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灵魂

2024-09-25

课堂灵魂(精选12篇)

课堂灵魂 篇1

灵活开放的科学课堂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为了煽情而煽情, 为了展示而展示, 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性, 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在这些课堂上, 教师对“形式”的追求, 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 往往多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考虑。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科学课堂教学, 就是要删繁就简, 返璞归真, 追求朴素的课堂教学。

一、朴素课堂从现实生活契入

约翰·杜威曾经这样提到:“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课堂源于生活, 一个科学教师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课堂中留下经过自己剪切编辑的生活影子。这种“影子”如果不是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 就难免脱离“归真”。

我曾听一位老师在上《蜗牛》一课时这样导入:“老师今天早上在我们校园的花坛里, 拜访并邀请了一位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你们欢迎它吗?”然后老师拿出来蜗牛, 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我当时非常好奇, 校园里的花坛可以找到蜗牛吗?因为我在学校里从来没找到过。下课后, 我问了几个同学, 大家都说是在乡下或是爸爸妈妈帮忙找到的。我又问你们难道没有去学校花坛里找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去了!没有找到。我说那是为什么?是不细心?学生回答说:学校花坛里没有蜗牛, 而且前几天花坛还重新布置了。

看来事实是:蜗牛对于城区孩子来说确实少见。教师如果将生活强硬拽进课堂, 显然是违背现实生活。有心、有兴趣的孩子下课后, 肯定会对老师的话产生质疑, 老师讲的和他所遇到的不一样, 科学老师简直成了骗子。让生活融入课堂, 我们必须呈现给孩子们现在、现实的生活, 即对于孩子们来说, 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是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所经历、所体验的, 而不是经过打包带进课堂的生活, 只有这样实在、本真的生活融入的课堂, 才是孩子真正认可的课堂。

二、朴素课堂从知识本身着力

新课改理念的切入点, 更多地落在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方面。有时候, 我们科学老师, 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 淡化了知识的掌握。这样一来, 科学老师就会花心思在教学设计上, 极力增大授课内容的“艺术含量”,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安排了诸多的教学形式:魔术表演、视频播放、讨论互动、唱歌画画, 五花八门, 非常热闹, 令人应接不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被老师调动起来了, 但问题是: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 学生们要干什么呢?学生所好奇之处是否得到了满足呢?探究欲望是否得到了体验?所谓期望越大, 失落就越大, 一味刺激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动力, 却忽略给予学生知识内容, 不见得是好事。

三维目标中的科学知识目标, 应该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余文森教授指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而不是三种目标, 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科学课堂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 提出分目标, 但绝不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基础目标—科学知识, 才能在完整的体系中把握三维目标, 才不会走上偏激而奢华的道路。

三、朴素课堂从课堂整体简约

一堂完整科学探究课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每个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对每个环节的要求不同, 但不能过分强调某个环节。

我在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时, 曾经在导入环节下足功夫, 尝试把音乐课上的节拍器带人课堂, 用“两只老虎”的歌声将学生引入研究的内容, 并适时提出问题, 学生的情绪一下之就被吸引起来, 学生猜测时, 也是“小手如林”, 但随后, 课堂进入实验计划的设计, 由于刺激手段不够, 学生的情绪慢慢被动起来, 小手渐渐不见影踪。纵观整堂课, 自己觉得是虎头蛇尾;我也曾在总结拓展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那句“科学课没有句号!”

回忆自己的失误, 我认识到:科学课堂需要简约朴素的新课导入, 需要求真务实的教学手段、方法, 也需要简约有效的课堂延伸拓展。任何割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做法, 都得不偿失。科学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 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课堂。

科学课堂的朴素, 是一种理念, 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所谓:“无痕, 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的最好技巧是无技巧”。只有我们关注回归朴素的课堂, 感受着朴素的感受, 激动着朴素的激动, 才能真正的实行素质教育, 才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才能培养他们对自然世界产生真实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才能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

课堂灵魂 篇2

陕西省眉县金渠中学 杨少明

通过一年多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推进,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当堂展示的新课改理念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显然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和使用是课堂高效的第一突破口,而精心设计导学案的重点是问题的设置,即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有效性的。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问题范围和角度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有些问题不贴实际又难又偏,有些问题随意性大质量不高,更有些提问抽象、空洞、死板,有迷惑和禁锢学生思维的现象等等。可见一个教师不能有效提出问题,就不能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就很难有现代高效课堂。

一、为什么要精心设计提问?

