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与思考

2024-06-30

效果与思考(共12篇)

效果与思考 篇1

1 在绿化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开展, 城市的园林工程建设正大力推进, 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绿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园林工程在建设期间的质量却参差不齐。由于没有很好把握以下问题, 就给以后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1.1 设计环节, 追求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

这几年, 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在工程设计中一味求新, 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创新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 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例如, 像八角金盘、桃叶珊瑚等耐阴植物, 如果设计在城市广场和绿化带内, 由于强光直射, 生长极为不良, 甚至大量死亡, 不仅给养护管理带来很大麻烦, 而且景观效果也达不到。这就是由于忽视了苗木的生态习性和地域适应性而造成的恶果。

1.2 施工环节, 追求工程速度的同时忽视了养护细节。

在绿化工程施工阶段, 对种植土的要求没被得到足够的重视, 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植株的成活率和以后的生长情况。不良的土壤将大大的加大养护管理的难度, 并直接造成景观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在苗木的选择方面还不够精细, 生苗、阴蓬苗经常被拿来使用;在种植时未注意苗木的阴阳面而受日灼;在种植后往往忽略了修剪抹芽、苗木支撑及树木的防晒等工作, 造成苗木在种植后不能适应种植地环境, 影响到了成活和长势, 降低观赏效果, 降低工程质量。

1.3 养护环节, 追求植物成活率的同时忽视了养护效果。

现在的工程建设完成后,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性质还需有施工单位养护管理一至二年。在此期间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 往往只为植株成活而进行必要的养护, 为确保整体景观而进行的养护管理工作却未被重视。例如, 对绿地内的卫生管理、杂草防除, 对绿篱、色块植物的修剪, 对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对植物的中耕、施肥等养护管理工作都不能及时的完成, 甚至不做, 忽视了绿化养护综合效果。

2 城区绿化养护管理中的问题

2.1 对绿化养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一个绿化工程美不美, 是否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固然重要, 但绿化养护更为关键。俗话说:“三分种, 七分管”。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 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 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但目前, 我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对绿化养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 绿化管理开展的只是的日常简单的粗放型养护, 与“精细化”全面的养护管理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对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投入还不足。目前我市绿化养护资金的投入还是依靠政府投入, 从每年的城市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绿化养护, 不足部分贷款解决, 因此, 绿化养护经费的投入不是很大, 这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财政比较紧张, 加上一些同志和部门对绿化养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几年的绿化养护经费跟不上绿化建设的步伐, 造成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较落后, 降低了绿地景观效果。

2.3 对城市园林绿化保护意识还不深。目前, 由于我市保护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园林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又受到限制, 再加上个别市民爱绿、护绿意识较低, 因此, 城市内占绿、毁绿现象仍然很严重, 一些大树古树亦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 同时有少数市民向绿地内乱扔垃圾, 乱折花木, 践踏绿化, 破坏园林绿化设施带等行为, 都给绿化养护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我市市民的绿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切实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2.4 对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创新还不多。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们养护财力不足, 养护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现在我们采取的一些养护措施还不够精细, 方法比较简单, 技术含量较低, 养护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 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养护工作缺乏创新意识, 养护效率较低, 只满足于确保绿化“成活率”, 而不求绿化养护的景观效果, 绿化提质、提档标准得不到充分体现。

3 提升城区绿地景观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3.1 在园林绿化建设上必须求“严”。绿化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 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可起到锦上添花, 这也是提高园林养护水平, 打造城市地方特色园林的必然要求, 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 同时, 养护要从实现满足功能、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视觉环境、创造合适尺度空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来对设计进行再提升, 以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科学规划设计, 精心组织施工是提高园林养护管理水平的关键。园林绿地要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性质进行科学设计, 合理布局,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乔、灌、草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配置, 常绿与落叶相搭配, 满足植物各自生长所需的产地条件, 园林绿地植物只有严格按照规范科学合理栽植、成活率高, 为后期的养护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绿化养护贯穿到园林绿化施工的全过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 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必须严格按照园林绿化种植养护规程, 认真进行把关操作, 不能偷工养料, 确保植株的成活和景观的美观。

3.2 在园林绿化管理上必须求“实”。首先, 必须加大养护资金的投入, 实现养护管理机械化。养护管理机械化是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园林机械, 如起苗机、挖坑机、绿篱修剪机、割草机、自动喷灌设备等, 省时省力, 效率高。因此要加大投入, 推广使用园林机械, 实现机械化管理。其次, 制定养护管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使养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园林主管部门或权威机构应制定全市统一的养护管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使养护管理工作目标明确。 再次, 推行养护工作目标管理, 进一步深化养护机制, 根据不同养护区域和养护要求, 分片分组, 网格化管理, 建立起目标考核、层层监管、奖惩结合的养护管理体系, 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办法、考核细则、工作职责等养护管理制度, 对城区绿化养护实行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制度, 做到工种合理搭配, 人人职责明确, 严抓实管, 努力提高城区绿地养护绩效管理水平。

3.3 在园林绿化工作措施上必须求“新”。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城区公共绿地养护任务的迅速增加, 原有的绿化养护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建议把城区部分养护地块推向市场化, 绿化养护实行对外招投标承包制度, 制定标准定额, 公开招标,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对公共绿地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择优选用绿化管理队伍, 逐步分块、分级推向市场, 提升绿化经费使用效益和绿化养护水平。同时, 为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建设, 改变目前绿化由政府统揽统包管理模式, 提高广大市民的爱绿、建绿、护绿意识, 建议推出绿化社会认养工作。参与者可以是单位和个人, 采取自愿原则, 进行捐款认建、认养, 通过签订认养协议, 建立纪念册、认养牌等形式, 取得冠名认养权和监护权, 唤起广大市民爱绿护绿意识, 充分发挥绿化工作的社会效应。其次, 要重视园林科学研究, 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加强职工养护技术专业培训, 赴周边养护优秀城市学习参观, 结合城市市绿化养护实际, 将园林养护先进技术、经验运用于工作实际。最后, 对市民加强各项绿化管理条例和办法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 做到依法治绿、依法护绿, 使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总之,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和不足, 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管理, 积极探索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新措施, 努力提高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才能使我市的园林绿化发挥出更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效果与思考 篇2

