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学习(通用12篇)
器乐学习 篇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音乐开始走进更多的家庭,许多孩子已经不再苦苦纠缠于茫茫题海而徜徉于音乐的海洋。笔者看到,每每到了周末和假日,一些孩子或背着二胡或背着小提琴,在人流中来去匆匆,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的少年儿童,这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堪称是一大文化景观。而这一文化景观背后,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需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为什么学习音乐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音乐对于人的作用最早,且最直接。
许多西方国家有这么一种说法:学音乐的孩子比一般孩子聪明,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才能在人的智力发展中是最早出现的,早期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记忆、开发智力,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关研究显示:刚满2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母亲哼唱的歌曲旋律轮廓,而到了4个月,还能进一步模仿节奏,两岁左右就能唱出2度、3度、4度音程,并且能够自编歌曲片段哼唱。看来,在人类对于艺术的智能发展中,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最早产生的。
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语言和文字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要经过理解、联想、转换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只有音乐能直接打动人心。任何一个有正常听觉的人,都能够分辨出“哀乐”和“摇滚乐”的不同,而且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同的感受。而音乐能表现出的喜、怒、哀、乐,通常能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这正是音乐的巨大魅力所在。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器乐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1. 智能和心理素质的锻炼。
(1)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在拉二胡的学生,他的注意力必须是非常集中的,他练琴的过程就是进行注意力训练的过程。眼睛要看谱,脑子要指挥左右手的动作,耳朵要辨别音高和音色,左右手还需积极而准确地配合,而这一切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所以合理、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表现。
(2)知觉与动作的配合与协调
对于学习器乐的学生,要演奏好一首乐曲,除了达到谱面上的要求外,还必须将音乐上的听觉感知与手指、手臂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巧妙、自然地协调一致。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松舒展,奏出的音乐都是有缺憾的。
(3)毅力和耐力的锻炼
学习器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你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学琴的过程,是一次耐力和毅力的比拼,而这两种品质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
(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与发展
器乐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学生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至少用到三种记忆,一是音乐 (声音) 记忆,二是乐谱(图形)的记忆,三是手指(运动)记忆。这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只有这三种思维都得到充分的协调与发展,才会有好的演奏效果。
2. 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音乐对于人的一生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乐曲时,我们除了要学习谱面的乐理知识,掌握乐曲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样我们便了解到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这样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对音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提高综合素质。
3. 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不但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欣赏同一段音乐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无论是欣赏音乐、演奏音乐还是创作音乐,音乐都可以给人留下最广阔、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音乐与想象和创造是天生连接在一起的,这也是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特点。
三、怎样学习乐器
前面已经谈了学习音乐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可以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为数不少的家长让孩子学琴是出于一种盲从和攀比的心理,这样往往会束缚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仅给孩子的学习增加负担,而且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该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效地学习器乐呢?
1. 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需要全面培养的,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积极研究某种事实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我们知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家长应让孩子学会倾听音乐,用心灵感受音乐的美,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中获得愉快的情感和体验,引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这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环境。家庭中应有较好的音乐氛围,针对孩子所处的不同年龄段,让他们接触相应的音乐;学校在课余时间应组织音乐兴趣小组及各类文艺活动,为孩子提供学习和参与的机会,以便于孩子在这方面受到重视与培养。在决定学习乐器时,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但有一点,搞智力投资,家长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由于存在个性差异,并不是每个琴童日后都可以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会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家长让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过早给孩子的将来定位。毕竟神童只是少数,我们应从实际出发,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他的无比的欢乐。
3. 正确处理好专业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学习器乐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因为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它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崭新的教育理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试想,一个仅具备单一学科特长,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如何去承担这样的重任呢?再者,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门类,一个文化底蕴浅薄、错字连篇的人,他怎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呢?因此,专业课与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能受到全面的音乐教育,使他们懂得音乐的美,而学习乐器本身就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代价。知识的积累、演奏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时间的磨练,操之过急和拔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和教师应当为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共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让孩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音乐对于人的作用最早, 又最直接。家长和教师应共同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让孩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器乐,学习,思考
器乐学习 篇2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惊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器乐学习 篇3
器乐学习动力持久力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詹姆士•墨塞尔曾说: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音乐教改的课题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器乐教学,并且长期坚持下来取得一定的收获,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现就器乐教学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造学习的动力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因此,在进行器乐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兴趣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喜欢上器乐学习、乐于参与器乐演奏,在循序渐进中发掘、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在中低年级口风琴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普及到提高”的教学规律,通过“评星”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第二节的复习课上,我采用小组上台演奏的形式,给小组评星,非常优秀5颗星、比较优秀4颗星……每人累计50颗星,就可以获得“班级器乐小明星”证书,如果累计到150颗星,就可以拿到一张学校器乐团的“入团资格证书”,就有机会成为学校器乐团的成员。学校器乐团的团员定期进行排练、器乐汇报演出、器乐比赛,同学们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非常多,一批又一批特长生的涌现,给了学生们无限的动力。因此,大量学生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器乐团的活动中来。通过评星这个活动,给学生们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对学生们的诱惑力是非常大的,只要他们认真努力都能够达到。所以,在日常的器乐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无形中也带动了整体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习的持久力
