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差异

2024-09-14

时间差异(通用9篇)

时间差异 篇1

时间性差异指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因为收支确认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形成的、可以在以后期间转回的差异。暂时性差异主要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两者容易混淆, 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呢?接下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即为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 资产项目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主要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接下来本文将从这几种情况一一比较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1)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规定不同, 将会导致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 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形成暂时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 会计上计提多少折旧, 就会确认多少的费用, 也就会相应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应为税法折旧额, 会计和税法折旧额不同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时间性差异。

如:某公司2012年12月1日购入一台设备, 原价为100万元, 使用年限为4年, 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收规定允许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设备净残值为0。见表1

通过比较表1中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可知, 因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引起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金额相等。

(2) 无形资产摊销。对于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阶段均要摊销, 但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比较, 与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的比较一致。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 不摊销, 只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但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要摊销。先不考虑减值准备, 对于该类无形资产, 账面价值=初始成本, 但计税基础=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引起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税法累计摊销, 则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当期税法摊销额。

同理, 该类无形资产会计上不摊销, 所以不会抵减税前会计利润, 但税法摊销, 会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摊销问题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即为税法当期摊销额, 性质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综上, 因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金额相等。

(3)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准则依据谨慎性原则做的处理, 属于会计思想, 但税法对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不认可。故会计上对资产一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账面价值就相应减少, 但其计税基础不变, 使得资产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根据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计提减值准备, 相应会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但不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故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4) 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资产负债表日,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则相应的账面价值需要调整,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 该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当期税前会计利润增加或减少, 但不会抵减或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该差额在处置资产时会转回, 所以应为时间性差异。同时,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其账面价值增加或减少, 但计税基础不变, 产生暂时性差异, 金额上等于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5) 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税法规定对于企业自行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允许加计50%摊销, 也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为100万元, 则该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为100万元。但根据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未来允许累计摊销150万元, 所以该无形资产的初始计税基础应为150万元。所以该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50万元,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但因为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会计分录为:

该初始确认既不会影响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也不会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与负债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该负债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一般的负债, 在后续阶段的确认和清偿, 都不会影响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一般的负债类科目, 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确认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规定不同的预收账款, 计税基础为0,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也会使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金额等于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之前未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 2012年某企业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50万, 当年未实际发生, 2013年实际发生售后产品服务费40万。根据售后服务费计提和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可得: (见表2)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除资产、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外, 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可抵扣亏损和税款等特殊项目也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如:某企业2012年度亏损100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 该1000万元亏损在未来5年可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 所以该1000万元亏损性质上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性质。

但该1000万元可抵扣亏损本身不会影响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也就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所以可抵扣亏损等特殊项目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核算比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的核心是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基于利润表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核心是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对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 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则相应借记或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相应贷记或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以未来能够获得的用于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且存在一些暂时性差异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而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区分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分别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

暂时性差异的核算相对更为严谨, 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五、结论

综上分析, 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一定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且金额相等, 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可抵扣亏损等情况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相对时间性差异而言, 对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反映更全面。同时, 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更加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史新浩, 康世颐.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23)

[3]李占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J].财会通讯, 2011 (4)

[4]黄中生, 路国平.高级财务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时间差异 篇2

The concept of time(时间观念)

①In china,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ime are very general.For example,if you date with someone, most of Chinese used to answer: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after a while and so on.But in western, people have a very strong concept of time.If you date with a foreigner, they will ask you the Specific time, such as: what time should we meet?

②In Chinese dating, people would like to come in advance and they think its represent respect and politeness.Westerners like come to the dating place on time or a few minutes late, which can give each other fully time to prepare and the enough private space.They think that arriving on time shows people have good education.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unreliable o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people.

中美鬼节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差异 篇3

关键词:中美鬼节;祭祀;狂欢;时间取向

[中图分类号]H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62-4

Abstract: Ghost festivals occur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the symbols, the roles of the ghosts and the particip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orient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based on the past-oriented culture, Chinese ghost festivals are unrelaxed and tend to focus o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while the American festivals center on revelry.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ghost festivals, sacrificial offerings, revelry, time-orientation

