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胶(精选7篇)
纤维蛋白胶 篇1
0前言
沥青胶结料为温度敏感性材料,高温时易产生流淌,低温时易出现缩裂。沥青混合料主要由沥青胶结料、集料和外掺剂组成。外掺剂的不同类型、比例对混合料的性能影响较大。短切玄武岩矿物纤维是一种新型的纤维,它可以弥补有机类纤维的强度与弹性模量低、耐高温性能差等缺点并可再生利用,同时也弥补了石棉等矿物纤维存在威胁环境及人体的缺陷[1,2]。但是纤维加强沥青混合料性能在不同组合条件下表现迥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不同纤维掺量下沥青胶浆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室内试验分析纤维对沥青的粘、弹性及韧性的影响,对玄武岩纤维和沥青胶浆的作用机理开展研究。
1原材料及性能指标
1.1 沥青胶结料
本研究选用郑州市路通公路建设有限公司生产的SBSⅠ-D改性沥青,性能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玄武岩纤维为浙江石金公司生产。
2试验结果及分析
沥青混合料是由沥青胶浆和集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各组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别较大,而玄武岩纤维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混合料的相和界面,使其成为多相复合体。材料的不同性能与相互作用使纤维混合料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3,4]。从基本构成而言,沥青胶浆首先与玄武岩纤维结合形成纤维胶浆,其在混合料的强度形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SBSⅠ-D改性沥青和高粘沥青五种胶结料进行指标分析。
2.1 针入度试验
沥青的针入度与沥青的路用性能具有密切的关系。现阶段,针入度仍然是我国选择沥青标号的最主要依据。它不仅表现在高温稳定性上,对低温抗裂性也同样重要。针入度指数PI是最常用来描述沥青胶结料感温性的指标,在国外已把PI列为沥青标准指标。沥青流变学研究中指出,针入度指数反映沥青偏离牛顿流体的程度,PI值太小时,沥青低温时显示明显的脆性特征;太大时,耐久性不好,它的低温脆性虽小,但显示较强的荷载速率感应性。总的来说,针入度指数太低和太高都是不好的。这就是普遍规定PI在-1.0~1.0间的原因。
对五种沥青胶浆在10 ℃、15 ℃、25 ℃、30 ℃下进行针入度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为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沥青胶浆针入度与温度的关系图。由表2可知,对所试验的五种沥青胶浆而言,针入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0 ℃、15 ℃、25 ℃、30 ℃试验温度下,SBR改性沥青胶浆的针入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掺量为2~4%下,SBS改性沥青胶浆的针入度可以达到高粘沥青的水平。由沥青胶浆针入度指数可知,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沥青胶浆PI值增大,表明胶浆的感温性得到改善,高温性能增强[5]。
2.2 软化点试验
软化点是道路沥青最基本的性能指标,是我国道路沥青最常用的三大指标之一,直接与路面发软变形的程度相关联。因此,软化点是大多数国家用来说明沥青高温性能的指标之一。因为沥青是多种碳水化合物的混合物,所以它没有明确的熔点,只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软化,软化点是在一定试验条件下表示沥青软硬程度的一个条件温度,软化点高意味着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好[6,7]。软化点的试验方法有好多种,本研究采用的是环与球法。对添加不同剂量纤维的SBS沥青胶浆和高粘沥青进行软化点试验,结果如图1。
从表3可知,掺加纤维后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较纯SBS改性沥青有显著提高,且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纤维沥青的软化点增大。纤维掺量为2%、3%、4%时纤维沥青胶浆的软化点较纯沥青分别提高了21.8%、24.9%、28.3%,由此表明玄武岩纤维显著提高了沥青的热稳定性。沥青胶浆热稳定性的增强,可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有效降低其高温剪切永久变形。纯沥青中添加玄武岩纤维后,针入度和针入度指数减少、软化点提高,主要的原因是玄武岩纤维的加入使沥青的胶体结构发生变化,纤维在沥青中为不溶物,以三维分散相存在,且其表面空隙吸收沥青中的轻质油分,也就相当于在原沥青中加入沥青质,从而使沥青逐渐由溶胶转变为溶-凝胶结构以至凝胶结构,从而提高了沥青胶浆的温度稳定性[8,9]。
2.3 延度试验
沥青的延度是通过在规定的速度和温度下,拉伸标准试件的两端直至断裂的长度。在一定温度下的延度试验结果能够间接地反映在路面使用温度时的沥青粘度和剪切敏感性的关系,同时,其与路面的使用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低温延度与低温开裂性能密切。因此,本研究对上述的五种沥青胶浆在5 ℃、10 ℃,以5 mm/min的速度进行试验,结果如图2。
由图2测试结果可知,掺加玄武岩纤维后沥青胶浆的延度较同温度时纯沥青的延度小得多,而且掺量越大,温度越低,胶浆的延度也越低。温度为5 ℃和10 ℃时,纤维掺量分别为2%、3%、4%时胶浆的延度较纯沥青分别降低了31.2%,43.6%、67.4%和15.2%、26.4%、40.9%。
在沥青路面中,沥青胶浆的变形能力实际上决定了混合料的在低温时是否出现缩裂。胶浆低温延度较大时,混合料的应变能力较大,路面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则路面容易出现裂缝,致使其他早期病害的并发。当然,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混合料的强度,路面产生开裂所需能量要提高,但是,总的而言,纤维在沥青中的掺量不宜过多。应该在混合料强度提高及纤维胶浆的延度降低两个矛盾之间确定纤维掺量的最佳值。
2.4 弹性恢复试验
弹性恢复一般用来评价改性沥青的变形恢复能力。通常弹性恢复好的沥青材料,其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弹性,对荷载作用产生的路面变形“自愈”能力强,随裂缝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弹性恢复指标是针对于改性沥青提出的。对SBS原沥青、三种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沥青胶浆和高粘沥青进行弹性恢复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玄武岩胶浆弹性恢复试验结果可知,相对于纯沥青玄武岩纤维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沥青胶浆的弹性恢复能力,且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胶浆弹性恢复成递增趋势,在纤维掺量分别为2%、3%、4%时,沥青胶浆的弹性恢复较纯沥青提高了5%以上,并且超过了同等试验条件下高粘沥青的弹性恢复值。由此表明纤维的加入提高了沥青胶浆的弹性,使得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和高温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10]。
3结语
(1)对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沥青胶浆进行针入度试验可知,胶浆的针入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针入度指数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沥青胶浆的感温性得到改善。
