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创作(共12篇)
阅读与创作 篇1
一提到文学, 大家肯定会想到鲁迅, 史铁生之类的文学大家, 或是古代王安石、辛弃疾之类的文学家。其实文学并不遥远,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它是一门艺术, 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更是历史发展的载体。我国的文学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期有了飞速的进步, 双百方针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政策措施把文学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近十几年来新兴的网络文学, 更涌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网络写手。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写作形式五花八门, 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辈, 但更多则是优秀的经典之作。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更是让中国近现代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可,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莫言热”的背后推动了我国文学创作和阅读, 把中国文学推到一个新的起点。
执一卷素书, 饮一杯清茶, 燃一盏青灯, 我将与大家一起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漫步, 浅谈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一、文学的定义与形式
文学是通过作家的思想活动, 把经过选择的生活体验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 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 是一种艺术创造, 而非机械的复制现实的艺术。 (《辞海》)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叫做文学。 (《现代汉语词典》)
不管怎样把文学定义, 总之, 文学是用精美的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现实客观世界, 表现人类情感意志观念形态的艺术。也可以说, 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来塑造艺术形式和表现情感意志观念形态的艺术, 是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产物。
古代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包括《史记》《左传》之类。现代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 以表达现实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又称为“语言艺术”。世界四大文学体裁分别是: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一般的人认为这四大体裁是从近现代划分的, 针对的只是现代文学。其实不然, 在古代, 就有相对成熟的文学体裁, 中国魏晋南北朝就把文学划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比如《古文观止》类散文、《聊斋志异》类小说、《牡丹亭》《西厢记》类戏剧、《诗经》《千家诗》类诗歌, 而这些只是换了一种写作手段, 把白话文写成文言文, 这样更加具有艺术欣赏性。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白话文, 讲究雅俗共赏, 不论你是居庙堂的官僚, 还是处江湖的百姓, 都能够读懂文学, 能够真正的像“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也是近现代文学的终极意义。
文学是门艺术, 必须具有艺术的特性, 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文学的形象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 需借助词语唤醒人们的想象才能被欣赏。并且艺术还会随着时代的背景不断变化, 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有的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 有的生活在国破家亡的乱世家园, 而他们都用不同的情感和写作方式记录了下来, 留给后人们一笔宝贵的财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形式也是迥然不同的, 有繁华奢靡的讽刺文学, 也有义愤填膺的赞美文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数反应的是自己本民族的东西, 是一些有“根”的作品。
写作也是把自己内心想的, 眼睛看到的, 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手指触摸的等东西用一种或多种形式加上艺术手法浮于纸面, 从而记录下来, 这也就是文学。
二、文学与阅读
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 便觉言语无味, 面目可憎。”读书的收获是精神世界的拓展, 这对后期的创作有着决定性作用。读书还有一个作用, 就是要通过阅读精美文章来刺激写作者的欲望。
要想写出好的东西, 必须先过阅读这道坎。“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至善莫如教子, 至乐无如读书。”等古代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在描写读书阅读的好处所在。哲学上讲, 量的积累, 促成质的飞跃。在没有大量阅读之前, 我们人的脑子和内心都是空的, 必须大量阅读书籍, 积累知识, 储备材料, 然后到达一定的量, 厚积薄发, 往往这时候写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好作品。
许多文学名家都反复强调阅读,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等名言警句就是告诉后人,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一是能延伸自己的生活, 二是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三是阅读不仅能为我们的精神生活补充营养, 还能直接获取信息和写作素材。增大自己的阅读量, 不仅要读小说、散文诗歌还要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 更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阅读形式的一种是直接从书本中或电视上看到学到的东西, 另一种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阅读, 观察事态万千, 人们的茶余饭后、喜怒哀乐和家长里短中的钩心斗角、现实社会中的尔虞我诈, 这些亲眼看到的, 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总比在书上看上几遍要清楚得多。这种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的方法极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写小说和散文的作者。因为写小说和散文构思和立意都是特别的重要, 这最能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读书如阅世, 现在的很多例子在书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到。当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些见解或者想法, 可以以读后感的形式写出来, 突发奇想时, 也可以按照原作者的思想立意和写作框架模仿一篇文章来。当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了些困难, 那么, 回过头来, 再拿起书本阅读, 不久后, 这样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一个饱经风霜和一个博闻多识的作家, 远远要比自己整天漫无目的而急功近利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要更有价值。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件或情景, 再以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润色, 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比起那些无病呻吟或者没话找话说, 东一榔头, 西一锤子的写作要好得多。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过, 为了使阅读更有助于写作, 最好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2) 读书的体会, 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联想、随想和感发, 哪怕它们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 愈是这样它们对你也许就愈有价值, 是你的沉睡宝库被唤醒了; (3) 养成一个看到重点知识和精美文字就标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时常勾点圈划, 有利于自己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不要向毛主席那样, 看完一本书基本上就不能看了, 里面写的划的到处都是, 必须有条理的勾画和记录。
阅读绝对是写作的一个基础, 是万米赛跑中的一个起跑点, 如果在这个地方落下了或者赶不上别人, 那就步步跟不上,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再一个, 我们阅读时总会看见有些文章显得很老练, 但却是一位青年人所创作, 文笔老辣, 结构严谨, 功底十分深厚。这般功底, 除了要阅读大量书籍, 而且还要勤动笔, 也就是接下来所谈的文学创作。
三、文学与创作
