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理念

2024-09-01

全纳教育理念(共12篇)

全纳教育理念 篇1

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倡导教育公平,就是希望教育能够朝着教育公平的目标发展,最终达到基本的、应有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也是一种理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出现在教育领域,就会有不公平的教育现象,这是现实。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距离的。

目前在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之所以关注,表明了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公平的现象。怎样消除教育不公平,走向教育公平,正是我们需要努力探究的。

国际教育界倡导的全纳教育思想,为我们认识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本文试图从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来探讨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前提

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也是建设更加公正的社会的基础。[1]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人人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儿童入学,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教育。[2]

早在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就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7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作为另一重要国际人权宪章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强调:教育必须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尤其是为弱势群体,不应歧视他们。世界各国也先后将人的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立法,在各自国家中加以落实。

由此可见,人的受教育权已成为人权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国际认可的受教育权利已经得到普及,任何教育上的排斥都会受到谴责。[3]因此,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必须使失去受教育机会的人不再遭受排斥和歧视,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同时,更应注意的是要认识到人的受教育权是极为重要的,是不可侵犯的,因为受教育权是行使其他人权的基础,是值得优先考虑的。

全纳教育是建立在促进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利为基础的思想之上的,是着重从人权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分析教育问题的。从全纳教育的观点来看,只有保障了人的受教育权利,才能谈教育的公平问题。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的根源主要是有一部分人应有的教育权利没有享受到或被剥夺了。例如,城市中的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他们的教育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差别很大。同样是一个儿童,仅仅是由于户口的问题而遭受了差别巨大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上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的原因也就是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如果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并具体落实在教育过程中,能让所有儿童在其所居住的社区进入他所想去的学校,那么才能说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才能说在某方面达到了教育公平。

我们知道,教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向上流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连人的这种最起码的发展途径都给堵上了,这显然是很不公平的,那社会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由此,在100多年前许多国家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来保障人的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直至21世纪初,世界上仍然还有7,200万适龄儿童失学以及7.7亿成人文盲(其中64%是女性)。[1]即使在学校教育体制内,也可以看到还有不计其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或显性或隐性地被排斥或被边缘化。

残疾人受隔离、受排斥更甚,他们从小就被人为地隔离在特殊的环境里,即使有机会上学,也只能上特殊学校,长期生活在与普通人完全隔离的同类人的狭窄环境中。这是世界范围出现的教育不公平。

由此可见,尽管各国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是人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是20世纪后期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一直在努力试图解决而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也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要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应重视受教育权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个有人被剥夺受教育权的状况下,就没有任何的教育公平可言。

公平的前提是要保障和尊重人权以及人们在人格、地位、待遇上等方面应具有的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平等,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相反诸多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在各个层面得以体现,正是因为现实中存在着诸多不平等,才使人们及其社会地位产生差别。

我们说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结果。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取得这个结果,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而人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是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保障受教育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宪法》上规定了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法律对权利的规定,不等于权利就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利的价值在于其实现。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日益加强。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人们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的意识还遇到很多问题:一是具体的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甚至滞后;二是某些体制和政策上的改革还没有开展;三是思想上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外来民工为当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与当地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虽然我们的法律规定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是受到体制上和政策上的限制,从而也就消解了法律意义上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使这种权利徒有虚名。如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状况就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他从他应享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被划到了与当地儿童接受不同教育的类别中了。

再如,目前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也就是普通教育体制和特殊教育体制。这种体制将具有身心障碍的残疾人一并安置在特殊学校里,使他们从小就处在一种与普通儿童完全隔离的状况下,即使他们愿意到普通学校入学,但是普通学校也不愿意接收。尽管这种体制已经在进行改革,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但是具体的实施状况并不容乐观。因此,还是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受教育权利上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

又如,入学机会的均等往往掩盖了入学后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免费的,以使任何贫穷的儿童都可以有机会上学。入学机会上的平等是人的受教育权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这还不够,在具体的受教育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教育的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还反映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许多方面。例如在学校的选择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评价的实践上,等等。

假如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能够从人权的角度来对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加以分析,并努力实践教育公平,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公平,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和谐。“人人生而平等”这种意识,应该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确立和提倡。“受教育权是一种人权”的理念,也应该在我们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在最基础的层面打好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在2008年召开的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中国政府作了题为“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全纳教育的提出,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对人权的保护,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未来趋势,对建设和谐世界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5]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增加了对人权的重视,增加了对人的受教育权的重视。

保障受教育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为实现教育公平理想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一种人权的意识概念,因为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基础,而要具有这种意识,在社会中倡导全纳思想、在学校中实施全纳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育公平有赖于全纳教育的实践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日益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至今还只有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因具有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而享受了国家的优质教育,而另一部分地区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出现了一些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要消除这些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全纳教育倡导的思想和实践具有极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

全纳教育倡导全社会关注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反对在教育中排斥人,重视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全纳教育,有助于人们从小就具有人权的意识,有助于全社会能认识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已不再仅仅取决于经济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人的重视和尊重的程度。

全纳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主张关注和尊重每一个人、加强合作、促进参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全纳教育,可以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创导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团结、合作、和谐的氛围。全纳教育的这种价值取向,可以使学生从小就体验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一和谐社会的主导精神,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价值取向。

全纳教育倡导实现一种全纳社会。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全纳社会也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实际上,全纳社会和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建立均衡有序的权利保障机制,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受到保障、各得其所、协调和谐。也只有在保障了人权、实现了社会公正的基础上,一个社会才可能稳定地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称之为和谐社会。而由众多和谐社会组成的国际社会才可能形成和谐世界。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纳教育创建了有益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全纳教育的发展。

全纳教育思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即教育必须提供优质的、多样化的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且也指明了具体策略,即要建立全纳学校来实践之。

优质(excellent)教育并非单方面追求学生个人学业成绩的优异,它更强调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合作来解决个体的问题,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大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才能。“全纳教育是消除各种形式的学习障碍,促进所有容易被排斥和边缘化的学习者的参与的过程”。[6]全纳教育认为,学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在许多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班级集体和合作来解决。承认问题的社会性以及依靠集体合作来解决个体问题,这是优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多样化(diverse)教育主张,面对各种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应实施死板划一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须提供与每一个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在教育基本目标的框架中,多样化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是将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包袱,并努力使学生来适应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生活,还是学校把学生的多样性看成是一种资源,学校做出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功能的不同界定。

个性化(personalized)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心理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具备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积极的自学能力、交往能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优势特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相应的位置上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7]

全纳学校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所有儿童应该在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何困难或差异。全纳学校试图通过适当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以及社区合作,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并确保每个人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对普通学校进行重构。

全纳学校的实践有赖于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建立一个尊重、合作、互助的情感氛围和教学学习的氛围。在学校中,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学校人员,不管是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相互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家长、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学校和当地社区之间,都是一种合作、参与的关系。再者,要以全纳的价值观指导学校工作,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或监护人都应具有全纳的思想和理念。在学校中消除歧视性的语言和行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高期望。

全纳学校的实践有赖于学校政策的制定。全纳政策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内在部分,其基调是:

(1)学校是社区内所有人的学校,无论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怎样,政策要保证接收社区内的所有孩子,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其需求。

(2)学校是学校内所有人的学校,政策要帮助新教师、新学生在学校里得到良好的安顿,学校安排教学小组,所有的学生都受到重视,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所有人民主参与的过程,学校的任命和提升都是公平的。

(3)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行辅导,保证特殊教育需求的政策是全纳政策,保证招聘和培训愿意辅导和赞成全纳的教师,教职员的培训要帮助教师能应对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所有形式的辅导都是合作的,减少排斥、压力和参与的障碍。

全纳学校的实践有赖于班级组织、课程和教学。课程和教学的框架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因此,这就涉及到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的计划问题。综合性的课程框架有明确的目的导向,它是一个协作的体系。具体讲来,就是建立以全纳哲学和价值观为导向的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开发着眼于在一个一体化的环境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发展的过程做一系列的档案管理,其信息作为评估的依据,对课程计划做出判断,评估又作为制定新课程决策的依据。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对社区特点和学生家庭的背景作出合理的建设性的分析。欢迎社区人员和家长的参与,对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并鼓励充分合理的流动。课堂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课堂鼓励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的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秩序是基于相互尊重的,课堂要促进对学生多样化的理解,所有学生都应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班级教师和助理辅导人员都应参与对学生的辅导。

从全纳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因为全纳教育揭示的是: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为所有人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参与的教育;应该是不排斥任何人的教育;应该是每一个人终身都有学习机会的教育;应该是为所有人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由此可见,无论从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实践上来看,全纳教育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的实践途径,全纳教育是首选。

摘要: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问题在我国目前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国际教育界倡导的全纳教育思想,为我们认识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全纳教育注重人的受教育权利,认为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前提,保障受教育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有赖于全纳教育的实践。因此,普通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可以为实现教育公平、走向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全纳教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4]Clementina Acedo,Massimo Amadio and Renato Opertti, Defining an Inclusive Education Agenda:Reflections around the 48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UNESCO: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Geneva,Switzerland by SRO-Kundig,2009.9,12.

