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蛔虫病

2025-01-23

少年儿童蛔虫病(共7篇)

少年儿童蛔虫病 篇1

蛔虫感染(又称蛔虫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对14岁及以下儿童危害尤其严重,可以造成贫血、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生长和发育[1,2,3]。为掌握我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切实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科学防制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我市对辖区内部分区(县)1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蛔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县(区)为单位,选择乌鲁木齐市辖区内两个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和两个农(牧)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7-14岁在校儿童

1.2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辖区内7-14岁在校中小学生,先确定调查学校,再以年级分层随机抽样,各区总数不少于400人。其中每岁为一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不少于50人(男女各25人),全市共1600人。

1.3 检测方法

采用粪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改良加藤涂厚检测法相结合检查粪便标本。为做好质控,对样本总数的5%进行平行样本检测,同时对出现形态学阳性及疑似阳性的样本进行二次复核。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蛔虫感染率

全市应抽检学生1600人,粪便蛔虫卵检测共计1600份,共检出蛔虫感染者10人,蛔虫平均感染率为0.63%。

2.2 不同性别儿童蛔虫感染率比较

男生粪检阳性8人,蛔虫感染率0.50%;女生粪检阳性1人,蛔虫感染率0.13%。不同性别儿童感染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62,P>0.05)

2.3 不同地区儿童蛔虫感染率比较

本组感染人群中,男性感染8例,占感染率0.50%;女性感染2例,占感染率0.13%;城区儿童粪检阳性1人,蛔虫感染率0.07%;农牧区儿童粪检阳性9人,蛔虫感染率1.13%。不同地区儿童感染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44,P<0.05)。

3 讨论

据报道,全世界超过70%的国家有蛔虫病流行[1]。2001-2004年全国人群蛔虫感染现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群平均蛔虫感染率为12.72%,分布范围遍及全国。蛔虫感染主要以农村地区为甚,其中贵州感染率最高(42.4%),新疆感染率最低(0.66%)。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明显低于我国许多省、市报道的感染率,也低于国家规定的蛔虫感染率控制在3%的标准。这说明随着乌鲁木齐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卫生知识得到了普遍提高,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卫生行为得到了明显改进,肠道蛔虫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与控制[4]。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牧区7—14岁在校儿童蛔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市区,应引起相关的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市农牧区改水改厕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地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仍给蛔虫感染带来了隐患。有研究数据显示,对我市某农牧区5个乡镇20个监测村采集菜园土壤,蛔虫卵检出率高达86%[5],说明我市农牧区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土壤蛔虫卵污染还是非常严重。

我市14岁以下儿童今后的蛔虫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应继续以健康教育为主,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特别是针对农牧区儿童,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适时开展集体驱虫治疗,加大防治蛔虫感染知识教育,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卫生行为,并对家长、教师和校医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切断粪一手-口传播环节,加强儿童活动场所的环境卫生治理,切实保障我市儿童健康[6]。

摘要:目的:掌握乌鲁木齐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我市儿童防治蛔虫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市区为单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相应辖区内14岁以下儿童以年龄组分层,在每个年龄组内随机抽取不少于400人进行了蛔虫感染监测。病原学检测采用粪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改良加藤涂厚检测法相结合。结果:乌鲁木齐市2013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平均感染率为0.6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蛔虫感染率控制在3%的标准;城区儿童感染率低于农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P=0.011)。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感染率无差异。结论:乌鲁木齐市14岁以下儿童蛔虫平均感染率较低,但农牧区儿童蛔虫感染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

参考文献

[1]纪万玲,张俊红.2011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6):433-434.

[2]高秋珍.某市城乡儿童寄生虫病调查与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7(01):266-267.

[3]冯永胜,宁素珍.2009~2013年晋中市榆次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5,2(02):142-143.

[4]徐宗国.对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9(04):366-367.

[5]潘振宇,李洋,武冬梅,熊凤梅,李媛,成华,张伶俐,梁毅,李幼平.儿童卡氏肺囊虫病药物治疗循证指南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7(02):272-273.

