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习惯

2024-12-24

音乐习惯(精选12篇)

音乐习惯 篇1

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这有两点基本理解:一是幼儿需要培养倾听习惯。倾听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 他们的听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听, 幼儿的信息输入是简单的, 听觉输入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 他们的听往往缺少一种自主性, 而这与倾听所强调的内外信息互动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需要的恰恰正是内外信息的互动;二是倾听习惯的培养需要载体, 倾听不是简单的说教, 不是幼儿在成人指令下完成某个具体的动作, 倾听是幼儿在获得外界信息之后, 积极地与原有信息进行互动, 从而让幼儿能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信息内容。而幼儿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 我们就认为幼儿形成了倾听的习惯。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音乐游戏可以很好地契合倾听习惯培养的需要, 于是以中班幼儿的教育为例, 进行了系列研究, 取得了一些收获。详述如下:

一、音乐游戏契合幼儿倾听习惯培养的需要

之所以选择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是因为笔者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游戏在促进幼儿体验、刺激幼儿听觉、吸引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思维加工能力及表达能力方面有着极为出色的作用。众所周知的是, 音乐游戏就是幼儿教育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让幼儿感受乐曲旋律, 同时伴以游戏形式进行的一种活动。

从音乐游戏的基本理解来看, 其包含音乐与游戏两个要素, 这两个要素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音乐是幼儿天然感兴趣的内容, 许多幼儿能够下意识地随音乐节奏而产生肢体动作就是最为明显的说明;而游戏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将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时, 常常可以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即幼儿能够在其中既感知音乐节奏, 又享受游戏的过程。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看, 音乐可以通过带有节奏的旋律去给予幼儿以声音刺激, 并进一步激活幼儿的身体参与意识;而游戏则保证了音乐体验活动能够长时间进行, 这对于长时间凝聚幼儿注意力来说, 十分重要。同样, 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对外界信息所带来刺激的体验感, 幼儿在音乐游戏中, 由于需要身体动作的参与, 动作参与的过程中又需要接受外界声音信息刺激, 尤其是音乐信息的刺激, 这样就使得幼儿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音乐游戏当中。而这, 就为倾听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而从习惯培养的角度来看, 众所周知, 习惯来源于某个思维或动作的重复行为。幼儿缺少倾听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幼儿园教育中, 幼儿常常没有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 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习惯。而在音乐游戏的教育中, 当幼儿能够长时间、多频次地存在于带有同种刺激信息情境中时, 幼儿的习惯就容易形成。

倾听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倾听意味着幼儿能够有意识、有意义地接受外界信息, 意味着幼儿的成长不再是那种天然式的成长, 而是带有一定目标的成长。倾听与注意目标的确定是有着明显的联系的, 倾听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而幼儿的成长除了要对天然感兴趣的对象 (如动漫等) 感兴趣之外, 还需要对直觉兴趣之外的对象感兴趣, 这就需要倾听作为途径。从幼儿成长的角度来看, 幼儿的倾听习惯一旦养成, 就意味着其在成长道路上更多地带有专注意味, 带有明显的个人加工意味, 这是幼儿从天然成长向教育成长的重要标志。

二、基于音乐游戏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实践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实践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课题组所采用的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音乐游戏教育实际来研讨并反思。这里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研究案例一:重现音乐游戏。本例子旨在通过让幼儿复述及思维重组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习惯。

中班幼儿的起始教育中, 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意识, 这个时候课题研究就需要着眼于幼儿倾听意识的形成, 从而为倾听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时候, 课题组决定结合小班教育的实际, 选择了“石头、剪刀、布”为素材, 重新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 创设情境, 让幼儿回忆本游戏的相关内容。这个回忆过程是初步的复述环节, 旨在让幼儿在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情况下, 结合肢体动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完成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逻辑关系。

其次, 教师给出新的游戏思路。其一, 教师播放 (或自己演唱) 一段音乐, 音乐的节奏要与猜拳的主题相合, 这样幼儿就可以将猜拳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联系起来, 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能够进一步集中, 可以以对手掌及手指个数的判断, 来凝聚幼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 提出让幼儿复述的要求。其二, 让幼儿按照音乐的旋律, 模仿教师伴随的动作, 旨在强调音乐节奏与猜拳动作的吻合程度;其三, 通过变化音乐节奏, 让幼儿自己猜想应当如何出石头、剪刀还是布。

再次, 让幼儿复述游戏的内容与方式。这一步是检测幼儿倾听结果的环节, 作为课题研究, 其也有判断教师设计是否合理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本环节带有评价的属性, 而这种评价必须是激励性的评价, 不能因为部分幼儿不能达标而有所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复述既可以是言语的复述, 也可以是动作的重现。某种程度上讲, 后者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不及动作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肢体动作来判断他们倾听的意识与程度。

