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碛口

2024-12-24

山西碛口(精选3篇)

山西碛口 篇1

黑龙庙古戏台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的镇中心, 是典型的山门式戏台, 它具有“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和“山西唱戏陕西听”等声学效应。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 从黑龙庙建筑、戏台形制等入手, 对庙院的结构、古镇的窑洞以及碛口古镇的地理位置作出分析, 从声源、声音传播和接收三个不同的角度, 运用声音的直射、反射和共振等声学原理对其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碛口古镇、黑龙庙及其古戏台

( 一) 碛口古镇的地理位置和兴起的缘由

碛口古镇位于吕梁山西麓, 地处晋陕峡谷中部, 在临县县城的西南方向, 距离临县县城约48 公里。它因黄河的第二大碛———“大同碛”———而得名。《说文》中指出“碛, 水渚有石者”。当地方言中的碛主要指黄河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激流浅滩。此处, 由北而来的黄河, 与由东而至的湫水河形成交汇。每逢暴雨季节, 湫水河强大的洪水挟带大量的泥沙砾石涌入黄河。积年累月在黄河河道与秋水河交汇处的南半部堆积成一个高出河床五六米的乱石滩, 当地人称“麒麟滩”。麒麟滩在短短100 米左右的距离内, 将上游800 多米宽的河槽顺着山势缩减成仅有80 多米宽的河道, 加上此地河床5 米左右的落差, 使得这里成为水流湍急、明礁林立、暗礁无数、舟船难渡的险滩, 即著名的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

大同碛前的麒麟滩将大同碛上游的水位抬高, 形成河面宽阔、水流平静的天然码头。明清时期, 碛口古镇成为我国北方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它东接晋、京、津, 西连陕、甘、宁、蒙, 是黄河河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 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水陆码头、“粮油古道”。清中叶到民国, 碛口古镇一直享有“晋商西大门, 黄河古码头”、“九曲黄河第一镇”、“物阜民熙小都会”1之美誉。有记载道“商旅往来, 舟楫上下之要津也。比年来人烟辐辏, 货物山积”[1]29。由于碛口古镇在商贸交通上的重要性, 加上大同碛的艰险, 古语道“盖风雨河水其为利恒于斯, 其为害亦恒于斯”。商途坦荡、风调雨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通过盖庙、唱戏、供奉以酬神灵, 祈望风调雨顺、商途坦荡, 以达到“使人心安而神妥”的愿望。为了悦神和娱民, 古人因地制宜地设计了黑龙庙。 ( 如图1 所示)

( 二) 黑龙庙及其古戏台

现存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它分上、下两庙, 上庙规模较大, 为近年重建。下庙规模较小, 为单进四合院布局, 庭院长17. 7 米 ( 不计月台) , 宽16. 2 米。2据清乾隆二十一年 ( 1756) 增修钟鼓楼碑记载: 庙创建于明代, 雍正年间增建乐楼, 寺庙的建筑主体多为清乾隆二十一年修建。从整体方位和布局看, 黑龙庙坐东向西, 东高西低, 属于我国古代典型的四周围合、顶部开口的庭院式戏台。

黑龙庙的建筑沿中轴线呈轴对称结构, 依次排列有山门、乐楼 ( 戏台) 、正殿、左右耳殿、左右大小厢房、看台、看亭、钟楼、鼓楼等建筑。山门为重檐歇山式灰瓦顶, 面阔3 间, 进深1 间, 一二层均为三檩梁架结构; 乐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瓦顶, 面阔3 间, 进深3 间, 五架梁结构; 正殿与左右耳殿均为硬山式灰瓦顶, 正殿面阔3 间, 进深2 间, 左、右耳殿, 面阔3间, 进深2 间, 水磨青砖戗檐, 屋架结构为前单步梁后接四架梁; 左、右大厢房面阔3 间, 进深1 间, 灰瓦抱厦, 插檐式单步梁石拱卷顶, 大厢房上为露天看台; 左、右小厢房, 面阔3 间, 进深1 间, 灰瓦抱厦, 其上为看亭, 看亭面阔3 间, 进深1 间, 为硬山式卷棚灰瓦顶, 四架梁结构; 钟楼、鼓楼分别位于山门的东面和西面, 均为十字歇山顶, 五檩梁架结构。黑龙庙院内为条石台阶, 青砖墁地, 从正殿到山门戏台地面有5 度的倾斜角, 从中轴线到两侧, 中轴线处略高, 沿中轴线向两边呈弓形, 有一定的弧度。 ( 如图2、图3 所示)

