的监管,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其一管办分开后, 卫生行政部门怎样才能够适应新变化, 采用哪种手段对医院进行监管, 事实上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最大难题就是管办分开, 属于改革难点。其二面对复杂庞大的医疗服务市场, 应该采取行之有效谈判, 就需要依赖充分发育医疗服务市场, 才能够确保医保机构具有选择权与淘汰权。
( 2) 监管资金, 资金监管属于财政补偿中最后一个环节, 更是确保政府投入合理运用的关键环节, 资金监管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补偿效果, 以及实现医院公益性的程度。所以必须要加强监管资金使用, 构建出成本—效益原则绩效评估机制, 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监督与评价财政资金的支出, 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4 新医改背景下改革管理体制强化措施
从前面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来看, 还存在各种不足之处, 还需要结合公立医院实况采取强化措施。事实上, 如果缺乏了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 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是不能实现公平、效率以及健康。现在, 医疗市场属于一个市场失灵市场, 政府就必须要对这个失灵进行弥补, 确保某一些特殊人群健康。假如把市场完全放开, 必然会提升医疗产品价格, 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加重了看病贵现象。
因此, 针对管理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 公立医院必须要明确管理方向, 着力推广社区的卫生服务, 尽可能发挥出各级医疗资源。大医院要实行分级就诊, 让人们能够看得起病、花极少量钱看大病。市级以上的大医院就要构建出产权明晰的制度, 具备足够经营自主权。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公立医院实施全方位绩效管理, 不干涉内部人员的管理。并且还必须要明确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归属, 将经营责任落到实处, 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必须要做好监督管理, 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
4. 1 选择适合公立医院的组织形式
一旦政府要求医院提供直接的服务之后, 就要确定出应用哪种组织形式提供服务。主要的服务形式有三种类型, 就是自主化单位、政府部门或者预算单位及法人化单位; 尤其是法人化单位要依据公法或者私法设立, 并且各种组织形式, 就是按照授权程度从高至低形成治理机制, 就整体来看短期内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要进行自主化改革的改进与完善, 在实际应用中要适当控制不适当放权行为, 重点在于绩效管理体制与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上。
4. 2 加强治理公立医院
事实上, 选择特定公立医院的组织形式, 就是要选择适当放权程度, 改革管理体制就是要强化与改进治理公立医院, 确保有效实现公立医院的目标。其中政府就应该扮演出一个责任、明智及积极的角色, 确保具备职业化与有效性, 采用一种负责任、透明方式来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4. 3 强化政府治理
在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政府属于重要的关键环节, 属于顶部代理的环节, 因此政府激励和制约特别重要。从实践来看,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被政治和行政体制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 所以要想推行管理体制改革, 不能够只重视医院层面, 还要加强政府治理, 这样才能够确保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成功。
5 结 论
总而言之, 在新医改背景下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趋势。就需要从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公立医院实况采取合理的推进措施, 才能够实现管理体制改革的真正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郑全慧, 张昕, 刘英.国外医院管理介绍[J].企业管理, 2008 (4) .
[2]王元昆.英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变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6) .
[3]丁勤章.国外医院管理面面观[J].现代医院, 2010 (1) .
[4]罗再武, 李爻, 姜莉.简述发达国家医院的服务与经营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3) .
[5]胡伟力, 伍林生.试论作为系统工程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J].重庆医学, 2011 (19) .