学生在器乐学习中只有动力是不够的,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上课前,教师应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准备,声情并茂的范奏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且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五年级教授《雨花石》一课时,我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张革命英雄们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这时老师深情的吹奏起《雨花石》的旋律,学生们深受感染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通过实践,我渐渐摸索出在器乐教学时,应该避免枯燥的说教,多示范、多让学生聆听大师级的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找出差距并不断提高演奏的技巧。比如,在教授《多瑙河之波》这首乐曲时,我反复播放视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感受乐曲的情绪、旋律的变化起伏,通过对比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看到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掉,学生们心中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地去聆听、练习、提高。同时,器乐练习的乐曲最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并且熟悉的乐曲或歌曲,听着熟悉的乐曲,孩子们既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又能增加學生学好器乐的信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们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器乐学习上也表现地不尽相同。有的同学接受的快,有的同学接受的稍慢,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多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在演奏形式上采用独奏、小组合作、齐奏等,这样既能让表现突出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又给个别同学提供了一次共同学习的空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当器乐学习已经成为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技能时,那么它的生命力必定是持久的、旺盛的。
(二)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学生们学习了乐器,但如果没有展示的空间与平台,那么他们就会感觉所学的技能没有用武之地,也就会渐渐对器乐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要用心开发、挖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1.充分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成立各种器乐团,团员每周活动2~3次。这样既延续了课堂器乐教学,又为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开辟了新空间。
2.开展校园器乐比赛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班班发动。在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积极开展社区表演活动,与社区协作,开展“六•一节”“庆祝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庆典活动,举行学生器乐汇演,这将增强学生学习器乐的信心。
4.努力创设省、市、区级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努力把学生推向更广阔的展示舞台。通过创建的各种平台,不但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成功,更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坚定信心,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个良好的器乐学习氛围。
这是笔者在器乐教学道路上进行的探索,还十分不成熟。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同仁一道,不断加大研究力度,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如何培养孩子对器乐学习的兴趣 篇4
一、器乐初学者的一般心理状态。
(1) “以静制动”说。“我的孩子太好动, 贪玩, 想借此得到抑止孩子好动的状况”。的确, 器乐演奏需要心静、意动、手脚灵活。天天训练学习者的耐久性、克制烦躁。长期下来他 (她) 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心养性”。尔后或多或少的改变孩子的“好动症”。
(2) “智力开发”说。“学习器乐演奏有利于协调、开发人的左右脑”。是的, 器乐的演奏、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人的效应器官——口、手、脚等。而指挥调动这些效应器官都受约于脑神经中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人的脑筋是你常用它就越灵活。脑筋灵活了人自然就机灵, 机灵的人对事物能迅速、正确的理解, 自然, 学习起来就一定不会笨。先天不足后天予以努力创造也为何不可。
(3) “一技之长”说。“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 干啥都得竞争上岗, 多一技之长就会多一线希望”。不错, 人有我有, 人无我还有, 这就是出众。出众者人才也。除了专业技能外, 还有多一才艺之人, 招聘部门不会不予以考虑的。
二、器乐教学的一般方法:
(1) 记忆演奏法, 即是背谱演奏的方法。老师口唱乐曲、一板一眼、手把手地教的学习方法。学习者无需识别乐谱, 有记忆的能力和摹仿的能力即可。学习者通过老师在耳边范唱获得乐曲信息为起点, 逐渐推进。此方法以后可能会使学习者无意识地滋生另一种不良习惯 (因费劲而不愿意视谱) 至使造成识谱慢的劣势。
(2) 视谱演奏法。视谱是学习乐器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是根据过去的教育来认识基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组成部分的能力, 是头脑把这些组成部分按照乐曲所写那样组在一起的能力。是把这些组成部分按照它们新的组合, 在乐器上立即演奏出来的能力。
各种吹、拉、弹、打的演奏是一个以演奏者大脑意识活络为中心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者从熟悉乐谱开始 (通过视觉阅谱或通过记忆背谱获取) 与演奏技术练习和演奏技巧积累等实践活动来完成。这是一种具有健全生理的活动, 即是人作用于乐器物体上得一种器官运动。
三、学习的过程符合理性“条件反射”规律的现象:
乐器演奏时, 学习者首先是从视觉通道 (或从记忆功能) 接受乐谱音符的刺激。这种刺激经过神经纤维进入脑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再由大脑皮层产生意识传给中枢运动神经刺激神经末梢的效应器官———手、脚、嘴等;由它们作用于乐器, 使乐器发出音响。这些音响又被听觉器官———耳朵所接收, 经过神经纤维反应进入大脑皮层, 再通过中枢运动神经来矫正肩、肘、腕、手指脚、嘴等的动作。多次反复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它直至使乐器发出令人满意的音响。这样形成了一个极完整的运动反应系统。
人类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即像雕刻那样, 只要刻刀多凿几次, 石头上就会留下深深的痕迹。人类的理性条件反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非理性条件反射之处就在于:人类的条件反射不是一个机械的反应过程。当一种动作多次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的时候, 这一动作的条件刺激就会形成了多次的反应模式, 而这种反应模式再经过主体的内部整合, 形成了理性的“条件反射”, 最后简化为一种反应模型式。这种反应模型式就是我们称之为演奏技术、技巧类的东西。这种技术、技巧的形成, 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组织的理念, 使人具有对个别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且还能对复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而是演奏技巧的不断更新成为永无止境的追求。
虽然所有学习乐器演奏的人不一定都会成为音乐家。但是每个学习者都经过了“仁”和“勇”的砺练, 也会或多或少得到“智”的长进。多年来培训幼儿乐器演奏不仅看见小孩学会了技能, 也看到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各种状况的转变。从不懂到会, 从心神不定到耐心专注。使他们体验到并懂得了要演奏好一首乐曲就必须做好每一个音符的练习。踏踏实实的形象、一丝不苟的追求、不急不躁的性格、千锤百炼的精神都会化成音符深入每一个有诚意的学习者的身心形成理念。让好的理念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 这些教育结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器乐演奏在文化艺术繁茂的百花园中不过是其间的一朵花, 和其他的姐妹花一样需要人们细心地爱护和精心地栽培。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像花匠那样尽职, 而且还要提倡从秉承、弘扬、光大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中国五千年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层!世界文化的排列组合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出现因文化排列不了而影响世界文化的总和!
器乐学习 篇5
切入点:
1.中学生对民族乐器及一些名家名曲的了解程度
2.对当代民乐新作(器乐合奏、独奏等)的了解程度(我已经预计到这一行会选无数个不知道„„)
3.民族乐器演奏的普及程度
4.人们对于民族器乐发展现状的看法
问卷A(在人人网(原校内网)及QQ空间中投放):
判断题(答“是”则选此项,答“否”则不选)
1、你知道弹奏琵琶等拨弦乐器时要戴“义甲”吗?
2、你知道“滥竽充数”的“竽”和现在的笙非常相像吗?
3、阮和月琴是不是同一种乐器?
4、你知道大型的民乐队里一般都有大提琴吗?
5、广陵散是嵇康所作吗?
6、你听过《瑶族舞曲》吗?(不是听说,是听过演奏)
7、你听过《高山流水》吗?(不是听说,是听过演奏)
8、你听过《渔舟唱晚》吗?(不是听说,是听过演奏)
9、你听过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第三乐章《渔歌》、第四乐章《冬猎》其中之一吗?
