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2024-09-25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精选6篇)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篇1

互动模式主要摒弃了传统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知识的传递,主要以参与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基础。在以互动式为主的英语教学中,不仅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达到素质教育地标准,其在教学中具有实用性和高效率性。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互动式教学是由Ken Goodman在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一门语言可以视作为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听说读写的拆分。学习了分离的各项知识点,并不意味着掌握了一门语言,词汇、语法等单个项目仅仅是构成语言的几个小部分。互动教学主要本着平等、民主、和谐的原则,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实现师生良好互动、良性参与、优质课堂的教学标准。因此,教师开展任何活动,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将教室塑造成学生学习英语,进行交流的主要场所,以期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处于其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不断探寻新事物,新知识,此时,在课堂中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学效果。

二、存在问题分析

1.未创新教学方式。目前,国内许多中学在英语的教学上,仍然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局限于教师进行大量知识的讲解,学生记笔记的阶段,本来这种方式就难以取得成效,而学生在这种收效甚微的教学方式下采取了错误的学习方式,盲目的将教师讲解的内容统统记下来,忽略了真正去理解内容,这样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效果差,而且长期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另外,英语的学习涉及到大量的背诵,积累词汇量、句型句式、语法等都需要记忆,繁杂的内容会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学习英语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想必传统教学方式是难以解决这种情况的。

2.内容无趣且忽略口语锻炼。语言是构成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英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而反观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的设计,主要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主,关于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介绍非常少,再加上教学方式的局限,不注重英语课外知识的拓展,学生真正所获得的英语知识比较匮乏。另外,口语表达也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现在往往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但与其进行英语对话时,则显得手足无措,无法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如今初中教学主要局限于英语语法、词汇的学习,对学生的“说”不够重视,相应的课堂中缺乏相关训练,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上不去,同时也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可行的解决方案

1.做好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教师需针对该次课的内容设置一个合理的导入环节,可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话题在开课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等,这样可使学生迅速融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另外,学生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可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下次课的课文、生词等进行预习,将不懂的地方划出来,以便上课讨论。还可就课文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例如,一些涉及到国外节日、习俗的课文,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具体的信息,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度。总之,良好的互动学习语言师生间的共同努力。

2.做好课堂中的各个环节。1)进行情景创设,角色扮演。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多样教学工具,利用丰富的资源,创设出一种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近的情景,使其在愉悦的情景中不断获得知识。另外,在特定情境下,鼓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不光要说得好,还得演得好。利用这种欢快的学习环境,可是学生得到放松,争先表现自己,最终获得并巩固知识。2)开展游戏环节。通过开展游戏进行英语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体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学习了天气方面的知识时,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天气类词语的比拼,并用所列举的词造句,并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将小组机制与游戏紧密结合,尽可能地发挥课堂效果。

3 . 鼓励学生参与有价值的课外活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学生所学课堂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有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复习,加深理解与记忆。另外,还可鼓励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英语角,提升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鼓励同学间进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英语交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结语:初中英语的学习主要是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优化课堂效果,须更深入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发挥其优势,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邓觉晓.初中英语课堂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6:13-14.

[2]郭海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模式探讨[J].学周刊,2015,35:91.

[3]张小琴.“互动—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5,14:40-41+47.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篇2

一、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

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

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第一,明确研讨内容,成立研讨小组。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研讨过程,明确研讨项目。教师提前布置好本专题的研讨题目,并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确本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形式以及研讨的角度和方法。小组是一种高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原则上以 4-6 人为宜,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以唐、宋、元、明、清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小组既要进行对唐、宋、元、明、清诗歌作横切面式的个体解剖,又要作诗歌发展演进历程纵向规律的分析。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对一个朝代诗歌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再汇总并分析诗歌的演进历程。

第二,小组课外收集资料,形成研讨观点。这一步骤是研讨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步骤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讨并形成观点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求各研讨小组按照研讨任务提出 3-5 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资料的共享、比较各自研讨方案的优缺利弊,最终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再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学生课堂研讨答辩,教师总结提升。在课堂研讨阶段,各研讨小组依次陈述对研讨内容的认识与观点,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研讨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课堂答辩过程是研讨小组对整个研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各个小组展示思维方法、交流得失的过程。通过答辩和总结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了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堂研讨结束后,指导教师再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不足。

