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化认知

2024-07-28

自文化认知(共5篇)

自文化认知 篇1

摘要:在文化认知观培养的过程中, 除了对异文化认知的培养, 对自文化的正确认知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文化认知是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和接纳、吸收异文化意识的保障。本文以日语为例, 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自文化认知观培养的必要性, 并简单指出相应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认知观,异文化认知,自文化认知

在当今高校, 构建和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观, 是一个长期, 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仅仅培养学生的异文化认知能力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是远远不够的, 了解交际双方的交际标准并追求“二元文化的协调兼容 (金惠康, 2004) ”才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同时, 有关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能帮助人们理解异文化 (Lustig&Koester, 1997:71) 。鉴于此, 近年来有关自文化认知培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詹桂香 (2005) 指出:自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交际进行的重要内容, 同时还是提高双方对彼此间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重要保证。王艳伶 (2008) 从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双赢”角度, 论述在目的语文化认知培养中母语文化认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 构建和培养自文化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日语为例, 探讨一下交际化日语教学中自文化认知的培养对策。

1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认知观

根据交际化外语教学原理, 外语教学的理想目标是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目的语文化, 以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得体的交流, 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德华·霍尔 (Edward Hall, 1959) 其著作《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 被学界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奠基之作。近年来, 关于构架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研究也层次不穷。杨盈、庒恩平 (2007) 在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要素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 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能力、知识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共同组成, 它们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共同构建了跨文化交际的构架。在这里, 全球意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综合体。其中:“全球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为基础的能力。不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悟力, 就谈不上文化适应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出发点。跨文化意识也可认为是一种文化认知能力, 是人们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本质上来说, 是帮助学生树立对正确且科学的文化认知观。因此, 可以说文化认知观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最根本、关键的一环。那么, 如何来进行文化认知观的培养呢?。

2 自文化认知观培养的重要性

在文化认知观培养的过程中, 除了对异文化认知的培养, 对自文化的正确认知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赵爱国、姜亚明的《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注意对比意识与存我意识。前者是指对目的语与母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意识;后者是指保留一定的自我文化, 不必牺牲自我文化而一味地追求目的语文化。

同时,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不同的思维。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念, 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又构建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一个人的认知行为是基于受其文化社会影响而形成的固定的认知图式之上的, 并以此来观察或判断事物发展和人的行为 (金惠康, 2004:5) 。并且因文化、语言、人为环境的不同而异。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对同一语言现象有不同的理解, 可以说是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着差异。这种认识角度之差是由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的。比如, 一般认为中国属于畜牧文化、大陆文化, 而日语属于海洋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具有语用含义的固定俗语等中。比如, 汉语中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等在日语中则表达为“腐っても鯛”、“鮒の仲間には鮒が王”等。因此,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不仅仅注重异文化认知观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忽略自文化的正确认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可是, 在如今高校外语教学中, 虽然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共识, 但有关“母语文化”即自文化认知却被忽略。现在国外出现了许多汉学家, 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的一些国人。关世杰在《跨文化教学:提供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中提到这样的看法:“在国际交流这一层次上, 科学技术发达, 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想第三世界输出他们的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 特别是一些弱小民族在大量美国文化的熏陶下, 发生向美国文化的变异, 成为美国文化的附庸, 。美国文化成为文化帝国。”因此, 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认知观时, 实现目的语文化导入的同时, 也要确保母语文化的应有的地位, 培养学生传播交流中外文化的使命感, 做到“异文化与自文化二元文化认知的兼容 (陈新, 2013) ”。

3 自文化认知观的培养对策

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可知, 影响外语学习有三个重要因素:1) 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2) 学习者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与现有认知结构的关系;3) 学习者是否有意识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 构建自文化认知观时, 可采用解析法、对比法, 适当地与目的语文化及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解析。具体事例如下。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虽在江户时代吸收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的, 最初, 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 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在讲解这些时, 可适当地补充一下中国的儒家和佛教的所提倡的宗旨, 确保母语文化的应有地位。

