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差异

2024-10-24

时间性差异(共9篇)

时间性差异 篇1

时间性差异指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因为收支确认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形成的、可以在以后期间转回的差异。暂时性差异主要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两者容易混淆, 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接下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即为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 资产项目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主要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接下来本文将从这几种情况一一比较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1)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规定不同, 将会导致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 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形成暂时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 会计上计提多少折旧, 就会确认多少的费用, 也就会相应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应为税法折旧额, 会计和税法折旧额不同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时间性差异。

如:某公司2012年12月1日购入一台设备, 原价为100万元, 使用年限为4年, 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收规定允许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设备净残值为0。见表1

通过比较表1中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可知, 因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引起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金额相等。

(2) 无形资产摊销。对于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阶段均要摊销, 但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比较, 与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的比较一致。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 不摊销, 只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但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要摊销。先不考虑减值准备, 对于该类无形资产, 账面价值=初始成本, 但计税基础=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引起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税法累计摊销, 则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当期税法摊销额。

同理, 该类无形资产会计上不摊销, 所以不会抵减税前会计利润, 但税法摊销, 会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摊销问题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即为税法当期摊销额, 性质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综上, 因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金额相等。

(3)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准则依据谨慎性原则做的处理, 属于会计思想, 但税法对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不认可。故会计上对资产一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账面价值就相应减少, 但其计税基础不变, 使得资产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根据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计提减值准备, 相应会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但不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故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4) 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资产负债表日,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则相应的账面价值需要调整,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 该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当期税前会计利润增加或减少, 但不会抵减或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该差额在处置资产时会转回, 所以应为时间性差异。同时,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其账面价值增加或减少, 但计税基础不变, 产生暂时性差异, 金额上等于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5) 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税法规定对于企业自行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允许加计50%摊销, 也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为100万元, 则该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为100万元。但根据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未来允许累计摊销150万元, 所以该无形资产的初始计税基础应为150万元。所以该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50万元,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但因为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会计分录为:

该初始确认既不会影响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也不会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与负债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该负债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一般的负债, 在后续阶段的确认和清偿, 都不会影响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一般的负债类科目, 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确认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规定不同的预收账款, 计税基础为0,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也会使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金额等于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之前未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 2012年某企业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50万, 当年未实际发生, 2013年实际发生售后产品服务费40万。根据售后服务费计提和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可得: (见表2)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除资产、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外, 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可抵扣亏损和税款等特殊项目也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如:某企业2012年度亏损100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 该1000万元亏损在未来5年可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 所以该1000万元亏损性质上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性质。

但该1000万元可抵扣亏损本身不会影响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也就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所以可抵扣亏损等特殊项目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核算比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的核心是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基于利润表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核心是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对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 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则相应借记或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相应贷记或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以未来能够获得的用于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且存在一些暂时性差异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而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区分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分别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

暂时性差异的核算相对更为严谨, 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五、结论

综上分析, 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一定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且金额相等, 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可抵扣亏损等情况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相对时间性差异而言, 对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反映更全面。同时, 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更加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史新浩, 康世颐.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23)

[3]李占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J].财会通讯, 2011 (4)

[4]黄中生, 路国平.高级财务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时间性差异 篇2

The concept of time(时间观念)

①In china,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ime are very general.For example,if you date with someone, most of Chinese used to answer: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after a while and so on.But in western, people have a very strong concept of time.If you date with a foreigner, they will ask you the Specific time, such as: what time should we meet?

②In Chinese dating, people would like to come in advance and they think its represent respect and politeness.Westerners like come to the dating place on time or a few minutes late, which can give each other fully time to prepare and the enough private space.They think that arriving on time shows people have good education.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unreliable o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people.

中美鬼节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差异 篇3

关键词:中美鬼节;祭祀;狂欢;时间取向

[中图分类号]H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62-4

Abstract: Ghost festivals occur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the symbols, the roles of the ghosts and the particip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orient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based on the past-oriented culture, Chinese ghost festivals are unrelaxed and tend to focus o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while the American festivals center on revelry.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ghost festivals, sacrificial offerings, revelry, time-orientation

1.引言

鬼节,是指以鬼为主题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风俗与鬼信仰有关。中美两国都有鬼节。中国的鬼节由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组成;美国的鬼节叫万圣节前夜(Halloween),人们习惯省略“前夜”,直接叫万圣节(以下也称万圣节),它由亡灵节、果树女神节和万灵节发展而来。本文详细比较了中美两国的鬼节的文化差异——即鬼节的发展、鬼节的载体、妖魔鬼怪的角色及参与鬼节的主体后,我们发现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指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及控制利用时间的方式。根据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36),时间取向分为四种: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及将来时间取向。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时间取向。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被认为是青睐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贾玉新,1997:70)过去的成败往往是现在甚至将来的参考标准,循规蹈矩也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行孝、论资排辈;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却是将来时间取向的民族,他们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无出路,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受此影响,他们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超越现在的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2.中美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祭祀+适度狂欢与祭祀→狂欢

