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规程

2024-10-12

技术管理规程(通用12篇)

技术管理规程 篇1

本刊讯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文件 (建标协字【2013】119号) 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成都市无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编的《竹结构技术规程》、《竹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程》和与浙江合大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编的《民用建筑屋面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日前正式启动编制工作, 并有望于2014年底前正式颁布实施。

编制工作会议分别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木材及复合材结构委员会秘书长杨学兵教授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技术标准部副主任贺鸣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焦占拴与有关专家及标准编制单位人员参加了标准编制启动工作会议。

梁小青副主任在标准编制启动工作会议上要求标准编制工作要以科学性、权威性和适用性等为编制原则, 并以国家康居工程为载体注重实际应用。与会有关专家听取了标准编制单位的汇报, 并对三标准初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会议建议并同意将《竹结构技术规程》改名为《竹结构住宅技术规程》, 将《民用建筑屋面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改名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 并要求编制单位按照标准编制程序以及对标准提出的修改意见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技术管理规程 篇2

2.1.1 城镇供水厂应设立水质化验室,配备与供水规模和水质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并负责检验原水、净化工序出水、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

2.1.2 城镇供水厂选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其水质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要求。

2.1.3 当水源水质不符合要求时,不宜作为供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水厂必须增加相应的处理工艺,并加强对相关指标的监测。

2.1.4 经净化后的出厂水水质必须能使管网水达到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的规定。2.2 原水

2.2.1 城镇供水厂必须按照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的规定并结合本地区的原水水质特点对进厂原水进行水质监测。当原水水质发生异常变化时,应根据需要增加监测项目和频次。

2.2.2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城镇供水厂宜在取水口附近或水源保护区内建立水质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原水水质在线监测及预警项目可根据当地原水特性和条件选择。未建立原水水质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的供水厂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划定原水水质监测段,在监测段内应设置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点。

2.2.3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供水厂应在汇水区域或井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源井、补压井(或全部井)作为原水水质监测点。2.3 净化水

2.3.1 城镇供水厂应在每一个净化工序设置水质检测点。当生产需要、工艺调整或者水质异常变化,可酌情增加工序水质检测点。2.4 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

2.4.1 城镇供水厂开展的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应符合表 2.4.1 的规定。

2.4.2 城镇供水厂水质检验工作可由水厂化验室单独完成或与其所属单位的中心化验室共同承担完成。

2.4.3 水质检验项目和频率可在表 2.4.1 的基础上根据条件和需要酌情增加。

2.4.4 对于部分检验频率低、所需仪器昂贵、检验成本较高的水质指标,无条件开展检验的单位可委托具有相关项目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2.5 检验方法 2.5.1 检验方法依次为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2.5.2 尚无标准方法的,可采用其它非标方法,但应经过方法确认。2.6 在线监测

2.6.1 城镇供水厂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浑浊度、余氯、pH 等水质在线监测仪表,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配置其它水质在线仪表。

2.6.2 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应达到所需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符合相应检验方法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

2.6.3 水质在线监测数据应及时传递到控制中心进行监控和处理。

2.6.4 在线仪表数据不能传递到控制中心的水厂,其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查看、记录并反馈在线仪表数据。

2.6.5 在线仪器设备要有专人定期进行校准及维护。当仪表读数波动较大时,应增加校对次数。2.8 质量控制

2.8.1 城镇供水厂应建立健全包括水质、净水原材料、实验室质控在内的质量控制体系。2.8.2 对水质可实行运行生产单位、职能部门两级管理,班组、水厂化验室和中心化验室三级检验。

2.8.2 各级化验室应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与管理,并贯穿于监测活动的全过程。

2.8.3 中心化验室应进行计量资质认证。

2.8.4 中心化验室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由国际、国内或地区有关机构组织的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技术水平。

2.8.5 实验室所用的计量分析仪器必须定期进行计量检定,经检定合格,方可使用。计量分析仪器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

2.8.6 凡承担城镇供水厂水质检验工作、报告数据的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2.9 水质安全保障

2.9.1 城镇供水厂应建立完善水质预警系统,制定水源和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水厂应按预案尽快上报并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9.2 当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事故时,检验人员必须携带必要的检验仪器及安全防护装备尽快赶赴现场,立即利用快速检验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给出定量或半定量的检验结果。现场无法鉴定或测定的项目应立即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污染程度和可能污染的范围,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水质有关情况。

2.9.3 在水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期间,城镇供水厂必须加大水质检测频率,并根据需要增加检验项目。

2.9.4 对于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当我国颁布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使用国内外其它先进的分析方法。

2.9.5 城镇供水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或检修施工之前,必须制定水质保障措施;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9.6 城镇供水厂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其管理的供水设施定期巡查和维修保养。

2.9.7 城镇供水厂直接从事制水和水质检验的人员,必须经过卫生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并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持证上岗。3.3 制水生产工艺安全

3.3.1 制水生产工艺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应保证连续安全供水的要求,关键设备应有一定的备用量。设备易损件应有足够量的备品备件。

3.3.2 制水生产工艺应保证出厂水水质的安全,并符合下列规定。供水厂应根据各自的水源流域内可能的污染源,制定相应的水源污染时期的水处理技术予案和生产指挥预案。一般水厂均应具备临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和各种药剂的应急设备与设施。

3.3.3 供水厂应针对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大面积传染病流行期可能给水厂生产带来的影响,制定安全生产预案。

3.3.4 为保证制水生产过程的安全,对于有害气体、压力容器、电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及各专业的安全要求。5 供水设备运行 5.1 水泵

5.1.1 各种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泵工况点长期在低效区工作时,应对水泵进行更新或改造,使泵工作在高效区范围内。2 水泵运行中,进水水位不应低于规定的最低水位。在泵出水阀关闭的情况下,电机功率小于或等于 110kW 时,离心泵和混流泵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 3min;大于 110kW 时,不宜超过 5min。泵的振动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振动烈度 C 级的规定。5 轴承温升不应超过 35℃,滚动轴承内极限温度不得超过 75℃,滑动轴承瓦温度不得超过 70℃。除机械密封及其他无泄漏密封外,填料室应有水滴出,宜为每分钟 30-60 滴。7 水流通过轴承冷却箱的温升不应大于 10℃,进水水温不应超过 28℃。输送介质含有悬浮物质的泵的轴封水,应有单独的清水源,其压力应比泵的出口压力高 0.05Mpa以上。

5.1.2 离心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离心泵的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启动前应检查清水池或吸水井的水位是否适于开机; 2)检查来水阀门是否开启,出水阀门是否关闭; 3)应盘车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

4)检查轴承处油位,确保油量满足要求,油路畅通;

5)设计采用非淹没式进水时,用真空泵引水或向泵内注满水后开启电机; 6)水泵运行平稳,压力表显示正常时,缓慢开启出水阀。2 离心泵的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及泵的振动和声音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检查进水水位,水位低于规定的最低水位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3 离心泵停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停泵时,应先关闭出水阀;

2)环境温度低于 0℃时,应将泵内水排净,以免冻裂。5.1.3 立式混流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式混流泵的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启动前,应盘车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 2)立式混流泵宜开阀启动;

3)检查轴承处油位,确保油量满足要求,油路畅通;

4)向填料室上接管引注清洁压力水,或向机械密封注入清洁压力水。2 立式混流泵的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转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以及泵的振动和声音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检查进水水位,水位低于规定的水位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3 立式混流泵的停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虹吸式的出水管路,在停机同时,开启真空破坏阀,防止水倒流; 2)在冰冻季节停泵后,叶轮不应浸入水中,以免结冰损坏部件。5.1.4 轴流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启动前,盘车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 2)打开出水阀;

3)检查轴承处油位,确保油量满足要求,油路畅通; 4)向填料室上的注水管引注清洁压力水。2 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及泵的振动和声音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检查进水水位,水位低于规定的最低水位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3 停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虹吸式的出水管路,在停机同时应开启真空破坏阀,防止水倒流; 2)在冰冻季节,停泵后,叶轮不应浸入水中,以免结冰损坏部件。5.1.5 长轴深井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起动前,检查电机润滑油油面高度,盘车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

2)用压力清水或用预润清水箱等容器向泵润滑水孔灌水,灌水超过 0.1m³后,方能启动电机。2 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各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及泵的振动和声音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定期测量深井的静、动水位,第一级叶轮必须浸入动水位以下 3-5m。3 停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电机停止后,检查润滑油面高度,油量不足时及时补充。2)检查出水管路止回阀是否严密,如有回水现象应及时处理。5.1.6 井用潜水电泵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装或大修后首次启动时要对配电设备、继电保护、线路及接地线、远程装置和操作装置、电气仪表等进行检查、对电动机的绝缘电阻进行测量、检查电源三相电压是否在合格范围内、测量静水位并做记录;

2)启动后观测电流、声音、振动情况,开阀时注意电流变化,控制运行电流在电动机额定电流之内;

3)新装或大修后第一次运行时,运行 4 小时后停机,并迅速测试热态绝缘电阻,其值大于 0.5МΩ时方可继续投入运行;

4)潜水电泵停机后如需再启动,其间隔应在 5min 以上; 2 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振动、声音、出水量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定期测量动、静水位。3 停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出水管路无止回阀装置时,停机前应先将出水阀门关闭再停机; 5.1.7 水泵异常情况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运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机; 1)水泵不吸水,压力表无压力或压力过低; 2)突然发生极强烈的振动和噪音; 3)轴承温度过高或轴承烧毁; 4)水泵发生断轴故障; 5)冷却水进入轴承油箱;

6)机房管线、阀门发生爆破,大量漏水; 7)阀门阀板脱落; 8)水锤造成机座移动; 9)电气设备发生严重故障;

10)井泵动水位过低,形成抽空现象或大量出沙; 11)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危及设备安全。2 运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先开启备用水泵而后停机; 1)泵产生剧烈震动或噪音;

2)冷却、密封管道堵塞经处理无效;

3)密封填料经调节填料压盖无效,仍发生过热或大量漏水; 4)进水口堵塞使出水量明显减少; 5)发生较严重汽蚀,调节阀门无效。水泵发生异常情况,均应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5.3 变压器

5.3.1 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在额定电压±5%范围内改变分接位置运行时,其额定容量不变。如为-7.5%和-10%分接时,其容量按制造厂的规定;如无制造厂规定,则容量应相应降低 2.5%和 5%。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位置容量按制造厂规定。

5.3.2 变压器的运行电压不应高于该运行分接额定电压的 105%。对于特殊的使用情况,允许在不超过110%的额定电压下运行。

5.3.3 变压器的工作负荷应符合下列规定: 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应监视最大一相的电流。接线为 Ynyno 的大、中型变压器允许的中性线电流,按制造厂及有关规定。接线为 Yyno(或 Ynyno)和 Yzn11(或 Ynzn11)的配电变压器,中性线电流的允许值分别为额定电流的 25%和 40%,或按制造厂规定。油浸式变压器顶层油温不超过表 5.3.3 规定(制造厂有规定的按制造厂规定)当冷却介质温度较低时,顶层油温也相应降低。自然循环冷却变压器的顶层油温不宜超过 85℃。变压器的报警温度为 80℃,冷却风扇在 65℃启动,55℃返回(制造厂另有规定除外)。3 干式变压器的温度限值应按制造厂的规定。变压器允许正常和事故过负荷情况下运行,变压器过负荷运行时应密切注视运行温度,当变压器过负荷或顶层油温达到报警温度时,应降低负荷,并做记录。变压器负荷达到额定容量的 130%时,即便运行温度未达到最高油温限值时,应立即减负荷。6 变压器负荷达到额定容量的 120%时,暂停有载调压操作(制造厂另有规定除外)。7 油浸风冷变压器的正常负荷为额定容量的 70%以上时,风扇应自动或手动投入运行(制造厂另有规定除外)。干式变压器的正常周期性负载和急救负载的运行要求,按制造厂的规定。9 强迫冷却变压器的运行条件:

1)强油循环冷却变压器运行时,必须投入冷却器。各种负载下投入冷却器的相应台数,应按制造厂的规定,按温度和(或)负载投切冷却器的自动装置应保持正常; 2)油浸风冷和干式风冷变压器,风扇停止工作时,允许的负载和运行时间,应按制造厂规定。油浸风冷变压器当冷却系统故障停风扇后,顶层油温不超过 65℃时,允许带额定负载运行;当顶层油温超过 85℃而风扇不能恢复运行时,应立即减负荷;

3)强油循环风冷和强油循环水冷变压器,当冷却系统故障,切除全部冷却器时,允许带额定负载运行 20min,如 20min 后顶层油温尚未达到 75℃,则允许上升到 75℃。但在这种状态下运行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 1h。若厂家说明书上有规定时,按厂家规定执行。5.3.4 变压器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人值班变电站,应每班至少巡视一次;无人值班变电站,应每周至少巡视一次,并在每次停运后与投入前进行现场检查。在接班时,必须检查油枕和气体继电器的油面。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变压器进行特殊巡视检查,增加巡视检查次数: 1)新装或经过检修的变压器,在投运 72h 内; 2)有严重缺陷时;

3)气象突出(如大风、大雾、冰雹、寒潮等)时; 4)雷雨季节,特别是雷雨后; 5)高温季节、高峰负载期间; 6)按规定变压器允许过负荷运行时。4 变压器运行巡视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变压器油温和温度计应正常,储油柜的油位应与温度相对应,各部位无渗油、漏油; 2)套管油位应正常,套管外部无破损裂纹,无严重油污,无放电痕迹及其他异常现象; 3)变压器声响应正常;

4)冷却器温度正常,风扇、油泵、水泵运转正常,油流继电器工作正常; 5)水冷却器的油压应大于水压(制造厂另有规定者除外)6)呼吸器完好,吸附剂干燥;

7)引线接头、电缆、母线应无发热现象; 8)压力释放器或安全气道及防爆膜应完好无损; 9)有载分接开关的分接位置及电源指示应正常; 10)气体继电器内应无气体; 11)各控制箱和二次端子箱应关严,无受潮;

12)干式变压器的环氧树脂层应完好无龟裂、破损,外部表面应无积污; 13)变压器室的门、窗、照明应完好,房屋不漏水,室温正常; 14)变压器外壳接地应完好。变压器停运和投运的操作程序应遵守下列规定:

1)变压器的充电应在有保护装置的电源侧用断路器操作。35kV 及以下变压器停运时应先停负荷侧,后停电源侧;

2)在无断路器时,可用隔离开关或跌落式熔断器投切的空载变压器容量如表 5.3.4 规定: 3)强油循环变压器投运时按负载情况控制投入冷却器的台数,水冷却器应先启动油泵,再开启水系统;停电操作先停水后停油泵。冬季停运时应将冷却水放尽。6 新投运的变压器安装检验合格后,试运行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1)新品变压器第一次投入时,可全电压冲击合闸,冲击合闸时,变压器应由高压侧投入; 2)新品变压器应进行五次空载全电压冲击合闸,应无异常情况。第一次受电后持续时间应不小于 10min,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动作; 3)变压器并列前,应先核对相位;