[6]刘凡, 钟泽菁, 龚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08 (2) .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建设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的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然后论述了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改革;行政管理;发展
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价值取向应当是,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管理绩效,促进平等公正。从路径选择上,改革要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注重行政权力的制衡和监督,进一步转变政府行为方式,以及适度仿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一直在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次改革始于1982年,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由于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严重的影响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此外,革命队伍已老化,机构臃肿等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下放经济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精简干部队伍并开始建立了干部离退体制度。但是这次改革不是很彻底。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的重心是理顺党政关系;按照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和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目标。这次改革中,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要求,这对以后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三次改革在1993年,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重点为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经过这次改革,把行政管理的职能转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和提供服务及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普遍精简了队伍和机构,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次改革是改革。这次改革是以实现政企分开、转变职能为中心进行的改革,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改革。调整政府机构,加强宏观调整,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部分之间职能分工,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适应改革的要求,对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同时进行了调整。第五次改革是改革,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这几次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的行政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二、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到位,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政府管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机构设置、行政体制、管理方式、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等方面还存在着诸
多的问题。在行政改革设计和实施方面还存在着改革的理论准备和指导不足,视野不宽、缺乏主动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等方面的问题。行政体制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确立政府角色,建设服务型政府。
现代市场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角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不能仅仅是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管理本质的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求政府在管理方式上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上来,从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过多的管制转向为他们的服务上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政府就是一个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
政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就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基本适应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但是,这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如政府管了不少不该管的事,有些该由政府管却没有管,或没管好的事。以审代管、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代替招商引资的事情依然存在;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的现象依然存存在;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部门权力和利益挂钩,权责脱节等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必须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以解决。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将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好,管到位,将不该管的依法交给市场、法人、社会组织,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扰。形成定位准确,关系顺畅、责权对称的完善政府职能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3.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各个环节的改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单方面的,是一个整体复杂的结构体。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主动改革政府机构,协调推进政府职能与机构的配套改革,注重政府组织体制和制度创新,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由于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在机构中的配置不合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因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引起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机构设置薄弱或是存在空缺,而且人员编制也比较薄弱;
二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机构依然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依然过多,有的综合职能部门出现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并重现象,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现象屡禁不止;
三是负责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部门设置不科学,存在决策、执行于一体的现象,监督又流于形式;
四是机构设置过细,管理对象域管理事务重叠,出现多头管理,协调困难现象,成为我国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因此,为解决以上政府机构问题,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从根本上做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颜廷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6
理顺法院层级的法官的任职条件
目前我国法院体制存在着下级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关系不顺畅的情况。如新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是新任法官,应该从基层法院做起。目前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法官在基层法院已经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案经验,一审案子判决后,当事人不服案子到了二审法院,新进的二审法院的青年法官法槌一敲就给你改判了。目前我国法官有19.8万人,普通的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人数就能达到三四百人,最高院法官人数更多。其中有从基层法院调上来的,也有直接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分过来的,由于有些二审法院的新法官位高权重而又缺少必要的办案经验和人生的阅历,对于错综复杂的案件、有时改判的案件其法律适用程度的把握还不如有些基层法院的法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法官使用体制,可以从上海首先试行:凡是担任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必须有基层法院工作的若干年限;同样凡是担任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必须有在中院和基层院的工作经验。通常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从省级高级人民法院中选拔;高级法院的法官从中级法院中选拔;中级法院的法官从基层(初级)法院中选拔;基层法院的法官从优秀的律师和法律专业人士中选拔。这样才能确保二审法院的法官素质要普遍高于一审法院的法官,以把好二审的最后一道司法防线。同样,检察官的录用和任免方式也可参照这个方式进行改革。
