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采购(精选12篇)
药品集中采购 篇1
摘要: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降低药价作用不明显,药品价格高仍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和发展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对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是降低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疗,医保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已历时近10年,从效果上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医院药品购销行为、遏制药品流通领域不正之风的作用,已成为国内药品流通的主流模式。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究竟对医疗及医疗保险有何影响,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程度如何,作者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现状。
一.药品招标采购的尴尬现状
我国药品价格中,生产领域占30%,批发领域占40%,流通领域占30%。集中招标采购减少了流通环节,对降低药品价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虚高价格,纠正了药品购销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减少了医保统筹基金的支出。国内多个地区媒体报道的降价幅度是20%,个别地区甚至达到40%以上。但事实上,药品价格虚高仍然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患者没有感觉到因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带来的真正实惠。
针对药品招标采购对药价带来的影响,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在抽取的株洲市3家二甲以上医院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计1000人的调查对象中,60%的医务人员、90%的病人或其家属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不了解;65%的调查对象认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未降低药价,35%的调查对象认为药价不但没降反而有抬高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务人员及患者对药品招标采购仍然持质疑态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议价药品无法合理降价,廉价常用药品无人投标。
一些地方出现了中标药品价格高于批发价数倍的现象。有媒体披露,批发商l.5元可以供应一种注射液,而医院中标进价竟然高达l3.46元;同一种葛根素注射液,市场批发商供价为47.58元,而中标进货价格高达127元。
2.企业投标成本较高,药品招标次数太多、机构太多,企业不得不各地奔波参加投标,加重了企业负担,甚至出现了药品中标后医院进货量反而下降的“死标”情况。
3.在医院医药费用中,药品费用占相当高的比例。以株洲市人民医院为例,2004~2006年药品费用占总费用的51%。
二.造成尴尬局面的原因
1. 政策目标与手段不匹配。
国家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此制度的初衷是希望以竞价方式解决“药品价格过高”问题,希望通过公开的招标程序,实现医院药品采购过程的“阳光化”,以纠正药品采购的不正之风。但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不仅仅是流通环节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医药体制问题。政府对医疗投入有限,“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使医院获得高价行为“合理化”,加之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普遍较低,政府允许医院采取销售药品获取差价收入的“以药养医”政策,使药品销售与医院、医务人员之间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当某种药品大幅降价后,因为没了回扣和赢利空间,便在市场上“蒸发”,医生不开,医院不进,于是药厂也就不生产,或者改头换面仍以高价销售。
2. 舆论导向夸大了该制度的作用,忽视了作用范围的有限性。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影响的是药品的价格行为,而不是临床医师对药品的选择和合理应用。药品销售的主体在医院,患者的药品费用是由医院的用药层次和用药习惯决定的,造成患者负担过重的原因,有价格问题、质量问题、使用问题,但首先是使用问题——处方回扣导致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受利益的驱动,过度用药、用高档药频繁发生。在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得以完善之前,集中招标采购的好处将在很大程度上被临床不合理用药所抵消。
3. 现行集中招标采购能纠正部
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却无法从源头上纠风。这一制度仅仅实现了成交信息的公平,但多年来我国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主要发生在药品的使用环节。
三.建议与对策
1.在进一步完善当前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基础上,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制度,增加药品招标的透明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监控体系,增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透明度;三是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规范药品价格行为;四是规范招标操作规程,扩大招标范围及药品品种;五是加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宣传力度。
2.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弱化医院在药品销售终端的垄断地位,改变“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实行医药分开,建立合理的医疗补偿机制和医药卫生竞争机制。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诊断、住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普遍很低,甚至远远低于合理的成本,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势在必行。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医院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使医生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
3. 建立和发展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电子交易系统。
电子化方式可以逐渐降低企业参与投标的成本,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由于买方主导模式强化医疗机构垄断地位所导致的问题。同时电子交易记录提供的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为药品监管提供便利。广东省自2006年10月起实施的《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工程》方案获得了满意效果,合理降低了药品价格,保障了医院临床用药需要,值得推广。
4. 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强化消费环节的审查机制。
株洲市自2005年3月开始的23个单病种、2006年的38个单病种管理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保障了患者医疗消费的知情权,减少了不合理用药、治疗和检查,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和医保统筹基金的支出。临床路径是一种单病种管理的新模式,可以解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后医疗质量可能下降的后顾之忧。国外临床路径被大量应用到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的质量把关和成本控制中,对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俊何.广东省药品网上采购阳光工程的实施及体会[J].中国药房.2007,19:1441.
[2]赖瑞南,朱晓华.创新扩散理论在临床路径推广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7:438.
药品集中采购 篇2
供方(乙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 联系电话: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和《 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并按照公正、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同意按照以下条款,签署本合同。
第一条 合同标的
见附表《挂网采购药品明细表》。 第二条 购销方式
甲方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发出订单,乙方确认订单并配送。甲方收到乙方配送药品后在网上进行确认,并按规定时间付款。
第三条 质量要求
(一)乙方提供的药品必须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二)乙方必须提供其合法的有效证件及所供药品的生产批件或进口药品注册证(复印件)、质量标准等相关文件。
(三)乙方所供药品须提供同批号的药检报告书、随货同行及发票;进口药品应附上质量检验报告书。
(四)乙方向甲方配送药品时必须根据药品的有效期来送货。以药品到货之日起计算,药品的使用效期必须在半年以上(特殊药品除外),并且必须保证药品质量合格才可向甲方送货,否则甲方可拒绝收货或要求乙方退货。
第四条 药品包装标准
(一)除非对包装另有规定,乙方提供的全部药品应按国家标准保护措施进行包装,以防止药品在转运中损坏或变质,确保药品安全无损运抵指定地点。
(二)每一个包装箱内应附一份详细装箱单和质量检验报告书或合格证书,如非整件则须附有加盖乙方鲜章的质量检验报告书或合格证书的复印件。包装,、标记和包装箱内外的单据应符合合同的要求。
第五条 检验标准、方法、时间、地点和期限
(一)甲方在接收药品时,应对药品进行验货确认,对不符合合同要求的,甲方有权拒绝接收。乙方应及时更换被拒绝的药品,不得影响甲方的临床用药。
(二)如果甲方确认需要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应及时以书面形式
把质量检验的具体要求通知乙方。乙方收到要求药品质量检验书面通知时,应当同意进行药品质量检验。检验在乙方交货的最终目的地进行。
(三)甲乙双方对药品质量存在争议时,应送甲方所在地药检部门检验。如送检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检验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有权据此单方中止该品规药品购销合同的履行;如送检药品无质量问题,合同继续履行,检验费用由双方各负担50%。在药品送检期间,甲方临床用药暂由其他同类挂网品规药品替代。
(四)乙方配送的药品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多次(三次及三次以上)出现不良反应时,甲方应及时通报乙方。同时甲方有权单方中止该品规药品采购合同的继续履行,退回剩余药品,由此造成的所有损失由乙方承担。
(五)为保证药品质量,避免造成药品的浪费,甲方对已购进的药品应妥善储存和管理。如因乙方药品质量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如因甲方库存条件不符合药品正常储存,造成的药品质量问题,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六)加强对药品效期的管理。甲方应定期清查药品库房及各个药房药品的有效期,掌握药品情况,及时对医院药品进行退、换货。甲方应合理采购,合理使用药品,由于甲方管理不善造成的近效期药品,不得向乙方退货。