[6]李旻昊.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胆道蛔虫病的临床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05):231-232.

鸡蛔虫病的诊治 篇2

据《中国禽病学》记载, 在我国侵害陆地禽、水中禽的线虫很多, 依侵害禽不同系统而分, 侵害消化道的就有16个品种, 而鸡蛔虫是其中侵害鸡最严重而分布地域最广泛的种类。侵害呼吸道的有5个品种, 除对鸡致害严重外, 引起其他禽的感染并不严重。我国侵害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家禽、野禽、野鸟的蛔虫, 不完全统计约21种, 因蛔虫不但侵害禽, 也侵害人与哺乳动物, 因此, 备受重视, 治疗鸡蛔虫病有验方, 而其他线虫病中兽医防治方剂较少。

1 流行特点

鸡蛔虫是目前寄生在鸡体内最大的一种寄生虫, 呈黄白色, 表皮有横纹, 头端口器官呈三片唇, 属于直接发育型。鸡蛔虫在鸡胃、肠道产卵, 虫卵随同病禽粪便排出体外, 在适宜条件下, 28~30℃下经17~18d, 卵脱壳并留壳中成为幼虫。幼虫暴露于鸡场被鸡食入则感染。鸡蛔虫可通过患病鸡群水平感染本群。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 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在鸡群中各种年龄鸡都有感染, 但是由于幼鸡抗邪力弱, 发病严重, 而且死亡率也高。

2 病因病机

蛔虫卵由鸡食入与水谷潜行到十二指肠, 在十二指肠后端这个“孵化器”中9d便孵化为幼虫, 幼虫随同肠壁吸收精微物质之机潜入肠肌之中, 因虫体逐渐生长发育, 并用口器咬伤肠肌, 造成破裂或渗出血。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坏其组织结构, 17~18d后重返原位, 直到发育成熟, 然后再产卵。蛔虫致病是破坏肠黏膜及肠绒毛, 造成破伤出血, 出现炎症, 并引起其他疫菌并发症。尤其是造成血与津液失常后的病症。

3 主症

蛔虫侵入小肠在肠壁大量生长发育, 夺取血脉输布给鸡体的精微物质, 并经口器散毒, 致使肠先发炎症而后化脓, 严重者甚至穿孔或创灶阻塞, 因而造成成鸡营养缺乏, 体瘦, 雏鸡生长发育停滞, 当致血虚亏, 脏腑血脉失养, 造成某一脏腑乃至全身虚症, 患病鸡常出现呆立呆卧, 行动无力, 成鸡肉冠肉垂苍白。当肠受侵严重, 小肠运化失常, 会出现排白色稀便。当肠阻塞时, 鸡出现不思饮食, 饮食废绝, 衰竭而死。鸡感染蛔虫, 易发球虫病、呼肠病毒等并发症, 治疗时要全面考虑, 辨证施治。

4 防治方剂

治宜驱虫, 养血补血。

方剂1:川楝皮2份, 使君子2份。用法:共研细末, 加面粉, 水拌制成黄 (绿) 豆大小药丸, 给禽每日服1丸。注意:川楝皮毒性大, 尤其是外层黑皮毒性更大, 用时必须用刀刮除黑皮再入药。方剂2:驱虫散:槟榔籽125g, 南瓜籽75g, 石榴皮75g, 研成粉末, 按2%比例拌于饲料中, 空腹喂给, 2次/d, 连用2~3d。方剂3:苦楝根皮汤:鱼苦楝树根皮25g, 水煎去渣, 加红糖适量。按2%比例拌入饲料, 空腹喂给, 1次/d, 连用2~3d。方剂4:使君子7g, 贯众5g, 槟榔2g, 石榴皮5g, 二丑7g, 大黄3g, 芒硝4g。粉碎, 按2%比例拌料饲喂, 喂前停食半天。方中使君子专驱蛔虫为君药;贯众、槟挪、石榴皮驱杀肠虫, 以增强君药的驱虫之功效为臣药;芒硝、大黄、二丑通肠泻下, 促使虫体排出为佐使药。诸药合用, 有驱杀蛔虫, 通肠泻下之功。方剂5:嗉囊注射汽油 (或煤油) , 注射1~2m L/kg·bw。注射前先把鸡喂饱, 使嗉囊膨大, 便于注射。汽油能使蛔虫中毒死亡, 对鸡毒性小, 比较安全, 投药3h后即可排虫。方剂6:口服烟草粉, 在饲料总量中加入2%烟草粉, 让鸡自由啄食。每天早晚1次, 连喂2d。也可以用0.5~1g的熟烟丝, 浸水后揉成黄豆大小的团粒喂服, 驱虫效果好, 而且没有副作用。方剂7:南瓜籽散:南瓜仔100g, 焙焦, 为末, 拌米饭喂5只成年鸡。

