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思维

2025-01-22

功能性思维(共10篇)

功能性思维 篇1

充分挖掘例题的潜在功能, 必能更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解题水平, 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价值。本文将结合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例题浅谈如何挖掘例题的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三个探究例题:分别是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问题,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平衡模型。这三个探究问题都从解题思路、方法、步骤等方面给学生以示范, 并发挥了例题的示范性作用。

1 探究1教学的研究

在进行探究1教学时, 我是这样做的。有一人患了流感, 经过两轮传染后, 共有121人患了流感, 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阅读后, 教师提问:通过对本问题的探究, 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归纳传播问题的规律, 使学生明确, 两轮的传播问题, 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数学模型之后, 设计如下四个问题:

(1) 上述问题中, 如果经过三轮传染, 有多少人患流感?经过四轮?你能得到什么规律?

(2) 有一人患了流感, 而且这种流感只在第一天传染, 两天后共有57人患了流感, 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3) 如果有两人开始患流感, 按以上的传染速度, 第一轮传染后患流感的人数有多少?

(4) 有二人患了流感, 经过两轮传染后, 共有338人患了流感, 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通过挖掘, 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了知识, 形成了能力, 发展了思维, 相信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决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充分运用了猜想、探索思想和方程思想, 教师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 肯定和归纳性总结, 又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明确的、稳固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传播问题。

2 探究2教学的研究

在进行探究2教学时, 首先出示:两年前生产 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 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 现在生产 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 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 设计了三个问题:

(1) 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追加如下两问:

(2) 求出甲的平均下降率?

(3) 经过计算,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 它的成本下降率也一定较大吗?应怎样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对于第一问, 学生只须列式, 便能发现两个式子整理后都undefined不需要通过计算, 便知甲, 乙的下降率相同。对于第二问, 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而第三问, 教师通过计算两种药品的年平均下降额以及引导学生理解“年平均下降率”的意义, 使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认识到“年平均下降额”是成本一个下降的具体数量, 而“年平均下降率”是一个下降的幅度, 即是一个百分数, 无单位, 进而理解“年平均下降额”≠“年平均下降率”,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通过挖掘, 很好地利用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寻找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3 探究3教学的研究

在进行探究3教学时, 探究问题直接引入对学生来说接受、理解都有困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分解, 搭建学生能上得去的台阶, 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的活动中, 例题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通过对探究3的改编和拓展, 可强化学生对例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 封面长27㎝, 宽21㎝, 正中央是一个矩形, 如果要使四周的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

(1) 若设上、下、左、右边衬等宽, 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

(2) 若设上、下边衬等宽, 左、右边衬等宽, 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

通过挖掘, 加强了例题广度和深度,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解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加深对知识内涵、外延的理解, 以求在变化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通过变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多角度思维中去, 教师还可以适时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临场的反应启发学生自己再设计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密度、广度和深度, 达到有效例题教学的目的。

4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例题教学不仅要达到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挖掘例题的教育功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中的例题还有许多潜在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去挖掘。

摘要: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例题, 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和思想等, 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 又可启迪学生思维, 示范学生解题, 培养学生能力。因此, 在例题教学中, 若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 对例题进行变式、探索、推广和引申确实是起到了一个助推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例题,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

[2]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 .

功能性思维 篇2

方法的结构形成方法的功能。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功能是一事物作用于他事物的能力。因此,结构和功能是揭示事物内部的构成方式与事物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范畴。爱因斯坦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理论结构一经形成,必然要发挥出它的伟大功能。变革功能、解放思想功能、创造功能,是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三大功能。

(一)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变革功能

科学思想的创新首先在于思维方法的创新。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首先在于爱因斯坦创立的思维方法的功能。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革新功能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是对推理逻辑思维方法的突破。爱因斯坦指出的“适用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第二,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是科学技术发展时期思维方法的创新。这种思维方法是突破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这体现了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变革功能。

(二)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解放思想功能

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创立,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必将发挥出巨大的思想解放功能。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经创立,对转变人们的观念,解放思想,促进新理论的创立产生巨大的作用。第一,爱因斯坦充分发挥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解放思想功能,把时空观念从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中解放出来,确立起“时间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尺缩钟慢”就是从绝对时空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起相对时空观念的范例。第二,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促使人们把科学研究工作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领域进入到微观物质高速运动领域中去认识世界。第三,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把认识事物的方法,从推理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到以逻辑与非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创造功能

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根本功能在于它的创造功能。爱因斯坦掌握和运用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开发直觉和演绎创造能力。其途径是:

1、善于把握好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思维机理以开发直觉和演绎创造能力。智力是指思维主体认识世界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思维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思维力。要引导“智力的跃进”就需要全面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全面地掌握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才能引导“智力上的跃进”,开发直觉和演绎创造能力。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思维机理是:直接经验—→公理体系—→导出命题—→事实验证。把握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思维机理有助于引导开发四种能力:第一,开发直觉能力。由于从直接经验到公理体系(一般原理或假说)的道路是直觉的,要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方法在这条直觉道路上开发直觉创造能力;第二,开发演绎逻辑推理能力。由于从公理体系(一般原理)到导出命题的道路是演绎逻辑的,要善于充分运用演绎思维方法在演绎逻辑推理道路上开发演绎能力;第三,开发直觉验证能力。由于从导出命题到事实验证的道路是直觉验证道路的,要善于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在直觉验证道路上开发直觉验证创造能力;第四,开发直觉-演绎能力。把以上的分析再综合起来认识,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思维机理就表现为开发直觉创造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直觉和演绎能力—→直觉验证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开发出爱因斯坦天才的自主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直觉和演绎创造能力,就是遵循着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思维机理进行开发的结果。正如普朗克指出:开发创造能力“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假说。……这种智力上的跃进,唯有创造力极强的人生气勃勃地独立思考,并在有关事实的正确知识指导下走上正轨,才能实现。……那种智力的跃进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以直觉发挥作用的。”(王梓坤著.科学发现纵横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66—67.)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地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必然会引导“智力上的跃进”,开发出创造能力,特别是开发出直觉和演绎创造能力。

2、运用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理论创新

科学理论创新的思维机制是: 实践创新—→ 方法创新—→能力创新—→理论创新,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化,推动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发展。爱因斯坦运用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开发天才的创造能力,最终突出地表现为理论创新。有人认为,按照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条件,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至少可以获得光量子论、布朗运动理论、狭义相对论、质能相当理论、广义相对论等五次诺贝尔奖,而实际上只因光量子论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可见,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创立出相对论的“伟大科学奇迹”之中。

二、爱因斯坦思维方法的启示

人们总是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李因斯坦、张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而是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呢?我们总是力求想找到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除了客观条件之外,创新主体的素质是关键。

爱因斯坦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中变革矛盾的主将,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思维方法创新:

第一,深刻地认识到要“从思想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深刻地认识到在更高水平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进行思维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天才地创立“探索性的演绎法”或“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

第三,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创造性地发挥“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变革功能和创造功能,进行伟大的科学探索,掀起自然科学的伟大革新,创立相对论;

第四,深刻地认识到相对论的真理性是以“事实验证”作为“最高的裁决者”。通过发掘爱因斯坦理论思维的逻辑,追寻爱因斯坦伟大探索的足迹,我们终于更加明白了:在伟大的科学探索中,创新的思维方法必然带来创新的科学思想。这是理解爱因斯坦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革新家”的奥秘和真谛所在。

爱因斯坦创立的“探索性的演绎法”,不仅是创立相对论奇迹的思想工具,而且一直引领着科学发展的新潮流。爱因斯坦指出:探索性的演绎法这条思路,“它把我们从狭义相对论引导到广义相对论,从而再引导到它最近的一个分支,即统一场论。”爱因斯坦进一步深刻指出:“探索性的演绎法”与相对论之间的关系,“相对论是说明理论科学在现代发展的基本特征的一个良好的例子。”(爱因斯坦文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62.)爱因斯坦创立和运用的直觉和演绎思维方法,成为引领科学发展新高峰的典范。

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启示我们:

第一,思维方法是认识和创造的思想工具;

第二,思维方法是开启潜在天赋王国智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金钥匙;

第三,要自觉地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原理;

形象思维在植物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篇3

关键词:形象思维;植物科学;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61-01

一、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 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 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 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二)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三)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四)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学生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洞、难学。学生感到难理解的知识,往往是难以想象所造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要利用视觉接受生物形象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表象。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典型表象,把它表达出来,得到创新形象。

三、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仓库。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属双重编码,即表象不仅有形象 编码,而且有语义编码。双重编码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忆、应用和迁移。例如叩打膝盖下部的韧带时,产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这一知识点以语义和形象相联系的形式存入记忆中。形象记忆另一特征就是统 摄性,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元,储存在大脑中,例如把人体血循环作为一个单元,记忆在大脑中,比分散的概念记忆要容易些。在施教中,应尽可能采用声象教材,去强化记忆。实验表明:人脑贮存形象信息是语言信号记忆的1000倍,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兼用学习,三小时后,记忆效率分别是60%、70%、90%,可见声象教材能提高记忆效果。