第六条 交货时间、地点
(一)乙方配送药品的时间和数量必须严格按照甲方发送的订单
执行。急救药品的配送时间不应超过 小时,一般药品原则上的配送时间不应超过 小时。
(二)交货地点: 第七条 结算方式、时间
(一)结算时间。甲方自收到药品之日起,最长不超过 天进行结算。
(二)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对已交易药品的发票和有关单据,以及合同规定的其他义务已经履行的证明。
(三)结算方式: 第八条 合同解除条件及处理方式 (一)违约终止合同
发生下列情况,甲方可向乙方发出书面通知书,提出部分或全部终止合同。
1.乙方未能在合同规定的限期或甲方同意延长的限期内提供部分或全部药品。
2.乙方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3.乙方在本合同的实施过程中有违法、违规行为。 (二)乙方破产终止合同
如果乙方破产,甲方可在任何时候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提出终止合同而不给乙方补偿。该终止合同将不损害或影响甲方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任何行动或补救措施的权利。
(三)解除合同后的处理方式
1.甲方根据上述规定,终止了全部或部分合同后,可以购买其它挂网品规的药品。乙方应对甲方购买替代药品时所超出的乙方供应价款部分的费用负责,并在甲乙双方结算时予以承担。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继续执行合同中未终止的部分。
2.如甲方未按集中采购合同的规定按时结算价款,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法定滞纳金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直至终止本合同。
第九条 违约责任
一、乙方有下列行为者,承担以下违约责任:
(一)如乙方无正当理由拖延交货,将承担加收向甲方支付误期赔偿费或被终止合同,并按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有关文件规定接受处理。
(二)误期赔偿
1.如果乙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配送药品并提供伴随服务,甲方应从价款中扣除违约金而不影响本合同项下的其它补救办法。误期赔偿的违约金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法计算,违约金的最高限额是合同总价的 ,一旦达到违约金的最高限额,甲方可以终止合同。
2.乙方在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应尽的交货义务。 二、甲方有下列行为时应承担违约责任
(一)甲方不按采购合同项目约定,采购非挂网药品替代已确定的乙方网品种。
(二)甲方无故不完成挂网药品合同采购量的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 篇3
【关键词】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可持续性分析
药品招标采购目前在中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医药招标采购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对他的功过是非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作为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它是否是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和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有效手段?作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重要措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否要持续执行?这正是本文通过分析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本身的过程及对其的各种评论要回答的问题。
1.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流程
在每年的各个地区都会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就头孢拉定类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来说,其采购的流程如下:
第一,政府发布相关的招标公告,表明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各项要求;第二,向各级单位发放集中招标采购文件,文件中标明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细节问题;第三,在招标现场进行报价磁盘的递交,同时也要递交相关的纸质标价表,明确头孢拉定类药品的招标价格,然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竞标;第四,对头孢拉定类药品进行评标确认,并且对各种药品的价格得分进行确定;第五,向招标组织部门和管理部门递交相应的资格证明文件;第六,招标部门要建立专家评标小组,对头孢拉定类药品的竞标价格进行商议,并进行定价和报价;第七,将中标的头孢拉定类药品进行有效的标注,并将其中竞标成功的头孢拉定类药品种类想相关的医疗结构进行推荐,并有医疗机构来对中标药品进行选择;第八,公正平等的进行评标工作,对议价的结果进行发布;第九,对评标以及议标的结果进行公示;第十,与相关的药品进购企业进行专属合同的签订,按照实际制定的采购总额作为招标代理服务费的缴纳标准;最后,为签署头孢拉定类药品购销合同的企业进行相关药物的配送,同时,结清账款。
2.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积极意义
很多的药品企业在对药品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作弊行为,往往会通过提高药品价格的方式来赚取高额利润,从而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头孢拉定类药品是一种较为普通的消炎药,人们通常在感冒或者是发烧时,都会选择这种药物,如果该种药物在采购的过程中,被提高价格,则会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明显加重。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头孢拉定类药物采购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就需要对头孢拉定类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以此方式来加强对医疗相关机构药品采购的监督力度,使得药品采购中的不正当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消除,从而降低药品的价格,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头孢拉定类药品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可以使得相关头孢类药品供求信息更加的集中,药品信息的集中可以使得供需双方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双方对药品销售和采购的需求,从而使得药品的采购更加的透明化。就我国目前的头孢拉定类药品市场的经营状况来说,其中还没有任何有效的经济法规对头孢拉定类药品经营状况进行制约,也没有任何的经济法律可以使得头孢拉定类药品的采购变得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导致了头孢拉定类药品在采购商存在不正之风,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提出,在头孢拉定类药品的采购形式上实现了突破,使得头孢拉定类药品各自独立销售的局面被打破,通过制定的集中招标采购方法使得头孢拉定类药品信息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在药品信息集中的基础上,也使得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可以使得头孢拉定类药品的采购过程更加的透明,这样就使得各医疗行业在药品的采购中,不正之风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头孢拉定类药品采购实行集中招标之前,采购任务通常由药品采购员和药房主任承担。在缺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很可能受经济利益诱惑,进行“暗箱操作”,收受回扣。集中招标采购坚持的是公平、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使医疗机构的购药行为由分散转变为集中,由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使医疗机构决策由分散决策转变为集体决策,使采购活动最大程度地透明化。
我国目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众多,供大于求的现象非常明显。招标后在一定期限内形成定点供应,供货单位对药品质量承担责任,这就优化了进药渠道,保证了药品质量,同时可促进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促使这些企业优化重组,导致大型、特大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诞生。
3.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
3.1权责不清,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药品购销体制尚未健全
头孢拉定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招投标主体、客体和对象的责任和义务不对等、不清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合同关系。目前不少地方招标主体基本上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而非真正的主体——医疗机构。事权不清,也就无法以事定责,以事定规,且政事不分,监管不力就易诱发腐败。
3.2流通领域利益调节政策单方倾斜,未能营造“三赢”局面
为了调动医疗机构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积极性,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多方向医疗机构倾斜。在委托代理费用的负担上,一反常规要求由“中标方”单方支付;在中标药品降低利益上享受分成政策,据安徽省的调查情况显示,中标药品加成分成比率以中标价为基础,平均不低于40%。所以,目前企业、医疗机构、患者三方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都不满意,患者感觉没有得到多大实惠,过重药费负担涛声依旧。
3.3招标导致药品规格混乱
目前头孢拉定类药价成本中至少一半以上属于不良成本,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本来指望通过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来使这种混乱状况有所改观,然而一些地方招标方法的不规范,反而使混乱局面变得愈加复杂。因招标造成医药企业科研单位不专心搞研发而是想办法走“捷径”,弄些所谓的新药出来应付招标采购。
4.结语
综上所述,头孢拉定类药品招标采购的真正意义不是表面的降低价格,其真正意义是使药品交易的过程公开,减少和抑制交易中的黑色和灰色行为。通过交易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胜劣汰,为中国医药体制的改革打下基础。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逐渐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加强其监督和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政策,以形式的变革推动和反作用整个医药市场的运行机制,那么我们相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不但可以可持续下去,更有推广和扩大的必要。 [科]
【参考文献】
[1]安彬,吕庆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分析[J].理论探索,2011(01).
[2]赵海燕.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的系统性分析[J].中國医院,2010(10).
[3]耀文.谁撑起了虚高的药价——药品流通环节价格构成、成因及对策分析[J].首都医药,2012(12).
