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与效果

2024-05-27

措施与效果(精选12篇)

措施与效果 篇1

1 问题的提出

2001-2005年, **区块共投产加密采油井275口。由于加密时老区块已进行10多年的注水开发, 地下油水分布复杂, 部分井区水淹状况严重, 加密井射孔时解释的油水同层、水淹程度较高、射孔风险较大的层位没有进行射孔。统计加密的275口采油井, 共有90口井油层未完全射开, 未射开总层数179个, 未射开总厚度435.3m。加密后, 通过注采系统调整和注水方案调整, 地下油水重新分布, 部分未射孔层具有一定的补孔潜力。

1.1 注采井距小, 补孔后增液、增油效果较好, 但存在含水上升的风险

补孔28口井中, 注采井距140m的井10口, 注采井距210m的井10口, 注采井距237m的井8口。注采井距210m的井补孔后效果最好;注采井距140m的井补孔后增液较大, 但含水较高, 经过注水调整, 具有增油效果;注采井距237m的油井由于井距较大, 效果较差。

140m井距补孔井增液、增油效果较好, 但含水较高, 通过后期注水调整, 可以取得一定的增油效果。注采井距140m的补孔井10口, 补孔前日产液2.2t, 日产油0.6t, 含水72.7%, 补孔后初期日产液9.0t, 日产油1.9t, 含水78.6%, 平均单井日增油1.3t, 含水上升5.9%, 目前日产液5.9t, 日产油0.8t, 含水86.5%, 目前平均单井日增油0.2t。由于140m井距较小, 补孔后增液幅度较大, 含水上升幅度也较大, 但通过补孔后注水综合调整, 可以取得一定的增油效果。210m井距补孔井增液、增油效果好。注采井距2 1 0 m的补孔井1 0口, 补孔后效果较好井8口, 有效率80%, 效果较差井2口, 主要是受油层干扰影响。措施前日产液1.8t, 日产油1.1t, 含水39.9%, 补孔后初期日产液6.5t, 日产油4.5t, 日增油3.4t, 含水31.5%, 目前日产液3.1t, 日产油1.6t, 含水49.5%, 平均单井有效期522d, 累积增油637t。237m井距补孔后增液、增油效果较差。注采井距237m的补孔井8口, 其中有效井5口, 措施有效率62.5%。由于井距较大, 增液、增油效果最差, 补孔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2.0t, 目前平均单井日增油0.2t, 平均单井有效期325d, 累积增油298t。

1.2 措施前产液量适中、中低含水的采油井补孔后效果好

根据措施前日产液、含水与措施后初期日增油关系可以看出:两条曲线均呈抛物线, 当日产液量小于1.0t或大于2.5t时, 措施效果变差, 措施前液量低, 说明该区供液能力不足, 补孔后增油量相对较差, 液量高、含水高于40.0%时, 已射孔层位出液能力强, 水淹程度高, 新补开层位造成层间干扰, 措施效果相对较差。

对28口补孔井进行统计分析, 分为3个区间:措施前产液量小于1.0t, 含水低于40.0%;产液量在1.0-2.5t之间, 含水低于40.0%;产液量大于2.5t, 含水大于40.0%。从统计结果表明, 产液量1.0-2.5t, 含水小于40.0%的井10口, 有效井8口, 措施有效率80.0%, 初期日增油3.3t, 目前日增油0.3t, 有效期487天, 累积增油579t;产液量小于1.0t, 含水低于40.0%的井9口, 有效井7口, 措施有效率77.8%, 初期日增油2.2t, 目前日增油0.5t, 有效期405天, 累积增油404t, 目前5口井仍有效, 该类井补开后含水上升幅度大, 说明虽然已射开层位供液差, 措施前产液量低, 但补孔层位可能为中水淹, 增液幅度较大, 具有增油效果;产液量大于2.5t, 含水大于40.0%的井9口, 效果好3口井, 措施有效率33.3%, 受层间干扰影响, 效果较差, 初期日增油2.2t, 目前无效, 有效期204天, 累积增油191t。

1.3 水驱动用储量大, 连通关系好的的采油井补孔效果好

补孔井的水驱动用储量越大, 效果越好。补孔28口井中, 累计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5.03×104t, 平均单井增加的水驱动用储量0.54×104t。从水驱动用储量与初期日增油、累积增油的关系可以看出:水驱动用储量越大, 补孔井初期日产油越高, 累积增油越高。补孔井连通关系好的效果较好。补孔28口井, 周围连通46口水井, 平均单井注水压力11.2MPa, 日注水18m3, 累积注水5.42×104m3。连通关系好20口, 措施后效果较好13口井, 措施有效率65.0%, 平均单井连通2.3口注水井, 平均注采井距210m, 主力油层双向及以上连通厚度百分数为77.2%, 补孔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2.2t, 目前平均单井日增油0.5t, 平均单井有效期401d, 累积增油454t;连通关系差8口井, 措施后效果好5口井, 措施有效率62.5%, 平均单井连通1.4口注水井, 平均注采井距225m, 主力油层双向及以上连通厚度百分数为22.5%, 补孔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2.5t, 目前平均单井日增油0t, 平均单井有效期257d, 累积增油216t。

1.4 补开油层厚度和补开主力油层厚度大的采油井效果好

根据补开油层厚度、补开主力油层厚度与补孔后初期日增油、累积增油关系可看出:补开油层厚度和补开主力油层厚度大, 动用储量大, 补孔效果较好。从措施效果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补开厚度大于5.0m的井18口, 效果好12口井, 措施有效率66.7%, 补孔后初期日增油2.3t, 平均单井有效期420d, 累积增油468t;补开厚度小于5.0m的井10口, 效果好6口井, 措施有效率60.0%, 补孔后初期日增油2.2t, 平均单井有效期279d, 累积增油273t。

2 结论与认识

(1) 加密时未射开的小层可以进行选择性补孔, 能够取得一定的增油效果。

(2) 翻身屯地区注采井距210m、140m的采油井补孔效果好于注采井距237m的采油井, 但140m井距较近, 补孔后存在含水上升的风险。

(3) 翻身屯地区应优先选取液量<2.5t、中、低含水的采油井进行补孔;对于高液量、高含水的采油井, 为避免层间干扰影响补孔效果, 应先对初始射开层位中的高含水层进行封堵, 提高措施增油效果。

(4) 水驱动用储量大, 连通关系好的采油井补孔效果较好。

(5) 补开油层厚度和补开主力油层厚度大的采油井效果好。

措施与效果 篇2

根据我校《关于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迎评工作的要求,我们班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学生在道德行为规范、纪律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和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方案

1.发动宣传活动,通过“班级(辅导员)——宿舍(班干部)——个人”的渠道,形成了各宿舍和个人的教育宣传模式,责任明确。通过班级督促宿舍,宿舍制约个人的行为方法,开展教育活动。

2.开展主题班会。在班会上辅导员武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学习了学生行为规范,学生礼仪、礼貌规范,学生风纪道德规定,学习行为、课堂常规等。②制定评比标准:如优秀宿舍评比制度,模范个人评比制度等。

3.开展行为规范教育系列讨论和演讲,包括对道德、纪律、学习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讨论。在道德行为方面,重点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校园美德三方面进行探讨。纪律行为主要针对课堂纪律,考试纪律,文明就餐等方面。另外,还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兴趣、效率和知识的运用、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规范教育。