(三)改进课程考核、考试办法

平时做一两次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古代文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属于典型的终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在古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将是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 40%,主要包括研讨小组的课下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自学情况、出勤等;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占 60%,考试内容应当涵盖“基础知识”、“小组研讨”、“创新思考”三部分,既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互动研讨教学法;内容实践

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科学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互动研究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建立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一、互动研究式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内涵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视为一种动态化的交流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教学形式的建立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数学课程的建立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探讨实现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高中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职业高中数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尝试

1.数学概念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究

在职业院校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互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实施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反映客观的实施情况,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其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多元性,而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现阶段职业院校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单地设置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建立情境导入的课程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教学材料,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境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讲解公共点的基本情况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空间中的直线a与平面b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

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交流形式,

从而为学生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氛围,通过概念教学模式的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最后,在探究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本的学习体系,通过对知识的巩固,优化基本的课堂训练模式,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2.实现测验讲评的互动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职业院校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数学测验评价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掌握自己存在的不足,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函数变化的同时,实现互动学习,从而为整个课程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测评模式的建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而在问题生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平等学习氛围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讲解“集合”的相关习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基础题目,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定义,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互动式研究教学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创设情景化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实现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建荣.职业高中数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探析[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5).

[2]郝佳琦.高中数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3.

士官原理课中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法 篇4

关键词:士官,原理教学,互动研讨式

目前, 在士官原理课的学习中普遍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难以激发士官学员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士官学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则能实现从讲授式到互动研讨式的转变, 即把教员对学员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变为教员指导学员研究问题和讨论交流的互动研讨式, 把教学工作重点转向培养士官学员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提高士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一、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士官学员对原理课的浓厚兴趣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位士官学员的个性, 平等对待不同层次士官学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 在研讨过程中, 使每一位士官学员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个性, 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形成一种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的课堂气氛。让士官学员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短处, 同时体会到研讨成功的成就感与喜悦感, 形成一种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强调了士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教员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动性, 让士官学员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士官学员, 而教员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 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

(三)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士官学员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师生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以教员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 而代之以士官学员自学为主, 教员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三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 它符合士官学员的心理特征, 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 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使士官学员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人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显得极为重要。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课堂的含义得以延伸, 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和电子网络, 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 缩小了学院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士官学员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 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二、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所谓“互动研讨式”教学, 就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它通过士官学员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 展开课堂讨论或交流, 教员最后对问题进行归纳、小结, 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来看, 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一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一) 提出课题

教员先讲课程的导论, 使士官学员对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然后, 将全部士官学员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 教员告知士官学员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二) 独立探索

士官学员按教员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资料, 主动思考:这个部件为什么能够稳定工作?怎样才能保证稳定工作?然后把自己分析和研究的结果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尽量使自己的研究结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三) 小组交流

士官学员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 展开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士官学员在班上集中讲课;各小组之间分享成果, 展开讨论, 进行思想碰撞, 使其对内容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对共同质疑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此问题进行再探索。

(四) 大班讲评

由各小组推选的士官学员在全班登台讲述, 然后师生一起评议, 教员进行综述。教员对共同质疑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讲评。

(五) 总结提高

每位士官学员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文章,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三、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在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燃烧室工作原理”这个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 探讨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

题目:燃烧室工作原理;学时:4小时;教学场所:教室、实习室、实验室;教学目的:通过对稳定燃烧定义的理解及对如何保证燃烧室稳定燃烧的分析, 使士官学员掌握燃烧室稳定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明确为实现燃烧室的稳定燃烧所采取的措施及原因, 深刻理解“燃烧室分区、气流分股”的含义及目的;教学重点:实现燃烧室的稳定燃烧所采取的措施及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既保证稳定燃烧又保证部件安全。教学器材:飞机解剖件、燃烧室解剖件、火焰筒、离心喷嘴等。

教学实施基本步骤:

(一) 明确研讨题目。燃烧室工作原理。

(二) 独立准备研究。

备查资料: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发动机原理教材、网络课程等。研究目的:掌握燃烧室稳定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明确为实现燃烧室的稳定燃烧所采取的措施及原因, 深刻理解“燃烧室分区、气流分股”的含义及目的。

(三) 学习小组研讨。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既保证稳定燃烧又保证部件安全。

(四) 大班讲评。

全体士官学员教室集合, 由各组推荐代表进行主题发言, 对重点、难点内容各抒己见, 允许存在不同意见、观点。研讨后要做出主要解题, 对士官学员个别意见不予否认, 可在探讨中逐一解决。