药品集中采购 篇4
一、药物采购和资金支付渠道的正规化
(一)药物采购的正规化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中对医药卫生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强, 我国在医药卫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并且为了减轻我国人民就医难的现状对药物售价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我国药品采购从以前的分散式的不易管理到逐渐向利于管理的集中式采购转变, 先是选择试点地区实验管理,总结劣势和优势,将其过程中的失误和经验进行总结,从而逐渐向全国推广,使全国的药物质量监管逐渐走向正规化,从早期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实际的药物企业当中,发挥它预期的作用,管理监督药物质量的渠道也逐渐走向科学化,法律化,正规化,专业化和网络化。 让药物管理实行全民监督监管。
(二)资金支付的正规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冲击, 任何行业都走向了网络化、 信息化和快捷化,资金集中支付也是如此。 医院每天的资金支出和收进可以说是繁琐零碎,不易进行整理,但是如今医院通过网银进行集中支付的方案,为医院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它也可以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将缺少的药物、器械和需要支付的数目做成浅显易懂的图,使管理者更加一目了然,也避免了接触过多的人员而导致管理上的疏忽, 使医疗企业的资金支付逐渐走向正规化。
二、药品集中采购及集中支付的具体措施
(一)药物集中采购的措施
医院对于药物的正规运用应该是从正规渠道进行申请, 监管渠道应对医院的药物使用情况有一个真正掌握, 对于医院在临床上运用的情况有一个严格的考核, 并且对该医院所缺少的药物进行核实和考究有没有相代替的同类药品,会不会影响医疗效果,并且有更加高效的药物进行及时的更换,以保证患者的医疗效果,也对药物的数量与质量有一个有效的保证和监管。
医疗药物和相关医疗器械的审核需要有个对应的科室进行审核, 科室主任在审核合乎标准后向药事委员会提出申请, 通过严格的审批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运用符合标准,使药物的使用标准化,流程化。
每一年药事委员会对下一年的医药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对下一年将要消耗的药品数量有一个准确的评估, 针对上一年度在医院消耗前几名的药品的数量要有一个严格的限制, 对药品的供应有一个严格的控制, 避免药物多产和运用到不当的地方, 给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二)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措施
在医院当中有财务、药剂、审计、纪委、法律、资料管理等部门与药品集中采购与资金集中支付事项相关, 对这些部门主管的方面要进行分区管理,各尽其能,尽量组成一个它们既相互牵制,又能相互竞争、相互协助的良性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整个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药剂科对于药物的集中采购和集中财务支出会签订一个相关合同,确保其执行的合法性和正规性。 药剂科要对整个医院的药物使用和采购提供并整理精确地信息。 药剂科根据医院对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市场变动进行统计,得出准确的药品采购预算,并据此向财务部门提出下一阶段资金使用计划。
纪委和法律顾问主要是负责相关合同的审核, 药品供应商的资格审核,并且对于相关的竞标对手和竞标过程进行一个监督,确保竞标的正规公平, 避免采购竞标过程中因为不正当的手段或疏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对于资金方面的使用也要起到监督作用。
财务科针对医院的收支账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执行集中支付政策, 使医院的账户更加简明化,便于管理。 财务科要及时的了解合作的供应商的药品供应情况,对于没有按照合同履行职责的供应商,财务科有权不给付相应的款项,并根据损失来追究该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 财务科还要对医院的每一笔进出帐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每个月底又要对本月的财务支出进行核实,工作量很大,而将支付方式选择网银直接支付, 则可以省略很多复杂的程序,节省大量人工,通过设置若干岗位执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等信息化手段达到既快捷又保密的结果。 作为拥有八家分院的我院利用资金集中支付还可以达到集中各家医院资金集中办大事的目的,在网上审核过程中也能起到监督各单位资金流向,预防各种利用资金违规操作的现象, 便于财务能够更好地管理医院的财务账户。
三、结束语
我国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阶段,为了适应这个发展阶段,国家将实行政企分开的经济政策,使医院逐渐走向市场,自负盈亏,这对医院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针对医院的药物集中采购和集中支付进行重点改革,将有利于医院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充满信心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孙桂琴.如何做好中小医院物资药物集中采购及资金集中支付工作[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
[2]佚名.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通知[J].中国卫生经济.2001(9)
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合同 篇5
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合同
甲方(医疗机构):乙方(药品供应企业):
甲乙双方依据《XXXXXXXX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经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如下:
第一条 乙方按照甲方提供的采购计划在商定的时限内保质、保量、及时组织配送,甲方保证单一来源采购,合同一经签订不得随意更改。甲方的需求详见附表。
第二条 合同总价款:。
第三条 乙方配送药品方式及时间:
急救药品小时内送到甲方指定地点,常用药品小时内送到甲方指定地点,节假日保证配送。
第四条 结算方式及期限:
第五条 违约责任:
甲方逾期付款,每逾期一天承担应付款金额%的违约金;乙方不按时配送,承担逾期配送金额%的违约金。乙方三次不配送,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并有权追究乙方合同总金额%的违约责任。
第六条 本合同解除条件:
1.乙方三次不配送的;
2.甲方超过双方协商结算时间天不付款的。
第七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种方式解决;
1.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条 本合同的解释文件:
1.《XXXXXXXXXXX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施方案》;
2.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网资料。
第九条合同履行期限:。
第十条 其他约定事项:。
甲方:乙方: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地址:地址:电话:电话:
集中采购的乱麻 篇6
行业成熟、成本压力增大、经济不景气,都可能促使公司由分散采购过渡到集中采购。集中采购选定一个或有限几个供应商,负责全国或全球供应,取得规模优势,获得价格优惠,简化了供应商管理,也会为子公司、用户部门欣然接受。
但是,它往往会改变供应商、品牌等,围绕集中采购的供应商选择是公司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因为这往往意味着重新洗牌。这其间,既得利益者的不同意见,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整合初期供应商的绩效欠佳,都让选择供应商的环境如同雷区。而新供应商有磨合期,新品牌可能没有以前的好,都可能影响用户,所以集中采购不一定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在集中采购的各个环节中,所有的人都会因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引发诸多矛盾。比如,各子公司、分部认为分散采购有供应商选择权,这样有利于快速应变,他们认为集中采购虽可带来价格优惠,但没有灵活性,损失可能更大,所以并不热衷集中采购。而设计部门为更快开发新产品,需要反应速度快,倾向于用小供应商;生产部门希望质量、交货稳定,更倾向于大公司;采购部门更看重价格,而价格最低的供应商往往既难满足设计部门的要求,也没法让生产部门高兴。好不容易整合了,供应商往往因为生意量大增、学习曲线等达不到用户部门的期望,成为用户部门发泄不满、积怨的导火线,集中采购就这样成为雷区。
多品种少批量采购的尴尬境地
公司A新招了一名高级物流经理,负责整合各子公司的物流供应商。他对物流的考察结果是,各分公司都有所负责地区的货运代理,因为他们熟悉当地业务。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开支分散、代理商多、规模效益不明显的后果。加上该公司连续几年快速增长,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接近20亿美金,货运开支也节节上升,这就引起高层关注。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是集中各地区的货运代理生意,重新招标。该公司的开支还不够大,于是经理决定加入一个采购集团,整合几个行业类似、规模类似的公司的开支,进一步增加标的数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家货运代理以低于现价25%的价格中标,而厄运就自此开始。
公司A是典型的多种少量型,即运输量很低,但品种很杂,货物价值高,对按时交货率、运输质量要求很高。新的货运代理长期服务大批量行业,以量取胜,粗放经营,满足不了有些子公司的严格要求。例如台湾子公司每周一给各大客户发货,发的就是上周五从总部收到的货。但是新的货运代理为了增加机舱的利用率,经常把周五的货推迟半天或一天与别的货一起装运。台湾到周五无法收货,周一就没货发给客户,于是子公司屡屡向总部投诉,这就让一年的库存成本增加了二三十万美金。
新加坡方面也是问题重重。新的货运代理换了航班,本来三天的运输现在花四天,遇上加急运输时,24小时到货时间推迟到两天。于是这边也是上诉不断。而新的货运代理由于利润偏低,没法雇佣高质量员工,也没法保留有经验的员工,只有从头培训新人,造成运输问题恶性循环。一时间货运代理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物流经理面对一年的合约期限,不敢中途毁约。由于很多具体要求没写入合同,他也没法有效约束货运代理。感到棘手的经理只有一方面打压子公司的反对声音,一方面敦促货运代理整顿改进。然而,这样的强势做法进一步激起民愤,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投诉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不到半年,物流经理回天乏力,只有打包走人。
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几年前是整合仓储业务,仓储服务商在日本找了家非常便宜的仓库,把有些货物堆在露天场所,上面堆满了鸟粪。而这些货物动辄就是几千美金的单价,用在洁净度极高的无尘室环境。子公司极度不满,客户屡屡抱怨,直接导致了上位经理的辞职。不过该公司的人员变动太频繁,从那位到今天的这位,短短几年时间,中间至少隔了两三位经理,以前的经验教训也没有传下来。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小批量环境下集中采购的难度。批量大,集中采购相对容易(当然人们对价格等的期望也更高)。批量小,种类多,则往往陷入两难:能满足价格要求的供应商一般规模大,但不一定能满足种种特殊服务要求;能量身定做的供应商则未必有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集中采购的挑战就是在两者之间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大批量行业、直接材料的采购集中度一般较高,也比较成熟;而小批量行业、间接材料、服务等则由于其独特要求往往成为进一步集中采购的硬骨头。
集中采购中的“答非所问”
公司B的年销售额在5亿美金左右,全球采购额2到3亿美金。在近四十年的历程里,该公司经历了多次并购,又被多次拆分出来,加之在北美、欧洲、亚洲都有研发中心,每个研发中心倾向于用当地的供应商。这都导致供应商数量的极度膨胀,例如光机电类零件有近150家供应商,而一年的采购额也就1200万美金出头。
公司也知道要整合,但是困难重重:各区域都有自己的独特需求,北美用的供应商不一定是亚洲想要的,亚洲想要的不一定能满足欧洲的需求。集中采购谈了一年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除了价格因素,及时交货、保证生产顺利、尽快支持新产品开发都是各分部关心的问题。要触及老产品,往往需要重新设计,而设计部门没有精力和兴趣,客户也不一定同意更换供应商或设计,生产部门也担心新的供应商没法按时交货。结果只能从新产品着手,挑选出那些占采购金额比重大的供应商作为优选供应商,逐步淘汰那些少用量的供应商。
从新产品开始搞集中采购,看上去没有解决多少现有问题,但实际上却可能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很多公司热衷于解决遗留问题,却忽视了在新产品开发中把好关,确保新产品集中以及优选供应商,结果是即使解决了老问题,新问题又成了老问题,陷入“吃二遍苦,受二遍罪”的怪圈。这往往跟公司的激励机制有关。解决了老问题的人被视作英雄,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却未必得到足够重视。
这些细节反映在集中采购上,就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很多采购经理人和公司均未体会到这一点,等到机会丧失了或重大损失发生了才寻求弥补,即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也是于事无补。而要做到事前控制,一方面要把好设计关,尽量采用标准设计、标准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供应商准入制度,确保使用合格供应商清单。而一旦类似的零件有多种设计,各种设计尽管大同小异,但已经流入多个供应商,量产后再整合供应商,谈何容易。相反,从新产品入手,不出三五年,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那些零星供应商淘汰出局,采购额集中的问题自然解决。
集中采购并非万灵丹
公司C原来是大型私营企业,日前与美国一家公司合资,全国有两个基地共8家工厂。公司今年3月份开始在集团成立采购中心,准备集中采购。等确定了组织架构后,接下来就是确定集中采购的对象。该公司大的原材料就几百种,需要经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现场访问才能敲定集中对象,不是老总们拍脑袋就能定的。