二、取得的成绩

1.通过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大多数同学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以前思想行为的不足。对社会公德、自己的行为规范等,都有了正确的态度和看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次教育活

动正确引导学生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文明礼貌,尊师互助,大部分同学的同学们都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逐步树立起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2.不文明行为减少。通过教育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使用健康文明语言。通过在班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前有说话带脏字的同学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改变了自己说话习惯,不再开口闭口的说脏字。很多以前见到老师躲着走的同学也都能够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而不是躲着走了。大家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同学们能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现在班上自习课的纪律的到了明显的好转。上课迟到早退情况也明显的减少了。

三、今后需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同学们在道德行为规范、纪律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和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较以前都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漏洞,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学习态度转化较慢、学习兴趣不浓、一些同学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好的同学始终表现的的,对于不好的同学似乎见效不是很快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长期的教育工作。

以上是本班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总结报告,若有不当之处,望领导,批评指正。

措施与效果 篇3

关键词:骨科;效果;优质护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45-01

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必须有要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为了从患者那里获取信任,得到依赖,是医护工作者最大的成绩与骄傲。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应该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在骨科病房内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能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减少患者投诉。而对骨科病房绩效考核,能让医护人员积极参与进优质护理活动中,并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给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增强对骨科病房的服务意识,转变医护工作者的护理观念

为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中心。对护理工作者要强化护理基础知识,全面落实责任护理制,深化护理专业涵养,使整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以病患为本”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完善思想观念、改进医疗行为,把一切活动的展开都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专业、满意”的医疗服务。因此,在科室中组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医护人员对“优质服务理念”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深入了解“优质服务”的医疗精神实质和内涵,增强服务意识,为优质护理活动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活动开展中,对护士绩效考核,有助于转变护士的心理,让护士改变其职责不过是医生配角的意识。而在骨科病房中,护士的工作不仅只是给患者打针输液发药,还应该给与病人做一些专业护理,改变医院中传统的“遵医嘱”的工作模式。注重运用护理知识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对住院患者实现专人、全程的优质服务。了解病患的心理,给与家属及病患耐心的安抚,拉近医护人员同病患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对护士工作的绩效考核,有助于增进护士在工作上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积极性。

二、实施绩效考核,改变考评机制,提高竞争意识

患者的满意是对医院最大的褒奖,也是对医护人员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在制定病房绩效考核办法,将医护工作质量同患者满意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护士实施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奖金与质量相挂钩。同时在分配责任护士岗位时,通过竞争上岗,使一批青年护理骨干崭露头角。由于明确的目标,考核有激励作用不仅能提高护士在工作岗位的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同事之间为了提高护理意识相互交流,和谐工作环境,给患者带来更温馨的住院环境。

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以及娴熟的医疗技能是护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患者在得到康复的重要保障。加强工作上的管理措施:(1)加强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强化护士在业务上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及护理技术,同时竞选一名安全意识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都很高的护士作为科室培训员,定期对科室内部的护士给与集中的培训,然后配合护士长不定期的抽查工作情况。抽查合格对护士考核系数增加2,不合格则扣除系数。考核表长期公示体现透明。(2)简化且详细的记录文书书写:在科内设计巡房时相关简明、易懂的表格式护理文书和级别巡视卡。不仅减少每天书写记录的工作时间,而且表格式护理文书能更详细的记录每天巡房的内容。从而使护士能够把时间更多的花在为病患提供实际的护理服务,加强骨科病房的优质服务。(3)增加治理信息的透明度:将每日工作量明细化,护士每天自行统计,相互督查,护士长每月总计,不定期抽查。科内每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护士长经常到病房了解病人意见,同时在病房内设置意见反馈本。将病人的满意度同护士考核系数挂钩,如护士出现被患者投诉现象,根据情况考核系数则为0;医院通过电话访问或是病区考核小统计,组回访时,得到表扬1次,系数增加1;获得病人赠送的锦旗,系数增加3。(4)岗位职责上,病患责任制的实施,是病人交由责任护士管理,减少交接班次数。专职护士管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从手术前到手术后,全权负责包干病床患者全部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用药治疗、家属沟通以及对病人的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如在考核中未能及时完成护理工作或者脱岗迟到现象,将按次/每次扣减系数1。通过绩效考核,将每位护士考核后的系数相加计算出个人总系数,从而得出个人当月的奖金数。这样与收入挂钩,有助于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医护质量增加病患的满意度。

三、骨科病房内绩效考试带来的效果

通过绩效考核,不仅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也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绩效考核前,医院只是按照职称和级别发放奖金,固定的基数,并没有把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及护理岗位的风险性,甚至病人的满意度考核在内。于是在医护人员的心理上产生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缺乏一视同仁的公平性和竞争力,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绩效的改革,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放在首要地位,能者多得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更加主动的为病患服务。

同时在加强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护士在增强了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了解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主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在临床中切实地做到以病人为本。以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工作目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让护士以饱满的工作精神状态投入到为病人的服务中。护士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频数,更加全面的从生理到心理上了解病人,服务于病人。

四、结语

病房绩效的考核与护理人员的收入挂钩,因此每一位护医人员都能积极主动的承担起自己的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护理技术知识,加强了医患和谐,减少了医疗纠纷与投诉,使医疗护理的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从微小的细节中给与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让患者感受到科室的专业、人文、全面的优质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光辉形象与医院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邓金平,刘丽群,贾健平,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级管理模式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1-6(11):30-31

[2]陈湘玉.传承护理专业发展进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2-313

改善牛心坨潜山措施开发与效果 篇4

1.1 基本地质特征

牛心坨潜山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牛心坨断裂背斜构造带。

埋深-1800m~-2600m, 平均有效厚度91.6m, 地层原油粘度76.3m P a·s。含油面积3.6km2, 石油地质储量973×104t, 可采储量154×104t, 标定采收率为15.8%。

构造特征:牛心坨潜山北、东、西三面被断层遮挡, 内部被多条断层复杂化, 整体上为向西南方向倾没的斜坡, 坡度在25°左右, 高点在坨40-128井附近, 构造高度大于750m。

裂缝特征:潜山油层裂缝分为宏观裂缝及微观裂缝。储集空间以裂缝, 溶洞为主。裂缝发育方向为NE向和NW向, 两者构成十字交切, 是具有双重介质特征的裂缝型油藏。宏观裂缝平均裂缝密度为87.8条/米, 开度一般大于0.5mm。微观裂缝面密度为0.1mm/mm2, 其开度一般大于0.1um

流体性质及油藏类型:潜山原油属高凝稠油, 地面原油密度为0.8945~0.9721g cm3;50℃粘度为470.36~6973.59m Pa.s;凝固点为32~50℃, 地层水属于Na HCO3型。原油密度与深度呈线性关系, 原油粘度与深度呈指数关系。牛心坨潜山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20.1MPa, 温度为81℃。

1.2 开发历程

潜山油藏早期开发浅层潜山油藏, 于1988年发现, 1989年投入开发, 1991年3月按300m井网浅层油藏投入注水开发。1994年发现深层潜山油藏, 1997年后先后三次部署深层潜山开发井, 2000年6月, 潜山油藏开始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方案, 深浅潜山油藏按一套层系210m井网注水开发。

