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团组织

2024-06-30

学生团组织(精选12篇)

学生团组织 篇1

高职院校, 学生在校的时间短, 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学生干部的经历,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干部, 这是一个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摸索的问题。充分发挥分团委和班级团支部的力量, 将入党积子的培养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和选拔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干部, 是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方法。

1 发挥团组织力量, 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

1.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高职院校,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面窄。因此, 如何转变刚入学新生的学习目的, 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 扩大学习的知识面,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为第一学期学习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 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是学校培养学生干部的第一步。

新生刚入学, 系部就以分团委和班级团支部为单位, 通过邀请辅导员、专业老师、优秀毕业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任务:一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各种能力, 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而加入学生干部队伍, 就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最好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 让他们有兴趣、有想法, 努力想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当中。

1.2 综合考察, 规范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

选拔干部必须从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专业成绩、组织能力、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干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培养性。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 分团委要创造条件, 多渠道地培养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同时要严格选拔机制, 对积极上进的同学, 通过党课学习、各种业务培训等, 挑选出一批思想品德好、肯学习的同学充实到学生会和班级工作中, 作为学生会各部门的干事, 加以培养。经过一学期的锻炼, 通过民主集中的方法, 选拔入党积极分子, 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 最后从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会干事和班级干部, 并对这部分同学进一步进行培训、业务考试、辅导员面试等, 挑选出各部门的部长和主席团成员, 组建新一届的学生会。

2 发挥团组织力量, 规范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机制

2.1 以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 在学生中起到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平时各方面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因此分团委将入党积子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考核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干部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外, 还要思想品德过硬, 各方面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 系部分党校每学期定期开班, 邀请相关的老师和领导给大家讲课, 分团委和团支部通过民主集中的方法严格选拔学生干部和班级优秀学生, 作为入党积子听课, 让同学们明确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 并结合新时期的任务, 认真探讨, 领会精神, 以便更好地为学校、为同学服务。

2.2 以活动为载体, 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学生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学校要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设立目标明确、作用切实、活动丰富的新组织或机构。而这些组织机构仅仅是一个载体, 组织活动才是发挥组织作用、锻炼学生干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因此系部分团委除了组织系部一些大型活动外, 要求各部门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活动。开展活动时要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 以便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 努力打造有益有趣、蓬勃向上的组织活动, 使活动成为学生干部和广大同学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同时也要切忌“为搞活动而搞活动”, 以致活动内容脱离实际, 无法激发广大同学的认同感, 因此, 开展活动前要充分调研, 制订详细有效的方案。活动结束后, 应努力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总结, 详细分析活动的成败得失, 并作为考核学生干部的依据, 为今后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2.3 建立考核机制,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考核

没有严格和完善的制度, 工作就难开展, 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也难实现, 因此, 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过程中, 系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考核的内容要简单方便, 包括学习、业务培训、例会制度、活动开展等工作。作为学生干部, 他们首先是学生, 所以学习是第一位的, 对学习成绩不合格者, 采用一票否决制。其他方面要兼顾德、能、勤等各方面, 采用日常考核和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采取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的模式, 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活动参与、任务落实及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等工作内容进行总结。

3 发挥团组织力量, 加强优秀学生干部的后续培养

3.1 设立特殊岗位, 加强学生干部后续培养

由于学制的限制, 因此学生干部任职的时间一般是第二学年的一年时间, 在第五学期分团委综合考虑, 设立一些特殊岗位, 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

成立讲师团。分团委组建了以入党积极分子为代表的学生干部讲师团, 在新生军训期间, 利用晚自习对新生进行讲课。讲课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这些讲师团成员的讲课不但提高了新生的能力, 也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发挥了榜样的作用。

担任新生班副班主任。为了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等, 几年来, 学校一直坚持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新生班级的副班主任。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 由这些退下来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新生班的副班主任, 效果是多方面的。

担当专业课辅导老师。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定时定点地给一年级新生进行专业课的辅导和答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做法现已成为了传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 还设立助理制度、示范宿舍等, 为学生干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进一步熟悉管理的艺术。

3.2 优先选拔, 成为学生党员

由于学校将入党积子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 强化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因此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但能力强, 而且思想水平、政治素养也比一般学生强, 学习成绩优异, 因此分团委和团支部在民主推荐预备党员的时候, 优先考虑他们, 也为这些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干部提供择业的优先权

校企合作是学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 学校还以专业为单位, 和企业定向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还办了多个校企合作班。团委每年和企业合作, 组织毕业班学生干部进行一些拓展训练活动,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融入企业, 拓展学生的思路, 并优先推荐学生进入企业。

4 结语

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 因此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 老师还应该继续和他们保持联系, 定期走访企业, 继续指导学生如何更快地适应企业, 适应社会, 尽快成就事业。

有理由相信, 只要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力量, 坚持“任用”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定能使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工作锻炼中不断提高, 并促进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由于高职院校学制和生源的特点, 如何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 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方法。通过发挥分团委和团支部的力量, 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着手, 创新实践, 创新模式, 努力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是一直在努力实践的新模式。

关键词:团组织,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后续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孝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6 (2) :23-24.

[2]课题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德育与心理, 2003 (6) .

[3]陈力功.育人艺术[M].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学生团组织 篇2

(一)团组织认知:熟悉与陌生同在认同是一个过程,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对于共青团组织,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这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反映:69.5%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青年的组织”,可见他们对于共青团组织的定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也有大约22%的学生选择共青团组织是“青年的领导核心”这一选项,此外,还有约6%的学生认为团组织的存在“纯属多余”,也就是说,三成的学生对于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和功能认识还比较模糊或陌生。而对于所在团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架构,分别有48.6%和54.2%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这一选项,选择“不了解”的则分别占到了51.4%和45.8%的比例,不了解和了解的人数比例相当。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其所在的团组织体系,并不是十分熟悉,认知度相对较低,这一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

(二)团组织认同:肯定与否定并存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升华,它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态度、评价和情感等,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所在。大学生对团组织认同度的高低既是对共青团过去工作的检验和评价,也是团组织将来开展工作的基石和航标,可以说,其对于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就总体的评价来看,调查显示,大约有48.6%的大学生对团组织及其工作持肯定的态度,49.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发挥的作用一般。应该说,这一结果还属比较乐观。但在一些具体方面,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是大学生对所在团组织的目标恰当性的看法,29.8%的大学生认为“很切合实际”,29.8%则认为一般,还有约40%选择了“没有什么意义”这一选项,对于目标的评价结果不是很尽如人意。二是团的组织架构方面,4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团组织架构“很合理”,32.6%则认为其“部门设置过多”或不合理,存在冗员现象,办事效率低。三是对于团组织工作现状的评价,仅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很有成效”,57.4%认为“很一般”,还有5.6%的选择了“很糟糕”这一选项,应该说积极的评价相对少了一些。从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的评价来看,1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0%感觉比较满意,18%则表示不满意。进一步分析来看,关于活动开展的频率,有13.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过多,而有51.4%的大学生则认为活动应该多一些。关于活动的作用,更是观点不一,六成大学生认为起到了“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的作用,但也有四成大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官僚、无实质内容”或“劳民伤财、没有实际意义”。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认同状况只能用喜忧参半——肯定与否定并存来形容,而且存在的弱(不)认同的比例还相对不低,需要引起重视。

二、大学生弱(不)认同的成因分析

(一)团组织对于大学生认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随着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生逐渐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对象。然而,尽管近几年来团中央和团市委就加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和预期的效果存在不少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团组织和团干部还没有真正对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给予足够重视,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这表现在近几年增强凝聚力的努力多数偏重于理论,而有效的实际行动较少。即使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组织认同问题也没有引起团组织应有的注意,相关的调查研究及其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果,致使这种弱认同的现状一时难于改变。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一些误解和偏差有效的沟通既是共青团工作切实有效的保证,也是团组织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同的基础。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达到预想的愿望,出力不讨好。调查发现,对于团组织缺少认知,对团的活动不认同,与当前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关。这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想法没有能够很好地“上达”团组织,团组织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掌握不多,致使团的工作要么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确,要么按照过去的惯性实施。另一方面,关于团组织的工作部署等团务信息,大学生也没有合适的渠道能够及时获知,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解和误解,降低了对团组织的认同。

