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途径

2025-01-08

传授途径(精选10篇)

传授途径 篇1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忽视英语文化教育已导致初中生英语运用中的大量语言错误。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 真正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 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传授途径和方法

近几年来在各种中考题中,阅读训练的选材、题材、载体逐渐多样化,它们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许多考题涉及文化习俗及社会背景知识。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知识的贫乏正是他们的失分之地。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生活习惯等的了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运用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方法

(1)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当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例如:7A Unit 3“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教师可以预先介绍一下Halloween:美国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又称鬼节。然后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Halloween的资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学生看有关万圣节的视频,然后再学这篇文章,学生就比较容易。课堂上可以先提问:“When is Halloween?How to make pumpkin lanterns?What game do children play?Why do they always dress up?What do they eat?”然后请学生通读全文,再回答上面的问题,必要时老师适当作些指导,甚至还可以讲解更多有关方面的背景资料。然后做些有关课文的判断题、改错题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知识掌握得牢固。总之,我们讲到国外的一些节日及庆典时,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别。

(2)随机讲授。我们可以按现有的教材,涉及什么文化背景知识就讲什么,重点要讲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如讲“floor”时,应该讲清它除了当“地板”讲外,还可以当“楼层”讲,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但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二楼叫做“first floor”,三楼为“seco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12之后就是14。

(3)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应同母语的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教育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例如翻译:“母亲牵着她女儿的手。”学生A:“The mother took her daughter’s hand.”学生B:“The mother took her daughter by the hand.”老师:“这两种翻译,哪种是对的,为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接触人体部位,应该用整体作宾语,而部位则用介词引出,所以学生B正确,然后给出更多类似的翻译。

2.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途径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创造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展示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还可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学生会发现: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举行葬礼时,人们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

(2)创设语言文化氛围,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加深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可经常采取表演对话、竞赛、唱歌、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例如:教学《初中牛津英语》中每课的comic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可笑的场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文化差异就会牢牢记在学生心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来创设语言氛围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实物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3)多接触英文材料,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多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文化。实践证明,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相当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英文材料,如《上海学生英文报》、《21世纪英语报(初中版)》、《英语画刊》和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英语教学节目等,还可利用校英语广播和校板报英语栏介绍习俗典故,猜字、猜谜游戏,热点词汇等为学生创设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间受到感染与熏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开设讲座,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来文化的兴趣。

(4)提供学生实践的舞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因此除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操练、实践,多提供他们开口表达的机会。如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活动,如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role play等形式,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语言加以模拟,这样的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活化语言素材。如8A Unit 3“A Day Out”中学生A扮演Eddie,学生B扮演Hobo表演一段仿真的情景对话。再如:7B Unit3“A Lucky Escape”由学生A扮演Justin,学生B扮演Paul,学生C扮演a policeman,学生D、E、F扮演the men in police uniform,仿照课本表演舞台剧“A Lucky Escape”。通过小品、课本剧等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们就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较自由的交际。

中西文化形态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及其在各自语言上的反映,决定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48-50.

[2]柯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77-179.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40-46.

[4]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7) :12-16.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传授途径 篇2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

《记忆传授人》 篇3

秩序主宰一切,建立完美乌托邦

地球经历过一场大灾难之后,人类在废墟之上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世界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社区,在每一个社区里,秩序主宰着一切。有关重建之前的所有记忆都被抹去了,只有一位记忆传授人(The Giver)继承了这些记忆,即这个世界的秘密历史,以便能为社区发展贡献智慧。这是一个灰色的世界,没有任何其他色彩。

所有人从幼年开始就不断学习并绝对服从于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些规则由社区的元老Chief Elder制定,并由社区委员会的众元老监督执行。Chief Elder用规则把这个世界管理得井井有条,打造出一个乌托邦。这里没有贫困和暴力,也没有不公和痛苦,没有任何能引起烦恼的事物,人们都彬彬有礼,和睦友爱。社区统一为人们分配食物、衣物和工作,甚至分配人员组成家庭。显然,这里的家庭更像是互助小组,所以被称为“居所”。每个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社区教育,言谈举止规范统一,不能说谎,甚至连思维思想也无甚差异。社区每年会举行一次典礼,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做出相应的安排:那些为社区贡献一生的年老者将光荣退休,之后便会被送到“Elsewhere”——一个据称是养老或者改造的地方,但谁也不知道究竟在哪里;那些由育儿中心抚育出来的合格婴儿被分配给指定的居所抚养;九岁的孩子将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这样他们就可以将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社区,以发展独立性和责任感;年满18岁的孩子会按品质和特长被统一分配工作,并且工作终生不变。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成不变的,这里的天气也没有四季之分,每天都是无风无雨的晴朗日子。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人们不再拥有个性和差异,整个社区被极度地统一化。正如故事的主人公Jonas所言:“We lived in a world where differences weren't allowed. There was no 'popular', no fame, no losers and no winners. Our Elders had eliminated all of that so there'd be no conflict between us. Fear, pain, envy, hate, they weren't words so much as sounds. Their echoes were gone, to the other side of history. ”

接受记忆传承,感知美好世界

Jonas是一位即将毕业被分配工作的少年。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里,Jonas经常隐隐约约地看到几抹不同的色彩,但他不知道那是“色彩”。他只知道自己看到的事物跟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但却从来没有说出来过,原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I didn't want to be different. Who would?”