5 西药防治

5.1 治疗

(1) 磷酸左旋咪唑20mg/kg·bw,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2) 丙硫苯咪唑5mg/kg·bw,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3) 驱蛔灵 (枸橼酸哌嗪) 200mg/kg·bw,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或配成0.1%~0.2%水溶液饮服。 (4) 亚砜咪唑5mg/kg·bw,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5) 抗虫灵 (噻嘧啶) 60mg/kg·bw,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6) 酚噻嗪 (硫化二苯胺) 500~1000mg/kg·bw, 每只鸡总量不得超过2g, 拌入饲料中一次喂给。

5.2 驱虫

放养猪蛔虫病的防治 篇3

1 蛔虫的形态及生活史

猪蛔虫是猪体内最大的胃肠道寄生虫,成虫为淡红色或淡黄色,雄虫长15~25 cm,雌虫长20~40 cm,寄生于小肠肠腔,以粘膜表层和肠内容物为食。成虫雌雄交配受精产生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8~30℃时经10 d在卵壳内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13~18d的生长和一次蜕化变成为第二期幼虫,3~5周后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破壳而出钻入肠粘膜,开始在猪体内移行,多数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循经门静脉到肝脏,少数钻入肠壁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管,再钻出淋巴结进入腹腔,经肝被膜钻入肝脏。进入肝脏内的幼虫经4~5 d,在肝脏内第二次蜕皮,变成为第三期幼虫,随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毛细血管,穿过肺泡壁进入肺泡腔,约在感染后12~14 d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随后离开肺泡,经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随粘液到达咽部进入口腔,再被吞咽,经食道、胃返回小肠,进行最后一次蜕化,发育为成虫。从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发育成为成虫需经2~2.5个月。

2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随着猪只的年龄大小,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比较严重。

感染早期,在幼虫移行期间,肺炎症状明显,表现轻微的咳嗽,呼吸加快,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0℃左右。较为严重的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缺乏食欲,或者食欲时好时坏,有异嗜癖。多喜躺卧,不愿走动,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导致死亡。病猪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逆立,有的生长发育受阻,变为僵猪。严重病例,呼吸困难,急促不规律,常伴发沉重而粗厉的咳嗽。如果成虫大量寄生时,常扭转成团导致肠道堵塞,此时病猪表现为剧烈的腹痛,食欲废绝,严重的造成肠壁破裂,若没有及时发现可导致死亡,有时蛔虫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蛔虫病。病猪初拉稀,体温升高,不吃,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腹部剧烈疼痛,四肢乱蹬,多经1周死亡。

3 病理变化

用3头不同发病时期的病猪进行解剖,发病初期,小肠黏膜出血,轻度水肿,浆液性渗出,肝脏出现出血点,肝组织混浊肿胀,脂肪变性,有时出现肝脏局灶性坏死,有时在肝组织中,发现暗红色的幼虫移行后的虫道。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造成肺组织小点出血,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和暗红色斑点,肺组织致密,导致水肿,肺泡内充满水肿液,肺病变组织沉于水,此时,在肺组织中常可发现大量虫体。后期,肝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小肠中可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数量少时,肠道无明显的变化。寄生数量多时,可见有卡他性肠炎,肠黏膜散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甚至可见溃疡病灶。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病理剖检确诊。