[2]UNESCO.The Salamanca Statement on Principle,Policy and Practice i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Final Report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Paris:1994.2.

[3]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onference,General Report of the 48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UNESCO,Geneva:2008.3.

[5]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R].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文件.2008.

[6]Tony Booth,Inclusion in Educ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Disabled Learners.London:Routledge,2000.45.

[7]黄志成主编.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6.

全纳教育理念 篇2

坚持把试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积极吸收区内外既有经验,大胆探索,锐意实践,通过努力,目前取得了初步的基础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本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有一名残疾学生,××,左手手掌全无。今年13岁,男孩,为人较乐观,由于父母都是农民,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许多教育上的问题: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理孩子的学习和品行,自觉性不强就容易成为学习或者品行落后的根源。而对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自然而言的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

1、开展以全纳教育“携手互助,爱心满园”为主题的班队会,利用升国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关心、关爱、关注残障学生的互助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纳思想的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平等互爱的价值观念,建立和谐共荣的校园文化。

并加大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本着“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这一理念,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为目的,开设了“心育”课,制订了“心育”课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心育”活动中体验着告别烦恼的轻松,享受着合作的愉快,感受着同学间的真情。

3、建立平等和谐的班级管理机制。坚决弱化普通学生与残障学生的区分,在座位安排等多方面提供人性化关怀,尽可能为这些特殊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教育。

二、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

1、结合实际,在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等多层面开展研究,集思广 1

益,群策群智,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运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和推动工作。特别是学校在实施“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中,就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的异同特点,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针对残障生的辅导工作。作为全纳教育试点学校,做好残障生的学习辅导工作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做好残障生随班就读的工作以外,学校定期开放全纳资源室,为残障生提供各学科的课外辅导。主要目的在于为残疾孩子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健康人格和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作出积极的努力,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学生的品行、养成习惯、作业、学习成绩全部列为检查范围内。

三、在班级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残障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在座位安排尽量让差生与优生穿插起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先帮助他们到达近期可以达到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逐渐接近全班学生的目标。

四、定期进行家访

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思想状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行列,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扎实的做好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以上是我全纳教育工作的基本尝试,不足不全之处请予指导指正。全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工作,今后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一是承前启后,抓好规划。二是深化学习、狠抓培训。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四是坚持宗旨,强化服务。五是注重科研、拓宽思路。以更加积极

全纳教育理念 篇3

全纳理念  课堂教学  运用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在“宣言”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并号召各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广泛开展全纳教育。“宣言”提出了开展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求保障每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儿童的爱好、兴趣、能力、学习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儿童的差异与个性,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也应该具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此后,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的号召,主动在教育工作中引入和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开展工作。

二、全纳教育理念视野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意识淡薄,教学与管理脱节

教育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三位一体的,然而,目前的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导致了三者之间的相互脱离、分离。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常常导致三者治理的分离,而且容易导致三者之间产生冲突。在以往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我们也常将教学与管理两者看成不同的、具有重大区别的两个环节,没有将教学与管理两者视为一体,而是认为教学与管理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职能作用。但是,过分强调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区别与各自的职能作用,就给教师形成了教学者、管理者各司其职、各司其政的观念,从而对“教学”在实际上产生了重大的束缚,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讲授,而所谓的课堂管理就是维持课堂的秩序,对学校教学管理进行贬低,教学与管理之间的相互脱节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的实效。

2.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得到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管理模式,尚未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导致师生关系之间的不平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十分狭隘,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空间十分狭隘。在师生课堂交往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乏更多的沟通交流,学生处于一种非自主的被动地位,扮演一种遵守者、接受者的角色,和全纳教育理念下学生平等受教育的要求严重背离。部分教师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式的方法管理班级,通过制定《班规》《学生行为要求与规范》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师拥有教学管理中的绝对话语权,而学生往往单纯地成为被管理者。

3.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这就和全纳教育的理念“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要求背道而驰,除了教师之外,甚至连部分家长也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维定势,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成果评价的标准、尺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关注少数“优等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学生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和全纳教育理念严重不相符合的重要体现。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展露个性、培养个性的重要场所,但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在面临现实问题时缺乏积极进取的主动精神,缺乏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和参与的热情。

三、全纳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

全纳教育理念和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相互吻合的,和我国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当前,全纳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为:一是要切实转变师生关系,从当前的教师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从单向的专制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互动交流的关系,对全体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实现更大范围、更加平等的合作交流。二是要切实转变当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观念,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学生的个性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得到良好培养。三是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转变为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让师生在融洽的氛围当中进行情感、信息、价值观、经验和知识文化的互动。

四、课堂教学管理中全纳教育理念的运用

课堂教学管理中运用全纳教育理念,必须坚持对待学生的平等原则,将每一位学生均视为平等主体的一员,对学生一视同仁;必须坚持鼓励学生参与的民主原则,注重每一名同学的积极参与,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积极倡导合作管理的原则,高度强调团体的合作精神,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依靠全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学原则,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并且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原则

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得到良好的运用,首先就得树立正确的符合全纳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原则。首先,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的原则。在全纳教育理念下,主张人人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在入学的机会上平等,同时还需要校方能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其次,要树立让学生民主地参与管理的原则。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生活的“主人”。再次,要树立协作管理的原则。学校党委、校团委、政教处、学生会以及相关机构之间团结协作,共同配合做好课堂教学管理,形成课堂教学管理的合力。最后,要树立因材施教的原则。全纳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简单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实际上,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特征个性不一样,需要教育教学管理者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保障全体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endprint

2.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课堂教学是否融洽,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有影响。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高效,学生的学习行为更为积极主动乐观。相反地,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不融洽,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增多,课堂教学就会乏味、低效。营造良好师生关系,须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那种将教师作为权威、将学生作为纯粹的教育对象的做法,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以伙伴关系、知心朋友关系代替以往的师尊生卑关系,并使全体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改变传统师生关系之中过于注重师道尊严的做法,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反过来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培养下逐步成长,而教师也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再次,师生之间要能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相互欣赏。“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圣贤,学生更是需要不断克服缺陷、改变和提升自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此,师生之间要能够相互体谅、取长补短,逐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3.塑造良好课堂环境

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义。课堂教学管理的成效如何,在较大程度上是由课堂环境决定的,平等的、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避免课堂中许多不良问题的产生。为此,需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按照师生民主合作的要求,让师生共同参与对支持性课堂环境的构建。首先,要从心理层面培育塑造良好课堂环境。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切实关注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自主管理的良好环境。其次,要从文化层面培育塑造良好课堂环境。课堂环境墙面上贴满了规章制度的环境,对课堂的人文环境产生弱化。相反地,除了心理环境之外,积极营造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从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培育功能。课堂文化环境的培育,可从办好黑板报、张贴名人名言、设立书报架等细微方面入手。

4.创设平等沟通合作路径

任何活动均可能在发展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师生互动的复杂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产生问题之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必然导致各类问题雪上加霜。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必须培养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合作路径,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及时化解。首先,教师必须接纳全体学生,必须避免对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从内心深处尊重和信任每一名学生,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充分考量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公平平等地对待课堂中的任何一名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对不同学生布置有所差别的作业,并安排同学之间的相互辅导,设计小组比赛,让每一名学生均能够在比赛中体验成就感。其次,切实强化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构建互助的、友好的、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之间互助解决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5.创新课堂课程评价体系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学习品性,绝不能以相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全体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缩小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同时,不能期待在短时间内让后进生迅速转变为优等生,而是要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帮助。全纳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名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充满信心。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的是: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提供指导,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健康成长;其次,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能单凭自己“独断”,而是要让学生家长、同学、任课教师等进行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对学生要以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评价,不能将评价标准死板地固定起来,要注重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

6.强化课堂控制方式

由教师监督和控制课堂教学管理的传统方式,强化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外在性,却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诉求,无论学生是否接受、有多少学生接受,教师均按照自己的意图强有力地控制课堂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居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和全纳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引导学生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具体而言,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悔恨,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培育良好班风,有利于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无形的教育;再次,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水平,让学生实现自我监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一整套规划、检查、评价、监督的体系。

总之,全纳教育理念引入普通教育领域之后,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纳教育理念下,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进行全方位的关注,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反对教学中对学生的任何排斥,包括对极少数学生的排斥和对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排斥,也就是要树立“全纳”的理念。全纳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一次创新性的革命。

————————

参考文献

[1] 邓勐,肖非.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9).