1.引言

鬼节,是指以鬼为主题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风俗与鬼信仰有关。中美两国都有鬼节。中国的鬼节由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组成;美国的鬼节叫万圣节前夜(Halloween),人们习惯省略“前夜”,直接叫万圣节(以下也称万圣节),它由亡灵节、果树女神节和万灵节发展而来。本文详细比较了中美两国的鬼节的文化差异——即鬼节的发展、鬼节的载体、妖魔鬼怪的角色及参与鬼节的主体后,我们发现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指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及控制利用时间的方式。根据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36),时间取向分为四种: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及将来时间取向。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时间取向。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国家被认为是青睐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贾玉新,1997:70)过去的成败往往是现在甚至将来的参考标准,循规蹈矩也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行孝、论资排辈;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却是将来时间取向的民族,他们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无出路,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受此影响,他们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超越现在的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2.中美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祭祀+适度狂欢与祭祀→狂欢

中美鬼节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各自的发展结果迥异,中国的鬼节遵循了祭祀→祭祀+适度放松的轨迹,美国的鬼节却是祭祀纵情狂欢的模式(见表1)。

2.1 中国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祭祀+适度狂欢

从表1看出,传统的中国鬼节有三个,分别在春季、初秋、初冬。清明节一般不叫鬼节,其原因在于清明重在祭祖祭墓,表达孝思;而中元节则重在祭亡,对象不仅是亲属亡者,也对为数不少的孤魂野鬼一并关照。盂兰盆节糅合祭祖和祭野鬼,含有“普渡”性质。从入秋的“七月半,鬼乱窜”的“放鬼之时”(高洪兴,2005:135-139),经十月的寒衣节,再到次年的清明时节“收鬼之时”,中国鬼节“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不再过寒衣节了,但其它两个鬼节的主要习俗,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祭祀是主要内容,只是祭祀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外加城里人在清明节借扫墓之机去野外踏青郊游。这三个鬼节时刻提醒人们敬祖先、不忘本。中国人在过鬼节祭祀祖先时,气氛之严肃,步骤之繁复,西方人是难以想象的,惟恐哪个环节不周到,得罪了老祖宗,会遭灭顶之灾。祥林嫂不就因为死了两任丈夫被视为“败坏风俗”,连她的手也“不干不净”,因此准备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吗?当然,祭祀蕴涵着我们的民族感恩的道德意识,正如孟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种道德意识要求人们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祖宗,是典型的过去时间取向的价值观。

2.2 美国鬼节的发展变化:祭祀→狂欢

美国鬼节,在时间上只集中在10月底到11月初,而且传统的仪式中祭祀的对象不仅有祖先更有诸神,所以发展到现代祭祖祭神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篝火、舞会、游戏等狂欢活动。随着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定居,万圣节也逐渐在美国扎根、开花、结果。但在新环境,美国的万圣节保留了原有的部分习俗,慢慢脱离了原有的祭祀模式,向着怪诞、放纵和狂欢的方向一发不可收。(Rogers, 2002: 162-163)20世纪初,人们在10月31日进行面具和奇装异服的创意大赛,晚上孩子们拎着空袋子,挨家挨户一边高喊“Trick or Treat”(要款待否则施恶果),一边讨要糖果。到本世纪初,人们更是千方百计穿上新颖服饰,或举行各种游行(包括同性恋者大游行),或到议会大厅嘲讽当局,尽情释放自己,不拘泥于传统的祭祀仪式,不断创出新颖活动。万圣节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无论行为的还是心理的压抑,得到宣泄,所以它成了减压的“安全阀”。美国的鬼节从母体文化中完全蜕变,体现了典型的将来取向的民族特点。

总之,中国人一年中有三个鬼节,从七月十五阎王打开鬼门放鬼出来,人们在家迎接家鬼(祖先),到次年的生者上坟培土,喻意关上鬼屋,在时间观上,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而美国只一个鬼节,且当今节日内容与起源的内容大相径庭,西方的文化时间犹如直线延伸,去而不返,勇往直前。美中的时间观是“线伸环旋”。(左飚,2001: 68-72)

3.中西方鬼节的载体:严肃又沉重与诙谐又轻松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4

在中国社会中, 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儒、道两家思想皆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已复礼, 其时间取向具有较重的过去倾向。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所有君王都十分重视历代先王定下的规矩、礼数, 对先辈们的教训可谓是尊敬有加。这意味着, 在时间上, 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人们做什么, 要考虑此事过去做过没有、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老祖宗是如何做的等等。而且今天做的如何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 因此循规蹈矩己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凡事看过去如何, 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过去意味着走向“原罪”、后退、没有出路。他们对目前并不在意, 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人们常说美国是年轻人的天堂, 老年人的坟墓。在生命的历程中, 丧失了作为时间标志的年龄优势则意味着处于劣势。由于这种取向的影响, 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 很少崇拜祖宗, 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 他们更不相信命运, 因此他们的精力和努力都放在实现近期规划方面。

