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配置

2024-09-25

信息配置(通用11篇)

信息配置 篇1

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系统要素功能的变化, 系统要素的有效供给匮乏往往会直接导致系统功能的缺失, 致使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失活, 难以保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信息。

系统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的。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 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它们在系统内彼此影响而构成系统的特性。由这些部件集合而成的系统的运行是有一定目标的, 系统中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都可以改变和影响系统的特性。

会计信息质量系统要素功能转换主要体现在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中。系统的整体功能的输出取决于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还取决于转换系统的功能质量。输出与输入之间通常呈线性关系或类似线性关系, 而输出与转换系统之间通常为指数关系, 后者的变动对前者能产生放大效应。如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系统要素功能

(一) 输入

输入通常表现为制度设计、外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股权结构等。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监管机制的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部审计质量包括:强化协会监管制度;改善外部职业环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完整的内部审计职能;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股权结构包括库存股的比例和流通股的比例。

投入是产出的第一推动力, 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投入过程的质量决定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二) 系统功能转换

输入是系统环境设定的, 一般难以调控, 而系统功能转换则是人为设置的, 具有可调控性, 因此, 系统功能的转换便成了竞争者的唯一竞争焦点。加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功能转换, 是整体系统功能进一步优化,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所在。

(三) 输出

系统输出是系统活动的产物, 是输入端和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系统运行结果及输入端要素功能状况往往决定着输出的质量。所以, 通过输出端的负反馈机制运行, 引发对最终输出结果的关注, 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系统的绩效, 并以此重新调整系统输入和系统内部活动, 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系统的管理, 达到系统要素功能的优化。

(四) 负反馈

一个新的系统结构、模式和形态开始总是弱小的。通过正反馈机制, 系统结构、模式和形态等自我放大和生长发育, 但正反馈机制常常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 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而通过负反馈机制, 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形态等会不断地自我调节, 在一定程度下整体系统会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正、负反馈机制适当结合时, 才能实现系统自我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有序和熵值最小是系统均衡的标志之一, 无序混乱的要素经过整合输入, 通过“黑箱”或“白箱”输出为有序的理想状态, 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来调整这一过程直到令人满意为止。因此, 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必须建立起负反馈机制, 控制和约束发展速度和规模, 调整其发展的步伐, 尽快达到稳定有序的状态。

(五) 系统的层次

系统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转化场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 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通过系统自身的机制运行将输入端的能量和信息转化, 经过输入形成输出产品, 最终体现为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挥最优作用。系统通常表现为信息生产系统、信息生产系统的延伸链、外部制度的提供等三个层次。

第一层, 会计信息生产系统的输入要素主要是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记账凭证的正确、账簿登记的正确、成本计算的正确、财产清查的准确、财务报告编制真实准确和人力资源的质量等。在该系统中, 通过人或软件的智能消耗, 将输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经系统的能量转换, 成为人为可控制的输出要素。人力资源的结构层次是, 以生产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和社会分工的不同, 呈现为金字塔型组合, 由会计核算人员、成本计算人员、财务分析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形成了整个社会财务会计方面的人力资源系统。在这里, 人力资源总量充足, 但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熟练程度、职业道德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导思想, 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很大, 必须尽快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者的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大人本投资, 掌握基本核算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 利用会计主体的情况, 生产出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二层, 会计信息生产延长系统的输入主要包含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和股权结构的设计等即用于系统能量转换的资源投入。在该系统中,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位变化, 对系统的能量转换至关重要。它既能成倍地放大系统的能量投入, 也能减弱系统功能, 是系统熵值的一个重要来源。即会计信息生产的良性运转, 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全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层, 系统中外部制度的提供能使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 提高整体效率, 合理配置资源, 减少交易成本, 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

二、会计信息质量系统要素合理配置的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法律制度。政府加强管理监管系统, 财政监督、税务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标准要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要有效沟通协调, 使各种监督有机结合, 从而在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 尤其是要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加大惩罚力度, 使造假成本高于收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生产与提供的, 不同的准则规定会使会计信息的内容有所不同,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分配格局。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 一旦公开提供, 所有的人都能享用, 既包括法定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等, 也包括那些“搭便车”的人, 如公司的竞争对手有可能使公司在竞争中受到损害, 导致公司不愿意提供信息, 或尽可能最低限度地提供信息。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组织者, 就有必要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其经营情况, 包括对会计准则做出具体的规定, 如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等。适当增加会计报表附注, 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等, 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二) 加强人力资源培育

一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即使会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严格按照准则要求生成会计信息, 但由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对准则制度存在理解上的瓶颈, 也会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法规,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使其树立坚定的大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使得会计人员从思想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在行为上熟悉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收制度等, 满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和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最后还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和规范, 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 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 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 从外表到内心, 从被动到主动, 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 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三) 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 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行业, 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单位内部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学习国家、单位相关文件和专业规范;讨论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熟悉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获得相应的学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 (2) 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审计的同时, 进行技术和方法的创新, 提高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的, 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内部的各个环节, 通过审核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 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完善外部审计制度, 提高外审质量。改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崇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5期。

[2]连慧、刘福利:《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认知与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3期。

信息配置 篇2

1.点击“开始”→在开始界面中的搜索框中输入“cmd”→并按下回车键。如图1所示:

图1

2.在出现的cmd命令提示符界面中输入systeminfo→并按下回车。如图2所示:

图2

3.接着你所需要的电脑配置信息就出现在界面里了。如图3所示:

图3

方法二:win7系统DirectX诊断工具

1.同时按下键盘上的windows键和字母键R→在出现的运行窗口中→输入“dxdiag”→点击“确定”。如图4所示:

图4

2.接着会出现DirectX诊断工具窗口→选择“否”即可。如图5所示:

图5

3.在DirectX诊断工具的“系统”和“显示”栏目可以看到我们所要的电脑配置情况,如图6-7所示:

图6

图7

方法三:win7系统多界面组合查看电脑配置

1.选中桌面上的“计算机”→鼠标右键→属性,查看电脑的CPU和内存,如图8所示:

图8

2.查看完毕后,选择左边的“设备管理器”,如上图8所示。

3.选择设备管理器界面中的“处理器”和“显示适配器”可以看到更详细的CPU信息和显卡信息,如图9所示:

图9

4.选中计算机→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栏选择“管理”→在打开的计算机管理界面左侧树型图中选择“磁盘管理”,在界面右边出现的各个磁盘进行点选,就可以查看各个磁盘容量大小及分配情况,如图10所示:

图10

信息配置 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复合;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性质的资源,对其进行多元化复合配置十分重要,即能够实现各个地区与用户都能够公平合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目标,同时也能够使档案信息资源各个利益群体之间更加和谐,缓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这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原则

多元化配置的复合是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关键,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过于单一,无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部价值,但是即使采取了多元化配置的方法,也未必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档案信息资源的真正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在复合的过程中未能遵循相应的原则。

1、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原则

首先,既要考虑到公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兼顾到效率的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在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的同时,需要顾及到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所谓公平就是指所有的社会公众都有使用档案资源的权力,也就是资源共享的权利,多元化配合复合方法的应用,就是希望能够让这种公平尽早的时间,比如实现城乡之间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平,进而降低档案用户所获得的信息差距。公平体现在数量上的均衡,同时还体现在利用机会上的平等。要想真正的实现公平,应该预先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供给总量公平,使得总量与需求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差距,但是实现的公平的前提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只有如此公平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标是公平,但是实现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效率。

其次,做好各方利益均衡,尽管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分化的问题,这是无可避免,但是如何能够让各个等级之间和谐相处,不会产生过大的分化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使得各个群体之间获得相应的利益。以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例,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必然会产生分化现象,无法完全做到共享,共享也仅仅限于群体内部之间,如果在群体内部之间共享不均衡,势必会出现诸多矛盾,因此做到各方利益均衡,维护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异常重要,既能够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利用,同时也能够使各个群体良性发展。

最后,以达到用户要求为目的,从整体角度来看,档案需求中占有重要比例的是公共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档案需求会成为日后我国档案发展的动力。无论遵循哪种原则,档案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用户的要求,以使用户满意,进而才能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档案用户需求是国家对其进行投入的基础,同时也是档案信息事业在商业化时代获得经济效益的依据,国家在配置档案信息资源时,也是以此为原则。

2、效益优化的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做好均衡配置的工作,这种均衡配置不仅指各地区以及用户之间的均衡,同时还指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均衡,所以要想做好这一点十分困难,不仅要考虑到用户之间的利益,同时,还需要考虑服务机构以及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优化经济效益,一是要通过内部管理和运作的完善,增加投入产出比,二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把产出变为个体效益;二是协调档案事业内部各个主体关系,以实现降低社会总成本而增加社会总产出,三是提高国家整体资源总量与社会整体档案需求的契合程度,降低国家总信息系统中档案信息资源的短缺与滞存。

二、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方式

第一,政府组织是档案信息资源多元配置的主导者,其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目的是要不断调节档案事业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依法行政,即完成政策制定、统一制度、行政监督、咨询服务、业务指导等,从宏观上加强对商业化运作的市场组织和公益性服务的第三部门在法律政策上的监督和服务。政府组织“主导者”地位的确立,一是源于“公平是配置的基本目标”的选择,只有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可以担当此任,而且市场失灵和第三部门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去弥补,即必须担当主导者;

第二,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共同作为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手段,能保持利益平衡,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并使均衡配置成为可能,优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档案信息资源商业化运作、市场化配置的机制来看,供给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市场的手段是一种自组织作用方式,其主体能够敏锐察觉到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的存在、并以创新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等手段在赚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资源供给总量与结构;从档案信息资源公益化运作、志愿性配置的机制来看,自治、独立的第三部门能够观察到涉及社会弱势群体、无法赚取經济利润的、政府政策没有关注到的社会公共需求,并以低廉甚至免费的、贴近特殊群体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社会公共效益并扩大自己的社会生存空间,也丰富了资源供给总量与结构。