4.1 涂片检查

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查虫卵一般1 g粪便中虫卵数量大于等于1 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

4.2 蛔虫幼虫检查法

在肝和肺组织有蛔虫病变和幼虫,可以采用贝尔曼法检查幼虫。具体方法为:将病变的肝组织或者肺组织撕碎,放于铁丝网筛上 (网筛事先置于漏斗上,漏斗下用胶管连接1个小试管) ,随后加入40℃的温水,放置1~2 h,随后,取试管底部沉渣检查,可以发现幼虫。

5 治疗

5.1 敌百虫,100 mg/(kg体重),拌料。

5.2 左旋咪唑,10 mg/(kg体重),口服。

5.3 丙硫苯咪唑,10 mg/(kg体重),一次口服。

5.4 平时应进行预防性驱虫,妊娠母猪:产子前15 d驱虫1次。断奶子猪:断奶后15 d驱虫1次。其他猪群:每3个月驱虫1次。

6 预防

6.1 定期按计划驱虫,每3个月驱虫1次。

6.2 避免猪粪污染。仔猪断奶后尽可能饲养在没有蛔虫卵污染的圈舍或放牧地。

6.3 保持猪舍和运动场清洁。猪舍应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猪圈内要勤打扫,勤冲洗,勤换垫草。定期消毒。

6.4 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要运到距猪舍较远的场所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

6.5 饲料、饮水要严防被猪粪污染,做好灭鼠、灭蝇工作。

6.6 根据猪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使用相应的全价饲料,尤应注意断奶仔猪的营养,以增强猪抗感染的能力。

7 讨论与小结

7.1 本病流行极广,农户饲养的猪群都有发生,由于病猪死亡率低,畜主往往忽视驱虫,这也是造成本病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7.2蛔虫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雌虫每天可排出虫卵11万~28万个;旺盛时每天可产卵100万~200万个, 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 000万个, 这样高的产卵力是造成环境和猪舍污染严重、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

7.3虫卵的发育过程都在虫卵的卵膜内进行, 虫卵的卵膜可防止化学物质侵蚀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并可阻止紫外线的作用, 生存力极强。从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发育成为成虫需经2~2.5个月, 因此, 每年只进行春秋两季驱虫, 不能有效阻止放养猪感染蛔虫病, 必须每3个月进行1次驱虫。

7.4蛔虫卵的蛋白质外膜, 很容易牢固的粘在许多物体表面, 难以把它清洗掉, 地面缝隙可成为虫卵的大本营, 即使冲洗也很难完全清除, 加以虫卵数量巨大, 所以猪舍和放牧地常成为蛔虫病感染和流行的疫源地。

放养山鸡蛔虫病的防治 篇4

1 临床症状

患鸡精神沉郁、萎顿、食欲减退、顽固下痢,粪便有时混有血迹;行动缓慢、翅膀下垂、羽毛蓬松、鸡冠和黏膜苍白,机体消瘦,最后胸肌像“刀刃”一样。上述所述症状,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长瘦病”。日龄大的鸡抵抗力强,成年鸡中带虫者,临床症状也不明显。

2 剖检变化

病死鸡普遍表现为机体消瘦,肝脏淤血呈暗紫色,小肠扩张,肠壁肿胀变硬,有时存在出血点,肠内黏液增多,有虫体,有的鸡存在大量虫体引起肠阻塞,其中有1只鸡的胃内有蛔虫54条,长的有10cn多。

3 实验室检查

取50%甘油水一滴置于载波片上,然后用火柴棒取黄豆大小的小粪块与上液混合,将较粗的粪渣推向一侧,盖好波片即可镜检。镜下可见虫卵呈椭圆形,灰白色,膜厚、内含胚细胞。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5 治疗

