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产流程

2024-12-11

接产流程(精选7篇)

接产流程 篇1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护理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传统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基础上, 承继两者优势的一种研究方法[1]。业务流程是一项生产或公务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有序组合, 流程能够指导执行者有序、高效、规范地完成任务, 流程的建立是前瞻性质量管理的体现[2]。临床护理领域引入流程管理理念, 目前, 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操作流程、专科操作流程及其他工作流程[3,4,5,6]。接产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专科操作, 其过程关系到母婴安全。但教材、文献没有规范的接产操作流程, 助产士凭个人经验进行接生, 对临床经验不足的助产士, 容易出现评估不到位、准备不充分、动作不规范等情况。因此, 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接产流程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正常分娩接产流程, 并应用于助产士的接生培训及考核, 在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及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于三级甲等医院, 产科属于省级重点专科, 年分娩量为5 000多例, 自然分娩率为60%~70%。选择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员组成团队, 包括资深产科教授3名, 不同层级的助产士4名。助产士的资料:产房护士长1名, 产房护理组长1名, 责任护士2名;学历均为本科;工龄10年以上2名, 3年~10年1名, 1年~2年1名。

1.2 方法

1.2.1 行动研究的基本理论

研究者就是实践的参与者, 研究者通过参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4个环节, 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发现新问题, 修订计划 (方案) , 又进入新的循环, 不断推动研究实践的发展。行动研究可以综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7]。在接产流程的制订中助产士既是流程的制订者 (研究者) , 又是流程执行者 (实践者) , 她们通过实际操作或者观察其他助产士的操作, 制订接产流程, 经过反复地临床实践, 反复修改, 使流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1.2.2 现状分析

临床上发现部分助产士接产时存在评估不到位、准备不充分、接产动作不规范等问题。通过与助产士深入交谈, 总结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 部分助产士资历浅, 对于分娩前的评估及准备缺乏经验; (2) 部分助产士操作习惯不好, 忽视评估、准备、沟通等整体护理意识; (3) 职责不清, 有时准备工作是巡回护士完成, 有时是接生助产士完成, 从而导致重复工作或工作无人落实。因此,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接产流程非常必要。

1.2.3 设定目标

制订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正常分娩接产流程。接产流程包括评估、准备、实施、评价四大模块。评价是建立与流程相一致的质量评分标准。

1.2.4 制订计划

团队成员通过阅读文献、临床观察、临床实践等方法, 以“评估、准备、操作步骤、评价”为框架, 4名助产士各自制订流程, 最后整合为初始流程。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观察、反思, 不断完善流程。具体方案: (1) 团队队员职责, 产房护士长为流程制订的总负责人, 跟进计划进展;产科3名教授负责对流程进行审核;4名助产士负责流程的制订、临床实践、修改等。 (2) 第1个月团队成员分别制订流程后整合为初始流程。 (3) 第2个月初始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 观察、反思流程的合理性, 修改不合理内容。 (4) 第3个月修订后的流程再经临床试验, 不断完善。如此反复循环, 直至团队成员认为流程合理, 产科专家审核通过。 (5) 制订与流程相一致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赋分权重按照具体步骤占60%, 评估、准备、宣教占40%[8]。

1.2.5 实施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3月完成了两轮循环的行动研究, 制订了接产流程及相应的评分标准。2014年4月—2014年6月对助产士进行流程培训及以流程为指导的接产考核。

1.2.6 考察与反思

本研究进行了两轮循环的行动研究, 经过第1轮循环的完善, 第2轮循环未发现新问题。第1轮循环发现的问题及修订的方案: (1) 助产士根据流程指引开辐射台, 往往忽略根据估计的新生儿体重设置不同的温度。为此, 开启辐射台, 设置适宜温度, 并在流程图中增加新生儿体重与辐射台温度的对应表, 同时将表格张贴于辐射台显眼的位置, 助产士开启辐射台时能一眼看到辐射台温度设置的要求。 (2) 准备新生儿复苏物品时, 助产士经常忘记不同新生儿体重所要匹配的气管套管型号。为此, 准备新生儿复苏物品时, 在流程中备注不同体重相对应的气管插管套型号, 新生儿急救箱上也备注同样的指导内容。

2 结果

2.1 制订接产流程及评分标准

制订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正常分娩接产流程图及相应接生操作评分标准 (见图1及表1) 。

2.2 助产士流程培训及考核结果

2014年4月完成对助产士的流程培训, 2014年5月—2014年6月对助产士进行以流程为指导的接产考核, 在考核中发现助产士评估到位, 接产前准备充分, 接产过程顺利, 分娩后注重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9]。

