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灵魂

2024-10-22

教师的灵魂(共12篇)

教师的灵魂 篇1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师德”, 都是近来社会比较热点的词汇。教师的任务首先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师德水准是一个国家全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它可以延伸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并且加强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才会在教育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师爱,机制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更崇高的职业, 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可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仍然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而教师不都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鼠标轻击百度, 不难发现一些有关师德滑坡的案例不少。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等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 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标志着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也不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的好坏, 而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教师的爱岗敬业

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些著名的文献著作又将教师比喻成蜡烛、钥匙、天梯……当然每一个比喻对象都有某一方面的形象性, 但是作为被大家传颂夸赞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

情感上, 爱教爱校爱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认可、接受并且喜欢, 将教育事业看做自己毕生要为之付出的事业, 将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教育的兴衰、学校的优劣联系在一起。对自己工作的场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以校为家,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兄妹, 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基本的动力。情感是内在的, 也是持久的, 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报酬的高低或条件的优劣而随意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 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 并为之自豪;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以谦恭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 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理念上, 教书育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 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 除了千方百计地提高成绩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 还要教会他们做事和做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还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 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这是一个教师最应该关注的。

态度上, 认真负责。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说:“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 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 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的效果检测是一笔良心账, 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生面前, 教师没有任何个人行为, 教师的言行举止永远都在学生的视野中, 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失。

二、教师的师爱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所以师爱是教师的魂中之魂。教师爱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 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向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的成熟人迈进。苏霍姆林斯说:“不了解学生,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 就谈不上教育。”所以了解学生也是爱学生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 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 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也是他们的权利, 教师的爱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情感是师爱的前提, 理性是师爱的方向, 情感与理性的融合是师爱实现教育功能的保证。教师从早到晚与学生一起活动, 上课时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 下课后又要关注他们的课余生活。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多一点点的关注而喜悦, 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而欣慰。这些简单的、纯真的情感就是教师爱学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教师只有“爱的奉献”是远远不够的, 师爱还要求教师尊敬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师爱是双向交流, 要求教师情理相容, 严慈相济。奉献之心, 不忘使命。爱就意味着奉献, 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爱, 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三、教师的公正

从整个社会来说, 教育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公正, 而教育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很多:教师自身的投入和教师收入之间的关系;教师集团的利益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教师的公正决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每个学生都对教师的公正有相当高的期望值, 教师公正与否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息息相关。教师的公正可以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某些教师的角色模糊;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某些教师人生理想淡漠。广大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用好公正这面大旗。教师的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公正也可为实现社会公正作出贡献。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 进而实现人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这些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就是教师, 而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较高要求又由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较之于其他社会职业, 教师的劳动具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源于教育劳动的内在特性, 而这种内在特性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灌注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全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首先,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第一, 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制度, 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 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第二, 要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 让教师随时参与到师德的讲座学习中。第三, 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 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 主动提高道德修养, 自觉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自主学习, 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 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可以说, 师德修养的提高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 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作用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 是激励并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 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 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 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 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 不流于形式, 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又靠激励和约束。教育是基础, 激励约束是手段。我们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 以先进人物事迹的道德感召和情操感染唤起更多的人对美好道德的向往, 并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而高尚的内心体验。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 又强化政策导向, 严肃法纪, 严格为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 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 教师在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 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 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最后, 进行师德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 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 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 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自愿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意识, 使新型的法律理念融入思想意识之中。另外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而且是法律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 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教师只有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 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实践职业道德的内容, 才能使学生“度德而师之”, 从而将书本内容融入生活, 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总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 积累情感体验, 磨炼道德意志, 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 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 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国权.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素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4) .

[2]贺春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9.

教师的灵魂 篇2

桦川县第一中学:程传忠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高中时代的追求,2006年在我大学第四年时,我实现了我的追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2006年我大学毕业踏上了桦川一中的讲台,我实现了我的梦想,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我时刻以“师范”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我忠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依法从教,踏实肯干,在教学上认真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自2006年开始一直担任班主任和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充实自己的思想观念。从中吸收哲学观点和社会伦理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努力为学生服务,帮学生进步、成长。提升思想境界,开阔自己胸怀,与人为善,以诚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发扬“三平”精神,平凡之中保持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保持满腔热血,平常之中保持强烈责任感。

作为教师,教学是首要的,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下,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严肃的挑战,教师不学习,就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努力踏踏实实地把教学落到实处,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时间认真学习,使自己业务理论及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备课上课之余,我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重视教学同时我也重视教研,平时我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理念。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深刻领悟新课改的理念,全面落实了新课改精神,研究教育教学法规,彻底转变新旧交替的教育理念,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把教研活动放在平时的课堂上,课前认真备课,课后注意教后反思,我的课堂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因而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也因为这样,几年来我的数学教学成绩一直位于同学科的前列,2007年我所任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在龙东十二校联考中取得了第一名,同时我也在尽一百名教师中取得了第一名;2008年我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9年我任教文科普班,在大家都不抱有希望时,我所教的班级的数学成绩比理科还高,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作为班主任我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因为一个学生的思想会决定他的一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注重感情投入,用我的爱心去填补学生远离家庭、远离父母所造成的感情真空,使师生的感情逐步加深,为说服教育学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生活上,我积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个别学生正常生活费不够时,我主动借钱,学生回家我主动帮助打电话联系,物品坏了及时找工具修理。对放假不能按时回家的学生,及时到宿舍看望、安慰,请到家中安排住处,解除他们孤独害怕的心里,在学习上,我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所以我经常在班级、宿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并经常和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掌握情况,还借了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籍给学生看,对自己懂的知识,主动进行辅导。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他们多学一点知识。

思想上经常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耐心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第1页

在爱的基础上,我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光靠爱,光靠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不够的,很重要的还需要一个“勤”字,就是勤勤恳恳的工作,因此我非常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本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我自觉的不做,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所以,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就坚持天天跟班。我坚持晚自习天天到,了解一天中班级的课堂纪律、出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等,听取班干部一天工作的汇报,对问题及时解决。间操,我也每天到位,认真检查学生出操人数、质量,及时处理存在问题。大扫除,我每次都到场,平时扫除也要检查学生的清扫情况,指导学生达到卫生标准,做到窗明几净,物品整齐,地面清洁。还经常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检查督促学生搞好卫生,加强团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及时了解班级干部、学生情况,沟通思想,处处用正确的观点、言行去影响、熏陶学生。

通过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积极、快乐、和谐的良好氛围,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成绩优秀,还被评为文明班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却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

血案拷问女教师的灵魂 篇3

不该发生的师生恋

今年19岁的罗志彬是贵阳市人。他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惜3岁时父母不幸离婚,这使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母爱的环境中,性格也变得十分内向。2005年7月,他顺利考进了贵阳市一所高中,由于不喜欢理科,2006年秋,他从理科班转到该校的文科班。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的班主任老师陈萍。

1963年10月生于贵阳的陈萍,1986年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一中学教语文,是个具有21年教龄的老教师。罗志彬报到这天,陈萍就发现了他内向的性格。陈萍专门找他谈了一次话,让他平时多和同学交往,有什么事就找她。

陈萍关心的话使罗志彬心里涌出了一股暖流,让他感到了一股久违的亲情。于是,罗志彬遇到什么难题都会找她。陈萍都会十分耐心地教他。

一天,罗志彬上课时做小动作被数学老师发现了,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了他。课后,老师把罗志彬的课堂表现告诉了班主任陈萍。罗志彬得知后心里十分紧张,慌忙给她打电话主动认错:“陈老师,对不起,我给班上丢脸了。”令罗志彬十分宽心的是,陈萍听了只是淡淡一笑:“没关系,以后改正就行了。”