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平面上油井受效不均, 边部油井受效状况差

潜山油层边部储层物性及裂缝发育状况差, 潜山主体部位产能较高, 而边部产能较差。油层边部注水井注入压力高, 如坨39131井注入压力30M P a, 日注水30m3;如坨39-0127井注入压力27M P a, 日注水30 m3。同时油井长期不受效, 油层全部转入注水开发多年后, 仍有12口油井没有受效显示, 大部分分布在油层的边部。这12口油井占潜山油层总井数的25.5%, 日产油24t, 占潜山油层日产油的15.6%, 平均单井日产油只有2t。

2.2 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

从不同深度开发现状中我们看出, 2000-2200米储层动用较好, 累产油68.4241万吨, 占总产量的58%。2000米以上与2300米以下, 储层动用较差, 累产油28.1965万吨, 占总产量的24%。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牛心坨潜山油层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

2.3 主体部位受裂缝影响, 见水比较快, 控水难度大

潜山油层主体部位裂缝较为发育, 水井注水后, 裂缝发育方向的油井首先受效、见水也较快, 含水上升快, 控水难度大。从含水上升率随含水的变化规律曲线上看, 潜山油层的实际曲线基本在理论曲线之上运行。

3 改善开发效果的具体措施

3.1 利用解堵技术夯实区块稳产基础

根据牛心坨潜山油藏的储层裂缝特征及油藏内部联通状况研究, 发现地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的70%以上才能满足生产需求。可是因注入水水质不合格, 水井注水后短时间内因污染而注水困难, 致使地层压力很难满足生产的要求, 针对这中情况, 在解堵技术研究的指导下, 选择较为严重的水井实施酸化解堵, 选择污染较轻的水井实施射流喷孔技术解堵, 对油井实施气动力解堵。如对坨37-133水井实施酸化解堵, 对坨36-126油井实施射流喷孔,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采油主力层段分区治理

主力层段按开发状况及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南部低效区、西部高含水区、东部高产区, 格局平面上不同区域的生产特点制定符合该区域的开发方针, 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对潜山南部低产低效区域, 针对吸水量少, 剩余油富集的特征, 适当的加大注采比, 改善油井受效状况, 同时结合东部对剩余油富集层段采取选择行压裂, 精确动用潜力层段;对于注入压力高, 难以达到配注的水井, 采取增注和解堵措施。在此基础上, 为了改善油层低孔低渗的特点, 采用大规模压裂技术引效, 增加人工裂缝的延伸长度和宽度, 增大了泄油半径, 达到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对于西部高含水区, 采取下调注采比, 控制水窜同时采用增大注采压差的方式延缓水窜, 如对坨34-128井通过封隔器实施封上注下实现底部注水, 增大注采压差, 有效控制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

3.3 加强深层潜山层段动用

由于潜山部分油井完钻较浅, 以及采用底部注水, 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 导致深层潜山未能有效的动用, 通过对深层潜山精细研究后, 认为层段裂缝发育较差, 因此该层段补层后需要适当的加大压裂规模, 使其更好受效。这使得非主力层段得到了很好的动用, 可以成为以后稳产的一个重要方向。

4 实施效果

4.1 注采系统完善, 水驱储量明显提高

区块注采井网已基本完善, 井网控制能力显著增强。区块有注水井11口, 开井11口, 日注水量545m3, 较调整前日注水增50m3,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明显提高, 油井受效比例由68%上升至82%, 多项受效比例由52%提高至73%。

4.2 区块产量稳中有升

区块1989年投入开发, 1991年转注水开发, 1999年产油量达到最高峰11.1×104t, 而后产能快速递减。2010年以来在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油水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年产油量区于平稳。

4.3 递减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以来区块的综合递减率与自然递减率虽然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综合递减率大于5%, 自然递减率大于10%。2012年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渐展开, 综合递减率和自然递减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4.4 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

牛心坨潜山油层经过2 0年的注水开发, 综合含水由转注前的5.5%上升至目前的77.2%, 平均年含水上升3.7%, 2012年以来加强针对油水井各项措施工作, 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5 结论

(1) 加强注水保持底层能力是区块稳产的基础, 利用解堵技术可保证水井的正常注水。

(2) 在主力层段低产低效区域增大注采比, 采用水井对应注水, 油井大规模压裂技术可以使其得到有效的动用。

(3) 深层潜山段因完钻交钱等因素未能很好的动用, 致使采出程度低, 利用大规模压裂技术加强动用具有很好的效果, 这将成为以后的稳产方向。

摘要:牛心坨潜山是注水开发油田, 针对潜山油层开发中存在平面上油井受效不均主体部位裂缝发育, 边部储层物性、裂缝发育状况、油井受效状况差等问题, 采取措施, 改善开发效果, 完善注采井网。

关键词:牛心坨潜山,裂缝,储量,解堵,分区治理,注采井网

参考文献

[1]陈和平.牛心坨潜山储藏裂缝研究[J].特种油气藏, 1996 (增刊) [1]陈和平.牛心坨潜山储藏裂缝研究[J].特种油气藏, 1996 (增刊)

[2]穆海旭.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措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7年[2]穆海旭.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措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7年

措施与效果 篇5

为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及效果,遵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定期检查有关“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的要求,矿长于7月31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开展本次检查活动。

一、召开专题会议 会议时间:7月31日

会议主题:对7月份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会议地点:三楼调度会议室 会议主持人:矿长董玉光

参加人员:生产矿长韩复生、总工程焦仁义、安全矿长邓成军、机电矿长李树德、地测副总付张国杰、掘进副总李世刚、生产副总姚德昌、采煤副主任曹云龙、掘进副主任党振华、机电副主任尹立波、阚立新、赵剑波、地测副主任任权、李伟、郭占军,安全副总高增杰、通风副主任许兆春、安检副主任朱广齐、高凤山、陈茜、经营部主任王志胜、综合部副主任荣祥、供应科长刘伟及相关区队负责人。

责任分工:

矿长:全面负责本次检查分析的领导工作。

生产矿长:负责组织领导采、掘顶板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

二、工作要求

1.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2.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三、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

结合当前生产布局和采掘工作面情况,针对采掘机运通、防治水各项工作,经现场检查和查阅图纸、资料,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如下:

(一)瓦斯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一通三防”机构、人员设置齐全。

(2)通风设施构筑达标,通风系统稳定,风量充足,采掘工作面、采区变电所等硐室独立通风,无不合理的串联通风、老塘通风和扩散通风。

(3)3个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实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风筒接设到位,风量充足。

(4)严格瓦斯检查制度,每月编制瓦斯检查计划、绘制瓦斯巡回路线图,瓦检员认真检查、汇报、填写瓦斯记录,无空班

(3)采掘工作面能够严格执行和落实综合防尘措施。采煤机、掘进机切割时打开喷雾降尘,转载喷雾、净化通风设施齐全完好,正确使用。

(4)运输系统各转载点、放仓眼喷雾设施齐全完好,正确使用。

(5)严格执行粉尘清洗制度,定期清洗巷道积尘。(6)能够加强对各产尘点的粉尘检测和检查。

2、管控效果分析。

煤尘治理到位,煤尘浓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各地点无煤尘堆积超限现象,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粉尘清洗工作,尤其要做好死角死面的粉尘清洗工作。