3 讨论

3.1 流程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得以完善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研究者是实践参与者, 研究成果通过实践不断得以完善。本研究中参与接产流程制订的4名助产士来自不同的层级, 从不同角度考虑临床实际需求, 制订的初始流程经助产士反复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断完善, 直至各级人员满意。经过第1轮临床实践, 提出了新生儿体重与辐射台温度、气管型号的对应关系未在流程中标明的问题, 流程制订团队经过讨论后, 流程中增加了新生儿体重与辐射台温度、气管型号对应关系的内容, 并在辐射台、新生儿抢救箱子的醒目位置上张贴了相应的指导内容。修订后的流程经过第2轮临床实践, 未再发现新的问题。完善后的流程经过3名产科专家审核, 一致认为流程科学、规范、临床指导性强。

3.2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制订的接产操作流程, 提高助产士整体护理意识

在实施接产操作时, 部分护士存在忽视操作前评估、准备的情况。而操作效果除了与操作过程有关外, 操作前评估、准备以及病人的合作程度等方面也是影响操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接产操作中接产前的评估、准备与分娩安全密切相关。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护理操作, 首先要进行评估, 然后再计划 (准备) 、实施、评价。接产流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制订了评估、准备、接产过程、健康教育4方面的内容, 相应的评分标准中, 评估、准备、健康教育的权重分数占40%, 接产过程占60%。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接产流程, 强化助产在接产过程的整体护理意识, 保障分娩安全, 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3.3 接产流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接产流程的制订主要为助产士的接产操作建立明确的指引, 使助产士的操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防止助产士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不良分娩结局[10]。制订接产流程并对助产士进行流程培训后, 助产士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产妇一转入分娩室, 负责的助产士即刻进行胎儿、产程、产妇心理等方面的评估,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准备好新生儿急救物品、接产物品, 接产过程贯穿健康教育。助产士自从以“接产流程”为指导进行接产, 未发生过评估不到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 同时, 产妇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4 小结

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制订的接产流程, 重视临床实践, 贴近临床, 助产士容易接受与遵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制订分娩接产流程及探讨该流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成立流程制订团队, 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流程框架, 通过计划、实施、考察、反思4个步骤制订和优化流程。流程制订后对助产士进行培训及以流程为指导的接生考核。[结果]经过两轮循环, 建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正常分娩接产流程。助产士以接产流程为指导, 接产前评估到位, 准备充分, 接产动作规范, 接生过程贯穿健康宣教。[结论]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正常分娩接生流程, 能够规范助产士接产操作, 提高分娩安全性及服务质量。

关键词:行动研究,接产流程,分娩,考核

参考文献

[1]胡雁.论行动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58-160.

[2]郑晓东, 胡汉辉.工程设计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0 (5) :12-17.

[3]徐剑鸥, 顾则娟, 张镇静, 等.护理流程设计原则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6) :381-385.

[4]张丽纹, 陈春燕.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流程再造的探索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3) :67-68.

[5]穆玉夏, 崔改英, 李霞.建立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对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4) :3462-3464.

[6]庞泓, 周卫卫, 关云萍, 等.胎儿出生缺陷及染色体病产前诊断流程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6) :461-463.

[7]董树梅.行动研究是研究方法吗——基于方法论视角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 (1) :9-13.

[8]戴新娟, 吴荣华, 肖蕾.中医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的制订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49-50.

[9]洪雅华.健康宣教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9) :68-69.

[10]朱丽萍, 贾万梁.上海市产科质量控制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0) :4210-4212.

特种野猪配种与接产 篇2

特种野仔猪产下时身有条纹, 长大后猪毛呈黑色或褐红色, 其耳小、尾短, 嘴较家猪长, 毛密、蹄黑, 性情较温驯。

特种公野猪的行动比家猪敏捷, 同等体积的特种野公猪比家猪重10%, 其瘦肉率比家猪高53.5%。

特种野猪一般食生食, 头、腹较小, 日饲量为家猪的1/3, 其耐粗饲、抗病力强、合群性强。

1 适时配种

特种野猪一年可产2~2.5胎, 一般每胎产仔8~16头。特种母野猪以6~7月龄、体重达60~70 kg时配种为宜。

特种母野猪能安静地接受爬跨, 或阴户从鲜红变为暗紫、从肿胀变为稍皱缩, 或用手按压, 其后躯不动等都是发情的表现。一般在母猪发情并允许爬跨后的12~24 h进行配种, 第一次配种后间隔6~8 h再重复配一次, 以提高受胎率。