(2)由玄武岩纤维胶浆的软化点试验可知,胶浆的软化点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纤维掺量为4%时,接近高粘沥青的软化点水平。
(3)从纤维胶浆的延度试验可得,胶浆的延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延度的减小会增加路面出现温缩裂缝的可能性。
摘要:针对玄武岩纤维的优良特性,进行沥青胶结料和玄武岩纤维之间的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胶浆的针入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针入度指数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沥青胶浆的感温性得到改善;胶浆的软化点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纤维掺量为4%时,接近高粘沥青的软化点水平;从纤维胶浆的延度试验可得,胶浆的延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玄武岩纤维,针入度,软化点
参考文献
[1]张争奇,胡长顺.纤维加强沥青混凝土几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21(1).
[2]彭波,李文瑛,戴经梁.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应用的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3,28(2).
[3]徐蕾.聚酯纤维材料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分析[J].公路,2004,(12).
[4]林菘,倪江宁,王鸣义.聚酯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J].合成纤维工业,2005,28(3).
[5]刘立新.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及材料学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汤寄予,高丹盈,韩菊红.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公路,2008,(1).
[7]陈斌,陈兴芬.玄武岩纤维在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9,(11).
[8]苗英豪,王秉纲.沥青路面降噪性能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06,(8).
[9]刘祖国,刘新权,等.汉英高速公路透水型沥青混凝土路面降噪性能研究[J].公路,2008,4(4).
[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1.
[11]刘铁山,延西利,韩森.外掺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研究[J].公路.2006,18(7).
纤维蛋白胶 篇2
林博文等[3]进行了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防治骨科感染的实验研究,体外释放试验取块状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其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人纤维蛋白凝胶制作简单,无需特殊工序,也不需长时间准备;在制作过程中不产热,因而推测不影响抗生素的效价;其组织相容性好,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影响;可逐步地降解吸收,并可促进骨组织的修复。这些均是抗生素骨水泥所无法达到的,殷香保等[4]研究了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MMC/FG)化疗的缓释特性,认为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MMC/FG凝胶均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FG 对同MMC的缓释作用与FG的特性密切相关,FG在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在1周内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当MMC 与FG 混合后,MMC 被包裹在FG凝胶内,随着FG 在体内降解,MMC 才逐渐释放, 这样,FG 就起到暂时贮存和缓释药物的作用,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Qi XR[5]通过实验认为纤维蛋白胶能作为局部血管扩张药递药系统预防动脉移植术后痉挛。
罂粟碱和纤维蛋白胶目前都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都能在局部应用。故本课题研究以纤维蛋白胶作为罂粟碱缓释载体,通过体外测试缓释检测和临床观察,验证其解痉作用,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具有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巨大市场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1 材料方法
药物与仪器:医用生物蛋白胶,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药管械(准2002第3650800号)。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764。
1.1 体外释放实验
将10、20、30 mg罂粟碱与5 ml纤维蛋白胶(FG) 混合成凝胶后分四组:A, 1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B, 20 mg罂粟碱 /纤维蛋白胶;C, 3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D,单纯纤维蛋白胶。分别将A、B、C、D组凝胶置于50 ml含纤溶酶原及尿激酶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 在37℃温摇床中培养,分别于开始培养15 min,2、8、24、48、72、96、120、168 h后取0.1 ml PBS作样本,测试其中的罂粟碱质量浓度,观察罂粟碱释放过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1.2 临床应用
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2~46岁。病变位于手臂部。面积2.0 cm×2.5 cm~10 cm×15 cm。随即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变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理排除血液学疾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过敏体质。
