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模型(共10篇)
治理模型 篇1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所谓智慧城市 (Smart City) , 指的是是基于城市级整合的信息平台, 实现城市相关功能协同运作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集聚人的智慧, 赋予物以智能, 互存互动、互促互补, 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的核心, 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其根本是以人为本, 汇人之慧, 赋物以智, 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其核心, 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背景:一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类难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二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三是随着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发展;四是随着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 需要具备四个坚实基础:一是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二是信息网络互连互通;三是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四是知识管理普及深入。
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下表给出了各自的不同侧重点。
建设智慧城市, 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实施多方参与互动、协调联动。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不同主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侧重点和需要破解的关键环节。下表给出了详细的说明。
二、智慧城市的治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技术、产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查阅大量文献后, 笔者发现, 国内在智慧城市的治理研究方面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
1. 在主体方面, 往往从政府、企业或社会公众的独立视角去研究智慧城市的推动力问题, 这样的研究方法往往容易忽视其他两个维度对创新所形成的合力。或者说, 缺乏对三个主体间两两相互作用的合力研究。
2. 在对象方面, 较为关注对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 对其它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3. 在过程方面, 目前还多关注对智慧城市的规划研究, 缺少对智慧城市创建成功之后, 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研究。
以上误区容易导致我们在研究方法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因为, 从任何一个维度去研究智慧的治理都容易走入一叶障目的狭隘片面区域。事实上,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既要有单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更需要多个维度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 建立一个立体的基础研究模型。
三、基于主体-对象-过程治理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基于主体 (Subject) -对象 (Object) -过程 (Proc e s s) 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型 (简称SOP模型) , 其中主体 (Subject) 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对象 (Object) 为智慧人群、智慧治理、智慧产业、智慧环境、智慧民生、智慧基础设施及智慧规划建设;过程 (Process) 包括创建及发展两个过程, 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原点出发的三根轴分别给出了主体、对象和过程的各自要素。通过轴与轴之间的两两作用, 我们可以得出相互之间的作用表。
下表给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两两相互作用关系。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引导和协调作用, 尤其在创建阶段, 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职责。在智慧治理方面, 政府需要采取信息化手段, 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 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 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智慧产业方面, 政府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不断提升智慧产业的竞争力。在智慧环境方面, 政府需要积极营建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从人才、资金、政策等诸多方面入手, 形成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智慧民生方面, 智慧城市的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发展, 因此, 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广泛使用, 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 更好地服务民生、解决民众的实际需求。在智慧基础设施方面, 除政府性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 加大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提高对智慧城市的支撑能力。在智慧规划建设方面, 政府需要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从区域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建筑景观规划等多角度、多层面出发, 立足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规划建设, 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智慧产业和智慧基础设施两方面。一方面, 企业需要紧跟智慧产业的发展趋势, 推进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 提升企业及产品的人性化和艺术性, 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智慧企业和智慧产品, 抢占市场制高点和时代前沿;另一方面, 企业还需要积极投身于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宽带网络、无线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 并在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创新推出各类智慧应用和服务。在智慧应用和服务上, 尤其需要在统一规划引导下, 努力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的平台服务转变, 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社会公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扮演着自身利益代表者、规划过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的多重角色。通过充分发挥智慧人群的作用, 可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假设的体制机制。
表4给出了智慧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和过程相互作用关系。
表5给出了智慧城市治理的过程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 智慧城市治理所涉及的主体、对象和过程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 本模型为推进智慧城市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三维分析工具, 其中, 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 可形成参与式治理结构, 这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保证。通过对智慧人群、智慧治理、智慧产业、智慧环境、智慧民生、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规划建设进行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三者的各自职能, 能够实现智慧城市从创建到发展的平滑过渡。
参考文献
[1]李庆钧.基于参与式治理理论的城市规划模式.城市问题, 2010年07期
[2]云学峰.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3]魏文翠.论城市公共管理模式与方式的创新.经营管理者, 2012年03期
[4]戚路辉等.城市规划管理中政府与市场职责划分的探讨.华中建筑, 2012年02期
[5]余红艺.智慧城市:愿景、规划与行动策略.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6]钱斌华.构建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政策体系.宁波通讯, 2011年19期
[7]毛艳华, 钱斌华.城市土地资源研究:基于城市经营理念下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04期
[8]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经济学家, 2007年02期
[9]王喜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人文地理, 2007年03期
[10]翟宝辉.厘清城市管理的概念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9年06期
治理模型 篇2
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影响战略实施外,还会制约公司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的选择。
(一)公司股东与战略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资本的意志是公司治理与战略选择的原始推动力。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的权利,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决策应该以股东的利益为标准。尽管很少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尤其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除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稳定的外部关系以外,构建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抑制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尤为重要。股东对公司战略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通过股东大会影响公司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确定;通过董事会影响和控制战略决策;通过资本市场影响战略评价。
(二)董事会的职能与战略管理
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联结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投融资、并购和经理人员的任用与考核等实质控制权,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降低公司目标与战略过程偏差的主要力量。尽管由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不同造成了对董事会功能认识的差异,但是其战略功能在各国公司治理准则中达成了高度一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其中,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管理者的行为——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治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的构造来保证公司规范和有效运作的核心,这种关系的塑造最终涉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管理者是联系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企业中,经理人员的行为实际受到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经理人员又多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甚至是公司的所有者,因此,经理人员的行为空间必然横跨两个系统并对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管理绩效产生影响。作为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以及结果的评价者,其行为动机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选择并直接制约公司最终战略的选择。此外,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和控制作用,进而决定企业员工的行为选择和力度,这也必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绩效。
(四)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实物资产的组合,而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除股东外,债权人、供应商和顾客,尤其是企业的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往往都对企业进行特殊的投资,政府、社区等也会与企业存在利益瓜葛。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必然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主要是通过公司管理来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战略。战略管理过程是连接治理结构与绩效的桥梁,治理结构对战略的影响是显著的,其落脚点在于公司管理者的战略行为选择。战略对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战略选择是公司利益相关各方动态博弈的结果。治理结构、战略管理对公司发展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四、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明茨伯格等将战略管理分为十大流派,并系统而客观地分析了各流派的内涵与优点,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分析,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动态模型。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由公司利益相关者多方动态博弈的结果决定。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代表不同的利益结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制衡产生不同的公司目标结构,最终导致管理者行为选择的差异,这也符合委托代理理论和权势学派战略理论的观点。
2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设计学派把战略设计看作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对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过程。战略管理的企业家学派不仅将战略的形成绝对地依附在企业家身上,而且从根本上认为战略的制定就是一个直觉思维和灵感闪现的过程,它依赖于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使得战略从精妙的设计、周密的计划或者精确的定位转而变成某种隐约可见的“远景”。
3 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资源和能力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变量,而环境学派更是将企业战略看作是企业适应环境的结果。为分析外部环境尤其是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管理学者们设计大量的分析工具,如以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和安德鲁斯(Kenneth.Andrews)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波特(Porter)将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的范式引入战略管理研究而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公司地位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矩阵以及价值链模型等。
由于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利润差异,Penrose(1959)提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资源集合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特有能力,这正是企业业绩差异的主要根源。Wernerfelt(1984)认为,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对公司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顾客忠诚度、生产经验和高效的流程以及领先的技术等。Collis和Montgomery(1995)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资源的战略理论,其范式是:资源一战略一绩效。企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并不是所有资源对战略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只有企业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或复制的战略相关资源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Prahalad和Hammer(1990)提出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范式,并将核心能力解释为组织中积累的知识,特别是协调不同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他们同时将目光由企业现有的资源因素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有意识地识别、培育和维护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知识,正是企业特有的知识
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竞争能力选择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业务范围,成为企业从事相关多元化的重要依据,这些相关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管理和技术等四个方面。
4 战略的分解、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Ansoff(1965)认为,战略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并提出企业战略必须按严格步骤有序地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拟定→评定与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战略绩效的反馈控制。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将公司层面的战略分解为竞争战略和各部门的职能战略,战略实施的途径可以采用内部成长、收购兼并、战略联盟、撤资、剥离和清算等方式。Stalk等(1992)认为,成功的企业非常注重行为的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等成为企业适应竞争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
5 企业文化环境和组织学习必将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上。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由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和价值观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协调一致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奎因(Quinn)为代表的学习学派认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战略的制定者,企业所处的环境总是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通过组织学习过程可以将不同业务部门在经营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用于其他业务的经营,以便制定新颖的、有生命力的战略,寻找适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6 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绩效的评价结果对企业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同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供给者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对其投资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对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
五、结语
治理模型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治理;“淮南子”文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07-05
Abstract: “Huai Nan Zi”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potentially abundant wealth of Huainan city, which awaits further exploration. How to explore its rich cultural essence and introduce it to the market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ain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n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academic studies on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ools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blem solving mechanism. Then the SWO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threat tendenci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Huai Nan Zi”. Finally, some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of “Huain Nan Zi”.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Huai Nan Zi” culture; SWOT analysis
一、文献回顾与议题提出
最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他们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邢启顺认为,在“四化”背景下,使传统文化的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战略下显得尤为突出[1]116。郑羽洛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和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2]69。郭占锋在其学术论文中得出这样的观点,即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政府引导政策和扶持资金缺位,私人或企业资金注入缺乏连续性,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很难实现良好互动[3]。
李书文认为,文化产业化的战略思考,不仅仅涉及文化的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而且关系到未来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4]28。按曾振宇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必须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文化治理理念”理念拥有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体系建构足够的“文化认同”。否则其产业化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甚至走向毁灭与消亡[5]22。晏雄提出,传统文化产业化是传统文化主体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应该是传统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一维主导的管制或开发过程[6]30。
谢莉莉等提出,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7]44。王淑娟认为,完善管理制度、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信息流动及重视文化人才培育是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整合创新的重要手段[8]220。王瑞龙认为,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可以避免其在发展中遭到丑化和淡化、确保传统文化来源地的民众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顾钰民分析,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就是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能力,开拓文化的消费意识[10]。李书文等提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方式,是人类的自我实现[4]28。