同时, 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中日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并反映到两国语言中。在中国文化中, 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事态的起因。比如汉语与日语相比, 人称代词使用频繁, 常使用主动句型。而日本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是个地震多发, 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人自古以来对自然抱有敬畏之情, 在“事态”把握上, 则习惯把视角放在“自然事态”上, 更注重事态自然而然产生的客观结果与现象。而且日本人非常很注重对方的心里感受, 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心里负担, 因此很多场景多使用自动词。例如, 对前来拜访的客人沏好茶后, 请其喝茶时, 一般会表达说「お茶が入りました、どうそ。」而不是「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どうぞ」。选择使用自动词「入る」来描述“茶泡好”的事实, 因为这更符合日本人替别人着想的情怀与文化。如果使用他动词「入れる」的话, 则表达出一种“我特意为你做的”这种施恩于人的印象。但汉语中却没有这种文化认知, 所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母语的影响, 在这一方面非常混淆、薄弱。社会语言学观点认为, 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使人难于宽容。因此, 只有对母语文化有充分的认知, 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异文化, 以便能更深层次地了解目的语特征, 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 顺利地跨过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障碍与交流障碍。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已经到来。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应在了解异国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学习。正确理解自文化是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和接纳、吸收异文化意识的保障。同时也能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因此,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 基于自文化与异文化“二元文化认知兼容”原则, 构建与强化学生的自文化认知观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2]詹桂香.试探自文化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6) .

[3]王艳伶.母语与目的于的文化导向认知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7) .

[4]杨盈, 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2007 (4) .

[5]赵爱国、姜亚明的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6]关世杰.跨文化教学:提供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7]陈新, 桂苹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文化认知观的培养:从异文化与自文化认知二元文化兼容视角[J].科技信息, 2013 (25) :22-53.

自文化认知 篇2

关键词:认知诊断,CD-CAT,选题策略

在相当重视教育的今天, 为了使教师、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再制定补救措施和改进教学方法, 更好的“因材施教”。因此研究者们将认知诊断理论作为新一代测验的理论, 提出了一种更智能化的新型测验—CD-CAT, 是认知心理学、现代测量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CD-CAT测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也更加符合测量的实际情况, 因此能够更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1 CD-CAT选题策略

选题策略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测验最终结果的好坏, 还影响着选题速度的快慢和测验长短等问题。目前, 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选题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就选题策略做如下的总结。

1.1 经典选题策略

(1) 相对熵选题策略 (Kullback-Leibler, KL) 。

KL是对两个概率分布差别的非对称性的度量, 当两个概率分布相差很大时, 得到的相对熵也越大。随着研究的深入, Xueli Xu在CD-CAT的选题策略中修改了KL信息量, 计算被试在项目上期望得分分布的相对熵, 进一步刻画项目的区分能力。而下一题的选择标准是根据得出的相对熵情况来选择信息量最大的项目, 让被试者继续作答。

KL在统计上可以有效地根据计算项目的KL值来区分被试者的真实的和估计的知识结构状态,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KL策略是对所有属性进行计算, 并且被试者的真实知识结构状态是未知的, 因此很难确定。

(2) 香农熵选题策略 (Shannon Entropy, SHE)

香农熵是主要用来衡量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指标。香农熵的值越大, 说明随机数不确定性也就越大。SHE就是用被试后验分布的香农熵来刻画项目区分被试知识状态的能力, 并选用Shannon熵最小的项目作为下一题给被试作答。在CD-CAT的选题策略中, 对于被试通过每一步的自适应选题, 可以反应出被试的潜在特质

SHE策略的目标是选择下一个项目, 使得知识状态的后验分布的不确定性尽快减少, 然而SHE是一种只往前考虑一步的规则, 可能在选择下一题后, 其后验分布的不确定性又有所增加。

(3) 增益分数选题策略 (Utility Score)

Collins等人首先提出了一个与项目反应理论中的区分度比较类似的概念—增益分数, 并把它引用到贝叶斯网络模型中, 之后Millán等人在Collins的U值基础上进行改进, 提出了加权增益分数, 此得益分数计算的是敏感度和特异性的加权和。

Millán提出的增益分数比较适合于贝叶斯网络模型, 加权增益分数倾向选择包含不确定的属性的项目, 还可能选择仅含已经确定下来的属性的项目给被试者进行测试, 这种测试没太大的意义。

1.2 其它选题策略

除了经典的选题策略外, 还有很多, 例如, 余丹、潘奕娆等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极大化整体判别认知诊断模型信息量指标法, 这种方法既能满足属性平衡, 又能有效处理相似属性。以及汪文义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的最大期望信息量选题策略 (MEIS) , 很好地解决了对于后验率相似的多个知识状态的选择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混合型策略, 比如, 杜宣宣在硕士论文中提出的, 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极大信息量方法与基于认知诊断的香农熵选题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 很好地兼顾了在选题时被试者的能力估计和被试者知识状态的判断问题。