(2)各类喷雾装置要保持完好,正确使用。(3)加强采煤机、掘进机内喷雾管理,保证完好。

(三)水灾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防治水机构、人员设置齐全。

(2)防治水制度健全,探放水设备、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齐全。

(3)矿井排水系统健全,设备设施齐全,满足矿井排水需要,对水仓、水沟定期清淤,保证畅通。

档案管理。

2、管控效果分析。

矿井无火灾隐患,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严格控制井下火电焊,凡是能升井焊修的零部件一律升井。

(2)严格执行井下火电焊措施,带班队长现场跟班。

(五)顶板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顶板管理制度、机构、技术及管理人员健全。(2)巷道支护方式、方法、技术参数合理,支护强度可靠。(3)采煤工作面两顺超前支护不小于20米,掘进工作面永久支护到迎头,按规定使用临时支护,最大最小控顶距符合规定。

(4)巷道维修及时,能够对W1106回顺背棚段、沿空留巷段等底鼓巷道,及时安排队伍维修。

(5)检查巡视到位,对井下各条巷道做到按规定和要求进行顶板观测。

2、管控效果分析。

巷道支护可靠,没有发生过冒顶现象,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做好W1106回顺背棚段、沿空留巷段巷道的维修工作。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做好提升运输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保证完好,保证装置齐全灵敏。

(2)正确使用斜巷一坡三挡装置,没有拉放车时要保持常闭状态。

(3)加强轨道维修质量,保证安全行车。

四、8月份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及责任分工

针对7月份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分析,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实际,本月安全风险管控重点仍然以瓦斯、水、火、煤尘、顶板、提升运输系统风险管控为主,具体责任分工与方案如下:

1、瓦斯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师负责,安防部具体组织,通修队及相关区队负责具体执行。必须保证通风系统合理,风量充足;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做到动作灵敏,报警断电可靠;瓦斯检查到位,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2、煤尘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师,安防部具体组织,通修队及相关区队负责具体执行。加强洗尘、健全洒水系统,对洗尘设备加强维护,严格落实综合防尘措施,杜绝煤尘事故。

3、水灾风险管控方面

奥巴马新措施效果存疑 篇6

美国新任财长盖特纳公布了市场期待已久的第二轮拯救金融业的方案,表示财政部将成立一个“公共与私人投资基金”,先以政府资金为种子,再以私人基金为杠杆,将银行有毒资产清除,以恢复银行的信贷,该计划最高可能提供1万亿美元的融资能力。由于没有公布关键细节,尤其是如何为银行坏账定价,所以未能提升市场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并引来各界质疑。

被称为“新末日博士”的纽约大学教授Nouriel Roubini表示,美国政府应增加注资规模,接管大部分银行体系,如果要整个系统恢复原状,需要动用大约1.5万亿美元。

“商品大王”Jim Rogers形容方案是一个“巨大而可怕的灾难”,只会增加美国政府债务。他说,将开始重新沽空美股,包括IBM、摩根大通及通用电气等。

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A.Mondale表示,政府虽拟伙同私人机构购入不良资产,但这些资产已没有市价,难以定价,且商业银行根本不愿意以低价出售资产,以免过低的收购价拖低自身持有的资产价值。他建议政府将资不抵债的银行国有化,再将其不良资产剥离,过后才将银行重新私有化。

在全球关注美国政府的举动时,经济形势依然难以令人乐观。一方面,企业巨头接连报亏,如瑞士两大银行瑞信和瑞银去年双双巨亏,经营困境;另一方面,欧美大企业再次刮起裁员风,包括通用汽车、诺基亚、瑞银等裁员少则数百多则上万人。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Richard Fisher预计,受危机影响,全球贸易正在萎缩,经济滑坡将持续,2009年经济可能萎缩2.5%,除非当前的刺激举措能对经济构成大的提振。

汇丰控股亚太区行政总裁Sandy Flockhart也预言,全球GDP将于2009年出现萎缩。但他认为,亚洲将是第一个自全球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区域,这归功于其扩张中的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增长。

确实,与其它经济体的疲弱相比,中国政府不断推出刺激经济措施,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效。近期,伦敦波罗的海干散货轮指数急升,推动航运股上涨。市场普遍认为,主要是受到中国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不过,对上升的持续性,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仅仅是下跌过程中的反弹,是投机者的炒作导致,短期有机会上升,但从长期航运业供求基础来看,并不太乐观。德银报告表示,今明两年将有大批新船投入航运市场,预计两年间供应增加在10%以上,超出市场需求2%至4%的增长水平,建议趁强势沽出航运股套现。

不过,中国日前公布的1月份进出口、PPI、CPI等数据显示,内地经济仍不能确定已见底。大摩指出,内地最新数据显示上游产品价格下跌带动消费价格急速下滑,相信通胀率在不远的将来将进入负增长,在去年基数较高及人民币汇率偏强的考虑下,预计二月份很可能出现通缩,全年通胀率预计为-0.9%。

蛋鸡夏季饲养管理措施与效果 篇7

1 主要措施

1.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鸡群素质, 增强适应能力

只有科学的饲养管理, 才能使鸡群体质健壮, 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适应能力, 发挥出最大生产力, 产生最好的生产成果和经验效益。六月份鸡群称重时, 体重基本接近海兰鸡标准, 标志着鸡群质量提高, 健壮无比, 这是安全度夏, 实现稳产的先决条件。

1.2 淘汰老弱母鸡

蛋鸡一般饲养1~2年为好, 超过2年应淘汰。对体质差的、产蛋少的应及时挑出分圈饲养。淘汰出的蛋鸡应多喂高热量饲料, 如玉米、糠麸等, 促使母鸡增膘, 养肥后及时上市。另外, 新老蛋鸡应分开饲养, 使新蛋鸡逐渐由产前饲养过渡到产蛋饲养。

1.3 调整日粮结构

适当减少能量饲料。高温季节蛋鸡日粮中的能量需要与平常的饲养标准相比, 每千克饲料代谢能减少0.966兆焦。因此, 应减少玉米、高粱等能量饲料, 用量一般不超过50~55%, 同时增加糠麸类含能量低的粗质饲料, 用量一般应在15~20%。

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夏季鸡的采食量明显减少, 如果日粮中不增加营养物质, 就不能满足鸡的生长和产蛋的要求。尤其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 会影响蛋鸡产蛋量。我们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水平, 使日粮中含可消化蛋白质在16%以上, 保证每日摄入蛋白质在18%左右, 这样除满足产蛋所需外, 尚有剩余在体内储存起来。另外, 鱼粉、肉血粉、鱼虾下脚料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用量也应占5~7%。

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夏季饲草丰盛, 蔬菜便宜, 可在蛋鸡日粮中加入新鲜青草或青菜, 其用量不超过30~50%。也可先喂料后喂草菜。这样既可替代多种维生素, 降低成本, 又可起到防暑祛病, 增进食欲的作用。