分组:A,置入3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B,肌内注射30 mg罂粟碱,每组应用20例患者。通过在临床中断指(肢)、游离皮瓣移植的患者吻合血管后在吻合口周围植入,观察患者疼痛评分以及创面情况比较如单位面积渗血量(g/cm2),平均止血时间(s),创面愈合时间(d)。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用10 cm长的尺,两端分别标有0 表示无痛,10 表示最痛,患者在尺上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点,测量0 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6]。本研究将疼痛分为0~ 10 分,逐级向上。5 分为可忍受但休息受到轻微干扰; 7 分为持续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10 分为难以忍受需药使用镇痛药物。观察中由患者根据疼痛情况,于创面处理后0、30 min 和1、2、3 h 进行疼痛评分。② 创面止血时间: 创面处理后,用专用纱布(已称重) 在创面下方边缘吸出渗血,渗血停止后记录渗血时间及吸血纱布重量。③ 单位面积渗血量计算方法: (使用后敷料重量-使用前重量) /创面面积。④ 外观: 渗出物、结痂。⑤ 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 术后临床医师肉眼观察共同判断,创面达完全上皮化时,计算创面愈合时间。
2 结果
除D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罂粟碱质量浓度为0外,其余处理组罂粟碱质量浓度随不同时间点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同一时间点罂粟碱质量浓度A组最低,B组居中,C组最高,如表1所示。
A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轻微,止血时间短,创面封闭较快,痂皮薄软,术后第4天部分患者的痂皮边缘与皮肤分离,新生淡红色皮肤。B组部分患者在术后感烧灼样疼痛持续约3 h,止血时间较长。第3天患者诉面部有紧绷感,且一直持续到完全脱痂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创面比较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3 讨论
医用生物蛋白胶(biological fibrin glue,BFG) 是一种生物蛋白制剂,它由A、B两种溶液组成,其中A溶液为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ⅩⅢ,B溶液为凝血酶原和CaCl2,两种溶液混合后模拟凝血过程的最后阶段,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在ⅩⅢ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使喷涂创面能迅速凝固,形成胶冻状的半透明膜,并牢固地贴附于创面,使受损创面封闭止血,同时其包含的促凝血成分与机体的凝血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凝血效果,止血效果可靠。BFG 还能为成纤维细胞生长提供骨架,促进创面细胞增生和移行、加速创面愈合[7],封闭创面,减少渗血和感染,从而加速了创面的平稳愈合。BFG 和胶原可以被炎性细胞中的纤溶酶原和胶原酶降解,痂皮脱落较容易。本研究中,观察到生物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治疗的创面单位面积渗血量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证实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罂粟碱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参与疼痛反应的炎性介质而起到镇痛作用[8],而且生物蛋白胶形成的半透明膜具有纤细的网架状结构,其中的网眼成为罂粟碱的储药库,随着凝胶的纤溶和吸收,罂粟碱缓慢释放,延长其镇痛时间[9],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观察到生物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治疗的创面患者疼痛轻微,其镇痛效果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应用有快速止血、镇痛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无痛、微创要求。本研究关键技术为罂粟碱/纤维蛋白胶的制作,需要考虑各自的浓度、比例等;动物实验需要过硬显微操作技术;临床患者观察指标定量较难。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为:罂粟碱/纤维蛋白胶缓释载体能维持罂粟碱持续和持久释放,有效解除术后血管痉挛,能明显改善术后血运、减轻疼痛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方法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该研究成果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巨大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本课题研究以纤维蛋白胶作为罂粟碱缓释载体,通过体外测试缓释检测和临床观察,验证其解痉作用,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方法 体外释放试验:将10、20、30 mg罂粟碱与5 ml纤维蛋白胶(FG)混合成凝胶后分四组,分别于开始培养15 min,2、8、24、48、72、96、120、168 h后取样本测试其中的罂粟碱质量浓度,观察罂粟碱释放过程;临床试验:将40例病变位于手臂部的患者随机分组,每组20例。通过在临床中断指(肢)、游离皮瓣移植的患者吻合血管后在吻合口周围植入,观察患者疼痛评分以及创面情况比较如单位面积渗血量(g/cm2),平均止血时间(s),创面愈合时间(d)。结果 处理组罂粟碱质量浓度随不同时间点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同一时间点罂粟碱释放与每组中罂粟碱处理浓度成正比;罂粟碱与纤维蛋白联用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轻微,止血时间短,创面封闭较快;罂粟碱单独处理组部分患者在术后感烧灼样疼痛持续约3 h,止血时间较长。结论 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应用有快速止血、镇痛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无痛、微创要求。
关键词:罂粟碱,纤维蛋白,血管痉挛,体外释放试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成琪,蒋纯志,张祚勇,等.植入型罂粟碱缓释剂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1):34-6.
[2]李建,赵振伟,高立.罂粟碱明胶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9):926-931.
[3]林博文,徐忠世.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防治骨科感染的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192-195.
[4]殷香保,王捷.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化疗的缓释特性.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5(6):542-545.
[5]Qi XR,Yan Y,Ma XD,Development of a local vasodilator delivery system using fibrin glue to prevent arterial graft from spasm.J Bi-omed Mater Res A,2007,82(1):139-144.
[6]肖军章.疼痛评估方法的优与劣.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2(15):39-40.
[7]王配合,赵红丽,杨建民,等.人纤维蛋白胶对供皮区创面疗效观察.华北国防医药,2005,17(3):162-163.
[8]刘绪文,孙云廷.罂粟碱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9):697-698.
