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作用

2024-09-03

灵魂作用(共7篇)

灵魂作用 篇1

人类的音乐是世界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欢乐的源泉,是心灵的绽放。一段美丽动人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身体感到舒畅,精神的爽朗。音乐对身体的药理作用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音乐治疗概念是:利用一切音乐形式如人的歌声、乐器演奏等各种形式的声音,使心理或身体有疾病的人,得到治疗的效果。

世界上音乐治疗的起源是在美国,开始是在二十世纪中期,在二战期间的美国军队医院中,由于战时环境恶劣,伤残战士的死亡率很高.有的医生开始为受伤的战士播放音乐,以驱散医院死亡恐怖的空气,结果伤员的情绪改变了,随之伤口感染率减少,死亡率降低,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战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直至有专业音乐家和心理学家介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音乐治疗学》。我国的音乐治疗是一九八〇年美国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介绍到我国,在以后的几年里,北京大学、沈阳一家部队医院、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等相继开展有关音乐治疗的活动并与专业人员合作,开展了对老年抑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参与性音乐治疗。一九八九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一九九五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世界音乐联合会。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已陆续培养出音乐治疗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由此可以看到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

音乐的信号是多层次的,它刺激人体的机制是物理性的,人通过听觉器官,传入中枢,作用于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使神经系统和全身内脏及血管协调地运动,提高全身组织的生理活动机能。经科学实验证实,和谐的音乐能使人的皮肤电阻和肌张力适当,呼吸频率和谐,心跳协调,胃肠及消化液分泌良好。假如使用一些噪音,则起到反的作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音乐对人的大脑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脑发育;对老年人进行音乐训练,以延缓脑衰退。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美国temple大学教授布鲁西亚K Bruscia,《定义音乐治疗》1 9 8 9)音乐治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个体治疗主要是根据求治者的需要,针对求治者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睡眠障碍、有强烈的内心冲突等,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疗法、音乐系统脱敏法、Glm音乐想象等音乐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集体音乐治疗有很强的效力。它促进了来访者表现自己,与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集体意识和现实感觉。在集体音乐活动时,求治者不仅可以通过语言相互交谈,还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交流内心的体验。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求治者不仅可以尽情宣泄以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同时由于音乐本身结构上的次序要求,集体中每个人表演必须相互配合,使求治者更需要自我控制,以协调自己的行为,达到和谐。这会让他们意识社会约束,以起到积极作用。常用治疗方法有,歌曲有序记忆法、击鼓疗法、奥尔夫即兴创作法、音乐心理剧等疗法。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极其丰富的想象,而想象也是重要的心理过程,一首平静的乐曲,有的人可能想象为银色的月光,也有的人可能想象为虔诚的祈祷,但对一个正常人来说,绝不会把它想象为万马奔腾或战火纷飞的场面。讲述GIM疗法,这是目前被认为美国最高音乐治疗技术,实施时由治疗师诱导求治者进入放松状态,在特别编制的音乐背景下产生想象,想象中出现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象征意义,常与病人潜意识中的矛盾有关,在听音乐中引导求治者诉说产生的想象,音乐结束后与求治者讨论想象内容的意义。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音乐为人们提供自我表现和情感发泄的机会,这些又都是人的正常需要,这些需要必需得以满足,同时,也能满足个人的审美经验。音乐作为交流工具,这是人们共知的,人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需要,人的智力发育和认知都离不开与周围世界的交流,由于交流障碍,病人处于封闭的情况下,情绪更加恶化,使原有的疾病更为加重,音乐虽不象语言那样表达事件的具体内容,但它是表达情感的深刻和细腻程度,甚至难以用语言复述。因此,音乐治疗中的音乐活动或音乐体验能够帮肋那些情惑剥夺、孤独、退缩或逃避社会接触的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使那些有过音乐经验的人获得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由于音乐具有探索和发现内心深处的奥秘或自我的作用,音乐活动便可以帮助表演者获得自我认知,同时通过集体表演还可以获得对他人的了解,因为音乐表演需要掌握一定的表现技巧,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律,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行为符和社会认可的方式,这些要求会帮助表演者发现自己和别人。音乐表演如果缺少自我认知的能力,它就很难进行,因此音乐的这种自我认知作用,对有心理障碍者,从无意识状态恢复到意识状态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各种东西都有其基本构成单位,元素由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分子,生物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细胞,音乐与之类似,也有自己的“原子”或“细胞”,这就是乐音。乐音指比较和谐和悦耳的声音,它原本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们走进森林,会听到莺啼燕啭、百鸟合鸣;人们走到水边,会听到流水潺潺,浪花飞溅;人们走进山涧洞穴,敲击那洁白的钟乳石柱,会听到叮咚之声在空穴中回响。苏东坡在他的《石钟山记》中记载了这种大自然中的乐音。这石钟山下有许多‘石穴罅’(xià,缝隙)水扬起激波,就会激起如钟鼓一样的乐声。在两山之间、将入港口处,则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时,也会发出“窾(kuǎn)坎镗(tang)嗒”的钟鼓声,苏轼把这些自然乐音与周景王时所铸的无射钟和魏献子的歌镜相比拟,足见其乐声之动听无独有偶,在突尼斯有一眼泉,被称作“音乐泉”,音乐泉流出之处和石钟山的地貌非常相似,那里也有一座空心岩,水流过这里会被分成千百条细流,细流间相互撞击和鸣,发出千变万化的音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或者在不同的心境下,选听不同的音乐,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一点也是产生音乐疗法的根源。但真正地把音乐治疗应用于临床上,却经过了一个坎坷的过程。古代埃及人认为,疾病不管是感觉到的,还是没有感觉到的,它都是由神所给予的作为罪孽或违反规则的刑罚,因此,在治疗时要一面摆设供品,一面还要由演奏家演奏音乐以达到平息神的愤怒的作用。在希腊时代,音乐疗法被认为是“把灵魂作为媒介来给予肉体以影响的一种心理疗法”。音乐疗法要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由于当时对于疾病的医学治疗方法还非常贫乏,所以使用音乐进行治疗与宗教相结合被普及(特别是作为精神方面的治疗方法)。音乐治疗不仅被医生,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们所研究和实践着,并被确认作为医疗中的辅助治疗手段。