四、能有效地优化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行为掌握,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基本事实,从中获得 表象;第二层次是图象掌握,主要从形象思维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即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 象思维,去获得典型表象;第三层次是符号掌握,以语言形式或数量关系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 系,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三个层次,就是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 层次。教师按照行为—图象—符号三个层次去教,就可使概念教学处于最佳的状态。例如“两栖纲”的教学。 其过程简要归纳如下:

五、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联想的方法,由旧引新,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有还原趋势,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以原有知识先入为主,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的知识。因此,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抵消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还原”和“取代”,要善于类比新旧知识异同,从求异中促进新知识迁移。例如学了物质循环后,应与能量流动作对比,物流能流流动以无机物化合物形式以有机物形式 内容方向返单向流动在一定范围内能自动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是递减规律调节,维持平的,传递效率为10~20%范围生物圈各级生产系统

六、能有效地强化生理教学

论编辑工作的功能及其思维创新 篇4

关键词:编辑工作,基本功能,社会功能,思维创新

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既有专业特性, 又具文化属性的精神产品创造过程。要切实根据社会需要和出版文化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每个编辑工作者都应该明确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 并从解决现实和认识中的问题出发, 强化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批判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的创新, 以提高自己对编辑工作的感悟力、洞察力, 确保文稿编辑质量完美地符合编辑规范与社会要求。

一、编辑工作的功能

编辑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其功能既具有一般文化工作的共性, 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工作的特性。依其作用对象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编辑工作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与社会功能两大类。

1.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对于书刊编辑而言, 编辑工作是其文化传播活动的实践过程, 由此体现出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遴选功能。编辑工作以知识产品为劳动对象, 主要任务是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对文化学术领域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按照一定的目标、方针、原则和社会需要搜集、选择作者创造的文化产品, 在精心遴选的基础上对具体社会文化产品的内容、结构、外在形态等进行总体设计、规划与组合, 订正和删改不准确的观点和材料, 从社会文化建构的角度把握稿件的价值和意义, 使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以向社会广泛传播。 (2) 组织功能。在编辑工作所涉及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等环节中, 编辑主体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如果将书稿等文化产品作为一项进行精神生产的工程, 编辑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读者需求和出版文化信息, 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规划, 妥善安排诸如出版时间、资源配置、流通组织、预期效益等事项。在制订选题计划后, 组织推动作者进行创作。同时注重与作者交换意见, 并通过部分地参与作品创作掌控作品思想内容, 展现作品特色和优势, 以使作者和编辑工作的文化传播计划成为现实。 (3) 协调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 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中介性。首先编辑主体是作者和读者 (受众) 的联系者, 能够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中了解、掌握读者的意见和精神需要, 并将之反馈给作者。其次, 编辑主体是作者文化产品与市场动向间一致性的调控者, 通过对市场预期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作者创作原稿的审定、加工和整理, 科学地制订、及时地调整出版计划, 强化编排设计的合理性、周密性, 使出版物等文化产品面市后能受到读者欢迎, 具有较好的销售和发行前景, 从而保证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协调平衡。 (4) 优化功能。在文化产品出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编辑工作具有把关定向和锦上添花的优化作用。其一, 在对文化成果的选择、加工中正确决策、认真操作, 摒弃那些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和粗制滥造的低质量作品。其二, 通过对作者与作品的选择, 优化社会文化产品在内容、形式上的合理结构和比例,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精神需要。其三, 帮助作者完善写作构思, 结合编辑发稿的“齐、清、定”状况和传播复制要求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其四, 通过加工整理和装帧设计, 使作品形式趋于完美, 作品内容精益求精, 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

2.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精神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编辑工作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引领人们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1) 文化功能。编辑工作隶属于整个大的文化系统, 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实社会中, 作为大文化系统下的编辑工作, 既要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将蕴含正能量的文化成果、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某种适当的方式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 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科学、健康的文化氛围。还要通过对文化生产的总体设计与规划, 对他人的文化产品进行修改、加工、整合重组等再创造, 使之融入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 提高文化成果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强化文化成果的现实与历史价值。 (2) 教育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和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编辑工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必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所以, 编辑工作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发, 通过编发的出版物向读者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知识和行为规范, 突出编辑工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和功能, 使读者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 导向功能。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的增强, 与编辑工作直接关联的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着精神文化产品, 这些精神文化产品对读者的思想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和引导作用。编辑人员要明确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舆论导向功能, 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 宣传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构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弘扬社会正气,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中引导社会舆论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与国家的繁荣进步。 (4) 娱乐功能。编辑工作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娱乐的层面给人以心灵上的抚慰和享受。在这些文化产品中, 音乐、美术以及文学作品能够在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 增强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科普类文化产品能够向读者提供健康、养生、烹调等生活常识, 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而综艺类电视节目则能够调剂生活、消除寂寞、传递感情, 让人们松弛工作中绷紧的神经, 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消除工作中的疲劳, 得到一种高雅的娱乐和积极的、有文化的休息。

