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角度论文(共12篇)
分析角度论文 篇1
1 引言
在使用色标块定位的时候, 色标块为一个条状矩形, 而且长边是短边的3倍。在大学物理中我们了解到这种形状下的几何薄片, 如果满足质量均匀分布, 那么它将存在最小转动惯量轴和最大转动惯量轴, 如图1所示。如果把每个色标块内的像素想象成带有质量质点, 那么每个色标块将成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矩形薄片”。我们希望得到的色标块方向就是“矩形薄片”最小转动惯量的方向, 就是说求出色标块的最小转动惯量。
2 角度识别方法介绍
2.1 基于边缘检测法
基本思想:用角度逼近方法经一步步迭代得到色标块大致角度后, 再利用边缘算子对色标区域进行灰度边缘提取。由于色标块一侧色块边缘有较强灰度变化的, 之后在色标块所在的小窗口中对边缘点进行哈夫变换统计出含边缘点最多的直线即是色标块轴线方向。
算法描述: (1) 首先用补偿逼近方法求出大致角度; (2) 在范围内, 利用Canny算子进行边缘点搜索得到色标块边缘; (3) 对边缘点进行哈夫变换 (Hough Transform) 得到包含边缘点最多的直线, 以它的方向作为色标块的方向。
这种方法避开了彩色空前颜色信息库包含信息不完整、受干扰多等弊端, 而是在灰度空间另辟蹊径, 求出色标块角度。该方法成功地应用在模拟摄像头系统中, 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它的计算开销较大, 必须依赖有较强计算能力的CPU才能保证在一个采集周期内顺利完成运算。
2.2 基于色块转动惯量
求色标块的最小转动惯量有两个途径:
(1) 以色标块中心为原点, 在一定角度范围内 (如0°~90°) 作直线, 然后用积分 (或者连加的方法) 的方法求出色块在该直线上的转动惯量, 在这个范围内选出转动惯量的最小值, 它所对应的直线就是色标块轴线。或者求出转动惯量的最大值, 将其旋转90°也能求出色块的轴线, 从而得到小车的方向。但是这种方法的计算量是惊人的, 每个色标块需要经过大量迭代才能求出其转动惯量, 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2) 我们可以把色标块中像素点坐标当作已知量, 把转轴设为通过色块重心的直线, 其斜率k未知。这样可以列出关于k的转动惯量方程f (k) , 通过令其导数等于零的方法:f′ (k) =0, 可以得到这个函数的最小点。从而求得最小转动惯量对应转轴的斜率表达式:k=g (xi, yi) , 其中xi、yi是色块上的点, 最终得到色标块角度。我们采用了这种方法。k=g (xi, yi) 的详细推导过程如下:
设色块重心为原点, 通过色块重心的直线为:
设色块上的像素点 (xi, yi) 到该直线的距离为di, 则
点 (xi, yi) 到直线的转动惯量为Ji:
把每个像素点的质量看作单位1, 则总转动惯量为:
令其求导等于零:
显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可能为零, 二次方程有两个解:
若时, 二次曲线开口向上, 在B点穿过x轴时函数值由小到大, 从而判断B点为最小转动惯量所对应点, 即式 (6) 的较大解为最小转动惯量轴斜率。我们取:
若时, 二次曲线开口向下, 在A点穿过x轴时函数值由小到大, 从而判断A点为最小转动惯量所对应点, 即式 (6) 的较小解为最小转动惯量轴斜率。我们取:
3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室硬件环境:在室内环境下, 采用数字图像采集设备;主机配置:奔腾IV3.2G双核CPU, 1G内存。试用本文的方法和边缘检测的方法进行对比, 如图3所示。
表1为识别结果的统计量。从试验结果不难看出, 在识别精度上看两种方法不相上下, 边缘检测方法的平均误差为+0.29°, 求最小转动惯量方法的平均误差为-0.54°。对于误差在1°范围内, 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从一致性上看边缘检测方法明显没有求最小转动惯量轴方法稳定。从计算耗时上看, 如图3所示, 边缘检测方法计算耗时几乎比求最小转动惯量轴方法大了1个数量级。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求最小转动惯量轴的方法求取色标块的角度。
参考文献
[1]曾大幸.中型组足球机器人的视觉识别与视觉定位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4.
[2]CARPENTER J, et al.An improved particle filter for non-linear problem[sR].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Oxford, 1997.
[3]DELLAERT F, et al.Monte Carlo Localization for Mobile Robot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99) , May, 1999.
[4]王亮.智能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5]董再励, 王光辉.自主移动机器人激光全局定位系统研究[J].机器人, 2000, 22 (3) :207-210.
[6]马建光, 贾云得.一种基于全向摄像机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3 (3) :317-321.
分析角度论文 篇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这种网络自拍的流行,正是自我和超我缺席状态下的本我的更多释放。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处于潜意识中,充满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冲动,遵循“快乐原则”,强烈的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是取代了环境控制的自我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正常的人,一般是处于:在超我的监督下,本我不得不收敛起本能、冲动、欲望,而自我则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基础上是本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而当人的环境从现实社会转入网络空间时,现实世界的各种道德要求减弱,起初没有人会要求在网络空间里需要遵循怎样的秩序要求。对自拍族这样的群体来说,超我因失去了现实的要求,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需要克服自我要求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内化出在网络空间的超我,超我发展不足,不成熟的超我使得行为缺少约束,造成放纵自己的行为。原本由本我、自我、超我不断冲突和平衡的人格结构中超我的监督作用减弱,本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对一切关于性的(生本能)和攻击、破坏的(死本能)欲望的发泄,其中生本能指所有指向快乐的行为,是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满足,而死本能则有攻击、侵略等行为。这样的发泄就造成了网络空间里的行为。对他们而言,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释放和发泄本我的欲望的空间,产生本我的快乐。
人的自我在面对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之间出现冲突时会发展出一种机能调节冲突,即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人们在面对这些冲突时,可以运用升华的防御机制来解决冲突。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为社会赞许的方面,而网络自拍就可以看作是自拍者将本能冲动转化为拍摄的方式来摆脱焦虑,人的性本能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此时将性本能通过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就会受到认同。自拍者拍摄自己的身体,以展现美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性本能,而网友通过赞成自拍这种艺术行为而使自拍者感到满足。
因此,网络自拍成为一种流行。自拍者用自拍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身体,人们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桎梏,没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可以毫无顾忌地尽情展示自己,获取他人的关注与评价。
在阿德勒的观点中,自卑感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优越感是自卑感的补偿。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但有的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在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到不恰当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就像网络自拍中,很多人会选用一些后期制作帮助自己的形象更美丽,不会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网友的欣赏。这就是自卑感的补偿,真正的问题不希望被看到,追求关注度,追求网络的优越感,正是由于网络虚拟的好处,使得他们可以将现实中的自卑感用网络中的优越感补偿,如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其他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就可以通过网络自拍并运用一定的技术使得自己在网络里获得现实中无法比拟的高人气来建立优越感,克服自卑感。
同时,网络自拍也造就出许多瞪大眼睛,长睫毛,45度仰角拍摄的千人一面的照片。弗洛姆认为人有认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确认自己,同时不丧失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获得“我就是我”的认同。在网络空间上,使用自拍的照片博得关注度,通过网友的关注度来确认自己,得到认同。如果过一味的追求一致性和被别人认同,就可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一味追求被认同的例子。在弗洛姆的市场型人格类型中指出,就一些人而言,最值得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个人的价值是由外界和他人决定的,自己会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需要不断的依靠他人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倾向于成为他人需要的那样,希望获得所有人的注意,这也会是造成网络自拍照片千篇一律的原因。而对于一个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在发展自己和扩展生活领域进入网络时,会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敢于自我肯定,不需要迎合他们的需要。