4)带电后,变压器各焊缝和连接面不应有渗油现象。

5)接于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变压器在进行冲击合闸时,其中性点必须接地。新装、大修、事故检修或换油等情况下,重新注油后施加电压前,变压器静置时间不应少于以下规定:110kV 及以下:24h;220kV : 48h主变压器初次投入运行,应空载运行 24h,运行正常后,方可带负荷运行; 变压器停运半年及以上准备投入运行时,应做超期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在 110kV 及以上中性点接地系统中,变压器投入运行时,220kV 及 110kV 侧中性点必须先接地,如该变压器正常运行时中性点不接地,则在变压器投入运行后,须立即将中性点断开; 10 对于正常运行的中性点接地的 110kV 及以上变压器,在停电操作时:低压侧(中压侧)无电源的一律先将变压器一次侧中性点接地,再由高压侧拉开空载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当低压或中压侧无电源时按两绕组变压器操作;低压侧或中压侧有电源的(包括两台变压器并列的电源),停电操作应按当地供电局规定执行。11 气体保护装置的运行

1)变压器运行时,气体保护装置应接信号和跳闸,有载分接开关的气体保护应接跳闸;用一台断路器控制两台变压器时,如其中一台转入备用,则应将备用变压器重瓦斯改接信号。2)变压器在运行中滤油、补油、更换净油器和呼吸器的吸附剂时,应将其重瓦斯改接信号,此时其他保护装置仍应接跳闸,作业结束后,立即改回原运行方式;

3)当油位计的油面异常升高或呼吸系统有异常现象需要打开放气或放油阀门时,应先将重瓦斯改接信号。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在变换分接时,应作多次转动,以便消除触头上的氧化膜和油污。35kV 及以上变压器在确认分接正确并锁紧后,测量绕组直流电阻; 13 有载分接开关的操作,应遵守如下规定:

1)应逐级调压,同时监视分接位置及电压电流的变化;

2)有载调压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其调压操作应轮流逐级或同步进行;单相变压器组和三相变压器分相安装的有载分接开关,应三相同步电动操作;

3)有载调压变压器与无励磁调压变压器并列运行时两变压器的分接电压应靠近。14 变压器并列运行的条件: 1)联接组标号相同; 2)电压比相等;

3)短路阻抗相等(允许误差±0.5%); 4)容量比不应超过 3:1(限于配电变压器)。新装或变动过内外连线的变压器,并列运行前必须核定相位。16 变压器并列运行后应检查负荷分配情况。5.3.5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和处理 变压器运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运: 1)变压器内部有强烈的、不均匀的声响和爆裂声;

2)在正常负荷和正常冷却条件下,变压器温度不正常并不断上升; 3)油枕向外喷油或防爆管喷油; 4)变压器严重漏油;

5)套管上出现大量碎块和裂纹、滑动放电或套管有闪络痕迹; 6)变压器冒烟着火。当变压器附近的设备着火、爆炸或发生其他情况,对变压器构成严重威胁时,应立即将变压器停运。当发生危及变压器安全的故障,而变压器的有关保护装置拒动时,应立即将变压器停运。4 当发现变压器的油面较当时油温所应有的油位显著降低时,应补同牌号的新油,如牌号不一致,应做混油试验,补油时应遵守本规程 5.3.4.11 的规定,禁止从变压器下部补油。瓦斯继电器动作时,应立即对变压器进行检查,查明动作的原因,判断故障的性质,若气体继电器内的气体无色、无臭且不可燃,色谱判断为空气则变压器可继续运行,并及时消除进气缺陷;若气体是可燃的或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结果异常,应综合判断确定变压器是否停运。瓦斯继电器保护动作跳闸时,在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前,不得将变压器投入运行。变压器其他保护装置动作跳闸后,在未查明原因消除故障前不得重新投入运行。5.5 低压配电装置

5.5.1 低压配电装置的运行应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周期与高压配电装置相同,巡视检查情况和发现问题应记入巡视记录,检查内容如下: 配电装置应在额定电压以内运行,检查三相电压是否平衡,线路末断配电装置电压降是否超出规定。各配电装置和低压电器内部有无异声、异味。检查空气开关、起动器和接触器的运行是否正常、噪声是否过大、线圈是否过热。4 带灭弧罩的电器、三相灭弧罩是否完整无损、有无松动。电路中各连接点有无过热现象,母线固定卡子有无松脱,低压绝缘子有无损伤及放电痕迹。6 接地线连接是否完好。雨天,检查室外配电箱是否渗漏雨水,室内缆线沟是否进水,房屋是否漏雨。5.5.2 低压配电装置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低压母线和设备连接点超过允许温度时,应迅速停次要负荷,并及时对缺陷进行检修。2 各种电器触头和接点过热时,应检查触头压力或接触连接点紧固程度,消除氧化层,打磨接点,调整压力,拧紧连接处。电磁铁噪声过大,应检查铁心接触面是否平整,对齐,有无污垢、杂质和铁心锈蚀,检查短路环是否断裂,检查电压是否降低等。低压电器内发生放电声响,应立即停止运行。如果灭弧罩或灭弧栅损坏或掉落,应停止该设备的运行。6 三相电源发生缺相或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时,应立即停电处理。7 空气断路器等产生越级跳闸时,应校验定值配合是否正确。5.6 防雷保护装置

5.6.1 防雷保护装置巡视检查内容如下: 1 避雷器外绝缘及金属法兰应清洁完好,无裂纹及放电痕迹。2 避雷器引线连接螺丝及结合处应严密无裂缝。3 避雷器接地线不应锈蚀或断裂,与接地网连接可靠。4 避雷器周围 5m 范围内不准搭设临时建筑物。5 避雷针本体不得有断裂、锈蚀或倾斜。避雷针接地引下线是否完好,引下线保护管应完好无损。避雷装置的架构上严禁装设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通信线、广播线和低压电力照明线。若排气型(管形)避雷器应检查管身有无裂纹、闪络和放电烧伤痕迹,排气孔上包盖的纱布是否完整,接地引下线是否完好。

5.6.2 防雷保护装置的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现避雷器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处理:

1)内部有异常音响及放电声2)外瓷套严重破裂或放电闪络; 3)引线接触不良 运行中发现避雷器瓷套有裂纹时,如天气正常可将故障相避雷器退出运行,停电更换。在雷雨时,因避雷器磁质裂纹而造成闪络,但未引起永久性接地,在可能条件下,将其退出运行。3 运行中避雷器发生爆炸,但未造成系统永久性接地或危及系统安全运行时,可在雷雨过后更换合格避雷器,若已引起系统永久性接地,需将故障避雷器退出运行,但禁止使用隔离开关操作。4 避雷器内部有异常音响或瓷套炸裂,而引起系统接地时,工作人员应避免靠近,将避雷器退出运行。当发现避雷器动作记录器内部烧黑、烧毁或接地引下线连接点处有烧痕、烧断等现象,应对避雷器做电气特性试验或解体检查。5.9 室内配电线路、电器及照明设备

5.9.1 1kV 以下室内配线、配电盘及闸箱每月应进行一次巡视检查 5.9.2 巡视检查内容如下: 导线与建筑物等是否摩擦、相蹭,绝缘支撑物是否有损坏和脱落;

2.车间裸导线各相的弛度和线间距离是否符合要求,裸导线的防护网(板)与裸导线距离有无变动; 明敷电线管及槽板等是否破损,铁管接地是否完好; 4 电线管防水弯头有无脱落或导线蹭管口等现象; 5 各连接头接触是否良好,导线发热是否正常; 配电盘及闸箱内各接头是否过热,各仪表及指示灯是否正常完好; 7 闸箱及箱门是否破损,室外箱盘有无漏雨进水等现象; 8 箱、盘金属外皮应良好接地; 清除内部的灰尘,检查开关接点是否紧固,闸刀和操作杆连接应紧固,动作灵活可靠。5.12 变频器

5.12.1 变频器的工作电压(输入电压)一般应不超出额定值5%范围内。变频器不允许过负荷运行。

5.12.2 变频器不允许并列运行。

5.12.3 变频器的运行环境不应有腐蚀性气体及尘土。环境温度不应超过 40℃,湿度‹90%(不结露),必要时应采用降温、降湿设备。

5.12.4 对于长期未使用的变频器(半年以上)应每隔半年通电一次,通电时间 30~60min。5.12.5 值班人员每班至少对运行中的变频器巡检三次,在环境潮湿或湿度较高的夏季应增加巡检次数。

5.12.6 运行检查的项目及异常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详细记录变频器各运行参数(频率、电压、电流)。2 变频器有无异常的气味、异音。有变频变压器的变频器,其变压器应依照变压器的运行检查内容巡检。4 检查冷却风机是否运行正常,如风机停运,应立即停运变频器。检查冷却风道是否畅通,风冷过滤器是否堵塞而影响冷却效果。如不畅通,应及时清理或停运变频器。变频器除遇紧急情况外,不应使用直接切断输入电压的方式关断运行中的变频器。7 供水设备维护 7.1 一般规定

7.1.1 供水设备维护检修 , 应建立日常保养、定期维护和大修理三级维护检修制度。7.1.2 日常保养(属经常性工作)由运行值班人负责 , 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保养和清扫灰尘。7.1.3 定期维护(属阶段性工作), 由维修人员负责 , 每年进行 l~2 次专业性的检查、清扫、维修、测试。电气设备(包括电 力电缆)预防性试验可 l~3 年进行一次 , 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 应每年进行一次 , 接地装置和测接地电阻值的检查应每年春季进行 , 避雷器应每年进行检查和试验。

7.1.4 大修理(属恢复设备原有技术状态的检修工作)由专业 检修人员负责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种类型机泵设备可自行制订大修周期标准。2 电动机应与主机大修同时进行。变压器大修周期应根据历年预防性试验结果经分析后确定。35kV 及以上的 , 应在运行 5 年后大修一次 , 以后每隔 5 ~10 年大修一次;1OKV 及以下的 , 可每 10 年左右大修一次。4 配电装置大修周期应根据开关存在的缺陷和实际运行条件来确定。新投入运行的高压断路器应在运行一年后大修一次 ,以后 ,35kV 及以上断路器宜每 5 年大修一次 ,3~lOKV 配电系统断路器宜每 1~3 年大修一次 3~lOKV 启动电机用断路器宜每年大修一次。故障掉闸 3 次或严重喷泊、喷烟 , 均应解体检修。高压架空线路大修周期 , 应根据其完好情况、电气及机械性能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来确定。7.11 低压配电装置

7.11.1 低压配电装置清扫周期每年至少一次.7.11.2 低压配电装置的检查、清扫,应符合下列规定: 刀开关的动静触头接触良好,无蚀伤、氧化过热痕迹,大电流的开关触头间可适量涂些导电膏;双投开关在分闸位置,动触头应可靠固定,不得使动触头有自行滑落的可能;铁壳开关闭锁正常可靠,速断弹簧无锈蚀变形; 熔断器的指示器方向应装在便于观察处;瓷质熔断器安装在金属板上时,其底座应垫软绝缘衬垫;无填料式熔断器应紧固接触点,插座刀口应涂导电膏;熔管内部有烧损时,应清除积炭,必要时应更换; 空气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的主触头压力弹簧是否过热失效,否则应更换备件;检查其触头接触应良好,有电弧烧伤应磨光,如磨损厚度超过 1mm 时,应 更换备件,动、静触头应对准,三相应同时闭合,否则调节触头弹簧使三相一致。分、合闸动作灵活可靠,电磁铁吸合无异常、错位现象,吸合线圈的绝缘和接头有无损伤或不牢固现象,若短路环烧损则应更换,清除消弧室的积尘、炭质及金属细末。自动开关、磁力起动器热元件的连接处无过热,电流整定值与负荷相匹配;可逆起动器连锁装置必须动作准确、可靠; 装有电源连锁的配电装置,必须做传动试验,动作正确、可靠; 6 电流互感器铁芯无异状,线圈无损伤; 校验空气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在线路电压为额定值 75%~105%时,应能可靠工作,当电压低于额定值的 35%时,失压脱扣器应能可靠释放; 8 校验交流接触器的吸引线圈,在线路电压为额定值 85%~105%时,应能可靠工作,当电压低于额定值的 40%时,应能可靠释放; 检查电器的辅助触头有无烧损现象,通过的负荷电流有无超过它的额定电流值; 测量布线的绝缘电阻,其值应符合当地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测量电力布线的绝缘电阻时应将熔断器、用电设备、电器和仪表等断开。7.13 防雷与过电压保护装置

7.13.1 过电压保护装置检查清扫周期应与供配电装置或电力线路的检查清扫同步进行。7.13.2 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检查、清扫,应符合下列规定: 阀型避雷器的瓷套有裂纹或密封不严应及时更换,表面有轻微碰伤者应进行泄露和工频耐压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FZ、FCD 型内部并联电阻接触不良时,应及时更换; 管型避雷器的内部有污物或昆虫堵塞时,应抽出棒型电极用特制探针清除;外部间隙电极有放电、烧伤痕迹的,应及时磨光或更换电极;管子漆层有裂纹、发黑和起皱纹,避雷器有损伤及动作三次以上,应及时更换;清扫检查后,按其产品技术标准的规定或设计规定调整外部间隙; 3 避雷器动作记录器应完好,动作可靠,如内部烧黑烧毁,或接地引下线连接点处有烧痕、烧断等现象时,应对避雷器做电气特性试验或解体检查; 4 避雷针和架构应除锈防腐。

7.13.3 预防性试验应符合当地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7.14 接地装置

7.14.1 变配电所的接地网、各防雷装置的接地引下线、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一般每年检查一次;车间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及中性线每年至少检查二次。7.14.2 接地装置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地线应接触良好,无松动脱落、砸伤、碰断及腐蚀现象; 2 地面以下 50cm 以上部分的接地线腐蚀严重时,应及时处理; 明敷设的接地线或接零线(包括三相五线制的保护零线)表面涂漆脱落时,应及时补漆; 4 接地线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体被扰动露出地面,应及时进行恢复维修,其周围不得堆放有强烈腐蚀性的物质,对含有重酸碱、盐或金属矿岩等化学成分土壤地带以及面灰焦渣地带的接地装置,每 10 年左右挖开局部地面进行检查,观察 接地体腐蚀情况,对有电腐蚀地区的接地装置,不超过 5 年挖开检查,接地体腐蚀 1/3 时,应更换接地体; 测量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地区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7.15