二、编辑工作的思维创新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编辑工作也必须在观念、行动上与时俱进。要完美地展示编辑工作的功能, 编辑主体应通过思维创新激活大脑内潜伏的兴奋点, 使优良的思维品格从文稿的外在形式渗入到构成文稿的字里行间。

1.思维的敏捷性。编辑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 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根本宗旨, 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 与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和对应。这就要求编辑主体面对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媒介形式、文化消费方式、读者类型及其阅读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 以科学、客观、缜密和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为基础确定选题, 在规划、组稿、选稿、审稿、改稿等各个工作环节上以敏锐的思维能动地把握出版物的方向、规模、质量、效益和消费状态, 准确地决定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 哪些信息应该删除, 在周密的考虑、正确的判断中迅速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视听者的需要, 顺应社会文明的发展。

2.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扩展性思维。这种扩展不仅体现在涉及的信息面较宽、调动的信息资源较广, 而且体现在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以明显的前沿意识摆脱思维枷锁, 发现认知真谛。面对众多的文稿, 编辑首先要优化自己的学术结构, 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增强思维过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其次, 编辑要将思维触角由一点向四周伸展, 使大脑的兴奋点与文稿传达的信息产生共振, 在大范围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再次, 编辑在认知过程中要摒弃兴奋点的惰性, 克服对某些信息认知表现出的疲软, 积极挖掘文稿信息的各种价值, 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强化思维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最后, 编辑思维的线索要注重一个“新”字, 不仅文稿传递的信息要新, 而且文稿表达信息的角度也要新。

3.思维的批判性。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指出:一切知识和理念都应从质疑和批判中获取, 离开质疑和批判, 事物的真谛就难以呈现得完整和彻底。在编辑工作中, 面对作者提供的稿件, 透过表象剖析本质,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复杂的市场变幻中做出自己科学的判断, 并以此为基础, 对原稿进行加工、补充、完善, 修正那些缺乏合理基础的观点和认识, 是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和品位的必由之路。编辑工作的批判性思维还体现在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上, 要学会容忍异己,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弥补认知的偏差和不足, 在质疑、对比、联想中对现实做出合理的阐明和解释, 促进出版物内容价值的提升。

4.思维的收敛性。当编辑的思维有了明确的追踪目标, 思维就将由发散向收敛转化, 这种收敛性的思维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 通过与有价值的编辑信息发生共振, 把向四周扩展的发散思维收拢成束状, 使信息的处理重点由“新”转化为“深”。编辑工作的收敛性思维具有密集性和深刻性两大特征。随着思维的收拢和集中, 思维的密集程度相应提高, 由此带来的是思维的细腻性、对信息认知力度以及信息的连续性、价值性和针对性都得到增强。深刻性是收敛思维的内在表现, 是编辑学术素质和学术能力的体现。编辑通过认真审读文稿的每个细节, 对文稿内容进行去伪存真的处理, 以收敛思维促使得文稿的思想性、学术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编辑工作影响着社会文化的传播。只有强化对编辑工作功能和思维创新的研究, 才能更好地优化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 使编辑出版事业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寇纯.浅谈编辑思维中的创新意识[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2) .

[2]晋海学.论编辑在新形势下的文化功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4) .

[3]苏妮娜.编辑职业生活的内向性特征[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1) .