【一】了解度调查
1.你知道弹奏琵琶等拨弦乐器时要戴“义甲”吗?[“知道”就打勾~] 2.你知道大型的民乐队里一般都有大提琴吗?[同第一题
3.你知道“滥竽充数”的“竽”和现在的什么乐器最相似吗?[答案在最下方,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勾上] 4.阮和月琴是不是同一种乐器?[同第三题] 5.广陵散是嵇康所作吗?[同第三题] 【二】普及度调查
6.你听过《瑶族舞曲》吗?
7.你听过《高山流水》吗?
8.你听过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第三乐章《渔歌》、第四乐章《冬猎》其中之一吗?
9.你会演奏任何一种民族乐器吗?[要能完整地奏出曲子才算哦] 10.你的家人、朋友当中有能演奏民族乐器并且有一定水准的吗?[自己不算啦:-D] 11.一年之内,你去剧场或音乐厅听过民族器乐著名演奏家或知名乐团的演奏会吗?:
【三】认可度调查
12.你认为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作曲技法“中西结合”是合理的吗?
13.你认为民族器乐文化应该与流行音乐文化自由竞争吗?[“自由”是指完全由民众的喜好与市场需要决定] 14.你认为目前政府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投入是足够的吗?[人力投入,财力投入,政策、宣传投入] 15.你认为在中小学加强音乐基础理论和民族音乐常识的普及教育是必要的吗? 课题名称:由大中学生对中华民族器乐的认识看民族器乐的未来走向 问卷B【现实中投放】
☺为了调查结果的精确,遇到自己不会做或不确定的选项请选“不知道或不确定”,不要猜测,请填完再询问他人,谢谢!
【一】了解度调查
1.古琴名曲《广陵散》源于:(请在选项前的方框内打勾)
□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魏晋时期嵇康的创作 □不知道或不确定 2.“滥竽充数”的“竽”和现在的什么乐器最相似? □箫 □笙 □埙 □不知道或不确定
【二】普及度调查
3.你听过《瑶族舞曲》吗?
□听过 □没有听过
4.你听过《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第三乐章《渔歌》、第四乐章《冬猎》其中之一吗? □听过 □没有听过
5.你会演奏任何一种民族乐器吗?[要能完整地奏出曲子才算会哦] □会 □不会
6.一年之内,你去剧场或音乐厅听过民族器乐著名演奏家或知名乐团的演奏会吗? □去听过 □没有去听过
7.你最想学的民族乐器是:(可多选,最多三项;如果你学过或者正在学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请把它们选中;你可以选“都不想学也没学过”)
□胡琴类(二胡、高胡、板胡、中胡、低胡)□笛子类(梆笛、曲笛)□琵琶 □柳琴
□阮 □月琴 □三弦 □古筝 □古琴 □扬琴 □笙 □箫 □葫芦丝 □唢呐 □埙 □打击乐 □都不想学也没学过
【三】认可度调查
8.你认为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作曲技法的发展趋势应该怎样?
□保持民族器乐的本色 □向西方管弦乐靠拢 □中西结合,各采所长 □不了解相关情况,无法回答
9.你认为民族器乐文化应该与流行音乐文化自由竞争吗?[“自由”是指完全由民众的喜好与市场需要决定] □应该 □不应该 □不了解相关情况,无法回答
10.你认为目前政府对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投入是足够的吗?[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政策、宣传投入] □足够 □不足 □不了解相关情况,无法回答
器乐学习 篇6
【关键词】拼接式教学 小组竞赛 小组调查 同伴教导 同伴合奏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中国社会有一个特定的“独身子女”现象,使这一代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不愁,却缺少玩伴,缺少与同龄人合作学习的机会。本人通过多年电子琴教学探索发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器乐教学与实践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规律。
2、通过研究教师自己探究的能力、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器乐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具体步骤
把学生分成三到—四组,每一组四五个人,每个小组会分派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小组去完成它。所有的合作学习方式都依赖于小组的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动机,学生们都会为了小组成员和整个小组的成功而努力工作。
1、拼接式教学法
拼接式教学法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成为一首大乐曲的某一声部或段落演奏的专家。在通过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及小组训练中,每个成员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案例:分段衔接演奏一首作品:
选一首段落特点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分成两——三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段落。在每一组同学都能按要求演奏指定的段落后,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形式按段落演奏全首乐曲。案例:《世界名曲大联奏》:
这首电子琴曲这首乐曲融合了《野蜂飞舞》、《悲怆》、《欢乐颂》、《哈利路亚》等多首世界著名的音乐会保留曲目。每一组学生分别熟练演奏两段不同风格的乐段,让后按乐曲的顺序一段接一段演奏。组成一首完整的《世界名曲大联奏》。
分段衔接演奏一首作品它需要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体,小组演奏时需要声音、速度要和谐、统一,同时未轮到的小组必须仔细倾听前一组的演奏,以便在正确的拍点自己的进入演奏。一般前一组演奏后,后一组要及时准确接上去演奏,这需要来来回回练习好多次,但正是这种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调整、默契配合的精神。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
2、小组竞赛法
小组竞赛法是在二两至四个相对照的小组中建立竞争。它鼓励小组成员彼此分享信息成果,以便他们在竞赛中取得成绩优于其他小组。
小组竞赛法通常伴有一些奖励,以刺激学生对完成任务的兴趣。奖赏传递给小组成员明确的信息:只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任务,他们才会在超越其他小组后共同受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凝聚精神,服从集体意识。
案例:多指和弦演奏赛: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员都要参加比赛,按教师规定的速度演奏和弦, Cm 、 A7、 F、 D7 、 Cm7 、 G7、Em 等,看哪一组学员的准确率高为获胜组。学员们为了自己所在的小组能获胜,不仅自己积极准备,还热心督促组里同伴一起练习。比赛结束是教师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价以及奖励,强化了学习动机,对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小组调查法
教师事先布置需要调查的课题,小组成员计划和设计他们自己的任务,并为教诲他人而作详细的准备。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
案例:在《创作与实践》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三首不同民族风格的乐曲(新疆、阿根廷、朝鲜族),规定每个小组为一首的乐曲配置合适的节奏及音色。并且要在下一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表演。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出色的完成表演,学生们都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料并试着配置排练。
小组调查法不仅巩固了学习的内容,更锻炼了学生们积极动脑,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中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4、同伴教导法
在同伴教导模式中,通常是试着把一个年级大的学生和一个年纪小一点的学生配对,或是把一个聪明一点的学生和一个存在教育缺陷的学生配对。同伴教导是介于教师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以知识传递模式为基础的。当教导者与被教导者是同伴时,教导者与被教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平衡、更生动。
案例:校外教育通常会同一个班的学员的年龄会有高有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发挥同伴教导功能,大孩子教小孩子,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发挥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落后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也跟上了大家;整个集体在互助中一起进步。
5、同伴合奏法
廖乃雄先生曾经说过:“音乐首先是一门集体艺术,集体唱奏、表演,能感人至深,影响力大”。同伴合奏中,学生通过一起演奏,来完成一首作品。为在一起排练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环境,他不会让学生感到不能胜任的孤立感。反而会让学生为在共同努力下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声而震撼。