黑龙庙院内有完整的窑洞17 孔以及2 个半孔的窑洞。其中大厢房两边共有大窑洞6 孔, 每边各有大窑洞3 孔。看亭下的小厢房共有完整的小窑洞4 孔, 在小厢房与戏台旁边钟鼓楼的交接处各有半孔小窑洞。戏台正下方有半封闭的门洞3 个, 由5孔窑洞构成, 半封闭指窑洞前后各有通向庙院内、外的木门, 平时靠近山门的一边是封闭的。有重大活动时, 庙门打开可以供行人行走。主山门是一个进深7. 2 米、宽2. 4 米的窑洞, 主山门两侧的山门进深和宽同主山门一样, 同时, 在窑洞两边各连接3. 6 米深的窑洞2 个。由内而外看, 庙院进深两间的窑洞顶部有0. 4 米的落差, 旁边前后两个窑洞的顶部有0. 6 米的落差。其分布图如图2、图3 所示, 窑洞大小和容积如表1 所示。

二黑龙庙古戏台的声学效应

黑龙庙的鼎盛时期, 戏台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月初一每天都有戏班唱戏, 现在只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举办庙会时, 戏班才在戏台上唱戏。但由于黑龙庙整体建筑较好地保留了原貌, 其奇特的声学效应至今仍然存在。根据我们的实地走访和考察, 黑龙庙古戏台有“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和“山西唱戏陕西听”三种声学效应。

作者在2012 年8 月4 日早上10 点和晚上8 点两个时间段对古戏台的声学效应进行了测量。乐器选用当地唱戏时使用的锣和鼓, 测量仪器采用瑞士NTi Audio AG公司生产的Minirator MR - PRO模拟信号发生器和M4260 量测麦克风以及XL2 音频与声学分析仪作为信号发生、声音量测和音频分析工具等。测试时我们用敲锣和击鼓两种较为符合实际表演时的乐器作为声源, 在声源发出声音的同时, 测听者在庙院内、碛口镇等地进行试听。测量仪器符合ISO 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一) “窑洞内外不一样”的声学效应

“窑洞内外不一样”主要是指在黑龙庙古戏台上唱戏, 在庙院内、外的窑洞内与窑洞外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声学效应是碛口古建筑的声学特点之一, 主要有三种体现。首先, 就庙院内而言, 窑洞内的声音不同于庙院内的声音。实际测试过程中, 作者在大、小厢房以及戏台下的窑洞内都能听到与院子、看亭和看台不同的声音, 窑洞中听到的声音音质发生变化, 没有院子中听到的声音音量大。再次, 就黑龙庙外碛口镇镇内的窑洞而言, 窑洞内的声音要较窑洞外的声音清楚。以碛口客栈为例, 它在黄河岸边, 位于黑龙庙的上游, 坐落于黑龙庙的北面, 距离黑龙庙约有1000 米, 是距离黑龙庙较远的客栈。它较好地保存了清代建筑的特点。在客栈中试听, 白天和黑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 白天在客栈的窑洞内、外都听不清唱戏的声音; 晚上在客栈的窑洞内可以听到唱戏的声音, 并且在客栈窑洞内的声音要比院子中听到的声音清楚。第三, 在碛口镇以外、黄河对岸的陕西, 我们听到的声音的特征与碛口客栈基本一致。

( 二) “戏台唱戏不费力”的声学效应

“戏台唱戏不费力”主要是就戏剧演唱者而言, 是指戏剧表演者在黑龙庙戏台上唱戏, 使用较小的力量演唱, 可以使院庙内的观众感受到动听的声音。这一声学效应表达了黑龙庙古戏台及其寺庙建筑的声学特点。临县三弦书中写道: “山门洞上修戏台, 五孔窑洞在下边, 三空舞台音响好, 谁也不知甚因缘。”这里“三空舞台音响好”说明黑龙庙古戏台第二个独特的声学效应, 此处的“音响”不是指现代的声学设备, 而是指戏台声音的演唱效果。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也指出, 在她演出过的1300 多个戏台中, 黑龙庙戏台是音响效果最好的戏台之一, 在这个戏台上唱戏不费力。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我们明显感觉到庙院内良好的音响效果, 就庙院不同的位置而言, 中轴线的音响效果明显好于中轴线两侧, 看亭的音响效果要好于看台的音响, 院内的音响效果与看亭、看台区别不大。

( 三) “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声学效应

“山西唱戏陕西听”是指在黑龙庙戏台上唱戏, 与碛口古镇隔河相对的陕西丁家畔村、拐上村、薛家塌村等地也能听到唱戏的声音。主要表达了黑龙庙古戏台的第三个声学效应, 即戏台声音传播距离远的特点。《碛口》一书上记载道, “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 夜戏十里之遥清晰可闻, 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2]“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 ……且五里之遥, 亦能听见乐器的演奏声音, 故有黄河共鸣、湫水助唱之说。”[1]28虽然书中记载可能带有文学色彩, 但从实际测量看, 碛口客栈距离黑龙庙1000 米, 此处河水宽度约600 米, 客栈对面就是陕西的薛家塌村, 黑龙庙与薛家塌村的直线距离约为1200 米左右。黑龙庙戏台上发出的戏剧声在不借助扩音设备的情况下, 传播到黄河对岸的陕西应该是可以的。