中美鬼节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各自的发展结果迥异,中国的鬼节遵循了祭祀→祭祀+适度放松的轨迹,美国的鬼节却是祭祀纵情狂欢的模式(见表1)。

2.1 中国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祭祀+适度狂欢

从表1看出,传统的中国鬼节有三个,分别在春季、初秋、初冬。清明节一般不叫鬼节,其原因在于清明重在祭祖祭墓,表达孝思;而中元节则重在祭亡,对象不仅是亲属亡者,也对为数不少的孤魂野鬼一并关照。盂兰盆节糅合祭祖和祭野鬼,含有“普渡”性质。从入秋的“七月半,鬼乱窜”的“放鬼之时”(高洪兴,2005:135-139),经十月的寒衣节,再到次年的清明时节“收鬼之时”,中国鬼节“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不再过寒衣节了,但其它两个鬼节的主要习俗,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祭祀是主要内容,只是祭祀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外加城里人在清明节借扫墓之机去野外踏青郊游。这三个鬼节时刻提醒人们敬祖先、不忘本。中国人在过鬼节祭祀祖先时,气氛之严肃,步骤之繁复,西方人是难以想象的,惟恐哪个环节不周到,得罪了老祖宗,会遭灭顶之灾。祥林嫂不就因为死了两任丈夫被视为“败坏风俗”,连她的手也“不干不净”,因此准备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吗?当然,祭祀蕴涵着我们的民族感恩的道德意识,正如孟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种道德意识要求人们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祖宗,是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价值观。

2.2 美国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狂欢

美国鬼节,在时间上只集中在10月底到11月初,而且传统的仪式中祭祀的对象不仅有祖先更有诸神,所以发展到现代祭祖祭神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篝火、舞会、游戏等狂欢活动。随着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定居,万圣节也逐渐在美国扎根、开花、结果。但在新环境,美国的万圣节保留了原有的部分习俗,慢慢脱离了原有的祭祀模式,向着怪诞、放纵和狂欢的方向一发不可收。(Rogers, 2002: 162-163)20世纪初,人们在10月31日进行面具和奇装异服的创意大赛,晚上孩子们拎着空袋子,挨家挨户一边高喊“Trick or Treat”(要款待否则施恶果),一边讨要糖果。到本世纪初,人们更是千方百计穿上新颖服饰,或举行各种游行(包括同性恋者大游行),或到议会大厅嘲讽当局,尽情释放自己,不拘泥于传统的祭祀仪式,不断创出新颖活动。万圣节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无论行为的还是心理的压抑,得到宣泄,所以它成了减压的“安全阀”。美国的鬼节从母体文化中完全蜕变,体现了典型的将来取向的民族特点。

总之,中国人一年中有三个鬼节,从七月十五阎王打开鬼门放鬼出来,人们在家迎接家鬼(祖先),到次年的生者上坟培土,喻意关上鬼屋,在时间观上,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而美国只一个鬼节,且当今节日内容与起源的内容大相径庭,西方的文化时间犹如直线延伸,去而不返,勇往直前。美中的时间观是“线伸环旋”。(左飚,2001: 68-72)

3.中西方鬼节的载体:严肃又沉重与诙谐又轻松

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及账务处理 篇4

一、不同所得税会计调整对象下的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

[例]某上市公司2006年末发生下列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事项: (1) 2006年12月购入一台机器设备A, 成本为240000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 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上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因该设备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 计税时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列折旧, 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 (2) 2006年12月购入一台机器设备B, 成本为150000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预计净残值为0。会计上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税法要求采用直线法计列折旧, 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且2007-2011年期间除上述纳税调整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第一, 以会计交易或事项为调整对象的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若以会计交易或事项为所得税会计的调整对象, 则例中的所得税会计调整对象分别为固定资产A、固定资产B。固定资产A2007-2010年对应的暂时性差异分别为-36000元、-12000元、12000元、36000元, 固定资产B2007-2011年对应的暂时性差异分别为30000元、6000元、-8400元、-13800元、-13800元。固定资产A的时间性差异特征是先负后正, 固定资产B的时间性差异特征是先正后负, 且各年的时间性差异总和等于零。实际上, 上例中的时间性差异的数量特征与选择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预计折旧年限有密切的关系。为说明的方便, 以下仅以固定资产B为例。