理工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特色与效果的思考

高等院校本科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非常的重要和必要,其中理工科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如何把握其特点,使中国近现代教学更为有效,达到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作 者:李妍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特点及效果  

效果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气象远程培训培训效果

1.前言

气象部门建设了技术先进的远程教学系统。自2005年基于Internet的气象远程教学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构建了以国家级主站、省级二级站、地县级学习点组成的三级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我省二级站设在省气象培训中心,主要负责接受国家级主站举办的远程培训和下发的远程课件,并组织本省学员进行网上学习,负责平台使用辅导、督促学习、总结上报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我省三级站设在地市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组织本单位职工参加远程学习。吉林省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部门,从省、地、县各级气象部门都具备包括计算机、网络等专门用于远程学习的硬件条件,在远程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2.吉林省气象远程培训工作现状

气象部门提出了“人才强局战略”和“建设一流台站”的目标 ,对气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就我省气象部门的现状而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台站分布广泛,人员少,任务重,不利于长期或频繁集中面授培训。传统的面授方式已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气象远程教育的优势。

2.1我省远程培训环境建设情况

2.1.1 2013年我省建成远程多媒体教室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建设,在省局培训中心建成了远程多媒体教室,包括一台教师机和35台最新配置的学生机,可同时上因特网和气象内部网;还配备了一套高清录播系统,可以利用因特网在全省实现录播和直播。

2.1.2基层台站远程学习设备完善

经调查全省61个基层台站,全部具有上网学习的条件,大多数备有专门用来远程学习的机器,有些基层台站还设有专门的学习室。

2.1.3国家级远程示范点建设情况

2013年我省初步完成长春市气象局、和龙市气象局两个国家级远程示范点的建设,并投入运行。从远程学习设备的更新到远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取得一定成效。

2.2 近年来我省气象职工参加远程培训情况及分析

通过远程教学平台统计职工在线学习情况,对2006年到2013年我省学员在中国气象远程教学平台学习总人数进行统计,通过对“省局及直属单位”和“地区局及县局”参加远程学习人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基层台站参加远程学习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尤其是201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2007、2011因为举办了《现代气象业务远程培训》、《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职工科学发展观主题远程培训》,这两个远程培训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学习人员广泛,所以学习的人数比较多。近两年一些远程培训采取了不用平台登录即可参加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习是不能在平台管理中统计到人数的,所以综合考虑我省参加远程培训的人数是逐年增加的。

3.我省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气象远程培训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问题。

3.1职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远程学习,还主要是被动学习。职工既缺少个人学习的动力,也缺少集体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这势必影响远程学习的质量。

3.2我省对气象远程培训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对于远程学习,有些职工只是把远程培训当任务来完成,平时很少上气象远程教学网,对远程教学平台的资源也了解不够,以至于不能按需求去学习对有自己有用的资源。

3.3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远程培训效果

通过对以往远程培训的比较不难发现,对于领导重视的远程培训,宣传力度加大、各级主管分工明确、学习制度完善,因此学习人数增多,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4作为二级站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我省自主的课件资源有限,还没有全面开展本省的远程培训。培训形式还是以传统的面授为主,能参加学习的职工只能占少数,其他职工不能及时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势必影响气象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5针对气象远程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对于远程培训的评估标准,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体系,无法科学、及时地掌握远程培训效果,对于提高远程培训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4.气象远程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上述气象远程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4.1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内因出发,帮助职工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分析自身业务知识水平与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对远程学习积极、成效突出的职工和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优、职称晋升上给予优先考虑。

4.2建设我省远程示范点,带动全省远程学习的积极性

为推动基层台站学习型单位的建设,中国气象局采取了“工作上加强指导、政策上加以倾斜、资金上加以扶持”的方式。我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远程学习示范点,让远程学习示范点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建设省级远程示范点,推动我省气象远程教育的全面发展。

4.3利用远程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的培训效果

我省今年已建成远程多媒体教室,拥有高清流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制作适合本省职工学习的流媒体课件,就可以让那些没有参加面授学习的职工也可以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学习到同样的内容。

可以利用远程培训开展职工面授培训的预培训,或者面授培训后在实际应用中的答疑活动等。能够进一步提高面授培训效果,为我省气象部门职工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4.4探讨对远程培训效果的评估

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远程培训,采取按学时考核和网上考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对远程学习效果突出者,从知识的掌握到素质的提高,都应包含在效果评估范围内。

5.结束语

进一步探讨我省气象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才能做好下一步的气象远程培训工作。利用有效机制提高远程培训的效果,让远程培训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传播快、受众广、效率高的优势,为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立尧,候锦芳.关于提高中国气象远程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 继续教育.2011,(10).