罗志彬见陈萍没有过多责备,胆子大了起来,开始在电话里跟陈萍聊起了天。罗志彬没话找话,陈萍一点也不生气,相反还认真地应答,不时传来咯咯的笑声,这让罗志彬备受鼓舞。有了这次愉快的交谈,罗志彬胆子更大了,有事没事都会找陈萍聊天。陈萍每次总是有问必答,慢慢地俩人的距离拉近了,无话不谈。

2007年寒假的一天,罗志彬约陈萍出来玩,陈萍答应了。俩人来到贵阳市南郊公园。在公园里,罗志彬鼓足勇气说:“陈老师,我从小妈妈就不在我身边,你真像我妈妈,做我妈妈好不好?”陈萍笑着点了点头。罗志彬马上甜甜地喊了一句:“干妈!”陈萍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握了一下陈萍的手,陈萍微微一笑,也握了一下他的手。见陈萍没有任何反感举动。罗志彬的心顿时激动不已。

罗志彬开始恋上了陈萍。他觉得她既有母亲般的关怀,又有恋人般的温柔,正处青春期的他产生了一种要跟陈萍谈恋爱的冲动。

2007年3月底,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工训。看不到对自己有说有笑的陈萍,罗志彬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渴望,大胆地给陈萍发了一条短信:“干妈,我现在好想你。”时间一秒秒过去了,他紧张地看着手机,手机却一直没响。他十分不安地走来走去,觉得特别焦躁,觉得这段时间特别漫长。两分钟后,他的手机终于响了。陈萍回了三个数字:“130”。这是“也想你”的网络语言。他马上给她打了一个电话,约第二天晚上见面。

第二天晚上,罗志彬十分激动地来到工训基地林荫小道上,在柔和光线的衬托下,陈萍显得楚楚动人。罗志彬马上上前去拉她的手,陈萍也握紧了他的手。陈萍的随意,给了罗志彬很大的勇气。他满脸通红地盯着陈萍,猛地抱住她的脸,吻了一下,然后十分兴奋地跑掉了。

望着渐行渐远的罗志彬,陈萍心里也是狂跳不已。她早就知道罗志彬想干什么,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她却没有拒绝和回避。陈萍27岁结婚,由于性格不合,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5年就结束了。转眼10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心里始终空荡荡的。现在突然出现一个不断向她示爱的帅小伙,她内心的渴望被激发起来,变得难以自制。

作为过来人,陈萍知道如何引导罗志彬。工训结束回到学校的当晚,陈萍从家里给罗志彬打了一个电话,说着说着禁不住哭泣起来。罗志彬一边接电话,一边朝楼下飞奔,打车赶到了陈萍家里。

看见罗志彬来了,陈萍干脆挑明了关系:“小罗,我喜欢上了你,虽然这样不对,可是我无法控制,你说怎么办啊?”说完一把抱住他。罗志彬顿时热血愤张,不能自持,也紧紧把陈萍搂在怀里……

罗志彬把陈萍当成了自己的女朋友,频繁出入陈萍家。为了讨陈萍喜欢,罗志彬把父亲给的零花钱给她买发卡、手链,陈萍也送给他情侣戒指和情侣钥匙串。

少年的心在流泪

突然,罗志彬发现陈萍身边还经常出现一个男人。这个人就是陈萍的初中同学赵兵。在他的责问下,陈萍只好承认是她的男友,但她马上安慰罗志彬,虽然是男友,但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他。

陈萍的话让罗志彬十分不快,但他无力改变,只好接受陈萍有男友的现实。为了阻止赵兵,罗志彬每周三和周五,都会以补课名义去陈萍家,直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家。

为了证明她的清白,赵兵来了,陈萍就会把罗志彬叫来。一边装模作样给他补课,一边要他坐在自己的身边。两个人在学生关心老师、老师爱护学生的表象下。成功地蒙蔽了赵兵和罗志彬的父亲。

罗志彬很得意自己控制了赵兵,然而很快,他又有惊人的发现,陈萍身边还有一个关系非常密切的男孩。他就是自己的同学邓朋明。今年18岁的邓朋明长得十分帅气,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放学后,他经常看到陈萍和邓朋明悄悄地从学校后门溜出去。

2007年4月中旬的一天,罗志彬来到陈萍家里。吃过饭后,陈萍洗了个澡,穿了一件睡衣躺在沙发上与罗志彬聊天。这时,门突然被打开了,邓朋明闯了进来。看到罗志彬与陈萍在一起,邓朋明愣住了,站在门口不知所措。陈萍赶紧打圆场说:“邓朋明来了啊,来,一起来看电视。”她起身拉他。邓朋明尴尬地笑了笑:“对不起。我走错门了。”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邓朋明怎么会有陈萍家的钥匙呢?罗志彬十分疑惑地望着陈萍并让她解释。

陈萍沉思了片刻,最后慢吞吞地说:“邓朋明也在追我。要跟我谈恋爱,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说完,还抬手擦眼泪。

陈萍的表演让罗志彬信以为真,不由得怒火中烧:这个邓朋明太可恶了,跟我抢女朋友啊!单纯的他根本不知道:陈萍与邓朋明也是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恋人。

2007年3月份,陈萍与罗志彬谈恋爱同时,也开始和邓朋明交往。为了方便邓朋明来她家,陈萍专门给他配了一把钥匙。

这件事后,陈萍找到一个机会跟邓朋明解释,邓朋明却不听,还把钥匙退给了陈萍,气呼呼说:“你不要解释了,谁不知你跟罗志彬有一腿啊。”

然而,仅仅过了5天,邓朋明又后悔了。他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少母爱,内心十分孤独。与陈萍交往后,她以成熟女性的细腻和母爱般的温暖彻底征服了他的心。他与罗志彬一样非常留恋陈萍,现在突然要分开,邓朋明很是落寞伤感。一天晚上,他来到了陈萍家,哭着要跟她重归于好。在他的哀求下,已经丧

失道德底线的陈萍又笑着重新接纳了他。

害怕失去陈萍的邓朋明不准陈萍再与罗志彬来往。2007年8月中旬的一天,陈萍与罗志彬一起去超市的路上,被邓朋明看见。他马上给陈萍电话:“你在哪里?”陈萍没看见远处的邓朋明就说自己在家。

邓朋明非常生气,晚上跑到陈萍家里质问她:“你为什么还跟罗志彬在一起,是不是我的成绩不如他,是不是我满足不了你的要求?”

陈萍听了也十分生气:“你这孩子怎能这样说话,罗志彬是我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邓朋明顿时哭了起来:“你不跟我好,我就死在这里!”说完,他跑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将刀对准自己的脖子。

陈萍赶紧把刀抢了下来,并保证不再跟罗志彬来往。邓朋明这才破涕为笑。邓朋明从那以后死死盯紧陈萍,有事没事都给她发短信打电话询问行踪。为了驱赶陈萍身边所有的男人,邓朋明对陈萍的男友赵兵也打电话、发短信,要他滚开。

面对赵兵的责问,陈萍耐心解释:这孩子还不懂事,感情发生了错位,心理有问题。赵兵相信了陈萍的话,没有追究邓朋明。不久,陈萍与赵兵领了结婚证,因为她知道这个男人才是她最后的归宿。与罗志彬、邓朋明不过是逢场作戏。

一天晚上,在陈萍家里,邓朋明指着陈萍的鼻子破口大骂:“今天,我看见你还在跟别的男人在一起,你真不要脸!”陈萍顿时火冒三丈:“我跟男人在一起,你有什么资格管。你给我滚出去!”话音刚落,邓朋明就冲了上来,把她按在床上,掐住她的脖子,恶狠狠地说:“你再说一句,老子掐死你。”陈萍拼命踢了一脚,才挣脱邓朋明的手。但在皮肤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陈萍厉声喝道:“你再上前我立即喊人报警!”说完,把他推出门外。她知道,现在必须退出这场危险的情感游戏了。