我从启蒙班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合奏训练,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个人的利益有时要服从整体的利益,为了整个演奏更出色,就要互相团结、相互合作。孩子们从小养成的习惯,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长大了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四、研究成效
1、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合作式学习教学形式
2、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效明显进步
通过三年的合作学习的开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3、促进了学生团队合作、交往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个体参与学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交往合作,在群体交往中学生能认识自我,能根据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在合作合奏时声音要和谐、统一,必须在演奏会自己声部的前提下学会倾听、密切配合,保持旋律、力度、速度方面的配合一致,也就是不断自我调节,长此以往学生们合作学习中表成了一种相互提醒、自我调整、默契配合的精神。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心理素质
通过合作学习尤其是演奏,使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小组形式的合作演奏演奏,会克服学生胆小自卑,怯场的心理;集体合作演奏会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准,当要求学员单独表演合作演奏的乐曲时往往都有较好的表现。
五、结语
由于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是师生互动教与,而且让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动态因素多边互动的复合活动过程,并特别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合作学习也满足了我们广大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发现:人先天就具有与他人交往并为一个共同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倾向。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水平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突出了教学的情景功能,学生在提高演奏水平的同时又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形成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者 李希先?摘自《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6期
[2]《教育大百科全书》作者瑞典下胡森 德T.N波斯尔斯维特
儿童器乐学习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7
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依在其音乐教学体系中, 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培养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奥尔夫教学体系中主要运用“引导创作法”和“即兴法”对儿童音乐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在“引导创作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原素性的材料, 如:基本的节奏、基本的音调、基本的动作方法和基本的组织等。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节奏、音响、旋律与动作、舞蹈的各种变化和组合, 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即兴性”是“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 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将这一原则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使即兴创造不仅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而且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达尔克罗兹在完成体态律动和视唱练耳的设计和构建后, 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身体动作让音乐表现出来, 那么逆反这个过程, 让学生的身体作为情感和理性出发点, 再把它们转换成音乐, 是否可行?”之后, 通过实践达尔克罗兹将即兴作曲引入了他的教学体系。他编制了钢琴即兴作曲22个“基本联系项目”和17项“教学原则”。柯达伊非常注重民间音乐与音乐创造力的关系, 他的音乐创造力培养思想, 是建立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二、实验课例
1、节奏接龙
(1) 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心中默想已经学习过的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然后每人准备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四拍长的节奏。老师在琴键任意一个音上奏出一条含有八分音符的节奏, 然后一个学生紧接着另一个学生, 节奏不间断的进行节奏接龙练习。老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练习, 如不按学生的座位顺序进行, 而是快速的指定某一个学生来演奏。
(2) 注意事项和延伸。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训练的节奏型。应该是学生能够很轻松就能够胜任的。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种节奏型, 进行节奏接龙后命名 (如小兔子的脚步等) , 并进行形体表演。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3) 反思。这个课例最初在运用时给学生们示范的节奏型是他们已经学了但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一些复杂的节奏型, 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演奏节奏的准确性上而不是创造的过程, 很多学生都在手忙脚乱的纠正一次次演奏错的节奏, 根本没有起到训练创造力的目的。第二次进行这个课时, 就改为了最简单的单音和节奏型, 学生们能够轻松地胜任, 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型音乐剧
(1) 课程内容。请每一位同学模仿一种自然界、现实生活或想象中的声音, 如天空中的云彩、鸟儿在飞翔或脚步声等等, 思考后用音响和语言每人陈述一次 (以所学乐器为住, 也可用拍手、击掌等任何形式, 任何声音都可以) 。以4—5人为一组, 以本组内每人的音响为题材, 把这些音响串联成一个合理的故事陈述给大家。由一个同学进行主要陈述, 其他同学在故事情节发展到自己创造的音响时, 要给予音响上的配合。
(2) 注意事项和延伸。要提示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的音响名称和内容要与每个同学最初创造的音响名称和内容一致。这个课例也可以让每组创作音响顺序和内容情节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 或者有一个同学独立来完成也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亲配合。
(3) 反思。最初这个课例只是很简单的声音模仿和声音的想象演奏, 在有一次课间休息时, 有几个同学还沉浸在课堂模仿节奏的兴奋中, 他们开始轮流表演自己的“作品”, 这启发了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几人组合的小音乐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而且到最后学生家长也加入进来, 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3、小曲的创作
(1) 课程内容。老师规定节拍和小节数, 如四四拍十个小节。学生先在五线谱上把拍号和小节线画好, 然后往每个小节里添上相应的节奏型和节奏组合。将写好的节奏谱中的每一个节奏变为相应时值的音符。之后加上曲名和一些简单的速度、力度的变化。
(2) 注意事项及延伸。要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节奏和规定, 初学的学生可以用最简单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组合来练习。老师在学生将节奏变为音符的时候不要规定用哪一个音, 鼓励学生随便写音, 写好了自己再唱或者由老师演奏出再继续更改一些不协和的地方。这个课例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左手的贝司配出来, 下一周上课时将写好的曲谱 (标有简单的力度、速度、表情标记、指法等) 交给老师, 老师把有五线谱书写错误或者有很不协和的音修改完毕后每周选一位同学的乐曲发给大家, 由写曲的同学师范演奏并讲解, 并作为作业由同学们来完成, 下次来上课时其他同学演奏, 写曲的同学来作评价。
(3) 反思。这个课例是由节奏组合延伸出来的一个课例。很多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组合很模糊, 在让学生练习的过程想到了这个课例。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音符的时值,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周学生们都抢着要将自己的乐曲作为作业布置给大家, 他们在示范和讲解自己的曲子的时候还颇有些小老师的风范呢。
参考文献
[1]杨立梅, 李但娜, 著.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 2002:9.