中国的过去倾向还体现在中国观众对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喜爱上, 例如《三国演义》、《秦始皇》、《武则天》、《鸦片战争》等。

二、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

霍尔 (Hall) 把不同文化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 一种是单向记时制, 一种是多向记时制。单向制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 但不可重复的, 有始有终的一条线, 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 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而多向制则截然相反, 时间被看成是分散的, 采用多向制的文化, 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 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度较大。客观地讲, 东方社会采用的体制与多向制相近, 而西方则采用单向时间制。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上, 教师会要求学生逐个地回答问题, 以确保一个时间只有一位学生发言。在我国, 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 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待排队的态度上。在多向记时制为特点的中国, 我们经常会在售票处、超市付款处、邮局、候车站看到一群人争先恐后地往前挤。而在美国超市的付款处, 即使有多个付款柜台, 顾客也会排成一列, 然后再依次去空的柜台付款, 以实现真正的“先到先服务”。此外, 在以多向记时制为特征的社会里, 人们对“随意的拜访”更倾向于持宽容态度。例如, 我们就经常能听到“串门”、“走动走动”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而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必然十分明显。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态度使其做事讲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 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 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注重总体原则,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西方人则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事、各展其才、各实其志。同时, 西方人侧重向外探求、发展和改造世界以获取自由;中国人则向内探求, 追求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协调个人身心和整个环境相适应。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西方人则外露、直率、好斗、有冒险精神、性格独立、崇尚抗争。中人崇奉中庸之道,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推理方式。

中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然导致其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应牢记的重要原则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文化也是一样,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承认、尊重甚至学习不同的文化, 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这与承认文化差异是不矛盾的, 只有承认差异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跨越差异、更加有效的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 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主流人群对待时间的态度的不同, 探讨其文化差异, 为跨文化交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1]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N.Y.: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7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3]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比较 篇5

而时间观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基本文化差异。因此,以时间观为例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

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

时间观反映出一种文化对时间的利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求守旧更为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指导现在和将来。以“老”字为例,它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代表着年长、经验丰富:老马识途、老马嘶风、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成持重、老成练达、老松耐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将出马,一人顶两、树老根须多, 人老见识多、生姜老的辣、老凤清于雏凤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成、老手、老练。

而美国人总是注重眼前即将发生的事情。如:

Seizetheday!Begin now!Eachday is a new life.Seizeit.For into day already walks tomorrow.

———David Powers

(把握住今天!从现在做起!每一天都是一种新生活。把握住它,因为今天已经走进了明天。

———戴维。鲍尔斯)

而“old”则代表缺少力量,古板,缺乏变化:

Anold dog willl earnno new tricks./Youcan‘t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It is hard to make an old dogs toop.

(老狗弯腰,谈何容易)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Hall) 在《超越文化》 (Beyond Culture) 一书中首次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 即“单向计时制” (monochronictime) 和“多向计时制” (polychronictime) :“单向计时制重视日程安排、阶段时间和准时”, 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可分割的,就象一条道路或带子向前伸展到未来,向后延伸到过去”。霍尔还认为“多向计时制的特征是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 强调人们参与并做完事情, 不僵守预先安排的日程表。“多向计时制往往被看成一个时点而不是一条子或道路”。

从以上的图表,可以把中国人划分到多向计时制的人中,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随意可以支配的。而美国人则属于奉行单向计时制的人,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如时、分、秒等,但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流失的连续性事件。

二、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

Timeis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Punctualityisthepolitenessofprinces. (守时是王侯之礼)

Punctualityisthesoulofbusiness. (守时为立业之要素)

Timeworkswonders. (时间可以创造奇迹或时间的效力不可思议)

Timeworksgreatchanges. (时间可以产生巨大的变化)