同样,网络自拍造就出的千人一面的照片,这也看做是一种网络上的顺从原型。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个体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描绘。自拍者瞪大眼睛,长睫毛,45度仰角拍摄,以网络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出现,扮演网友们喜欢的人物,这样的人只是一个复制品,只按外在的要求而生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个体。
基于博弈角度的顾客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 博弈 营销观念 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在营销管理和实践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顾客或失去顾客对企业的不同意义,提高顾客价值成为了企业盈利的内在要求。虽然企业有盈利的内在要求,顾客也要付出成本取得预期收益,但两者之间的利益并非根本对立的。双方的交易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是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一种变和博弈,所以有双方得益之和较大或较小的区别,就是说企业和顾客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争取较大得益的可能性。
一、“囚徒困境”与顾客价值的形成
“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指出:由于博弈者中参与者之间无法通过协商达成某种协议,而且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考虑对方的利益,都不相信对方有合作精神最终导致对双方和对社会都不理想的结果。
从营销观念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卖方市场,企业处于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根本没兴趣关注消费者的感受,顾客满意在这种弱势地位下根本无从谈起。同时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这样企业和顾客均达不到利益最大化。第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出现积压,于是企业开发了多种推销手段扩大销售,但由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对产品质量,品牌及企业声誉的忽视,也未使顾客真正满意。第三阶段,企业逐渐认识到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顾客的感受导致顾客不满,接着导致了销售下降,利润最大化的愿望终将成为泡影,所以企业才开始真正考虑顾客需求,培养与顾客的关系。
可见,如果企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短期利益不与顾客沟通就会最终导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双向失败,成为交易过程中的“囚徒”,只有通过交流增强合作机制才能达到双方的得益之和最大。
二、以顾客为中心是顾客价值形成的基础
如今,企业已不仅仅停留在推销阶段,尽管好的产品对一个企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但这只是营销中竞争的表面现象,认为只是产品上的竞争的观点是肤浅的。因为任何一件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会被不断更新的产品所替代,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要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得到顾客的认可,营销的目标就在于培养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切实从顾客利益出发,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顾客价值。所以,从企业角度必须把顾客放在心中,以顾客利益为重,以赢得顾客为企业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利润回报。
以消费品市场为例。企业提供产品,有两种选择,生产高质量或低质量的产品。顾客购买产品,选择买或不买。
假设顾客在购买时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的质量,如果顾客不购买,效用为0,购买到高质量产品的效用为M,购买到低质量产品的效用为-M。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利润为R,低质量成品利润为2R,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成本为2C,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成本为C。则企业——顾客模型如下表:
则在一次博弈中,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惟一的纳什均衡是(不购买,低质量)。容易看出,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欺骗顾客,达到了“双输”的结果,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考虑顾客利益为其提供高质量产品。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只要企业没生产过低质量产品,任何阶段顾客都会购买,若企业生产过一次低质量产品,顾客就不再购买,均衡结果是:(购买,高质量)。这样,每个顾客得到了M的效用,企业也得到了R的平均利润。
从企业看,如果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得到了2R的短期利润,但由于顾客知道企业生产过低质量产品,就不再购买,所以以后企业利润均为0,如果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每一阶段都获得R的利润,设贴现因子为a,则当2R≤R+Ra+Ra2+…,即a≥0.5时,企业不会生产低质量产品,因为害怕失去顾客。
从顾客看,只关心一阶段的支付。只有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时才会购买,如果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顾客认为他还会生产低质量产品,就选择不买。
所以,结论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企业和顾客均得到了自己得经济利益。类似的问题还有企业的广告行为,只有(购买,真实广告)才是最后的均衡结果。可见,任何欺骗顾客的行为都是短视的,一旦顾客需求未被满足,还会形成不好的“口碑价值”,这对企业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一旦顾客对企业产生一定的信任就会吸引更多顾客源源不断的重复购买,保持一批忠诚顾客无疑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因此,企业首先要有顾客意识,这是顾客价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三、提高顾客价值的借鉴思路
认识到顾客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后,应将注意力集中到顾客身上,想方设法提高顾客的价值,即顾客的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差。可以理解为在一次或多次交易中顾客所获得的利益与所付出的成本之差。
在现实中,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将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引入企业与顾客的交易中,则双方的行为选择及过程就构成了一种信号博弈。后行为一方可从先行为一方的行为中获得不完全信息。在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中,先行为的一方是企业,向顾客提供关于企业或产品的信息,企业通常拥有的信息较为完备,而顾客则难以完全掌握这些信息。
假设企业和顾客在交易的过程中的收益分别为V1,V2,企业在每阶段交易过程中收入的概率分布为P{R=Ri}=Pi,则 E(R)=∑Ri·Pi。
再假设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付给顾客的成本为收入的一定比例,为k·E(R)(0≤K≤1),企业现在的收入为R0,而顾客得到的收益也为k·E(R ),同时顾客在交易过程中所付出的总成本为C总。
则企业的收益 V1=E(R)-k·E(R),顾客的收益为V2=k·E(R)
如果企业建立与顾客的关系,两者的均衡策略应满足:
E( R)-k·E(R)≥R0…………………………………………(1)
k·E(R)≥C总…………………………………………………(2)
由以上两式得,双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策略须满足:
C总/E(R)≤k≤(E(R)-R0)/E(R)……………………(3)
由(3)式得,E(R)≥ C总+R0
可见,企业要提高顾客价值不仅仅与提高顾客的利益有关,而且与顾客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有关,这些成本不仅包括顾客支付的货币成本,还包括顾客的时间、体力、精神成本等的总和。这就为我们分析顾客价值提供了一种思路: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正確的广告信息等,同时要想办法降低顾客成本,如可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再进一步想,企业和顾客,看似顾客属于后行动一方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才是真正的优势方,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向顾客传递体现企业或产品优势的信息来吸引顾客的目光,引导顾客行为,这也是企业营销中通常所进行的宣传、促销等活动的必要性,而且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都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要充分理解这一点,不断向顾客发出展示自己个性魅力的“信号”,同时,尽量为顾客排除“后顾之忧”,才能引起顾客的共鸣,提高顾客价值。
四、结束语
