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共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篇1
摘要: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反思, 不能只做“教书先生”, 照本宣科, 而是应该不断反思自身不足, 不断寻找最好的最适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方式。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他的教案写得有多好, 而是这位老师是否懂得自我反思, 是否善于把握课堂。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可以说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 有一系列理论基础, 对于初中物理而言, 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 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 难免会让学生们有一些乏味, 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那么,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保证学生学习效果, 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仅供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参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 创新教学新模式;二是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教学手段, 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创新教学新模式
初中物理学习效果和兴趣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务必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充分备课, 然后讲述给学生。一味的讲授不是学习物理的最佳方法, 要学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们放下戒备, 大胆发言, 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尤其是对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 更要为其创造机会。所以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来主导,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学生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而且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本身来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思考是学习的原动力, 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一般成绩不会太好, 思维也不如善于思考的学生灵活。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物理课堂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 也是学生们茁壮成长, 发展会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人格和提高素质的殿堂, 所以教师的责任远不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好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 有了亲身体验, 学习态度和责任, 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二、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教学手段, 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看似都是一些列的理论和定义, 其实物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物理教师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 还要不断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是一名综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学会怎样与学生交朋友, 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新的历史时期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 紧跟时代脚步。教师还要不断关注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把现实中好的例子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同时也要与其他物理教师多沟通,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在开展课堂教学中, 要利用好科技手段, 丰富教学方法, 把握好实验课堂, 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开展实验课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因为学生一旦走神就很难理解实验的本质, 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集中学生注意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 因此, 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新的教育大背景下要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 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 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 变得直观、形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 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初中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还在不断的提高当中, 但是在实际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客观讲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可以说还有上升空间, 所以就需要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 共同探讨, 不断反思, 为我国物理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志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硅谷, 2009 (16) .
[2]韦明肯.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时机[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3) .
[3]李建鹏.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9 (13) .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篇2
关防中学:贾邦山
在这个月里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单元测试,其结果—考试的成绩并不太理想,结合平时交上来的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认真调查、仔细思考、反复研究得知出现此现象是由于在教学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上课进度有点快。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留出考试的复习时间,本可用两个课时讲解的,却只用了一个课时讲解。也就没有充分考虑到一个初学物理者的接受能力。
2.上课生活实例列举太少。上课脱离了实际生活,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堂思想,生活实例列举太少。以致使课堂变得单调、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这就很难调动起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上课例题讲解太少。上课只注重了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的讲解,却没有讲解足够的例题。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例题的讲解实际就是他们观摩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
4.师生互动太少。为了赶教学进度,以及作为一位新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时常都是我“唱独角戏”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就坐在下面听,成了古老的填鸭式教学。很少进行师生互动。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以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5.没有让学生做足够的、必要的练习题。由于今年初二年级没有统一订购物理练习册和其它的辅导资料。除了少数学生自己购买外,大多数学生皆无。同时我也没有及时的写足够的练习题在黑板上供他们练习。对于初学物理这门理科的学生而言,不做一定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加强,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是:
一。选择3,5,6,8,9,10二。填空:16题。三,作图:19题。四,实验题21,22题。五计算题:24,25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 1.尽可能的放慢教学进度。在基础章节及重点章节尽量放慢教学速,详细讲解这些章节。对于那些容易看懂的、常识性的、只需要了解的章节以及中考少考或不考的内容略讲,适当地加快教学速度。2.多列举些生活实例。让生活重新走入物理课堂,让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来源于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是一门空洞的、枯燥的、说教的学科,大力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为什么夏天打雷时,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在他们学习了有关光学及声学的知识后,就能解释这种现象了,知道闪电的光与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但由于光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传播速度的缘故。
3.多讲解些典型例题。让学生从例题中学到物理的一般解题思路、步骤、方法、技巧,等。体会到物理的解题思想。注意到易犯错的地方。引导他们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4.加强师生互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老师只起引导作用,是课堂上的“配角”。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对当节课的接受能力、掌握程度,等等。
5.适当补充些练习题。多研究些辅导资料,选择一些典型练习题在正课或者晚自习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典型练习题来复习、巩固加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训练其解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物理;放弃;学好
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析。
一、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感知物理现象中缺乏思维参与。
2.物理原理,规律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3.缺乏学习物理课程的方法。
二、解决策略
1.感知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但是只有感知没有思考,认识不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停止。所以就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这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物体静止的原因,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课堂中老师的正确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提问也是一门学问。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处于消极的、被动的。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比如今天请同学们讲一下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分组讨论,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再请同学们自己解决。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2.物理书上的知识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想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用到多种方法。比如用图片,挂图,演示实验,动画手段。在进行浮力教学中,我首先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结合同学们游泳的感觉,对浮力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上好分组实验,称重法求浮力实验,每组做了以后,每个学生都会求浮力大小。学习潜水艇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视频。看完后学生很快自己总结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抽象的原理已经变成动画深刻印在同学们脑海里。对有些较难的知识点还要实施分层认知活动。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在教学中按照层次设置有针对地教学设计。
怎样建立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只要我们有心,就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物理知识。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太阳?冬天为什么会爆水管?……很多的奥秘就藏在我们身边,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物理学呢?