三黑龙庙古戏台声学效应分析

以上是黑龙庙古戏台的三种声学效应, 这里我们从戏台结构、窑洞结构、庙院的建筑布局、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碛口古镇的建筑特点等方面, 运用声音的直射、反射及共振等声学原理, 结合实地考察, 对以上声学效应逐一进行分析。

( 一) “洞内洞外不一样”的声学效应分析

“洞内洞外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窑洞对进入其中的声音产生汇聚和共振作用, 然后又将汇聚和共振后的声音均匀扩散。

这一声学效应体现了在声音传播中窑洞对声音的汇聚、共振、扩散三种声学作用。首先, 从反射面的形状与声音的关系看, 圆形和弧形结构的建筑容易对声音产生汇聚作用。其次, 从空腔结构与声音的关系来看, 任何空腔都有固有频率, 其固有频率的大小与空腔容积、开口尺寸等有关。当外界声音频率与空腔固有频率一致时便能产生共振。最后, 从声音扩散传播的角度看, 任何空腔结构都能对进入其中的某频段声音形成共振, 但圆弧形空腔内的声音经过汇聚、共振作用后, 其反射声线的均匀度要比方形空腔好, 这就使得经过汇聚后的声音容易向外扩散。也就是说, 与方形空腔相比, 弧形空腔扩散系数较高, 扩散相对均匀。

黑龙庙和碛口镇的窑洞都为典型的低平桩窑, 其顶部为130 度的弧形结构, 整个窑洞可以视作圆形空腔结构的建筑。首先, 窑洞顶部的弧形可以对进入其中的声音产生汇聚作用 ( 如图4) 。其次, 带窗户的窑洞对进入其中的某些频段的声音产生共振作用。窑洞对声音的汇聚和共振增大了进入其中的声音能量。最后, 顶部为弧形的窑洞还能将经过汇聚和共振的声音均匀向外扩散。以进入窑洞的声音a为例, 如图5 所示。

碛口镇的窑洞多为砖石结构, 内部比较平滑, 对进入其中的声音消耗较小, 有利于对进入其中的声音形成共振。黑龙庙内的窑洞内壁的砖为清代的砖, 比今天常见的砖的硬度高, 窑壁用石灰涂抹。这些材料都能很好地反射声音。窑洞内墙上的抹灰在不同赫兹的频率下具有不同的吸声系数, 在125—4000 赫兹其吸声系数为0. 02 到0. 03 之间。[3]通过测试, 我们发现黑龙庙内的窑洞对声音的吸收较少, 它们将大部分的声音进行反射, 增加了庙院声音响度。

由于碛口镇与黑龙庙顶部带有弧度的窑洞可以对进入其中的所有声音产生汇聚, 并使某些频段的声音形成共振, 同时将经过汇聚和共振后的声音扩散出去。因此, 戏台声音在寺庙内、外的窑洞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 二) “戏台唱戏不费力”的声学效应分析

“戏台唱戏不费力”主要受益于戏台声音的直达声和反射声。

首先, 戏台明间后墙、左右山墙以及戏台台顶对戏台声音形成声罩, 将声音最大限度地传向庙院内。

其次, 黑龙庙古戏台山门的高度, 扩大了直达声的覆盖范围大。庙院中轴线的音响效果好于中轴线两侧, 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处是黑龙庙古戏台直达声的覆盖范围。明清戏台在建筑时更加注意它的音响效果。[4]182出于对戏台声音效果的高品质追求, 明清时期的山门式戏台逐渐增多。明清时期的戏台, 尤其是建在大院中的戏台, 其台基的高度由l米增加到3 米, 通过提高戏台台基的高度, 提高直达声的受益范围。[5] ( 如图6) 修建于清代的黑龙庙的戏台台高为2. 65 米, 这样的高度合理利用了戏台上演员和乐器的直达声,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戏台直达声的传播范围。