总之,通过当下文化产业化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特定价值与功用,然要发挥其价值与功用需要科学的问题分析工具与具体的发展策略建构。而就当前文化产业化问题的分析工具适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理性工具的适用。本文主要适用SWOT分析模型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期提高分析工具的科学性与可控性。SWOT分析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初次提及的企业战略模型,其研究成果成为组织战略经营的重要理论来源。安德鲁斯对之进行继承改进,于《企业战略概念》中提出了战略理论及剖析架构,进一步总结了SWOT分析方法。由于SWOT分析方法便捷易行,实用性强,优势突出,因而被组织广泛应用[11]。因此,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引入SWOT模型分析方法是可能的,亦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旷世奇作《淮南子》体系庞大、结构严谨,是我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市场效应,因而在淮南市众多产业中,“淮南子”文化产业当推第一。作为淮南文化的灵魂,“淮南子”文化可谓淮南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如何将文化推向市场,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业需求,更好地推进淮南经济的增长,已成为淮南市文化产业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淮南子”的思想当代价值、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对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内外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长处与不足,充分整合内外资源,改善相关环境,有益于“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经营调整和战略发展,也有益于选择合适的经营领域及其产品与服务、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新发展廓清框架。
二、“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就是运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既定的内外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讨论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寻求核心突破点所在,为探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一)“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1.“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名典《淮南子》内容丰富、恢宏壮阔,历代学者都对其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寓言、神话传说、成语俗语,文化资源丰厚,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创意源泉。“淮南子”文化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丰富财富,具有极大开发价值。其所依托的地域——淮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淮南的豆腐文化发源地八公山已成为著名景点,淮南豆腐也已形成较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淮南王刘安的相关历史文化典故也可研发系列产品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2.政府政策指导与资金扶持。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进一步加大了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淮南市政府充分发挥当局的政策指导作用,对“淮南子”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布局,投入重金打造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同时加快“淮南子”文化产业体制的变革创新,促成文化产业的强盛繁荣。另一方面,“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到了淮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优惠的文化产业创意政策、财政政策给淮南市文化产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运营环境和制度保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造就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另外,通过几年的努力,淮南市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日益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政府引导公民参与的投资情景和开发环境。
(二)“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劣势分析
1.文化经营方式较为落后、结构单一。“淮南子”文化产业经营方面,文化产业的经营多处于零碎加工、小规模分散独立经营阶段,相关文化产业经营也多低俗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经营模式。其中“淮南子”文化品牌产业链不健全,产品生产大多依靠手工工艺,市场经济导向的加工制造形态未形成规模,且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企业化生产较少,包装力度亦相对较弱。致使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含量偏低、产品缺乏创意性与趣味性,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依附力。“淮南子”文化的发源地八公山作为淮南重要旅游景点,旅游业一直是淮南文化产业的支柱,因而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政府只是重视该地的旅游业及其紧密辅助产业的建设开发,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却成长迟缓,起色不大。
2.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失。
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相关文化背景与扎实产研功底的文化开发人才,以及文化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从对近年来淮南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统计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科研人才、产业设计人才、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化的需求[8]220。这些人才的匮乏致使“淮南子”文化产品生产只能依靠掌握传统手工工艺的“艺人”,营销只能依靠一些有相关买卖背景,或为生活所迫的“商人”,从而很难形成具有经济理性和市场导向的“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运营企业。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机会分析
1.政府积极建设“淮南子”文化品牌。
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12]。“淮南子”文化品牌则是指“淮南子”文化产品和服务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深入,文化产业化效应带来的影响力日趋明显。例如旅游人次的增多,旅游收入的增长,地区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使淮南市重点打造“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影响力。政府大力发展“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开展多项增值服务,为“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也鼓励企业间互补合作,通过产业集聚建立统一的市场网络,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文化品牌,逐步提高“淮南子”特色文化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2.文化产业规模有所扩大。
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文化产业化开发是一种整合性、多领域、立体式的发展体系,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数字化创意产业链化发展、产业整合升级化发展[7]44。近几年,淮南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挖掘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景区建设、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淮南子”文化市场,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文化市场的发展壮大、消费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对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创意、技术等因素要求的同步增长,这给“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创造了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势必会促进“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深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巨大飞跃。
(四)“淮南子”文化发展的威胁分析
1.缺乏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及衍生产品。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除了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之外,还需要重点打造本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时下,“淮南子”文化比较被众人所熟知的便是文学经典《淮南子》与“八公山豆腐”,但更具特色的相关文化符号及文化衍生产品与服务却有待开发。“八公山豆腐”目前已成为淮南独特的大型宴会,举办了近20年的“淮南市豆腐文化节”也取得了颇多成效,提高了知名度,但与“八公山豆腐”相关的豆制品加工业制造业却未形成规模,豆制品大多低端化、单一化,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集群,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容易被其他地区的豆制品所取代。
2.产业拓展和资源整合未形成规模效应。
“淮南子”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淮南子”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过多集中在旅游业,其他相关产业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整合。“淮南子”文化产业缺乏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未能概念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未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化范式,行业之间缺少联系和合作。文化产业多处于粗放型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缺少正规大型产业集团,难以形成较大的市场网络。另外,政府缺少产业化观念、缺乏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整体规划,没有充分处理好该地区其他文化资源整合协调、互补合作,难形成文化产业化效应。
三、“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治理策略建构
“淮南子”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淮南子”文化产业作为淮南文化产业的龙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近些年“淮南子”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劣势与威胁,针对“淮南子”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劣势与威胁,提出以下治理构想。
(一)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理念,树立市场化导向
文化产业化理念是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现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产物,更是城镇化重要体现,它的强化需要一套应对策略[1]120。首先“淮南子”文化发展要形成产业化,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发展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领军产品与服务,这一意图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统一规划与布局,更需要私人或私人企业与民众协同参与,共同探索适宜“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其次,引进人才、建立多领域多样化文化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寻求规模效益,形成具有较大优势的文化产业群,培养一批文化项目与龙头文化企业。再次,充分鼓励“淮南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商业市场,推动当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最后加大建设“淮南子”相关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使之作为“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辐射带动其他文化产业,促进“淮南子”产业产业化的合理快速发展。
(二)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凸显符号价值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不仅仅涉及其经济利益和市场走向,更关系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对淮南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有影响,更涉及淮南地区自信心塑造。因此必须从 “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其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从而避免其走向文化自残,甚至是毁灭与消亡[5]23。所以,将“淮南子”文化推向市场,先要明确“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定位。“淮南子”文化资源作为淮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价值。但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同质化突出的形势下,“淮南子”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学资产向文化产业化资本转化,探索《淮南子》巨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归纳文化作品的经济理性和市场价值;文化产业化相关扩张研究,“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仅是文化的需求满足与自我实现,更应该开发其相关产品,如淮南豆腐文化、草莓文化和“五彩”淮南文化等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化附加值创造,“淮南子”文化产品与服务虽然丰富,但总体来说附加值不高,这就需要使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打造延伸,挖掘其更高的附加值;最后文化产业化的地方特色打造,使淮南因该文化产业化符号而获得更多关注,分享其经济和文化收益[2]69。
(三) 细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市场定位,追求规模效应
按照业内学术观点,文化产业化就是文化市场化,是现代化生产方式在特定范围内的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物质生产层面与精神消费层面在相应领域的行动网络的逻辑演绎[13]。那么这种市场化、制度安排和行动网络逻辑演绎需要了解文化市场总量和容量,并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定位,这也是“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就需要政府、企业和淮南市民众共同对“淮南子”文化市场充分调研,分析客源市场与潜在消费者,并对顾客的消费类型、层次、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把握消费者水平、消费能力。同时分析产业自身优劣、行业竞争对手、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据此进行灵活的市场定位。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淮南子”特色文化产业生产价值链,以不断适应消费者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另外,政府还应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市场文化产业份额、培育文化产业多元化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完善“淮南子”文化产业化的人才管理,塑造专业队伍
晏雄认为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主体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文化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同治理、各司其职和各有所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投资者或者消费者一维主导的管制过程[6]30。基于此,在“淮南子”文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而完善主体管理和关系协调一定程度上就必须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强化“淮南子”文化产业化人才管理的法律体系,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文化来源地的文化主体可以从其发展中分享产业化收益[9]69。具体表现在,制定切合本地实际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管理政策,鼓励文化艺术创作、奖励技艺创新与升级、维护知识产权;建立引进人才制度,引入艺术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完善人才开发机制,定期对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协调其相应关系,增强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健全文化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培养“淮南子”高端文化产业化人才。另外,完善人才管理的保障制度,加大相关保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文化产业培训机构和矛盾协同机关,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等人才培养和研发基地,优先发展高等学府并使其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优化人文氛围、提升人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邢启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城市文化产业化转型再构——以贵州凯里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6-120.
[2] 郑羽洛.韩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产业化方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69-74.
[3] 郭占锋,罗树杰.发展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9-88.
[4] 李书文.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问题[J].软科学,2004(2):28-30.
[5]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10(10):22-24+39.
[6] 晏雄.基于文化选择理论视角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0-35.
[7] 谢莉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50.
[8] 王淑娟.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8):220-224.
[9] 王瑞龙.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法律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69-72.
[10] 顾钰民.论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2(3):15-19.
[11] 张继刚.中国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及策略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8-111.
[12] 约翰·菲利普·琼斯著.广告何时有效[J]. 杨忠川,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治理模型浅析 篇4
网络社会的出现, 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把人类带入了崭新的世界——网络社会。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居世界第一。4亿网民和超1500亿网络经济市场的规模, 标志着我国网络社会已经形成。
在虚拟性方面, 网络的最大好处就在于, 你看不见我, 我看不见你。大家随心所欲, 随欲所想, 只要你不是有意泄露真实身份,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网络最能体现的是人脱去虚伪的外衣的赤裸裸的活脱脱的人本性的真实。也就是,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舞台上展现最真实的人本性, 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才能获得感官上的“真正自由”。这种不受约束的“真正自由”对网民、对社会和国家提出严峻的挑战。
人们在享受因特网所带来的巨大方便的同时, 也面临着网络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网络信息安全一旦受到破坏, 不仅会导致社会问题, 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安全已成为世界性的现实问题,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巩固政权的基石、是巩固国防赢得信息战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安全的关键。没有信息安全, 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安全, 也没有真正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
面对日益明显的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 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要正视它引发的严峻挑战。因此, 加速信息安全的研究和治理,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成为国民经济各领域电子化成败的关键, 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能力的头等大事。
信息可理解为消息、信号、数据、情报和知识, 信息本身是无形的,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都离不开信息, 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同样离不开信息。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已成为国家间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 信息安全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
信息的地位与作用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急剧上升, 信息安全问题同样因此而日显突出。未来的军事斗争将首先在信息领域展开, 并全程贯穿着信息战。信息安全将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因此, 加强信息安全研究、营造信息安全氛围, 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我们首先从认识信息安全的概念入手、了解信息安全属性、分类及其相关技术。
什么是“安全”?
其基本含义可以解释为:客观上不存在威胁, 主观上不存在恐惧。什么是信息安全?国内外对信息安全的论述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指具体的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而另一类则是指某一特定信息体系 (如一个国家的银行信息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 的安全。但有人认为这两种定义均失之于过窄, 而应把信息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状态不受外来的威胁与侵害, 一个国家的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外来的威胁与侵害。
信息安全首先应该是一个国家宏观的社会信息化状态是否处于自主控制之下, 是否稳定的问题, 其次才是信息技术安全的问题。所谓“信息安全”, 在技术层次上的含义就是保证在客观上杜绝对信息安全属性的安全威胁使得信息的主人在主观上对其信息的本源性放心。
信息安全有哪些属性?