对发情不明显、难以判断是否发情的母野猪, 可采取将公野猪赶入母野猪圈内多次试配的方法进行配种, 以免错过最佳配种时间。

对特种野猪不能采用爬跨台、假阴道或徒手采精法采精配种而只能采用自然交配法配种。进行自然交配要求公、母野猪大小相仿, 如果公、母个体差异较大, 则需人工辅助交配。

配种前应将母野猪栏舍内的杂物清出, 以防猪腿撞伤或引发其他意外事故。配种前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将母野猪外阴清洗干净, 然后放入种公猪进行配种, 配种后1 h再让母野猪饮水。

如母野猪已配上种, 其全身要涂搽双甲脒溶液2~3次, 以杀死体表寄生虫, 防止母野猪因擦痒过度而流产。

2 接产

特种母野猪临产前20 d左右肌注大肠杆菌疫苗或临产前3 d肌注长效抗菌素。母野猪产前彻底清扫和冲洗栏舍, 并用来苏儿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舍内地面干燥后铺上干垫草, 安装好饮水槽, 槽内加足清水, 备好产仔箱 (冬春季应备好保暖箱) 、碘酊、脱脂棉球、扎线和消毒剪刀等, 并安排专人值守母猪。

母野猪的妊娠期一般在114 d左右, 当其出现衔草, 排尿频繁, 排粪地点不固定, 阴户红肿, 呼吸加快, 不愿站立等现象时则预示即将产仔。多数母野猪在垫草上侧卧努责后将仔猪产下。家猪产仔时是头部先出, 而特种野猪产仔则是后腿和臀部先出。特种母野猪产完仔后立即站起, 并开始泌奶。如母猪产仔过多而奶头数不够哺乳时, 可对仔猪进行分批喂奶或寄养。

仔猪产下后, 用浸3%高锰酸钾溶液的毛巾将全身血污和嘴、鼻内的黏液擦净, 其脐带留4~5 cm长后扎线、剪断, 断端涂碘酊, 随后剪掉仔猪口腔两侧犬牙, 将仔猪放进备好的产仔箱内, 最后, 将氟哌酸调成糊状让其吞下, 以预防溶血性黄白痢和水肿型大肠杆菌病等肠道疾病。

当母野猪排出胎盘后, 应对地面进行消毒并及时换上干净垫料, 随后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搽洗母猪乳头及周围, 同时颈部肌注320~40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 每天2次, 连注2d (每次间隔8~12h) , 以防母野猪发烧和发生子宫炎。

仔猪产出后放入母野猪栏舍内喂奶, 仔猪每隔4 h喂奶1次, 注意防止仔猪被母野猪压死。20日龄后应给仔猪注射疫苗, 60日龄时再肌注猪用三联苗。

3 管理

平时应注意观察仔猪和母猪的排便情况和精神状况, 做到猪病早发现、早治疗, 以确保仔猪和母野猪健康生长。

新生犊牛的接产与护理 篇3

1. 正确助产

要提前准备好助产所必须的碘酒、高锰酸钾、干毛巾、已消毒的剪刀、结扎脐带用的丝线等用具和消毒药品。产房要求清洁、保暖、安静, 并进行消毒。产房地面要于产前2~3天铺上清洁、干燥、日光晒过的柔软垫草。取掉缰绳让母牛自由活动。临产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牛外阴和周围体表及尾根部。当胎膜小泡露出后10~20分钟, 母牛多卧下, 应让牛向左侧卧, 以免胎儿受瘤胃压迫难以产出。正常分娩时, 胎儿两前腿夹着头先排出。一般以自然产出为原则。胎儿头、鼻露出后如羊膜未破, 可用手扯破, 同时应避免羊水或黏液被小牛吸入口鼻。小牛产出后, 立即用毛巾或布片将小牛鼻腔和口腔的黏液擦净, 确保小牛呼吸道畅通。如果发生难产, 应先将胎儿顺势推回子宫, 矫正胎位, 不可硬拉。倒生时应及早拉出胎儿, 以免造成胎儿窒息死亡。如果小牛已吸入黏液而造成呼吸困难时, 可用手轻轻拍打小牛胸部, 促其呼吸;严重者可提起小牛两后肢, 再用力拍打小牛胸部, 使其吐出黏液。也可采取人工擦摩胸部的办法, 迅速恢复小牛正常呼吸。