大多数老师认为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的内容,只把提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关注“记忆性”或“复述性”提问,把提问变成了询问、甚至审问。提问不仅是评价学生、调控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功能是充分展开师生的思维并促进教学对话。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教学对话的问题,才是高效课堂所需要的,才是有效的提问。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获悉学生的种种错误理解。如果不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的思维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问力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他们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或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进一步调整或改进提问的内容、角度和形式,诱导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问能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该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有效的提问是课堂展示和当堂训练的生长点。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的:“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话来实现的。有效提问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一种自然、自发的探究行为。从而远离传统说教的满堂灌特性。

二、怎样提问更有效?

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真正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建构,从而生发更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提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也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逻辑性的问题设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以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而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的提问,需要老师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三、怎样建构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并不只是教师抛出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动态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有策略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和思考,才能构建课堂的有效提问。

1、鼓励学生提问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上,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提问。即使有学生的提问,可能被老师忽视,或者因为出乎老师的意料而轻描淡写的忽略掉。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要求课堂以生为本,“学、议、展、点、练”充溢课堂,强调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功能,因而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提问,是高效课堂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犹太人是世界上极富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教育观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犹太小孩在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么?”。因此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新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反映他们所关注的事情,教师可以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出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逐步意识到他们也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则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控制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暴露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回答进入学生的大脑,考虑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设法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把时间和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上。为了能娴熟地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思考,教师要通过内容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思维火花,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想法、心情,与他们心心相印。

3、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

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它还要尽量引导学生探究回答的理由,也就是当学生给出回答后,教师要继续追问他们以什么证据、理由或推论支持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深度追问能够帮助学生减少盲目回答的消极心态,诱导学生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回答,教师都要努力让学生自己给予证明,而不应该仅仅质疑不对的或有分歧的答案。在给出证明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以往的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学生也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可能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运用答案、问题并给予即时反馈

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能够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恰当的反馈或指导,使学生趋向真正的理解。如果老师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联系,则可以学生的回答来展开教学。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关注,就会更有兴致地投入自己的学习。

5、给予等待时间

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模糊、冲突、迟缓的想法,或者陷入等待的时刻。此时,老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发言不积极。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如果我们期望学生给出理由充分的回答,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一旦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意识到回答问题是一种责任。

化学课堂效率之灵魂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积极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目标在各个不同的基础教育阶段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像笔者所工作的条件较差的农村初中,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一般就只有一人,很少有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学生化学基础也薄弱,而初中化学知识点多,规律性不强,记忆的内容较多,但课堂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教学

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学生可能因为化学实验而兴趣高涨,但随着元素符号、离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如果此时老师不注意教学方法,课堂内容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可能会出现分化,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很“烦”,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将大大下降。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容新奇,讲课生动,组织活动形式多样,引人入胜,容易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化学实验,多设置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可因材施教,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化学活动,促进应用,可以成立化学学习和探究活动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讲解CuSO4的用途时,可针对农村中果树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配制简便适用的波尔多液……在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教师可将这些知识分散学习,采用找座位、化学用语竞赛、化学口诀、歌谣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元素符号的记忆,可用口诀“O是氧,C是碳,S是硫,N是氮……”来记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

(一)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化学课本中的知识,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怎样除去茶壶中的水垢”“怎样鉴别黄金和黄铜”“如何判断土壤的酸碱性”等等,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有用,这样,学生就很愿意主动参与教学。

(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学生如果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学生的自尊心及上进心,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纠正。当然,反馈学习效果应当越及时越好,每天布置的作业,老师都应及时批改,每单元结束应及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查漏补缺,激励他们后期努力学习。