功能性思维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改  发散思维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7-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表明了:“高中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并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教学方式,这就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利于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的发散思维形成与培养,从而促进发散思维这一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高中化学实验的发散思维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化学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巩固,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如此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多次的实验能够练就学生更加敏锐、更加细致的眼光,使他们真正养成观察的实验习惯,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重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进行一次亲手操作实验远比看教师操作一百遍的效果强,动手实质上就是对脑力的补充和开发,既能够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需要学生用眼观察,更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对化学物质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整个实验过程的最终教学任务,我们说,教学的效果并不一定表现在成绩上,相对来说,思维的锻炼更加重要。在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首先教师会在课前给定学生一个实验内容,然后学生再根据这个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活动,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和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思维力,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包括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无形中开阔了自身的思维视野,丰富了自身的思维模式。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是高中理科的学习科目,相比起来,它的学习过程是枯燥的。而化学实验又像是一种“调味剂”,实验室里面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多种多样的化学原料,使化学课堂变得趣味十足。记得笔者曾有一次在实验室演示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实验时,学生们好奇心十足,座位靠后的学生忍不住冲到讲台前面,聚精会神地看着,直到实验结果出来才肯回到座位,这无疑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渐发展成为对化学课程的间接兴趣,最终主动地投入到化学探究的活动中。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促使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表面上看,很多人认为化学所学的那些公式、概念都是死的,不够灵活,但是事实上,化学领域的一切规律与现象都是由头脑灵活的科学家们发现的,至少在他们的年代,化学规律的发现是一种创新,是一次科学的发明,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所以,不得不承认,通过无数次化学实验的检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化学实验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等各个器官,其中,眼睛的调动可以说是最频繁的,实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观察,各种化学装置、仪器、药品的外部特征、内在变化等都要靠学生的感官去判断、观察和认识。

三、高中化学实验发散思维的教育功能

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教育的功能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上。本文所特指的教育功能,就是化学实验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是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带来的学生变化,它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面性。笔者认为,高中化学实验发散思维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方向。现在许多高中学校都遵循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发展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总的方向。

第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也不可能相同,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个别热爱化学课程,喜欢钻研化学实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化学方面有独到的领悟能力。

第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任何一种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四,营造出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受多方面的影响,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学方法,还可能是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一句话,化学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考验,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首先明确化学实验的特殊教育功能,并且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争取使这一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只有这样,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才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创新学刊,2011,12)

[2]宋海军.让学生到化学实验室上课—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2)

[3]孙丹儿,占小红.塑教版高中《实验化学》模块教材解析.化学教学[M]2007-09

[4]赵姝婷.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安冬青.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6]史秀娥.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对策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功能性思维 篇6

下面, 结合高等代数这门课程的特点, 分别从发展问题解决技能, 发展表征技能和发展推理技能这三个方面研究高等代数对发展数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从而体现高等代数教育的思维价值。

1 发展问题解决技能

在数学背景下, 问题解决技能主要体现于会使用问题解决策略和探索多种解决方法两个方面, 有问题解决策略工具包 (例如, 猜测和检查、列清单、逆向工作、利用模型、解决简单一点的问题, 等等) 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更容易入手处理问题, 并发现如何解决。此外, 留给学生用多样的方法去探索数学问题的机会, 或设计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问题, 可使学生发展更好的问题解决技能。

高等代数课程概念多, 符号多, 定理多, 运算规律多, 内容相互纵横交错, 知识前后紧密联系, 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诸如, 转换变换思想、归纳演绎思想、函数映射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公量化与结构思想、符号模型思想、数学审美思想等, 对于丰富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工具包具有良好的帮助。在具体教学中, 可通过结合有关内容使学生学会如何从客观实际中或数学本身的发展中抽象出概念, 学会如何提出数学问题, 如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 如何对初步形成的想法 (猜测) 进行论证等, 来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

例如, 在讲授阶行列式的定义时, 可从分析二阶、三阶行列式展开中的项数、项的结构、项的符号入手, 与列指标构成的排列的奇偶性关系, 提出如何推广二阶和三阶的结果到任意阶的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项的符号与列指标构成的排列的奇偶性关系, 提出需给出元排列、奇、偶排列的问题, 最后得到阶行列式的定义。

例如, 在讲授复系数与实系数一元多项式一节时, 可从复习提问一般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主要研究问题入手, 进而提出本节新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复数域C和实数域R上怎样的多项式是不可约的?n次多项式f (x) 的标准分解式是怎样的?n次多项式f (x) 有多少个根?等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 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结论。

再如, 在讲完行列式这章后可提出问题:如何对一般的线性方程组直接从它的系数和常数项判断方程组有无解、有多少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高斯消元法的过程, 发现很自然地要引入矩阵及其运算, 向量及其相关理论。

另外, 在高等代数中不乏可用多种方法去探索与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学中善于挖掘并充分应用好它们, 也可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 文献[2]分别借助矩阵代数、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矩阵等四套相关理论, 用五种方法分别解答了一道几乎涉及高等代数所有主要内容的习题:令P为一数域。证明, 若, 则与在上相似 (即, 存在上的可逆矩阵C, 使得。