建立法官职务保障制度
如果我们达到了上述这个遴选法官的标准,就要确保法官的职位不以审判案件的结果为转移。这就是说一旦法官的遴选达到了职业和道德的要求,只要法官不是故意错判或违法乱判,即使错判了也要维护法官位置不受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法官独立。实行法官独立要求法官的位置不因其所作出的判决而受到任何影响或改变,这就要求法院的人事任免制度以及法官的晋升制度必须服从法官独立的要求, 具体包括法官无故不得更换制、法官专职制、法官的司法豁免制。法官不应该由于作出了与地方政府甚至法院内部领导意见不符的判决而被调动工作岗位,因此法官职务保障制实际上就是法官终生任职制,或者确定一个较高年龄段的离退休制度。这对保证司法的稳定性和法官公正不阿的优秀品格,无疑是最好的措施。
建立法官待遇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法官高薪制和退休保障制。只有对法官实行较高的薪制,才有可能使法官不会因为经济的压力或诱惑等原因作出不公正的判决,这能养成法官廉洁的司法品质,使法官有足够的底气抵御外来的影响和干预,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实行的确保法官廉洁的一个通常措施。如果法官由于薪水和保障过低而权力过大,就很有可能去尋租,法官本应该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由于法官的薪水和保障过低,基础不牢,又怎样来确保社会公正呢?同理,如果法官的职位不稳定,随时由于错判案件而受到免职和追究,谁又来敢于坚持己见而判决呢?因此要建立法官的职务豁免制度,明确渎职的范畴,取消违背审判规律的案件考评制度和案件评判的指标化。这就是说,实行法官独立还要求法官的待遇不受审判结果的影响。
(李建勇,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7
一、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很多, 有医院每日的医药、 手术现金收入,购买医疗药品和设备的支出,其他物资的采购,基建财务管理,报表出具和分析,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管理,成本核算,等等。 加强财务管理,也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财务管理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淡薄
医疗体制改革后, 医院运营不再由政府托底, 更是放开了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医院服务质量不好、债务过多、投资错误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医院经济状况变差甚至导致医院破产。 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对于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 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下的依靠财政的思想依赖上,对经营风险方面的意识性不强,对经济活动的把关审核主动性不高。
(二)投资缺乏理性
医院的建设是个复杂、系统的经济管理过程,不仅仅是对病人的治理收费,还有基础设施改善建设,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等等。 不少医院在投资管理上,缺乏理性和科学。 比如,有些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就医,盲目的贷款建设高大漂亮的楼房,购买几百万上千万的先进设备,却没有分析患者就诊量和需求,导致大额投资使用率过低,难以收回成本,造成资金浪费,也使得医院的负债率和风险进一步上升。
(三)成本预算和核算不科学
医院部门众多,涉及面广,又是24小时的工作运行,在成本核算上不可能向企业一样可以停下一天来进行盘点核算。 这就使得一些医院的成本核算没有抓住本质,只停留在现金收支方面,对于医院固定资产评价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核算手段。 在预算方面,预算过程只有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进行计算,缺少其他部门的参与,预算编制不科学,对成本支出控制不严,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往往导致决算远远大于预算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医疗体制改革依然在不断深化, 未来的方向将是群众的实惠越来越多,医院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面对愈发“苛刻”的经营发展环境, 财务和管理人员必须拿出更好的财务管理办法,当好医院的管家,把好前进的方向。
(一)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债务概念
众多私立医院和合作医院的建立,倒逼公立医院必须强化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足,就得在创新管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 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加强对医院经济活动的风险管理,尽可能地减少风险。 而在此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负债的风险。 债务风险是新一届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审计结果,全国各级单位负债逼近20万亿, 而医院的负债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中央已经要求控制好债务,医院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
(二)拓宽收入渠道,控制支出范围
财务中的重要方程式就是利润等于收入减支出(利税也算支出), 所以要在收入和支出上增强管理,实现收支两条线。 在收入方面,要统一收费标准,进行及时入账,任何科室和部门不得设立小金库,要每日结算,严格禁止私款公用行为。 在支出方面,一是要对各项支出进行明细说明,对支出标准、审核人员级别进行严格规定,手续不到位的坚决不操作,特别是要防止管理人员搞特权。 二是要对支出票据进行严格审核,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票据拒绝兑现。 三是要定期对药品的消耗和收入进行核对,防止发生对不上账的现象。
(三)强化投资意识,实现保值增值
医院的经济活动范围应该进行扩展,一是要运用固定资产管理,采用合理的折旧计提方式,科学地进行设备的更新,利用好设备等资产的剩余价值。 二是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拓展投资范围。 投资的方式可以多样,如利用先进的技术服务,品牌等无形资产,或者现金,通过与高校合作医疗人才培养的方式获得培训收入, 通过自办企业的方式获得其他经营收入,通过自身的现金进行债券购买获得利息收入,或者通过医疗上门、私人保健等方式获得额外医疗收入等等。
(四)实现全面预算,增加审计力度
预算管理是控制支出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把控预算过程,采取部门先预算报院方审核后再分配指标到部门的方式,实现预算的科学性。 要坚持预算先行,用预算指导各项经营活动,除非特殊情况,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得超预算。 加强审计,一个是外部审计,通过聘请第三方社会审计机构,对医院一段时期以来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找出投资管理中的问题。 另一个是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人员和其他部门的过程监督,实现对医院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促进财务管理的提升。
当然,医院的财务管理加强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医院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提高,职业道德的培养,防止职务犯罪;对往来款项的规范管理,对病人欠费情况的管理;加强对医院维修基金、福利基金、教育基金等等。 总之,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环境下,医院除了要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的天职外,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 在不断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 逐渐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让医院的经济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柏亚兰.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3(09)
[2]牛佶.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以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发展[J].中国外资,2012(07)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新体制,医院,财务管理
一、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
在新体制改革下进行医院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的有效运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对医院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医院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严密的财务管理工作可紧密联系医院各个部门与全体工作人员,有利于医院的正常运转,对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行保护,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医院的整体目标
构建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可有效完成医院对各项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实施的目标,获得更加安全真实的财务数据,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通过对医院财务的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并做出改进。不断推进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完善与发展其他各项管理模式,使得医院的管理模式紧跟社会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三)规避医院经营风险
作为医院管理的中枢环节,有效的财务管理可帮助医院规避风险,加强评估各类风险,控制管理医院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尽量规避风险。
