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出精彩

2024-05-22

合作出精彩(共10篇)

合作出精彩 篇1

子曰:“温故知新。”复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夯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在“咀嚼”旧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现“新知”,自主学习。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强化,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教学,不仅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创造的重要表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力。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复习课中,无论是“教”或“学”都没有理想中那么“活泼”。不少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旧知识重新念一遍,学生机械地做习题,教师机械地讲习题,复习就像“炒冷饭”,对学生来说没有新意也没有期待。

笔者在复习课中尝试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以导师的态度从旁引导,期待生成。

一、情境话题,单元串联出新知

复习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合与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回顾和消化知识。那么,如何有效地将知识进行串联?如果将本单元的知识重新整合,置于学生熟悉的特定语言情境中,再以生活话题导入复习,或许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探究,帮助学生在meaningful dialogues(有意义的对话)中回顾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例如,在进行译林版高中英语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这单元的复习课教学时,笔者并没有通过课件直接罗列本单元的词汇和语法,通过反复识记与练习巩固的方式进行强化。本单元是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开篇,复习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主复习的“第一印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将教材中的“Task: Inviting your friend to join a gym”搬到课堂上,通过创设话题情境,鼓励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会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其中,从而在实践中自动生成知识的串联。如在“Step 3: Writing an e-mail to your friends”这个环节中,笔者以“快闪”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本单元所学的词组,要求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快速写一篇e-mail,在邮件中必须应用到“快闪”中出现的词组及语法点。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促发展

复习是在已有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动态实践过程。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并不是课堂的“焦点”,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们的切实实践。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在学生们的合作探究中,笔者尝试通过导学案明确教学任务,对实践与成果汇报提出要求,指明方向,让学生们的合作既有据可依,又有发挥空间,实现复习由mechanical drill(机械训练法)向interactive activity(互动)转变。

例如,在Module 1 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强化他们的语言交际与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场小组辩论赛:“Debate: Looking good or feeling good”。通过抽签的形式,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Looking good”和“Feeling good”,要求学生综合本单元的话题讨论,广泛收集材料(如借助网络平台,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起讨论,征集观点等形式),展开辩论。在课前,笔者要求各个小组使出“浑身解数”收集材料,并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准备好支撑论点的依据,并挑选出本小组的辩手。在辩论中,笔者邀请英语课代表担任辩论主持人,并邀请其他班级的教师作为评委,为学生的精彩合作点赞。

三、笔记共享,整合交流强巩固

学习笔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长记录本”,既是学习路上的好伙伴,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帮手。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通常备有课堂笔记和错题集两本学习笔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做好笔记。课堂笔记应有个性化的批注与学习心得,错题集则应根据自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整理,做好反馈。在复习课中,笔者尝试创设“笔记共享”的学习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笔记交流,通过笔记分享、个性展示、共同整理等方式,开展integrative learning(整体性学习)活动。例如,在Module 4 Unit 3 Tomorrow’s world的复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Not only...but also”这个知识点较为生疏,应用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为此,笔者开展了“学习笔记大整合”教学活动,通过笔记分享、共同整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知识点重新进行细化整理,如“Not only...but also”的主要用法、连接主语/谓语/定语、省略和变体等。通过这样的小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信息分享,促进他们的交流与互动,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总之,复习课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成长的天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应更加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在复习课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学习平台,鼓励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明确学习任务,细化合作分工,群策群力,让复习课“活”起来,促进课堂的出彩生成。

“略”出精彩“导”出精华 篇2

教学目标:

1.尝试引入“一目十行”的略读方法学习寓言。

2.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略读提示”,并依照“提示”进行课文学习。

3.在多元解读、多版本互动、多文本互文的思辨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尝试应用“一目十行”的略读方法学习寓言。

教学难点:多元解读寓意过程中,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刻性。

教学过程:

一、方法审视 —— 一目十行

师:(板书:一目十行)请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读一下。

(生齐读。)

师:请眼睛最亮、头脑最灵活的同学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用眼睛看,一下子看十行字。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生摇头)有过体验的同学请说一说。

生:有时候读书,时间来不及了,就想快一点看下面内容。

师:快速看下一个内容,这就是……

生:(齐)一目十行。

师:今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篇文章。(屏显《寓言二则》,并板书课题。)本学期我们也学过寓言,还记得吗?

生:伊索寓言。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寓言二则》,它不是伊索寓言,你们还没看到课文吧?这篇文章与我们教材中的寓言不一样,拿到教材后,快速地浏览一下。看看它和我们学习的《伊索寓言》有何不同。

(老师分发教材,学生快速看课文。)

二、内容比较 —— 版本勾连

生:我们学习的《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等寓言的主角都是动物,这篇寓言讲的则是人。

生:我们学习的寓言最后一段都是讲一种道理,而这里却不是。

生:我们学的伊索寓言题目不是成语,这篇课文题目就是成语。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我们学习的《伊索寓言》,编写的最大不同,你有没有发现?