该公司是食品行业,大宗物料比如粮食占采购额的20%。每年的采购额为几亿元。按理说这类采购项应该集团统一采购,但实际上采购渠道有三种,一是和中央直属粮库签大合同,二是和当地私营个体户签小合同,三是当地农户直接往工厂送。三级合同相结合,既有集中,又有灵活,较好兼顾了总部的价格要求和工厂的灵活性需求,避免了集中采购铁板一块,从极端分散向极端集中单方向移动。
但是,真正令人头痛的是一些零散物料,例如生产车间用的五金零配件。一种方式是整体外包,找一个有实力和专业的五金供应链管理公司来实行集团采购。但是这类公司不愿意做此类五金配件等,虽说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儿每年也有数千万的采购额,但是品种太多,量相对小,规模效益不明显。如果找个当地的小五金商店,他们又缺乏资金实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上路途比较远,管理起来会比较麻烦。所以该公司暂时保留基地采购的做法,等机会成熟后再探讨集团统一采购的可行性。
这个案例反映了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难题。一是集中采购的度,即一类物料,到底是全部归总部集中采购,还是适当授权,灵活处理。集中与灵活,总部与分部,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总结,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即使是模式定下来之后,随着采购额、供应商、合作方式、公司战略的变化等,也要及时调整集中与灵活的比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说哪一种采购就是发展的趋势。例如二三十年前的通用电气是较典型的分散采购,而现在则在有些方面适度集中。相反,也有集中度很高的公司,因为涉入新领域、新产品,时效性要求更高,从集中采购过渡到分散采购。另外公司大了,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相关性可能很低,也不是说所有分公司的采购都可以集中到一起来。例如一个分部服务汽车行业,大批量生产,以规模取胜;另一个分部侧重于航天航空,小批量生产,以技术、质量取胜。尽管他们都用某类铝制件,但技术性能要求迥异,供应商也不同,很难集中到一起来。
再就是多种少量的情况,例如上面谈到的五金零件和工厂常见的MRO(维修、运营件)。批量大的物料向来是集中采购的重点对象,集中度一般较高。随着相对容易集中的物料越来越少,小批量、多品种的物料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总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专营车队维修,在各地有分支机构,服务多家公司的车队,在备用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再如有些大型设备供应商在全国各地都有客户,客户可考虑VMI,即由设备供应商备料,而这些料可同时支持多个客户,有规模效益。但是,有些物料,如果对谁来说都是多种少量,那就未必是集中采购的理想对象,切忌为集中采购而集中采购,而一定要考虑规模效益。没有规模效益,价格优惠八成是利润转移,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集中采购的入手
集中采购如同雷区。雷区难过并不是难在排雷本身,而是难在我们面对的是一片盲区。很多集中采购项目,往往只为了节省成本,在不甚了解现状下贸然出击,忽视了子公司、用户部门的正当需要,结果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不知从何下手,就应该先去想想现有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了解子公司和用户部门究竟需要什么。出于对公司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权衡,很多人会把问题与希望坦诚相告。在知道各个部门需求的前提下,切忌合理化自己部门的目的而低估其它部门的正当需求。我们把所有问题和需求列出来,然后权衡集中采购能否解决更多的问题,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再决定要不要全面改革。要知道,不一定非要对任何东西都集中采购,维持现状有时候是最好的选择。
再就是设身处地、客观地看待既有问题。举例来说,集中采购做到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这就牵涉到设计部门的需求。采购人员或许不理解功能非常相近的部件为何会有多种设计,但设计人员知道何为标准设计的最优选择。如果认为自己比设计人员高明,擅自重新设计,与设计部门的合作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作为采购人员,一定知道集中采购的好处。那么为什么功能、工艺接近的两个部件,却由两个不同的供应商做?原因可能很多,或许是当时一个供应商产能紧张;或许是两个供应商当时都很小,很难看得出一个会比另一个更有发展前途;或许地域上要求及时送货,不同地域两个供应商正好支持分设两地的工厂。站在现在的立场上,以批判的态度去看待以前的决策,往往有失公允。当时的供货商,很有可能就是集中采购的内部用户与合作伙伴。学会朝前看,往往能更好地团结大众,解决问题。相反,深究历史、吹毛求疵、全盘否定,则往往激起逆反心理,最终一事无成。
至于集中采购的组织架构、具体做法,则取决于要实现的目标、任务、公司文化和整体组织结构。例如有的公司采用委员会的方式,由采购、设计、生产等关键部门组成委员会,就具体的采购对象决定集中采购的方式;有的公司则由采购额最大的那个子公司或分部承头,协调别的分部;有的公司则成立公司层面的集中采购部,把供应商选择、合同权全部收归公司层面,分公司只能有执行权。
水无定形,法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编辑 欧阳婉竹]
药品集中采购 篇7
1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意义
在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之前,我国采用医院掌握药品的采购权,“人对人”分数采购制度。这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药品采购制度显然已不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为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提高居民医疗保障能力,我国开始实施新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药价过高问题,减轻患者因医疗费用产生的负担,减少药品流通中的不正之风,建立一个公正、公开的药品采购机制。在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以后,确实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提高了医院药品采购的“透明度”,规范了医院药品的进货渠道,进而达到了遏制药品流通不正之风、降低药品价格及建立规范药品采购制度的目的。
2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
虽然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显现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制度存在缺陷和很难真正具体实施两个方面。
2.1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法律上存在着一些缺陷。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是卫生部带头,多个部委共同参与制定的,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招标活动,而不是针对药品的采购活动。由于医疗机构实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与其它的招、投标活动不同,其作为招标的主体,却只是整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患者才是整个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最终受益者。但根据相关投标法律的规定,患者虽是药品集中招标的受益者,但不能直接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活动的任意环节。因此,相关法律指定限制患者权利的具体条款无法切实的保证患者利益,仅靠“公正、公开、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来实现患者的利益,有些不切实际。
除此之外,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采购规则上也存在一些漏洞。一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局限性。在我国任何一个地区的药品采购目录,都不可能包含所有市场上存在的药品,这就给投标、招标双方造成了一些采购“盲点”,而销售利润相对较低的药品常被医疗机构招标目录以外相类似的药品所代替,经营、生产企业可以不经营或不生产,出现了药品“招一个,死一个”的现象。另外,一些利润小且用量少的药品,有些没有企业投标,或者中标后不能及时供货,造成临床用药短缺现象。二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少权威部门提供的药品生产情况方面的信息。例如一些参与投标的药品经营和生产企业的经营信誉、资质情况,药品的市场流通价格等不能相对的公开,只能通过招标的方式提供,会造成信息来源不均衡的问题,让那些信誉差的生产商“趁虚而入”,扰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程序。
2.2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执行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发挥其功能。在集中采购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出现药品中标后使用受阻现象。药品在中标后,并非“万事大吉”,中标只是取得了医院的流通资格,而医院的具体采购数量及价格,还需要大做文章了。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在中标后的使用量和销售量都会大幅度的下降,出现“中标即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医疗机构在执行药品集中招标的过程中仍“开通”非招标药品流入医院的“灰色通道”,导致中标药品进入医院后仍未被使用的市场。
由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实施后出现“投标找死,不投等死”的现象,促使部分药商对药品进行“伪创新”,比如在常用的药品中加入无关紧要的药物,或者在剂量和包装上做一些变化,制成“新药品”进行再次申报。通过旧药换新药变相增加药品的价格。很明显,此创新对于患者来说无任何益处,这样的招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药品竞标企业是国家纳税人,而医疗机构则无须纳税;第二,有些地区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关行政部门会鼓励和提倡使用当地医药企业的药品,对医药企业实施各种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第三,由于缺少监督药品流通利润分配的监督机构,实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后仍未有效遏制医院的垄断行为,同时还使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在招标采购的各种繁琐环节中。
3 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
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已有效地矫正了医院的药品进货方式,让患者通过采购竞争下降的价格中受益。但现行采购制度未真正有效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患者还是没有真正受到更大的益处。因此,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还需在方式和制度上继续完善。目前有许多研究人员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问题提出了看法,分析产生诸多非正常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完善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患者的最大权益,平衡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建立市场化药品流通机制。而现行的与药品投标、招标相关的法律法规却不能保证这些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我国的相关法律机制可以从保障患者的权益、平衡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及监理市场化药品流通机制出发,保证药品质量,兼顾药品价格,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平等竞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和制订统一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核算办法及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疗机构的药品招标采购行为。
3.2 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强化相关监督机制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出现诸多不正常现象,主要体现在监管的力度不够。为此,政府应发挥监管的作用,避免过多行政干预,在强化监管、强力推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自愿、自觉的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政府应严格按照《药品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和监督办法》对招标代理提出的要求约束医药企业,同时严格监督医疗机构的药品进货渠道,加快监督机构的组建工作,做到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有效地实施。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处理好双方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因为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以后,牵扯到了制药企业各方面的利益,竞标使药品价格降低,明显缩小了药商的利润,导致双方制度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应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办法,加快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进而为患者争取最大益处。
3.3 加强药品的价格管理,规范药品定价行为