从这些美国常见的表达词语中,能够看到美国人对时间的重视。在他们眼中,没有人会是停滞不前的,如果你不能够积极进取,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强调了对时间的安排及时间的可利用性。因为有了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决心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一个有着短暂的历史,却能位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外国人对美国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每个人都显得匆匆忙忙得,就好想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在街上,人们总是急匆匆的赶往他们的目的地;在商店里,人们焦躁不安的等待付款,或者推挤着前面的人,希望他们能加快脚步;在公共用餐场所内,人们等着别人吃完,这样可以轮到他们,才能够按时的回到公司。公共汽车司机开车的鲁莽,也是世界有名的。预约也是他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做法,看病、去朋友家拜访、开会等交际私人活动均需要预约。这是不仅仅对别人时间的节约,也是对自己时间的珍惜。因此,准时的观念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不知道守时的就经常被看作是傲慢或不负责任。

美国人认为工作时间是很宝贵的,因而他们发明了一系列的节省劳力的装置:能够迅速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电话、用电脑发电子邮件、或者发传真;能够迅速到达别的国家的火车和飞机;能够缩短就餐时间的快餐店、简便食品、汉堡包、热狗、制成罐头的食品。一般来说,美国人是不会在饭店或咖啡馆这类舒适的环境中通过谈生意来了解他们的客人的,更不用说会出于增进相互间的信任的目的带他们出去吃饭,或者去高尔夫球场的。因为他们通常是通过工作来评估和了解他人而不是通过社交活动,他们总是看门见山的进行谈问题。现在美国人越来越多的在电视屏幕上见面谈问题,开“远程会议”不仅仅能解决本国内的问题,甚至能够通过卫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这种观念在东方人的眼中,则感觉美国人缺乏人情味,不讲人际关系等等。

美国人总是说:“weareslavestonothingbuttheclock (只有时间才能够支配我们) .”似乎是把时间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而且尽力让每一分钟都过的有意义。

三、中国人的时间观

中国人也很重视时间,如:

1. 陶侃:「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

2.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 李白:「时光疾如电。」

4. 曾国藩:「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5. 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 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难,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可见中国人更讲究的是技能,修养的水到渠成,厚积薄发。而且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另外一些反映时间观的词语,“慢走”是人们在告别时的常用语;“慢工出细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一种“适时观”,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自己能够随着自己的需要而进行伸缩。因此中国人在时间上的使用显得更加的灵活,有弹性。

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大多有个不错的开头,惊险曲折的情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如中国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梁祝》,最后以双双化蝶作为结尾。

在平时交谈对话中,习惯于先寒暄一番,从无关紧要的话题说起,再迂回的扯到主题上。因此,在美国人的眼中,认为中国人说话不好琢磨。

制定的计划通常会长远而富有远景及向往意义,实施的步骤却一般不够详细和具体,主要的意图也是为了能够适应时间的弹性变化的需要。

结语

以上从时间观的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了粗略的比较,旨在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的关注。首先,必须了解中美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及使用时间的方法,克服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尽可能的减少因时间观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其次,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要给予尊重和认可,当彼此时间观念发生冲突时,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论断,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不同,意味着在他们的文化中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跨文化交际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了解过程,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才能加快彼此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RichardE.PorterandLarryA.Samovar (1985) :"Approach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inL.A.SamovarandR.E.Porter (ed.)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 (4thed.) , Belmont, Calif.: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2]胡文仲.EdwardHall (1977) :"M-timeandP-time",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赵惠瑕, 王丽.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时间观及行为差异[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 .

[4]赵真.从时空价值观看跨文化交际[J].理论视野, 2002, (6) .

浅谈流转税的时间性差异调整 篇6

考察角度不同, 归纳得出的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差异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从税法的角度来看, 可以将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分为流转税差异和所得税差异。所得税差异的相关内容一直是各国制订会计准则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关于作为税收体系中重要部分的流转税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引起的差异, 因其处理难度相对较小, 制度规定散布于税法的相关条文之中,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也较少。在对流转税差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鉴有关所得税差异调整的内容。

根据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在会计主体、核算原则及核算对象上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 可以将差异进一步细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类。其中暂时性差异又可分为时间性差异和其他暂时性差异。许多文献把暂时性差异等同于时间性差异, 追究起来两者是有区别的, 下面就对三种差异做比较分析, 为相关调整方法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 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的比较。暂时性差异是指不同科目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为计税基础组成部分的, 会计制度却将其剔除在外。一些特殊项目也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如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一时间发生, 在以后时间还可能继续发生。但不能在以后的时期内转回, 只影响当期, 不影响其他会计期间。由于永久性差异发生后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 可以对此种差异采取纳税申报前进行账外调整的办法处理, 以消除该差异对实际纳税额的影响。也就是说, 永久性差异不会导致实际纳税额与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 但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却会使两者产生差异。