(1) 假设对固定资产B税法上由直线法改成年数总和法, 时间性差异计算见表1。其分布呈现出正、负、正的特点。

单位:万元

(2) 假设对固定资产B税法上采用直线法的预计使用年限改为4年, 则2007-2011年的时间性差异分别为22500元、-1500元、-15900元、-21300元、16200元。其分布呈现出正、负、正的特点。

(3) 假设对固定资产B税法上由直线法改成年数总和法, 且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 时间性差异计算见表2。其分布呈现出正、负、正、负的特点。

上述分析说明, 以会计交易或事项为调整对象的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先正后负或先负后正”是只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可见, 根据“先负后正”来确定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先正后负”来确定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不完全成立的。“先正后负或先负后正”成立的理论基础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双方预计使用年限相同;一方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需说明的是, 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在整个相关年限内, 会计和税法上的处理结果是相同的, 时间性差异与预计净残值无关。

单位:万元

通过以上分析, 以会计交易或事项为调整对象的各年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应修正为:有正有负 (不可能全为零, 也不一定先正后负或先负后正) ;总和为零。

第二, 以类别或企业整体为调整对象的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若以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项目为所得税会计的调整对象, 则引例中所得税会计调整对象为固定资产。其2007-2011年对应的时间性差异分别为-6000元、-6000元、3600元、22200元、-13800元。其分布呈现出负、正、负的特点。一般地, 以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项目或企业整体为调整对象的各年时间性差异数量特征是: (1) 有正有负 (不可能全为零, 也不一定先正后负或先负后正) ; (2) 总和为零。

第三, 以数量特征对时间性差异的分类。在基于利润表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中, 设产生时间性差异的会计期间为n, 各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分别为P1, P2, …, Pn, 则各年的累计时间性差异数分别为P1, P1+P2, P1+P2+P3, …, P1+P2+…+Pn。对应表示为L1, L2, …, Ln。由于P1+P2+…+Pn=0, 所以最后一个数Ln一定为零。 (1) 若存在一个最小的K, 使LK-1与LK异号, 则将PK分解成两个同号的数PK1, PK2, 使P1+P2+…+PK1=0, 由此将P1, P2, …, PK1定义为环 (笔者命名, 源自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 。再将PK2, PK+1, PK+2, …, Pn作为一个新的时间性差异数据进行分解。 (2) 若存在一个最小的K, 使LK=0, 则将P1, P2, …, PK定义为环。再将PK+1, PK+2, …, Pn作为一个新的时间性差异数据进行分解。表1的时间性差异数据分解成环的结果如表3, 表2的时间性差异数据分解成环的结果如表4。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可见, 环是一组累计数由正到零或由负到零的数组。任何一组时间性差异数据均可分解成若干个环。相对于一组时间性差异数据, 环是一个最小的分解单元。根据时间性差异的特征, 可以知道:“累计数由负到零”的环等价于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累计数由正到零”的环等价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按照环中数据累计数L在数轴上的走向, 可将“累计数由负到零”的环称为左环, “累计数由正到零”的环称为右环。同时定义:若存在一个K, 使一个环中数据累计数LK绝对值大于相邻的LK-1及LK+1, 则称第K期末为峰点。不难证明, 环至少有一个峰点。如表3环1是一个右环, 峰点为2007年末, 环2是一个左环, 峰点为2010年末;表4环是一个右环, 峰点为2008年末和2011年末。

通过上述分析, 时间性差异按照数量特征可以分成左环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和右环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两部分。且按照时间顺序分解出的环的排列, 一定是左环和右环交叉排列, 不会出现相邻连环同时为左环或右环的情况。也就是说, 时间性差异不能直接按交易或事项等对象来定义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因为同样一个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时间性差异按时间顺序可交叉出现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如表1。这说明了时间性差异按交易或事项等对象来划分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不科学的。

在时间性差异分解为环, 且该环只有一个峰点的基础上,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在产生差异的年限内各年数据的特点呈现出先负数, 后正数;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产生差异的年限内各年数据的特点呈现出先正数, 后负数”对环而言是正确的。若时间性差异本身就是一个环, 且该环只有一个峰点, 则此结论自然成立。