生:《寓言二则》是从古代那些“原文”演化而来的。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第一则是根据古代《战国策》修改的,第二则是根据《庄子》改写的。

师:这两则寓言是从古代的一些书中改写过来的,他已经发现了不同,很好,还有没有不同?

生:《伊索寓言》都很短,而这两则寓言很长。

生:《伊索寓言》一般都是一到两段,而这篇课文自然段很多。

三、阅读前奏 —— 关注“提示”

师:学习这篇课文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文章已经告诉我们,你发现了吗?从哪看到的?

生:发现了,是从“阅读提示”知道的。(屏显阅读提示,并指名朗读。)

师:“阅读提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边读边思考。

生:思考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生: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说明每则寓言都是有道理的。

师:“每则寓言都是有道理的”,是这个意思吗?我们看书、听话要看看它是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

生:有些寓言是说明一个道理的。

生:有的是从正面描写的,有的寓言是从负面,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说明一个道理的。

师:别着急,那叫负面吗?

生:(齐答)侧面。

师:阅读提示短短的两句话,告诉我们这么多。要想读好寓言,第一,要读一读,第二要想一想。明白寓言基本的特点,有的是能直接说明道理的,有的是从侧面,这个侧面就需要我们动脑筋去想。

四、寓意阐释 —— 多元统一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先学第一则寓言。(板书:伯乐相马。)请你用一目十行的方法,看看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然后用一两句把它写出来,就写在这则寓言的后面。

(学生读书并批注。教师巡视,并及时激励:“已经写好了,就骄傲地站起来。”十几位学生陆续站起来。)

教师继续指导:“站起来的同学,再读读你的批注,可以修改。语言啰唆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学生学习情态多样,有的坐在位置上读写,有的站起来修改,有的似站非站。)

师:骄傲地站起来的同学,请大声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还要想一想:他的道理真的有道理吗?

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伯乐非常爱马。千里马第一次遇见伯乐这样的知己,顿时精神焕发,说明这样爱马的人不多。

师:能用简洁的话表达吗?

生:世上像伯乐这样爱马的人不多。

师:还有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寓意”?

生: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世上的珍稀物种有很多,但真正珍惜它的人却不多。

师:真正珍惜珍稀动物的人不多,意思和他差不多。

生: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然而可以给予别人帮助、关爱的人不多,就是说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不多。

生:意思说,可怜千里马的人很多,有善心的人很少。

师:你们同桌都谈到可怜,为什么想到一处?

生:因为这匹马被卖盐的人打得很可怜,但只有伯乐帮助它。后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我明白你们都是善良的人,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千里马须要发掘(发现),更需要有真正认识它的人,把它用在正轨上。

师:真正认识它的人,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表达。

生:知己。

师:文章里有一个名字,叫伯乐,把它用进去。

生:好的千里马须要发掘(发现),更需要伯乐把它用在正轨上。

师:这时候说得就精练了,语言听起来就舒服了。

生: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安慰,会使别人自信,精神焕发。

师:谁自信?谁精神焕发?

生:千里马。

师:还有最后一位男生没发言(指刚才站起来的同学)。

生: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师:你怎么会想到这样问题,解释一下。

生:之前,农夫一直折磨这匹马,马就走不动了。之后,伯乐安慰这匹马,这匹马就站了起来。

师:这么多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都围绕课文中一句话。

学生齐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屏显:

后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这么长的一段寓言,最后浓缩成一句话……请再读。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

师:这里的“后来有人”,这个人是谁?(板书:韩愈。)

(生读“韩愈”后,再读“后来有人说……”这句话。)

师:韩愈说的这句话,你明白吗?

生:他的意思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因为伯乐如果不对它好,它可能就死掉了。

生: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

生:是伯乐发掘(发现)千里马,然后才有千里马的。

师:伯乐与千里马谁在前?

生:伯乐在前。

生:按理说,伯乐出生年代没有千里马诞生早。

师:你是一个文史研究的专家,那位戴眼镜的博士说一说。

生:早就有千里马,只不过没有被发现。

生:千里马比伯乐早,因为伯乐的发掘(发现),千里马才有了正规的用途,不然,现在千里马还在驾车。所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师:到底伯乐在前,还是千里马在前,可以不争论。你可以认为伯乐在前,也可以认为千里马在前,最重要的是伯乐和千里马必须相遇。有伯乐没千里马,行吗?有千里马没伯乐,行吗?

