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2024-11-30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通用12篇)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1

1 问题提出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 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专业课和外语的最终目标。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对复合型人才, 尤其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如何培养高素质、精通外语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 国内学者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 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少, 即使有实证研究也大多是以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为对象。本文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重点研究新建本科大学双语教学。

2 双语教学实证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2.1 调研对象、方法与目的

被调查对象为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2007级国贸专业学生。该届学生是2007年9月入学, 出生年龄为1986—1990年, 人数总数为116人, 其中男生56人, 女生60人。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问卷调查在双语授课前 (2009年2月26日) 进行, 第二次问卷调查在双语授课结束后 (2009年7月6日) 进行。通过课堂发放问卷, 课堂收回的方式进行。

2.2 第一次问卷调查

授课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6份, 收回116份, 问卷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为116份, 有效率为100%。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很高, 95%的学生希望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信心不足, 只有15.5%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双语学习能力。

2.3 第二次问卷调查

授课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6份, 收回问卷110份, 问卷回收率为94.8%。有效问卷为108份, 有效率为98.1%。此次问卷着重于前后对比分析双语课程对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作用以及经过实践学习后, 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看法。

2.4 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指标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衡量, 本文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双语教学的效果。在期末测评中17%的学生成绩不及格, 高达71%的学生成绩处于60~79分, 只有12%的学生成绩高于80分。

2.5 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 大部分学生认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 并且认为双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 授课前84.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双语学习的能力, 授课后只有31.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双语学习的能力。第二, 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8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负担;同时根据期末成绩显示, 学生成绩普遍偏低, 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3.1 语言障碍

2007级国贸专业学生英语平均水平不高。此课程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 双语授课前仅4.3%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大部分学生的四级分数都在500分以下, 高于500分的只占13%。而且我国英语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大部分学生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较差, 阅读速度慢, 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

3.2 教材制约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材采用的是原版的外文教材, 或者经过国内学者改编之后的外文教材。对于中国大部分学生来说, 外文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结构比较松散, 思维跳跃性强, 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特别是自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抓不住重点, 掌握不了教材的整体思路。

3.3 师资薄弱

新建二本学校由于本身办学条件所限, 一方面难以引进大量海外留学专家;另一方面由于财政实力有限, 难以为本单位双语教师提供丰富的海外培训机会和国内交流机会, 许多双语教师外语根本不具备英语授课的能力和资质。

3.4 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教师授课能力水平、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 很多情况下双语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以翻译为主, 难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的双语世界。

4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思考

目前新建二本学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 因此, 应积极探索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 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4.1 授课时间

双语授课时间过早, 学生英语基础差, 不具备双语学习能力;授课时间过早, 学生双语学习负担大, 不利于学生考研、找工作。最佳的双语授课时间应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

4.2 授课门数

新建二本院校不具备太强的双语授课条件, 不可过多地开设双语课程;同时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 后期双语课程在前期的基础上, 能以较少的时间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因此一个专业只开一门双语课程, 难以形成后续的效果积累, 各专业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双语教学计划。

4.3 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论坛、英语角、学生会等进行各种英文学习和交流, 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学校还可以设置各种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学习外语。老师要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提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词的问题, 节省课堂时间, 加快教学进度;同时每堂课结束后, 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4.4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

学校在引进人才时, 要严把招聘关, 提高引进人才的层次, 要有意识地引进一些高素质、英语水平较高的人员作为复合型教师。同时采取措施提高现有任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一方面建立双语教学申请的科学机制, 实行竞争上岗。另一方面要提高双语授课教师的待遇, 同时引入科学的评价和淘汰机制, 还要对在职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4.5 改善授课方法

改变单纯的翻译讲授模式, 增加课堂互动性。避免单一的以译代讲、满堂灌等教法。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勇敢地用英文表达,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既不能简单地翻译课本, 也不要盲目地追求百分之百的纯英文教学。应选择适合学生、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多种表达方式。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2

新建本科院校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出发,明确“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基”的办学理念,依托地市政府、产业龙头、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全面开展政策决策咨询研究、行业人才实践培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专利技术转化应用、优秀文化发掘保护等政产学研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条件支持、质量保障效果、学生素质能力、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结果