女教师的肮脏灵魂

陈萍把她的遭遇告诉了罗志彬。望着心爱的人痛苦不堪,罗志彬心疼不已。他想,作为一个男人,应当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挺身而出。于是,一天放学后,他把邓朋明约到校外的山坡上说:“我们是同班同学,还是好朋友,我希望看在我的份上,以后离陈萍远点。”邓朋明却不买账:“我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俩的事,惹火了我,我将你的丑事告诉天下人。”说完扬长而去。

谈判以失败告终,罗志彬十分沮丧。2007年6月下旬的一天,陈萍又找到罗志彬说:“邓朋明真不是个东西,说我是婊子,与你上床是奸夫淫妇。为了避免麻烦,以后我们要少来往。”罗志彬却不以为然。

陈萍一个劲儿地哭,说罗志彬不答应她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罗志彬沉默不语,他为帮不了女友而深感惭愧,对邓朋明的怨恨也与日俱增。他回到家常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抽烟喝酒。他在日记中胡乱写道:“我拼了命也不愿意,我遭到那些人的毒打,头骨被打碎了,牙齿被打掉了,眼睛也被活生生地挖走了。我不愿意,我要反抗……”他的心完全被痛苦和自责包围了。

一次,罗志彬父亲进门打扫卫生,挪动了陈萍送给他的玩具狗熊,罗志彬立即大喊大叫。他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其父的注意。他准备去找班主任老师陈萍了解一下情况,儿子激动地说:“陈老师已经够烦的了,你再去找,我就一头撞死算了!”罗志彬的父亲便没有去学校。

2007年9月26日,是罗志彬18岁的生日。这天中午,他请同学吃饭,自己喝得醉熏熏的。下午上课,看见邓朋明走了进来,罗志彬立即冲了上去,右手揪住他的衣领,左手去掐他的脖子。同学纷纷上前把他劝开了。谁知刚回座位的罗志彬又要冲上前掐他,虽然被同学们劝阻了,但他的脸涨得通红,用仇视的目光盯着邓。大家都以为罗志彬喝醉了酒,对他心态上的变化没有引起警觉。当天晚上,罗志彬来到了陈萍家里,陈萍送他一件无袖T恤和一条银色挂链作为生日礼物。并向他诉说了自己的思念之情。陈萍的真情表白,让罗志彬潸然泪下。这一夜,他辗转难眠,看到的全是陈萍哭泣的泪水。

9月27日中午,陈萍遭遇的一件事再一次刺激了罗志彬。陈萍在电话里伤心地对罗志彬说:“刚才邓朋明找到我,要我把钥匙还给他,他要看我们偷情的样子。不答应就要砍死我。”陈萍的话终于点燃了罗志彬埋藏已久的怒火,感到自己人格尊严受到极大侮辱。他沉默片刻,口气变得异常强硬:“放心吧,我再也不会让邓朋明伤害你了!”罗志彬的话让陈萍隐约有了一些担心,但她并没有放在心上。

下午5点,罗志彬提着一个手提袋,带上一把几个月前从超市买来防身的刀,打的来到了邓朋明家里。邓朋明父亲上班去了,只有邓朋明一个人在家。看见罗志彬来了,邓朋明很热情地招呼他坐,罗志彬顿时有点犹豫了。他打算跟邓朋明谈谈。把彼此之间的矛盾化解一下。他说:“哥们儿,以后不要跟陈老师在一起了,这样下去对你没好处。”

邓朋明却反唇相讥道:“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跟陈萍上床的事谁不知道!告诉你,我要把你和陈萍的事捅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罗志彬说:“你敢,到时我一定不会放过你!”“我有什么不敢,你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你跟陈萍在一起,我不仅会砍她还会砍你!”

邓朋明张狂的态度,让罗志彬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他冷冷地说:“我不吵了,我口渴了,你帮我倒点水。”说完,乘邓朋明转身之机,迅速从手提袋里抽出刀,冲上前去,左手抓住邓朋明的肩膀,右手用刀刺进他的背部。刺骨的剧痛使邓朋明转过身来准备反抗。抽出刀的罗志彬又迎面朝他胸腹部连捅3刀,很快邓朋明倒地身亡。罗志彬马上四处乱翻。伪造入室抢劫的假象后逃之夭夭。

不久,回家的邓父发现了儿子惨死在家中,立刻拨打了“110”。接到报警的贵阳市刑警大队迅即展开了调查,3天后侦破此案,抓捕罗志彬归案:2007年11月1日正式予以逮捕。

2008年2月22日,贵阳中院开庭审理此案。罗志彬被控故意杀人罪。4月23日,贵阳中院一审判处其死刑。至发稿时,尚未得到最高院核准。

事发后,陈萍愧疚不已。为此,她还曾跳楼自杀,但被人救下了。2月27日,有关部门开除了陈萍党籍和公职。

两个年轻的男学生,一个被害,一个被判死刑。作为他们的老师,陈萍将终生笼罩在血色的阴影中。她的灵魂将永远受到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不会安宁。

和合:优秀教师的灵魂 篇4

关键词:和合,学生,教师,灵魂

如何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下来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跟进老师的思路而不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压力?如何能让学生间相互合作关系融洽?如何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带到大自然运用到生活中, 做到学以致用?作为一名真正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 就应该做到这些:法宝只有一个, 这就是———“和合”理念。和合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更高的要求, 和合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一种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相互学习的关系, 是一种和爱精神, 是老师和蔼可亲地走近学生, 用心去关心学生并了解学生, 把爱撒给每一位学生。和合教育对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成才, 有着巨大的作用。

下面, 我们就来看一下和合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

一、树立和合理念、师生共同成长

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某班学生小然学科成绩不是很好, 但是唯独语文是个例外, 她每次语文练习成绩都是90分以上。平时的课堂上, 她从来不主动去回答老师的问题, 但语文课上, 我们却一次又一次见到她熟悉的身影, 听到她流利地回答。我很奇怪, 为什么各科之间的差距如此大呢?于是, 我就找她促膝长谈, 一问才知道, 原来语文老师是她最喜欢的老师, 她愿意在课上配合老师, 不想让老师对她失望。所以, 她一直积极主动表现自己, 自然, 语文成绩很优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例子, 通过这个例子, 我不得不佩服这个语文老师, 因为他真正把和合理念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 并取得了成功。这体现出了学生对老师的喜欢, 达到了教学上的“和”。在“和”的理念指引下, 学生乐意配合老师, 外显行为上的“合”又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的“和”。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也做到像这位语文老师这样优秀呢?在我们的教育学中, 已经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了。在课堂上, 我们要做一名“诱导者”而不是“讲授者”, 要做一名“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要做学生“耐心的倾听者”, 要做教学情景的创设者, 要做学习进程的调控者, 要做学生能力提高的帮助者!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种参与是知识与智慧的分享、思想与价值观的沟通、情感的共融, 而不简简单单的是表现上的你问我答。

二、学生之间和合、获得成功喜悦

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和学生之间合作融合的关系, 还要帮助其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众所周知, 合作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础, 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不会合作, 就没有成功!教师要通过书本中的积极的合作因素, 教学生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合作关系, 让他们知道合作学习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学生之间的学习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老师帮助指导, 引导大家在合作的基础上向着目标前进。只有有明确目标的合作, 才更有合作价值, 更能体现学生的自身的价值!学生之间的合作离不开讨论, 我们要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知识, 提升智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课外知识拓展、培养和合习惯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不能忽略了培养良好习惯这一点。我做过一个调查, 我们的学生现在读报纸的很少, 而能坚持天天读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曾经有位名人, 他把读报比喻成吃饭, 因为两者都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报刊中有各种各样的有用信息, 就像花蜜吸引着蜜蜂一样吸引着学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新事物不断地涌现……这些新的信息, 我们都可以通过每天的报纸来了解。一份小小的报纸, 十几分钟的阅读时间, 就能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变化;这样的阅读习惯, 真的是一个完美的好习惯。作为老师,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把这样的好习惯培养起来, 我们可以组织读报小组, 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让他们轮流读报给大家听, 并就报纸中的某些消息来发表看法, 这样大家不仅提高了读报的兴趣, 更能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长进。长此以往, 他们就能自觉养成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和合习惯。