三、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优化

首先,加强政府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宏观领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科学规划、决策来控制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总体流向,协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财政、金融、税收、人才以及产业扶持等政策,实现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平衡,明晰政府在多元化配置中的职能定位非常重要。

其次,完善企业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市场环境。多元化配置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微观方面的市场机制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才能配置出成熟的信息资源市场,配套建设的市场机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为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提供必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参与资源的供给中来,最终达到增加国有档案信息资源供给总量、丰富供给结构和提高供给效率的目的。

最后,培育第三部门在多元化配置中的公益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第三部门,只能将一些公益性质的档案服务机构暂时归入第三部门,例如公共档案馆、档案行业协会、档案学会组织、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等,加上有些机构仍然隶属于体制内,从而使得培育第三部门和推进公益机制在国有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应用,还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现阶段各行各业的第三部门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档案行业的特殊性来看,加强第三部门在多元化配置中对于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供给水平,急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为第三部门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引导第三部门档案服务机构自身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档案信息资源要想实现多元化配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既需要国家政府加大投入,同时也需要共享群体之间担起一定的责任,也需要用户积极为之努力,尽管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多元化配合的复合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上述几方共同努力,会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仁邦,张有明,徐金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J].山东档案.2001(05)

[2]王荣莲,尹孝江.档案信息的商品化趋势[J].黑龙江档案.2001(03)

[3]张云超.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特点及其编辑形式[J].情报科学.2002(10)

应急管理中信息资源配置研究 篇4

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在短时间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 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多种形式存在。其中信息资源是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 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 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和发动群众;另一方面, 群众的要求和现状也要借助信息资源进行表达, 并驱动人、财、物等资源的配备从而间接满足社会需求。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及时、客观、准确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率, 是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因素。

2 应急管理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机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公开和法制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些标志性成果和重大进展,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从宏观的角度看, 信息资源的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理念;从微观的角度看, 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 缺乏与公众的共享、互动、交流。信息资源分割严重, 多头采集、重复存放、分散管理, 信息孤岛大量存在, 资源获取和可用性差, 信息交换共享十分困难。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危机信息联动水平差;危机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专职情报研究机构职能错位;信息监测、预警和信息搜集能力较弱;应急数据备援系统不健全;职业化危机信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缺乏专门领域情报专家的直接参与;应急管理信息反应能力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3 优化应急信息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3.1 重组业务流程, 变革组织结构

公共危机的特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流程不等同于政府日常工作事务的管理常态管理, 如果应急管理的“信息流”无法同“业务流”进行有效整合, 就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的利用。传统的信息传递按照组织结构如下图所式, 是一种科层制的由上至下的传递模式, 这种模式在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容易引起信息传递失真和低效。

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 从时间、成本和效能上来讲, 科层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高效沟通, 因此必须变革组织结构, 结合信息资源的属性, 建立由下至上的五级联动网络, 如下图2所示。这种结构使信息流更快更直接的与业务流对接, 从而解决信息沟通的各种问题。

3.2 搭建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应以目前国家信息资源整体布局三级保障体制为基础, 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地域界限, 建立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异地备援系统, 一方面从体制和管理, 即从法律角度建立共同的契约关系, 形成法律范围内的异地备援体系, 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系统的架构和技术问题, 以保障应急管理信息沟通的畅通和应急信息数据的安全。

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平台, 包括建立覆盖中央各部门, 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一信息传输网, 以及中央应急管理数据中心, 网管中心、安全认证中心和全国应急管理网站, 为应急管理提供统一的信息传输、交换和服务平台。考虑到一些客观上的因素, 信息传输网并不要求绝对统一, 应该允许部分部门已经形成的纵向网继续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但应该建设相对统一的国家应急管理信息传输骨干网, 现有部门的纵向网作为其子网, 实现多路由, 高可靠。同时为了降低成本, 应对现有部门业务子系统采取逐步迁移的做法, 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 使其限期纳入到统一的应急管理平台, 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3.3 加强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各种突发事件的信息流通过加工, 分析, 筛选, 评价, 最后使信息转换为应急决策的知识。应急信息的管理人员应该由某个领域的专家和一般信息管理人员构成。专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能为政府应急管理及时提供预警, 发挥智囊决策的作用。一般信息管理人员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如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以及模型构建为专家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实现资源有利配置的最佳保障和基础, 我国目前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

3.4 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管理评价体系

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事后恢复工作完成以后, 还需要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应急处理的能力、预案和工作流程的安排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并把结果补充或更新至预案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等信息资源库中, 对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将有助于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评价体系必须以信息生命周期基础, 从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4 结语

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应急管理的前提要件和过程保障, 其关键在于信息的获取和预警, 它为准确分析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危机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在应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源培养是实现有效配置的基础, 业务流程变革能提供组织保障, 信息资源平台是依据, 评估体系是必要手段。只有从这些方面加以建设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代平, 等.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需求及获取[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7 (9) :2180-2181.

[2]赵林度.基于危机资源管理的城市安全应急网络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4, (4) .

[3]李德华.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4) :131.

[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

[5]刘彬, 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10 (3) :41-47.

关于配置村级民政信息员的建议 篇5

——吉安县万福镇民政所

王清本

乡镇民政所是落实民政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民生工程的具体实施都是由民政所的工作人员直接落实到千家万户,不仅政策性很强,而且工作量很大。然而,截止目前,我县乡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只有1—2名,这么少的人员对应越来越广泛的社会管理事务;对应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服务对象群体,要把工作做好,其难度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增加工作人员刻不容缓!

当前,政府的人事编制非常的严谨,如果要实现我们增人减压的诉求,尚需很长时日。所幸,我们现已见到了一缕曙光:一是《关于探索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赣民字〖2014〗30号),要求设置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二是《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建立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的通知》(赣民字〖2014〗134号),要求村(居)委会设置优抚对象联络员;虽然民政所暂时难以增加人员,如果以上两个文件落实好了,村一级就有了2个为民政所提供工作帮助的人员,民政工作前途光明,真是振奋人心。兴奋之余,本人有一个想法:优抚对象联络员和灾害信息员虽然工作职责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是他们同在一个村(社区),对应同一个民政所,单个的工作量不是很大,如果能把两个岗位合二为一,把职务名称改为“村级民政信息员”,把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拓展到整个民政业务,这样,民政所就有了若干个村级“民政助理”,上下联动,共同对应服务对象,对应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工作成效上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配置民政信息员不仅要有一定的选聘条件,工作待遇也要有一定的保障。(赣民字〖2014〗134号)没有明确优抚对象联络员的待遇,(赣民字〖2014〗30号)规定灾害信息员每年补贴600元,如果两种职位合二为一,这样的待遇水平似乎有点偏低。我县乡镇其他部门在村级早已配置相关岗位,每年都有相应的待遇:水利部门防汛员每年1200元,林业部门防火巡查员每年1200元,农业部门防疫员每年1200元,劳动保障部门、公安部门、残联等都设有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的职责虽然重要,但是工作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时间性和季节性,每年的累计工作时间不是很长,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没有太多的影响,应聘者都乐意去做。民政信息员面对全村(社区)的所有服务对象、社会管理事务和突发性灾害事件,上请下达,事务繁杂,特别是报灾、查灾、救灾,时间性强,任务繁重,全年付出的艰辛远远超过同村(社区)的其他岗位,如果待遇水平定位太低,很难选聘到合适人员,即使选到了在工作上也是敷衍了事,难以信任。

信息配置 篇6

1 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

平台的意义

1.1 全面整合铁路、公路和港口信息

以天津港为例,“十二五”以来,天津港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和铁路网,拓展海运航线,加强公路、铁路与港口之间的有机衔接,致力于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多式联运。目前,天津港已建成以海港为枢纽,铁路、公路、港口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和集疏运能力开始产生规模效应。此外,天津港通过构建统一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实现港口系统与海关、检验检疫局和大部分物流企业等单位信息系统的连接,形成高效、便捷、畅通的一体化信息网络,从而使其业务辐射至华北和环渤海等地区。

1.2 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港口物流运作模式

港口物流业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因此,降低其能耗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回程配货和钟摆式运输,有利于降低车辆空驶率;同时,全程可视化跟踪监控有利于实现智能调度,减少交通拥堵,从而促进节能减排。

1.3 推进港口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强供应链衔接

港口物流企业涵盖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等,这些企业大多物流信息化薄弱,只能提供供应链上单一或少数环节的服务,严重制约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发展。通过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将供应链上各单位(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税务部门、银行、物流企业、工业企业等)连接起来,实现“一站式”接入服务。

1.4 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于物流企业发布、查询和接收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作业透明度,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环节,缩短物流运作周期,大大改善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此外,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于专业物流企业与多个物流代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大规模联合作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和增值服务,这对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

1.5 推动港口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推进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和通信协议规范化,进而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2 基于云计算的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

服务信息平台设计

2.1 云计算解决方案

2.1.1 云计算的架构设计

云计算的架构可以从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包括云计算的服务及资源的交付方式、计费方式和服务承诺等)和技术(主要从系统属性和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是对软硬件资源在云计算技术中所充当角色的说明)的角度进行设计。根据其服务集合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整个云计算服务集合被划分成应用层、平台层、基础设施层和虚拟化层等4个层次,每层都对应1个子服务集合:应用层对应软件即服务;平台层对应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层对应基础设施即服务;虚拟化层对应硬件即服务。从云计算技术角度来分,云计算由物理资源、虚拟化资源、中间件管理和服务接口等4个部分构成。

2.1.2 云计算在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的目的是为满足政府、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和普通用户等对物流信息的要求,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需求,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的所有工商企业、物流企业、政府部门及客户或代理公司。云计算在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包括:

(1)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业务平台。该业务平台利用经过分析和处理的感知数据,通过网页浏览器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应用和服务,包括监控型服务(如物流监控)、查询型服务(如智能检索)、控制型服务(如智能调度)等。

(2)基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存储中心。该数据存储中心提供传感网数据的海量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的决策和行为,以业务平台的服务为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自动部署、分配和动态调整。

(3)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引入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该应用模式为各种互联网应用提供所需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资源,具备与物理机媲美的性能,且价格更具优势,能够实现资源动态调配和自动安装部署,为用户提供按需响应、按使用收费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

2.1.3 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框架

由于现有的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不可能一次性地切换到云计算服务模式下,因此,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切换是循序渐近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云计算、软件即服务等技术设计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框架(见图1)。

(1)基础设施服务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也可以由平台的云计算中心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建立多个云服务中心,搭建自己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同时还可以适当利用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部分基础设施服务。

nlc202309040357

(2)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包括提供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中间件、硬件资源、统一认证服务以及计费、数据存储等服务,这些服务既可以直接面向用户,也可以通过一组开放式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API)提供给用户。平台服务既可以部署在国家级中心,也可以部署在部分省级中心,用于建立物流云服务中心。

(3)云联邦服务 云联邦服务以API的方式对外提供抽象化的应用服务,用于实现跨云的服务集成,也是实现私有云与公有云互操作并形成云的关键。云联邦服务集成不同的物流本地系统、云计算的应用服务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以统一服务接口方式提供给用户,有效降低服务集成难度,便于形成高度集成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4)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直接面向终端,包括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软件即服务、货物跟踪软件即服务、智能配送软件即服务、物流监控软件即服务、库存管理软件即服务、物流需求信息发布软件即服务和金融管理软件即服务等。

2.2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设计

2.2.1 平台系统的部署结构

根据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业务特点,采用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企业存储和服务器集中整合方案,系统主机和存储系统通过双光纤交换机相连(见图2);主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设备采用全冗余的配置方式,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平台基于互联网对外提供服务,通过防火墙保证系统外网用户对其访问,码头、堆场和海关等系统内部用户则使用现有的内部专网连接。平台采取基于域名的访问方式,内网用户和外网用户保持一致性。

2.2.2 平台系统的应用结构

采用J2EE软件作为开发平台应用系统的统一底层软件平台,平台上层应用系统在该系统软件平台的支撑下运行(见图3)。

2.2.3 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需要满足不同参与者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因此,平台功能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政府部门间共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物流企业的信息需求。平台主要提供物流资源配置服务、物流资源数据交互、物流共性服务支撑等功能。平台系统在云计算框架的基础上搭建物流信息服务集成基础框架,为货主、货代、承运人、船代、制造企业等物流相关单位提供集信息共享、资源匹配、路由选配、联运撮合、可视化流程跟踪、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例如,天津港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构建适合我国北方区域的海陆多式联运业务模式,以便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帮助货主实现运输成本与运输时间之间的平衡,从而为各方提供最优的物流运输服务。

3 结束语

建设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目的是创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和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整合海陆铁多方面的物流业务信息,形成全方位、三位一体的交易模式,打造海陆铁融合的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应当以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商贸等行业为主线,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本地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三大重点领域,加强主通道和主枢纽建设,建立体现运输枢纽地位的区域物流信息体系及畅通、高效的本地物流信息体系。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3-12-2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优化配置,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信息中心, 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迅猛增长, 传统印刷型资源、电子类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与日俱增, 以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内容,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 有些满足不了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资源结构和高质量的信息内容, 才能满足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 专业信息资源不均衡, 有些利用率偏低。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新兴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配置上还相对滞后, 个别高校的一些专业甚至还是空白;有些高校即使图书馆的经费比较充裕,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补齐新增专业的信息资源, 实现馆藏资源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高校新兴专业的教学工作。

2. 文献资源重复建设,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图书馆间互不来往、各自为政, 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各高校图书馆与校内各院、系的图书室、资料室和分校区图书馆间没有联系, 管理分散, 校内整体图书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三是各高校图书馆之间也缺乏沟通联系,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各高校自建的数据库因其规模小、信息量少, 从而导致数据库的利用率低。

3. 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 电子、网络信息资源量少。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还都是放在印刷型信息资源上, 对于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投入的经费不多, 开发和引进的较少, 忽视了电子、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这就导致无法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 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

4. 追求信息资源的数量, 忽视了信息资源的质量。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 许多高校一味地追求信息资源的数量, 却忽视了信息资源的质量,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购置过程中, 搞突击、图省钱、不剔除旧书、购买便宜书等办法来增加图书的数量, 无视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内在、细化的要求, 导致图书馆整体效益的下降。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信息资源配置。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受经费的影响较大, 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都无法保证, 更谈不上信息资源质量了。

2. 信息采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信息资源配置。

高校的图书馆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计算机水平不高、不懂外语、知识老化、不能掌握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不能了解用户的需求, 很难适应岗位要求, 影响采访质量。

3. 高校学科专业频繁变化影响信息资源配置。

一些院校招生部门、学科建设部门和图书馆的联系不够紧密, 学科专业调整了, 但相应的信息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 势必会影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情况。

4. 图书出版情况影响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的买卖书号现象、追求名人效益现象、撰写“职称书”现象、名家著作粗糙翻版现象等不正之风盛行, 导致高质量的图书出版不畅, 从而影响到信息资源配置的整体质量。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原则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原则不仅要遵循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基本原则, 还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特点的实际需要, 建立符合本校校情、适合本馆发展的配置原则。

1. 学科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过程中一定要破除“求全”思想, 按照“藏以致用”的原则, 从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角度,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既能符合本校学科专业建设, 又能满足广大师生需求, 还能体现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

2. 资源共享原则。

高校校图书馆也要顺应时代要求, 开放思路, 主动参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当前, 我国的CALIS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这一共建共享方式在信息共享、文献采购和教育培训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效率。

3. 整体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在自建和共建过程中都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在自建时, 信息资源的配置既要有当前社会主流观点的信息资源, 也要有非主流观点的信息资源。既要考虑广大师生的一致要求, 还要考虑特殊人群的个别要求。在共建共享时,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协调可持续发展, 形成整个系统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布局。

4. 成本效益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使其全部信息资源都发挥作用, 产生最大的效益。要在采访文献时充分考虑经费投入, 用最小购置成本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要根据对当前图书馆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 来规划信息资源的分配比例, 确定经费投入和购置内容及数量。

5. 资源建设与服务并重原则。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克服“求全”思想, 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依据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 科学规划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 坚持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并重, 主动了解、掌握、征求读者的需求和意见, 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 使信息资源配置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

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在构建合理的馆藏结构上下功夫, 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上下功夫, 在信息资源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 在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

1. 建设配置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

一要在信息资源配置中要调整好印刷型信息资源和电子类信息资源的配置比例。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印刷型信息资源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它与电子类信息资源相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电子类信息资源信息存贮量大、占用空间小、便于复制、易于共享, 总体的成本效益要高于印刷型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置类型的选择上, 要以购置印刷型为主, 兼顾电子类资源的建设, 对印刷型信息资源和电子类信息资源兼顾考虑、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二要优化各校区间的印刷型信息资源的配置结构。高校图书馆要在校区之产的印刷型信息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各校区的实际情况, 兼顾各校区的学生层次、学科专业特色、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因素, 对印刷型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在调整布局时, 要首先考虑基础类信息资源和专业性资源的分布, 避免重复投资, 既要保证各不同校区的馆藏特色, 又要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发挥其对电子类信息资源的补充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 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学科特点, 又能满足广大师生普遍使用的网络资源导航体系, 既加强自身的建设, 又方便读者的使用。

2. 改变观念、打破壁垒, 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第十三届全国省 (市) 、自治区、较大城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上曾指出:“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快速增长, 仅凭一馆之力难以实现对所有文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难以满足用户的所有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必然要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一要加强校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高校要上下一盘棋, 打破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校图书馆要主动加强与院系资料室的联系, 超前规范信息资源建设, 利用好院系资料室的现有信息资源, 加强与院系专业教师的沟通, 综合考虑本校信息资源分布和需求情况, 对全校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统一高度管理, 实现资源在校园内的共建共享与合理配置。二要加强各校图书馆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任何一家图书馆都不可收集到全部的信息资源, 也不可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各高校间有很多的相似性, 图书馆的建设方针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原则大致相同, 所以, 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式将会大大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量, 也会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加强系统内共建与跨系统共建相结合。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读者是拥有丰富知识量, 并且对信息资源要求很高的广大教师和学生, 应该彻底改变固步自封、各自为政的状况, 加强对外联系, 主动寻求区域内合作,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既建立起有特色的独立体系, 又成为整个地区乃至全国信息资源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 结合学校实际, 建设特色馆藏。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之下,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进行特色化建设, 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才能有效地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 才能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需求。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首先要合理规划布局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然后配置相应的特色信息资源内容, 在内容上要具有四方面的特色:一是要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 要将本校教师和学生的论文、课题、讲义、毕业设计等教学、科研成果收集起来, 加以整理, 作为本校的信息库, 供广大师生参考。二是要具有学科专业特色,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 对重点学科及新增专业重点建设、优先投入, 及时调整信息资源比例, 确保这些学科专业的完整性, 保持学科专业特色。三是要突出地域特色, 各高校要根据本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 结合地缘优势, 采集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信息资源, 便于高校读者使用。四是要建立学校自身的特色数据库, 充分利用现有的模块建立一些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又特别 (下转242页) (上接239页) 适用的数据, 既可节约经费, 又形成了特色。

4. 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人才培养。

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人员, 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外, 还要掌握计算机、外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语言表达、组织协调、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想把好质量关, 就必须有高素质的信息采访人员。一要优化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层次和结构。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本馆实际和工作需要, 及时调整图书馆员尤其是信息资源建设人员的结构和层次, 有计划地引进、选拔、培养专业人才, 把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责任心重、有着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综合协调的能力的人放到信息资源采访工作岗位上, 以提高信息资源采访质量和信息资源利用率, 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服务学校的发展。二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当社会图书信息资源包罗万象、鱼目混珠, 每一项信息里都反映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元素,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只有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才能有效区分信息资源的优劣, 能够抵制住图书运行商施以恩惠的诱惑, 从工作实际出发, 去购置优秀的信息资源。三要提高信息资源建设人员的语言表达和综合协调能力。信息资源建设人员需要参与到图书发行的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之中, 还应该多到基层进行调研走访了解读者的需求, 这就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 还要提高语言表达和综合协调能力。

5. 通过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 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要建立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各高校应该建立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 主要负责全校的信息资源的配置, 保证经费合理使用。委员会成员应由图书馆主管采编工作领导、采编工作人员、校内各专业学科的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组成。二要建立电子类信息资源评估机制。高校应建立电子类信息资源评估机制, 由相关专家、教师及学生组成评估组, 通过评估组对电子类信息资源的布局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 再对需要购置的资源进行论证, 最后决定如何购置该类信息资源。三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荐购机制。教师和学生使用图书馆印刷型信息资源的目的不一样, 需求也不一样,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购置之前, 必须先了解用户的需求。建立信息资源荐购机制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购买。

参考文献

[1]金云.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1) .