研究案例二:自主设计音乐游戏。

当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 且幼儿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倾听意识之后, 课题研究就转向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奠基的话, 那这一步的研究就带有巩固的意味。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 中班幼儿在肢体动作的设计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上有着比较好的灵感,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设计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音乐游戏。

当然, 这里所说的自主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由幼儿来进行, 而是教师在前面相关活动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去思考可以加入什么样的音乐元素, 可以加入什么样的游戏元素。这样的问题驱动, 可以让幼儿生成一种自主学习动力。实际活动中, 笔者设计让幼儿在小组中充分完成这一活动。

比如说, 我们曾设计让幼儿选择自己的身体部位, 然后用“摸”的动作去体现, 同时伴以语言说明。由于不同身体部位需要不同的动作, 且又由于动作不同, 幼儿需要付出不同的时间, 于是这样的动作就有了节奏感。有幼儿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中, 有幼儿提出可以先摸头再摸腹、先摸耳朵再摸屁股……这样就是从上到下, 远近相间, 就有了节奏感, 而音乐只要一短一长就行了;也有幼儿提出不同的观点:有些部位可以不用摸, 而让它自然体现, 比如介绍脚的时候, 就抬起脚, 只有头上的部位才要用手去摸, 这样的话音乐节奏就可以前后一致, 只要能用音乐“指挥”动作就行———孩子用的“指挥”这个词语, 极大地激发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兴趣, 幼儿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的结果, 正在于对之前提出要求时对教师的倾听, 笔者判断幼儿的倾听习惯已经初步形成。

三、音乐游戏对幼儿倾听习惯作用机制探究

在课题组的系列研究中, 笔者注意到音乐游戏可以在培养幼儿倾听习惯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同样也引发了我们的注意。

结合实践后分析, 笔者以为:其一, 音乐游戏契合幼儿的天性, 天然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而这是倾听的基础;其二, 音乐游戏背后的节奏要素与幼儿的身体发展相吻合, 而节奏感的把握又促进了幼儿的参与度, 这是倾听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因为要幼儿机械地听, 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伴以幼儿自身存在的一些需要或特点, 倾听才能真正发生, 而把握好音乐与游戏中的节奏感, 就成了引导幼儿倾听的一个良好办法;其三, 音乐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一种情境中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是倾听所需要的重要外部条件, 只有幼儿不受外界干扰的时候, 倾听才有可能高效发生。

总之, 利用音乐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颖、刘纪秋.论幼儿音乐游戏.文化月刊.2010.1

[2]李翡翠.浅谈音乐游戏与幼儿能力的发展.音乐时空 (理论版) .2015.15

音乐习惯 篇2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都需要教师激情地感染、热情的启迪与引导。这就需要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

一、用音乐贯穿常规训练,使这些训练成为习惯,并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唤起他们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教学常规自身独特的特征,课堂常规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常规心里暗中音乐材料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常规训练的过程之中,形成强烈和浓郁的音乐音乐氛围和审美环境,这对形成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如崇高美与欢乐美中《祝酒歌》一课中,要把对学生进行站、立、坐、进出教室等课堂常规训练都融合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在“师生为好”这一常规性的教学环节中用的是非常亲切、甜美、和谐的二声部旋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过渡时,比如拿放书本,起立坐下,老师会弹奏不同的简短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觉地执行。要求学生把书本翻到32页,老师就用钢琴弹奏mi、re;学生离开教室时,随着音乐、按小组序列、有序地离开。一系列规范的要求都与音乐相融合,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成为孩子们行动的语言。

二、聆听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习惯,只有学会聆听,才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只有形成聆听的习惯才能领会音乐中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在聆听每一首乐曲时,要针对乐曲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例如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问学生:月亮总是带给人许多无限美好的遐想,在温柔的月光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优美、宁静。这样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就顺势把学生带入了月上东山,优美宁静的湖光月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清新、优美、宁静、安详的美好情感。

三、还要通过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内容表现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如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火车开了》,我们可以把教室装饰成一个火车站,学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车,老师是列车员,全体学生是乘客,把知识点设计成车票,如节奏、旋律的视唱等,回答正确之后才能检票上车。在老师和学生一起开火车的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表演“火车开了”的游戏,这种音乐情境的既创设了“火车”的情境,有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情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欢快情绪的感受。

又如:在执教《田园随想》时,与学生一起捡来树叶铺在教室的地上,多媒体播放着优美田园景色的画面,学生走在树叶上发出簌簌的声响,耳边回响着优美的田园风格的《前奏曲》,教室里弥漫着那略带潮湿的树叶的清香,宛如走进了一片优美、朴素的田园。在这样一个优美的情境中,那牧歌风格的田园曲、著名的世界名画、优美的散文,集音乐、诗歌、绘画于一体,创设了丰富的立体的音乐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田园音乐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一定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且要简单,明了、朴实,切不可喧宾夺主,另外也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要有目的的进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这样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