无论是从“顾客是上帝”到“顾客是伙伴”,还是顾客价值、顾客资产等概念的不断提出,顾客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顾客对企业的忠诚能为企业提供价值,如口碑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购买价值等。企业和顾客相互通过合作,良性循环,达到了两者博弈的最大得益。所以,企业首先要真正形成从顾客利益出发的观念,其次真正实践这种观念,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重视顾客关系的质量,这样才能保持顾客忠诚,形成重复购买,为企业提供利润源泉。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2]贾中裕:经济-管理-数学的结合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蔡翔陶学禹:顾客价值及其分析模型. 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3,(6)
[4]李仁安崔祎满: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博弈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24):89—90
[5]赵凯:论顾客价值和网络化个性营销.商业研究,2007(1):79—80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蝇王》 篇4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在《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中指出,本我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的来源,是遗传本能和基本欲望的体现者,它没有道德观念,缺乏逻辑推理,唯一的需要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本身。本我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寻求欢乐和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自我遵循的是“唯实原则”,它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自我主张人们维持正常而守法的生活,它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与心理结构。它掌握着行动的通路,选择它要反应的环境特征,决定哪些需要满足,满足需要的线路后如何。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当自我对本我的要求屈服时,它会惩罚自我,使人感到内疚,自卑甚至有罪。对自我和本我斗争的胜利给与奖赏,产生自豪感。超我是人类理想的源泉,一切完美的追求都产生于超我。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拉尔夫、杰克和西蒙。拉尔夫,一个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一座与世隔绝的热带海岛上被孩子们推选为首领。他试图带领孩子们团结一致在岛上重建文明,例如搭建棚屋、点燃信号堆等。这些都是受到刚刚离开的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没有成年人的指点下坚守着曾经学到的文明和有秩序的举止,从而增加获救的机会,重返文明社会。这是拉尔夫作为首领始终考虑的首要任务,也是自我在这种危急情形下选择的道路。有了这一目标或理想,拉尔夫就利用所学的文明知识来控制本我的焦虑和恐慌,信心十足地组织孩子们在岛上重建民主。他施行了劳动分工、召开民主会议,有组织、有步骤地为获得营救创造机会。而这时是拉尔夫及孩子们的自我在利用文明世界所教授的知识和道义维持着正常而听从指挥的生活,控制住此时离开成人世界的恐惧,想尽一切办法获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品尝到了没有大人的快乐,逐渐淡忘了回归,开始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作为领导的拉尔夫虽努力设法获救,但毕竟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他也无可奈何。此时拉尔夫的死对头———杰克的野蛮势力逐渐强大,孩子们都沉迷于捕杀野猪的血腥游戏之中。拉尔夫也曾放弃了超我,自我屈服于本我,开心地加入杰克的捕猎游戏。然而在一次游戏中孩子们误杀了西蒙,拉尔夫突然觉醒。他也像野人一样摒弃了文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听从本我的快乐行事的原则,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拉尔夫的超我意识到违反了文明社会的法律,就惩罚自我听从本我,从而有了自责和有罪感。但其他孩子面对杀害却无动于衷,他们已沦为十足的野人。
而后来作为野人首领的杰克在小说开始时是唱诗班的领队,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他渴望控制一切,虽在选举中输给了拉尔夫,成了捕猎队长,但一直野心勃勃,想要改变作为追随者的现状。起初杰克还保留着社会灌输给他的道德与行为准绳,听从拉尔夫的领导。这是杰克忍气吞声地克制住本我的欲望,听从自我的引导努力实现超我的结果。杰克第一次遇到野猪时,虽然猛地拔出刀来,胳膊举起也依然犹豫了一下,形成了一个间歇,让小猪逃走了,因为用刀刺进活生生的动物身上,于心不忍;汩汩涌出的鲜血,惨不忍睹。此时的杰克在文明社会所学到的自我选择了怜爱,而不是血腥的杀戮,自我没有屈从于本我。但此次经历却激发了杰克的嗜血本性,慢慢地压倒自我,摆脱超我的监督,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全身心地投入到打猎之中,把打猎视为唯一的任务,而忘记了如何获救。而杰克最终摆脱自我、超我,听从本我是从他带领捕猎队员把脸涂黑开始的。他躲在这一黑面具之后,完全没了羞耻感,也没有了自我意识,变成了未开化的野人。随着杰克本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杰克的本性即本我暴露无遗。杰克越来越野蛮,猎杀野猪,公开欺负和殴打小家伙,甚至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杀死了西蒙和猪崽子,最终要杀死与他有不同意见的拉尔夫。杰克本我中的恶更是空前地激发起来,不再有任何难受之感,反而感到无比的快乐。由此可见,一个文明的男孩堕落成了野蛮之人,崇尚暴力,利用孩子们对野兽的恐惧控制他们,从而实现了小说开始时杰克对权力的欲望。由于杰克彻底摆脱了文明对他的约束,完全沉迷于本我,因此在血腥面前杰克的超我也被本我所超越。也许直到小说结尾海军军官的出现能使杰克猛醒,还原杰克的超我,有了负罪感,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说拉尔夫代表了文明,杰克代表了野蛮,那不同于其他所有孩子的西蒙则代表完美人格———善良。西蒙从不以本我快乐原则行事,也不以自我唯实原则行事,他自始至终以内心的道德标准———善良行事。他关爱小家伙们,为集体利益而努力。他是唯一一个不相信野兽存在,并有勇气探索真相的孩子。他知道野兽即存在于每个孩子们的心中。西蒙的身上具备了各种完美的东西,是戈尔丁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也更加充分证明了西蒙的超我的理想境界,因而有些评论家将其与基督耶稣相媲美。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宏观来把握拉尔夫、杰克和西蒙,把三人看作一个整体。通过上面对三个人物的潜意识分析,我们知道拉尔夫是文明的象征,杰克是野蛮的象征,西蒙是善良的象征。把三人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杰克则代表了潜意识中的本我,不受外界影响,我行我素;拉尔夫则代表了自我,始终受到文明的制约,依道德标准行事,控制本我的不合理欲望,接受超我的监督;西蒙则代表了超我。当文明不再对孩子们有任何约束力时,他们都背离了道德规范,走上了野蛮之路。可见他们的道德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迫于成人世界的压力不得不具有的,是社会的产物。只有西蒙的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西蒙从未犯错,一直怀有爱他人之心,是人类理想道德的代表。由此可见,人类的文明和理性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的。而人类要想克服自身的野蛮和兽性还必须要依赖文明和理性。一个人的理性要来源于文明,所以人要学会利用文明控制本我,将人类的劣根性压制到最底层,适当展现自我,发挥文明和理性的作用,创建美好的人类社会;甚至在此基础上超越自我,即超我,努力实现我们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在小说中主要构建了这么一些冲突,那就是:人性与兽性,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明与野蛮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无疑显现出文明和理性的脆弱性,这一点所体现的思想意义是有深远影响的;即在人类的欲望和野蛮面前,文明是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无疑这正是《蝇王》的思考所在。人类是具有可塑性的,无论是从身体还是从心理。作为经济浪潮中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利用文明利用道德约束自我,不被本我的贪欲所侵蚀腐化,逐步建设文明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邱云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阮伟、徐文博、曹亚军.[20世纪英国文学史].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政治演讲 篇5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为理论基础,重点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了解政治演讲的语言特点,帮助听众及读者更深入的理解政治演讲的内涵,同时也能够给更多演讲者在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方面更中肯的建议,提高演讲水平。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元功能;人际功能理论;政治演讲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同的语言形式担当着不同的社会作用,或像广告用语宣传产品、吸引顾客,或像相声小品抖搂包袱、传送欢乐,而演讲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政治演讲一般用于宣传政党思想政策、说服听众信服并使其获得广泛传播,在获得选民支持、提高影响力、赢得战争盟友等方面可谓是一种威力十足的隐形武器。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感情充沛,慷慨激昂,给美国政府和人民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不畏强权、勇于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多次雷鸣般的掌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宋美龄遍访多个州举行演讲,由此美国民众深入了解了远在东方的中国战场的战况,也更加关心支持中国的抗战进程。在促成美国给予援助的众多因素中,宋美龄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和演说家功不可没。