10KV 及以下架空线路 7.15.1 日常保养项目、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名称及杆号的标示应保持清楚。线路附近的树木与导线之间的距离小于规定时,应及时剪枝或伐树。电杆杆身的倾斜,使杆梢的位移大于杆高的 1%时,应正杆。偏离线路中心线(错位)不得大于100mm。钢筋混凝土电杆有露筋或混凝土脱落者,应将钢筋上的铁锈清除后补抹混凝土,严重时应换杆。5 拉线松弛应绷紧,戗杆不正者应调正并固定牢固。损坏的接地引下线与接地极连接的修复应牢固,接触必须良好。7 线路避雷器绝缘子等发生严重破损甚至炸裂均应更换。7.15.2 定期检修维护周期、项目、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清扫周期每年至少一次。2 检查清扫项目如下: 1)架空线路登杆检查清扫,凡不符合本规程 5.8.3 规定的运行标准的均应及时处理。2)线路油断路器油面应正常,缺油应补充合格的绝缘油,渗油应处理。

3)线路配电设备、防雷装置及接地装置的检查清扫执行本规程有关条款,预防性试验应符合当地现行行业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7.17 变频器

7.17.1 日常保养项目、内容: 带有变频变压器的变频器其变压器应遵从变压器的日常保养规定。2 应保持变频器室内的环境整洁。3 变频器的指示仪表应灵敏准确。4 及时清理更换防尘过滤网。7.17.2 定期检查维护内容: 每年应定期检查两次。其重点应放在变频器运行时无法检查的部位。冷却风机应定期进行清扫,保证出风口无异物,保证良好散热。冷却风机的轴承应根据厂方提供的运行小时进行维护、添加润滑油。

3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散热器应每年至少清洁两次。运行在污染较严重的场合,散热器的清洁工作 应频繁一些。当散热器不可拆卸时,请使用柔软的棉刷或风机进行清扫。接触器、继电器、充放电电阻、接线端子、数字接口插件、控制电源 :检查接触器、继电器触点是否粗糙,接触电阻值是否过大,冲放电电阻是否有过热的痕迹,检查螺钉、螺栓等紧固件是否有松动,进行必要的紧固;电子线路接插件及通讯接口是否松动,导体触点、绝缘物和变压器是否有腐蚀、过热的痕迹,是否变色或破损;检查绝缘电阻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确认控制电源电压是否正确。确认保护、显示回路有无异常。

5检查电解电容时需放电并核实无电后方可检查。查看电解电容安全阀是否胀出,外壳是否漏液和变形,一般寿命为 10000 小时(85℃),其容值应大于额定值 85%,因电解电容寿命与温度遵从指数关系,所以因运行温度下降实际寿命可延长。所以使用中注意控制电解电容的温度非常重要。大容量电容器在中间直流回路中使用,由于脉冲电流等因素的影响,其性能劣化同时受周围环境温度及尘土的影响,一般使用周期为 5 年.应检查熔断器接触是否良好,状态指示是否正确。熔断器更换时,要注意其类型。快熔与变通熔断器不应混淆。

8.2 电气安全

8.2.1 供水厂电气工作人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中第 1.5 条的规定。

8.2.2 变电站、配电室应建立岗位责任、交接班、巡回检查、倒停闸操作、安全用具管理和事故报告等规章制度。并应做好运行、交接、传事、设备缺陷故障、维护检修以及操作票、工作票等各项原始记录。

8.2.3 变电所、配电室应具备电气线路平面图、布置图、隐蔽工程竣工图以及一、二次系统接线图等有关技术图纸。

8.2.4 变电所、配电室安全用具必须配备齐全,并保证安全可靠地使用;试验周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附录 E、附录 F 的规定。

8.2.5 变电所、配电室应设置符合一次线路系统状况的操作模拟板(模拟图或微机防误装置、微机监控装置)。

8.2.6 值班人员应定时进行高压设备的巡视检查;在巡视检查中应遵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第 2.2 条的各项规定。

8.2.7 倒闸操作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第 2.3 条的规定。

8.2.8 高压设备全部或部分停电检修时,必须遵守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第 3 节的有关规定。

8.2.9 高压设备全部或部分停电检修时,必须按要求在完成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等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后,方可进行工作。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 4 节的有关规定。

8.2.10 供水厂高压设备和架空线路不得带电作业。低压设备带电工作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须经主管电气负责人批准,同时设专人监护。

8.2.11 架空线路进行检修时,供水厂变电所、配电室中的操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 5 节的有关(DL408-91)规定;检修人员必须按本规程 8.2.8 和 8.2.9 的有关规定,在完成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后,方可进行工作;遇有五级以上大风以及大雨、雷电等情况,应停止作业。

8.2.12 在继电保护、仪表等二次回路上的操作,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 10(DL408-91)节的有关规定。

8.3.13电气设备进行各项试验,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第11 节的有关规定。8.3.14电力电缆的维护检修或新电力电缆的敷设,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DL408-91)第 12 节的有关规定。

8.2.15 临时用电或施工用电,必须符合现行行业《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3-1997)的有关规定。

8.4 安全保障

8.4.1 城镇供水厂必须制定水源和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水厂应当尽快预警并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8.4.2 一般水厂应具备临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和各种药剂的应急设备与设施。

8.4.3 当原水遭受严重污染,水厂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经处理后出厂水仍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微生物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严重超标时,水厂必须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8.4.4 当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事故时,检验人员应立即利用快速检验手段鉴别、鉴定污染物的种类,给出定量或半定量的检验结果。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污染程度和可能污染的范围,并及时上报水务、卫生、环保等政府有关部门。

8.4.5 对于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当我国颁布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使用国内外其它先进的分析方法。

8.4.6 城镇供水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或检修施工之前,必须制定水质保障措施;

8.4.7 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食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篇3

关键词 木薯 ;食用 ;鲜食 ;生产 ;技术规程

分类号 S533

木薯是全球7.5亿人口赖于生存的食粮来源。但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华南八省区,木薯主要作为饲料、加工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较少直接食用。因此,发展食用木薯将有利于调整我国木薯产业结构,促使木薯产业升级换代,转变木薯产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起到保障热区粮食安全、丰富人民生活需求、提高木薯产值的作用[1]。目前,我国已育成华南6068、GR891和华南9号等食用型木薯品种[2],并提出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3]。同时,以华南9号鲜薯为原料,研发11大系列的烹饪食品,出版世界首本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木薯食谱》[4],还积极参加深圳高交会、北京国际薯类博览会、海南冬交会、海南餐饮业与琼菜发展高峰论坛等推广宣传活动,得到中央7套科技苑栏目、《海南日报》和《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连续报道,在华南各省区掀起了木薯杂粮热,使食用木薯成为我国的特色风味食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食用木薯的良性发展,在参考各地木薯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5-10],参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技术要求,提出高产优质的食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1 气候条件

无霜期≥7个月,年均温度≥15℃。木薯正常生长温度≥15℃,适宜生长温度20~30℃,≤10℃易出现寒害;要求年均降雨量≥800 mm;喜光照,忌低温、渍水和强风。因此,可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省的南部,四川和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广泛生产食用木薯。

2 产地环境条件

海拔<1 200 m,坡度<25°的山坡地或平地;土层>50 cm,地下水位>50 cm,排水方便,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pH值4.5~7.0。不宜使用瘠薄、石砾、盐碱、易冲刷、低洼渍水的土地。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11]和DB45/T 410[12]的要求。

3 灌溉条件

为了生产高产优质的食用木薯,提倡遇旱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13]的要求。

4 耕整地

耕地后宜晒地1个月,然后耙平、起垄或起畦种植。肥沃疏松的荒地和轮作地,经砍岜、烧荒、清理后,可免耕种植;15~25°的贫瘠坡地需锄地、犁地深度≥25 cm土层;≤15°的新垦地二犁二耙,熟地可一犁一耙,犁地深度≥25 cm,耙后土地要细碎平整;连作地应隔年深耕深松1次。恶性杂草地块,在犁耙地前,可先喷草甘膦灭草;前作为甘蔗地块,可先用重耙粉碎甘蔗头,然后犁耙整地;无病虫害的地区,可先将残余木薯茎枝粉碎、堆沤后还田。

5 种茎准备

5.1 品种选择

选择经审定并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食用木薯甜品种。要求食用时的鲜薯氢氰酸含量低于50 mg/kg。目前,我国主要有华南6068、GR891、华南9号、华南12号等食用型木薯品种。

5.2 种茎质量

要求品种纯度≥99%,充分成熟木质化,茎径2~4 cm,密节,茎皮和芽眼无损伤,无病虫害。不能使用受过严重的霜冻、曝晒、台风、病虫、除草剂等伤害的种茎。种植前,检测种茎新鲜度及发芽率,应髓部充实且富含水分,斩断切口处见乳汁为佳,发芽率应≥98%。

5.3 锯种、斩种

锯断或用利刀斩断种茎,切口平整,忌撕裂。茎段长度15~20 cm,种植时土壤湿润,可用短茎段;土壤和气候干旱,宜用长茎段。用作插植的种茎,可在种茎基部即插入地下一端,斜削出45°的切面。

6 种植

6.1 种植时间

当最低气温稳定≥5℃,或日平均气温稳定≥15℃,而且土壤湿润,确保种茎发芽出苗不受影响,可以开始种植。高温干旱时,5 cm深处土层必须湿润才可考虑种植,可以采用灌淋水方法来种植。适宜温度及遇雨地湿时,要抢时抢墒及早种植。海南岛、广东湛江、广西和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宜在1~2月份开始种植;广东、广西的中部宜在3月上中旬开始种植;广东和广西北部、云南中南部、福建西南部、江西和湖南南部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种植,所有地区均不宜在4月中旬后种植。覆盖地膜可提早半个月种植。

6.2 种植密度

单作木薯宜种植1.0~1.5万株/hm2,分宽窄行和等行距配置,等行距配置又分等行株距和宽行窄株。宽窄行配置为宽行100~120 cm、窄行60~80 cm、株距60~80 cm;等行株距为行距和株距均为70~100 cm;宽行窄株为行距90~110 cm、株距60~80 cm。土壤肥沃、水肥管理好、低位分枝品种宜疏,反之宜密。间套作宜采用宽窄行或宽行窄株。

6.3 种植方法

分为平放、斜插、平插3种。

6.3.1 平放

在平地上挖穴或开浅沟后,将种茎平放于植穴或植沟中,覆土深5~8 cm。疏松沙壤土、种植时高温干旱、易冲刷以及强台风地区,应适当深埋。也可起垄、起畦后,在垄、畦中间挖穴或开浅沟,平放种植。

6.3.2 斜插

起垄起畦后,将种茎呈45°左右斜插或斜种于垄(畦)中,芽眼朝外,可露出小段种茎。种植时高温干旱,则应插入全部种茎,不能外露种茎。

6.3.3 平插

起宽畦种植瓜类和豆类后,在畦两侧水平插入种茎,芽眼朝外,可露出小段种茎。

6.4 种植方向

种植的行向、垄向、畦向、种茎芽向应为同一方向。在斜坡上,种茎芽向应与坡向垂直,即为等高线行向。宽畦双行宜采用交错斜顺向或交错正对向插植。

7 地膜覆盖

在冬春气温低的木薯分布北缘地区,为提早种植木薯和间套作,宜覆盖地膜。高温干旱地区可覆盖地膜,雨季来临后,可考虑揭膜。地势低洼渍水、水位高、土质粘重的土壤不适宜覆盖地膜。冬春长时间低温及较低夜温的地区,地膜上方应增盖天膜(小拱棚)。在土壤湿润时盖膜,土壤干旱时,应灌水淋水后盖膜。宜施肥覆土后盖膜;可撒肥、耙匀后,起垄、起畦并盖膜;也可起垄、起畦后,在垄(畦)心先开沟、施肥并盖土,然后盖膜。覆膜后,用泥土压实膜边,适时插植种茎。

8 轮作

连作2~3年木薯后,宜与甘蔗、玉米、瓜菜等作物轮作。

9 间套作

9.1 间套作物品种选择

选用耐密植、耐荫蔽、抗逆性强、与木薯共生期短、高产优质的间套作物品种。

9.2 田间管理

在木薯与间套作的共生期间,以间套作物的田间管理为主。

9.3 林果幼苗间套作木薯

在橡胶、槟榔、椰子、剑麻、桉树、果树等幼林的空隙地带,不影响主作物的前提下,可间种木薯。以橡胶幼苗间种木薯为例,按7 m×3 m的胶树植距,定植胶树后的第1~3年,胶行间可间作4~5行木薯,胶行与薯行的间隔应≥1.5 m;定植胶树后的第4年,根据橡胶长势,不间作或间作2~3行木薯,胶行与薯行的间隔应≥2.0 m。木薯的行距0.8~1.0 m,株距0.6~0.8 m。

9.4 木薯间套作矮秆作物

在种植木薯前后7天内,间作花生、大豆等矮秆作物[14-15]。等行距间作为木薯行距90~110 cm,株距80~90 cm,木薯行之间种植1~2行花生或大豆。宽窄行间作为木薯宽行距100~120 cm,宽行之间种植2~3行花生、大豆,木薯窄行距60~80 cm,窄行之间不间作。花生、大豆行距为30~40 cm,穴距20~25 cm,每穴播种2粒种子。

9.5 木薯间套作高秆作物

木薯间套作玉米等高秆作物[15],可采用木薯行距100 cm,株距80 cm,在木薯行之间种植1行玉米,穴距40 cm,每穴播种2粒玉米种子,木薯与玉米宜交错排列。或采用木薯宽窄行,宽行间作,窄行不间作。

9.6 瓜类套种木薯

西瓜等瓜类可以套种木薯[16-17]。整地后,起畦面宽90~100 cm,畦沟宽90~100 cm,按种瓜行距,在种瓜畦中施足基肥,低温地区应覆盖地膜及盖天膜,在适宜种瓜时节,按种瓜株距移栽瓜苗,然后,在宜植木薯时期,在各畦两侧,按木薯行距90~100 cm、株距80~100 cm,斜插或平插木薯种茎。

10 补苗间苗

10.1 补苗

种植木薯后20 d,开始查苗补苗,在缺苗处补种新种茎,也可使用预先催芽的种茎及育苗移栽。宜在下午阴凉时移栽小苗,注意少伤根,高温干旱时应摘去部分小苗叶片,植苗后应淋水。新植种茎应为原植品种。

10.2 间芽

苗高约20 cm时,去弱芽留壮芽,每株可留2~3条壮芽,以留2条为佳。同时,去除杂芽和病芽。

11 水分管理

遇干旱季节,可以适当灌淋水。木薯地不能积水,发现积水时应及早排水。

12 施肥管理

12.1 施肥原则

应符合NY/T 394[18]和NT/T 496[19]的施肥要求。宜采用平衡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并做到种肥分离。宜以长效的氮磷钾三元复合(混)肥为主,以中微肥、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镁肥、氯化钾、有机肥、生物肥为辅。为降低鲜薯的氢氰酸含量,提高鲜薯品质和风味,宜增施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宜早施氮肥,生长中后期不宜施用氮肥。