2 新选题策略的研究方向

在CD_CAT系统发展的过程中, CD_CAT选题策略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新选题策略的研究方向将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测验精度与速度问题。随着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大, 测验系统中所包含的题库数量越来越多, 如果同时使用系统的人数较多时, 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选题的速度, 进而影响被试者的心理状态, 长时间的等待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等问题, 最终有可能影响测验的精度。不但如此, 题型的丰富多样也会带来测验精度和速度的不平衡。到底该如何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项目, 来同时增加诊断测验的精度与提高选题的速度是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2) 可达阵对CD-CAT选题策略的进一步探讨。丁树良等人证明了测验蓝图中包含可达阵是“使诊断测验在理想反应条件下不产生对知识状态的误判”的充要条件。但是在CD-CAT中, 到底如何有效地计算出可达阵R, 并且采取何种方法才能让每个被试接受的部分项目准确有效地对应于可达阵R中的列, 以及测验蓝图中包括多少可达阵可以使测验精度达到最高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 认知诊断模型的选择。随着认知学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开发出了许多用于测验的认知诊断模型, 但是选择哪一种诊断模型才能使选题策略更具有普遍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除了这些之外, 对于可变长的认知诊断策略还需详细深入的研究。

3 总结

本文首先总结了CD-CAT经典的选题策略, 以及一些新出现的混合策略, 并对新选题策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述, 希望能给其他研究者带来方便和一些帮助。目前, 大多数CD-CAT还处于模拟研究阶段, 开发出真实的CD-CAT测验系统, 并投入使用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海瑛.计算机自适应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余丹, 潘奕娆, 丁树良, 杨庆红.计算机化自适应诊断测验新的选题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 (5) :548-550.

自文化认知 篇3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 (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D-CAT) 是一种基于认知取向的新式教学测评方法。在传统考试中, 每个考生, 不论其能力高低, 都必须做随机产生的一套完整试题, 不能分辨学生的实际能力。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能根据受试者在前一个题项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或潜在能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出下一道题。这种测试方式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更准确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认知诊断理论是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进行补救, 同时为教师开展因材施教提供指导。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结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教学研究及心理计量学而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研究尚处于开创性的阶段, 其研究重点更多地集中于理论研究, 在实践探索方面研究较少。Tatsuoka设计了一个基于规则空间模型的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 但结果不够理想;McGlohen结合Fusion模型和影子测验方法实现具有诊断功能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但其表现还有待考证。林海菁等采用图的方法设计选题策略和对被试实施补救, 但是该方法在实际知识领域中由于层级关系复杂, 导致状态转换图过于庞大。杨淑群等采用概念格理论进行选题和认知诊断, 但是属性层次的构造比较困难。

3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功能

本文采用JAVA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本系统用户包括管理员、学生和教师。

管理员登录之后, 可以进行学生、教师用户的管理, 例如学生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 教师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学生登录之后, 可以选择自适应测验或是认知诊断。如果选择自适应测验模块, 学生首先从章节表中选取待测试章节, 系统会根据知识点随机产生适宜学生能力的题目, 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考查。如果选择认知诊断模块, 学生首先选择测验编号, 系统会展示该测验过程中每一题的知识点、难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教师登录之后, 可以选择题库管理或是学生认知诊断模块。如果选择题库管理模块, 教师可以进行章节、测验题干、答案、知识点、难度等题库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如果选择学生认知诊断模块, 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已提交的测验情况, 从而了解每个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2 自适应测验系统抽题算法

本文采用林海菁的知识状态转换图进行系统抽题。在测验开始时, 无学生的水平信息, 所以从题库中抽取第一个知识点的一个中等难度水平的试题;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 则抽取下个知识点一个难度更高的试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作答, 则抽取目前知识点难度较低的一个试题;这样不断抽题, 直到所有知识点考查结束。由于学生可能由于失误而导致应该答对的项目却没有答对, 故本系统设置为学生答错以后还可选取该知识点的较低难度的项目再答, 如果答对下个知识点再提高难度, 这种方法能较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真实能力。

4 总结

经过实践检验本文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判准率, 但题库的建设、知识结构图的设计、选题策略、能力估计方法、测验终止规则等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基于JAVA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 该系统能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自动选择最适宜的试题让学生回答;同时该系统还具有认知诊断功能, 能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知识缺陷,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通过实践表明本系统能节省测试时间, 达到教学诊断的目的。

关键词: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JAVA技术

参考文献

[1]Cheng, Y.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for cognitive diagnosis[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GMAC Conference on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2009.

