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2024-10-22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精选12篇)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1

实验教学课堂很难把握和控制, 主要集中表现在:开展实验活动前, 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和材料上, 个别学生急于动手;实验时, 不按要求操作者, 抢先操作者, 旁观者, 闲谈者……比比皆是;学生做实验没完没了, 浪费大量时间, 结果是一节课热热闹闹, 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 气氛热烈又踊跃, 但一次探究活动下来, 学生什么结果没得到。学生下课后, 材料和仪器摆得到处都是。科学课实验很多, 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以《摆的研究》这一课为例, 粗浅谈谈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一、理解教材, 优化实验材料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六课。本课让学生经历运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五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接触过摆, 但是对于摆依然很陌生, 特别是关于“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并不清楚, 也正是因为说不清楚, 这就为探究“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增添了动力。

教材要求做三个实验: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图片用大小不同的螺帽) ;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3.摆绳长度相同, 摆锤有长短的实验 (图片用木条) 。实验1、2让学生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摆绳越短, 摆动越快。而实验3是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摆绳不只有绳。一节课如果让学生完成三个实验时间来不及, 所以第3个实验由教师做。

笔者觉得自己比较成功的是对教材中提示的实验材料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是对于摆锤, 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表示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如果让学生准备材料可能有点难, 最重要的是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 实际长度就会发生变化, 大螺帽的摆线要比小螺帽长。而且绳解下系上又浪费时间, 也会出现绳长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影响实验结论。于是笔者把螺帽换成了一串钥匙 (钥匙扣和三个相同的钥匙) 。这是一位学生在前一课“观察自己的摆”实验时自己做的摆, 笔者看到以后觉得用它做摆锤很好, 钥匙做实验材料, 现成, 容易办到。改变摆锤重量只要从扣中拿出或放进一枚钥匙就可以了, 这样完全不用动摆绳。二是对于第三个实验用的木条, 准备比较麻烦, 笔者就用现成的4枚回形针, 把回形针一枚一枚往下接就行了。这两处创新, 优化了实验材料, 为有效实验节省了时间, 减少了误差。

二、加强指导, 提升实验质量

在课堂实验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 原因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 前排学生刷地回头, 四人小组里, 有的在说话, 有的在摸器材, 好奇、好动, 静不下心来细听。所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小组的分工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摆的研究》一课中, 为了使实验有效, 实验之前笔者做足了演示和提示。

先看片段设计:

1.课始, 介绍了组成简单的摆的各部分名称:摆绳和摆锤。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 那么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猜想一下。

生1:我认为与摆锤的重量有关。

师:什么关系?

生1:摆锤越重, 摆动越快。

生2:我也认为与摆锤重量有关, 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摆锤越轻, 摆动越快。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3:我认为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摆绳越短, 摆动越快。

生4:可能摆绳越长, 摆动越快。

生5:可能都有关系。

师:看来同学们的猜想挺多的, 到底哪种正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课题) 研究的方法是“对比实验”。

2.出示带有3枚钥匙串的摆。

师:如果要研究“摆绳”, 我们要改变什么?什么不变?如果用这个摆做实验, 怎么改变摆绳的长度, 而保持其他不变?

(演示:只要把摆绳往铁架上缠绕就行。)

师:如果要研究“摆锤”, 我们要改变什么?什么不变?如果还用这个摆做实验, 怎么改变摆锤的重量, 而保持其他不变?

(演示:只要从环扣里逐一取下钥匙就行。)

3.学生分工。

师:在此实验中, 你认为怎样分工比较合理?

(任选一组请组长安排任务, 一号计时, 二号定摆, 三号数摆动次数, 四号记录。上台演示一次。)

4.数数要求。

来回算一次, 时间到但不到一次的都不算。计时同学一定要注意力集中, 误差不超过1秒, 否则无效。

教师既让学生思考, 又有引导、演示, 把实验过程细致化, 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 大大节省实验的时间, 把实验的重点落到实处。任务分工到位, 使每位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 避免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这样让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 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在实验前做足功课, 可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三、交流反思, 加深实验印象

在《摆的研究》中, 有如下两张实验表格:

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15秒内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学生实验完成后, 教师课件出示表格, 请各组长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在汇报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概括的, 存在不完整的现象, 教师出示一些学生提供的结论, 让学生评价, 达成综合性意见。