生:都不行。

师:国王要伯乐去找一匹千里马,于是伯乐到处寻访。有一天他走到太行山上,终于看到了这匹马。当他把这匹马拉到大王面前时,国王非常生气。伯乐呀伯乐呀,你不是糊弄本王吗?

师:他怎么糊弄的呢?

生:他把一匹浑身是伤的马拉到国王面前。

师:这匹马骨瘦如柴,一点精神、力气都没有,还说是千里马。这样的马在你面前,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伯乐告诉他,别着急。当你用好的料给它,精心对待它的话,不出几日,这匹马一定会成为千里马。国王相信他,过了一个月以后,这匹马真的精神焕发。国王骑着它,驰骋沙场, 日行千里。国王非常赏识伯乐。

(学生非常投入听故事,并及时与情节互动。)

五、学法迁移 —— 鲁王养鸟

师:寓言就是一个故事加上一个道理。现在用这样方法快速读《鲁王养鸟》,把重要的语句画出来,不同的理解写出来。

(学生自学。)

师:《鲁王养鸟》中也有一句话是和这句话(老师指着《伯乐相马》中的寓意句)差不多。

生:(齐读)其实,鲁王是用供养人的方法来喂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海鸟,结果把海鸟害死了。

师:再仔细地看看你写的,稍微修改一下。

师:请看投影,从戴眼镜的那位同学开始读……

生:其实,鲁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困难,这样有可能会使情况更糟糕。

师:我认为,你比作者想得更好!那位女生,想起来吗?

生:其实,鲁王是用同样方法对待不一样的事物,才让小鸟死亡。

师:我最佩服的就是你!刚才你的语言方式可能与填空不一样,几秒钟,你就转换了语言,这是你的智慧!

生:其实,鲁王不应该对海鸟太好,因为文中的海鸟只不过是鸟,而不是人。

生:其实,鲁王不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的种类。

生:其实,鲁王也是好意,把海鸟当做尊贵客人,不过他的方法不对。

生:其实鲁王只要按常规办事,海鸟就不会死亡。

师:还有人要说,与他们看法一样的请坐。

(刚才站起来的学生都没坐,似乎都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老师让同桌对着屏幕相互说一说。)

六、寓言统合 —— 提升认知

师: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不同的,把它们编到一课书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两篇寓言都能表达一个道理。

生:都是根据原文改编的。

生:它们的道理都是侧面描写的。我还有一个发现,它们都是写爱护动物的。

师:爱护这个词,我不敢苟同,能换一个词吗?

生:珍惜。

师:不是很好。

生:关心。

师:好一点点。

生:爱惜。

师:还差一点。

生:对待。

师:客观一点。

生:关爱。

师:这么多词,一个共同的话题。(板书:人 动物。)都是人与动物的故事,都是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刚才有同学说,动物不如人。

生:(补充)我是说“对待动物不能像对待人一样”。

师:古时候,人们把动物看得比人还高贵。比如龙啊、虎啊、狮子啊这些动物。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动物的能量、能力比人类大得多。

七、方法巩固 —— 阅读延伸

师: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学了寓言两则,知道寓言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寓言是没有直接写出道理,它的道理可能就在故事当中。

师:快速看一下这则寓言,然后小组讨论,它说明什么道理?

(屏显:《东施效颦》寓言文本。学生自由地、快速地阅读,然后自由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生:不要盲目地效仿别人,这样效果不一定好。

生:不要盲目从众,否则弄巧成拙。

师:两个四字词语表达,很简洁。把观点重新组织,填到横线上。

生:后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更差。

生:后来,比喻效仿弄巧成拙。

师:怎么效仿?没说完整。

生:盲目效仿,会弄巧成拙。

师:几位同学都使用一个词语——比喻,现在不用“比喻”一词,说一说。

生:后来人们说,一味模仿别人,效果会很差。

生:后来,说明不经过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反而会自食其果。

师:有这么严重啊?

生:不会。

生:后来人们把盲目模仿别人效果更差,引申为“东施效颦”。

师:他的说法和别人不一样,这就是经过自己思考说出的话。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成语寓言故事有很多。

(屏显成语故事名:《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挥汗成雨》《狡兔三窟》……学生自由朗读。)

师:可以用一目十行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故事。这种读书方法,有一个名词,叫略读。(板书:略读。)今天我们用略读的方法学习了《伯乐相马》《鲁王象鸟》两则寓言,还补充学习了《东施效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批”出艺术“改”出精彩 篇3

