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间背神经

2024-07-26

骨间背神经(通用4篇)

骨间背神经 篇1

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 我科收治了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者12例, 均采用了外科修复方法施行治疗, 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l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17~52岁, 平均27.6岁。病程为2 h至4个月。损伤类型:锐器伤3例, 其中2例为新鲜损伤, 1例为陈旧性损伤, 因车祸损伤在外院漏诊;4例为孟氏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其中新鲜损伤和陈旧性损伤各2例;2例为医源性损伤, 均为陈旧性损伤;3例为神经卡压综合征, 均为陈旧性损伤。修复方法:4例新鲜损伤急诊行神经吻合 (移植桥接) 术, 3例神经卡压综合征行神经松解术, 5例陈旧桡神经损伤择期行功能重建术。

1.2 修复方法

1.2.1 功能重建术

本组5例经手术探查均无神经修复条件, 采用肌腱移位术重建伸拇及伸指功能。桡侧屈腕肌腱替代拇长伸肌腱及拇长展肌腱, 尺屈腕肌腱替代伸指总肌腱和示、小指固有伸肌腱。于前臂中段桡背侧作纵行5~7 cm切口, 分离旋前圆肌, 在桡骨止点沿骨膜切下, 并向近端游离至肌腹。在同一切口找到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作腕背侧L形切口, 分离出拇长伸肌腱, 向近端游离并切断其腱移行部, 屈曲腕关节, 自腕掌侧找到桡侧腕屈肌腱。将桡侧腕屈肌腱自前臂切El处牵出。尺侧腕屈肌于止点切断, 向近端分离至肌腹, 并将其从尺侧皮下隧道移位至腕背侧切口。将旋前圆肌插入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内反折, 尺侧腕屈肌腱插入指总伸肌腱及示、小指固有伸肌腱内反折, 桡侧腕屈肌腱插入拇长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内, 调整肌腱缝合张力于腕背伸35°~40°, 掌指关节伸直, 拇指伸直外展位, 拉紧肌腱, 牢固编织缝合, 关闭切12I。术后用石膏固定腕背伸25°~35°位。掌指关节伸直, 不固定远端指间关节。术后3 d开始被动伸指, 主动屈曲。4周后去除石膏托, 进行主、被动屈伸腕指锻炼[1]。

1.2.2 神经修复术

本组4例新鲜损伤和3例陈旧性损伤行手术探查并显微外科修复。如开放性损伤者先彻底清创, 根据手术要求, 尽量暴露前臂中上段的桡侧腕短伸肌与指总伸肌间隙, 切断骨间背侧神经表面Frohse腱弓, 在肘部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间隙中, 利用手术显微镜仔细寻找神经远、近端, 注意神经分离过程中的无创原则, 找出后适当游离, 做好标记以保护, 其中有2例孟氏骨折的先行骨折复合并钢板内固定后, 再对神经断端进行修整并行神经外膜对端问断缝合。另有1例因神经挫伤严重致缺损约8 mm, 故利用皮神经移植桥接, 神经吻合后置于血运良好的基床中, 吻合El外套小静脉, 以预防吻合口粘连[2]。3例陈旧性损伤为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2例为Frohes腱弓及旋后肌管处压迫、粘连, 部分周围有瘢痕形成, 1例为腱鞘囊肿压迫.2例手术给予行Fmhes腱弓及旋后肌管切开减张, 1例行腱鞘囊肿切除。均行神经外膜、束膜松解。术后应用神经营养药物, 固定肢体于神经放松位, 术后石膏固定4周, 并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 使其早日恢复。

2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7例经神经修复术后6个月, 其中6例主动伸指和 (或) 伸拇功能大部分恢复, 1例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5例行肌腱移位术重建手功能, 采用陈德松等制定的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术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优3例, 良2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3讨论