本文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即兴演讲为例,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政治演讲是如何运用人际功能从而达到演讲者的政治目的。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研究语言的功能时提出,由于儿童时期的特殊性,语言的功能达到七种,到了成年时期功能范围缩减到三种含义丰富且更加抽象的功能,即韩礼德的元功能(mate-functional),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语篇功能(textual)。
概念功能指的是谈话的内容,即人的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人际功能是用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的功能,即讲话人进入语言情境的形式。语篇功能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互相关联。(刘润清,2002)由于政治演讲主要宣传思想观点,其重点突出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
三、人际功能理论简介及案例分析
人际功能是通常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观点从而来影响听众的行为,韩礼德认为交际功能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通过使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说话人为自己选择的角色以及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对听话者所持的不同态度。在情态上,与概念功能的情态意义所包含的情态动词不同,在人际功能部分,情态主要体现在判断性的副词和表达方式,如certainly(当然),perhaps(也许),probably(大概),it is possible(有可能)等等。通过这些判断性副词的使用可以看出说话人在表达观点时的态度,关乎到听众对说话人权威性及公信力的判断。
(一)语气
说话人在讲话中使用的语气可以直接显现出对说话人的不同态度,语气在人际交流中极为重要。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气,一般陈述句传达的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希望听众能对这一信息进行理解吸收。祈使句代表的是说话人的一种权威性和主导性,或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在使用这种句式时,说话人明显希望听众能对这句话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疑问句通常语气较为强烈,或说话人对所谈事物提出质疑,引起听众注意并引发思考,加强与听众的互动性;或说话人提出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宋美龄的演讲文本中,一共46句,陈述句居多共有43句,祈使句为零,疑问句有3句。宋美龄在演讲开头就已经交代,本次的演讲提前并不知晓而且毫无准备,在此背景下宋美龄进行了一场即兴演讲。她在演讲中举了三个不同的小例子,第一个是通过讲述美国总统在演讲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而自己为即兴演讲,希望不足之处得到包容,通过陈述句句式举出例子,自然过渡到演讲主题。之后分别举了美国士兵第一次到中国受到的礼遇及“磨镜台的故事”,陈述句语气更能使听众像听故事一样渐入佳境,不知不觉中接受演讲者的思想要点。宋美龄大量使用陈述句,通过缓缓的讲述故事,不知不觉中传递自己的政治意图,表现出宋美龄稳重端庄的一方面。文中的疑问句第一处在演讲伊始,此处疑问句引起听众注意,激发听众兴趣,演讲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对于第二句,宋美龄已经在前面提到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的信念,在此处运用疑问句可以激发听众的热情,听众希望听到实现理想的途径。第三处为“磨镜台的故事”中小和尚对师父的疑问。这句话看似是无关痛痒的疑问,但实则是第二个疑问句的变相说法,等于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提问,使听众的兴趣大增,引发深思。宋美龄虽然在演讲中疑问句使用较少,但又用到恰到好处,在恰当的时候引起听众注意,增强了互动性。虽然祈使句在煽动、吁请等方面作用很大,但宋美龄在此次演讲中却没有使用祈使句,反而树立了宋美龄亲民善民的一种亲切形象。
(二)情态
依照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情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体现不同于概念功能的情态意义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一些判断性的副词或表达方式上。通过这些判断性的副词或表达方式可以体现出讲话人态度是否坚决,情感是否强烈。在本篇演讲文本中,perhaps(表示也许)用了两次,without…cannot(表示肯定)用了一次。“Perhaps”所在的第一句中在这句中宋美龄用此词表达一种谦逊和包容的态度,第二句中此词表示宋美龄用一种试探性的方式向听众交代将要讲得故事,体现出一种商量性的语气,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without…cannot”这一表达方式用于演讲结束时,宋美龄用双重否定的方式呼吁在座的听众采取实际行动来实现中美人民共同的理想。整体来说,判断性的副词和表达方式用得较少,体现出宋美龄果敢洒脱的另一面,有助于提高听众对她的信服度。
四、结语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的人际功能理论,分别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对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即兴演讲进行了分析,发现宋美龄在政治演讲中较多使用陈述句,便于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在比较缓和的语气下让听众能更好的了解掌握演讲者的意图,同时适当以疑问句作为点缀,增强语气,加强与听众的互动性;在情态方面较少使用判断性的副词和表达方式,通过此种方式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性,提高听众对自己的信服度。总之,政治演讲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演讲者不同的政治目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参考文献:
[1]姜雪,刘薇.从语言的元功能看政治演讲――以奥巴马2008年大选获胜演说为例[M].东北大学学报,2009,11(4):360-365
[2]李景.商务英语信函的人际功能分析[M].才智:242,245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多角度分析照片审美艺术 篇6
关键词:摄影;好照片;标准
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很大而且略有空乏之意,可以切入的方面太多了,不知从何下笔。并且对于桑塔格的那句“没有坏照片”的认同感颇为强烈,所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前两天都是以无果告终。
但如果一定要是写的话,我则先按社会各种角度凌乱的分类:
对摄影发展来说:对摄影发展有贡献的或能在摄影史上其决定性作用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传播学来说:富含信息量并能良好传播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新闻学来说:新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艺术家来说:能反映出问题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学生来说:有进步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策展人来说:能让人驻足的照片就是好照片;
对侦探来说:能记录犯罪的就是好照片;
对历史来说:只要现在拍不到的就是好照片;
对我来说:有价值有灵魂的照片是好照片……
这样就写完了,但是当然我什么都说到了也什么都没说到。
实在无从下笔的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人。而我收集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了一些“大众摄影规范”的见解,比如技术类:构图好,色调好,拍摄技术过硬,研究技术参数,有虚实表现等。比如题材类:生活记录性,有社会属性,特定题材,反映社会现象,选好风景等。再比如内心渴望类:赏心悦目,感受力表现力,有故事能感染人,能让人觉得有温度等。当然还有一大堆:这张照片对摄影师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类。
当然不可否认他们说的都对。
随后我又问了他们什么是不好的照片,得到的答案也是上述反义词。
还是思考无果的我想到了可以来阐述“世界上没有一张照片是不好的”,用来表明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就让这些回答了问题的人去找了他们认为的“废片”。我本想在这里推翻这些照片不是不好的,但是又觉得再来阐述这种每个人对于每个事物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已然没有意义。
几天之后,这个问题又重新映入我脑海,静下思考,的确是有自我看法,但担心的就是与别人想法不谋而合,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众口味的个人表达吧。
首先,的确没有坏照片这一说法。而我觉得一张好照片的标准存在的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摄影的好只有一种标准的话,摄影的存在是相当危险的。E照片n作为图片形式存在,不同时间阅读这张照片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对我而言,好照片的标准也似乎存在。一张好照片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上的“可言说性”和“不可言说性”,而“不可言说性”是我个人尤为重视的一个点。一张照片是否能够打动你,或是说这张照片是如何打动你的,在言语上表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些感受是不能像黑与白那样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