四、做到学以致用, 健全学生人格

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与书本, 而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负荆请罪》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典课文, 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知道自己错了后, 就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他完全放下了自己大将军的身份。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也会犯一些错误, 有时和同学之间闹点小误会, 明知道是自己错了, 但就是放不下所谓的面子, 不肯认错;有的同学承认错了, 但并未心服口服。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老师就应该耐心去开导学生, 给他们阐释其中的道理: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知错就改, 人无完人。犯了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知道错了仍不肯认错。像廉颇这样的大将军都能这样知错就改, 我们大家是不是也能做到呢?通过这样的耐心讲解, 我相信, 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主动做到与社会的融合, 培养出健康、完美的人格。

总之, 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把重点放在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上, 通过诸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 从实践出发,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让师生在和合的教育环境中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金国.试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灵魂的教师,母亲作文 篇5

灵魂的教师——母亲

临泽县鸭暖学区曹庄小学四年级赵玉玲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师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快乐成长!但是,也有人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正是这样,如果没有父母的艰辛,怎么会有孩子现在的幸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啊!我的母亲是一位长得非常美丽,非常爱干净的农村妇女,在家,无论是哪里,只要被她看见一点儿灰尘,总要全部打扫干净,擦干净!她这种爱干净的习惯使我家的.屋子变得雪亮雪亮的,真是“表里如一”呀!有时客人到我家非常奇怪,怎么…还必须我爸解释一番才行呢!可是有一次,却让我非常吃惊!让我“看清”了妈妈的另“一面”。那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我手里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走着,吃完后,我看见垃圾桶还在前面,懒得走过去扔,就在旁边有一条小沟,我便扔了进去,妈妈看见了,拉住我,用训斥的语气对我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乱扔东西呀!前面不是有垃圾桶吗?现在是要搞环保的!你……”我听了非常生气,理直气壮地说:“垃圾桶那么远,麻烦死了,反正这里也有这么多垃圾,多一点又怎样?”妈妈见我这样,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挽起袖子,蹲下来把手伸进臭水沟里将垃圾捞起……我看见了,目瞪口呆,妈妈,这是我的妈妈吗?她这么爱干净,怎么会……妈妈不单单将我所扔的垃圾捞起,还将别人扔的一一捞起!这时,有的过路人,用蔑视的眼光看了妈妈便走了,而妈妈一点也不在乎,她转过来用那双深情的眼睛望了我一眼,将我惊醒!对!是那一眼将我从无知中拉了出来!我毫不犹豫地蹲下,与妈妈一起将垃圾捡了往垃圾桶走去……这就是我的母亲,她爱干净,在我心中,她的心灵更干净,更美!是我的母亲教育了我,使我懂得许多道理!在我心中留下了一连串的脚印,教我慢慢走向美好的未来!啊!我爱我的母亲。

思想者型教师的灵魂之殇 篇6

有人建议教师过一种“思考—思考—不思考”的生活,是颇有些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者型教师选择的是一条不归路——越是思考越是痛苦,而这种痛苦反过来却像快感一样刺激着他的兴奋系统,推动着他“不理性”地追寻一种理性的美丽。思想者型教师心中美丽的教育乌托邦,让他总是钟情于由尊严、人格、价值、希望、意义等光彩炫目的词汇所组成的教育目标和生活图景,但现实中他人微言轻,缺乏足够的卷入具体事件改变现状的力量,自身和现实的缺陷总是让思想者教师产生强烈的耻辱感和失败感,他多是在自责、痛苦、发愤努力等负面情绪的支配下生活。

一味希冀教师成为思想者无疑是可笑的,一方面思想者是一种生活价值取向,一个人很难影响和改变的就是别人的生活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思想的目的是冲破蕃篱,而思考状态本身就是思想者自己竖立的一道永无脱逃之日的蕃篱。既然教育奥义多多,谁有资格和理由鼓励教师花费一生时间去认识注定没有答案没有止境的教育“真理”?既然追求教育真理的结果注定是让教师知道了自己对教育的无知,那么,教师选择过简单生活也就当然地无可厚非了。

思想者型教师纯净的精神质地、敏感复杂的心灵和激扬而深刻的理性,往往让周围的同道人如视芒刺,似乎他在多事,“妨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代表一所学校的校长多以为思想者影响大一统学校局面的形成——不仅无法“统一”其思想,而且很难控制其思想的传播和“蛊惑”过程,这至少会造成人心的离乱……于是我们经常看见思想者型教师的尴尬处境:你的思想再有价值也登不上学校的大雅之堂,你甚至比一般教师更深地体会到升迁无望、职评困难、没有学术交流的机会,你努力工作绩效工资也莫名其妙地不如别人多。作为多余人你到处遭人睥睨:领导睥睨,办公室的同事睥睨,甚至学校门卫、食堂的炊事员都对你施以眼色。学校就是这样,只要一个教师的言行不合定制,他就会成为一个“危险”的人。在校长负责制的语境下,往往校长个人的思想就是学校的思想,一个普通教师的思想要么是附庸要么是异端,很少看到大道当风、不改初衷吟唱自己灵魂之歌的真正的思想者型教师存在。

我们常说要“解放思想”,事实上真正无拘无束地放胆思想很难做到。你知道吗?一个思想者型教师在报纸、杂志、网络上发表了令人尊敬的思想时,他的观念于人醒醐灌顶,他的声名于人亦如雷贯耳,可是,他也许眼下正过着糟糕的生活,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游离于学校主流生活之外。其实,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的标准很简单:有时只需要看看它(他)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和善待了思想者型教师,学校系统有没有给非议预留程序,有没有真正地广开言路让教师建言献策……如果有,那么这所学校至少是有希望的学校。因为正是那些看起来令人不那么“舒服”的思想改变了学校,经由它的浇灌,苍凉无垠的荒原变成了精神成长的广袤绿洲,学校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滋养,学校给人的感受是一片葳蕤,生机勃勃。

还得说一说思想者型教师的文字。如果没有文字来表述其思考成果,思想者型教师是不会存在的,他只能通过文字载体去感悟教育世界形形色色的现象,以求获得真意而直达本心。正是文字使思想者型教师得以达成和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与道德境界。当然,外部世界也正是通过文字去判定“思想者型教师”的存在的。思想者型教师思想的过程如此辛苦,所形之文字价值几何?撰文出书所得的版税或稿费,其实是出售思想的回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者型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说我们的出版制度能够让思想者型教师通过燃烧文字获得温暖,过上体面的生活,那当是莫大的善事——这会从源头上避免这部分教师精神上的失魂落魄——一个人物质生活的潦倒最终将导致精神面貌的衣冠不整。可惜,我们国家至今实行的是30年前的低稿费制度,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一篇千字文所得不过10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全国各行各业的自由撰稿人已不足千人(中国的大熊猫总数还有1750多只呢),思想者型教师欲以文字改善生活势比登天,情如炼狱。

我们固然可以说“有问题的教育”会成为思想者型教师的温床,但并不是所有感受到教育问题存在甚或对其痛彻心扉的教师最后都成了思想者。许多论学识、修养和智力等本该成为教育思想者的教师虽终怀郁愤,却也只能依赖现实体制所给出的条件生存,只能按照世俗允许的面目出现在俗世之中,结果,自己“识时务”的选择无情地狙杀了自己的才华。在外人眼里或许你我都是这样的教师——平平庸庸地度过坎坎坷坷的一生的教师。我们或者放弃了思考,享受了“猪猡的幸福”,或者做了别人思想的附庸,满肚子都是解释和延伸别人思想的“阐述性知识”……