(1)烟叶500g、水2000ml浸泡8~12h,其浸汁呈棕红色,服药前停食14h,先令其饮1%食盐水,后饮服烟叶汁,每只2~4ml,间隔3d再服一次即可。

(2)左旋咪唑20~30ml/kg体重,混入饲料内喂服。

(3)槟榔20g、石榴皮、使君子各25g、乌梅2个,加水浓煎,拌料内服。

(4)槟榔子125g、南瓜子75g、石榴皮75g研为细末,按2%拌料内服,有前停食空腹喂给,2次/d,连服2~3d。

(5)伊虫清(阿苯哒唑-伊维菌素,江西农科院兽药厂生产)每50kg饲料添加1包(100g),连用5~7d。

6 预防措施

(1)驱虫。雏鸡育雏结束后,放养20d后进行第一次驱虫,每隔40~50d驱虫1次。

(2)粪便处理。放养鸡由于在山坡或果园内,环境处理难度大,应尽量将粪便及垫草放在指定地点进行生物发酵。

(3)在同一地方放养的鸡,如果不同日龄应严格分群。

(4)加强饲养管理,营养要全面,特别要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以及微量元素的需要。

一例犬蛔虫病的诊治 篇5

1 发病症状

该犬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 可视黏膜苍白, 有贫血症状, 经常出现呕吐、腹泻现象。腹围稍膨大, 被毛脏乱无光泽。偶尔出现癫痫性痉挛, 触诊腹部, 病犬反应较强烈, 疑有腹痛现象。根据犬主对其腹泻物的描述, 常见5 cm左右细长淡黄白色虫体。

2 镜检

现场采集少量犬新鲜粪便进行镜检, 具体方法为:在显微镜载玻片的中央滴1滴生理盐水, 用火柴棒挑取少量粪便, 置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 均匀涂布。在低倍镜下加盖玻片后检查, 再换高倍镜证实。经显微镜观察, 可见卵圆形虫卵, 卵壳较厚, 且粗糙不平, 似麻点状。大小约为60μm。根据临床表现及显微镜检查, 可判定为犬蛔虫病。

3 犬的蛔虫分类

犬蛔虫可分为狮弓首蛔虫、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 前2者分别主要发生于成年犬、幼犬。但2种蛔虫对成年犬来说均为终末宿主。猫弓首蛔虫在犬中寄生很少。

4 犬蛔虫生活史

犬通过粪便排泄将蛔虫卵排出体外, 条件适宜时, 排出的卵经10 d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如不及时清理粪便和消毒犬舍, 可感染饲料及饮水, 当幼犬吞食虫卵后, 可在小肠发育成幼虫。幼虫通过肠壁经淋巴系统进入肠系膜淋巴结, 然后通过血液进入肺部、肝脏, 幼虫在感染的第5天, 数量在肺中达到高峰[2,3,4]。后幼虫经肺泡、支气管、细支气管、气管、喉部进入胃部, 再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这个过程需要4~5周。感染蛔虫的犬年龄较大时, 幼虫多经血液被带到身体各组织器官内, 形成包囊, 幼虫在包囊内生活但不发育。体内带有包囊的怀孕母犬, 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这就是有些幼犬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即可有蛔虫呕出或经粪便排出的原因。另外, 新生犬还可通过吸入初乳而引起感染, 感染后幼虫可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

犬蛔虫在犬肠道内寄生, 虫体比较粗大, 寄生量不等。蛔虫在狭窄的小肠中, 对肠道机械性刺激最为严重, 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卡他性肠炎、出血。尤其在发热、饥饿、环境与食物改变时, 犬蛔虫活动频繁, 进入胰管或胆管、胃中, 使犬出现腹痛、呕吐、黄疸等症状。当虫体成团时, 肠管阻塞, 容易发生肠套叠, 使犬肠穿孔甚至坏死。当小肠内有大量寄生虫时, 由于蛔虫吸收了犬的许多营养, 从而使犬出现发育不良的症状, 如贫血、消瘦等。蛔虫在犬体内进行发育时, 其分泌的毒素使犬的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发生中毒, 出现贫血、神经症状及过敏反应[5,6]。蛔虫在肺中移动时, 有咳嗽症状, 重者甚至发生肺炎, 体温升高。患犬腹痛, 不停地鸣叫。当患犬有梗阻或套叠时, 病情加重, 不排便。