还可以通过音乐表演创设情境,表演是创设音乐情境的好方法之一。从简单的律动、歌表演,到小小音乐剧的表演,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很大的作用。

如在学唱《两只小象》之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用自己的方式表演。他们可以随着音乐边唱边模仿小象的动作表演,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还能发挥想象,模仿小象拍手、跺脚、小跑的动作,还有的设计了小象在河边摔倒了互相帮助的情节,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发挥了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四、在唱歌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应选择一些思想性强的好教材,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如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歌曲,着重把握住雷锋的精神的基本内涵,从中吸收养分,使学生从小立下伟大的革命志愿,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教唱《歌唱赖宁,学习赖宁》这首歌曲,教育学生勤奋好学,助人为乐,临危不惧,勇敢顽强;如教唱《惜地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每一寸土地,增强保护国土的观念;如教唱《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启发学生懂得劳动是光荣而愉快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从而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在教唱中,我们还应善于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通过欣赏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通过乐曲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欣赏田歌的手风琴独奏曲《我为祖国守大桥》,先让学生在愉快的听赏过程中,初步了解乐曲的内容,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要旋律,听辨乐曲中的主要音调。然后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从而教育学生学习人民解放军战士,忠于职守的优良品德。如欣赏王酩的管弦乐组曲《海霞》中《童年》、《丰收》两个选段,引导学生听懂乐曲内容,使学生体会这两段选曲所表达的思想情境,了解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提高学生对新旧两个社会本质不同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

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音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好的习惯会让你受益一生,而不良的习惯则会让你走向反面。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青少年学生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径,也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是促进社会和祖国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性格乃至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可见,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从一个人的性格、人生也可以看出他平时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呢?

一、教师要做好榜样

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每周两节课,再加上平时的兴趣小组,但是学生非常乐意与我相处。平时与学生在一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语言、你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不能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对自己的要求,殊不知,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被学生信服,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不光是课上,课后也要注意。

二、如何引导和训练良好的性格

今年我带的是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处于懵懂的阶段,尤其是初一年级的新生,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样做。课堂常规好多新生都不会遵守,比如上课要进教室,把书准备好,发言要举手,不能想说就说,不能随便在课上做其它的事。要让他们懂得,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也有利于将来和领导同事相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可以把学生分组,增强其集体意识,认识到一个人做错会影响到一组人,如果这组同学表现得都很好,能得到奖励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行为规范,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褒奖合理

这个主要是针对兴趣小组而言。我开展了一个大合唱兴趣小组,小组成员60个。唱好合唱是一个很难也非常辛苦事情,学生经常会因为辛苦而逃课,或者找各种借口逃脱,所以我制定了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学期结束时评为“合唱之星”,并且有一定的奖励;而有的学生有时会出现逃课的现象,我就会和大家沟通,对其所在班级进行扣分等,另外再找这个学生和她谈心,了解她内心的想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四、与家长沟通

有些学生在学校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往往是不敢和老师说的,但是却愿意回家和爸爸妈妈说,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可以和家长从两方面影响学生,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学生中找出优秀学生

可找出优秀学生,形成纪律小组,老师对其经常表扬,树立榜样,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学生中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纪律小组也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好整个班集体,相互进行监督。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轮流加入纪律小组,抓住小的教育契机,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自觉形成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

六、自觉遵守纪律

学生平时的纪律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让他们了解校规校纪,让他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什么是正面的、什么又是违规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又是错误的、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要付什么样的责任。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其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样的习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学校能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去音乐室上课,应该是走路静悄悄,嘴里不能发出声音;懂得唱好国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懂得在家里哪些习惯又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教育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要抓好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开学初进行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上音乐课便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坚持,遇到困难不能打退堂鼓,或者随随便便处理,要随时了解情况,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随时解决情况,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形成良好习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音乐习惯 篇4

一、制定指令音乐, 形成常规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内容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盥洗、进餐、睡眠、午点、离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慢慢养成习惯, 形成常规。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 习惯并非一日两日可以养成, 我们聪明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尝试运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

当幼儿听到活泼、欢快的《幸福拍手舞》《宝贝爱读书》时, 就自觉地搬好小椅子准备上课, 这时他们知道应该认真专心;当听到《钟声》时, 就会提醒幼儿盥洗、喝水;当听到轻松、舒畅的《杜鹃圆舞曲》时, 幼儿就有序就座, 愉快进餐;当听到悠扬的《牧歌》时, 幼儿就会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当听到军歌《我是小海军》时, 幼儿就像军人一般踏着整整齐齐的步子排队出发。音乐就像一张拟好的作息时间表, 可以使孩子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这样在音乐的伴随下一个好的常规就慢慢养成了, 保证了一日生活的有序进行。