[2] 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教育研究.2008(7).

[3] 吕寿伟.排斥与全纳——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排斥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1(9).

[作者:吴畏(1966-),男,江苏南京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全纳教育理念与中职德育教学 篇4

一、全纳教育的五个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平等性。它要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二是参与性。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 主张要全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三是相同性。它的教育原则是向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 接受普通课程, 在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或挫折时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在学生取得成绩与进步时给予肯定、赞赏和鼓励。四是特殊性。它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兴趣和学习需求, 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不同专业和不同环境,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 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五是合作性。它的立足点是集体, 解决的方法是合作。这意味着要能与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合作, 也意味着对自己、对他人和对集体的工作要有一种责任感。

二、全纳教育的五个视角意义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中职德育教学践行全纳教育理念既是十分必要的, 又是非常适时的。

1. 从教育的本质视角看, 践行全纳教育是必然

中职教育是面向人人、服务社会的平民化教育。因此, 践行全纳教育理念是包括德育教学在内的中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它应该容纳所有的学生和学生的所有, 接纳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

2. 从教育的主体视角看, 践行全纳教育是使然

中职生大都是在以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为主的教育环境里的“失败者”, 他们常常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和关爱, 又易被其他人所冷落或歧视, 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不和谐音符, 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呼唤我们要全面践行全纳教育理念。

3. 从教育目标职业视角看, 践行全纳教育是应然

中职教育直接为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技术、技能、道德等素质。这是对未来职业岗位的一种应然憧憬、设想和要求。因此, 应当全员育人, 全面负责, 全线服务, 做到一个不少, 一项不缺。

4. 从课程视角看, 践行全纳教育是自然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与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 均应当适应学生的需要, 提供学习各种课程的机会,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适合不同基础、能力和兴趣的学生。

5. 从教师视角看, 践行全纳教育是超然

作为德育课的教授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实现没有歧视、没有排斥、没有轻视的教育, 而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 这种教育品格应优于常人, 这也是教师修养的超然境界, 只有这样才会取得真正的教学实效。

三、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践行全纳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实践框架

根据全纳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五个视角意义, 笔者以为,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践行全纳教育理念应有五个方面的实践框架。

1. 以和谐课堂为依托,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在观念方面, 作为主导的德育教师应当有全员接纳的理念, 因为接纳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和谐课堂的开始。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还是坏, 不管学生是差还是好, 都应该积极地接纳、理解和宽容。

在基点方面, 教师应当把“为了课堂”、“在课堂中”、“基于课堂”作为着眼点, 学习新知识, 实践新理念, 研究新问题, 从传统的完成教学任务向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转变, 从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创新实施者转变, 从以讲授为主向以师生互动为主转变。

在情景方面, 教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活动, 为学生提供三种情景体验:参观生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线和区域工业展馆, 了解企业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感受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情况。

在民主方面, 教师应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对话、辅导、交谈等沟通方式, 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在赏识方面,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将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当做重要的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进行冷静分析, 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在答问、作业、讨论等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及时作出认可、肯定和评价。

2. 以教材改革为重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提高

鉴于中职生底子薄、能力低、问题多的实际, 我们应对现有中职德育课教材进行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提高的整、改、补、扩, 注重最精华、最实用和最实际的内容。整, 即对教材中抽象、烦琐、暂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进行相应的整合。改, 即围绕具体工作任务作内容上的改进, 增加企业生产过程必需的德育内容;围绕具体工作过程作时序上的改进, 调整单元、章节和框题的学习顺序, 以适应与企业生产对接的需要;对教材中的艰涩部分作通俗化的修改, 注重用案例故事说明、诠释和证明教材的难点或热点问题。补, 即直接补充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包括新理念、新方法、新概念、新信息和新技术等,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扩, 即根据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张,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就业发展做好准备。

3.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锻炼

师生互动是践行全纳教育理念的基础, 应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运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广泛参与,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真正的锻炼。第一, 双向互动。比如, 由学生或教师从前一节课的内容中, 任选几个关键词写于黑板, 然后分别请一些同学把这些关键词连起来说一句或一段话, 之后教师进行有理、有情和有节的点评。第二, 热点互动。即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对新近的、区域的、有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说明和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情景互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景材料导入, 通过通俗的、分层的、合情理的设问, 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分析和总结, 达到对知识的建构。第四, 讨论互动。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中的案例故事:她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园艺公司经营成功?在寻找缘由中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第五, 生生互动。以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哪些新职业为题, 让全班学生各舒己见, 然后由学生们推选一名同学将大家所提的新职业写于黑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以改革评价为机制,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让德育教学没有歧视、排斥和分类,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评价机制的改革, 以适当的标准来满足学生广泛的需求。在这方面有以下一些元素可以考虑:在原则上, 评价语言应是学生喜欢的语言, 评价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且富有意义的, 评价情景应该不把学生置于不利地位;在方法上, 可以是实地检查、提交材料的评价, 也可以是反映过程、体现结果的评价;在体系上, 可以是终结性评价, 也可以是形成性评价;在结构上, 可以是笔试、口试、操作, 也可以是制作、作品、设计和参赛项目, 等等。随着前述评价机制的逐步落实, 将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何种程度的学生,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有所获益, 有所进步, 从根本上消除歧视差生的现象。

5. 以机动灵活为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愉悦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或违规现象, 教师既要坚持依规处罚的原则, 又要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愉悦起来。

(1) 美丽惩罚的策略。它包括四个方面:其一, 罚之有据。即要依班规、校规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处理, 不滥罚、不乱罚。其二, 罚之育人。通过恰当的处罚方法, 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教育, 在学习上获得提高, 在能力上得到锻炼。其三, 罚之有商。即可以与学生商量处罚的方法, 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种与学习相关的罚法,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 让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其四, 罚之有情。即不为罚而罚, 而应从关心、爱护和维护学生的角度出发, 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又让学生心情舒畅。 (2) 允许犯错的策略。允许学生在互动中出错, 因为不允许出错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错是为了不错, 错是为了发展。 (3) 减少约束的策略。在课堂上要减少对学生一些统一的思维约束、行为约束、讨论约束、规则约束等。 (4) 沟通理解的策略。跟学生说心理话, 与学生讨论最喜欢的话题, 让学生做最擅长的事情, 为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与学生交学习上的朋友等, 这些沟通形式都能为全纳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堂创新始于教师[N].中国教育报, 2010-1-8 (第6版) .

[2]林森.怎样才是教育家办学[N].中国教育报, 2010-5-11 (周刊) .

全纳教育学习心得 篇5

---------“全纳教育”学习心得

“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倡导:所有儿童都有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特别是对残疾儿童而言,比方说: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这些孩子。全纳教育致力于推进这些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接受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它是世界新的教育思潮和理念。

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没有接受全纳教育培训以前,我一直以来认为 残疾儿童:如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这些孩子理所当然就该上特教学校,虽然对这些孩子心怀同情,也知道“人生来是不平等,但人人有权利去争取平等。”但所带班级曾经有过特殊儿童(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的我,一想到班里要有这么一个孩子存在时,还是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应。记得上一届所带的(3)班有一个女孩子,听力障碍,但孩子又不愿戴助听器,于是乎上她们班的课,我讲课的声音要比上别的班的课要大、语速要慢、还要面对着这个孩子,好让她看到我的嘴形,稍一不注意,就会看到她一脸茫然的表情,一堂课下来我也累,她也累,就这,还得常常给她补课,每学期都费很大的劲,但她的成绩却总是不很尽人意。她们班还有一个男孩,肢体残疾,视力也不好,由于握笔吃力,所以批改他的作业特别费劲,似乎是在看天书,上课讲过的题,别的孩子都记下了,下课还要专门在给他单独讲一遍、写一遍,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却总是垫底。我现在带的班里有一个小姑娘也是一侧肢体残疾,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却没有一双正常人的手,孩子敏感而多疑,一时考虑不周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在她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却又不能让她看出。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加之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约束所以我的心里对这样的孩子总是同情大于接纳。但在学习了全纳教育,接受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后,我对全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最基本的理想就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境遇,虽然每时每刻都这些孩子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不公平的过程,但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全纳教育就是努力去实现公平、平等,就是要实现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我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课堂,能实现吗?能为了一个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停下教学的进度吗?能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放下课堂去等待吗?能为了一个特殊的学生抛开其他去改变吗?我想对于绝对的公平也许我做不到,但我相信自己在没有接触全纳教育的时候,虽然有过埋怨,但我都能为他们等半拍,更何况现在全纳教育已经全面铺开,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接纳他们,不去保护他们柔弱的心灵呢?