在实验时, 教师及时观察每组的情况, 发现有些组做得很快, 教师特意把他们组的记录表放在课件上, 让学生观察上下两张表格中的数据, 你觉得他们组为什么做得那么快?原来在两张表格中三倍重量的数据和三倍绳长的数据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两项实验他们只做了一次, 他们觉得实验重复, 把数据直接抄下来就行了, 做第二个实验时直接做两倍绳长了。教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了该小组的成员。

实验后的交流汇报, 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 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当学生说出结论后, 往往感到万事大吉了, 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 匆匆走过场。所以笔者觉得完成实验以后, 教师要重视对过程的分析和交流。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再者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重点培养数据意识;第三, 讨论和交流时一定要进行提炼。

同时, 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整个过程, 整理一下头绪: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怎么进行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怎么改进?有没有创新的发现?……适当的反思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 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2

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技能

作者/吴海莲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活动和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或团体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沟通和交流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发现弱势学生的困难,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考出现问题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当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时;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性时;当知识需要拓展时;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等等。

关键词:合理分组;合作常规;合作时机;合理调控

新课程理念,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活动和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或团体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任务通过沟通和交流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探索出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存在一定的误区,体现在:

1.分组分工不当,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

2.目的不明,为合作而合作。

3.时间不足,草草收场。

4.规则不明,指导不力。

5.评价不全,越俎代庖。

当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有不佳的表现,如,各抒己见,没有共识;易受干扰,东张西望;推诿抱怨,难成合力;高谈阔论,张扬无序;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等。

教师要避免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存在的误区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良表现,显然需特别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仔细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二、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汇报、计时等各有所属,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学生协商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角色可以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便学生适应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可避免因长期担任一种角色带来的懈怠感。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始终关注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遵守规则。

2.培训指导学生的合作技能:倾听、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商。

3.关注扶持弱势学生:布置任务时照顾到弱势学生,教师要强调整体的进步,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弱势学生的氛围。合作学习时,发现弱势学生的困难,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倾力投入,教师要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异类”的观点可以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轻易否决或不屑一顾。

四、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

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合理的标准包括: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演算、实验探究和验证;需要留出出错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去反思、交流等。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并非课堂教学中的任何时候都适宜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它需要一定的情境、时机。如,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考出现问题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当学生意见发生分歧时;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性时;当知识需要拓展时;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等等。

六、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

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1)应向学生说明合作的内容与要求;(2)在学生进入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3)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4)要合理调控合作过程,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有效的调控者。

七、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决定做哪些补充、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以及如何调整做出决策。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合作中的学习活动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3

“观微融合”体系,是指运用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相融合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在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良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并同时进行工艺学记录,全方位的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在专家和教师共同帮助下,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学技能固强补弱,逐步提高其教学技能,实现高效课堂,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蒸腾作用”这节课前及课中,生物组利用“观微融合”对上课教师进行实验组织技能训练。在教研室徐主任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片段式教学方式,即分片段进行技能训练。现将具体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一、教学片段一:观察“蒸腾作用”

片段准备

1.每组:锥形瓶两个、两棵相似的菠菜、两个保鲜袋、清水、食用油、剪刀。

2.学生小组成员课前将上述实验材料进行组合:两个锥形瓶内放等量清水上面滴上一层食用油,分别插上带叶菠菜和去叶菠菜,菠菜根基部扎上保鲜袋。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3~4小时后课堂使用。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执教教师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教态观察组2)板书观察组3)实验引导组4)问题解决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根据观察员的观察,与上课人进行当面交流,进一步根据微格教学中记录下来的场面回放、定格,将他们的体会与感触反馈给上课人,上课人从记录下来的场面中的针对观察人提出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将改进方案准备好,再次上课进行再观察,进行多次观察后,总结对“观察实验”的具体组织方案,从而扩展到其他的观察实验,达到提高上课人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片段二:小组合作,揭示“蒸腾作用”实质

片段准备

1.每组:长条气球两个、充气筒一个、白胶布两条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上课人对“分组合作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实验顺序观察组2)实验要求观察组3)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4)实验分析观察组5)问题解决观察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初中生天性好动,很多教师怕课堂纪律受到影响,常常采取放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殊不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效果才是永久有效的。学生操作过程:实验前小组4个学生进行分工,然后快速进入实验操作⑴小组两个同学分别将两长条气球吹至同样长度,漏气的一端分别用左右手捏住,并将两气球相对一侧的内壁用白胶布粘上,使气球内壁较厚,易向中间弯曲。⑵三个同学合作,将气球平放在桌面上,形成气孔(两个捏气球的同学将手放在一起,第三个同学两手将两只气球的另一端贴在一起,三人将气球固定位置)。⑶第4个同学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两气球间横向距离),并记录。⑷第三个同学仍然固定两气球的另一端,捏气球的两个同学同时缓慢放气,再同时停止放气。⑸第4个同学再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并记录⑹重复第4步过程3~4次,直至最后两个气球被拉直,气孔关闭。