(三)团员意识教育收效甚微,大学生团员意识仍旧比较薄弱虽然近两三年来,团组织不断努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但是由于在进行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没有注重教育方式和机制的创新,而是过多依靠陈旧的说教方式、老套的宣传,导致大学生对这类教育的反感日益增多,越来越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收效甚微。同时,大学生对于团务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也日渐减弱。长此以往,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和对团组织的光荣感、归属感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度进一步下滑。

(四)团组织自身建设力度不够,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团组织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团干部、团的工作内容及方式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创新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活力不足等,这也使得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减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对团组织的认同。

(五)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于服务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或很少得到团组织应有的关怀与支持,约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未得到团组织任何形式的培养和帮助,虽然这个结果可能包含一些主观因素,但也体现出不少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是很满意。其次是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体现民主精神,在工作中贯彻民主制原则,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共青团重大活动的决策,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包括组织内平等监督和组织外力量的监督,并且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这两者尤其是后者相对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使大学生难以产生认同。

三、对策与建议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就必须真正重视大学生团组织认同问题,针对弱(不)认同状况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团组织认同度。

(一)团组织必须重视大学生认同问题团组织认同无论对于团组织的发展,还是团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对此不重视,良好的工作气氛无法培养,工作效能将大打折扣,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的目标也将难于实现。因而团组织尤其是团干部必须形成正确的认识,重视大学生组织认同的问题,加强相关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持之以恒地抓落实。

(二)加强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完善沟通渠道,增强互动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学生的认同感。一方面,团组织应当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加深对团组织的了解。另一方面,团组织要认真倾听了解和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当大学生提出合理需求时,团组织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需求不合理,团组织也应该做好解释工作。

(三)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组织文化,是注重组织正面形象塑造的文化,而组织成员也能藉由正面形象而感到与有荣焉,以能成为组织的一分子为荣。因此,团组织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塑造,努力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既要不断展示工作成就,也要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因,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形象的提升,更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团组织的信心和荣誉感。

(四)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活动方式呆板是团组织弱(不)认同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只有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才能确保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团的活动既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又要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团的仪式活动的研究,通过仪式的程式化操演,展现和传递团组织的价值追求,使参与者对团组织形成一种情感认知和心灵认同。

(五)建设良好的团组织文化良好的团组织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在制定组织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在互动中是否能相互信任、尊重与扶持,并据此进行适当调整,使他们共同为达成组织目标而携手前行。二是善于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团干部要以民主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染人、影响人,以求实的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启迪人、说服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六)完善制度建设制度上的规划与适当的管理,是提高组织认同的基本环节。因此要着力改变重团员义务轻团员权利的现象,切实保障大学生能监督团的工作。要通过制度设计,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团内决策,享有知情权、话语权,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监督也才能真正实现。要制定恰当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的实施和效果,形成有效的维持与激励。

学生团组织 篇3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 专升本学生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逐步完善,深造渠道日趋丰富,已经施行多年的专升本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有别于普通本科生的群体,专升本学生更需要得到关注与帮助。基层团组织是联系青年、指导青年的重要推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专升本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现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团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团组织在正确培养价值观和实现自我认识上呈现出的优势,是解决专升本学生所面临的困惑的重要推手。

一、专升本学生进入新集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般而言,专升本分为两大类,即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全日制普通高校统招专升本)和成人教育专升本。本文所提的专升本为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升本学生经过三年的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习,通过择优选拔考试进入本科,进行两年制学习。两年时间需要修满按照四年全日制本科生培养计划制定的相应学业内容,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专升本学生已经在专科院校学习生活三年时间,通过择优选拔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这类学生的价值观有别于普通本科生,需要基层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了解、引领他们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类学生并非缺乏自身生活经验,但在突然改变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巨大的学业、就业压力面前可能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业压力

专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升本学生往往存在理论基础不足的情况。本科院校更注重理论基础的培养。不同培养方向上的转换需要升本学生及时适应。同时,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院校以后,将面临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而很多本科院校又没有专门为升本学生制订培养方案,仅仅是沿袭普通本科的培养方案,这就造成了升本学生需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补修和修得大量学分课业内容。繁重的学业和快节奏的教学计划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压力倍增,如未及时调整可能产生消极厌学的情况。原本在专科院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本科后可能不再是班中的佼佼者,心态上的失衡更可能令他们会对学业失去兴趣。未及时纠正心态的学生可能会以沉迷网络、兼职赚钱等形式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自卑心理将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从而对学业造成巨大影响。对于有志考研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年之后的暑期,是他们备考的黄金时期,时间紧、任务急。短时间内要完成课业又要充分复习备考,升本学生的学业压力可想而知。

(二)生活压力

升本学生大多数会进入新学校或新集体继续学习,而这个所谓的新集体是已经自然存在两年的,基本已经进入集体成员同化期的组织,对于这一时期加入的新成员,不论老生和新生都需要尽快地适应彼此才能很好地融合。作为初来乍到的升本学生,他们虽然在专科院校学习生活了三年,已经习惯集体生活,但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很好地融入新集体。由此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压力如不尽快消除,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更大的隔阂,从而逃避集体生活,越来越疏远集体,甚至与集体格格不入,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如长此以往不加以干预可能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愈加不利。大学期间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社会性经验的培养。只有会生活的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取得成就。

(三)就业压力

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社会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岗位缩减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逐渐提高。同时由于学业紧张,升本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年将面临毕业季,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上来。同时,从目前社会的岗位需求来看,面向专科招聘的工作岗位多以注重实际操作为主,也就是所谓的蓝领工作岗位。升本学生要放弃专科毕业阶段因学习成绩优异而可能应聘到的相对不错的对应专科学历的工作岗位,而要进入更大的求职群体同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竞争,其所面临的困难将会更加复杂多样。多重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如不及时调整状态,将会使他们感到更加迷茫和困惑。社会上可能存在对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歧视,武断地怀疑他们胜任未来工作的能力,这也会对升本学生的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二、基层团组织对专升本学生的帮扶对策

(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进取意识

基层团组织应在升本学生入学伊始就组织召开全体支部成员参与的主题生活会,做好党、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在成员中弘扬主旋律,加强成员自身修养,引导所有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发图强的进取意识;做好成员成长服务工作,帮助刚刚加入新集体的成员尽快了解、适应组织生活和学习状况,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做好吸纳大学生党员的动员和引导工作,加强对优秀团员的培养,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加入党组织。由基层团组织牵头、团支部骨干负责,带领全体成员制订详细的素质拓展计划,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实大学生课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自我定位,取长补短,秉持“早起鸟儿有虫吃”的精神,鼓励升本学生加倍努力,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夯实、拓展基础理论知识。

(二)开展学业辅导与互助,形成良好学风

基层团组织以自身的号召力,倡导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针对刚刚加入集体的专升本学生做好学业辅导与朋辈互助工作。在学业辅导工作中,分团委书记或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为同学们搭建学生与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长之间的信息畅通的学业指导平台,由团组织骨干成员带动升本学生参与、融入该平台,更快适应学习环境,形成良好学风。在朋辈互助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同学、朋辈之间更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新成员尽快熟悉新环境,降低陌生感带来的不适。帮助升本学生理清课业、生活中的困惑,提供一些建议,使新成员尽快了解学校的各项规定与要求;另一方面,辅导者在帮助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协调能力,更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一举两得的工作机制将会呈现出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对升本学生和帮扶者均可起到推动学业发展的作用。同时鼓励有志考研的学生积极备考,及时送上温馨提示,使其感受到温暖。