[2]Tatsuoka K K.Computerized cognitive diagnostic adaptive testing:effect on remedial instruction as empiric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997, 34 (1) :3-20.

[3]McGlohen M K, Chang H H, Wills J T.Combining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technology with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08, 40 (3) :808-821.

[4]林海菁, 丁树良.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研究与实现[J].心理学报, 2007, 39 (4) :747-753.

自文化认知 篇4

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在1885年论述了发明无线电接收机的过程, 这篇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论文也就成武无线电技术研究的重要发展历史, 同时为了表示对他的纪念, 也就将5月7日作为无线电发明日期。波波夫的不断研究延长了无线通信的距离, 也就将无线电通信引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后来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在1898年在海上进行通信实验, 对于这次的实验也就标志无线电通信的真正实现, 在马可尼的实验中有进一步将无线电信号延长, 在1901年对相聚3000多公里的两个国家之间成功进行了无线通信, 马可尼实验的成功也就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无线电远距离的通信时代, 之后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的产生。

科学家八本、威玛、罗斯等在1946年用电视机进行天线信号的接收, 他们实验的成功也就标志着无线电技术的真正的普及,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 我们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对通信技术也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信息社会也就要设置更好的管理措施, 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开发各种通信应用软件, 更好的为人民提供通信服务。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 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不受时空限制

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 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 确保通信联络综合的高校利用, 对信息的传输畅通无阻,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种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繁荣发展, 无线点通信技术为信息传输打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通信与网络的链接, 让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2.2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对数字传输、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的优势下, 具备了高度机动性和可用性, 尤其在军事结构地域通信网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线电通信作为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不仅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军事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

2.3 可靠性高

无线电通信比有线通信可以很好的控制地质灾害,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在一般情况下除非受到信号的干扰, 平时都能保证通信, 这也就是无线电通信的最大优点。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在受到干扰影响, 很容易被截获保密性极差, 这也就是无线电的缺点, 这也是人们最为头痛的问题, 因此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 无线电通信的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控制技术

3.1 信噪比估计技术

对于现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就要求无线点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也就要在通信方面不断的进行拓新。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信噪比估计一直是卫星通信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卫星通信中信噪比是衡量信道质量的最主要指标也是实现功率控制、调制方式识别、迭代译码等应用的前提条件。利用无线信道通信, 在其过程中主要就是多途径的传播, 而噪声是始终存在的一种危害, 为了更好的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效率, 我们必须对信道的特征参数具有一定的预知能力, 信噪比是信道参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信噪比估计技术也就成为信道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移动通信研究的对象。在通信系统的实际使用中, 信噪比的估计作为表征信道特征的参数, 对信道切换和自适应通信速率调节功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无线通信自适应控制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 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 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 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同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的思想就是将参数估计方法与某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结合起来, 产生具有自校正能力的控制律, 其控制的对象是不确定性的系统。在面对客观上的各种不确定性, 自适应控制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测量系统的输入状态, 不断的掌握对象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再根据获取的信息设计方法, 做出控制决策去更新控制器的结构, 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最优。一个理想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系统要求的能力;学习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能逐渐形成所需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序列, 在内部参数失效时, 又恢复的能力, 良好的鲁棒性。

3.3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的稳定, 避免通信信号受到干扰, 增大系统的容量, 同时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保密,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 一旦受到安全威胁, 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无线通信的展望无线通信具有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沟通的灵活性, 以及全球无缝隙覆盖的特性, 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市场进入规模化大发展阶段, 无线通信业务和技术呈现出从传统的话音领域向数据领域和宽带多媒体领域转变的态势, 市场空前繁荣。

4 结束语

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在通信方法开发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这也就是我们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对无线电通信进行前面的了解, 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造新的发展方向, 为全球信息化的通信事业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针对无线电通信的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控制进行研究, 对无线电的产生和发展的阐述, 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认识, 对系统自适应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信噪比估计,自适应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怡桥.光载毫米波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兴通讯技术, 2009 (03) .

[2]钱沈廉.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拓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2) .

[3]丁季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J].网络技术, 2011 (12) .