总之, 在高等代数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对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挖掘或设地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问题, 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展问题解决技能。

2 发展表征技能

数学知识表征是记载和表达数学知识的方式, 即数学知识或信息在学习者头脑中是如何表示的, 表征的形式也可以称为表征的编码。通常一个好的数学探索应包括多种表征, 因为每个形式都对理解呈现的思想有所贡献。创造、解释和翻译不同表征的能力可以带给学生有力的数学思维工具。

高等代数中的矩阵表示贯穿了各个章节, 通过矩阵表示, 许多高等代数问题都可归结于矩阵问题, 有意识总结、挖掘、利用好它们, 可发展学生的表征技能。例如, 线性方程组可用它的增广矩阵表示。在线性空间中, 取定一个基后, 向量可由它的坐标组成的行矩阵或列矩阵表示;向量组可由各个向量的坐标组成的矩阵表示;两个基之间的关系可由它们的过渡矩阵表示, 线性空间的线性映射、线性变换、线性函数、双线性函数等都可用矩阵表示。在欧氏空间里, 取定一个标准正交基后, 正交变换可用正交矩阵表示, 对称变换可用对称矩阵表示等等, 所以许多人说线性代数实质上是矩阵代数。

高等代数中的有些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等价的描述, 善于挖掘并充分应用好它们, 可使学生的表征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矩阵= () ×为对称矩阵, 既可用= (, =1, 2, 3…) 来定义, 也可用=来定义。前者着眼于元素, 它清楚地反映了矩阵元素在相关位置上的特点, 后者从整体上揭示了矩阵的特征, 反对称矩阵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的表征形式不同, 使得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方便程度大不一样。

3 发展推理技能

众所周知, 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规律出发, 运用逻辑证明或数学运算, 得出特殊事实应遵循的规律, 即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就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 即从特殊到一般。

在高等代数中, 由于大量存在性、唯一性和结构与表述复杂的命题、法则的存在, 使探索发现过程的归纳推理及论证过程的演绎推理, 变得异常复杂;许多的推理过程, 还往往需要辨证地思考。因此, 通过高等代数的学习, 可以大大促进各种推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从而发展推理技能。

总之, 在高等代数教学中注意发展数学思维工具, 按照代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在学习高等代数知识的过程中, 受到代数思维方式的熏陶, 从而使他们今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会应用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减少失误, 把工作做得更加有条有理, 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从而终身受益。

摘要:高等代数是高师数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 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历来以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著称。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本文从发展问题解决技能、表征技能和推理技能这三个方面研究它对发展数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关键词:高等代数,数学思维工具,功能,技能

参考文献

[1]曹一鸣, 王竹婷.数学“核心思想”代数思维教学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 (1) :8-11.

功能性思维 篇7

一、拓展感知途径, 形成丰富表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 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 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当事情不在面前时, 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称之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 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正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且在很大程度还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 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能获得生动深刻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调查、参观等.④运用声像教材.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 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 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 以形成丰富多彩、深刻有趣的表象, 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典型表象, 增强知识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 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 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洞, 理解困难.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视觉接受生物形象信号, 形成感知表象, 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 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象思维, 把握事物本质, 获得典型表象, 把它表达出来, 得到创新形象.例如, 血循环这个典型表象, 用联想和类比形象思维, 结合形象特征, 剖析脊椎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从而去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一般而言, 理解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 形象思维在理解中展开,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理解过程既需要逻辑思维, 也需要形象思维, 两者都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三、优化记忆方法, 促进知识积累

知识的积累在于记忆.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属双重编码, 即表象不仅有形象编码, 而且有语义编码.双重编码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忆、应用和迁移.例如, 叩打膝盖下部的韧带时, 产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 这一知识点以语义和形象相联系的形式存入记忆中.形象记忆另一特征就是统摄性, 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元储存在大脑中.例如, 把人体血循环作为一个单元记忆在大脑中比分散的概念记忆要容易些.实验表明:人脑贮存形象信息是语言信号记忆的1000倍, 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兼用学习, 三小时后, 记忆效率分别是60%、70%、90%, 可见声像教材能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声像教材, 去强化记忆.

四、把握认识特点, 优化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 一般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行为掌握, 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基本事实, 从中获得表象;第二层次是图象掌握, 主要从形象思维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 即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象思维, 去获得典型表象;第三层次是符号掌握, 以语言形式或数量关系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即通过分析、推理, 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三个层次就是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层次.教师按照行为—图象—符号三个层次去教, 就可使概念教学处于最佳的状态.