我国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最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药品价格,真正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因此,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价格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的企业在价格上做到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要做到对药品价格的分类管理,对基本的医疗保险用药、必要儿科用药、预防用药、垄断性的特殊药品实施价格规定和指导,尤其是对进口药品及垄断性特殊药品的价格控制,杜绝虚高定价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要对已经公布价格的药品进行生产销售跟踪,将药品的实时价格作为监管和公布的范围,防止药品销售价格与竞标价格不符的现象发生。同时,物价部门应集中精力监控药品的零售价格,改变传统的“低进低出,高进高出”的药品定价方法,尽可能的制定药品全国统一价格。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尚未真正成熟之前,有计划地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保证药品的降价政策落到实处,让患者真正得到益处。
3.4 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药品采购交易监管平台
为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矫正医疗服务和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维护患者的利益,遏制药品价格虚高现象的发生,将网络作为药品集中公正、公开采购的平台,实行“网络竞价、让利于民、透明采购”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让整个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全部展现在群众的视线中。通过全民监管规范药品的购销行为和药品的流通秩序,遏制以往的药品流通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同时推进药品采购环节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的建设进程,实现药品购销的全程监督。
为有效建立网上药品采购交易监管平台,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可以以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为手段,建设服务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的药品采购监管平台,从而为“挂网限价”提供载体。同时规范药品集中采购目录,建立科学、统一的药品评价体系。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相关的规定如实填报药品资料,以患者所接收的平均价格为基础计算竞标价格,医疗机构按照网络平台结果进行药品采购。与此同时,为监管平台的有效实施,应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可以建立专业的评审专家团队,建立药品采购评估体系,根据专家团评审意见评价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活动。
4 总结
针对当前出现的诸多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必须完善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而真正意义上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应是“统一招标竞标、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很难实现药品的“三个统一”。因此,需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为出发点,寻找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突破口。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探索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有效方法。只有建立和健全国家相关政策,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订药品采购模式,建立透明化的药品投标竞标全民监管平台,有效规范药品管理,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摘要:我国自2000年正式启动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以来,在遏制药品流通方面的不正之风,降低药品价格,减少社会医疗负担,规范药品的购销行为等方面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做了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彬,吕庆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分析[J].理论探索,2007,163(01).
[2]许春萍.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思考[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12).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药剂科的管理 篇8
1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1.1 对医院药事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 为了更好地规范医院药品采购行为, 合理控制药品价格, 卫生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根据《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 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购买未入围药品集中采购目录的药品, 但是在医院内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文件, 如《基本用药供应目录》、《抗菌药物采购目录》等, 结合临床用药需求, 也会采购未中标药品[1]。药品集中采购后, 医院现行药品使用目录与集中采购中标品种目录存在一定的差异, 医院需要对常用目录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药事管理规定购入新药, 并将调整后的药品目录上报给主管部门。如何更好地将现行目录与中标药品目录进行有效对接, 成为药事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品信息系统在药品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也会对医院的信息系统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情况下, 药品集中采购的周期为1次/年, 中标药品也会有所调整, 对于一些中标且已在医院流通的药品, 信息系统中已保存许多相关文件, 被替换后不可能立即将其清除, 药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更新也需要一段时间, 这不仅会影响到医生开方时对药物的选择, 也会考验到药品信息的开放性[2]。
1.2 对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会给医院药事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 医院药品供应和使用目录也会作出相应调整, 而医生用药习惯是多年养成的, 开具处方有其特殊性和经验性, 接受新中标药品需要有一个过程。药品集中采购涉及面较广, 环节较多, 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网上集中采购后配送并不稳定, 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问题, 也难以提供相应的药学服务。同时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测定等, 也会占用药师很多时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要通过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机制、保证药品供应及时、价格合理、品质优良, 从而达到减轻医药费用负担, 为人民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的目的。从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来看, 单纯控制药品价格并不能增加临床应用, 而且一些中标药品在临床使用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在换标初期, 临床科室和患者均会有较强烈的反应, 其中临床医师考虑的主要是用药习惯问题, 患者则考虑到的主要是价格问题[3]。总体来看,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医院药事管理及药品应用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也不能忽视所遇到的问题, 因此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2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及具体改进措施
2.1 计划制定和药库管理
药品采购直接关系到医院临床用药, 药品采购计划的制定要结合临床需要以及门诊、急诊、住院部中心等药房药品的销售情况。药品本身属于特殊商品, 采购品种和采购量均有很大的变动性, 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和药品质量, 药剂科管理首先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药品采购计划制定上, 以合理库存、加速周转、减少资金占用为原则, 购入采购目录中的中标药品, 避免出现多品种、多规格混乱采购的现象[4]。招标后, 药剂科应做好收货和验货工作, 严把药品质量关, 合格后方可入库并录入计算机。入库后应按照规定分类摆放, 并做好药品后期养护和药品的发放工作。
2.2 院内各科室药房管理
医院各科室药房会不定期的从药库领取药品, 药房工作人员在领取药品前要做好计划单并发送到药库, 然后由药库确定出库数量, 由专人配送至各药房。从各药房管理情况来看, 住院部中心药房工作量相对较大, 药剂人员须根据各科室开出的处方配好药品, 认真核对, 肩负的责任较重。以往需要对药品名称、规格、厂家等信息进行辨别,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 临床用药多为通用名, 医生开具的处方更为简洁, 药师的工作也更加独立, 能够定期深入到病房, 对各种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为患者提供安全用药信息服务。门诊药房是医院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的重要服务窗口, 以往医患、护患关系不和谐也会影响到药师工作的开展, 而药师解释工作不到位也会进一步激化窗口矛盾。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 “看病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更多患者进入医院, 门诊患者人数攀升, 使药房的工作量增大, 又给门诊药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 医院有必要转变门诊药房管理模式, 可通过公示药品价格、深化窗口服务等措施来赢得患者的对药房管理工作的认可[5]。
2.3 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
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医院越来越重视药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药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内容的拓展成为各大医院药事管理的重点, 医院药师开始向临床药师转型, 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药剂科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临床药学注重实践, 与患者联系密切, 需要参与到临床用药实践中, 为了保证药学服务的有序性和系统化, 拓展药学服务范围, 应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 (ADR) 监督制度、健全药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预警和监督程序, 开创药学发展的新局面。
3 结语
药品采购计划的制定保证了采购行为的规范化, 药库和各科室药房管理的加强以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 使招标采购后药剂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目前我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已得到进一步完善, 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各临床科室用药得到很好地保证, 药剂科与医护人员加强了联系, 药师定期深入到病房中, 对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 为患者提供安全用药信息服务, 医患药学服务需求得到了满足, 极大地推进了药剂科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经验值得借鉴。综上所述,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对医院药剂科管理而言,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更要积极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 更好地为临床药品的应用及广大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摘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涉及面较广, 环节较多, 在药品采购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并会直接影响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及药物的临床应用, 有必要加强管理, 确保招标采购后药剂科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
关键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事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余德松, 胡国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医院药事管理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5) :121-123.