阅读达到了一定的功底, 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逐渐地尝试一下创作, 以检验自己的水准。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文学创作?这一直是困扰文学爱好者的一大心病。很多文学家常说, 适合搞文学创作的, 一是必须具有形象化思维, 讲究情感虚无的右半球大脑相对发达的一类人;二是要有强烈的动情力和真挚的情感, 对生活要有激情和渴望, 写作时更有激情。因为人的左脑控制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左脑发达的人可以搞数学和计算机, 这要求他们的准确度和耐心值比较高, 右脑控制的是人的空间几何想象能力, 这样的人更容易成为画家、文学家这类需要具有很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人。文人作家大多是多愁善感型的, 对爱憎有着明显的界限, 充满激情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感, 达到创作的目的。
右脑的发达是可以锻炼的, 比如找机会锻炼自己的情感, 努力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多观察事物并且“想入非非”, 这些都可锻炼自己的右脑, 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有很多学者主张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并且养成写读后感和一篇一论的习惯。这种主张存在着一些争议, 当自己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 硬要他写, 规定字数或目标,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办法是行得通的, 对于文学底子较差的人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了。
我认识的许多老作家都是平时给自己定目标, 每天必须三千字, 一周看一本书, 然后写出读后感, 用这样的“律令”和“教条”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不用担心自己平时写的东西过于平淡, 有些知识叙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通过仔细描写把它写“细”写“精”, 这恰巧就是创作路上的奠基石。通过自己量的积累, 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涌现出较好的作品, 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这也更加要求写作者能够坚持写下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许多经典的作品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所有的文学大师面对“为什么要写作”时, 表现出的一是他们内心的需要, 二是写作本身给他们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一个带着沮丧或者蔑视的心情写出来的作品, 大多是颓废自甘的文章。通过写作, 我们把即将逝去的生活变成文字, 以某种形式让它们存活得更加久远。
在写作的手法上, 必须要提到一种手法——修辞。修辞, 就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使语言表达生动有力的过程。修辞在整个文学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入妙文章本平淡, 等闲言语变瑰奇。”这更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文学的魅力。文学是语言文学,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一篇平淡的文章怎样让它出奇制胜, 让人读完后流连忘返, 那就是在保持原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运用修辞手法让你的文章多一丝精彩, 增添一片生机与活力。
作家是语言的魔术师。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为自己的文章添枝加叶, 锦上添花。在使用修辞时要注意: (1) 语言要精练准确、必须遵照母本按部就班地创作, 不可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要使用更加准确、规范、恰当和贴切生动的词汇; (2) 语言要鲜明生动, 让人一读就能够找到感觉, 把握好主人公的鲜明形象, 必须重点刻画, 力求栩栩如生, 其余的配角一笔带过, 要有些取舍, 注重托云拱月之势态。
在语言文字方面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要求, 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清代学者李渔曾对写文章的“凤头”和“豹尾”有过这样的评价: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此一法也;终篇之际, 当以媚语摄魂, 使之执卷留连, 若难邃别, 此一法也。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卷首尾的重要作用, 必须把握新意, 让读者眼前一亮, 爱不释手, 合卷之后, 每每思之, 倍感亲切,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方面有运用的技巧和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创作可以练就一种内在的视觉, 使人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写作的观点新颖, 格式脱俗, 文体创新, 最大限度地把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出来。另外, 真正的写作, 是完全为自己的写作, 不为利益的创作。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法国作家列那尔也同意他的观点:“我把那些还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称为经典作家。”所以说, 最理想的是另有稳定收入, 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否则, 你的生活将会很乏味。
搞文学创作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摒弃迂腐念想, 端正心态, 在生活中提炼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水平。不要急功近利, 抛弃名利心, 从阅读到创作再到发表文章中间要经过很大的一个落差, 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很不愉快的苦闷徘徊期。这时应当大量阅读经典文章, 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 然后静下心来创作, 积攒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 一鸣惊人, 让自己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阅读与创作 篇2
爱在老祖母的牙齿开山洞 风儿更顽皮
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 噓!噓!噓!
老祖母的话儿半天才说一句 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老祖母的牙齿》
十几年后的今天,郁旭峰的学生的作品多到他自己早已数不清。今年4月26日,杭州下沙,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上,郁老师正在进行一堂儿童诗读写示范课《噼里啪啦》。这是一堂关于声音的课,只见在老师轻松快乐的游戏引导下,一首首如同《老祖母的牙齿》的学生作品“源源不断”又“嘻嘻哈哈”地“蹦跶”出来。
在郁老师看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只等着你去唤醒。”不过,这位天生的语文教师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可是“学校缺什么老师,你就得教什么。”师范全科培养下的郁旭峰教过体育,也教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多门学科,直到“自创”教起了他最心爱的诗歌创作。撞开了儿童诗歌的美妙国度
“苹果的肚子里如果藏着一句话,它会说什么?”1998年9月,郁旭峰开始了儿童诗的教学,这个秋天,一直写现代诗的郁旭峰和孩子们一起,冒冒失失地撞开了儿童诗歌的美妙国度。
他先是收集了一批圣野、金波等国内著名儿童诗人的作品给孩子们欣赏。“我尝试着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的思维打开。”更多的时候,他带着孩子来到校园边的田野中,观察稻谷弯着腰、沉甸甸的样子,感受清风吹过田野那温柔抚摸,倾听清晨池塘中鱼虫的话语„„无意中,学生对校园肆意流行的灰色童谣和带有“情色”内容的“口袋书”没有了“狂热”,而纷纷“转粉”开始童诗的创作。
2001年,北仑区实验小学开全国之先,开始了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每年级每周1课时,郁旭峰和教师们一起探索出了儿童诗教学的多种课型和指导学生写诗的多种方法。因为有多学科的教学经历,儿童诗教学还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与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今,经过近20年的探索,郁旭峰已经有了儿童诗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小学童诗课程的开发实践
作为一门课程,他先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做了详细的规划,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目标:通过读、品、悟、写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儿童诗欣赏和创作的基本知识,能用多种方法赏析、创作童诗。引导学生亲近童诗,在童诗学习中增长知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厚人文素养。课程内容: 年级 主题 一
(1)儿歌是根磨牙棒(2)读诗识字好轻松(3)一年四季说不尽(4)大自然是解不开的谜 二
(1)我是明礼小雏鹰(2)童真是首动听的歌(3)与动物成为朋友(4)我的世界 我是我 三
(1)生命是一种感动(2)爱萦绕在我们身边(3)礼仪是我的通行证(4)我也要长大 四
(1)有什么能与爱抗衡(2)大自然赋予我们的(3)我眼中的世界(4)学会感恩一切 五
(1)乘上时间的地铁(2)认识地球