燃烧室稳定燃烧实现条件:如何既保证稳定燃烧又保证部件安全。保证稳定燃烧的基础是找到一稳定点火源, 采取的措施是采用扩散器和旋流器。保证部件安全的措施是采用气膜冷却和燃烧室分区。

方法总结:燃烧室分区、气流分股。

(五) 总结提高。

组织士官学员到实验室进行稳定燃烧实验, 到实习室观察燃烧室构造特点, 并与研讨问题进行对比。总结正确方法, 便于之后的课程学习。

四、运用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士官学员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士官学员的学习能力, 鼓励士官学员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对学员的创新见解要给予充分肯定, 对学员不完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要加以宽容和引导。不怕学员在学习和研讨中出错, 而要帮助士官学员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作磨练意志、完善自我的宝贵财富, 从而帮助士官学员学会如何学习,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信任士官学员的主体地位, 突出士官学员的主体地位, 保护士官学员的主体权益。

(二)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教员的主导地位

在原理课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中, 应充分体现教员主导性和士官学员的主体性, 使教员真正成为士官学员学习的引导者和参谋。教员要充分了解士官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精讲点拨, 特别要重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指导。在指导时, 教员要把握时机, 在不进行取舍干涉的前提下, 适当纠正士官学员的错误观点, 千万不能代替士官学员去研究, 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士官学员。

(三)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探索性

所要研讨的问题一般而言是在之前设计好的, 备课中预见性问题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员所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 体现士官学员自主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可行性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涉及的知识范围适中, 避免题目过于空泛和艰涩。探索性是指在设问时要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能够引发士官学员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

(四)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人们往往忽略或者轻视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 包括兴趣、意志、情感、欲求及人际交往状况等。许多思想家都强调过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影响, 梁启超就说过:“有毅力者成, 反是者败。”在学习中, 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节系统。也就是说, 非智力因素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 成为推动学生进行这样或那样学习的内在动机, 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总之, 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就是以问题启动思维, 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 开动脑筋, 善学、会学、活学。它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会研究, 并且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 改变“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做法, 重能力、重过程、重学生自评与互评, 让评价对所有学员产生激励作用。这样就为真正将士官学员培养成为一个部队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 (48) .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互动,会议综述

第三届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0日~11日, 在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区教育局主办,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承办, 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行政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共400多人参加了大会。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为“课堂有效互动”, 与会者通过课堂观摩、专家点评、学术报告、校长论坛、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形式, 共同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交流了近年来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新经验、新成果, 探求促进课堂有效互动的新路径。现将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思考

对于课堂有效互动的基本内涵和实践途径, 与会的专家和领导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特别是结合近年来的教改实践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改革研究的思路和策略。

1. 课堂互动的内涵与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 什么是“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说, 课堂的班级编制本来就是为有效教学而组织的。“课堂”具有多重涵义, 它不仅是学生学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和社会化的重要天地。学生通过认识他人得以学习, 同时通过反思自己得以学习,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学力的成长。理想的“课堂”原本应是互动的、知性灵动的天地。

什么是“互动”?“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 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 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 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产生的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 这就是“互动”。

“课堂互动”的研究是对传统的灌输主义中心的挑战。它隐含了一个新的教学观, 即“儿童本位”。唯有当儿童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和活动的时候, 才谈得上建构知识。所以, 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程度。“尊重儿童, 尊重差异”, 这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改变“虚假”互动和一言堂的状态, 改变长久以来死气沉沉的僵化的课堂, 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认为, “互动”在社会学意义上是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时空内,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它负载着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关注课堂有效互动的教育价值, 明确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意义, 能让我们在实践中, 站在新的高度, 更好地促进学习方式改变, 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2. 课堂互动研究的宏观视野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 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在考虑教学有效性时有不同的视角,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要考虑教育教学系统的有效运作, 考虑有效教学在整个系统中的着眼点。课堂互动处于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 是整个系统的终端。整个系统的运作, 要靠市教委、靠教研室、靠区县教育局, 大家都要有所作为;但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着眼点和入手处, 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是良好的, 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 我们关注点首先要落到孩子们身上, 眼光要向下。离开了学生, 离开了教学过程, 课堂怎么互动?教学怎么有效?