2. 科学断脐

可避免新生犊牛脐带炎发生。小牛出生后如果脐带未断或太长, 应先在离脐孔10~15厘米处用5%~10%的碘酒消毒, 在10~12厘米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 并将脐带里面的血污挤出, 然后结扎和消毒脐带断端。

3. 舔干黏液

初生小牛身上的黏液以让母牛自行舔干为最好。若母牛无力舔干时, 可人工擦干。母牛舔干小牛身上的黏液有以下好处:母牛唾液中含有大量的唾液酶, 它能溶解小牛体表黏液, 起到类似消毒的作用;母牛的舌头与小牛皮肤摩擦, 可促进小牛皮肤的血液循环, 刺激了神经末梢, 起到了调节体温的作用;舔食小牛身上的黏液有助于母牛排出胎衣。

4. 喂足初乳

要增强小牛抵抗力, 就要及早让小牛吃足初乳。及时足量喂给小牛初乳, 可使犊牛死亡率下降50%以上。小牛最好在出生后1小时内哺喂初乳。初生小牛真胃及肠壁上无黏膜, 由于初乳黏度高, 覆盖在胃肠壁上, 可起到黏膜的作用, 防止细菌侵入血液, 提高了小牛的抗病能力;初乳中大量的免疫抗体和溶菌酶, 能杀灭或抑制多种细菌;初乳具有较高的酸度, 能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初乳中较多的镁盐具有轻泻作用, 能促进小牛胎粪的排出;初乳含有丰富而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 更重要的是其中含有小牛必不可少的母源抗体和促生长因子, 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转铁蛋白和酶类等。此外, 初乳中所含的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B12结合蛋白、牛黄酸等, 对促进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维持生理功能、增进免疫调节都具有重要作用。哺喂初乳的量要根据小牛体质和个体大小灵活掌握。通常第一次初乳喂量1~2公斤。在以后几天中, 每天可按小牛体重的10%~12%计算初乳喂量, 每天分4次哺喂。哺喂温度保持在35~38℃ (水浴加热) 。每次喂奶前要夹住颈部, 喂完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嘴部。

5. 单栏饲养

小牛站起后, 应立即送到已消过毒、室温在18~20℃的单独牛栏里饲养。单栏饲养可以避免犊牛间相互舔毛、吸吮脐带等现象的发生。

6. 自由饮水

从出生第3天起, 可以诱导小牛饮温开水。最初可先在温开水中加少量乳液, 引诱其饮喝。10日龄以内饮36~37℃温开水, 以后可饮常温水。但水温一般不能低于15℃。水对减少犊牛腹泻、增加开食料喂量和提高日增重都有较大的益处。

7. 引诱开食

小牛出生7~10天开始, 可引诱其采食开食料。办法是用手抓一些开食料, 让小牛采食;或在奶里放一些开食料, 等小牛喝完奶后, 会自动采食可食料。开食料是营养全面的颗粒状饲料, 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20%。尽早饲喂开食料可以刺激犊牛瘤胃乳头的生长发育, 为消化粗饲料、吸收营养做好准备。

8. 防治腹泻

下痢是造成小牛死亡的常见病之一。由于病因不同, 可分为中毒性下痢和单纯性下痢。中毒性不痢是由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轮状病毒或冠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单纯性下痢多是由于小牛饲养管理不当或组织器官发育不健全引起的。致命的腹泻多发生在出生后的15天内。初乳喂量不足、饲养环境突变、牛舍阴暗、阳光不足、通风不良、气温骤变或寒冷、阴雨潮湿、开食草料品质差或者不干净等, 都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因此, 平时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尽量避免上述诱因, 减少腹泻的发生。一旦发病要及时分析病因,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初可选用助消化药, 内服0.5%高锰酸钾水或磺胺脒等药物, 每天2~3次;下痢不止时可内服次硝酸铋等止泻药;病情较重或有中毒、脱水表现时可输糖输盐, 同时加入5%碳酸氢钠液和抗生素等, 促进小牛早日康复。

9. 及时去角

小牛在出生后15~30日龄去角。采用氢氧化钠去角法, 先将小牛角生长点周围3厘米处剪毛并消毒, 周围涂以凡士林, 再用棒状的氢氧化钠磨擦角的生长端直到出血, 以破坏角的生长点;也可采用电烙铁去角法, 将小牛保定好后, 用水把角生长点周围的毛打湿, 再把枪式电烙铁顶部放在小牛角生长点部15~20分钟, 烙到周围的组织变为古铜色为止。此法较氢氧化钠去角法安全确实。