(3)可爱的祖国,美丽的家乡(4)我和身边的人 六
(1)生活是一团解不开的麻(2)昨天、今天和明天(3)青葱岁月我作主(4)无所不有的网络
课时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 1课时,以校本课程呈现,排入课表,平时在晨读、午诵中渗透。每学期以18周计算,一至六年级共 216课时。
童诗要怎么教? 阅读欣赏
通过对优秀童诗的阅读欣赏,理解诗作的主旨、意境、思想感情、写作方法,训练语言,陶冶诗情。教学流程:
教学实例:
教学《树》一课,他选择了雪野、王宜振、邱易东的三首诗。之所以这样选,因为同样是写树,雪野的《树叶》有些哲理味,王宜振的《树的烦恼》偏重情感表达,邱易东的《五个杈丫的小树》则侧重写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中他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首诗可先去掉“树/才长出了/那么多的/绿色的小耳朵”,让学生续写结尾。第二首则从树有翅膀却不能飞翔入手,让学生重点体会那淡淡的忧伤。第三首,则抓住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赏析。几首诗对比学习,学生就能形成多元理解,自己创作时也能从多个视角进行思考。感悟仿作
通过对优秀童诗的诵读欣赏,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并借鉴写法创作自己的诗作。教学流程:
教学实例:
在教学《等我也„„》一课时,他先出示汤锐的《等我也长了胡子》,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悟后,布置“等我也„„”诗题,让学生模仿写诗。最后,学生写出了《等我也做了爷爷》《等我也到月球》《等我也成了一棵小草》等等。思维激荡
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写出各具特色的诗作。教学流程:
教学实例:
如教学《圆点》一课,郁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说“:这不是圆点吗?”让他们继续看,学生思维慢慢发散开来,说这是句号、纽扣、花朵、湖泊、头颅、炮弹、孤岛„„
随后,他让学生围绕刚才的想象说一句话。有学生说“纽扣是衣裤的管家。”“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雨点是个演奏家,在瓦片上敲出叮叮咚咚悦耳的音乐。”„„继续让学生发散思维,把句子拉长,一首首诗作便从孩子笔下流淌而出。如:“衣裤的左右两瓣/喜欢各占一边/搞独立/是纽扣轻轻地拉起他们的手/搭在一起/才使得他们抱成一团(《纽扣》)
“星星是天空的眼睛/对我眨巴着眼睛/„„/我也朝着星星眨眼睛/我是地上的星星”(《星星》)
引发学生思维激荡的内容、形式还有很多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还可以利用线条、图形、实物、词语等等。采风创作
即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撷取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学流程:
教学实例:
到生活中采风,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是激发学生诗情最好的方法。如教学《路》一课,郁老师组织学生去观察高速公路、铁路、乡间泥泞机耕路等,让学生说说感想,创作成诗。孩子们写出许多关于“路”的优秀诗作。如“:路是大地妈妈织成的网/网住了金灿灿的稻谷/网住了红通通的柿子/也网住了人们的欢笑”(李雪霞)“当我堂堂正正踏上路时/我一下子把它踩扁了”(於久益)“鞋子在路面上走着‘/嚓嚓’地响/这是它和路在交谈//鞋子说:我要把你踏平/路回答/我要把你磨破”(王芳)„„
不过要说明的是,前面这四种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童诗教学如何评价呢?
童诗教学效果如何?他们推出了五星级评价法,对学生的诗作进行星级评定。
多学科渗透
郁老师之前全学科的教学为童诗和学科融合打了一个很好的几处。在学校,音乐课上增添诗词吟唱内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韵感和领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尝试让学生给童诗谱曲,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音符,但学生喜欢得咿咿呀呀哼个没完。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利用美术与诗的相通点,我们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画配诗,或根据诗作配画,把图像和诗意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数学课上,我们利用诗歌语言概括总结数学公理、定义、规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师生创编“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年中大月的月份。品德教育中,我们引入林焕彰的《小猫走路没声音》、圣野的《雷公公》、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和儿童诗有着更多的结合点。如教学《春》一课,让学生写《长辈记忆中的春天》;教学《四季》,学写四季的诗,等等。
童诗教学还可以和体育、科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结合,将诗情、诗意渗透到这些课程中,丰富课程的文化内涵。
还有丰富的主题活动哦 在儿童诗的世界里,“手是一个花瓶”“裤子在衣架上荡秋千”“苹果是秋天甜蜜的酒窝”“一排排快乐的小脚印在雪地上晒太阳”„„诗的世界多么神奇。
少先队主题活动也能诗化。礼仪节写文明礼仪的诗,环保节写保护环境的诗,科技节写科技诗,安全节写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诗,母亲节写送给妈妈的诗,教师节写送给老师的诗„„ 每年诗歌节是诗的盛会。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学校组织诗歌朗诵会、原创诗歌大赛、诗配画比赛、名家诗歌讲座、诗歌手抄报比赛、诗歌教学展示、诗歌节口号徽标征集、十佳小诗人评选、优秀诗社评比等活动,校园里人人诵诗、写诗、演诗,到处弥漫着诗的芬芳。就这样在诗的熏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文学素养也得到提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与诗亲近,不仅仅因为儿童诗的悦耳音律,更在于儿童诗超凡的想象力。校园内涌现出一大批小诗人,创作出大量优秀诗作。学校也有了诗意的气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常常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他们写的只言片语,都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 “真正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是从教儿童诗开始的。”郁旭峰之前的现代诗总会有些忧伤的因子,“而儿童诗,那么美好,那么奇幻!”不过,在这样教学成就之下,他仍认为,学习写诗,不是要让孩子们个个成为诗人,而是为了引导他们拥有一颗“诗心”,学会用诗意去观察、思考、想象,并从中学会诗意地表达。“十数年坚持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这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现代童话诗,更是一首动人的教育诗!”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这样评价郁旭峰。
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
阅读——开启创作之门 篇3
尤 今:梦里梦外尽是书
尤今,新加坡女作家。原名谭幼今,生于马来西亚,1973 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曾任图书管理员、记者、副刊编辑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模》,游记《沙漠里的小白屋》《缘》,新闻特写集《社会鳞爪》,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等。作品以妇女题材居多,对劳苦妇女寄予关切和同情。1991年获第一届新华文学奖。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中年,都是由书砌成的。
我诞生于马来西亚北部一个美丽的小镇怡保,就在那儿,我度过了我生命里的最初八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的父亲在怡保创办了一家称作《迅报》的小报社。这是一段亦欢亦苦的岁月。在经济上,我们捉襟见肘,毫无宽裕;但是,在精神上,我们很富有。父亲多年以来从事文化建设的理想,通过他所创办的报社,作了具体的实现。他和母亲,常常在用过简单的晚膳后,把头凑在一起,共同策划报纸的内容。我们几个小孩儿,一知半解地坐在一旁听,听不懂便去翻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的故事书。
…………
他买给我的第一套书是:《成语故事十册》。我废寝忘食地看,愈看便愈惊叹于中国语言的优美、精深、凝练、广博。
我和方块字,至此正式结缘。一结缘以后,便终生与它纠缠不清。
在文字的掌握上有了基础后,父亲便开始为我买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我小学还没有毕业,便读完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大块头著作。
上了中学后,我有了固定的零用钱,开始懂得上书局去挑选自己爱读的书。这时期,我读了大量的翻译小说。比如:《傲慢与偏见》《静静的顿河》《巴黎圣母院》《父与子》《娜拉》《约翰·克利斯朵夫》《飘》等等,都是一本一本地接着读的。当时喜欢读外国的翻译小说,主要是受作者创作的背景和书里的时代气息所吸引。
除此之外,古典诗词,也爱不释手,那时记忆好,《唐诗三百首》几乎全都能背诵得出来。
进了大学,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我开始大量地阅读有关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硬性的书读得多,我需要一些软性的书来加以调和。就在这个时期,我把阅读的触角伸向了台湾。台湾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整个地把我淹没了;这个时期的我,好似骤然闯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圃里,看到这里也花、那里也花,朵朵娇艳、朵朵鲜丽;五彩缤纷、香气扑人,目眩神迷之余,日夜不分地沉醉在内了!