二、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财务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只依据一些简单的书面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财务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常见的现象就是无章可循,甚至是有章不循。导致的后果就是收入随意性过强,缺乏严格的预算制度与成本控制,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以至于遇到管理问题时,常常强调灵活性,并不能严格遵循规定程序。例如在一些重大项目上,缺乏严格的事后追踪制度,无法全程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一旦出现事故,很难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并追究其责任。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医院管理情况混乱,无法合理规避风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可信度。
(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管理人员素质仍有所欠缺。许多医院财务管理者拥有很高的医学专业技能水平,然而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但是管理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新体制改革的形势。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责操守意识,影响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缺乏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医院财务管理监督机制负责监督与核查医院的财务管理情况,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作出评价。但是很多医院缺乏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一些医院虽然有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但审计人员不够专业,对机构的独立性考虑不足,误以为其下属于财务部门,削弱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影响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评价。
三、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
(一)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国家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明确要求体现在财务制度上,财务制度也是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主要政策依据,会计制度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是进行统一会计核算的依据。新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完善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基础之上的。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可促使医院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务会计制度的目的不是将现有财务会计制度推翻再重新制定,而是以现有制度为基础,从医院自身情况出发,分析查找问题,为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针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对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得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提高管理者的理财意识
在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理财观念的新旧。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医院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受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应首先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巧妙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丰富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在上岗前,应对其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提高其执行能力。对于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再教育。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制度并切实落实,做好责任分配工作,明确责任要求,使财务管理人员深切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管理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向医院管理者宣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其充分认识理财的重要性。
(三)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
许多医院管理者误以为在短期时间内,内审监督机构很难为医院带来实际效益。然而实际上,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有必要设置兼具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立举报专用信箱、专线电话等,保证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并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负责进行内部监督工作,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并结合事后审计,对医院的财务工作等进行跟踪审计,动态监督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评价与测试医院的管理效益,综合评价医院经营管理对医院以及社会产生的综合效果,审计重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等,监督与评价医院管理层的决策,并为其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新体制改革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对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现状,对此,应树立新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提高管理者的理财意识,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等,保证医院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江.会计制度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144+149
[2]陆加红.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Zhejiang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浙江省中医药学会(Zhejiang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2012:4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9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1 改革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近几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经验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立足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添砖加瓦。我国当前的实际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矛盾突出,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既要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总体要求,又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解决好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情的整体“大数据”,将大数据与改革的政策相融合,并运用于指导改革的过程,推动改革的发展与完善。
1.2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兼顾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者,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将改革稳步推进。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配置,对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加强政府运营制度的建设,革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共同推进政府体制的整体改革。
1.3 重视民主的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政府出台重大改革决策前,必须发扬民主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基层,将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创新思路和改革方法实践到改革中。忽视甚至反对民众的心声,闭门改革是注定会失败的。同时,要约束政府改革的权力,严禁个人和部门的利益影响改革政策,保证改革过程的规范化和改革成果的制度化。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需要注重科学的办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以下个方面的统一。
