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共12篇)
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 篇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初中物理教师应探索的课题。这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反思如下: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善于制造悬念、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演示实验, 按部就班地做下来, 学生也没多大兴趣, 这样就需要自己改进一下实验器材, 把实验做得有声有色。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 把可乐瓶下端一侧和下部各开一个小孔, 装满水后盖紧瓶盖, 用手悄悄地堵住上面的小孔, 从水槽中提起, 水不会流出来, 然后让一名学生帮老师提一下, 他当然没有注意老师堵住的小孔, 水就会流出来, 反问学生“你怎么把水瓶弄坏了?快给我”, 当老师拿过水瓶时又堵住了瓶上的小孔, 水又不流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就会情绪高涨。
二、根据教材内容增加实验探究成分, 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
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 而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 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 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例如, 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方案完成实验, 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 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 (2) 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用多种新的方案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 而且还学会了“转换法”观察水或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因此, 用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 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三、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器具进行探究活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 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通过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四、设计“一个物理规律用多个实验来探究, 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 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 (1) 硬币跳高; (2) 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 (3) 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 (4) 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 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 让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 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 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 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 也能实现创新。例如用可乐瓶可以做许多实验:声音的产生、光的折射、压强、大气压强、力使物体产生形变、导电性能、摩擦力、浮力等等, 这样的实验环境, 能引导学生求异、求新, 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 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 我们要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 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 篇2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必须先要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调试好每一个试验,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实验的隐含及外延。并能从实验中挖掘出精髓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在这一学年中,我经常研究别人的.案例,并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批判的运用,效果较好。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篇3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或束缚太多都不合理,这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必要指导相结合,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设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然而,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难以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设计意图也不完全明白,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佳。通过反思,意识到再好的愿望和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实,自然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后,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设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学习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主导,学生们依据自己的能力、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思考与讨论。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人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实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唯有如此,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并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性活动要允许学生出错,不能追求活动的完美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各方面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并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實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些都是很正常,正是出现了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笔者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六个小组中的四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最后对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并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三、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我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浅析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4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还较为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自然学科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物理科学在今天学科划分详细的情况下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细分领域。只是把物理纯粹当做自然科学教学,导致物理教学僵化与死板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少情感化教育,注重情感化教育的缺失短时期内可能显现不出不妥,但是长期下来会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较少或落实不够,从而在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上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讲课枯燥、缺乏新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观念中传统的部分进行改进或是鄙弃。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的反思与改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符合认知规律的轨道上来,在物理学习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不再是为了教而教,部分教师将“传道”抛弃了,只剩下“授业、解惑”,导致在角色定位上也出现了些许偏差,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进行反思,重新把教师真正的角色定位找回来,把学生的天空还给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老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引路者”而不是事必躬亲的保姆,成为引路者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篇5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65-01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可以说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 有一系列理论基础, 对于初中物理而言, 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 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 难免会让学生们有一些乏味, 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那么,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保证学生学习效果, 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仅供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参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 创新教学新模式;二是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教学手段, 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创新教学新模式
初中物理学习效果和兴趣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务必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充分备课, 然后讲述给学生。一味的讲授不是学习物理的最佳方法, 要学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们放下戒备, 大胆发言, 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尤其是对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 更要为其创造机会。所以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来主导,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学生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而且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本身来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学启于思, 思启于问”。思考是学习的原动力, 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一般成绩不会太好, 思维也不如善于思考的学生灵活。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物理课堂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 也是学生们茁壮成长, 发展会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人格和提高素质的殿堂, 所以教师的责任远不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好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 有了亲身体验, 学习态度和责任, 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二、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教学手段, 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看似都是一些列的理论和定义, 其实物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物理教师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 还要不断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是一名综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学会怎样与学生交朋友, 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新的历史时期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 紧跟时代脚步。教师还要不断关注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把现实中好的例子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同时也要与其他物理教师多沟通,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在开展课堂教学中, 要利用好科技手段, 丰富教学方法, 把握好实验课堂, 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开展实验课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因为学生一旦走神就很难理解实验的本质, 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 集中学生注意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 因此, 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新的教育大背景下要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 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 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 变得直观、形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 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初中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还在不断的提高当中, 但是在实际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客观讲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可以说还有上升空间, 所以就需要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 共同探讨, 不断反思, 为我国物理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志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硅谷, 2009 (16) .