第二,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比较。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准则在确认各要素数额时间上的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应税基础与实际计算基础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差异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发生相反的变化而得到冲减, 最终各个时期的总量相等。从定义上看, 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 即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将产生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涵盖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不都是时间性差异, 还包括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等, 范围比时间性差异更广泛。

二、流转税时间性差异形成原因

对流转税主要税种的差异形成原因做简要分析:

1、增值税差异。

增值税作为大税种, 形成因素较多, 产生差异的情形也较多。比如关于销售时价外费用, 税法规定将各种性质的价外费用纳入计税基础, 但会计制度认为不应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进项税额申报抵扣的时间不同, 税法要求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 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而会计准则允许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 记入当期“应交税金——应缴增值税 (进项税额) ”。对不同的财务活动应该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分录。

2、消费税差异。

消费税税目共有14个, 产生差异的情况也较多,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卷烟计税依据, 税法指出实际销售价格高于计税价格和核定价格的卷烟, 按实际销售价格征收消费税, 否则, 按计税价格或核定价格征收消费税。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实际销售价格确认销售收入, 所以当卷烟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计税价格和核定价格, 会计确认的收入就不再是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从而产生了流转税差异;特殊用途的应税消费品能否按最高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计算消费税;逾期包装物押金处理方式……

3、营业税差异。

以目前较为热门的销售不动产的经济活动为例, 主管税务机关有权按纳税人近期业务情况调整计税价格或按公式核定计税价格依序核定其营业额, 这与企业会计核算时按实际销售价格确认收入, 不能调高销售收入相冲突。

类似的某一会计要素涉及科目确认时间的不同引起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额的时间性差异调整很多, 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但处理起来都不复杂, 只是应该分清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三、流转税时间性差异调整措施

随着企业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调整事项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重要, 税务会计也随之日益发展。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基础上, 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计算出各税种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 进行纳税申报和税务筹划。其中,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居于基础地位, 是指将按会计标准核算得出的财务会计中的利润总额、会计收入、应交税费调整为按税法的规定核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入和应纳税额的过程。相对于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 流转税的调整核算次要一点, 简单一些, 但流转税税务会计调整核算仍然非常重要, 因对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的调整核算将影响到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调整核算;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调整核算又将影响到所得税的调整核算, 从而将整个会计调整核算连为一体, 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忽略。

在坚持可比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财务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结合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改进传统的流转税会计处理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做法, 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适当分离,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流转税差异调整。下面举例说明:

1、拓展“递延税款”科目功能。

对流转税时间性差异问题, 因尚无税务法规的保障和支持, 不便于在纳税申报表中予以调整, 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在会计账簿中进行调整和转回, 相应的核算调整科目可以借用“递延税款”。“递延税款”原本是专为调整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而设置的, 可以拓展该科目的功能, 将其广泛地应用于调整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在确认涉税业务方面产生的时间性差异的税额, 作为总分类科目, 下设“递延企业所得税”、“递延增值税”、“递延营业税”等明细科目, 分别核算各种税种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例:A公司9月1日向B商场发售液晶电视一批, 不含税价1 00 000元, 增值税率1 7%、销项税额1 7 000元, 委托C企业安装 (安装费由C企业与A公司另行结算) , 产品成本60 000元。B商场于12月1 0日验收完毕, 并支付货款。根据会计准则, A公司9月1日发出液晶电视时, 仍然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所以不能确认销售收入, 只能做发出商品处理, 计算应纳税额, 结转产品成本。而税法要求A公司在发出液晶电视时就应计算增值税, 这就产生了增值税的时间性差异。为解决增值税的时间性差异问题, 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 A公司可借助“递延税款”作如下会计处理:

(1) 发出电视时,

这样就对时间性差异做出了调整, 反映了真实的业务活动盈利情况。

2、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相结合

以营业税为例,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营业税条例中对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采用了收付实现制, 尤其是在预收货款时就需要综合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对主营业务收入的时间性差异做出调整。具体来说, 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有关收入和关联企业之间收入的调整核算采用直接调整核算;由于会计与税法对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而形成的主营业务收入差异调整核算采用间接调整核算, 即先调整确定应税收入, 再确定应纳税额。举例:企业预收货款时, 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