[2]刘华, 孙利华.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房, 2013, 12 (5) :398-400.
[3]孙效, 傅帅, 谭颖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2 (6) :20-21.
[4]郭春丽.中国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取向[J].经济学家, 2013, 15 (9) :24-33.
药品集中采购 篇9
关键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二次议价,网外采购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把原本属于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权集中到省一级的集中招标采购机构, 有效地改变了医疗机构分散采购的情况, 规范了医疗机构的采购行为,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药品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 有效地保证了药品的采购质量, 而且还提升了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药品采购工作的监管水平。但是这种采购制度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2000年之前, 由于在医疗行业引入了市场机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药品由医院“分散采购”的模式滋生了药品购销领域内大量的腐败行为, 药品回扣和贿赂采购人员的现象严重, 同样是公立医院, 药品采购价格差别较大;加之药品定价模式的改变, 使药品费用快速上升。卫生部于1999年7月开始在各地以公开招标为主要形式, 以地 (市) 为单位试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并陆续颁发相关政策文件。在此期间, 政府对公立医院药品零售加价模式做出了调整, 以高价药实行低差价率, 低价药实行高差价率的方式来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低价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行初期, 药价虚高的趋势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但由于价格形成机制没有改变, 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是2004~2009年。由于2004年之前实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不仅没能达到各方预期的降低药品价格的效果, 反而暴露出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存在大量替代药品规避招标;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不按合同交易;许多质优价廉的传统药品被排除在招标之外;招标流程繁琐复杂, 加重企业负担;政府主管部门监督不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各地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招标采购模式, 同时尝试将招标采购工作提升到省级层面。
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在2009年之前, 由于各地采用的模式不同, 以及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采购办法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所以, 卫生部等相关主管部门陆续颁发政策文件, 其中《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 (卫规财发[2010]64号) 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省 (区、市) 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标志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外, 《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工作[1]。
2 我国药招集中招标采购的作用
2.1 药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第五条: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必须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 做好药品的评价工作。第六十六条:综合评价时, 质量要素实际权重一般不应当低于总分的50%。在实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开展以来, 对医药企业的资质、药品生产的合法性、药品的质量都是严格审查, 各省 (市) 、自治区也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控, 将假冒伪劣药品挡在招标工作的大门之外, 杜绝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由于实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采购, 医药企业也不敢冒着巨大的风险提供假冒伪劣药品, 从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为, 任何医药企业一旦被查出有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行为, 不仅该企业所有产品的入围资格会被取消, 而且药品集中采购管理机构自取消之日起两年内不得接受其任何产品集中采购申请, 招标省 (区、市) 内所有医疗机构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采购其产品, 原签订的购销合同终止, 该企业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此严厉的监督惩罚措施为药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2 有效压缩了药品的虚高定价, 控制了药品费用增长势头
药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的药品费用占到了药品总费用的80%左右, 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主要针对目标就是医疗机构, 尤其是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必须参加药品集中采购。据研究显示[2], 自2000年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以来, 在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群众的医疗需求得到了较大的释放, 并且社会总体的物价水平和原材料的成本都是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我国的药品费用的年增长率与90年代相比不仅没有大幅上升, 反而有所降低。
2.3 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
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之前, 政府实行的是分散采购的管理方式以及“差额拨款, 结余留用”机制。这个时期的医疗机构都是自行编制采购计划, 自主采购药品, 并且为了弥补政府财政补贴的巨大缺口, 公立医院可以直接从医药企业购买药品, 赚取药品进货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额。而这一阶段正值国家在医疗行业引入市场机制的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的以药养医政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自然催生了不规范采购、药价虚高、不合理用药和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等一系列严重影响民生的社会问题。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可以说是针对这类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现在, 集中采购通过网上采购方式, 同时规范药品遴选办法, 明确规定药品招标及采购交易的各个环节, 使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行为更加透明, 从规则上遏制了医药之间的不正当交易和不规范操作。
2.4 提升政府监管效率
所有参与药品购销活动的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都必须通过各省 (区、市) 政府建立的非营利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开展采购, 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平台和统一监管。所以, 利用网络平台的公开性、严密性、规范性和及时性、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对招标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
3 部分国外药品采购模式及其与我国药品采购模式的异同
3.1 美国
美国的药品采购主要是通过集团采购组织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 GPO) 来进行。目前美国有2 000多家GPO组织, 承担了全美72%~80%的药品采购。这些GPO组织接受多家医疗机构的委托形成较大的药品采购订单后, 同药品生产商或批发商谈判, 取得比医疗机构单独采购更低的价格[3,4]。美国的药品采购和美国的其他行业一样, 遵从市场经济原则, 政府只负责监督管理, 从而有效保证了药品采购的公平性和经济性, 这恰恰是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
3.2 日本
根据卫生部的研究报告[5], 日本目前针对药品采购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有的医疗机构会采取集团化采购模式, 有的医疗机构也会单独进行采购。医疗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定期向批发商采购药品, 没有采购目录的限制, 结算一般采取现款现货的方式。日本的药品采购与我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医机构自主采购及其结算方式, 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各方的利益, 促使药品采购的健康发展。
3.3 香港
香港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分为“中央供应合同”、“中央统筹报价”和“医院直接采购”三种采购模式[6]。“中央供应合同”模式是针对使用较普遍且用量大的药品品种, 由医管局下设的药物评审委员会在征集医疗机构的意见之后确定具体的采购目录。“中央统筹报价”模式是针对公立医院每年采购量在5~100万港币的药品品种, 医管局对此类药品数量作为预算参考, 由药品供应商竞标报价, 最终确定价格和供应商。“医院直接采购”模式则是针对每年采购总额在5万港币以下, 且用量不大或者不稳定的药品, 由药剂科根据临床需求自行采购。“量价挂钩”是香港药品采购的最大特色, 恰恰也是我国药品采购工作一直强调和追求却迟迟未能实现的, 建议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尝试借鉴香港的模式进行试点研究, 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采购模式。
4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如上所述,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与国外的集中招标采购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建立采购中心的动机和工作环节不同, 采购中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异,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存在一些其他国家不一定有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4.1 重招标, 轻采购
各省 (区、市)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重视招标环节, 而轻视采购的问题。无论是政策的变革还是模式的创新大多都是围绕招标环节开展, 各级政府也对招标环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但是对于招标过后的合同签订、药品配送、药品回款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而这些工作也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招标”实际上是为“采购”服务的, “招标”是为了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 通过充分竞争降低药价, 实现集中采购的规模效益。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过分强调“招标”的程序合法性, 忽略了采购环节和药品实际的性价比, 反而导致采购成本增加, 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药品流通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 由于片面强调低价中标或对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的传统药品不加区分地实行“一刀切”式的统一压价, 迫使一些生产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的传统药品的厂家退出竞标甚至停产, 或转而生产改头换面的更贵的“新药”, 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陷入较为被动和混乱的局面, 违背了其初衷, 这也是造成各界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药品的临床需要和性价比制定药品招标允许的利润空间。如对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的传统药品, 应允许有较高的利润, 鼓励其生产和流通;对价格虚高的进口药品应该严格控制招标价格的上限。
4.2 招标不够规范
首先, 在招标工作中存在招标主体错位的问题。目前各省 (区、市) 的招标工作基本都是由卫生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参与, 而真正需要采购药品的医疗机构以及支付药品费用的社保部门和患者却根本没有参与招标工作,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标与使用脱节的现象。为了让医疗机构真正采购到质优价廉的药品, 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应该邀请医疗机构和医保管理部门的代表参与集中招标工作。其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招标采购法》规定, 在招标时应该明确规定招标货物的数量、价格、预算金额及交货时间等, 但是目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只是限定了价格, 而其他的事项并没有明确规定,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标采购, 准确地说, 只是供应商遴选。医疗机构在遴选出的供应商范围内再根据“中标”价格进行采购。由于医院需求量等情况差别很大, 自然产生“二次议价”的需要和动机。这些情况给后续的采购交易带来了诸多问题。另外, 由于集中招标采购中心的实权极大, 难免有发生腐败现象的情形, 各地发生的中心工作人员索贿受贿案例说明, 对集中招标采购中心的严格监管是确保其正确履行职能的关键。
4.3“二次议价”问题
“二次议价”是指医疗机构未按照省级招标采购规定的中标价采购药品, 而是与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按照私下商订的折扣价进行采购[7], 折扣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包括返点返利、现金回扣、采购点单费等。在现行的规定中, 这是不允许的。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部分医疗机构反映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之后, 药品的采购价反而比以前更高了。所以, 对于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作用以及继续实行下去的必要性, 很多医疗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都存在困惑与质疑。政府制定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及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 但实际的招标工作及后续采购交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监督管理仍然有待加强。客观地说, 二次议价只要买卖双方自愿, 且没有涉及商业贿赂, 应该是合理的, 这并不损害患者利益, 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医疗机构通过议价获得的额外利润, 可以一部分用于降低相应品规的药品零售价格, 一部分归医院留用。这样一来, 药商可以接受, 医疗机构有积极性, 患者和医保机构也可从中得利, 何乐而不为?