自文化认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肿瘤PICC置管的病人, 男52例, 女48例;年龄18岁~75岁 (54.2岁±4.1岁) ;肿瘤类型:乳腺癌12例, 胃癌8例, 肠癌20例, 淋巴瘤3例, 肺癌18例, 鼻咽癌27例, 食管癌3例, 胰头癌1例, 脑膜癌2例, 宫颈癌6例;经济收入:3 000元以下的52例, 3 000元~5 000元36例, 5 000元以上12例;学历:大专及以上37例, 高中、初中50例, 小学7例, 文盲6例;PICC留置时间67 d~165 d。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肿瘤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首先科室成立认知干预小组, 要求小组成员有丰富的PICC临床护理经验和组织、配合能力。小组成立后护士长征询科内专家意见, 广泛查阅资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提出担任认知干预及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的方法。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1 健康教育 ①置管前健康教育:增加病人对PICC的认知, 包括PICC的必要性、优点、置管效果、置管过程、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维护知识、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帮助病人做好穿刺侧肢体的卫生准备, 认真听取病人的顾虑和不解, 及时回答病人的疑问。对理解能力较差的病人可通过发放疾病知识小册子、利用PPT、VCD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加深理解。②置管期间健康教育:在置管时告知病人经消毒后的肢体保持固定, 不可随意活动。穿刺时告知病人放松技巧, 嘱其做深呼吸、肌肉松弛[4], 多与病人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 取得病人最大程度的配合。规范操作流程, 如消毒范围、进针角度和手法、置管后的包扎和导管的维护等。穿刺者间应尽量用专业术语交谈, 随时观察病人表情, 主动询问病人有无不适。③置管后健康教育:向病人及家属宣教、导管长度、臂围大小及换药时相关注意事项等, 并告知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告知病人PICC并不会影响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劳动等, 平时要注意观察置管侧上臂有无出血、红肿、渗出等情况。不要用PICC一侧的手臂提过重物品, 不能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锻炼[5]。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透明敷料固定牢固, 如发现贴膜潮湿、松动、卷边、污染等情况及时给予更换。避免盆浴、泡浴、游泳等, 如有异常或不适, 及时来院复诊。穿脱衣服动作要轻柔, 以防止导管脱出, 睡眠时可抬高肢体, 有利于血液回流。

1.2.1.2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家属、朋友多接触, 接受他们的帮助, 增加其与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联系。鼓励家属多关心、探视、安慰病人, 了解病人内心的想法, 增强病人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树立病人治疗的信心, 从而提高病人对PICC治疗的依从性。

1.2.2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PICC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病人对PICC置管必要性的认识、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日常生活护理知识、并发症的预防知识、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等, 全部为是非题, 测评结果80分及以上为知晓, 80分以下为不知晓。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 采用t检验, 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并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肿瘤病人留置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 可有效避免化疗药外渗, 减轻对血管的损伤, 已成为静脉通路的主要途径。但部分病人对PICC缺乏认识, 影响了置管的效果[6]。因此, 加强对PICC病人的认知干预十分重要。认知干预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 于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Beck首次提出, 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与适应方式, 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信念, 摆脱消极观念, 以消除或减轻其症状[7]。

本研究采用的认知干预手段主要有健康宣教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对病人采取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全程追踪健康教育, 可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提高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可促进肿瘤PICC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提高病人对PICC治疗的适应能力, 减少肿瘤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帮助病人建立康复的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PICC的治疗,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这提示认知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肿瘤PICC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有助于促进病人在疾病状态下学会自我护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综上所述, 认知干预可提高肿瘤病人对PICC置管的认知, 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肿瘤PICC置管病人自护能力和健康知识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肿瘤PICC置管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 比较两组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对PICC置管必要性的认识、日常生活护理、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症的预防、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认知干预可提高肿瘤病人对PICC置管的认知, 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肿瘤,认知干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自护能力,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迎红, 冯爱萍, 樊变兰.肿瘤病人PICC管常见并发症预防对策初探[J].护理研究, 2007, 21 (7C) :1934-1935.

[2]柏兴华, 苏兰若.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的应用及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24-1326.

[3]彭丽萍, 范爱飞, 丁小容.健康教育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0) :109-110.

[4]李华珍, 王咏梅, 黄丽霞, 等.围置管期健康教育与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相关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3) :437-438.

[5]唐红兰, 藏德华, 张绪红.心理干预对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6) :59-60.

[6]贾宏, 王凤卿, 范爱飞, 等.护理干预对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0) :34-36.

上一篇:塑料排水板排水固结下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