思想者型教师听命于内心理性的召唤,不回避当今时代尖锐的教育问题,他总是热情洋溢地抒发他的感受。他的思想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的教育图景,尽管它还很渺茫,尽管它还在大部分教育人的心目中处于蛰伏状态,但是,它令人振奋,令人欣慰。这已经是无与伦比的价值了——我思故我在,他们就是自身价值的尺度。

思想者型教师的灵魂之殇当视为一个时代的巨痛。只有当思想者型教师成为学校座上高朋的时候,成为教师追棒对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具备了超越现实生活、疗救自身疗救社会的功能。这种期盼,无疑需要一种坚忍的耐性。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局)

教师的灵魂 篇7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界定

近年来, 随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 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师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教师是文化的产物, 传递、创新文化是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文化职能。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的实践者, 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更是大学文化的践行者。研究大学教师文化的根本目的, 不仅是为了指明教师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教师文化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进行大学文化建设, 促进教师成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发起者, 肩负起创办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

1.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

(1) 大学教师文化的概念

毛连军、成容容明确指出, 大学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大学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教师在长期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 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是对大学教师文化概念较为规范和准确的表述。

大学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精神信念、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文化层, 包括精神信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文化层,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行为文化层, 包括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这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师文化整体。

(2) 对大学教师文化的不同理解

有些学者从大学组织文化的角度, 指出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大学教师文化体现了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 反映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学术水平、师德师风, 并融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从事的各项具体工作, 对学风、校风、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学者则直接将大学教师文化进行分类, 从每一种具体的大学教师文化入手来阐明大学教师文化。如有的研究者从教师承担的角色等方面将大学教师文化分为教学型文化、科研型文化、管理型文化、思政型文化、经济型文化和混合型文化。在阐明具体的大学教师文化中得出,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种表现出学术性和功利性、学术权利和功利权利及理性和非理性文化差异的, 具有多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复杂多样的大学文化。还有些学者则直接从大学教师文化的特征入手来阐明大学教师文化。认为当前大学教师文化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功利化并存, 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与社会化并存, 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与理想化并存。

2.大学教师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高等学府源于战国时期。齐国创设了“稷下学宫”的高等学府。它是一所集教学、研究、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典型的古代大学, 其有着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 对后世大学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稷下先生的职责是议政、咨询, 培养门人弟子出仕为官。注重争辩, 注重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异常繁荣的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后世高等学府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汉朝太学教育被赋予了养士与教化职能。其培养士子的教师大都是熟读儒家经籍的大师。董仲舒提出, 大师在教学时要以身作则, 行为谨慎, 讲究道德伦理, 内心修养。而兴盛于宋代的书院突出了教育和研究的职能。朱熹认为, 书院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可见, 书院教育者重视弘扬封建文化精神, 为封建社会塑造所需人才。纵观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职能, 可以说我国古代传统的高等学府教师文化注重的是“中庸”的价值取向。

到了近代, 中国高等学府开始受到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影响, 例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抗战时期, 由三校合并而成得西南联合大学, 其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 使得各种学派的大师、学者汇集于此, 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由研究。当时的教师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西方的教育思想管理模式相融合的特点。这种独特的教师文化为我国现代高等学府立足于本国文化, 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点与现实状况

1.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点

大学教师文化植根于大学文化之中, 是从属于大学文化的亚文化, 它不仅代表大学的精神和品格, 体现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 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趋向和价值取向。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 并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着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科研创新的社会职能, 与其他社会群体文化相比, 大学教师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

(1) 传承性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其主文化即学校文化的影响。它是以教师群体共有的价值观为核心, 是教师在长期教与学、工作与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并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的群体文化。特别是大师级教师在大学教师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促进了文化精神的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 学术性

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对学术的永恒追求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学术团体, 坚持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 具有共同的使命感, 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 并享有学术的自由和限度, 形成了大学教师所特有的学术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教师精神世界的建构, 更是创造和表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3) 多元性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大学教师文化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的类型、规模、办学思路和发展历史的不同, 其组织文化各有特色, 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信念, 在不同学术信念支持下, 不同大学中的教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期望。同一所大学中不同院系的教师, 因其所从事的相同学科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用专业化的语言, 形成了相同的认识风格, 相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4) 导向性

大学教师文化代表着社会群体文化中的先进文化, 对大学教师自身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具有导向和引领的功能。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大学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发挥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现实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我国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经济基本保持可持续发展, 国家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提高, 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 思想、专业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各个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忽视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浪潮激发日益激烈的竞争, 使得我国各大学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实用目的压倒了人文培养目的, 传统的人文精神难以立足。表现在学科设置中过度强调专业技术性, 忽视人文学科的设置。职业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科, 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科技和人文两种学科文化的分裂趋势日益加深。

(2) 忽视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多数大学在评价教师素质时主要依据教师学历的高低, 过多注重教师的文凭和学位, 忽视其文化素养如人格、品质、内在修养、道德风尚等。这种管理思想模式上的缺失使得大学教师之间弥漫着一种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科研活动不是为了发现新的事实、新的问题, 而成了与职称的评定、威望的建立密切相关的途径。

(3) 忽视大学教师的结构整合

院校合并风潮带来了各院校内部教师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深层次问题。在合并院校背后的各种利益、分工等冲突在日益扩大。探究其冲突背后的因素, 不难发现院校教师群体背景的差异是其深层因素。不同的院校教师长期形成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精神状态也大相径庭。

三、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塑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师文化, 满足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的大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也是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既重视人的自然本质, 又重视人的社会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学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大学教师的需要。在大学的各项事务中,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充分考虑教师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 以满足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其具有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 全心全意为学校发展服务。

2.运用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 营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

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 需要科学的人文管理理念, 需要具有促进文化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人文管理是科学、人本、文化管理的融合, 是以文化精神为载体, 以文化精神家园的归属为理念, 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方式。人文管理评价是一个对话沟通、共同协商, 以实现组织与个体共同利益的建构过程。这一评价机制摒弃了学校僵化的规章制度, 通过对话沟通式的评价, 建立诚信平等的文化氛围, 通过共同协商式的自我评价, 建立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体系。

3.构建人文精神, 树立教师的合作意识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髓所在,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是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大学人文精神, 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 拓展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展大学教师的合作文化必须以改变教师传统观念、树立其合作意识为前提。教师应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发展观, 要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合作的意义, 即认识合作、悦纳合作, 进而养成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4.注重教育创新, 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首先, 要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要从思想上自觉确立正确的教师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目标,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树立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心态, 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专业对话、沟通和协调。其次, 要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大学的组织制度为大学教师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为空间, 大学制定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所大学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大学教育与学术繁荣, 为广大教师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与平台, 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另外, 实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使得大学教师文化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与发达国家的教师队伍相比, 在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 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当体现培养与引进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原则, 在教师的聘任、培训、评估和激励等各个环节, 认真贯彻落实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面职责。最后, 实行榜样示范和岗位实践相结合, 发挥具有人格魅力、较深学术造诣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名师的核心作用。

大学教师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它对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师文化的核心精神, 又要辩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文化理念, 不断推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和谐、科学发展。

摘要:通过对大学教师文化的内涵、历史沿革、基本特点的介绍, 针对我国大学教师文化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以加强我国大学教师的文化建设, 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是教师管理的灵魂 篇8