目前, 老师的任务重, 压力大, 做什么事情都要快而有效, 但是我们在批改作业时却出现了这样的“神速”现象:打一个对或错, 写一个优、良、中甚或差, 再写上日期就算完事儿。得优的学生看了感觉蛮好的, 但是得到良、中、差等批改结果的学生看完作业后除了知道等级外, 对学习、对老师没有很好的感觉, 久而久之, 出现麻木、厌学情绪, 对学习没有兴趣, 不交作业, 学习就成了负担, 这样做的结果是快而低效甚或无效。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作为老师应该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其有朝气、有活力、积极向上, 学习没有压力,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从作业批改这一教学环节作为突破口, 用爱去鼓励、肯定每一个学生, 用心和他们交流沟通, 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是受关注的, 自己能行的。在此过程中, 批改作业时书写批语就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 那么作业批改中如何写批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作业批语中应有激励性语言

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不是在被否定的环境下长大的, 而是在被肯定的环境下长大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在学生有进步的情况下, 要不失时机地在作业的批语中鼓励他 (她) :“你的努力, 让老师感动, 让所有关注你的人感动”“仅凭你很爱思考这一点, 你就可以超过别人”“你的进步太明显了”“你的父母有你这样懂事的孩子会感到满足”“你是我们班进步最大的学生”等等。这样的批语学生看了会信心倍增, 心里面也会感到温暖,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二、作业批改中不忘学生的其他学科

新课改的理念中有一条: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实践这一理念,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所教的学科, 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其他学科,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现在, 普遍存在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部分学生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在我们六 (2) 班有一位学生的综合成绩很好, 但本学期成绩有明显下滑的趋势, 于是在作业批改中问其原因, 他说英语学不懂。于是就给他写了一句话:“以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英语, 英语学习的方法是:单词是基础, 文章要读懂, 语法要学精, 时常听听力, 天天说英语。”因为受关注, 现在他的成绩又明显提高了。

三、作业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六年级的大多数学生现在已经进入青春期, 由原来的与异性疏远, 到现在的愿意与异性相处, 甚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感, 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但是学生毕竟自制力较弱, 于是在我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位所谓的“谈恋爱”的学生, 上课和作业表现大不如从前, 上课心不在焉。发现后我立刻在她的同步练习册上提醒她:“你有心事吗?好像心思不在学习上, 有心事告诉父母、朋友或老师, 不要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在下节的练习册中她写道:“Thank you, and let you worry!” (谢谢您, 让您担心了!) 我为她写了一句:“If you’re happy, I’m happy too.Please study hard and keep it go on.” (如果你开心, 老师也会高兴, 但是一定要坚持努力学习。) 后来她在学习上很用心。

另外针对所谓的后进生我们更应该给予肯定, 比如给他说:老师知道你在努力, 你的进步老师能够看到, 等等。还有, 不管对任何学生在作业的批语中最好不要出现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句, 我们可以简单地写:好、很好、非常好, good (好) 、better (比较好) 、best (最好) 、You are great (你太棒了) 、Teachers like you (老师都喜欢你) 等批语。对字体写得不好的学生, 我们可以委婉地说:如果能够将字写得工整些就非常好了。

叙出简洁,议出精彩 篇4

高中生议论文叙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例拖沓,以叙代议。

2.叙述过于笼统,要点交代不清,“贴标签”,以议代叙。

3.叙例的角度不够明确,无侧重点。

4.叙例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感。

高中生叙例方面存在问题,其根源是:文体意识不清,造成对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叙述辨识不明,不懂得议论文中叙写论据要高度浓缩,紧扣论点,叙为议驭的道理;不懂得议论文的语言要简洁明确,逻辑严密的特点。

针对高中生在议论文叙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惜字如金,简明扼要。余漪老师说:“积累材料要广泛,而在使用材料时要‘精’,要确切恰当,不能捡到筐里就是菜。”议论文中,“精”就是指叙例的简洁,议例的精当。叙事是为了说理,叙例拖沓势必造成材料单薄,重点不清;反之, 简洁叙例使议论文的论据丰富、充分成为可能。简洁叙例有一些技巧:

(1)新颖事例——单独叙:新颖的事例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亮点,所以应单独充分叙例,予以彰显。如:“如果说寻求改进的方式是多方面,那么办案方式的改进也算是一大进步。前些日子,江门警花发布温情微博来劝案犯自首,她们以打动心灵的温暖亲和代替了高高在上的冰冷严肃,最终成功劝服十多位案犯自首,最终获公安部重奖。”(引李雪婷同学“江门一模”作文《寻求改进》)

这个材料新颖、切合现实,时代感很强,是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材料。

(2)一般事例、同类事实——组合叙: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的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