读读读,无日或辍、无时或断。
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持续不断的阅读习惯,所以,这些年来,我几乎不能一日无书。
有人说:不读书的人,言谈无味,面目可憎;然而,对于我来说,言谈和面目是不是无味、是不是可憎,都还是其次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倘若不读书,我的日子,便过得无欢、无趣、无味、无乐。
…………
由于日日夜夜都沐浴在书海里,有时晚上做梦,连梦都沾着书香呢!
我爱书。实在是太爱了,套一句目前最流行的话:
“书,是我最始与最终的唯一。”
我和书彼此相恋,永不相负。
陈 村:读书啊读书
陈村,原名杨遗华,上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蓝旗》等,长篇小说《住读生》《从前》《鲜花和》等。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的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心理,显露他对人生的忧思。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常年弯腰驼背,故以“弯人”自居。
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所读的书95%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收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爱不释手。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了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来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都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太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字词句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的神韵。
我想,将末句中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那醉意,那神气,全出来了。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手不释卷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等。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美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或脚下有只汤婆子,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余 华:执著阅读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兄弟》等。作品以精致见长,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杂志都能卖三十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 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编 者 语
阅读与创作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阅读微童话的兴趣,加大微童话阅读量
2、了解微童话一个主要特征是“篇幅短”
【教学难点】发现微童话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需阅读大量优秀微童话, 也可将部分优秀微童话作为课外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和家长。推荐书目: 《谭旭东微童话》谭旭东著、《一本最美的早晨:中国第一本微童话》亚东著、《水晶靴子》 冰波著、《住在树上的猫》王一梅著。
2、教学课件、印发课内讲到的优秀微童话作品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爱读童话
1、谈话激趣:你们爱看童话吗, 看过哪些童话?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问答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表述能力。教师除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外, 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说过的童话作品不重复,对于阅读面广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2、童话人物对对碰:课件出示多位著名的童话人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三只小猪、爱丽丝、小美人鱼、小红帽、丑小鸭、匹诺曹、皮皮鲁等,学生要认出自己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出喜欢原因。课件中没有显示的童话人物也可说说。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和表述能力,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开火车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开口说。开火车之前教师要先把听、说要求说清楚,说喜欢的童话人物可重复,但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喜欢的原因不能重复,但可以换个说法表达。比如“我喜欢她很漂 亮”, 可改成“ 我喜欢她 很美丽”。
表述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要敢说就行,哪怕说喜欢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因为它很好”。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抓住闪光点引导其余学生学习,如“这位同学不仅喜欢童话人物美丽的外表,更喜欢它善良、勇 敢的内在 品质 , 说得多好 啊!”】
3、教师小结:读童话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善良的童话人物,而且还从童话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一说谎就长鼻子的匹诺曹告诉我们要诚实,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自暴自弃,美丽的春天终会到来。
二、初识微童话
1、学生快速阅读两篇微童话。
《住在树上的猫》王一梅:老猫躺在浴缸里,只露出猫头和猫尾巴, 浴室里满是泡泡。泡泡飘进厨房,从烟囱往外飘。“它在玩什么魔术?”大家都很奇怪。泡泡装满老猫的房子。不好,房子要飘走啦。幸亏麻雀来帮忙,它们把老猫的房子卡在树杈里。“太好了,今后我就住在树上了。”老猫说,它觉得,这样离星星特别近。
《树叶鸟》冰波:秋天,树叶干枯了,一片一片往下落,就像鸟儿在飞一样。忽然,就在树叶快要落地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变成了小鸟。小鸟们飞起来,飞到一个美丽的湖,洗一个澡,拍拍翅膀,然后飞到远方去了。树叶变的鸟,明年会再来,当它们回来的时候,还会回到树叶上,变成一片新树叶。这就是神奇的树叶鸟。
2、教师问:喜欢读这两篇童话 吗?有没发现这两篇童话与从前读过 童话有什么不同?
3、教师小结:这两篇童话的篇幅特别短小精悍,这就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儿童文学新文体,叫“微童话”。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阅读两篇优秀微童话,初步了解微童话的主要特征是篇幅短小精悍。教师可随小结板书“微童话=篇幅短】
4、小组交流讨论:有人说微童话篇幅短,就像减去营养的快餐食品,不值得读,请结合上面两篇微童话谈谈自己的观点。
5、小组汇报,阐述各自观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研读两篇微童话,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无分对错,教师在学生研讨时要下到各组中去,倾听为主,少以教师的言论左右学生的思路】
6、教师小结:谁说微童话篇幅短,就像减去营养的快餐食品,不值得读。你看,泡泡能将老猫的房子飘走,树叶能变成小鸟,微童话篇幅虽短,但童话所特有的奇幻、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点也不少。谁说微童话篇幅短,就像减去营养的快餐食品,不值得读。你看,老猫住在树上觉得离星星特别近了,树叶鸟每年都飞回来又变回叶子,这种感觉不仅美,还充满童真和诗意。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写下这么童真的故事,留下那么多令人遐想的空间啊!
