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果与反思

2025-01-23

教学效果与反思(精选11篇)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1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 强化正确认识, 发现问题, 及时调控, 总结规律, 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 以提出解说为起点, 以制订计划为中介, 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 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 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一.教学反思形式的单一性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广大教师来说,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 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 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 然后写获得启示, 最后写怎样运用”, 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不是很完善的。为应付检查, 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是浪费时间, 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 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 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 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二.教学反思内容的片面性

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 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 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但多为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 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 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 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 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 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 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 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 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进行教学反思, 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 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 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 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 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 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 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 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 相对来说,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 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 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 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

可以说, 时下, “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 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 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 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 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 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 但过度的反思, 为了反思的反思, 形式化模式化, 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为此, 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一) 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 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 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洞察或想法。

(二) 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 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儿童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

(三) 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需以客观的、描述的和具洞察力的资料作基础。教师针对班级教学所遭遇的问题, 主动收集资料, 以进行行动研究, 改善教育实际, 并建立教师间专业的反思文化。

在以上的教学反思方法下,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成功的地方, 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 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 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 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 更趋于完善。同时, 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 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 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 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 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 将其记录下来,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 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 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 多么成功, 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 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 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 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 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 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 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 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 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 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 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 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四) 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 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 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 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载、教学随笔, 进行课后备课, 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五) 通过“说课”、“听

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 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 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设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 应该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反思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优化,成长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2

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教师讲的好不好,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反应出来。教学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主观的和客观的都时有发生。怎样达到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多媒体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通过材料图片视频等来展现历史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粉笔一支讲台三尺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多利用网络多媒体的资源,丰富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知识”,“会学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脉络,并通过自己的预习、完成学案和课堂读书主动吸收知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学生不断的积累了知识,形成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课堂管理。高中生真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好动、甚至有些叛逆。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理解、信任、爱护每一名学生,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和勾通。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多做换位思考,多讲道理,讲究教育的艺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篇3

作为教师,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存在很多低效的或根本就是无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一节课结束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这时我们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

为此,我开始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之外,研究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我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水平相当差,现有知识贫乏,表现在语音难以纠正,字母、句子书写不规范,英语学习能力低下;

2.开学初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但随着内容的增多,特别是词汇量的增加及我的严格要求,学生逐渐感到英语学习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开始产生厌学情绪;

3.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和教学进度的加快,学生素质的差异逐渐凸现, 部分学生出现吃不透所教内容的现象,有两极分化的苗头,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4.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不能积极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影响学习和教学任务。

针对以上提到的教学问题,我进行了反思,并做了以下整改措施:

1.打破常规教学先教给学生英语48个音标,再以音标来指导26个字母的发音, 严把字母书写关,引导学生用所学的音标知识来拼读单词,加速对单词的掌握,培养其自学英语的能力。

2.让兴趣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英语教学,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语境,所以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的兴趣展开:

(1)利用教材内容,经常学唱英文歌曲,再配合各种肢体动作,在歌曲中学习英语知识,学生常常乐此不疲。

(2)利用实物进行课堂教学,如在学习颜色、食物和服装时,用真实物品远比抽象的单词生动有趣的多;在学习人体部位时,让学生当模特进行生词教学让学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还为以后人物外貌描写打下了基础。

(3)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选用各种英语素材,如会话、小品、短剧、诗歌朗诵等,学生自编自演,让其充分表现自己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得到了极大提高,连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做到课下积极参与准备,台前表演绘声绘色,而台下的掌声又使他们重拾了学习的信心。

(4)每周让学生细读、精读一篇好文章,组织全班交流,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5)课堂中创设各种生活场景,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使用英语,课前问学生“How are you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Let’s talk about our family”等,让学生进行“chain games”游戏,如“Which is the first/second…month of the year?”学生进行轮流回答和提问,在趣味问答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锻炼了英语口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谓一举两得。

(6)课前让学生做内容多样的report,鼓励学生说英语。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可成绩总是上不去。有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记单词,可一写就错,还有些学生对句子掌握不错,但遇到写作就不懂如何下手,慢慢对英语产生了畏惧感。这些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课余我给他们加强学法指导,让他们向英语好的学生请教;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等。