如:狷介清高本是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庄子“将曳尾于途”…… 历史将他们或狂或激的表面洗去,还原了那份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真诚;阮籍穷途而哭也罢,嵇康抚琴刑场也罢,狷介之士的狂妄清高,无不是对虚伪的蔑视,对世界真挚赤忱如孩子般不防备地张开怀抱。(引陈佩盈同学高三期末统考作文《真心》)

这段文字运用组合叙的方法,将同类事实组成排比句,一百多个字列举了五个事实,使文章气势滂沱,论据充分,文采斐然。

(3)叙例可用评述,夹叙夹议:“寻求改进是一种不甘人后的精神。少年时的梅兰芳,由于天生眼睑向下而难以表现戏剧人物风采,并不受师傅亲睐。但梅兰芳凭一颗不甘人后的心和对戏剧的热爱,寻求改进的方法,终于,经过长时间抬眼看天空的训练,他改掉了眼睑向下的缺点,登台亮相时,剑眉星目,双眼炯炯有神,终成一代戏剧大师。”( 引曾伟仪同学“江门一模”作文《寻求改进》)

这则材料划线部分的叙例就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叙例和议例水乳交融,简洁充分。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2.紧扣论点,定向叙述。叙例时要根据论点需要,果断取舍,做到叙例与论点高度统一。因为同一个事例,由于叙述事例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3.理清逻辑关系,遵循认知规律。

“每天早晨醒来,都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强大。”这句话正是范冰冰这十年演艺生涯的座右铭。刚出道时,被套上“花瓶”之名,稍有成就 “是因为与导演有私情”。 她极力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眠不休在片场研究剧本,她不断尝试各种大胆造型和戏路,她微笑着回击各种谩骂和指责……现在的她是敢穿龙袍现身于国际电影节的“范爷”,是娱乐圈和商业界的铁娘子。不断寻求改进的态度,是她不断前进的动力,她在挫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泥泞的路上印下一个又一个清晰地脚印。(引某同学“江门一模”作文《寻求改进》)

简短的叙例交代清楚了“寻求改进”的原因(为什么)、“寻求改进”的做法(怎么样)及“寻求改进”的结果(影响)。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为下文议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学生叙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项训练,使学生建立起明确的文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表达更加规范,思想更加严谨。列举事实准确、恰当、充分,道理才能阐述得透彻明白。

“惠”出精彩人生 篇5

超低成本让孩子们拥抱彩色人生

由于利宝特殊学校里的孩子们对语言和文字的接受能力存在障碍,因此,无论是老师们打印的课件,还是定期进行的测试卷,上面都会用大量图画描述生活中的知识。遗憾的是,学校里以前使用的黑白激光打印机,只能用黑白灰来呈现这些本该色彩各异的事物。因此,为孩子们带来彩色的图画,成了学校总务处主任周哓东老师最大的心愿:“彩色图案本身就对孩子更有吸引力。而且相比语言和文字,智残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会非常接近健全儿童,彩色的图案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准确的认知世界。”尽管如此,在了解了更换彩色激光打印机及后期彩色打印成本后,学校还是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有限的经费让学校不得不精打细算。

幸好学校的老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这个彩色的梦想。前不久,学校用一台HP Officejet Pro 8600 Plus惠商系列一体机替代了原先的黑白激光打印机,为老师们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彩色打印。虽然有的老师对成本尚有疑虑,但孩子们对彩色图案的喜爱,很快让这台打印机成了“抢手货”。从此,孩子们可以在一幅画着蓝色湖面的图画上数出灰色的小鸭子,也可以在另一张图画中看到蓝色天空、金色太阳和银白色飞机……

当所有的图案都披上了彩色的外衣,学校的打印成本是否会直线飚升?周哓东老师对此早就心里有数。“一个200多元的黑色墨盒,能打两千多页,每页成本差不多1角,单个彩色墨盒也才不到200元,以我们目前每月打印2000多张彩色文件和3000多张纯黑白文件的数量计算, 一个月的打印成本只要五、六百元,远低于彩色激光打印机。”这台打印机的超低彩色打印成本,最终圆了利宝特殊学校师生的彩色梦。

网络化更易分享多功能简单实用

HP Officejet Pro 8600 Plus不仅成为孩子们的“色彩天使”,也为教职工的工作提供便利。在最初更换打印机时, 周哓东老师曾经担心教职工不适应新的打印设备,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设备上岗的第一天,绝大多数老师不仅立即在彩色打印和黑白打印之间游刃有余,而且还迅速掌握了设备的复印和扫描功能。老师可以将现有教材中的内容扫描成电子版,再将插入自己制作的课件———这在之前是无法实现的。