新农合的政策效果:问题与思考 篇4

自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合”) 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大力支持, 现已覆盖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推进, 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缴费、报销繁琐等问题不断引起政府和参合家庭的关注, 怎样对新农合的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以适应城镇化所带来的大量流动人口等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 新农合的特点

新农合作为一项帮助农村居民抵御健康风险的医疗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个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出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它能帮助参合家庭抵御健康风险冲击, 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调动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是这一制度能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因此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对各方的激励。在制度设计上, 要求必须具备当地的农村户籍, 而且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参合者按照当年当地的政策实现就医报销, 同时也必须履行按时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费的义务。一方面, 自愿参加给了每一个农村家庭选择的权利, 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就医习惯、报销是否方便等来权衡是否参加新农合。另一方面, 由于家庭中一般包含幼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患病风险各不相同, 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有效的降低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3 新农合实施的成效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实施的初衷就是帮助农村居民应对重大疾病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这一制度实施十多年来, 改变了农村居民“有病不医”的状况、增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率, 参加新农合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在患病后能积极到医院治疗, 由此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 还有研究显示新农合制度使得参合家庭改善了营养结构和消费, 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 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 有利于参合家庭收入的提高。

4 当前新农合制度面临的问题

4.1 新农合报销尤其是异地报销的程序比较繁琐

由于医疗基金管理归属的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和部分医院还不能实现医疗报销费用在出院时即时在医院窗口结算, 参合者在出院后一段时间, 需要带齐各种证件和发票到县级的合作医疗管理部门报销。一方面, 这一报销程序可能降低农村居民加入新农合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不能即时报销的制度使得相当一部分参合家庭在面临重大疾病时, 由于不能预先垫付大额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

与此同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一年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务工经商, 如果医疗报销费用不能实现跨地区结算, 那这一部分参合者在生病住院时就不得不返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住院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就医的成本, 而且还可能由于就医的不便而耽误病情, 进一步降低其经济收入和健康人力资本。

4.2 新农合未能从根本上减轻参合家庭的经济负担

尽管医疗报销的比例逐年增加, 但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运行的体制机制等原因, “以药养医”在状况仍然存在, 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过度治疗, 由此导致医疗价格也在同步上涨, 使得参合家庭在遭遇重大疾病时仍然需要自付很大一笔医疗费用, 难以从根本上减轻参合家庭的经济负担。

4.3 不利于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部分地区新农合的补偿标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仍然有较大差距, 不利于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由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归属不同部门, 且实施的时间上存在差异, 因此在医保基金的筹资标准、居民遭遇重大疾病后的报销比例和报销上限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这阻碍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的顺利推进。

4.4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作为一类高级专门人才大量地从基层医院流向大医院, 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同时,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储备不足, 医务人员医疗经验不够丰富, 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这些因素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这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城市、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

5 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 简化新农合的报销手续, 在更多的医院设立专门的新农合报销窗口, 实现医疗费用的即时报销。在省内实现新农合信息联网, 是参合者的省内任何一家医院就诊或住院都能顺利报销, 最终在全国统一的范围内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 破除“以药养医”的机制, 实现医药分开, 从制度上激励医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来进行治疗。这样不仅能减轻参合家庭的经济负担, 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还能节约新农合的保险基金, 实现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 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新农合基金的投入, 逐步提高新农合资金的保障力度, 尽快缩小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标准之间的差距, 为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为推动城乡融合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 在加大基层医院和欠发达地区医院医生的培训力度的同时, 通过制度引导大医院和高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医院进行坐诊和指导。这样就能有效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同时可以将一部分病情较轻的病人引导到基层医院就诊, 实现医疗机构的分级转诊, 缓解看病难问题。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增加了农村参合家庭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率。与此同时, 制度实施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针对新农合报销程序繁琐、不能有效减轻参合家庭的经济负担、整合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障碍、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合,大病统筹,异地报销

参考文献

[1]高梦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户卫生服务利用[J].世界经济, 2010, (10) .

[2]程令国, 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J].经济研究, 2012, (1) .

[3]封进, 刘芳, 陈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县村两级医疗价格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0, (11) .

[4]齐良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减贫、增收和再分配效果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8) .

经济法应用效果问题思考本科论文 篇5

1、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1.1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准备阶段

为了保证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的有效性,首先要增加对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关注度,给出满足当下经济法教学要求的任务,保证学生可以接受任务并良好的实行。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时,首先可以利用情境问题的建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与经济法知识相关的内容,贯穿到整个任务中,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加对知识的认识,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自身的经济法学习能力。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教学准则。其一,教师要保证任内容和知识点选择的合理性。其二,教师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其三,要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层次性和创新性,增加任务驱动不同环节的吸引力,来博得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1.2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任务的分解是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关系着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任务驱動教学进行准备,在准备的基础上,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对任务进行分解你,把一项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小任务,保证学生可以良好的对不同任务进行执行。教师在利用驱动教学方法机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美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任务驱动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把任务驱动教学的不同板块在多美媒体信息平台进行显示,增加任务驱动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经济法知识进行任务的构建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整体任务目标进行不同板块的划分,增加学生对任务理解。学生可以依据大屏幕来对划分的不同任务进行观察,对不同板块的经济法知识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也可以降低经济法教学的难度,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理解度和掌握度,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1.3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环节

对于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建立合理化的任务教学目标后,要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学,来完善经济法教学的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经济法知识进行讲授,增加任务中新知识和旧知识得联系性,带来学生进行旧知识的回忆和复习,引出新的学习知识。其次,教师在讲授完毕后,要经济法的新知识和旧知识贯穿到任务中,增加经济法知识和任务的联系性。教师在进行知识任务布置时,可以适当的夹杂就知识,但要注意的是以新知识为主。其次,教师要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任务,在任务进程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经济法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经济法教学时,要倡导协作学习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任务完成能力进行分组学习,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性,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度,实现现代化经济法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效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活动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大当下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站在经济法角度来说,经济法知识与法律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其次,教师利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济法学习成绩较不乐观。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改变这一教学弊端,教师在建立合理任务的基础上,把经济法学习知识与任务紧密关联,。学生在进行任务实践时,就可以进行经济法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机械学习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刘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提高了之间的协作能力,满足当下素质教育要求,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报效社会。

效果与思考 篇6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 教学效果 思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6-02

中等卫校《中医内科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是介绍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鉴别、辨证治疗和预防护理的一门临床医学综合课程。是中医专业的临床专业课、必修课。