企业应交营业税金额为结转调整分录后的“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账户的贷方余额。

摘要: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规定上的不一致, 导致在税务处理与会计核算上存在有差异。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所得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会计调整做出了说明, 对流转税的永久性差异也有明确规定, 而未涉及有关流转税的时间性差异会计上的处理方法。本文试图从流转税时间性差异调整的有关方面做出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参考文献

[1]、袁志.浅谈流转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财务与会计, 2006年4月

[2]、孙召亮.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中华会计学习, 2008年9月

时间差异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长期的文化现象,并在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因素的输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非常重要。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并极大地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因此,对中美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时间观的差异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时间取向,另一种叫文化时间取向。

(一)心理时间取向的差异

时间取向是各文化群体心理倾向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一些深层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在时间观念上有很大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四种不同的时间取向。

1. 零时间取向。

零时间取向就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

2. 过去时间取向。

具有这种时间取向的人,要么把发生在过去的事铭记于心,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要么重视旧式生活,念念不忘过去之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过去为时间取向的国家。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老和年长意味着受到人们的尊重,经验和资历在社会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

3. 现在时间取向。

认为“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结合点上,享受现在。具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为冲动、自发性、随意性和轻松自在。

4. 未来时间取向。

与东方人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很少回顾过去。这是由他们较短的历史和成功信条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美国公民都会制定详细的未来个人计划,American Dream(美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在美国,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详细计划的人能有动力度过他的余生。

(二)文化时间取向的差异

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各自的时间取向都有其社会及文化渊源,而文化应该是无良莠、好坏之分的。由于我们的生长环境及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待时间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爱德华·霍尔将文化时间取向划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 技术时间。

技术时间指的是精确时间,“它是一种被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使用的时间取向,这个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是很陌生的”(霍尔)。但是至少它适用于跨文化交际领域。

2. 正式时间。

正式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世纪,年,月,周,日,小时,分钟。和技术时间相同,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导致文化误读。

3. 非正式时间。

非正式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在交际中很难把握,因为它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同。本文当中仅以“准时”和“等待”为例来介绍非正式时间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准时

对时间的态度及对其如何控制使用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准时是强制性的。如参加家庭聚会,中国人通常会提前或准时到达。因为中国人习惯提前帮助主人准备晚餐。相反,如果美国人被邀请参加聚会,为了不打扰主人的精心布置,他们不会提前到场,迟到十分钟是最佳选择。而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包括改变时间原来先后顺序。显然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差异。因此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式的“不见不散”。

(2)等待

在西方社会,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没有耐性长期地等待。在西方人看来,漫长的等待是一种人格的侮辱。因此,在美国,等待是拒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中国人会友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等待是中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例如,繁忙的商人或者某重要领导的姗姗来迟是可以谅解的。我们有耐心去等待,这点是和西方人截然相反的。

二、结语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构建着与其相适应的交际行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因此,在一些跨文化的生活或工作场合,如果人们只承认和坚持自己的时间观念,对异域文化的时间观念不予理睬,误解就有可能发生,交际就有可能失败。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必须做到:第一,理解心理时间取向、文化时间观、时间间隔和交际节奏的种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霍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规范”。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把这些差异带来的误解降到最低限度。第二,学会换位思考,保持开明的态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本位主义。知己知彼,才能入乡随俗,尊重异域文化。一旦遭遇冲突,要运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让步。第三,跨文化交际必须坚持“互相尊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原则。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 1959:20.

[2]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97-10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31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73.

[5]Edward C.Steward&Milton J.Bennett.American CulturalPatterns[M].Intercultural Press, Imc.Yarmouth.Maine.U.S.A.

[6]刘爱真.文化认识和言语得体[J].外语界, 2000.

[7]顾群超.文化差异和大学英语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97.

时间差异 篇8

一、所得税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基础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是将会计收益 (利润总额) 、会计收入、应交税金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税所得或税收收益) 、应税收入和应纳税额, 贯穿于税务会计的全过程, 反映在税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中。主要通过财务会计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报表收集涉税业务的财务会计信息, 然后设置一些调整账户, 如“销售收入调整”、“销售成本调整”、“营业外支出调整”、“管理费用调整”、“本年利润调整”等账户;当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规定不一致时, 应税所得与会计收益将产生差异, 应编制调整分录, 记录在税务会计凭证中, 并登记到税务会计账簿中, 最后编制税务会计报表 (即纳税申报) 。