适当增加矿物质饲料。夏季多数产蛋鸡正处于高产后期, 钙量需要增加, 所以日粮中钙磷比例要适当, 一般钙的含量应调整为3.8%。

1.4 减少鸡体热产生

提高饲料质量, 减少容积, 增加营养浓度。高温季节, 因鸡体内积聚热量过多, 淀粉分解酶和水解蛋白酶的活动性急剧降低, 导致鸡耗量比最宜温度条件下降低15~30%, 且饲料吸收利用率也降低。所以在高温季节, 日粮中相对提高蛋白质和Ca、P、多维素水平, 可以避免因高温带来的食量下降造成的营养不足, 我们把日粮的蛋白质能量比由1:59提高到1:61以上, 其次对Ca的利用上, 指令饲养员在下午拌料时, 把全天应加的贝粉数的四分之三拌入, 令鸡在下午和晚上采食。

尽量利用早晚温度较低时喂养。早晚温度较低, 鸡的食欲旺盛, 可提高采食量, 同时可避免中午高温时上料, 因人为的搅拌鸡群造成活动加剧, 引起体内过多产热, 对降温不利。

1.5 阻断热的浸入

用白色涂料将屋顶和外墙四周刷成白色, 反射一部分阳光, 减少热量的吸收。

阳光照射是热侵入的主要来源, 射照的热屋顶向屋内辐射散热, 对流也可使舍外热空气进入舍内, 此时舍内温度可随之上升, 为了阻断热的浸入, 把栋舍间的杂草全部割成20~30cm高, 既不挡风, 使风能顺利进入通风门, 又可利用这些绿色植物吸收热量, 减少辐射向鸡舍内浸入。

1.6 增加热的散发

入夏以后, 保证不断水, 延长了供水时间, 由早5点至晚10点, 断水不得超过半小时, 在高温环境中, 鸡呼吸道蒸发显著增加, 体内水分散发加快, 因而饮水量显著增加, 保证正常饮水非常重要。

通风降温。通风有助于对流和蒸发散热, 入夏以后, 把卷帘修好, 把外帘提到最高处, 把内帘放到最低处, 取下所有挡风板;中午把栋舍两端大门全部放下, 加大通风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度。

地面洒水蒸发散热。在干热天气, 往地面上喷洒水或消毒药液, 药液起消毒作用, 又可通过水分蒸发加大散热量, 降低舍温, 利于鸡体散热, 此办法对于开放式鸡舍有一定降温作用。

保持环境安静。鸡群产蛋达到高峰期时, 必须创造一切条件来保障鸡群的健康和高产稳产, 并想法延长产蛋高峰期。因此, 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严禁惊吓、喧闹。饲养人员工作时手脚要轻, 生人不要随便进入鸡舍。特别要防止狗、猫等动物的骚扰, 以免鸡群受惊。

打扫卫生。对鸡舍、运动场要经常打扫, 食槽、水槽等食具应定期消毒, 以减少鸡病的发生。经常观察鸡的精神、采食、行动、排便等情况, 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治疗, 以防蔓延。

2 效果

对该场2005年和2008年夏季高温期间 (5~9月) 的生产与舍内气温记录进行了整理, 见表1。

3 体会与结论

鸡群的素质高, 体质健壮, 无病, 适应能力就强, 才能够较好地抵御高温环境带来不良应激反应;加上采取降温措施, 从而保证了正常生产。在进入高温季节前, 通过称重, 分析了鸡的营养状况, 据此采取了合理的营养搭配, 搞好饲养管理, 使鸡健壮无病, 有无过多的脂肪沉淀, 为安全度夏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降温防暑措施中, 保证饮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8月20日下午2点测定, 当外界温度32℃时, 舍内饮水温度平均26.3℃。一只鸡日饮水300毫升, 就可带走约4500卡的热量, 因此, 因饮水量的增加, 随粪尿排泄带走水分增多, 也可以带走大量体热。

钟祥市油菜高产创建效果与措施 篇8

连续五年来, 全市每年承担油菜万亩高产创建项目1~3片。通过项目的实施, 取得了几个方面的成效。

产量优势明显。按照农业部油菜万亩高产创建要求, 全市每年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示范片田块进行产验收, 五年的平均单产208.01kg/亩, 比全市同期油菜籽单产增加48.01kg/亩, 增产幅度达到30%。

品质得到保证。示范片要求品种统一, 选择单产高、品质优、适应能力强的品种。通过示范片的带动作用, 全市双低油菜品种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菜籽油芥酸含量在明显下降。

高产攻关有突破。在项目的支持下, 全市一直在开展油菜的高产攻关工作。2010年示范片大面积单产突破200kg/亩;2011年试验田突破240kg/亩;2013年经过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田块, 平均单产达到250.98kg/亩, 是全市的历史最高纪录。

2 高产创建的措施

为提升油菜生产水平, 从2009年秋播开始, 全市承担了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项目, 出台了钟祥市油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明确了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了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在产业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下, 对项目区实现了六个统一。

一是统一品种供应。在规定区域, 结合农民种植意愿, 由政府采购, 优惠或免费向种植户供种。通过统一供种的落实, 为全市油菜品质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统一机械播种。全市农民自主改良的播种机能够根据土壤墒情及质地进行精量播种。一般大田亩播种量控制在200g左右。

三是统一测土配方施肥。钟祥市从2005年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工作。根据养分状况确定配方, 指定有资质、讲信誉的厂家生产, 优惠向农户供应。

四是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针对全市油菜的主要病虫害, 组织机防队集中防治。在高产创建示范区, 每年都坚持对菌核病进行预防, 效果明显。

五是统一机械收获。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 对油菜的机械收获需求越来越迫切。2014年全市油菜机械联合收获面积10万亩, 占18%以上。

措施与效果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来源于三都县1955—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防治工作年报、各种统计表、疟疾局部暴发的调查资料和防治工作总结等。人口资料来源于三都县统计局。

1.2方法利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回顾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三都县1955—2013年疟疾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行概况本县位于祖国南面。解放前三都县疟疾流行十分严重,疟疾是主要的传染病之一。1955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 133/万,病死率高。据调查某乡的一个村33户,120人,几乎人人患疟疾,死去60多人,有5户全部死于疟疾。1956年调查某乡的一个村504人,疟原虫阳性率达31.25%,间日疟136例,恶性疟10例,居民脾肿率达34.55%。1957年全县开展疟史查治工作, 196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到13.05/万,1967—1971年无资料,1973年又回升到341.36/万,全县又加强防治工作。九阡区出现暴发流行,年发病率高达1 586/万;当年8所小学和8个村寨,共有1 349人进行了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率为35.4%,间日疟211例、恶性疟230例、混合感染37例,有的村寨疟原虫阳性率高达50%。,全县再次加强防治工作,健全三级灭疟组织, 1994年发病率下降到6.3/万,2008年为1.1/万,2009年为0.94/万,2010年为0.35/万,2011—2013年无病例。 媒介调查发现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贵阳按蚊、雷氏按蚊等,其中以中华按蚊传播为主。