4.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强化教师的亲和力

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其自尊心;关注学困生,多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感。学生得到鼓励后,对学习产生了自然的影响力,并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5.教无定法,要善于设计自己的课堂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好的课堂要让学生学起来有趣,易学易于掌握,以能够达到掌握目标语言为准则,我对有些无关紧要的教学环节当省则省,免得课堂容量太大,教学活动过于紧张而造成学生无法掌握主要目标任务,产生厌学心理,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多次进行反思和修正,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4

(一) “课后记”的内容

教案首页的“课后记”是对反思的点滴记录, 它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

1. 记得意之举。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常常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令自己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譬如, 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引起了师生的共鸣;教师将某些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渗透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自己独到的见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令学生神采飞扬, 满堂生辉……把这些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留下自己成功的印记, 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或者当以后有闲暇时间翻开看看自己的记录, 又有了再一次的感动。

2. 记教学机智。

备课有课前备课、课后备课, 还有课中备课,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一定完全按原先的备课教学, 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教师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充实, 教学方法更加合理,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3. 记疏漏失误。

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时间、条件以及教学过程复杂性的制约, 无论课前备课多么充分, 总会有疏漏之处, 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完善, 也会有失败之举, 如语言表达有误、演示操作失败、学法指份欠缺、重点难点不突出、教法运用欠得当, 、偶发事件处理欠妥、课堂气氛欠活跃等。如果每次课后都能仔细查找、及时反思, 并运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解剖自己的疏漏失误, 从主、客观两方而查找, 有针对性地改正缺陷、弥补不足, 就能掌握教学的真谛。“吃一堑, 长一智”, 以后就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

4. 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如果引导得法,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有效的发挥, 有时学生会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 有些甚至是老师都没有考虑到的,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 有助于教师剖析教学过程的优劣, 还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内容的素材。

5. 记再教设计。

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重复性的工作, 但绝对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教师可能要给多个班级教授同一门课程, 重复教学实质上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教过平行班的老师都知道, 平行班上课, 第一次课往往是最好的, 简单地重复, 越往后面越痛苦, 所以需要再教设计, 不断增加新鲜感, 不断让自己满意。

(二) 课后记的作用

1. 有利于摸索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潜在教学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符合教学规律, 这样才能活得教学成功, 否则就会失败。教师只有按照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 教学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地摆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顺手拿来, 而是隐藏在教学现象和教学活动中, 它看不见、摸不着, 需要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摸索, 从点点滴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中发现。长期的“课后记”记录有不同时期、条件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为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教师通过对“课后记”深入研究, 能逐渐地认识本学科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自觉地遵循教学规律。

2. 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每一次“课后记”虽然只是点滴体会, 但是时间一长, 日积月累, 内容不断增多, 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师不仅能把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 而且掌握了较多的教学方法, 知道哪种方法适合哪些教学内容和学生, 能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学生, 选择最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能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偶然事件, 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程度进行因人施教, 教学常教常新。

3. 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目前, 按照教高16号文件的要求, 高职院校都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此次教改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反思, 自觉记好“课后记”, 及时总结归纳教改经验。“课后记”记录了每次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后, 制定出完善教学成功条件的手段和措施, 设计出消除教学失败因素的方法和途径, 形成教学改革的方案, 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课堂教学深化和发展。

4.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到每次课的教学效果, 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记”能有效地评估每次教学效果, 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不足和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 能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有关知识,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 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很多途径, 但是通过总结自己教学经验和教训来提高, 是最直接、最易行、最及时、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用“课后记”反馈的信息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 能清楚地了解每次教学进步的程度,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教师从“课后记”的信息中, 对教学过程不断反思, 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吸取教学失败的教训, 不断完善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6. 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 青年教师占据教师总体人数的半壁江山。可以说, 青年教师的成长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青年教师通过写“课后记”, 能更深入地钻研教学理论, 深入思考和分析教学得失, 总结成功经验, 吸取失败教训, 较快地积累教学经验, 少走弯路, 迅速成长。