这一天,Jonas与两位最要好的朋友Asher和Fiona如约来到育儿中心做义工。他们为新生婴儿称体重时发现一个名叫Gabriel的婴儿体重不达标,得知他很可能不能被分配到居所中抚养,而会被送到Elsewhere。看着温柔的Fiona稍作安抚便让哭闹的Gabriel安静了下来,Jonas很是羡慕,但心中的焦虑也变得愈发强烈:似乎自己身边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和自己擅长的工作,而他却始终没有找到。

在第二天年度典礼的工作分配环节,Asher被分配为无人机驾驶员,Fiona则将成为育儿中心的养育员,唯有Jonas迟迟没被分配工作。等到最后,Jonas的分配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被挑选担任新一任记忆传承人(Receiver of Memory)。这是社区中最万众瞩目也最具荣耀的工作,整个社区已有十多年没有人被选中。Jonas将从记忆传授人那里秘密接受严苛的训练以获得社会秩序重建之前的所有记忆。正如Chief Elder所言,他集智慧、正直、勇气和“看透”能力于一身,肩负着所有人的信任。

在第一天的训练中,The Giver让Jonas获得了一些来自久远从前的美好记忆。Jonas看到了一个大雪纷飞的世界,看到了一个雪橇,他乘着雪橇从高处滑下,一路开心至极,到达低处,他看到了在木屋中温馨团聚的一家人。训练结束,Jonas兴奋地同The Giver谈论着那些令他惊奇不已的记忆。

Jonas: Did my parents have them? Did you?

The Giver: No, no. It's a very distant memory. Simply stated, there is no snow because of climate control.

Jonas: But why don't people know about them? I mean, what's so dangerous about the memory of a sled?

The Giver: What's so dangerous? For a sled, you need snow. Snow is cold. Cold destroys crops, which meant farmers couldn't farm. Unpredictable weather, hills, mountains made it difficult to transport food. Then we had hunger, starvation, famine.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Everything is a balance. With good, there is always bad.

nlc202309051103

晚上Jonas回到居所,得知在育儿中心不停哭闹的Gabriel被送到了这里临时寄养,在哄逗Gabriel时,Jonas看到Gabriel的手腕上居然有一个跟自己和The Giver一模一样的胎记,感觉到了一种奇妙的联系,觉得Gabriel以后会跟自己一样被挑选成为记忆传承人。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Jonas获得了更多的记忆,感受到了什么是疼痛,并看到了更多的色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没有记忆的完美社区消除了色彩,消除了肤色、种族、宗教,消除了人与人的差别,从而消除了那些诸如嫉妒和愤怒这样的不良情绪,创造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完美乌托邦。但Jonas仍然觉得那个有记忆的多样化世界其实也很美,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完美社区的些许不完美。

有一次去拜访The Giver时,Jonas意外发现了一张社区的地图,上面一个叫做“记忆边界”(Boundary of Memory)的标记吸引了他的注意。两人猜想,如果记忆传授人越过“记忆边界”,那些被封锁的记忆就有可能被释放,人们将会重新获得被消除已久的记忆。Jonas对此感到莫名的兴奋,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隐隐升腾。

Jonas跟随The Giver日日受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记忆,看到和听到很多自己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事物和感觉,比如音乐、舞蹈。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因此而充满活力,他越发觉得过去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过去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如果说刚开始时由于习惯了社区规则的压抑,他还对那个多彩多样的世界心存疑虑。那么现在,他已经完全喜欢上了这个重新发现的世界。The Giver告诉Jonas:“Memories are not just about the past. They determine our future. You can change things. You can make things better.” Jonas体验的记忆越多,就越想体验更多。与此同时,他心中的疑虑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记忆如此美好,如此动人,为什么社区要消除人们的这些记忆呢?

The Giver不顾Chief Elder的警告,决定加快训练进程。就在Jonas沉浸在那些美好记忆中时,The Giver给了他一些残酷的记忆——人类枪杀大象。夜里,他辗转反侧,思考着那些难以承受的残酷和痛苦。然而就在那晚,他做梦了,梦到了自己和Fiona的婚礼。次日,他向The Giver询问自己的疑惑。

Jonas: The emotion was so strong. And at the wedding, everyone was all together, laughing and dancing. The old with the young, the bride and the groom, there was something there. But different to what we have.

The Giver: Yes. We don't have that any more.

Jonas: What do you mean by "that"?

The Giver: Well, I'm talking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someone else. And the mind can't explain it and you ... you can't make it go away.

Jonas: What is it?

The Giver: Love. It's called love.

正如The Giver所说,Jonas在梦中体会的那种深刻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Jonas如梦初醒,随着获得的记忆越来越多,他的情感世界也越来越丰盈,他也仿佛感受到了自己心中对Fiona那不同于普通朋友的情谊。

就在Jonas为自己能感受到爱而欣喜不已时,一个意外发生了。这天,Jonas去The Giver的居所,发现The Giver倒在地上,口中大喊不止。Jonas上前想把The Giver扶起来,却意外进入了The Giver的梦境。他看到了人类最可怕的一面——战争。人类举枪相互射杀的画面牢牢地将他攫住,那种恐惧感立即将他包围、湮灭,让他失魂落魄。醒来后的The Giver试图安慰Jonas,但他却像疯了一样逃走了。Jonas开始动摇了,对那些被消除的久远记忆开始感到恐惧,对这个乌托邦社区又重新感到留恋。他惊慌失措地自言自语着:“I didn't ever want to go back. I didn't want the wisdom, didn't want the pain. I wanted my childhood again, scraped knees and ball games. Back then, we'd played war. But war was real. The Elders understood that. They'd erased it from our world. Maybe they were right.”

坚定自我信念,勇闯记忆边界

就在Jonas接受了Fiona关于不要违反规则的劝告而重新回去接受训练时,The Giver告诉了他一个更大的秘密。其实所谓的被“送去Elsewhere”,即“被释放”,并不是送去养老或改造,而是安乐死。Chief Elder为了保持社区人口平衡,将那些虚弱的老人、体重不合格的婴儿还有违反规则的人全部以“送去Elsewhere”的名义执行安乐死。而“死亡”这个概念在乌托邦里是不存在的,因为关于“死亡”的记忆早已被消除,所以那些执行安乐死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是在进行正常的医务工作,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面对这种残酷的自相残杀,Jonas震惊不已,愤怒至极。

nlc202309051103

Jonas魂不守舍地回到家,得知Gabriel因没有通过体重测试而被送回育儿中心等待“被释放”。在Gabriel寄养在Jonas的“居所”这段时间里,Jonas已经将Gabriel视为家人,对他已经有了浓厚的亲情。而对“家人”和“死亡”毫无概念的父母看上去那样“冷血”,Jonas对这个乌托邦彻底失望了。他不顾宵禁的规定,打倒阻拦他的Asher,奔向The Giver的住处,告诉The Giver他要反抗,他要带Gabriel离开这里,并且决定为人们找回记忆。这正是The Giver期待已久的结果。他给了Jonas前往记忆边界的地图,只要Jonas穿越那里,整个社区的人们将会重新拥有被消除的记忆,而他则负责留下来帮助恢复记忆的人们。

