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强元素

2024-10-31

高场强元素(精选3篇)

高场强元素 篇1

MRI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大型医用设备,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对身体各部位疾病的诊断价值均高于CT[1]。在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诊断的同时, 也暴露出磁共振检查的安全管理问题, 特别是高场磁共振成像仪 (1.5T以上) 在检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本市3家大型医院分别拥有2台1.5T, 1台3.0TMR成像仪。本研究通过对本市3家大型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MR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调查, 分析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提出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本市3家大型医院完成MR检查13万余例, 共记录发生差错和意外42起, 其中检查时硬币、发夹等小金属物吸入磁体25起, 为发生的最常见意外;1例金属输液架吸入磁体, 通过停机、专业运输人员处理才完美解决;检查完成后医务人员工作疏忽, 患者锁入检查室超过2小时2起;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患者检查部位错误4起;检查前医务人员磁体间门口阻挡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磁共振绝对禁忌症10起;意外发生率为0.033%。

2安全隐患

MRI的成像原理是将人体某部位放入强大磁场中, 在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的作用下, 使人体在静磁场中运动的原子核与之共振而形成图像信息[2]。安全性是在特定使用条件下, 特定人群中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接受某项医疗保健技术服务后, 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损害的概率及严重程度[3]。患者从到磁共振开始至其安全离开, 均可因各种原因存在安全隐患, 按时间顺序可分为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安全隐患。

2.1检查前的安全隐患

因患者等候时间过长, 科室人数不足, 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够, 与患者沟通渠道不通畅, 导致患者对相关检查环境、设备不了解, 均可导致候诊时出现安全隐患。

2.2检查中的安全隐患

对操作程序或标准随意更改, 或不按制度要求而出错;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常规的操作出错, 如患者检查部位错误;工作经验不够丰富, 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抢救工作不及时、不到位;知识面局限, 碰到问题缺乏相关知识而出错。

2.3检查后安全隐患

检查后患者脱离检查床时护理不及时摔倒;检查完毕后, 对危重病人搬动时, 方式不当, 可导致病情加重;因与患者沟通不充分, 导致检查结果保管不当而丢失。

3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3.1检查前的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3.1.1开始检查时先要检查候诊间有无危险因素存在, 如电线、电器有无损坏而导致的漏电;候诊间最好无可移动的磁性金属物品, 如铁铸移动输液架, 以免患者带入检查室;检查扫描间的物品, 定期进行消毒, 保持清洁卫生, 并保存一定的湿度和温度。

3.1.2检查前认真阅读申请单, 了解患者病情、检查项目和目的, 与患者充分沟通, 告知患者相关检查或治疗的等候时间、检查中的注意事项、检查部位、检查目的, 使病人能够配合检查。

3.1.3告知患者检查前体内外留有的金属物等均应取出, 防止产生伪影, 还可因磁体产生的强磁场能将进入磁场 (尤其5高斯以内) 的铁磁性金属物吸人磁体中央, 铁磁性物质在强大的磁场引力作用下, 将会飞向磁体。不仅会造成磁体中人员的伤亡, 而且会损坏磁体和射频线圈[4]。

3.1.4重视心理安全护理。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给予疏导, 尤其是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儿童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 必要时注射适量的镇静剂。

3.2检查中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3.2.1检查前应嘱咐患者在医生检查过程中, 按所需检查的具体要求配合检查。如:胸部MRI扫描时要求病人平静呼吸等。

3.2.2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反应, 相机进行处理。发生紧急情况, 应立即停止检查, 对症处理。科室应备有急救药品, 种类及数量应以临床急救室要求标准为依据, 同时应备有注射器、输液器及血压计等物品, 还应备有小瓶装的氧气或氧气袋、负压吸引器等。

3.2.3患者需做增强扫描时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增强的目的、过程、安全性、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应注意的事项, 以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充分配合, 保证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

3.2.4患者有过敏反应的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给予吸氧等处理。观察平稳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检查或离开检查室, 必要时护送患者到病区或急诊科。

3.2.5对必须检查的急、危重病人, 应在专业临床医师和护师的陪同下完成检查, 切不可因检查和治疗而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3.3检查后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3.3.1年老体弱的病人检查完毕后, 要搀扶病人缓慢地进行立坐, 系好约束带, 以防止患者发生虚脱或晕倒, 或因躁动从检查床上摔下来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3.3.2对危重病人搬动时要小心细致, 防止病情加重;对做增强检查的病人, 应让病人休息片刻, 观察其是否有不良反应。