(三) 课后记的写法

1. 批注法。

这是写课后记最常用的、简便可行的方法。每堂课结束后, 利用课间几分钟时间, 用红笔在讲稿上进行标注和眉批, 重点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下来。以便日后翻阅批注引起回忆, 继续深入研究某些问题。

2. 实录法。

课堂上有些精彩的“镜头”, 如, 师生对话、学生争论、评议探究等令人回味的情况, 选择教例片断及时记下来, 确实能为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具体的材料。

3. 总结体会法。

当本门课全部上完后, 结合考试或测验结果, 花1-2个小时, 对每次课的标注和眉批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 追踪教学过程, 审视教学环节, 反思教学得失,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 课后记的注意事项

第一, 应该重视点滴的记载。因为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规律的掌握、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个过程, 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只有平时的积累, 才能积少成多, 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第二, 要不惜花费时间, 坚持记载。虽然平时记载需花时间, 却能积累资料和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角度看, 能使自己更熟练地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时间的花费是值得的。

第三, 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学习, 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才能把我们在平时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加以系统化, 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否则, 即使有好的经验, 也会视而不见, 任其流逝。

总之, 写“课后记”, 贵在及时总结, 贵在坚持不懈, 贵在执着追求。教有所得, 及时记下,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必能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安邦, 唐安国, 唐玉光.高等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257.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49-256.

[3]李爱荣, 程小萍.教师课后记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8:154.

[4]竟玉梅.“课后记事”记什么[J].教书育人, 2004, 15:35

《设置动画效果》学科教学反思 篇5

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电脑学习,除了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学习,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在本课教学整张幻灯片的动画设置时,我只演示第一张幻灯片的动画设置,边讲解边设置里面的参数,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方法,来对自己的幻灯片进行设置;在对动画对象的设置时我也只是设置其中一个对象,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教师机进行第二个对象的设置并转播给全班同学看,看看做对没有或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完后,然后就让学生自己设置自己的幻灯片动画。在这两个演示中我都同时提醒学生如果有不清楚可以查查课本所讲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课本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证明了六年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己探究学习,通过不断预演动画来达到自己喜欢的动画效果,从而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动画课件。最后通过做得好的个别学生的课件展示来激励学生更加喜欢制作课件,从而更加喜欢上电脑课。总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重、难点都掌握得比较好。

三、存在不足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顾及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认真地学习。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组织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我在演示讲解如何设置动画时,有几个学生不能很好观看我的演示,而是自已在自己的机子上玩电脑,不理会我的讲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我演示并转播满城同学的课件完后(其实他的课件做得非常好),没有组织学生对他的这个课件进行评价,而是草草的结束本节课,应该共同评评他的课件为什么做得这么好,说明他上课注意听课等等,教育其它同学上课也应该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6

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学活动量在效果尺度上的比率。在实际教学中,影响和制约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是,在每节课规定教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和关键。那么如何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呢?我认为主要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考虑,作文章。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的“培养”活动。它是以教为中心,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老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老师不教,学生就不学。因为教始终支配着学,控制着学,教与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所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就丧失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认知活动大多是浅层次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多靠死记硬背,靠外力的压迫,并非建立在对知识的兴趣、理解和建构的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始终打不开,因而大脑就成了装知识的储存容器,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最终,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成为了遏制学的力量。

在现实教学改革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变课堂上教师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培养良好习惯,学生乐学、会学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演讲”多、“一问一答”多、“一问齐答”多和“低效合作”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却很少。学习中教师始终牵着学生走,长此以往,学生不愿动脑,离开教师这个拐棍就寸步难行。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悟”的时间。教师精讲,就要备好课,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需要讲,一定要点拨到位,哪些不需要讲,就不要罗嗦,罗嗦多了,学生反而糊涂。

2 变就课本讲课本,就知识讲知识为课本是典型中的案例,做到举一反三

课内打好基础,让学生获得方法是举一;课外练功夫,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反三。如果课内讲不明白,课后就会不断地补习,加重学生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教师要增加同学生的亲和力