12.2 施肥时间

在种植木薯时,可一次完成全生长期的施肥量。越早追肥越好,宜在植后3个月内,趁雨后追肥。在生长中期发现缺肥,适当补施。在收获间套作作物后,视木薯生长情况及时追肥。

12.3 施肥配比

在新垦荒地及轮作地,肥沃土壤可连作2年木薯不施肥;中等肥力及贫瘠土壤的施肥配比宜为N∶P2O5∶K2O=1∶1∶1;连作2年木薯后,施肥配比宜为N∶P2O5∶K2O=1~2∶1∶1~2;连作4年木薯后,施肥配比宜考虑N∶P2O5∶K2O=2~4∶1∶2~4。

12.4 施肥量

按中等肥力土壤,以每公顷收获37.5 t鲜薯为目标,基肥除施用适量有机肥、生物肥和土壤调理剂等外,建议每公顷施用:80~100 kg N、40~50 kg P2O5、80~100 kg K2O。强台风频繁、高温多雨、易发生病虫害的地区,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

12.5 施肥方法

开沟或挖穴施肥,以浅施、点施、条施为主。浅施:肥料埋土深5~8 cm,强光高温、强降雨、干旱、沙壤土和台风多发地区宜适当深施。点施:首选距离木薯种茎基部20~30 cm处,其次是距离种茎两侧20 cm处,不能靠近种茎顶部。条施:在浅沟底均匀撒肥,随后覆盖2~3 cm薄土,再在肥带上方摆放种茎,盖土;或在浅沟中间摆放种茎,同时,距离木薯种茎两侧20 cm处均匀撒肥,盖土。追肥可点施在种茎的基部及两侧,条施在木薯行之间。

13 病虫害防控

13.1 农业防控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严禁从疫病和虫害地区引种。设置隔离带,控制疫病区的流水和土壤传入无疫病地块。挖好排水沟,避免积水和土壤过湿。种植前,用灭菌剂、杀虫剂溶液浸泡或喷雾染病和带虫的种茎。避免在降雨高峰期种植。收获后,马上犁耙晒地,清除和烧毁受害植株,对污染土壤和农具消毒。实施轮作,合理密植,加强光、温、水、肥和通风透气等管理,增强木薯抗性。

13.2 生物防控

保护利用害虫的天敌,灯光诱杀害虫,限量使用生化制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农药。

13.3 农药防控

按NY/T 2046[20]的要求和木薯病虫害防治技术[21]用药防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农药的性质、作用方式、机理及对天敌的影响等,选择经国家登记许可的常规农药,并应符合GB 4285[22]、GB 8321[23]和NY/T 393[24]的要求。禁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化学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13.4 安全使用农药

农药应远离住宿区和牲畜饲养区,应存放在防雨、防潮、阴凉、避光、通风良好,且门、窗、锁齐备的独立储存室。严格按照农药的保管要求和安全防范措施,区分毒性高低和用途等,分类存放,避免污染水源、空气和土壤等。注意农药有效期、防治对象和施用适期,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和安全间隔期。经过正规培训的技术员和工人才能保管和使用农药,施药人员要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喷施农药地块应有警示标志,防止人畜进入和引起中毒,对废旧农药和包装,应集中收集处理,并应避开水源地,防止二次污染。

14 草害防控

14.1 人工除草

在木薯生长的全生长期,都可采用人工除草,以提高木薯品质。

14.2 出苗前化学除草

种植木薯之后、将要出苗之前,对较多杂草和小灌木的免耕地,用“草甘膦”;犁耙过后的干净无杂草地,用“乙草胺”;出现较多小杂草的地块,混合使用“乙草胺”、“草甘膦”或“百草枯”,按常规用药量,均匀喷洒杂草和地面。长出少量木薯苗的,可用塑料袋、罩杯、泥土等盖住小苗,然后,喷施除草剂。

14.3 中后期化学除草

木薯生长中后期,在缺株和长势差的地块,会出现较多杂草,当木薯低位叶落叶后,可使用“百草枯”,按常规用药量,用带防护罩的喷头,尽量紧贴地面喷洒杂草,注意不要喷贱到木薯茎叶。

15 灾害防御及灾后处理

15.1 台风

选择避风、有林带防护的地段。提早或推迟种植,使易倒伏生长期避开台风季节。采用插植法,合理密植与间苗疏枝,早施肥及平衡施肥,增强植株的抗风能力。强风暴雨后,及早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趁灾后地湿松软时,顺其自然扶起植株并培土固定,不要强为扶正,损伤薯柄。应尽早收获断茎和薯柄裂伤的植株,可延迟收获枝叶受损但薯柄无裂伤的植株。

15.2 霜冻

适时种植和收获,采用地膜,避开霜冻影响。遭遇严重霜冻,薯块受伤的,应组织抢收。

15.3 干旱

选用新鲜、老熟、无损伤的较长茎段。遇雨湿地应抢种,可灌水后盖膜抢种。遇旱可适当灌淋水。雨季来临后,对于密封所有地表的地膜,可揭开地膜、卷起沟中地膜或在地膜上打洞,让土壤吸收水分。

16 收获

16.1 收获时间

全年无霜冻的地区,木薯可以全年生长,故可以全年收获食用,但在有霜冻地区,宜在霜冻来临之前,完成所有收获,避免植株死亡和冻伤薯块。当木薯生长期达到6个月以上,只要达到较高的鲜薯淀粉含量,且鲜薯的氢氰酸含量低于50 mg/kg,有较好的食味时,就可开始收获食用。在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收获的鲜薯品质最佳,把剥皮后的薯肉,简单蒸煮至熟,就会有绝佳的特色风味;而在4~9月份收获的鲜薯,如果食用其蒸煮的薯肉,则食味较差。不论那个月份收获,只要把剥皮后的薯肉,打成薯浆或薯蓉,然后用来制作各种特色食品,仍然有着浓郁的木薯美味[4]。

16.2 收获方法

砍去嫩茎枝,留下主茎。疏松地直接用手拨出,硬实地可用简易拨薯器拔起,砍下薯块,装车运走。

17 质量安全要求

鲜薯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等,应符合NY/T1520[25]的质量安全要求。包装要符合NY/T 658[26]的绿色食品包装要求。运输时要符合NY/T 1056[27]的绿色食品贮藏运输要求。

18 保鲜

收获木薯后,鲜薯易变质,在自然条件下贮藏鲜薯,不宜超过5 d,应及早食用和加工。长时间保存鲜薯的方法有2种。(1)浸水法:把剥皮后的薯肉,浸入干净清水中,每天更换清水,高温季节宜早晚换水,可保持10天左右;(2)冷藏法:把剥皮后的薯肉,以及打成的薯浆或薯蓉,装入保鲜袋,放入5℃速冻保鲜,可以保存数月,也可以蒸熟薯肉,待凉后包装好,放入-10℃冷藏。

19 记录

为达到可追溯性及方便管理的目的,可参照NY/T 1681[5]和NY/T 2446[28]的要求,建立生产技术档案,详细记录和保存土壤类型图、气候、品种、种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收获、保鲜等内容,对照相关标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和整改。

参考文献

[1] 单荣芝,黄 洁. 我国食用木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73-75,84.

[2] 黄 洁. 木薯丰产栽培技术. 海南:海南三环出版社,2007:33-35

[3] 许瑞丽,黄 洁,李开绵,等. 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9,228(3):39-42.

[4] 单荣芝,黄 洁. 中国木薯食谱. 海口:海南三环出版社,2011:2-88.

[5] NY/T 1681 木薯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AP).

[6] DB46/T 105—2007 木薯栽培技术规程.

[7] DB45/T 406-2007 绿色食品 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8] DB45/T 429-2007 鲜食木薯(面包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9] DB45/T 438-2007 木薯间种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10] DB45/T 144-2004 无公害农产品 木薯生产技术规程.

[11]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12] DB45/T 410-2007 无公害食品 木薯产地环境条件.

[13]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14] 韦小贞,尹成和,李兆贵,等. 武鸣县木薯间作花生和大豆的高产高效模式[J].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9):14-17.

[15] 周高山,黄 洁,张乙珍,等. 福建省三明市木薯间套作玉米、大豆和花生的高效栽培模式[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19.

[16] 李春光,陆昆典,李兆贵,等. 木薯套种西瓜或南瓜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30-32.

[17] 廖浩培,李兆贵,陆昆典,等. 武鸣县香瓜、毛节瓜套种木薯的生产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32-33.

[18]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19]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20] NY/T 2046 木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21] 黄贵修,李开绵. 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47-155.

[22]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3] GB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24]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25] NY/T 1520 木薯.

[26]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27]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香椿育苗技术规程 篇4

关键词:香椿,圃地,种子,苗床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香椿育苗技术规程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1985)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 7908—1999)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1999) 、《林木种子贮藏》 (GB10016—1988) 和《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13/T 937—2008) 。

2 圃地选择

在选择不同的圃地时, 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同, 分别是: (1) 在选择固定圃地时, 要注意选择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水源、排水良好, 且地下水位不超过1.5 m、土层厚度不少于50 cm的微酸性至微碱性壤土的地方做圃地; (2) 在选择临时圃地时, 宜选设在山坡的中、下部, 因为那里地势较平缓、土层深厚、肥力好, 而且接近水源; (3) 在农耕地育苗时, 要选择有排灌条件、肥力较好的地段做圃地。

3 圃地准备

3.1 土壤的处理和改良

育苗前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药剂消毒、熏蒸等方法进行土壤处理。圃地土壤要逐年增施有机肥料。

3.2 整地施肥

育苗前必须整地, 包括翻耕、耙地、平整、镇压等步骤, 且要深耕细整、清除草根和石块、施肥均匀、地平土碎。翻耕深度要在20~25 cm之间, 随耕随耙, 及时平整、镇压。整地时要施基肥, 施优质腐熟有机肥50 000~70 000 kg/hm2、复合肥500~750 kg/hm2、尿素100~150 kg/hm2, 并深翻土壤, 使土肥均匀混合、土粒细碎、表面平整。

3.3 作床

包括高床和平床的制作。高床的苗床床面要高出步道15~20 cm, 床宽1~1.5 m, 床间步道为20~30 cm, 且要选择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或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平床育苗地要带状作业, 带间留出20~30 cm的步道, 培育大苗时可不留步道, 且要选择气候干旱地区或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的苗圃。

3.4 轮作

宜实行香椿与不同树种苗木的轮作或香椿苗木与绿肥、牧草、农作物的轮作, 做到对圃地“养用结合”。

4 播种育苗

4.1 采种

应选择20~30年的高大、健壮的母树, 待蒴果成熟, 并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 采果取种。采摘后, 将果实摊开晾干, 忌暴晒。蒴果开裂、种子散出后, 簸去杂质, 然后放入麻袋置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在采收适龄香椿的种子时, 当年不能采摘它的香椿芽。

4.2 种子处理

处理种子的步骤为: (1) 选用当年采集的新种子, 用手搓去翅膜, 然后用质量分数为1%的甲醛溶液浸泡20 min; (2) 浸泡后用40~50℃的温水浸种4 h, 水种比例为2∶1或3∶1, 并不停地搅拌; (3) 待水温降至25℃时再搓洗一遍, 然后继续浸种15~20 h, 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4) 在室内通风处将种子摊开, 晾至种子表面见干后, 用湿毛巾包好种子, 然后在20~25℃下催芽; (5) 待30%的种子裂嘴露白后, 将其与细沙按1︰1的比例混匀待用。

4.3 播种

播种包括春播和夏播。春播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进行, 将已出芽的种子与细沙按1︰1的比例混匀, 然后用条播 (行距在20~30 cm之间) 或撒播的方式播种, 播种量为40~50 kg/hm2, 播后覆细土, 再用稻草或塑料薄膜覆盖;夏播在5月上中旬进行, 将已出芽的种子与细沙按1︰1的比例混匀, 然后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 播种量为50~60 kg/hm2, 播后覆细土, 再用稻草或塑料薄膜覆盖。

5 无性繁殖育苗

5.1 硬枝扦插

硬枝扦插的步骤为: (1) 选穗条。3月中旬, 在2~3年的香椿母树上选择健壮、直径在1.5~2.0 cm的1年生枝条, 或选择扦插苗当年生长的干条, 幼、壮年树上当年生长健壮、节间距离较短的主轴枝、从根部萌生的生长健壮的萌芽条。 (2) 剪穗条。要把穗条剪成长度为15 cm左右的插穗, 下切口于芽基膨大处斜剪, 上切口高出顶芽1 cm, 剪口要平滑。 (3) 穗条生根处理。插穗剪后将下切口浸入质量分数为0.02%的萘乙酸水溶液中, 浸水深度为3 cm, 浸泡时长为12 h。 (4) 扦插。按10 cm×20 cm的行列距将穗条扦插到宽1 m的高床上, 扦插顶端要距离地面1.5~2.0 cm。插前要将圃地灌足底水, 插后浇1次透水, 并踏实插缝。勿使插穗在土壤中悬空, 扦插床上设中心距离地面高约1 m左右的拱棚。

5.2 萌蘖

香椿萌蘖性强, 易形成丛状植株, 秋季落叶后在母树周围开沟, 沟深约20 cm, 近树干处可稍浅, 以促使其萌发根蘖植株。当年秋或翌年春进行分株定植, 同时, 在萌蘖坑中施入有机肥并灌水, 以利次年根蘖的大量萌发。

6 苗期管理

6.1 遮荫

夏季要在苗木上方搭荫棚或遮阳网, 并覆盖稻草遮荫。

6.2 拆除覆盖物

当幼苗大量出土 (出苗数达60%~70%) 时, 要及时分批撤除有碍苗木生长的覆盖物。

6.3 肥水管理

香椿苗喜湿怕涝, 因此前期要加强肥水管理, 包括: (1) 灌溉。采取喷灌、浇灌、沟灌等方法, 灌溉时要遵守适时、适量的原则。出苗期 (特别是幼苗出土前) 要适当控制灌溉次数, 保持土壤湿润;苗木生长初期 (特别是保苗阶段) 要采取少量多次灌溉的办法;苗木速生期要采取多量少次灌溉的办法;苗木生长后期也要控制灌溉次数, 除特别干旱外, 可不灌溉。 (2) 排水。进入雨季后, 应注意排涝。 (3) 追肥。在5—6月时, 应追磷酸二铵450 kg/hm2, 追肥后浇三四次水。

6.4 矮化壮苗

七八月高温多湿, 幼苗易徒长, 因此应进行人工控制, 可将多效唑300~400倍稀释, 然后隔15 d喷一次, 或用500倍稀释液, 隔7 d喷一次, 连喷两三次, 以抑制幼苗徒长, 促进其加粗生长、提早封顶, 培育矮化壮苗。