[2]唐振宇, 陈凤岩, 冯玉强.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8, (3) :43-44.

[3]蔡迎春, 康红.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9, (9) :42-46.

[4]胡蓉.读者阅读对象变化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配置研究[J].情报探索, 2012, (12) :68-70.

信息配置 篇8

引言

我国汽车工业长足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加剧, 使得汽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汽车厂商只有及时、不断地开发出能够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需求的产品,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汽车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出来, 如何满足市场多样性和客户个性化需求, 这是每个厂商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70年Alvin Toffler提出了大批量定制的概念, 大批量定制生产是把多品种单件小批与大批量生产的优点集中起来, 同时解决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缺点。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已被汽车行业广泛关注与采纳的手段之一, 有效解决了“客户定制”和“大规模生产”的两难困境。产品配置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产品结构的变化, 能实现在大批量生产规模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是大批量定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1、产品配置的概念

按照国际标准ISO10007的定义, 配置是指对被描述在技术文档中或者体现在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产品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进行表示。该定义是从产品特性的角度对产品配置进行定义, 相当于客户和销售部门使用的配置需求的概念。产品配置就是指依据一定的配置规则、方法和手段完成一个产品所对应的解空间。因此, 配置精确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解的具体化。产品配置的最后结果是完成产品的空间拓扑结构、明确产品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另外, 配置也被看成是一个选择一组构件并维护其关系以形成一个设计解决方案的过程, 这时配置的概念相当于配置设计。

产品配置管理是以信息系统为底层支持, 以BOM为组织核心, 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 对产品对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维护和管理。产品配置管理能够建立完整的BOM表, 实现其版本控制, 高效、灵活的检索与查询最新的产品数据, 实现产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产品配置管理能够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共享统一的产品配置, 并且对应不同阶段的产品定义, 生成相应的产品结构视图, 如设计视图、装配视图和工艺视图等。产品配置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1 产品配置的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数据的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产品会经历一系列更改, 同一产品会存在多种不同的配置。一个企业通常情况下都会提供多种产品或产品族, 维护这些产品族不同时期形成的产品结构视图是一个费时、费力和易出错的工作, 为了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这些配置需要被准确地记录、跟踪和控制。产品配置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管理产品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即产品配置的生命周期管理。

1.2 产品需求配置管理

最完整物料清单或最完整产品结构, 是按照顾客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单产品配置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产品配置是按照顾客的需求进行的。通过配置管理, 企业可以在产品设计初期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产品特征、选项和零部件的定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与限制关系。任何具有权限的人员通过网络浏览器都能够对产品特征进行选择, 从而建立客户需要的产品配置。配置管理使得企业具备了通过网络进行客户化配置产品的能力。通过使用一系列的产品特性规则定义, 连接了市场的特征/选项列表与工程BOM表, 这样可以驱动产品的开发过程, 能够加速客户定单的过程, 加强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

2、汽车产品在BOM管理上的挑战

实现依据客户需要的产品配置管理, 首先必须很好解决零部件线性增加的问题, 同时包括由于零部件多样化导致产品种类组合爆炸式增加的问题, 否则就会导致产品管理与生产成本非常的高, 这些往往取决于零部件构成的复杂程度, 并直接体现在BOM上。

全球公认汽车BOM复杂性是各行业中的第一位, 一方面由于汽车的零部件构成就有上万个, 在商品中仅仅次于飞机;另一方面它的生产组织是流水线大批量, 增加了组织难度。下面就乘用车座椅的配置作示例, 座椅有八个方面的不同选择, 排列组合为864种配置 (见图1) 。

座椅仅仅是汽车产品一个具体部件, 如果把其他部件考虑进来, 例如发动机不同功率、排放;车身不同颜色;变速器手动、自动;娱乐设施高低、有无…….保守地说有5000多种配置。如果按传统的BOM配置, 将产生5000多种整车配置表, 相对应5000多种BOM明细表。如果考虑还有不同平台、系列汽车产品在流水线的混合生产, 将会更复杂。如果在无信息系统状态做到准确的管理, 不仅会给设计带来非常大压力, 同时也会对工艺、生产组织、质量保证带来很多问题。

3、基于产品配置的信息系统的管理

实际上产品配置在纯手工的无信息系统状态几乎不可能完成到精细化的管理, 一般说来企业只对销量上占主要的少数配置进行管理 (见图2) 。随着竞争加剧, 各个厂商纷纷对多数配置的细分市场挖潜, 以期收益最大化, 这一切的改变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配置管理带来了希望与方法。

4、基于产品配置的开发设计过程重组

在汽车产品实现的过程中, 一般强调产品设计是源头, 普遍被设计人员接受的传统设计方法, 是基于功能的设计方法, 并且每设计一个新产品将是独立和全新的。而大量定制强调的不是设计新零件而是组合新产品, 它对关键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重组, 以便将以前被人为隔开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组合起来。这样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品设计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全新产品开发和定制产品开发。

全新产品开发根据对市场预测和工厂实际能力的分析, 进行新产品和标准模块的设计, 这一过程需要有长远的预见性和创新性, 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性, 它的成败将很大地影响企业的命运。具体来讲技术部门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的功能, 并进行功能分解, 然后把功能映射到结构, 进行模块化设计, 当然也可能新系列借用原有的模块, 在这期间可以根据经验, 考虑到用户可能的潜在需求, 设计一些可选的模块, 形成系列产品。一般这与产品规划紧密相连的, 设计周期大约1-3年。

汽车行业采取面向订单基于产品模块化的生产模式, 面对客户需求, 如果当前的基本型产品或者已经存在的变型设计满足客户需求, 那么就可以直接根据客户需求配置生成BOM清单, 进行制造和装配;如果当前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变型快速设计能满足需要, 得到新的模块并替换原有模块, 形成新的变型产品, 这就是定制产品设计, 定制产品设计是一种常规设计和组合, 主要根据合同中顾客需要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组合产品, 并按具体的参数对标准模块进行变型设计。定制产品设计强调的是快速满足市场。

如果厂商没有明确的区分这两种设计, 那么是很难在产品配置管理上有大的进展的。

5、产品配置的关键技术

要实现产品快速配置管理, 必须先通过PLM系统建立并维护产品基础数据库, 如基准车型库、选用装置库、标准模块库、专用模块库与相似零部件库等。其次, 产品结构管理与产品配置管理密不可分, 通过产品结构管理, 建立、维护产品配置中的产品结构模型和基本型产品结构是产品配置的基础。产品配置的技术有赖于以下关键几个技术的实现。

5.1 产品的标准化与模块化

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是保证充分利用已有的零部件资源与结构, 国外调查统计, 每新增一个零部件, 企业一年的固定成本支出要增加250-300欧元, 华为3COM调查统计, 每新增一个零部件, 企业一年的固定成本支出要增加20000多人民币。同时标准化也包括大量使用标准件, 提高标准化水平。

模块是一组具有同一功能和结合要素 (指联接部位的形状、尺寸、连接件间的配合或啮合等) , 但性能、规格或结构不同却能互换的单元。模块化一般指使用模块的概念对产品或系统进行规划和组织。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是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 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要满足汽车产品模块化生产模式, 汽车产品的设计都是按照模块化来进行划分和设计的, 产品模块主要由基本车型和模块化组织的零部件组成。模块化的可互换性和可组合性是实现产品配置的基础。根据模块化思想, 产品将传统产品-部件-零件的构成模式转变为以模块和模块单元组成的产品构成模式。如图3所示, 模块化产品与传统产品构成的区别在于后者通过独立的模块及子模块构成产品。汽车设计由于引入了模块化设计思想, 使得模块化产品实现了产品对客户个性化定制、缩短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周期和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

5.2 多视图技术

为了使产品的配置过程更加直观, 产品数据管理采用视图控制法来对产品配置的不同视图进行描述和管理, 不同的产品BOM所组成的信息数据共同构成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完整的产品信息描述, 不同的BOM实际上是这个完整信息在不同职能面的投影, 这就是BOM的多视图。如图4所示, 每一个视图是一个管理对象, 视图中可以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件、部件等构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构件可以同时与多个视图相关联, 不同视图间的区别在于构件集合的不同以及构件间关系的不同。从一个产品配置视图可以产生另一个产品配置视图, 视图间的转换是通过筛选、复制, 修改等操作完成的。每个从GBOM (超级BOM) 中派生出来的产品配置都有自己的视图对象, 表示一个具体的产品配置。