学生分析过程:⑴气球代表什么?⑵实验中气球充气、放气代表什么?⑶什么时候保卫细胞会吸水?⑷气孔的大小受什么控制?⑸蒸腾作用的实质是通过什么完成?

4.教学观察

针对上述内容,观察员进行观察记录。

⑴实验顺序观察组:实验顺序设计是否合理。

⑵实验要求观察组:根据实验每一步要求,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

⑶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实验过程中,上课人协调组织的细节如何改进,效果更好。

⑷实验分析观察组:分析题设计是否紧扣实验内容,能否起到突破重点的作用。

⑸问题解决观察组:引导是否到位,问题解决是否透彻。

经过这两个片段的观察及学习,让上课人懂得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装置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及实验结果分析,提高上课人对“观察实验”的组织教学能力;其次让上课人懂得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实验,包括实验顺序、实验要求、实验过程协调及实验分析等方面内容,从而提高上课人对合作分组实验的组织开展能力。总之,这次“观微融合”的使用,既提高了我们对生物课常用的两种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合作实验的组织能力,又提高了一线生物教师的实验组织技能。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4

“观微融合”体系, 是指运用课堂观察 (classroom observation) 与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相融合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在课堂观察 (classroom observation) 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良的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 并同时进行工艺学记录, 全方位的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 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 在专家和教师共同帮助下, 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学技能固强补弱, 逐步提高其教学技能, 实现高效课堂, 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蒸腾作用”这节课前及课中, 生物组利用“观微融合”对上课教师进行实验组织技能训练。在教研室徐主任的指导下, 我们采用片段式教学方式, 即分片段进行技能训练。现将具体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一、教学片段一:观察“蒸腾作用”

片段准备

1.每组:锥形瓶两个、两棵相似的菠菜、两个保鲜袋、清水、食用油、剪刀。

2.学生小组成员课前将上述实验材料进行组合:两个锥形瓶内放等量清水上面滴上一层食用油, 分别插上带叶菠菜和去叶菠菜, 菠菜根基部扎上保鲜袋。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3~4小时后课堂使用。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执教教师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 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 教态观察组2) 板书观察组3) 实验引导组4) 问题解决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 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根据观察员的观察, 与上课人进行当面交流, 进一步根据微格教学中记录下来的场面回放、定格, 将他们的体会与感触反馈给上课人, 上课人从记录下来的场面中的针对观察人提出的不足, 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将改进方案准备好, 再次上课进行再观察, 进行多次观察后, 总结对“观察实验”的具体组织方案, 从而扩展到其他的观察实验, 达到提高上课人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片段二:小组合作, 揭示“蒸腾作用”实质

片段准备

1.每组:长条气球两个、充气筒一个、白胶布两条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上课人对“分组合作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 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 实验顺序观察组2) 实验要求观察组3) 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4) 实验分析观察组5) 问题解决观察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 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初中生天性好动, 很多教师怕课堂纪律受到影响, 常常采取放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殊不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学习才是真实的, 学习效果才是永久有效的。学生操作过程:实验前小组4个学生进行分工, 然后快速进入实验操作⑴小组两个同学分别将两长条气球吹至同样长度, 漏气的一端分别用左右手捏住, 并将两气球相对一侧的内壁用白胶布粘上, 使气球内壁较厚, 易向中间弯曲。⑵三个同学合作, 将气球平放在桌面上, 形成气孔 (两个捏气球的同学将手放在一起, 第三个同学两手将两只气球的另一端贴在一起, 三人将气球固定位置) 。⑶第4个同学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 (两气球间横向距离) , 并记录。⑷第三个同学仍然固定两气球的另一端, 捏气球的两个同学同时缓慢放气, 再同时停止放气。⑸第4个同学再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 并记录⑹重复第4步过程3~4次, 直至最后两个气球被拉直, 气孔关闭。

学生分析过程:⑴气球代表什么?⑵实验中气球充气、放气代表什么?⑶什么时候保卫细胞会吸水?⑷气孔的大小受什么控制?⑸蒸腾作用的实质是通过什么完成?