纤维蛋白胶 篇3
医用人纤维蛋白胶(广州倍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由含Ⅷ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抑肽酶、氯化钙等组成。是一种血浆来源的复合生物粘合剂,具有很强的止血作用,又能被生物降解,为了探讨其临床止血效果,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在肝脏创面应用FG的60例临床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组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每组10例),年龄29岁~68岁,平均年龄43.6岁。原发性肝癌36例(右叶、巨块型),肝破裂24例(车辆撞击伤11例,高空坠落伤8例,重物挤压伤5例)。全组60例患者均行右肝部分切除。
1.2材料医用人纤维蛋白胶,由广州倍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生产,由含Ⅷ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抑肽酶、氯化钙等组成。
1.3实验方法
1.3.1前提肝右部分切除后,肝断面不能被“闭唇式”缝合。
1.3.2分组随机依手术序列号的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
1.3.3步骤(1)缝扎肝断面的活动性出血;(2)干纱布吸除肝断面的残血及组织液;(3)将配稀释好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溶液分别吸入2 mkl注射器中,用特制的双管注射器快速均匀喷涂到实验组创面表面,喷涂范围为完全覆盖整个创面(对照组的肝断面不喷涂纤维蛋白胶)。两组患者的肝断面均用大网膜压迫止血;肝断面(右侧、下方)放置两条腹腔引流管。记录手术后前3天的引流情况:引流量、颜色、Hb。1.3.4对照肉眼观察喷涂纤维蛋白胶前后肝断面的渗血情况(密度、速度),由手术台上三人评定;进行喷涂纤维蛋白胶前后的肝断面渗血情况对照(周边、中央);肉眼对照标准分为四级:显著、较显著、一般、无差别(>75%、>50%、>25%、<25%)。
1.4统计学处理所有定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
2结果
2.1喷涂纤维蛋白胶后肝断面的渗血密度降低>50%者25例(83.33%),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喷涂纤维蛋白胶后肝断面的渗血速度减缓>50%者26例(86.67%),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喷涂纤维蛋白胶后肝断面的周边止血效果显著(见表2),渗血速度减缓明显。
2.2手术后前3天的引流量,具体见表3;实验组仅分别为对照组的44.08%、24.85%、23.46%,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手术后第一天引流液的颜色肉眼观察无差异;第二天肉眼观察实验组引流液的颜色浅于对照组,其中各组同期连续查10例引流液的Hb含量,分别为:(4.3±0.7) g,(7.6±1.1) g,表明引流液中含有部分浆液而并非全血;第三天肉眼观察实验组引流液的颜色为淡黄色70%(21/30),而对照组13.33%(4/30),部分引流液的底部有少量沉淀。
3讨论
3.1医用人纤维蛋白胶(广州倍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是由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抑肽酶、氯化钙等按适当比例组成的,是一种血浆来源的复合生物粘合剂,其应用原理为血液凝固的最后一个步骤:即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乳白色的蛋白凝胶,制止创面的渗血,具有很强的止血作用,又能被生物降解,其止血效果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1~3]。
3.2纤维蛋白的止血和粘合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1~5,7],在欧美地区的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将FG用于肝断面止血的研究报道甚少。为了解决肝外科常见的棘手问题,笔者将FG用于肝外科的肝切除术后残肝断面止血,并将使用FG后创面渗血时间、渗血量、单位面积渗血情况来衡量FG的止血效果进行了临床对照。
3.3本研究使用的FG为从人血液中提取,并经病毒灭活,是天然的人源性产品,故无组织毒性,粘合过程可在数秒内完成,且于数日内被吸收,并以纤维蛋白网为基质,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而达到促使局部愈合作用;FG的止血作用有三:一是包含的促凝血成分与机体的凝血系统相互作用产生促凝效果;二是胶状膜贴附于创面的物理止血作用[1,2,4,5];三是胶对大网膜在肝断面的固定作用。本结果显示FS喷洒在肝断面后3~6 s即可形成纤维蛋白凝膜,粘合覆盖于肝断面,临床止血效果明显,同时又简化了止血方法,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及麻醉时间,是较为理想的肝切除断面止血剂[8]。
3.4结果表明,使用FG组渗血时间缩短,渗血总量、单位面积渗血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FG的止血效果确切,可以用于肝断面的止血。FS喷涂后凝固迅速,并密切地贴附于肝创面,物理性止血效果持续可靠。而液状的凝血酶喷涂后会马上流失,需多次喷涂才能逐步起效。使用FG后未发现有肝功能损伤、异种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血液病毒学、病毒性疾病传播等不良反应,表明使用FG是安全的,可以用于肝断面的止血。
3.5使用注意事项对于凹陷型创面,FS的喷敷仅能封闭表面,需要加明胶海绵深入到创面底部发挥作用。对于活动性出血,不能完全依赖胶的作用,一定要先缝合、后用胶。对于敞开型的创面渗血,FS的喷涂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尤其适用于缝合困难的渗血创面[8]。用胶后会有腹腔粘连形成,喷涂时用盐水垫遮盖周围的组织和脏器,不要将胶滴在周围的肠管,预防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5]。局限在创面附近的腹腔粘连形成,是创伤后的必然结果,短期内可自行吸收。
摘要: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后创面局部应用人纤维蛋白胶(fibringlue,FC)对肝断面的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把肝右部分切除后不能达到“闭唇式”缝合的60例肝断面,依序列的单双数分为两组:一组(单数)为实验组,二组(双数)为对照组。实验组的肝断面采用了缝扎活动性的出血、干纱布吸除肝断面的残血及组织液后,创面均匀喷涂医用纤维蛋白胶,喷涂范围为完全覆盖整个创面。对照组的肝断面缝扎活动性出血、干纱布吸除肝断面的残血及组织液后,创面不喷涂纤维蛋白胶;两组均用大压迫肝断面止血;肝断面(右侧上、下方)放置两条腹腔引流管。结果肉眼观察:喷涂纤维蛋白胶后肝断面的渗血密度和速度较喷涂纤维蛋白胶前明显减少;腹腔引流量:与自行止血组相比,实验组手术后前3天的引流量分别减少79.0%、63%、45.0%。结论 FG对肝损伤断面的渗血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使用FG后患者失血量(腹腔引流量)显著减少;利于手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纤维蛋白胶,肝损伤,止血
参考文献
[1]Kram HB,Reuben BI,He ming A W.Use of fibrin glue in hepatic trauma.J trauma,1988,28:1195.