指令音乐不仅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而且会增加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会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有序做事。他不用正面的说教和直接的说明, 同时顺利自然的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过渡, 提高了一日活动的整体性。

二、运用不同特色音乐, 养成习惯

音乐的指令化效果共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音乐指令:这种音乐向语言指令一样, 传达命令的信息, 告诉幼儿下面该做的事是什么, 就如上文所述的如收、放玩具指令、盥洗指令等;另一种则是隐形音乐指令, 如进餐、午睡时的音乐, 主要靠音乐氛围的渲染提醒幼儿该怎样做。

1. 在安静的音乐下操作, 学会专注。

在幼儿园幼儿有很多的操作机会, 如区域活动、桌面游戏、课堂探索活动、绘画等等, 在这些时候, 需要孩子全身心的投入, 否则孩子就是在瞎玩乱玩, 学不到任何知识。我们曾经尝试过在绘画时不播放音乐, 这时孩子们的操作氛围会比较吵闹, 他们会停下手中的操作看看别人的, 或是调笑或是聊天, 等到老师催促时才奋笔疾书的继续绘画。而相反如果播放了音乐, 情况就会相对好很多, 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孩子都能认真的操作。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操作音乐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如:《绿野仙踪》《月光曲》《渔舟唱晚》等等, 让幼儿伴随着动听的旋律专心操作, 并在音乐的氛围下建立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五彩世界, 久而久之孩子们肯定可以养成认真专注操作的好习惯。

2. 在轻快的音乐下整理, 学会整理。

在小班上学的第一天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 玩具往往撒了一地, 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 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 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其实, 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 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通过共同收拾, 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 发展语言能力等。

因此, 在幼儿园幼儿整理玩具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每次孩子都要将自己的玩具迅速整理好放回原位, 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要求, 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时, 我们常常会运用一些活泼轻快的音乐, 如《小看戏》《瑶族舞曲》等等, 以音乐的节奏韵律提醒孩子加快速度, 如果不用音乐, 单以言语催促的话, 不仅老师疲惫, 也会让孩子形成焦虑感, 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3. 在热烈的音乐下游戏, 学会交往。

当然在幼儿园也并非只是让孩子安静的养成习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现在由于孩子出生后缺少玩伴, 胆小的孩子越来越多, 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 孩子们在这里通过游戏结交朋友, 学会沟通, 在其中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很多胆小的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也能慢慢学会开口, 因此, 在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放一些热烈, 喜悦的歌曲, 如:《喜羊羊》《阿里里》等, 这些音乐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音乐的带领下让孩子们能更大胆, 更大方的进行游戏, 很快的他们就能交到朋友, 充满自信,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 在柔和的音乐下用餐, 学会用餐礼仪。

好的进餐习惯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 并且终生受益。经医学实验证明, 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 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 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相反, 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 缓和外界的刺激。因此在餐前我们可以通过弹琴的方式, 让孩子从兴奋逐渐地安静下来, 用餐时可以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 帮助提高食欲, 饭后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 帮助消化, 但是如果用餐时如果播放节奏快的舞曲或电子乐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使用餐者的心情紧张, 不能尽兴。

综上所述, 音乐是我们所有人的良师益友, 它不但帮助老师以轻松的形式教给幼儿习惯与常规, 还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乐意并开心的培养习惯。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 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 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 把幼儿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的、健康的幼儿, 一个“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2卷) [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8.

[2]王艳.经典音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 下, 2011, (12) :18-19.

音乐习惯 篇5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好的习惯会让你受益一生,而不良的习惯则会让你走向反面。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青少年学生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径,也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是促进社会和祖国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性格乃至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可见,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从一个人的性格、人生也可以看出他平时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呢?

一、教师要做好榜样

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每周两节课,再加上平时的兴趣小组,但是学生非常乐意与我相处。平时与学生在一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语言、你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不能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对自己的要求,殊不知,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被学生信服,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不光是课上,课后也要注意。

二、如何引导和训练良好的性格

今年我带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处于懵懂的阶段,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样做。课堂常规好多新生都不会遵守,比如上课要进教室,把书准备好,发言要举手,不能想说就说,不能随便在课上做其它的事。要让他们懂得,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也有利于将来和领导同事相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可以把学生分组,增强其集体意识,认识到一个人做错会影响到一组人,如果这组同学表现得都很好,能得到奖励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行为规范,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褒奖合理

这个主要是针对兴趣小组而言。我开展了一个舞蹈兴趣小组,小组成员16个。跳好舞蹈是一个很难也非常辛苦事情,学生经常会因为辛苦而逃课,或者找各种借口逃脱,所以我制定了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学期结束时评为“舞蹈之星”,并且有一定的奖励;而有的.学生有时会出现逃课的现象,我就会和大队部沟通,对其所在班级进行扣分等,另外再找这个学生和她谈心,了解她内心的想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四、与家长沟通