3.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讲究方法,不同学科的学习学法是有区别的。首先,要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上课,比如做预习作业。其次,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听不懂的要记下来,下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能带着问题做题。另外,做透一本教辅资料,适当做一些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但更要有质量,分层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同学间的交流,这个很重要,每个学生的学习心得不同,互相的交流会促进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归纳总结,特别是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经验和教训都要一起总结,总结经验主要就是把一些好的经典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过一过目,看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而总结教训则是把自己平时总喜欢犯的一些错误归结到一起,这样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那么就加强基础的学习,而如果是计算上的问题,那么就要注意计算能力的提高。
物理学习是一个注重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多关注,多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物理世界。
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4
一、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 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充实并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 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 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 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5
张建茹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让学生产生好奇。(2)让学生主动提问。(3)让学生积极探索。
一、让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法去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开篇就讲到有趣的物理现象,列举了几个好奇的实验。我一一在讲台上演示出来,边做边问:“为什么没给水加热,它就会沸腾?”“乒乓球为啥不掉下来?”“空心牙膏片为什么在水中可沉可浮?”随着一个个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多么好奇,多么有趣,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所以,每一堂客,我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和要求去影响学生,提出或制造一个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追求。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能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在学习“光的色散”后,学生对“彩虹”充满好奇,通过自己的学习,相互讨论,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而有些学生主动提问,怎么才能看到“彩虹”?我就用三棱镜,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用口斜向上喷射水雾时,他们就看到了一道人造小彩虹。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解决了学生的提问,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在学习完“测量物理的密度”,学生了解到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再运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得密度?(2)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得密度?(3)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4)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5)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6)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掌握现有的知识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去探索一些更新、更难的知识。此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去设计,并进行实验,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让学生积极探索
产生了好奇,主动提出了问题,就具有了动力。在此时,就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学习前人的“创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1)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2)创新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3)用简单器材创造性的做好实验。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平面镜,观察手中的钢笔,橡皮擦等在镜中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等,再开展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与课本结论进行比较。我不断发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成败关键又是什么?
再例如,学习“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时,学生心中都认为100W灯泡一定比40W的灯泡亮。此时就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去探索一下,帮助学生设计好实验,让两个灯泡(220V、40W、220V、100W)分别接在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讨论,再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让学生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我的指导,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总之,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辨别存在于他们周围模糊不清的事物,培养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极其有益,更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四、让学生自主追求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再例如,学习了《压强》理解和掌握了压强的概念,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讨论了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生产中的应用。学生从网上、资料中搜查出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小压强,采取什么方法?等等。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越学越有劲。在他们以后的生涯中,也会延续这种自主追求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6
一、学生:如何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是跟随着教师的“讲”而进行的,学生多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现成的知识,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转变为知识构建。
为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更多的是自主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此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也正是如此,新课标中才提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运动的描述
要求学生预习,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前预测:教师根据本课时的目标编制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后完成导学案,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纠错,然后汇总上交,教师检查。
课前反馈:教师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通过预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形成直观感知,然后以课前预测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握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如何教?