不同的产品BOM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产品信息的全局描述, 某一BOM视图则可以看作是这种单一产品定义信息在某一配置规范下的配置结果。设计、工艺、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三个主要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包括两部分内容: (1) BOM中零部件的属性, 它是汇总不同生产阶段形成的属性全集, 在构建不同视图时, 填写各视图对应的属性; (2) BOM视图中的零部件集合, 其内容随着生产过程不断演变、不断补充, 并最终形成一个全局的完整GBOM, 不同视图的BOM是全局BOM在某视图配置规范 (设计/工艺/制造) 下的产品信息的快像。

EBOM是设计单位从产品功能设计的角度形成的产品零部件结构树, 是生产厂商的产品数据的源头;PBOM是由主任工艺师根据工厂实际制造水平和能力、在EBOM基础上增加工装件或工艺拆分件后形成的, 工艺部门 (如机加、钣焊等基于PBOM进行工艺设计等工作;MBOM是总装人员从齐套、发料和装配的角度调整PBOM结构、并增加相应的虚拟件而形成的, MBOM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制造, 并作为ERP的数据源。在实际业务中, 一般首先创建EBOM视图的产品零部件, 并搭建产品结构;EBOM审核通过并发放后, 可以将EBOM转换为初始的PBOM, 然后增加工装件或工艺拆分件, 形成最终的PBOM;PBOM审核通过并发放后, 可以转换为初始的MBOM, 然后调整BOM结构并增加相应的虚拟件, 从而形成最终的MBOM。

5.3 变更的版本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对变更的准确定义, 不同公司对此可能有不同定义方案, 但都需要满足生产组织、售后服务需求。

对产品数据的变更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 可以保障产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变更中, 同样会涉及到BOM的变更。BOM的变更一般来源于产品设计部门的更改和加工场所反馈导致的变更。EBOM的变更可能会造成PBOM、MBOM、批次BOM的变更。BOM更改包括EBOM、PBOM和MBOM的更改, 下面以EBOM为例说明BOM更改的方案。

(1) 当设计部门下发正式设计更改单时, 生产部门可以基于相应的EBOM进行设计更改。EBOM的更改过程通过创建更改通告 (电子更改单) 的方式进行管理。创建更改通告前, 可以对更改影响进行分析, 更改影响分析的规则为:EBOM中零部件的更改是否引起EBOM中父件的更改, 由设计部门进行影响分析并完成必要的更改, 生产部门接收设计部门的更改结果, 直接对EBOM实施更改, 不再进行影响分析;对EBOM中待更改零部件对应的PBOM零部件和MBOM零部件及其多级父件给出分析结果, 列出被影响件的编号、名称、版本、签署状态和可选操作, 并在EBOM更改实施后, 将该影响分析结果通知PBOM和MBOM管理员。

(2) EBOM更改可能是对某一个或几个零部件进行更改, 更改时需要对这些零部件进行单独审核。

(3) 需要根据更改的实施范围对该EBOM对应的批次BOM进行更新。

(4) EBOM更改完成后, 系统通知相应的PBOM和MBOM管理员, 由其决定是否进行相应BOM视图的更改。

5.4 产品结构建模与配置的规则

PLM系统为企业搭建了统一的产品配置选用平台, 在一定产品平台上对所有基准车型、选用装置、系统与模块化库及配置进行统一管理。图5为某汽车企业订单车型模块化配置过程图, 根据客户的需求, 设计人员在基准车型库、选用装置库、系统与模块库和零部件库的配置设计中, 使用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为客户产生一个满足客户要求的订单车型, 设计中可重复利用已有的设计知识, 从而实现订单产品的快速设计。

4、结论

通过产品需求配置能使企业获得灵活的产品定义,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GBOM通过个性化配置工具的定义不同视图BOM使企业能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并能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多种可能解决方案的评估能协助客户确定最适合他们需求的配置。

在产品开发和产品配置分离的环境中, 提供给客户的信息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更早以前的信息。配置管理将配置逻辑融入到产品定义和更改过程中, 因而消除了信息的延误, 随着产品的发布, 客户和销售工程师可以立即得到配置信息, 这样企业刚发布出某种产品, 就能立刻推出最新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 一旦停用某产品, 就能立刻报废过时的产品, 从而构成企业产品快速反应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童秉枢, 李建明.产品数据管理 (PDM) 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方明伦.俞涛.PDM原理及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8.

信息配置 篇9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GDP总值全球排名第二,然而整个经济发展缺乏效率和质量。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转型,应当加大改革力度,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准则办事,确保市场竞争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计领域而言,会计质量的改善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资本市场如果要提高效率,必须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资本配置提供了平台,容纳了众多上市公司的资本。优质的会计信息能够推动资本流向朝阳产业,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所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的融合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资本市场的运作原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中,实力雄厚,经营稳定,业绩增长迅速的企业其股票价格通常较高。但我国由于信息缺乏透明度,再加上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股票价格较低,严重偏离了价值。对此,必须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如实反映上市企业的实际,这样才能让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做出准确地判断,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合理地投资,这也有助于加快股票的流动,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市场价值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投资者在资本配置方面越来越具有效率,投资者的权益也能得到维护,投资更加科学,进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改善资本市场的运行环境;也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科学合理地管理公司,增加公司绩效,推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当前,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资本配置效率以及市场价值的分析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来进行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资本配置效率指的是基于某种条件,企业投入资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企业的资本配置是否有效对企业的财务运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如某个项目能否增加企业的价值,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否增加收益都需要上市公司管理层认真考虑。而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对投资者的信息具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市场中的资本由效率低的公司流入效率高的公司,推动了资本的优化配置。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资本配置,都可以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有潜力的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然而因为资本市场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投资过度或者不足都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投资效率。正是因为资本市场的不足,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问题都可能影响企业投资的效率,使得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但是收益却难以达到预期,进而减少了企业的价值。随着会计信息质量变优,经理层和股东的委托代理问题得到弱化,企业的代理成本减少。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对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会计信息可以向企业的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可靠准确地信息,帮助管理层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和项目的投资价值做出准确地判断。因为股东和债权人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若股东认为投资新的项目会损害其利益,股东会拒绝进行投资,由此造成投资不足。因为管理层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管理层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盲目投资风险过高的项目,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而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股东、债权人及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减少了投资的风险,推动了资本优化配置的实现。会计信息可以向需要投资项目的投资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就投资者来说,获得的公司财务信息越准确,决策才可能越准确,但这必须依靠优质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优质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地判断项目的优劣,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证券市场能够有效运行。而劣质的会计信息掩盖了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使投资人无法对企业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增加了投资的非理性程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公司运营的基础是市场估价,而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对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把握企业的市场价值,并将信息传递给投资人和管理层,以利于其决策。对于市场估价来说,财务信息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二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企业进行市场估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若市场价格和企业的市场价值不相符,市场机制就会推动二者相符,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期间,投资者就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来做出决策。此外,市场估价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如上市公司对另一家公司进行并购,通常是按照市场估价来对其收购收益进行判断。会计信息和企业价值存在密切的联系。首先,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增加了公司的价值。其次,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价值。最后,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企业的价值。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增加,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得到有效控制,资本市场中的企业价值和项目价值越准确,使得资本能够及时合理地流动,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反之,若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信息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这会加剧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利于投资者进行良好的决策,导致资源优化配置无法实现,提高了公司的资本成本,降低了企业的价值。所以,优质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决策中的风险,推动资源合理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企业价值。会计信息具体包含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都对公司股价具有显著的影响,也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优质的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实际,对其潜在的风险作出真实的反映,使得投资者依据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理性的决策,降低了投资的潜在风险,推动了公司股票的流动,减少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了公司的价值。此外,在资本市场披露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就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较高的信号,进而对公司价值做出准确地估计。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所有深市在2007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样本区间为2007-2014年。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所用的分析工具是SPSS20。为了确保结果靠,本文按照如下保准对样本进行筛选:(1)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相符,本文将2007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2)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考虑到数据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所用的指标数据均为滞后一期的数据;(3)数据发生异常的上市公司剔除。最终共获得1935个样本公司。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资本配置效率(Allocation)。本文使用Richardson模型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其中残差是资本配置效率的数值,残差大,表明资本配置效率低。此外,还将股票收益指标剔除,取消年限限制,引入滞后一期净现值为正数的变量,将主营业务增长率引入模型。最终得到:

式中,Invt为i公司在第t期的新增投资,此处用固定资产和总投资的比值表示;Growthi,t-1为i公司在第t-1期的发展能力,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Scalei,t-1是i公司在第t-1期的公司规模,此处为了便于计算,取对数;Structurei,t-1是i公司第t-1期的资本结构,等于资产负债率;Sharei,t-1是i公司在第t期的股权集中度,此处使用排名前10%为的股东持股比例表示;Pari,t-1是i公司第t-1期的盈利能力,此处使用用权益净利率表示;Costi,t-1时i公司第t-1期的代理成本,此处使用资产周转率表示;∑Ye是年份;∑Id是行业;ξi,t的绝对值是i公司在第t期的资本配置效率(Allocation)。ξi,t越大,说明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越差。ξi,t是非预期投资,ξi,t>0表示过度投资,ξi,t<0表示投资不足。

托宾Q值(TobinQ)。本文选取托宾Q值的倒数来衡量市场估价。资产的市场价值等于股权市场价值+债券市场价值;资产的重置成本相当于账面价值。

(2)解释变量。当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二者关系的时候,选取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此处用AQ1表示。企业对本期支出进行增加确认,并降低收益来降低利润,但会计稳健性指的是企业实际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匹配度。所以,学者琼斯使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对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做真实的反映。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多,表明盈余管理的弹性越大,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越差,也就是模型的残差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式中,Ti,t为i公司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Ai,t-1为i公司第t-1期的总资产;△Ri,t为i公司第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额;Pi,t为i公司第t期的固定资产原值;ξi,t的绝对值为i公司第t期的操纵性应计利润;ξi,t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会计信息质量越差,值越小,说明会计信息质量越优。