2.1 统一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革各项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筹划者具有统一的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规律是客观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而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矛盾论,是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的衍生与解决,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推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发展。改革筹划者在筹划整个改革体系时,应当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规划,同时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地去解决问题。
2.2 统一近期重点目标与长远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坚持的任务,贯穿于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始终。因此,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只有将目标明确、把方向把握好,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少走弯路。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不同,改革具有阶段性。将每一个阶段五年一规划,十年一计划,将每一个规划与计划完成好,一步一个脚印地使改革有序推进,最终实现改革的深化。
2.3 统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更是如此,每一届政府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看似渺小,却是必不可少。只有每一届执政者针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一定的举措,才有为改革最终的成功作出保证,否则只能是保持不变甚至是向更糟糕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并不要求执政者大刀阔斧地改革,声势越大、动作越大,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改革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缓慢的适应阶段,而“大改革”恰恰只注重了改革这个行为,并没有将成果进行巩固,最终可能导致旧习、陋习卷土重来。
2.4 统一上下的参与和推进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和百姓的积极参与。行政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将鸡蛋由内打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成功,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体制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与实事。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最终推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0
1 就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也逐步向正规化方向迈进, 国家对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双重身份”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不相适应。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 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视角, 全面分析促进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 运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手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当今社会, 很多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企业高管人员的指示或者其它客观原因甚至不惜明知违法也要提供不真实信息。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的方式很多,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重要形式。目前,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和收集人并不是一体, 他们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单一个体。 (2) 会计信息在进行传递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进行。 (3) 会计信息的获得和后续的应用比较慢; (4) 会计信息的分析活动非常的薄弱, 而且具有非常显著地主体不明确等的不利问题。现阶段, 我国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职能独立性和会计地位从属性的固有矛盾, 试行了三种改革思路: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推行委派财务监督制度;中型企业、母子公司内部推行委派会计主管制度;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及必须建账的个体工商户推行代理记账制度。
2 何谓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众所周知,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八条, 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接体现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具体来讲, 标准的会计信息的来源是真实的, 会计人员必须仔细审查, 鉴别收到的原始凭证的真伪, 要勇于对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说“不”, 而不准确的原始凭证要予以补充使之完整;会计人员在在实际处理账务时要仔细, 不受外界影响, 做到账证相符、帐表相符、账账相符;坚持会计信息的可比。
3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管理质量
首先, 必须予以法律上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明确法规来约束, 赋予会计人员权利, 让其可以反对高管人员的不合理要求, 同时出台奖惩政策, , 《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最高是5万元, 单位最高是10万元, 这对于预期收入几百万, 几千万的造假者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权利和义务、责任总是分不开的, 一个企业在拥有它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为此, 我们可以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培育机构投资者, 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完善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单位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 确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形式, 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权,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加强自我审查制度, 以便及时发现并且改正错误, 防止财务人员造假。加大监管力度, 实现国家、社会、企业内部三位一体的监管层次, 这样可以更加规范会计实施。加强会计账务处理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的职业道德要求, 企业应不定期的进行自我审查, 进行自我监督, 以便面对可能发生的不良问题, 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 以达到公众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目的。
第三, 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 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同时使得对会计的监督变得更加直观。在科技时代, 网络保存代替了旧时的纸张保存, 在增强了信息储存能力和储存时间的同时也应注意及时备份硬盘数据, 而且每次开展的备份都应该超过两套, 分两地存放, 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并按时清理磁盘备份, 定期清除过期数据,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高效运行。
最后, 要保持会计人员队伍的先进性, 时代性。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命脉至关总要, 应该掌握多方面知识, 掌握多种技能, 时刻关注国家颁布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及政府实施的新政策, 同时会计人员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 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 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 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供给和运用, 在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基础上, 更好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特性, 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价值, 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 随着创业时代的洪流, 各个行业的新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经济市场上, 使得会计这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利用会计及时准确、真实的反应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做出重要的经济决断。但是, 现在的企业的会计信息提供的情况真实性大大下降, 严重影响了社会群众、企业债权人等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了解。在此, 笔者将就会计信息失真展开探讨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一日趋严重的现象.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
参考文献
[1]刘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 2005, (1) :21-22.