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增加,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型科技研发,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满足地方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为14635个,校均达到53个。专利总数为4954项,其中发明专利649项,占13.1%;实用新型专利3817项,占77.0%。院校专业设置以地方发展所需的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为主,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和能力共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企业为主,达到63.5%。

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明显改善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逐渐改善。生师比达到20∶1,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升至66.8%,高级职称比例达34.2%,“双师型”教师占20.0%,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12.1%,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约占35.3%。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进行境内外培训、行业进修、攻读学位。

教学经费投入显著增长,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持续改善。在合格评估政策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经费投入呈现积极增长态势,经费年度增长机制日趋成熟。2014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加到1996.4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提高到6976.8元,生均藏书升至80.9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长至14.1平方米。按照合格评估的要求,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占总体比例从40.0%上升至62.7%,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从54.7%增加至84.3%。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合格评估引导学校发展方向,保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评估过程、结果和专家考察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改善提升。“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将学校教学等活动数据化,为各级管理部门、各院校开展常态监测,研制、撰写和发布各类《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基本设立质量保障处室,配备质量保障队伍,其中,教学管理队伍年轻化,质量监控队伍职称高。校内质量保障制度设立基本完备,各类评教覆盖率较高。教学成果奖与教学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教学信息化水平达到较高程度。

强化应用型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量实验、实习、实训,组织职业资质培训、毕业综合训练、讲座社团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全面发展。校内基础实验室承担年实验教学校均约14.8万人次,专业实验室约16.0万人次,实习场所为1.4万人次,实训场所为8.7万人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3万个,年接纳学生109万人;素质教育基地6514个,校均24个。组织开展毕业综合训练课题57万个,组织参加职业资质培训91万人次。新建本科院校本科生获得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奖项1.4万个,校均获奖53.5个;获得学科竞赛获奖2.86万项,校均91.6项。开设文化、学术讲座3.0万个,校均97个,各类学生社团共计1.7万个,总参与数达到397.2万人次。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7149篇,发表作品7890篇/册,获准专利1721项。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有215所,占84.7%。

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满意度高,教学质量赢得普遍认可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率为98.0%,学位授予率96.7%,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在2014年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率达到90.2%,略高于前一年的89.6%。基于上述内容,86.6%的学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81%的学生表示“为学校感到骄傲,并会把本校推荐给他人报考”。对新建本科院校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主动适应岗位需求,为单位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状况良好,部分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成长空间较大。对73所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整体满意度为91.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吃苦,作风踏实,认为学校毕业生“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

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着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希望学校能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以及培养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2.新建本科院校监测预警与建议

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不少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的层次较低,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学生的受益面小,尚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的规模快速扩张并逐渐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突显出来。一方面,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配备不足,尽管超过九成的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达到基本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要求,但是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不足30%。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2011—2014年,尽管35岁及以下专任教师的比例从52.1%持续下降至44.7%,但青年教师占比仍然很大;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仅为8.4%,具有学士学位或无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了专任教师总数的1/3;“双师型”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特别是具有工程背景的比例仍然较低,尚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从老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部分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不到位,相当数量的老教师仍然沿用老的教学习惯,用老专科的教法来教本科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尽管学生评教结果相对较好,但是从更加专业的同行评教和专家评教结果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并不容乐观,同行评教中仅有49.7%的课程被评为“优”,专家评教中被评为“优”的课程比例则更低,仅为36.8%。

部分院校条件薄弱,没有形成逐年增长的稳定经费投入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2014年,有37.3%的院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未达到合格要求,高于2013年的31.4%。

在过去四年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藏书量、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三大核心生均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核心指标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来看,生均藏书量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两项指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在教学条件改善方面需要多加关注。

质量保障队伍结构问题突出,质量保障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

质量监控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难以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快速更新的现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从硬件投入来看,民办院校的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仅为5536元,比公办院校少2266元,民办院校生均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合格要求的院校比例也比公办院校低10个百分点。3.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教育部应适时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强化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