[2]Neuhaua P,Waluja W,Scheele J.肝叶切除后用纤维蛋白胶粘着不同技术随机前瞻性研究.德国医学,1991,8(2):110-111.
[3]朱威,应蓓文.纤维蛋白粘合剂:科学原理和生产方法.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7,20(6):258-261.
[4]谭光强,郑企琨,谭丽娟,等.纤维组织粘合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国循环杂志,1993,8(7):403-405.
[5]陈克明,葛宝丰.纤维蛋白粘合剂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22(1):22-24.
[6]薛毅,王庆才,徐俊,等.纤维蛋白胶对实验性肝损伤的止血效果观察.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6,13(3):151-152.
[7]张志伟,陈孝平,吴在德,等.纤维蛋白胶止血效果的临床研究.腹部外科,2002,15(5):293-294.
纤维蛋白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2例 (69处骨折) , 男34例, 女18例;年龄11~65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35例 (47处) , 闭合性骨折17例 (22处) 。骨折部位:掌骨骨折9例 (10处) ;指骨骨折42例 (57处) , 其中近节指骨骨折23处, 中节指骨骨折26处, 远节指骨骨折8处;掌、指骨同时骨折1例 (2处) 。所有患者均为关节内骨折。
1.2 手术方法
52例患者均采用臂丛麻醉、气压止血带下手术。其中, 35例开放骨折彻底清创后, 据伤口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必要时延长切口, 显露骨折断端。17例闭合性骨折据骨折部位取关节背侧“L”或“S”切口, 显露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显露骨折断端。清除断端血凝块及机化组织, 注意尽可能勿将骨折块从骨膜或关节囊上剥离。骨折复位后, 用1.0mm克氏针自骨折块向骨干间隔2~3mm钻孔, 自骨干部孔穿入3-0可吸收线, 至骨折块出入, 再自骨折块另一孔出入, 至骨干部穿出备用。干纱布将骨折断面拭干。将FG试剂A的主体胶用其溶解液溶解, 配制成A液, 同法将试剂B的催化剂溶解成B液, 再用一混合注射器将A、B液等量混合喷涂于骨折断面, 将骨折块复位, 可吸收线结扎, 维持稳定5min。固定完毕, 修复关节囊, 逐层关闭伤口。对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的病例, 均予一期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换药, 12d左右拆线。石膏托外固定3周后去除, 逐步进行手部功能康复训练。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2 结果
52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 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继续随访6个月, 共获随访50例, 其中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47例 (64处) , 骨折畸形愈合3例 (3处) , 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5~7周, 平均6周。手部功能评价标准根据TAM系统评定法, 本组50例患者, 优35例, 良8例, 可5例, 差2例, 优良率为86%。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使用克氏针、钢丝、钢板、外固定架等固定掌指骨骨折, 效果满意。但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 常因骨折块小, 上述方法实施困难。且金属内固定物易出现异物反应, 克氏针固定需要穿过关节, 影响关节功能。如去除骨折块, 必然造成关节的缺损, 难以避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骨块上附着有韧带时将其去除, 会破坏关节的稳定性, 严重影响手部的功能。
PGA可吸收材料有较高的抗张强度, 2周后仍能保持65%~75%的原有抗张强度, 60~90d后经水解完全吸收, 无毒性。采用PGA可吸收线钻孔捆扎可使骨折块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其所维持的时间足以满足掌指骨骨折临床愈合的需要, 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5,6]。FG是由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聚合而成的一种可降解的复合制剂, 具有封闭创面、止血、促进愈合、组织封闭、防止组织粘连、生物黏合等多种功能, 在人体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尤其是骨科各领域[7]。
本组利用PGA可吸收线捆扎掌指骨关节内骨折块, 恢复关节面结构, 达到解剖复位。PGA对机体组织无不良刺激, 不影响术后功能锻炼, 60~90d后完全吸收,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FG在注射部位形成凝胶, 能起到一定的黏合作用, 辅助固定, 同时利用FG良好的止血和抑制局部炎性反应的作用, 减少创面渗血, 促进伤口愈合。术后辅助石膏外固定, 维持关节稳定3周。临床应用中笔者体会到, 在混合喷涂FG前, 一定要用干纱布将骨折断面拭干, 防止体液降低黏合的强度。FG混合后, 一般5~10s即可形成凝胶, 3~5min明显强化, 从而产生止血、封闭及黏合作用。因此, 需维持一定压力固定5min以上,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组有2例2处骨折畸形愈合, 考虑与术后外固定不牢靠, 出现骨折再移位有关。
本结果表明, PGA捆扎加FG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稳定可靠, 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减少患者痛苦, 同时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缺失、关节失稳、关节粘连及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聚醇酸 (PGA) 可吸收缝合线捆扎加纤维蛋白胶 (FG) 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 (69处) 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采用PGA可吸收线捆扎加FG黏合骨折块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获随访患者50例, 其中骨折解剖复位, 一期愈合47例 (64处) ;骨折畸形愈合3例 (3处) 。手部功能按TAM标准评价优良率达86%。结论 应用PGA捆扎加FG黏合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 固定可靠, 骨折愈合好, 可获良好的手部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可吸收缝合线,纤维蛋白胶,掌指骨,骨折, 关节内,捆扎
参考文献
[1] 焦广军, 卢济阳.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掌指骨骨折[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 (6) :64.