(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协调联动机制

以基层团组织的名义注册微博、微信、飞信等交流平台,在团组织内部成立信息小组,及时将学校内部、外部的相关团学政策、学业信息、课程知识、生活经验、就业资讯等信息进行抓取、整理、发布,丰富学生们的信息来源途径,使其获得经过筛选的更具价值的资讯。信息小组可针对升本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发布实用信息,与同学之间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升本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各方面的訴求。将搜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向分团委书记或辅导员反映,做好问题统计工作,及时制定解决对策,尽快实施解决方案,帮助同学们化解困惑。以团组织整合青年人的积极作用为推手,由学生管理部门主导,联合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做好专升本学生入学后的学业、生活保障工作,多方联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升本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建自我展示平台

学院分团委在校党委、院党总支的领导下,指导各基层团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我展示平台,吸纳升本学生进入平台共同发展。自管平台通过辅导员的纽带作用充分联系授课教师解决课程、学业问题,争取做到问题不积攒;及时联系教务管理部门,解决升本学生对学业政策的疑惑,保证教务政策充分落实;广泛联系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劳逸结合,达到效率最优的学业发展状态。基层团组织成员自管平台能够打破学生一元化的被动思想,转变为多元化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多元化思想理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能够增强组织成员热衷集体活动的精神、心系组织发展的团队意识,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成员就业竞争力。

三、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专升本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专升本学生作为普通高校的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团组织要在专升本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针对专升本学生的团学建设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组织了解青年、联系青年的优势,积极引导、帮助专升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级团组织的指导下着重培养专升本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党、团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基层团组织能够在专升本学生的学业生涯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周川.浅谈专升本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01).

[2]李江红.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我国高职学生专升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06).

[3]罗明忠.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年创业与就业的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09(06).

[4]张洁.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探究与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

[5]赵勇.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集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学生团组织 篇4

一、何为独立学院学生组织

组织具有两重性, 一个是动词的意思, 一个是名词的意思。本文所说组织是名词的意思,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项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 是综合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效用的载体。它包括对组织机构中的全体人员指定职位、明确责任、交流信息、协调工作等。

那么, 根据组织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独立学院学生组织, 独立学院学生组织就是独立学院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 如受教育和研究探讨专业知识、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发挥个人特长和能力、解决心理问题、结交朋友等而建立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整合了各种资源的载体。

二、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

独立学院学生组织按其形成的方式可分为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

1.正式学生组织

正式学生组织是经过有计划的设计, 将组织任务分配给各层组织成员, 作出系统的综合, 并由一定的规则和章程来支持职责, 强烈地反映出学生管理者的思想和信念的学生组织。其成员并不一定重视或接受学生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及行政的假设。

正式学生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经过规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 (2) 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 (3) 讲究效率, 协调地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 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 (4) 具有层次, 分配角色和任务、影响组织成员之间关系; (5) 建立权威, 组织赋予各层领导以正式的权力和责任,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6) 制订各种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 使组织行动具有一致性; (7) 组织内个人的职位可以相互替代。如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等。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学生组织是相对于正式学生组织而言的, 它是指由于学生某种共同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该种群体内成员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带有明显的心理倾向, 即多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建立起来。其成员心理上相容, 相互了解深刻, 人际关系密切, 感情交流频繁, 认同感、归属感和群体促进作用较强烈, 并且每个成员都自觉遵守群体的规则, 没有什么强迫性。

非正式学生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 组织的建立以人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 相互喜爱, 相互依赖为基础, 是自发形成的; (2) 组织最主要的作用是满足个人不同的需要; (3) 组织一经形成, 会产生各种行为规范, 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规范可能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甚至发生低触。如学生社团、学习兴趣小组、同乡会、生活中的同学小团体等。

3.正式与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相互影响

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非正式组织混合在正式组织中, 容易促进工作的完成;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弥补成员间能力与成就的差异;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与气氛获得组织的稳定;可以运用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沟通工具;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等。消极方面主要体现为非正式组织可能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等。

三、学生会与学生社团比较

学生会是独立学院里正式学生组织的典型代表, 而学生社团是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典型代表。下面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实际为例对它们进行比较和研究, 深入分析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异同。

1.学生会

学生会组织伴随着学院的发展, 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现有院级学生会1个, 成员达500人之多;下设10个系 (部) 级学生会, 学生会成员达到1600多人;学生会成员人数占全院学生人数的22.9%。

我院虽然是新生的一所独立院校, 但受创办高校传统的影响, 其学生会与创办高校的学生会一样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 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 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 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从学生会的性质上看, 学生会以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为己任, 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学生会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 不仅有服务同学的责任, 更有协助校方的义务,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桥梁”作用上。由于“桥梁”的特征, 决定了学生会组织的“自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他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相结合的特征。学生会成立的原始动机就肩负有振兴祖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其既是学生的一个群众性组织, 也是学生的一个政治性组织。

从学生会组织活动的特征上看, 学生会活动的导向性较强, 自主性有限。学生会在服务同学、维护同学具体利益的同时, 积极配合共青团的中心工作, 在广大同学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生会的重大活动往往与某段时间内党政工作中心和团的工作重点相互响应。学生会的有关活动一般具备主观上的社会现实意义, 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活动的现实意义。其活动的开展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设定主题——把主题融入活动——活动开展——达到实际教育效果。另外学生会活动注重的是对全体的引导。

从学生会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方面看, 学生会因其存在的历史比较久远, 其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比较成熟, 造成学生会成员对组织本身的固有传统继承较多, 开拓创新较少。学生会组织成立的原始动力——报效祖国, 决定着学生会成员从来都不仅仅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 而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大局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学生会组织“自治”与“他治”兼有的性质特点和“桥梁”特征, 使学生会成员已经习惯从两个维度、两个方向、两个整体来思考问题, 并努力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中最大化地使广大同学意见和校方意见统一起来, 这充分锻炼提高了学生会成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 学生会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运行机制也对其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外部因素, 如团委的指导意见, 往往起主导作用的潜在运行机制和部分高校逐渐把学生会作为团组织的下级准行政单位, 造成学生会成员心态上“对校方负责”优于“对广大学生负责”, 层级观念高于民主精神, 社会化程度高于个性特征, 而这正是造成近几年来学生会在学生中威望和影响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会长期接受党的领导和团的具体指导, 使学生会成员在政治路线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社会化程度普遍较高。总之, 学生会成员政治上比较成熟、协调能力较强、思维比较严密、做事比较周全, 但民主观念缺乏、个性色彩不浓、行为相对保守。

2.学生社团

作为非正式学生组织的学生社团在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并且发展迅猛。我院从2004年正式成立至今虽然才三年时间, 但其数量已由原来校本部影响下不足十个发展到现在的四十个, 社团成员达2500多人, 占全院学生人数的35.7%。

学生社团是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 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学生群众性组织, 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

从学生社团的性质上看, 它虽然也接受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查, 但其更注重依据自身特点来发展。学生社团的最大特征可概括为以兴趣为基础的“志趣相投”, 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治”特质。学生社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主要偏向某种兴趣和爱好, 较为轻松和随意, 其既是一个学生的群众性组织, 也是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组织, 成员加入的目的主要是丰富生活、完善自我, 是学生注重完善自身、发展个性的体现。

从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方面看, 学生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较大。社团往往是按照成员自身兴趣开展活动, 并不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管理单位如团组织和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只是提出建议, 并不给予具体指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意义设计、融入载体和释放的过程。学生社团也不像学生会那样注重整体效果, 而是注重的是对局部需求的满足。

从学生社团对组织成员的影响方面看, 学生社团成立的历史比较短暂, 其性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也带有不成熟性, 这就造成学生社团成员对固有东西继承较少, 而开拓、创新的东西较多。学生社团组织生成的原动力——兴趣爱好, 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更注重从自身感受和兴趣出发考虑问题。兴趣爱好与动机、信念、价值观同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社团的“自治”特质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思考的一维性和单向性, 这在有利于社团成员主体性发挥的同时, 使之缺乏复杂环境锻炼下的成熟性。相对于学生会注重权力话语权 (主席比部长有话语权, 部长比一般部员有话语权) , 学生社团内部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运行机制, 决定其成员在社团中话语权的取得必须凭自身的实力, 也就是说, 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的成员才能获得社员的拥护和支持, 这使得社团成员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民主、平等、和谐等现代观念不断强化。学校党委和团委对学生社团的宽松管理, 也易造成社团成员思想的相对政治边缘性和主体自由性。与学生会成员相比, 学生社团成员个性特征明显、民主观念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做事方式灵活, 但政治意识不强、自我观念过浓、协调能力不足。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两种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是独立学院中各自独立的两种组织, 其在组织生成和活动方式、组织性质与运行机制、组织功能与运作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并由此形成了两个组织中成员的不同特征。