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所适用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是教育部2004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随着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有些标准已经明显过时,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不能有效发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议教育部尽快研究调整。地方政府要以实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达标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并探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对于部分教学经费与办学条件不达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政府要予以重点支持。

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保障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充实实验教学人员,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推动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开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鼓励一线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小课题研究、仿真和生产现场结合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变为“导学”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质量保障队伍建设,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理论和能力上全面提升质量保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注重提高人员对“升本”的内涵认识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的认识,确保质量保障队伍的稳定性。校、系(院)两级质量保障队伍建设要并重,不断推进质量保障队伍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勤于奉献、服务意识强的质量保障队伍。应建立学生、院系、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质量保障,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建议成立教学质量保障常设机构,不断提高质量保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加强过程监控,更要把好人才出口关。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

加大对民办院校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

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 篇3

红河学院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是我国西南部办在边疆、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区域决定了红河学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办学目标。大学英语作为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应紧紧围绕学校“立足红河,面向社会,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综合性、国际化院校”的发展目标,“超越、创造、和谐”的办学理念,“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内涵

作为一个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它既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用英语从事相关外贸、金融、法律等行业的能力。其鲜明的实用性和专业性特征及其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始终围绕培养教学对象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专业能力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目标,考虑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适应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学习语言知识、语言应用和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在认真分析国情、校情、生情的基础上,既体现国家大学英语课程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层次、特点和发展需要,真正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实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红河学院属于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要求,建立以知识为基础、注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专业英语能力的课程体系。红河学院自2003年升本以来,其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种因素日趋显著,具体为:(1)学校类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2)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3)学生的英语水平;(4)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5)大学毕业后,学生能用到英语的机会等,以上因素决定了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应突出能力本位和多元性,在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基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既鼓励英语水平高的学生达到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及较高要求以上,也允许学生根据专业、自身实情达到适合自己的指标和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此外,由于学生存在入校英语水平、今后发展和工作就业等不同,应允许学生选择侧重发展某几项英语能力,如:音体美专业学生可侧重提高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三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体现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拓展英语课程的功能,还原英语教育的本色。

(一)文化教育

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较大程度上是把语言当作一门学科在研读,对英语的学习大都停留在知识学习和考试的层面。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认为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显然,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西方文化教育,但为避免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出现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用英语进行文化双向交流的能力。对于地处边疆、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红河学院而言,大学英语教学还应重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教会学生用英语宣传、展示本地的物质文化、生态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热爱母语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提高其国际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二)通识教育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主张通识教育,曾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认为:“大学应在通而不在专社会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大学英语作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广博而均衡的多学科知识。如:科普、经济、宇宙、工程;和平、环保、医药、保健;生活、时尚、思维、学习、考试等。一方面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入门与兴趣,扩充学生的宏观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学到其它学科知识。多学科知识必然涉及多学科词汇,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也可以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既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能力本位思想,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和自我发展,自我面对困难与挑战,自由地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主题式、启发式、研讨式、合作式、任务式、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口操练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达到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形式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性和知识自我建构性等目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综合人文素养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办学特色的逐步凸显,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精神、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将会有力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LangueLearning and Teaching[M].N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170.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 篇4

一、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准确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是新建本科院校有效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而要探讨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首先必须搞清教学质量的基本内涵和属性。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探索中,教学质量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入手对教育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参考和借鉴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1其质量的高低(质量标准)是“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程度和人才规格的达成状况”。2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办学理念和进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其本质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和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据此可以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作如下界定:新建本科院校为使其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相关要求,围绕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针对学校各项具体教学环节实施所开展的一系列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此外,教学质量管理还涉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风、学风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辅助过程的管理、科学化考试的管理、教学工作评价等;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效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和“逐步提高”。3

二、明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且还具有以下价值:

第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院校如何在数量、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切实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关注。当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仍处在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而,新建本科院校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不仅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质量永恒”、“质量就是生命”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是“接受社会监督和组织评估的需要,自身发展和以质取胜的需要,以及理顺校内体制和规范教学管理的需要”,4更是贯彻和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第二,是学校内涵升本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标志着其已经取得了本科办学资格,但还不能说已经是合格的本科院校。因为学校升格为本科不是简单的学制延长和名称变化,而是办学层次的提升,是质的飞跃,这就需要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培养目标、管理方式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升本。5教学质量既是高校独特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开展内涵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能够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树立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改革促质量提高的管理观念,进一步巩固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而且还能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发奋求学、经费保证教学、部门服务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的良好局面,从而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校的内涵升本。

三、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体系

建立健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不仅是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期望与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使教学管理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具体体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应着力构建四个方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目标体系

首先,要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以此指导教学管理目标的确定,并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一以贯之;另外,教学管理目标要明确合理,要符合自身实际和发展潜力,能为管理主客体所接受并自觉实践。其次,要坚持教学管理目标的全面性。一方面目标内容和体系要系统客观,在设计子目标时应考虑与总目标的一致性和相应权重;另一方面要考虑目标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要把思想统一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形成管理合力,使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实践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第三,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连续性是指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该成为工作指南,不能轻易变动;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发展性是指目标要有前瞻性,并能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管理实践效果适时予以修正和改进。第四,要考虑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激励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不应单纯成为一种规约工具,而应成为激励管理主客体工作激情的有效手段。6

(二)组织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强化“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院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观念,7建立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由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以学校为主,院(系)、教研室密切配合的三级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一方面,要通过设置权威性的常设的校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如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条件保障委员会等,负责教学政策导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教学组织与教学完成情况检查、教学目标考核与评价等,形成专家教授与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院(系)作为实施教学及管理的主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重要的组织,既要承担本单位教学过程监督与协调、教学标准执行、教学政策落实等,还要对学校教学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等重大教学问题,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专业的评议,并结合专业实际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机构,不仅要具体负责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在实践中把握教学质量标准,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三)评价体系

评价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一方面借助评价手段并以相应的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能够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总结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以发挥评价的管理功能和总结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评价来帮助、激励、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各院(系)改进人才培养管理工作,提高院(系)级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的,充分发挥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8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首要工作是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项工作规范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其次,要组建相应的评价主体,既要重视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将教学名师、教学管理专家等纳入评价主体,还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广泛性,在校学生、院教学督导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教师、已毕业学生都应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参与各类评价。尤其是要重视校外评价主体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要通过他们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情况。再次,在组织实施评价时要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既要重视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评价,又要重视结果的评价。

(四)研究体系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科知识前沿、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高校内,无论是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9这就要求各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模块”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理论在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对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来说,则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并要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强而有力的理论决策指导。

四、遵循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两个方面。以教师为本是指学校的一切教学质量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目的,要在关注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工作条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高层次内在需求,关注他们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工作责任感。以学生为本是指教学质量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及其成才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能潜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

(二)全面管理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全面管理可概括为“三全”管理模式,即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首先,全方位的质量管理要求对从专业设计到招生、到培养再到学生就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其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预定的目标,重视预防的积极意义,而非仅重视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再次,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而且是涉及到教师和学生、教学保障、后勤服务等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要求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勤奋工作。

(三)动态管理原则

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其质量标志是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性程度,是一种静态的管理。现代教学质量管理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其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对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需求变化的适用性程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质量管理。10反映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永无止境。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持续有效的教学质量改进活动。要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体系的评审制度,对教学质量体系要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态等进行评审,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质量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高的需要。

(四)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涉及到学生、教师和全体管理者,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内容、管理内容和管理机制。就教育活动的内容、步骤、要求等而言,往往具有规定性、规范性、秩序性,更多地体现出行政特性。这就需要用行政的手段,用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而诸如教学的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现实条件和水平、质量的标准是否合理、质量的内涵是否全面和科学准确、考核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可行、为人所接受等问题,则更多地反映出学术特征,这就需要用学术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来解决。11例如,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制定质量管理文件、进行教学调度、组织课程考试、进行学籍处理等,只需要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集中体现为定制度、立程序、重执行,这就是行政管理。而要制定科学、合理、客观的教育质量标准以及各个教学环节、每项教学工作内容的要求,就要召开多种形式各方面人员的会议加以研究讨论,在发挥专家的作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采纳吸收合理意见,使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这些都是些学术性问题,因而需要用学术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与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2003,(2):17.