很快这台打印机就接入了学校的办公局域网,以方便全校的教职工都能方便分享它的各项功能。在每次墨盒用尽的时候,老师们只需根据液晶屏上的提示,就能轻松更换耗材。对于并没有专门IT人员的利宝特殊学校来说, HP Officejet Pro 8600 Plus简单实用的特性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前不久,周哓东老师放心地让旧的激光打印机彻底退了休。“同事们都觉得新打印机在速度并不比激光打印机差,而且也没有激光打印机工作时常常闻到的异味,又能打印复印,更何况还带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低成本彩色打印。可以说对我们方方面面的需求都有了交待。”

"玩"出作文的精彩 篇6

一、在文本中玩,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文字优美,可品可赏;有的含义深刻, 令人深思;有的情感真挚,打动人心;有的意犹未尽,让人遐想……都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范本。如果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还能使学生将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觉的运用到平时作文中。

例如 《赶海》 一文,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教师创设海边的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来做做摸海星、捉螃蟹、 捏大虾动作,同时用上文中的“嘿、 哎、咦”等叹词。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摸、捏、捉”和三个叹词的印象,还能体会到摸海星、 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学生以后在写类似的海边游记作文,轻松而又自然地运用这一系列的动词和叹词, “玩”出了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二、在课程中玩,积累素材

很多时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生活单调,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所以要么胡编乱造,要么相互抄袭。长此以往,渐渐失去写作的兴趣。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有话可写。否则,只能无病呻吟,草草了事。

在教学三年级作文 《护蛋》 时, 因为学生平时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 所以就布置学生每人带一只鸡蛋到校,要求每位同学这一天要保护好自己的鸡蛋。为了保护好鸡蛋,学生想尽办法,有的用布层层包裹好鸡蛋放在裤兜里,人和鸡蛋不分离,有的把鸡蛋始终放在抽屉里,自己一天都不敢离开座位,有的干脆从家搬来一个盒子,让鸡蛋始终躺着盒子里……总之,每位学生似乎都小心翼翼,一天都处在紧张的护蛋中。在学生经历了一天的护蛋行动后,我才回归到这次的作文教学上,让学生把自己护蛋的经过及感受写下来。对技法没有太多的指导,可是每位同学都是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好几百字。看来,学生作文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

目前很多课程,如综合实践课、 科学课、品德学科、体育课都给小学生提供了玩的舞台,如果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都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生活体验。

三、在生活中玩,积累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素材,但在学生眼中,世界常常是大而化之的,他们不会去刻意的留意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对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留心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校园中的每一处风景,通过学生的笔跃然纸上。如,在指导 《校园一角》 作文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种植园,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蔬菜水果,在写菊花、海棠花等植物时,带领学生在校园赏花,指导学生细细观察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瓣。还指导学生把校园每一处风景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利用网络宣传。

与学生一同玩,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的素材,还可以体验写作的心理过程,比如老师有意将 “杯底朝天水不流”的实验“玩”砸了,变成“杯底朝天水倒流”,让学生查找原因,并重新动手实验,在此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情感,完善方法。只有亲身经历玩的过程,才能写出有波折的事件和变化的感情。从而克服平时作文中情节单调、感情单一的毛病。

“导”出课堂的精彩 篇7

一、情境渲染型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是以“导”激“情”, 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或者借助挂图、音乐等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琦君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 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 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 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 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 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 满树生香, 花香随风飘逸, 弥漫四方, 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 使劲地摇, 尽情地摇, 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脚上, 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 整个人都陶醉了, 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学生睁开眼睛, 顺势引入新课:“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 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 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 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 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可见, 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设疑启思型

质疑导入时, 教师要切入文章的关键处,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 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从而提出“聪明的兴趣”, 再通过自行质疑, 得出“聪明的回答”。

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 这样设计导语:上课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老师写错了, 便齐声喊道“写错了, 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你少写一个字。”我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 只少写一个字, 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做标题, 用义何在?”我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疑问自然产生, 学生带着要极力辩倒老师的目的阅读文本, 探索欲望自然增加。

三、故事激趣型

小学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 特别喜欢听故事, 因此, 在课堂上以谜语、故事作为导语,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使学生思路开拓, 兴趣变浓, 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 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小姑娘, 长在水中央, 身穿白衣裳, 坐在绿盘上”是什么。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让学生很容易就猜到是“荷花”, 并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让课堂“简”出精彩 篇8

1. 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有的课为了追求所谓的“彰显德育魅力, 突出学科特色”, 过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突出了活动性、欣赏性, 削弱了基础性, 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虚化”现象。认识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 有助于简化头绪, 使目标简明。教学目标的确定切忌太虚、太大、太多、太高, 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 而应立于教材和学情, 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 确立简要明晰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了什么。