促使两种组织联手, 使两者在新时期独立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育人中发挥合力, 共同推动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两种学生组织的合力作用丰富校园活动, 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

在独立学院普遍扩招后, 学校各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既重视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又重视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 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多手段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社会需求。

2.注意做好两种学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正式学生组织与非正式学生组织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非正式学生组织因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 其发展也存在较多的困难, 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比正式学生组织更加严重。很多消极对抗型的非正式学生组织都是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地处理而发展起来的。所以, 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3.加强对两种学生组织的正面教育, 进行科学指导和引导

独立学院应当根据自己学院学生的特点, 不但加强对正式学生组织的正面教育, 对一些重点非正式群体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引。通过对两种学生组织的科学指导, 一方面, 使两者都能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 使两者的目标和活动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4.着重做好两种学生组织中核心人物的工作

不管是正式学生组织还是非正式学生组织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正式学生组织的核心人物一般是民主选举和学校意志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 在群体中更多的体现的是组织权利。所以要侧重加强其个人魅力等领导艺术方面的培养。做好了他们的工作就会更好地发挥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非正式学生组织的核心人物是自发产生的, 在群体中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 对非正式学生组织的目标或规范甚至人生观、价值观, 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是群体的“精神领袖”, 所以要侧重加强其规范化和原则性的培养。做好了他们的工作就会带动非正式学生组织这一大批人。

5.引导两种学生组织开展与创造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使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独立学院在办学中应采取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 重点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技能。正式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是独立学院推行特色办学的主渠道, 而发挥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 如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等, 则是推行特色办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推行特色办学与非正式学生组织活动相结合,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一个平台学习到书本中无法涉及到的内容, 而且这些活动具有更多的趣味性,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 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 要依据正式学生组织和非正式学生组织各自的特点分类指导、科学管理, 促使两个组织联手, 共同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共同推动独立学院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管理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77-282.

[2]方蔚琼, 徐燕玲.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1) :51-52.

[3]李德东.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管理科学, 1998, (1) :34-35.

大学生团组织生活策划书 篇5

二、活动背景介绍又是一个金色的十月,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繁华似锦。它给人带来了喜庆,带来了诗意,带来了遐想,带来了憧憬!而今年的余秋十月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的季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0周年的生日!1949年的金秋十月,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她向世界宣布:中国解放了!从此,从江南水乡到北国边境,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一句永不变更的话“伟大的祖国,你真好!”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学校又是孕育英才的摇篮,为了进一步倡导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之崛起,坚定读书的信念,我团支部响应校团委号召,举办此次活动。

三、时间:2009年10月30日

四、地点:j1-317

五、举办单位:酒店g0941(全班48人)

六、活动项目流程:

1、奏团歌

2、诗歌朗诵《祖国颂歌》满怀激情的高昂的歌词,洪亮的声音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熟知祖**亲的伟大和祖**亲的好。

3、舞蹈(开门红)一段活而有力的舞蹈,尽展沐浴在祖**亲怀抱下青年人的飒爽英姿,让同学们从活力的舞蹈里感受到积极而上朝气蓬勃的氛围。

4、歌曲《再见中国海》一首轻快动听的歌曲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让同学们陶醉在美的世界里,用心感悟祖国的伟大与美好。

5、小品《唐伯虎点秋香》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配上离奇搞笑的动作上演一部现代版的《唐伯虎点秋香》,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感悟祖**亲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6、歌曲《我是明星》“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把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海阔天空,我是阵风,把旗帜飞扬到南北西东”用动人的旋律歌唱我们自己每一个人,每一个为中国作出贡献的人,也用这首感人的歌送给我们亲爱的祖国,亲爱的母亲。

7、话剧《祖国,慈祥的母亲》用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插上一段激扬洪亮的歌曲,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去仔细聆听一个被病魔缠绕的女孩心中那坚定不移的梦想,让同学们在感动中升华自我,将同学们的感情带入高潮。

8、班主任总结

七、班委分工赵璇(班长):节目主持、后勤工作吴辽(文体委员):节目策划、指导许莲(团支书):节目主持、策划总结编写向亚琴(组织宣传委员):场地布置、节目组织宣传陈小敏(生活委员):后勤工作、购置物品董曼(纪检委员):考勤、纪律监督刘远清(学习委员):选材工作

一、活动主题:青春的我们,腾飞的会展(继往开来 共展宏图)

二、活动目的:1.09级会展专业迎新活动,增进会展专业各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2.08级会展取得成绩进行总结表彰,对会展专业新生起到榜样作用;3.展示会展专业风采,提升会展专业整体形象,扩大会展专业知名度。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2009年11月24日 19:00~21:00地点: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四、活动前期准备工作:1.活动组委会对方案进行最后确定,对工作进行分配,确定每项工作负责人。(10.30)2.再次召开协调会,发现问题,即时解决(11.4)3.每组工作人员进入工作状态,完善各小组工作(11.5—11.12)4.节目选用(11.11)5.召开会议,各小组汇报各自工作,并对部分新发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沟通协调(11.12)6.继续完善各自工作,争取做到最好(11.12---11.20)7各小组工作汇总,接洽整个联谊会的各个流程(11.20—11.22)8.彩排预演(11.22)

五、活动形式和内容形式不限,可单人或团组表演均可,节目类型包括歌曲演唱、舞蹈、歌舞结合、相声、小品、演奏、朗诵等;节目题材力求体现会展专业学生精气神,风格不限,健康向上即可。具体的节目编排由节目策划小组负责。所有节目需提前彩排,经过节目策划组审查之后,合格的节目方可在联谊会上表演。节目演出次序由晚会策划组决定。晚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同学及嘉宾陆续入场。入场期间,晚会现场播放音乐(欢愉的,高昂的)。

六、联谊会流程

1、倒计时+开场秀+联谊会愿景dv2、辅导员、嘉宾致辞,拉开晚会的序幕。

3、文艺节目(6—8分钟/个)

4、中新会展公司领导对专业进行介绍。

5、08级活动大事回顾及表彰。

6、轻松互动游戏,特设2个游戏以活跃现场气氛。

7、抽奖穿插于节目中,做法按照小奖放前面,大奖放后面的原则

8、联谊会结束,评选出最佳人气节目,大合唱,放礼花(两根),合照留影

七、工作分配与具体事项

学生团组织 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硬道理,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工作中引入新理念,创新管理形式,提升管理质量是当前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的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多是1990年后出生,也就是所谓的“90后”。与前辈相比,90后好奇心更强,比较积极主动,不习惯陈规旧习的约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好,有较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90后学生耐受力较弱,抗压能力差,做事情的持续性不够,对于规则和纪律的遵守能力较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和掌上世界不能自拔,喜欢“宅”居,不习惯参与群体生活,对社交活动丧失兴趣。90后群体是新时代、新环境塑造的产物,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传统的做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继续开展。

高校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由兴趣爱好存在共同点的学生组建的。在90后学生群体占主导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学生组织类别多样,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团体的产生。除了传统的学生会、团委、体育、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外,很多“新新团体”涌现出来,像动漫社、驴行社等。这些社团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第二,学生组织的数量总体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涌现出来。除了一些团委领导下的正式学生社团之外,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很多时候,这些社团就是一个个的小团体,颇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虽然没有合法的身份却也大量存在。第三,学生组织发展多元化。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不同,新时期高校学生组织的组织方式、利益诉求、活动内容更为多样化。过去的学生组织以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主,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学生组织除了体现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自我需要的满足。第四,学生组织趋于自我管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体现出学校自上而下的控制,有较强的行政命令性,学生的自主性较弱;而目前许多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团体,从成立到运作更多体现出了自发自愿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异质性强,需求较为多元。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代表性的学生团体,在类别、数量、性质等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管理工作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