模型(2)中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评价等级赋值来计量会计信息质量(AQ2)。深市按照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做出完整评价并给与相应的评级,具体包括“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会计信息质量包含披露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能够用于比较。为了便于计算,此处分别将优秀等级赋值1,良好等级赋值2,及格等级赋值3,不及格等级赋值4。

(3)控制变量。本文根据以往研究还选取了新增投资(Invest)、代理成本(Cost)、盈利能力(Par)、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S)、资产负债率(DR)、公司规模(lnN A)和营业利润率(PRO)作为控制变量模型(1)的主要变量如表1所示,模型(2)的主要变量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了证实假设1的正确性,本文构建模型(1)来进行研究。由于残差的绝对值越大,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大,盈余管理弹性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差,所以,AQ的系数α1>0。

为了证实假设2,本文构建模型(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由表3可知,样本资本配置效率的均值是0.041,最大值是0.65,最小值是0。公司的资产净利率是-0.0127,最大值是0.78,最小值是-20.64。代理成本的平均值是0.7373,最大值是9.05,最小值是0。新增投资的平均值是0.460,最大值是0.38,最小值是-0.65。AQ1的均值是0.857,最大值是2.93,最小值是0。

表4是对模型(2)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4可知,托宾值倒数(TQ)的均值是0.661,最大值是1.54,最小值是0.06。AQ2的均值是2.1305,和及格的3分有较大差距。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S)平均值是0.2791,最大值是57.39,最小值是-0.77。资产负债率(DR)的平均值是0.5085,最大值是1.18,最小值是0.03。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PRO)的均值是0.0502,最大值是2.04,最小值是-9.04。公司规模指标(lnN A)均值是20.7536,最大值是24.68,最小值是12.74。

(二)相关性分析

模型(1)中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资本配置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系数是0.057,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值(Allocation)和净资产收益率(Par)的相关系数是-0.102,和代理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107,并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资本配置效率和新增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281,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资本配置效率和新增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AQ1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是-0.035,但缺乏显著性,和代理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004,也缺乏显著性,和新增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095,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

注:*、**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5%、1%水平上是显著的(双尾检验),下同。

模型(2)中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托宾Q值的倒数(TQ)和证交所的等级赋值(AQ2)的相关系数是-0.049,但缺乏显著性;托宾Q值的倒数(TQ)和企业规模(lnN A)的相关系数是0.38,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证交所的等级赋值(AQ2)和营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167,在1%水平上显著,和公司规模(lnN A)的相关系数是-0.356,在1%水平上显著,和资本结构的相关系数是0.082,也在1%水平上显著。

(三)回归分析

表7是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的调整后R2为0.104,模型的拟合度在10.4%左右,尽管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然而由于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而且本文分析的是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所以模型是有效的。模型的F值是59.337,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的解释度较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会计信息质量值(AQ1)的回归系数是0.023,并且显著,这表明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效率,结果显著,也表明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模型(2)的修正R2是0.279,拟合度为27.9%,表明影响对企业市场估价的因素众多,所以模型是有效的。模型(2)的F值是147.368,且具有显著性,这表明模型(2)的解释度较高。AQ2的回归系数是0.03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估价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企业的市场价值显著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深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在2007-2014年的信息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以及市场估价的关系。最终得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股权净利率、代理成本均和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处于合格水平,然而离良好还有较大距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建议

(1)加强公司治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减少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管理层持股计划,将管理层目标和公司目标融为一体,对管理层如实披露公司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良好的激励;第二,将激励制度具体化。公司的董事会应当对管理层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偏好习惯,进而制定最佳的报酬。这个报酬使得公司的信息失真的成本最低,也使得管理层的收入较高。此外,还要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晰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降低利益冲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2)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严惩虚假披露会计信息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产业消失,但同时也有许多产业兴起,此时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些产业,必须调整会计制度来确保其经济行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这有助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立法机构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法律,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和世界接轨。此外,在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各机构部门的沟通,减少内耗,增强执法的水平,维护法律的权威,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3)增强机构投资者对改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信息披露的影响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投资者投资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上市公司需要承担投资带来的风险,政府不会为风险买单。所以,投资者要重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然而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无法承担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因此有必要借助机构投资者来获取信息。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额较大,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能够代表中小投资者对公司的最大股东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金额庞大,十分重视公司的经营现状,财务质量以及现金流量,以此来进行投资决策。对此,公司要减少对机构投资者的约束,允许其对公司的信息披露施加影响,以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而且,控股股东如果控制董事会,其财务造假付出的代价很低,这促使其很可能掏空公司。政府要放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数额和持股比例,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再者,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也能够帮助投资者科学合理地记性投资,推动股票加快流动,增加公司的价值。(4)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资本合理流动。改善政府投资的效率,有助于推动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朝阳行业和高科技行业予以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推动资本市场有序发展。公司获得政府低息投资,成本显著降低,利润增加,最终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加。此外,政府有效地宏观调控,还能够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民间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加快资本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洪辉、王宗军:《政府干预、政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南开管理评论》2010年第3期。

[2]朱雅琴:《基于终极控制权的会计透明度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3]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Bushman R.,Piotroski J.and Smith A.What Dete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

[5]Habib A.Corporate Transparency,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Empirical Evidence.Abacus.2008.

[6]Durnev A.,Morck R.Yeung B.Value Enhancing Capital Budegting and Firm-specific Stock Return Vari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2004.

信息配置 篇10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布局,配置

随着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个性日益凸显, 如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被提上档案工作的日程。而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与配置, 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能否得到最大的效益, 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用户需求能否得到最大的满足。因此, 我们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之际, 要对其布局与配置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划分, 从而指导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认真有序的进行。

一、区别之含义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是指合理配置国家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中的档案信息,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分散庞杂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序, 逐步使全国档案机构中所收藏的档案信息形成一个整体, 建立起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档案信息保障体系。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打破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对其布局结构进行规划和调整, 以达到最优, 充分共享, 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从两者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出, 布局的实施范围要大于配置, 布局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来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而配置则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体实施。布局所形成的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保障系统, 但是配置所要解决的不过是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保障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因此, 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 然后则是总体布局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具体配置。

二、区别之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可以分为档案实体布局和档案信息布局。档案实体布局指对纸质或其他载体的档案原件分布范围的控制与协调, 即档案馆 (室) 网建设。档案信息布局是对各档案馆 (室) 内各种载体的档案所包含与传达信息的规划和调整, 建立档案信息网, 并以各种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各档案馆之间的无缝连接, 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是对实体网及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功能的补充。

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三个方面的配置:时间配置是指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时效分布。如我国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就是按照档案的形成时间进行分配的。但一般的省市级档案馆的时间配置只是在馆内进行。空间配置是指对档案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形成单位之间的有效分布。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空间配置具体表现为综合性档案馆以行政区划来划分, 专业档案馆按专业性质或行业系统来划分。数量配置通常是与时间配置或空间配置相结合的, 即在特定时间范围或特定空间内对档案信息进行量的控制和协调。这种数量配置既包括总量配置, 也包括个量配置。

从以上可以看出, 尽管档案信息资源布局与配置的对象都是档案信息资源, 但是档案信息资源布局的内容比配置所涉及的范围要广, 相对来说比较静态, 布局基本是按照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状态进行, 更多的遵循档案本身的形成规律, 基本以原有的档案工作为基础, 并且不具有层次性。而配置则更具体和细化, 内容也相对来说较动态, 具有动态性和渐进性。在配置过程中, 其主观成分比布局要多, 并具有层次性。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 我们可以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总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进一步对其进行时间、空间、数量方面的配置。

三、相同之影响因素

不管是布局还是配置, 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主观条件基本都是一致的, 影响和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布局的条件同样也在影响着它的配置。因此, 在下面的部分, 笔者将共同来讨论影响布局和配置发挥作用的几个要素。

1. 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布局和配置档案信息资源是以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对象的,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信息资源的特点和性质, 在对其进行布局和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 “因地制宜”, 立足于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 使得其配置和布局符合它的形成规律和特性, 从而更好地发挥这种资源的作用。并且, 它是以原有的档案工作为基础的,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原有档案工作的优化。因此, 档案信息资源本身的状况对于其布局及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作用首先表现在馆藏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其布局和配置对象的多少, 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是有效布局与配置的必要条件。其次, 档案本身的分布状况也影响着其布局和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和配置工作是以原有的档案工作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满足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应当尽量了解和掌握当前档案信息的分布现状, 维护各档案部门所藏档案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在其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再进一步优化。再次,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它特有的形成规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其重视原本、孤本、珍本, 重复的数量不多, 在对其进行布局和配置时, 就要相对集中, 并且不能重复建设。而档案特有的形成规律, 使得许多档案在形成时便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特别是一个形成单位形成的档案更加明显的具有这种特点, 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布局和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不能人为地割裂了档案与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

2. 人力资源环境。

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和配置以人作为活动的主体, 它一切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人来实现, 需要档案工作者来实现。它并不是资源的一种自动配置活动, 而是人的主观宏观控制的活动结果, 并需要在人所创造的资源管理环境下进行。科学的布局和配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体制, 要充分的考虑社会因素和经济条件, 掌握档案信息资源形成和利用规律, 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些, 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档案资源共享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及良好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档案工作者来完成。另一方面, 我们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布局和配置, 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利用者的情况也影响着布局与配置的实施。我们在布局和配置档案信息资源时, 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热点、需求习惯以及他们的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 以用户为中心, 尽量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3. 经济、技术条件。

我们在进行布局和配置时, 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效益原则, 这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的必然要求。这种效益既包括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尽管在我国, 档案事业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 并不直接与市场机制挂钩, 但是还是受其影响的。要获得良好的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和配置环境, 就要有充足的资金。

而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布局和配置环境的技术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现代网络化技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在档案部门的广泛运用, 各种数据高密度的存储和远距离传输, 使档案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档案信息转移技术。档案信息转移技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档案信息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上, 即便于档案的保护, 又便于档案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更有利于人们对非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和配置。

4. 国家政策及社会观念。

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和配置工作的进程还受到国家政策的约束。国家是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是否对布局和配置工作有一个规范统一的规定, 直接影响了布局和配置整体效益的发挥。而资源共享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社会各界达成共识, 使得参与信息配置的档案部门能集中力量建设特色馆藏, 使档案信息相对集中在利用率高的地区, 而其他用户亦可以公平获得档案信息。

四、相同之目的

正因为档案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等存在一些不合理及差异, 无法使用户及时有效的利用, 不能使它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布局和配置。在这一点上,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消除资源自身分布的不合理及差异性, 建立全面的档案信息网络, 使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资源达到一种最优的分布状态, 实现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多重价值, 达到资源共享, 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布局和配置, 我们要使得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相对集中, 并按照一定的管理机制进行分配, 摆脱地域限制, 使得不同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的利用档案资源, 使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郑芸.影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各因素[J].档案管理, 2001 (6) .