我们今天教改的着手点和最终的归宿点, 就是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来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们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有差别的;因此讲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关注人的差异性。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有效, 大体上需要做四方面的思考和工作。

第一, 把理念转变成行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获得真正有效的东西, 需要大家一起来观摩、研究、探讨和实践。真正去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 实施有效教学的行为, 取得有效教学的成果。

第二, 激活教学主体。也许在有效教学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的行政部门可以有所作为, 我们的教研室可以有所作为, 但真正的主体是教师和校长。

第三, 创造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多主体性, 一方面需要通过管理为其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通过对宏观世界的准确把握和对微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做到精确、精致和精深化管理。

第四, 下移决策重心。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谁来解决?一定得由最接近实践的人来决定。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或者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可能都直接去问教研员, 希望从教研室得到答案。教研人员是为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的, 但是各种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 还是要依靠第一线的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当然我们的教师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包括提高教学的决策能力。

钟启泉教授认为, “课堂互动”研究要健康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需要有组织上的保障, 这就是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学习共同体”。如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全日本拥有1500所实验学校。他根据实验学校多年来的改革实践, 把“学习共同体”界定为如下三个要素的统一体: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天地;每一个教师成长的天地;每一个家长成长的天地。

近年来, 全国各地都在强调“实践研究” (日本叫“临床研究”) , 但是真正称得上“实践研究”却很少。大量的“实践研究”的报告还属于“工作总结”或是“工作计划”的性质。那么, 何谓“实践研究”?根据国际经验, 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其一, 一定是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引出来, 而又服务于自身的教育实践的问题。即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其二, 一定有理论的介入。理论可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视角、一种认知框架。这里面其实隐含了另一个重要的挑战, 那就是:确立理论与实践、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西尔伯曼在他的名著《课堂的危机》 (1970) 中引述的杜威的一句话。这句话意味深长, 值得我们倾听。他说:“真正的危机在于, 表面上呼唤改革, 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 走回头路”。

二、关于课堂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与会者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研究思路和实施策略, 并结合近年来自身的教改实践, 介绍了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1.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学红指出, 在课堂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 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 少思维的碰撞;缺乏教师的深入启发, 也缺乏学生的深入思考, 合作学习也流于形式。二是不平衡的互动。教师角色定位失当, 走两个极端, 要么绝对控制, 将预设好的信息指向学生;要么放任自流, 对学生缺乏更高水平的引导。三是不和谐的互动。课堂教学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 教师提出的大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问题, 师生间少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为此, 我们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了“好课标准”讨论, 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 教研室出台了《普陀区中小学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 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七条途径。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明确了实现有效互动的六条要求, 对全区课堂教学起到导向、引领的作用: (1) 转变教师角色, 和谐师生关系; (2) 把握学生情况, 预设互动策略; (3) 构建课堂环境, 营造民主氛围; (4) 师生平等对话, 生生合作交流; (5) 提高设问技术, 激发思维兴趣; (6) 开展有效指导, 实施有效评价。

上海师范大学李酉亭教授提出,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同程度上都会运用一定的互动策略, 但在效果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 评判互动有效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和上位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本质应该是一致的, 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教学活动在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的对比达到较为经济的水准。 (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挥。 (3) 课堂教学互动的运用也涵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学习。

课堂中教学互动,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讲授互动型, 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而进行互动。二、讨论互动型, 强调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综合能力等素质而进行的互动。三、情景互动型, 是一种通过形象设计, 采取表演形式的教学互动,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得到情感体验和社会认同。课堂教学中互动是否有效, 关键取决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课堂教学情况是多变的, 这就要求课堂中互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必须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认为, 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和教研员的指导力这三者之中, 校长是核心。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校长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校长的教育思想领导问题, 所谓学校管理, 本质上是教育思想的管理, 校长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引领他的教师团队。第二, 校长的首要职责是了解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知名校长特点之一就是对每个教师的情况非常了解。他们能够专注于研究学校的教学问题, 而不是忙于社会活动和行政事务。第三, 校长站在讲台上应是个强者, 在教学上、学术上过硬。第四, 要研究历任校长的办学经验, 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起作用的凝聚力的核心。总之, 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着能把学校引领到什么高度。