6.5 除草和松土

要及时清除杂草。人工除草时, 应在雨后或灌溉后地面湿润时将杂草连根拔除, 并积极采用化学除草。除草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松土结合除草进行。松土要逐次加深、全面松到, 保证不伤苗、不压苗, 苗根附近松土宜浅, 行间、带间宜深。

6.6 间苗和定苗

当苗长出五六片叶时即可进行间苗, 间苗2~4次, 最后按株距15~20 cm定苗。间苗要遵循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劣留优的原则。

6.7 疏叶

要在8月中下旬摘去苗干基部的老叶, 再疏去一部分复叶, 以利于苗木通风透光, 促进苗干的木质化。

6.8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香椿白粉病、叶锈病、根腐病、小地老虎和黄刺蛾等病虫害。

7 苗木出圃

品质检查管理规程 篇5

1.0 目的

严格公司品质检查工作,加强品质管理力度,维护公司质量体系文件运行,保障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持续改进,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品质。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业公司各层级物业服务品质检查。3.0 职责

3.1 各部门、物业项目负责按本规程要求开展服务品质检查和改进验证工作,不符合项的责任部门/物业项目负责对不符合项进行改进,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3.2 品质管理部汇总分析当月服务品质检查情况,编制服务品质检查报告。3.3 人力资源部负责按规定对检查结果进行考核运用。3.4 品质管理部及领导负责受理服务品质检查问题项申诉。4.0 程序要点 4.1 检查依据

4.1.1 公司管理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4.1.2 物业管理行业法律法规等。4.2 检查分级及类型 4.2.1 公司检查

4.2.1.1 品质管理部每月对物业项目服务检查1次。4.2.1.2 不定期对项目进行夜间抽查。

4.2.1.3 检查报告于检查后2日内报公司、管理处和各商业公司总经理。

4.2.1.4 管理处负责对不符合项进行改进,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按整改期限完成整改。4.2.1.5 品质检查结果作为各项目绩效考核依据之一。4.2.2 项目检查

4.2.2.1 物业经理每周组织物业客服、工程、秩序维护、环境部同商业运营部一起对项目进行服务检查1次,对不符合项制定纠正措施,限期整改.4.2.2.2 检查报告于检查后2日内报品质管理和商业公司总经理,同时报上周整改完成情况。4.2.2.3 每月检查覆盖管理范围内所有岗位及管理区域。

4.2.2.4 项目每月不低于2次夜间抽查物业各岗位、外委公司工作情况。检查报告于检查后2日内报品质管理和商业公司总经理。

4.2.2.5 品质管理部抽查验证各项目整改完成情况。项目未按时完成整改,纳入项目绩效考核依据之一。4.3 检查要求 4.3.1 检查纪律

4.3.1.1 各级检查人员遵守纪律:公正、严格、不徇私;尊重被检查人,不予被检查人争执;以检查依据开展检查,判定问题点以事实为依据。

4.3.1.2 被检查人员主动配合、不弄虚作假、尊重检查人员。4.3.2 品质督导方法

4.3.2.1 各级检查人按规定的频次实施服务品质检查,以检查管理处现场为主。

4.3.2.2 发现不合格,检查人与责任单位一起对不合格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按规定时间进行验证。5.0 质量记录

柳树的育苗技术及修剪规程 篇6

关键词:育苗技术;扦插;拉纤

中图分类号:S79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49-1

柳树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耐修剪,萌发力很强,枝条柔软,冠形美观等特点,广泛栽植于河湖岸边、道路庭院,是十分普遍的园林绿化树种。

1 柳树种介绍

1.1 垂柳

又叫垂丝柳、垂杨柳,属落叶乔木,小枝细长并且下垂,淡紫绿色或褐绿色,无毛或幼芽时有些毛。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逐渐变尖,边缘有细锯齿,无毛或幼时有柔毛,背面带有白色;叶柄长6-12毫米。花序轴有短柔毛,花期4月。

1.2 旱柳

也属于落叶乔木,树冠倒卵形。大枝斜展,嫩枝有毛后脱落,淡黄色或绿色。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长尖,基部窄圆或楔形,无毛,下面略显白色,细锯齿,嫩叶有丝毛后脱落。花期4月。旱柳形态与垂柳差不多,树干挺直,小枝向上伸展,雌花具2个腺体,耐寒力强,多见于南京以北。

1.3 柳树的主要病虫害

星天牛、光肩星天牛蛀食枝干,柳红蜘蛛、柳瘤大蚜。要注意观察柳树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做到提前预防。加强对星天牛、光肩星天牛等蛀食枝干。对树梢虫害严重的柳树进行重修剪,剪除枝梢部位被天牛危害的枝条,集中销毁。

2 柳树的育苗技术

2.1 扦插育苗

插穗采集与制备:于休眠期采种条。可选1-2年生枝于秋季采下,经露天沙藏,来春剪穗。先去掉梢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稍差的部分,选粗度在0.6厘米以上的枝段,剪成长15厘米左右的插穗,上切口距第一个冬芽1厘米,切口要平滑,下切口距最下面的芽1厘米左右,可剪成马耳形。然后按粗细分级,并将每50或100株捆成一捆,置背阴处用湿沙理好备用。柳树扦插极易成活,插穗无需进行处理。但是,若种条采集时间较长,插穗有失水现象,可于扦插前先浸水1-2天(以流水为佳),然后扦插,成活率会提高。

扦插:以垄作为常见。单行或双行抒插均可。单行扦插株距15-20厘米;双行扦插行距为20厘米,株距10-20厘米。扦插时宜按插穗分级分别扦插。以小头朝上垂直扦插较好。穗顶与地面平齐,插后踏实。有条件的地方可立即灌水,使土壤折实并与插穗密接,有利于成活。

抚育管理要点:出苗期应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可在垄间步道放水灌溉。幼苗期要及时追肥和中耕除草,并注意清除多余的萌条,选留一枝健壮的培养成主干。速生期苗干上的新生腋芽常抽生侧枝,为保证主干生长,除保留五分之三的枝条外,应及时分期抹掉下部苗干的腋芽,至8月上、中旬应停止抹芽。其余管理可参照杨树进行。

2.2 播种育苗

采种:柳树3-4月开花,4-5月果熟。当蒴果由绿色变成浅黄色,少数尖端裂口吐絮时,应抓紧采收。种子的调制与杨树相同。出种率一般为2%-4%,千粒重0.1(垂柳)-0.167(旱柳)克。种子极易失去发芽力,故应随采随播。

播种:一般均用苗床播种。播种前,苗床先灌足底水。与此同时将种子用清水浸泡使之吸胀,然后混以温砂,拌匀后播种。条播或撒播均可。播后用细筛筛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度。无风沙危害处亦可不再覆土,播后轻轻镇压(用铁锹轻拍床面),再用清水喷雾,使种子落实,与土壤密接。若有风沙危害或旱害较重,可在床边插枝遮阴、挡风。

抚育管理要点:播种后,如温、湿度合适2-3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应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床面湿润,同时注意遮阴,勿使幼苗受日晒灼伤。其余管理与杨树相同。柳树产地多有河川池塘,种子往往随柳絮飘落水边和湿地,随即自然萌发生长成苗。笔者曾在河漫滩采集天然落种的小柳苗归圃培养。省去采种、出苗期管理等环节。当年苗高达1.5-2米,最高可达2.5米,效果很好。

3 修剪规程

3.1 整形修剪

树木修枝是绿化抚育管理措施之一。通过修枝人为的“助、减、缓”等技术措施调节、控制通风与透光,给树木生长发育创造适宜条件,造就通直干形、冠形优美的优质景观。垂柳在生长过程中,为保持树形和良好的生长势,需要适时修剪。

对于残枝、死枝、多头枝,要及时修整,应及时选留主导枝,将其竞争枝及时除掉,修掉多余的侧枝,促进加粗的生长。树木的修枝要讲究树型美观大方,别具一格,适宜观赏。对于已截顶的柳树,应有目的培养成“四面斗”或“三股撑”形,避免有两个主干的“V”形。修枝要注意“冬剪枝,夏控侧”,即冬季实行强树重剪,弱树轻剪,重点把直立强壮的竞争枝从基部修掉。夏季实行强旺枝重控,控强留弱,把树势调整均衡,掌握强侧打头,壮枝重剪(可剪去枝条的1∕2左右),弱枝轻剪(剪去枝条的1∕3左右)、小枝多留的原则,以达到突出主干枝,促进树木加粗加快生长的目的。

对于三个以上长在一起的丛生枝条原则上要疏枝,三个枝条的丛生枝可疏去1-2个枝条,四个枝以上的丛生枝可疏去2-3个枝条。

修剪切口要光滑,严防壁裂。茬高以1厘米-2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创面愈合和树木的生长。剪口要涂桐油以保护伤口尽快愈合。修剪季节以早春或晚秋和冬季为宜。早春以树液流动前为宜。如树木发芽时修剪,树体水分蒸腾快,失水,消耗养分多,不利于树木生长。柳树作为速生树种,也可以夏季修枝。但是,注意不要在阴雨天修枝,以免伤口浸水,感染病害。

3.2 修剪柳条

垂柳条过长,在大风天气影响游园,进行修剪。规范要求道路铺装树下缘线距地高度不得低于2.8米。可选择绿色期进行,正好判别枝条是否枯死并需剪除。剪去部分密集的枝条,既可保证养分的集中供给,又能防止日后因枝叶过密容易吃风而倒伏。

3.3 更新复壮

支撑:对于有观赏价值的枝干,且又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做支撑进行保护。

植干:对柳树主要枝干树皮严重损伤和有虫洞的要进行补洞和修复树皮。

拉纤:对树冠明显偏向一侧或有观赏价值的枝条存在安全隐患的均要进行拉纤处理。

确实没有保留价值的,按规定办理伐除手续,并进行补植。

作者简介:王亚田(1979-),男,双辽市国有兴隆机械林场助理工程师,从事基层林业工作。

木薯种植技术规程 篇7

1) 温度

木薯是喜温作物, 一年之中有8个月以上无霜期, 年平均温度18℃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 木薯发芽出苗期最低温度要求14~15℃, 18~20℃正常生长, 最适温度为25~29℃, 在14℃时生长缓慢, 10℃以下停止生长并受寒害。

2) 光照

木薯是短日照热带作物, 对光照长度和温度的反应都很敏感, 阳光充足对提高木薯产量有重要作用, 在阳光不足、阴蔽度大的地方, 木薯生长茎叶徒长, 叶序稀疏, 节间伸长, 茎干弱, 块根细小, 造成低产劣质。

3) 雨量和湿度

木薯对降雨量有广泛的适应性, 能在600~6 000mm的地区生长, 木薯是耐旱性很强的作物, 年降雨量350~500mm的地方也够一造木薯生长发育的需要。最适宜在年降雨量1 000~2 000mm, 分布均匀, 土壤湿润的地方种植。

4) 土壤

木薯对土壤适应强, 只要不积水, 不过分瘦瘠均可种植, 应选择排水良好, 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 有机质和钾素丰富的砂壤土为最适宜。

5) 风力

春季温湿微风有利木薯生产, 忌怕夏季台风, 造成木薯茎杆吹断和倒伏, 块根腐烂, 影响品质和产量。

2、种植品种

1) 适应性强, 生长快, 生势好, 熟期迟, 能够适宜当地各种山地类型种植的品种。

2) 茎杆高度适中, 分枝少, 结薯集中, 浅生易收获, 薯型呈圆锥型的品种。

3) 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高, 薯肉雪白, 品质好, 一般亩产4000~5 000kg的优质高产品种。

3、栽培技术

1) 选地和整地

选择平坦或坡度较缓、石块少的山地, 排水较好, 受台风影响少、坡面朝阳、光照充足的地方种植。整地应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 注意保护林地环境和水土保持, 在种植前2~3个月进行翻土晒地、开好环山沟避免雨水冲刷, 平地种植要开好环田沟和十字沟, 及时排干雨季积水, 避免积水对木薯生长的影响。

2) 种植材料

种植时要求选择新鲜茎杆、色泽鲜明、切断口有乳汁的茎种, 生活力强, 发芽率高, 利于植后全苗壮苗, 提高种植产量。

3) 种植规格及要求

采用平放的种植方式, 使木薯达到浅生和四周都结薯的目的, 种植时茎长为15~20cm, 种植密度, 针对地力而定, 一般亩植1 000~1200株, 株距为80 cm×80cm。

4、田间管理

1) 补苗

种植时遇上低温多雨或春旱天气等原因造成缺苗时, 在植后20d开始补苗, 30d内完成。

2) 间苗

在木薯生长高度15~20cm时, 为了保持木薯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减少养分消耗, 针对长势情况, 及时将多余的分蘖间除。

微贮饲料的技术规程 篇8

本标准规定了微贮饲料原料、菌种的选择、微贮的主要方法、操作过程、微贮窖的管理、微贮饲料品质鉴定及饲喂。

本标准适用于农作物秸秆、牧草及其他可进行微贮的粗饲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DB15/T34-2005青贮饲料技术规程

3 名词解释

3.1 微贮饲料

微贮饲料是在秸杆、牧草、藤蔓等饲料作物中添加有益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制成的一种具有酸香气味、适口性好、利用率高、耐贮的粗饲料。微贮饲料可保存饲草料原有的营养价值, 在适宜的保存条件下,只要不启封即可长时间保存。

3.2 微贮技术

微贮技术是一种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的粗饲料微生物处理技术。是把秸秆等粗饲料按比例添加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菌剂,在密闭和适宜的条件下,通过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与发酵作用,使质地粗硬的或干黄秸秆和牧草变成柔软多汁、气味酸香、适口性好、利用率高的粗饲料。

3.3 微贮设施

微贮设施是用于存放及发酵微贮原料的能够密封的设备或器具。主要形式有微贮窖、微贮池、微贮袋等。微贮设施都要保证其可密封性和耐酸性。

3.4 微贮剂

微贮剂亦称微贮接种剂、生物微贮剂、微贮饲料发酵剂、微贮添加剂等,是专门用于调制粗饲料的一类活性微生物添加剂。由一种或一种以上有益菌组成,主要作用是有目的地调节微贮饲料内微生物菌群,调控微贮发酵过程,促进益生菌大量繁殖更快地产生有机酸,有效地保存微贮原料内的营养物质。

4 微贮原理

微贮是利用加入的微贮菌剂在适宜的条件下,益生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料中的粗纤维素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部分转化为糖类,糖类又被有机酸菌转化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使pH值下降到4.5以下,抑制了丁酸菌、腐败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被贮原料气味和适口性变好,利用率提高,保存期延长。