[2] 刘庆宇.钢丝捆扎和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149-150.
[3] 邱海胜, 林嘉豪, 吕建敏.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18例[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77-478.
[4] 杨宝利.TINI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掌指骨骨折32例[J].华北国防医药, 2007, 19 (1) :34-35.
[5] 姜世平, 徐谦, 唐敏, 等.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3) :282-283.
[6] 胡长青, 闫厚军, 王磊, 等.可吸收线捆绑固定治疗开放性指骨微小关节内骨折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 24 (1) :22-24.
纤维蛋白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46例十二指肠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6名, 女20名, 年龄20~72 (53.9±1.5) 岁。胰头癌20例, 壶腹癌3例, 十二指肠乳头癌9例, 下段胆管癌14例。患者中实施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8例,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8例。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纤维蛋白胶结合带蒂空肠袢覆盖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 进入腹腔后首先予探查, 以确定肝胆病变, 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术式。将肝门部胆管区暴露出来。将胆囊切除, 切开胆总管对胆道病变进行处理, 后将胆总管或肝总管切断, 近端修正, 远端缝合关闭, 造成大的胆管口, 以备与空肠吻合。切取带蒂空肠袢, 实施胆肠吻合操作, 在十二指肠悬韧带下约20cm处, 将空肠切断。近侧断端缝闭游离肠段, 采用一线双针法关闭带蒂空肠。近侧端缝合关闭后, 距上关闭端10~15cm处与胆管做结肠后端侧吻合, 为第一吻合口, 采取丝线间断外翻单层褥式缝合, 肠系膜切忌带有张力。近、远段空肠采取丝线间断内翻缝合, 内层为全层缝合, 外层为浆肌层缝合, 此为第二吻合口。将十二指肠外侧腹膜切开, 将十二指肠自后方进行解剖分离, 便于吻合。纵形切开十二指肠前侧壁, 切口与空肠口径相仿, 后将肠内容物吸除并与空肠游离段的下端相吻合, 使用丝线全层内翻间断缝合内层, 间断浆肌层缝合外层, 此为第三吻合口。检查无胰液外露的情况下在各吻合口周围喷洒3~6ml纤维蛋白胶。
2 结果
46例患者手术时间5~8 (6.3±0.5) h;住院时间为7~32 (18.2±2.5) d。1例在术后第4d发生右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 给予患者抗凝治疗15d后肿胀消退;2例出现切口内积血症状, 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愈合时间延迟。其余4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6~7d将引流管拔除, 8~9d拆线, 患者中无1例出现胰空肠吻合口漏。
3 讨论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防止胰漏是降低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 临床上多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采用胰空肠吻合或者胰胃吻合重建消化道治疗[2]。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和患者营养因素、黄疸症状及失血量等因素息息相关, 与胰腺实质硬度、胰液分泌量及主胰管口径大小也具有较紧密的联系。临床上胰空肠吻合方法主要包括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两种[3], 对于高危胰漏患者多采用端端吻合方法, 低危胰漏患者多采用段侧吻合。本研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胰腺切除术中被切断的横向或者非垂直走向的小导管也能造成胰漏症状。本研究手术中, 使用纤维蛋白胶封闭剂喷洒在吻合口处, 能有效促进组织创伤愈合。纤维蛋白胶封闭剂主要由主体胶、主体胶溶解液、催化剂及催化剂溶解液4种凝血因子组成, 使用主体胶溶解液将主体胶溶解, 催化剂溶解液将催化剂溶解, 将两组溶液同时喷洒在创面上能立即形成透明凝胶, 起到有效预防胰漏的作用。本研究应用纤维蛋白胶结合带蒂空肠袢覆盖在十二指肠破裂处修补治疗的4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1例出现胰空肠吻合口漏, 住院 (18.2±2.5) d后出院。
综上所述, 在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中应用纤维蛋白胶结合带蒂空肠袢覆盖治疗, 临床疗效较显著, 能有效预防胰漏的发生,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刚, 徐晓刚, 周中华, 等.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塑形Bio-oss修复下颌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21 (19) :28-30.
[2]陈建雄, 霍枫, 程黎阳, 等.粘合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51 (25) :48-50.