2. 近年来学校教改的做法和经验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做了题为《实现课堂有效互动完善课改的新课型》的发言。他认为, 有效课堂互动应具备四个维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和师本互动。要确保课堂的有效互动, 一是要实施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二是要规范课堂有效互动中教师的有效行为。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探讨有效教学新课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要点。例如完善以有效对话为特征的新课型, 就有三个评价要点: (1) 评师问生答是否有效。即评教师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如提问的明确性、层次性、针对性;提问的发散性、迁移性、激疑性、引探性, ……教师提问技巧的有效性, 如是否有效转移, 是否有效启发, 是否有效追问, 是否有效等待;还要评教师理答的有效性, 如教师是否倾听、是否平等、是否激励等。 (2) 评生问师引是否有效。即评教师是否有让学生提问的环节设计, 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 教师引导是否有效, 是否解决了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还是教师;学生提问中是否有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师应对是否有效。 (3) 评师生协商是否有效。即评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方式、教学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作业练习、学习评价等方面师生协商的有效性。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提出, 应从认识论角度来解读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现在的课堂教学, 特别是公开课, 几乎都有小组讨论。讨论无疑是互动的一种形式, 但是仅从社会学层面来理解合作学习是不够的。怎样从认识论角度来思考呢?杨振宁说过, 他在西南联大学物理的时候, 课堂上老师讲的只能听懂一半, 另一半是在与同学闲聊中搞懂的。这当然有谦虚的成分, 但是至少说明, 像杨振宁这样的智商也有听不懂的时候。再看两堂课。一堂是小学一年级“做中学”, 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你的影子什么样吗?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学生答“能”, 结果四十个学生三十几个画错了。是不是高中生就不会错呢?我教物理时做过统计, 错误最多的是高二的分子运动论, 达40多个。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时头脑里并不是空的, 其中有正确的, 也有许多可能是错误的, 这与学生的经历有关。如果课堂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正确的东西, 那么这种教学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错误的东西挖出来加以碰撞, 与正确的东西作比较, 再放到他们脑子里, 这种教学就叫启发。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目的何在?如果只是一个相异构想, 通过师生对话就可以解决;如果有几十个相异构想, 师生的双向对话就不行了, 就要依靠学生之间的多通道对话, 由此需要小组讨论。所以, 从认识论的角度考虑, 相异构想多的问题更值得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副校长吴群英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出发, 提出了促进课堂互动的几点体会:第一, 有效课堂教学互动的标准是合理有序、积极参与、情绪饱满、学有所获。第二, 有效互动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充分的预设,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从“讲解者、指导者、提问者”变成“学习者、思考者、倾听者、灵活调度者、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第三, 在怎样的情况下, 开展互动是最有效的?首先在学生情绪高昂、兴奋时;其次在学生急于探索、求知时。第四, 互动不能片面、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教师应做到: (1) 追寻互动的合理价值; (2) 过程的展开要有序; (3) 用心观察课堂; (4) 面向全体。

三、关于课堂有效互动的教学方法

本次研讨会安排了“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会”和包括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12节观摩课的听评课活动。在案例分析和评课研讨活动中, 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通过对话交流, 发表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观点。

1. 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课堂互动的作用

上海宜川中学附属学校王浩军校长、洛川学校谷丰老师、普雄学校赵宝琦校长、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骆奇校长在讨论中分别介绍了学校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互动研究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赵宝琦、谷丰介绍了如何通过互动反馈技术增强教学效果的尝试。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环境中, 每个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 (红外或无线) 参与教学, 及时反馈、测评、调查、统计和自动记录, 这是一种有交互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媒体。学生“一人一机”的基于手持式无线通讯移动技术 (“按按按”互动反馈系统、Intel学生电脑) , 结合专题教育网站、交互电子白板和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应用, 使课堂成为1对1增强学习环境。王浩军认为, 智能白板教学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兴工具, 与传统的多媒体系统相比, 具有“技术集成高、资源整合强、交互功能好”的特点和优势。骆奇结合一堂二年级数学研究课的案例说明, 教师要真正认清学生的“认知起点”又谈何容易, 而“互动反馈技术”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有可能即时、全面地获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信息, 提供给教师作为应变教学的客观事实基础, 为课堂教学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提供了一条探索之路。

2. 同课异构研究对促进有效互动的启示

在课堂观摩活动中, 新黄浦实验学校樊曦老师和华东师大附属长风中学熊瑾老师分别执教了八年级语文课《小职员之死》。她们各自以“对结局的真实性有疑问吗?”和“小职员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作为核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一位来自广东东莞的教师认为, 这类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有助于引发思考;阅读教学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先定向阅读再自由解读, 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阅读后再提问定向, 而后一种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市教研室谭轶斌老师认为, 两堂课都注意从文本入手体会作品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容, 核心问题的框架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思考, 至于怎样通过学生的质疑来解决问题, 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铺垫和追问。