三、教学上应分层次进行

一个班的学生受智力、学习基础、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而情况各异。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较强,而学困生总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越差越不想学。所以,教师要培养不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基础知识内容时,为学困生提供思考、回答问题,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课内练习时,多让学困生台表演,当学困生回答不全面或在板演中出现问题时,由中、上等成绩的学生进行补充。在课堂练习中,更要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设计不同要求、深浅各异的练习题,这样,使各类学生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关爱学生,沟通情感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启发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情方面与老师亲密无间,在心理上就欢迎老师提问自己,也乐于参与,勇于表现自己。但是,如果学生对老师在某方面有意见,反感情绪强烈等,这些往往会移情于课堂,从而也就导致学习该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多接触、多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个性,询问他们的爱好,参与学生的班团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教师与學生间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能间接地培养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尽量培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那就要教师从多方面来考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各方面来调动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瞧文龙.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寻找新课堂的灵魂 篇4

由此让我想到了新课堂的创建。一年来, 邯郸的“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如火如荼, 以打造魅力课堂、激情课堂、快乐课堂、高效课堂为目标的新课堂热潮迎面而来, 学案导学, 先学后教, 小组合作, 班级展示, 老师少教甚至不教, 学生主动学习, 许多学校都总结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等等, 在冀南大地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校本革命的序幕, 可见局领导的远见和决心。

在新课堂急行军的征程中, 我们是不是走的太匆忙, 是否也需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想一想此行的目的?不解决这个问题, 再详尽的导学案, 再热闹的小组讨论, 再精彩的班级展示都只是载体和形式上的东西, 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是否真正解决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看来, 新课堂已进入深水区, 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 很可能就会因为出现的问题而止步不前, 甚至还可能重蹈覆辙。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堂形式的转变, 不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还是为了知识点和分数的问题, 这种改革是走不远的。特别是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课堂后, 是让学生在“根本处”真正自主, 还是用一些固定的书面安排去束缚学生的问题, 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最近, 有幸到广州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国“生本教育”研修班, 走访了三所学校, 观摩了7节课, 聆听了专家、校长和教师的三场专题报告, 参加了一次学科分组研讨, 此行感受颇深, 暮然回首, 豁然发现———“生本教育”理论才是支撑新课堂的灵魂。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学情不同, 方法不同, 用生本教育的特色化和校本化, 造就了万紫千红的实验校。“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 彻底解决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 用充满活力的简单方式取代了严苛繁杂的课堂设计, 以激扬生命的方式进入可以持续发展的课堂, 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理论支撑和教育境界吗?

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是新课堂改革中绕不过去的、必须具有的根本观念。虽然我们的课堂学生“动”起来了,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动的多, “神”动的少。事实上, 我们的课堂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短期指标的影响, 主要包括分数指标, 体现为课堂要完成的知识点、题型系列;本本指标, 体现为课本内容的僵化处理和进度指标;教者意志的任务指标, 表现为细密的教学流程和环节设计。正是这些功利的短期指标在或多或少地制约和影响着新课堂的前行的步伐和高度。为了邯郸教育的发展, 我们只有把追求短期指标的课堂坚决地转变为追求人的发展的课堂, 把控制生命的教学坚决地转变为激扬生命的教学, 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坚决地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那么邯郸新课堂的改革一定会走的更远, 飞的更高。

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我们站在小苗边上, 看着那些自己就会生长的小苗, 对自己说:比起学生能做的事情来, 我们需做和可做的并不多”。新课堂的成功, 需要我们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 犹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土地交给农民一样。而面对学生的学习, 我们急不得, 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即“读和做、缓说破”, “先成长、后成绩”, “素质好、何愁考”。

只有从这样的思维出发, 真正有意义的新课堂改革才会来临。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5

摘 要: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心境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 灵魂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义务教育课标的理念之一。所谓让学生主动发展,即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地、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十分激动,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学得认真,读得情深,效果好。