纤维蛋白胶 篇6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1.1 原材料
本研究采用湖南宝利沥青公司的SBS改性沥青,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 40—2004) [8]聚合物改性沥青I-D的技术要求。采用石灰石矿粉作填料, 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山东青岛天源达LG-150-96高碳鳞片石墨, 主要性能指标见表2。采用南京纬达的9mm短切PAN基碳纤维, 主要性能指标见表3。
1.2 试验方案
首先固定粉胶比0.8和碳纤维掺量0.2%, 分别制备石墨掺量为0%、10%、20%、30%和40%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然后固定粉胶比0.8和石墨掺量20%, 分别制备碳纤维掺量0%、0.1%、0.2%、0.3%和0.4%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 其中碳纤维为沥青胶浆质量百分比, 石墨为改性沥青体积百分比。
对10种不同掺配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分别进行软化点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延度试验、弯曲蠕变劲度试验以及Brookfield旋转粘度试验, 分析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的影响。
2 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高温性能的影响
2.1 软化点试验
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 20—2011) [9]规定的方法对十种不同掺配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进行软化点试验, 试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软化点一直呈增大趋势, 并且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提高的幅度逐渐增大, 其变化曲线近似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97。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软化点一直呈增大趋势, 并且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提高的幅度逐渐变小, 其变化曲线近似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90。
2.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 20—2011) [9]规定的方法对十种不同掺配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采用70℃时的抗车辙因子G*/sinδ来评价沥青材料抗高温变形能力, 试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其中掺40%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G*/sinδ超出了仪器测量范围, 无法进行测定。
从图3可以看出:掺了0.2%的碳纤维沥青胶浆的G*/sinδ达到了16.9kPa, 在掺入10%的石墨后快速降到了10kPa, 这是因为石墨是一种良好的润滑剂, 层间具有典型的分子相互作用, 作用力极小, 层间易滑动, 因此降低了沥青胶浆的抗剪切变形能力。随着石墨掺量的继续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G*/sinδ一直呈增大趋势, 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达到16.9kPa。这是因为石墨对沥青的吸附作用使沥青胶浆更稠硬, 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抗剪切变形能力。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G*/sinδ一直呈增大趋势, 其变化曲线近似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88。这是因为碳纤维不仅对沥青有吸附作用, 而且具有加筋增强作用, 从而提高了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抗高温变形能力。
3 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低温性能的影响
3.1 延度试验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延度一直呈减小的趋势, 其变化曲线近似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88。说明随着石墨的加入, 沥青胶浆塑性变形能力降低, 并且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下降幅度减慢。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延度一直呈减小的趋势, 其变化曲线也近似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96。说明随着碳纤维的加入, 沥青胶浆的塑性变形能力也会降低, 并且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下降幅度减慢。
3.2 弯曲蠕变劲度试验
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 20—2011) [9]规定的方法对十种不同掺配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进行沥青弯曲蠕变性质试验, 采用-10℃时沥青胶浆弯曲劲度模量和m值评价沥青低温抗裂性能, 试验结果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弯曲劲度模量一直呈增大趋势, 其变化曲线近似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 相关系数达到0.998。说明随着石墨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变得更脆更硬, 低温抗裂性能下降。
从图8可以看出: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弯曲劲度模量呈增大趋势, 但是在碳纤维掺量达到0.2%后,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弯曲劲度模量变化趋于平缓。说明碳纤维掺量小于0.2%时,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低温抗裂性能随碳纤维掺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而在碳纤维掺量大于0.2%以后,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低温抗裂性能变化较小。
从图9可以看出: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m值随石墨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在石墨掺量20%时达到最大值。说明石墨掺量小于20%时,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应力松弛能力随石墨掺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而在石墨掺量大于20%以后,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应力松弛能力逐渐下降。
从图10可以看出: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m值随碳纤维掺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 相关系数达到0.936, 在碳纤维掺量0.2%时达到最大值。说明在碳纤维掺量在0%~0.2%之间时,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应力松弛能力呈增大趋势, 而在碳纤维掺量大于0.2%以后,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应力松弛逐渐下降。
4 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沥青胶浆施工和易性的影响
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 20—2011) [9]中T 0625规定的方法对十种不同掺配的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进行布氏旋转粘度试验, 测量影响前后沥青胶浆试样在温度175℃、转子型号21号以及转子速率为20r/min下的粘度, 试验结果见表4、表5。
注:表中##代表由于扭矩百分比超出了仪器测量范围, 无法进行粘度测量。
从表4可以看出:掺了0.2%的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旋转粘度为0.714Pa·S, 在掺入10%的石墨后急剧增加到了3.61Pa·S, 说明石墨的加入使得沥青胶浆变得更加稠硬, 施工和易性下降。但当石墨掺量继续增加时,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旋转粘度增大幅度减小, 当石墨掺量增加到30%时, 扭矩百分比超出了仪器测量范围, 已无法进行粘度测量。
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 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旋转粘度呈增大趋势, 施工和易性下降。但由于掺量非常小, 使得克服的扭矩增加比较小, 所以布氏黏度增加幅度较小。当碳纤维掺量增加到0.3%时, 扭矩百分比超出了仪器测量范围, 已无法进行粘度测量。
4 结论
a.石墨的加入降低了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抗高温变形能力和低温抗裂性, 并且显著降低了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施工和易性。
b.碳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抗高温变形能力, 但是降低了石墨碳纤维沥青胶浆的低温抗裂性和施工和易性。
参考文献
[1]冯新军, 查旭东, 程景.PAN基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公路, 2011, 3 (2) :27-32.
[2]张鸿, 王立久, 赵善宇, 等.PANI/PP复合导电纤维沥青混凝土导电机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0, 7 (4) :564-569.
[3]曹艳霞, 查旭东.碳纤维导电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3.
[4]高宇星, 王向阳.碳纤维石墨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及电热效应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5]刘丽, 郝培文.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及评价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9 (5) :30-34.
[6]刘丽, 郝培文.沥青胶浆低温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 2005, 8 (8) :139-142.
[7]刘丽, 郝培文.沥青胶浆粘度特性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 4 (2) :109-113.