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进行大踏步的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更加凸显,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所需配置资源的水平是让高校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人们也开始对它有越来越高的关注,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走向大众化,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不能协调,使得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强。所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想要能够稳定的运行,国家就必须投入相应的资金。如今,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对我国高校冲击力也增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要求我国高校能够进一步的加强改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根据自身环境对发展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因此,高校需要在拓宽经费的筹集渠道的同时,对节约开支以及内部资源利用率方面加强管理,而这就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高校的财务问题,增强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
一、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产生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有两种,分别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由于这两种体质在实践上都有所不足或是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并不能充分的满足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下,并没有在学校领导的要求与院系管理之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使得学校的财力没有集中在一起,分给各院系的经费不足,造成院系的积极性降低。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财务管理体制的实践中没有处理好对权力的集中以及对财权的下放。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这种模式中,由于这种模式比较死板,对小规模的高校财务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校就不太适用了,这是因为它不能调动院系的参与性以及使得资金的筹集渠道过于单一。
1、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权一般都集中在特定的人里面,所有的问题都是学校做主,使得下面的院系间没有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本世纪初,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招生,学校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招生工作当中去的,但是当对扩招计划进行落实时,由于下面的院系没有参与的热情,招生工作使得学校的经济消耗加大。
2、 改变高校的后勤运行机制使后勤保障部门能够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及自负盈亏的实体企业,这是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一项重要的改革。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校内是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主体,财务管理制度的高度集中,使得学校内部部门缺少能够自由支配的财力用来支付后勤费用。
3、 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很多高校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致于对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求也不高。很多都不是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没有从事过高校财物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对高校进行财务管理时是会出现很多的漏洞,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4、 忽略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很多的高校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于财务工作的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在针对有关问题是没有相关的条款可供参考。种种迹象表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那么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应遵循六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学校的经济秩序能够正常的运行,使学校的办学效益能够提高;2、有利于学校财力集中掌握,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3、有利于增强学校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4、有利于学校统一管理财政权;5、有利于提高学校对预算管理的能力;6、有利于学校对支出和收入的管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校财务管理在进行改革时需要改变原有管理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及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由高校财务管理实行财力集权以及财政分权的改革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活动规范进行的同时,有助于学校能统一的领导财经工作与财务管理活动,以及能有效的调动院系的积极性。
1、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应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财力以及对财权进行合理分配的管理体制。学院的财务处需将校党政机构以及教学单位中的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以及核算,并且在机构的设置上遵循不设置二级财务机构的原则。
2、对学校的财务采用集中核算的方法,并且让会计从业人员代理记账。需要归入到财务处进行统一管理的账目有:较小规模校办单位的高校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应当分发给给院系的科研经费和教学单位创收的会计业务等。在高校实行了集中管理制度之后需将属于原单位权利进行放权,这包括:资产所有权以及债券债务关系和经费审批权。
3、在学院对会计工作进行系统分配。我们要以学院财务处为管理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设立分支机构协助管理,比如:设立记账部门以及核算部门,并且对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编制方法。
4、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在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时,我们要对会计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委派制度,也就是由学校直接委派,这是因为规模较大单位的会计核算任务较重,难以管理。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会由于工作的性质涉及到很多经济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并加强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总而言之,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高校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的不足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并为高校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医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武胜生.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2] 何清生. 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 2009(6)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2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严格预算管理, 体现了预算管理在新医改后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为此, 要全面认识医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深入理解预算的含义, 结合工作计划合理编制预算, 发挥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 落实评价与考核预算的奖惩措施, 健全和完善财务制度, 探索医院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一、对医院预算管理的认识
医院预算管理是以全方位的视角进行全员性的动员所开展的一种合理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以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过程。从概念的解析来看, 它包含了以下四层意思:
1. 预算管理是医院进行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规定了医院投入、产出的数量、方式以及具体时间和操作方法上的安排, 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资源调整与分配安排。实施预算管理后有助于改进以前的低效率状态, 增强医院的管理控制能力。
2. 预算管理需要组织内部全员的参与
正因为它是对资源的协调和整合, 因此预算管理过程中不乏部门间的沟通、协商和配合, 以及管理层与执行部门间的领导、控制和反馈。
3. 医院预算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以实现组织效益最大化
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会计主体将医院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过程, 从编制到执行、控制、激励和评价, 预算管理以精细化的视角来“关护”全程, 使每个环节的运行有条有理, 以尽力使行为取向与组织战略目标趋同。
4. 预算管理只是医院的一种管理手段, 它并不能代替医院的整项管理活动
医院预算管理要和其他管理手段相配合,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纠正偏差, 而不是将所有的管理重点和经济事项都寄希望于预算管理。
二、新医改下医院预算管理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弊端
关于医院的预算管理, 新出台的医改方案有如下要求: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 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由于此次医改的主线是政府主导, 特别是对公立医院来说, 虽然国家已承诺会加大对医院经营的扶持力度, 但在没有了药品收费为医院创收即医药分家的前提下, 仅靠政府在财政补贴上的支持会大大限制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约束条件下, 预算管理不能不说已是很多医院在管理上的重点和难题, 即如何在既定的供应资源下实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
虽然预算管理是经济主体进行资源调配和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 但是在实行新医改制度的过程中, 可以预见医院的预算管理可能会出现以下弊病:
1.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预算管理只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方法, 并不是万能药
医院是一个集人事、医疗资源、医患关系等于一体的庞杂机构, 预算管理只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而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乃至医院的整体经营目标需要各个管理工具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管理模块中一起发挥作用。当医院一味强调预算管理而忽视了与其他管理方法的配合使用时, 预算管理最终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反而会使行为效果与组织目标相差得更远。也就是说新医改方案所明确的是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的责任以及医院严格预算收支管理的义务, 但是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人思维的左右, 可能会背离原来目标制定时的美好初衷。
2. 在预算编制时可能只是流于形式, 缺乏可行性
众所周知, 此次国家启动医改方案就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 财政资金支持是一个方面, 鼓励更多的医院设立也是一个方面, 因此很多医院可能为了多争取一些补助而尽力压缩收入而增加支出, 结果使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与编报时的预算出入很大,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另外,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 医院应按编制内实有人数和定额补助标准编制单位人员预算, 根据事业发展计划编制专项支出预算, 很多医院的管理层就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医院财务部门的事, 结果导致财务部门在缺乏整体的战略考虑的情况下编制出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预算方案, 可行性不高。
3.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职工缺少全面预算的意识, 预算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医院每年都要对预算进行重新规划, 有的采用增量预算, 即在上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增长率算得, 一方面, 这种预算方法没有其他科学的方法如零基预算合理;另一方面, 在实际控制管理时, 有些医院可能只是仅仅编制总的财务预算, 没有将其分解到各个科室和经济业务项目, 所以职工根本不知道还有预算指标的限制, 医院自身也无法进行整体筹划, 容易造成支出超出预算, 而新医改制度实施后, 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医院绝对是最忌讳的, 至少在管理层面可以证明该医院是有问题的。
4. 除了执行主体的原因外,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管的不到位也是可能发生弊端的根源
医院预算管理要求按照计划进行日常的控制与管理, 但实务中, 在医院内部由于考核机制不严格等原因而无法按部就班执行构想的情况屡见不鲜, 因此医疗体制改革下医院预算管理可能也会遇到此类问题。
三、完善医院预算管理的策略和方式
1. 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使医院上下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院预算管理涉及到整个年度的收支计划, 对公立医院而言, 它要在政府给予的预算线范围内以收定支;对民营医院而言, 它要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是两类医院经营的根本方针, 而它们又都与预算管理密切相关, 所以在组织内部应该有一个统一、完整而系统的预算计划概念。可通过院长办公会、职能处室会、院周会等形式将医院整体预算的理念、实施步骤、考核方法等向下传达, 使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熟知并参与进来, 共同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2. 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管工作
首先, 建立和完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负责提出医院的总目标和方针、预算的审批与修正等决策性工作。建立由财务处为主的预算实施部门, 负责编制、组织实施预算。建立由审计部门为主的预算监督部门, 负责对预算编制、实施等的监督评价。
其次, 在编制预算时要注重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可行性和与医院发展的融合性。编制的预算应与医院的短期目标、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 使预算真正发挥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管理理念的作用。
第三, 建立并落实与完善预算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因为任何一项运行效果较好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多种条件下的多种因素之配合, 与其他体制相辅相成, 与整个环境相得益彰。
第四, 在预算的监督上要发挥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约束, 对执行部门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的绩效考核分析和评价, 并对具体的考核成果予以奖惩。实施奖罚可以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与日常奖金分配挂钩, 即在预算执行时融入医院成本控制, 使预算执行控制的效果体现在成本控制的结果之中, 并最终反映到奖金分配上;其二是与年度人事考核工作结合, 将每年末考核与实际工作情况紧密地结合, 通过人事考核结果来反映并改进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
3. 医院管理层进行预算审批的批准条件与重点
医院管理层对预算的审批不能以自己满意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 而是应该以预算管理是否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和经营目标相一致为批准条件。因此, 医院管理层进行预算审批的重点应当放在预算的内容是否全面、方法时候适当、过程是否合理上, 而不是仅仅关注预算结果。
4. 引进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医院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通过IT技术可以将医院管理的各个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设备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全面覆盖, 利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建立、编制、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绩效考核的管理软件整合组织内部的资源系统, 达到精细化和经济型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在智能分析的帮助下搜寻医院的经营潜力, 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研究论文10-14
公立医院改革论文12-20
医院预算会计改革论文10-23
医院的管理改革和发展12-15
医院药房管理论文10-03
医院后勤管理论文01-08
医院药房药品管理论文10-14
医院会计管理论文10-20
医院库房会计管理论文06-27
医院基础设施管理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