目前,音乐治疗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时期,这几门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边缘科学”,还需众多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们不懈努力。虽然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但还缺少广泛的社会性认识和普及工作,借用《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的话:“无论中西,每一种音乐治疗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只要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值得重视,都应当得到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学习、借鉴、继承与发展,从而建立起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适应中国人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治疗学派,这才是中国音乐治疗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灵魂作用 篇2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不会静静地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看看书,写写笔记;也忘记了多久没和一个深刻有趣的朋友谈史论经、品茗论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有事没事翻着手机。看朋友圈里,朋友们的旅行;看综艺节目里,明星们的欢喜;看抖音里,人们做着无聊的游戏,还乐此不疲。而那些需要细细看细细揣摩的书籍,我只会在懒人听书上听听……

多么轻巧的手机,多么便捷的App,竟在不知不觉中,放逐我的灵魂,控制我的肉体,让我在安逸和享乐里渐渐迷失了自己。在这深沉的夜里,在这无眠的夜里,再度审视自己才一阵嘘嘘后怕,我的灵魂正在死去……

仔细的聆听,仿佛心灵的深处有个不甘声音在轻轻呢喃:“我不想就这么死去,死在这三十来岁,如日当空的年纪。

我要挣脱深渊,我要重发生机,我要做回自己。”

用灵魂阅读提升灵魂写作 篇3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界,作文教学到底离写作的真谛有多远,离学生的心灵有多远,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成为语文教师心头的痛。

在笔者看来,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流弊:

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设置人为的藩篱,未能打通二者的经脉。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完全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教授一篇阅读课文时只是象征性地罗列其“写作特色”,而不注意从写作的角度谈阅读的方法,或从写作的角度谈如何阅读。传统观点没有认识到作文和阅读实则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是心源一体、经脉互通的,而将二者的教学割裂开来,使其油水分离,这是完全违背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规律的,必将使教学低效化,并最终走人死胡同。

对课外阅读认识的偏狭制约了它对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的发挥。热衷于让学生读时文选粹、心灵鸡汤、读者文摘一类的快餐式文章是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制胜”的法宝,而实际上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思维和情感陷于低幼化,作文日趋肤浅和程式化,对学生作文水平乃至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致命而可怕的制约作用,这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作文教学方法的单调死板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甚至出现写作心理障碍。一些语文教师长期把作文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地位,采取炒冷饭(写与评拉距太长)、“以写代讲”(实则是只写不讲)、堆砌写作技巧等陈旧低效的教法,甚至有的教师对作文教学有敷衍心理。如此一来学生厌倦、厌恶、厌弃作文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殊不知,作文教学和作文写作的关键之一,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心理需求而进行刻板的技巧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的步伐相对滞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储备相对不足。