近些年来,学生工作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总结起来,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这一点在各类学生组织中都有体现。在较传统和正式的学生社团里,受到既有制定规则的影响,组织成员往往只是按照习惯去运行组织,管理创新性不足。传统的做法在过去行得通,在当前的环境下却显得越来越无力,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中也面临这种问题,学生因为专业水平不够,难以组织与发展协会,缺乏清晰的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也没有好的组织体系,导致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社团专业性不足,缺乏导师指导

组织的运行往往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组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中,一方面教师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也并不充裕,使得教师难以给予学生社团持续的、高质量的指导。仅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去盲目实践,很难提升社团的活动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低质量化

由于学生组织缺乏专业性,发展目标不明确,加之社团的主要成员往往是低年级学生,使得社团很多活动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与社团性质相关性不强等方面。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许多学生在社团中得不到相应的锻炼,逐渐迷失对组织价值的追求,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社团瓦解。

(四)存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现象

许多学生社团并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对于它们而言会员会费是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也是十分有限的。有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只能临时选择地点开展活动。资金、场地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活动开展受到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拨款或兴建场地来解决,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组织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三、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启示

高校学生组织从概念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指不同于政府机构与经济机构的“第三类”组织。从法人身份上来看,社会组织属于社团法人,成立时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且多数社会组织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及其直接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在我国有三类主要的社会组织,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与基金会。此外,事业单位、民团群团等组织亦被认为属于社会组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没有登记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的社会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并没有政治性与经济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社会组织。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各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而学校团委则属于社会组织,所以这些正式的学生组织都属于社会组织。至于那些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则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上的社会组织。

这些年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高校学生组织本身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非政治性、非经济性以及自理自治的特点,使得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借鉴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显得顺理成章。在社会组织管理中,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可以供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

(一)自主性管理

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根本,强调自主性就是强调组织成员的主体性以及组织运作的主力性。发展社会组织强调不受行政指令的过多干预。例如,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可以划为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无异,其决策要听从于相关的行政命令。近年来政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一部分社会职能较强的机构完全脱离出政府,成为社会组织,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性。只有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才能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正式的组织往往由各级团委直接领导,很多时候其发展会受到团委工作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对于学生组织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管理者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组织发展进行引导,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少一些行政命令和例行公事,多一些职能引导和交流。

(二)专业化管理

任何组织都注重专业性。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社会组织在管理、项目运营、活动策划、营销等领域有很大的专业性需求。我国在计划时代形成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经济社会领域均由政府管理。经过经济改革,市场形成,经济领域相对自主了,而社会改革仍然在探索之中,管理模式还很不成熟,往往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高校学生组织中,专业性十分重要。专业性涉及很多方面,管理方面的专业性、技术领域的专业性都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学生组织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将专业性摆在首位,什么样的组织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许多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活动很多,但是细细看下,大多是与组织核心职能无关的活动。这不仅浪费了社团成员的时间,也无助于社团的发展进步,甚至影响到社团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着力引导学生社团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核心职能为中心,活动不能偏离组织的职能。

(三)发展类型多元化

社会组织的类型有很多,几乎在任何社会领域都有对应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如与政府联系紧密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的研究机构、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公益领域的慈善会与基金会、服务经济活动的商行会、各种兴趣爱好组织等,还有服务于社会各界的、数量庞大的草根组织。随着社会多元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在类型上的增加正是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潮流。近年来,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逐步降低,注册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得以合法存在。

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是非常多元的,尤其是90后学生群体,较以往的大学生更甚。许多前所未见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有些还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就已经在运行了。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认真调研,理清校园中存在的各类学生团体,只要符合标准都应及时予以认可并登记在册,当这些社团开展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营造良好的学生组织发展环境;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助成立新的学生社团。

(四)立足组织自身获取资源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别不同,其获得资金的方式也不同。一些专业性的组织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资金,如技术性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有些组织靠资助维持运作,如很多商会;有些靠募集资金,如基金会、慈善会;有些则靠申请项目资金,如部分社工组织;还有一些则是靠市场经营,如民办学校等。虽然社会组织基本上为非盈利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其通过合法的渠道吸纳资金以提供社会服务。

学生组织同样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性服务获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维持组织正常运转,锻炼组织成员,还可以证明其专业水准及存在的价值。如有些艺术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表演、主持等获取报酬,科研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服务获取报酬,有些社团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上的项目申报获取资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为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牵线搭桥。当然,学生组织不以赚钱为目的,进行社会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培养其专业能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谨慎审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确保活动安全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预备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实为锤炼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熟悉社会环境的良好平台。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亟需革新。社会组织在管理运营上的有益做法,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生组织,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蔡灿辉.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

[2]刘敏,杨越.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3]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4]姜练琳.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组织功能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2).

[5]杨飞群,林德交.浅议高校学生组织制度化管理与文化建设[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J].攀登,2009,28(1).

[7]李正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J].时事出版社,2008.

[9]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M].北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10]周进,王前哨.高校学生组织机制创新:建议学习型学生组织[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11]宿景祥.骷髅会精神:美国耶鲁大学精英学生组织揭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学生团组织 篇7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培育大学精神和建立优良学风, 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尊重学校历史, 把校史当作宝贵的资源, 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注重教师品德素质的提升, 引导教师奋发向上, 养成以学生成长为己任的工作态度, 同时, 对学生要加强管理和教师,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 努力学习, 培养其创新精神, 诚实守信, 严于律己。在优良学风和厚重学风的大教育环境中, 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设计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上, 要追求其教育性、新颖性和吸引力, 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教育、创新创业、体育文娱等方面的品牌校园活动。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活动中, 在活动中熏陶了大学生, 充实大学生道德生活, 升华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用爱国主义统领思想教育活动, 唱响主旋律, 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用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站等媒介,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在活动中注重强化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丰厚校园文化, 延伸活动的空间与渠道, 实现网络与实践, 线上与线下呼应的文化活动体系, 牢牢的把握校园文化主动权,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自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学习社团、创新创业社团, 在社团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巨大的, 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用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意义深远。同时, 用优秀校友、学校重大历史转折事件激发大学生的成材的激情与愿望, 励志报国, 积极开展文明个人, 文明寝室, 文明班级, 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 清除校园垃圾, 净化校园空气, 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是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程度

现在大学生有很多机会来接触社会,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 “向人民学习, 社会服务, 勤工助学, 科技咨询, 参观访问, 社会调查”, 进行最有效, 最生动, 最直接的教育。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了解社会, 并从中体验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创造历史中凝结的开拓进取精神, 进而激励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 把人民幸福为己任, 养成为人民服务至上和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 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更理智的看待社会各种问题, 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认知水平符合社会标准, 道德品质不断提升。

解读学校文化内涵, 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学校文化是学生科学发展内部驱动力, 是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 富有魅力的学校文化会衍生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 能使学生在润无声中绽放个性品质的神采, 因而让每位学生了解学校文化及深入理解学校文化内涵十分必要。学校利用学生开展综合活动的时间, 首先引领学生了解并深刻理解富有魅力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办学理念中 “人人有成功之道”所包含的 “热爱、平等、信任、信心、方法”五大元素。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体现热爱、信任、信心, 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质和奋发上进的动力, 不断追求卓越。在解读学校文化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解读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管理中深入实践学校文化主旨, 不断促进学生的认同感,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加强礼仪教育, 养成文明习惯。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 “不学礼无以立,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讲文明、重礼貌、各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 “开展必要的礼仪、仪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开展礼仪教育, 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求学生注重个人仪表, 讲究言谈举止, 注意公共礼仪, 严格遵守学校礼仪, 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与人交流时要态度诚恳、亲切,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要在展示良好的中学生礼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举办主题班会, 形成良好班风。班风正则学风浓, 良好的班风可以充分发扬班级的团队精神, 同学们会在激励的环境中携手共进、健康成长。