此时,Chief Elder已得知Jonas的举动,发出警报,派人四处搜寻Jonas。Jonas在Fiona的帮助下带Gabriel逃出了育儿中心。一路上,Jonas躲过警卫的追击,驾驶摩托车冲出了社区。然而Chief Elder并没就此罢手,她选中了最了解Jonas的无人机驾驶员Asher去追杀Jonas。Asher虽有不愿,却不得不执行命令,但在关键时刻,Asher还是故意放走了Jonas。躲过一劫后,Jonas抱着Gabriel向着记忆边界继续前进。路途如此艰辛,茫茫戈壁,遥遥沙漠……Jonas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探索前行。

而在社区,Chief Elder控制了The Giver,逮捕了Fiona并要对她执行安乐死。在Fiona “被释放”的仪式上,The Giver与Chief Elder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The Giver: Do you know what that's like? To love someone? I do. I've cried, felt true sorrow. I've sung, danced. I've felt real joy.

Chief Elder: Then you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You have seen children starve. You've seen people stand on each other's necks just for the view. You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when men blow each other up. Over a simple line in the sand ... And yet ... and yet ... you and Jonas want to open that door again, bring all that back.

The Giver: Yes. I do, I do. But ... if you could only see the possibility of love.

Chief Elder: Why?

The Giver: Of love. With love comes faith, with it comes hope.

Chief Elder: Love is just passion that can turn. It turns into contempt and murder.

The Giver: We can do better. We could choose better.

就在Fiona即将被执行安乐死时,Jonas经历千难万险终于跨越了记忆边界。瞬间,社区的世界恢复了色彩,人们恢复了记忆。社区的封锁和秩序顷刻间瓦解,人们的记忆重获自由。而Jonas看到了他第一次接受记忆训练时大雪纷飞中的那所木屋,看到了温馨相聚的一家人,他抱紧Gabriel,步履坚定地走了过去……

曾经极端统一化的社区犹如一个沉重的乌托邦之梦,没有选择的权力,很少有人犯错,人们沉醉于其中,无知地享受着虚假的安稳生活。没有世间的痛苦,也没有真正的欢乐;但这也剥夺了人们自我修正和成长的机会。而喜怒哀乐都是生命赋予我们人生的印记,我们唯有从看似安逸完美的乌托邦之梦中醒来,珍惜生命中的温暖与欢乐,并拼尽全力去对抗那些苦难与悲伤,方能在回望一生时,发现我们的一生无比充盈而不留遗憾!

传授途径 篇4

脉诊今已成为病人衡量医生中医水平之尺, 但脉诊学习自古让人望而却步。岐轩脉法一改“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现状, 无论有无基础, 经系统学习均可快速绘出脉图, 脉之形状跃然纸上, 清晰分析成因, 是真正开启中医之门的金钥匙。为临床靶向用药、螺旋太极针法、刃针治疗疼痛提供靶点依据。时间:27期7月15日报到, 16-19日授课;28期8月16日报到, 17-20日授课。

2. 全国第71、72期刃针治疗颈臂腰腿痛临床进修班:

用岐轩脉法探查人体病灶和气机运行, 独家传授专利刃针治疗疼痛技术, 采用本院独创:六大板块, 直观清晰, 快速掌握, 独立临床应用。现场临床手把手传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刃针治疗点和入路、以及“平刺刃针”“钩刃针”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时间:71期7月19日报到, 20-31日授课;72期9月13日报到, 14-25日授课。

3. 全国第15、16期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免费推广班:

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症是加拿大颜质灿教授发明的一种肌肉刺激疗法, 由我国知名疼痛专家金弦浩引入国内。套管针根据神经分布的不同节段治疗疼痛, 起效迅速, 操作安全, 疗效可靠。套管针特点:简便、安全、速效、无痛, 医生易于掌握, 病人乐于接受。限额30名。时间:8、10月20日报到, 21-25日授课。

4. 全国第6、8期刃针减肥、美容专修班:

利用特制专利刃针针具减肥、美容, 建立机体良性循环, 达到真正健康减肥美容的目的, 无需强制节食, 想减哪儿减哪儿!刃针辨证除皱纹 (抬头纹、鱼尾纹、川字纹等) 、祛青春痘、黄褐斑、疤痕、雀斑、眼袋、黑眼圈、丰胸、治斑秃等。时间:8、10月25日报到, 26-30日授课。 (办学许可证:教民151011570000321)

请自带工作衣帽, 来电即赠送《刃针教学与临床》光盘等详细资料。成绩优秀者可推荐加入中华刃针学会。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西环路56号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邮编:102200

从“传授”到“对话” 篇5

【关键词】主体性 差异性 平等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6-02

现代社会中,“对话”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其走入教育生活之中,则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开展。那么,何谓“对话教学”?我国学者郑金洲作了如下定义: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可以看出,平等、民主、理解、宽容等品质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鲜明的特点。

一、理论渊源

最早提出对话教育理论的,是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将传统的教育称为“银行储蓄式教育”,教师是储蓄者,学生则是储蓄所;这种教育又是驯化的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为满足统治者需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弗莱雷由此提出了“批判教育学”和“被压迫者教育学”,将“解放”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反对教育的一切权力形式,主张唤起学生的“批判意识”。弗莱雷的对话教学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其《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在他看来,对话与交流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需要有平等、信任、谦虚以及批判性反思,才能使得人们之间产生真正的有意义的对话。