第三, 黑龙庙为四合院式建筑, 为戏台声音提供了很多反射面。从测量结果看, 庙院的声音要明显好于看台和看亭, 主要原因正在于此。一般而言, 室内只要有多重反射声存在, 便会增加声音强度, 并形成混响。顶面敞开的庭院空间内的声场不同于经典室内声学所考虑的规律, 当大量射向顶面的声波全部散逸后, 在混响过程中缺失了许多来自顶面的反射声, 混响感明显, 声音清晰。[6]因此, 对庭院空间而言, 增加其对声音的反射面, 可以提高庭院戏台的声强, 清晰度也随之提高。黑龙庙属于典型的顶面敞开的庭院式声场, 虽然敞开的顶部散失了大量的声音, 但四周的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声音反射面, 提高了戏台声音的清晰度。民国五年 ( 1916) 将主殿、耳殿的台基提高四尺[1]27 - 28, 也许还有这样的考虑。如图7 中的声音a、b、c所示。

第四, 黑龙庙院内容积不同的窑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形成共振并进行扩散。从弧形结构的物体与声音的关系看, 不同容积、不同材质的弧形结构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 声音经过不同固有频率弧形结构的作用后, 有可能形成共振频带较宽的声音, 具有较大的频响范围。1黑龙庙院内的大、小厢房等窑洞由于容积不同, 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 经声学仪器测量, 这些窑洞, 犹如交响乐队中共鸣腔不同的弦乐队, 其共振频带较宽, 使得黑龙庙院内的声音较为饱满。

( 三) “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声学效应分析

“山西唱戏陕西听”主要是就声音接收而言, 这一声学现象涉及声源、传播媒介和听众三个方面。

第一, 声源声音增强, 使得黑龙庙的声音可以传到较远的地方。就庙院内而言, 寺庙内的建筑增强了黑龙庙戏台的声强。首先, 戏台两边的山墙等建筑对戏台声音形成声罩, 使戏台声音传向庙院内。其次, 庙院的正殿等建筑将声音反射回庙院内。再次, 在大、小厢房内的窑洞作用下, 使得戏台声音的声强得到增强。此外, 庙院声音在对外传播时, 又通过山门等建筑得到聚集。

第二, 庙院周围环境有助于庙院声音的远距离传播。首先, 黑龙庙的位置处于碛口镇的风口上, 便于声音传播。黑龙庙位于卧虎山的半山坳, 处在高出河面约60 米的“吃风圪粱”, 即“风口”上。碛口镇所处的晋陕峡谷呈西北向东南走向, 湫水河峡谷呈东南向西北走向。当地常年风向以东南风或西北风为主, 声音顺风传播, 声能损耗较低。其次, 传播过程中的声音损耗小。黑龙庙前方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和吸声体。这样的布局使黑龙庙的声音在几乎不损耗的情况下传到晋陕峡谷和黑龙庙前方的麒麟滩上。此外, 晋陕峡谷中多为石头, 石头的吸音系数低, 有利于声音的传播。麒麟滩的水域宽阔, 水的吸声系数也不高。风、石头、水等传播媒介都有利于黑龙庙古戏台戏剧声音的传播, 这就使得黑龙庙古戏台的戏剧声音在晋陕峡谷中回荡, 可以传播到黑龙庙对岸的陕西。

第三, 空气温度对声音形成的声音梯度有利于庙院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近地面空气中存在的温度差使得在其中传播的声音产生折射现象。白天地面空气温度高, 声音传播路径折向高空。夜间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 声音传播路径折向地面。同时, 人们常说“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黑龙庙正好位于卧虎山的南面, 湫水河和黄河的北面。因此,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黑龙庙的温度都比对面陕西拐上村等地的温度高。这就使得, 通过寺庙散射和传播出来的声音, 尤其在夏天的晚上, 会从山西的黑龙庙向陕西方向传播。

“山西唱戏陕西听”是由于庙院建筑扩大了黑龙庙戏台的声音, 然后在窑洞、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声学效应。

结论

“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山西唱戏陕西听”是碛口黑龙庙古戏台的三个奇特声学效应, 它们蕴涵了声音的直射、反射, 弧形结构对声音的汇聚、共振和传播等科学知识。从现存黑龙庙古戏台和庙院建筑来看, 设计者在设计戏台时精心运用声学知识的痕迹还不明显, 表明戏台设计者对这些声学知识的应用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但它至少表明在碛口黑龙庙古戏台的设计中, 古人在充分考虑戏台周边环境的同时, 将声学知识融入建筑之中, 使戏台拥有良好的声学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成军, 王洪廷.碛口乡土建筑探究与保护[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2011.

[2]王洪廷.碛口[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7.

[3]康玉成.实用建筑吸声设计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195.

[4]廖奔, 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三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182.

[5]王季卿.中国传统戏场声学问题初探[J].声学技术, 2002 (2) , 74-79.

[6]王季卿.庭院空间的音质[J].声学学报, 2007 (7) :289-294.

山西碛口 篇2

五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五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

黄河古渡碛口古镇 篇3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碛口古镇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起始于明代,繁华于清代晚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走进古镇,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上一篇:卷烟需求下一篇:城市宣传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