3.3.3检查结束病人离开前, 应叮嘱病人或家属胶片和检查报告是重要的医学资料, 请妥善保存, 避免潮湿和高温, 当作备用。

磁共振室的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也是全院医疗安全的一部分, 健全的规章制度, 严格的操作规范, 是患者取得安全、有效的检查的前提。一旦出现医疗纠纷, 首先要看是否按常规操作。所以严格按常规操作是防范医疗风险, 保护患者与医生自我的有力依据。医院相关部门应根据磁共振室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制订出相应的制度, 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加强医疗技术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 强化责任, 规范操作规程, 确保诊疗的安全性, 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越泽, 卢祖洵, 郭君伟, 等.磁共振成像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10) :610-614.

[2]胡新民.医学物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1-296.

[3]张乙眉, 许文欣, 张友九, 等.江苏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使用安全性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 1994, (5) :26-28.

[4]倪萍, 魏丹云.浅谈磁共振设备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J].医疗装备, 2002, 15 (4) :20-21.

高场强元素 篇2

沉淀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高纯银中21种痕量元素

应用氯化银沉淀法分离银后,超声雾化ICP-AES法测定高纯银中Al,Ca,Cr,Fe,Mg,Mo,Ni,Ti,Ba,Bi,Cd,Co,Cu,In,Li,Mn,Pb,Sn,V,Y及Zn 21种痕量元素.对银沉淀时待测杂质元素的损失、光谱测定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试液中10 mg/mL的银被沉淀时,待测元素几乎不与氯化银共沉淀;在所选定的波长下测定,当铁、铬、钙、镍、镁、铅的质量浓度小于10μg/mL时没有明显光谱干扰.本法测定范围为10~320μg/g,回收率在93%~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11.4%范围(n=6).

作 者:侯列奇 王树安 李洁 盛红伍 卢菊生 HOU Lie-qi WANG Shu-an LI Jie SHUENG Hong-wu LU Ju-sheng  作者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05 刊 名:冶金分析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ALLURGICAL ANALYSIS 年,卷(期):2007 27(2) 分类号:O6 关键词:高纯银   微量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高场强元素 篇3

关键词:MRI序列,肛瘘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 多经久不愈或间断发作, 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1]。肛瘘内口位置及瘘管走行对明确肛瘘非常重要, 对于单纯性肛瘘临床可通过肛门指检或肛镜检查获得诊断, 对于复杂的、多次手术的、病因不明的肛瘘患者, 必须加做影像检查, 本文通过对肛瘘患者MRI检查三种扫描序列进行对比, 探讨各个序列对于肛管直肠瘘显示的优势与不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肛瘘患者20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20~51岁, 平均38岁, 病程1个月~10年不等, 临床表现:肛周疼痛, 外口流出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 个别肛门部有湿疹, 肛周皮肤见1个或多个外漏口。

1.2 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1.5T Archive及GE 3.0T磁共振扫描仪, 检查采用体部线圈, 常规俯卧位检查, 必要时加做仰卧位扫描;常规扫描轴位T1WI、T2WI序列;主要对比三个扫描序列, T1WI压脂像, T1压脂增强扫描Axi及Cro, STIR Axi, 对比剂为GD-DTPA, 经肘静脉注射, 剂量为0.2mL/kg, 流速约2.0mL/s;工作站上根据任意方位重建。

2 结果

20例肛瘘患者的MRI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一致, 15例单纯肛瘘, 5例复杂肛瘘, 3例伴肛周脓肿;位于肛提肌上1例, 其余19例位于肛提肌下方各个间隙, 其中1例较为特殊, 瘘管在双侧阴囊及大腿根部皮下潜行, 有较多分支, 局部皮肤如蚓状突起, 内口显示欠清。在MRI平扫图像上20例患者, 压脂像T1WI为等略高信号, 经压脂增强扫描后, 18例瘘管呈环形或管状强化, 中央部分未见明显强化;2例瘘管未见明显强化;有2例因周围血管强化高信号干扰导致分支瘘管显示不明确。STIR像20例患者均能清楚显示瘘管走行及位置, 均显示为环形或管状高信号。内口T1WI抑脂像呈等略高信号, T1压脂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 STIR则表现为环形高信号。