器乐学习 篇8
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能问题
(一)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问题
每一样乐器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和婉转抒情的曲调,也能表现雄壮激昂、铿锵有力和具有张力的曲调。因为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在任何乐器中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没有演奏技巧根本谈不到情感表现,脱离了情感表现,演奏技巧也将失去了本身的存在价值。
在琵琶选修的初学者中,有些学生弹一些小片段的时候,总是感觉演奏出来的音毫无表现力,更无音色可言。以琵琶曲《大浪淘沙》为例,由于乐曲乐句的划分特点,学生总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上,由于基本功薄弱,演奏出的音乐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对作品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熟练掌握一些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节奏,以及乐曲中不规则的重音演奏,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演奏的二度创作,即自己对乐曲的情感理解。学习中还要多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要让学生感觉到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结合的重要性,准确的分析音乐作品,领悟其内涵。如谱例《大浪淘沙》第一段的片段,要在把握节奏准确的同时,注意乐句的强弱处理,情绪的强弱变化。
音乐是离不开想象的,只有通过想象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古人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所以说音乐正是通过引起人们的想象力,来撼动人们的内心世界的。虽然这种形象比较模糊抽象,但它同样是栩栩如生,深切感人的,换种角度来看有时也是具体的,因为在个人脑海中已有形象的画面存在。在琵琶曲《送我一枝玫瑰花》中特别能体现这一点。整个音乐的形象十分清晰,但学生们怎么能够弹出欢快的感觉呢?就要引导他们描绘新疆小姑娘欢快舞蹈时的情景。音乐具体化,但学生的想象是广泛的,并非具体的。如长轮“*……”的技巧表现的音乐形象可以是新疆姑娘摆动着的美丽身体、衣着线条;或是正围着火把欢乐的舞动,等等。鲜明的形象并非是固定的。主要是抓住曲子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即可。如《送我一枝玫瑰花》的主旋律。
(二)指弦噪音问题
各种器乐演奏方法多变,技巧复杂,学习难度大,如果在演奏时方法不当,将会把乐器原本极好的音色,变得干燥无味,毫无美感,从而减少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不能单纯解决音准问题,重要的是做到减少“噪音”的存在。噪音的产生有许多原因,例如初学琵琶时弹一弦时,会同时碰到里弦产生杂音;或者触弦的深浅度拿捏不好,造成胶布与弦的摩擦声等等一些问题,如果初学时不加以注意,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习惯,等等。所以我们要弄懂所学器乐的发声原理,找出产生噪音的根源,这样才能较好地控制噪音的产生。归纳起来,演奏中产生噪音的原因大约有下面几种:
(1)触弦问题
像古筝、琵琶这类弦乐,要借助指甲来演奏,所以就存在触弦问题,触弦的深浅度,快慢都会影响演奏的效果,一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吃弦”的情况比较多。所谓“吃弦”就是指甲入弦的深浅度,指甲入弦太深,时间过长,增大了指甲与弦的摩擦面,自然就加大了摩擦声,从而容易产生噪音。指甲入弦要浅些,指尖部分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弦和指甲的接触面积,较少因摩擦而产生的噪音。在弹奏时,手指击弦速度要快,要减少指甲与弦的撞击次数,每弹一下,能减少到一次撞击后还没有等第二次撞击时,指甲已离开琴弦了。所以不能在弦上停留很久,手指力度要均匀。
(2)手指问题
在我们平时的演奏和练习中,学生们经常遇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手指的控制。由于学生初学时,手指关节相对不是很灵活,在练习当中手指会做些不必要的多余的动作,如右手中指和无名指独立性较差,影响指尖入弦的角度,导致手型不稳定,以及力度不均衡,从而导致音色的不和谐,甚至产生噪音。所以在练习中,先要控制基本手型的稳定,掌握各个手指的慢动作练习,完全达到稳定状态后,再加快速度反复练习,通过听觉来辨别音色的质量,加以调整,这样循序渐进,使手指渐渐的灵活,便于控制。所以,这一问题的解决,“耳朵”也很重要,练习地同时也提高了听觉的敏感度。
(三)演奏中气息问题
对一个演奏者来说,要达到左右手演奏技术、技巧的娴熟配合,及音色的熟练运用,那么气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气息,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乐句的划分,气口的掌握。
开始我们对曲子的把握容易停留在谱面上,单纯的按照谱面的指法做动作,演奏出来的音干涩呆板。古人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说明离开了“气”,运动就会静止,演奏就没有了灵魂。就演奏技巧而言,“气息”也是放松的前提,而放松又是一切复杂的演奏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地运用气息呢?我认为学习中对于气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气息与句逗的关系,即乐句的单位划分。在适当的地方换气、呼吸,寻找出合适的气口。接着要解决气息控制与音乐表现的关系,音乐速度的急缓、音色的刚柔、力度的轻重等,都离不开气息的配合。就以琵琶曲的《大浪淘沙》为例,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全曲表现的情绪有愤恨、有无奈、有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欲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愿望、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第一个音re是双弹,弹奏之前先要有呼吸的感觉,手抬起自然落下时手指快速触弦,弹奏出第一个音,此时气息保持,抬手在弦的偏上位置压弦,弹出第二个音la,要求声音柔和,之后右臂带动手,像叹气一样随气息的呼出自然下落,在弦的正常位置弹奏第三个音do,表达了一种情绪。乐曲开始的三个音简单而有韵味,多由气息演奏的支撑来完成。接着音乐进入一种历经沧桑的叙述,语气比较深、比较重。如果单纯地按照谱面的指法做动作,没有气息的配合,音色将很难控制,其结果要么过轻、过虚;要么过重、过拙。语气的分寸感也不好拿捏,音乐情绪不容易把握,音乐内涵将难以表现。所以气息的运用在乐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的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急于求成的心理问题
在器乐初学过程中,我们会常常发现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盲目地想要求加快学习难度和进度,迫不及待地想在短时间内学到或达到难度很高的演奏水平,这样很可能适得其反,结果练出许多的毛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这样的心理,方法就是要学会耐心、慢练。
慢练就是在演奏者在练习一首曲子(乐曲或练习曲)的过程中采用了慢于曲子要求的节奏、速度所进行的演奏练习,慢练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要求来放慢演奏速度和放大演奏动作,以便更好地来观察演奏动态。通过放慢速度,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有效解决技巧问题和技术上的难点,并且可以强化练习中带有表演意义的演奏动作,使内心对音乐的感受,通过手指细腻而准确的把要演奏的音乐内容表现出来。
我觉得慢练就是一把解决这一心理与练习高难度技巧的金钥匙,不过很多人都不喜欢慢练,有的学生弹奏时节奏不稳,时快时慢,遇到容易的地方就往上“冲”,到稍微难一点的地方就弹不下去,或速度立刻慢了很多;所以慢练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听觉、视觉得到信息反馈后及时地纠正毛病,从技巧角度来说,确保技巧的规范和准确性,可以清晰地感受自身的力量在手臂及手的各个部分——大(小)臂,手腕以及各个手指关节的指尖的流动和运力的协调统一。一首乐曲熟练后,依然需要慢练,在慢练中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巩固演奏此曲的技巧,使自己的演奏更加细腻、精巧,更具感染力。
(二)表演紧张的心理问题
在器乐学习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并在很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在平日练习和课堂演奏有比较大的反差,在考试或者音乐会演奏时状态很不稳定,听的最多的就是“明明练得很熟练,怎么还是忘了啊?”“紧张的连手都不会动了”等等此类的感言,演奏技术得不到正常发挥,过于紧张,导致演奏中断和连连失误。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想除了多练、熟练乐曲之外,也别无更好的方法了。但练习是有技巧方法的,以下是我整理了几点比较有用的方法和大家分享,能够很好的缓解表演紧张。首先,搞清楚曲子的相关背景要素,如作者、年代、调性、节奏、的标记符号,做到了解作者、了解作品,把左右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正所谓是“知己知彼”。接下来的练习中,应该学着同时学习乐谱上的所有符号,并尽量表现,即使在一开始初学的时候,也要做到心里有数,因为双手弹奏不仅会产生旋律和节奏,更会让演奏者感受到和声和乐曲的的结构。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听多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了解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感受同一作品不同演奏者演奏的效果。第三,我认为在表演前要学会身体调整很有好处,自己可以深呼吸,调整自我内心节奏。通过呼吸节奏的调整来达到对自己思维进行调整的目的,也可以稳定自己的情绪。第四,在演出前进行有效的预演,一来可以使演奏者提前熟悉演奏场地,适应演奏时的环境;二来可以在预演时,邀请别人帮助提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是多给自己提供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多加锻炼。总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终归是要行之有效的多加练习的。
(三)学习进展停滞现象
器乐学习和其他技能学习一样,例如在琵琶技术形成的过程中,同学都会产生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停滞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学习缺乏热情,现有的同学因为经历了初学阶段的练习后,新鲜感消失,好心奇减退,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很快进入了停滞状态。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观摩倾听老师及名家的演奏,要结合理想为自己确定一个学习目标,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喜爱的作品。