5 微贮原料

5.1 特性

微贮原料主要是指不适合青贮的黄干秸秆或牧草。微贮原料中的植物细胞基本死亡,不再有呼吸作用,含有的可溶性糖分越来越少,粗纤维含量越来越高,水分含量很低,附着在植株上的所有细菌都处于休眠状态,依靠加入的微贮菌剂促进发酵。

5.2 种类

可进行微贮的饲料种类主要有各种农作物秸秆、牧草、饲用灌木、藤蔓、薯秧等。

5.3 对原料的要求

(1) 含糖量

微贮原料在发酵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营养,一般微贮原料含糖量不应低于1.5%。在含糖量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按比例加入糖渣、糖蜜等含糖量高的物质,调节到所需量。

(2)水分

微贮原料含水量宜在60%-70%,质地粗硬的原料水分应稍高,质地细软的原料-水分应稍低。饲料在加水、喷洒菌液和压实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原料的含水量是否合适。现场判断水分的方法是:抓取切短的原料,用双手挤压后慢慢松开,指缝见水不滴、手掌沾满水为含水量适宜。指缝成串滴水则含水量偏高,指缝不见水滴,手掌有干的部位则含水量偏低。

6 微贮剂

6.1 微贮剂的选择

微贮时应根据所贮原料及微贮菌种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菌种。大部分微贮剂对饲草料完成发酵的时间在20天左右,也有在1周左右完成发酵的。选择时应根据需要量和需要程度考虑选择合适的微贮剂。无论选择何种菌剂、发酵周期长短,其关键是对微贮料产生的效果。

6.2 有效活菌数

有效活菌是指能够在原料中大量繁殖并对被贮的饲料产生有益作用的活菌。这种活菌的数量越多越好,一般有效活菌数在5000万个/g以上就可以满足发酵的需要。

6.3 添加量

微贮剂的添加量主要根据微贮原料来确定,一般添加量为0.5‰-1‰,具体操作参照产品说明。

6.4 微贮剂的发酵试验

在使用新微贮剂前,应进行少量微贮试验。试验方法是取5kg-10kg微贮原料,粉碎后按比例加入水和菌剂,装入塑料袋或其他容器中压实后密封。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7-20天,启封观察微贮质量。

7 微贮的主要方法

7.1 水泥窖微贮法

将农作物秸秆等微贮原料揉碎切短,加水调制到合适的水分,在加水的同时按比例喷洒菌液,装入水泥窖内,分层压实,加盖塑料薄膜后覆土密封。

7.2 土窖微贮法

选择地势高、土质硬、向阳干燥、排水容易、地下水位低、离畜舍近、取用方便的地方,根据贮量挖形状、大小适宜的窖,在窖的底部及周围铺一层塑料薄膜,将揉碎切短的微贮原料放入窖内,分层调制水分、喷洒菌液、压实,上面盖上塑料薄膜后覆土密封。

7.3 塑料袋微贮法

将塑料袋放入与袋大小、体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耐压模具中待用(模具可以铁制、木制或挖坑等)。

在光滑干净的地面上将待贮原料揉碎切短,调好水分,分层喷洒菌液,适当翻搅后,将原料装入塑料袋内压实,将袋口扎紧,脱出模具,放在贮放地点。在没有模具的情况下,可将原料装入袋内,排出空气,或抽出袋内的空气后将塑料袋口扎紧保存。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机械压缩成块后,装入塑料袋中密封贮存,效果更好。每袋适于处理50kg-100kg秸秆。

7.4 大型窖微贮法

超过100吨的大型窖可分格贮存,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喷洒菌液用扬程为20m-30m、流量为30L-50L/min的潜水泵,放入装有菌液的蓄水池内,在出水管处安上喷头,喷头要保证调制剂能够顺利喷出。压实机械可使用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或装载车等。

8 微贮操作

8.1 微贮剂菌种活化与稀释

(1) 菌种活化

根据所贮饲料的种类和贮量,确定所使用的菌种和添加比例,按每层微贮时的饲料量,计算出所需的调制剂菌种量。然后倒入10-20倍的水中充分搅拌,在常温下放置1-2小时,活化菌种,形成菌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水中加适量白糖,以提高菌种的活化率。

用于活化的容器均须刷洗干净。活化好的菌液应在当天用完,不可隔夜使用。

(2)菌液稀释

将活化好的菌液加水至菌种量的50倍以上进行稀释。如果微贮料的水分不足,可加大菌液的稀释倍数,直到微贮料的水分满足微贮条件为止。如果微贮料自身的水分已比较高,应减少菌液的稀释倍数,一般每吨微贮料至少加50kg的稀释菌液。大型微贮窖需配备较大容量的水箱用来配制稀释菌液。水箱容积根据窖的大小而定,一般以500L-2000L为宜。最好有2个水箱交替使用。

8.2 微贮原料的揉切与碾压

微贮原料入窖前应揉细切短,揉切长度一般以3cm-5cm为宜。比较粗硬的玉米、高粱秸秆等切成2cm-3cm较为适宜。粗硬的原料应经过碾压揉碎,形成细丝。

8.3 微贮原料的装填与压实

经揉切后的微贮原料应尽快入窖,分层微贮,每层厚20cm-30cm。均匀喷洒菌液,边喷洒边压实,水分不足的干黄原料还要喷洒一定量的水,然后再铺放20cm-30cm厚的原料,再喷洒菌液压实。如此反复操作,直到压实后原料高于窖口40cm以上进行封口。装窖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小型窖要当天完成,大型窖最好不超过3天。当天未装满的窖必须盖上塑料薄膜压严,第2天揭开薄膜继续装窖。

在微贮麦秸和稻秸等糖分不足的原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含糖量较高的物质进行调节。亦可将添加物放入稀释后的菌液或水中,向窖内均匀喷洒。

8.4 原料水分检查

在微贮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原料的含水量及是否喷洒均匀一致,特别要注意层与层之间水分的衔接,不应出现夹干层或过湿层。

8.5 封窖

(1)贮料面处理

装窖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封顶。封顶时先在顶层按200g-250g/m2均匀洒上食盐粉,再铺20cm-30cm厚的麦秸或软草。

(2)覆盖塑料薄膜

微贮原料的最上面应铺盖塑料薄膜,薄膜的厚度一般在0.7mm以上。当原料装到距窖面50cm左右时,在窖壁的一侧先铺好塑料薄膜并拉平,然后继续装料,直到原料高出窖深的20%左右。待处理贮料面后,把塑料薄膜从窖壁的一端顺拉到另一端,压好。

(3)盖土

盖土时应从窖的最里面开始盖,逐渐向窖口方向延伸,覆盖土层的厚度要达到50cm以上,边覆盖边拍实,顶部成半圆形,压土后的表面应平整,并有一定的坡度,无明显的凸凹。

(4)留排气孔

中、大型窖在封顶盖土的同时,应在窖的顶部留出排气孔,以利排出窖内的空气,尽快形成厌氧条件。排气孔要留在窖顶的中线上,根据窖的大小,一般每隔4m-5m留一个排气孔,排气孔的直径为20cm-30cm。留排气孔时,要将顶部的塑料薄膜剪开一个20cm-30cm的洞,然后将玉米秸秆扎成捆插在上面,在玉米秸秆的周围培上土。

(5)封排气孔

封顶后5~7天空气基本排尽,要将排气孔封死。用大于排气孔径2倍的塑料薄膜将排气孔盖好,覆土,压实拍平。必须做到不漏气、不漏水。

9 微贮窖的管理

微贮完成后,窖内贮料会慢慢下沉,必须对微贮窖进行严格检查和管理。正常情况下,半个月窖顶基本与窖口持平,应及时加盖土使它高出地面,保证微贮窖不漏水、不漏气。

(1)挖排水沟

距窖四周lm处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向窖内渗入。

(2)检查补漏

对微贮窖应经常检查,发现窖顶有裂纹和漏洞时,应及时覆土压实,防止透气和进雨水。

(3)防鼠害

窖顶上面不能堆放柴草,以防老鼠停留打洞。如发现有老鼠洞要及时填堵,以防进水、进气、进鼠,影响微贮质量。

1 0 开窖取用

1 0.1 开窖

开窖取料应在微贮发酵完成以后进行,随取随喂,取后及时盖好封口。

(1)启窖时要先从一个角开始,根据微贮料的用量决定开启口的大小。窖口不宜开的很大,切忌窖顶全部启封,以防顶部的微贮料暴露在空气中,使微贮料发热、发霉,变质。

(2)启封时应避免污染。将启封口表面清理干净,去除污物,防止污染物透入下层,造成微贮料霉烂扩散。

1 0.2 取用

(1)根据每天微贮料的用量计算取料面的大小。每天的刨面取料厚度不应小于15cm,刨取时要直取窖底,要分段、分区从上到下垂直取用。取出的料必须在当天用掉,防止二次发酵后变质。

(2)超过规定长度的贮料在刨取时易形成松动的残留面,造成有氧条件,使原料霉烂变质。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强行刨取,应将过长部分的料铲断或剪断,避免未取用面的松动,不应掏洞取料。

(3)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取完料后用草帘、塑料膜覆盖。防止冰冻、雨淋和霉变。

(4)发霉变质的微贮料应及时剔除。

(5)如果微贮饲料在制作时加入了食盐,这部分食盐应从饲喂的日粮中扣除。

1 1 微贮饲料的品质鉴定

当发酵完成后和饲喂前要对微贮饲料的品质进行鉴定。

1 1.1 感观指标

(1) 色泽

优质微贮的色泽接近微贮原料的本色,呈金黄色或黄绿色则为良好的微贮饲料;如果成黄褐色、黑绿色或褐色则为质量较差、差或劣质品。

(2)气味

微贮饲料具有醇香或果香味,并具有弱酸味,气味柔和,为品质优良。若酸味较强,略刺鼻、稍有酒味和香味的品质为中等。若酸味剌鼻,或带有腐臭味、发霉味,手抓后长时间仍有臭味,不易用水洗掉为劣等,不能饲喂。

1 1.2 质地

品质好的微贮料在窖里压的坚实紧密,但拿到手中比较松散、柔软湿润,无粘滑感,品质低略的微贮料结块,发粘;有的虽然松散,但质地粗硬、干燥,属于品质不良的饲料。

1 1.3 pH值

正常的微贮料用pH试纸测试时,pH值4.2以下为上等,pH值4.3-5.5为中等,pH值5.5-6.2为下等,pH值6.3以上为劣质品。

1 1.4 卫生指标

应符合GB10378和其他有关卫生标准规定。

1 2 微贮料饲喂

1 2.1 微贮饲料以饲喂草食家畜为主,可以作为家畜日粮中的主要粗饲料。饲喂时可以与其他草料搭配。

1 2.2 饲喂微贮饲料,开始时有的家畜不喜食, 应有一个适应过程,可与其他饲草料混合搭配饲喂,要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逐渐加量,习惯后再定量饲喂。

1 2.3 微贮饲料一般每天饲喂量为:奶牛、育成牛、肉牛15kg-20kg,羊1kg-3kg,马、驴、骡5kg-10kg。

1 2.4 要保持微贮料和饲槽的清洁卫生,采食剩下的微贮料要清理干净,防止污染,否则会影响家畜的食欲或导致疾病。

1 2.5 冬季应防止微贮料冻结,已冻结的微贮饲料应溶化后再饲喂,否则会引起家畜疝痛或使孕畜流产。

肉羊舍饲养殖管理规程 篇9

1.1 场址选择

羊舍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平坦, 背风向阳, 通风良好,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交通便利, 离居民区较远, 排污方便, 污水、污物不能污染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地方。

1.2 场区规划

应根据当地条件、发展规模、资金状况和机械化程度来制定规划。首先, 要建设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 各区分开, 便于管理。其次, 羊舍建设应包括羊舍 (即暖棚) 、羊圈 (即运动场) 、饲料加工房、贮草棚、兽医室。另外, 羊舍应分成年母羊舍、羔羊舍、种公羊舍、育肥羊舍、产房、病羊隔离舍。羊舍建设要兼顾方便、简洁、经济、耐用几方面。

1.3 暖棚羊舍建设

羊舍建设要做到夏能防暑、冬能避寒, 坐北朝南, 呈长方形, 结构多为砖木、土木结构, 门前建有消毒池。羊舍建筑面积要与羊群的规模相适应, 一般成年羊每只约占面积0.8~1.6 m2;怀孕母羊、哺乳羊、种公羊所占面积稍大一些, 使羊只能够自由活动。羊舍一般建成单坡暖棚式, 后墙高1.8 m, 棚顶倾斜度为15度, 棚顶高2.5 m左右为宜, 羊舍地面高出舍外地面20~30 cm, 铺成斜坡以利排水。舍内要保持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羊舍内设有草架、饲槽和饮水设备。

1.4 羊只活动场建设

羊只活动场应连接在羊舍的前面, 面积一般相当于羊舍的2~3倍, 地面平坦干燥, 围墙完整坚固, 围墙高1.5~1.7 m, 活动场内设有饲草补饲槽, 周围栽植树木用来遮阴。

1.5 药浴池建设

药浴池应建在圈舍附近, 药浴池成狭长的水池, 深不超过1 m, 池底宽30~60cm, 上口宽60~80 cm;入口端呈斜坡状, 便于羊只入池;出口端建有一定斜坡度的台阶, 以便羊身上的药液流回池内。

2 结合本地实际及市场需求, 提高良种化程度

发展舍饲养羊更应选择适应市场的优良品种。选择在生产性能方面具有生长发育快、早熟、食谱广、饲料报酬高、产肉性能好、肉质佳、繁殖率高、屠宰率高、适应性强的品种;在体型外貌方面选择具有体驱长、肩宽而厚、胸宽而厚、背平直、后驱臀部宽大、肌肉丰满、躯体呈圆筒状等特点的品种。从目前发展看, 值得推广的品种有无角陶赛特羊、杜泊羊、萨福克羊、夏洛莱羊、小尾寒羊等品种。

3 科学管理, 精心饲喂

3.1 合理安排, 保证饲草料供应

羊的食谱广, 喜食多种饲草料, 若经常饲喂几种饲草料, 会造成羊的厌食、采食量减少, 增重减慢, 影响生长。所以, 根据舍饲量和生产计划, 准备充足的多种饲草料, 包括青干草、农作物秸秆、玉米等, 这是舍饲养羊最主要的物质条件。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及饲养规模, 有计划的种植优质高产的牧草;二要采取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 调制加工各种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等;三要依据各生长阶段所需微量元素, 备足各种添加剂;四要按照不同生长时期配制好精料。

3.2 规范饲养

一要合理搭配日粮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比例, 力求饲料种类多样化, 尽量采用玉米秸秆全贮或青贮再配合一定量的营养丰富的精料。二要对羊舍的粪便及时清扫, 保持清洁、干燥;注意防寒、保暖及防暑降温工作。三要合理分群, 分阶段饲喂, 采用全进全出原则, 从而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四要实行定时、定量、少喂、勤添, 减少饲养的随意性, 使羊保持较高的食欲, 并减少饲料浪费。