3 讨论

肛瘘由内口、瘘管及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 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 可为一个或多个。临床较常用方法是根据瘘管位置将肛瘘分为高、低位,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为高位肛瘘, 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为低位肛瘘。任何年龄都可发生,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解剖学发现瘘管由反应性的致密纤维组织包绕, 近管腔处为炎性肉芽组织, 后期腔内可上皮化。大部分肛瘘由肛周脓肿引起, 由于外口生长快, 脓肿常假性愈合, 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破溃或切开, 形成多个瘘管和开口, 使单纯性肛漏成为复杂性肛瘘[1]。

肛瘘根据Parks等分类标准分为: (1) 表浅型 (16%) ; (2) 括约肌间型 (56%) ; (3) 经括约肌型21 (21%) ; (4) 肛提肌上型 (4%) ; (5) 括约肌外型 (3%) [2]。

大部分肛周经临床肛门指检、肛门镜或注射美兰溶液1-2mL多可得出初步诊断, 但属于哪那种类型肛瘘及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则需要借助影像学诊断[3]。肛管的成像技术众多, 诸如腔内超声、CT、MRI等。腔内超声虽能活体探测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 但其操作学依赖性强, FOV有限, 对比度分辨率较差, 对外括约肌显示不佳。CT可用于肛门直肠区域的检查, 但其缺乏足够的软组织对比, 不能详细显示该域的解剖结构。MRI腔内线圈的使用提高了感兴趣区域的信噪比, 可获得高分辨的MR影像.清晰显示肛管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 但脏内线圈的插人会引起患着不适并干扰肛管及其周围结构显示, 此外FOV有限, 只有贴近线圈的组织结构才能清晰成像, 管腔高度狭窄及出血患者不能进行腔内线圈检查, 使用外部线圈MRI可行、舒服。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及组织分辨率高、信号敏感度高、无损伤等优势, 能清楚显示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解剖结构, 并能清楚显示肛瘘与肛周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脏器的关系, 而且还能提供更大的视野观察远隔部位的病变异常, 如肛瘘、肛管的功能紊乱等病变, 肛提肌上方骨盆直肠窝脓肿等, 能对术前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疗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4,5]。

MRI检查肛瘘的序列很多, 但是很多序列已有很多学者进行对比, 比如T1WI, T2WI及T1压脂增强扫描等常规扫描序列, 本文主要对比三个序列, 即T1WI压脂、T1压脂增强扫描及STIR进行多方面的对比, 发现STIR显示病灶数最多、最易识别, 符合以往文献结果[6];但是对周围解剖结构的细节认识欠佳, 需要对比基础T1WI、T2WI序列观察;并且由于STIR序列大部分血管均显示为高亮信号, 非常干扰对瘘管 (尤其复杂肛瘘有分支时) 的准确认识, 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T1压脂增强扫描新鲜瘘管壁可见强化, 血管表现增强也为高信号, 在脂肪抑制的背景下, 增强后血管信号显得异常亮, 也干扰了病灶的显示, 对复杂肛瘘的诊断存在不确定性, 而已纤维化瘘管在该序列上是不强化的, 因此降低了病灶的检出率;2例瘘管未见明显强化, 手术证实为瘘管壁已纤维化。而T1WI压脂像对肛周各解剖关系显示清楚, 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显示, 对瘘管起始点显示较为清晰, 血管基本不显示, 不对观察对象产生干扰;虽然对纤维化瘘管显示为等信号, 但如果熟悉解剖、仔细阅片、双侧对比观察, 也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因此推荐增强扫描前加做T1WI压脂像减少假阳性率的产生。

有研究显示外科医生根据MRI结果 (提示遗漏病变) 在术中进行反复探查, 则其术后反复率为16%;若外科医师总是过分依赖临床检查结果, 则术后复发率为57%。术前MRI检查将使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术后复发率降低75%[2]。

作者认为T1WI压脂, T1压脂增强及STIR三种序列对肛瘘类型、瘘管走行、内口显示均有优势, 最理想的扫描方案是结合三种扫描序列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准确最接近手术结果的影像诊断。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26.

[2]傅传刚, 陆建平, 李卫萍, 等.主译.盆底与肛管直肠疾病影像学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59-68.

[3]张有生, 李春雨.实用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81-186.

[4]李吉.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肛瘘的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6 (27) :419-420.

[5]张中伟, 孟悛非, 蔡香然, 等.肛管高空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6, 15 (5) :219-222.

上一篇:土壤污染成因下一篇:鲁迅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