[2]金凡.再议档案信息资源布局[J].前沿, 2004 (8) .

信息配置 篇11

当今,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都不能离开借鉴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网络信息真正成为可高效利用资源的前提,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及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目前,中国网站的数量剧增,网络用户数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虽然网络信息的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复杂性及其信息资源的无限无序、繁杂多变和优劣混杂,而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站在整体上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缺少组织管理上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使其得不到必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一方面,给广大用户进行有效组织、管理、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带来了困难,使许多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造成了互联网上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会导致信息资源向某一些局部区域过度富集,产生“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两极分化现象,进而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和贫富不均[1]。因此,相对于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中国的网络信息资源仍然是稀缺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也缺乏合理性。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信息量分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本文拟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配置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1 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

从总体上来说,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资源状况、政策法规、技术条件、管理体制、市场机制、用户状况和公平效率等重要因素。

1.1 基础设施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能否合理和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推进信息服务的依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配置和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2]。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由于经济、地理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的现状,这种不平衡使得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短木板”效应越来越明显。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在总体上占世界人口和土地面积最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仅占全世界总量的30%,全球34%的互联网用户居住在发展中国家[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1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全国上网用户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达46.6%;其次是上海,普及率为45.8%;第三名为广东,普及率为35.9%[3]。城市网民普及率为27.4%,农村普及率为7.2%。从相对差距看,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3.8倍,与上年6.5倍相比差距缩小了41.5%。从绝对差距看,城市网民普及率高出农村20.2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拉大了18%。农村网民普及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差距指数为0.55,比上年的0.7缩小了21.4%。[4]在31个省份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46.6%;贵州最低,为6%。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是贵州的7.8倍。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区的经济发达,拥有的信息资源就多,中西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拥有的信息资源明显就少。目前,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在世界上还只处于中下等水平,由于信息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使其在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信息量分布和技术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因而还不能通过网络按需求和使用方向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反差,不仅可造成人们信息资源拥有上的贫富分化,而且又反过来可加剧信息化的差距和强化社会的不均,就会从根本上违背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公众的初衷。事实上,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就会毫无疑问地被孤立于世界之外,失去的不仅仅是信息资源,更是信息控制的所有资源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即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在空间上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

1.2 资源状况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的总量会随时间、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累积增长,但绝大多数新生产的数据和信息对于用户来说都属于初始信息,往往是无序的、随机的、杂乱的和不确定的,使人难以直接利用。这些信息需要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分类组织、整理加工等一系列开发,才能真正为社会用户所利用。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不仅仅取决于初始信息的总量,而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随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不断增加,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优势,谁就有可能占有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的非均衡分布,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社会分配,给信息获取和利用带来了相当大的对比反差。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机构和图书情报部门等信息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城乡和不同地区之间在信息资源获取上的强烈反差,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拥有与利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专家发出警报:已经上网的信息资源有可能不再属于所有人,因为发达国家利益集团想方设法确立其对信息的垄断。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的不均衡,使社会始终处在信息爆炸与信息饥渴的矛盾之中[2]。

1.3 政策法规因素

一般认为,信息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展信息工作和发展信息产业的概括性原则,或者说,信息政策是处理特定信息问题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5]。也可以认为,信息政策与法规是保证信息事业正常运行,促进信息事业有序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条例、法令等的总称,它是进行信息资源配置管理的重要手段[6]。因此,政策法规具有调控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导向功能,健全合理的政策规范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从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来看,相关的政策法规应涵盖如下内容:信息资产保护、信息公开、信息搜集、信息生产加工与保管检索利用、信息传播行为与过程管理以及公民信息权利保护、社会信息网络及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各类信息冲突以及信息利益的协调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配置都与信息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有密切关系,完善的法制对于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不同政策环境背景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因不同的政策法规催生了不同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渠道,直接影响到网络信息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据欧洲委员会估计,从金融、旅游到地理数据等一系列由公共机构掌握的大量信息,共计价值680亿欧元。然而,欧盟各国不同的法律及各种实施办法,阻碍了出版商在这个市场的发展。又如,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操纵问题、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等,都说明了现有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还存在着信息垄断的可能,政策效果较差。相反,完善的政策环境会激发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动机,激励整个社会主动利用信息[2]。

1.4 技术条件因素

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依靠和借助一定的技术条件才能得以体现。信息技术跨越时空和数量限制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存储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以及信息复制、传播能力,使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主题。网络系统技术支撑着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它包括:提高网络吞吐量与可靠性技术、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与快速处理技术、加快网络传输速度的技术、网络信息存取与组织技术、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清除技术等。网络系统技术越先进,时间和空间以及其他信息传输的物理障碍也就越易被打破,从而起到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信息资源配置的自主权,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既可保证信息资源配置过程的信息安全,又可加大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范围及信息辐射的空间范围[7]。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信息技术的合理选择与正确组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一方面,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者角度来看,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信息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信息资源开发更加广泛和迅速,同时还降低了开发者的生产投入和物质资源成本,不断地减少单位产品中物质资源含量和加大其技术的含量。另一方面,从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者角度来看,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扩大了信息资源的利用范围,保证了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8]。因此,科学技术越发展和信息资源越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效用及其配置效率就会越高。

1.5 管理体制因素

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不可缺少的手段。网络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就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来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规律,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进行统筹解决,以求得最优化的经济效果[8]。从中国现状来看,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获取渠道和流通渠道,但这些信息资源大多分散于不同的地区、行业或部门。在其利益的驱使下,信息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真正有效地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应该在充分掌握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分布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并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信息资源管理网络。通过横向联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从而提高配置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国际信息资源共享。[2,5]因此,管理体制是影响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1.6 市场机制因素

根据帕累托(Pareto)所提出的适度原理,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果不使至少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下降,便不可能使其他消费者的满足水平提高。在实际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时,必须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来比较优劣和协调配置,把有限的信息资源投入到效益最好的经济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有效配置的目标[9]。

在现有条件下,市场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和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属于高成本产品,信息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个性化为信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考虑,任何个体的信息获取行为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乃至费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始终在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发挥作用。美国教育统计国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与父母收入状况成正相关,低收人家庭的学生中只有41%可以联网,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中有74%可以联网,这表明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人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数量和质量也是有差别[2]。因此,在进入市场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将不断发生着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供给者之间及需求者之间的竞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整体均衡,从而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格局。

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机制能够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最适度配置,而网络信息资源的最适度配置也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机制来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机制是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这个状态中每个消费者的满足达到最大和每个生产者的利润达到最大。虽然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难以存在,但可以借鉴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寻求一般非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信息资源最优配置的普遍规律。信息市场竞争表现为质量竞争,并且在质量差价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信息产品数量最多。判断信息资源是否实现了有效配置,不仅应考虑信息产品的数量多少,更应考虑信息产品质量的水平高低。即在现有信息资源条件下,生产出质量最能满足社会需要且数量最多的信息产品。如果信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综合结果具有最高的社会效益,则信息资源就达到最优的配置[8]。

1.7 用户状况因素

由于信息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人们对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是不一样的,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用户群在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途径和能力以及效应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优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和布局结构,改善流通渠道,使用户能及时和方便地“各取所需”[8]。但网络信息资源效用的实现,除了取决于信息资源本身的有关因素外,还取决于用户知识结构、信息意识、专业水平和创造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工资收入等状况的不同,信息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及其使用能力也不同,这种“不同”反映到效用问题上,表现为效用的实现程度不同。

(1)用户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这与信息用户的兴趣爱好有很大关系。兴趣爱好模式不同,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一般都是不同的。

(2)用户受教育程度。与物质资源不同,信息资源效用的实现程度除了取决于信息资源本身的有关因素外,还取决于用户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一般来说,用户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知识涵养、信息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发挥就越好,信息资源效用的实现程度往往越大。据CNNIC调查,我国网民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一半以上,比例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信息意识强,获取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强,在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而对网站和域名的建设能提供更多的支持。文化程度、知识层次较低的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决定了其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有限程度以及较低的开发资源能力,从而不利于地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10]。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用户,其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态度就越主动、途径就越广泛、形式就越多样、内容也就越全面,信息价值的内在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

(3)用户的职业状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同职业的用户对某一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和吸收能力不同。这种“不同”反映到效用问题上,就表现为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用户对口的信息资源或有需求渴望和吸收能力的信息资源,其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较大。

(4)用户的工资收入。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对某种信息资源消费的可能性,收入越高,人们就越有条件消费信息资源,也越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信息资源配置到工资收入较高的用户群中,就更有助于提高信息效用[9]。

此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必须符合社会用户的总体信息需求状况,才能实现信息产品生产的目的。就信息资源配置的结果来说,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程度越高,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就越高。反之,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程度越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就越低。