1 0. 定期驱虫

浅谈母猪的接产与看护 篇4

1 分娩的征兆

母猪临产时行动不安, 叼草做窝, 同时可见阴门红肿, 乳房胀起, 可以挤出乳汁。由于骨盆的开张, 尾骨两端下陷, 频频排泄粪尿。根据乳房的变化及行为活动, 可判断产仔的临床期。临产前4~5d, 乳房胀起显著, 两侧的乳头外张、潮红, 初产母猪尤为明显;当用手能挤出清乳汁时, 表明2~3d将要产仔;当用手能挤出稠黄乳汁时, 表明1d将要产仔;至于行动不安、叼草做窝往往是产前6~10h的迹象;频频排泄粪尿、阵缩、破浆是即刻产仔的现象。此时接产人员不要离开, 应做好接产准备, 关好粪尿沟的挡板, 防止仔猪掉入粪尿沟。

2 接产技术

接产时, 要求操作者动作迅速熟练。首先, 将母猪的外阴部擦净消毒, 待仔猪产出时, 先用擦布将口鼻周围及口腔内的粘液抠出, 防止仔猪将粘液粘膜吸入食道和气管;然后用垫草或擦布将仔猪周身擦干净, 防止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之后断脐。

方法:用右手握住仔猪的胸腰部, 左手将脐带中的血液向仔猪方向挤压, 距离仔猪4~5cm用手掐断, 立即用5%的浓碘酊涂上。如果还有血液, 用手掐一会儿再滴上碘酊, 直至不滴血为止。若出生仔猪较弱应延迟断脐时间。上述处理完毕之后, 应立即到擦干净的乳房吃初乳, 要记录时, 待全部出生后称重打耳号。

3 人工助产及难产处理

母猪一般正常的分娩持续时间为3~4h, 个别长者达6h, 产仔间隔时间10~20min。如果遇到间隔时间变长, 母猪多次怒责, 剧烈阵缩, 仍产不出仔猪, 并且发现母猪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粘膜发绀等情况时, 应立即实行人工助产。首先, 注射催产素, 剂量1ml/50kg或10个单位;部位:肌注。注射后20min以后即可能产仔, 如不产仔, 实行手掏术。

方法:首先术者要剪磨指甲, 用肥皂、来苏儿洗净消毒手臂, 再涂点中性肥皂、润滑剂, 手成锥状, 于母猪怒责的间隙轻轻伸入阴道, 抓住仔猪的犬齿, 随着母猪的怒责慢慢拉出, 然后可能转为正常产, 不要继续掏下去。凡是做过手掏术的母猪都要注射抗菌素或其他药物, 对于剖腹产不提倡。

4 假死仔猪的急救

仔猪产出后停止呼吸但心脏还跳动, 俗称假死, 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抢救。抢救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人工呼吸, 仔猪产出后将仔猪口鼻以及口腔内粘膜擦净, 周身也要擦净, 然后背朝下, 一手握住前肢, 一手握住后肢轻轻伸屈, 并用手按摩其胸部, 也可垫上纱布, 口对口吹气, 启动呼吸;

(2) 倒提仔猪后腿, 轻轻拍打仔猪臀部, 促使其呼吸;

(3) 用酒精涂在假死仔猪鼻突上, 刺激鼻粘膜促使其呼吸;

(4) 憋气法, 一个人按住仔猪的口、鼻、肛门, 一个人握住脐带, 当发现脐带有波动感时立即松手;

(5) 用烟喷, 用草棍刺激鼻粘膜, 促使其呼吸。

5 母猪产后的喂养及管理

奶牛的接产技术及产后护理 篇5

分娩过程能否顺利完成, 主要决定于产力、产道和胎儿3个因素。在分娩过程中, 如果这3个因素正常, 而且三者之间能相互适应, 就可保证分娩正常完成, 否则就可能导致难产发生。

1 母牛的产前检查

产前需进行直肠检查。牛的妊娠期一般为280d左右。母牛在临产前半个月左右, 胎儿将由妊娠胎位转变为分娩胎位, 当母牛安静站立时, 可以看到明显的胎动。但是胎势、胎位、胎向的转换是否正常, 只有通过直肠检查才能确定。为了及时、准确掌握产前胎儿的变化, 应每隔3~5d检查1次。