一、勇闯教材关,重视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永闯教材关,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材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课时的多少,进行分析灵活处理教材,适当增删教材内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从走进教室、复习、讲课、小结这个程序安排既要严谨、又要求思想活跃,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认真做好课前10分钟复习性提问,讲清每一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些,熟悉那些,了解那些内容。使学生们在听课中积极配合,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掌握,如:我校85%是民族生,故要求掌握内容就是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分配,授课语言的表达深入浅出,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易学易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采用设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答复。讲课常常联系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板书、画图,举例、PPT及视屏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合理安排讲解讨论教材中“链接”“手拉手”的相关内容及课后目标检测的练习内容等。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讲授《中医内科学》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只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很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录像、特殊的符号或彩色线条来展示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诊断、防治措施,因其形象逼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一旦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同时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可使学生对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降低学习难度,易于知识的巩固、积累、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医学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很多如:病案讨论法、PPL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操作法、情景教学法、临床见习及实习前的培训操作考核法等等。我校有健全的实验模拟操作室,故此法最常用,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和考核,架起了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验室的操作和直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尽早地从死记硬背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故在讲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时我们采用心肺听诊模拟人教学及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顺利进入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制定合理量化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对一个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是一个较复杂的内容,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医内科学》课程提出综合量化考核办法:

综合量化考核分为理论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结构组成,考虑到学生还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三个结构的量化标准分别定为理论知识为50%分,实践操作为30%分,学习态度为20%分,满分100分。

1.理论知识又分为期终测试占70%分,平时测试占30%分,共计100分,其中平时测试可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

2.实践技能又分为实验操作规范70%分,病例分析30%分(提倡实验能创新),共计100分。

3.学习态度可分为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预习,复习30分;实验操作认真主动性强,爱护公物30分;遵守课堂纪律,衣着整洁,乐于助人,文明团结,健康向上40分,共计100分。此项较难掌握,可采用将这几项列成表格由班组学生自己相互或集体评分方式进行。为了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理论测试命题主要以每章目标检测为主加之少量的当前临床新进展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

总之,教学有效果、教学有创新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拓展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章.《中医内科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

效果与思考 篇7

《电机与拖动》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从应用的角度出发, 研究各类电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同时也反映国内外最新技术, 密切联系实际的一门课程。为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培养卓越工程师综合型大学, 培养学生大都面向工厂和企业, 为此,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掌握电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1 存在的问题

《电机与拖动》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实际知识面广, 是电学、磁学、动力学、热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 理论性较强, 用理论分析电机与拖动的实际问题时, 须结合电机的具体结构、采用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分析方法, 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 理论性强、抽象, 学生难于理解与掌握,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 教学效果差。因此《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几点思考

为使学生能够便于理解掌握, 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为培养出理论扎实, 动手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型人才,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几点改革和创新, 并应用于2008~2011级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中, 效果提高显著。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中提出重组教材内容、比较式及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电力拖动部分接在对应电机后面讲, 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在比较方面, 将直流电动机与直流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压平衡方程, 转矩平衡方程及功率平衡方程列表进行比较讲解, 突出异同;将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进行比较, 特点分明, 重点突出。这样改动后, 便于理解记忆, 不易混淆。多媒体教学对于《电机与拖动》课程是种很有效的方法, 利用动画对电机的各部分进行装、拆, 对于空间抽象的问题, 比如说电磁原理部分, 通过多媒体就能很好的表示出来, 而且多媒体信息量大, 具有动画效果, 是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 变得具有乐趣, 使课堂讲授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提高了效率, 也提高了质量。

2.2 教学手段的创新

2.2.1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

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各种电机的内部结构清晰的概念,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 讲解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对电机进行拆装, 观察电机的结构、电枢绕组的缠绕方式及运转方向, 不但有理性认识还要有感性认识, 有疑问当场解决, 不给课后留后遗症, 没有疑问, 理解透彻, 学生的兴趣就能上来, 效果就好。

2.2.2 循环滚动比较式教学

所谓循环滚动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可以分成相关大类, 一个阶段讲解每一大类每一部分, 等第一大类第一部分讲完之后, 接着讲第二大类的第一部分, 如此循环下去,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听觉疲劳, 可以给学生不断补充新鲜的学习内容, 有利于学生提前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框架, 避免学生出现"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的现象。利用下课前5分钟的重点内容总结, 上课前的复习利用多媒体将所学内容循环滚动的教学, 教学内容衔接融洽连贯;将电动机与发动机比较, 将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比较, 将变压器与交流电机比较, 将并励、串励与他励电机进行比较。

2.2.3 角色互换

要提高《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 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知识, 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挥, 到讲台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 每节内容讲完, 让学生总结重点、难点, 通过角色互换,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除认真听学生教授课之外, 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4 理论联系实际, 动手操作

《电机与拖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学生对各种电机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掌握,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对各种实际电机进行参观, 参与对变压器、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并安排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在巩固所学电机的基本理论、掌握电机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 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并为今后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将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拓展课堂与实验室的时间与空间, 加强学生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结束语

《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进学生主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前提下, 从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实践证明,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兴趣,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

效果与思考 篇8

1 教学理念改革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模式,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而影响教学效果。特别对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 物理概念抽象、数学推导较多的情况下, 如果老师还一味采用只“教”不“导”的教学模式, 就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首先要从教学理念上改变教学观念, 引入新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不但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导”, 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 多让学生自己思考, 并得出相关结论。

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电磁场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应以该门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 因此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2.1 价值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较高的学习价值, 有利于学生掌握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以及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可行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 例如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 教学内容就不宜有太多的数学推导而要多讲解结论性的东西, 并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2.3 拓展性原则