有些学生在学校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往往是不敢和老师说的,但是却愿意回家和爸爸妈妈说,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可以和家长从两方面影响学生,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学生中找出优秀学生

可找出优秀学生,形成纪律小组,老师对其经常表扬,树立榜样,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学生中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纪律小组也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好整个班集体,相互进行监督。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轮流加入纪律小组,抓住小的教育契机,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自觉形成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

六、自觉遵守纪律

学生平时的纪律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让他们了解校规校纪,让他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什么是正面的、什么又是违规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又是错误的、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要付什么样的责任。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其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样的习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学校能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去音乐室上课,应该是走路静悄悄,嘴里不能发出声音;懂得唱好国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懂得在家里哪些习惯又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教育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要抓好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开学初进行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上音乐课便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坚持,遇到困难不能打退堂鼓,或者随随便便处理,要随时了解情况,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随时解决情况,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形成良好习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学习;学习习惯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所以高效的课堂学习是学好小学音乐的基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好音乐的关键。小学音乐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活泼好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所以更需要老师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每天都愿意学习,高兴地走进课堂。

1.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

小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和教学素材相结合,向学生展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情境教学,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所以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乐器,让学生感受到周围音乐的存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掌握倾听音乐的方法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一习惯对于学好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倾听不仅是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学好音乐的关键。所以要在良好的倾听环境下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倾听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1.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

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对于提高倾听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让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加认真,用心感受音乐。比如,老师可以在学生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个愉快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气氛中,而不是学生之间相互打闹,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下倾听和学习。

2.掌握不同的倾听方法

倾听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需要掌握不同的倾听方法。一是安静地听:这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安静地全身心地倾听,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这种倾听方法能让学生从音乐的节奏、音调的高低,全面地体验音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有针对性地听:这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专心地倾听,全方面地感受音乐,对不同的音色、节奏、风格进行不同的比较。这种倾听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欣赏音乐,还能通过不同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习惯

歌唱是小学音乐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歌唱习惯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喊唱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对歌唱的方法进行指导。首先是学生的坐姿要正确,不能弯腰驼背、摇头晃脑地唱,这是不正确的,而要上身挺直,头部端正,双腿并拢,这样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来进行音乐课的唱歌活动。其次,老师要交给学生唱歌时基本的发声方法,而不是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跟着哼唱起来。最后,要将正确的坐姿和发声方法结合起来,反复地练习,培养正确的歌唱习惯。

四、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音乐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歌唱习惯,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使学生掌握倾听方法,还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强有力的保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哪怕是一个良好的坐姿、一次认真的倾听。同时,对于一些胆子较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老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自信,对课堂活动更加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小学音乐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所以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尤为重要的。而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的,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在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楼佳琦.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3(12):190.

[2]王宁.善于倾听,感悟音乐: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4(29):77.

[3]陆晨虹.试论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2(3):188.

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我们的课堂上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老师在很卖力地讲课,可学生在下面听得不认真或根本没听,有时甚至是老师在上面讲,而学生在下面讲个不停,也有同学会在别人发言的时候窃窃私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首先,开学时应该给学生讲明倾听的重要性,注意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学生,树立榜样,并予以适当奖励。遇到个别学生不认真倾听的,给予纠正,并及时找其谈心,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其次,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采用两人合作比较理想,一人唱,一人听,分工更加明确,也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如:游戏“传话”,让学生通过传达一句话,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使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任务。同样,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也要认真倾听,给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对演唱具有极高的兴趣,经常非常积极地进行演唱,效果却不佳。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良好的歌唱习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演唱,歌唱时总是会大喊大叫、不注意保护嗓子。他们认为好听的声音就是声音越大越好听,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树立榜样并赞美进步的学生

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而音乐课又是以说、唱、跳结合的综合实践课,在实践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会因为过度的兴奋而忘记了课堂常规,这时候,榜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比如,笔者常利用一些有利的因素,在大多数学生比较兴奋,课堂气氛过于吵杂时,如个别学生却依然表现良好时,及时的给予表扬,当然做的不对的地方也及时的提出来,耳濡目染,学生也自然明确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当然,也有特例。例如:二年级有位学生叫朱浩天,他是个比较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不管上什么课,都是控制不好自已,要么自玩自的,要么就和周围的学生讲话,从而扰乱了课堂纪律,而面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不少老师一说到他就直摇头。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在平时的活动中没什么朋友,只跟一个叫张帅的学生关系不错,他们是很好的朋友,那么我就抓住这一点,每次上音乐课,只要张帅同学表现不错,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以此来刺激和鼓励朱浩天同学。并且只要朱浩天在课上有一点点的小进步,我就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并且对他下节课的表现提出希望,这样几节课下来,我发现该生在课堂纪律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四、持之以恒,养成行为