5 治疗

治疗犬蛔虫病的药物很多, 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 (1) 驱蛔灵, 用药量为200 mg/kg·体重, 一次内服, 次日早晨再服用1次, 可完全清除成虫及幼虫。 (2) 史克肠虫清 (阿苯达唑) , 幼犬可一次性服用0.5~1.0片。体型较大的獒犬、狼犬等可一次服用2片。 (3) 1%伊维菌素, 可按照0.03 mL/kg·体重进行皮下注射[7]。 (4) 中药。贯仲10 g、木香10 g、槟榔15 g、鹤虱10g、使君子10 g、雷丸10 g、巴豆l个, 共研细末, 拌在饲料中, 每次10~15 g, 分2 d服用。以上药物最好首次用药10 d左右再用1次, 这样治疗更彻底。如果是用于预防, 一般每3个月用药1次即可。

经过上述用药治疗, 同时口服补铁口服液 (缓解贫血) , 加强营养, 对犬舍进行清除粪便, 全面消毒处理后, 该犬已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 犬蛔虫病和人蛔虫病是有区别的, 虽然人也可以感染犬蛔虫病, 但是人不是犬蛔虫的终宿主, 也就是说它是误食进去的, 比如病犬排出的虫卵污染了食物, 人将食物吃进去了也可以感染, 但在人体中虫卵不会发育为成虫[8,9,10]。当人得了犬蛔虫病, 蛔虫幼虫或者虫卵在人体移行过程中可以刺激周围的组织, 特别是可以在肝脏出现肉芽肿。此时人如果做B超, 可能会发现肝脏有一些回声不均的表现。同时在血常规检测中, 会发现体内嗜酸细胞很高。尽管人感染了犬蛔虫, 不会最终发生成虫蛔虫病, 但是由于犬蛔虫进入人体后, 可能出现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会对患者造成比成虫蛔虫病更大的危害。因此, 从健康角度来说, 人类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感染犬蛔虫的猫、狗, 从而减少发生犬蛔虫感染的几率[11]。

因此, 广大养犬爱好者应特别注意犬舍的清理消毒工作, 注意环境、食槽、食物的清洁卫生。对犬要养成定期驱虫的习惯, 这样才能确保爱犬和主人的健康。

摘要:犬蛔虫病是由蛔虫科的弓首蛔虫寄生于犬小肠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尤其是3月龄以内的犬感染率很高。常导致幼犬生长发育迟缓, 甚至引起死亡, 同时也常引发幼犬肠套叠。结合一例蛔虫病临床诊治研究, 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以为广大养犬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犬,蛔虫病,诊治

参考文献

[1]谢三星.药到犬病除[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犬猫疾病诊治与护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3]李香芝, 齐自同, 闫秀辉.一例幼犬蛔虫病的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05 (7) :42.

[4]张玲, 郑国清, 郑娟.宠物犬蛔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 2007 (11) :61-62.

[5]刘秋, 王前光, 颜素洁.长沙县就诊宠物犬消化道寄生虫的调查[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2) :160-162.

[6]董婕, 朱磊, 陈前波, 等.上海地区家犬肠道线虫感染的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 2001 (1) :113.

[7]周桂兰, 祝俊杰, 赵德明, 等.北京市犬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兽医, 2004 (5) :33-34.

[8]彭金山, 景锐, 刘岩奇.北京市崇文区2009年犬猫传染性疫病调查与分析[J].北京农业, 2010 (24) :54-55.

[9]花琴, 陈江, 张库食, 等.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诊治体会[J].养殖技术顾问, 2012 (5) :101.

[10]刘运海, 夏远东, 宋丽华, 等.犬蛔虫病的诊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7 (1) :88.