4.教学观察

针对上述内容, 观察员进行观察记录。

⑴实验顺序观察组:实验顺序设计是否合理。

⑵实验要求观察组:根据实验每一步要求, 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

⑶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实验过程中, 上课人协调组织的细节如何改进, 效果更好。

⑷实验分析观察组:分析题设计是否紧扣实验内容, 能否起到突破重点的作用。

⑸问题解决观察组:引导是否到位, 问题解决是否透彻。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5

魏海荣

学生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一、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提出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分析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1.强调课前预习

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实验课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地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地操作。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提倡课内每个人都要动手

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3.要求课后总结

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活动,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小组间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对某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的同学给予答辩。讨论后教师进行评析、小结,并展示方案。这样的“汇报与答辩”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高中化学学生实验的教学组织 篇6

一、组织课前实验预习,强化预习的实效性

督促学生预习实验是搞好学生实验的保证。我曾听过几位教师组织的学生实验课,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不知要干什么,带有盲目性;学生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显得忙乱;有的学生边翻课本边操作;学生实验时间不充分,没有时间进行评价反思,课堂教学的组织不完整等。实验效果不理想。教师们研讨这些现象时,一致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课前预习不到位。因此,为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强化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必须复习相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初步拟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及时了解预习情况,并给予督促和引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实验的计划性,提高实验效率。

二、组织实验指导,突出学生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指导是组织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顺利动手实验,更好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目前,有些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为防止学生动手实验发生偏差,仍没有摆脱“教师中心”、“灌输式”的束缚,让学生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不了解学情,面面俱到等,既占用了大量时间,又导致了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机械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发现。这不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应如何进行实验指导呢?笔者认为,实验指导应放弃“灌输接受式”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状况及初步制定的实验方案,用“你(们)已经……”、“你(们)打算……”、“你(们)想……”、“你(们)认为……”等方式,提出一些具有鼓励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自信,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创设合作探究的情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实验的相关问题,完善并确定实验方案。这样,在课前充分预习和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保证学生充分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是组织学生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自己制定的方案,充分体验过程,感受成功。

2、要求各实验小组同学,人人动手,密切配合,合作探究。

3、教师要有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既要调控全局,观察整体实验状况,确保实验安全,同时又要以各种形式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如学生在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探究实验时,一个实验小组用品红检验二氧化硫产物时,出现了倒吸现象,我便参与到该实验小组,和该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出现倒吸的原因,然后和该小组的同学一起设计防倒吸的装置。另一实验小组,我指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管中除溶液变蓝以外,还产生白色、黑色固体物质,提出问题:试管中白色、黑色物质又是什么?我们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等等。这样,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又不直接告诉答案,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既提高了实验效率,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四、组织评价反思,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升华

评价反思是学生实验的教学组织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反思,能促进学生将过程体验的感知转化为知识技能,从而形成能力。本环节可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各实验小组相互交流并汇报实验情况。

2、教师总体肯定性评价学生的实验状况,重点突出表扬优秀创新之处。

3、学生反思成功与不足,并通过交流解决存在问题。

4、出示讨论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或开放性,可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或师生交流解决。如在“探究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铜与浓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吗?为什么?

(2)本实验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反应前后溶液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4)实验发生后,品红溶液有何变化?说明什么?

5、学生谈本次实验的收获。

优化学生实验的教学组织,推进学生实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化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以更好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大班额之下如何组织学生实验 篇7

(一)小组人数多,成员参与度较低

大班额的特点即为学生人数众多,在实验设备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势必会依照实际班级人数来进行小组划分。该种划分看似合理,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组内,能够实现小组学习。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情况却往往不同。由于设备有限,小组人数却相对过多,因此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实验工作,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小组成员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情况。我所教授的九年级学生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而实验器材以及实验内容是有限的,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往往会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实验之中,而是在一旁观望甚至开始做其他事情,这实际就违背了教师开设实验课的初衷。物理教学并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以便提升学生的理解,增进学生对于学科的喜爱程度。

(二)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

本人教授的中学位于农村,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手忙脚乱的情况,在特殊情况还会依照自身的有限生活经验来处理实验情况。例如,在教师宣布下课时,部分学生的酒精灯还并未熄灭,有学生会忘记教师的嘱托,试图用嘴吹灭酒精灯,这是十分危险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用酒精灯帽直接盖灭酒精灯即可。该类知识学生在课堂之上已经学习过,在开始时也能够填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相对较少,因此不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知识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实际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一种表现。动手能力差还表现在学生面对实验器材时,不能产生良好的认知。由于书本刻画的器材模样和实际可能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面对实际器材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三)时间把控能力差