另一种现象是学生练习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的,可能一段时间内虽然对某一技巧虽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但进展仍然缓慢,效率也比较低,进步不明显等。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对某些难度比较大的技巧要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反复琢磨,进行讨论,调动主动性,可以分解难度,趣味练习,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借助节拍器、录音工具、镜子等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培养耐心、进取求知的学习态度。总之,兴趣是求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美丽.论琵琶演奏中的气息与气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3).
[2]刘刚.琵琶演奏中的噪音问题[J].乐府新声, 2000(4).
[3]李晓鸣.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J].中国音乐教育,2004(3).
器乐学习 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自我调节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学会学习”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也指出, “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近年来人们在对“学会学习”的研究中认识到自我调节学习是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潜质的有效途径。而今“器乐学习热”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器乐学习练习过程相对比较枯燥, 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同时, 需要学习者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传统的器乐教学中“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只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探讨器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
2. 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和相关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 (self-regulated learning, 简称SRL) 的概念首先由Zimmerman提出, 他认为, SRL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Zimmerman将自我调节学习分为动机、方法、时间、表现、环境与社会六个维度[1]。自我调节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有:能够自己确立成就目标;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它们对学习的有效性;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即具有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2]。Carver则认为SRL是指一个减少理想和期望行为之间差距的反馈回路[3]。Zimmerman研究发现, 学生自我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性, 并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的分布, 准确率可达93%[4]。Erisson研究表明, 许多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 都有很多共同的社会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较强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5]。我国学者周国韬等的研究也表明,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6]。可见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个体有效学习, 获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
3. 器乐教学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
3.1 调动学习兴趣,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自我调节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有趣性。如在器乐学习的初级阶段, 许多学习者会感到好奇, 这时教师不要一直忙着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和指法, 可以先介绍乐器的历史背景、有趣的音乐典故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对乐器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2 良好的归因训练, 提高自我效能感。
Schunk认为有效的自我调节依赖学生是否做出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的归因[7]。如果学生对成功做出外控的归因,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低, 而如果将成功归为能力、努力和有效的策略, 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多地运用深加工认知策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策略[8]。Chunk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节学习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9]。当学生为自己设定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 并朝着目标努力时, 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 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器乐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采取弹性教学的方法。可以把“先讲后学”的教学顺序变为“先学后讲”, 每堂课下课时, 安排课堂练习的同时, 要求学生先预习下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乐曲, 让学生先自己钻研。这样既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还能使教师有较充裕的课余时间对指法的难点和乐曲的重点部分详加讲解和指导, 以及关注学生良好指法技巧和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3.3 明确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会影响自我调节学习。当学生认为学习是重要的、有价值、有意义时, 会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积极投入学习。成就目标理论将学习目的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两类。掌握目标是指学生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学习, 表现目标则指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能力或避免表现出低能力而学习。具有掌握目标的学生通常愿意付出努力, 运用各种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对学习进行深加工。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通常对学习进行表层加工, 并以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成功为荣[10]。当前器乐学习领域“考级风”盛行, 有些家长不了解艺术教育规律, 让孩子将考级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 潜意识似乎器乐学习中只有考级才能表明学习效果。殊不知这种速成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不少天资不错的学生学习半途而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技法学习与情感教育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步进行, 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器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 加强个人素养, 纠正“考级论英雄”的错误观点。教师教育学生把目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的子目标, 使之具体化, 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目标设置和学习计划应根据学生的资质和具体情况而定。对时间的管理也是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要了解自己, 如哪个时间段学习效率最高等。在估计学习任务所需时间的基础上, 灵活安排练琴时间。器乐学习练习最忌一曝十寒, 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是比较理想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将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同步进行。
4. 结语
总之,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对提高器乐学生的音乐才能和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近年来, 国内“器乐学习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器乐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 探讨在器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以提高器乐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器乐教学,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Zimmerman B J.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M]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1989:1-25.