阅读与创作 篇5
可是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却存在着对理想主义的“放弃”现象。这里所说的理想主义,自然包括文学创作中的诗意美。在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不仅小说、散文、戏剧中没有诗,即使是许多诗歌中也没有了“诗”。作家和诗人们或是满足于平静地叙说事实,或是满足于貌似深沉地探究世间哲理,或是满足于极为浅白地惩恶扬善,而对文学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意蕴却重视不够,致使这类文学呈现出一种放逐诗意的态势。
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商品经济对纯正的文学艺术挤压的必然结果,正在融进世界经济大格局中的中国社会以及与整个世界文化同步发展的中国文学,不可能不受到其冲击。但是承认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接受这一事实, 我们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遵循这一方向,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采用的必要措施就是不断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用向上的精神鼓舞人,用优美的艺术陶冶人。在商业化的时代里,最需要的是作家应意识到整个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要进行内在的自我调整,不仅具有拒斥金钱力量的诱惑能力,更要具有鞭笞朽恶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现象的义愤,让自己成为整个社会的良知。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固然需求文化快餐,寻求阅读的`轻松和兴趣上的刺激,但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因为理想主义作为一种美的情愫和美的境界,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感化力量。当社会上很多人都重视物质消费和现世享乐的时候,理想主义的诗意力量无疑会起到影响并改善人的过分世俗化灵魂的作用,作家应该真正意识到文学在引导国民灵魂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理想主义的复归也能改善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使文学重新走到广大读者中去。不可否认,近些年读者对时下的文学是疏远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肯定与作家把作品写得越来越“自然主义”和越来越“后现代主义”有直接关系。读者一旦在作品中体验不到和作家的情感共鸣,一旦得不到自己对生活疑问的理想解答,他也就不再去看你的作品了。电视剧《闯关东》的成功,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走南闯北的“硬汉”形象,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激情,表现了理想主义的文学情怀。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商品社会和消费文化中,只要坚持理想主义情怀,给人以向上的精神鼓动,就能在普通俗众的日常忙碌和生活压力下发现美,创造美,使自己的作品发散出幽幽的诗意美的芳香。
(原载《光明日报》.10)
6.对本文所提的“理想主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促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B.是作家的一种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怀,是对现实的介入,对现实客观、平静地描述。
C.是文学作品中作家对深层意蕴的追求,文学作品中散发的令人回味深思的诗意美。
D.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血脉,作家创作过程中应该坚守的道德追求。
7.对作者认为必须坚持理想主义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全面融合的格局中,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步。
B.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求作家必须用优美的艺术陶治人,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
C.可以削弱商品大潮中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用美的力量影响并感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
D.促进文学与读者关系的回归,拉近文学与读者的距离,让文学真正地走向民众,焕发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要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成为整个社会的良知。
B.作家应该让自己的作品能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导读者思考,真正发挥文学引导国民灵魂的重要作用。
C.作家的创作,要给人以向上的精神鼓动,向往理想与崇高,引导国民精神前途,让读者从作品中找到生活中疑问的答案。
D.作家要在普通俗众的日常忙碌和生活压力下,发现创作点,摒弃“自然主义”与“后现实主义”的思潮。
试题答案:
6.B (错在“对现实客观、平静地描述”。)
7.A(陈述中国社会及文化现状,并非必须坚持理想主义的理由。)
阅读与创作 篇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自读课文《乡愁》。
【思路综述】
阅读不只是一个预测期待的过程,而是根据词语的引导,不断揭示、不断创作的过程。《乡愁》是一首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而优美的恋歌,言浅意深。对初二没有什么生活体验的孩子来说,要想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思乡愁绪,理解这种愁绪,并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无疑是为解诗意“强说愁”。以朗读,品味诗的结构美、音乐美,尽可能读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以联想、想像,感悟诗的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美,培养学生联想、想像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忆初一抒思乡之情古诗句,导入新课。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导入,一石二鸟:检验学生的知识积累;营造比较适宜的情感氛围,诱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
二、朗读
(一)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感情。
(二)请感悟能力强、普通话较好的男女同学各一名,范读、领读各一次。
要求:用缓缓的、淡淡的哀伤的语调。
(低沉、哀怨的朗读,进一步营造、渲染愁绪。)
三、探究性理解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口答)
2.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种具体事物中?(口答)
3.每个阶段诗人因何而愁?(诗旁标注,并交流。)
(以问激趣,1,2题简单,学生在答题中,可增强自信,以“知”养其“好”,3题较费劲,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自行解决。)
四、个性化表达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具体事物,承载了诗人浓重的乡愁,展现了一幅幅哀伤而凄美的画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描述一下每一时段的情景。
学生畅想时,示例第二幅画面:
早晨,烟波浩淼的江面,停泊着即将起锚的客船。新婚燕尔的诗人与着火红婚衣的妻子,在岸边,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诗人挣脱温暖而冰凉的双手,抬起被恋情捆绑的双脚,登上了客船。从甲板上回望,眼前一团红雾,清晰的只是妻子挂在腮边的泪。汽笛一声肠已断,诗人潸然泪下,眼前汪洋一片,佳人不见,盯着捏在手里的船票,多么希望它是归乡的船票……
(以示例,“一石激起千层浪”,撞出学生联想、想像的火花。把文字转化成画面,理解诗中的深情;把脑海中的画面换成文字,表述出来,训练其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归结到语文教学的实质。)
五、学生再次齐读,品味诗人浓浓的乡愁。
(在对诗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有了一些感悟的基础上,齐读,读出感情。)
六、课后思考
诗人把本来是风高浪急、暗礁密布、深深的台湾海峡说成“浅浅的”。温家宝总理访美,回答一记者提问时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你解其中味吗?
【教后反思】
1.“邮票”这一具象所蕴藏的情感,对现在以电话、电子邮件传递信息的学生来说,无法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深意。
2.让学生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课堂上往往优等生是主角,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有的甚至是观众或听众。
3.语文教学,在理论的空前繁荣和改革的激情中,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
4.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生长的土壤。
阅读与创作 篇7
【教学目标】
1、激发阅读微童话的兴趣,加大微童话阅读量
2、了解微童话主要特征是“篇幅短+童话眼”
【教学难点】
如何发现“童话眼”
【教学准备】
1、教师需阅读大量优秀微童话,也可将部分优秀微童话作为课外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和家长。推荐书目:《谭旭东微童话》谭旭东著、《水晶靴子》冰波著、 《住在树上的猫》王一梅著。
2、教学课件、印发课内讲到的优秀微童话作品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童话来自哪
1、谈话激趣: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微阅读时代,微童话是必然产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就认为“微童话只是比一般童话小一点,字数少一点,童话的内涵和营养并没有任何的流失”。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承上启下,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微童话的兴趣】
2、指导对比阅读谭旭东教授的微童话《小熊和小熊爸爸》的创作故事,用不同色的彩笔把微童话和生活素材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画出来。
生活素材:一天晚上,谭教授的女儿做了一个小玩具,想给爸爸看。她推开爸爸的房门,发现爸爸正在认真地读书。他的女儿悄悄把门关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也拿起一本故事书,认真读起来。门边看到了这一切的妈妈开心地笑了。
微童话:晚餐后,小熊做了一个小玩具,想给熊爸爸看。他打开熊爸爸的门 , 发现他正 在认真地 读书。“哦,爸爸一定又想写故事啦。明天再给他看吧。”小熊悄悄把门关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也拿起一本故事书 ,认真读起 来。他自 言自语道 :“我要多读书,像爸爸一样。”小熊不知道,熊妈妈在门边开心笑呢。
3、小组讨论交流:二者相同之处在哪?不同之处在哪?对你创作微童话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微童话与生活素材间的同异,为下一环节的交流和创作做铺垫】
二、认识“童话眼”
1、教师提示:许多小组都发现好玩有趣的童话想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是否只要将生活中的事照搬,再将主角换成动物就是一篇优秀的微童话呢?