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教材, 但是又要高于教材。对于微波技术于天线课程来讲,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其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紧跟当前技术发展的步伐, 及时补充一些新的知识, 对于有些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网络对其有一些了解, 但是又似懂非懂, 如果教师能及时将其引进课堂并用微波技术知识进行解释, 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数学和物理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 数学公式较多, 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 而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欠缺, 因此, 我们可以避免公式的复杂推导过程, 直接给出结论, 但是要对结论性的公式先从数学上讲解公式的基本特性, 然后在从物理上分析物理含义。例如, 在讲解短路无耗传输线上阻抗的分布时, 根据短路传输线上任意一点输入阻抗公式Zin=j Z0 tan (βl) , 从数学上来看, 它是一个正切函数, 因此它具有正切函数的一些特性, 即周期性、变量βl的取值为实数。这样从数学上我们可以直观地判断, 对于短路传输线, 其线上阻抗沿线应该呈正切周期函数的形式分布。但是我们又不能只从数学上来判断, 它必须要符合物理实际, 例如, 传输线的长度应该是一正的有限值, 因此βl也只是一正的有效值, 而不是数学上的实数。对于这中类似情况,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有很多, 都可以类似处理。

3 电磁场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3.1 研究性教学

重新审视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点,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 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 采用研究性教学手段, 通过研究教学环节的设计, 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3.2 直观性教学

该课程涉及许多微波元器件, 例如微带线、波导、耦合器、功分器等, 为了增加学生在这些微波元器件的直观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尽量向学生展示这些微波器件。尤其在讲解微波网络理论一章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器件 (如功分器) , 对该类器件, 我们可以不考虑元件内部的具体结构, 只要知道各个端口上的微波输入输出情况就可以了, 从而引入网络理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抽象网络理论的感性认识, 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是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又不近相同, 在大学阶段, 学生的课外活动较多, 占用了较多的课外时间, 另一方面, 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也比较多, 学习任务相对繁重。这样在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有所讲究, 不能太多, 但是又要具有一定启发性和代表性。尤其结合本课堂的内容, 布置一些思考性的, 且又能够自己动手实验或者借助一些电磁仿真软件对课堂中讲解的某一类器件进行电磁模拟计算的课外作业, 这样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解矩形波导中不同模式的场分布时, 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CST或者HFSS电磁仿真软件建一波导结构, 计算其中的场分布, 然后利用后处理功能观察波导中的场分布,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提高对场的理解。

摘要: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数学推导较为复杂, 要学好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 同时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数理基础。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 基于此, 本论文结合作者课堂教学的实际, 就如何提高电磁场微波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学梅, 邬春明, 雷宇凌.浅谈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学创新导报, 2008 (24) :164.

[2]袁海军, 卢晶琦, 马云辉.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教学中引入工程软件[J].科技资讯, 2008 (25) :116.

效果与思考 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偿机制

湖北省鄂州市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17个试点城市之一, 自2012年9月10日零时起全市四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降低药品价格, 同步执行新的诊查费,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有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

1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内容

公立医院不再执行现行药品加成15% (单价500元以上药品定额加价75元) 的政策规定, 药品不得高于省集中招标挂网价销售, 其中中药饮片在国家未出台有关政策前, 暂不调整价格加成政策[1]。

2 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机制

2.1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同时, 同步调整公立医院诊查费, 即在原收费标准的基础上, 门诊诊查费提高11元、住院诊查费提高33元。医保患者价格上调部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门诊人次和住院床日向医院定期支付。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 价格上调的部分由城镇医保、新农合基金支付, 不增加患者负担[2]。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 体现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使医务人员回归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本身的关注, 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2.2 政府财政补助

市政府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支持公立医院建设, 每年贴息1500万元[3]。市财政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造成的政策性亏损给予补贴, 列入财政预算, 并按实际情况逐年调整补偿额度。从2012年9月开始按月预拔100万元补偿资金, 年度据实结算, 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2.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各公立医院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 科学合理测算和确定付费标准[3]。推行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综合付费方式, 加强总额控制。改革支付方式, 目前已对73个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将城镇居民和城乡居民医保进行整合, 设立“三网合一”支付平台。

3 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效果

分析对比取消药品加成后三个月 (2012年9月~12月) 与2011年同期 (2011年9月~12月) 的数据, 评价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实际效果。评价结果显示, 政策实施三个多月以来, 改革运行较为平稳[4], 呈现药品价格下降、高价药品使用数量下降、患者就医负担下降、医院药占比下降、就医人数上升、患者满意度上升的“四降两升”效果, 实现“所有医院全覆盖、所有患者全受惠、所有加成全取消、所有补偿全到位”。

3.1 药品价格下降

取消药品加成后, 四家公立医院药品均价由原来的46.96元下降到39.79元, 同比药品均价下降15.27%。

3.2 高价药品使用下降

使用医保报销目录内药品和基本药物的优质价廉药品增加, 患者自费药品减少, 按患者病情用药、用药结构更趋向合理用药。目录内药品达到486种, 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前相比, 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增加1.25%。

3.3 群众就医负担减轻

四家公立医院患者少支出药品加成费用万元, 门诊、住院费用出现下降趋势, 患者门诊次均费用减少6.73元, 住院患者人均个人自付西药、成药费用减少51.14元。

3.4 医院药占比下降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前去年同期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40.44%, 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占比下降到35.85%, 下降4.59个百分点。减少药品收入529.89万元, 药品收入减少部分, 通过提高门诊、住院诊疗费补偿。患者诊疗费用提高部分, 全部由医保基金和市财政承担, 不增加患者负担。

3.5 就医人数上升

就诊患者明显感受到了药品价格降低带来的实惠, 四家公立医院就医人数呈上升趋势, 门诊就医人数增加6.94%。

3.6 社会满意度上升

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多角度宣传, 公立医院通过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标牌、宣传单等途径进行告知,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群众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满意度和支持率进一步提升。