二、时间性差异的账务处理

对同一产生时间性差异的事项或交易而言, 在分解成环的基础上, 将环视为一个最小的时间性差异。每期的递延税款数额就是环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既有当期环的影响, 又有以前或未来可确定的环的影响。当期环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根据时间性差异的分类,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数为负数, 应列入递延税款的贷方, 待以后转回时, 列入递延税款的借方, 整体趋势为先贷后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影响数为正数, 应列入递延税款的借方, 待以后转回时, 列入递延税款的贷方, 整体趋势为先借后贷。由于对同一环各年金额的总和为零, 则各年的递延税款的发生额整体上必然借贷相抵, 也就是各年的金额之和也为零, 这是环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基于利润表视角的企业所得税会计中, 设产生环的会计期间为n, 各期产生的环数据分别为P1, P2, …, Pn, 各期环数据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分别为A1, A2, …, An, 各期的所得税率分别为T1, T2, …, Tn。则有:

P1+P2+…+Pn=0

A1+A2+…+An=0

Ai=PiTi+Bi (i=1, 2, …, n)

其中Bi代表第i期的以前或未来可确定的环的影响金额。

时间性差异的账务处理取决于三个重要的因素:所分解的各个环的峰点、各年的所得税税率、同一时间性差异下各环之间的交叉点。若各年的所得税税率不变, 且该时间性差异就是一个环, 则其账务处理很简单 (因为Bi=0) 。为使结论具有一般性, 以下讨论均假设各年的所得税税率不完全一致, 且该时间性差异至少包含两个环。以表1为例, 该上市公司2007年的所得税率为33%, 2008年~2009年的所得税率为25%, 2010年~2011年的所得税率为20%。

第一, 以环的峰点为标志可设计出先进先出法 (递延法) 和加权平均法。

先进先出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与第一峰点之前数据同号的环数据 (相当于存货数量) 均用当期所得税率 (相当于存货的单位成本) 来调整, 对与第一峰点之前数据异号的环数据采用先进先出法的思路逐次将原来的调整数额冲销。如表1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结果如表5:

单位:万元

通过例题分析, 不难发现:在峰点 (2007年末、2010年末) 之后, 递延税款的计算金额仅与以前年度税率有关。此方法所处理的结果和基于利润表的税率变动情况下的递延法结果完全一致 (故方法中标明递延法) 。该时间性差异下两环之间的交叉点 (2009年) 的递延所得税发生额既有峰点1 (2007年末) 之后的转回额 (-6000×33%) , 又有峰点2 (2010年末) 之前的发生额 (-2400×25%) 。

加权平均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与第一峰点之前数据同号的环数据均用当期所得税率来调整, 对与第一峰点之前数据异号的环数据采用本期前的加权平均所得税率将原来的调整数额冲销。如表1采用加权平均法可计算如表6:

单位:万元

说明: (1) T= (2400×25%+3800×20%) / (2400+3800)

在加权平均法下, 同样有在峰点 (2007年末、2010年末) 之后, 递延税款的计算金额仅与以前年度税率有关。

第二, 以所得税税率为标志可设计出现行税率法 (债务法) 和未来适用税率法。

现行税率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税率变动年度, 必须将以前各期未转回环数据调整成现行税率, 即税率变动年度的递延税款额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当期环数据按当期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影响数 (PiTi) ;另一部分为以前各期未转回环数据调整成现行税率对所得税的影响数 (Bi) , 税率不变年度的递延税款额仅为当期环数据按当期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的影响数。现行税率法由于税率每变动一次, 就需对未转回的环数据调整一次, 势必造成工作量加大。从递延税款的计算看, 每年的递延税款计算额中, 都与当期的环数据和当期的税率有直接关系。需说明的是, 此方法所处理的结果和在一般描述中规定的税率变动情况下的债务法结果完全一致 (故方法中标明债务法) 。但此方法可以先计算递延税款期末余额, 再反推递延税款本期发生额, 不需要对历史纪录进行备忘, 因此被广泛采用。

未来适用税率法的账务处理思想是对于税率变动前的各期递延税款计量金额, 按当期时间性差异和未来预计的税率来确定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税率变动期开始年度的递延税款计量金额按当期时间性差异和可确定出的原预计税率来确定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数, 只要能保证A1+A2+…+An=0即可。由于此方法以未来税率来计算, 所以可定义成未来适用税率法。此方法特别适合于“税率变动, 但事先可以预计”的企业, 如具有税率优惠的企业。

参考文献

时间性差异 篇5

一、所得税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基础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是将会计收益 (利润总额) 、会计收入、应交税金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税所得或税收收益) 、应税收入和应纳税额, 贯穿于税务会计的全过程, 反映在税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中。主要通过财务会计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报表收集涉税业务的财务会计信息, 然后设置一些调整账户, 如“销售收入调整”、“销售成本调整”、“营业外支出调整”、“管理费用调整”、“本年利润调整”等账户;当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规定不一致时, 应税所得与会计收益将产生差异, 应编制调整分录, 记录在税务会计凭证中, 并登记到税务会计账簿中, 最后编制税务会计报表 (即纳税申报) 。