仔猪蛔虫病的防制措施 篇6

1 临床症状

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随着猪只的年龄大小, 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比较严重。感染早期, 即幼虫移行期间, 肺炎症状明显, 表现轻微的咳嗽, 呼吸加快, 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到40℃左右。较为严重的病例, 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缺乏食欲, 或者食欲时好时坏, 有异嗜癖。多喜躺卧, 不愿走动, 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 导致死亡。病猪营养不良, 消瘦, 贫血, 被毛粗乱逆立, 有的生长发育受阻, 变为僵猪。严重病例, 呼吸困难, 急促不规律, 常伴发沉重而粗厉的咳嗽, 如果此时病猪并发流感、猪瘟、猪气喘病时, 往往由于蛔虫的幼虫在肺脏的协同作用, 而使猪只的病情加剧, 导致死亡。此外, 病猪表现为渴欲增加、呕吐、流涎、拉稀等症状。此时多喜卧, 不愿走动。如果成虫大量寄生时, 常扭转成团导致肠道堵塞, 此时病猪表现为剧烈的腹痛, 食欲废绝, 严重的造成肠壁破裂, 若没有及时发现可导致死亡, 有时蛔虫进入胆总管, 引起胆道蛔虫病, 或者进入胰管, 堵塞胰管, 由此引发胰管和胰脏的疾病。以上情况经常出现, 猪初拉稀, 体温升高, 不吃, 以后体温下降, 卧地不起, 腹部剧烈疼痛, 四肢乱蹬, 多经4~8 d死亡。

2 病理剖检

初期有肺炎病变, 肺组织致密, 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肺和支气管等处可发现大量幼虫 (用幼虫分离法处理后) 。成虫少量寄生时没有可见病变, 寄生多时可见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 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因胆道蛔虫症而死亡的病猪, 可发现蛔虫钻入胆道, 使胆管阻塞。病程较长的, 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 胆汁外流, 胆囊内胆汁减少, 肝脏黄染和变硬等病变。

3 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病理剖检确诊。

(1) 直接涂片查虫卵。

一般1 g粪便中虫卵数量大于等于1 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蛔虫的繁殖力很强, 用直接涂片法很容易发现虫卵。

(2) 饱和盐水漂浮法。

首先配制饱和盐水, 将380 g的氯化钠 (或食用盐) 溶解于1 L热水中, 冷却至室温备用。取10 g粪便加饱和盐水100 mL, 混合均匀, 通过60目铜筛过滤, 滤液收集于三角瓶或烧杯中, 静置沉淀20~40 min, 则虫卵上浮于水面, 用一直径5~10 mm的铁丝圈, 与液面平等以蘸取表面的液膜, 抖落于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

(3) 蛔虫幼虫检查法。

在肝和肺组织有蛔虫病变和幼虫, 可以采用贝尔曼法检查幼虫。具体方法为:将病变的肝组织或者肺组织撕碎, 放于铁丝网筛上 (网筛事先置于漏斗上, 漏斗下用胶管连接一个小试管) , 随后加入40℃的温水, 放置1~2 h, 随后, 取试管底部沉渣检查, 可以发现幼虫。

4 防制措施

(1) 预防。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制措施 (1) 搞好环境清洁卫生, 注意栏舍卫生, 勤打扫, 勤换垫草。 (2) 猪粪便集中发酵腐熟处理, 杀死虫卵 (3) 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 防止被粪便污染。 (4) 定期驱虫:仔猪产下50~60 d驱虫1次, 以后每隔3个月驱虫1次, 母猪在隔离仔猪后配种前驱虫1次。

(2) 治疗。

可口服精制敌百虫0.10~0.15 g/kg体重。最大用量成年猪1头不可超过7 g, 1次/d, 连服2 d, 疗效很好。仔猪可用盐酸左旋咪唑片, 10g/kg体重, 成年猪最大用量不可超出600 g。