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某门课程往往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要积极创建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部各高校坚持不断完善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之中,在思想交汇的当代社会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基础课”作为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巨大的建设作用,但是“基础课”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政策保障辐射范围不够,部分地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反复编订;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待提高;大学生对于“基础课”认识不够等,这些都对“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基础课”自身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现实必然性。

接受理论为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套用,借鉴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1、接受活动的诸要素与“基础课”诸要素具有相似之处。接受活动中的作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接受环境相对应“基础课”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对于接受理论的借鉴和运用,能够为“基础课”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接受活动中所接受的内容与“基础课”传授的内容有所不同。接受活动中所接受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知识,以及价值观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灌输等,从根本上讲,“基础课”主要包含后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更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注重学生接受效果引起的接受过程中的变异。

二、“基础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基础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层面。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进化的产物,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国家具有高位主体性地位,“基础课”讲授内容以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为依托,体现一定的主流意识形态。

“基础课”课程内容中价值体系部分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反应,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势位性”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有明显的差距,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认识偏见和厌烦情绪。教材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大学生主动参与兴趣不高。

第二,教育者层面。教育包括教与学两部分,其中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基础课”教师作为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传递者,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和低位主体性。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越来越鲜明的个性特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流弊以及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产生的影响。施教过程面临多重困难。

1、大学生需要难以把握。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一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最初原动力,对于需要的把握可以使接受主体得到满足,以往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国家、政党以及社会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缺乏了解,或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了解不够。

2、大学生在接受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即“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1受到以往生活经验,所学知识等影响,有积极的成分,也包含消极的因素,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和预置性,表现为顺利接受或厌恶、抵制接受。因此对于学生审美经验的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

3、部分学校采用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以成绩和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这门课程时,容易只注重最终的成绩,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忽视“基础课”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开设的应有之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设置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性还有待完善。

第三,受教育者层面。在接受活动中,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由作者到作品到读者,再由读者到作品的双向互动过程。读者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基础课”作为一个接受活动,其主体受教育者对于接受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接受程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衡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对自身接受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在接受过程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对自身主体地位存在认知偏差。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呈现自上而下的形式,教育者以主体自居,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形成教育者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性地位难以产生正确的认识,对“读者参与”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2、对“基础课”存在认知偏差。“基础课”作为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合理内涵,但是学生在接受过程中,部分认为是中国在搞意识形态灌输,而西方自由、民主的社会与我国不同。事实上,西方国家是将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其他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种观念造成部分学生对于“基础课”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情绪上的逆反。这种情绪上的逆反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参与程度不高、情绪低落、情绪上的抗拒,情感体验上的降低,进一步加深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偏见。

三、对“基础课”教学效果提高的接受学反思

第一,坚持一元主导和生动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教材编订原则。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性”,“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2“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基础课”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制定过程中应坚持一元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接受过程中来。

坚持教学内容的空白度和未定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坚持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在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趣味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托的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创新型举措,为实施高质量课程实施方案,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要融会贯通,充分领会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接受理论的核心是由文本中心转向读者中心,重视读者的参与。“基础课”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和教育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多种需求,鼓励肯定学生合理需求的表达。与班长、级队长、辅导员形成紧密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了解渠道,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加情感交流的同时了解较大多数人的合理化需求,对于需求的矛盾之处进行引导。重视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讲要重视“基础课”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主体、客体二者关系的划分,主要从“施教”和“受教”两个过程表现出来。在“施教”过程中,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过程中,主体是受教育者,客体是教育者,单就“施教”或“受教”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都具有主体性。

文本的反馈、收集、分析、整理,对“基础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制定反馈机制,确立反馈周期,以线上、线下两种途径确立反馈方式,进行第二文本信息的收集,并及时针对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选取不涉及根本性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以及社会热点、学生重点关注和课程教学的难点问题,借助新媒体技术,组织班级对思考题进行讨论,通过典型示范性的案例,加深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得到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推广项目的资助。

第三,关注大学生认知偏差导致的接受差异。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3期待视野受到个人的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影响,具有各自的特点,受到自身期待视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和“基础课”认知存在偏差,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接受上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关注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积极的进行引导,使其自觉主动的转变认知观念。