对于摄影的好来说,是同个人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审美活动中很难用语言来概括出具体的好,也就是一种在语言表达之外的意味和感受。这种好具有不可言说性,主要体现在为了保持一种意境,语词不可能清晰地将处于复杂情感之中的状态以及结果描绘出来,也或许如此,摄影这种艺术形式才能将这种好的感受有所表达和传递。同时不可言说性并不意味着不能言说,只是一种保持了一份自然和遐想空间,体现了既“内敛”又不可忽视之感,所以不去言说,留给他人更多的空间,同时这样也保留了个人审美感受的真实性。
说到什么是“好”,我们可以借助“美”这个大的方面来看,柏拉图在他的《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虽然这个结论不能令读者满意,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要轻易地解决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可以说:好是难的,因为对于一幅摄影作品来说,“好”本身就有丰富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所以,一张照片“好”的不可言说性,尤为重要,若我去欣赏一幅摄影作品,在使我视觉吸引看进去的同时心里有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受,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张好照片。
还有一点就是从摄影史的维度上看,这张照片对于摄影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否有一定的价值。例如布列松,阿勃斯,史密斯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摄影史”照片,这些照片论拍摄的基本规则都是完美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照片的记录性,就是前面说的“照片作为图片形式存在的话,不同时间阅读这张照片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这些写入摄影史的照片,既有作者对具体作品本身的解读与诠释,又有摄影师经历、身份等与作品凝结的关联性,还有时代、历史或者具体的新闻事件对于摄影师以及作品影响的产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话说到底,每张经过思考所拍摄的照片基本都可以有这些要素。历史无一不由人来书写,摄影史无疑是由摄影师及其经典的作品共同创造。但与摄影史相关的规律和准则在哪里?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只能依据个人能力探寻摄影大师们各自在摄影史上的独特之处,并将其有节制地在历史事件与摄影史演进的各个重要的节点中分解。
所以对我而言符合一张好照片标准有两点:具有自我情感的不可言说性或是对于摄影本身的发展规律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日]森山大道.摄影啊,再见[M].东京:日本东京PowerShovel出版社,2006.
[3]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日]须田一政.民谣山河[M].冬青社,2007.
从法学角度分析假冒伪劣 篇7
关键词:假冒伪劣,假冒伪劣商品,法学
1 假冒伪劣的法学简析
1.1 假冒伪劣与民法
1.1.1 假冒伪劣与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活动、民事立法、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是一条主线, 贯穿于民法的始终。民法的基本原则分别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假冒伪劣行为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最为明显的是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所谓诚实信用是指民事活动的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讲究真诚、信用、不欺诈等。与之恰恰相反, 假冒伪劣行为是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从而欺骗消费者, 正是欺炸、不真诚、不讲信用的体现。从诚实信用原则具体体现来分析, 假冒伪劣行为恰恰违背了第一点, 假冒伪劣行为的表现是在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 与他人之间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中不诚实、作假、欺诈, 损害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 假冒伪劣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1.1.2 假冒伪劣与违约责任
民法中的合同责任有两种, 分别是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违约行为。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违约行为的形态有三种:不履行、履行迟延、不完全履行和预期违约。其中, 不完全履行又称不适当履行或不正确履行, 是指债务人虽然履行了债务, 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依此分析, 假冒伪劣行为即当事人虽然履行了债务, 但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所以假冒伪劣行为属于违约行为的一种。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主要有: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罚则等, 因而假冒伪劣行为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1.2 假冒伪劣与经济法
1.2.1 假冒伪劣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某些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采用了损害竞争对手的欺骗性标志, 具体情况有: (1) 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经营者伪造或者仿造他人的注册商标, 然后用在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上以达到和被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相混淆, 从而引起消费者误购。 (2) 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等或者使用与其相近似的名称、包装等, 造成混淆, 导致消费者误购。 (3) 仿冒他人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4) 商品上使用虚假质量标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上述假冒行为的主体是特定的, 即从事商品经营的经营者。这些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因此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对不正当竞争的规定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特定性、行为违法性和行为危害性的三个特征规定, 这些假冒行为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2.2 假冒伪劣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消费者享有保障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 经营者负有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的义务。假冒伪劣商品不符合标准要求, 会对消费者的人身、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 经营者如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就违反了上述两项义务。消费者的保障安全权和经营者的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是一对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经营者违反此义务就等于损害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保障安全权。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了依法求偿权。当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造成人身、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方面的损害时, 消费者有权要求并获得赔偿。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迫切追求高额利润、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往往引发其与消费者之间的争议。争议发生时, 消费者如何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 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2.3 假冒伪劣与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问题分一般质量问题和严重质量问题, 法律上分别称之为瑕疵和缺陷。广义的瑕疵是指产品不符合应具有的质量要求, 狭义的瑕疵仅指一般性的质量问题, 如产品外观、使用性能等。缺陷是指产品不能提供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 或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主要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瑕疵和缺陷的相同点是两者都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并且都应当承担质量责任。两者的区别为:第一, 程度不同:质量问题比较轻的属于瑕疵, 反之则属于缺陷。第二, 可否接受不同:对于瑕疵, 因质量问题比较轻、商品未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 消费者已经知道的可自行决定接受与否。第三, 索赔对象不同:对于瑕疵, 消费者直接向销售者索赔;对于缺陷, 消费者可以选择向销售者或者向生产者索赔。第四, 赔偿方式和标准不同:对于瑕疵, 由销售者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 负责修理、更换、退货以致赔偿损失;对于缺陷, 以损害赔偿为原则。第五, 诉讼时效不同: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 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 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1.3 假冒伪劣与刑法