2.2主要策略与措施

2.2.1建立疟疾防治监测体系1956年开展抗疟工作以来,防治策略上都是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初期只在发病较高的个别村寨小面积灭蚊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56—1959年为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县防疫队, 逐渐充实乡、村一级抗疟队伍,培训人员,调查摸底,弄清疟区流行情况。建立抗疟示范点,实施抗疟方案,观察流行因素及抗疟效果,并作为全县培养抗疟人员的基地。在疟疾流行季节,由州、县医务人员和村级医生组成专业队,分片负责,使用抗疟药进行抗复发治疗。 这阶段共进行7个区,31个村2 763人次的血液检查, 发现阳性392人,阳性率14.19%;脾肿大调查了244个村寨4 493人,脾肿率达24.73%。抗复发治疗7 623人,预防性服药128 147人次,灭蚊喷洒423万m2。通过居民血检及脾肿调查,基本弄清疟疾流行规律,根据流行程度划分疟区,针对疟区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死率。1960—1980年为控制疟疾阶段,加强、充实和健全三级灭疟组织, 开展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工作,进行大规模的疟史普查普治,在流行季节,重点根治患者。在高疟村寨开展药物室内喷洒灭蚊和高危人群预防服药,低潮期抗复发治疗等。共治疗患者46 358例。预防性服药644 906人次,灭蚊喷洒1 980万m2。1960年的困难时期,抗疟工作松懈,导致1961年疟疾发病率回升到409.2/万,又经防治,文革前的1965年,发病率又降到43.83/万;在文革时期的动乱中,疫情报不上来,到1970年疫情能正常上报时,发病又高达389.17/万。后经大抓传染源的发现与治疗,70年代以前,主要靠询问病史发现传染源,逐家逐户询问,给有疟史者进行抗复发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抗疟效果,由于出现反复,患者多次服药,使群众产生厌烦情绪,有疟史者不愿申报,遗留大量传染源,故用询问病史的措施,发现传染源不能再使用,后改用居民血检发现带疟原虫者,对疑为发病高的村寨进行全民服抗疟药,再是从发热患者血检中发现与治疗传染源,方式是取血后对诊断为疟疾或疑似疟疾立即进行假定性治疗,使用氯喹加伯喹或加乙胺嘧啶,查出疟原虫的患者,使用氯喹、伯喹进行系统治疗。2004—2013年疟疾防治工作统计情况见表1。

2.2.2发热患者疟原虫镜检自80年代始,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以下简称“四热患者”)正式纳入常规检验。2010年始改为初步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热原不明的发热患者(以下简称“三热患者”)纳入常规检验。发热血检652 778人次,阳性率达5.42%;其中2004—2013年累计完成血检人数133 314人次,检出阳性397人,平均检出率为0.28%。2004—2013年血检情况见表1。

2.2.3现症患者管理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全程、足量治疗”的原则管理现症患者。1990年以前采用磷酸氯喹1.2 g(基质)5 d分服,合并磷酸伯喹180 mg (基质)5 d疗法;1990—2009年改为磷酸氯喹1.2 g (基质)3 d分服,合并磷酸伯喹180 mg (基质)3 d疗法;2010年至今采用磷酸氯喹1.2 g(基质)3 d分服,合并磷酸伯喹180 mg(基质)8 d疗法正规治疗现症患者。 1980—2010年应治疗现症患者16 245例,实际治疗16 245例,治疗率100%;全程足量率达99.95%。

2.2.4疟史患者休止期根治每年3、4月采用氯喹、 伯喹对前2年有疟史者进行休止期根治,1990年以前、 1990—2009年和2010年至今分别采用5、3、8 d疗法。 1970—1990年疟疾暴发流行期间,共治疗259 886人次(含预防性治疗)。全程足量率达90%。疟疾疫情基本平稳后,从2004—2013年共治疗患者1 074人次。

2.2.5全民预防服药从1956年开始,发病率在5% 及其以上的村寨全民采用磷酸氯喹合并磷酸伯喹预防服药。到1995年全民共服药836 269人次。

2.2.6疫点处理以病家50 m范围内定为疫点,疫点人群均 采用磷酸 氯喹合并 磷酸伯喹 预防服药 。 1962—2013年期间共处理疫点30 884个次,预防服药336 978人次;其中1970—1990年疟疾暴发流行期间, 预防服药共计172 778人次。

2.2.7媒介防制三都县疟疾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其次发现少量微小按蚊。从1956年开始,在疟疾发病高的乡、村、寨(组)开展灭蚊抗疟工作,切断疟疾传播途径。1956—1985年主要使用DDT、六六六作疫点室内外环境滞留喷洒灭蚊。1985年以后使用菊酯类灭蚊药喷洒浸泡蚊帐,用DDT喷洒室内、畜圈及厕所墙面 。 1956—2013年共喷洒2 854万m2,其中2004—2013年累计灭蚊面积10.25万m2,处理蚊帐8 022件(表1)。

2.2.8疟疾联防联控鉴于疟疾是蚊媒传播的寄生虫病,具有传播快、疫情扩散迅速的特点,尤其在人口密度高、流动频繁地区,常因传染源的输入而致局部地区的防治效果不易巩固。因此,组织疟疾联防可以提高和巩固防治效果。1976年三都县参加黔桂2省(区)6州市24县(市)灭疟联防、1985年又参加邻县独山、荔波、 三都3县联防,继续充实、健全三级灭疟网,采取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双相管理,开展“四热”患者血检搜索残存传染源,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防止疟疾从外部输入,做好疟疾监测和净化工作,灭疟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组织培训镜检员和采血人员,建立镜检站7个和1个县级镜检中心,到1992年撤区并乡后,设置21个乡(镇)镜检站,1956—1966年本地居民血检39 079人次 ,疟原虫阳 性率达5.36% ; 1972—2003年发热及居民血检591 002人次,疟原虫阳性率 达5.92% ;2004—2013年发热及 居民血检133 314人次,疟原虫阳性率0.28%。1979—2004年流动人口血检7 015人,疟原虫阳性率2.88%,2005— 2013年流动人口血检5 401人,疟原虫均为阴性。媒介按蚊调查,1984年全县抽样调查42个村寨,1 383间人房,共捕获按蚊1 229只,其中中华按蚊1 208只、微小按蚊18只、雷氏按蚊3只,雷氏按蚊为首次发现品种。 自2000—2013年在三都县疟疾高发区九阡镇每年调查10次,共捕获按蚊12 180只,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其他种类按蚊。

2.3防治效果

2.3.1疟疾发病情况建国后三都县曾出现过6次疟疾流行,流行一般持续3~7 a,每次间隔时间不等。 1955—2013年三都县累计报告疟疾患者85 255例。建国初期疟疾流行较严重,1955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 133.5/万 ,1955—1985年全县累 计报告疟 疾患者81 356例,占1955—2013年累计报告总数的95.43%。 由于建国以来三都县不断加强综合性抗疟措施,疟疾流行强度明显减低,疟疾发病率自1997—2008年连续12年控制在10/万;自2009年以来控制在1/万以下,至2011—2013年连续3年无病例,流行周期不再存在,疫情平稳。三都县1955—2013年疟疾发病率情况见表2。

2.3.2流行范围三都县疟疾流行范围逐年缩小,50年代,全县21个乡镇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到90年代后期只有部分乡镇有零星病例散在发生。2004—2013年有血检阳性患者的乡镇数也呈下降趋势,到2011、2012和2013年连续3年全部乡镇均无病例。