三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

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他们的职业道德事关德育教育的成败。德育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要在工作中充分的尊重和爱护学生。常言道, 正人先正己, 德育工作者要在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建议的同时, 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 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方向发展。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其开展道德教育、语言能力提高培训、情感教育等方面的提升培训, 具备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心理学知识, 不断积累德育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设计能力,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在履职中提神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扩大德育教育成果。

高校建立健全的道德教育机制。道德工作是一项艰巨并且长期的工作, 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消除反社会思潮, 通过各种宣传工作和思想准备, 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辐射, 是学生积极宣传文明, 倡导文明,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事关国家事业的未来发展,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团组织建设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道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学生团组织 篇8

一、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必然性

1. 高校团组织的自身职责决定其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应承担重任

高校团组织负有自身职责。一方面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是学校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要及时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其进行思想引领, 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尽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作, 需要涉及高校的多个职能部门, 然而作为学校和大学生之间桥梁与纽带的高校团组织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 对于学生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因此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调查显示 (图1) , 有80.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团组织对于自身的就业创业有较大或是很大帮助, 可见高校团组织对于青年大学生的较大影响力以及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作为的期待与信任。

另外, 就业或是创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睦, 更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 它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旦处理不慎, 必将造成学生们心理不安、思想状况波动、甚至给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而高校团组织必须从自身职责出发, 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真正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2. 高校团组织的管理结构使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具备组织优势

高校团组织管理结构不仅较为完善, 也十分严密:在纵向上分别有校团委、院 (系) 团委、年级团总支和班级团支部等各级团组织, 横向团组织覆盖了年级班级、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等各个学生组织。高校团组织结构清晰, 职责分明, 每一项工作都可以根据各部门的具体分工而迅速处理, 这使得高校团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此外, 高校团组织处于团学工作的第一线, 指导包括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理论教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和文体艺术活动。在实际工作中, 更是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较强、年纪较轻、贴近学生、实打实干、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顺畅的干部队伍。这支奋战在团学工作一线的队伍, 他们往往是能够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先锋战士, 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有效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因而相对于其他部门, 高校团组织更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各类需求。

二、当前高校团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 高校团组织与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能有所重复

目前现行高校的机构设置中, 就业办公室 (就业指导中心) 、学生处 (学生工作部) 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尽管部门之间的工作重点和出发点一致, 然而, 由于部分工作职责边界划分比较模糊, 各部门的具体职能难免有所重叠, 间接导致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并非特别顺畅, 三个部门工作未能形成合力, 使得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职能未能发挥最大效果。

2. 网络化非正式学生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高校团组织的认知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普及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普遍运用, 以“朋友圈”或者“同学圈”这些虚拟社交圈为基础, 形成了很多网络化非正式学生组织并凭借着新媒体的传播不断壮大。这些组织的存在, 淡化了传统青年组织的概念, 削弱了其吸引力。由于其自身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 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其中并相对弱化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影响。

3. 高校团组织没能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就业创业工作

如前文所述,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工具的普遍应用, 不仅产生了网络化非正式学生组织, 也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应聘方式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扩展, 在新媒体以及自媒体上产生了“微招聘”或者“微应聘”;又如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 “微商”这一新型商品交易模式也日渐兴盛。相对来说, 团组织没能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就业创业工作, 尤其是对于“微招聘”和“微商”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仍需加强。

4. 高校团组织的现有就业创业教育无法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综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 一个人自我知识体系的不断成熟, 自身历练也不断增长, 而且各个专业的不同, 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愈加专业化, 加之社会整体形势的不断发展, 对于就业创业的理解以及如何选择一条最适应自己的道路也会不断变化, 做出调整。就现实情况来说, 高校团组织开展的就业创业教育虽然随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 但仍无法完全符合各专业各阶段学生的需求, 尤其是对校内低年级学生而言, 尚未营造出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 对他们影响力度相对较小, 启蒙作用相对薄弱。

三、高校团组织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有效措施

1.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根据笔者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可知, 毕业后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达到63.2%, 选择自主就业有35.4%, 选择自己创业的只有1.4%。虽然考研也是实现大学生高水平就业的途径之一,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更多的大学生是出于对就业的不确定性甚至抗拒性, 以读研的方式来延缓就业, 或是为了考取机关事业单位而获得学历这一硬性条件。可见, 目前大学生中多存在着逃避就业, 不愿创业以及期待“铁饭碗”等错误就业观。因此, 高校团组织应当立足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 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团组织应从入学开始,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发掘典型代表进行示范, 通过各类正面案例使大学生们意识到, 不是只有“铁饭碗”或是单纯高学历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应当有着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 更应当努力创新创业, 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2. 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按前文所述,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高校团组织对于自身的就业创业有较大或是很大帮助, 由此可见广大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作为抱有信任与期待。因此, 高校团组织应当加大研究力度与分析能力, 细化职能分工, 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以回应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期待。从大学生入学开始, 高校团组织宣传部门就应当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 锻炼其社会实践及自我调节与认知能力, 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在具体操作上, 可以举办包括礼仪、口才在内的各类专业培训或讲座,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 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工作, 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团组织创新实践部门还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论坛, 以“挑战杯”等创业计划大赛为依托, 积极扶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发明创造,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优惠政策, 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解决人力、场地、项目、财务等问题, 并与校内外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开展合作, 尽可能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3. 加强顶层设计, 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根据调查显示, 只有25.8%的大学生有着明确的就业目标, 61.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清楚, 还有13%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就业目标。针对这一情况, 高校团组织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培训调研部门和宣传部门应对大学生普及基本的职业规划知识, 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通过对企业需求以及社会就业状况的合理分析, 有计划地开展在校生实习,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组织诸如模拟招聘会等同社会现实接轨的活动, 使大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专业的职业级能与技巧;还要及时公布一些行业的最新动态, 加深大学生对本专业和某一行业的了解。

4. 加强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调查显示, 大学生同用人单位在薪资、学历、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出了作为培养机构的高校, 作为“产品”的大学生和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之间的立场。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此时, 高校团组织更应该发挥自身的“桥梁”优势, 成为联系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三者之间的最有效渠道。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等在学校举行报告会, 分享自身的经验, 加强大学生同他们的沟通;请已经参加工作不久的学长学姐, 为在校大学生分享经验, 使在校生对当今的“职场”有所了解。另外, 高校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加强与校友、企业的联系, 由组织部门牵头, 在掌握更为全面信息的基础上, 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数据库, 并根据有关限制条件对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 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促进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合理匹配。

5. 在提高团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工作

如前文所述, 由于网络化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对于高校团组织也造成了一定影响。面对这一情况, 高校团组织应当主动出击, 与时俱进,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 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 提高其影响力。一方面, 高校团组织要细化职能分工, 更加贴近和深入青年大学生生活, 在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同时, 发挥自身职能, 为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高校团组织要与就业信息门户网站、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 定期搜集和整合信息, 通过旗下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传统媒体及时发布各类就业和创业信息;同时, 根据时下较为流行的“微招聘”特点,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 在定时发布各类就业创业信息的同时, 普及各类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

6. 联合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深入合作, 从各个角度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创业选择

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从专属职能和覆盖范围来看, 高校团组织与各个部门单位各有所长,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创业目标, 高校团组织应与其他各部门单位合作创新, 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创业指导和选择途径。如联合学生处做好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学生自身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变被动为主动, 以便增加其自身砝码;联合学工部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 扩大学生的实习范围, 对其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等。通过与各部门的共同合作, 营造出更加浓郁的就业创业学习氛围, 增加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和体会。

7. 扎实推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兴趣建设, 贯彻大学生学习生涯

如前文所述, 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创业启蒙不到位, 使其未能形成正确的创业就业思考, 对将来的选择容易产生迷茫情绪。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团组织应从学生入学抓起, 联动院系、年级、班级团支部, 定时定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培训活动, 关注学生在不同时期思想动态以及对于就业创业的不同认识, 从而开展组织相应活动, 提高其对自主创业的兴趣, 对未来职业方向做出正确选择。如邀请在创业方面具备一定经验与成果的毕业生返校演讲分享经验, 组织“模拟招聘”和“模拟培训”, 鼓励高年级学生带领学弟学妹参加“挑战杯”项目, 进行专利研究和开发, 增加其对自主创业的兴趣和经验。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团组织对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高校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不足, 对300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充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理念, 提出了高校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孙百才, 李发军.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甘肃省的实证调查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孙凤, 谢维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约束:市场经济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王保义.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8) :131-134.