不管信息入侵者怀有什么样的阴谋诡计、采用什么手段, 但他们都要通过攻击信息的以下几种安全属性来达到目的。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有:
1.完整性 (integrity) 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的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不被插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对于军用信息来说, 完整性被破坏可能就意味着延误战机、自相残杀或闲置战斗力。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是对信息安全发动攻击的最终目的。
2.可用性 (avaliability) 可用性是指信息可被合法用户访问并能按要求顺序使用的特性, 即在需要时就可以取用所需的信息。对可用性的攻击就是阻断信息的可用性, 例如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攻击。
3.保密性 (confidentiality) 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给非授权的个人和实体, 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军用信息的安全尤为注重信息的保密性 (相比较而言, 商用信息则更注重于信息的完整性) 。
4.可控性 (controlability) 可控性是指授权机构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美国政府所提倡的“密钥托管”、“密钥恢复”等措施就是实现信息安全可控性的例子。
5.可靠性 (reliability) 可靠性指信息以用户认可的质量连续服务于用户的特性 (包括信息的迅速、准确和连续地转移等) , 但也有人认为可靠性是人们对信息系统而不是对信息本身的要求。
“信息安全”的内在含义就是指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 来千方百计保证信息的上述“五性“安全。信息安全可分为技术安全、监察安全、管理安全、立法安全、认知安全, 即本文提出的信息安全治理模型 (如图1) 。技术安全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监察安全包括监控查验 (发现违规、确定入侵、定位损害和监控) 和犯罪起诉 (起诉、量刑) ;管理安全包括技术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安全和应急管理安全;立法安全即有关信息安全的政策、法令、法规;认知安全即有关信息安全的宣传和教育。
信息系统安全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于1992年11月26日一致通过了“信息系统安全指南”。该指南共制定了九项安全原则, 欧美各国已明确表示在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时都要遵从这一指南的九项原则。
负责原则:网络的所有者、提供者和用户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应当明确各自对信息安全的责任。
知晓原则:网络的所有者、提供者和用户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应当能够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具体办法和工作程序。
道德原则:在提供和使用以及保障网络安全性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合法的权益。
多方原则: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具体办法和工作程序应当考虑到所有相关的问题, 其中包括技术、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行、商业、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配比原则:安全水平、费用以及安全措施、具体办法和工作程序应当与网络的价值和可靠程度以及可能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成合适的比例, 即适度安全原则。
综合原则:网络安全方面的措施、具体办法和工作程序之间应当相互协调一致, 而且与其他措施、具体办法和工作程序互相协调一致。信息安全也像社会治安一样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
及时原则:无论是国营、私营还是国内外机构都应当及时协调一致来保障网络的安全。
重新评价原则:定时对网络的安全措施重新进行评价。由于当前高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有些安全措施没过多久就会变得过时, 甚至完全失效, 因此在过一段时间之后, 还必须对已有的安全措施作一次全面的评审, 以期跟上技术的发展。
民主原则:网络的安全应当兼顾信息和数据的流动和合法使用, 并相互兼容。
面向数据的安全概念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面向使用者的安全概念则是鉴别、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和可服务性以及基于内容的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的保护。
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安全服务。而这些安全问题又要依靠密码、数字签名、身份验证技术、防火墙、安全审计、灾难恢复、防病毒和防黑客入侵等安全机制 (措施) 来加以解决。其中, 密码技术和管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 而安全标准和系统评估是信息安全的基础。
总之, 现代的信息安全涉及个人权益、企业生存、金融风险防范、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它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与公共信息安全的总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已经并还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 对推进国家现代化、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 因此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 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为了构筑21世纪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有效地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要使我们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不受影响, 就必须克服众多的信息安全问题, 以化解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风险。
因此, 面对日益迫切的需要, 要尽快并长期致力于增强广大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 提升信息系统研究、开发、生产、使用、维护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尽快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门人才, 加大信息安全教育的普及力度, 树立国民的信息安全意识, 建设好国家的信息安全防线。
本文从信息、安全及属性的角度分析面向数据的安全和面向使用者的安全, 提出信息安全治理模型, 论述了信息系统安全遵循哪些九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新华.信息安全:威胁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梁铭会等.网络与信息安全.海潮出版社, 2006年.
[3]张红旗等.信息安全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年.
[4]牛少章等.信息安全概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19日.
治理模型 篇5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在某个人负责以下哪项工作时会出现现金收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A:从客户处接收现金并编制现金收取情况的初步清单; B:将收取的现金登录在自动更新总帐的应收明细帐中;
C:针对签署从客户手中收取的支标以及填写银行储蓄单制定限制性规定; D:在银行存款并编制月度银行对帐单。
2.”应该是”流程图在六西格玛方法中的哪一个阶段中使用? A:定义 B:测量 C:分析 D:改进
3.一份有关一家制造公司废物处理职能的经营性审计报告应该强调 A:废料的实物盘存量是否与账面记录一致。B:废料存货是否被当作流动资产加以报告。
C:废品处理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包括要求采取纠正措施的任何发现。D:废料存货是否按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
4.内部审计师正考虑开展风险分析,以此为基础决定本组织应当审计的方面。关于风险分析的下列陈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某一领域内需要管理当局判断的程度可以作为风险因子,有助于审计师进行比较风险分析;
B:高风险因子应当一直属于存在巨大潜在损失的区域; C:高风险因子应当一直属于存在最大发生可能性的区域;
D:为在组织内部各部门间提供一定可比性,风险分析必须采用量化形式。
5.内部审计师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方法选择了一个建筑商支付成本的样本,样本的设计情况和结果是支付合同成本 $10000000总体发票数量 2000可容忍误差 1%置信水平95%可信度 3.0样本间隔 $33333样本量 300期望误差无发现误差无关于这个样本,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选择任一个特定发票的概率都是15%(300÷2000); B:合同发票中包含重要错误的概率是1%;
C:如果错报不超过$33333,则抽样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D:在5%的误受风险水平下,成本高估额不超过$100000($10000000的1%)。
6.审计师计划对公司投保情况进行评价。以下哪项是规划详细的投保进度可利用的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
A:现金支出日记账纪录,由相关支票支持的日记分录 B:描述保险人员工作目标、职责的公司章程
C:当前预提保险费用预算以及该账户年初余额 D:各类包含保险政策的文件
7.哪些人员应对机构的道德文化状况共同承担责任?Ⅰ内部审计师Ⅱ审计委员会Ⅲ高层管理人员Ⅳ公司员工 A:只有Ⅰ和Ⅱ是对的 B:只有Ⅰ、Ⅱ和Ⅲ是对的 C:只有Ⅲ是对的
D:Ⅰ、Ⅱ、Ⅲ和Ⅳ都对
8.对于采购订单与已批准的价格表不一致所带来的相对风险,下列哪一项解释可以说明该风险是最小的相关风险? A:临时员工处理了采购订单 B:公司政策不要求进行比较
C:公司常常从该供应商处购买货物 D:采购部门经理批准了采购订单
9.当内部审计师开展能够带来增值并改善机构业务的咨询服务时 A:内部审计师不可能通过此种咨询业务提供保证服务。
B:如果内部审计师承接同一客户的保证服务,此种服务有损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C:此种服务应该与内部审计部门章程中所反映的部门权限相一致。
D:除了咨询业务的客户,此种服务不要求审计师负责向任何其他方面传达信息。10.礼貌、传递信任和信心的能力? A:同情 B:保证 C:有形的 D:反应灵敏
11.某个组织与它的一个主要供应商之间产生了合同争议。能够消除这种争议的最佳证据是 A:签约双方的口头证明; B:合同文本的正本; C:签约双方的签约活动;
D:来自供应商律师的证明信。
12.某组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作为数据仓库,反过来DBMS又为终端用户开发的各种应用提供支持。这些应用程序是使用第四代编程语言开发的,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更新数据库。在评估访问和使用数据库的控制措施过程中,内部审计师应该最先考虑 A:在访问数据库之前,通过数据处理来批准终端用户的只读应用。B:同时更新的控制措施正常运行。
C:终端用户的应用程序在输入主机之前就在微型电脑中生成并经过了测试。D:采用相关数据库模型以便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
13.为了加快制定计划和预算,一家旅游服务公司的管理层想要预测未来24个月的月度销售额。管理层基于过去的数据,观察到销售有上升的趋势。同时销售额还存在季节变动,如6月、7月、8月水平较高,1月、2月、3月的销售额较低。预测公司销售额的适当的方法是
A:时间序列分析 B:等候理论 C:线性规划 D:敏感性分析
14.要发现局域网响应时间的恶化情况,应用以下哪种方法最好? A:性能监视
B:程序编码比较软件 C:平行测试
D:综合测试设施 15.约束理论
A:可以在生产流程中发现“瓶颈”问题。B:可以在生产流程中确认生产能力。C:同水平整合最为相关。D:同垂直整合最为相关。
16.下列哪类属于员工业绩评价方法被认为违背有效的人事管理原则 A:由于评价者对员工的影响不同,评价结果差异很大;
B:由于存在诸多业绩优异的员工,所以最好采取标准业绩评价;
C:新员工开始工作后不久就应当进行第一次业绩评价,以有效指导新员工工作; D:应当实施或更频繁的业绩评价,从而为员工提供及时的能力信息反馈。
17.如果内部审计部门之外的另一部门负责审查某一功能或程序,那么内部审计师应 A:在评估该功能或程序时考虑其他部门所做的工作 B:将评估该功能或程序的责任转移给其他部门 C:忽略其他部门所做的工作,进行独立的审计
D:缩小审计范围,因为其他部门已进行过审查工作 18.在与存货部门管理人员面谈期间,某内部审计师了解到销售人员经常在没有得到销售副总裁批准的情况下订购存货。同时,详细测试显示在补充备件采购订单上也没有书面的批准。详细测试属于以下哪类审计证据 A:间接证据 B:附属证据 C:佐证证据 D:主观证据
19.在对一个防御工程承建商的建造部分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遇到了一个方案,该方案好像在一项成本加成(cost--pulls)政府合同中增加了不当成本。审计人员与高级管理者讨论该行为,管理者建议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审计人员这样做了。在审核了政府合同之后,法律顾问表示这种做法有问题,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在技术上没有违反政府合同。根据法律问的意见,审计人员决定在正式呈交给管理当局和审计委员会的审计报告中不对的该行为加以讨论,但仍将法律顾问的道路网口头告知管理当局。审计人员这要做违反了IIA的道德准则吗?
A:没有违反。如果怀疑有舞弊行为,应该追查至行为发生的分部内部。
B:没有违反。审计人员与组织中的适当人员继续讨论此事并且得出了该行为不属于舞弊的结论。
C:违反。因为所有重要信息都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D:违反。内部法律顾问的意见并不充分,审计人员应该从外部法律顾问处寻找建议。20.为审计业务中需要开展的具体任务分配责任需要应用相关标准,以下哪项内容以最佳方式描述了此方面最重要的标准?