2.3.3病例特点1955年以来数据显示,三都县发生的疟疾病例均为本地病例,间日疟为主,其次为恶性疟、三日疟,90年代以后发现的疟疾病例均为间日疟, 恶性疟和三日疟再也没有发现。

3讨论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而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3]。曾是三都县主要的地方病。80年代以前,三都县采用“两根治,一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主要防治措施包括现症患者管理、有疟史者根治、疫点周围人群和重点发病乡镇村、寨(5%)全民预防服药及速效杀虫剂喷洒灭蚊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未能控制疟疾流行,期间曾发生过6次较大流行,每次流行一般持续3~7 a。

80年代后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防治、科学管理”的防治原则,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控制措施对疫情控制有较好的效果[4]。防治措施包括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预防性服药、“四热”、“三热”患者疟原虫镜检、疫点处理、假定性治疗、流动人口管理、高峰期治疗以及媒介防制等,逐步稳定了疫情。 1997—2008年连续12年控制在10/万以下;2009年以来控制在1/万以下;2011—2013年连续3年无病例,已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5],疟疾流行范围由肆虐三都县21个乡镇,缩小到全县没有发现病例。

加强传染源监测与管理、防蚊灭蚊、有效管理流动人口是控制疟疾的主要措施[6]。目前三都县已经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除疟疾标准》,证明三都县59年来的疟疾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是有效的;但由于疟疾流行的因素和条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且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流、物流将会进一步加速,外出到国内疟疾流行区务工人员感染疟疾带回当地的较多[7],也有到国外务工感染疟疾带回到当地的[8,9]。这些输入性疟疾对当地巩固防治成果仍然是一个潜在威胁[10]。因此, 应继续完善县乡村疟防网络建设,特别是加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培训,把疟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共卫生项目来落实好,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和监测,重点抓好外出务工回归和外来人群疟疾病例侦察和随防,以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作为重点血检对象,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传染源。同时当地政府应保障必需的疟防经费投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疟疾防治队伍的建设,提高疟疾诊治水平,继续巩固防控成果,到2018年是可以达到全县消除疟疾这一目标的。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总结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 将三都县1955—2013年历年的疟疾防治总结、各类报表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5年三都县疟疾发病率为1 133/万,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2009—2010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万以下,发病率均未超过5/万。2011、2012和2013年已经连续3年无病例。结论 三都县已经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 26345-2010)》标准,三都县59年来的防治策略和综合性抗疟措施是有效的。

措施与效果 篇10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效果,提高措施

《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旅游开发与规划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性课程, 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学科和规划学科结合的产物, 旅游规划与开发需要多种理论的综合指导, 且理论的数量和内容会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相应地对任课教师就要求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经验, 同时, 还必须注重自我知识的更替。

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既是一门学科教学的编剧, 更是一次课堂教学的现场导演。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关键在于任课教师。针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授课体会, 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 提出《旅游规划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任课教师基础理论学习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理论基础系统庞杂, 包括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市场营销学、规划学等。如果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各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同时对各学科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达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善于带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回顾。

二、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中每门课程都独立承担着其专业素养培养中所独有的一部分职能, 并且教师向学生公开传授每门课程的机会都只有一次, 因此, 需要在该讲授过程中, 能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准确讲解, 同时对课程内容体系中的主次及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联性具有非常清晰的把握。

针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高应用性特征, 在对这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应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从而把《旅游规划与开发》知识内容分为三大版块。

基础理论版块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整个课程的学习的思路与基础铺垫;核心实践版块则是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任务, 也是本课程学习与讲授的重点部分, 课程讲授中的大量案例与学生野外实践都是基于该部分所涵盖的四方面内容展开的;规划辅助版块则是站在旅游规划地的角度, 为了保证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及能够对规划顺利实施所要进行的工作, 该板块内容要交给学生对规划地进行分析, 在未来工作中, 基于分析结果向甲方提出恰当的意见与建议, 同时, 为了使规划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 要具备丰富的、恰当的图件。

三、注重实践

(一) 注重教师实践

任课教师在空余时间应该参与一些适当的规划项目, 把自己掌握的现有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师在参与实践的同时, 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 汲取其他成员较为先进的理念, 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更新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领域内的新知识、带领学生拓展思路, 知晓学科研究热点。

(二) 注重学生实践

基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性强的性质, 必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理解,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实践, 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课程的安排, 笔者在担任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会有1/3的教学时间安排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实地考察。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分为两类:一是教师安排案例, 首先由教师全程分析, 为学生建立一种分析范式;紧接着教师再安排类似案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尝试分析, 使学生达到“照猫画虎”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分小组寻找恰当案例, 每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利用10分钟进行案例剖析, 教师对该小组寻找案例的恰当性、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或者学生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 其余小组对该案例进行提问, 并对“展示组”案例的恰当性、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最后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其参与度, 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针对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应该遵循:大小合宜、正反结合、经典与新派结合、同类对比、系统化的原则。

大小合宜是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并不是每讲案例就必须要求提供完整的规划, 而是要结合当堂所讲内容, 截取合适的规划片段进行分析。但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在合适的时间为学生安排2~3个完整的规划案例, 并且该完整案例应该归属不同类型的规划, 比如安排的案例分别属于“发展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正反结合是指在为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 既要注重对成功案例的引入, 同时还要注意在规划界或者在业界被评价较差的规划、抑或是对“落地”工程实施严重脱节的案例现象的剖析, 带领学生对旅游规划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

经典与新派结合是指在引入的案例中既要有被规划界、业界共同称赞的“经典”案例, 又要有“思维新颖、引入先进技术、超前理念”的“新派”案例, 对两类案例中的观念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对旅游规划理念的继承与发扬问题进行深刻认识。

同类对比是指在对具体规划理念进行阐释、案例佐证时, 要选择多个案例进行多方面剖析, 引导学生对该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不同情况下的应用进行全面认识。

系统化是指在整个课程学习中, 结合课程学习进度截取案例片段, 在全部课程结束时应该完成对2~3个案例的分“片段”剖析与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案例组成部分与系统之间“分与合”的系统化理解。

2. 实地考察

为提高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在实践操作中的工作对象具有实际的感官认识, 必须在课程学习中, 适时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针对实地考察需注意两点:

(1) 地点选择。遵循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城市与山区结合、成熟景区与新开发区结合的原则, 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有更多的体验与认识。 (2) 时间安排。旅游资源认识与调查安排在学期中, 在“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章节内容讲述结束之后。而第二次实地调查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结束之后, 以利于通过第二次考察, 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训练学生的旅游规划意识, 培训学生资源合理开发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对实地调查, 必须妥善安排完善的操作步骤:室内资料及设备准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探讨—教师点评—学生实习报告。

四、结合实践, 调整授课框架与顺序

通过“工作流程”分析, 对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清晰的把握后, 在实际的课程讲授中, 要善于灵活掌握各版块内容讲解的分量, 同时, 根据授课对象不同, 在知识框架的前提下局部调整授课顺序与内容。

比如, 对“中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回顾与展望”部分内容的讲解, 可视情况调整至课程最后讲解, 进而加深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与理论发展过程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 尝试着让学生对该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展望。针对授课内容来讲, 如果授课对象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在该部分应引入国内外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如果授课对象是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的学生, 本门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看得懂”一个具体的规划, 因此, 在该部分主要讲解在现下的实践操作中, 有哪些规划思想与技巧是比较科学、受欢迎的, 对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则是点到即可。