一、用民主的工作作风沟通人心

1. 领导对教师要重视与关心

要重视教师, 一方面要关心教师, 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 切忌公开批评教师。教师自尊心强, 人人有荣誉感, 工作上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作为管理者要做到待人有情, 能容人之短, 海纳百川, 胸怀宽广。因为有个性的人优缺点都很多, 管理者要容得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 要帮助教师克服缺点, 同教师谈心、交朋友。“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这样教师就会把管理者的批评当成真诚的帮助, 干群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亲密无间。

2. 对教师要信任和期待

管理者要对教师充分信任、真心期待。管理者的根本职责在于为被管理者创造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 始终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方面, 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教师。另一方面, 要找准教师的闪光点, 激发兴趣;捕捉动情点, 解其用意;抓住转折点, 扬其所长;巧治薄弱点, 树其志向。这样, 一种内在的精神因素可以使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也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快的发展。

3. 广泛接受教师的合理建议与意见

依靠教师来办好学校。怎样来依靠教师呢?对管理者来说, 要运用“希望理论”让每个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 事业是共同的事业, 校兴我兴, 校荣我荣。管理者要给教师提供条件,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管理者必须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 平时要鼓励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二、用切实可行的目标凝聚人心

学校的管理目标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当制定的目标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时, 就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就会振奋精神, 围绕目标形成凝聚力, 产生向心力。目标设置应有可行性, 也就是通过努力能达到目标, 要切合实际为广大教职工所认同, 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要有合理性, 目标设置不仅从本单位从暂时来考虑, 而且应从整个社会从长远来考虑。这样的目标制定出台后, 就会引起教师的共鸣, 使教师奋斗有目标, 工作有盼头, 干起来有劲头。切实可行的目标把教师的心拧在一起, 大家都围绕这个目标齐心协力, 发挥其特长和优势, 使目标顺利实现。

三、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人心

在管理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关系。校长既要善于去理解、关心、信任、宽容和尊重每一位教师, 刻意创造更多使教师心情舒畅的良好氛围, 又要在情感管理的背后, 制定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 实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合理地对教师的工作成绩、态度进行评价、管理。这样, 既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又能使教师更加严格自律。

四、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

所谓榜样激励, 就是通过树立榜样, 使教师向榜样学习, 从而调动其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首先, 作为榜样, 由于做出贡献受到表彰, 既满足物质需要, 也满足精神需要, 进一步激发了积极性。同时成为榜样后, 也有一种心理压力, 会促进其更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奋发向上。其次, 榜样对优秀教师是一种挑战, 激发他们找差距, 迎头赶上, 从而也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再次, 榜样对一般教师也有激发鼓励作用, 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最后, 榜样对后进教师会使其产生心理上的震动。正因为榜样是一面旗帜, 具体鲜明生动, 所以对各层次的教师都有感召力和说服力。

五、用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人心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师监督之下, 当校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时, 思想境界自然会对教师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校长思想、学识、行为、能力、情感等也会在无形中影响教师。因此, 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做到。校长要牢记领导就是服务, 为教师服务, 在政治上要关心教师的进步, 经常组织他们认真学习, 满足他们政治上进步的需要;在工作上要为教职工创造有利条件, 量其才, 用其能, 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在生活上要主动体贴关怀,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校长要做到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 有权不使, 有威不施, 而是靠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教师。

教师的灵魂 篇9

一、教师志业精神的时代要求

(一) 崇尚真理, 不竭奋斗的精神品格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应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 他们应是真理的坚定崇尚者、追求者。这突出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学生充满虔敬之情, 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 有强烈的事业感和自尊感。他们能够满腔热忱地献身于教育事业, 视培养人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也是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他们具有摆脱物质的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品质, 对待那些会引起混乱的事情常能保持超然和平静的态度, 能够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 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的方法, 将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二) 积极进取, 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具有极强的进取心, 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将教育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实践和创新, 并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把自己的才智融入到了教书育人的宏伟事业中, 将学生的发展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 并为此不懈努力, 从而显示出其智慧的高贵品质与效能, 并折射出他们道德人格的风采。

(三) 不计得失, 事业至上的思想境界

教育劳动是一种培养人的劳动, 它涉及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利益和社会利益, 三者在本质上虽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但若不能不正确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 也会引起矛盾和冲突, 从而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责任和贡献, 具有超越功利的特性。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学生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他会自觉地把社会利益、学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他们这样做决不是为了捞取权利或报偿, 而是基于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即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 他们甘愿作出自我牺牲。

(四) 注重自我, 更注重集体的协调意识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 教师劳动的具体形式是个体, 但教师劳动的成果——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却是教师群体长期协作劳动的结晶, 因而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具有协调意识。一方面, 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另一方面, 他们还能自觉地把个体价值融入到集体价值之中, 具有集体主义意识, 能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以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五) 可敬可爱, 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格

志业精神是以个性化人格为承担者的, 个性化人格不形成, 教师的志业精神也就无法形成。因此, 具有志业精神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 而不是刻意压抑自己个性的冷血动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仰、需要、爱好、性格, 并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志业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志业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更需要他们具有理想的引导、信念的支撑、意志的维持、智慧的底蕴;需要有探索未知、热爱真理, 追求真、善、美的欲望和情感;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实际上是一个主体道德自觉的过程, 建立在主体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过程, 表现为对他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同化、遵循。为此, 我们应努力提升教师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水平, 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 教师行为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选择, 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机制, 因而教师志业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一) 教师自身的道德自律

1. 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通过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来提高其思想觉悟, 必将导致他们需要层次和追求目标的提高, 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远大目标的实现往往又会促使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而使他们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其一, 提高教师的哲学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总是要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才能高瞻远瞩, 正确地把握未来。其二, 提高教师的社会历史文化认知素养。一个人的道德自律离不开深厚的人文底蕴, 教师必须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屈辱史、苦难史、奋斗史, 了解当中的文化冲突, 感受中华民族的痛苦与伟大精神, 以增强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自尊自强的奋斗精神;教师还要了解我国的国情, 牢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己的责任极其重大。

2. 学会道德思维, 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从实际情况来看, 没有或缺少道德评价的道德主体是不完整的道德, 他不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理论去参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 甚至其道德修养也有可能走到不正确的方向上去。一方面, 教师应自觉地运用“道德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纠正自己的缺点, 完善自己的品格, 提高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评价活动, 使自己不落伍、不孤独、不空虚、不盲从和不至于成为教条主义者, 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认识、实践和评价, 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不断趋于高尚, 走向完善。

3. 投身教育实践, 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对教师职业规范的理解渗透着道德情感, 教师行为的选择与决定也总是要受到其道德情感的制约, 一旦道德规范融入教师的情感结构, 成为其内在的必然性, 那么教师对职业行为的选择便能超越有意和勉强的驱使, 也不再为欲望和冲动主宰, 达到从容与自然、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境界。由于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于教育实践中, 才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意义, 体会到教书的乐趣, 得到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 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 自觉地克服困难, 锻炼作出抉择的毅力并形成道德情感。

4. 加强修养, 提高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志业精神形成的前提。教师只有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才能具有优良的个性、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我们必须看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面对社会的竞争, 面对个人得失、进退取舍等诸多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 不少教师的心理素质滑坡, 进而导致他们人格扭曲。因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升心理素质和培育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以抵抗外界各种干扰和困惑。

(二) 外界环境的整合和优化

我们要注重从帮助教师、支持教师自主成长的角度谈师德建设, 它以激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 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石, 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