4 思考与建议

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来, 实现了患者医药费用的有效降低, 补偿机制的实施, 补偿了医院的大部分政策性亏损, 还须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 加大对医院的补偿力度, 保障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1) 加大政府财政补助, 建立稳定长效的综合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以来, 公立医院门诊诊疗、住院人次增加, 尽管市医保、财政部门每月预付补偿金, 但补偿额仍不能完全弥补医院亏损, 且实际到位时间和补偿额度难以确定, 长此以往会给医院经济运行带来压力。建议市财政局、市医保局根据各医院上一季度取消加成让利数额, 对下一季度提前预拨, 每季度经相关部门核定后, 对医院据实及时补偿。 (2) 增收药事服务费, 开展相应的药学技术服务。药事服务费是指患者享受医生诊断和药品调剂等服务所交纳的费用[5]。增收药事服务费不仅能促进药师积极开展药学技术服务, 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体现医院药学工作的经济价值, 提高医院药师地位, 医疗机构可从多个方面获得经济回报。 (3) 推行药房托管, 降低药品成本。规范药品采购、配送和使用, 按照药品 (含高值医用耗材) 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原则, 以医院为单位, 通过招标, 将药房托管给2~3家有实力的中标医药公司组成的联合体,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归医院, 经营权交给受托方。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物价局, 省卫生厅, 省财政厅, 等.关于调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医药价格的通知 (鄂价农医规[2012]137号) [S].湖北:2012.

[2]苏红.取消药品加成与完善补偿机制的相关问题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9) :20-21.

[3]鄂州市人民政府.鄂州市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鄂州政办发[2012]90号) [S].湖北:2012.

[4]鄂州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鄂州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J].湖北卫生, 2012 (6) :18-19.

效果与思考 篇10

一、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受众与服务对象, 双语教学是否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 是否让学生受益, 可以通过学生的客观评价来体现和衡量。因此, 调查主要通过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 同时对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课题组成员进行商讨、谈心, 与校外相关老师进行心得交流, 了解学生的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一) 双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的优点报以非常肯定的态度, 如有利于深化现代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 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和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 促进、巩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等等。在评价双语教学的劣势时褒贬不一,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程的难度加大, 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 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影响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授课信息量变少, 由于学习难度过大, 学习兴趣降低。

(二) 双语教学模式的支持率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 有68.4%的学生认为以英语为主、中文为辅的中英文相结合的保持型模式比较好, 59.0%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 5.7%的选择以英语为主, 只穿插个别中文的渗透型模式, 绝大多数认为这种模式难度太大, 不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只有0.2%的学生选择全英文教学 (见表1) 。在讲解、板书、多媒体、习题、考试多方面同样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以中英文相结合, 以英文为主, 比率各有侧重。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普遍反映,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中英文相结合, 以50-65%的英语应用量是比较适宜的。英文比例太大, 学生难以接受, 即使听懂了英文, 有些专业知识也令人费解, 很难用英文来诠释和表达。

(三) 双语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度

调查显示, 6.6%的人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学习有明显帮助, 60.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持中立的为19.1%, 而选择没有帮助的占11.2%。67.1%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4.6%有明显帮助。对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有明显帮助的占4.9%, 有一定帮助的占59.2%, 中立的占13.2%。有53.3%的人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44.7%的人认为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30.3%认为增加了专业学习的热情。69.2%的人认为通过专业双语教学的学习, 增强了用英文阅读和学习有关本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06级经济学专业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了两门双语课程, 金融学专业开设了1门双语课程, 由近几年的四、六级考试过级率统计表得知, 06级经济学专业 (创新班为96.67%) 和金融学专业一次性过级率远高于其他专业和年级的累计过级率。

综上可知, 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教学以及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但应该处理好双语教学与专业 (公共) 英语教学的关系, 55.9%的人认为应拓宽双语教学的知识面, 在双语教学中适当增加词句的应用。39.5%的人认为应编写辅导讲义, 增加专业知识的阅读量。在公共英语教学中, 40.1%的人认为宜增加专业文献的阅读量, 特别是最新的经济、管理文献, 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四) 双语教学课程的满意度

关于“对开设双语课程的总体效果是否满意?”, 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26.7%;“中立”的占44.7%;“比较不满意”的占21.4%;“非常不满意”的占5.9%。双语教学课程效果总体情况表明, 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效果持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与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的基本相当;同时, 多达44.7%的同学对所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持中立态度。当被问到目前这种双语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其接受能力时, 12.5%的学生选择适合, 60%的学生选择基本适合, 而24.2%的选择不适合, 这与他们是否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是相关的, 7.3%完全掌握, 67.0%基本掌握, 10.5%完全没掌握, 12.5%有些课程掌握, 而有些没掌握。

二、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效果的手段

(一) 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关于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认为学生英语基础差的为63.8%, 教学方法与手段不适的为49.3%, 教师外语和专业水平不相称的为43.4%, 教材难的占24.3% (见表2) 。综上可知, 教材的难易程度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的是学生、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水平。而学生没掌握好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因:自身不够努力, 缺乏复习和预习的占48.7%, 对教学方法不适应的占36.8%, 英语基础较差的占29.6%, 课程难度太大的占21.1%, 可见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身努力和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二)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手段

在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措施时, 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36.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和外文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 37.5%的学生建议提供与外文教材配套的中文版教材、教辅资料 (见表3) 。同时, 有近3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大授课课时量, 这与他们的学习基础, 以及对教材教辅资料的要求是相关的。

三、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效果是教学的第一生命, 是衡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学生以及授课老师本身的现实条件, 提出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一) 坚持实事求是,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双语教学在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乃至全国都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课程建设内容。若一开始对学生基础、应用能力高估, 加大难度,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样, 学生对老师也不能以绝对“双高” (高水平英语口语、高水准专业英语) 来衡量, 只有客观地评价教学基础和现实条件, 选择好开设课程,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与学当中, 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 才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坚持“双提高”,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的水平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和知识传授非常重要。一方面, 通过培养、引进、互访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和外文水准。另一方面,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 增加灵活性。用非母语教授专业课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强化英语口语技能以及专业英语知识, 还要采用多元化灵活的教学手段, 包括动手、动口、动脑等各种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式, 制作高水平的课件等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 尽可能减少教学沟通上的障碍。