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可分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中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 本文主要介绍时间性差异在记录环节的调整核算, 即调整分录的编制。时间性差异, 又称临时性差异, 主要是指税法与会计标准在确认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财务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它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 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 应在按照会计标准计算的利润总额 (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 下同) 的基础上, 加上 (或减去) 会计标准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 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财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加税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减“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得到, 应纳税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的乘积加“应交税金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用公式表示为:“应纳税所得额=财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账户余额+税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借方发生额”, 其中:“本年利润”账户若为贷方余额, 以正数表示, 若为借方余额, 以负数表示。当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时, 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税务会计中‘应交税金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

二、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是利润总额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迟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的时间的时间性差异, 是指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 按会计标准的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可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调增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其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差异的处理、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等。

影响折旧额的因素有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原值四个方面, 会计标准和所得税税法对固定资产原值的计量基本相同, 因此, 按会计标准与税法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标准与税法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预计净残值不同、预计使用年限不同三个方面。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如果按税法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会计上采用直线法, 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 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的折旧金额大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金额。 (2) 如果按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 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 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 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的折旧金额大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金额。 (3) 在计提折旧方法相同的情况下, 当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小于会计标准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或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小于按会计标准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 按税法计提折旧额将大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

财务会计中计提折旧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账户, 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在按税法计提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的年度, 应纳税所得额应在财务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减少, 调整金额为按税法计提折旧额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折旧额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调整金额=按税法计提折旧额-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对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调整”等账户, 贷记“累计折旧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贷记“管理费用调整”等账户。

三、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 是利润总额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时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是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 按会计标准应当于当期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对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在以后期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时间性差异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小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调整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核算的投资收益、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产品保修费用等时间性差异。以产品保修费用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为例说明如下。

会计标准规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预提产品保修费用, 作为或有负债, 减少销售当期利润总额, 但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产品保修费用在产品销售的当期预提, 借记“营业费用”账户, 贷记“预计负债”账户;税务会计在产品销售当期的调整分录为:借记“预计负债调整”账户, 贷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贷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这样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产品保修费用时, 财务会计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预计负债”等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贷记“预计负债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贷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这样将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四、税法先确认收入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先确认收入的时间性差异是利润总额确认收入的时间迟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时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它是指企业发生的某项收入, 按会计标准的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整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调整减少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 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调整核算为:

营业税条例规定, 营业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当纳税人以预收款形式提供应税劳务、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 按税法规定应计缴营业税, 而财务会计则只以“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计入负债, 只有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符合会计标准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营业收入。

预收款时, 财务会计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账户;当确认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预收账款”等账户,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调整”账户,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调整”等账户;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营业收入时, 调整分录为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调整”账户, 贷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调整”账户。

参考文献

[1]盖地:《企业税务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6

在中国社会中, 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儒、道两家思想皆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已复礼, 其时间取向具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 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这意味着, 在时间上, 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人们做什么, 要考虑此事过去做过没有、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老祖宗是如何做的等等。而且今天做的如何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 因此循规蹈矩己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凡事看过去如何, 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过去意味着走向“原罪”、后退、没有出路。他们对目前并不在意,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 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 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由于这种取向的影响, 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 很少崇拜祖宗, 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 他们更不相信命运, 因此他们的精力和努力都放在实现近期规划方面。

中国的过去倾向还体现在中国观众对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喜爱上, 例如《三国演义》、《秦始皇》、《武则天》、《鸦片战争》等。

二、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

霍尔 (Hall) 把不同文化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 一种是单向记时制, 一种是多向记时制。单向制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 但不可重复的, 有始有终的一条线, 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 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而多向制则截然相反, 时间被看成是分散的, 采用多向制的文化, 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 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度较大。客观地讲, 东方社会采用的体制与多向制相近, 而西方则采用单向时间制。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上, 教师会要求学生逐个地回答问题, 以确保一个时间只有一位学生发言。在我国, 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 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待排队的态度上。在多向记时制为特点的中国, 我们经常会在售票处、超市付款处、邮局、候车站看到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往前挤。而在美国超市的付款处, 即使有多个付款柜台, 顾客也会排成一列, 然后再依次去空的柜台付款, 以实现真正的“先到先服务”。此外, 在以多向记时制为特征的社会里, 人们对“随意的拜访”更倾向于持宽容态度。例如, 我们就经常能听到“串门”、“走动走动”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而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必然十分明显。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态度使其做事讲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 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 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注重总体原则,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西方人则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事、各展其才、各实其志。同时, 西方人侧重向外探求、发展和改造世界以获取自由;中国人则向内探求, 追求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协调个人身心和整个环境相适应。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西方人则外露、直率、好斗、有冒险精神、性格独立、崇尚抗争。中人崇奉中庸之道,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推理方式。