1. 强化价值观教育, 提升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具体情况来看, 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面貌是不错的, 但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以职谋私, 乱收费, 占有学生用品、材料等;有失公正, 如亲近成绩好的学生, 疏远成绩不好的学生, 甚至体罚学生;缺乏敬业精神, 备课不认真, 批改作业马虎;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情况, 固然与我们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但根本还是我们忽视了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 导致他们职业精神的滑坡。在此, 我们无论是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相对论的冲击角度, 还是从国内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多元文化激荡的角度来看, 价值取向的合理与否都是志业精神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力量。对此, 我们要加强教师的价值观教育, 致力于他们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使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 而且要使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 创设良好的环境, 弘扬教师育人的主体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 假如一个教师没有清醒的育人主体意识, 他就不会去设计、塑造理想的自我, 更不可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 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想, 使之与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利益、现实的需要相一致。当然, 教师的这一主体意识不会自发形成, 它需要我们去培育。首先, 要实行民主化管理, 激发教师的主人公意识。我们要信任教师,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使其切身感受到作为学校一员的价值。不仅要维护和加强教师个人认识的独立性, 给他们表达不同思想观点的自由, 鼓励其畅所欲言, 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更要尊重教师的个性, 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贡献社会的成就感, 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另外, 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比如:明确责任, 使每个教师认识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激发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 强化其责任感;增强工作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 使教师感到工作的兴趣和吸引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其具有自我实现感。其次,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完善分配的激励机制。三是让每个教师将个人事业的发展与单位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最后, 要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事实上, 一个人选择教师职业, 不管他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与爱好, 前提都必须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保障。我们要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使这一职业切实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 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大推动力。

3. 营造教师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

教师交流当是一场触动灵魂的变革 篇10

服务者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 和服务对象 (教师) 之间, 在共同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下何以会博弈甚至对立?笔者作为全程参与区域内“教师交流”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 在体验了教师交流工作的五味杂陈之后, 力图对其中的问题分析一二。

教师为什么反对交流?

从各地教师的博文、微信、发帖、来信, 以及上访中提出的诉求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教师们之所以反对交流, 是教师们内心存在着担心和恐慌。

担心生活受影响。许多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的时间长, 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往圈子, 可谓工作稳定, 生活其乐融融, 如果一旦轮岗交流到其他学校, 现有的一切平静可能全部被打破, 圈子不存在了, 经济上还可能增添额外的支出, 精力上会因为往返奔波而不济, 家庭方面可能会造成两地分居, 夫妻感情受到影响, 孩子、老人得不到照顾。因此, 一些教师出于生活受影响的考虑, 从内心深处抵制和反对轮岗交流。

担心工作难适应。许多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 对同事、学生都比较熟悉, 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有较为准确的定位, 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比较适应, 如果一旦交流到其他学校, 面对陌生的领导、陌生的同事、陌生的学生、陌生的家长、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管理、陌生的要求, 一些教师心生焦虑, 惶恐不安, 始终担心工作难以适应。

担心交流非公正。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对政策了解不深入或不全面, 一些教师认为, 学校在安排交流人员的时候, 一定会把“不听领导话”的教师交流出去, 担心学校安排工作时受到排挤, 担心自己没关系没后台, 会受到非公正待遇, 甚至偏激地认为交流就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集权而“折腾”教师, 是为手中的权力“寻租”。

认真分析, 教师们担忧的问题虽然有的是客观存在, 有的是主观臆想, 但这些担忧却也不无道理。

在反对教师交流的三条相对集中的理由中, 关于生活受影响和交流非公正的问题都是相对容易解决的, 真正核心的是很多教师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工作了。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身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习意识淡。一些教师充电充四年 (大学学习四年) , 放电一辈子, 应“考”而教, 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知之甚少。二是竞争意识弱。一些教师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 职业倦怠严重, 逐渐失去了竞争的意识和竞争的能力。三是发展意识差。教师流出和淘汰的机制不健全, 谁都拿教师的“铁饭碗”没办法, 直接导致安逸的生活成为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而交流制度和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会将一些教师彻底打回原形, 这其实才是部分教师最担心的, 因此才会用彻底的否定来捍卫对现状的维持。

教师交流效益如何提高?

教师交流, 是触动教师灵魂的教育人事变革, 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教师的激烈反对,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教师交流政策, 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只有积极创设良好的交流条件, 构建公平合理的交流机制, 切实解决教师困难, 让广大教师流动到适合的学校与岗位, 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交流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作为“人”的教师, 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主动的人, 不是“物”, 说交换就交换, 且作为“人”的教师, 也是有利益追求的, 因此, 教师交流要切实解决教师在待遇、专业和心理层面的顾虑, 让教师从“被流动”变成“要流动”。比如, 建设教师周转房, 解决交流教师居住困难问题;设立交通补贴, 解决交流教师往返差旅造成的经济负担问题;设立生活补贴, 解决交流教师生活困难问题;建立激励制度, 在职称评聘、评选先进、进修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方面优先照顾交流教师, 引导教师主动交流。

教师的灵魂 篇11

最先提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口号是苏联。一开始,这一口号赞美的对象不是教师,而是作家。1932年10月,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在高尔基的住所谈到苏联作家的角色的时候,用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斯大林之所以授予高尔基这个光荣的称号,和他与高尔基的关系有关。晚年的高尔基,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为斯大林唱赞歌,他甚至对“白海运河”的修建进行了“美化”。高尔基的这些行为,一方面,引起了索尔仁尼琴等知识分子的鄙视,索尔仁尼琴在其小说《古拉格群岛》中就曾讥讽说:“为此书提供了资料的,还有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首的三十六名苏联作家,他们是俄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颂扬奴隶劳动的关于白海运河的那本可耻书籍的作者”;另一方面,高尔基的这些行为,使斯大林对他刮目相看并青睐有加。高尔基也由这个口号成为具有榜样性质的作家。以此为导向,苏联的作家也开始领受这一称号,并在文学作品中开始了以塑造新人为主题的文学创造活动。这种文学创作的典范就是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部小说里,有一段话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当时,苏联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小说,其主题就是塑造党所需要的“新人”。

通过这个对口号起源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口号首先赠予的对象是作家而非教师,这在中国也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文艺政策上,我们奉行“一边倒”的政策,文艺的指导思想也是向苏联学习的,所以苏联的文艺政策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就在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思想指导也传到了中国。这一光荣称号还是作家的专利,这一专利对作家的要求是创造阶级“新人”。于是中国的小说家开始踏上创造红色经典小说之路,着力塑造“新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红一创”。“三红”指的是三部小说《红岩》、《红日》和《红旗谱》,“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作家接受了苏联文艺思想的指导,在小说中穿插一些个人自传的成分,描写个人的成长历程,重点记录了从阶级意识的萌发到走向革命道路的精神历程。在主题先行的理念下,作家们塑造了一个个新人的榜样,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不仅如此,这种文学创造中的新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被塑造出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锋。雷锋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后来这个称号开始转移给教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以这种理念塑造文学形象,有概念化的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二是教师在文革中被打成了“臭老九”,地位一落千丈。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出现有赖于优秀老师的培养。为了扫除文革时期人们对教师的轻视,提高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政府开始授予教师这一个美好的称谓。从此,教师在拥有“春蚕”与“园丁”等光荣称谓后,又享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国家还确立了教师的节日,逐渐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现在来看,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称谓教师,要求有些高。教师是人不是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在当时历史情形下有其合理性,但现在,这个称号会使教师在社会中被“崇高化”。教师被“安”上了这样的称谓,社会对其要求会格外严格,一旦有什么过错,容易遭到舆论苛刻的议论和批评。无形中,这个称谓会让教师背上精神重担。此外,人的灵魂塑造是个人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提法,有干涉个人思想自由的倾向,有企图统一学生思想的嫌疑。我认为,应还原广大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本质和权利诉求,让我们的教师轻装上阵。

教师的灵魂 篇12

一、职业信念帮助教师重建正确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把自己看做知识的施予者, 这种信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师拥有信念, 能对教育进行整体性认识, 能对行为进行科学解释。但不少教师不知自己在追求什么, 这与没有树立正确的信念有关。