全纳教育理念 篇6

关键词:全纳体育   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改革

全纳教育是英文Inclusive Education的翻译,也有将其翻译成融合教育,本文称之为全纳教育。其第一次被提出是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目前,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在教育的众多领域中都有其身影的出现。全纳教育在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众多国家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就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引入全纳教育理念的意义而言,笔者认为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及法学三个层面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全纳教育有其基本的实施原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兴趣、能力与学习上需要;教育必须学生的特性与差异:学校要接纳所有学习者,反对歧视。教育实践早已证明,全纳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包容而并非排斥,其教育主体除了包含普通学生之外也包括特殊学生。鉴于学生间对知识掌握程度及运动技能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而且要时刻关注并尽量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要求。就特殊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素质方面与其他普通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完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是必然之选。

个案体育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从特殊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其中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学生档案、测评内容、教学方式、年度目标等。个案体育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发展能力,主张学生针对自身潜能进行学习与锻炼,鼓励学生找到自身体育发展特长。如果特殊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则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他们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树立起信心。当他们积极进取时,利用“霍桑效应”,帮助他们继续努力,实现目标。如学生为肌肉萎缩症患者,则他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尽可能减慢其肌肉萎缩速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状况选择阻力性力量,让他们进行练习;当学生是糖尿病患者时,其体育教学目标是降低体内血糖的水平,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为其制定适当的中强度的走跑练习计划;当学生为关节炎患者时,其体育教学目标是提高身体内关节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缓慢充分伸展练习。综上,个案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及其个人学习目标出发,制定适当的个人体育教学计划,尽可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二、依据实际状况实施差异性体育教学

全纳体育教学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活动。全纳体育教学就是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学资源。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会因自身身体状况及运动水平等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通常,体育教学特殊的对象包括:智力上超常的学生与低常的学生、身体上带有残伤的学生、身上有疾病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以及其他问题比较特殊的学生。全纳体育教学面相所有的学生,包括特殊学生,也包括体育、智力正常的普通学生。教师应积极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重视差异,了解差异,并因材施教。首先,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教师教学的内容有若干影响因素,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运动技巧的学习情况及情感态度等,都是进行分类的依据。为此,做到宏观和微观上的控制协调是促进差异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保证宏观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深度、广度等方面的适当调整,从而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其次,教学过程要呈现出差异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知识与运动技巧,提高其运动能力。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授课的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强化普通与特殊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且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彼此的沟通与合作。因此,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普通教师与特教老师间的沟通和合作,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生在体育方面上的学习需求。为此,学校要配备好专业特殊教师,组织专门的授课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根据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因材施教。相关主管部门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关于特殊体育教育的在职培训,积极掌握更新的体育教学知识,以争取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在全纳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同时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赢得同学的欢迎与尊重。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具有个性的学习方向,要求学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建立好学生与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帮助特殊学生融入到集体学习中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任何特殊学生有歧视或排斥的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平等对待与要求所有的学生,并在体育学习与心理上进行同位支持与鼓励,减弱其弱势群体的自卑感与普通学生的优越感,实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全纳。

参考文献:

[1]孙博;王佳佳.全纳教育文献综述(1989-2013年)[J].绥化学院学报,2014(1).

[2]陳曙;王健;罗永华.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3]周琴,谭丹.《全纳教师概述》:欧洲全纳教师教育改革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4(7).

[4]李晓克.全纳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师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5]周永平.美国体育教学改革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9).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编号:2013B20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全纳教育理念 篇7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 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这次大会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开展全纳教育。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勒·布什 (Tony Booth) 认为, 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 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全纳教育研究要探讨的不是“一体化”和“隔离” (integration-separation) 的问题, 而应探究全纳和排斥 (inclusion-exclusion) 的问题。因此, 全纳教育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的范畴, 并且逐步影响和渗透到普通教育中, 对普通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启示。

虽然《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及其5条原则, 即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但它并没有明确定义“全纳教育”。时至今日,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全纳教育, 但在具体的实施上并无定论, 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都源于对全纳教育的不同理解。笔者较为赞同我国学者黄志成对于全纳教育的定义: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 它容纳所有学生, 反对歧视排斥, 促进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不同需求[1]。

2 解读全纳教育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一词中的“全纳”是形容词, 其名词形式为“inclusion”, 其主要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它强调一种开放的心态, 强调包容每一位同学, 反对隔离和排斥, 注重学生的参与。这反映了其基本的教育理念:

2.1 全纳教育是注重民主的教育

全纳教育提倡“积极参与”, 而且是全员参与, 这反映了其民主观, 全纳教育注重的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 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体。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 体验着这样的民主, 会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巨大的积极力量, 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看作是被动的社会适应者, 而会以积极的社会改造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事务。全纳教育是反对排斥学生的, 任何学生被排斥于教学过程与学校生活的行为都是与全纳教育的理念相悖的。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评优制度与全纳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往往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一般都是按指标评选, 结果只有少数同学能选上, 而大多数同学则被排斥在“优秀”的大门之外, 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长此以往, 他们便会放弃成功的努力, 结果, 本是为了激励学生的措施, 结果却打击了一大片, 这样的现实与全纳教育强调的全员参与的民主相去甚远。

2.2 全纳教育是注重平等的教育

全纳教育是注重公平的, 《萨拉曼卡宣言》重申了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我们的学校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全纳是与排斥相对的, 我们不仅仅要容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为起点的公平, 更应该表现为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全纳教育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不能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忽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全纳教育之所以旗帜鲜明地反对排斥和歧视, 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状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的不公平现象,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这样的前提下, 难免出现排斥和歧视的现象。全纳教育提示我们要全面地对待和评价学生, 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尽可能真正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2.3 全纳教育是反对排斥、注重合作的教育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全纳社会, 在全纳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 没有歧视和排斥, 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集体的温暖, 全纳教育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有效途径。全纳教育是注重集体合作的教育, 在全纳的集体中, 大家彼此合作, 互相关心, 人人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学校和班级中, 有困难的同学的困难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 而是全体同学的事情, 是集体的事情, 大家一起努力, 共同进步。而现实的评优体制则违背了全纳的合作精神, 为了争得有限的优秀名誉, 单纯的学生学会了掩饰和虚伪, 原本和睦的同学关系可能会因为一次评优而荡然无存。那样, 不仅集体合作成为一句空话、一个口号, 对于尚未走入社会较为单纯的学生来说, 也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不是我们想要达成的教育效果。

2.4 全纳教育要求全新的学生评价观

全纳教育的思想反映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观, 它启发我们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它首先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 教育者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教育, 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存在差异的学生。《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 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特性, 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 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 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2]。而我们实施的评优制度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点的学生, 我们需要树立全纳的学生观和评价观, 多角度、多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最终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3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评优制度反思

3.1 评优制度的反思

全纳教育是基于教育的公平和民主等理念而提出的, 对民主和平等价值的认同是其发展的不懈动力, 民主社会的建立, 需要其民众民主观念的普及和发展, 而教育是有效的普及和弘扬民主观念的有效方式, 如果教育缺乏了民主和平等的意识, 就会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受排斥。全纳教育追求的就是在教育这块理论上是非功利的“净土”内, 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排斥, 全纳意味着“和他人共存”, 所有学生都应该在共存的环境内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3]。全纳的宗旨就是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彼此关怀、没有排斥, 创造一种全新的、公平的文化氛围。这也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的评优制度在整体上是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的, 它只关注了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各有优势的学生, 这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的, 最终也会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该制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 就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不优秀的, 需要通过评优来激励学生努力。这样的假设确实是对部分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更多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假设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很优秀的, 只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佳, 掉队了, 落后了, 故显得不那么优异了, 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得到应有的肯定的, 这样就更容易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数表现较好的学生身上, 努力做到全部纳入, 全员参与。

3.2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把所有人培养成才, 提高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 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个体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的发展, 这与全纳教育的精神是相吻合的。学生的发展不应仅仅表现为学业进步, 同时还包括快乐地成长和健康地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的评优制度只看到了部分学生的进步而忽视了更多学生的快乐成长, 这与我们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我们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不应是单方面的, 学生发展不仅要包括近期的发展, 同时也要包括以经济能力为标志的未来成人生活的质量保证, 不仅要包括自身的幸福, 同时也要强调公民的责任, 为社会和社区作出积极贡献[4]。当今世界是一个注重多元的世界,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只用过去单一、静态的标准是不能很好地评价处于发展和成长中的学生的。全纳教育是开放的、融合的教育, 它启示教育工作者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 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集体中, 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最终成长为对国家、人民、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全纳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至今其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 对普通教育也有诸多启示。用全纳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 会发现很多问题, 我国实行的评优制度在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 也显示出其缺陷与不足, 需要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做进一步反思。

关键词:全纳教育,民主,平等,评优制度

参考文献

[1]黄志成, 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 2004, 3.[1]黄志成, 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 2004, 3.