2、学生围绕二者不同之处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除发现微童话素材来源于生活外,还能更深刻去思考和发现微童话创作高于生活之处,为其后的微童话创作做铺垫】
3、教师小结:一篇优秀的微童话必须要有“童话眼”,这就如下围棋“做眼”才能盘活一样。这个“童话眼”可以是鲜活的童话人物,比如《小熊和小熊爸爸》里,将女儿幻化成“小熊 ”, 将自己幻 化成“熊 爸爸”,出现在读 者眼前的 就是胖乎乎、爱学习、憨态可掬、其乐融融的小熊一家了。
这个“童话眼”还可以是打动人的细节,比如《小熊和小熊爸爸》比原来的生活素材增加了小熊的心理活动,这个细节就成功地塑造了小熊爱思考、爱模仿、爱学习的个性特点。“童话眼”还可以是奇特的想象、令人遐想的意境等,比如之前推荐的《住在树上的猫》和《树叶鸟》就是如此。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童话眼”在微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教师可随小结继续板书“微童话=篇幅短+童话眼”】
三、寻找“童话眼”
1、快读推荐的两篇优秀微童话,将打动自己的“童话眼”画出来多读几遍。
(1) 《阳光在你心里》:小熊展开四肢在阳光下翻滚着想:“要是熊爷爷也能这样晒晒太阳该多好啊!”于是他脱下身上的衣服,平摊在地上晒了一会包起来。“爷爷,爷爷,你快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小熊抖动着衣服。突然惊叫道:“咦,阳光怎么没有了?”熊爷爷慈爱地抚摸着小熊的头说道:“爷爷知道阳光就在你心里,谢谢你!”
(2) 《叶子和小鸟》:寒冷的北风吹来了,银杏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哎,这么冷,我该到哪里去呢?”叶子叹了一口气。一只小鸟飞过,正好听到叶子的轻轻叹息。“跟我走吧!”小鸟啄住叶子,飞到了鸟巢。“哦,我可以用它来做被子,这样一来,叶子不冷,我也不冷。”于是,在寒冷的冬天,叶子和小鸟互相取暖。
【设计意图及教学指导: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加大学生微童话的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及内化“童话眼”在微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阅读篇数】
【板书设计】
微童话的阅读与创作2
阅读与创作 篇8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阅读与创作 篇9
《本草残卷》构思背景宏大
本书《本草残卷》是根据李时珍的巨作《本草纲目》为蓝本, 从一本残卷而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件, 作者通过缜密的推理方式, 以及奇特的叙述手法, 把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故事串在了一起, 成为一部构思庞大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当中, 涵盖了大量的医学秘密, 奇怪的药方、古怪的治疗方式, 是最让人读到此处欲罢不能的, 这更加体现出了作者的智慧所在, 以及精湛的写作技巧。
左叶蝶, 悬疑的奇女子
大部分人都认为, 写悬疑小说的大部分都是男作者, 可在众多男性里, 不乏总是有几个奇葩的女作家诞生, 左叶蝶就是其中的一个。
左叶蝶作为90后作家的新生力量, 她在短期已经小有成绩, 现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青年文艺会驻美工作委员会主任, 并且在网络文学获得过多次奖项。
左叶蝶的写作想法奇特新颖,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 能够迅速窜红, 这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她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以恐怖悬疑的情节、精湛的推理方式而著称, 并且在小说中偶尔能融入无厘头、内心腹黑的表现手法, 读者对悬疑的奇女子充满了好奇。
故事人生
和左叶蝶做过访谈之后, 才深知一名作者的心酸。
原来, 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会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每个作者的身后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苦楚。作为一名读者, 从这一刻起, 我会珍惜所看过的每一本书, 每一个字, 那都是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
左叶蝶一个90后新生代的女生, 愿意放弃自己美好的青春, 每天伏案在电脑前, 谱写着书中人物的人生, 为广大读者带来欢笑。
阅读与创作 篇10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感触、体会都有可能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成为创作的内容。而如今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融入,使得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曾经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逐渐被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所取代。就画家而言,要获取生活中的感性体验,不再靠身临其境,而是从摄影集里、互联网上,直接搬运图像,面对一张张陌生图片时的感情与面对真实的对象时所能激发出的灵感与激情是不能比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眼中的色彩,我眼中的世界是不是同别人一样?摄影师对生活和艺术的感知是不是艺术家正想要表现的?