马丁·布贝尔是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也是少数几个发表过教育论著的存在主义者之一,其对话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我与你》和《人与人》两部著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布贝尔关注的主题,进而,他详细论述了师生关系的本质,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是“我—它”的主客体关系,学生被当作“物”来看待,是随时可以被另外一群人所替代的不具情感、价值与个性的承受知识的容器,在一个教师那里受教完毕,他们转而来到另一个教师的课堂里,彼此之间没有情感交流,没有关怀、尊重和理解。在布贝尔憧憬的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储备和种类方面存在这差异,但他们在人格上仍然是平等的,这种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米哈依尔·巴赫金是苏联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对话理论体现在他对文艺作品的评论中。巴赫金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但由于其关心的焦点是人的价值,因而与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不谋而合的。平等性、积极的差异性和思想性都是巴赫金对对话教学的有益启示。

二、对话教学的哲学基础

1.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又被称为生存主义,起始于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流行。从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20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教育哲学思想都忽视了人的存在问题,而存在主义的代表任务萨特则鲜明地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响亮口号,认为传统哲学对与普遍的、抽象的本质的追求,导致了忽视人的主观性,将人等同于物。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是存在主义的重要论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存在主义者之间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是主客体的关系,另一类则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产生同情和爱。后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布贝尔和马塞尔。

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主义以培养学生真诚、选择和决定的气质以及责任感为目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主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完成教和学的目标,因而存在主义者对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推崇备至。教师在课堂中要极力避免个人专制、话语霸权和知识垄断,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差异性,教师只是把知识“提供”给而非“传授”给学生,至于接受与否,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2.现象学

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就有人提出了存在主义的现象学方法,而到了60年代中期,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被用于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著作,现象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学说。现象学的最早创始人是德国犹太哲学家胡塞尔,“主体间性”是其核心概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我、你、他或者我们、你们、他们不仅相对于自然物质世界都是主体,而且无论作为认识者还是认识对象都是主体,你和他虽然是对象,但也是主体。(郝文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开展持续的交往。“交互主体关系”的提出是对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也根本不同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提法,后者常常掩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过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在西方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迅速传入我国,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确定的、客观的,而是带有文化性、境遇性和个体性,并且是价值负载的;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已有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种建构中,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组织与呈现形式都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而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三、从传授到对话: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学过程从设计、组织、实施再到效果的评价都是由教师一手“策划”的,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并做笔记,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录并记忆教师的笔记然后在考试时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地揭示出:“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教师被看作是学生认识的改造者,学生则是被改造的对象,既然是“被改造”,那么学生就无主体性可言,更无作为个体的差异性、主观性,其个体独有的观点、意见是不被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的,并且这些恰恰是被改造的对象,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必须符合教材的规定、符合作为“权威”的教师的理解。

而对话式教学,首先要求的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在教师观上,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放下所谓的“威严”、架子,真正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和想法,与学生做朋友,在平等友好相处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由于对话本身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打破传统“静听”式的课堂,每节课实施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事先计划好的、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而是随时跟随着学生的问题和思维的流动而由师生共同生成,其结果是开放的、多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文化的差异性、个体性和主观性都在师生以及生生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并得到应有尊重。有交流就有观点的融合与碰撞,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就成为师生共同面临的课题,而“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话教学内在地要求合作学习。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都既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师生之间的合作正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的不足,从而建构起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基于上述对话教学的种种特征,我国有论者提出以“教学是游戏”来隐喻对话教学,笔者认为颇为贴切。

对话教学,与其说它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或者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和观念。对话教学的提出不在于完全否定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价值以至于将其彻底取代,而更重要的是在发挥现有教学方式最大价值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之间“我与你”的良好师生关系,尊重作为大写的”人“的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56-60.

因势利导, 传授知识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整合,兴趣培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教学才会呈现生机, 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学生才能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每一名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放下心中的包袱, 创造性的去工作。而如何发挥美术教学的长处, 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能力, 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以课程整合,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的残疾和行为能力的限制, 对事物的认识很浅薄, 整体的认识能力差, 严重阻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想象力的提高, 为了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 大胆地进行美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课业类型的组合、科目的设计、单元问题的构思, 使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教学模块,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美工《美丽的海底世界》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而深入的认识, 大胆地进行了美术课、活动课与信息课三学科之间的学科整合。充分利用每门学科的优势来探索海底世界的奥妙。学科之间取长补短, 知识点互相渗透, 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链条式的学习过程逐步呈现出来, 知识点在每门学科中都得到体现, 单一的美术教学, 显现了多元化的学科教学。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完整、深刻。

二、教师要善导、善演, 精心设计课堂趣味点

智力障碍学生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 对外界的感觉比较差。教师教, 学生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沉闷, 无生机, 严重的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禁锢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 走下讲台, 与学生拉近距离, 建立起与学生平等的关系, 善导善演, 在充满乐趣中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多方面、多角度的接触各门学科知识, 使它合理地融入到教学中, 逐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赋予课堂情趣。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 才能真正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教师要想调动他们的情绪, 就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趣味点。笔者在讲授美工《过春节》一课中, 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课堂趣味点的设计。在导入阶段笔者首先学着马戏团小丑的样子做了个放鞭炮的姿势, 学生看后哈哈大笑, 从而非常自然的导入新课中, 形成了第一个趣味点。在板演中笔者利用交互白板的绘图功能给学生画了一个样子怪怪的, 带面具、踩高跷的人, 学生看后又哈哈大笑, 形成了第二个趣味点。在作业讲评之前, 笔者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与春节有关的笑话, 又形成了第三个趣味点。在笑声的伴随下, 勾起了学生对春节场景的回忆, 他们的创造热情很高, 创作的作品也耐人寻味, 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