因此,作文教学急需更新观念,以上种种瘤疾必须根除,必须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当下作文教学吹一股新鲜空气,哪怕是一缕清风,能在死水中漾起微澜也好。

二,“美文赏读法”的核心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美文赏读是对“写作困难”的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对作文教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所谓“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就是在作文教学现场(课堂),师生就文质兼美的高品位美文(尤其是名家美文)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当堂研读、品悟。让学生深入把握美文的思想内容,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摄取其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以此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实质性影响。

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文赏读法”的实质是深入学生的灵魂,从内质人手解决内质问题,这无疑是最科学、最有效的。

现场赏读美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可低估。赏读美文,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包括素材、语言、写作方法的积累,还可以诱发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丰腴其灵魂,提升其认识,这是“美文赏读法”的核心价值之一。而当前大多数中学生作文缺乏的恰恰是高品位的情趣和理趣,需要给他们一个提升自己的契机和扶手。

“美文赏读法”更重要的核心价值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情绪思维”。所谓情绪思维,“是一种以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学生写作灵感的触媒。现场赏读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阅读美文的效度,唤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激情,让学生对美文有更深人、直接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体制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心理,一切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

可以说。一次成功的美文赏读课,对学生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灵感的呼唤。

三,“美文赏读法”的实施方法

那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美文赏读作文教学法呢?

毫无疑问,选好“美文”是实施“美文赏读法”的前提。这里的“美”包括文质两个方面,也包含高品位的因素。只有高品位的美文才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艺术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指定一些中国当代名家散文作品和外国散文家的作品,以供学生在课堂和课外作深度阅读,包括中国大陆的鲍鹏山、刘亮程、余秋雨、贾平凹、毕淑敏、季羡林、周国平、汪曾祺、张中行,港台的董桥、余光中、张晓风、席慕蓉、林清玄、龙应台、柏杨以及外国的帕斯卡尔、蒙田、培根、梭罗、爱默生、纪伯伦等。

一篇美文可以精心选定一个赏读的切入口,无需面面俱到。关键是让学生感悟深、有所得,情动心动手欲动。下面以笔者的一堂“美文赏读”公开课(课题:品读培根的散文《论美》)为例,谈谈“美文赏读法”的操作步骤。

文章不长,不妨先摘录如下: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一步,品读涵咏

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品味涵咏,包括学生个别朗读、自由朗读等不同方式,播放朗读音频以营造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内涵和魅力,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这一步至关重要,是赏读的基础。

第二步,点拨交流

提出几个既有引导性又有自由度的问题:

(1)你对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你对培根关于“美”的观点作何评价?

(3)谈谈你对于“美”这个话题的看法。

让学生先相互交流,再上台分享。学生全身心沉入文中,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所及,对文章品赏十分深透,令我十分感佩。课堂上不时出现几位同学热烈辩论的情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得到自由发挥。

第三步,写感体悟

让学生把对文章最深的感受、最值得借鉴的方面、最让自己心动的文字以及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感悟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以进一步加深体悟。培根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人以动人的美感,其超人的智慧,给理智以启迪,给灵魂以熏陶,学生受益匪浅,不少学生写下了深刻感受和评价。

灵魂作用 篇4

关键词:爱情悲剧,舞蹈,主题,人物形象

电影《夜宴》是著名导演冯小刚2006年的扛鼎之作。这部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 把影片的故事背景搬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 讲述了发生在宫廷内部的一个谋朝篡位、争权夺利悲剧故事。由于影片汇聚了当今世界上一流的艺术家群体。所以, 无论是从演员的表演还是影像的制作等方面, 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其中画面的色彩, 音乐的制作, 动作的设计都可圈可点, 让人过目难忘。尤其是舞蹈动作的设计, 对于影片主题的表达, 人物形象的诠释,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舞蹈的婉转表达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的肢体语言是可以表情达意的, 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影片中, 太子无鸾由于自己心爱的女人被父亲封为皇后而心灰意冷, 躲到吴越之地沉浸于舞蹈。在全景镜头中, 绿色的竹林里, 一群戴着白色面具的白衣舞者散落在竹台上, 动作僵滞缓慢, 时而固定不动, 间或颓然垂下, 仿佛一群牵线的木偶。此时的背景音乐是沙哑低沉的男声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得与王子同舟……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词中充满了无奈和惆怅, 与舞蹈相互映衬, 道出了无鸾心中的痛苦。父亲的横刀夺爱和对婉儿的念念不忘让他在舞中寂寞, 在舞中消沉。他作为一个太子却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 只能像一只被牵线的傀儡, 任凭命运的摆布。此时的舞蹈正是成了无鸾内心爱恨交织的外化。