[2]黄志成, 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5.[2]黄志成, 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5.

[3]仲建维.公正和平等:支撑全纳教育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5.[3]仲建维.公正和平等:支撑全纳教育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5.

[4]王璐.每个孩子都重要:全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0.[4]王璐.每个孩子都重要:全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0.

[5]张正江.“三好学生”的由来及其带来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2.[5]张正江.“三好学生”的由来及其带来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2.

[6]侯晶晶.教育关怀.优质全纳教育的内核[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7.[6]侯晶晶.教育关怀.优质全纳教育的内核[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7.

全纳教育理念 篇8

目前, 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突出。首先, 是老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不少教师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传统没有能容纳全体学生;其次, 是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 他们的基础差、厌学情绪十分严重, 几乎是不想学、也学不进, 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教师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过程依然是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 “灌输式”, “填鸭式”充斥课堂。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 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应用性很少关注, 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第二,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统治着讲台。引入概念、举例说明、层层练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缺乏联系学生基础实际和专业实际的创设教学情境,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 “一刀切”的课堂教学不适应多层次的学生, 统一的教学内容, 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教学进度, 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中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不一样, 文化基础和个性特长差别较大。各层次学生无法得到最优发展, 学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以上的三个问题在中职教学中较为普遍。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尝试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一、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用“情感”教学, 师生之间相互悦纳, 和谐发展

“全纳教学”主张教育走近人、关怀人、引导人、感召人, 使人的思维得以感悟、得以启发、得以扩展, 产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把积极的情感带进课堂, 把情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 打破数学课传统的单纯讲授知识的习惯。以人为本, 用情感人, 把讲授知识和情感融为一炉, 既传授知识, 又以情动人, 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喜欢我的数学课, 进而接受数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数学中常有类似于求sin220ο+cos280ο+3sin220οcos280ο (A) 的值一类题型, 解法之一就是因这个常见事实从而写出它的对偶式, 再把两对偶式相加后求值, 在怎会想到要借用对偶式求解此题, 我向学生这样阐述:sinα和cosα是数学世界中的一对鸳鸯, sin2α+cos2α=1是它们共同的家, 鸳鸯总是比翼齐飞。因此, 我们习惯因 (A) 式而写它的对偶式cos220ο+sin280ο+3cos220οsin280ο (B) 后, 让他们共同合作, 生儿育女:A+B=2+3sin21000, A-B=-3sin21000-32, 求得A=14。你们看, 数学世界不也很有人情味, 蕴含人生的一些哲理吗?这样解释, 学生兴趣盎然, 因数学语言被生活化而记忆久远。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才会产生师生情感的共鸣, 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 让数学课堂更鲜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材料, 以情感教育为先导, 创造愉悦的情境面, 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 进入情感“共振”境界,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相互悦纳, 和谐发展。

二、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提高认识数学教学本质

数学的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将来学生参加工作后, 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感觉到不用数学知识, 但数学给予他们的思辨精神、探索问题的才智, 如思考的科学性, 判断的准确性, 策划的周祥性, 行动的合理性等数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一辈子也用不完。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中, 我这样设计:

如果:等差数列a1, a2, a3, …, an, …的公差是d,

那么:a2一=d⇒a2= a1+d

a3-a2=d⇒a3= a2+d= a1+d+d= a1+2d

a4-a3=d⇒a4= a3+d= a1+2d+d= a1+3d

…………………………………………

即:an=a1+ (n-1) d

要求学生观察、对比, 从关系中发现规律, 推出其结果。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公式, 更重要的是领悟了人生万事开头, 都需要用数学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数学能给人带来智慧和资本, 终生受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 今天教师的使命:“现在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只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影响、激励、鼓励……”开展中职数学教学, 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不要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而是通过深挖教材“内容”, 运用知识载体,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让学生不断吸取数学营养, 提高思维品质。

三、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揭示“数学美”, 提高学习兴趣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这是古代哲学家对数学美的一个高度的评价。确实, 数学中美的因素极为丰富, 它所表现出来的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整体性、奇异性等, 都是客观世界中美的特征在数学中的反映。笔者在多年的数学实践中发现, 揭示数学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有许多和谐、对称, 让人赏心悦目的代数式。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就是一对形式和谐、规格整齐, 而且相互对应、依存的数列, 因此呈现出来一些公式、结论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的推导中:设等差数列a1, a2, a3, …, an, …它的前n项和是Sn,

即:Sn= a1+a2+a3+…+ an (1)

(1) 式又可写成Sn= an+ an-1+ an-2+…+ a3+ a2+ a1 (2)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 (n-1) d

(1) 式可写成:

Sn=a1+ (a1+b) + (a1+2d) +…+[a1+ (n-1) d] (3)

∵an-1=an-d, an-2=an-1-d=an-2d, …

∴ (2) 式可写成:

Sn=an+ (an-d) + (an-2d) +…+[an- (n-1) d] (4)

把 (3) + (4) 得:

Sn+Sn=a1+ (a1+d) + (a1+2d) +…+[a1+ (n-1) d]+an+ (an-d) + (an-2d) +…[an+n-1) d]

2Sn=na1+nan=n (a1+an)

由此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 (a1+an) 2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是那么和谐、对称、完美, 让人难以忘怀。数学中蕴藏着的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并充分利用这种美,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四、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尝试“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实现最优发展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出统一要求, 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在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上都因人而宜, 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 提高学习效率,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层建组。

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层次。首先, 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谈话、家访和查阅学生档案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 并结合学习成绩摸底测试,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综合评判等方法, 客观地认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 把学生分成差、中、优层次的学习小组, 即记为A组、B组、C组, 并让师生都能明确把某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

2.分类要求。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的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学困生, 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方法, 把教学目标分析成有梯度的连惯的几个目标, 使他们逐步达到总目标。对优生, 采取保“底”而不封“顶”的方法。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 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的求知欲都得到满足, 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3.教案设计。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目标、课堂例题设计、反馈练习设计和课外作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上。

下面以中职教学下册第七章数列中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例, 说明“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教学环节上的具体运用。

目标分层:

A组: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住公式, 并能直接用公式。

B组: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 并熟练运用公式。

C组:会正确推导公式, 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课堂例题设计:

例1.A组:求等差数-1, 1, 3, 5, …的公差。

B组:若等差数列a1, a2, a3, …, an的公差是d,

则an, an-1, …, a3, a2, a1的公差是什么?

C组:已知等差数列3, 7, 11, …, 求a10。

例2.A组:已知等差数11, 6, 1, …, 求a10。

B组:已知等差数列11, 6, 1, …, an。

C组:在等差数列10, 8, 6, …中, -10是第几项?

例3.A组:已知等差数列-5, -9, -13, …, 求an。

B组:等差数列-5, -9, -13, …的第几项是-401

C组:已知等差数列的第3页是-4, 第6项是2, 求第几10项。

反馈练习:A组:在3与7之间插入一个数A, 使3, A, 7成等差数列, 求A。

B组:在等差数列{an}中, 已知a3=6, a6=3, 求a10。

C组: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 它们之和为12, 积为60, 求这三个数。

课外作业设计:一般分两层:基础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

这是对传统授课制的一种改革, 是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能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尊,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人人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五、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全纳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民主学习, 群体合作, 愉快地学习, 和谐地发展。长期以来,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很少,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造合适的“环境”,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自己的条件调整学习过程, 并在合作交流中有自我评价学习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提高学生应有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为实践操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有关税收计算问题, 在教学中可将全班和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 并思考以下问题:

税费计算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 实际问题中税收如何计算?

销售量与税收、收入与税收之间有什么关系?

税收调整对销售量、收入等有什么影响?影响多大?并要求学生根据调查记录写出调查报告, 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 从而在调查中学习, 在讨论中提高, 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在“全纳教育”理念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老师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和谐发展。

摘要:中职学校的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目前,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必须树立“全纳教育”理念, 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人人都学有所得, 使师生之间互相悦纳, 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纳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任静.浅谈“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教育与职业.