A:应该将任务分配给最有资格完成任务的审计小组成员。
B:所有被指派开展审计任务的审计师都应该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C:审计师的指派应该主要依据其工作年限。
D:审计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拥有满意完成审计业务所有任务所必须的技能。21.下列哪种变动会导致置信区间范围变窄 A:置信水平从95%增至99% B:置信水平从95%下降至90% C:误拒风险的可接受水平降低 D:精确度提高
22.以下哪项有关通用审计软件可以完成的任务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A:计算不正常数据的总数;
B:检查重复数据、丢失的数据、和一定范围的数值; C:指明哪个数据项能够被测试,以及测试所使用的标准; D:确定计算的总数和进行的分析。23.标准误差为$100000反映了
A:在样本误差的基础上得出的预计总体误差; B:样本的平均误差率;
C:样本项目金额数的变化程度; D:内部审计师可接受的总体误差。
24.以下哪项可以将劣质原材料引起的成品缺陷减少到最低程度? A:对恰当处理在产品库存采取文件备案; B:要求对所有采购活动规定原材料规格 C:及时跟踪所有不利使用差异;D:在生产过程结束时确定损坏金额。25.约束理论
A:可以在生产流程中发现“瓶颈”问题。B:可以在生产流程中确认生产能力。C:同水平整合最为相关。D:同垂直整合最为相关。
26.以下哪一项表明在市场部门可能发生了舞弊? A:付给一个新供货商的大额费用没有证明性文件资料。B:控制环境能够被描述为“非常松散”,但是,本部门的管理层认为该看法是合理的,因为本部门需要创新。
C:某经理的生活方式似乎超出了一位市场经理的薪水所能提供的生活方式。D:以上都是。
27.内部控制仅能为组织的目标和目的有效和效果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以下哪些因素限制了内部控制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能性 A:内部控制的成本不应超出其收益 B:管理层监督业绩
C:内部审计师的首要职责是检查舞弊 D:审计委员会是能起作用的,独立的
28.为了确定上次合法程序更新后,是否存在非法的程序变更,最好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是审计师进行 A:编码比较; B:运行测试数据; C:编码检查; D:分析性复核。
29.数据库管理人员应用以下哪种语言接口来建立数据库表结构? A:数据定义语言 B:数据控制语言 C:数据操纵语言 D:数据查询语言 30.某组织使用电子资料交换和联机系统,因而其采购订单、验收报告和发票都没有留下纸张文件资料。某审计师希望确定是否发票都是货物已经验收后才按经批准的价格支付,那么以下哪项审计程序最为适当
A:对主要供货商进行统计抽样,追踪向特定发票付款的金额
B:运用通用审计软件来对付款进行抽样,核对计算机中储存的采购订单、发票以及验收报告是否一致
C:对应付账款进行货币单位抽样并直接向供货商函证金额
D:运用通用审计软件抽查某一天的所有收货,追查这些验收报告至支票的签发确性。31.管理当局对存放于外部仓库的存货最大程度地增强了内部控制,主要是 A:将运进和运出仓库的运输交易所与存记录相核对; B:扩大投保范围;
C:将存货实存数与会计记录相核对; D:随同仓库管理员证实库存数量。32.6、“他还加入了一家奢华的乡村俱乐部。”是一种 A:合理理由。B:生活方式征兆。C:行为征兆。D:身体征兆。33.5、“他开始做假帐”是一种 A:身体征兆。B:分析性征兆。C:生活方式征兆。D:文件征兆。
34.当内部审计师用货币单位抽样去测试发货票的总价值时,则每张发货票 A:被选中的可能性相等;
B:被选中的可能性与其货币值成比例; C:被选中的可能性是未知的;
D:能被不超过一个货币单位所代表。
35.作为组织中一个单独的部门,内部审计活动在遏制舞弊行为方面的首要职责是 A:检查和评价部门采取的遏制舞弊的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B:建立和保持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 C:计划部门的舞弊遏制活动; D:控制部门的舞弊遏制活动。
36.一个规模非常小的内部审计部门的首席审计执行官刚接到管理层的请求,要对一个极端复杂而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该方面专业技术的领域实施审计。该项审计业务属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管理层已表示,因为涉及高风险,希望在近期尽快)1展该项业务。首席审计执行官以下反应中哪项违反了《标准》?
A:与管理层讨论向外部采购该复杂领域审计服务的可能性。B:为审计组增加一名外部顾问,协助实施审计业务。
C:因为涉及高风险领域,接受该项审计业务并马上展开工作。
D:与管理层讨论该项审计业务的时限,确定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去增长适当的专业知识。37.在对以家大型电话公司的新建收费系统进行初次审计时,内部审计师们考虑下载几天的交易额,建立专门文件,再应用通用审计软件开展分析。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 A:数据可能不够充分,无法发现不常出现的问题。B:从其设计目的看,审计软件无法针对这么多数据有效开展工作。C:所需审计技术对审计师来说是陌生领域。
D:选择交易的过程可能过于严重地干扰正常业务处理。38.以下哪项内容是对专家系统的最恰当应用? A:编写聘用广告。B:编制财务报表。
C:对审批信贷实施授权制度。D:对开单报表进行处理。
39.对于计算机化程序为什么应该影响审计师对舞弊风险的分析评价这一问题,以下哪项内容提供了最佳描述?
A:设计并实施内置良好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化系统成本太高; B:以人工手段超越计算机系统控制的现象难以被发现;
C: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以及电脑用户可能都能获得接触资产的途径; D:在计算机化系统中更容易超越控制措施。
40.在确定关于以下哪项内容的存在假定时,函证最为有效 A:就公司开发的专门程序授予专利 B:给某机器车间添加一台炼钢机器 C:寄售存货
D:在正常业务期间销售商品
41.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发现的流动率异常之高,从离职前的谈话中了解到会计部门的工作安排对于有年幼子女的会计人员限制性过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挽留技术熟练的会计人员,应采取的方法是: A:对会计人员实行工作分担和时间安排 B:丰富会计部门员工的工作内容 C:对会计部门进行岗位轮换
D:对流动率高的扩大其工作范围
42.某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以非内部审计师的身份担任采购部门经理,他与供应商签订了一份价格、质量和性能最佳的巨额采购合同。在签订合同后不久,该供应商向这一CIA赠送了一份贵重礼物。以下哪项对接受这份礼物的陈述正确?
A:由于该CIA并未担任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师,因此接受礼物与否只受该组织行为规范的约束。
B:接受礼物将违反IIA《道德规范》,对CIA而言是被禁止的。C:如果不是惯例,应禁止接受礼物。
D:由于礼物的赠送在签订合同之后,因此接受礼物既不违反IIA《道德规范》,也不违反组织的行为规范。
43.正在实施的一项经营审计,目的是评价电话销售代理人今年相对于去年的业绩。该组织销售两种类似产品,一种比另一种价格高20%。这两年价格均保持不变,且两种产品的毛利比例相同。销售代理人的报酬包括底薪及佣金。下列哪项是说明该组织销售代理人今年比去年业绩好的最佳证据
A:今年每位销售代理人实现的收入均比去年高。B:今年电话销售数量比去年高。
C:今年新顾客人数与联系过的预期顾客人数比率比去年高。D:今年单位销售收入增长率高于去年。
44.根据以下信息回答某公司在通过局域网(LAN)相连的个人电脑上储存生产数据,通过电子 数据交换(EDI)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自动采购。根据下个月的生产计划和每一产品所需零部件的经授权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向经授权的供应商采购。由于生产所需零件缺货,生产线曾被迫停产。在确认零件不足的原因时,以下审计程序最有效的是 A:确认是否存在充分的访问控制来限制错误数据被输入生产数据库。
B:使用通用审计软件生成一份造成每次停产的零件短缺的完整清单,并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
C:从个人电脑数据库中对存货零件进行随机抽样,并与零件的实有数进行比较。
D:对一段时间内的生产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并追溯其在局域网(LAN)生产数据库中的输入情况。
45.审计委员会最有可能参与批准; A:员工晋升与调薪; B:内部审计报告与建议; C:审计工作日程表; D:内部审计主管任命。
46.在计划审计业务时,调查不会对以下哪项有帮助 A:取得控制的初步调查 B:确认业务重点的范围
C:取得业务客户对控制问题的评论和建议 D:评价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47.某大学发现无法对各院系的书籍、耗材以及设备购买统一验收。下列哪类控制程序能够有效防止支票签发以前发生未到货物货款的支付? A:对比供应方发票与购买订单。
B:对比供应方发票的名称地址与院系批准的采购清单是否相符。C:供应方发票由院方批准而非订购人员。
D:超过定额的供应方发票必须由财务副总裁核准支付。
48.在项目管理中,以下哪项对一项活动只使用一个时间估计。A:确定性模型 B:随机模型 C:概率模型 D:稳定状态模
49.假如债券折价出售,折价摊稍采用实际利率法,那么利息费用 A:等于现金利息支付。
B:每期将小于现金利息支付。C:将逐期增加。D:保持不变。
治理模型 篇6
一、国家的自主性与国家的治理能力
正如林尚立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和社会的自发发育开始的, 而后发现代化国家则是以国家权威力量的建构开始的。[5]因为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建立之前, 社会基础已遭到破坏, 没有推动社会自发发展的因素。因此, 在国家建立起来后, 社会的整合要靠国家力量来完成。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历程的原因之一。然而,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总是处在进行时, 国家治理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与时俱进, 符合当前的需要。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看, 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的首要的两个方面是国家的自主性和国家的治理能力。
(一) 国家的自主性
回归国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达·斯考克波指出:“作为一种对特定领域和人民主张其控制权的组织, 国家可能会确立并追求一些并非是反映社会集团、阶级或社团之需求或利益的目标,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自主性。”[6]也有人指出, 国家自主性“真正的关注点在于, 国家在处理社会事务中是否能够实现自主性, 即是否能够形成独立意义上的行为活动, 以及国家在试图实现其政策目标过程中是否具有真正的能力, 而不是附属于社会主导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意志。”[7]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 国家自主性是一个关系概念, 是在国家与社会阶级或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层面上说的。另外, 在理解国家自主性概念时, 必须强调国家的性质。如果国家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公共利益, 那么国家的自主性意味着国家政策以及国家的治理活动不为强势群体所俘获, 能公正地代表人民管理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如果国家是代表强势阶级的利益, 比如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国家的自主性就意味着忽视或者损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 一般说来, 我们所谓的国家自主性指的是前者。
不同的国家由于具有不同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现实, 其自主性形式往往各不相同。学者们由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国家自主性。笔者认为, 代表人民的国家的自主性是为人民服务的。乔尔·S·米格代尔认为:“为了建构有效的公共秩序, 国家在其社会管理职能行使过程中, 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对自主性非常重要。在社会转型进程中, 相对较低的国家自主性会直接影响国家秩序的供给能力, 甚至导致整个转型进程的失败。”[8]西达·斯考克波提出了国家的潜在自主性概念, 她认为, 国家“不是社会冲突的舞台, 也不是一套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是一套自为的组织, 它具有自身的逻辑和利益, 而不与社会支配阶级的利益和政体中全体成员群体的利益等同或融合。”[9]彼得·埃文斯基于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提出了镶嵌自主性概念。[10]维斯和霍布森在此基础上用镶嵌自主性和孤立自主性两个概念来区分强国家与弱国家。[11]他们认为, “具有镶嵌自主性的国家善于协调工作, 并和社会交融, 易于取得在发展政策上的主导性。具有孤立自主性的国家以专断和强势的姿态凌驾于社会之上, 扮演政策指导者角色, 却无法获得社会重要团体的参与和支持。”[12]另外, 也有人指出, 在社会主义国家, 由于国家权力渗入社会, 国家职能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国家享有高度的自主性。[13]
无论是相对自主性、潜在自主性、镶嵌自主性、孤立自主性还是高度自主性, 都只是自主性的一种现实形态。笔者认为, 国家自主性是一个谱系, 任何类型的区分都只是相对的, 并且只能描述有限的几种现象。不仅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自主性, 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领域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正如斯蒂芬·克拉斯纳所言:“没有理由事先假定 (一个国家) 在所有政策领域内都是同样的强势或软弱。”[14]但是, 笔者认为, 在核心和关键的领域, 国家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在此关键领域, 国家可以具有相对自主性;在那些可以放手让社会去发展的领域, 国家可以让社会自主的发展。但是, 最后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国家撒手不管, 而是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监督。换句话说, 在不同领域的排列上, 国家自主性由强减弱的同时, 社会的自主性由弱增强。这样就形成一个关于国家自主性的谱系。事实上, 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中, 多数情况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国家具有完全或绝对自主性的领域以及社会具有完全或绝对自主的领域是很少的。
从国家自主性的定义可以看出, 影响国家自主性的因素主要是那些组织起来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国家政策, 一种方式是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部门, 使其出台的政策向他们的利益倾斜;另一种方式就是在政策执行时变相地扭曲政策, 以便使他们能够获得额外的利益。从而那些真正该受益的弱势群体却不能受益或者受益时处于最末端。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在治理过程中不被利益集团所俘获, 真真切切地能够顾全各方的利益。
厚实的国家是描述良好的国家治理状态的一个概念或理论模型。就国家自主性方面而言, 它意味着国家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 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某种类型的国家自主性概念来称谓国家在所有领域中的治理状态, 而且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无法从整体上说一个国家有多强的自主性。厚实的国家同时也意味着, 国家在关键和核心的领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就目前而言, 笔者认为民生和环境保护就是关键的领域。另外, 厚实的国家还意味着国家自主性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二) 国家的治理能力
要理解国家的治理能力首先要理解国家能力, 而国家能力又是与国家的自主性概念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国家的自主性是一个关系概念, 指国家相对于社会具有自主性, 而国家能力则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概念, 指国家实现其意志和目标的程度。一般情况下, 国家自主性越高, 国家能力越强, 但也存在例外的情况, 比如孤立的或者高度的国家自主性可能意味着低度的国家能力, 因为其治理活动得不到社会和人民的支持, 从而表面上看这样的国家很强势, 但实际上却很虚弱, 只是一种单薄的国家。