有的学生认为音乐课不是主要学科,不用考试,所以从思想上就不重视,出现上课不遵守纪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款和口令,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把他们配上不同的节奏和曲调,在上课前让学生读读、唱唱以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还通过“五星”评比活动,每月选出“纪律星”、“表演星”、“文明星”等表现好的学生,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墙上以示鼓励,从而来激励其他的学生。并且每周都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同时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音乐课中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 篇8

一、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形象性的艺术,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艺术形象, 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由于导入的方法很多, 只要生动、形象, 使学生感到有趣愉快, 各种方法都能用。但是要“导”得精彩, 必须对音乐曲目深入地分析研究, 对学生实际水平正确地了解估量, 这样才会通过筛选, 设计出最有效的方法、最简练的形象。可以用儿歌、童谣、故事、画图等语言或画面, 形象地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 自然地进入聆听意境。

二、在乐曲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转瞬即逝。其中的内容和形式、情绪和意境往往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捕捉到。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 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 兴趣容易转移, 所以每次聆听都要有所侧重。聆听音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听音乐的环节上尤其如此。有目的的听, 等于有的放矢。每次听音乐学生都必须带着问题去听, 有了多层次的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任务, 有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就会集中精神听, 去思考、找出答案。例如, 初听音乐时,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如乐曲是什么情绪?乐曲有哪些情节?音乐表现了什么形象?教师可采用选择问答方法进行初步聆听时的指导。复听音乐, 可以分段听或有重点地听, 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细听, 如乐曲采用了什么演奏形式?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模仿这种乐器的音色吗?每一首乐曲都有一个音乐主题, 乐曲主题往往是乐曲的精华, 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重点聆听时带动学生哼唱或通过反复听来熟悉旋律, 还可以结合节奏、旋律帮助聆听。我们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能听出乐曲哪里是重复的, 哪里是有变化的;哪里是强的, 哪里是弱的;哪里是快的, 哪里是慢的等, 边听边采用图形、色彩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最后再完整地感受乐曲。

教师要画龙点睛, 有效地讲解, 切忌把主观的想象强加给学生, 很多情况下, 学生的感受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代替的, 教师要做的是用音乐的语言 (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曲式等) 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指导聆听时, 教师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三、在器乐演奏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不是直观可见的实体形象。音乐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的联想, 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 可以超越学生本身的技能范围, 学生在聆听中逐步积累音乐的感性认识, 扩大了音乐视野, 提高了各种能力。

如听雄壮的进行曲, 让学生联想到雄赳赳的解放军队伍、少先队的队伍。通过这些具有一定特点又有具体形象的音乐片段, 启发学生想象或联想, 去感受、理解音乐内容。这也是一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

学生除了学会用自己的心智去聆听音乐外, 还要学会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通过想象、联想相互交流, 分享各自的感受。使思维更活跃、更丰富, 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在音乐表现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在一起, 发挥“联觉”作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去表现音乐, 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感受。不同的乐曲, 可以用不同方式的“动”来表现。

音乐习惯 篇9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现在笔者就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从课堂点滴做起

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上音乐课, 因为他们觉得音乐课上可以放松, 不用像数学课、语文课那样规规矩矩。但是, 过分的放松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 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

例如:进音乐教室上课时, 我要求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进教室, 可以自己创编与音乐内容、情绪相符的动作。对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没有认真听音乐、胡乱做动作的同学及时指正, 告诉他们哪里做得不好, 让他们及时改正, 如果大部分同学都做得不好, 我就会让大家重新按要求进教室, 把动作做到位为止。经过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养成边做动作边进教室的好习惯。

进入教室后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发言前先举手, 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讲。下课离开教室前先摆好凳子, 清理垃圾。课上发现学生有犯错误的, 不对其大声训斥, 而是用儿歌代替指令, 这样学生就会很喜欢并且乐于接受。如学生有乱动坐不住的, 我就会说:“坐着要学大白鹅, 看谁身体坐得最直。”然后给出一个示范动作, 学生马上会跟着学, 身体坐得直直的, 非常漂亮。当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督促和强化。

二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在音乐欣赏时, 低年级的同学自制力较差, 他们很难静下心或安静地欣赏音乐。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就特别兴奋, 有的就会不由自主地离开位子, 手舞足蹈, 整个课堂一片混乱;高年级的同学则早已窃窃私语起来。这样, 课堂就无法完整清楚地聆听音乐了。这时, 我们既不能抹杀学生听到音乐后自然流露的活跃表现, 又不能破坏聆听音乐时的宁静课堂, 影响了其他同学, 我们要培养学生不论是听歌曲范唱还是音乐欣赏, 都应该投入倾听。在平时的音乐课中, 我是这样做的:

1. 带着问题聆听

每欣赏一首乐曲时, 都会根据乐曲的特点, 对学生提出要求和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欣赏。如:听听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听听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乐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等。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倾听音乐的情况, 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展示想象, 让学生养成边听音乐、边想象、边思考的好习惯。这需要一开始就进行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 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良好的聆听习惯了。

2. 听中有动

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节奏等来创编一些小动作, 如轻轻拍手、拍肩、摇摆、模仿音乐形象等, 但是要有度, 嘴巴不能发出声音, 直至听完后才能进行交流。比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 学生会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形象来模仿狮子、小兔子等。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理解, 出现什么音乐模仿什么动物。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聆听音乐的注意力, 也培养了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去理解音乐的能力。而当学生听完进行交流时, 要鼓励学生做一位文明的听众和观众, 学会倾听, 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 不管他人说的是否正确, 都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听的印象, 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体会歌曲或音乐, 并鼓励学生多发言, 及时表扬发言有进步的同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小学的音乐课中, 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喊唱”。有的学生不管唱什么歌曲, 都会用尽全身力气吼, 但听不清歌词, 更谈不上表情, 该休止的地方没有休止, 该换气的地方无法换气, 甚至还会跑调。一首歌唱完, 嗓子哑了, 人也累坏了。

像这种不加控制的大声喊叫的声音缺少美感, 会使声音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 更谈不上美了, 而且这种唱法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因此, 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因势利导, 对学生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如在学唱歌曲《摇篮曲》时, 我就势启发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曲吗?摇篮曲是一种哄孩子入睡时演唱的歌曲题材,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入睡时, 要用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呢?”学生会说:“要亲切地、轻轻地唱。”于是, 我又用轻柔的声音再次有感情地演唱了歌曲, 在整个演唱过程中, 声音温柔亲切, 表情丰富, 眼睛里充满了对宝宝的关爱之情, 没有一个学生再“喊唱”了。课堂教学轻松愉快,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在音乐教学中, 演唱时正确的姿势也很重要。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坚持以正确的姿势演唱, 不仅有利于演唱时气息的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明白不正确的演唱姿势会使演唱气息不畅, 演唱不到位, 而且不正确的坐姿、站姿对身体也存在危害——易患近视、驼背。然后再给学生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 让学生进行模仿、强化训练, 并对于演唱姿势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形象地比喻他们为帅气的小鹿、漂亮的小天鹅等, 以此激励其他同学。

总之, 新课改给音乐教师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音乐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非一日之功, 要常抓不懈, 平时要多说、勤说, 使学生慢慢地走入正轨,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好的基础。好习惯, 益终生!

浅谈中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教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教学困扰的教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许多中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教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说话,听听这首歌,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教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2)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3)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教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地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了,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地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地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学生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学生非常尴尬;还有的学生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得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大家都争着当评委,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地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音乐习惯 篇11

【关键词】音乐课堂 学习习惯 培养

一、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分析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教学活动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其学习进步的必然通道,使其能够更好地从自身的角度开展学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教学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为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安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讲,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将其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歌唱等音乐表现形式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相关技巧,同时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再现音乐作品。

音乐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听从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关的训练。在习惯养成的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有效保证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音乐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素质教育的推广使音乐教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教学实践来看,音乐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音乐课堂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未能正确地理解,在音乐教学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音乐课的安排相对较少,并且音乐课堂中往往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加之理论知识的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不足。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认识不足,使其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更多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对课堂教学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认识,使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实践中,许多教师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使教学活动无法体现学生自主性,从而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最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由于对教学活动本身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任务完成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体现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未能引导学生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完善教学内容,最终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在日常的训练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次的训练来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要注重该种日常训练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日常练习不断地纠正其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是课堂纪律方面的小的习惯,比如上课不迟到,课堂积极发问等,也可以是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发声姿势,积极地参与音乐课堂教学等,这些都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而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歌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习惯养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使其在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歌唱的同时,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息、掌握歌唱的节奏,更好地在再现音乐作品。这种坐姿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使学生感受正确坐姿下的气息方式,并且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以呼吸训练使学生掌握歌唱中发声的方式以及力度的控制,通过呼吸练习来使学生养成深呼气的习惯,使其歌唱时吐字更为清晰准确,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声,对自己的声音能够有效地控制,避免喊唱等现象的发生,使学生的嗓子得到更好的保护,可以通过正确的发声方式来保证歌唱的音色等效果。