学生团组织 篇9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优势, 发挥共青团员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 发挥班级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一、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的重要性

(一) 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没有集体, 就不能很好地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把广大学生集体组织和团结起来。同时, 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只有每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稳定发展, 组织成员健康成长, 才能推动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转, 才能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的有效阵地

在集体组织中, 个人可以受到来自他人的激励, 群体竞争和心理压力会推进个体的成长速度,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多元思想与碰撞, 有利于开阔视野, 促进个体成才。优秀的班级集体和党团组织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提升素质、拓展潜力。

(三) 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是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 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我们需要通过班级活动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 增强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党组织引领学生的思想;团组织服务学生, 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 只有充满了温馨、亲情、友谊, 才能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三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的战斗力

(一) 队伍建设是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精诚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基层党组织及班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有力助手, 更是学生、班级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1. 在学生干部搭配方面

辅导员组建队伍时不应拘泥于个人才能, 还应考虑所选成员是否能够合作融洽, 团队能否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团结、合作共进的整体风格。组建团队时应考虑奋斗目标、工作性质、服务对象三大方面的特点,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员配备。同时, 应注意团队中的男女比例、寝室分布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2. 在骨干队伍的选拔培养方面

辅导员应本着慎重选拔、大胆任用、悉心培养的原则。在选拔的过程中应注重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 (包括自我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群众基础、发展潜力等内容。

3. 在队伍考核与激励方面

考核包括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群众满意程度。同时, 在追求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应不断为学生分析目标的可实现性并提供指导, 激发集体的成功愿望, 营造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整体氛围。

(二) 制度建设是保障

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班级组织和成员间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 使得班级和组织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班级需要的制度应涵盖学习、生活、班级事务、队伍建设、支部活动等方面。学习类制度主要包括课堂请假制度、各类评先评优审核制度、考试纪律制度等。生活类制度主要包括外出活动审批制度、宿舍卫生工作制度、寝室安全制度等。班级事务类制度包括班级财务制度、各类会议活动制度、班级信息管理办法等。队伍建设类制度包括班委职责、班委考评制度等。党支部活动类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发展规定、支部例会学习制度、支部各类表格填写规定等。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执行是核心。辅导员要对制度执行进行有力监控, 对制度进行有效评价并及时加以调整, 努力将制度的执行内化为每个成员自觉的行为。

(三) 文化建设是主线

文化, 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 它渗透于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准。第一, 塑造氛围。在物质文化氛围方面, 通过教室布置、宣传栏设立、标语张贴等建设, 让人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班级的文化氛围, 同时可以迅速地烘托出班级的文化气氛。在精神文化氛围方面, 通过班级口号的征集、班风标准的讨论、树立典范人物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为学生提出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要求, 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竞争进取的班级氛围。第二, 活动创新。文化需要通过活动来表达它的具体内涵。班级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活动, 以此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培养学生的归属感。第三, 情感氛围。在组织氛围的营造中, 应搭建多个平台, 如班级网络虚拟教室、悄悄话信箱、学生QQ群、辅导员博客、飞信等,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加强工作之余的情感交流。在组织或班级成员生日时及时送上关心与祝福, 在组织或班级成员比赛时为之鼓劲与加油, 在组织或班级成员受挫时予以抚慰与支持。情感的培养还需要我们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多了解, 多沟通, 多参与。

三、“三保”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 “保量”重在前期培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坚持学生入党前的党校培训, 并将其规定为一个严格的组织制度, 要保证学习与培训时间, 使得党校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而且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要使政治理论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丰富理论学习的方式, 采取开会、辩论、研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二是在教育内容上, 改变传统中配合重大的政治事件开展理论学习的现状。可以多增加一些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工作等密切相关的内容, 增强学习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做到理论学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 “保质”重在入口筛选:构建入党答辩机制

健全答辩机制, 一是答辩内容要全面, 全面考察发展对象综合素质。党支部应该将入党动机考察、志愿服务效果考察、班级事务表现考察、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作为答辩内容。二是答辩程序要细化, 努力构建互动监督平台。发展对象要接受现场党员教师、同学的提问。一方面要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 保障答辩过程合理有效, 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新互动监督平台, 起到了“答辩一个人, 教育一群人”的共鸣作用。三是答辩评估要严格, 力求答辩评议结果公正。答辩委员会对答辩结果集体讨论、认真分析, 结合答辩者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 考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成效以及党内外民主评议的情况, 给出最终答辩成绩。同时, 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对于答辩结果存在异议者可以在七个工作日内进行反映, 并对未通过答辩的发展对象指出其不足及努力方向。

(三) “保先”重在形象塑造:倾心打造三大工程

1. 党员形象工程———建立“党员示范宿舍”

将学生党员的照片以及个人名言警句公布在宿舍门口, 展示党员风采。以党员所在宿舍为标杆, 有效带动同学向党员看齐, 同时也可督促党员时刻注意修身自律、树立党员形象, 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 党员责任工程———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

每位党员在公寓楼内承担一定区域的宣传寝室文明建设, 协调同学关系, 保持公共卫生, 处理突发事件,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工作。建立党员联系制度, 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都有学生党员来联系和考察, 每一名普通同学都有入党积极分子来联系, 进而完善学生的信息反馈制度,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3. 党员内化工程———“三帮”“一加强”

“三帮”是指:一帮思想, 党员积极带动周围同学思想进步;二帮学习,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党员主动与其结成对子, 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三帮生活, 带动特困生树立信心完成学业。“一加强”是以党员为带头人, 成立自律督导队, 把公寓学习氛围营造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实现教育的渠道也是非常广泛的。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建设的整个框架体系中, 积极创设鲜明的校园文化, 认真组织丰富的课余生活, 并建立“学校家庭共责”的育人网络, 打造“学校社会共联”的德育平台, 健全“学校政府共育”的培养机制, 才能让学生在健康、平稳、良好、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蓉.浅谈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J].江苏教育, 2007 (4) .

[3]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学生团组织 篇10

一、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学生干部对团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 榜样意识淡薄

团组织学生干部是在团组织中担任相应领导职务、承担一定职责、履行一定义务、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团员的先进份子, 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学生干部目光短浅, 认为团工作就是协助老师完成一些日常管理考勤、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之类的工作, 甚至有部分学生干部无视组织纪律, 缺席例会、早练, 利用职务之便逃课, 对工作任务也是敷衍了事, 在学生干部队伍中混日子,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更谈不上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这些现象的存在, 使得学生干部的榜样性无从体现。

(二) 功利思想严重, 工作动机不纯

学生干部工作的宗旨就是要服务于广大同学, 但是当前许多学生却把干部身份当做是“服务”自我的一个有利途径。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许多学生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从竞选学生干部之初就是为了多获取一些评优评先, 以优秀团干部身份推荐入党的机会, 从而能使自己将来的简历更加丰富, 更加有分量。为此, 在各项评选过程中, 拉帮结派、请客吃饭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

(三) “90后”学生干部凸显个性,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 自信张扬, 这一点在学生干部中也体现出来。在工作过程中, 有些学生干部只注重个人的发展, 而忽视了团队的长远利益;有些学生干部不能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 人际关系差;还有些学生干部喜欢拉帮结派, 搞小团体, 或者是只愿意与本部门、本班级的同学交流合作, 这样都影响了整个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成效。