[2]韦明肯.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时机[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3) .
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反思 篇8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取得,如果物理实验的 教研活动 搞的好,就会花很 少的力气取得较大的收益.物理教学 的时间是 有限的,它不允许 教师无限制的带着学生去做各种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需要迫 切解决的 问题,就是要利 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势必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很多问题需要在物理教研活动上进行讨论,以求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必须要开展好物理组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师之间的合 作,相互取长 补短,从而确定 最佳的教 学方案[1].
二、开展好各种形式的物理实验
1.开展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探索能力的良好机会.从教学现状看,分组实验包括 了验证性 实验与科 学探究性 实验.因此,分组实验在物理实验 教学中的 地位是很 高的,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一般是教师 先讲讲,再强调操 作的步骤 与注意点,并将实验的结果明示给 学生,假如学生 能通过实 验达到预期的结果,说明他实验是很认真做的,给予表扬;假如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实验步骤去做,没有达到 预期的实 验结果,就会给予批评.比如,在利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值的时候,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电流表、电压表、电阻、滑动变阻器等的器件连接好,然后开始做实验.学生在没有实验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未知电阻是10欧姆了,对这个实验也没有什么悬念,兴趣并不浓厚.因为验证性实验没有什么悬念,很难真正的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最多是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已.所以,新课改重点提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能通过科学的 探究体验 研究科学 的整个过 程,并在问题面前想出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上面所说的测量电阻,可以在稍微的变动,让学生思考一下,能不能在使用一只电表(电流表与电压表选一)与滑动变阻器的情况下测出未知 电阻值的 电阻呢?学生感觉 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初中生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喜欢接受挑战.这样,就等于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阀门,他们会通过讨论探索出使用一只电表的方法来测量未知阻值的电阻来.为了使实验教学的改革能取得成 功,学生的素 质得到更 好的培养,教师只依靠单干是不明智的,应该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集体讨论物理实验的改革问题,对哪些实验需要改进的,哪些演示实验可以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大家群策群力争取形成统一的看法.毕竟学校里的教学设备是一样的,学生的整体情况也差不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一起探讨,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体的智慧总比个人的多[2].
2.做好物理的演示实 验.一般说来,每节物理 课上都有 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很多的,它能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验证物理规律,当然,演示实验也不只是这样两个作用,它能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演示实验要现象明显,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为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比如,在学习液体汽化知识的时候,可以演示一个用纸盒烧开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会发问:假如不放水,纸会燃烧起来,纸盒里放了水后纸为什么就烧不起来了呢?说明水沸腾以后有一个什么特性呢?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演示实验的关键是要做好各种准备,要保证现象明显,并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抓好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谓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以前是因为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压缩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空间,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了很 大的教学 上的负面 影响.其实,课外被看着课堂的延伸,开展好课外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把书写大量的作业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选择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多做些实验,或者其他形式的探索活动.比如,学习了机械能之后,可以安排“研究自行车”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完成“研究”工作:自行车上部件中,有哪些是用到杠杆原理的?分别是哪些杠原理?自行车的部件中,哪些是为了增大摩擦的力?哪些是为了减少摩擦的力?骑车下桥时,可以不用蹬,为什么呢?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请你通过查阅资料的手段,说说自行车的发展史,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自行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利用自行车能估计测量某一道路的长度吗?