2. 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 是有限的, 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学会“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课程改革后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 呈现出了以生活逻辑为主、理论逻辑为辅的编写意图, 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 当好一个“红娘”。在创生“我的教材”之后, 能化繁为简, 抓住重心, 一线贯穿, 善于利用“点—线—面”结合教学, 以点勾线, 由点带面, 梳理整合教材, 展现清晰的思维脉络。新教材有时还以生活逻辑打乱了教材的理论逻辑, 造成教材的知识点如一盘散落的珍珠。教师要始终运用“三段论”,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条逻辑线索, 对教材进行重组, 凸显教材的知识脉络, 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

3. 教学环节简化

我们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 总是认为这里需要讲透, 那里需要体会到位,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于是, 课堂重点多, 环节多, 头绪多, 条分缕析、喋喋不休, 教师累, 学生烦, 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面面俱到而又浮光掠影。简化教学环节, 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 减少知识内化的过程, 而是要求教师能紧紧围绕目标、重点、难点、疑点设计问题, 开展活动, 不蔓不枝, 深入浅出地教学。教学过程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 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要随机应变, 充分挖掘利用。

4. 教学方法简便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每个人都想“偷懒”, 简便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所喜欢、所理解和所接受, 甚至更有可能被学生所模仿而成为自学的有力武器。教师要以生为本, 摒弃演练作假的成分, 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课前操练, 课中表演, 少数参与, 多数旁观, 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知道, 有趣导入的思想品德课是最成功的, 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联系时政的思想品德课是最鲜活的, 诙谐幽默的思想品德课是最快乐的, 学科整合的思想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5. 教学媒介简易

多媒体课件的引入, 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并不是黑板的替代品, 如果用得太多、太滥, 那就成了“作秀”, 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还会成为师生思维的束缚。教学媒体的选择也需要“因材施教”, 当用则用, 可用可不用的不用, 画蛇添足的不用, 让多媒体用得“经济”又“实在”。

6. 教学用语简练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语言的艺术。教师的教学用语在导入推动阶段起启发、引导作用, 在板块衔接处起小结、过渡作用, 在评价学生时起点化、提升作用, 自始至终还对学生起感染、熏陶作用。因此,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尽量简练精美、画龙点睛。

“导”出精彩,“读”出快乐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有效性

【分类号】G623.23

随着近年阅读活动广受社会与教育单位重视,教师被赋予高度期待能够教会孩子阅读,研究者认为除了讨论阅读教学外,仍需进一步探究实施教学者─教师的阅读教学信念。阅读是指读者从文章中推论视觉信息,理解文章意义,必要时重新建构作者主旨,以获取信息的历程。阅读是学习的关键基础,学生的阅读流畅程度与阅读成就表現,影响着个体是否能在学校教育中成功学习。阅读与写作同样是动态且建构性的历程,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的概念融入文章中,读者在阅读时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与经验,来理解和建构自己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在学习的历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阅读不但提升个体的语文能?,更是获取知识、学科学习的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增进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并拓展其生活经验与视野。如此一来,个体即使脱离求学阶段,仍会主动从事阅读,通过阅读持续学习、成长。因此,在目前这个强调,阅读除了帮助学习,也在人的情绪上提供放松或抒发的管道,就广泛的个人发展中,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心灵层次。阅读决定思想、思想决定?动,再经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产生后,成为了命运的方向,面对一个知识日新月?、价值混乱不明的时代,阅读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让知识充盈、让感情释放,带领我们跨越时空、纵横古今,给予我们心灵的广度、智慧的高度。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因此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情况。

二、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一)强化阅读的班级氛围与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心之一,个体不可避免得受到班级团体的影响与支配。班级阅读资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中包含教室的藏书量、书籍内容合宜性、更新?与陈列方式等,甚至与班级图书角的位置、布置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影响学生是否亲近书籍、班级阅读环境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壁虎、壁虎妈妈、小鱼、黄牛、燕子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在读之前需要适当提示:“小壁虎”要读出借尾巴时恳求的语气和看到新尾巴时惊喜的语气;“小鱼”、“黄牛”、“燕子”要读出不能借尾巴的不同语气。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更好地品味童话语言的形式美与情感美,使其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加强同学间的学习

学生的心目中最佳的阅读伙伴是朋友。同学互动越高的学生,其阅读?为越佳,且在班级阅读环境各层面中,以同学互动情形是否?好,对阅读行为的影响力最大。在学校阅读环境中,同学互动与阅读动机为其它所有变项当中最高度正相关。此现象在越高的年级,则有越发明显的趋势。同学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想当然耳,与同学的阅读讨论能使学生得到阅读上的响应,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因而更愿意从事阅读活动,对其阅读?为与动机均有正面的影响,且能促进班级阅读气氛。在观察模仿与班级阅读气氛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行为能够呈现热络的良性循环。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童话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或情境代入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文本中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