(二)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并做好记录,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展示活动照片,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参与心理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表演后,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授课教师利用道具,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诗、吟诵(《采莲曲》《西洲曲》)、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浮水面,傍晚花合,沉入水中,花蕊复瓣白色,花芯金黄色,白里衬黄,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夜间含苞躲进水中,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莲,廉谐音;如今,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 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在合作探究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有学生的开心答题,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学生非常投入,笑声不断,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注重合作,从而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产生兴奋点,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乐于参与创造,形成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心境不好,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6

【关键词】课堂;情感;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情,能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泉水流进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大凡出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和体验,一定会深深地刻在人的心灵中。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情感自由流淌。

一、冶情——打开情感的大门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语文是美丽的,它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盈着真挚的情感,闪耀着创新的火花。这些美好的东西,只有在情感的陶冶下,才能如丝丝春雨,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一)巧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二)以情代教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提炼,展示文本中的情感内容。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通过句段的赏析,用自己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

(三)拨动情弦

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方式,能使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实践证明,美读可以从多种感官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要通过美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学生想中悟情,听中入情,读中动情,感中生情,用真情与文本对话。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最后一课》一文,当我以时而悲痛、低沉,时而激扬、铿锵的语调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

(四)牵人情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入情入境是最主要的。引导学生注情于物,移情于境,使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二、传情——奠定情感的基石

(一)在文本对话中传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文本是个密林,包罗了世间千般情,万般爱。教师要一遍一遍细读文本,了解文中人、事、景所包蕴的情感,研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透析文本情感的源头,让感人的浪花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情感。

(二)在温情脉脉中传情

课堂离不开提问、回答,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脑、动口,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诱导、评价十分重要。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之后,要即时给予激励性语言。“开始就读得这么好,不简单!”“你的读让课文活起来了”“你也能带老师这样美美读一遍吗?”这样的语言吸引了每一位学生,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真正形成了师生和谐、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当然会其乐融融,受到情感熏陶,得到进步。

(三)在角色互换中传情

语文课堂的情感训练,应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为激发学生情感,我精心安排了表演剧本的训练形式,要求学生丢开书本,把人物语言创造性地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并恰当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同学们特别喜欢包公这个角色,兴致高昂,表演十分投入,观众也全神贯注,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评价,效果更好。

三、融情——升华情感的雨露

融情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前面的教学内容以及前面的情感教学运用效果加以检验的一种手段。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份真诚的帮助,无不蕴含着无言的爱,把情融入文本,把情融入作者,把情融入学生,把情融入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教学很多课文时,我用情融入背诵,一下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进了祖国优秀文化和壮丽山水的梦境中。整课堂,学生群情激愤,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都以情感贯穿始终,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他们成为健康的、有丰富情感的人。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用自身的光芒照亮学生。其实,课堂上用心投入了,心中有文本,有学生,有情愫,就自然会与情共舞。让我们在课堂中真正美在情感教学,乐在情感教学,让情感为语文课堂扬帆护航!

灵动的课堂 舞动的灵魂 篇7

一、引领归谬, 拨正方向

一次县级公开课, 我执教《秦兵马佣》一课, 当我让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的感受时, 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仅是在为自己建造陵墓, 而且也是为我们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我微笑着、耐心等待这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向全班学生问道:“秦始皇建如此华丽的陵墓是为谁建的?请你想象一下, 为建陵墓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又有多少人送了性命?”学生讨论后一下子就明白了秦始皇建陵墓完全为了自己, 是劳民伤财且害人的事, 该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由于受学生思维局限性的制约, 学生的这种感悟脱离文本主旨, 它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拨乱反正, 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给予不恰当的欣赏, 也不能因此而大力批评学生, 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而是用“建陵墓是为谁的”这一出发点激励学生从当时的具体情境思考,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达到水到渠成地明辨是非,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为公为私”的正确方向, 对文本的理解、作者的原意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回归文本, 深入感悟