五、重视学法指导, 强化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的过程.一是用联想方法, 由旧引新.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例如讲“视觉形成”时, 首先复习眼的结构, 然后再去讲视觉的形成, 即物体反射.折射传导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形成.这是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的支持点, 新知识经同化或顺应, 构建新的认识结构.二是用类比方法, 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有还原趋势,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 原有知识先入为主, 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的知识.因此, 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以抵消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还原”和“取代”.要善于类比新旧知识的异同, 从求异中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六、优化思维方式, 强化课堂教学

功能性思维 篇8

一、读中质疑和问难

阅读是颇费心思的。通常说, 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就道出了运用思维的苦涩与艰辛。可以说, 在各种学习习惯中, 思维习惯是核心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思维习惯, 对于他们来说, 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培养思维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对思维发生兴趣, 要以思为乐。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抓思维训练, 就要在质疑上做文章, 通过质疑来激思, 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因为有疑才会有思, 而有思才会使有疑者变无疑。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质疑问难的思维训练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 由教师向学生质疑, 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 教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 而要求学生去思考, 那是徒劳无益的。老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四种。第一, 以疑激疑。一篇文章, 疑隐含于难点处、关键处、易错处、困惑处。教师把各处之疑抓出来启发学生思考, 引出学生新的疑问来, 这就是以疑激疑。第二, 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 往往有这种情况:丰富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却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 往往不惹学生瞩目, 他们对这些地方不屑一顾, 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针对这些地方, 教师就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句“那雪下得正紧”, 阅读时, 学生容易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教师则应抓住句中的一个“紧”字质疑。第三, 挑起矛盾, 借以质疑。所谓挑起矛盾, 是指引导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课文, 故意去拈过拿错, 抓住那些貌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引起思索, 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二) 由学生向教师质疑, 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使他们明白,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 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究, 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 从而使学习深入, 使智力得到开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 就会提高质疑的自觉性。

其次, 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在教学中, 一定要给学生有质疑的机会。比如对于质疑有质量的学生, 教师应予以表扬, 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甚至是书上现成的思考题, 教师不要流露瞧不起的神色, 应通过启发, 让他们逐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中提出的怪问、傻问, 教师应正面引导, 以理服人, 切忌挖苦讽刺。总之, 只要我们能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即便是差生, 也能在不断提出“为什么”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思维训练, 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 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 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 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思维品质的培养, 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1.训练思之快。思之快是指思维的敏捷性, 它反映智力活动的速度。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的速度, 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据统计,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发现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2.训练思之活。所谓思之活, 是指思维的灵活性, 即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强, 就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思考问题。训练思之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的规律。研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注意发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并利用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 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3.训练思之深。所谓思之深, 是指思维的深刻性, 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 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训练思之深, 要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分析是把学来的知识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或把它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加以研究。4.训练思之新。所谓思之新, 是指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教学中, 主要是鼓励学生朝着习惯性思考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 或者提出与作者不同观点的阅读方法, 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 提出不同凡俗的创造性见解。有人把这种方法叫作反读法, 其关键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 不囿于成见, 不迷信专家。孟子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 挑剔的眼光专审视阅读对象。

以上的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是彼此相通和紧密联系着的。思之深是基础, 思之活与思之新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而思之快又是以思之深、思之活、思之新为前提的。

摘要:思维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所以善教者, 应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思与善思。乐思, 方能变“要我思”为“我要思”;善思, 即为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

功能性思维 篇9

一、题目本身错误

例1 已知:|a|=4, |b|=3, 且 (a+2b) · (a-3b) =0, 求a·b.

解析 此题是常规题, 由 (a+2b) · (a-3b) =0, 得a·b=|a|2·|b|2-6|b|2=16-54=-38.至此结束, 应该说没有问题, 但如果由向量积的定义立即可得a·b=|a|·|b|·cos〈a, b〉∈[-12, 12], 这就出现了矛盾.本题出错主要在于出题者没有考虑到-|a|·|b|≤a·b≤|a|·|b|这一隐含条件, 从而导致题目出错.

例2 若α, β为锐角, , 求cosβ.

解析本题思路很清楚, 只要把未知角转化为已知角即可.

这是习题课上的遇到的一个题目, 到此似乎已大功告成, 但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质疑, 若把sinβ求出来会怎么样呢?

采用同样方法可求得, 这与β为锐角相矛盾.所以本题大前提α, β为锐角是错的, 这是出题者没有想到的.此时可引导学生反思此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何对它进行修改等, 学生群情振奋,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解答出错

例3 已知曲线, 则过点P (2, 4) 的切线方程是______.