三、教师要在交谈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能力差, 如何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是每一位特教教师需要研究的共同课题。图画是最能“打开话匣子”, 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在美术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 尽力多的与学生交谈, 从师生的交谈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笔者在讲授美工《鸡》一课中, 模仿公鸡打鸣的样子做了一个动作, 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动作, 学生回答“打鸣”。笔者又模仿鸡睡觉、鸡啄食、争斗的动作, 接着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动作, 学生争相回答, 回答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说鸡在捉虫子的、有说鸡在睡觉的, 有说鸡在跳舞的、有说鸡在做早操的。简简单单的几句交谈, 学生们联想到了许多。在绘画阶段, 学生画的画, 丰富多彩, 情节也非常生动。经过这样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就已经具有了创新意识, 他们不再比着葫芦画瓢了, 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了训练, 他们也可以无所顾及的与人交谈了。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智力障碍学生定势思维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在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常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发散性思维也称为变向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笔者做了许多尝试。例如利用最基本的三角形、圆形、四边形, 让学生拼合各种图形, 比一比谁拼的图形多, 谁拼的图形美, 谁拼的图形有意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一个“变”字, 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在临摹中也不再一味的摹仿了, 具有创新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民间玩具一课时,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临摹几个布老虎, 有些学生已不自觉的形成一种习惯, 把几种相关的玩具结合在一幅画面中, 形成具有主题内容的画。学生的这种创作意识, 其意义远远大于临摹的作用, 学生这种习惯的形成, 最主要的就是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结果。

五、从兴趣引入,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能够创造性的工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美术课外活动, 利用多媒体辅助于教学, 来解决学生的困惑,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于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美术课外活动时, 我把电脑绘画引入课中, 教给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绘画的方法, 学习利用电脑进行交流的技巧, 使他们在兴趣极高的情绪下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 我还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我了解到他们对于某门学科、某个问题、某件事情产生困惑时, 可以利用美术课外活动时间解决他们这些困惑。如, 当学生在学习数学课时, 对梯形的特征产生了“不解”。我就让学生从美术课的角度来分析梯形的特征, 然后把能突出梯形特征的因素制成了学生喜爱的动画, 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 学生的这个“不解”就很容易的解决了。教师为学生就创设了“无障碍”的学习环境。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灌”出来的, 而是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悟”出来的。只有搭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平台, 建造一个学生能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他们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人文关怀 篇7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对自己的心灵予以滋养,从而使自己的道德更加规范,成为一名对社会真正有用的青年。

笔者前段时间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学习了《丹柯》一文,文章塑造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与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而且展现了他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都始终保持人的尊严。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但在当代的学生群体中,却对这样的英雄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甚至直接批判和否定了丹柯的精神。

生阅读找出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思维的因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发和训练。七年级教材就完全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如《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由“蚊子—狮子—蜘蛛”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出“强大的和弱小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引出“学与思”的话题,《为学》一课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可引出“难与易”的话题。

其次,课堂上结合争辩,点拨诱引。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有辩论意义的问题展开辩论,以探求正确答案。如对什么是“愚公精神”的讨论,中间就多次出现不同意见的交锋,大家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又如一名教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值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这位教师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彰显了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增色良多。在辩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和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课后走进生活,思维发散。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语文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就是说,真正的语文课不是知识课,而是技能课。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定然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众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思维方式中,辩证思维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辩证思维更是作用显著。因此,教者要有意在作文辅导中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辩证思维的注意问题。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必须充分注意语文科的性质、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

二、情境描述

在上《丹柯》一文时,我在最后的课堂教学中,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进行解读,并对丹柯的英雄形象进行感悟。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对丹柯这个英雄人物有何评价呢?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行动?

生1: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有问题,他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我觉得他的精神可佳,但方法似乎不是很好。

师:你的思考很深入,而且对丹柯的理解很全面。别的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丹柯完全没必要为了这些不理解他的族人付出这么多。既然丹柯之前已经提出帮助族人,但族人对他的行动表示怀疑,这样就已经说明错不在丹柯了,所以他对族人已

生辩证思维能力不同于政治课上讲授辩证法。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从教学中提出问题,而不能脱离教学,另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确实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思而不解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又确实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问题提得恰当,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训练的关键一环。同时,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持鼓励、欣赏、爱护的态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谅解孩子们的无知”。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点拨和引导要有耐心,要充有爱心,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不能急功近利地越俎代庖,更不能不耐烦地中止学生的陈述。要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征。

总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个大课题。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更有效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给予它足够的重视,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能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唐建新.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2]赵宪宇.春华秋实人淡似菊———我语文教学研究的三段轨迹[J].语文教学通讯,2003,(36):6-8.

[3]谢仁亮.语文教学的辩证思维[J].广西教育,2007,

[4]张晓红.语文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理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王爱娟.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带进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2006,(3).

[6]房海霞.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N].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31.

[7]冯惠文.语文教学的几个有效策略[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03).

让争鸣之光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顾爱全

(盐城市学富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摘要:新标准的实施,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争议引入语文课堂

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文的疑点,只有通过争议才能使之透彻理解,加深印象。要构建和谐课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争议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们敢于争议的精神。

学生的模仿性较强,相对地说,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同时由于传统教育的灌输意识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们不习惯于去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教师需要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胆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师生间、同学间的和谐关系,广开言路,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让

经仁至义尽,族人不理解,那就让他们不理解好了!

生3:我也觉得丹柯为集体做得太多了,甚至为了愚蠢的族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想这完全不值得。

师:这两位同学似乎并不认同丹柯的这种英雄行为,并认为自己的生命应该高于一切,那换个角度,如果你是族人,你又会怎样对待丹柯这样的领袖呢?

生4:对于丹柯这样的领袖,我还是会听从他的建议的,但我也不会一直无条件地支持他、拥护他。他需要做出令人信服的行动,才能使我们坚决地支持他!

生5: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我并不认为丹柯就一定能带领族人走出困境,文章结尾以成功而告终,但万一失败了呢?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完全听从丹柯的指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需要单独地行动,只要自己能生存下去!