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教学《师恩难忘》一课,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津津有味地读着小诗, 娓娓动听地讲着故事:“有一个小孩子, 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有几个学生还饶有兴致地比划着动作, 仿佛自己也沉醉在田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了。这时, 有一位女生手高高举起, 又放下, 再举起。教师看到后, 悄悄地走到她身边, 问她有什么事。那个同学迟疑了一会儿, 站了起来, 说:“我有一个问题。”教师示意大家安静, 请那位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文的题目是《师恩难忘》, 可重点写的是教师的一堂语文课, 第五自然段写的都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内容, 我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略写, 重点部分应是老师和我交往及老师对我的恩情。”经她这么一说, 随即又有几人附和。

这时听课教师一片愕然, 都为这位教师捏一把汗。只见这位教师迟疑了片刻 (数秒) , 随即对大家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道理, 得到了一些同学的支持。”接着教师又说:“刚才这位女同学能够向大作家的作品提出质疑, 我们应为她的勇气鼓掌。”师生鼓掌过后, 教师接着引导:“大作家写的作品选作语文课文, 那肯定是得到了编委们的一致赞同的。下面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 再次回到课文, 找一找课文中你认为能体现师恩难忘的部分, 读一读, 准备发表你的看法。”

再读后, 学生又纷纷发言。

生1:“老师给我们上课就是对我们有恩情啊!”

生2:“田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引领我走上文学的道路, 这就是老师对我一生的恩情。”

生3:“田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 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吸引了我。他的课太生动了, 这就是师恩情。”

评析:案例中学生由于起初未能全面把握课文的有关内容而生成不全面的认识, 教师果断地让学生回归文本, 通过研读课文, 把握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让感悟从肤浅、偏狭走向正确、深入。

三、体验情境, 感悟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 体验是学习主体 (学生) 与客体 (文本) 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 是情绪、感受、理解、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体验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种理想境界, 是感悟人物和作者心境的有效途径, 是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叶澜教授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 因此, 教育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 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 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入境想象或换位思考”等途径来体验文本所创造的情境, 体验人物、作者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 与人物、作者展开心与心的接触, 情与情的交融, 从而理解文本的丰富意蕴, 感悟文本的人文思想。

在一次全县小学校长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 我听到一节课, 这位校长执教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当教师在教完这首诗, 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 一位学生的发现让所有听课教师眼前一亮, 他说, “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教师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 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 用粉笔把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圈起来, 组成了“千万孤独”四个字, 这使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热烈的掌声。教师及时评价:“你已经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内心, 你是他的知音啊!”

激发兴趣——音乐课堂的灵魂 篇8

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宽松、自由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一、引进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初中阶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 很多同学都羞于上台表演, 有的即使是心里很想上台表演, 可因无法完整的唱好一首歌又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不自信。这样, 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原本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好奇与热爱, 却因羞于表达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压抑沉闷;并且在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大环境下, 作为青少年, 这种想唱而不敢唱、唱不好的尴尬与痛苦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课堂上安排多种不同类型的竞赛环节, 想方设法降低参加的难度,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则不失为有效之举。

二、深化课堂内容, 扩大教学的信息含量

初中阶段音乐课主要任务应该是丰富学生的音乐积累, 这就要求老师每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信息, 每节课教师都要有一个教学定位:这节课要给学生传达怎样的音乐信息!很显然, 拘泥于课本的内容设计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通过一节课的交流, 使学生的听闻扩大到最大化, 使学生原本浅幼苍白的心灵变得滋润丰盈, 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发挥教师魅力, 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

首先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示范和表演, 不但给学生以直接、直观的印象, 更要用生动的表演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美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如果能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给学生树立起人生模仿的榜样, 那才是真正合格的音乐教师。

其次, 情感魅力也是教师魅力的重要体现。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 没有情感的艺术是空洞乏味乃至僵死的。音乐教学要成为一种迷人的艺术享受, 使每堂课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 教师就必须以情感魅力去从内心征服学生。

情感魅力表现在课堂上,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真诚的笑容, 要有演员一样丰富感人的表情。如果音乐教师总是面无表情的平铺直叙, 呆板唱奏与说教, 又有哪个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捱时间?如果那样的话, 你所设计的一切形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情感魅力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言行合一、情趣高雅、品德高尚的人。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 凡是教师让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就要变成自身切实的行动。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篇9

一、让小学生爱“读”