全纳教育理念 篇9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特殊教育当中提出并运用“全纳教育”理念, 指出要接纳所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 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 即接纳所有学生, 反对歧视和排斥, 促进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不同需求。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长期受到压抑, 其中不少人经历了“失败”的中考, 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全纳教育”倡导接受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面向“人人”, 人人有能力参与, 不排斥任何学生, 人人得以发展, 注重民主、平等, 资源共享、教学相长、和谐发展。

二、全纳教育在中职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我校提出了用全纳教育的理念教育学生、管理学生,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我们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哪怕这名学生身上真有数不清的缺点。学校自2003年实施全纳教育理念以来, 庄重提出“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口号, 转化“后进生”, “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不让一名学生因品行而掉队”。几年来坚持开展党员干部与学生结对活动, 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及结对学生特点, 或与之面对面谈心, 或借助电子信箱、周记、书信、活动、QQ、手机短信等各种载体与形式和之交流。感情上温暖他, 人格上尊重他, 目标上开导他, 专业上激励他, 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推行“扩面工程”, 党员干部与寝室、地域群体对接, 不限身份, 自愿申报。寒暑假期, 学校组织开展家访活动, 全校教职工顶寒风、冒酷暑, 翻山越岭、走村访户把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送到每一个学生家里, 把关爱送进家门, 学生家长纷纷写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在“拉进来, 而不是推出去”的指导思想下, 学校废弃了“开除”、“劝退”、“留校察看”等严厉手段, 一个个“后进生”得以转变, 非正常流失生很少。这是全纳教育理念在中职思想教育中的成功实践。那么, 中职政治课教学也能否导入全纳教育理念呢?

三、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中职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职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更有异曲同工之效, 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中职政治课教学,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1. 中职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突出。首先, 是教师方面的原因, 由于不少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 没有容纳全体学生;其次, 是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 几乎是不想学、也学不进, 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过程依然是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 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 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应用性很少关注, 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统治着讲台, 缺乏联系学生基础实际和专业实际的创设教学情境,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刀切”的课堂教学不适应多层次的学生, 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教学进度, 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 可尝试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

2.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

我们都知道,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检测是教学中必备的三个主要环节, 而“全纳课堂”的教学构想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这三个环节有一定的创新。

(1) 教学目标———分层定标。有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价值目标, 笔者又在此基础上将之分别细化为三个层次:基本目标、较高目标和拔高目标。

(1) 基本目标:把教学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保证目标。基本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

(2) 较高目标:这是以教材、教学大纲为依据, 在学生能力可以接受的基础上, 选择有一定迁移与变通性的知识、技能、方法的目标。这是教学中的可及目标。

(3) 拔高目标:把教材中智力价值高, 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拟成问题, 激发少数超常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教学的发展目标。

(2) 教法选择———激发兴趣。在“全纳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课型, 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引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变课堂教育老面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现代教学媒体能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 这是我们语言所不能及的。把一幅幅生动而具体的数据、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 可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而优秀影视、文艺作品又因其特有的吸引力, 可以感染学生, 获得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感体验。

有一次, 笔者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 先从网上下载一则新闻“太湖水藻暴发, 引发居民用水困难”, 新课开始前先播放, 再由同学讨论事件的前因后果, 然后自然地引出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多媒体耳目一新, 每一位同学都看得懂, 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过渡自然贴切, 没有说教痕迹, 不会引起“后进生”的反感。这节课导入很成功, 参与面很广, 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

(2) 把社会融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中职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一些社会问题又似懂非懂。真理不辩不明,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社会热点话题, 开设讨论课、辩论课、时事评述课堂上进行系列讨论, 如中职学生如何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上大学就意味着没有前途吗, 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由城区禁骑摩托车引出的环境保护的思考, 我们所感受到的国家惠民政策等等问题的讨论。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创造性地以其特有的视角去看社会热点话题。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勤思考、善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 关注课堂的每一位同学, 激发边缘学生的兴趣。在中职学校, 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上课靠睡觉打发日子的学生, 对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上什么课, 怎么上课, 都无所谓。如何把这部分处在学习边缘的学生纳入到课堂中来, 是全纳教育课堂关注的重点。

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笔者让两位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事先准备好一个小品:家境较好的中学生小华花钱大手大脚, 父亲对其批评教育, 用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教育他, 小华仍不以为然, 认为条件好了, 不需要节衣缩食, 作为现代人, 应该能挣会花。他们表演十分活跃, 课堂气氛十分轻松, 笔者对他们大加赞赏, 紧接着笔者请他们先谈谈对自己表演的这个小品的看法, 他们受到笔者的鼓励, 也谈一些, 虽然讲得不很流利, 但毕竟已经开口讲话了, 结果这节课他们听得很认真, 没有趴在桌上睡觉。

(3) 教学检测———开放灵活。任何一个教学构想如果没有适合于它的评价体系支持, 再好的构想也很难实现。而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统一性, 缺乏灵活性。“全纳课堂”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教法进行全方位的分层, 检测手段灵活多样。

首先, 在教学反馈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达标要求。课堂教学设置目标不同, 教学检测就应不同。三个层次各有各的标准, 不能一张试卷一刀切, 否则就会“切”掉半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 检测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使用开卷答题, 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题目, 要求学生谈体会写看法等, 学生多少都是能写一点的。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开口说的方式, 不会写就说嘛。

3. 全纳教育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逆反心理。中职生的叛逆心理常常令很多教师大为恼火, 学生的一句“怪话”, 若引来教师的一番训斥, 火药味便令充斥课堂, 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全纳课堂”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待学生的“奇言怪论”, 教师不能一骂了之, 要把学生的缺点看成特点, 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化解恶作剧的学生, 同时, 这也许是教师展示能力的机会, 不要轻易让它溜走。

其次, “全纳课堂”是宽松活跃的课堂, 教师在课内外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型的、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师生才能互相欣赏、互相信任, 师生的心灵才能有交流、碰撞和融合, 师生间的心理才能相融, 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1年第6期.

[2]郭福荣, 翼一志等.关于世界特殊教育大会的报告[J].特殊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3]孙建荣, 冯建华等.憧憬与迷惑的事业——美国文化与美国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全纳教育理念 篇10

全纳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潮,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在国际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 这次大会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提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并在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思想, 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 从此全纳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国际教育界形成了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全纳教育以人权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进而分析教育问题, 其核心就是人有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应该接纳所有学生, 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尽管《萨拉曼卡宣言》中的全纳教育最初是针对特殊教育提出的, 但全纳教育并不就是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这个概念可以运用于所有学生。

一、全纳课堂的涵义

全纳课堂指是接纳、欢迎所有学生, 实施全纳教育, 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单位。全纳教育是在民主、平等、人权等的推动下产生的, 其目的是接纳所有人, 满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 从而建立充满爱心、互相关心、和谐的全纳社会。从这一角度, 全纳课堂是全部纳入的课堂, 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 在家长、同伴和社会等的诸多支持下, 无论学生具有多么严重的残疾与缺陷, 每位学生都是可教的, 都可以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 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全纳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 并强调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和关注学生的全纳与排斥问题。因此, 全纳课堂作为实施全纳教育的具体教学单位, 其理念必然是接纳、欢迎所有学生, 在普通课堂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爱好等营造全纳的教学氛围, 采取多元、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全纳的教学策略, 采用全纳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满足班级里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全纳课堂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 它尊重和照顾到每个有着不同背景经历、能力和发展阶段的学生, 培养学生学会接受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性。