西达·斯考克波认为国家能力是国家采取行动并实现其目标的能力。[15]王绍光和胡鞍钢则认为, 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16]而福山认为, 国家能力是政府制定并实施政策和执法的能力, 特别是干净、透明的执法能力。[17]比较这三种不同的定义,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 因为能力必须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或者说我们必须看到现实的结果, 才能对能力做出判断。
就国家能力的类型而言, 王绍光和胡鞍钢在《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提出四种具体的能力:即, 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和强制能力。[18]而最近, 王绍光又提出八项基础性国家能力:即, 强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吸纳与整合能力。[19]他认为, 其中前三项是近代国家的基本能力, 中间四项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能力, 最后一项是民主国家的基本能力。另外, 也有人认为, 国家能力主要包括渗透能力、汲取能力、协商能力、创新能力。[20]结合这些国家能力的具体形式, 笔者认为国家治理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是建立在国家能力基础之上的能力。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 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21]很明显, 这是一个广义和综合的概念。就本文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视角看, 我们从狭义的国家治理出发, 认为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管理国内公共事务并实现其目标和意志的情况。但是, 不管是广义的国家治理还是狭义的国家治理, 都以制度作为主要的治理工具。而支撑制度的则是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
汪仕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 后发国家的治理能力可以分为由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和强制能力构成的行政能力, 以及以建制能力和协商能力组成的政治能力两种。[22]他认为, 只有行政能力和政治能力都比较强时, 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治理能力才会强。萧鸣政和郭晟豪认为, “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体系, 它包括不同主体, 需要上、中、下不同治理层级的能力的衔接, 以及治理主体各方的协同。”[23]他们认为, 国家治理能力的主体可分为政治权力主体和公民权利主体。其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权力主体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执政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规范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督导能力等几大能力, 并且这些能力依其所在的层级不同各有侧重。而以参政党、社会组织和公民为代表的公民权利主体的治理能力主要是参与能力。[24]
笔者认为, 国家治理能力是包括社会在内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所具有的维持公共秩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它包括政治改革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文化建设能力和生态治理能力五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又都是综合性的能力, 它们之间是相互支撑的, 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能力。相对于单薄的国家而言, 厚实的国家意味着它拥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然而这种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又不是全能主义模式下国家高度自主的治理能力, 而是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共同协调和合作的治理能力, 是得到最广大人民支持的治理能力。同时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不仅是指在不同的领域都采取了最合适的治理方式和方法, 而且它能够通过这些方式和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国家—社会”关系模型
一个国家是厚实的抑或是单薄的最容易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来, 下文将通过对已有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型的批判和借鉴中阐述厚实的国家应当具备的“国家—社会”关系。
(一) “中心—边缘”模型
乔尔·S·米格代尔阐述了希尔斯的“中心—边缘”模型。[25]这种模型认为国家是中心, 社会是边缘, 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是那种由价值观念和信仰、制度以及精英构成的中心。中心是社会职权的储备库, 它不顾社会中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偏好和倾向执行决策。社会的发展完全是由中心决定的, 这就导致中心吞噬边缘的现象。乔尔·S·米格代尔在批评这个模型时指出, “不同的部分并没有像希尔斯等人所设想的那样轻易地融入中心。”[26]他指出, 在希尔斯看来, 边缘处于被动地位, 根本不可能影响中心的本质和能力。笔者认为, 所谓作为边缘的社会所涵盖的习俗、价值和信仰往往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为中心的国家。厚实的国家必须能够反映社会良好的偏好、倾向和价值, 但又不为不好的习俗和惯例所左右。厚实的国家同时还必须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具有塑造社会的能力, 因为自发的社会往往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走极端。因此, 国家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引导社会发展是必要的。
(二) 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
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或模型大多在无形中使用了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方法, 往往片面强调一个或几个方面, 同时忽视其他的东西。这对理论创新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其局限性在于这些理论或模型由于与现实差别太大, 因而其应用范围极其有限。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 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就是一例。
社会中心主义认为, 国家是社会力量角逐的平台, 国家没有自主性, 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已被社会主导阶级驯化, 从而只为主导阶级服务。西方理论家主张的政治多元主义就是一种社会中心论, 在多元的社会中, 一定程度上处于强势的人能够组织起来影响国家政策, 从而使弱势的并且无法组织起来的群体长期得不到保护。而国家中心主义则认为, 国家是独立自主的治理主体, 具有超越社会的诉求和目标。极端的国家中心主义甚至认为国家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而不顾及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厚实的国家既不偏向社会中心主义也不偏向极端的国家中心主义, 而是主张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 这两者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半对一半的情况, 而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的自主性强一些、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由国家引导社会发展, 而不是让社会牵着国家的鼻子走。
(三) “社会中的国家”模型
乔尔·S·米格代尔提出一种“社会中的国家”模型。[27]这种模型既把国家视为一种强大的观念, 又把国家视为一系列松散联系的实践碎片。国家既以整体的形式又以社会组成部分的形式与社会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互动, 并在这种互动中被建构和重构。其组织、目标、手段、伙伴关系及运作规则都因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个模型颇具社会中心主义意味, 对国家的自主性强调不够。实际上, 国家是社会中的国家, 社会也是国家中的社会, 二者是一种相互嵌入的关系。国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社会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国家而存在。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彼此对对方都有影响, 并且在影响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一方面, 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身;另一方面, 社会也在国家的引导中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厚实的国家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三、民主的模式
如果说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机制, 那么民主就是政治运行的机制, 是一种由人民管理国家的机制。同时, 民主也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方法, 是一种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并防止专制的手段。厚实的国家必然是民主的国家, 即由人民统治的国家。但是, 反过来说民主的国家就一定是厚实的国家这个断言就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民主存在许多不同的模式, 其中许多民主的模式都扭曲了民主的本质性内涵。戴维·赫尔德认为历史上存在九种民主模式, 即古典民主、共和民主、自由民主、直接民主、竞争的精英民主、合法型民主、多元主义民主、参与制民主和协商民主。[28]其中前四种是传统的民主模式, 后面的五种是现代的民主模式。下文按照直接或参与民主、间接或代议民主, 协商民主和代表民主四种形式来讨论民主的内涵。其中协商民主可以大致归入直接或参与民主中, 而代表民主也可以大致归入间接或代议民主中, 但它们又分别与后者有区别。
直接或参与民主是最早在雅典发展起来的民主模式, 因而最能体现民主的本质内容。在古代雅典, 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民主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奉行公民美德, 其“私人生活隶属于公共事务和公共的善。”[29]这与现代民主模式中越来越偏离公共的善是不同的。然而, 直接或参与民主模式的践行却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王绍光对此进行了归纳, 他认为直接或参与民主模式的践行至少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即, 第一, 公民的利益相差不大;第二, 公民在种族、语言、宗教等方面有高度的同质性;第三, 公民的总数不能太大;第四, 公民能聚集在一起直接决定法律和政策;第五, 政体必须是独立自主的。[30]上述五个条件中, 任何一个条件在现实中都不容易实现, 因而纯粹的直接或参与民主模式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
正因为这个原因, 现代的西方国家大多实行间接或代议民主模式。然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奉行自由主义, 间接或代议民主模式在这种环境中越来越被异化。因为自由主义极力主张个人权利的维护, 但忽视公共的善, 少数精英群体借助间接或代议民主途径得以进入政坛, 他们通过公共权力维护少数权贵的利益, 维护那些赞助他们进入政坛的人的利益, 从而没有真正为人民代言, 这就使得民主变了质, 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于是, 约翰·德雷泽克 (John Dryzek) 认为, “现有的自由民主模式之不足, 只有通过强化推理或交谈的理性能力才能得到克服。”[31]因此, 也就出现了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和吉登斯的话语民主理论。哈贝马斯认为, 理性应当被看作是确保社会行为协调的手段。[32]“协商民主的关键目标就是通过 (理性化的) 协商过程把个人偏好转化为支持公共审议和检验的立场。”[33]然而, 协商民主仍然面临一些与直接或参与民主相同的问题, 比如只能在小范围内举行。所以, 大范围的民主还是要借助间接或代议民主模式。
最近, 王绍光在对代议民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代表民主理论。[34]而这种民主理论的核心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群众路线。代表民主理论认为衡量民主的标准就是看代表的主体是否回应人民的偏好。贯彻群众路线的理想状况就是, 决策者更多地听取弱势群体的声音, 因为他们的利益更需要关照, 他们主动影响决策的能力弱。[3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种民主理论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主的真实面目。
然而, 现实中我们还无法找到十全十美而且又通用的民主模式。笔者认为, 各种不同的民主模式并非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在实践中,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民主模式。比如, 在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 用协商民主模式, 在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同时使用“直接或参与民主模式”和“间接或代议民主模式”。但是, 不管怎么使用这些民主模式, 民主最本质和核心的内容即公共善是不能丢掉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民主看作是价值中立的纯粹的手段, 同时也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目的, 必须把它看作是有价值内涵的东西。只有在具有实质价值的民主基础上, 一个国家才能成为一个厚实的国家。
四、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是从市民社会中产生, 同时在理论上独立于国家权力和市民社会的领域。它是沟通国家权力和市民社会的桥梁, 它对应于生活世界, 是社会文化交往的领域、空间和场所。实体性的公共领域包括学校、图书报刊杂志、公共媒体、互联网络以及学术团体等。笔者认为公共领域就是公共舆论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 理性、自由、民主、正义等价值得以张扬, 社会正能量得以蓄积。因此, 厚实的国家必然是公共领域比较活跃并且比较有序的国家。
厚实的国家往往注重人们自发交往形成的公共领域对国家治理所起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公共领域提供一套人们可以自由对话的机制, 人们通过言谈和交往形成的公共舆论, 为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的维护提供一种途径, 一些社会问题由此在公共领域中得以化解。其次, 公共领域通常体现人们的一些价值偏好和愿望, 充分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就为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再次,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 对公共权力的使用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最后, 在公共领域中, 人们通过信息沟通能够培养积极的公共精神, 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资本, 从而能够促进社会认同和整合。