刑法中涉及到假冒伪劣行为的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当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时的行为即触犯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分为四个方面, 分别是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本罪客体是复杂客体, 即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销售金额为5万元以上的行为。主体是从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 属于一般主体。客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生产、销售的是伪劣产品而仍然予以生产或者销售。
2 假冒伪劣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假冒伪劣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 对经营者来讲是源于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和侥幸心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因而相对来说假冒伪劣商品经营者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在暴利的诱惑下, 法制的不健全促成了假冒伪劣经营者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其次, 消费者商品知识匮乏、自认倒霉或者贪图便宜、知假买假。匮乏的商品知识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购假冒伪劣商品。如果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 被坑蒙拐骗后自认倒霉, 这在客观上纵容了假冒伪劣行为。
解决假冒伪劣问题的几点建议:第一, 经营者应当树立长远观念, 不要贪图一时暴利而毁坏自身信誉。第二, 消费者要注意积累商品知识, 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并且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三,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引入激励机制。政府应当正确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第四, 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法律实施机制, 杜绝假冒伪劣。第五, 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经营者的处罚力度, 责任追究、处罚要落实到社会基层。第六,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应当公正地对假冒伪劣商品和其经营者予以曝光。公民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监督, 合理行使举报权、知情权、和建议权等权利。
参考文献
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短文《傻瓜》 篇8
语域理论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集中发掘和描写由于社会情景和说话人情况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这些变体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决定语域的情境因素有三种:语场, 语旨和语式。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 也就是话语范围。语旨指参与者的人际关系, 包括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话语基调。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也就是话语方式。语域不是简单的情境成分, 它与三大功能是有涉及规律相关的, 语场决定概念功能, 语旨决定人际功能, 语式决定语篇功能。Martin指出:“语旨涉及社会关系, 因为这些是通过权势和稳定来实现的。”从人际功能角度上看, 体现在语气, 情感以及表达态度意义的的词汇的不同选择上,
本文着重从语旨和语气以及态度意义的词汇这三个方面入手, 对短文《傻瓜》进行语篇分析, 一方面检验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方面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试图从语旨和人际功能角度揭示语篇中男主人和家庭教师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心理特征。
1 内容
短篇小说《傻瓜》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契科夫的早期作品之一, 小说中的对白来自两个主人公:男主人和家庭女教师, 寥寥几千字的小说几乎包含了两人的对白, 巧妙地将主与仆, 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
2 语气
功能语法把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重要成分, 语气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 反映言语角色关系。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 人们根据需要, 不停变换给予和需求这两种交际角色以达到相应的交际目的。给予和需求是语言最基本的两个角色, 由于交换的可以是货物和信息, 于是可以把言语角色分为四类:提供, 陈述, 命令和提问 (汤普森, 2008:47) 这四类言语角色通过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表达出来。所以在分析对话时, 对语气的分析能较好的揭示出对话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2.1陈述语气
陈述句一般是用来陈述事实的, 但在《傻瓜》这篇文章中, 男主人很多时候用陈述句来表示断言、责备、警告等。如:
1) I made a specific note of it.
当家庭女教师对她的工资稍有异义时, 男主人用陈述句来强调自己做了详细的记录, 让家庭女教师无从反驳。
2) I always pay the governess thirty.”
当家庭女教师说自己的工资是40元时, 男主人公又说他一向付给家庭女教师30元, 男主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这场对话中的权威。
3) You know you didn’t work with Kolya on Sundays, you only took walks.
这句陈述句含有责备的意味, 男主人责备家庭女教师在星期天只是散步, 并没有上课。
4) you ought to watch everything.
这个陈述句既有责备又有警告的意味。男主人责备和警告家庭女教师她应该看管好一切东西, 否则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反观家庭女教师的话语, 通篇只有两句话是完整的陈述句。都是用来陈述事实。
1) Only once I was given any money.
2) In my other places, they didn’t give me anything at all.
2.2 疑问语气
一般情况下, 疑问句体现疑问语气, 表达提问功能。但在很多语境中, 说话者只是借助疑问形式委婉或者曲折的表达自己的的看法, 显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 实现某种特定的语用价值。在《傻瓜》的整个交谈中, 都是男主人在发问, 以下这些问句不仅仅是用于获取信息, 而且包含了男主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1) ....for what, this merci?
2) Why this merci?
3) They didn’t give you anything?
4) It is really possible to be so spineless?
5) Why don’t you protest?
6) Why be silent?
7) Is it possible in this world to be without teeth and claws-to be such a nincompoop?
以上这七个疑问句都是男主人说的, 并不是用来提问而是为了宣泄情绪。
当男主人故意欺骗、剥夺尤利娅的工钱时, 尤利娅没有反驳, 反而说了谢谢。男主人感到非常的生气和难以置信, 所以男主人用疑问句来宣泄他的情绪。4567句男主人用几个连续的疑问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其中有不可相信, 批评和指责, 甚至愤怒, 为什么尤利娅不反驳, 为什么尤利娅这么懦弱。
2.3 祈使语气
祈使句常常用来表达命令, 语篇中只出现了两个祈使句。
1) Sit down, Julia
2) Let’s settle our accounts.
以上两个祈使句都是由男主人说的, 这两个祈使句都含有命令的意味, 因为一般情况下使用祈使句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男主人故意用祈使句来表现出一种权威, 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3 评价词汇
本文中, 家庭女教师很少说话, 面对男主人的质问和谴责, 家庭女教师很少反驳, 作者用了很多描写和评价性词汇来表现尤利娅的妥协和委屈。
1) She smiled crookedly.....
2) She coughed nervously.....
3) .....whispered Julia.
4) She said in a trembling voice.....
读者也可以从这些评价词汇中看出家庭女教师尤利娅胆小、懦弱的性格以及男主人和家庭女教师之间的社会地位的, 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说话方式和态度的不同。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An Introducing to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2]Bloor T, Bloor M.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Leech G.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M].England:The Macmillan Press, 1982.