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诊断要点:①拇指中立位伸指功能障碍;②手和前臂感觉功能无异常:③患腕背伸肌力不完全消失;④结合损伤部位和局部的叩痛。前臂于旋前位时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近端7/10可作为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体表投影部位。因此, 熟悉功能解剖, 是正确诊断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关键。部分医生在就诊过程中, 只注意到前臂背侧肌肉的损伤, 而忽略了伴发的骨间背侧神经的损伤, 往往在肌肉损伤完全恢复而患者伸指和 (或) 伸拇功能存在障碍的情况下, 才注意到神经损伤的存在。由于骨间背侧神经属于纯运动神经, 其所支配的肌肉肌腹相对较大, 损伤平面至神经入肌点距离短。因此, 及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神经的精确修复, 操作尽量精细、轻柔、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 避免张力下吻合神经, 以促进神经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德松, 崔大勇, 顾玉东.晚期桡神经损伤的伸腕伸指功能重建.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4, 10 (1) :55-56.

[2]朱家恺, 卢传新, 王书成, 等.周围神经外科学.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1:129-157.

骨间背神经 篇2

关键词:骨间背神经,神经损伤,外科手术

骨间背神经的出旋后分布有数条神经肌支,直接支配着除桡侧腕长伸肌以及短伸肌以外的前臂肌群后肌肉。骨间背神经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约占所有周围神经损伤的9%,患者常合并伸肌支损伤,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1]。故对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治疗,重点在于重建伸肌支结构及功能,改善患者肌力,促进其功能康复。由于骨间背神经周围解剖关系特殊,容易出现肌肉功能无序性丧失、神经肌肉断裂回缩、撕脱性神经损伤等,治疗难度较大[2]。现对我院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经验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患者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3 ~ 46岁,平均为(24.3±2.8)岁 ;病程在1h ~ 5个月之间,平均为(3.3±0.7)个月。17例为切割伤 ;10例为医源性损伤,病程≥6周 ;7例为前臂背侧开放性骨折伴肌肉、神经挫裂伤,均为新鲜损伤(1 ~ 24h)。所有患者均存在伸、示指功能障碍,17例为伸指以及伸拇指功能障碍,8例为伸拇指以及示指障碍,5例为伸拇指障碍,2例为伸示指障碍,2例为伸中、环、小指障碍。

1.2方法

患者均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应用上臂驱血带驱血处理,于手术放大镜下探寻神经近远端。对神经连续良好者,单纯实施神经松解术 ;对于神经近远端完整且神经断端碾挫损伤较轻者,在修剪断端神经组织以后,观察到神经直接缝合难度较大,对神经缺损 <5mm者,实施静脉桥接缝合 ;对于神经缺损> 5mm者,实施皮神经移植术,并以小血管包裹修复段 ;对于神经断端组织条件较差者或者无法准确定位神经远端者,则不予修复神经,其中,新鲜损伤患者予以直接修复肌肉、骨骼以及皮肤,并于术后6周评估伸指以及伸拇指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功能障碍程度实施功能重建术,陈旧性损伤患者,直接实施伸指或者伸拇指功能重建。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具体术式、术后主动伸指和伸拇指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BMRC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伸指肌力 :M0:无明显肌肉收缩 ;M1:患者近侧肌肉基本恢复收缩 ;M2:患者近侧以及远侧肌肉均恢复收缩功能 ;M3:重要肌肉均能够对抗阻力活动关节 ;M4:所有协调运动或者自由运动均能够完成。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接受为期0.5 ~ 3年随访,患者主动伸指和伸拇指功能恢复较为满意,按照BMRC肌力评价显示,术前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后伸指肌力均在M3级以上,其中有4例在M4级以上。术式及伸指肌力恢复情况分布见表1。