生6:丹柯的悲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不懂得发动群众,让别人理解你、支持你,那么很可能只会落得个孤军奋战的悲剧。

师:同学们对丹柯的形象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不管对与错,我们都无法定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这样,伟大的小说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小说主题的解读和感悟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希望大家多读好的小说,让作品深刻的主题不断提升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反思与讨论

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们对于丹柯形象的看法感到非常惊讶与心痛。记得我们读高中时,对像丹柯这样的英雄人物总是万分钦佩,我们曾深深地被董存瑞等革命烈士的坚强与无畏所打动,被李素丽、徐虎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可歌事迹而折服。对这些人物,我们之所以会为之动容,就是因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一种为了国家、人民而奉献自己一切的决心!但在这次课堂讨论中,我却看到了所谓新时代的学生在奉献精神上的欠缺,而自私自利的想法却时刻占据着他们的思想。

我们的社会要想进步,离不开为集体、为人民的奉献精

学生挣脱缚在身上的“镣铐”,自由发表自己的主见,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要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敢于质疑权威的典故教育学生不盲从他人,不唯从文本。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不讳学生对自己的责难,不惧学生对教材的发难。遇到这样的“刺头”,教师要冲破师道之藩篱,不愠怒、不斥责、不厌恶、不歧视,要包容、要善待、要褒扬、要扶植。因为这样的学生,他们的观点虽不一定是什么真知灼见,但在争议过程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定会使真理逐渐凸显,何乐不为?再者,教师在课堂中提倡敢于争议,是一种科学态度、一种优秀品质的理念,使学生能大胆争鸣,不顾忌、不患失、不自卑,从而使争议成为新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争议结论的习惯,因为“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才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一、创设特定情境,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

因为课堂争议不是咬文嚼字,不是标新立异,钻牛角,挑

神,广义讲,我们需要人文精神,需要全社会的人民都能自觉地为国家、为人民而付出自己的一切的精神。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所以对新时代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始在课堂教学上更多地渗透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充足的人文关怀。于是,我给他们讲韩国的孝道,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们读老人院墙壁上的文章《孩子,我只想你牵牵我的手》,甚至给他们讲“二十四孝”……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他们的随笔中随处可以看到“感恩是一种幸福”、“给予父母快乐是一种幸福”等一些感人的东西。学生有一颗驿动的心,我让他们大量阅读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生命在那一刻灿烂无比》,说的是丈夫在出车祸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生死伴侣》,让学生感受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动物情感故事;《臭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身为人母,为儿子的离去而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情感……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真情永驻。

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而实现一切崇高目标的前提是拥有一颗爱心,有爱才有一切。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每一个关心和爱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

在充满关心和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我在语文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那些闪烁着人性光环的撼人心扉的故事,那些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唤醒了学生懵懂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传授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传授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是思维的起点,是儿童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数形结合一般要画图,在小学阶段通常采用直观图、点子图、线段图、矩形图等。行程问题,比倍、比差问题,分数应用题等通常一画线段图,就能弄清题意,明白算理,从而列式解答出来。不少应用题通过画图,可以拓宽解题思路,使得一题多解。例如:甲数比乙数多34。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乍看题目,甲乙两数没有具体的数量,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借助于线段图,乙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甲比乙多这样的3份,一共是这样的7份,把甲乙变成具体的份数,即7和4之间的关系,就好理解了。在课堂中,我将图形、表格、实物,以及文字联系在一起,用学生基于图形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充满挑战与趣味。

二、传授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化归”数学思想不能仅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能运用,在课外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能形成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内角和”之后,教师可以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任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可以怎样进行推导或计算?注意思考和分析内角和的度数和边数之间的关系。这样既给学生的后续学习留下问题,又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感受“化归”数学思想的作用。这样不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且为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继续体会“化归”数学思想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机会。教师要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归”数学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用。

三、传授变换的思想方法

变换思想是将一种思维形式转变成另一种思维形式的数学思想。它具有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以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思考题通过运算中的恒等变换,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渗透了变换思想,可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隐含于数学知识中的转化思想充分揭示出来,利用各种手段加以渗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散思维,学会新知。

四、传授类比的思想方法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得出一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这种思想在解题时运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教“5的乘法口诀”,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并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口诀。这样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比较的价值,而且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深入思考。

五、传授符号的思想方法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是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用较为抽象的符号表述数学研究对象和各种关系。在传授符号思想的教学中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产生的需要,体会到使用符号能清楚、简便地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使学生认识符号、会用符号,体会到符号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因为学生在使用自己的符号时,最能体会符号的价值,最能感受符号对自己思维的帮助,也最能积累使用符号的经验。

如在教授乘法交换律时,我让学生观察以下式子:1×2=2×1;8×12=12×8;5×25=25×5;400×3=3×400……然后问学生,这样的算式可以写多少个?最后让学生用一个字母式来表示这些所有式子,得到a×b=b×a,学生理解了a×b=b×a这一字母式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在一般化层次上理解了乘法交换律。

六、传授“反思”数学思想方法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学生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自主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成绩较高的学生反思思想要好于成绩较低的。为了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大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将题目逐步引申、变式、推广,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去理解数学思想处处可见、节节可见,实现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大整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合理运用电子白板技术,

优化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江苏常州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课相对比较抽象,教师备课相对比较麻烦,学生也比较难接受,使用电子白板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直接在白板上进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操作,充分实现教师教学技能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具有改善教学、优化师生互动的多种潜能。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把需要的内容随意地调出来,简单地拖拉,可以使教学按照预设进行,同时在生成的同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前面的板书、材料再次使用,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就迎刃而解。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初露锋芒。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是工具,是为提高“教”与“学”效果服务,其中“学”是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相结合要寻找适合点,我经过课堂实践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有以下优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存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给我们提供了这些功能常用的资源库,我们可以把一些诸如多边形之类的图片直接从背景库里拖出,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一个标准的图形。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图形的直观性,教师更容易地出示多种标准的图形,摆脱以往在黑板作图速度慢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如何用圆规画圆,教师只需利用白板工具箱中的作图圆规就能轻松、直观地把画圆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作图工具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画圆在先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的作图方法,从而在自己的本上作图。另外,我在以往的PPT辅助教学中发现,如果要呈现图片文字,就要手不离鼠标,教师一边要看电脑屏幕,一边要看投影大屏幕,而且呈现的东西是死的,课件呈现什么位置,就是什么位置。而电子白板则可灵活使用,上下左右可以拖动,不要的内容直接拖入回收站就可以了,使图形的教学更加直观和便利。