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 篇9
实验1: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2页,实验要求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或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2: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4页,实验要求对装水的塑料袋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并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现象的显著性?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反映: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明显,是弹簧测力计的问题,还是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太小?
问题2: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前面学习密度的计算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学生往往会据此判定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而不是与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教学中,必须用实验事实来向学生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要选择相同体积不同密度的材料来做实验,那么如何选用材料呢?
三、对于浮力实验教学后的反思
问题1的解决,定性推论: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变化幅度即受到浮力大小与原示数大小的对比,与浸入物体的密度有关。教材94页实验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即浮力大小基本等于原示数大小,或者说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零。可见选取合适密度的材料对实验现象的显著性有影响。
定量分析:不同密度的浸入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对比见表1 (密度单位为:103 kg/m3) 。
结论: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但实际生活中哪些物质符合要求呢?
问题2的解决,使用相同体积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密度不同,但体积相同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浮力与该物体自身的密度无关。需要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
四、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体
制作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笔者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铁皮罐和酒精喷灯熔化白蜡,熔化后倒入纸盒凝固,因为白蜡熔点低,硬度小,容易加工。但是白蜡的密度小于1怎么办?联想到金属合金的方法,可在熔化的白蜡中掺入铅粉 (也可用铁粉等) 。
用反推法来测算,先从演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开始,我校使用的是5 N量程的演示弹簧测力计。实验的物体重量确定为2 N左右,质量不超过200 g。将铅粉掺入熔化的白蜡中,做出密度为5左右的物质,同样方法做出密度为4和3的物质。为了区分不同密度的“蜡块”,需求加入颜料。做好的“蜡块”需要再测定一下密度,不一定是整数,但这种做法能调整密度的大小。这一思路源于经典故事《阿基米德鉴别皇冠》。
五、评价
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10
一、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 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 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 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充实并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 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 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 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 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初中物理;探究;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课堂教育也应该迎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革命。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探究性教学方法融入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探究性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探究性教学的精髓。本文将针对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应用现状做出简单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实质性的建议。
一、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教学
方法
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总结,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和实验能力,但是在自觉性和分析判断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特性,结合探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方向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给学生太多的约束范围,防止阻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下,教师提供指引方向,放任学生自我发展,只要教师保持正确的方向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现象,例如,在传统物理实验教科书上,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物理实验中,在过去,物理教师只是先按照物理课本照本宣科地练一遍,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设计再到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行设计,由于学生对实验的不清楚,造成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难度,既无法展开具体的实验过程,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没有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现有能力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存在着巨大的抑制作用。新课标课程教学的改革,加入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质性的引导,帮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法,并且对几种实验方法做出细致的分析,判断方法的可行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学生在探究实验的时候正确的方向性。
探究性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必将成为发展的主体,这种主体教学模式必须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指导性工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积极参与完善探究性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发挥出应该具有的潜力。
二、探究性教学允许实验误差,鼓励自主性实验教学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总会存在着实验误差,导致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或者实验数据与标准的结论直接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只注重实验结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结论存在一定误差的实验小组,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所在,并帮助解决问题,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帮助学生在又一次实验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管是实验设计之前还是实验设计之后,教师都应该时刻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时刻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度和实验具体过程。对于出现困难的实验小组,教师应该上前去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或者重新设计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展开,在不断的分析和改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开展《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物理实验教学任务时,总会发现有些学生或者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不一样或者实验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教师面对这种问题,可以让所有小组在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在仔细回想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是否出错导致实验结论的错误。然后教师再根据几个实验小组的结论做出评价,指出哪些小组的实验数据存在一定的错误,然后可以调动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完成实验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找出实验的问题所在,这种通过学生之间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引导关系,可以改善传统物理实验落后呆板的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探究性教学只要体现在探究二字,既然是探究,就有可能会出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错误,改正错误,对于学生不能只去批评,应该给予适度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再去展开实验。
参考文献:
范立杰.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及实施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2):55-56.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12
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师利用教育资源来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教育时期, 高效课堂构建应该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来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设置明确而科学的教学目标. 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即面向所有学生, 突出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情感, 帮助他们整合知识技能、学习方法.