学生在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时,由于认知差距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度还相对较差,因此会导致时间的大量浪费。许多学生的物理实验还刚刚开始,但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实际操作较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学生对于时间的把控能力还相对较差,不能够在进行实验前就将有限的时间进行明确的分工。时间把控能力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试验效果,学生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观测,由于整个实验过程尚未实现,因此学生不能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产生良好的认知,对于实践的总结更是相对较差。此外,时间不够也是小组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导致的,不少小组因为合作对接不恰当直接影响了实验进程。

(四)实验室设备陈旧

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中学,因此存在实验室设备陈旧的情况。陈旧的设备会对学生的实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实验由于设备水平尚未达到,因此难以操作实现,教师也难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该年级学生尽管已经到了九年级,但是实践操作的物理实验还屈指可数,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设备陈旧,缺少新设备,因此难以满足难度较高的实验操作,教师在进行实验安排时也只能够选取较为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操练。在此种缺少实践的情况之下,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二、解决措施

(一)明确成员职能

由于大班额之下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在进行分组时需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小组需要安排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担任小组组长。教师在进行实验前需要交代组长和学生,要实现实验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中设立一名监察员,监察员的职责就是监察成员的实验参与情况。一旦发现不积极参与小组实验的成员可以报告教师。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时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小组,分两批操作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实验器材,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实验之中。但是在进行内部分组时,一定主要注重时间把握,要确保两队的时间均匀。但是该种情况只适用于简单实验,综合型的实验在一节课内难以多次完成。但从总体来说,明确成员的具体职能对于实验的顺利推行来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动手以及时间掌控能力

物理实验操作对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时间的掌控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以适当先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时间掌控能力。教师可以叮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平时也可以多关注时间,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先预设一个完成时间,确保自身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利用该种训练来实现时间的有效把控,从而能够在进行实际实验的过程对于自身的实验时间有一个良好的把控,不至于到了下课时还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物理实验不一定都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部分实验在生活中也能够进行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日常实验,在日常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收获到知识,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也能够进一步加速物理实验室的实验过程。

(三)要求学生撰写实验笔记

物理实验不应当是一个单独的实验过程,在实验过后学生应当要有所收获,在大班额的情况之下更是如此。要确保大班额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应当要要求学生撰写实验笔记。通过实验笔记,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充当的角色,能够了解到学生通过实验收获到了什么。学生在撰写实验笔记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到自己在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同时,对于实验的重点操作程序也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实验笔记对于学生实验的过程来说具有指导总结的作用,同时,实验笔记也能够记录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学生在进行实验复习时也仅需要拿出实验笔记就能够回忆起实验的情境,这实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辅助记忆。

(四)对已有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同时要求学校进行设备更新

设备对于物理实验来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要对学校已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设备更新。新的设备对于物理实验的有效进行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老旧的实验设备往往会对实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失败的实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要向学校阐明利害,同时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设备更新。在设备更新期间,教师也应当要将已有的设备进行利用,带领学生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能够谨记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适时的创新,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有效改造来替代相应的物理实验器材。但是还需要注意,在进行器材代替时需要考虑到器材替代的安全性,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器材创新替换。

以上就是我针对大班额之下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见解,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却是本人的实践经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在进行大班额教学时产生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衡耀付.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修春洁.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实验 篇8

关键词:课外实验,实验现状,开展建议

1. 生物实验现状

从我所任教的学校以及周边乡镇中学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标本陈旧、实验课时设置不合理、药品严重匮乏、教学资金难以满足基本教学需求等。在我校,实验室可用显微镜仅剩十余台,永久性玻片标本少量,动植物模型几种、挂图也是屈指可数。这些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大部分已损坏,不能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生物课外实验也是生物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课堂实验的有效延伸,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课外实验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然而,由于上述种种问题,许多学校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堪忧,对生物课外实验的态度更是可有可无,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及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原因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为何农村中学会出现如此现象呢?我认为原因如下:

(1)农村中学生物老师一般课时较重,无法腾出时间来设计和准备此类探究性实验。再加上部分老师的畏难情绪,使得生物课外实验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2)生物实验材料的不可再利用性以及高成本性也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农村中学大多经济紧张,无法承担。