4.4 网外采购现象严重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所有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必须通过集中采购平台进行药品采购, 但是部分医疗机构 (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主) 没有通过采购平台采购药品, 而是沿用过去传统的书面交易的方式。以Y省为例, 2013年通过该省招标采购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的药品总额在15亿左右, 但是据该省审计厅检查发现, 实际交易总额远远大于这一数字, 这就是由网外采购而造成的交易数据缺失造成的。这样的情况留下了违规交易的空间, 也直接导致卫生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无法掌握真实交易量, 严重影响监管效率。除个别特殊情况 (如特殊病种需要的极少量用药的临时采购) 外, 应出台严厉的规定予以禁止。
参考文献
[1]李亚青.试论药品采购政策改革成效与问题[J].卫生经济研究, 2013, 12:9-11.[1]LI YQ.The innovation effect and problem about medical procurementpolicy[J].Health Economic Research, 2013, 12:9-11.Chinese
[2]赵郁馨课题组.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集[C].北京: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 1990-2011.[2]ZHAO YX Research Group.China national health all-in cost research reports[C].Beijing:China Health Economic Institute, 1990-2011.Chinese
[3]ROONEY C.The value of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World Hosp Health Serv, 2011, 47 (1) :24-26.
[4]苏涛, 常峰, 邵蓉.对美国药品集中采购组织的解析[J].上海医药, 2011, 32 (6) :295-297.[4]SU T, CHANG F, SHAO R.Analysis for 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Shanghai Medical&Pharmaceutical, 2011, 32 (6) :295-297.Chinese
[5]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关于日本药品价格管理和药品采购的考察报告[R].规划财务工作信息, 2006, (6) :1-3.[5]Finance and Budgeting Division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The report about drug price regulation and drug procurement in Japan[R].Finance and Budgeting Work Information, 2006, (6) :1-3.Chinese
[6]刘天峰, 樊玉录, 李俊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模式给内地医改的启示[J].中国药事, 2013, 27 (3) :263-265.[6]LIU TF, FAN YL, LI JL.Inspiration from drug purchase system of Hong Kong public hospitals[J].Chinese Pharmaceutical Affairs, 2013, 27 (3) :263-265.Chinese
药品集中采购 篇10
陈竺在会上指出, 2010年7月, 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联合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和《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 全面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 (区、市) 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 各地迅速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 加强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和平台建设, 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扎实推进, 取得了积极进展。
陈竺强调, 当前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各地要充分认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纳入深化医改的全局中统筹考虑,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明确重点, 开拓创新, 构建适应深化医改新形势的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一是完善药品质量评价体系, 探索降低重点品种虚高价格的有效形式, 加强对药品配送行为的管理, 解决医疗机构回款难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短缺药品供应的有效方式, 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制和采购办法。二是扩大采购范围, 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 将价格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范围, 逐步实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集中采购。三是做好与药品安全政策、价格政策的衔接, 做好与发票专项整治工作的衔接, 做好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制度的衔接, 建立协调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完善评标工作制度, 充分发挥专家作用, 健全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 全面开展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 不断提高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水平。
陈竺要求, 各地要统筹兼顾, 标本兼治, 做好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关配套工作。一是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采购范围、严格采购程序、实施医药购销廉洁协议制度、加强对药品采购过程各环节的廉洁风险防控, 公开采购关键环节和结果。二是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为切入点, 要求医疗机构严格落实责任, 多措并举,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三是全面推进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 逐步取消按项目付费, 推行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方式, 使药品从医疗机构的收入转变为成本, 增强医疗机构控制成本的意识, 提高其降低药品价格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 改变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依赖药品加成收入维持运行发展的状况, 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五是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成果。进一步扩大制度实施范围, 制定公布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不断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 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有效运行。六是继续推动有关部门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药品价格核定调整机制, 促进制药产业转型升级,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改革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结算方式等, 逐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各项支撑政策。
屈万祥在讲话中指出, 三年来, 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医改工作大局, 在实践中探索, 在创新中发展, 在改革药品流通秩序、规范医药购销行为、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屈万祥强调, 在充分肯定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医药购销行为, 以完善制度和科技创新为抓手, 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证, 明确工作目标, 细化责任分工, 完善制度设计, 完备配套措施, 加强监督检查, 推动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从注重建设平台向深化机制创新转变;从注重降低药品价格向注重药品质量价格综合效果转变;从注重药品招投标向注重采购合同履行和药品使用转变, 不断提高药品集中采购的科学化水平, 开创医药供应保障体系的新局面。
屈万祥要求, 纪检监察机关和纠风办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局面, 共同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不断深入;要切实发挥监督检查优势, 加强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跟踪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要发挥查办案件职能, 坚决查处药品集中采购中的腐败问题, 对药品集中采购中的腐败问题“零容忍”, 一经发现, 要一查到底, 决不手软。
采购:集中乎?分散乎? 篇11
大型国企的集中采购,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对口管理,即把采购职能集中到采购部门。第二阶段是建立单一领导负责制,消除采购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例如生产材料采购归一位领导、间接材料归另一位领导、设备采购又归第三位领导。第三阶段是总部集中,即把分公司的一些采购决策权集中到总部,以及从单一的总部直接集中采购到采用多种灵活的集采方式,例如总部指挥、分公司操作,或者总部授权,分公司、区域集采等,在有些公司总结为“两级集中,三级执行”——对于不同的采购项,在总公司或一级子公司集中签订合同,在总公司、一级子公司和更下级子公司分别执行。