舞蹈的巧妙运用对反映人物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舞蹈是流动的语言, 无声的交流, 是舞者表达爱恨情仇的方式。影片中婉儿不见无鸾却凭直觉感受到他的到来, 但无鸾的一句“母后”却拉开了本要相拥的距离, 爱情被蒙上了冷漠。原本的恋人变成了陌路。在接下来宫廷内的近身格斗, 却演绎成了恋人之间的悲情探戈, 相同的动作, 一致的节奏, 镜头的俯拍、升格摄影把这段舞蹈般的打斗拍的美轮美奂。当音乐停止, 格斗结束, 婉儿手持的越女剑刺向无鸾的喉咙却没有伤其分毫, 剑尖的特写向我们诠释了两个人的爱恨纠葛, 是深埋在心底的爱情将打斗逐渐化成了默契的舞蹈, 两人优美的身姿犹如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恋人间的隔阂慢慢地在默契的配合中融化, 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一起练剑的甜蜜时刻, 而这种感觉的唤回完全是无意识的, 不知不觉中显现的。导演巧妙的用一段舞蹈般的打斗揭示了二人的关系, 同时观众也深刻地感觉到一种相爱却不能相伴的无奈。正是这看似舞蹈的打斗将无鸾与婉儿的人物微妙的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 可谓匠心独具。

富有特色的舞蹈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影片中, 舞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表达出难以言语的情感, 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承载着重要的叙事作用。庄严辉煌的宫廷中, 一场看似华丽却隐藏危机的宴会即将上演。在宴会中, 青女喝下杯中毒酒后, 随着沙哑低沉的女声越人歌响起, 青女戴上无鸾的面具, 为了自己坚定的爱在歌声中起舞, 她是一个真的舞者, 一个用生命舞蹈的女子。随着舞蹈的慢慢结束, 青女的生命渐渐走向终结, 她用生命捍御了自己的爱情, 同时也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当青女的假面具被摘下的那一刻, 所有人的真面目也都呈现了出来:厉帝的痴情、婉后的毒辣、阴太常的老谋深算、无鸾的悲痛欲绝。青女偶然中成为这场權利斗争的牺牲品, 却也在无意中揭开了一切的谜底, 让所有罪恶的嘴脸显现了出来。正如厉帝所说的,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青女的这段舞蹈无意间将所有的矛盾与斗争做了一个了结。

影片《夜宴》中的舞蹈华美而凄厉, 它贯穿影片的始终, 首尾呼应, 以无鸾的舞蹈开始, 以青女的舞蹈结束, 舞出了一部美丽的爱情悲剧。舞蹈動作的設計與電影影像的其它元素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共同渲染了悲涼凄美的故事氛圍, 以美的方式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赵鹤.舞蹈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文学, 2011 (11) .

[2]郝董莉.浅析电影《夜宴》中的视听语言[J].电影文学, 2007 (21) .

[3]连文光.中国“第五代”与法国新浪潮电影比较论[J].电影艺术, 1994 (03) .

灵魂作用 篇5

1986年,阿三又一次越过麦克马洪线向中国进军。中国军队发动代号“87.4”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在旺东这片土地上遏制住阿三侵略的脚步。

旺东,一年中有200多天浓雾弥漫。衣服洗了半个月不干,夏天被褥发霉,冬天床底结冰。

苦吗?苦!一群穿军装的人,却经年累月驻守在这里。他们在几千丈高的悬崖峭壁上修起公路;他们在水深流急滔滔怒吼的桑多河上架起桥梁;他们在人迹罕见白雪皑皑的山巅筑起哨所;他们在空气稀薄举手触天的峰头建起蓝球场。他们驻守在这里,这里才有茂盛的植被,蓬勃的杜鹃,鲜活的生命,苍翠的迎客松。