五、理论实践相结合, 丰富授课细节

基于工作流程的岗位分析,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针对旅游行业中的旅游规划与策划师岗位的。但仅仅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无法直接把学生培养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规划师, 而是担负着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基础理论的铺垫、与基本实践素养的培养的任务。因此, 在理论讲授过程中, 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丰富授课细节。

例如, 在讲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基本概念引入时, 为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教师可以引入两段对比鲜明的音乐的主旋律, 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讲起, 避免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感。有了对“主题”的基本认识之后, 通过启发式提问, 带领学生对北京的城市旅游主题进行思考与总结, 随之, 让学生思考其所在城市的旅游主题。通过这样三个环节, 在丰富了授课细节的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我理解。

六、课堂教学艺术的培养

任课教师要把本门课程应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灵活、恰当的眼神、手势、声音和面部表情、甚至必要时候融入自我表演, 避免任课教师毫无生气、缺乏激情的授课方式。

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 难度 组织方式 考核办法

专业课课程设计是学员在完成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计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独立实践的机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直以来,由于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学员对课程设计都比较重视,完成设计任务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的调整,使得某些理论课程的深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学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因此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设计成果中佳作较少,而且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针对学员的现状,应考虑从课程设计的难度、课程设计的辅导、课程设计的组织以及课程设计的考核方面进行调整,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员的整体水平和授课主要内容,调整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

课程设计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课程设计要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其次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要适当。难度过低或计算量过少达不到促进学员巩固课程内容、发挥学习潜力的目的;难度过高或计算量过大会使多数学员产生畏惧心理。确定课程设计目标时不可一成不变,一定要在学员理论课程学习基本完成时,再根据多数学员的掌握情况对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计算量作适当调整,做到让学员既有一定压力,又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学员感觉课程设计难度适中,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将较高,也有信心克服设计过程中的困难。

二、教员充分发挥辅导作用,加大辅导力度,分解设计难度

一般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员基础好,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深入,教员在指导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是不坐班的方式,在下发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后,只需针对学员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即可。这种方式不适应我院的学员状况,学员在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离开了教员的辅导,设计过程往往就会暂时中断,因此,就是要求指导教员加大辅导力度。课程设计辅导中,可以采用分段辅导的方法,即将课程任务分解为几个阶段,将每一阶段的任务、难点进行分析,要求学员跟着教员的思路,逐段完成任务。这样学员每一阶段的任务明确,难点集中,完成起来目标更具体。对于超前完成的学员,教员可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走在前面。另外,教员还必须改变以前只动嘴、不动手的状况,计算、画图时多作示范。总之,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不能只作旁观者,而要和学员一起投入其中。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程设计,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总是全班学员采用相同的或较少几个设计题目,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人提交一份设计成果。采用这种方式,如每个学员都能真正独立完成任务,当然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但事实上有一部分学员不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设计过程中不积极,等到要交成果时再抄袭其他同学的成果。更有个别学员,连抄都嫌麻烦,干脆通过各种手段请人代做。有时抄袭者的“成果”更为干净整洁,教员如果仅根据设计成果评分,自己做的学员反而得不到高分。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我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尝试让学员们三五个人分为一组,每组一名组长掌握设计进度,几位同学分工完成一份设计成果,而各个小组的设计题目在数据上作了一些改动。经过分组后,每组学员相互之间既合作,又相互督促;各组之间只能相互讨论商量,不能完全抄袭;组与组无形中展开了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每个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考核,督促学员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以往的课程设计考核常常根据学员提交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表现确定等级,如前所述,常被有些不自觉的学员钻空子,起不到督促学员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目的,即使分组完成,个别学员还是会想办法偷懒。另外,如分组完成任务,一组学员提交的设计成果相同,教员还必须在这几个学员中评定不同的等级。装甲车维修教研组的教员很多都采用了设计成果答辩的考核办法,即在完成设计任务后,每个学员简单总结自己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并回答教员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给学员一定压力,促使学员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另一方面帮助教员判断学员对设计要求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口头总结和回答提问,也给学员提供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装甲车维修专业这几年课程设计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设计成果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能够反映学员的真实情况,而且学员对于成绩评定没有疑义。

总之,课程设计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对课程设计进行组织和指导时,应尽可能地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等译.面向21世纪成人后续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措施与效果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33~76岁,中位年龄57.8岁。诊断参照1981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或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分;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有精神异常状态等原因不配合研究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者;不同意进入研究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SDS评分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进行测试。参加评分的护理人员均经过培训,由护师以上人员负责。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分别记录2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DSSAS评分

干预后2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评分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情况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抢救与护理措施

3.1 抢救

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给予吸氧、监护、建立输液通路,确保生命体征稳定,纠正缺氧与休克,一旦发现休克与心律失常应尽早用药,出现室颤应立即电除颤。急性前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时准备应用利多卡因,必要时电除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影响窦房结与房室结血供,常出现心动过缓,直至休克心跳骤停,必要时应用阿托品静脉注射[3]。但应用阿托品后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原因考虑与低血压休克缺氧及阿托品的应用有关,及时应用利多卡因或电除颤。下壁心肌梗死常合并右室梗死。右室梗死可致低血压。重视血钾水平,低钾可使心肌兴奋性提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积极补钾。尽早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实现再灌注治疗。一般发病3~4h内溶栓,患者获益最大,溶栓再通率最高。溶栓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指南推荐积极采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再灌注,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对于未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尽早给予溶栓治疗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不宜溶栓的积极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抗凝。

3.2 按程序实施护理

以护理程序为依据,依次观察呼吸、循环状态、意识、主诉;心电监护监测呼吸、脉搏、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同时配血化验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做12导联心电图遵医嘱处理。同时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其个体差异,针对其文化程度、年龄和对疾病的知晓率不同,结合口头、 书面、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健康讲座并制订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计划,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给予护理干预,每天1次,每次20~30min。护士长每天评价责任护士执行效果。

3.3 心理指导

此期病情处于高峰,患者胸痛程度剧烈,有濒死感, 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应加强与患者交流,评估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多鼓励患者,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介绍目的及注意事项,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3.4 危险因素的干预

该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劳累、高钠高脂饮食以及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许多因素有关。护士向患者讲解生活行为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戒烟可降低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饮食应注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蛋白,少吃动物肥肉、脊髓、黄油、动物内脏等。蔬菜宜选择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如芹菜、胡萝卜、萝卜等。忌食腌制食品及含钠高的饮食,食盐控制在每天3~5g,有心力衰竭患者食盐应控制在每天1~2g,要少食多餐,避免过食大量脂肪。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也是引起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据有关文献报道,体质量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0mm Hg(1mm Hg=0.133kPa),舒张压可升高7.5mm Hg。因此体质量是检测高血压生活方式的一个指标,护理干预还要更加具体、细化,并将早、中、晚摄入总热量的分配及各种食物所含热量等资料编成宣传册发给患者。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与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并分别记录2组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评分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理抢救与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肌梗死,急性,抢救

参考文献

[1]王亚丽.临床护理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36-137.

[2]武雪婷,杨惠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99.

上一篇:博弈合作下一篇:加强社保基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