3讨论

3.1骨间背神经解剖特点分析

在肘关节上下3cm范围内,桡神经可分为深支和浅支,其中,深支即为骨间背神经。骨间背神经是一种运动神经,其进入旋后肌以后,可发生多个分支,用以支配旋后肌,并在位于肱桡关节远端8cm部位经旋后肌穿出而分为2组分支。其中,1组分支负责支配浅层肌肉,包括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以及小指伸肌,另一组负责支配深层肌肉,主要包括拇长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以及示指伸肌[3]。前臂上方1/3段下部神经所发出肌支主要支配前臂背侧浅层肌肉,而前臂中间部位1/3段神经则多走行于拇短伸肌以及拇长展肌表面,同时可陆续发出多个分支支配前臂深层各肌层内分布肌支。进入前臂下部1/3段时,神经仅仅发出食指固定伸肌肌支,同时,其余肌支均经此段而进入到肌腹内[4]。故当发生前臂背侧伸肌群损伤时,常存在骨间背神经肌支,且损伤程度不同,肌支损伤情况也不同。不同性质损伤可表现为碾挫、卡压及断裂等肌支损伤表现[5]。

3.2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临床特点

(1)肌肉功能无序性丧失 :伸拇指功能是桡神经深支功能展现,也就是骨间背神经远端运动功能以及拇外展功能外在表现[6]。故骨间背神经损伤时,常合并伸肌损伤以及深部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损伤肌支及及其所支配肌肉功能障碍以及拇指功能障碍。但有部分患者不表现拇指功能障碍,导致误诊[7]。本组有4例未见拇指功能障碍。故临床诊断中,不能将拇指功能障碍作为判断是否发生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标准。(2)神经肌肉断裂回缩 :在骨间背神经肌支断裂时,肌肉与神经断端多存在退缩现象,此外,由于神经自身张力比较大,一旦关节位置发生改变,神经长度也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神经直接吻合困难,如强行拉合极易造成撕脱,导致神经直接吻合术后功能恢复不良[8]。(3)受损神经远端寻找困难 :因神经肌支发出位置直至进入肌层长度有限,当损伤位置较接近肌门时,由于神经远端发生回缩,且神经损伤部位存在肌肉损伤,影响神经断端寻找,往往难以找到神经远端[8]。(4)撕脱性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挫裂伤以及部分医源性损伤神经肌支从相应部位肌肉上撕脱,或者进入神经肌层部位发生肌肉缺损,加之周围组织条件较差,污染、碾挫严重或者神经被大块瘢痕掩藏时,无法进行神经修复[9]。(5)容易误诊或误伤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医师往往只重视前臂背侧肌肉损伤,对于骨间背神经损伤缺乏充分认识,往往在肌肉损伤恢复后因伸指或者伸拇指功能障碍而检查出神经损伤[10]。或者对前臂背侧解剖特点掌握不足,在尺骨与桡骨双骨折临床处理过程中,经前臂背侧正中行手术切口,或者粗暴分离肌肉,导致骨间背神经主干或者肌支受到严重损伤,在手术后导致神经与周围组织发生广泛性粘连,重则甚至无法修复神经,应引起高度重视[11]。

3.3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诊疗要点分析

临床医生应加强前臂背侧解剖关系认识,警惕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对于前壁背侧发生锐性损伤时,应提高警惕,强化手部运动功能状态检查,尤其是合并手部运动功能障碍者,无论其创面大小,均应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清创处理,以充分显露创部情况,以明确是否存在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如为陈旧性骨间背神经损伤,应及时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以明确损伤部位[12]。骨间背神经肌支损伤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完善术前检查 :手术前进行详细查体,尤其是伸指、伸拇指以及伸腕功能,并以此指导术中检查。对于五指均无法伸者,则应重点探查骨间背侧神经长度,及时发现多重损伤。(2)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在神经修复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创、微创原则,操作过程中尽量轻柔、精细,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围组织损伤,以免张力状态下进行神经吻合,以免神经断端牵拉而产生间隙,导致纤维组织长入间隙内,影响神经再生以及连续性。同时,神经存在张力时也将导致内部血管牵拉,影响神经血供,影响神经再生[13]。故对于神经损伤较小者,即损伤 <5mm,本研究中应用静脉桥接缝合术治疗,而对于损伤 >5mm者,则在显微镜或者放大镜下应用神经移植修复术进行治疗。完成神经吻合后将其置于血运条件较好基床内,并以小静脉包裹,以免发生吻合口粘连。(3)准确定位神经端 :术中应尽量寻找到受损神经近端和远端,如无法找到远端或者发生神经撕脱性损伤患者,可在急性期进行肌肉直接修复术,并视术后伸指以及伸拇指功能障碍情况实施二期功能重建术。而对于陈旧性损伤(病程>3周)者,则应根据功能缺失情况直接实施功能重建术,多可获得良好疗效[14]。本组34例患者遵循上述原则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主动伸指或者伸拇指功能恢复良好,提示上述疗法安全有效。