(四) 工作积极性缺失

在当前学生干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低年级的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较高, 但是经验不足, 只能盲目按照高年级干部的指示工作, 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干部, 却由于对自身角色认识存在偏差或是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 导致威信下降, 工作时常碰壁, 工作积极性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缺失, 有的甚至中途辞职。这对团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相当消极的影响。

(五) 创新思维不活跃, 主动学习能力不强

当前学生干部普遍存在创新思维不活跃、主动学习能力不强的缺点, 面对老干部的工作模式, 他们很少去思考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面对指导老师的工作安排, 他们很少能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也不能够及时地分析和总结。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是按部就班, 按指示做事, 特别是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许多干部只是不断重复开展一些简单易行、只注重娱乐性的小型活动, 教育意义不大, 无法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化育人功能。

二、对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 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 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

作为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加强认识, 在人、财、物的投入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上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另外要深入到学生干部中去, 了解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并且应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 使学生干部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关心时事政治, 思想解放, 有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努力创新的精神, 养成善于分析、总结的工作习惯, 使他们明确自身角色和职责, 对工作方法、工作技巧进行引导和传授,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 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管理和激励机制

如何选拔出能干事、干好事的优秀学生干部, 是做好其培养工作的一个大前提, 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之处。为此, 应结合团组织自身实际, 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公开竞聘选拔的方式来挑选优秀的学生干部上岗, 建立符合学生干部培养目标的选拔机制。同时, 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 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得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以确保团组织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实现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团队建设目标。并且, 正确的激励体制的建立对于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热情是必不可少的, 应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体制, 赏罚分明, 使学生干部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 提升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 加强学生干部的心理辅导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相比, 背负着工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在工作中, 有部分学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不理解, 不配合, 甚至有时会发生争执和冲突;在学习中, 因为工作有时会占用到学习时间, 大部分学生干部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这又造成了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 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干部心理受挫, 甚至放弃干部工作的不利因素。为此, 指导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情感关怀, 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适当纾解心理压力, 并且引导其他学生对于学生干部给予多一点的理解和支持。

三、结束语

基层团组织学生干部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 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发挥团组织学生干部的骨干与核心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 才能建立起一支高效率、创新强、高素质的基层团组织学生干部队伍, 开创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工作乃至整个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章敏.“90后”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湖南农机, 2010, 37 (4) :193-194.

[2]嵇芹珍.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 (20) :167-168.

[3]周峰.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9, 16 (4) :77-78.

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引导;组织;自主学习

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本人在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设“疑”激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疑”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从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其求知欲。在探究新知识之前,根据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些与所需要探究的新知识有联系而又存在差别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中产生“疑”点,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学习“通分”之前,请学生比较下列几组分数的大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这样就容易形成“疑”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因“疑”集中,思维就会进入“活动定向”阶段,在迫切的需求心理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

二、合理使用教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现行的数学教材充分考虑了数学知识逻辑机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转化的思想后,完全可以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教材自主探究,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操作实验: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③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那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必要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逐一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借助自身已有知识的转化,就能顺利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得到培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把握契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争辩,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良机,能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交换思考所得,可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能品尝到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复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与商不变性质后,出示例题12.6÷0.28后,教师利用这一新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开展讨论: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经过议论、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四道算式:①1.26÷28;②126÷28;③1260÷28;④0.126÷28。再次组织讨论:哪个算式的商与1.26÷0.28的商相同?为什么?由于讨论前的复习准备为探究新知做好了铺垫,夯实了讨论基础,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能做到论者有理,辩者有据,参与率高。学生在讨论中明算理、懂算法,很快就把新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四、指导小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结这一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形成新的已有发展区。很多知识都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小结。例如,在学完“分数除以整数”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此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说:“我懂得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有的说:“我懂得了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可以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有的学生将上述两点合二为一。还有的学生进一步说:“当分数的分子是整数的倍数时可采用第一种方法,当分数的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时,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小结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总之,只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既增知识,又长智慧。

参考文献:

学生团组织 篇12

1. 在组织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高校承担着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窗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成效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民族地区群众的人心向背。

2. 组织工作机制健全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机制比较健全, 有相对明确的建制归属, 人员编制也相对充足,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在逐年的队伍完善和加强中, 队伍成员积累了丰富的党务管理工作经验。同时也不断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培训, 使组织工作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发挥了其政治核心作用。

3. 对大学生有较强吸引力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国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边疆民族地区取得长足发展。学生们都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并从中受益良多。因此, 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组织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境外NGO的非法活动威胁边疆民族地区稳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经济的转型, 在西方国家的大力资助和支持下, 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在该地区发展和活动。这些非政府组织 (以下简称NGO) 类型繁多, 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去贫困化、生态环境保护、毒品治理、提升教育卫生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 “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一些有西方国家支持的NGO也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 甚至离间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其他成员国的关系, 严重误导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 成为影响我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西方支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还打着各种幌子, 把触角延伸到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要么大力资助、鼓动活跃于中国边境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关注、插手我边疆基层工作, 灌输西方“民主”思想, 培植亲西方代理人;要么插手中国边境境内的敏感热点问题, 使我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西化、分化”的严重威胁。

三、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 非政府组织向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渗透

西方支持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作为其传播和推广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 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资助学者海外访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开展受助学生座谈、进行问卷调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吸纳师生参加活动等方式, 寻找目标, 宣扬西方价值观念, 对其进行政治洗脑。当前,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已成为防范非政府组织渗透的重要阵地。

2. 新时期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他们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辨别力还不是很强, 容易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影响, 应对非政府组织渗透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一些国家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高校自由的氛围, 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国内外复杂环境易使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偏离。在学生群体中, 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感性差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

3. 部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淡薄

一些大学生对党的认识缺乏高度和深度, 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不强, 仅从个人发展角度, 把入党作为大学阶段目标之一, 大局观念欠缺, 责任意识不足, 集体荣誉感弱化, 对于一些违纪表现和消极言论, 不敢旗帜鲜明地指出, 缺乏斗争性。也有部分学生党员个人能力和素质发展较全面, 但仅限于自身, 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缺少党性锻炼, 缺乏奉献精神, 为周围同学服务的意识不强, 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有限, 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探索

1. 巩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 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作为学生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以站稳立场为根本, 突出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形式, 健全学生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专题调研、志愿服务, 提升学生党员持续学习、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方向, 高举“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伟大旗帜,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央关于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教育, 增强广大学生党员开展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2. 加强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学生党支部要制订发展党员年度计划, 定期研究发展党员工作, 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严格发展工作程序和纪律, 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要从党史、党的理论方针和边疆民族发展史等宣传入手, 深入挖掘边疆民族地区党建特色资源, 做好宣传策划、舆情研判, 主动回应学生关切, 普遍提高边疆民族生源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水平。要通过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党员成长手册、党员集中培训、党员公开承诺等方式,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

3. 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

要按照“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 注意从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 不断增加党的新鲜血液。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结合实际,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好民主生活会, 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先进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学生党员要大力表彰;对不合格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并作出严肃处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还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工作网络, 不断明确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思路, 将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施情况作为学院党委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党员全面树立廉洁意识, 提升党组织在广大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4. 提升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带动力

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结合学生基层党组织实际, 应将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工作制度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发展等工作具体化和定量化, 要围绕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这一目标开展活动, 要充分发挥党员在专业学习、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提升指导、帮助团支部和班委会工作的能力。

5.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非政府组织活跃的重点区域。高校要把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培养, 形成长效机制。在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中, 要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 以发挥先进性作用为主线, 重点关注, 计划培养, 积极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6. 强化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基本保障

要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 配备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 列入日常工作经费预算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要为学生党支部开展活动积极提供必要场所和设备。要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配备专职组织员, 从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 并将其党务工作记入工作量, 纳入奖励性绩效考核。

摘要:近年来, 一些西方支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把触角延伸到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并将高校作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的重要节点, 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各高校可从思想、组织、作风、保障、培养等方面切实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巩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高地, 服务地方稳定和发展。

上一篇:效果与思考下一篇:腹膜代阴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