中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然导致其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牢记的重要原则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文化也是一样,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承认、尊重甚至学习不同的文化,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这与承认文化差异是不矛盾的, 只有承认差异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跨越差异、更加有效的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 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主流人群对待时间的态度的不同, 探讨其文化差异, 为跨文化交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时间性差异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别差异

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 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构成, 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1]。研究者认为,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事业有成, 极易在所在领域中获得成功。大学生活是相对自由的, 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多。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控制时间, 完善时间管理的人格特征, 就能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和事业发展。以往的研究关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结论不一致, 张永红[2]、狄敏[3]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都认为无论是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上, 还是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情况上, 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张丽娟, 董好叶[4]等人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监控感上性别差异显著, 且男生时间监控感高于女生。为了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有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 本文收集了1999年至2009年间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测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文献, 使用Meta分析技术,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来源

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字图书馆中文全文数据库, 收集1999年至2009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献, 主题词包括时间管理、大学生, 共检索出31篇文献。

1.1.2 文献资料入选标准

1.1.2.1 1999—2009年间国内发表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

1.1.2.2 各文献研究方法相似, 均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调查大学生不同性别的时间管理倾向。

1.1.2.3 各文献均有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样本量, 时间管理倾向各个维度的均值得分及标准差。

1.1.2.4 文献汇总的结果可以用相应的统计指标表达。

1.1.3 统计分析方法

按照上述检索策略收集文献, 排除那些不符合选择标准要求的文献, 经筛选并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数据有五组, 男大学生为651人, 女大学生为864。采用Review Manage4.2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采用固定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的合并及其95%可信区间的计算。

2. 结果

按照以上标准及剔除重复研究后, 筛选出5组符合要求的有效数据。Winer合并检验结果发现, 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无性别差异, 时间效能感合并检验的P值<0.001,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说明女生比男生有较强的时间利用能力。各研究结果的差异见下图 (图1) 。

3. 讨论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 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5]。时间是赋予每个人的, 但是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态度、利用是不同的。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6]。Briton和Tesser[7]编制了时间管理量表 (Tim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简称TMQ) , 由长期计划、时间态度和短期计划等三因素构成。Macan[8]认为时间管理包括:设立目标与优先级、学会拒绝、列任务清单、组织、计划、委派及拖延等方面, 并据此编制了时间管理行为量表 (Time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简称TMB) 。在国内, 黄希庭[1]等人在总结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时间管理是个体在时间价值和意义认识的基础上, 在活动和时间关系的监控和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是从时间管理的整个过程区分的, 是一种过程性的特征结构。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 包括时间对个体人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稳定态度和观念, 它通常是充满情感, 对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感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 它是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的, 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一系列监控活动;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利用和运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 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 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 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分别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即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两个维度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男女大学生对时间功能和价值的态度基本一致, 个体运用时间的观念和能力基本一致。而在时间效能感维度上, 女大学生具备明显较好的时间管理信心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根据研究表明, 女生的认知方式多属于场依存型, 而男生则多属于场独立型。女生往往被要求是认真、踏实、稳重;男生总被期望能够独立自主, 有信心、有胆识。因此, 男、女生存在着认知方式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刻板印象。在学校中, 女生更易通过按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坚定自己利用时间的信念来培养个体的时间效能感。另外, 相比中学时期自主支配时间较少, 大学期间学生的自由时间很多, 一部分学生在失去以往被他人控制支配时间后, 不懂得如何利用时间以及增强自己能够很好地支配时间的信念。男生本身多属于场独立性, 生性比女生爱玩, 现在的网络的普及使一些男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 使他们很难意识到时间的价值, 缺乏正确有效地利用时间的计划, 在时间利用的效果上明显差于女生。而当今社会竞争过程中, 女性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逐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一些单位存在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为了使自身的总体能力得到提高, 拓展就业方向, 在大学期间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更强, 在读书过程中更善于克服困难。这一切的努力与成功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时间管理基础上。因此, 女大学生能够通过严格控制自主时间, 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并取得有效的成果。