这个发展历程,特别是建立采购的对口管理,对于跨国企业的职业人士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国情确实如此:有个企业的采购职能曾经是如此之分散:每年区区几亿元的采购额,有100多个采购合同章,这得有多少对口管理机构啊!从总公司到分公司,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到售后服务,众多的部门、职能和人员都在做采购。从这里能看得出采购分散的程度,也反映了为什么集中采购成为焦点。
但是,矫枉过正的结果是,集采过程中屡屡出现集中过度的现象,反倒达不到集中的目的。比如,有的公司把分公司的采购权集中起来,总公司的采购在干,亲历亲为;分公司的采购在看,不但不帮忙,反而变成了内部客户,站到了集中采购的对立面。结果集采部门深陷具体事务操作,无暇在系统、流程和政策等影响全局的问题上有所作为;而分公司熟悉业务、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也用不上。
集中与放权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需要集中,什么需要放权。
那究竟该集中什么呢?集中采购是把分公司、分部层面没法完成的任务,集中到总公司层面,以更经济、更有效地完成。集采不是为集采而集采,而是要以经济效益为根本。
举个例子。几年前,一个大型央企做集中采购,成立自负盈亏的集采公司,把各分公司的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购,再加上一定的百分比卖给各分公司,结果分公司、供应商怨声载道。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分公司动辄都是几十亿元、上百亿元产值的大公司,对这些大宗原材料的采购量已经很大,议价能力已经很强。集采后的量虽然更大,但对供应商来说也没有进一步的规模效益,供应商没法进一步降低成本,但迫于集采后客户方面更大的议价压力,只好让利几个点。而像钢材、水泥这样的大宗材料,厂家产能普遍过剩,利润已经薄如刀刃,这几个点一让,供应商也没什么赚的,所以就要保证自己的底线。这样,集采公司能拿到的降价有限,再加上几个百分点卖给分公司的时候,分公司拿到的价格也比原来自己采购好不了多少,而集采带来的种种不便,例如调度困难、交货不及时等,只能让分公司更加不满意。结果,集采几年,集采比例一直只有全公司采购量的几个百分点,直到最后改变这一做法。
在这种模式下,集采公司其实就是个注定失败的批发商。批发商中,看不到有专门批发大宗原材料给特大公司的,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不符合市场规律,即使是行政命令推行,也没法持久。
这种自负盈亏的集采中心,在一些大型跨国企业中也存在过,例如十余年前的惠普等公司。他们整合自己的合同制造商的采购量,拿到更好的价格,加价卖给合同制造商。据说这样的价格仍旧比供应商自己能拿到的价更好。前几年希尔顿酒店也成立了自负盈亏的采购中心,效果还不错。他们的首席采购官也在美国采购和供应管理界广受赞誉。这两个公司究竟在集采什么,以后的效果如何,笔者没看到更详细的报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符合公司和内部用户部门的最终利益,注定不会长久。
集中采购的三个问题
集中采购的目的应该是集中力量,做分散采购没法做好的事。这道理简单,但执行起来就困难,有下述几个原因,集中采购也得从解决这几个问题入手。
其一是组织问题,即各分公司独立运作,各自为政。这在国企里很普遍:各个分公司是独立法人,独立运作。这种情况需要自上而下的力量来整合。大型国企近十年来主攻的就是这一点。组织复杂度太高,本位主义严重,动辄需要几年时间来逐步把采购权归口到采购部门,或者把多个采购部门归并到一个部门,由一个领导管理。有些调整是如此之难,甚至得等有些分公司的采购领导退休才能做组织调整。
其二是信息问题,即各分公司愿意做集采,但材料编码、信息系统各不相同,历史采购量难以归并,各分公司用量难以整合。如果说组织分散是个关系问题的话,这就是个连接问题。如何构建统一的材料编码和信息系统平台,就是集中采购应该着力的地方。此外,信息收集困难,集采大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定期、经常举行成本太高,操作周期太长,给用户单位带来不便,往往抵消了集采带来的降本。
其三是流程问题,即如何一遍遍地做集采而不走样。这正是国企的一个软肋。大型国企,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采购额,几百、几千人的团队,分布全国、全球各地,没有清晰的流程,集采就很难落地生根。国企做事,政策推动。但很多事,领导“三令五申”,下面就是落实不下去。为什么?就是因为政策没有转化为流程。流程是变革的根本。不从流程改变出发,就会出现“上面有上面的说法,下面有下面的做法”。政策代替不了流程。这正是国企的一个软肋。
因为这三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在政策的驱动下,国企的集中采购即使做起来了,也会因为效率低下、周期太长、没法有效支持需求部门的业务需要等原因而做不起来,或者做起来后开倒车。例如有些企业的集采,从制定需求到签订合同,动辄需要小半年。其间用户部门要用料,就只好向供应商借货,但在集采合同签订前不能付钱,所以账期很长,供应商怨声载道,对用户部门的服务也就不好。集采合同终于签下来了,到分公司执行时,有的分公司又二次谈价,进一步挤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导致供应商的合作意愿下降。这些都影响了内部用户和供应商的正当利益,导致集采部门两面受敌,集采难以推行就不难理解了。
药品集中采购 篇12
关键词:“二次议价”,药品招标采购,带量采购
“二次议价”药品的价格通常是在招标价格的基础上打折扣, 由此来降低实际交易价格。医疗机构根据中标的价格与药物公司签订合同但实际的购药价格则依据“二次议价”价格来进行, 中间的差价通过购货商返还的方式给予医疗机构。由此可见, “二次议价”属于一种违规采购的现象, 诸多医疗机构存在“二次议价”的现象。
一、药品招标采购中“二次议价”的定义
“二次议价”的定义是我国诸多医疗机构在对医院内部药品进行采购时, 未根据相关招标采购的价格进行交易, 选择与供应商私自确定采购价格。招标完成后, 医疗机构仍然对折扣进行争取并拉赞助, 根据企业的药品数量进行进货选择, 造成我国药品招标过于形式化, 药品销量完全取决于医疗机构的促销。
二、“二次议价”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问题
1. 药品招标采购不够透明
药品的招标报价和医疗机构的采购和用量缺乏公开性, 造成药品的招标和采购使用的途径无据可查, 中标物品进入医疗机构的违规渠道依然畅通, 由此为我国“二次议价”的进行提供了滋生环境。
2. 药品招标采购过于注重价格
我国药品招标采购需要注重药品质量、价格和规格, 合理的药品招标价格包含药品的数量和质量, 但当前的药品招标采购并未将以上两方面进行关联, 该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价格限制。中标药品的销售是否符合中标价格, 取决于医疗机构和医院内医生的开药量。医疗机构进行批量采购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保证及时性, 具体汇款时间需与医疗机构与厂商进行谈判, 由此为“二次议价”提供空间。
3. 医院垄断且采购数量不明确
当前医疗机构面对广泛的用药群体, 常用药物的数量几乎可以确定。若缺乏数量的限制, 诸多医疗机构便会出现用药种类和数量的不受限, 对于医药的控制不利。得到药品采购量之后, 投标者可从数量和介个上进行配合报价, 投标, 由此来降低价格, 该过程为“二次议价”提供便利。
4. 医药企业过度重视经济利益
就多数医药企业来讲, 药品的交易若想摆脱中标之后无人问津的状况, 便需要通过“二次议价”对医疗机构进行利益的拉拢, 诸多药品公司会派遣业务人员进行药品促销, 由此来确保药品能够得到医疗机构的青睐。
三、解决措施
1. 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首先需要在调研和总结基础上进行采购细则的制定, 在采购方式和药品类别的划分上确定统一规则。同时我国政府需要根据《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规范药物的招标投标行为, 将其以省为单位进行量价挂钩、统一配送, 保障交易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有关部门需要对地方主义招标进行遏制, 降低“二次议价”现象的发生率, 对药品招标价格、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三者间的统一。通过明确标底价格, 降低恶性企业竞争事件, 杜绝恶意竞标和弃标现象的发生。
2. 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并公开医药信息
首先需要对医生的用药行为进行监管, 通过设立专门委员会来定期对医生的开药量进行监管,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发现问题严惩不贷。同时需要提高医疗机构的采购积极性, 医疗机构可通过给予优惠的方式将批量折扣留给医院, 提高医院采购人员的积极性。最后需实行医药信息公开制度, 医院需要明确自身接收的礼物和钱财, 若出现虚假上报的行为需要以罚款的方式进行严惩。
3. 医药企业科学推广
医药企业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将药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号召力, 以此为根据进行临床医学的探索, 为临床的正确用药提供依据。医药企业需要建立专业团队来实现药品的推广。
4. 实行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即为量价挂钩, 需通过编制采购计划来明确药品采购数量, 使企业能够在区域内获取药品的市场份额, 由此来确定企业报价。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健全药事管理组织, 主要人员需要不断总结用药的规律, 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带量采购能够避免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 明确采购数量的目的在于增加医疗机构和药品企业的获利, 同时降低“二次议价”事件的发生率。
四、结语
我国的药品招标目的在于降低医院采购中恶性事件的发生率, 缓解患者用药负担同时对药品采购过程进行规范, 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 对药品采购起到一定的规整作用, 但该过程中依然出现诸多问题, 通过加强药品招标采购的制度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并公开医药信息和我国有关药品采购规定医疗机构需将所需药品的采购量和采购地区进行明确, 避免“二次议价”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冰, 陈瑶, 王禅等.基于用药权益视角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浅析[J].卫生软科学, 2014, 10 (10) :619-622.
[2]臧跃茹, 孙学工等.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深化中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31 (08) :51-71.
【药品集中采购】推荐阅读: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10-22
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法06-12
药品集中招标10-22
关于印发《陕西省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工作违规行为处理及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09-06
药品集中配送论文06-21
集中采购05-22
集中采购机构07-16
政府集中采购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