[2].陈文贵,曹娟.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11):34.

[3].王旭林.论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

[4].李建辉.高师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刍议[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51.

[5].孟兆怀.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6):1.

[6].朱强.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J].求索,2006,(8):147.

[7].孟兆怀.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在学院升本后第一届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4.

[8].欧阳丽.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6.

[9].李建辉,詹曙萌.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37.

[10].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58.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5

1)教师自我认知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科研成果来评定一个教师的成长,而忽视了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师为了能够尽快评上相应的职称,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申报课题、做科研。而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加紧向其他较为成熟的本科院校看齐,院校领导层一般都会十分重视对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的考核,并投入相应的资金鼓励教师搞研究,往往教师会产生一种错误地认知——只要把科研搞好了就行。教师“唯科研至上”的做法,使得对于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学工作却重视不起来。此外,从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教师还未从专科思维转变过来,对学生进行浅显的理论灌输,并配以简单的技术操作演练,对于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探讨。二是部分教师转型过度,认为已经是本科院校了,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是低层次的,是属于专科时代才有的,显然都是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2)教师专业知识准备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之初,往往需要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以填补教师资源的短缺。高资质的教授往往要承担学院的、系的科研重任,再加上某些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众多,使得个别系学生人数庞大,这些系的专业教师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青年教师在每学期都会担任2门及以上的课程,不仅课时量大,而且“课头”较多,教师的备课任务繁重显而易见。其次,有些教师讲授的专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专业性问题,出现教师专业知识准备不足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再次,青年教师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企业锻炼,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无法深入体会问题之所在,根源就在于较少接触企业的实际操作,缺乏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难以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1]致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与时代发展相一致。

3)教师教学技能薄弱首先,青年教师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但依旧不乏只重视有关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管理的技能缺乏重点、专门的培训,[2]此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的后期跟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出现了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课堂内容的安排、课堂期间的互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进度的把握等;甚至对PPT的制作及多媒体的使用也都相当欠缺。其次,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共享不够,各院校都会布置听课任务,但仅仅有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和被动听课是不够的,教师之间应进行互动,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反馈,尤其是同学科之间。但由于缺乏固定的场所和时间,没有固定的.场所或时间就会缺乏约束,从而造成新教师教学技能的低水平重复。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0-01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和正对性,有些教师认识理论水平不高或者非思政专业,有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使教学内容不丰富,方法不灵活,手段不新颖,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过程都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手段单调,虽然现在大多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念书变成了念PPT,换汤不换药,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规定,高校必须把《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制定教学计划。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水平和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估,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风状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外自习、课外作业、考风考纪等也要进行评估。

(二)健全体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学设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专职或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费仅仅是普通课时费的一半,有的新建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百元课时费,这样的薪酬制度不能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课时费,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应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各方面要求,改善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科研条件,支持和鼓励相关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为教师交流培训创造条件,这是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在师资水平上有差距,但是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平台,形成合力。一是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平台的思政部。二是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做到老中青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经常性组织教学比赛、听课、集体讨论交流等,建立一支成熟教师教师队伍,做到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尽快提高。四是做好任课老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攻读硕士、博士提供政策支持,使教师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年来,各地的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一所接一所地建立起来。许多新建的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然而,本科与专科不仅在教学层次、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等方面不同,在教学质量的标准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原来适合于专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再适合于本科院校的质量监控,而新建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师资、教学资源、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新建本科院校不宜照搬老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不足、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何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因此,如何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保证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提出了以教务处、学生、教学系和督导为主题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全面培养人才和培养全面人才的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涵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办学经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基本都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指根据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矫正措施,从而改进培养方案,达到并超过教育质量目标[1]。