骨间背神经 篇3

关键词:逆行骨间背穿支岛状皮瓣,手,热压伤

手热压伤多由塑型工艺中高温滚筒所致, 临床上可见创面边界清晰、肿胀严重的深度烧伤创面, 可累及深层血管、肌肉、神经, 甚至是骨骼。手部热压伤治疗处理不当, 往往并发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严重者可因缺血坏死截指致残。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收治手热压伤患者32例, 男25例, 女7例, 年龄18~36岁。受伤面积平均8cm×10cm, 受伤深度均为Ⅲ度, 手掌骨外露, 伤后入院时间0.5~72小时。其中20例采用骨间背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治疗方法:入院后尽快手术清创, 将坏死失活的组织去除, 直至创面基底显露健康组织为止, 但肌腱、指掌骨尽可能保留, 指掌骨骨折采用克氏针、小钢板固定。按清创后继发创面形状大小在同侧设计骨间背侧皮瓣。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桡侧划一连线, 为皮瓣血管轴线, 皮瓣顺行旋转点位于肱骨外上髁下方8~9cm处, 皮边逆行旋转点位于尺骨茎突近端2.5cm处。皮瓣面积应大于受区创面1~2cm2。

皮瓣切取:根据患者损伤部位的范围和程度来确定需要切取的逆行岛状皮瓣的大小, 首先需要在远端桡侧做切口, 与皮瓣一侧切开至深筋膜, 在小指伸肌腱与尺侧腕伸肌腱之间分离, 显露血管蒂。然后需要确定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与骨间前动脉背侧支的吻合支存在, 继续切开皮瓣尺侧, 并掀起皮瓣两侧缘, 在深浅伸肌群之间沿蒂部向近侧分理处骨间后血管束的上段, 尽量游离血管达骨间膜上缘穿出处。在对皮瓣进行切取的同时, 需要把皮下组织和深筋膜间断缝合固定并保留蒂周围1.5宽的筋膜。皮瓣切取下后, 对皮瓣进行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血管夹夹断近端血管, 并且注意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当能够确认皮瓣的血运没有任何问题时, 可以切断血管蒂, 然后采用明道的方式逆行旋转到受区。供瓣创面直接缝合或采用中厚皮片移植封闭。