(3)许多生物课外实验的探究周期较长,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

(4)教材的编排顺序与某些生物的生长顺序有偏差,造成了课外实验难开展。

(5)应试教育蒙住了部分人的眼睛,在许多老师和家长、同学的眼里,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这也直接增加了开展课外实验的难度。

3. 对开展生物课外实验的建议

(1)认真分析研究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生物学仪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指导、讲解、分析实验原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设计好各种记录表格等。

(2)精心制订活动计划,合理设计活动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方案,如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我设计过如下实验活动:1组织学生在野外采集和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凡七、八年级的有关实验课,都需组织学生制作标本,有时还给予评分与指导。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制作制作标本的能力。2组织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繁殖花术的活动,学习对学校校园的茶花、杜鹃花、月季花等花卉的插播繁殖,对校园内已有的花卉进行培土、除草、剪枝等。3组织学生在自家自养植物并且带到学校进行评比奖励,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学到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4组织学生对校园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走访和参观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母校的感情,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3)认真指导实验活动的进行。放手让学生操作,但不能包办代替,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4)认真检查活动的效果。有些可进行评分登分,有时还要进行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安全问题的解决。在每一节实验课开始之前,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该节课的实验原理、主要内容、基本步骤、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有无意外危险发生的可能等。

4. 开展生物课外实验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2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从而立下掌握科学技术的志向;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课外实验益处多多,既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等。然而,要良好地组织开展生物课外实验,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努力争取领导的支持,这样课外实验才得以顺利开展。从教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生物,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实验,我经常参考和学习有关的业务书籍,还请教有关经验的农民朋友,虚心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教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9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核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 合作学习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还要看教师能给学生什么样的指导, 能够为学生创造什么样的合作学习的平台。所以, 教师对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分析学情, 研究目标, 对小组的探究活动要宏观把握。

1. 科学分配任务, 合理确定目标

小组探究活动不能“放散牛”,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 教师一定要让各个合作小组明确探究的目标, 而且所提的目标一定要具体、细化, 还要考虑学生基础。同时在各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 让学生能够在讨论探究中理解知识、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学校中培养自信, 乐于接受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适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有效性, 要能够在围绕课程设计目标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多创造高效的教学情境, 能通过一些小的问题设计和引入把学生牵引到良性的学习过程中来。例如, 在讲矛盾的时候, 就可以这么引导学生:黑板擦干净了没有?黑板擦得不干净, 这里面就有对立统一的观点。什么意思呢?黑板上白粉笔是最鲜明的, 黑白对立统一, 如果黑板擦不干净, 白色粉笔字在上面就会显得不清楚, 那么教学效果怎么能够实现呢?所以说这里面就有对立统一的观点。在黑板上画一条线, 它是长还是短?那学生马上就想了, 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 因为它没有对立的那一面。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理解这个对立统一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正确评价, 及时反馈

评价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是最重要的促进手段。规范、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长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的优化, 评价的内容不能仅仅是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哪个小组完得成不好, 哪个学生做得比较好, 诸如此类的简单评语, 而要是更深层次的渗透评价, 如对小组内合作水平和小组成员能力提升的评价, 以及小组内成员合作的有效性的评价等。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 更应看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对学习合作过程的评价, 需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交流心得体会, 让自己在每次工作中都能得到提高。对于在小组交流探究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合作或合作效果不好的小组, 要及时指出问题所在, 并让其他小组引以为鉴, 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合理分组, 职责明确

在小组成员划分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目的是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 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 要让基础差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探究活动中来, 不要认为探究问题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 从而逃避责任, 最终影响学习的效果。

2. 不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把学习任务布置到每个小组, 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任务, 然后自己研究思考, 最后再聚集在一起总结一下。这样看起来课堂训练有素, 学生之间合作有法、分工明确, 但这样做没有实际的合作效果, 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 而没有达到真正的交流合作。而真正的合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展示, 让思维产生碰撞, 这样的合作才是高效的。

3. 不要让合作学习小组变成一个小课堂

合作小组内不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再由他们讲给后进生听, 合作学习是整个小组的集体活动, 因此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需要大家彼此合作, 共同学习。不能出现让一个或几个学生唱“独角戏”,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 都有压力, 都有表现的机会。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10

一、科学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指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2]. 达成了这个目标, 实验探究才会富有成效, 不至于流于形式. 为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巧妙的情境, 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 以研究者的身份, 像科学家那样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例如, 在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镁条HCl反应的实验时, 学生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 向镁条中加入HCl时,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同时试管口有大量的白色“烟雾”. 经过讨论和检验, 大家对产生的气泡、反应原理以及放热现象都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但对实验中出现的白色“烟雾”产生了疑问. 此时, 笔者抓住最佳时机,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顺势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现象你认为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 请大家各自发表见解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 表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

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开放探究学习时空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要想使探究活动走向有效, 教师务必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在“分子的运动”教学过程中, 笔者通过实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进行有效导入, 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并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而后再进行评价与交流. 活动井然有序, 卓有成效.