筅江西九江学院梅金姣杨光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课堂教学的产生必然意味着教学管理活动的出现, 教育界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因而强调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 重视对课堂教学中管理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初, 杜威已经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他认为, 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 而只是一种从旁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 罗杰斯等人开始专注于教学与管理的关系研究, 认为教学是一个包括管理活动在内的过程, 并提出应把教学作为管理行为来研究。到20世纪末, 一批阐述课堂教学管理内容的著作相继问世, 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 论述的问题已经由原来的教育家主要从管理视角看待问题走向了用管理理论来审视教学活动的层面, 不仅明确讨论了课堂管理规则的建立问题, 而且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实施恰当的奖惩措施、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希望和要求等问题。同时, 还向教师们提供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消除课堂紧张气氛的方法, 提出了避免师生课堂冲突的有效措施和帮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策略等。至此, 课堂教学管理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的问题也各有侧重, 但已具备了主干内容和大致轮廓。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环境设置策略、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课堂常规和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课堂管理评价研究和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等五个方面, 经过了长期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对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全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尽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在生理、情绪、智商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 都需要一些普通的、所有人都必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而且经过教师的精心教导, 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等也可以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常识, 具备一些服务社会的技能与生存本领。教育实践证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授同样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许多运用于普通学生的教学程序、方法同样适用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全纳教学的本质就是系统地变化学习内容、成果, 尤其是教与学的过程, 以满足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要, 从而通过差异教学使普通课堂教学成为全纳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社会的微观系统与基本单位, 全纳课堂是全纳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 在全纳课堂进行全纳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 国内的一些教育实践者正逐步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来, 主要涉及到班级建设、教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班主任工作策略、教育评价问题等具体的方面, 提倡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全纳教育的思想。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前提是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平等和尊重。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伙伴、朋友的关系,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一员, 多鼓励少批评, 给学生提供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发挥智慧、情感、气质、审美、精神等因素, 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超越自我, 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欣赏, 教师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局部美, 欣赏它、鼓励它并扩大它,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趣、爱好、特长和需要, 不要使用斥责、挖苦的语言和责罚的手段, 而应当多赞美鼓励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那些平时成绩比较差、不被他人关注或者自卑感比较强的学生, 更应当关心鼓励他们,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放大它们。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 教师要接纳全体学生, 减少排斥, 在情感上教师要形成全纳的态度, 真诚接纳所有学生。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 作为教师要真正做到接纳每一个学生、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 就要有真诚的态度, 不排斥、不歧视、不轻易否定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用激励的言语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力量, 肯定自己, 获得成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要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去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帮助他们理解没有学好的知识, 巩固已学的知识, 要相信所有学生可以对学校和班级有促进作用, 差生不仅仅是依赖和被帮助的对象, 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 形成一个包容所有学习者在内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 共同生活”, 强调合作是其价值取向之一, 其实质是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每一位同学不仅自己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接纳。

2. 改革教学评价策略。

全纳课堂教学是面向所有人的教学, 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弱势群体。因此全纳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和全纳的, 更应特别关注那些在考试主导的传统课程中经常失败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受重视和再出发的学习机会, 全纳教育理念的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多元, 主张教师用不同的标准与尺度来评价与衡量学生。

(1) 坚持互动性原则。全纳教育教学评价注重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评学生的单一模式, 强调建立普通教师、资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多元互动性评价体系, 其中学生自评逐渐变成多元互动性评价系统的核心内容。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学生可以心悦诚服地接受对他们的评价,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全纳性教育强调全社会的参与权, 也只有实施多元互动的评价, 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公正。

(2) 坚持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要求既要关心结果, 更要关心过程, 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多维度的, 既有认知层面的, 又包括操作层面的。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更应注重特殊需要学生的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以及缺陷补偿的评价。实施全纳课堂教学评价时, 应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美]Diane Heacox.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3][美]Carol Ann Tomlinson, Susan Demirsky Allan.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杨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4]吕耀中.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差异教学.中国特殊教育, 2006 (1) .

[5]舒国宋.全纳教育的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2) .

全纳教育:未来之路 篇11

[摘 要] 2008年11月25日,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召开,国际教育界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展开国际对话,形成共同参照标准,制定国家全纳教育政策,起草长短期全纳教育规划。本届大会上,各国达成共识,做出承诺,掀起一股“全纳”热潮。按照惯例,中国作为成员国如期提交报告,回顾并展望了本国全纳教育。

[关键词] 国际教育大会;全纳教育;中国的全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5-0044-04

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ICE)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IBE)组织下于日内瓦召开,会议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消除排斥与歧视,促进教育公正与民主为己任。全纳教育作为积极融合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群体,解决歧视冲突问题,支持和欢迎多样性的有力手段已获得广泛认可,全纳的理念也正是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①此次国际教育局理事会、教科文组织大会和执行局将“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作为第48 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希望国际教育系统能够认识到现存社会和教育体制仍存在多种形式的排斥现象,最为重要的是应从长远角度观察与反思,进行切实变革,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从而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及终身教育。

一、大会召开的背景框架

1.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民教育(EPT)目标

全纳教育与千年发展目标(MDGs)及全民教育(EPT)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关系到它们能否实现。2007 年12 月在达喀尔举行的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指出:“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向至今被剥夺了基础教育机会的儿童、青年和成人,特别是女童和妇女,普及基础教育。”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还指出:“有质量的教育是指具有全纳性和致力于让所有学习者(不分性别、社会和经济地位、种族、地理位置、特殊学习需要、年龄和宗教信仰)全面参与的教育。”②

2.当今国际社会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

经过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当前各国教育已取得众多令人可喜的成果,如大多数国家实现最低6年的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前推至学前教育阶段,向后延伸至高中阶段,但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却无处不在。如今仍有7500万儿童游离在学校围墙之外,这一数量占所有初等教育学龄儿童总数的10%,7.76亿成年人不能阅读。伤残人员所遭遇的歧视与排斥更加让人震撼和担忧,6.5亿人由于智力、身体残疾或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入校学习,98%的成年残疾人不具备基本读写算技能,残疾儿童占所有辍学儿童的比重超过1/3。③ 而这些只是被排斥在学校体制之外的人,世界上还有不计其数的公民在教育系统内被边缘化,他们在学校里并未体验到成功,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水平,许多人都是学业失败者,甚至有些人很早便在没有任何基本技能的情况下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3.国际法律框架

国际社会几十年来制定和通过的许多法律都涉及全纳教育,这些国际法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法律框架,不仅使各国教育部长和教育领域各界人士在此框架内开展行动,制定政策,还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全纳教育的概念、观点及理念。其中对全纳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有: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8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2000年的《世界教育论坛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目标”)以及“千年发展目标”;2006年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可见,无论各个国际法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都试图在许多方面有所改进及突破,它们都论述了一个中心议题——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并且是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教育中不得有任何歧视和排斥,教育应鼓励参与,实现全纳。

4.大会组织筹备

为了更好地召开本届国际教育大会,交流全纳教育理念、策略及实践,探讨各国共同关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加强地区内及跨地区合作并形成共识,来自128个国家的900多名教育决策者、专家、联合国官员和民间社会团体参加了10次地区筹备研讨会、4次地区预备会议,会议筹备工作组也分别于2007年、2008年1月提交工作组报告。会议筹备工作的如期顺利进行也为会议召开做好充分准备,其取得的成果包括:各与会国交流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分享实践经验,明确共同挑战;拓展全纳教育概念和方法,力求普适性,作为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基础的地区内及跨地区专业知识;确立地区组织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确定全纳教育地区及次地区路线图。

二、全纳教育的新发展——本届大会成果

本届国际教育大会采用全体会议与分组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根据实践经验制订政策”为中心议题,开展两场主题辩论,四次专题研讨会和两个全体会议小结,最终在十几次地区研讨会的基础上,综合本次大会辩论及研讨结果通过《结论和倡议》,反映大会成果。

1.方法、范围与内容

这涉及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主要探讨全纳教育的概念、方法、障碍及挑战、全纳文化和社会意识。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指导方针》中将全纳教育定义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教育体制内和由教育体制引起的排斥现象。④ 树立全纳观就要坚持儿童整体观,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绝不忽略任何一名儿童;尊重并对学习者的多样性予以积极回应,将由于性别、种族、民族、宗教信仰、阶级阶层、能力、特殊需求和学习愿景而产生的差异视为优秀学习资源,而非阻碍因素;改革正规及非正规教育系统,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且保持教育的高质量,主动将学习者融入主流教育,贯彻公平教育。

(2)全纳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全纳问题首先是人权问题,以权利理念为基础,用人权和公正来衡量。全纳教育是所有人的事情,发展全纳教育系统是走向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全纳学校的确可以成为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⑤ 全纳教育理应成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最终走向全纳社会。

(3)障碍及挑战

本次国际教育大会普遍认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是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和战略的主要障碍,⑥ 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紧迫形势下,国家及国际组织更不应消减教育拨款,否则只会使弱势及贫困人口付出更大代价,使全纳教育雪上加霜。各国实现全纳教育承受的众多挑战包括固有排斥观念及态度,鲜有变革的国家法律、政策规章,组织不善及必要技术、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

(4)全纳文化、环境及社会意识

全纳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动态观念,这说明实施全纳教育并不单纯涉及组织、资源、技术变革,还需开展一场持续的思想革命,创造有利于实现“全纳”的文化及环境,鼓励积极参与,包容所有公民,接纳并认可差异,有益共同繁荣与进步,促进理解和交流。

2.公共政策

这是全纳教育的宏观层面,一般涵盖国家法律公约、行政规章制度、教育政策与战略、资源和支持。

(1)全纳性的教育政策与战略

全纳教育由理想转化为现实,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开展全方位改革,将全纳性教育改革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及全社会改革紧密相连,全纳教育不仅要成为全面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应融入社会改革工作中。以“全纳”的高度和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民主,宣扬人权,维护公正。这种改革并非“不动皮毛”的形式上的整治,而是意指本质转变,定会掀起一场彻底的体制及观念革命。