[2]Zimmerman B J.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0, (2) :173-201.
[3]Carver C S, Scheier M F.A utonomy of self-regula-tion[J].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 (4) :284-288.
[4]Zimmerman, B.J., &Martinez-Pons, M.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student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614-628.
[5]Zimmerman, B.J.&Bonner, S.&Kovach, R著.姚梅林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38-60.
[6]周国韬.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5) .
[7]Schunk, D.H.Self-regu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at-tributions in academic settings.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1994:75-100.
[8]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335-453.
[9]Schunk, D.H..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1989:83-110.
器乐学习 篇10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指的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美国专家David对学习风格的研究是建立在其体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科尔布将学习风格划分为顺应型、发现型、同化型、集中型, 认为四种学习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国内学者谭顶良将学习风格分成两大类, 一类为生理性的, 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选择倾向、对学习时间的偏爱等;另一类是心理性的, 包括由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信息加工风格等组成的认知要素, 情感要素、抱负水平、焦虑程度等组成的情感要素, 意志、学习积极性等组成的意志品质要素。
二、学习风格差异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1.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将学习者划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类。其研究表明, 场独立者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 学习自主性强;而场依存者善于运用整体的知觉方式, 乐于在集体中学习以取得互相学习、互为启发的机会。在器乐教学中, 对于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可以采取分析教学、个别教学、演示等操作性教学。而对于场依存性的学生可采取集体教学、同学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监控学习等教学策略。此外, 沉思型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 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快速决定, 反应速度较快, 但易发生错误。针对冲动型学习者, 可以通过讲解音乐作品, 学习新的乐曲前先认真读谱, 这对克服冲动做出决定较为有效。
2. 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
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体验。我们主要就学习兴趣、内控型与外控型、焦虑水平三方面进行分析。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 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乐曲教学,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内控型的学生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由自身内部因素决定, 外控型学生则认为自身命运受运气、机遇和他人摆布。对内控型学生, 最好是采取个别教学,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学内容, 详细讲解, 及时赞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外控型学生对分数和成就比较敏感, 他们的学业成就发展弹性空间大。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演出类或者竞争类的活动, 鼓励他们取得好成绩。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自由选择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可分为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有些学生缺乏自信, 自我效能感较低, 遇到不熟悉的情境容易引发过敏性焦虑。面对过敏性焦虑者, 教师要注意选择难度相对偏低的学习任务, 安排学习计划时一定要循序渐进。赞扬、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3. 学习风格的意动要素
学习风格的意动要素主要指学生根据目标调节学习行为, 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具有高坚持性的学习者能够克服困难, 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坚持性较差的学生如果遇到挫折, 则容易灰心退缩。对低坚持性的学习者来说, 增强学习坚持性尤为重要。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养成每天坚持练琴的好习惯。在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 要监督学生认真实施学习计划。
三、结语
在器乐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实行因材施教。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 根据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全面、熟练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声乐”与“器乐” 篇11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十分喜爱音乐,甚至有不乏视音乐高于生命者。但是他们言必称的所谓“音乐”,其实只是“歌曲”而已。一些公众传媒也颇不专业,节目主持人称一首交响曲为“歌曲”、网站以“歌”来指代全部“音乐作品”者已司空见惯。“歌”与“曲”不分,已经不仅是名词概念的含混,其对艺术作品格调差异的无视,否认艺术欣赏的层次、规模与程度,已经触及到国民文化艺术欣赏水准的底线。
众所周知,人声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音乐——尽管自然界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同意这个说法。早期俄罗斯学派有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演奏者”(指演奏乐器的人)要像歌唱者“唱歌”一样具有流畅自然的“歌唱性”,而“唱歌者”的最高境界则是像“讲故事”那样清晰生动、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就人类而言,“人声”之美是优于“器乐”的,其旋律中所包含的情绪与逻辑也是任何“器乐”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必须指出,这只是“欣赏论”的观点,即从欣赏者(观众或听众)的角度而得出的结论;如果用“方法论”来考察,则会得出相反的结果。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大序》)。很显然,糅合了“言”与“歌”的“舞”、“蹈”,实则是以音乐为核心的高级的综合艺术——戏剧、歌剧或舞剧。
既然“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发明那么多的“器乐”?然“人声”虽美,却有诸多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制约了其向更高级的精神领域延伸,也为欣赏者更宽泛的意识形态的拓展所窠臼,无法取悦于高层面的情绪需求。
局限之一:音域狭窄。无论男声或女声,任何人的“有效音域”均不超过两个八度。我们所说的“有效音域”即指演唱中能够清晰可见、自然流畅的共鸣音区。一般而言,人的演唱分为三个区域,即“胸声区”(低音部分)、“混声区”(中音部分)以及“头声区”(高音部分)。低于“胸声区”或高于“头声区”,我们均视为“无效共鸣”。二个八度是人类体感最适宜的音区,却远远不是人类耳朵的极限,他们倾向于更大范围的、更加刺激的频响(很多家庭音响里的“低音炮”就很能说明这种倾向)。西洋乐器却能满足人类的这种奢求,因为绝大多数西洋乐器的音域都超过两个八度(“乐器之王”钢琴的音域超过七个八度)。
局限之二:音色单调。“人声”乃我们最熟知的声音,是人人都能够熟练利用的武器,因此不具备新奇感,容易遭致厌倦(宗教歌曲除外)。当我们歌唱时,除有完整的音乐旋律,还需有可供演唱的“歌词”。“歌词”不属于音乐,是“文学”中的一个门类。考虑到演唱者“咬字”的难度以及欣赏者耳朵的灵敏度,“歌词”不能过于书面化,尽量以“口语”为限。如此一来,那些极富文采的段落、佶屈聱牙的哲理以及别开生面的词句悉数被挡之门外,只剩下浅显通俗、千百年来反复组合的字与词,其“音色”之“丰富”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令人沮丧的是,加入了“歌词”的旋律(即“歌曲”)用文学的方法将歌曲的意境与内容表达得直白无误。换言之,音乐艺术原本抽象的属性被打破了,音乐意境中留待人们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被压缩了,音乐欣赏中独具个性的思维被“一元化”的语义涵盖了,相对于更高级、更复杂的艺术,这种“音色”也就失去了“丰富”的优势。