为此,我校初步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四大系统:约束系统、激励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约束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检查、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评教制度教评学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激励系统主要包括评选优秀授课教师、优秀示范教研室、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比赛等;评估系统包括院(部)教学工作考评、教研室评估、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质量检查、教师业绩考核等;反馈系统包括座谈会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发放《督导之声》和《教学质控简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教育监控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测量与评价,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首先必须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质量监控的保证和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志,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了调整和完善,以使教学的全过程都能在有效监控的状态下正常进行。

目标质量是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包括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总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及教研室、实验室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实施及其标准等。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过于强调质量监控的标准化、程序化,把教师作为一个纯粹的客体来进行“监控”,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情感,使教师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主动性丧失,创造性也会被抹杀。因此,在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教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管理,用激励的方式进行导向,合理考虑和满足教师的需要,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教师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之中。

2. 动态与静态结合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有效控制,因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应是动态的。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系统,其内容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要保证和提高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必须依靠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教学队伍、管理制度等反映教学质量的静态条件。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应坚持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注重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体现在动态过程层面和静态制度层面,即质量建设活动的运作模式、操作模式与质量建设动态过程中的各种监控机制、保障机制。

3. 全员性原则。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几乎涵盖学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学质量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教学基本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应体现在全方位、落实在全过程,实施全员化管理和监控。

4. 科学系统性原则。

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同时兼顾高职这一类型教育的自身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入手,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要素间的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各环节、多层次的控制。

5. 反馈性原则。

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和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将教学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必须注重交流和沟通,把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和收集的各种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敦促其调整和纠正工作状态,改进工作方法和目标措施,促进教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三、“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完善、运行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规范教学运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

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不可能是单纯对一、二项要素的监控,也不是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监控,必须有组织、有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求制度化,将许多人对许多事物的监控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

1. 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学生评教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并已广泛开展,积极健康的学生评教活动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自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来,燕山大学始终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价值取向,通过积极地实践和探索,在挫折中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针对学生在网上评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乏责任心、不仔细阅读评教指标、利用评教机会给教师打人情分等问题,燕山大学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使学生明确网上评教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一种责任,进而提高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学校的责任感,把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增强评教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评教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指标内容应涵盖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担心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会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从而不能以正常心态测评,应该在期末考试之后公布教师评价结果。

最后,学生网上评教逐步成为近年来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评教方式,但是这种评教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说在评教过程中,学生的随意性很大,除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外,燕山大学还将短信平台与学生网评双管齐下。通过短信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地反映教师的讲课效果、认真程度,对网上评教起到有效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务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更广泛、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学生的学习动态,使之成为学校进行教学进程调节、教学内容调整的重要依据。总之,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各职能部门、用人单位都息息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务部门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院(系)的积极配合下,形成对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师多方位、多渠道的评价,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 建立权威、客观和公正的教学督导机制,重视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辅助作用。

院(系)是高校办学的实体和基层单位,是具体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及教学任务的实施、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院(系)的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机构设置包括院(系)主管领导、二级督导组及院(系)教务科。其中院(系)主管领导主要负责对这个体系的宏观管理;二级督导组主要配合校教务处督导团的工作,通过听课、检查教学环节和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掌握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发现问题并及时向院(系)教务科反馈信息;而院(系)教务科则是院(系)与校教务处联系的纽带,院(系)的一切情况都由教务科统计汇总并向校教务处反映,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监控内容主要包括:(1)由院(系)教务科检查教师备课情况。(2)院(系)领导及二级督导随机深入课堂听课。(3)二级督导对考试、监考和阅卷的检查。检查考试题是否根据校有关规定遵循教学大纲来确定考点;检查担任监考的教师是否严格监考、学生是否遵守考场纪律;检查阅卷是否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是否填写《试卷分析表》、《成绩分析表》并在一周之内在网上提交考试成绩。单纯由教务处统一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着一些弊端,只能从宏观上进行监控,往往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造成一刀切的现象。自从建立了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院(系)主管领导大胆管理,更加深入实际工作,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3. 坚持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占主导作用。

教务处承担着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学检查等工作,负责整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对于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务处对教学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首先,教务处必须保证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具有科学性,考核标准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方法要将学生评价与院系评价相结合、网上评教与短信平台相结合,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受多方位、多渠道的评价,从而得到最科学、最客观的评价结果。