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提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教师从“讲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数学课堂提倡“学生不懂的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那么,这个尺度如何把握?虽然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形成初步认知,但这还是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没有形成系统构建。新课改中提倡教师“教”,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而方法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试想,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功”都不知道,又如何去计算呢?而这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还是要落实讲授这一基本环节,通过讲授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后,然后再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师的讲授,如果忽视了教师的讲授而只是让学生进行摸索,那么,探究活动就会成为自由活动。通过“教”来“引导”学生“学”,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
三、课堂:如何动?
课堂是互动的过程,而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互动?教师讲得过多则容易走入“灌输式”极端,讲得太少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创设情境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情境太花哨,学生又只会获得感官刺激,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太多又容易让学生疲于应付。师生间的互动在环节和步骤上如何进行?互动的方式哪一种更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此,解决课堂中的互动方式就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谈谈对互动方式选取的一些体会。
【案例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境1:演示“气球反冲”实验。
问题①:就以上实验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情境2:体验(教材图8-34)。
问题①:手有何感觉?说明了什么?(请你猜想)
问题②: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能说明这一猜想?并将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境3:播放动画“穿旱冰鞋的老人用力推墙”。
问题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问题②:老人在运动中的状态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是改变,受力如何?
问题③:老人给墙一个推力,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老人离墙运动是因为墙对老人施加一个推力。那么,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又是谁?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作用的同时,对也有力的作用。即,施力物体,同时又是物体。
通过以上情境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师生间的互动才会更加融洽,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地理解并构建起知识体系。否则,教学就容易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
在新课改下,我们不能盲目否定传统教学,也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立足教学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逐渐进行改革,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有效。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篇7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以友相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一节课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方法.进行导入情感,激发话题,引导提问,归纳总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二、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反而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数据和结论有时偏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实验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改进和创新.
四、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对学过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演示“用气筒给可乐瓶打气”实验,提问:“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同时瓶内为什么出现白雾?”,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而另一位学生却说:“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于是我精心设问:“你知道白雾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答:“液化”,“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我紧急着追问.学生答:“放热”.“放热后内能怎么改变?”我又问.“减少”学生回答.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还有我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练习来对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再现机会.这样他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五、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历史文化链接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比如,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一节课中,多数学生在改变冰块内能的学生动手实验中,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用酒精灯加热,放在室内自动熔化,放在热水中熔化等一些常见的方法.但也有小部分学生想到了:用两块冰互相摩擦,用玻璃棒搅拌……等,也能使冰块熔化.从而得出: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六、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我国以往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而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所以我们的教师会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学生在题海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社会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我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的一节课教学中不是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而是着重培养了各种能力.一些学生,在某些时候或某个方面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思视野.也许这些学生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所以我们在评价某个学生时,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科学地、全面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丹东, 刘炳升.中学物理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8
和新课程改革“亲密接触”了几个年头,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栽过不少跟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操作不到位,影响了课改精神的落实。
(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一“探”百了,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探究,让学生去探究,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
(二)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
新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结果。
如此的讨论,如此的“探究”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必。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形式与花样,是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探究。
(三)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
(四)曲解科学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
1. 处处除障。
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应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从学具、配套设施规格及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或规定。
2. 置之不理。
一部分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更以为这是“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当然,那种处处设路标的方法自然不可取,因为这种探究会影响学生的原创思维和探究思路,久而久之,不利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五)多媒体替代所有的探究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多媒体教学虽有许多优点,正因如此,所以很多教师就把所有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课堂上不用黑板和粉笔,只用鼠标点击,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用多媒体展示,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多媒体成了新型的填鸭工具,失去了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要注意科学探究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科学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启发式教学的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目的是得出明确的结论;科学探究教学的师生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且还提倡生生交流,学生的猜想与实验设计是发散的。(3)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两种教学方法都重视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认为科学探究活动是在启发式教学活动基础上的飞跃发展。