如果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喻为电脑编程,读即信息的输入,写即信息的输出,思则是编程的过程。在三个步骤中,读最为关键,没有信息的输入,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小学生爱读和会读。诚然,在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习惯用设计导语等很多形式来吸引小学生注意,但无论导语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开展,都要为小学生的语文课堂预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朗读,对课文中各类语言信息进行感知、读通、读懂。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鼓励他们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去自由朗读,只要大声朗读就可以,朗读快的学生尽量多读;也可以让小学生有选择性地读,在某一点上着力,让他们在课文中选出其中某一段自己认为精彩的、喜欢的甚至是自己感觉读得最棒的进行全班朗读,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选择和怎样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点面结合的接段朗读。受 课堂时间 与空间限 制 ,“朗读表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进行接段朗读,即某一学生先读第一段,然后另外一个同学接着读第二段,以此类推,到课文即将结束时,提醒还没有读过的学生抓紧机会,这样一般较长的课文学生们都有机会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灵活有趣,非常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朗读。

二、让小学生会“写”

“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思想,激发情感,累积文字和语言,最后运用这些文字和语言去“说”和“写”。因此,“读”是为渗透“写”而做的铺垫,“写”则是“读”的直接体现。相对于“说”而言,“写”更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怎样让学生会写,写好?一是可以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说桂花开到茂盛之时,“不说香飘十里……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的句子,这里出现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式“不说……没有不……”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并不多见,而且双重否定句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他们在写作中很少用到,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双重否定所起到的强调肯定的作用,让他们进行仿写很有必要。有的学生就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海上霞光美极了,不说光芒万丈,周围的岩石、沙滩、茅屋,没有不笼罩在它美丽光辉之下的。”除了仿写训练,还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参照让学生续写或者是改写。就好像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古诗词有着深刻内涵,旨远言近,如果引导小学生将古诗词以现代记叙文的形式进行改写,不啻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一个最佳途径。如柳宗元的《江雪》,就可以让小学生在对诗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进行理解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联想将其进行改写。另外,一些课文是选自某名著的某个章节,虽然课文结束了但情节还在继续,这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作为课文内容的一个延伸。

三、让小学生勤“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特别指出,要让小学生在阅读与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怎样将读、写、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考”贯穿读写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来激活小学生思维。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在让学生略读完课文之后,提出问题:“在天鹅的故事背后体现出了一种勇敢与团结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让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们再次进行精读,从而探究和发现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当小学生们再次诵读课文时,一种崇高的情感在读书声中缓缓流淌。而只有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时,这种知识才会更加深刻,在之后他们的写作之中才会运用得更加得当与娴熟。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10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 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 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 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 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 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 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 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 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 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 十分激动, 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 学得认真, 读得情深, 效果好。

(二) 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 教《中国石拱桥》时, 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 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 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 并做好记录, 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 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 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 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 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 展示活动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 参与心理得到满足,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 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 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全身心投入、表演后, 学生兴致很高, 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 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 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 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 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 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 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 授课教师利用道具, 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 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 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 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 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 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 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 往往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被动接受, 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 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 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 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 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诗、吟诵 (《采莲曲》《西洲曲》) 、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 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 浮水面, 傍晚花合, 沉入水中, 花蕊复瓣白色, 花芯金黄色, 白里衬黄, 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 夜间含苞躲进水中, 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 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 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 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 东宫官受冷遇, 薛令之愤懑不平, 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 感念昔日师生之谊, 旨召薛令之入朝, 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 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 水为“廉水”, 岭为“廉岭”。莲, 廉谐音;如今, 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 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

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 准备充分, 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 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 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 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生互动, 学生发言踊跃, 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 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 有学生的开心答题, 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 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 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 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 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 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 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 学生非常投入, 笑声不断, 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 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 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 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 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绘画、建筑、雕塑等) 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 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 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 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 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 又注重合作, 从而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 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 产生兴奋点, 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 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乐于参与创造, 形成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 心境不好, 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 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 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鼓励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鼓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句赞赏的话, 一个微笑, 一个亲切的手势, 一道关注的目光等, 都会使学生感觉比喝了蜂蜜还甜, 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的内心会为之震动, 这就成了他 (她) 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摘要: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 注意心境的培养。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篇11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突出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