1、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接受主体地位,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思维定势,提高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转变自身身份,由被动的接受者到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自身对于政治理论的偏见,“基础课”是大学生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也是对于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规划和引导,要正确看待其作用和价值,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预见性,加强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演变的了解,辩证的看待其发展背后的深刻原因。

2、大学生应该知行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乐趣。积极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读观点、应用理论、升华认知。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认知,反思自身的理论盲点和不足,从而达到改变自身不良认知提高教学效果的预期目标。

摘要: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国家、教育者、受教育者为视角,引用接受学期待视野、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内容“未定性”等概念,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不同主体所面临的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以期达到三者视域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的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修课”,接受理论,教学效果,对策

参考文献

[1]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4]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

[6]卢一忠.接受美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一、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思考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好用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使自身思维具有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对所解问题的结论的反思,学生可以提高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师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 从教师对“教”的反思和学生对“学”的反思两个方面, 论述了“教学反思”, 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 激发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教”,学生,“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教育科研, 2002, (6) :32.

对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反思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讲解变得具体生动,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从而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 利用课前5分钟, 放映多媒体课件《我看NBA》, 乔丹魔术般的投篮, 约翰逊出神入化的传球等深深感染了学生,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节课气氛空前热烈。这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一到教学之中, 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对技术动作练习等感到枯燥无味, 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形式, 教师可以将技术动作练习融于游戏之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跳远、跳高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难点是起跳技术, 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上肢与下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 影响到跳远、跳高技术的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游戏“海豚顶球”进行练习, 作法是将一个软式排球用细绳系着, 用竹竿悬挂在沙坑或跳高垫前一定距离和高度处, 要求学生在做起跳练习时, 必须用头触及软式排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看哪一组同学顶到的次数多, 教学重难点就在玩的过程中逐步被突破。

二、开展双向互动的教学

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组组形式, 代替了单调机械地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反馈, 教师的教能得到学生的响应, 学生在与教师的配合中学会学习。一方面, 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也是教学改革观念上的保证。传统教育中, 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要求。教师为了应试在教教材,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 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成了体育技能的“机器人”, 感受不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兴趣, 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改革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了教育的首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包揽者, 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帮助者。教师教学更多体现了人性化, 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组织体育教学, 这样才能被学生认可, 接受和喜欢, 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 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师生互动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思想、教与学上的碰撞。教师向学生提问就是很好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发现自己认知上不足, 及时加强复习和改正。比如, 提问学生“前滚翻”的分腿动作要领有哪些, 团身前滚翻、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的区别有哪些等等, 既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 又提高了动作质量;教师提问要注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动作技能掌握的薄弱环节。如果学生对专业术语不明白, 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变成口诀、形象的比喻等。教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避免分散注意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班级里学生的学习状况各不相同, 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原因, 使体育教学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只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所有学生的体育成绩。一个体育教师要面对五六十人的班级, 要做到面面俱到谈何容易。因此, 教师要找到学生差异的分步规律, 把学生分成上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 目标突出后, 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育学习状况, 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缺点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标准等, 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的可能, 在最近发展区域能“跳一跳, 摘果子”, 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比如, 对于学困生, 教师不能给予他们过高的学习要求, 动作难度要降低, 侧重于模仿练习, 让学生渐渐自己从中找出学习的窍门, 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 要强化训练, 提高学习的层次, 在专项技能水平上进行培养, 进一步提高;对于优等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高体育活动的难度, 体育训练的强度, 强调专业性。在评价标准上, 也应该有所差别, 评价要多样化, 不能用对优等生的评价标准对待中等生, 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有准确的定位, 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除了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 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有定性、定理、主观、客观评价。在兼顾差异教学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模块的安排, 体育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 让整体和个体协调统一, 保证每位学生能在集体中顺利学习, 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10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1]。反思日志是体现学生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媒介;也是持续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反映其概念理解情况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互动的知识传授方法;是一种信息形式和理解过程,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信息[2]。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三年制专科 (英语护理方向) 学生148人, 2个班, 均为74人。甲班有男生3人, 乙班有男生2人, 其余均为女生。学生年龄为18~22岁。2个班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2个班所学课程、任课教师、课时安排亦无显著性差异。