我离旺东很遥远,吴茂林老师的文章又让我离旺东很接近。

吴老师在青春岁月,做代理排长的时候,第一次上旺东。上旺东的路,很陡。从团部到营部,半天的车程海拔落差米。泥土路,凹凸不平,有许多S型急转弯和暗冰。途中必须不停地休息,等待车辆的刹车片冷却。去旺东哨所,要翻越太宗山。太宗山土质松软,云雾缭绕,经常塌方。车不能走,必须步行。步行也没有路,只能沿着背运给养的民工和战士们日复一日踩踏出来的痕迹前进。越走越缺氧,越走越崎岖。头疼欲裂,眼冒金星,心慌气短,腿脚酸软。不能不大口大口地呼吸,又不敢大口大口地呼吸。冷空气摩擦着喉咙,像刀锋划过。体力透支,却不敢停留。不停地走,甚至是不停地爬。爬出雪地,是保住性命唯一的方法。太宗山里有狗熊,遇上狗熊要装死。否则,离真死就不远了!太宗山进入冬季,几乎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样的地方,除了中国军人,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支军队,能够虎踞龙蟠?

都见识过笙歌繁华地,都经历过红袖温柔乡。这样的寂寞与艰苦,想不想逃离?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吴茂林老师对旺东念念不忘。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叫“毛灵(旺东)。

灵魂作用 篇6

“别急!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

两种态度, 截然不同。前一句, 听起来刺耳, 说起来却“顺口”, 似乎习以为常。其中, 是否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学生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呢?

有这样一件事,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公开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式。为了证实这一研究成果, 他俩选择了某个学校的某个班级进行测验, 隔日公布了五位天才学生的姓名。二十年后, 追踪研究发现, 这五名学生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一些人请求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 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俩取出一只布满尘埃的箱子, 打开, 告诉在场所有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完全没有批改, 只是随机抽出五份试卷, 将名字公布。不是测验结果准确, 而是这五个学生当年获得的积极暗示引领他们真正成为天才。

可见, 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与他在成长环境中获得积极信息, 尤其是来自他最信任、最权威的人的积极暗示是分不开的。

这里所说的暗示, 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情绪的前提下, 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 巧妙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期望信息, 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指向的教育方法。它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 暗示者不明确表示用意, 含而不露, 被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示。

教师恰当的暗示对学生悄然产生的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事例一:某学生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但因为某些原因, 学习成绩与所期望的相差甚远。渐渐地, 流露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前途的无望。考虑到他的情绪状态, 老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十元钞票的故事。

在一次研讨会上, 一位知名演讲者手执一张十元钞票问大家, “谁想要这张钞票?”台下人纷纷举手。“我会把这张钞票给你们其中一个”, 演讲者说, “可在此之前, 请允许我做一件事。”说着, 他将钞票揉成一团, 接着问:“谁还要?”这时, 仍有人陆续举起手。

“那么, 假如我这样做, 又会怎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 使劲践踏。随后, 拾起钞票, 钞票已肮脏破损。

“现在谁还要?”演讲者最后问。还是有人举起手。

无论别人如何对待这张钞票, 它的价值未贬。

第二天, 老师收到那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价值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不会因为别人或自己一时所想所做而贬值。谢谢老师!”

是的, 生活中, 我们不免或因自己的决定或因环境的影响而失意甚至潦倒, 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其实, 无论已经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 我们自身的价值并没有改变。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面对学生的心理困境, 教师不能自乱阵脚。深入探究问题的症结, 才能找准切入点, 对症下药。

学生的这则短信告诉我, 学生自己的“凡人小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帮助学生调整行为

事例二:某天, 上课铃响, 黑板课间未擦, 等待一分钟, 仍然没动静, 沉思片刻, 老师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静静地擦完, 转身对全班学生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 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习题没做完, 不能擦……我都可以理解。今天这节课已经耽搁了很长时间, 可见, 平时我们负责擦黑板的值日生课间的值日工作看似微不足道, 实则意义重大。感谢班级所有值日生的辛勤劳动!现在, 请大家拿出作文本, 写下你对今天这件事情的看法。”

结果, 当天的值日生在作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 还有不少同学写到不论自己是不是值日生, 都应该主动擦黑板。那天学生们的作文令老师倍感欣慰。

恰当的处理方式, 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还对教师的批评毫无抵触情绪。不经意间把学生改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事例三:期中考试小结中, 反映出一个普遍现象, 很多学生都提到对自己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的懊悔, 给自己定了一份近期补习计划。惟有一名学生说, 平时很难静心学习, 只在寒假补习。

老师约他谈谈心。那天, 学生走进办公室, 满眼乱七八糟, 对眼前景象颇感意外。没等学生开口, 老师就招呼道:“你看我这办公室, 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边说边关上了门。