5 小结与体会

(1) 保持猪舍和运动场清洁。

猪舍应通风良好, 阳光充足, 避免阴暗、潮湿和拥挤。猪圈内和运动场要勤打扫, 勤冲洗, 勤换垫草。定期消毒。场内地面保持平整, 周围须有排水沟, 以防积水。

(2) 猪粪的无害化处理。

猪的粪便和垫草清除出圈后, 要运到距猪舍较远的场所堆积发酵, 或挖坑沤肥, 以杀灭虫卵。

(3) 严格控制引入病猪。

在已控制或消灭猪蛔虫病的猪场, 引入猪只时, 应先隔离饲养, 进行粪便检查, 发现带虫猪时, 须进行1~2次驱虫后再与本场猪并群饲养。

(4) 定期驱虫和治疗。

被猪蛔虫卵污染的猪圈, 每年春秋两季对猪群进行2次驱虫, 但对仔猪应在2月、4月、6月龄时各驱虫1次。驱虫后必须收集圈舍内粪便及虫体发酵处理。驱虫用药有:5%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5~6 mg/kg体重, 肌肉注射;左旋咪唑片, 8 mg/kg体重, 1次口服或拌入饲料喂服;丙硫咪唑, 5 mg/kg体重, 配成悬浮液灌服或拌料喂服。发病时直接用上述驱虫药治疗。

(5) 加强饲养管理。

超声在肠道蛔虫病的诊断价值 篇7

1.1 一般资料

在农村蛔虫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尤其是在幼儿人群中发病最多。我超声科自2005~2008年检出门诊和住院肠道蛔虫病人共83例。其中小儿80例, 余3例为成人女性。均因腹部不适, 或伴有阵发性腹痛, 体检多无腹膜刺激征。

1.2 方法

我科采用飞利蒲超凡彩超和GE-730彩超, 探头频率腹部2.5~5.0MHZ, 浅表7~12MHz。首先采用腹部探头做常规检查, 能发现明显的较大的肠道蛔虫, 再用高频浅表探头细心反复检查, 并加压尽量排开肠道气体, 避免遗漏。

2 结果

统计83例病人中, 80例小儿均因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脐周痛, 其中一部分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多动、磨牙、夜惊, 来作超声常规协诊。30例腹部探头检查即清晰显示肠内蛔虫回声。余53例病人在高频浅表探头下发现蛔虫。3例肠道蛔虫病人蛔虫扭曲、绳绕, 肠管扩张, 引起不全性肠梗阻。1例除肠道蛔虫外发现胆囊蛔虫。2例成人女性, 因腹部不适来门诊做常规检查, 无意中发现肠管内多条蛔虫。经对症治疗, 很快痊愈。1例亦为成人女性, 因阵发性腹痛、呕吐、食欲不振, 经住院半月分别按阑尾炎、胃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神经性腹痛均治疗无效, 来彩超室做协助诊断。发现肠道内蛔虫, 经驱虫治疗后, 2d痊愈出院。所有肠道蛔虫纵切呈弯曲平行管征, 见如图1, 内径3~5mm不等, 横切为“O”号征, 有时可见蠕动。

3 讨论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产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的反应, 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 可引起营养不良, 精神不安, 失眠、磨牙、夜惊等。肠道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 但受到各种刺激 (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 后易使蛔虫骚动, 并可引起并发症, 常见的有: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 蛔虫向上逆行可由鼻、口腔排出, 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 并由外耳道排虫, 偶尔蛔虫可达喉或气管, 引起窒息。近年来, 随着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 肠道蛔虫病明显减少, 但现在仍为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还需高度重视, 尤其高发于小儿, 要普遍诊查、诊治。成人蛔虫病因发病率较低, 故警惕性不够, 而导致漏诊、误诊。所以早发现、早治疗, 避免并发症, 应为肠道蛔虫病的诊治工作要点, 超声检查以简单、高效, 可重复, 无辐射, 而成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肠道蛔虫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近年来我科诊断肠道蛔虫患者随访、分析。结果肠道蛔虫患者经治疗, 症状很快消失, 复检蛔虫已排出。结论超声诊断肠道蛔虫有较高临床价值, 可作为肠道蛔虫症影像学检查首选方法。

上一篇:大气质量评价下一篇:多样化特色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