3.3 饮水和啖盐

冬季舍内温度注意应保持在5℃以上。在冬季早、晚气候冷的时候, 可在羊舍内饲喂, 中午可在运动场饲喂。饮用水要干净, 不饮用冰渣水, 保证羊自由饮水。舍饲期间要注意羊的饮水和盐量, 一般饲喂每天3次, 先喂盐、后饮水。充足饮水能使羊保持良好的食欲, 有助于草料消化吸收。羊的日饮水量为3~5 L。夏季饮水次数应多些, 秋冬季节可少些。给肉羊喂盐既可促进食欲, 又可供给氯和钠元素。每只每日可喂给食盐5~10 g。食盐可以单独放在饲槽或专用盐槽里让羊自由舔食 (又称啖盐) , 也可以放入饲料中或饮水中搅拌均匀喂给。

3.4 需要注意的几项措施

3.4.1 注意修蹄。肉种羊蹄壳不断生长, 长期在粗糙地面上磨损常造成畸形, 故每年要定期修蹄2~3次。长期不修蹄, 不仅会影响羊行走, 还会引起腐蹄病、姿势变形等, 种公羊甚至会降低或丧失种用价值。正确的修蹄方法是:先掏出趾间的脏物, 再用小刀或修蹄剪剪掉所有松动而多余的蹄甲, 但要平行于蹄毛线修剪;然后剪掉趾间的赘生物和削掉软的蹄踵组织, 使蹄表面平坦。修蹄时间在雨后进行为好。

3.4.2 及时淘汰僵、病羊。对生长缓慢、优良性状不明显、有病久治不愈的羊只及时淘汰。

3.4.3 母羔羊断尾。为方便母羊的交配, 提高受胎率, 对母羔羊要及时断尾。

3.4.4 适时运动。羊舍饲后, 经常站立或趴卧, 运动量不足, 羊只的采食量会逐渐减少, 胃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下降, 从而造成消化不良。所以要根据实际, 适时的驱赶羊只进行充分的运动。

3.4.5 剪毛。根据实际, 要对存栏的种公羊、生产母羊、育肥羊每年进行2~3次剪毛工作。

4 搞好疫病防治, 提高羊只的抗病能力

4.1 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

4.1.1 重视饲料和饮水卫生。不喂发霉、变质、冰冻、被农药污染及夹杂异物的的草料, 不饮污水, 防止细菌、病毒感染或中毒。饲喂用具经常保持干净。

4.1.2 对羊舍、运动场经常打扫, 并定期消毒。消毒工作要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 消毒时间、消毒项目、消毒药的选择都要按程序进行, 并做好记录。每年至少2次以上大的消毒, 每周或每月进行必要的消毒。

4.1.3 坚持自繁自养, 尽可能不从外地购羊, 防止疫病传播。如果必须从外地引入时, 要严格引种检疫制度, 至少经过10~15 d隔离观察, 并经兽医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

4.2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要根据本场实际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 对羊痘、羊四防、羊口蹄疫等疫苗的注射要高度重视, 注射时要严格认真, 逐只清点, 做好查漏补注工作。

4.3 寄生虫的驱治

羊舍饲后, 活动范围变小, 容易造成圈舍的潮湿和环境不良, 往往会引起寄生虫病的发生, 因此要注意羊舍的环境卫生、通风和防潮措施, 做好羊疥癣等寄生虫病的防治。一般每年春秋两季要对羊群进行肝片吸虫驱治各1次。对寄生虫感染较重的羊群可在2~3月份提前进行1次治疗性驱虫;对寄生虫感染较重的地区, 还应在入冬前再驱1次虫。驱虫后的羊群, 应立即转到新的圈舍, 以防重新感染。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驱虫净、阿苯哒唑、丙硫咪唑、虫克星 (阿维菌素) 等。其中丙硫咪唑又称抗蠕敏, 是效果较好的新药, 口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 mg, 对线虫、吸虫、绦虫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 针对性地选择驱虫药物、或交叉用2~3种驱虫药、或重复使用2次等都会取得更好的驱虫效果。为驱除羊体外寄生虫, 预防疥癣等皮肤病的发生, 每年要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药浴。药浴的方法主要有池浴、大锅或大缸浴、喷淋式药浴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 要根据羊只数量和场内设施条件而定, 一般在较大规模的羊场内采用药浴池较为普遍。肉羊药浴时应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药浴最好隔1周进行1次, 残液要泼洒到羊舍内;药浴前8 h停止放牧或饲喂, 入浴前2~3 h给羊饮足水, 以免羊吞饮药液中毒;让健康的羊先浴, 有疥癣等皮肤病的羊最后浴;凡妊娠2个月以上的母羊暂不进行药浴, 以免流产;要注意羊头部的药浴,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药浴, 必须要把羊头浸入药液1~2次;药浴后的羊应收容在凉棚或宽敞棚舍内, 过6~8 h后方可喂草料或放牧。

4.3 坚持健康检查

荔波瑶山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篇10

1 环境与设施

1.1 环境

1.1.1 选址。养殖场地应选择符合NY/T388、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

1.1.2布局。场区布局合理, 生产区与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必须严格分开。布局设置应根据养殖场场址常年主风风向依次布局生活区、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区。

1.1.3 空气。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88的规定。

1.1.4 饮用水。饮用水应符合NY/T388的规定。

1.2 设施

1.2.1 积粪池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养殖场应设有积粪池、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 积粪池及污水处理应符合GB7959和GB14554标准的规定。

1.2.2 消毒防疫设施。

饲养场地应设有与生产相适应的消毒设施、更衣室、兽医室等, 并配备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

2 种鸡来源

应来自于荔波瑶山鸡纯系种群, 并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 经产地动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禁止从疫病区购进鸡苗。

3 育雏期饲养管理

3.1 育雏室

3.1.1 育雏室条件。

保温性能良好, 光照充足。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比例为1: (10~15) 。保持舍内干燥、清洁。舍内地面比舍外地面应高出20~30cm。

3.1.2 育雏室消毒。

在进雏鸡前1周, 对墙壁、地面及空间进行清洗、涂刷、喷洒消毒, 并对育雏室进行熏蒸消毒, 消毒完毕24 h后打开门窗换气1~2 d;饲料盆 (槽) 、饮水器 (槽) 等用具用消毒液洗涤消毒, 棉絮、毛毯、垫草等用前在阳光下曝晒1~2 d或置于育雏室里进行熏蒸消毒。

3.2 雏鸡

雏鸡来源清楚, 来自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雏鸡应健康、活泼, 应有检疫合格证。

3.3 饲养

3.3.1 初饮、开食。

在出壳后12~24 h且在放入育雏室1~2 h后进行初饮、开食。在开食前2 h先行初饮, 水质应符合NY/T388的规定。饮水中可添加0.01%的多维素或5%葡萄糖水等以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开食用玉米粒、小米粒等, 开食1~2 d后用符合GB13078标准的雏鸡配合饲料, 撒在料盘或塑料膜上, 自由采食。

3.3.2 饲喂。育雏期内饲喂雏鸡配合饲料, 营养需要量见荔波瑶山鸡品种标准。

1周龄内每天饲喂6~8次, 随着日龄增加而减少饲喂次数或采用自由采食方式。

3.4 饲养管理

3.4.1 温度。

第1周内育雏室室温32~33℃, 以后每周下降2℃, 直至降到20℃时开始逐步脱温。将温度计挂在离热源远, 离地面1 m高处的两窗户之间测室温。温度控制要以鸡的活动情况而定, 看鸡施温, 鸡在舍内活动自如为宜。

3.4.2 湿度。

育雏室相对湿度应保持稳定, 10日龄内为65%~70%, 10日龄以上为60%~65%。降湿方法:垫草潮湿及时更换;喂水切勿外溢;通风换气良好。

3.4.3 密度。

1-7日龄40~35只/m2;8-14日龄35~30只/m2;15-28日龄30~25只/m2。

3.4.4 光照。

3日龄内每天24 h, 以后每天降1h, 直至自然光照。光照强度5~20勒克斯。

3.4.5 通风。舍内适当通风, 无刺鼻眼的气味, 但要防止贼风。

3.4.6 分群。根据出壳时间及鸡体质强弱进行分群, 每群以200只左右为宜, 防止打堆。

3.4.7 转栏。4周龄后可转入育成舍饲养。

3.4.8 免疫。

按黔南州地方标准体系中的《荔波瑶山鸡疾病预防与控制规范》DB522700/T098-2016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

3.4.9 驱虫。

按黔南州地方标准体系中的《荔波瑶山鸡疫病预防与控制规范》DB522700/T098-2016的要求进行驱虫。

4 育成期饲养管理

4.1 选择

60日龄时进行初选, 剔除生长发育不良、毛色杂乱等残次鸡。90-100日龄时再进行复选, 淘汰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的鸡。

4.2 光照时间

自然光照。

5 种鸡饲养管理

5.1 密度

成年种鸡鸡饲养密度7~8只/m2。

5.2 温度

在自然条件下舍内维持在5~30℃, 温度过高过低时应采取人工调控。

5.3 光照

开产后每周增加半小时光照至每天16 h (自然光照+人工光照) , 光照强度在15~20勒克斯, 灯泡高度离地2m。应备有应急灯。

5.4 喂料

5.4.1 饲喂方式。采用定时定量饲喂, 饲喂2次/d。

5.4.2 限制饲养。通过控制饲料质量和数量进行限制饲养, 以控制体重。

5.4.3 饲料。

不得使用霉变、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放置砂砾供种鸡自由采食。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 (GB 13078标准) 和《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 5032标准) 的规定。在跟换饲料阶段时, 应有3 d左右的过渡期。

5.4.4 饮水。

饮用水应符合NY/T388标准中的要求。水源稳定, 供水充足。5.4.5产蛋期饲养管理。避免强光、惊吓、噪声等应激, 保持种鸡安静的生活规律。营养供应充足, 加强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的补充, 维持适宜的体重, 及时淘汰不良个体, 不得使用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禁止使用的药品或添加剂。

5.4.6 异常情况下的管理措施。

(1) 产蛋重量、产蛋率下降:蛋重及产蛋率异常下降时, 应及时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2) 蛋壳质量异常:出现薄壳蛋、软壳蛋、沙皮蛋、畸形蛋等蛋壳质量问题时, 需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3) 体重异常。蛋鸡体重应保持标准范围内, 如出现过轻过重等异常时, 则需调整饲料配方和活动量。

5.4.7 公鸡管理。在育成期公、母鸡

应分群饲养, 以减少互相啄斗。留种蛋前20 d, 将种公鸡放入母鸡群中。

5.4.8 公母配比。在自然交配条件下, 公母鸡比例1:12~1:15。

6 商品肉鸡饲养管理

6.1 放养

利用果园、茶园、竹园及闲杂地放养。

6.2 饲喂

30-59日龄每日用仔鸡配合饲料喂3~4次;60日龄-上市每日早晚各喂1次肉鸡配合饲料, 所有使用的配合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 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要求, 上市前应符合有关休药期的规定停用有关药物和药物添加剂的规定。

6.3 饲养期

公鸡110~120 d;母鸡120~130 d。

6.4 公鸡阉割

根据市场需求, 可将公鸡在50-60日龄进行阉割, 阉割后适量添加玉米等能量饲料, 可获得风味特佳的鸡肉。

7 养殖档案

7.1 生产记录

包括进雏日期、数量、来源, 饲养员;每日的生产记录包括:日期、日龄、温度、湿度、产蛋量、产品出售日期、数量、购买单位和出栏体重。

7.2 防疫记录

包括鸡群健康状况、存栏数、死亡数、死亡原因、免疫记录、消毒记录、用药记录、检疫记录、疫病监测记录等。

7.3 投入品记录

包括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品种、名称、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号、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数量、包装规格、每天喂料 (用) 量等。

养殖档案应保存三年以上。所有记录必须分类归档留存, 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应备份。

相关连接

地方优良家禽品种———四川白鹅

产地及分布

四川白鹅主产于四川省南溪县, 分布于江安、长宁、翠屏区、宜宾县、高县和兴文等区县。产区属平坝浅丘地带, 海拔250~600m, 气候温和, 降雨充沛。主产县属长江水系、溪河、水库和塘堰多, 水域面积广, 饲草丰茂。

品种形成和发展

四川白鹅饲养历史较长, 据南溪县清代同治十三年《县志》记载:"白鹅, 羽之属……肉卵供食, 毛可制绒"说明四川白鹅是为适应产区群众食肉和用羽的需要, 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

体型外貌

四川白鹅外貌特征是全身羽毛洁白, 紧密, 喙长度8.5cm, 桔红色, 胫蹼呈桔红色, 眼睑椭圆形, 虹彩蓝灰色, 成年公鹅体质结实, 头颈较粗, 体躯较长, 额部有一个呈半圆形肉瘤。成年母鹅头清秀, 颈细长, 肉瘤不明显。成年公母鹅平均体重分别为4.36kg和4.21kg。

生产性能

4.1产肉性能

4.1.1生产速度。四川白鹅60日龄前生长较快, 据测定初生重81.1g, 60日龄平均重2855.7g, 平均日增重46.2g, 90日龄平均重3528.9 g, 60~90日龄平均日增重22.1g。

屠宰测定。6月龄公鹅平均体重

3.57kg, 全净膛屠宰率79.3%, 胸腿肌重829.5g, 占胴体重的29.3%;6月龄母鹅分别为2.9kg、73.1%、645g和34.4%。成年公鹅平均体重3.85kg, 全净膛屠宰率75.9%, 胸腿肌重861g, 占胴体重的29.5%;成年母鹅分别为3.4kg、2.49kg、73.5%、788g和31.7%。料肉比1:1~1.3:1 (不包括青饲料) , 骨肉

4.2繁殖性能

四川白鹅公鹅性成熟期180d左右, 母鹅开产日龄200~240d。采用传统的桶孵、水孵等方法进行孵化, 每年冬、春季为孵化季节。也可以采用温室平孵、电孵等方法, 进行四季孵化。公母比例1:3~4。据测定受精率为84.5%, 受精蛋孵化率为84.2%。育雏成活率97.6% (0~20

4.3产蛋性能

高邮鸭的饲养技术规程 篇11

1.育雏前期饲养管理

1.1进雏前准备 进雏前一周完成育雏室及用具的冲冼、维修、消毒工作,做好进雏准备。准备好饲料和药品、垫草地等。

1.2雏鸭选择 雏鸭应来自有资质的种鸭场并符合高邮鸭外形特征。将初生雏接到育雏室后,应根据鸭出壳时间的迟早、体质强弱和体重大小进行选择,将强雏与弱雏分开培育,保证雏鸭小群的整体度一致。