结果

本组20例全部成活, 愈合时间 (15.36±3.21) 天。其中3例愈合中皮瓣远端出现水泡, 表皮坏死, 经换药后成活。成活皮瓣肤色、质地满意。

讨论

手热压伤是由热力烧伤和机械挤压双重作用导致的一种复合伤。伤后深部组织损伤较重, 尤其深层组织中的血管内膜造成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动脉供血不足, 静脉瘀血严重, 成为伤处肿胀的重要因素。临床治疗不仅要求创面能及时封闭, 更要求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致残率, 恢复患者手术部位的功能。一般患者的手部遭受到重度热压伤时, 手部受损情况非常严重, 创面的条件差, 往往同时伴有肌腱和关节等的损伤, 受损部位情况复杂, 导致对患者进行早期游离植皮治疗的效果差, 常不易成活。如果进行早期游离植皮治疗失败, 则治疗的时间会相对延长, 患者手部发生严重感染的几率成倍增加, 容易造成肌腱粘连, 对患者愈后手部功能的恢复十分不利。此时, 虽然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对患者行后期的皮瓣移位修复, 但是由于上述各项原因的存在, 其治疗效果往往比早期行皮瓣修复术的患者的功能恢复要差。有学者研究发现, 早期游离植皮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植皮不利于生态组织的存活[1]。所以对于热压伤的患者, 我们一般建议患者尽早入院接受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往往能增强治疗效果,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间背侧动脉穿骨间膜的上缘至背侧, 经旋后肌与外展拇长肌之间行于前臂深浅两群伸肌之间, 与骨间背侧神经伴行。它下行的部位常是在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 一般在下行的过程中会发出5~13个皮支血管, 来对周围的皮肤进行营养供应。它的终末支在尺骨茎突上2.5cm处与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有弧形吻合支相连。在皮瓣移植手术中, 可以利用这个吻合支来对供应皮瓣进行逆向的营养供应[2]。对严重热压伤的患者, 采用骨间背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进行移植治疗, 具有许多优点:该处移植的皮瓣的质地十分柔软, 具有良好的弹性, 并且该处皮瓣的厚薄相对适中, 与手部的组织能够较为完美的融合。此外, 该处皮瓣的血管一般很少发生变异, 能够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 并且血管的蒂一般相对较长, 能够进行较大范围的移动, 不会对前臂的主要血管造成损伤等。术前我们常规行血管多普勒检查。手术一期完成不需要断蒂, 缩短了住院时间。

对患者进行皮瓣移植治疗后, 为了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 患者应早期接受综合性康复治疗, 这对其手部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如果患者能够进行早期的综合性康复治疗, 则其手部功能的恢复一般较快、较好;反之, 则会恢复慢, 甚至有些功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永久损伤。笔者一般建议患者进行早期主动的功能锻炼, 其效果往往优于被动锻炼, 然后再配合理疗、温水浴等康复治疗, 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清洁创面, 有效地防止感染,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损部位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复。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挛缩, 防止肌腱粘连和关节坚硬, 对患者的愈后功能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泽沛.手外伤411例治疗体会[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7, 11 (3) :185.

骨间背神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3例, 男19例, 女4例;机器绞伤9例, 撕脱伤8例, 挤压伤6例;右手12例, 左手11例;合并第一掌骨骨折2例, 第二掌骨骨折6例;合并伸拇长肌腱损伤3例, 食指伸肌腱损伤2例;最大缺损面积为4.0 cm×7.0 cm。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1) 皮瓣的轴心线:即骨间后动脉在前壁体表标志线, 即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头桡侧缘的连线下2/3, 以此为皮瓣的轴心线; (2) 皮瓣的轴心点:即皮瓣逆行旋转的轴心点, 亦是皮瓣逆行供血的血管连接点, 位于尺骨茎突上2.5 cm处, 是骨间后动脉末端吻合支注入骨间前动脉背测支的水平部位。 (3) 皮瓣的切取面积及形状:应根据受区的面积及形状, 各增加1~2 cm, 即可确定为皮瓣的切取面积和形状, 根据需要在轴心线上进行设计皮瓣大小和形状。 (4) 皮瓣的分离平面:切开皮瓣的皮肤、皮下组织, 在前臂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分离;血管蒂应在肌膜下分离, 浅面保留1.5 cm宽的深筋膜, 周围带有少许肌间隔组织。