二、让学生对图形认识由抽象到形象

由于学生思维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尤其是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性的问题很难充分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语言表达的手段,但往往达不到教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即使有图片辅助,教师在讲授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对于这种课堂也悄然失去兴趣,学生积极性也比较低。电子白板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抽象性的问题变得形象。教师可以利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过程性、反复性、系统性和显性化的传授原则,在教学预设、新知探究和小结复习等途径予以适时地挖掘、提炼和应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地均衡发展,延伸他们的数学学习。未来社

用无源感应笔来替代鼠标在白板上进行随意的拖动、删除、添加。教师可以不必过多地依赖语言去陈述一些过程性的问题,只要动一下手中的无源感应笔就可以把过程生动形象、清晰地示范出来。例如:在解决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难点时,我通过交互白板的绘图工具先设计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然后分别动态演示:小的角两条边延长;大的角两条边缩短,让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是否变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让学生经历演示的过程,逐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

三、让图形在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中,教师往往只是从问与答或游戏这几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些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一定互动效果,但实质很难使学生真正地与教师交流并参加到教学中来。白板借助其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模屏,可使得学生无须严格的专业训练就直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具体操作,这样就为小学数学课中的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外以往我们在使用图片时只能展示出来而不能对图片进行操作,而电子白板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由于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当然白板不仅仅是属于教师的,同时也是属于学生的。有时候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展板成为小老师,自己去设计问题,然后去向其他的同学提问,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通过解答问题的学生掌握学生对知识上的掌握程度,捕捉到学生认识的差错,进行及时的纠正。例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功能。本节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及扇形等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体会分解组合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掌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思路是转化为基本图形的面积这一个知识点。我在白板上展示操场环形跑道图,如图1所示。你能直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有些图形不是以基本图形的形状出现,而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成的,它们的面积与周长无法应用公式直接计算。一般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不规则图形。谁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请一名学生到白板上操作拖动图形,将图1进行分解、组合,如图2所示)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与圆,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观察思考:转化后图形的形状和面积有什么变化?转化后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不变。学生通过在白板简单的拖动,学把图形的难点给突破了。

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学质量,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孕产期保健知识的传授 篇9

1 孕妇产妇保健

注意为孕妇、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以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医疗保健服务知识;胎儿保健方面:为胎儿生长发育进行监护, 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知识;新生儿保健方面:为新生儿生长发育、哺乳和护理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知识。宣传对患严重疾病或者接触致畸物质, 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的知识, 除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予医学指导, 临床护理人员也有义务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医护人员发现或者怀疑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育龄夫妻, 应当提出医学意见。育龄夫妻应当根据医护人员的医学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经产前检查, 医护人员发现或者怀疑胎儿异常的, 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经产前诊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医护人员应当向夫妻双方说明情况, 并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如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胎儿有严重缺陷的;因患严重疾病, 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均应终止妊娠。

2 用药安全

宣传内容:作为孕妇, 一定要知道自己应该远离酒精、烟草和过量的咖啡因, 但是有一些孕妇并没有意识到一些普通的药物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小宝宝。应慎用以下药品。草药:包括松果菊和小连翘属植物类。草本茶:最好不要饮用草本茶, 至少在得到医师的许可之前不要饮用。非处方药:在服用感冒药和抗过敏药物之前, 最好再跟医师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可以服用某种药物。乙酰水杨酸: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固等问题。抗酸剂:避免使用各种含有铋和碱式水杨酸盐的抗酸剂。处方药:当发现怀孕时, 如果正在服用抗抑郁类药物、抗生素, 或者一些治疗哮喘、暗疮、糖尿病、高血压、癫痫症的药物, 需要征求医师的意见。或是需要在妊娠期间改变这些药物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为了减轻疼痛, 最好使用乙酰氨基酚而不是乙酰水杨酸或布洛芬。维生素类:选择一些专门为孕妇设计的维生素服用。叶酸:自从美国政府在1998年要求在面包和谷物中强化叶酸的含量后, 新生儿出现神经中枢管先天缺陷 (NTDs) 的比例下降1/3。NTDs主要表现为脊髓或大脑未完全发育好, 如脊柱裂等。70%以上NTDs都可通过额外补充叶酸来预防。

3 食物安全和日常生活方面

宣传的内容:不要使用生鱼, 含有生鸡蛋的食品, 半生不熟的肉类, 软奶酪 (这类乳酪有可能含有细菌) 。日常生活:淋浴时的水温≤39℃, 不进行桑拿浴, 不要在太阳光下过度地暴晒, 不照X光为好, 不处在强烈的异味中, 例如油漆含苯类的气味等。不要在旅行中久坐, 这样会引起腿部凝血。不带橡胶手套为猫咪清理窝、换猫沙。运动:在孕期要保持积极的锻炼, 对宝宝的健康和调整你的情绪、体能和力量都有很大的益处。如进行一些低运动量的活动;不要尝试任何特别的活动。还要注意妊娠不适, 眩晕, 腹部绞痛, 轻微出血, 出现时应及时请教医师。另外, 在怀孕前也要注意月经期的保健[2、3]。

4 产期保健知识传授

4.1 孕妇临产期征兆

临产前子宫有阵发性收缩。腹部紧, 腰酸并伴有下坠感。如宫缩4~5min 1次, 每次持续0.5min左右, 即为临产征兆。

4.2 阴道流血临产前阴道有少量出血, 呈暗红色或咖啡色。若出血较多呈鲜红色, 需立即到医院检查。

4.3 羊水破出俗称“破水”, 阴道有稀薄透明的水样液体流出, 量较多。应立即到医院待产。现在提倡新法接生。

5 产褥期的保健知识传授

5.1 产褥期的表现

从产后到6周称为产褥期, 其症状表现如下: (1) 宫缩疼痛和恶露:产后1~2d因子宫收缩小腹有阵发性轻微疼痛, 3~4d后逐渐消失。恶露是从阴道排出分泌物, 初呈血色, 逐渐变为淡黄色或白色, 大约3周后才能干净。如恶露增多且有臭味, 说明有感染存在, 应及时治疗。 (2) 乳房发胀和发热:产后2~3d乳房明显胀痛, 双乳局部伴有发热, 待乳汁吸出后可自行消退。