二是讲课精炼. 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知识主线, 授课思维要清晰, 把握教学与练习的度. 抛弃过去那种机械灌输的讲课方式, 课堂教学要多将重难点问题、思路方法, 而少讲学生掌握的、不会的.
三是尊重学生. 多指导学习掌握学法,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式的角色蜕变. 努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用鼓舞、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是丰富学习形式. 教师尽量要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组织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式, 使之以不同的学习途径去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实践中消化物理知识.
二、如何打造高效初中物理课堂
1. 创新课堂教学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 课堂教学从知识导入开始, 尽管这个环节时间短, 可是精彩的课堂导入确实教学的一大重点. 就像戏剧的引子, 有制造悬疑的效果, 引发学生的猜测思考, 让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 譬如, 在摩擦力教学中, 笔者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感受, 就引导学生开展“角力”活动. 让一个体格比较健壮的学生手上涂满黄油, 另一个个子较小的学生与之“角力”, 结果是大个子学生输给了小个子学生, 引得学生好奇心十足. 以这种趣味活动的课堂导入方式, 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紧紧抓住, 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 以紧凑的教学步骤来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把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从而使课堂导入达到理想的效果.
2. 科学运用提问技巧
高效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良好互动, 而师生的良好互动则具体表现在课堂问答环节.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以问题的方式来教授知识, 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不断通过思考来回应教师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中可以以论述、对比、综合、概况的方式来锻炼物理学习能力. 教师以巧妙的提问开启学生的“问点”, 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思维训练, 加强学生的思维深度.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或发散思考, 或集中想象, 或逆向思考. 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激励学生找准学习方向, 使课堂秩序更加和谐、平等. 问题设置上, 当堂训练, 具有层次性, 以适合不同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学生学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构建问题平台, 以恰当的提问时机来解决知识障碍, 使学生在新旧知识学习中不断转换角色, 融会贯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沟通更加顺畅, 高效课堂也会由此确立.
3. 善于设置教学情境
要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就应该利用教学情境创设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丰富了教学情境创设层次, 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 利用多媒体将形象的思维转化为可视的教学情境,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独特性展现出来, 也便于初中生有效掌握学习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以视频动画的方式来说明物理问题, 比单纯的板书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 在学习物体运动速度知识时, 笔者以田径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为例, 以田径赛场的激烈比赛来向学生呈现教学知识, 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将所有事物都呈现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上, 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永远记住知识. 教师以实验开启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知识素材, 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对结果进行分析, 既能够让学生探索到物理现象的本质, 还能让他们了解物理规律.
4. 加强课内外作业练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测试和评价. 教师以适当的作业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知识, 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和消化知识内容. 在高效课堂构建中, 很多教师在作业练习环节都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练习目的不清晰. 设计出来的练习题比较普通, 达不到效果. 学生总是在不断重复练习, 既浪费时间和精力, 效果又不佳. 故而教师应该去认真反思练习作业的设计, 认清学和练的辩证关系. 练习不求多但求精, 不求速度快但求效果好, 要能够举一反三. 好的练习设计会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够反馈有效的教学信息. 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学习中的薄弱点, 通过做作业来完成思维转变, 让优秀学生有题目可做, 让后进学生有可做的题, 各有所得, 将使得教师的高效课堂的效果最优化.
摘要:高效课堂以新课改为基本前提, 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要使得物理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果, 让初中物理课堂学习更加优质、高效, 是教师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世龙, 方秀娟.对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深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2.
【初中物理的反思教学法】推荐阅读:
初中的物理的教学反思09-14
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08-12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反思09-0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05-12
王博初中物理万能教学反思06-15
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08-23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12-11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06-20
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06-21
初中物理的创新教学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