(三)教师要展现自身对阅读的喜爱和热情

教师角色对学生的阅读有显著性的影响,因此教师角色应是环境安排提供者、活动赞助推动者。教师如果能展现自身对阅读的喜爱和热情,不断鼓励、支持并引导学生,搭配教学活动的设计、班级气氛的营造、阅读资源的提供等,则学生自然会对阅读产生兴趣,甚至持续终身阅读。无论是融入课程的形式或提供空白时间让学生自由运用在阅读上,均是培养个体阅读动机与提高个体阅读行为上必要的一环。《小露珠》这篇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词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受,不断地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性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投入,抓住课文中重要的几个点,沿着“字——词组——句子”的顺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总之,阅读是以个人知识与理解为基础、以图书资料为媒介的充实个人生活以及形成适应社会人格的活动;不但能扩充个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奠定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阅读品德、建立儿童阅读方法以及落实儿童阅读效果为阅读指导的意义。如果能在个体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时期,给予阅读指导、建立阅读习惯,将有助于把阅读变成给予个体快乐和满足的休闲活动。从小对儿童说故事,有助于增强其语言学习、激励其阅读行为与激发其想象、创造力等。因此,阅读可说是个体从小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作品的展开创造,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生活形式。甚至,通过阅读刺激大脑、累积知识、培养独立判断能力,也能改变个人的气质,使视野变得更宽广。

参考文献:

[1] 张华,谈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J],新疆教育,2013.04.

[2]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徐敏秀,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7.

词语盘点,盘出精彩 篇10

人教版从第七册教材开始, 出现的“词语盘点”, 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词语能力的契机, 在词语盘点教学中尝试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灵活运用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一、创设情境, 实现有效积累

教材中的每一组“词语盘点”都有很多值得学生积累运用的词汇。只有把孤立、静止的词语融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方能变得“如鱼得水”般灵动、鲜活。

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语盘点时, 我发现“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这些词语虽“美味十足”但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练习, 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恰当地用到句子里。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词汇的具体语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 使其从不同角度加以思索, 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既巩固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词语源于生活, 也是生活的写照, 有许多词语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如, “红叶似火”、“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词语;“白发苍苍”、“聚精会神”、“慈眉善目”等描写人物特征的词语。我们不妨拓宽教学视野, 加强语文实践, 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这些词语的典型画面或对应事物, 还词语以“本真面目”, 并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学生们跃跃欲试, 乐此不疲。如, “今天, 老师让我们在生活中找词语原形, 我觉得‘白发苍苍’这个词语应该不难找到, 回到家, 我仔细观察了奶奶的头发, 这满头的银发不就是白发苍苍吗?”“为了寻找‘红叶似火’, 我和好朋友特地在周六去登山, 爬上山顶, 放眼望去, 满山的枫叶都红了, 真的像火一样!”这一实践活动, 融入了学生真切的体验,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词语的有效积累。

二、复述课文, 穿起散落的珍珠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或者其中的精彩章节都是积累词语的好材料。“词语盘点”集中了一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犹如颗颗珍珠组合在一起, 就是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浓缩。教学中, 可以借助词语盘点中的词语铺设“台阶”, 或概括课文大意, 或复述课文中的某个重点情境, 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或评价人物的特点等。这需要学生将词语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情节进行再次的加工、组合, 这绝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在这过程中, 词语被感知、理解、强化、运用, 获得了生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提升, 融入自己的创意。

如第三组词语盘点中来自《松鼠》一课的词语就有:

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躲藏追逐强烈溪流

警觉触动锐利错杂苔藓狭窄勉强遮蔽

可运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松鼠搭窝的经过, 评价松鼠的性格特点等。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犹如一颗颗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 在重组词语过程中, 学生妙语连珠, 创意表达, 巧妙地穿起了这些散落的珍珠。

三、创编故事, 达到活学活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 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也就是说, 学习词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在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习作中得以灵活运用。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词语积累的舞台, “同词异构”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所谓“同词异构”, 就是选择词语盘点中相同的几个词语, 然后运用这些词语各自创编故事。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创编活动, 他们通过不断思索建构起词与词联系的桥梁, 再进行丰富的想象使之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这一过程融入了学生独特的构思和体验, 每个学生创编的故事都闪烁着个人智慧的光芒。通过交流活动, 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资源共享, 在讲自己创编的故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听他人的故事中不断打开思路。“同词异构”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开辟了新道路, 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词语储备在不断的提取、更新过程中得到积极的运动, 既积累了词语, 又发散了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趣, 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四、结语

上一篇:农村公共服务下一篇:混凝土构件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