5.2 产褥期卫生

(1) 注意环境卫生, 卧室空气要新鲜, 安静舒适, 保证睡眠充足; (2) 增加营养, 多食含有营养、易消化含脂肪少、刺激性小的食物, 不要忌口, 不要吃得过饱, 以免引起胃肠道消化不良; (3)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清洁身体, 宜淋浴, 不要盆浴及池浴。产妇不宜包头、包肚皮及穿衣过厚, 过暖容易感冒, 更不利于腹部运动; (4) 注意会阴部卫生。早晚要用温开水清洗, 勤换消毒纸垫, 预防各种感染; (5) 注意乳房卫生。每次哺乳前后要清洗乳头, 清洗乳头前先要洗手。乳房内剩余乳汁一定要吸出排空; (6) 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恢复性生活时要做好避孕工作, 否则有受孕的可能。产后3~6个月可放置节育器,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微创,整体护理,辅助检查

参考文献

[1] 王纯玲, 高伟, 张淑环, 等.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11 (5) :327.

[2] 栾英辉, 张颖华, 王乐, 等.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M].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3, 6 (12) :260.

英语教学与文化知识背景传授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传授,民族心理,跨文化交际

不少人认为,英语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等。因此,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讲解,对句型进行操练。其实,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可分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一、狭义文化背景知识

狭义文化背景知识是指某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痕迹或人们从某种语言中所能窥见的某个民族文化因素,它包括: (1) 无等值词,如,“county”,译成中文是“县”,而实际上在英国指“郡”(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在美国指“县”(州以下的行政区); (2) 有背景意义的词,如,“watergate”,源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其影响之广以致现在很多社会丑闻都冠以“某某门”; (3) 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如,“The Heel of Achilles”,也称the Achilles’heel,常用以表示a weak point in something that is otherwise without fault;the weakest spot等意思。eg:The shortage of fortitude is his heel of Achilles./His Achilles’heel was his pride———he would get very angry if anyone criticized his work. (4) 成语典故,如,“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or sth.you like best的意思。eg:She didn’t think of the beautiful umbrella bought the day before should become a Helen of Troy in her family.Because of this she and her husband quarreled. (5) 名言警句,如,莎剧名言“Neither borrower nor lender be, for the loan will lose both itself and friend of thee.”; (6) 客套用语,如,“Lady first”反映出西方文化对妇女的尊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实际上是词语文化知识。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乐于讲解的。

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概貌,以及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生活习惯、乡风民俗、民族心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伦理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并非是一门高深的专门化学问,而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是一门涵盖面非常广博的“杂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讲授一些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但是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成绩关系不大,是可讲、可不讲的知识。或是由于教师缺乏所学外语国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判,其结果便对学生产生了误导。比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课“The Sampler”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为了促销,某布丁店让消费者免费品尝店中的布丁。有个年轻人想探究是否有人会利用这种机会只吃不买,正当他向店里的年轻售货员询问时,一个连着几年都来免费品尝布丁的老人出现了。这位老人穿得虽然不好,却很整洁,他挨个地品尝布丁,并一一作出评价,似乎真是想为自己挑一块布丁。出于对这个流连于布丁柜前只尝不买的贫穷老人的怜悯,年轻人心头一热,冲动地迎上前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为老人买块布丁。不想这老人虽穷,却没有完全失去自尊,因此他不但没有领情,反而觉得受到了侮辱。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也用年轻人对他说话时的咬文嚼字的口气,十分文雅却很坚决地拒绝了年轻人的提议。接着他从破旧的钱包里一分一毛地努力凑足钱,声势浩大地为自己买了一块那家店里最大最贵的布丁。年轻人的冒失行为不但让年轻人自己碰了个软钉子,感觉灰溜溜的,而且把老人逼到了绝路:从此以后,他不但不好意思再来品尝布丁,而且今后一段时间里的日子不知怎样过法,真让人为他担心。

仔细分析一下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老人是属于那种虽穷困潦倒,却不想失去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的那种人。且看他出场时的衣着:“He was poorly but neatly dressed.”(他穿得虽不好,却很整洁)。“不好”是因拮据,“整洁”是因自尊;品尝布丁时“breaking off occasionally to wipe his red eyes with a large tornhandkerchief”(间或停下来用一大块破手绢擦擦自己的红眼睛)“红眼睛”和“破手绢”是因贫病,“用手帕擦”(而不是用衣袖去擦)反映出他过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边品尝,一边对种种布丁作出评判,好像始终找不到一块令他满意的布丁,这种种做作,是用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此时,老人的内心一定非常的敏感和脆弱,这时他最怕的就是被别人看出他是在白吃,因此小青年的善意会被他误解,或者他明知年轻人的好意,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故意端起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小青年有着典型的学生气的性格———善良、热情、冲动。这两种人相会在这么一个场合下,必然碰擦出了冲突的火花。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这对老少之间的冲突,说明人际交往之间的分寸的重要,如果仅仅单纯出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好心,却不注意接受方的心理状态,会令事与愿违。

但是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人只简单、肤浅地认为这篇文章反映的是美国老人的悲惨晚景。并由此想到,在中国,老人是家中宝,可以帮儿女做家务、带孩子,跟儿女们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其实这是典型的用中国人的心理和观念去评判美国人、美国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它会导致对作者本意的误解,产生“正打歪着”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避免产生这种结果的方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分别给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上了“The Sampler”这一课。在甲班上课时,由于觉得现在的学生对外部世界比较了解了,故只讲课文,未对美国这个民族的性格作介绍,等课文上完后,学生纷纷对老人的做法表示不解,说他傻,说有人替自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一个中国农村的老汉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呢。这让笔者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产生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美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及其对美国人的性格的养成作了补充介绍,此后,学生方对老人的做法表示理解。有了这次教训后,笔者在乙班上这一课时,首先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老人的心态这些属于文化层面的背景知识;其次在分析课文时,运用图表,罗列出老人的衣着、外貌、健康状况和言谈举止等特征。

最终,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老人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他吃白食是迫于经济上的无奈,因此,他对年轻人的善意所作出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重视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下一篇:汽车维修质量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