(2)完善的全纳法律框架

践行全纳教育一定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孤立行为,建立全纳性教育系统有赖于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性。经验表明,完善的全纳法律框架是发展“全纳”的必要条件之一。除本国法律外,各国还应批准并实践与“全纳”相关的国际法律与公约。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1/5的国家的宪法中未规定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有些国家甚至以不同法律处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可见全纳教育任重而道远。

(3)国家监督与评估机制

国家在全纳教育中处于领导地位,因为影响“全纳”的诸多因素都掌握在国家主管部门或地方当局手中。全纳教育不仅依靠立法和政策,还需有国家的指导、规范、监督与评估。全纳教育绩效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国家相关部门应收集证据监测其实际执行情况,以此体现“全纳教育是一个过程”的理念,督促并实现其持续发展。

(4)资源与支持

实施全纳教育的阻力之一就在于其做法要求过高,众多资源无法满足。全纳性的学校设施、人力资源、教学器材等都需巨额资金的强有力支撑,使得增加额外资金成为必然。鉴于各国经济状况,尤其受现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设法在保持原有教育资金不变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现有可动用资源日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支持,预示未来出路所在。

3.体系,联系与过渡

这是全纳教育的中观层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包括调动所有利益相关者,加强并拓展早期儿童保育和关怀,灵活的全纳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先进科技成果,加强扫盲力度,扶持边缘化及弱势学习者。

(1)全民磋商与协调

全纳教育关乎所有人,需要各方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所有社会成员均应参与磋商、协调和决策,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对话;学校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建立学校—社区共同责任制;注重校际协作,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理清民间组织、国际团体、各类服务机构等合作伙伴的扶持机制。

(2)倡导全纳教育模式

扩大教育机会,综合开展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及更广泛的社区教育,提高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设置全民性课程框架,秉承灵活原则,兼顾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和需求,鼓励积极参与,保证所有人都能在课程学习中体验成功。通过全纳性教学方法,刺激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灵活而又公正地对待多样化需求群体。

(3)最新科技的广泛应用

发挥知识经济时代优势,为偏远山区居民、游牧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便利,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消除落后因素,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4)强调扫盲的重要性

全纳教育宗旨在于消除歧视与排斥,让所有学习者接受高质量教育。而全球高居不下的文盲总数(7.7亿人)使得当前全纳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将所有人纳入教育系统中,提高入学率,扫除文盲,这也正是全纳教育前进的第一步。

4.学习者与教师

此为全纳教育的微观层面,涉及教育工作者、学习者、教学实践等基层和具体的工作,但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才是最终实现全纳教育的关键,赋予教师极高的期许和要求。

(1)强调教师作用,提高教师地位

教师在全纳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全纳教育最终能否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当前教师职业状况,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增加教师对自身职业满意度,增进其奉献本职业的热情,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高水平的教师。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纳教育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赋予教师极高期望,希望教师不仅具备主流教育经验和能力,还要平衡“共同”要求与多样化需求,适当、公正回应学习者。开展教师教育和培训即为有效途径之一,如建立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既传授主流教育经验,又使教师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开创教师间经验交流与合作空间,创建主流教师和特殊教师的共同语言。

(3)扶持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中扮演战略性角色,还具有开展全纳教育相关研究的独特优势。许多国际、国家全纳教育研究所即设在高等教育机构内,拥有高水平研究人员,先进机械设备,充足资金,第一手信息数据,严谨、活力的学术氛围,处于学术研究最前沿。

(4)加强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虽然学校教育的“全纳”主要依靠教师,但绝不可忽视学校内其他人员,“全纳”是学校所有人员支持与推动的结果。学校管理人员位于金字塔顶端,引领学校前进方向;学校服务人员则是学习者日常生活、学习的得力助手。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实现“全纳”,更应注重课堂外的“全纳”,全面营造“全纳”的环境和氛围。

三、中国的全纳教育

中国拥有13亿人口,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教育民主,秉承受教育权是每个人的最基本人权。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文盲率从最初的80%下降到3.58%,关注被排斥、受忽略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反对一切形式的教育不公现象,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边缘化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追求教育全纳化,践行全民终身教育。中国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村教育、消除教育中的两性差异、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育扶贫、流动人口受教育权益、特殊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身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仍然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发展全纳教育还需更多努力,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大幅度增加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力求达到国际4.9%及发达国家5.5%水平;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同等的高质量教育。

注释

①②③ UNESCO.General Presentation of the 48th Session of the ICE[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 2008.

④ UNESCO. Guidelines for Inclusion: Ensuring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R]. Paris,2005.

⑤ UNESCO. Reference Document[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 2008.

⑥ UNESCO.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48th Session of the ICE[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8.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全纳教育理念 篇12

关键词:全纳体育,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改革

全纳教育是英文Inclusive Education的翻译, 也有将其翻译成融合教育, 本文称之为全纳教育。其第一次被提出是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目前,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 在教育的众多领域中都有其身影的出现。全纳教育在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众多国家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就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引入全纳教育理念的意义而言, 笔者认为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及法学三个层面的意义。那么,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全纳教育有其基本的实施原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兴趣、能力与学习上需要;教育必须学生的特性与差异:学校要接纳所有学习者, 反对歧视。教育实践早已证明, 全纳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包容而并非排斥, 其教育主体除了包含普通学生之外也包括特殊学生。鉴于学生间对知识掌握程度及运动技能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进行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而且要时刻关注并尽量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要求。就特殊学生个体而言, 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素质方面与其他普通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 完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是必然之选。

个案体育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从特殊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 其中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学生档案、测评内容、教学方式、年度目标等。个案体育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发展能力, 主张学生针对自身潜能进行学习与锻炼, 鼓励学生找到自身体育发展特长。如果特殊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 则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让他们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 重新树立起信心。当他们积极进取时, 利用“霍桑效应”, 帮助他们继续努力, 实现目标。如学生为肌肉萎缩症患者, 则他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尽可能减慢其肌肉萎缩速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状况选择阻力性力量, 让他们进行练习;当学生是糖尿病患者时, 其体育教学目标是降低体内血糖的水平, 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为其制定适当的中强度的走跑练习计划;当学生为关节炎患者时, 其体育教学目标是提高身体内关节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缓慢充分伸展练习。综上, 个案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及其个人学习目标出发, 制定适当的个人体育教学计划, 尽可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二、依据实际状况实施差异性体育教学

全纳体育教学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实施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活动。全纳体育教学就是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享受平等的体育教学资源。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不会因自身身体状况及运动水平等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通常, 体育教学特殊的对象包括:智力上超常的学生与低常的学生、身体上带有残伤的学生、身上有疾病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 以及其他问题比较特殊的学生。全纳体育教学面相所有的学生, 包括特殊学生, 也包括体育、智力正常的普通学生。教师应积极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重视差异, 了解差异, 并因材施教。首先, 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教师教学的内容有若干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习水平, 包括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运动技巧的学习情况及情感态度等, 都是进行分类的依据。为此, 做到宏观和微观上的控制协调是促进差异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保证宏观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 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如深度、广度等方面的适当调整, 从而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其次, 教学过程要呈现出差异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事先设计好的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知识与运动技巧, 提高其运动能力。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授课的方式,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强化普通与特殊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且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彼此的沟通与合作。因此, 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加强普通教师与特教老师间的沟通和合作, 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生在体育方面上的学习需求。为此, 学校要配备好专业特殊教师, 组织专门的授课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辅导, 根据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因材施教。相关主管部门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关于特殊体育教育的在职培训, 积极掌握更新的体育教学知识, 以争取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在全纳体育教学中, 不仅要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同时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 赢得同学的欢迎与尊重。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确定具有个性的学习方向, 要求学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建立好学生与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 共同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 帮助特殊学生融入到集体学习中去。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对任何特殊学生有歧视或排斥的心理,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平等对待与要求所有的学生, 并在体育学习与心理上进行同位支持与鼓励, 减弱其弱势群体的自卑感与普通学生的优越感, 实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全纳。

参考文献

[1]孙博;王佳佳.全纳教育文献综述 (1989-2013年) [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1) .

[2]陈曙;王健;罗永华.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5) .

[3]周琴, 谭丹.《全纳教师概述》:欧洲全纳教师教育改革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14 (7) .

[4]李晓克.全纳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师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5) .

上一篇:工人阶级下一篇:创建优秀园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