公共领域之所以能够发挥这些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一些相应的特点。李佃来对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一些基本特点归纳如下:即, 推理性和讨论性、批评性和批判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强调公众意见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强调理性的守护和展示。[36]笔者认为, 其中的理性、批判性、平等性、开放性是公共领域比较突出和重要的特征。除此之外, 自由性和公共性也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特点。自由即言论自由, 公共性就是公意性, 即大家的一致意见。平等是指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人在人格上是没有差异的。开放就是指参与讨论和交流的人没有身份限制, 大家都可以谈。批判性是指大家可以相互批评, 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理性就是理智不带情绪。在公共领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中, 自由、平等、开放是前提, 理性和批判性是人们交流过程中需要履行的职责, 而公共性表现为一种结果。但是, 从哲学上来看, 公共性又是社会正义的前提和公共权利的本质。[37]
因此, 厚实的国家需要通过公共领域为国家治理活动的合理性提供辩护。如果国家的某些治理活动得到人民的支持, 就会在公共领域中反映出来, 国家治理活动由此才会更有效果。但是, 就作为文化空间的公共领域而言, 厚实的国家主张国家既要有文化领导权又要给公共领域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间, 活跃和有序的公共领域是厚实的国家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特点。
五、结语
产学研网络组织的边界治理模型 篇7
产学研组织是产业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政府部门参与协调下,构成协同的动态、开放的网络组织。它以单个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为结点,以彼此之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联系为连线,利用网络拓扑结构,在简单网络协议下发生巨大的涌现作用,使各结点功能协调,整体资源优化配置,产生局域经济效益最优。
传统网络组织理论认为,边界是维持其相对独立性的有形和无形的屏障。在产学研网络组织中,有形边界包括地理定位、功能协同和资源调配等;无形边界包括从外界无法识别,能够影响各结点之间行为的因素,如该网络组织中的协议,机制,合作文化等。[1]组织边界的确认,旨在缓冲组织核心不受外界环境不规则变动影响。但由于产学研组织的特殊性,即结构的均匀性和结点的平等性,网络内的结点本身即边界。传统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网络图治理观念,将边界治理和内部治理分割,边界将混乱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内部结构分隔开;而内部治理是建立在内部结点基本状态不变的情况之上。这一理论由于对现实中产业实体和科研实体能力及合作关系多变的现实缺乏体现,已经无法准确描述产学研网络中的交互和协同作用,以及现实网络中结点进入和退出组织的过程和规则。[2]
就发达国家经验而言,产学研组织在建立初期,往往倾向于以扩大网络规模为首要任务,以增加网络涌现的初始总量,并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相对忽略对边界的治理。随着网络发展,内部合作和内外部资源交换的数量增加,单个结点与内部其他结点合作产生效益的能力,以及从外界输入资源、向外界产出产品的能力,显示出较大差异。并存在由于行业和产业差异产生的结点不和谐现象。产学研网络对于边界治理的需求随着时间增强。实际操作中出现由宏观力量大幅度调整产学研网络规模和行业配比等的行为,使得结点整体涌现机能最优,资源效率最优。[3]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相应政策鼓励产学研组织发展以来,以高新区为代表的产学研实体,由于对其所得税率和土地等国家资源使用的政策优惠、各种技术投资倾向优越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理想。从2005年起,国家对高新区大规模彻查,取缔产业配置和区域经济能力不达标的园区。而在现有的高新区及其他产学研网络组织中,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良、治理成本过高、远期发展效果不良等现象。网络机能由于网络边界模糊,无法合理运行网络机制实现整体涌现,从而使组织内资源无法被良好消化。
2008年初以来,新企业税法出台,两税合并,对高新技术企业界定制度严明,宏观政策为产学研组织边界治理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其实施和调整过程也为产学研组织网络边界治理带来新的机会。
2 边界治理在产学研网络组织中的重要意义
边界治理涉及边界建立、加强、超越和解散的过程。在产学研组织等的社会网络组织中,对网络结点和潜在结点进入、退出等进行严格控制,对结点选择和配置,以达到对网络整体控制的效能,形成网络“场”(即吸引力、约束力、凝聚力、影响力等)。单个结点在进入网络前,只受法律和经济规则约束,在进入网络后,还要受到“场”的约束,并成为“场”作用的一部分。边界治理在产学研组织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以下意义:
2.1 边界治理是产学研组织的一种牵制政策
基与交易成本的网络组织理论,将组织内部和边界分为两个部分,认为组织就是混乱的外部环境中的秩序和稳定因素,边界类似于容器,将内外截然分开。但在现实的产学研组织中,每一个结点既担当了内部结构,又是边界的组成部分。组织内部结构并不是按照被设定好的机制简单演化,而是相互发生协同作用。
2.2 边界治理形成具有渗透性的膜
产学研组织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实体,而是被视为不能被孤立于外界环境之外的开放系统;因为它们的边界必须持续不断地被输入和输出打破。网络中的结点,作为边界的组成部分,完成组织的输入和输出功能。结点的质素和与外界匹配程度,决定了组织作为整体的绩效,并对内部的涌现过程发生作用。而网络结构对限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对抗作用,决定了组织抗打击能力;它的确定是为了通过以过滤和分割方式,限制相关的意外事件范围缓冲组织的核心行为不受外界环境不规则变动的影响。
在产学研网络组织中,结点可以被认为同时处于边界的内部和外部,被积极构造、并不断修改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横切开来;但是,这并不代表边界在产学研组织中消失了,当暂时性的网络组织没有表现出稳定的或持久的边界、并且由于多个不同学科或组织的交叉,它在形式上更像网络。
2.3 边界治理明确界定了组织内协同效用的最优范畴
市场机制是根据竞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资源,科层组织则是根据组织管理的目标来配置资源,两者都不能使资源或成本降至最低。而网络组织由于其治理边界的存在,通过组织化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实现要素与“关系性资金”共享,从而保证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的节约。因为网络组织是一种群体集约化经营战略,能实现企业群体经营管理整体优化的效能。它由单个企业独立经营转变为众多企业群体运作,由粗放式经营管理转为集约化经营管理,从而使治理边界之内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达到网络组织整体行为的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3 网络边界治理模型
在实际的产学研网络中,活性结点依照网络组织协议进入和退出网络。结点进入意味着网络扩大,但并不代表网络治理绩效增加;而结点退出,意味网络缩减而不是绩效减少。网络边界治理以网络绩效为目标。本模型旨在模拟产学研网络组织中网络结点进入和退出组织、以及行业配置的过程,从治理角度分析网络在何种结点数量和构成情况下达到治理绩效最优化。[4]
现设:z1为网络边界治理整体绩效;z2为合作选择函数;n为网络中结点数量;qi为网络对于i结点进入网络投入的资产量;lij为i结点和j结点合作后产生的组织绩效;kij为i结点和j结点的协调程度;m为网络中行业种类。
函数1:边界治理函数:
其中:α,β,γ分别代表组织中的土地使用政策优惠率,企业税优惠率以及其他技术支持优惠率。
在产学研网络组织中,结点数量与治理成本和经济收益都可以呈正方向变化,因而与整体治理绩效无法简单地用正相关或负相关描述。
对n求函数一的一阶导数,得:
令:为0,即可求出网络在何种结点数量情况下可达到边界治理的绩效最优。
函数2:合作选择函数:
在实际组织中,行业种类太少,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选择空间;而种类太多,则每种行业的整体综合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合作无法形成。因此,行业种类与整体治理效果亦无法简单地用正相关或负相关描述。
对m求函数二的一阶导数,使之为0,可以得出在网络组织内涵盖多少行业种类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合作绩效:
上述网络的边界治理和合作选择两个模型对现实网络进行了具体数量上的简化,只保留了函数和自变量相关性关系分析,对各类产学研网络具有普适性,揭示了网络结点数量和产业结构对治理效果的影响。
4 总结
网络治理的理论概念要想在实务中发挥切实的作用,就首先要准确地界定治理的对象。对于边界的治理,在大多数社会网络中,是对结点及网络内部协议的治理密不可分。在当前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下,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产学研组织发展初期,网络扩大成为主要任务;但随着产业演化,杂乱的行业涵盖和良莠不齐的企业已经不能满足组织内的绩效平衡和长期发展。因此,控制结点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收缩优惠政策,已经成为新一轮的治理任务。
(2)传统研究将边界治理和内部治理分割,忽视了网络拓扑结构特有的结点平等属性。结点即边界,这是产学研组织的一个重大特征。虽然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治理等同于边界治理,但是两者密不可分。
(3)边界治理涉及多个维度,需要多方面的控制而非单一的量化选择。因此,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在恰当时期进行多方调整,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摘要:提出产学研网络组织中的边界概念,揭示边界治理对该网络组织的重要意义。建立产学研网络组织治理模型,分析网络结点数量和行业配比对边界治理绩效的关系,得出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边界治理,产学研,网络组织
参考文献
[1]尼尔.保尔森、佟博译:《组织边界管理多元化观点》[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9-11、50-57。
[2]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01):172-175。
[3]黄胜杰、张毅:《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及其网络特性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06):30-34。
治理模型 篇8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致使环境恶化,污染加重,城市美化程度进一步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外来招商企业的投资等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只有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方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空间的美化,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规划与管理。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环境、能源与污染构成了产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动态模型具有收敛性,以期实现科学的治理方式。不合理经济方式造成的不良后果,例如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变化、气候改变,从而给城市经济圈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现今农村饮水、灌溉等受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巨大。工业上应加强生产管理和革新生产工艺,政府运用立法和经济措施促进工业革新技术,是防止环境污染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然而,生活和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难于从根本上予以防治,因而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是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
1 环境、能源、污染现状分析
现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表现为城市化,合理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最主要的是水体污染,有很多企业的不管环境为代价,在不合乎国家标准规范的情况下,生产各种不合格产品,产污量、排污量远远超标等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导致了能源和污染的现状。对于现在的企业部门而言,企业应该注重自己的清洁化生产,摒弃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采用企业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比较稳定,产污量明显减少,排污量也明显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耗用量减少,产品产量增加,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基本没有污染转移情况,企业请假话生产对全社会、对人民居住都有益。而我们知道的末端治理,产污量多,排污量也多,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耗用量增加,产品产量下降,产品成本反而上涨,这些都是无法与清洁生产相提并论的。
环境污染具有全球性,几乎所有国家和城市都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些环境污染虽然发生在一个地区,但会流动到其它地区。环境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平衡,人类的活动及其所带来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系统的平衡, 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长远的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我国工业企业应该大力发展自身产权,通过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使自身技术装配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资源加工利用深度提升,推广使用现行的高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政府部门应该协调企业格机部门,负责好企业清洁化生产的审核标准,让现行的不合规的企业停产,让合乎规定的企业成长起来,努力做好环境、能源、污染的协调关系,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解决污染和能源危机是我们不可懈怠的责任。
2 环境、能源、污染动态响应
对于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归根结底是环境这个基本要素,环境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容纳量,对于能源和污染现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环境问题,政府实施的法律手段亦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减少环境污染应该遵照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监督下做到保护环境,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秩序,合理而且充分的利用资源。对于环境和能源、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率,要用经济手段来进行限制,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损坏环境带来的利益,也不能一味的追求能源带来的利益,这些要协调这期间的环境和能源和污染之间的动态关系,需要进行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来依法治理环境问题。
现今新能源广泛提倡,对新能源的利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激励措施,减轻新能源带来的污染状况。污染情况指的是能源利用过程带来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附带影响。在理想情况下,环境、能源、污染指数抽象表达如下:
式(1)中,ξ表示环境指数,ζ是污染指数,τ是污染型能源(例如石油、煤炭等);绘制环境指数ξ与污染型能源τ关系曲线图如图1所示,
可清晰的看出τ成反比例关系,随着污染型能源的使用环境友好型指数下降,污染指数上升,考虑到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存在污染型能源到后面使用耗尽,环境友好型指数保持平衡,若干年后,环境指数上升,图1所示曲线与实际生态运营影响情况吻合。
对于污染治理模型,主要有Robinson Crusoe静态模型。假设限制性资源享赋Θ可能被耗费在消费C和污染治理D上,为简化模型,将C和D的相对成本标准化为1,则资源约束方程可以简化为:C+D=Θ。C是污染的根源,于是得到简单的消费以及污染的对应函数方程式:
其中,W表示效用,P表示污染排放。设定WP<0和WPP<0将确保污染的负效用为曲面;P假定污染是消费的副产品,个体分配部分资源投资于环境治理活动,则污染与消费正相关,与环境治理负相关。即PC>0, PD<0;D是污染治理,CαCβ为污染治理活动。
从上式中可看出,环境治理投入与环境绩效正相关,消费与消费产生的副产品就是资源的效用,能源的利用与消费成正比,能源利用越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消费指数;污染环境与污染治理存在规模递增效应;该模型遵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利用EKC动态的衡量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的平衡,进行模型的求解。
对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亦可从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总量Y及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技术出发来考虑。前面所述,不同的模型使用不同的方式,得到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反应相同的实质。又Boone、Newell针对此问题专门讨论了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内生化问题。为了使问题简单易于表达,本文假定在稳态中能源领域的技术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则污染物存量的变化可表示为,
式(2)中i为能源技术的清洁指数,i≥1;ψ为环境大系统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0<ψ<1。表明污染物存量在任一时点的衰减比例不变,这种线性的假设完全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实际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衰减方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将不予讨论。
从上式中可看出,在任何时候,污染物累积量都必须小于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式(2)的关键在于通过变量Y、τ、B使能源使用量、污染治理成本同时发生内生化了;YB-i为当期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它与当期的经济产出规模Y成正比,与能源技术水平B成反比; (1-τ) YB-i的乘积表示当期未能治理而存留在环境中的污染物,这个乘积值减去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ψA后就表示当期污染物的变化。这样,资源的耗用量 (通过Y起作用) 、污染治理投入 (通过τ起作用) 和B就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从而完成了内生化的过程。
以上分析可知,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环境、能源与污染构成了产入与产出的关系,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动态模型具有收敛性,以期实现科学的治理方式。
3 结束语
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环境、能源、污染治理必定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成一体。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造成的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只有合理的宏观调控环境、能源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方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经济,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空间的美化,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慧芳, 孔火良, 金杭.城镇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其展望.工业安全与环保[J], 2003 (5) :17-20.
[2]毛文雄, 高飞, 王大庆.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的智能监控系统.广东科技[J], 2005, (8) :71-72.
[3]杨华, 席海龙.废气处理技术应用.科技资讯[J], 2009, (21) :126-126.
[4]沈满洪.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06:57-65.
治理模型 篇9
电子商务活动往往涉及到多元的利益相关方,例如:客户、政府监管机构、供货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内部职员等。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责任、决策权与利益的分配、协调与激励问题,会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制度设计,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与安排,减少并协调相关的冲突与风险,最大化各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
本文引入治理的思想,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治理参考模型,帮助企业围绕电子商务治理域系统地思考和设计电子商务的相关制度,更好地引导、控制和激励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期望行为。
本文内容组织如下:首先,对治理的基本思想、概念框架及其在IT治理、知识治理中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其次,提出电子商务治理的概念,并对其概念框架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电子商务活动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提取出电子商务治理的关键决策域,即治理域;同时借鉴IT治理国际标准ISO 38500的治理模型,提出电子商务治理的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治理框架。
2 治理的定义与内涵分析
“治理”一词其起源于政治及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意指控制、引导、操纵。近年来,治理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比如经济学、管理学中的公司治理、IT治理、知识治理、社会学中的社会治理、政治学中的公共治理、国际关系学中的国际治理、全球治理等[1]。
Oliver E.Williamson[2]从经济学的视角,给出了其对治理的认识,他认为治理是一项评估各种组织模式功效的活动,目标是通过治理机制实现良好的秩序,因此,治理结构可以被视为制度框架,一次交易或一组相关交易的完整性就是在这个框架中被决定。James Rosenau[3]从政治学的视角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治理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联合国下属全球治理委员会[1]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IT治理和知识治理是治理思想在信息管理领域中的典型应用。IT治理是组织针对IT应用和决策进行引导、评价和监控的系统[4]。而知识治理则是对知识管理等知识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激励、引导、规范和控制的制度安排[5]。
根据以上这些定义,不难发现“治理”具有以下一些内涵: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制度设计与构建问题;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引导、控制和激励是治理的三大核心目标;概括而言,治理本质上是为引导、控制和激励期望行为而进行制度设计与构建的过程。
3 电子商务治理基本框架
根据上节治理的概念和内涵分析,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背景,以及围绕各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进行合理有效分配与激励的制度设计问题,笔者将治理的思想引入到电子商务研究领域,提出以下电子商务治理的概念:
电子商务治理是为引导、控制和激励电子商务活动的期望行为进行制度设计和构建的过程。
对电子商务治理而言,需要区分其两种内涵:一是宏观层面的电子商务治理,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机构,其治理域偏重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宏观政策、法律、规章与规则、信用制度、宏观的支付体系等等;二是微观层面的电子商务治理,治理主体主要是电子商务企业或企业联盟,其治理域偏重于电子商务项目或活动中涉及到的服务、安全、用户、营销以及战略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侧重于后者。
通常,一个完整的治理框架通常包括以下三大要素:
(1) 治理域:
治理域定义了被各利益相关方所共同关注的核心决策域。如IT治理国际标准中定义的6大IT治理域:责权分配、战略、获取、合规、绩效、人员行为,就是围绕IT应用和决策过程中6大核心的决策域而制定的。
(2) 治理架构:
治理架构定义了为鼓励期望行为而设计的责任与决策权分配的架构,具体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决策权分配矩阵、责任分配矩阵等。
(3) 治理安排:
围绕引导、控制和激励三大目的,设计并定义的所有具体的制度安排。具体包括:被各利益相关方共同理解和遵守的信念、政策、原则、目标、规范、决策过程、过程级的责任与权力的分配矩阵、过程级的监控点、过程级的评价指标等。
参考以上治理框架,本文提出图1所示的电子商务治理的概念框架:
其中,电子商务治理域定义了电子商务活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的核心决策域,如安全、服务、营销与推广、用户、战略等。
电子商务治理架构定义了电子商务活动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定义、责任与决策权分配架构,包括:治理委员会一类的治理角色设计、决策权分配矩阵、责任分配矩阵等。
电子商务治理安排主要包含了围绕引导、控制和激励三大目的设计的各种具体的治理安排,详细的治理安排可以基于具体的管理过程加以设计和落实,也可以基于治理域和细则加以设计和落实。
4 电子商务治理参考模型
4.1 电子商务治理域
治理域定义了被各利益相关方所共同关注的核心决策域。本文重点对微观层面的电子商务治理,即治理主体为电子商务企业或企业联盟的治理域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其关注的核心决策域可以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加以提取。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表一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本文归纳、总结出表2所示的六个电子商务的核心决策域作为电子商务治理域,分别为:战略、安全、客户、服务、技术、市场营销。其中,每个准则又包括了一组治理子域。
4.2 电子商务治理参考模型
提出电子商务治理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治理的思想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度设计与构建的问题,其意义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套系统思考的框架,更在于通过梳理、分析、构建一套可操作的或可参考的方法论,包括一组可参照的治理域、治理子域、治理参考模型等,去帮助政府或企业设计有关政策、规则、激励制度、合理有效地分配责任与权力,引导和控制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模型,顾名思义,其目的是为建模提供参考和支持的一般化模型。参考模型的思想在当前的管理领域很盛行,例如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 Model),电子政务领域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参考模型(FEA),工作流建模领域的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这些面向不同领域的参考模型往往提供了本领域的一个一般化的、通用的模型架构以及与评价有关的通用标准和最佳实践。在具体应用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对参考模型进行修改,得到特定的、个性化的模型。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治理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实践,本文引入参考模型的思想,融合借鉴ISO 38500的IT治理模型,提出如图2所示的电子商务治理参考模型(E-Business Governance Reference Model, EBGRM)。
EBGRM一共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1) 利益相关方:
电子商务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了外部和内部的利益相关方。外部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合作伙伴、客户;内部利益相关方包括雇员、企业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各部门等。
(2) 治理主体:
电子商务治理主体是由各利益相关方委派进行治理机制设计和落实的机构,如电子商务治理委员会等。
(E-Business Governance Reference Model,EBGRM,Ver. 1.0)
(3) 治理域:
电子商务治理域定义了电子商务活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的核心决策域,如战略、服务、营销、客户、安全、技术等。每一个准则还包括了一组治理子域。
(4) 治理安排:
电子商务治理安排紧紧围绕治理的三大核心目标:引导、控制(包括评价与监控)和激励进行设计。围绕每一个核心目标,又有更为具体的治理安排的设计,其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关键活动、角色设计、责任分配矩阵、控制目标、决策权分配矩阵、评价指标、可参考的最佳实践等。
4.3 治理安排设计实例
以下给出一个典型的治理安排的设计实例。该实例围绕“安全”这一治理域,运用参考模型提出的设计要素,设计详细的治理安排。
出于简洁和明晰的目的,以下采用表格的形式给出详细的治理安排,详细设计见表3。
5 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理论层面,提出了电子商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剖析了电子商务治理的概念框架;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研究,总结归纳了六大电子商务治理域;在实践层面,借鉴ISO38500中IT治理参考模型的思想,设计了电子商务治理的参考模型,给出了一组具体的治理安排的设计要素。两方面综合起来,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围绕电子商务的六大治理域设计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从而引导、控制和激励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期望行为。
未来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需求,围绕电子商务的六大治理域,参考有关最佳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合理、有效的具体治理安排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研究面向政府监管机构的宏观层面的电子商务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志成.西方治理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4(6):60-65.