2 母牛的分娩预兆

2.1 外阴部变化

母牛在分娩前1~2周阴唇开始逐渐增大充血、柔软、松弛、皱纹消失, 左右摆尾时阴门易裂开, 阴道黏膜潮红, 卧下时更为明显。

2.2 乳房变化

临近分娩时, 乳房变大并开始分泌初乳, 乳头红润、变粗、变硬、胀大充奶, 表面呈现腊状光泽, 还有的母牛在临近分娩时出现站立不动和自动滴乳的现象, 卧下时因受腹壁挤压而流乳更多。

2.3 行为变化

当母牛出现精神不安、时起时卧、食欲减退、时吃时停、站立不安、左顾右盼、频繁排出粪尿时, 说明宫缩已经开始, 分娩已进入第一期。

3 助产措施

母牛的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一般情况下, 可不加干预或稍加协助胎儿即可顺利娩出。此时助产人员必须监视和护理好仔畜, 一旦发生难产应给予必要的助产。

当胎儿的头和两前肢露于阴门之外而羊膜尚未破裂时, 可立即撕破羊膜, 使胎儿鼻端外露, 防止窒息。当母牛出现站立分娩时, 应用双手托住胎儿, 以防胎儿落地摔伤。当胎儿全都娩出后, 接、助产人员应当立即用干布或毛巾擦干胎儿鼻端上的粘液, 并在距脐部4~5cm处进行消毒、结扎、断脐, 最后擦干胎儿全身被毛或让母牛舐干。

发生难产时首先要做好母牛的产道检查, 检查产道是否狭窄、干燥、水肿、有无损伤、子宫颈开张程度、骨盆产道有无畸形、肿瘤等, 并注意胎水的颜色和气味。检查胎儿进入产道的程度 (正生或倒生) 、胎位、胎向和姿势, 确定合适的助产方法。

检查胎儿是否存活。胎儿正生时, 助产员可将食指伸人胎儿的口腔或轻拉舌头;如果出现胎儿倒生时, 助产员可将指头伸人胎儿肛门, 最好能触到脐带。如胎儿有吸吮、收缩等反应或有明显的脐带搏动, 说明胎儿存活, 助产时要注意保护胎儿。如果胎儿已死亡, 助产时可不顾及胎儿的损伤。

4 产后护理

母牛产后因失水较多, 所以应在胎儿产出后喂给其温热及足量的麸皮、盐、钙稀粥15kg左右 (麸皮1~2kg、食盐100~150g、碳酸钙50g) , 可起到暖腹、充饥、增腹压的作用, 有利于胎衣的排出和母牛恢复体力。注意食盐喂量不可过大, 否则会增加乳房浮肿的程度, 同时喂给母牛优质、软嫩的干草1~2kg。同时喂饮温热益母草红糖水 (益母草50g加水10kg煎成水剂后加红糖500g) 1~2次/d, 连服3d, 有利于母牛恶露排净、子宫康复和减少产后瘫痪。

对于高产奶牛, 产后绝对不能把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 否则会因乳房内压的显著下降, 引起微血管渗漏现象加剧, 血钙、血糖大量流失, 进一步加剧乳房水肿, 引起高产奶牛的产后瘫痪, 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一般原则是产后第1d挤奶2kg左右, 够哺乳牛犊即可, 第2d每次挤出奶牛泌乳量的1/3, 第3d每次挤出泌乳量的1/2, 第4d后可挤净。对于低产母牛和产后乳房没有水肿的母牛则无须如此, 产犊后的第1d可将奶挤净。分娩后要尽早驱使母牛站起, 以减少出血, 有利于子宫复位, 防止子宫脱出和产后麻痹, 也便于及时发现母牛异常情况与治疗处理, 同时有利于母牛尽快舔干胎儿身上的羊水, 促使犊牛尽快站立。

规模化猪场母猪接产技术 篇6

1 母猪临产症状的判断

1.1 产前乳房变化

产前15d左右, 母猪乳房开始从后向前逐渐膨大、下垂, 到临产前, 饱满而富有光泽, 腹部形成两条隆起的乳带, 乳头向外侧张呈“八”字形分开。

1.2 产前外阴变化

母猪分娩前1周, 外阴逐渐红肿、膨大, 阴唇皮肤皱襞趋于光滑平展。产前3d, 骨盆张开, 尾根下陷, 活动范围增大, 臀部肌肉出现明显塌陷现象。

1.3 产前行为变化

母猪临产前主要表现为不安。一般在产前6~12h, 母猪时趴时起, 坐卧不宁。即将产仔时, 母猪进一步表现为呼吸加快, 常呈“犬坐”姿势, 频频排尿, 继而侧身躺卧, 开始出现阵痛, 四肢伸展, 用力努责, 从阴道内流出羊水等现象, 此时应严密观察, 做好接产准备。