所得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可分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中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 本文主要介绍时间性差异在记录环节的调整核算, 即调整分录的编制。时间性差异, 又称临时性差异, 主要是指税法与会计标准在确认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财务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它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 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 应在按照会计标准计算的利润总额 (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 下同) 的基础上, 加上 (或减去) 会计标准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 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财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加税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减“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得到, 应纳税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的乘积加“应交税金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用公式表示为:“应纳税所得额=财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账户余额+税务会计中的“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本年利润调整”账户的借方发生额”, 其中:“本年利润”账户若为贷方余额, 以正数表示, 若为借方余额, 以负数表示。当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时, 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税务会计中‘应交税金调整-应交所得税调整’账户的贷方发生额”。

二、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先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是利润总额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迟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的时间的时间性差异, 是指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 按会计标准的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可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调增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其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的折旧或摊销额差异的处理、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等。

影响折旧额的因素有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原值四个方面, 会计标准和所得税税法对固定资产原值的计量基本相同, 因此, 按会计标准与税法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标准与税法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预计净残值不同、预计使用年限不同三个方面。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如果按税法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 会计上采用直线法, 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 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的折旧金额大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金额。 (2) 如果按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 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 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 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的折旧金额大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金额。 (3) 在计提折旧方法相同的情况下, 当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小于会计标准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或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小于按会计标准规定的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 按税法计提折旧额将大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

财务会计中计提折旧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账户, 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在按税法计提折旧额大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的年度, 应纳税所得额应在财务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减少, 调整金额为按税法计提折旧额与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折旧额的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调整金额=按税法计提折旧额-按会计标准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对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调整”等账户, 贷记“累计折旧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贷记“管理费用调整”等账户。

三、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后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性差异, 是利润总额确认费用或损失的时间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时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是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 按会计标准应当于当期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对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在以后期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时间性差异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小于按会计标准计提的折旧额、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调整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下核算的投资收益、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产品保修费用等时间性差异。以产品保修费用时间性差异的调整核算为例说明如下。

会计标准规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预提产品保修费用, 作为或有负债, 减少销售当期利润总额, 但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财务会计的处理方法为:产品保修费用在产品销售的当期预提, 借记“营业费用”账户, 贷记“预计负债”账户;税务会计在产品销售当期的调整分录为:借记“预计负债调整”账户, 贷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贷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这样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产品保修费用时, 财务会计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预计负债”等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贷记“预计负债调整”账户, 同时, 借记“本年利润调整”账户, 贷记“营业费用调整”账户, 这样将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四、税法先确认收入的时间性差异调整核算

税法先确认收入的时间性差异是利润总额确认收入的时间迟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时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它是指企业发生的某项收入, 按会计标准的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 但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时间性差异应调整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调整减少以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 包括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调整核算为:

营业税条例规定, 营业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当纳税人以预收款形式提供应税劳务、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时, 按税法规定应计缴营业税, 而财务会计则只以“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计入负债, 只有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符合会计标准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营业收入。

预收款时, 财务会计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账户;当确认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预收账款”等账户,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税务会计的调整分录为借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调整”账户,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调整”等账户;当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营业收入时, 调整分录为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调整”账户, 贷记“预收账款 (或应收账款) 调整”账户。

参考文献

[1]盖地:《企业税务会计》,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时间差异 篇9

关键词:商务活动,时间认知,文化冲突,案例

0 引言

社会规范的不同和对时间的态度等文化差异可以引起社会交往中人们的烦躁心理, 有的严重到可以使社会交往失败。那么, 在外企和合资企业工作的跨文化交际者们在面对诸如时间观念和使用上的差异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对外汉语教学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呢?

1 中西方时间观念与使用差异分析

西方学者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后发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与时间使用上存在差异。Edward.T.Hall (1959) 认为, 有的文化使用单时制, 有的使用多时制。拥有单时制文化的人严格遵守双方的时间约定, 而拥有多时制文化的人只把时间约定看成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单时制文化强调计划性, 而多时制文化经常变更计划。Samovar和Porter比较了不同文化对“准时”与“效率”两个价值观念的看法后发现, 在正式的社会交往中, 西方人把这两个因素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而东方人却认为, 与人际关系相比, 这两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谈。