[8]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 40—2004) [Z].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纤维蛋白胶 篇7
为了增强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尤其是防止路面早期开裂及高温车辙, 纤维材料在沥青混合料中得到大量应用[1]。纤维分散于沥青混合料中, 能够利用吸附作用, 纤维胶浆空间胶结网络作用以及其自身的高强度抗拉作用对界面进行增强。
从目前研究和应用成果, 路用纤维的种类和规格也比较广泛, 为了将纤维的增强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 则应根据工程实际的技术特点来对纤维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纤维的种类、长度、直径、分布情况等都会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2]。
纤维的种类丰富, 当前沥青混合料中掺入的纤维种类一般有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矿物纤维、木质纤维等, 张争奇等人通过室内试验对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 表明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3]。
纤维胶浆在纤维沥青混合料中所占比例虽小, 但其作为多维空间胶结体系的重要部分, 直接影响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各方面性能, 具有重要的胶结作用。
为此, 本文首先对三种纤维的技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其次通过制作纤维胶浆材料, 研究纤维种类对于纤维胶浆粘度的影响。
1 纤维种类
1.1 木质素纤维
木质素纤维原材料为植物, 经过高新技术处理, 重新拉丝成纤维, 在260℃高温以上进行处理, 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4], 木质素纤维放大200倍及2 000倍后的微观形貌如图1所示。
1.2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为新技术防裂增强型材料, 其主要原材料为聚酯 (PET) 生产过程中掺入母体材料, 经过熔融、挤出、高速度喷丝、高倍率拉伸, 再经过表面处理技术, 利用专业剪切设备切断而成[5], 图2为聚酯纤维的微观形貌。
1.3 矿物纤维
矿物纤维主要以玄武岩为原料, 通过特定的程度处理, 在160℃高温下熔融抽丝后获得[6], 其微观形貌如图3所示。
2 纤维技术性能
2.1 性能指标
本研究中采用的木质素纤维产自德国JRS公司, 聚酯纤维产自山东天汇纤维有限公司, 矿物纤维产自北京福瑞安公司, 三种纤维的常规性能指标见表1。
2.2 吸持沥青能力
本研究采用网篮试验来评价纤维吸持沥青的能力, 具体试验步骤为:将10 g纤维与沥青混合经过高温剪切搅拌, 置于烧杯上面的网篮上, 165℃烘箱12 h, 至质量近乎无变化, 测量其析出的沥青质量, 通过计算纤维吸持沥青的质量来得出其吸持倍数, 结果见表2。
2.3 吸湿性能
本研究采用简易保湿箱试验来评价纤维的吸湿性能, 其步骤为:同样称取10 g的纤维, 装入烧杯共同放入保湿箱中 (温度20℃、相对湿度90%) , 测定5 d后纤维的质量变化, 结果如表3所示。
2.4 耐热性能
在沥青混合料拌合过程中, 纤维要经过170℃~180℃高温加热, 改性沥青的温度则更高, 因此要求纤维要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将纤维装于坩埚中于200℃下放置60 min后观察颜色变化及测量纤维的质量损失结果, 如表4所示。
3 不同种类纤维胶浆的粘度试验
本研究中采用粘度计为DV-2型粘度计 (美国Brookfield生产) , 输入电压为220 V, 频率为50 Hz (见图4) , 本试验温度为135℃, 纤维掺量为1.0%, 不同种类纤维胶浆的粘度试验结果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 纤维的掺入提高了沥青胶浆的粘度, 三种纤维中聚酯纤维在相同温度下对于沥青胶浆的粘度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其次为木质素纤维, 矿物纤维对于增粘作用的贡献最小。聚酯纤维的长度和韧性较大, 在搅拌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形状, 导致更容易拌合。相同掺量下, 聚酯纤维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 纤维与沥青形成的接触面积更大。另外聚酯纤维属于聚合物纤维, 与沥青具有更好的粘结性能, 因此聚酯纤维可以更大程度上增强沥青胶浆的粘度。矿物纤维虽然长度较长, 但由于其自身脆性较大, 在与沥青混合料的拌制过程中易出现破碎现象。而且矿物纤维属于无机矿料, 其与纤维的粘度和相容性能均较弱, 从而导致其对沥青胶浆的粘度增强效果最弱。
4 结语
本文对三种路用纤维的技术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相应的三种纤维沥青胶浆进行了粘度试验, 得出如下结论:
1) 三种纤维熔点都达到了200℃以上, 能够满足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加热的基本要求, 三种纤维中木质素纤维加热后质量损失较大, 耐热性差。
2) 吸湿试验表明木质素纤维的吸湿率最高, 达到25%, 因此应注意使用中的防潮处理。
3) 三种纤维中木质素纤维的吸持沥青能力最强, 在SMA和OGFC型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木质素纤维能够起到防止沥青析出的良好效果。
4) 聚酯纤维对于沥青胶浆粘度增强效果最为显著, 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掺入聚酯纤维起到的增强效果也最为明显。
摘要:对三种路用纤维 (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矿物纤维) 的技术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应用粘度计对三种纤维沥青胶浆的粘度进行了测试, 得出了不同种类纤维的技术特点, 以供实际应用参考。
关键词:沥青,纤维,胶浆,粘度,技术性能
参考文献
[1]武贤慧, 张登良.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5, 22 (2) :7-9.
[2]陈华鑫, 李宁利, 胡长顺, 等.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4 (2) :1-6.
[3]张争奇, 胡长顺.纤维加强沥青混凝土几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2001, 21 (1) :29-32.
[4]黄彭.木质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7 (1) :104-107.
[5]廖卫东, 吴少鹏, 张继宁, 等.聚酯纤维对SMA性能影响的研究[J].公路, 2004 (4) :124-126.
【纤维蛋白胶】推荐阅读:
再生蛋白纤维08-21
纤维连接蛋白09-24
纤维胶原蛋白11-28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05-12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11-18
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和反应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08-25
白蛋白/球蛋白09-04
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09-22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11-23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