当时出题者提供的答案为:y-4x+4=0.

这个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点P (2, 4) 在曲线上, 但曲线上过点P (2, 4) 的切线与曲线上点P (2, 4) 处的切线是有区别的:过点P (2, 4) 的切线中, 点P (2, 4) 不一定是切点;在点P (2, 4) 处的切线中, 点P (2, 4) 是切点.

事实上, 设曲线与过点P (2, 4) 的切线相切于点A, 则k=y′|x=x0=x02, 切线方程为, 因点P (2, 4) 在切线上, 所以, 可得x0=2或-1, 故所求切线的方程为y-x-2=0或-4x+4=0.

例4 南通四县市2007年2月质量调研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数列{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Sn是其前n的和.

(1) 当首项a1=2, 公比时,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k及正数c (c≤3) 都有成立, 求c的取值范围.

(2) 是否存在正常数m, 使得lg (Sn-m) +lg (Sn+2-m) =2lg (Sn+1-m)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出卷者提供解法如下:

(1) 由对于任意正整数k成立, 由单调性可知S1≤Sk<4得2≤Sk<4, 所以c≥4或c<1, 由0

(2) 略.

上述解法看起来无可挑剔, 但本题还可以有另一种常规的解法, 即设法去分母, 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如下:

由上知:, ∴S1=2, S2=3, 由单调性知当k≥3时, Sk>3.

即c>2或c<1.

∴恒成立.

综上及0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仔细比较分析后, 我们发现问题在于出题者对c>Sk或对于任意正整数k恒成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这两个式子恒成立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k的, 即

k=1时由c>Sk或者得c>2或c>1;

k=2时由c>Sk或者得c>3或c<52;

……

功能性思维 篇10

本次展示活动主要内容为室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展示活动及训练站展示、体验活动, 在此基础上参加活动的有关专家、领导及全体观摩教师共同进行了研讨。

应对恶劣天气, 创新室内体育课堂教学:本次活动展示了一套“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室内动作功能操, 其创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雾霾、风雨等恶劣天气环境下不宜在室外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身体锻炼不足的情况, 其动作基于室内空间受到限制的特点进行创编, 充分体现了动作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其内容包括颈部拉伸、肩部运动、坐姿划船、上拉下压、直臂震动、坐姿跑、踝外翻、发动机、滑冰、超人、砸拉震体、伟大拉伸共十二节操。该套操主要用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形态和步态, 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丰富课内外锻炼内容,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室外动作的创编及运用, 可以有效丰富室外体育课、大课间、课外锻炼的内容, 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次室外展示的内容既有室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操的展示, 也有功能站的动作展示, 并邀请了部分观摩教师参与相应的体验活动。室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 即为学生进行室外、课外锻炼所提供的一种身体活动动作。通过这类动作对学生进行身体动作模式的训练, 能够全面强化学生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 强化学生跑、跳、投等运动功能。本次展示的室外动作功能操共有十节动作, 分别为颈部拉伸、小鸟飞、TYW、跨步移动、三点支撑、外旋扩胸、跷跷板、三维拉推、神经激活和多环节拉伸。

本次展示活动还展示了身体功能训练站, 进行了基于训练站的一系列身体功能训练动作的展示, 如身体侧移前进“里外里外”、上下交替甩大绳等。对于这种新的身体练习方式, 观摩教师积极参与了体验活动, 亲身体验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

在展示后的研讨总结会上, 王殿军校长立足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进一步介绍了他对这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看法, 他表示:要重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 身体好才能更好地去学习, 锻炼就是流汗, 但流汗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要全面, 学生在选择锻炼方式时, 要注意锻炼方式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学生“身体功能训练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生都喜欢这套操, 这套操动作慢, 需要控制, 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 适用性及广泛性较强, 不受时间和场地的约束,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而且, 学生可以带动教师和家长一起进行锻炼。

对于上地学校的这种创新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动作, 参与研讨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给予了肯定。吴键主任指出: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全、教师水平、时间三个方面, 具体为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学生训练到一定水平教师的水平跟不上、学生的运动时间没有保障。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则较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 学生可以自己去练习, 安全性高, 且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马受良主任认为:作为基层体育工作者, 现在需要拿出有效的办法, 拿出实招来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任何学校没有理由没有特色, 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个特色。每个学校都应该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项目,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模式, 能够给大家提供操作层面的借鉴。钟秉枢校长在总结性点评中也表示:理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的创新, 为大家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可以给大家一些借鉴。

上一篇:新时期的图书管理下一篇:电动机的安装和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