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不是独立于科学内容之外的,而应该是落实到科学内容各主题的学习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离开科学内容,空谈科学探究的教学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内容为载体,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来理解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科学内容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弄清各科学内容标准的要求,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应该是我们用做科学探究教学载体的内容,在这一载体的教学中,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各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探究有关联的科学内容,其内容标准的描述,有两种要求,一种是仅有体验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这种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重在“探究过程的经历”,不要求得出肯定的、一致的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教学重心应该是强调探究过程的经历及科学方法的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认知性,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落实,重视探究方法的摸索、积累与训练。另一种是既有体验性要求,又有结果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我们应该理解不仅要重视探究过程,还必须得出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我们的教学重心应该在强调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为主导的同时,还必须突出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对探究结论加以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相应目标加以掌握。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视问题或错误,才有改进和创新。
在《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循循善诱,想方设法优化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完电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电路故障检查),我让学生分组做了这样的实验:提供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第一步,让他们连接一个电路,要求调节灯泡的亮度,并同时分析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做完了。第二步,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你的判断,学生立即动手进行实验,不一会,也完成了任务。第三步,假如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学生来了兴趣,有同学猜想,灯丝断后,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压表肯定没有示数,有的同学已开始借别组的电池,打算烧断灯丝看看;有的同学干脆把灯泡从灯座上拿下来直接观察。结果发现,电压表不仅有示数,还比原来大了,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却不变,开关断开时又无示数,发生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电压表的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呢?能否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呢?等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确定方法、探究原因、寻找结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老师启发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当探究结束时,再让学生回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必然能够回答的非常好,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探究的结果有用,又能起到首尾呼应,不否定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学生对课题的猜想和假设难免有错误之处,教师对他们提出的猜想或假设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提出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理论依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猜想的结果各种各样,有些实验方案的幼稚程度本人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肯定学生进行了思考。对此我们不做任何的评价,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认识,当他们通过自己做或观察演示实验后,就会自我修正错误的认识,无疑要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单放机或录音机上使用,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会烧坏单放机或录音机,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这样使用就不会发生烧坏现象。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五)要符合实际,不搞花架子。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一是因为科学探究的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因为以往的教学机械式的讲解、操练太多了。但是不能不承认在初中每周2~3课时的情况下,要完成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内容,如果完全用七个要素都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些内容在初中根本就不适合做实验,例如光速的问题,初中就不能做实验,也不必做实验,让学生知道光在传播中有一定的速度,其值为多少即可。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光的传播》这节课时,首先指出,像灯能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我们取名为光源,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学生回答: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螟火虫等。教师接着说:请学生们讨论,我们举的这些例子、这些光源能分成几类。在学生不知道分类标准、或者是分类方法,要学生讨论分类是不切合实际的。还是这节课,在讲光的传播时,提出光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要学生猜一下。这个问题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所以这样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其实这节课重点要突出的要素是设计显现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方法。
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有些内容根本就没有实验,所以也就不可能涉及第3和第4个要素。其实课标中将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或者说更多的则是探究的思想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进行光速问题的教学时,我们也能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举闪电与雷声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一架飞机从高空中飞过,为什么往往是先看到飞机后听到飞机声?让学生感悟光速比声速大得多,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思想,切不可机械地套用课标中的七个要素,搞华而不实的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篇9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善于制造悬念、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 按部就班地做下来, 学生也没多大兴趣, 这样就需要自己改进一下实验器材, 把实验做得有声有色。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 把可乐瓶下端一侧和下部各开一个小孔, 装满水后盖紧瓶盖, 用手悄悄地堵住上面的小孔, 从水槽中提起, 水不会流出来, 然后让一名学生帮老师提一下, 他当然没有注意老师堵住的小孔, 水就会流出来, 反问学生“你怎么把水瓶弄坏了?快给我”, 当老师拿过水瓶时又堵住了瓶上的小孔, 水又不流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就会情绪高涨。
二、根据教材内容增加实验探究成分, 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 而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 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 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例如, 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方案完成实验, 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 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 (2) 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用多种新的方案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 而且还学会了“转换法”观察水或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 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 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三、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器具进行探究活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 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通过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四、设计“一个物理规律用多个实验来探究, 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 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 (1) 硬币跳高; (2) 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 (3) 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 (4) 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 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 让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 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 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 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 也能实现创新。