1.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孔子游春》中,孔子与弟子在泗水河边,讨论水的品性,水“善施教化”后有一个省略号,我启发学生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静思后回答:“水若满则溢,它好像知足常乐,启示我们不能贪得无厌。有的学生说:“水小可成滴,大可成海。它好像有气量,启示我们要心胸宽广。”有的学生说:“水或深或浅,清澈透明,它好像很纯洁,启示我们要冰清玉洁。”通过引导学生识水到话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莫泊桑拜师》,福楼拜前几次都有意考验莫泊桑。我请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生问:“为什么后来福楼拜要主动告诉莫泊桑怎样观察?”有的学生说:“莫泊桑那么急于求成,怎能耐心细致地观察马车呢?”有的说:“福楼拜原想点拨一下莫泊桑,假如他能明白,那就最好。现在居然不能彻底明白,那就告诉你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我请学生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学生说:“‘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这句话我感受到了天游峰很高、很险。”我说:“那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那更高、更险的天游峰上去呢?”指名读,我说:“你的朗读似乎只把我们带到了六百多级台阶后,就急着把我们往山下领,无限风光在险峰呀!谁再读得更险一些呢?”有学生读:“游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半途而返,这让我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而险。”

4.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中,我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雪松“弯曲”“反弹”和不屈不挠生长的有关语句谈谈感悟,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雪松的“弯曲”和“反弹”的品性,让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引导学生联系阅读过的名人故事,看见过的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自己的故事……用具体的人和事真切地感悟这段话的含义。

二、教师要注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1.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和交流,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地干预。

例如,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他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要适时地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会等待,理解学生

面对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学会等待,等待儿童完成内在成长不去打扰其破茧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最后要学会唤醒。等待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强制灌输,拔苗助长,而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重在唤醒。“唤醒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达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黄氏学校

让主题探究成为历史课堂的灵魂 篇12

关键词:历史课堂,主题探究,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主题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与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

一、主题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主题探究的模式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主题探究使得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系统。主题探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落实“主题探究”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教学的主题探究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注重让学生了解史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侧重点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生成,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联系密切。而历史课堂主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感悟历史的 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过程。如果探究活动没有主题,历史课堂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则是“无帅之兵”。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以主题探究的模式进行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主题探究,将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升华教学内容,让主题探究成为历史课的灵魂。

二、主题探究的实施方略

要使主题探究具有高效性,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主题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 容,否则探究 没有意义。所探究的主题要贯穿史实,是教学的 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主题探究是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却不能脱离教材、背离历史教学的主旨,否则将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例如,高中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中《辛亥革命》一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对基本的史实已经了解,如果教师仍然按照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教学,学生难免失去兴趣。所以在设计教案时,笔者确定了探究主题———选择 的智慧。通过 革命者在 危机下的选择、博弈中的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成效三个步骤进行探究。危机下的选 择———将辛亥革 命背景从 另一个角 度去解读;博弈中的选择———讲述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颁布的始末;选择后的成效———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整个主题设计都是源于课文中的基本史实,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对“选择的智慧”的思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而且体会到资产阶级在实现“共和梦”的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智慧。

其次,主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 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单纯讲述历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对那些能够产生心灵共鸣、与他们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的知识更感兴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学习基本的史实,对历史有 了大致的 了解。在主题 探究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将事倍功半。而如果主题的设计从现实出发,将历史感与现实感进行有机结合,以古鉴今,贴近学生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探 究主题“选择 的智慧”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一生中要面临很多的 选择,正在上课中学生精神状态不佳,特别想睡觉,但是课程内容又很重要,该怎样选择?高考结束后,志愿该如何选择?大学毕业后,工作该如何选择?……学生围绕“选择”这个探究主题,探究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这样的探究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性会更高些。

主题探究要与培 养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 观结合起来,主题的设计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一篇:物流保险现状分析下一篇:AGC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