4. 展望与建议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是不可再生的, 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大学是人生的最黄金时期, 也是最容易错过的时间。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对时间做好管理和规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方案。如利用时间ABC法将自己工作按轻重缓急分为:A (紧急、重要) 、B (次要) 、C (一般) 三类;安排各项学习和工作优先顺序, 粗略估计各项学习和工作时间所占用的百分比;在学习和工作中记载实际耗用时间;每日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 分析时间运用效率;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 更有效地工作。根据个人生活规律, 选择每天精力最充沛、思想最集中的时间, 去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如背单词, 做练习等。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为重要的阶段, 是将目标、计划落实到实践中。克服“办事拖延”的鄙习, 推行一种“限时办事制”, 规定在限定时间内 (如4小时、8小时、当天) 将学习或工作办完, 将一些不太重要的事集中起来办。

综上所述,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学校应该有意识地传授时间管理知识, 培养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时间观念及有效地支配时间能力,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 2001, (4) .

[2]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3) .

[3]狄敏, 黄希庭, 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

[4]张丽娟, 董好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5]朱以财.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6]黄希庭, 张志杰, 凤四海等.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5, (6) .

[7]曾凡星.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学习预测的调查分析[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8]Britton, B.K., Tesser A.Effects of time-management practices on college grad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1, (3) .

时间性差异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长期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输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非常重要。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并极大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时间观的差异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时间取向,另一种叫文化时间取向。

(一)心理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

1. 零时间取向。

零时间取向就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

2. 过去时间取向。

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要么重视旧式生活,念念不忘过去之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和年长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重,经验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3. 现在时间取向。

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享受现在。具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为冲动、自发性、随意性和轻松自在。

4. 未来时间取向。

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回顾过去。这是由他们较短的历史和成功信条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会制定详细的未来个人计划,American Dream(美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在美国,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详细计划的人能有动力度过他的余生。

(二)文化时间取向的差异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各自的时间取向都有其社会及文化渊源,而文化应该是无良莠、好坏之分的。由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爱德华·霍尔将文化时间取向划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 技术时间。

技术时间指的是精确时间,“它是一种被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使用的时间取向,这个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陌生的”(霍尔)。但是至少它适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

2. 正式时间。

正式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世纪,年,月,周,日,小时,分钟。和技术时间相同,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导致文化误读。

3. 非正式时间。

非正式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在交际中很难把握,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同。本文当中仅以“准时”和“等待”为例来介绍非正式时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准时

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准时是强制性的。如参加家庭聚会,中国人通常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因为中国人习惯提前帮助主人准备晚餐。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聚会,为了不打扰主人的精心布置,他们不会提前到场,迟到十分钟是最佳选择。而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原来先后顺序。显然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式的“不见不散”。

(2)等待

在西方社会,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没有耐性长期地等待。在西方人看来,漫长的等待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因此,在美国,等待是拒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中国人会友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等待是中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例如,繁忙的商人或者某重要领导的姗姗来迟是可以谅解的。我们有耐心去等待,这点是和西方人截然相反的。

二、结语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构建着与其相适应的交际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因此,在一些跨文化的生活或工作场合,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时间观念,对异域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理睬,误解就有可能发生,交际就有可能失败。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理解心理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时间间隔和交际节奏的种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霍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把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开明的态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位主义。知己知彼,才能入乡随俗,尊重异域文化。一旦遭遇冲突,要运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第三,跨文化交际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 1959:20.

[2]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97-10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3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73.

[5]Edward C.Steward&Milton J.Bennett.American CulturalPatterns[M].Intercultural Press, Imc.Yarmouth.Maine.U.S.A.

[6]刘爱真.文化认识和言语得体[J].外语界, 2000.

[7]顾群超.文化差异和大学英语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7.

时间性差异 篇9

关键词:商务活动,时间认知,文化冲突,案例

0 引言

社会规范的不同和对时间的态度等文化差异可以引起社会交往中人们的烦躁心理, 有的严重到可以使社会交往失败。那么, 在外企和合资企业工作的跨文化交际者们在面对诸如时间观念和使用上的差异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对外汉语教学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呢?