中国学者研究发现, 国内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倾向于事前做出计划。工作手册的出版与发行量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这种工作习惯 (胡文仲, 1990) 。中国人参加社交活动是比较守时的, 但是活动的时间往往是没有限制的。例如, 人们在约定见面时, 只定开始的时间, 却从来不提结束的时间。人们认为工作或者活动超过时限是很正常的事情。口头语“不见不散”, 说明中国人倾向于灵活使用时间 (贾育新, 1997) 。有人说,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 美国人是时间的奴隶”。意思是说, 和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在使用时间上比较随意和自由。

2 跨文化交际误解与冲突的案例

案例1:一个极其尴尬的约会

保罗是一位60岁的新西兰人, 他对守时赴约的要求及其严格, 所以他的中国雇员认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轻重缓急。一天, 有个广告代理商与他约好来谈一个广告设计问题, 由于司机不熟悉来公司的路线而且又遇交通堵塞, 广告代理商迟到了半个小时。当广告代理商匆忙赶来时, 保罗却没有与代理商谈论广告之事, 反而起身离开了办公室。保罗的中国助理知道老板平时就是这样对待约会迟到的人, 但是今天这项广告的设计工作事关后面好几件工作。他虽然很生气, 但是又拿老板没办法。

案例简析:在这个案例中, 外国雇主在中国做生意时, 对中国人的守时要求过于苛刻, 造成了中方有关人员感情上受到伤害, 同时又影响了后面的工作。中方的广告代理商, 在遇到一系列客观因素导致约会迟到的时候, 如果能够在路上及时与外方老板取得联系并说明情况, 可能事情会有一个较好的结果。

案例2:对最后时限的模棱两可的回答

在一家外企公司里, 每当老板询问中国员工能否在一个最后期限之前完成某项工作时, 中方雇员常常回答:“差不多吧”。而外国老板却希望员工能够给予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案例简析:中国雇员之所以不愿意给予一个干脆的回答, 是因为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违背上级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觉得做事应该给自己留有余地, 因此喜欢采用一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方式。实际上, 中国雇员在外国公司里, 应该放弃服从中国上级领导的传统意识, 学会与外国雇主共同探讨最后期限的能力。

3 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文化根源分析

由于拥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使用方法, 在商务活动中, 中外双方发生了很多冲突。一般来说, 西方人从对方能否遵守约会的时间来观察“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对方如何看待即将进行的商务活动” (Hall, 1983) 。当然, 人们不可能每次约会都能准时, 因此, 社会规范也为人们制定了处理迟到的一些方法。比如可以用手机及时与约会对方取得联系, 通知对方自己可能迟到的原因。如果一方没有按照社会规约去行事, 那么, 另一方即认为你是不可信赖或者不负责任的。对于双方已经开始的商务活动, 如果一方没有遵守约定的最后期限, 另一方即可采用直率的做法来惩罚对方的违约行为。

对于外方人员的处理方法, 中方人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不满呢?这是因为外方人员的行为方式与中国某些传统的社会准则发生了严重冲突。第一, 中国人从小就学习如何保持团体的和谐共处, 如何从工作的整体出发考虑事情的得与失。在工作中, 大家以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为价值取向 (Mc Goldrick, 1973) 。案例1中的保罗不考虑后面或者说是全局的工作而惩罚中方的广告代理商, 对中国雇员来说, 其行为显得固执而且愚蠢;另外, 也严重伤害了中方的面子和感情。第二, 中国人做事讲究中庸, 极力避免是与非的做法。而在讲英语的国家, 人和事都被放在一个直线的两端, 人们倾向于对人、对事分清好与坏和白与黑 (Ste Wart和Bennett, 1991) 。案例2中的外方雇主要求中国雇员作出干脆的回答, 这就使得中方人员必须在行与不行之中作出选择, 因此大家感到非常为难。

4 结语

以上2个案例不仅反映出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与使用方法上有差异, 而且折射出在“是与非、情与法、个体与整体”等其他方面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及解决差异的方法, 中外双方在工作交往中很容易发生交际障碍,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由于篇幅所限, 本次论文只能从时间观念和使用差异的一个角度来探究中西文化差异极其根源。但是在外企或合资企业中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尚待研究。

美国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源地, 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多并且比较深入。有一项研究表明, 由于商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 美国每年大约经济损失为25亿美元 (J.La.Blin, 1992) 。因为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进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在中国虽然还未有这样的报道, 但是我国应该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院校应该对这个领域开展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商务、教育和社交等跨文化交际领域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莱杰·布罗斯纳安美.毕继万, 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项目引领任务下一篇:自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