这让我想到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中所描述的“忽必烈汗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于是,每次在马克描绘一个城市之后,可汗就会在想象中出发,把那城一片一片拆开,又将碎片掉换、移动、颠倒,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组合起来。”“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引自《看不见的城市》)马可对于威尼斯的描述是个人化的,正如一个商人又怎会知道乞丐眼中的世界呢?因此他的描述只是他眼中的城市,并非是这个城市的全部。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经验,培养我们的想象,使我们不以一己之见去认知世界。而旅行与跋涉,不仅验证阅读的思想,更使我们通过亲历亲为的方式,培植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我出生于青岛,生活在青岛,对青岛的感情自然深厚,那种持续不断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了这座城市在我心中的地位,而在外上学的几年时间里每次回家总要迷路。有时是某个路名更改了,有时是某片街区被拆掉了,有时是某条路被改成了单行线,再有时,一些老房子表面被涂成花花绿绿的……虽然教堂依旧耸立在那,红瓦依旧留在屋顶,老建筑也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但青岛这座城市却一直在被规划,这种规划是碎片式的,一个碎片接连着另一个碎片。
我在创作《消失中的记忆》过程中,不断的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城市的变化,不断地去记录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欧人监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青岛第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触发了我对历史情状的鲜活想象。那些胶州湾的殖民者,在他们登上海边的荒滩和他们着手建造时该怀着怎样复杂心情呢?一方面想把这里建成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另一方面由于怀念家乡,所以在修筑时,尽力还原记忆中本国建筑的样貌,却又不免受到异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这样一来便造就了青岛殖民时代建筑的特殊风貌,是种种想象与灵感的混合物,殖民者试图在这里找寻故乡的感觉。在他们生活区域的中心,教堂拔地而起,俯视着低矮的民居,而如今这些建筑已经成为青岛的一部分,向人们诉说着青岛的过去,它们与当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希望自己在创作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依靠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对象,不受他人影响。通过带有个人视角的行走、观察和聆听,去感受城市的点滴变化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在作品中我想要通过大量细节的表达,将青岛的“面貌”呈现出来:不同的姿态、表情、形态、质感……它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是一种模仿,表明了一种深入的洞察力,事物通过细节呈现着自身的面貌,而非仅仅是表象。细节来自观察、比较和想象力:每一条细小的褶皱,都会成为一条山脉;每一个细微的团块,都展现出膨胀的能量。在绘画中细节并非全是细腻的刻画,杜马斯的肖像画和梵高的肖像画深得人心的关键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精神”而决非仅仅拘于“像”。我极力在创作中通过细节展现一种记忆,还原一种生活,标识一个时代:黝黑的门洞、破旧的木质大门、狭长拥挤的走廊……都是我所描绘的对象,借助石版画的语言特色,铺展出厚重的、朴素的、恣意的画面,走在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纯真年代,它所展现的也正是历史留下的真实痕迹。
学养与艺术创作 篇11
江苏画坛宗师范保文先生是邵晓峰的恩师,正是在范先生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钻研山水画的探索之路,并在近日出版了大型画集《水色墨之道》。在这部画集扉页,印有“谨以此册纪念恩师范保文先生”,其师生之情由此可见。显然,邵晓峰作品体现了他对于水、色、墨的探索与理解。这部画集很有意思,有些作品是用水彩色来完成的,但他的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人的水彩画是不一样的。他的水彩画中增强了中国书法的用笔成分,色彩的变化主要依靠每笔中饱含的水与色的彩性特征来完成。其画册的中间部分是彩与墨的结合,彩与墨的结合是现代水墨画的重要特征之一。邵晓峰的这些作品,使水色渗化以及水色的轻快、透明的表现融入了具有传统中国画意韵的画面中。其画册的最后部分是纯粹的水墨,体现更多的则是笔墨的概念。
邵晓峰先生的艺术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说,他十分善于用水,用水的特点源自他同样精通的水彩画。另外还有丰富的色彩,其画面中有大量石青、石绿、赭石的运用,这些颜色与撞水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结合了水彩的特点,也具有张大千泼彩一派的艺术特征,但是他把张大千那种浓色变成了一种淡彩,这种淡彩与水的结合,我相信和邵晓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讲求淡雅的艺术格调密不可分。
邵晓峰作品的特色是探索如何将水与色、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用水、用色的特征得益于范保文先生,也从张大千的泼色、泼墨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作画过程中,用水来撞色、撞墨之时,追求那种自然的渗化性与流动感。他学习张大千,更追求一种飘逸。如果说,他受到范保文先生影响的话,那么他试图把范保文山水中的那种色彩浓度加以稀释,使画面更趋于朦胧的美感,这源于邵晓峰对于江南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自我感悟。除了水与色的有机结合,邵晓峰作品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对于传统笔墨的理解,他的作品,虽然用的是撞水、淡彩,但是最后收拾而成的画面精神其实是在于笔墨的作用。他的笔墨与传统笔墨不同,他比较喜欢用点子皴,利于表现江南草木华滋的特征,也就是在形成水色变化之后,加上这种皴法。在我看来,他有效吸收了石谿的某些笔法与墨法,令人感受到清秀之中含有苍辣,这种苍辣之美在总体上形成了邵晓峰艺术作品的精神风貌。当然,在笔墨的厚度上、画面的构成上,我相信他还会有新的变化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变革上,南京对于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新金陵画派、水印版画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均与表现水、表现江苏的人文风貌具有紧密联系。南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自古以来,画家云集,龚贤的积墨,石谿的用笔,这些均在邵晓峰作品中有所反映。邵晓峰先生的艺术创作正是扎根于江南的文化底蕴,加上他自己在学业上的勤奋刻苦和博学多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邵晓峰先生是中国7O后画家,在我看来,70后画家是与全球化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譬如,他能吸收多少现代主义的因素以及当代艺术的养分。我相信,这些文化底蕴的滋养对于邵晓峰的艺术追求、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位70后的中国画家如何在当下用作品去回溯历史。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先生对邵晓峰先生的品鉴就像单口相声那样吸引人,他概括邵晓峰的作品为“四感”:时代感、亲切感、审美感、个性感,又比单口相声敏锐、深刻。丁先生尤其谈到了邵晓峰中国画与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关系,谈到了今天人们生活态度的浮躁,心沉不下来。但通过邵晓峰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的画面中特有的宁静感,画家对艺术沉潜地追求。丁先生最后还谈到邵晓峰作品中笔墨的意韵,这可能是我们青年一代画家们最缺少的内容。
在艺术理论研究上,邵晓峰也别具特色,譬如,他的《中国宋代家具》新获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此著就是从美术史作品中,从对图像的研究中获得了对宋代家具形态的表达与理论的研究。这部《中国宋代家具》出版后,我们《美术》杂志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以在杂志上介绍一下,因此就建议邵晓峰写一篇从家具与陈设的角度来研究宋代绘画的文章,后来他的这篇文章写得也非常好。所以,我觉得邵晓峰能有今天的绘画成就,那是与他能够静心研究学问密不可分的。
阅读与创作 篇12
(一) 网络小说的定义和类型。
要分析大学生创作和阅读网络小说的现状, 首先要了解网络小说的定义。 网络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可以包含所有在网络上发布和流传的小说; 狭义上主要指由网络写手创作并首次在网上发布, 进而流传的小说。 这里研究的主要是狭义上的网络小说。
根据CNNIC发布的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94亿, 较2013年底增长1944万人, 年增长率为7.08%。 庞大的网络文学用户队伍之中, 大学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统计, 有90%以上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小说, 而2015年毕业的高校大学生达749万。 由此可见, 大学生是阅读乃至创作网络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小说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学体裁。 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大体分为女频 (女生看到网络小说) 和男频 (男生看的网络小说) , 主要类型有玄幻修真, 武侠仙侠, 都市言情, 穿越架空, 历史军事, 同人耽美, 等等, 但是, 网络小说往往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风格,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网络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丰富中。
(二) 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小说创作和阅读的平台, 网络小说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 但是, 互联网的低门槛和难监管导致网络小说作者鱼龙混杂。 这大大败坏了网络风气, 玷污了文学风骨。 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阅读了此类不良作品, 将会造成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坏影响。
那么, 网络小说究竟是具有何种强大的魅力让众多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手不释卷呢?