1.8 公平效率因素

公平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或关系的一种道德评价,认为其是否应该如此,是否公正和合理,公平意味着所有相关的个人的信息福利相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大小,即劳动效率与劳动量的比率。在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中,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效率,就没有高水平的公平,因而所谓的公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但没有公平,就会出现信息资源的浪费,就谈不上合理和有效配置。因此,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9]。

2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策略

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必须根据网络信息资源及其配置发展的实际,分析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在国家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政策指导下,遵循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 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领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同样也是指导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先进的信息基础结构是信息在空间上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它使信息资源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方便和快捷地实现流动,减少传递时间,使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11],为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技术保障,因而我国必须加大对电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施的建设,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网络信息资源分布不理想,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中分布很不平衡,用户的数量和知识水平及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充分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有重点和有层次地配置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应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清除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障碍,搞好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之间的连接,有计划地开发各种信息,建设各种专业用途的数据库,使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

从经济发达地区来看,由于其市场环境和市场基础较好,市场投资回报率较高,国家重点在于引导市场资金的流向,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以及与国内其它区域和国际的互联互通的优化。资金解决应以市场融资为主,鼓励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参与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地方和国家财政投人为辅建设全国协调的网络信息资源通道。

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看,由于信息服务市场容量较小,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容易吸引外部投资,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投资抵扣等途径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增加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人。针对落后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政策,以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合理布局的长途光缆线路、微波通信线路、卫星站点和电话主线等基础设施,充分惠及落后区域的电信化发展,为不同区域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加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援助,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设施来对待,逐步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在地域上趋于合理,使网络“平民化”[10]。

2.2 拓宽资源配置策略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机构、信息人员、信息设施、信息经费、信息用户以及信息政策等各大要素,这几大要素构成了信息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系统。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各个要素有着自身的独特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关系,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开发。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要从整体效益出发,根据用户的需求及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具体实际,对资源、布局、系统建设、人员和设备的配备、信息经费和信息政策等进行通盘考虑,确定最佳方案,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最大限度地配置、开发和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要拓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开发渠道。国内信息资源配置与开发渠道,主要以国家系统为主体,包括行业、地区中心,以及各基层信息机构、专业信息网络、民营信息网站等,形成纵横交错,遍布各地的信息资源体系。这一体系隶属关系灵活多样,多种所有制并存。国家和行业除了系统、全面地进行信息资源配置与开发外,也为下属机构和社会用户服务。其他网络信息服务机构,既是连接最终用户的“终端”,同时又是通过接点联系综合性、行业性和区域性信息资源网络的组织机构。因此,可依据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别建立信息资源开发网点,加强对国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多种开发利用渠道,提高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效益性,不断增强中国信息资源的配置和供应能力[8]。

2.3 统一管理机制策略

统一管理是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完善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统一管理机制应从其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方面来考虑[12]。

在宏观管理上,就是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等在宏观层次上组织与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使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和最合理的利用。其主要任务是从总量上和结构上组织与协调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活动,而且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带有总量和全局性质。这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配置顺利进行,以及降低资源开发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观管理上,主要是由地区和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地区和行业性政策法规与管理条例,用以组织与配置本地区和行业内部的网络信息资源,使本地区和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组织与配置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利益。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就是要打破只为本地区和本行业用户服务的观念,树立大服务观,使地区间和行业间信息资源建设统筹规划和协调,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和特色,使各大网络进行功能渗透,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中观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在本地区和本行业范围内组织与配置信息资源,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是针对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行业性质。

在微观管理上,主要由各级政府、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和配置信息资源。其中,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这决定了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与配置有别于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信息资源组织与配置,更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2.4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网络信息资源差距的重要因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加剧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发展,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地区间不断扩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差距又会进一步加大地区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发展。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缩小地区间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优化区域经济应该致力于东部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品,并利用自身优越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势建设科技研发基地。中部成为东部区域经济的延伸,形成行业分化的加工的核心地带,西部突出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旅游业。这样的区域经济格局有利于地区间协同发展,有效发挥中国经济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竞争力。在东、中、西城市圈和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上构筑全国范围的经济体系,形成合理的具有梯队形式的产业结构布局链条,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西部也有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统一行政管理优势,各省居住人口大多数集中于少数的大中型城市及其周围区域,可以以大中型城市为基础形成核心城市经济,带动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除了国家给予重点资金扶持以外,中、西部更需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来引进内资和外资。据统计,中国民间所拥有的金融资本有10万亿元,在国际上也有多达数万亿美元的游离资本,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这些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将会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国家在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中、西部地区教育、电力、道路和通讯等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给予中、西部以优越的投资政策和合理的优惠制度,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13]。

2.5 信息环境保障策略

良好信息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保障,要强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信息环境保障,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制订与完善信息政策和法规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法律保障。正如布坎南所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体现任何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信息政策与法规所追求的效率,就是通过界定人们参与信息资源配置的权利,为人类实际配置信息资源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13]。根据网络经济下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修改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将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范围延伸到信息和网络等领域,维护信息产品所有者的权益,确保信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防止信息产业内部的垄断行为,以保障信息市场能够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首先,要明确规定网络信息配置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工作程序、权责和从业组织的行为规范,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要明确不同系统间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方法,以及鼓励措施和反垄断措施。其次,要制定信息组织的技术规范和完善信息流通法,确保信息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开发经营部门的利益,规范信息的生产、发布和利用方式。同时,要制订信息人才法,对信息管理人员、经纪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信息人才的教育培训办法、资格认定标准、定期考核制度、聘任方法及兼职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保证信息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14]。

(2)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保障。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更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商品化和信息单位企业化,随着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并发挥作用,通过信息市场的发育和日趋完备,以及与其它非信息市场的结合,共同调节信息资源的供求关系。同时由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必然会更有效益,达到最优化的经济效果。

2.6 信息质量管理策略

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就是要使网络信息资源合理流向最适宜的用户手中,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就是强化这一过程。如理顺资源配置系统内部信息流与工作流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制定资源配置的质量要求,有效地解决质量提高成本与效率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者分配有限的资源等等,都是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质量管理的内容。加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建立一个质量管理的专门机构,对网络资源配置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首要问题就是要了解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现状,对资源配置全过程进行抽样调查,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组织等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已有的质量问题[15]。

(2)确定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管理目标。这个质量管理目标既要切合实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又要分出轻重缓急。对于易于控制的质量问题予以优先考虑解决,对于关系到企业声誉及其成本较大的质量问题要重点考虑。

(3)调控质量管理配置活动。按照质量管理目标,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地协调,以确保各部门间的合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实际执行效果,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及时追踪目标的完成情况,以确保目标系统实现过程的正常运行。

2.7 市场竞争机制策略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佳效益是在价格和市场的作用下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它的生产者、使用者和经营者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信息服务提供商提供更多的信息商品,吸引信息用户通过使用网络手段获取信息产品。这样,对消费者来说是低成本,对提供商来说是高效益,使两者得到兼顾,促进网络信息产业和网络信息市场的发展[16]。同时,还可利用优惠政策扶植和创建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大型信息企业,激活信息资源生产者的潜力,根据市场需求和投入产出确定开发内容和形式,通过竞争实现最大限度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政府的不断投入来开发信息资源是行不通的。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般是由政府提出计划和投入部分资金,起到推动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吸引企业公司的投入。如美国的NII工程总投资约4000亿美元,政府大概只能提供3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其余的3700亿美元将全靠私营机构和民间企业投资解决。

政府部门应引入竞争机制,在保障竞争主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采取适当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避免公众利益受损,造成不公平现象。实现投资多元化策略,鼓励商业性出版社、书商、广播电视部门、报社和杂志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信息企业等参与数据库产业的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鼓励公共部门与信息企业合作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同时,进行强强联合,建立规模优势,造就品牌企业,参与网络信息资源领域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8 信息素质教育策略

要很好地解决网络信息资源配置问题,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新型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的广大用户,也就是说必须加强全社会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

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方面来说,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使之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可制定相应政策,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使人员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使之能够进入学科领域内充当信息咨询员和管理员,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应该营造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人才的成长和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建立起适应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专家队伍、管理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通过东、中西部的企业合作和国家政策扶持,实现人才的区域间流动,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情感留住人才[10]。

从广大用户方面来说,可通过提高网络信息用户的素质,积累检索技巧,提高检索效率。通过提高网络信息用户的素质,也可以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和减少网络信息污染,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缓解网络资源无限性与稀缺性的矛盾[17]。首先,围绕面向新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抓好中小学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其次,针对地方经济需求,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努力培养复合型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来服务社会。再次,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组织机构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使所有在职人员熟练掌握必备信息技术和技能。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处理所需的信息[18]。

2.9 满足用户需求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的内涵是信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市场化。“市场用户第一”应该是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的前提。根据市场需要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所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必须是用户所需要的,这应成为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由于社会用户各种各样,其对信息产品的需要也各色各样,而且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和开发要从市场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配置内容要与社会用户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开发深度要适合社会用户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资源产品要适用、易用和经济。也就是说,要以社会所有用户的需求为依据,用户需要什么信息产品就配置、开发和生产什么信息产品,用户需要多少就配置、开发和生产多少[8]。

3 结束语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均衡配置,但理想状态终归是理想状态,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不可能完全均衡的,但努力的目标就是使网络信息资源趋于均衡,也就是所谓的优化和合理配置。无论是市场驱动手段,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都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这个目标。一方面,影响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因素除上述八个方面外,实际上还有其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影响着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机理十分复杂,中国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统筹兼顾,要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索一种最合理、最有效同时又经济的配置方式,争取求得最优配置效果,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双管齐下,从多方面用多种手段进行,建设高效的高速信息网络,使网络结构合理化,逐渐完善网络政策法规,提高网络用户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保证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6]。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策略。

上一篇:付款方式下一篇:定性贝叶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