局限之三:缺乏和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世界上不会有人能够同时唱出两个以上的音。音乐艺术中“两个以上的音”(即“和声”)的同时响动是最基本的要求。组成音乐的所谓“六大要素”是音符、旋律、节奏、音色、和声(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响动称为“和弦”)以及曲式,由此可见“和声”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人声”之外,交响乐团里很多木管及铜管乐器自身亦“缺乏和声”,但却是“和声乐器”,亦即与其它乐器搭配而组成一个丰满的和声体系。而同样“缺乏和声”的“人声”则不是“和声乐器”,它惯常以“主角”的面目出现,反需要更多的“和声乐器”与之配合。一条严酷的“规律”是:“和声”越丰满,便越有机会成为“主奏”乐器;反之则较少有抛头露脸的机会——即便贵如“人声”者也不例外。
器乐学习 篇12
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其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自新课程开展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器乐入门教学如果课程没有设计好,教学没有组织好,学生会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能力差的学生会对器乐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成为教学中的阻力。如何在器乐入门教学中让所有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让器乐学习成为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台阶,这对课堂器乐教学来说是个大难题。因此,器乐入门教学是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关键期。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积累,注重提高学生对各类器乐曲的欣赏辨析能力,积极尝试让器乐进课堂,鼓励学生学会器乐演奏,让学生在吹拉弹奏中听、辨、赏,仿、演、创,逐步提升音乐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导器乐欣赏,强化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所谓音乐理解力,就是指个体对一段乐曲的感受和理解,以及由此生发的联想和想象等各种体验能力。作为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器乐演奏对于表现作品主题、激发情感共鸣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铿锵激昂的打击乐器,还是悠远深长的管弦演奏,会给听者不同的音乐体验,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教师应借助器乐欣赏这一主要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如在教学《鸭子拌嘴》这首中国民间打击乐曲时,我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认识的打击乐器,然后让大家听听这首曲子里有哪些打击乐器。同学们很快确定有钹、木鱼、锣等。然后,我逐个介绍这首乐曲中艺术家手中使用的乐器:小钹、水钹、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通过对乐器外形、音色、作用的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器乐欣赏的自觉意识,也让同学们在兴趣盎然中对中国民间打击乐曲有了初步认识。为加深对这首打击乐曲的理解,我把这首乐曲分为三段,请同学们分段欣赏,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同名故事”。第一部分:清晨,一群小鸭子摇摇摆摆出去散步,在池塘里快乐地游戏……第二部分:不好,它们怎么能为一点小事吵架呢?第三部分:大家认识错误,和好如初。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它、表达它呢?第一部分,我采用了体态律动的形式,让学生们演一演小鸭子摇摇摆摆散步的情景。第二部分,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控制拍手强弱,来表达吵架的过程,学生们模仿艺术家们的节奏和强弱,居然将吵架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第三部分,我采用歌词创编形式,“别生气呀别生气,给你吃呀给你吃!真好吃呀真好吃,谢谢你呀谢谢你!……”一节课下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又训练了学生对器乐音色的辨别力和想象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器乐欣赏的种子。
二、开展器乐训练,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器乐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形式。我常常将器乐教学有意无意地融入其他形式的教学训练中。如在音乐欣赏中,引导学生弄清楚乐曲的结构后,通过拍手、拍腿、敲击桌面等为乐曲伴奏;在唱歌教学中,编写、简化伴奏谱,请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乐器为演唱者伴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学习竖笛,为了激发学生的演奏热情,我每多教一个音,都会编一两个和这个音相关的小曲子,请同学们和我合奏,使学生们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在期末音乐测评中,我加入了器乐演奏考查,并且划分了两个等级,一是演奏《五月星》《小蜜蜂》等音乐教材中的曲目,通过的给予“达标”评价;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曲目,一经通过将给予“优秀”评价,并建议班主任将其评为“班级演奏之星”记入素质报告书。考核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后者。在学生演奏的过程中,我适时和大家交流,对学生的演奏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能根据歌曲的情绪控制吹奏的速度和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
三、参与器乐创作,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其独特的多元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艺术再创作的空间。特别是器乐演奏,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创作冲动。在教学中,我借助器乐教学,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如在三年级的竖笛教学中,每教完一个音,我都会请同学们自己随意创编四个小结以上的乐句,吹一吹,比一比谁的欢快,谁的抒情,谁的悲伤。渐渐地,学生们也掌握了一些小小的规律,如短促、跳跃的音更能够表现欢快的情绪,低沉、悠长的音更能表现悲伤的情绪……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将学过的喜欢的歌曲改编后用竖笛吹奏出来,说一说、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独特,更有新意。开展器乐演奏探究实践活动,我鼓励学生借助现有的条件,哪怕是把桌子、盆子作为“器乐”,创新演奏的组合形式,进行“翻版”演奏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收获这样或那样的惊喜。
四、组织器乐演奏,增强学生的协调合作力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不单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应在音乐实践中积极锻炼和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这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好角色定位,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开学初,经过了解,我所教的五年级班级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在校外学过乐器,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长期坚持下来。于是,我和学生们设下一个一学期之约,用自己学过的、熟悉的、擅长的乐器和同学们合作一首C大调的乐曲,如《剪羊毛》《茉莉花》等,同学们积极响应,弹古筝、拉二胡、吹竖笛、吹萨克斯、敲铃鼓、摇沙锤……在第一次的尝试中,各种乐器一哄而起,杂乱无章。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解决。经过讨论,大家知道了乐队演奏绝不能“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需要相互协调,步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于是,我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如民族乐器组、西洋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等,并在演奏中进行分工合作,自觉做到减少干扰;并对演奏的乐曲进行处理,让学生尝试编写合奏谱;推选和培养乐队指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都有了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