第二,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歌唱技巧,还包括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实践中,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使其能够从文化及作品内涵的角度出发来提升演唱技巧,也能更好地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具体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积极地创设音乐审美教学的情景,并且引导学生从聆听开始,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而言,以音乐作品的欣赏作为课堂的引入,为学生创造一种试听感受环境,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曲目,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作品,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元素所带来的触动,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在创设的音乐环境下,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和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鉴赏意识。通过教师教学环节的完善,以课堂问题的创设和应用来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感受音乐作品的角度出发,深化其对作品的理解,问题的应用上要层层深入,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品鉴赏习惯,提升其音乐欣赏和表演水平。endprint

第三,要注重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听力以及手、脑协作能力的锻炼。对于音乐的演奏而言,手脑协作对于演奏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对于乐器的教学而言,在学生开始接触乐器时,便要以严格的规矩为指导,使学生掌握乐器练习方式和坐姿等,从而保证其日后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在练习的过程中对音色等进行有效控制和及时调整,使其在日常练习中养成听的习惯,在听自己演奏的同时也听其他人的演奏,在保证演奏效果的同时也及时地发现自己演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改正,提高整体演奏水平。通过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集体的角度或者听众的角度出发来发现自己演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使其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从而提升其演奏的整体水平。这种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来掌握其中的节奏和旋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演唱或者乐器演奏进行调节,使自己能够跟上作品基础的同时能够有所提升,养成良好的节奏把握习惯,不断提升自己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第四,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心理教学也是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表演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这种心理教育的融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使课堂练习更为自然,也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得以增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其能够有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增强其舞台表现力,在表演时更为自信。对于日常的训练而言,则要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其音乐练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结语

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对于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情境创设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音乐学习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音乐作品分析和鉴赏的习惯,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从歌唱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发声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式,提升其演唱技能。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节奏感的训练,从基础坐姿等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实现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娟.润物于无声习惯成自然——音乐课堂中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3(4).

[2]周瑜.好习惯伴成长——浅谈音乐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3(9).

[3]程国华.浅谈小学音乐课堂良好习惯的养成[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4]郁媛.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音乐习惯 篇12

一、运用肢体语言, 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 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 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

大家都有这种体会, 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时间越长, 学生对老师上课的风格、习惯等就会越来越熟悉。而在这种长期交往的过程中, 老师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有些欠缺经验的老师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 在音乐课中经常费力嘶喊着:“安静!”“嘴巴闭上!”可是有时候这种喊声还是淹没在学生的音浪里。而讲究方法的老师往往只用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个手势,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既不会干扰教学的程序, 又不会使孩子情绪过分激动, 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醒。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 比如当学生还在热闹地议论时可以做一个停止的手势, 这时总会有些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 自觉地闭上嘴巴, 老师就可以表扬这些学生。鼓励其余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顺势可以开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倾听的学生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 要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

二、借用乐器的旋律语言, 与学生进行交流

我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春晓》, 老师整个课堂设计新颖, 教学方法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可就是喜欢在讲桌上重重地敲教鞭, 发出很响的“叭叭”声, 有时是在给学生唱歌打节奏, 有时是维持纪律让学生安静下来。这个方法虽然保护了老师的嗓子, 让学生唱准了节奏。但总觉得课堂中的“叭叭”声与美好的春天那么不和谐。在下课时, 不经意间听到有个学生小声在嘀咕:“我的耳朵都快被教鞭震聋了!”是啊, 虽然教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却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音乐老师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的使者, 乐器是音乐老师上课必备的教具, 我们为何不能利用乐器的音乐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呢?

比如当我弹起“11|33|55|1—||”旋律时, 学生会开心地笑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是老师在表扬他们;当我弹出不和谐的低音和旋时, 他们就知道老师“生气”了, 对他们不好的表现进行提醒了。当我弹起“56 54|34 5|2 5|1—||”旋律时, 他们会很快自觉地闭上嘴巴, 当我弹出《幸福拍手歌》的旋律时, 孩子们会自动坐成小组讨论的圆圈式, 再次弹起旋律时, 学生就会马上恢复原来的位置。无需太多的言语, 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乐器的音乐语言, 与学生进行交流, 让我们的课堂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三、制作“文明听众卡”, 对学生进行奖励

在教学中, 我总会遇到一些特别想表现自己、喜欢插嘴的学生。记得有一次在上《小花猫和小老鼠》这一课时, 我刚播放乐曲, 就有学生兴奋地说:“在幼儿园里学过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跟着音乐唱起来, 结果我发现“一只小老鼠和一只小花猫”的音准被学生唱成杂乱无章了, 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说:“小花猫最喜欢文明的小听众了, 谁能仔细、安静地把乐曲听完, 并找一找这两句有什么不同?认真听的学生就能得到老师制作的文明听众卡。”这样学生很快投入倾听了。在学期结束时得到听众卡最多将评为文明听众标兵。一个学期下来, 越来越多学生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在平时关注和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做一个文明的听众, 这还需要老师们长期努力!

上一篇:废旧纺织品论文下一篇:《基础笔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