主要是极强的“意淫”性满足了心理需要。 网络小说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极大地弥补了作者和读者都不可避免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优秀的网络小说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引发读者共鸣。 例如翻拍成为电视剧的网络小说 《花千骨》, 在描写主角花千骨和师尊、杀阡陌等人的爱恨情仇中, 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符合青春期少女们的罗曼蒂克情节, 不惜利用各种恶俗的桥段衬托主角的完美, 而且花千骨的身份和性格带有作者大学生身份的特点, 随着故事的展开渐渐从一个平凡普通的女生变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女神, 这让角色带入感太强的读者心悦不已, 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废寝忘食地阅读完这一部小说之后, 便会觉得意犹未尽。 在现实里不可能会有花千骨如此奇异的身世, 也不会遇见恍若谪仙的师尊, 更不会有无条件爱护她的杀姐姐…… 这一切, 都只是大学生作者fresh果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幻想而虚构出来的, 同时迎合了同样有这些幻想的大学生读者的恶趣味。 他们在阅读此类“意淫”性极强的网络小说之后, 心里越发空虚, 为了填充这种空虚, 他们会孜孜不倦地寻找同类令他们精神上感到满足的小说, 而且部分有文学爱好的大学生一时兴起便自己撰写网络小说, 从而陷入了网络小说的世界难以拔步。
二、网络小说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抽样调查, 发出问卷600张, 收回有效问卷437张, 其中, 女生324人, 男生113人, 99.1%的大学生都看过或者仍然在看网络小说。
91.6%的大学生阅读网络小说的最初目的都是好奇, 后来转变成为无聊、爱好、为了写小说等;而90%以上的大学生创作网络小说的初心则多为爱好和一时兴起, 坚持写下去的寥寥无几, 能够创作初衷不变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 逐利背景下缺乏对道德人性的反思。
大学生个人在阅读或者创作网络小说之前, 在不知道而想知道的求知欲望或者没写过而想写的创作欲望的驱使下阅读或者创作网络小说, 继而深深迷恋上了网络小说的微妙的感觉, 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快乐和存在感。
现实生活不会一直过得风生水起, 难免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 心志还不太成熟的大学生往往会害怕直面困难, 他们急于寻找“避风港”。 是欲望促使他们急切地想改变现状, 但是单借他们微不足道的力量很难走出一直笼罩着他们的无力感, 他们尝到了网络小说这个糖衣炮弹的甜头, 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这种通过幻想而达成的看似幸福的“欲”促使他们像吸了毒的瘾君子一样, 沉迷其中渐渐离不开网络小说而迷失自己。
其中有69.4%的大学生曾经写过或者有过自己创造网络小说的想法。 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已经不足以跨越欲望的鸿沟, 他们渴求能够进入一个更加贴切内心深处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虚幻世界。 那些娱乐意淫之作便是居心不良的人“利欲熏心”之后的产物。
(二) 利己观念下对他人关爱的忽视。
网络小说层次较低, 甚至误人子弟。 网络小说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和快餐文化及时性迫使作者在创作中顾此失彼。 纵览小说网站排行榜中的小说, 很多都是三观不正的, 例如宅斗宫斗商斗官斗等腹黑阴谋小说历来市场前景好, 主角越是阴险狡诈不择手段, 读者便更是拍手称好。 很多流行的网络小说都具有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风靡网络的重生小说《庶女有毒》, 把女主的遭遇写得太过凄惨, 母亡父弃、夫离子丧;把人性描述得太过极端, 非黑即白, 现代的描述却置于封建的时代背景下, 非常不现实;对女主无条件好的都活得逍遥自在, 对女主哪怕一点点不好也别想活过下一集……作者在创作之时凭空想象, 只顾商业利益, 循着人的欲望走, 描述了一大堆所谓的极品亲戚, 践踏他人的关爱, 好逞口舌之快, 剥削欺压的剧情变成了家常便饭。 一些当代大学生有着狭隘的利己观念, 这些偏激自私的网络小说正合其意, 传达着仿佛对他人的关爱视而不见的人才是强大的高人。
三、大学生创作和阅读网络小说应持的态度
大学生生活在知识的象牙塔里, 理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在创作和阅读网络小说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禁得住诱惑, 耐得住寂寞。
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不要人云亦云, 能够做到不被欲望牵引, 不为利益所动。 在阅读时, 应该选择积极健康的书, 远离那些毫无营养的垃圾小说, 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生创作网络小说值得鼓励, 但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层次, 让作品更具有价值, 同时应该明辨是非知书达理, 创作符合自己身份和时代特色的阳光作品, 坚决抵制淫秽暴力等消极成分, 为自己也为他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网络小说, 都要懂得拒绝金钱美色等利欲的诱惑, 自觉拥抱光明走上积极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 坚定崇高信念, 提升思想境界。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 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所以, 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小说虚假颓废的本质, 自觉地远离低级趣味, 亲近高雅的文化。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正确的思想引领健康的人生。 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坚决反对网络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空想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大学生应该克服网络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消极悲观的逃避心理, 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修养, 有选择地阅读和争先恐后地创作优秀先进的文学作品, 不为肆意阅读小说无限意淫的欲望和滥写网络小说带来的利益所愚弄。
(三) 注重社会实践, 创造人生价值。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决定人生走向的时期, 不应该把时间白白浪费在利欲纠结的网络小说上, 而是应该积极投身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实践, 艰苦奋斗, 懂得感恩, 甘于奉献。 大学生具有无限光明的远大前程, 终会脱离网络小说的利与欲的控制, 找寻人生价值与个人理想的契合点, 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 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创作和与阅读网络小说中, 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走出网络小说利与欲的牢笼, 尝试开拓文学新篇章, 努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实践中放飞梦想, 成就未来。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中的部分网络小说作者和读者出发, 研究大学生创作和阅读网络小说的现状, 从而揭示出网络小说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利与欲的影响, 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对网络小说应当持有的态度, 旨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希冀网络小说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小说,大学生心理,利与欲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