1 中西方时间观念与使用差异分析

西方学者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后发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与时间使用上存在差异。Edward.T.Hall (1959) 认为, 有的文化使用单时制, 有的使用多时制。拥有单时制文化的人严格遵守双方的时间约定, 而拥有多时制文化的人只把时间约定看成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单时制文化强调计划性, 而多时制文化经常变更计划。Samovar和Porter比较了不同文化对“准时”与“效率”两个价值观念的看法后发现, 在正式的社会交往中, 西方人把这两个因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而东方人却认为, 与人际关系相比, 这两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谈。

中国学者研究发现, 国内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倾向于事前做出计划。工作手册的出版与发行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这种工作习惯 (胡文仲, 1990) 。中国人参加社交活动是比较守时的, 但是活动的时间往往是没有限制的。例如, 人们在约定见面时, 只定开始的时间, 却从来不提结束的时间。人们认为工作或者活动超过时限是很正常的事情。口头语“不见不散”, 说明中国人倾向于灵活使用时间 (贾育新, 1997) 。有人说,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 美国人是时间的奴隶”。意思是说, 和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比较随意和自由。

2 跨文化交际误解与冲突的案例

案例1:一个极其尴尬的约会

保罗是一位60岁的新西兰人, 他对守时赴约的要求及其严格, 所以他的中国雇员认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轻重缓急。一天, 有个广告代理商与他约好来谈一个广告设计问题, 由于司机不熟悉来公司的路线而且又遇交通堵塞, 广告代理商迟到了半个小时。当广告代理商匆忙赶来时, 保罗却没有与代理商谈论广告之事, 反而起身离开了办公室。保罗的中国助理知道老板平时就是这样对待约会迟到的人, 但是今天这项广告的设计工作事关后面好几件工作。他虽然很生气, 但是又拿老板没办法。

案例简析:在这个案例中, 外国雇主在中国做生意时, 对中国人的守时要求过于苛刻, 造成了中方有关人员感情上受到伤害, 同时又影响了后面的工作。中方的广告代理商, 在遇到一系列客观因素导致约会迟到的时候, 如果能够在路上及时与外方老板取得联系并说明情况, 可能事情会有一个较好的结果。

案例2:对最后时限的模棱两可的回答

在一家外企公司里, 每当老板询问中国员工能否在一个最后期限之前完成某项工作时, 中方雇员常常回答:“差不多吧”。而外国老板却希望员工能够给予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案例简析:中国雇员之所以不愿意给予一个干脆的回答, 是因为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违背上级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觉得做事应该给自己留有余地, 因此喜欢采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方式。实际上, 中国雇员在外国公司里, 应该放弃服从中国上级领导的传统意识, 学会与外国雇主共同探讨最后期限的能力。

3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文化根源分析

由于拥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使用方法, 在商务活动中, 中外双方发生了很多冲突。一般来说, 西方人从对方能否遵守约会的时间来观察“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对方如何看待即将进行的商务活动” (Hall, 1983) 。当然, 人们不可能每次约会都能准时, 因此, 社会规范也为人们制定了处理迟到的一些方法。比如可以用手机及时与约会对方取得联系, 通知对方自己可能迟到的原因。如果一方没有按照社会规约去行事, 那么, 另一方即认为你是不可信赖或者不负责任的。对于双方已经开始的商务活动, 如果一方没有遵守约定的最后期限, 另一方即可采用直率的做法来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

对于外方人员的处理方法, 中方人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不满呢?这是因为外方人员的行为方式与中国某些传统的社会准则发生了严重冲突。第一, 中国人从小就学习如何保持团体的和谐共处, 如何从工作的整体出发考虑事情的得与失。在工作中, 大家以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为价值取向 (Mc Goldrick, 1973) 。案例1中的保罗不考虑后面或者说是全局的工作而惩罚中方的广告代理商, 对中国雇员来说, 其行为显得固执而且愚蠢;另外, 也严重伤害了中方的面子和感情。第二, 中国人做事讲究中庸, 极力避免是与非的做法。而在讲英语的国家, 人和事都被放在一个直线的两端, 人们倾向于对人、对事分清好与坏和白与黑 (Ste Wart和Bennett, 1991) 。案例2中的外方雇主要求中国雇员作出干脆的回答, 这就使得中方人员必须在行与不行之中作出选择, 因此大家感到非常为难。

4 结语

以上2个案例不仅反映出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与使用方法上有差异, 而且折射出在“是与非、情与法、个体与整体”等其他方面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及解决差异的方法, 中外双方在工作交往中很容易发生交际障碍,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由于篇幅所限, 本次论文只能从时间观念和使用差异的一个角度来探究中西文化差异极其根源。但是在外企或合资企业中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尚待研究。

美国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源地, 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多并且比较深入。有一项研究表明, 由于商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 美国每年大约经济损失为25亿美元 (J.La.Blin, 1992) 。因为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进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在中国虽然还未有这样的报道, 但是我国应该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院校应该对这个领域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商务、教育和社交等跨文化交际领域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莱杰·布罗斯纳安美.毕继万, 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设备信息数据库下一篇:公共资源交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