例如用可乐瓶可以做许多实验:声音的产生、光的折射、压强、大气压强、力使物体产生形变、导电性能、摩擦力、浮力等等, 这样的实验环境, 能引导学生求异、求新, 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 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浅析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10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还较为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自然学科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物理科学在今天学科划分详细的情况下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细分领域。只是把物理纯粹当做自然科学教学,导致物理教学僵化与死板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少情感化教育,注重情感化教育的缺失短时期内可能显现不出不妥,但是长期下来会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较少或落实不够,从而在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上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讲课枯燥、缺乏新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观念中传统的部分进行改进或是鄙弃。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的反思与改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符合认知规律的轨道上来,在物理学习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不再是为了教而教,部分教师将“传道”抛弃了,只剩下“授业、解惑”,导致在角色定位上也出现了些许偏差,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进行反思,重新把教师真正的角色定位找回来,把学生的天空还给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老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引路者”而不是事必躬亲的保姆,成为引路者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谈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篇11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授课后的效果等进行的细致的分析。这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评判自己教学整个过程的得失和教学能力。世界著名学者波斯纳得出了教师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也就是说,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在我多年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历史教学更加需要教学反思。初中生如何能积极和主动学习历史,教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
以前有些历史教师和学生大多都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记忆,所以教师就采取了讲解、整理概括为主。学生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广泛,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多,比如:小说、电视剧等,但是,有些反映历史的电影、电视剧是经过改编加工的,和历史课本中反映的史实有出入,教师要在授课时对这方面有了解,授课时提示学生,以减少不必要的课后反思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历史知识,需要教师为他们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具有很强的的记忆能力。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也比较敏捷,这些特质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重要认真备课,对课堂教学设计要细致,课后反思要及时、认真。以往,为了应对中考,历史课教学进入了枯燥的模式化,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每节课都是“一言堂”。那么,怎么样改变以往的历史课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能在动脑中快乐掌握历史知识呢?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起到课堂主导作用。历史教学史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初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是有规律可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但是,如果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候只是注重了四要素知识的讲解就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普遍觉得在解析历史材料时吃力,更谈不上把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历史教师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学习、相互讨论历史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掌握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在教学中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快乐,让学生愿意学习历史,在历史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特别注重课后反思。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历史课的课后反思。
首先是通过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老师要具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的敏锐观察。如果有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或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同于其他同学反映或是观点时,也许是教师教学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课下教师要及时询问学生出现状况的原因,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其次是通过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
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给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应该在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课堂上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解决。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如果课堂设计不合理或者失控,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评就不会通畅,学生就会疑虑重重,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认真的反思了。
第三,通过其他教师听评课进行课后反思
中国有句古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教师在上课前对自己的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课堂上也完全按着自己设计的授课,自我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自己很难能察觉自己在哪个方面不足。可是如果让精通教学的老教师听课还是能找出你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四,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文章进行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篇12
作为师者, 我们希冀学生和我们能积极互动, 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不耻下问, 而在传统物理课堂上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学生普遍存在冷淡心理, 学生短期内无法发现这种心理对自己的物理学习所造成的阻碍, 当时间累积起来, 物理学习只会越来越吃力。这不光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还有老师的原因, 也有课堂氛围的原因, 一旦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人文素养, 老师的角色发生显著改变, 课风也发生了改变, 先带动起来一部分学生, 这部分学生又带动另一部分, 最终, 整个物理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达到了老师所希冀的目标。
科学人文素养意味着:让课堂多点关怀, 让物理多点生动, 让学生多点主动, 让老师多点交流, 只有加入了这四个元素才能使物理课堂的刻板无味转变为兴趣盎然。长此以往, 必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使学生获得一个飞跃的成长, 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而价值又具有“连带性”, 一个价值的出现会引出另外一个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思考的重点, 要想获得高效, 不是单一从教师方面改进, 也不是单一从学生方面改进, 而是要用一种交流包容的态度去促进学生、教师、课堂三者的人文融合, 初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接受新事物、新学科的黄金时期, 教学工作中必须对此多加重视, 不断创新改进物理教学课堂, 寻找物理教学与科学人文素养的最佳融合, 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使教育兴国成为现实。
摘要:教育是兴国大计, 必须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相较于发达国家, 我国教育中蕴含的科学人文素养仍处于落后状态, 就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来说, 普遍存在刻板保守现象,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人文素养后会出现明显的“价值上升”效应。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08-12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反思09-0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05-12
王博初中物理万能教学反思06-15
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08-23
初中的物理的教学反思09-14
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11-27
初中物理新课改后06-18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06-20
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