1.职业信念以情感过滤形式统整教育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早期, 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专业基础;后期涉及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构建, 包含信念。源自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 并以情感过滤形式统整教育新知后形成的信念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解释行为的原因。这种由教师自身和实际教育过程开始, 通过探索其在课堂中做什么及为什么这样做, 来寻求对这些过程的进一步理解的方法, 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内在的教育理念。从本质上说, 教育就是一种教师的认知行为, 职业信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新的教育理论和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方法, 不断地修正职业信念, 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活动。在职业信念中关键的是认知信念, 它是由经验式不断向理论式演进的过程, 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信息时代, 教师如何顺应教育变革, 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 重建教育理念, 将成为其专业素质提升的关键。教师应随时修正不合时宜的教育观, 把教育重心从传授固定教学内容转向启迪学生心智、培养综合素养上来。教师的教育认知信念, 决定着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是教育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专业素质发展的理性支点。

2.职业信念帮助教师克服对学生的“滞后性”, 树立教育责任心

现代的信息平台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认知维度拓展, 学生从传统的信息源——书本和教师那里获取的信息减少, 失去了传统教师对知识“闻道在先”的优势。学生从传媒上获取的知识, 有的连教师也闻所未闻。这种“滞后性”又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看法上的“滞后性”, 在学生面前常感到手足无措。学生这种具时代特征的优势促使部分教师怀疑、否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造成对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因为在传统观念中, 师生信息的传递是师-生式的单向传递, 教师们很难想象, 作为学生会对担纲信源的教师提出质疑或修正。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需要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教师是教育主体, 他们有无信念、有何种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 而且左右学生的思想、行为。信念帮助教师克服对学生看法上的“滞后性”, 正确认识、评价学生, 引导他们发展。教育需要教师的责任心, 信念是它的表现。拥有责任心的教育才能产生良好作用。教育工作有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把这种认识转化为信念, 教师才能在责任心驱动下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3.职业信念帮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提高教育效能感

如今的教育发展迅速, 一系列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 建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学习新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适应教育的发展, 做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历史上大凡有影响的教育家无不有追求终身学习的信念, 它开阔了教育视野, 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作为信念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它反映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是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育任务的信念。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因素及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拥有信念就意味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能体验教育的幸福感。同时, 良好的教育效能感又会反过来积极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

二、职业信念“投射”在教育行为中,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职业信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 教育行为是职业信念的一种“投射”。肖川说:“教育情境是由我们的信念、态度、期望和行为投射而成的”。[1] 职业信念帮助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 是使之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在反思教育行为中, 职业信念变得清晰, 教学思维更加灵活, 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1.职业信念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改革

如今的教育正经历着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到多层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历史性变革, 凸现了教师职业的复杂程度。“学高为师”仅仅是作为专业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除学科知识以外, 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包括反思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 这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诸多的要求都是有关职业信念的。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职业信念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教材、教法和课程的改革都是通过教育行为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如果教师的素质不提高, 信念动摇不定, 各种教育改革便会流于形式, 学生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于光远要求教师“逐渐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 焕发出教育热情和教育创造精神”[2] 。实践证明, 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2.职业信念有利于教育反思, 使行为更科学

教学是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和研究的, 教师应成为积极的反思从业者和行动研究者。职业信念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对职业的反思和研究意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在实践与思想、信念的碰撞中, 其教育行为会更符合科学规律, 教育工作的质量会得到提高。除了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技术性的反思外, 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反思教学背后的深层观念和思想。教师不仅要反思教学文本, 思考为什么要那样做, 更要根据新的知识不断重新评估自己关于教学的信念, 并以此来考察课堂, 协调好理论与行动实践的关系。反思和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 使教师对这些观念进行理性的思考、审视, 纠正明显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信念, 对有价值的成分加以整合, 使之更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三、职业信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 帮助其构建教育个性

J·考尔德海德把职业信念作为专家型教师的“个人专业因素”的核心要件。实际上, 教师的发展是其内在专业素养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的过程。职业信念在其专业化发展中“居于核心位置, 统摄着教师的其他方面的品质”[3] , 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 对教师教育态度和行为有显著影响, 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个性的建构和教学风格的形成。

1.职业信念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 对教育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职业信念是通过教育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 教师才能建立工作的心理基础, 才会为此贡献心血, 才能在困境中看到光明, 才能找到奉献超越的理由。职业信念也决定教师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模式, 决定反思实践的效用, 决定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教育行为的果断、沉着和耐心上。果断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 它不在于声色俱厉, 而在于处理教学工作、对待学生态度的果断。优秀教师能从爱护、教育学生出发, 在确信并使学生懂得对自己要求的正确性、合理性的前提下, 以正确的态度表现这种力量。沉着和耐心表现在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制无益的冲动, 充分表现出教学机智, 做一位富于哲理的实践家。

2.职业信念帮助教师建构教育个性

专业素质强调作为独特个体的教师是如何处理教育问题的。职业信念是高度个人化的, 是通过教师对教育价值以及与人生、社会的关系、教师价值的坚信, 规定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并与教育效果相关, 决定着教育风格。因此, 职业信念对教师建构教育个性、形成教学风格具有动力性和全面性的作用。影响教师建构教育个性、形成教学风格的因素很多, 除了职业信念, 还有教师的文化层次、教学经验甚至还有个性特征等, 但决定因素是信念。因为, 任何个性、风格的形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灵魂和哲学基础, 是个体人生哲学和职业思想的职业化。同样, 任何一种教育个性和风格也都是职业信念及其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职业信念是整合所有其他因素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信念,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征, 依据教育经验, 设计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活动。

3.职业信念帮助教师反思角色, 升华职业意义

现在, 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作为“专业”性的职业, 教师已经超越了其知识占有优势的传统角色的规约。这种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化的崭新内涵, 无论对教师固有的知识, 还是心理都是挑战, 但同时也是升华。在这种背景下, 唯有信念才能使教师平凡的工作富有意义。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责无旁贷地把教育好学生作为自己的职责。然而,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诸如教师跳槽、失职以及职业倦怠等现象屡屡出现, 都与教师丧失信念有关。郭元祥说:“与其说‘救救孩子’, 不如说‘救救信念!’”[4] 当务之急是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转化到教学的计划者、指导者, 把学生作为参与者、决策者上来。这样转折需要职业信念作为基础。

四、职业信念激励教师成为“自律”发展的教师

1.职业信念唤醒专业自主发展的力量

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 而且能把它转化为行动。职业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对于主动采取行动、实现自主的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教师都蕴藏着沉睡于内心深处的巨大成长力量, 在一定条件下会不可遏制地成长。由信念唤醒的内在的自发的成长力量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主体存在于教育活动中, 体会教育与生命的关涉, 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主动在外在约束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甚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教师无论有无外在的要求, 都会对专业成长的“自为”负责。拥有这种力量, 教师就会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2.职业信念使教师成为寻求“自律”发展的教师

当专业发展成为信念推动下的自主发展时, 教师就获得了发展的自由。这种来自于内在的自由, 又会促进教师超越困境、追求更高境界的专业发展。信念的这种超越功能, 使教师不被既定的现实所遮蔽, 同时, 又能引领教师不甘平庸, 自由地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并且更多地对教育进行思考, 摆脱机械的教育行为。职业信念有助于激发使命感, 实现事业和生命价值的和谐。当教育事业成为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组成部分时, 教师就会以自觉的理性投入教育事业, 自主自为地追求专业素质的发展。

摘要:职业信念是教师自身对教育思考后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判断和坚信不疑的认识。职业信念能够帮助教师重建教育理念, 是提高教育行为质量的重要力量;它帮助教师构建教育个性、形成教学风格;能够激励教师成为寻求自律发展的教师。

关键词:职业信念,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64.

[2]于光远.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2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38.

上一篇:工程地质论文下一篇:组织学生有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