2 接产前的准备

2.1 环境温度的控制

控制好产房大环境和仔猪小环境, 产房大环境控制在18~22℃, 有利于提高母猪采食量, 防止母猪失重。仔猪所处小环境 (保温箱) 控制在30~32℃。同时协调好通风和保温工作, 减少贼风, 防止仔猪腹泻。夏天采用风机和湿帘降温, 有条件的安装喷水降温设备。

2.2 湿度的控制

产房保持干燥、通风对于母猪和仔猪来说至关重要, 高温高湿、低温低湿都有利于病原体滋生, 所以产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55%之间最好。

2.3 做好产前清洁

母猪的产床要随时保证干燥清洁。及时清理滞留在产床或母猪身体, 尤其是靠近奶头部位的粪便、灰尘等异物, 避免产后仔猪接触到污染物, 保证仔猪健康。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乳房, 对产床进行消毒, 最后清洗母猪会阴部。

2.4 准备好接产器械和药物

主要包括剪牙钳、医用剪刀、消毒过的绳子、高锰酸钾、碘酒、消过毒的干毛巾, 接生粉等。

3 接产操作

正常母猪的分娩过程一般需要2~3h, 在此过程应该严格执行消毒各项操作程序, 保证母仔产前产后健康。主要依照下面程序进行操作:

(1) 母猪临产前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依次擦洗乳房、腹部及阴部。

(2) 仔猪出生后, 立即用干净毛巾将口鼻腔粘液擦净, 然后用干布或接生粉除净体表胎膜和粘液。

(3) 从距仔猪腹部4cm处结扎, 5~6cm处剪断脐带, 涂上碘酒消毒, 放入保温箱。

(4) 生产完毕后, 立即将仔猪从保温箱放出送到母猪身边吃奶, 然后填写产仔登记表。

(5) 清除胎衣, 产床清洗、进行母猪产后保健。

4 假死仔猪的急救

常有仔猪出生后奄奄一息, 全身发软, 甚至停止呼吸, 但心脏仍在微弱跳动, 此种情况称为仔猪假死。发现仔猪假死后, 先掏净其鼻部与口腔内粘液, 然后迅速采取以下急救方法。

(1) 倒提仔猪后腿, 促使粘液从气管中流出, 并用手连续拍打仔猪背部, 直至发出叫声为止。

(2) 用两手握住仔猪其前后肢反复作屈伸, 直至其恢复自由呼吸。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 可以达到对假死猪挽救的目的, 如果还不能复活, 即可做死胎处理。

5 难产处理

破水后产不出仔猪或产出数头仔猪半小时后仍只见母猪努责, 不见产仔, 即可为难产。处理难产时, 可采取以下方法:

(1) 随着母猪努责, 接产人员以手用力按压母猪的后腹部, 向臀部用力推送, 促使胎儿产出。

(2) 可见仔猪头或腿时, 用手抓住仔猪的头或腿轻轻拉出。

(3) 肌肉注射催产素3~5ml, 促使胎儿产出。

(4) 母猪努责半个小时以上还未见仔猪产出时, 需要人工助产。根据猪只躺卧状态, 将助产手、臂消毒。涂以滑润剂 (凡士林、石蜡或甘油等) , 五指并拢成锥形, 慢慢旋转伸入产道, 抓住胎儿适当部位, 再随着母猪腹部收缩的节奏, 徐徐将胎儿拉出产道, 若在产程过长时, 必要时可连拉出2头。为避免产道损伤和感染, 助产后必须给母猪注射抗菌素等药物。

(5) 母猪过肥, 采取以上措施后, 仔猪还是难以产出, 可用两个指掐住仔猪下颌, 用力拖拽出来。如果拖拽都难以生产出来的, 只能请兽医剖腹取胎。

6 产后护理

农村新生犊牛的接产与护理技术 篇7

1 犊牛的接产

在犊牛娩出前, 除将母牛分娩的产房清扫消毒、铺垫干草外, 接产的主要技术是掏、理、断、擦这几个环节。也就是说, 当犊牛由母体娩出后, 应尽快掏出犊牛口腔、鼻腔内的粘液, 以使犊牛呼吸道畅通, 同时, 理清脐带, 防止脐带缠绕, 犊牛挣断脐带造成意外, 并在距犊牛腹壁10 cm处, 将脐带血向犊牛腹撸, 并在此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断后, 用5%碘酒消毒, 不必包扎, 以便脐带迅速干燥、脱落。