实验探究课的设计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背景和操作分析能力, 依据学生需求去确定探究内容. 例如, 在寻找H2O2分解新催化剂的探究活动中, 笔者抓住Mn O2能催化分解H2O2这一反应事实, 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要求学生根据所得资料和信息作出推理和猜想. 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 深刻地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 因此,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时, 教师应“目中有人”, 想着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主人的姿态; 要杜绝“越俎代庖”, 切实把探究时空还给学生, 为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台, 让学生亲历认知过程, 并做到管控有度、指导有方、评价有情, 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疑问是探究之序曲, 是思维之动力. 一堂课的结束不能代表课堂教学的终结, 而应当成为下一探究活动的起点. 为此, 教师在探究活动结束之际也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以促进探究活动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 在“CO2制取的研究和实践”中, 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CO2制取的探究性实验. 实验完成后, 有学生提出“用Na2CO3粉末和稀H2SO4为原料, 设计一套装置, 也可以安全、平稳地制取一瓶CO2”. 对于这个挑战性的问题, 有的教师可能会以“Na2CO3粉末和稀H2SO4反应速度太快, 来不及收集”为理由, 将学生的设想很快地予以否决. 这种武断的做法将学生即将萌发的质疑“幼芽”无情地摧折了. 富有智慧的做法是, 抓住这一契机, 结合H2O2溶液与Mn O2混合制取O2的发生装置,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反思, 最后由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装置, 进行实验, 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事实证明, 关注学生的质疑并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 可以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 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合理设计探究梯度, 积极展开多元互动

探究活动的设计要讲究梯度, 使其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因此, 活动安排务必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学生初涉探究课题, 可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 以训练探究的基本技能, 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 然后, 随着学生体验的逐步丰富与操作能力的逐步提高, 可以循序渐进地安排一些局部性、指导性的探究活动; 最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和假设, 将方案付诸实施, 形成结论. 这样, 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探究技能的不断增强, 思想认识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当学生对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就可以增加一些坡度, 如安排有关控制变量、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活动, 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完成任务.

其次, 探究过程中的多元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互动能够将“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 能有效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 促进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 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生生间的互动也非常重要, 不可小觑. 总之, 良性的多元互动体现了教师高超的组织教学能力, 对教学活动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志云.浅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8 (3) .

组织学生有效实验 篇11

【关键词】物理实验 有效引导 学生实验

笔者结合物理实验教学,谈几点在物理实验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问题,以供读者参考。

一、创设有效问题,激发实验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使实验变得活灵活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让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此,我们要进行直观的实验,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帮助同学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充当实验的主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有效促进他们人人动脑思考、人人动手操作,以启迪他们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情感、兴趣和意志。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例如,在《怎样描述力》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创设了下列情境:首先为同学们提供如下器材,即海绵、铁块、饮料瓶、小车、弹簧、鸡蛋等物体,让同学们在看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的实验,运用多元方法使物体运动起来,进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设探究实验,培养合作潜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哪些问题需要探究实验,哪些不需要探究,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地研究,把探究实验设计得活灵活现,有效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营造和谐氛围,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从实验中感悟、探究物理知识的奥妙,真正使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来亲身体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彻底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使同学们学会合作方法、学会学习方法,实现培养他们合作学习潜能的目的。例题:在探索长度的测量教学之后,为了有效培养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学习潜能,笔者创设了下列探究实验:1.你能测量我们教室里课桌、长凳一些长度数据吗?2.测量学校道路、草坪、花坛、操场等一些长度数据。3.经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测量,确定自己应购买的上衣、裤子、袜子和鞋子的规格,并从中体会其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积极性非常高,思维活跃,此时,笔者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实验,看哪一小组完成最佳。通过各小组精心的组织活动,亲身经历探索实验,充分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他们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开放问题,培养自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开放性问题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另外,开放性问题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按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去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用变异探求的手段去处理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挖掘符合学生口味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效地展现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善于标新立异、富于多向性的思路,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测量密度的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下列开放问题:现有两个杯子分别盛有纯水和浓盐水,不能品尝,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自选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自制的仪器和物品),将它们区分出来,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此问题一展示,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热烈,思维活跃。他们都认为,此题条件开放,思考的途径比较多。有的小组用密度计来区别它们;也有的小组采用自制密度计的方法来区分;有的小组用量筒取等体积的方法来区别分;有的小组运用天平把它们区别出来;更有的小组用U型压强计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出来,等等。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此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逐一点评,教学效果显著。