1.2.2 手术步骤

手术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根据受区皮肤缺损大小切取逆行岛状皮瓣, 事先组织并设计好轴心线, 并沿线小心切开皮瓣蒂部皮肤, 锐性分离皮下组织和前臂筋膜, 在尺侧伸腕肌与小指伸肌间分离出骨间背侧血管束和附带的相关肌间隔, 表层留1.5 cm的筋膜蒂, 并确保血管是在筋膜蒂之后, 严格按照设计进行, 沿皮瓣两侧边缘切, 皮瓣要在使用锐性分离, 细分离出前臂筋膜和肌膜两者之间的皮瓣, 在分离的同时要间断缝合皮下组织与前臂筋膜的边缘, 目的是维持皮瓣的完整性, 慢慢挑起皮瓣的两侧缘, 在伸肌深浅层肌群之间沿蒂部向近侧分离出骨间背侧血管束的上段及附带的肌间隔, 务必不可使皮支血管及骨间背侧神经有所损伤。此时皮瓣和两端血管蒂处于完全游离的状态。首先用血管夹隔离近端血管, 仔细观察皮瓣血运, 确认皮瓣血运正常后切断近端血管蒂, 形成远端血管蒂的岛状皮瓣用温盐水纱布覆盖皮瓣及蒂部。虎口创面处理后, 虎口开大, 使拇指外展至90°, 用弓形钢针撑开, 根据需要将远端血管蒂再解剖, 使其达到足够长度, 皮瓣通过皮下或开放隧道转移至虎口区, 缝合皮瓣边缘。供区创面宽<5 cm时可直接缝合;>5 cm时用全厚皮片修复, 加压包扎固定。

2 结果

术后23例, 19例完全成活, 2例皮缘坏死, 经清除坏死组织后游离植皮后成活;2例出现感染, 经换药处理后成活。供区18例直接缝合, 5例行游离植皮, 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1年, 受区皮瓣质地良好, 外观满意, 2例植皮处少量色素沉着;拇指外展功能恢复良好, 均不影响工作及学习;供区直接缝合处轻微线行瘢恨, 植皮处恢复良好, 随访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 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有了很大提高。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无论从质地还是厚度都是修复前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3.1 应用解剖

3.1.1 骨间后动脉的解剖特点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的上段发自骨间总动脉, 在旋后肌下缘穿过骨间膜, 在前臂深、浅两层间下行, 在前臂下段行于伸指总肌、小指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动脉起点处外径 (1.4±0.2) mm, 末端外径 (0.7±0.1) mm, 平均长 (13.7±0.8) cm。该吻合支位置恒定, 出现率高, 占96.6%, 外径 (0.8±0.1) mm, 同时有两条细小的小静脉相伴而行。骨间后动脉依据是否被伸肌群浅层覆盖而被划分:上半部为掩盖部, 位于浅深层深肌之间, 长 (6.3±0.5) cm;下半部为显露部, 位于尺侧伸腕肌肌腱与小指伸肌腱之间, 位置浅表, 浅面仅覆盖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平均长为 (7.4±0.6) cm。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 在掩盖部与骨间后动、静脉伴行, 并发出肌支与动脉分支相伴行, 在分离血管蒂时应注意保护好骨间后神经核肌支。