(三) 坚持因材施教, 动态调整双语教学模式

对高校双语教学来说应侧重于专业目标, 这就提示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应将双语课程当成专业外语来上, 而要在保证专业目标实现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因此, 双语教学要因材施教,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高低年级不同的英语接受能力度, 动态地调整使用中英文教学的比例, 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及时沟通并进行阶段性地反馈, 随时修正教学方案, 一切以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为中心。

(四) 坚持融合、衔接, 整合相关课程教学资源

公共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相关学科以及知识点的整合,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包括专业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教学的融合以及与考研的衔接问题。建议将双语教学的专业科目内容渗透到英语专业课的学习中, 比如将专业课的案例纳入精读或泛读课堂, 这样既辅助了专业课学习, 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 学校加强教学计划的协调功能, 利用英语老师的专业力量, 实现专业课与英语课的有机融合, 让双语专业课与英语课相得益彰。另外, 可考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和理论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协调, 两种不同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转换, 中外学科理论体系与业务处理差异的协调等等。

(五) 坚持以效果为中心, 强化双语氛围

在中国大学校园的汉语大环境里, 怎样应用英语, 用英语交流和思考, 显得尤为重要, 也十分困难。建议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英文原版教材, 同时提供与原版教材不同的专业性较强的中文教材作为参考,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动力和压力, 又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自编双语教材, 在借鉴外国经典理论、原理的基础上, 选用中国现实案例和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安排, 深入浅出, 并避免文科教材受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的影响。强化双语氛围, 增强学生用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英文书籍与资料以及经常观看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访谈类影像资料, 提高学习兴趣。此外, 应塑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语节目, 开设英语交流与活动区域, 举办各种趣味英语竞赛并采取多种奖励手段,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双语校园环境。

四、结束语

学生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直接受众, 教师是双语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实施者和探索者, 两者密不可分。老师本身的素质与投入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对改善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坚持以学生评价为基础, 以教师教学自评为参考, 从学生、老师两者的相互期望出发, 不断提升双语教学水平, 改善双语教学效果, 以切实达到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 2005 (6) .

[2]、卢艳青, 李成威, 张军红.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9) .

[3]、王贤纯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2) .

强调思维品质,关注思考效果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模式

怎样才能将数学知识学懂、学好?归根结底,关键在于思维. 表面看来,想要顺利解答数学问题,需要记忆基本概念,理解公式定理,掌握思想方法,似乎数学学习的动作是十分零碎的. 其实,究其本质,所有有效学习行为的做出,都是由科学合理的学习思维所指引的. 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相比,数学知识从抽象性、精炼性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对之进行学习探究,自然也存在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也就是我们在强化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所要特别重视的“有效思维模式”.

建立数形思维模式,拓展问题解决途径

在数学学习当中,数形结合是适用性最为普遍的一种思想方法,却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普遍性,被很多学生所忽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面对一道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毫无头绪,拿着笔对着题目发愁,只是一直在草稿纸上盲目地列公式,却没有一点图形的辅助. 这样的解题方法,只会让学生的解题思绪越来越混乱,对于数学学习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这并不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多么薄弱,而是还没有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对一次函数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一次函数y=(2-m)x+m的图像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开始为如何在函数与象限之间建立联系发愁. 笔者提示大家:“既然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这三个象限,为什么不把图像画出来看看呢?”果然,随着画出图像,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向瞬间清晰了. 学生也深切感到,图形才是诠释数学问题的最佳捷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说:“大家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看到题,先画图!”这虽然不是初中数学解题的绝对有效的途径,却是在对学生数形思维模式的建立提供引导. 既然是要将“数”和“形”的思维结合起来,就要让学生做到,看到数字,同时想到图形,使二者互为彼此的条件反射. 这样一来,图形绘制的过程便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发,让学生得到更多“意外”收获.

建立换元思维模式,有效化简复杂问题

数学学习进入到初中阶段之后,从数学题目到解题过程都呈现出了复杂化的趋势. 这个特点在代数内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很多学生表示,对于考试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光是看看已知条件就晕了”. 冗长复杂的代数式,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在这样的“下马威”之下,学生的头脑已经乱了,更不要说找到清晰的思路去处理和求解了. 面对这种问题,最为有效的思维模式就是“换元”,它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化简复杂问题之必需.

例如,笔者曾经请学生尝试解这样一个方程:3x2-6x-2+4=0. 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移项之后将方程两边同时做平方处理,而如此一来,原方程反而成为了一个四次方程,解答起来就更困难了. 大家的思路一度陷入了僵局. 这时,笔者请学生试着思考:若是将3x2-6x转化为3(x2-2x)的形式,能够找到什么规律?有学生马上找到了根号内外部分的相似之处,由此,设=y,则原方程变为3y2-2y-8=0,先解出y,再解x. 换元思维让解题过程顺利了很多.

换元思维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可使用起来往往不甚流畅.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解题过程中的错误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换元”的内涵并没有真正透彻地予以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应用起来也过于死板. 因此,学生只有看到完全相同的式子内容才会想到换元,题目条件只要稍稍有所变化,思维就卡住了. 对此,教师要着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换元的思维模式也才能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建立化归思维模式,实现思路巧妙转化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化归思维的概念了解并不清晰,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 我们在此所强调的化归思想,指的是将一些困难、复杂的问题,根据其中所包含的条件与关系,将之转化为比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问题来予以解答的思维模式. 化归思维开展的关键在于对思路的巧妙转化,也就是说,要想办法以简单的方式来体现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此降低疑难问题解答过程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过四边形知识后,测验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把所有学生都难住了:如图1,“回”字形的道路宽为1米,整个“回”字形的长为8米,宽为7米. 一个人从入口的A处出发,沿着道路一直走到中央的B点,那么,这个人一共走了多少米呢?学生们边审题边用笔跟着标记行走路线,画着画着便把自己的思绪都画乱了,无论如何去思考路线的长度,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笔者启发学生:“试想,若一个工人拿着一把宽1米的拖布沿着小路向前推,那么,当他从A走到B时,也就是把整个场地拖完了,每拖1平方米,就对应走了1米. ”在这样的思路下,题目中的长度问题便化归成了面积问题,场地面积56平方米极易求得,对应行走了56米的结论也自然得出来了.