其次,教务处必须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体现出权威性。只有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并与教师个人的职称评定挂钩,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评价结果一经确定不得更改,对于在教学评价中连续两次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成绩不合格或相对较差的教师给予停课处分或由教学督导对其展开跟踪听课。

最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是比较容易的,关键问题是要保证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可行性。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可能地量化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更容易统计,达到可以运用计算机来统计,使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真正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教务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务处的宏观管理、组织和监督作用,才能确保整个体系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81.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 篇8

一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 工科院校一直把大学物理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特别是在注重实用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今天, 然而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凸显。第一, 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大学物理由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组成,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来讲, 更多地强调经典物理而忽略了近代物理。此外, 基本理论知识点未能与具体专业方向相衔接, 存在着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 导致学生存在着学无所用的思想, 厌学情绪严重。第二, 教学设置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分强调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技能课不断增加, 大学物理学时大大减少, 使大学物理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它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功能。第三, 任课教师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资源欠缺, 经常采用外聘、兼职等形式的教师授课。外聘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本校教职工的作用, 兼职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 不能很好地发挥, 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第四,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部分院校的物理教学改革“雷声大, 雨点小”, 实验课程安排较少, 实验设备不能很好利用或匮乏, 多媒体教学不能充分展开, 考核方式也只是局限在理论上, 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也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

1. 加强大学物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技能型人才, 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目的是缩小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 授课教师需要理论、实践经验丰富, 才能带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

大学物理是对初、高中物理内容的升级、扩展和深入, 利用更高级的算法对物理本质进行推导和介绍。但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 专业基础需求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很大, 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模式, 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深入学习并与其他本科院校交流,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不应停留在堆积公式、概念上,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技术软件, 如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演示复杂的物理过程。

4. 加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实验是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物理成绩, 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部分院校已将DIY思想运用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大学物理实验除增进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外, 也提高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适当增加大学物理实验课时, 对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反馈和思考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新建本科院校理论基础课建设的重要课程之一, 综合上述几点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思考, 让高校和教师都能意识到, 为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摘要:大学物理是一门着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是理工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本文从成熟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入手, 深入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 重在探讨其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物理学发展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许雪芬、王志萍.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114~117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9

“教学督导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在美国早期通常是指对课堂教学的督促和指导。1922年, 布尔顿在《督导与改进教学》一书中曾对教学督导做了界定, 认为教学督导是一个为提高教学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在我国, 教学督导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定义”[1]。当前, 对高校教学督导的理解, 其差异主要在于督导的内容和范围。就内容方面来看, 虽然在既要“督”与又要“导”的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但在“督”和“导”的侧重点上却存在一定的争议[2]。而从众多的关于高校教学督导的定义分析来看, 随着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实践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将高校的教学督导定义在“督教”、“督学”和“督管”等三个方面:督教主要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督学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督管则是指对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督教”、“督学”和“督管”等三个方面是平行排列又相互影响的, 三者共同指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产生与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也正是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产生背景, 导致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的产生与发展至少经历两个阶段:

(一) 虚设阶段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路径上常经历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渐变路径。在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初期,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主要关注要素驱动, 以量为本, 包括财力、人力、物力、规模等要素的投入和增加, 学校往往用数量来证明新建本科院校是否已经“建起来”。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外延式发展阶段往往是似有似无的虚设。具体表现为两种:一种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沿用本校专科时代的教学督导, 没有重新明确督导职责, 没有专人负责督导工作, 教学督导在外延式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名存实亡, 或在经历了一段苦苦挣扎后“隐退江湖”;另一种为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后虽然有意成立教学督导, 但却在“繁忙”中无暇顾及教学督导, 导致教学督导设置以及工作开展无限延期。