3.1.2 骨间后动脉的分支与供血特点

(1) 肌支骨间后动脉在前臂走行中发出13~19条肌支[1], 由主干两侧发出, 营养伸肌群的浅、深两层, 分支与尺、桡动脉的伸肌营养支, 并通过骨间膜与骨间掌侧动脉的肌支均有交通支, 各动脉的肌支之间在肌肉表面和肌间隙中有丰富的吻合支相连。因此, 截取骨间后动脉后, 伸肌群可通过尺、桡动脉及骨间前动脉的伸肌肌支及肌支的交通支获得足够的血供, 不会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和功能障碍。 (2) 皮支前壁骨间后动脉在前臂背侧发出5~13条皮支营养前臂背侧的皮肤。并且以上段比较多见, 通常是3~9支, 均有5.2支, 厚长, 尤其是在旋后肌下缘近处, 目前有1~2支既大又长的皮支穿过肌间隔和深筋膜, 大体在皮下组织内行向近端, 末端可达肘平线, 分支营养周围的皮肤在皮瓣切取时可弥补骨间后动脉稍短的不足。下段皮支血管的特点是数量少并且比较细, 大致有2~5支, 均有3.8支。事实皮支是直穿肌间隔和深筋膜, 它们在皮下组织内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网, 营养皮肤及皮下组织。 (3) 皮瓣的血供特点前臂骨间背皮瓣亦属于动脉干网状血管皮瓣, 供血特点是以动脉干为中心, 发出细小的分支, 并与其他动脉干分支相连接, 构成丰富的网状血管结构, 这为前臂各动脉干之间、皮肤小动脉间的血液交通奠定了解剖学基础, 扩大了各动脉干供血范围。通过红色乳胶逆行灌注皮瓣的解剖模型及同位素铟淋洗液扫描观察, 证明骨间后动脉的供血范围, 近端近肘平线, 远端近腕横纹, 两侧可达血管轴心线外各8 cm, 在此范围内设计皮瓣的大小, 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4) 皮瓣的静脉及回流。骨间后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 是皮瓣的回流静脉, 外径近端平均1.2 mm, 末端外径平均0.5 mm静脉在近端注入骨间总静脉, 远端通过吻合支的伴行小静脉与骨间掌侧静脉相交通。两条伴行静脉静脉瓣少而发育差, 并且在两条静脉间存在着形式多样、大量的交通支, 交通支中没有瓣膜。在皮瓣相反方向移植后, 皮瓣有淤血并带有肿胀症状, 骨间后静脉扩张、压力增高, 期间发育不完好的深静脉瓣没有完全闭合, 从而导致静脉逆流。

3.2 注意事项

(1) 前壁骨间背动脉一般较细, 在驱血后止血带控制下血管很难看到。因此, 不驱血上止血带, 让血管处于充血状态, 然后变粗, 方便解剖观看, 提高解剖切取成功率。 (2) 骨间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后, 皮瓣血运主要由骨间掌侧动脉经腕背部尺骨茎突上2.5 cm处的弓形吻合支逆行供给, 皮瓣设计及切取应注意此点, 血管蒂向远侧游离时不能超过此点, 以免损伤吻合支。 (3) 依附在骨间背后的动脉在向下行走期间, 同时同行的有骨间背侧神经, 该神经是桡神经深支从旋后肌下缘出现后延续而来, 为纯运动神经, 支配背侧伸肌群, 因此, 在分离血管近侧端时请勿损伤此神经, 以免功能障碍。

3.3 优缺点

3.3.1 优点

骨间背侧皮瓣的优点是皮瓣质地好[2], 厚薄适中, 皮色与手部色差不大, 血管束恒定, 解剖变异小, 移动应用范围广, 手术操作简单, 成活率高, 等, 而且可一次完成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最大特点是不损失前臂的主要动脉, 对手的功能和血运无影响, 易于被病人及临床医生所经受,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3.3.2 缺点

缺点是前臂遗有切口瘢痕, 影响美观, 因此年轻女性应慎用。

摘要:目的 探讨骨间背皮瓣移植在虎口开大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3例不同虎口软组织缺损病例, 应用前壁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结果 23例全部成活, 有1例皮缘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1年, 皮瓣外部看上去很好, 质地良好。结论 前臂骨间背逆行岛状皮瓣移位是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骨间背皮瓣,皮瓣移植,虎口开大

参考文献

[1]梁钢, 丁健, 孙建平, 等.多种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 27 (1) :23-37.

【骨间背神经】推荐阅读:

神经反馈06-05

神经发育06-06

神经成像07-10

耳蜗神经07-29

神经发生08-03

神经移位08-21

神经症状08-24

神经网络07-17

运动神经07-18

保护神经功能07-21

上一篇:管道维修下一篇:国际贸易网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