不到一分钟, 老师打开了门, 并热情地邀请学生, 此时眼前出现的是另一番景象, 一切井然有序。老师微笑着扫视自己的办公室, 自言自语:“就那一分钟……”

学生若有所思, 惭愧地低下了头。

的确, 时间不是被我们一天一天浪费的, 而是被我们一分一分浪费的。

这则事例中, 教师只是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感而发, 教师的安排看似无意, 学生却深受震动。一次“无心”的谈话成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契机。

处于特殊的年龄段,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很盛, 自尊心特别强。人的自尊心很奇特, 一旦得知别人想要干涉、控制自己, 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的“随意”, 使学生接受启示时无抵触心理, 教师的教育要求得以在“无对抗态度”的前提下潜入学生内心。“润物细无声”, 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合格的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摘要: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 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 产生心理变化, 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关键词:暗示,心理交流,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咏天.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灵魂作用 篇7

对于《我的灵魂我的书》,静下心来, 我阅读过数遍,每次都有收获。

一是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这无可厚非,也应该是每个读书人能形成的共识。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这灵魂来自思想、情感,来自生活、工作,来自自然、社会……作者把自己的灵魂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纸上,用自己的语言、 思维和情感,将心灵世界与现实社会巧妙地融合,寻找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

二是每一本好书本身就是有灵魂的。 我们知道,能吸引读者,让人百读不厌, 能给人教益的好书,其内容丰富生动、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这其实是书的灵魂。这灵魂包括作者的,更涵盖作者笔下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的。 他们的灵魂融合在一起,就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给予熏陶和教育。莫泊桑、 欧·亨利、雨果、鲁迅、史铁生、路遥的书是有灵魂的,“四书五经”是有灵魂的, 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也是有灵魂的。有灵魂的书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更有生命力,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梁文道先生也这么认为,所以他说, “莎士比亚的书绝对不能够和玛娄的书放在一起”“韩寒跟洪峰的书就绝对不能放在一块”……其实,这是说书是有灵魂的,观点不相同、个性不相投、思想不相容、情感不相通的作者,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和隔阂,将带有作者灵魂的书放在一起, 这些书也会吵架,闹别扭,闹矛盾。这其实也是梁文道先生内心对作者、对作品尊重态度的流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古到今,文人相轻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傅毅与班固、沈从文与刘文典、老舍和梁实秋、陈独秀和黄侃等,相互间都有纠结,就连一代文豪鲁迅和郭沫若在文学观上也有分歧。读梁文道先生的文章,我不仅知道书有灵魂,而且在对书籍进行收藏分类和摆放时,会尊重作者以及他的著作的灵魂。

三是阅读好书可以改变灵魂。梁文道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墨西哥一个的城市政府,为了改变警察身上聚赌、 喝酒、贪污等“混账”行为,开展警察读书计划— 每个警察要好好阅读几本书。 不曾料想,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们不仅文明执法,还会严格守法。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是阅读具有的强大教育功能。作为教师,应该更加重视阅读,大力提倡和推行读书活动。这也是许多有远见的人对阅读所持的态度与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们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 “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 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亟须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一个人爱阅读,会阅读,坚持阅读,且有是非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与信仰,通过阅读定会改变他的思想认识、习惯行为,进而改变他的人格品德和内在灵魂。

四是带着灵魂阅读每一本书。书是作者灵魂的再现,它也是有灵魂的,而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灵魂,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带着灵魂阅读,才能真正成为读书人,真正成为受益于读书的人。每个读书人都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之间、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同一作品的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而这种对话必须是真正心灵间的真诚对话。我们阅读的是一个个的文字,其实入脑的是作者笔下人物的生活、 情感与心灵,入心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所包含的内容、情节,这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和启迪。只有带着大脑和灵魂的阅读,才是真心阅读,才是灵魂与灵魂之间最真诚、最纯真的对话交流。

不管是教书人,还是钟情教育之人, 抑或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之人,都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我相信,阅读这一灵魂间的对话,这种可以重塑灵魂的行为,必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拥有别样的幸福与精彩。

【灵魂作用】推荐阅读:

工作灵魂10-21

核心灵魂05-10

企业灵魂05-27

灵魂06-28

自由灵魂09-16

人类灵魂09-19

课堂灵魂09-25

数学灵魂11-06

赎回灵魂散文07-04

活的灵魂06-01

上一篇:房建施工监理下一篇:一般性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