不难发现,化归思维的建立与应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学生对当前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归所指向的目标内容都有着到位的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数学思维体系的联动,学生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灵活思路,有效完成问题化归. 在众多数学思维模式当中,化归思维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同样地,当学生能够自如运用化归思维解答问题时,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也就是比较到位的了.

建立分类思维模式,按部就班逻辑清晰

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解题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经常会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和分析. 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解有什么偏差或漏洞,而是由于大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思维发生了混乱.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来处理问题,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遗漏,导致不必要的错误. 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思路,按部就班地全面审视问题,就需要建立起分类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三角形章节的练习中,出现过这样一道习题:在△ABC中,AB边长为15 cm,AC边长为13 cm,BC边上的高AD长为12 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做出图形(如图2),由勾股定理求得三角形的面积为84 cm2. 可完成之后,心中又有点不踏实,好像总是漏了些什么. 原来,高AD既可能在三角形之内,也有可能在三角形之外. 对于这种问题,就应当分类进行思考,以三角形形状为分类依据,分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如图3)两种情况进行思考,就绝不会遗漏任何可能性了.

分类讨论的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解题当中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它既是很多问题得到准确解答之必需,也是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的一条捷径. 无论问题本身多么复杂,其中具有多少思维岔口,只要学生能够将分类的标准把握准确,并有耐心地把这些可能性列举完全,就不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 对于接触复杂数学问题时间不长的初中学生来讲,分类讨论的思维就更加适合了. 不少学生甚至将其称为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护身符”,想来并不夸张.

思维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似乎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词汇了. 很多师生认为,只要在思考,就是在动用思维,就是在训练思维,这样的想法并不准确.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动力与核心精髓,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仅仅在思维的层面上点到为止,而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现状与水平,追求思维品质. 只有具有品质与厚度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深入体验,进而完成高效、理想的课堂学习. 初中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更应当抓住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将对思维的关注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意识当中,从根本上推动数学能力稳步增长.

效果与思考 篇12

第一 , 苦练内功 , 求得“真经”。

课堂效果与课前备课密不可分。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由于我们讲授课程和讲授对象的特殊性,决定我们的备课要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所以,我们要练的内功就是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弄懂教材、丰富学识、提升师德修养,同时,我们要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知道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以及学生实际对本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我们两学期分别讲授《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授课对象是高职生,这群学生基本特点是:大学层次相对较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在校学习内容和要求职业性、操作性较强。但他们当中很有一批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活动热情高涨,动手能力极强。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教学必须扬长避短,即结合其特点和专业职业要求进行调适。

第二,难易适度,深入浅出。

这是针对教师课堂授课环节来说的。我们的两门课程,尤其是“概论课”理论性非常强。对于许多工科性的高职生来说,要吃透这些理论绝非易事。有年轻教师给我讲,刚接手概论课,他在某些理论上反复论证分析,可是学生很茫然,最后课堂沉寂,或者学生开始玩手机等等。问题出在哪儿?一是难易度没拿捏好,讲的理论过于象牙塔,不接学生“地气,因而不是因材施教”;二是学生反应不积极时没有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提醒、诱导、互动。

第三,能力本位,学考一体。

教学真正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学生能力包括课程学习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课程学习的核心能力指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指为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常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写作或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专题活动中的协作协调能力、学生做人做事过程中积极进取、团结友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表现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课堂和网络的师生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专题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

课堂和网络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两个主要平台。课堂上,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一定要设计多种样式的互动环节,要善于让学生来参与、交流、探索、质疑,多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成为一堂课的真正主体者,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开始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多发言、多思考、多探究、多研究、多提问,多提质量高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网络平台,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因为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几节课就完事的,当代大学生是天然的“网虫”,他们习惯并乐于网上交流、搜索信息、完成部分任务。所以,教师要抽一部分时间在网上给学生交流、答疑,也可以发布信息、布置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专题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者可以结合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教育教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段,课堂专题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目标载体。我们可以把课堂专题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包括专题活动和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决定,每个组的任务不相同,小组划分后,其内部组织协调各项活动包括选组长、主持人、评委,活动策划,还有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稿件和PPT、修改、排练等等皆由小组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只需做好如下事情:掌握学生活动情况、指导学生活动、最后验收评定成绩并对学生活动的成绩和不足给予评价指导。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我们改革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再进行期末试卷考试,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项目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也就是把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品德表现、学习和参与活动能力等设计成5大项目:新闻和热点事件评析、个人模拟人大代表提案、课堂专题、实践活动专题、纪律考勤和平时表现,而这些项目任务就放在全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第四,检验有度,效果为重。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必须要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还得看效果如何。实际操作中,我们对每个项目任务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标准,供参与教改的教师和学生参考、执行。检验效果主要看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情况、学生参与度以及学生对教改的反应和认同度。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还必须在组织方法、标准细化、检验方法等方面多下工夫。老实说,我们教改团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组织方式方法不熟练,尤其刚参与课改的年轻教师存在的问题特别多。二是对项目任务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不够细化,有点各自为政。三是对项目任务的落实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我们整体的教改效果。

摘要: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活动,它涵盖了备课、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的检验等诸多方面。本文力求把这些层面的问题与这些年我们进行的教改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思考,为以后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上一篇:PICC置管时并发症下一篇:学生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