2.2 方法

2.2.1 实施方法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要求甲班学生写反思日志, 每周至少2篇, 多者不限, 并于每周五下午把反思日志交给任课教师批改。反思日志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中的收获, 对教学的意见,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等。教师批改后总结相关问题, 并予以解决。乙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2.2 评价方法

主要通过考试成绩及平时上课提问和发言情况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上课提问内容以基本概念和病例分析为主。回答问题分主动发言和被动发言。考试题型由选择、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病例分析组成。

3 结果

(见表1、表2)

4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 甲班通过写反思日志, 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次较对乙班多,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相对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 甲班2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也较乙班好。

通过书写反思日志, 学生会更细致地去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并记录下来, 这样会加深印象[3]。

书写反思日志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反思日志中会把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意见提出来, 并用相关理论和概念支持自己的观点[4]。

书写反思日志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架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很多学生在反思日志中会把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及平时不会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师通过批改反思日志能了解相关信息, 并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总之, 书写反思日志是一种较好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此方法, 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如学生的书写态度、自觉程度, 学生对书写要求的理解程度等。因此, 在实施书写反思日志教学时教师需明白, 反思日志不是单纯的记录, 只有按照模式和规范书写, 才可以达到促进反思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Bilinski H.Nurse Educator[J].The mentored journal, 2002, 27 (1) :37~41.

[3]汪健, 沈宁.护生反思日记书写态度的初步调查[J].护理杂志, 2005, 20 (14) :18~19.

[4]Ibarreta GI, Mcleod L.Thinking aloud on paper:an experience in journal writing[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4, 43 (3) :134~137.

教学效果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学案,营销,反思,教学方法

一、认真反思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情况

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本人编制的《市场营销》学案为例, 学案由四部分构成, 其主要用意是: (1) “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课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2) 通过完成“课前导航”中的习题,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自检预习效果; (3) 课堂上通过“巩固训练”的检测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课后借助“拓展训练”中的案例分析题,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学案一般在每一次课前一天设计好并发放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当天根据“考纲要求”预习相关内容, 并完成“课前导航”的习题。“课前导航”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 参照教材设计少量的填空题和简答题, 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引导。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 学案的“导学”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之后, 就对“学案导航”部分作了修正, 主要是将教材的内容以简答题列出, 学生要完成所有简答题, 不得不阅读教材的整章或整节内容, 找到答案后搬到学案上去。预习效果在“任务驱动”下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前的负担。

学案中“巩固训练”部分的习题采用课堂闭卷式练习。对于习题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修改, 编写效率低, 以致陷入找题、改题、录入、打印、批改的“题海战”;教师备课中备教法、备学法、备预设、备生成的时间被压缩甚至可能被省略, 课堂教学容易变成课堂测试和习题评讲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能局限于机械的记忆和习题的操练, 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二、积极发挥学案的导学促学功能

1. 学案体现以“导”为主的特点

改变原有学案中机械死板的“考试要求”, 列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和目标;目标尽可能具体化、数量化。如“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叙述: (1) 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本节中六个专业术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并各举一例说明。 (2) 能不看教材按顺序罗列出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通过具体化的设计,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 学案变“主”为“辅”

学案导学应该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导学和促学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自身教学风格灵活选择。教材上未记录而教学中又需要补充的材料可以编入学案, 供学生阅读;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的问题可以载入学案, 供学生思考……即使学案布置课堂练习或测试, 也要少而精。课堂上主要以理解知识、深化记忆、解决疑难、加强交流、培养能力为主, 巩固练习作为检测手段, 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学案设计中练习的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 口头论、问题辩论都可以尝试, 体现学案的灵活性。

三、大胆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教无定法。“学案导学”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使用得当, 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学案导学”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方法, 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科。学案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信息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录音、图片、视频等其他信息载体, 也可以选择表演、游戏、讨论等活动载体, 只要可能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教师都可以大胆尝试。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时间观念, 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大胆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通过认真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

上一篇:正确解读教材下一篇:PLC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