1.3雏鸭前期的饲养管理

1.3.1开水、开食 在雏鸭孵出后12-24h内饮服0.02%高锰酸钾水或添加有葡萄糖、电解质和多维添加剂的水溶液,采用自由饮水,应保持雏鸭羽干燥,确保饮水器不漏水,防止垫料和饲料霉变,饮水器应每天清洗、消毒。雏鸭初次饮水后即开食,开食用破碎配合饲料为宜,撒在料盘、尼龙编织布或塑料膜上,自由采食。

1.3.26日龄前每隔2-3h喂料一次,保证每只雏鸭都吃到饲料;6日龄后,采用定时定量喂食,每隔4h喂料一次。

1.3.37日龄后每天保证上、下午各一次下水洗浴,每次10-30min。

1.4育雏条件

1.4.1温度、湿度、光照时间 见表1。

1.4.2雏鸭饲养密度 见表2。

1.4.3通风换气 雏鸭舍在注意保温的同时应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清新和温度的均匀,通风时应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鸭身上。

2.育雏后期和育成期饲养管理

2.1晚春以后育雏三周即可转群。

2.2转群前应减少惊扰,使鸭群保持良好健康状况,转群前2~3d应让鸭群随意采食,雏鸭转群前空腹为宜;气温较高的季节,鸭群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气温较低的寒冷季节,转群时间宜在10~15时之间。捉放雏鸭动作要轻,减少人为损伤。从育雏室转到育成鸭舍时,应将大小、强弱雏鸭分开,每个饲养小区雏数量应基本相等。根据不同季节鸭龄和鸭舍面积,确定育成鸭饲养密度;4周龄:8~10只/m2;5周龄:7~8只/m2;6周龄;6~7只//m2;7~8周龄:5~6只/m2。冬季寒冷密度可适当增加,夏季炎热可适当减少。

2.3①放牧场地应尽量选择有野草、昆虫、螺蛳等食物的场所放牧,放牧场所应无疫情、无污染;②放牧时间冬季、早春宜在无风、晴朗的中午,夏季宜在早晨、傍晚;③防止应激放牧时,应注意天气状况,避免在高温烈日、雨天或剧变的天气放牧,同时,应避免噪音、惊吓等应激;④信号调教定时放牧和及时回舍,用固定的口令、牧杆、动作信号训练,培养形成固定的条件反射;⑤补饲放牧前喂料,放牧归来后,视鸭群的进食程度、食欲状况补喂饲料。

3.产蛋期饲养管理

3.1密度 每平方米6只。

3.2温度 鸭舍内维持5~30℃,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应采取人工调整措施。

3.3光照 舍内保持弱光照明,配有应急照明灯。

3.4喂料 可采用自由采食和定时饲喂,昼夜饲喂3~4次。

3.5饲料 供给产蛋鸭螺蚬等动植物饲料,尽可能补充原粮。

3.6产蛋期管理要点 避免光照时间变化、惊群等应激,保持蛋鸭稳定的生活规律,营养供应充足,加强螺蚬类水生动植物的摄入,及时淘汰不良个体。

4.种鸭饲养管理

4.1种鸭舍饲养管理卫生要求。种鸭进舍前应对鸭舍及设施实施清洗、消毒和灭虫灭鼠。鸭舍消毒完毕到种鸭进舍前空舍至少1周。鸭场门口设消毒池和消毒间,进厂人员及车辆应严格消毒。

4.2公鸭在育成后备期,公、母鸭应分群饲养,未到配种期的公鸭尽量减少下水活动,进入产蛋期即放人母鸭群中,此时要多下水,少关饲。

4.3公母配比以1:20~1:30为宜。

4.4母鸭应适当增加维生素AIE和青饲料、螺蚬、蛆类水生动物,多下水,少饲,以增加公鸭配种次数,提高种蛋受精和孵化率。

4.5种蛋要及时收集,消毒入库,种蛋保存温度:16~18℃;相对湿度:65%~70%,种蛋保存期不超过7d。

5.观察、记录、建档

5.1观察 饲养员每天应观察高邮鸭的采食、饮水情况、分布情况,注意鸭群声音、动作、精神状态及鸭粪是否正常,检查鸭舍内温度及通风情况,发现病鸭后送检,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2记录、建档 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包括入舍日期、人舍数量、转群日期及鸭舍情况、饲养员;每日的生产记录,包括日期、日龄、存栏数、温度、湿度、免疫记录、消毒记录、喂料量、鸭群健康状况、死亡数、死亡原因、出售日期、数量和购买单位,记录保存两年以上。

6.出栏、检疫

6.1出栏 肉用仔鸭达到8周龄即可出栏,老鸭在产蛋结束后羽毛不脱落的情况下出售。

6.2检疫 出售应按GBl6549进行产地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上市。

成年蛋鸡饲养管理规程 篇12

鸡的体质健康, 生命体征良好, 各项发育指标符合标准, 死淘率低;鸡群整齐度高, 产蛋成绩好, 保持理想的产蛋曲线;饲料转化率高;种鸡群的种蛋合格率高。

2 转群

育成鸡转群至成鸡舍的适宜时间为开产之前2 周。鸡群开产时间为其产蛋率达5%的时间。各种鸡群的转群时间参见表6.8。

3 鸡群观察与判断

主要是观察鸡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生产状态, 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

健康状态观察:健康鸡只精神活泼、食欲旺盛、站立有神、行走有劲、羽毛紧贴、翅膀收缩有力、尾羽上翘、冠髯红润;粪便较干, 灰褐色, 呈盘曲圆柱形, 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尿酸盐。病鸡精神沉郁, 两眼常闭、羽毛松驰、翅尾下垂、食欲差或无;冠苍白或紫黑, 常伏卧;粪便稀薄, 呈黄绿色或灰白色或带血, 肛门附脏污;呼吸带声, 张嘴伸脖, 常伴有口腔粘液, 嗉囊充气, 腹部肿胀发硬现象;龙骨刀状突起, 有的体重极轻。

生长发育监测:继续每周抽测鸡的空腹体重 (胫长) , 每天统计一次当日耗料量, 为下一步的光照控制和饲喂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生产状态观察:产蛋的鸡冠髯大而鲜红, 丰满而温暖;腹部大而柔软, 肛门大而湿润, 呈椭圆形;喙、耳叶、胫和肛门呈白色;皮肤柔软而细嫩, 耻骨端薄而有弹性, 可容二、三指;未出现换羽。停产的鸡冠髯小而皱缩, 色淡或暗红色, 干燥, 无温暖感;腹部小而僵硬, 肛门小而干燥, 呈圆形;喙、耳叶、胫和肛门呈黄色;皮肤和耻骨短硬而无弹性, 间距窄;已经或正在换羽。

日常观察事项:清晨开灯后, 看鸡群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 发现病鸡、异常鸡或死鸡, 要及时挑出并报兽医诊断, 采取隔离或淘汰等措施;夜间关灯后, 听鸡群呼吸道情况, 如有打呼噜、咳嗽、喷嚏、咯音和甩鼻者, 要及时挑出并报兽医诊断, 采取隔离或淘汰等措施;喂料给水时, 观察鸡群的采食和饮水情况, 如有异常, 应及时找出原因, 加以解决;如有啄肛、啄蛋、啄羽等啄癖鸡, 则将啄与被啄者同时挑出, 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严重啄癖的鸡要立即淘汰;及时解脱挂头、别脖、扎翅的鸡, 捉回挣出笼的鸡, 发现较弱的鸡受强鸡欺压而不能正常采食、饮水和活动, 要及时调整鸡笼, 避免损失;观察鸡群的体重、生长发育和产蛋情况, 如因营养、环境条件或鸡本身的原因而出现异常, 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人工授精的公鸡, 每月检查体重一次, 体重下降在100g以上者, 应暂停采精或延长采精间隔, 并另行饲养, 甚至补充后备公鸡, 对本交的公鸡要随时观察其采食、饮水、配种活动、体格大小、冠髯颜色等, 必要时换用新公鸡, 更换时新公鸡应在夜间放入。

4 光照控制

若鸡群的平均体重与标准要求相符合, 则按原计划执行, 若达不到标准, 则原计划推迟一周顺延实施。

5 饮水

自由饮水。

6 饲喂

非限饲期如使用料槽, 日喂料3~6次, 每日匀料4次以上, 每天要净槽, 大规模饲养的蛋鸡日喂料3次, 分别安排于早晨开灯后、中午和夜晚关灯前3h;限饲期内喂料日的饲料量要于早晨开灯后全部一次投给, 吃尽为止, 不得分为几次, 并且要在3~5分钟内将饲料均匀布送到所有料位上。开产前将饲料由育成鸡料更换为预产过渡料 (含钙2.0%, 其他成分同产蛋高峰料) , 过渡料也可按育成鸡料和产蛋高峰料各占一半来代替, 到开产时完全使用产蛋高峰料, 换料步骤如下:

蛋用型商品代鸡和父母代种鸡在鸡群增加光照1周后开始换料, 自由采食, 过渡期一般1-2周。

肉用型父母代种鸡从21-23周龄开始, 在继续限饲的同时进行换料, 开产 (约25周龄左右) 改喂产蛋高峰料时, 逐渐酌情增加喂料量, 开产后的第3-4周 (约27-28周龄) 喂料量应达到最大量, 产蛋高峰 (约30-31周龄) 后的6-8周内, 喂料量仍保持产蛋高峰时的水平不可减少。

7 限制饲养

目的:一是防止蛋用型商品代鸡、父母代种鸡和肉用型父母代种鸡在产蛋高峰期后因体况过肥而影响健康和产蛋, 二是节省饲料, 降低成本。

方法:限饲鸡群的日喂料量一般不低于同期鸡群自由采食量的91~92%, 自由采食的量值通常由小群试验测出;每次减料量按鸡群产蛋率每降低4~5%, 每只鸡减料2.3g, 到产蛋期末, 每只鸡总减料量约14g;产蛋高峰后, 产蛋率的正常下降值为每周0.5~1%, 每次减料后, 若产蛋率下降异常, 则要恢复减料前的喂料量;限饲鸡群的体重若低于同期鸡群的标准, 则应停止限饲, 待其达到标准后再进行限饲。

注意:起限时间的确定要依据以下情况, 产蛋必须在产蛋高峰过后;周龄指标, 40周龄前不可限饲, 通常商品代蛋鸡大约在45周龄, 父母代蛋种鸡大约在42周龄, 父母代肉种鸡大约在40周龄;产蛋率, 如产蛋高峰不理想, 则应在产蛋后期且产蛋率低于80%时开始;体重平均体重应在标准值以上, 否则不可限饲。

8 温度与通风

成鸡的适宜温度为5~28℃, 产蛋适温为13~25℃, 其中13~16℃时产蛋率较高, 15.5~25℃时饲料利用率较高, 如果相对湿度较低, 温度达33℃时, 产蛋率无大的降低。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70%, 如果温度适宜, 相对湿度的范围可放宽至40~72%。

舍内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气含量的上限分别为0.15%、10mg/m3和20mg/m3, 如果温度条件允许, 应尽可能加大通风量,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9 卫生防疫

按综合性卫生防疫措施的要求进行各项操作, 拒绝非生产人员接近和进入生产区, 工作人员严格更衣、消毒后方可进入鸡舍;经常清洗、消毒饲喂、饮水槽具和器械;保持垫料、地面等环境清洁、干燥, 经常进行带鸡消毒;及时挑出病弱鸡、异常鸡, 并妥善处理病死鸡、粪便等污物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开产前按免疫程序做好鸡群的预防免疫和驱虫, 开产后要尽量避免注射给药;种鸡群要对鸡白痢、大肠杆菌病、霉形体病、白血病等垂直感染的疫病进行检疫和净化, 通常于40周龄左右, 对鸡群再进行一次新城疫喷雾免疫, 以加强其后代的母源抗体水平。

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和避免笼养蛋鸡工艺病综合症: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 (疲劳症) 、脂肪肝出血综合症、竭斯底里症 (惊恐症) 和啄癖。

1 0 种公鸡的管理

营养:不论是蛋用型还是肉用型, 父母代种公鸡繁殖期的营养水平总体都低于种母鸡, 种公鸡日粮中适宜的营养含量为:代谢能10.9~12.1兆焦/kg, 粗蛋白质11~12% (采精频率高时可增大至12~14%) , 钙1.5%, 总磷0.70%, 维生素中维A、维D、维E、维B、维C按种母鸡的二倍量, 其余与种母鸡相同

饲喂:种公鸡的饲喂量以能维持最低体重标准为原则。采用笼养人工授精工艺的, 种公鸡最好单笼饲养, 专门饲喂。采用混养本交工艺的, 应当公母同栏分饲, 若使用料槽喂料, 则需在母鸡料槽上附加栅格, 控制到公鸡头不能通过而母鸡头能较顺利地通过, 通常栅格宽42~45mm;若使用料桶喂料, 则需将料面高度提高到公鸡背部的高度, 控制到公鸡能够到而母鸡刚好够不到, 通常高度在41~46mm;每次喂料时, 为防母鸡抢食, 公鸡应比母鸡晚15~20分钟。

管理:繁殖期种公鸡光照固定在每天12~14h为宜, 温度以20~25℃为宜。采用人工授精工艺的, 凡体重下降在100g以上的公鸡, 应暂停采精或延长采精间隔, 并另行饲养。采用本交工艺的, 要随时观察种公鸡的采食饮水、配种活动、体格大小、冠髯颜色等, 新补充种公鸡时要在夜间放入。要注意防止肉用种公鸡因体重过大而患发脚趾瘤、腿病, 一旦影响配种就要及时更换, 饲养末期公鸡体重一般比母鸡重约25~30%。

1 1 日常管理与记录

加强对鸡群的观察, 全面掌握和控制鸡群情况。

降低破损蛋率, 提高商品蛋正品率和种蛋合格率, 平养种鸡每天拣蛋4~5次, 笼养种鸡每2h拣蛋1次。

按规程固定好每天的喂料、匀料、饮水、拣蛋程序, 做好料槽和水槽的擦净、清洗和消毒, 保持地面的清洁, 检查笼具、风机、门窗等器具和设备的完好情况, 保持灯泡、蛋盘的洁净和正常。

控制好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 消灭蚊、蝇、鼠、雀害, 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环境, 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 在可能出现应激情况之前, 要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营养液, 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或特定维生素, 以降低应激影响。

防止饲料浪费, 科学饲喂, 原料的保存要避光、防潮、防虫害鼠害, 全价配合饲料要避免长期贮存。四季管理中, 特别注意夏季要加强防暑降温, 冬季要解决好鸡舍保温和加强通风换气的矛盾。

上一篇:工笔画的传统与当代下一篇:非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