从人权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 篇9
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在国内, “城乡二元结构”是郭书田和刘纯彬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二元的, 一元是由城市居民组成的城市社会, 另一元是由广大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以两种户籍制度为基础, 形成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和二元的公共事业制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系, 使得城市和农村一直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系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形成了一个高度僵化、严格分离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及其影响
1、重工业优先发展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建国以来, 以重工业核心的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 工业在城市获得了迅猛发展, 而农业发展却严重受阻。而政府利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以财政、金融、价格等种种方式加快城市工业的发展, 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城乡户籍分开管理的制度体系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国家于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并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在政策与法律上标志城乡分离体制最终形成。
3、在技术上的差异是形成恶性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得不到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极其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国家通过牺牲农业, 来换的工业体系。由于城市没有向农村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 而且即使城市输出技术, 农村也不具有这样的技术装备。
三、二元结构带来的突出问题及造成不平等的后果
(一) 突出问题
1、农业发展问题。
在加入WTO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持续, 我国农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无法面对着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挑战。“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对农业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的消费要求”。
2、二元土地管理制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农民招工、搬迁和谋生的自由度还比较大。但50年代末的“大跃进”导致60年代初近2000万人口重回到农村, 从此, 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基本停滞。拥有城市户口相当于拥有一种特权, 城市人口对农村人口迁入的抵制, 反对农业人口分享公共资源, 是政府改革户籍制度的压力。
3、二元行政管理制度。
城市基层政府是居民委员会, 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 而在农村则实行村民委员会, 工资由当地的集体产权收益来提供。前者的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 在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远高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二) 不平等的后果
1、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
农村居民除非考上大学, 否则将世代务农, 而市民子女则永远是市民, 农民几乎不可能转变为市民, 这实质是一种身份歧视, 违背了人生来是平等的基本原则。
2、居民收入不平等。
据统计, 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3:l, 这是收入绝对数上的差距;再从收入增长速度来看, 从2000年以来,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为5.8%, 城市为9.9%。城市已经不再满足于生存性消费, 而是追求发展与享受的高层次消费。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秩序。
3、社会事业不平等。从社会保障来
没有医疗保险, 生病只能自己掏腰包;没有养老保险, 年老只能靠子女赡养。
从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来看,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相反, 国家对农村社会公共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的电力、自来水、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 农村与城市形成强烈反差。
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法
城市的优势:1、政府多年来的财政投入;2、法律、经济、政策等多年来的倾向;3、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而换来的;4、在过去, 城市居民可以分房或买房, 有了房产证即可去银行贷款, 进行融资, 然而便可以投资做生意。所以, 城市的这些优势是农村所缺乏的, 该是时候将这些优势投放到农村了。对农民的第一次放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对农民宅基地或承包田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权的放宽, 这将是农村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是目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宅基地或承包田放开后, 农民也可以融资, 也可以有资金做生意。从整体上来说, 我国想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 先不要谈人权, 也不要谈法治管理, 而是首先做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办事, 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就都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陈瑞莲, 李学.城乡二元结构与国内现实[J].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2004, (6) .
[2]、刘斌, 张兆刚.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44.
[3]、周仁其.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 2002.49.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2004一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9.
[5]、刘惟洲.破除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J].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收入分配角度分析效率与公平 篇10
其次,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中西部经济, 缩小区域差异。我国城乡收入差异和区域差异极为严重, 是造成收入不公平性的重要原因, 只有运用相应的政策倾向来发展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 使得经济效率跟上城市和发达地区, 才能缩小其中的不公平性。
最后, 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鼓励各种劳动者群体公会的合理发展, 使得劳动者群体拥有强有力的后盾, 在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上能获得相应的申述和保护;要在各种保障体系上逐步完善, 切实落到实处, 尤其是农村保障体系同城市保障体系的逐步接轨, 削弱城乡保障的差异和不公平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效率和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从而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 维持好社会的和谐稳定, 是中国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 从1978年刚刚确立市场经济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3645.2亿元, 人均产值381元到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49529.9亿元和人均产值18934元, 即使剔除掉物价的因素, 我国的经济依然以一个令其他国家惊讶的, 超过10%的高速增长着, 这是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效率体现。
但是市场机制下, 必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差距, 只有产生差距, 才能产生竞争和效率, 借先富起来的地方和个人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余下的一批地区和个人共同富裕起来, 就目前现状,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两极分化、利益冲突等, 这些都是公平性得不到很好体现的结果。
由上我国体制改革下的效率和公平还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 公平性在目前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就目前现状, 归纳起来有以下的三个问题:
一是个人收入差距过大, 据统计, 2008年我国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其中, 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 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
二是城乡收入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国大体相当的国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1.7倍左右, 而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2007年约为4.5:1。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收入差距, 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逐年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居民总体收入的比重超过50%, 对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增加值占80%, 这说明我国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比较严重的国国家之一。
三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是西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2倍, 20033年为1.5倍, 2007年为2.5倍。城镇居民纯收入东部地区1978年是西部地区的1.5部, , 2003年为3.5倍, 2007年为4.8倍。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收入分配差异的分析
在收入分配差异的衡量方面, 我们用基尼系数来表示,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 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百分比。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 数值越低, 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1、根据我国的官方统计的基尼系数从1997~2008之间分别为:0.3706、0.37840.3892、0.4089、0.4031、0.4326、0.43860.4387、0.47、0.496、0.5、0.469。
我国整体基尼系数从0.4跨越到0.469, 整体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了我国的全体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几个方面。
2、由于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 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 可以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方面。下面通过两组数据, 来衡量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我们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 以下是来自中国统计局的相关数据:
从1978年到1999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124, 0.2407, 0.2406, 0.2417, 0.2416, 0.2439, 0.2267, 0.3042, 0.3045, 0.3026, 0.3099, 0.3099, 0.3072, 0.3134, 0.3292, 0.3210, 0.3415, 0.3229, 0.3285, 0.3369, 0.3361, 0.362, 0.365, 0.3701, 0.3763, 0.3692, 0.3751, 0.378。
而同期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16, 0.16, 0.15, 0.15, 0.15, 0.16, 0.19, 0.19, 0.20, 0.23, 0.23, 0.23, 0.24, 0.25, 0.27, 0.30, 0.28, 0.28, 0.29, 0.30, 0.295, 0.3364, 0.358, 0.3624, 0.3732, 0.3489, 0.35, 0.356。
由以上数据可见,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在2005年就达到0.37左右, 逼近0.4的警戒线, 意味着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不平衡也十分严重;与此相应的是才城镇居民内部的基尼系数虽然还在合理范围以内, 但是却和农村基尼系数曲线有着相同的上升趋势,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日益严重的。
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 但是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都还在合理范围以内, 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的收入差距是巨大的, 因此造成了我国的整体的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 我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很好的兼顾到城乡发展的公平性, 城乡二元收入差距的问题解决迫在眉睫。
3、在区域经济的收入差距上, 这里有一组各省的贫富差距系数数据可以说明, 我国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的一部分省份和城市是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
中国各省区贫富差距指数:广东0.65、北京0.61、上海0.57、浙江0.54、福建0.53、湖南0.52、海南0.49、广西0.49、新疆0.49、江西0.47、山西0.47、辽宁0.46、重庆0.46、四川0.45、湖北0.45、内蒙古0.44、河南0.44、云南0.44、江苏0.43、黑龙江0.41、安徽0.4、河北0.38、天津0.36、山东0.35、吉林0.35、贵州0.34、陕西0.34、甘肃0.33、宁夏0.33、青海0.3、西藏0.28
如广东, 北京, 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系数远远超过西部不发达地区的, 说明了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时候, 效率优先的政策下并没有很好的兼顾公平, 使得少部分地区很少部分的人确实率先富起来了, 但是如何带动不发达地区和另外的一些人共同富裕起来, 依旧需要更大的努力。
三、原因和改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异度过大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在公平程度的兼顾不够, 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在追求发展效率的同时, 要牢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那么, 公平性在收入方面的体现必须要得以彰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来对现状进行改善:
首先, 完善税收政策, 调整分配机制。改变现行税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 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使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财产、投资收益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发挥, 建立多税种, 立体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8,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周云波.覃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篇11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skins—trifles。先按字面意义翻译之后,在加注部分解释了成语的真正含义。
6.意译。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故在汉英翻译时我们应该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与上下文中的意义进行仔细推敲之后进行意译。
例如一个词可能在词典里有多种解释,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一词多义。在汉英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这种词时,应该根据词在汉语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进行分析之后再翻译成英语。例如:小宝宝正在安睡——The baby is sleeping peacefully.“安”在这里有“peaceful”的意思。他们安抵北京——They arrived in Beijing safely.“安”在这里指的是“safe”。教授正在安神,不要去打扰他——The professor is setting his mind at ease,don’t disturb him.这里的“安”有“set(sb.’s mind) at ease”的意思。
一些词或短语的翻译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翻译,否则会歪曲原文的意思。例如:天天踩着盼的石阶而上,自己竟成了一个大男人——Climbing the upward steps of hope I had become a fully grown man.“大男人”不能直译为“a big man”,此处指“长大成人”,可译为“a fully grown man”。
三、结束语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必须认清原文的思想内容,努力传达原作的精神,避免逐字翻译或把原文的语言形式原封不动的搬到译文中来。本文主要从字词和短语的层面上,通过列举许多汉译英的实例,讨论了在汉译英时,怎样通过运用六种翻译策略——音译、直译、增译、减译、加注、意译,來实现功能对等。即讨论了怎样使用翻译策略使译文表达准确、通顺、贴切、文雅。
参考文献:
[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
从语篇-历史角度分析四级作文 篇12
关键词: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一、语篇-历史分析方的五个策略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是以某一现实问题为导向, 通过进行跨学科多领域多维度的研究, 在宏观社会、历史、政治背景下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的解读。因此,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是一种的实证研究。维也纳派学者Wodak和Meyer (2009:29) 提出了该分析方法的五个分析策略:所指或提名策略;谓语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框架化和语篇再现策略;强化和弱化策略。
所指或提名策略是对成员进行划分, 即“组内成员” (自己人) 和“组外成员” (他人) 。这种划分通常是通过使用隐喻、提喻、换喻等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谓语策略是指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一些带有褒义或贬义色彩的谓语来表述自身的观点态度。
辩论策略经常被用于论证作者提出的某一评价。该策略包含15个辩题:有用/有利、无用/无利、定义、危险或威胁、人道主义、公正、责任、累赘、财物、事实、数字、法律和权力、历史、文化、滥用。Wodak及其团队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时政研究中都采用了该方法。
视角化、框架化和语篇再现策略是指通过报道、描叙、叙述或转述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视角 (项蕴华, 2014:45) 。
强化和弱化策略。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会有直接或间接对某些观点进行强化或弱化, 从而达到传递或掩盖某种意识形态的目的。
二、语料分析
本部分以2007年-2015年6月期间大学英语四级真题写作部分为研究对象, 以语篇-历史分析方法中的五大分析策略为理论基础, 试图探究该方法对于英语写作的指导作用。
1. 所指或提名策略
On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Literature (2013年6月CET4多题多卷一写作部分考试试题)
该题目要求考生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和大多数四级作文一样, 该题目要求考生在最后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使用代词“I”即写自己, 写读书带给自己的益处, 或是用代词“we”, 即号召和自己一样的大学生参与到阅读大军当中, 充实知识开阔眼界。
2. 谓语策略
Education pays (2012年12月CET4多题多卷一写作部分考试试题)
该题目要求考生对“教育的回报”进行论述。考生应从多角度论述教育带来的益处。由于涉及益处, 在文章中应大量呈现具有积极或褒义色彩的谓语部分, 例如:狭义上来说, 教育意味着a better job, a higher salary, a lower unemployment rate。广义上来, 说教育可以全民族和国家带来development和advancement。
3. 辩论策略
Spring Festival Gala on CCTV (2006年12月CET4写作部分考试试题)
该题目要求考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即有些人喜欢在除夕观看春节晚会, 但是有些人提出取消春节晚会。在正面论述过的程中, 考生可以使用“文化”、“历史”等辩题, 即看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 人们习惯了与家人在除夕夜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晚会。在反面论述的过程中, 考生可以从“事实”、“财务”等角度出发, 即近些年来春晚节目质量下降, 花销却逐年增多, 节目质量与经济投入不成正比。
4. 视角化、框架化和语篇再现策略
What Electives to Choose? (2007年12月CET4写作部分考试试题)
题目中的electives是选修课的意思, 可以判断出这篇作文要求考生以大学生的视角来阐述选择某些选修课的原因。四级考试的考生为在校大学生,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 考生可以从自身出发, 写“我”选择选修课的标准, 或者写“我的同学”或“其他同学”选择了哪些课程。
5. 强化和弱化策略。
Free Admission to Museums (2009年6月CET4写作部分考试试题)
根据题目要求, 考生应在文章的第二个段落突出强调免费开放博物馆的所带来的问题。很多考生由于审题不清,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即免费开放博物馆的优点和缺点。虽然正反观点的对比论述也是英语四级的重要考点之一, 但并不是本题目的考察内容。参考范文的第二个段落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免费开放博物馆所带来的弊端, 强化了考点, 符合题目要求。
三、结语
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新兴分支, 语篇-历史方法在国内语言学界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将该方法中的五大分析策略应用于大学英语四级写作的训练当中, 证实了该方法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Reisigl, M&Wodak, 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A], in R.Wodak&M.Meyer (eds) ,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ition) [C].London:Sage, 2009.
[2]冯翠华.A Handbook of English Rhetorical Devic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分析角度论文】推荐阅读:
从工作分析的角度浅析如何当好总监论文07-14
从整合教育的角度分析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05-10
叙事角度分析08-14
国际法角度分析05-20
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梦10-02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06-16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事件09-09
用社会学角度分析电影09-21
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10-20
从性别分析角度看霸王别姬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