此后, 辅助母牛擦干犊牛身上的粘液,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母牛舔食犊牛身上的粘液, 可以促进母牛胎衣排出;二是母牛舔食犊牛可以增加母子亲和力, 增加感情;三是母牛用有力的舌头舔犊牛, 可以促进犊牛的体循环, 增加体温, 以适应母体外的新环境, 这些是犊牛的接产技术要点。

2 犊牛的护理

新生犊牛的护理非常重要, 犊牛产出前和产出后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完全不同的改变。一是由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 转变为自行呼吸;二是由原来通过胎盘获得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 变为自行摄食、哺乳、消化和排泄;三是胎儿在母体内, 环境温度相当稳定, 受不到外界有害作用的影响, 一旦出生, 就要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样, 就要求对新生犊牛倍加照顾、悉心护理。

2.1 防止窒息现象发生

犊牛娩出后, 要注意观察其呼吸和心跳情况, 防止窒息现象发生。新生犊牛刚产出时, 呼吸发生障碍或无呼吸, 但有心跳, 称为新生犊牛的窒息或假死。犊牛发生窒息时, 可进行人工呼吸, 可将犊牛头部放低, 后躯抬高, 由一人握住前肢, 前后来回拉动, 交替扩展和压缩胸腔, 同时必须消除口腔、鼻腔内的粘液和羊水, 人工呼吸时必须耐心, 直至出现正常呼吸为止。

2.2 让犊牛尽快吃上初乳

初乳是新生犊牛获得抗体的唯一来源, 可以增加犊牛抵抗力。初乳中含有初乳体, 其中镁盐多, 可以刺激肠道发生轻泻作用, 促使胎粪排出。另外, 新生犊牛胃壁空虚, 第四胃及肠壁的粘膜对细菌的抵抗力很弱, 初乳具有特殊功能, 它能被覆胃壁, 阻止细菌侵入血液中。初乳具有常乳所不能比拟的丰富营养物质, 犊牛吃上初乳可满足其初生期迅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2.3 注意新生犊牛的保温

新生犊牛的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完全, 皮肤的调温机能也很差, 且外界环境的温度又比母体内低, 若是冬季及早春不注意保温, 极易受凉。所以应使牛舍温度在20℃左右, 必要时可在犊牛身上盖以小棉被保暖。

2.4 观察犊牛粪便防止腹泻

犊牛发生腹泻, 或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 或是由感染、治疗不当引起。犊牛常排淡黄色、灰黄色及灰白色粘稠稀便, 有的排水样便。肛门周围、尾毛、飞节及腹部常附有粪便, 多带腥味, 有的呈腐败臭味。重症伴有体温升高, 结膜潮红, 精神沉郁, 有的有腹痛, 消瘦、皮肤干燥等症状。应排查病因, 根据病情适当减少吮乳次数, 采取对症治疗。

2.5 防止脐部疾病

密切观察脐带干燥情况, 防止脐部疾病。犊牛脐部疾病主要有脐炎、脐出血和脐带疝等。

2.5.1

脐炎多因接产时消毒不严, 脐带受到污染及尿液浸润, 小牛互相吸吮脐带, 使脐带遭受细菌的感染而发炎。预防可从产房消毒入手, 保持干燥, 勤换垫草, 犊牛不结扎脐带, 严格消毒, 加强管理, 严防互相吸吮脐带。

2.5.2

脐出血是新生犊牛在脐带断后, 脐带断端或脐孔出血, 多是静脉血。这时可见脐带断端被染红, 血液以大滴慢慢流出。脐带断端出血时, 可用浸以碘酊的细绳, 紧贴脐孔结扎脐带即可。如果脐带断端过短, 无法结扎, 可用消毒的大头针穿过脐孔部皮肤, 再用缝合线在针和皮肤之间缠紧, 即可达到止血。也可用缝针及缝合线, 采取烟包缝合法缝合脐孔。预防脐出血, 要尽量使母牛自然分娩, 同时要做到正确接产。

2.5.3

脐带疝是新生犊牛多发的, 生后最初几天的疾病, 往往和脐疝混在一起, 疾病进展急剧, 治疗不及时极易遭致不良后果。犊牛表现站立不安, 食欲废绝, 脐部呈局限性球状突出, 质地柔软, 多为嵌闭性疝, 但缺乏红、痛、热等炎性反应, 这时要及时打电话请兽医采取治疗措施。

上一篇:虚拟现实及应用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