兴陇中学牟湘萍老师执教的八年级数学课《几何证明中辅助线的添置》, 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她将添置辅助线的教学和图形运动结合进行了重新设计, 通过有轴对称用反折、没有轴对称用旋转两种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添加辅助线的难点。听课教师充分肯定了牟老师的教学智慧, 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互动式研讨性教学论文 篇6

本教研室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自2012年引入自主研讨互动教学法于医学免疫学教学之中, 效果显著, 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两个班级共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分组

随机选择其中一个班级为研究组 (48名学生) , 即:在教学中引入自主研讨互动教学法;另外一个班级为对照组 (44名学生) , 即:在教学中沿用原有教学模式。

1.3 研究方法

对上述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免疫学实践教学中分别予以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学期末进行教学成果评定。

1.4 自主研讨互动教学方法[3,4]

由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时, 提出诸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一些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的疾患, 要求学生选择出有兴趣的疾病, 利用课余时间参阅图书馆以及网络上的相关文献与内容, 对选择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情况进行了解, 以综述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业, 并计入结业成绩, 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 每组人数不定,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查找以及综述书写, 同时由各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备课, 准备幻灯片, 汇报学习成果, 讲课后可针对这一疾病进行5~10分组的提问与讨论时间, 而后由学生评委根据评分细则进行打分, 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幻灯片制作, 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解疑答惑, 每位同学写出自主研讨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1.5 观察指标

在学期末, 对于两组学生分别进行自制“教学情况调查量表”、“学生能力影响”的评定, 以及“理论及实践考核”, 其中教学情况调查量表主要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 依次评定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类;学生能力影响量表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理论及实践考核则主要由免疫学教研室组织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 每项50分, 共100分, 实践考核由三名经验丰富的免疫学教师进行考核。

1.6 统计学措施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 设定α=0.05,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两组比较, 研究组教学情况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学生能力变化分析

两组比较, 研究组学生各项能力提高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比较

两组比较, 研究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提伦体系, 其各个知识点之间密切相关, 现有教材则多独立成章, 很多内容在前面讲解时由于涉及到后面的内容, 故而造成学生难以理解, 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而我教研室在医学免疫学开始讲解之初, 即重视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大概情况以及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对于医学免疫学形成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 而在后期各个章节讲解过程中, 围绕免疫应答这一主脉络, 展开横向与纵向联系, 便于立体呈现整个知识结构, 同时根据培养学生的需要, 将其与不同学科相结合, 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以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将免疫学与疾病相关联, 更多的联系临床实践, 将临床知识渗透到教学之中, 采用研讨互动教学模式, 由教师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基础与临床的切入点, 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授课过程中, 更多的以问题形式提出, 而不直接向学生解惑, 注重启发与领悟, 如在讲授补体系统前可向学生提出与实践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血型不同会发生输血应?”,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答案, 学生会带着自己的思考, 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或答案, 提高其专业知识能力。

有鉴于此, 自2012年引入自主研讨互动教学法于医学免疫学教学以来, 结果证实, 该模式可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各项能力及成绩, 教学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 探讨自主研讨互动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两个班级共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其中一个班级为研究组 (48名学生) , 另外一个班级为对照组 (44名学生) 。学期末通过自制的“教学情况调查量表”、“学生能力影响”的评定, 以及“理论及实践考核”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结果 研究组对教学内容满意度95.83%, 教学形式满意度97.92%;研究组学生中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者34例 (70.83%) , 科研能力提高者38例 (79.17%) , 协作能力提高者32例 (66.67%) ,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者35例 (72.97%) , 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经过考核后, 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评价 (43.8±6.2) 分, 实践能力考核评价 (40.2±5.05) 分, 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自主研讨互动法, 可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各项能力及成绩, 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主研讨互动,免疫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官杰, 罗晓庆, 王慧, 等.免疫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J].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 (1) :178-120.

[2]刘菁, 徐雅娟, 袁桂峰.探索、改革与创新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9 (25) :282-284.

[3]陈宏远, 黄雯, 马伟峰, 等.基于兴趣为先导的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9, 11 (3) :258-260.

上一篇: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下一篇:高校音乐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