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篇12

一、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 明确提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试图通过知识与能力、态度的结合, 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因此, 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和把握上, 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架, 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课标》还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词语.所以, 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明确、具体、全面, 并具有可检测性.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时, 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在制订目标时, 不仅是让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二、了解学生实际——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其实不是牛“愚顽笨拙”, 而是琴师不了解牛, 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和拴在鼻子上粗粗的绳子, 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 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 当然没有效益了.教学也是如此.备课时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使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所以, 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去组织备课,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 在备课时我们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

(3) 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 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吃透学生情况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了解学生, 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 以至药到病除.分析、吃透学生情况又是备课的难点, 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学生是一本书, 一本无限丰富、无限精彩、拥有无限可能的、活的无字书.学生的这本书, 要老师用脑、用心、用时间读, 用毕生的精力去读.

三、挖掘教材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因此, 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 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角”, “量出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4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并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测量, 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都相等.

生2:我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五边形内角的和是540°, 六边形内角的和是720°.

生3:我了现了每多一条边都比前一个图形的内角和多180°.

到此, 应该说学生的发现非常棒!完成了测量和有关的发现, 实现了本题的教学目标.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 而是追问:“不用画图形, 也不测量度数, 你能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又住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前面的发现, 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不成问题.最后,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图形的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上来, 学生经过探讨发现:“边数减2就是三角形的个数, 再用180°乘三角形的个数, 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由教材上的三角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四个图形, 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 再到任意多边形, 充分放手让学生填补了教材中的“空白资源”, 从而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创设学习情景——引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 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数学问题, 获得数学结论, 应用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

1. 数学题材的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 构架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才会使得乏味的数学变得简易而生动, 情趣盎然.只有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再现活生生的生活场景,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平易近人, 才能使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而不是拒而远之.举这样一个例子:教学数的奇偶性的认识时, 有位教师的设计颇为精彩, 针对现实生活中小摊小贩开设诸如彩票兑奖的购物形式, 学生甚是着迷, 于是他将其搬入课堂, 自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整个“抽丝剥茧”的引导、操作、总结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有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揭示“兑奖”的奥秘, 而且使学生明白获奖的机会渺茫, 揭露商贩骗钱的伎俩.由此可见, 采撷生活实例为背景素材, 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 处处隐含着数学思想, 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且得以升华, 总结出学习经验, 使数学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2. 数学问题的开放性

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它更应该体现在数学问题的多角度呈现和思考方法的多元化.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和推论,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实践表明, 开放的数学课堂应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辨析、思考、解决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例如, 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 它的面积正好是12平方米, 这根铁丝有多长?学生经过议论和交流, 发现有3种不同的围法都可以使它的面积是12平方米, 即: (1) 长12米, 宽1米; (2) 长6米, 宽2米; (3) 长4米, 宽3米.那么这根铁丝的长就有3种可能: (1) (12+1) ×2=26 (米) ; (2) (6+2) ×2=6 (米) ; (3) (4+3) ×2=14 (米) .学生在相互议论、思考的情境中, 不仅巩固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数学问题, 形成了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创造发现的精神.

3. 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逐步扭转学数学的单一形式, 倡导“做”数学, “用”数学, 将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延伸, 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实例, 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吸纳新知识, 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直面生活, 参与生活, 学会生活.如设计学生买菜的情境题, 有下列单价的食品和蔬菜供你选择:猪肉7元/斤、青菜1元/斤、茄子2元/斤、虾9元/斤、鱼5.5元/斤等, 用20元钱去购买, 可买哪几个品种?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为什么这样搭配?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出若干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说这样搭配购买的品种尽可能多, 有的说这样搭配富有营养, 有的说这样搭配钱用得更合理等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作用.

上一篇:教师的灵魂下一篇:过氧化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