[2]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ISO/IEC,ISO38500:2008 ISO/IEC standard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Geneva:ISO/IEC,2008.
[5]李维安.探求知识管理的制度基础--知识治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6(12):23-25.
[6]HUFF S,WADE M,PARENT M,et al.Cas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M].Irwin/McGraw-Hill,Columbus,2000.
[7]TABOR S W.An examination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Internet:role of technology,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nd business strategy[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1998.
[8]HAGEL J,RAYPORT J F.The coming battle for customer inform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2):53–65.
[9]MANCHALA D W.E-commerce trust metrics and models[J].IEEEInternet Comput,,2000,4(2):36–44.
[10]BARUA A,KONANA P,WHINSTON A B,et al.Making e-busi-ness pay:eight key drivers for operational success[J].IT Pro,2000,11:2-10.
[11]SUNG T K.E-Commerc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east vs.wes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s,2006,73:1161–1177.
治理模型 篇10
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爆发的一系列丑闻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公司治理风险一旦被引爆, 其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2009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颁发给了对公共经济治理、公司治理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两位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和威廉森, 这使人们对金融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更加关注。因此, 探究公司治理风险的影响因素, 有效防范公司治理风险成为当前公司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 但是缺乏对众多影响因素的系统整合及定量分析。由于公司治理风险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涉及的变量数目多, 主观性强, 难以直接度量, 且因果关系复杂, 数据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效果不理想, 而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将多元回归和因素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是一种复杂条件下数据分析的理性工具, 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风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英国人David Circhoton-Miller和Philip B.worman (1999) 采用结构型调查问卷的形式来综合预测一个新兴市场或国家的公司治理风险 (CGR) , 调查内容涉及公司章程、法制环境、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有效性和人们的道德标准。斯洛伐克科希策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Vincent, Oltes和Vladimir Penjak (2001) , 对上述由英国人设计的问卷表进行完善, 把单纯的回答“是”或“否”改进为回答每项调查项目发生的可能性, 并将风险划分为很高、高、中等、低四个等级。俄罗斯投资银行Bunrswick UBS Warburg公司将公司治理风险的内容划分为信息透明度、股权性质、关联交易、合并重组、破产风险、投票权行使、外部管理者态度及证券登记员品质等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 并给每项要素赋予不同的分数和打分标准, 总分是72分, 高于35分的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风险, 而低于17分的相对较安全, 介于这之间的治理风险等级居中。
(二) 国内文献
在最近几年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国内较早提出公司治理风险问题的是李维安教授, 此后一些学者也加入到对治理风险的研究中。李维安和谢永珍 (2007) 基于系统思维视角界定了公司治理风险的内涵, 即将公司治理风险分为内部治理风险与外部治理风险, 指出内部治理风险主要是指内部治理机制不合理而导致的偏离公司治理目标的可能性, 外部治理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治理环境的不稳定而导致的偏离公司治理目标的可能性。并从股权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违规倾向6个维度, 建立公司治理风险指标体系。胡强 (2006) 将证券公司的治理风险分解为股东相容性风险、股东—经营层代理风险、客户—公司代理风险三个方面, 刘腾 (2007) 从股东会治理角度界定了股东会治理风险, 即由于股东层内部结构 (如控股股东的性质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 和股东自己的道德而给公司治理可能造成的风险。何波忠 (2005) 指出现代企业风险的重要来源是公司治理风险, 并用中航油和中储棉巨亏事件为例, 说明了我国公司制企业治理风险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风险是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治理行为不健全给公司持续经营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 从而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多方面, 单纯的某一个风险往往有一定的潜伏期, 产生的威胁是有限的, 甚至是不易被察觉的, 但众多风险的相互作用逐步积累, 最终可能导致总爆发。公司治理风险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本文把治理风险的表现概括为公司业绩风险、利益相关者关系风险、信息披露质量风险,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可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治理行为、股权结构、治理环境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司业绩、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从而产生公司治理风险, 借鉴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业绩
H2: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
H3: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信息披露质量
H4:公司治理行为影响公司业绩
H5:公司治理行为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
H6:公司治理行为影响信息披露质量
H7:股权结构影响公司业绩
H8:股权结构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
H9:股权结构影响信息披露质量
H10:公司治理环境影响公司业绩
H11:公司治理环境影响利益相关者关系
H12:公司治理环境影响信息披露质量
(二) 研究模型——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SEM) 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 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简单来说, SEM的数学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测量方程 (measurement equation) 和结构方程 (structural equation) 两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关系, 而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关系, 其数学模型如下: (1) 测量方程:x=Λxξ+δ (式1) ;y=Λyη+ε (式2) 。其中, x为外生观测变量向量, y为内生观测变量向量;Λx为外生潜变量在外生观测变量上的因子载荷, Λy为内生潜变量在内生观测变量上的因子载荷;δ为外生观测变量x的误差项, ε为内生观测变量y的误差项。 (2) 结构方程:η=Bη+Γξ+ζ (式3) 。η为内生潜变量, ξ为外生潜变量;B为内生潜变量间的回归系数;Γ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回归系数;ζ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 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三) 变量选取
本文进行如下变量设计:公司治理风险表现通过三个内生潜变量表示, 分别是公司业绩、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 它们不可直接度量, 分别由若干观测变量 (即内生观测变量) 来反映;公司治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行为、股权结构、治理环境, 它们是外生潜变量, 分别由若干观测变量 (即外生观测变量) 来反映。具体见 (表1) 和 (表2) 。
(四)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验证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行为、股权结构、治理环境等外生潜变量是否会对公司业绩、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等内生潜变量产生影响, 并对影响路径进行分析;而上述影响无法直接度量, 因此对其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将外生观测指标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展开为调查问卷上的问题, 同时也就所选的观测变量能否准确反映相应的潜变量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 即答案选项划分为五个尺度空间, 即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并分别赋值5、4、3、2、1。问卷的发放对象为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三所高校的MBA学员、上市公司高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了220份, 回收率为40%, 剔除无效问卷18份, 最后以202份问卷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是指调研问卷的可靠程度。研究采用克伦巴赫 (L.J.Cronbach) Alpha (α) 信度系数法,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 由 (表3) 所示。表中各潜变量的Alpha (α) 系数均高于0.7, 总量表Alpha (α) 系数达到0.856, 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由于变量数量较多, 且都集中在一个问卷中, 可能导致共同测量偏误, 所以应首先检测是否出现了这一问题。效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斜交旋转后累计方差解释量达到78.907%, 显示出测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 路径分析与拟合优度检验
将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的问卷数据输入到结构方程软件LISREL8.53, 并采用预先编好的LISREL语法文件, 运行并经过修正后得到如 (图1) 所示的路径图 (包括潜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标准回归系数及观测变量、潜变量的误差方差) 、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与各相关拟合指数, 如 (表4) 和 (表5) 所示。从结构方程的拟合优度指标看, 各项指标均符合统计检验的要求。绝对拟合指标中, 卡方检验的概率值P>O.05,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的检验原理, 表示模型拟合尚好, 同时χ2/df=1.60小于2, 也表明模型拟合较好;RMSEA值为0.078, 小于0.08, 符合检验要求;相对拟合指标NFI和NNFI均为0.89, 很接近于1, 符合检验要求。 (表4) 中的各项指标值充分说明了模型拟合度较好, 即模型实证结果有较好的说服力。从 (表5) 可以看出, 公司治理结构对利益相关者关系有显著影响, 假设2通过验证;公司治理行为对公司业绩、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 假设4、假设5、假设6通过验证;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 假设7、假设8、假设9通过验证;公司治理环境对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影响, 假设11、假设12通过验证;假设1、假设3、假设10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 作为外生潜变量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行为、股权结构、治理环境对公司业绩、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信息披露质量等内生潜变量具有显著影响, 与公司治理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加强公司治理的建设,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行为和股权结构, 建立良好的治理环境, 将对防范公司治理风险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后续研究中, 期望能以个案研究结合问卷的方式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金融公司治理的着力点:治理风险》, 《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5期。
[2]谢永珍:《公司治理风险相关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胡强:《我国券商治理风险及对策》, 《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1期。
[4]Bernard Black.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ehavior and Market Value of Russian Firms. Emerging Market Review, 2001.
[5]German Creamer and Yoav Freund. Predicting Performance and Quantify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Risk for LATIN American ADRS and Bank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5.
【治理模型】推荐阅读: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09-21
财务治理推动公司治理08-17
申论热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07-08
治理层面07-15
危害治理07-15
治理07-16
治理灾害07-17
治理绩效07-18
抢险治理07-18
合作治理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