(二) 构建阶段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 没有无数量的质量, 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当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要素驱动进行量的扩张到一定规模后, 质量更多被关注。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各高校刻不容缓的硬指标。从学校层面看, 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矛盾日趋突出, 而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的新建本科院校同样没有捷径可走, 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逐步转为内涵驱动, 以质为本, 即更加注重内部结构、机制体制的改革, 更加重视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等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建设后, 必须接受教育部合格水平评估,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用质量证明新建本科院校是否已经“立起来”。教学督导作为质量监控的重要路径被提上议事日程,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意识到建设教学督导的价值所在, 开始借鉴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经验和老牌本科学校校内教学督导经验, 尝试构建和开展本校教学督导。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的瓶颈

(一) 教学督导的定位偏差

1. 对教学督导的认识模糊。

教学督导的宗旨在于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大部分学校仅仅把教学督导理解为对教师教学、特别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检查和指导, 更多强调督导的检查和监督作用, 忽视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原则, 导致督导置身于教学之外和督导与被督导形成明显对立博弈关系。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甚至将教学督导的督学和督管职能彻底抛弃, 将教学督导的理解简单化、狭窄化, 对教学督导的特征、原则、地位、功能认识模糊。

2. 教学督导的归属不科学。

新建本科院校最常见的教学督导存在形式就是挂靠部门, 而其中又尤以挂靠教务处最为常见。按照哲学上“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学督导挂靠教务处之所以存在有其自身便利:其一, 挂靠意味着人员组成上可以是兼职的, 可减少人力;其二, 由于教务处本身就是对教和学进行管理的专职部门, 督导的很多工作在教务处的权威影响下相对容易开展;其三, 挂靠一般只需要成立一个办公室, 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通常低投入就能开展督导工作, 而如果单独成立部门, 投入相对较多。在投入和经验双重不足的新建本科院校, 挂靠从短期来看确实是一种捷径, 既可以开展督导工作又可以节约成本, 但是从教学督导本身的职能及长期发展来看, 教学督导挂靠教务处又是一个危险的举动, 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形成督管失去意义, 极不利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督导工作。

(二) 教学督导的要素构成单一

1. 督导人员组成的单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员聘用最常见的方式为聘用离退休教师, 虽然多数离退休老教师职称高、具有长期的教学经验, 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身体健康因素导致的教学督导工作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二是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和缺乏学习导致的督导无能,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督导人员组成上还增加了管理干部, 但是只关注了教学管理干部“督”的能力, 而忽视了考量教学管理干部“导”的能耐, 导致在督导活动中的乏力和空洞。

2. 督导内容的构成单一。

“督教”、“督学”和“督管”是教学督导的三个方面, 督教主要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包括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技巧等的督导;督学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包括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等的督导;督管是指对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指导, 包括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质量的督导, 还包括对育人环境、教学条件、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的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往往只单一地重视和开展“督教”工作, 而在“督教”工作中, 往往又只单一地重视课堂教学的督教, 即便督导人员深入课堂, 观察点也只落在教师身上, 对学生的观察督导比较少, 甚至没有。这与对教学督导的认识模糊有着密切的关联。

3. 教学督导活动单一。

教学督导的职能决定了教学督导的活动绝不是一刀切的统一模式。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由于主客观因素, 导致在教学督导实际开展的工作中活动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从督导内容层面来说,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督导更倾向于督导教学活动;从督导方式来说,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主要采用听课和评课方式开展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秩序等的监测。

4. 教学督导标准单一。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教学督导的系列标准没有建立, 多数学校还停留在用一到两个标准去开展全校性的督导, 但从实际来看, 督导的对象有教师、学生、管理人员, 督导的对象是复杂的, 单单用一到两个所谓的标准开展督导是不科学的。就督导课堂听评课来说, 大学课程丰富, 课程属性类别众多, 仅仅用一到两个标准去评判所有的课程必定让督导听课和评课工作大打折扣, 加之督导分工的不合理, 导致有的教学督导成了“样样通”, 理科、文科、工科等科科都督导, 实际上科科不精通。

5. 督导制度的搭建单一。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教学督导制度不健全, 往往用《教学督导章程》或管理规定等文件代替了其他督导制度的建立。章程虽然是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规文书, 但往往比较宽泛, 缺乏细化。教学督导的聘用、教学督导的激励等均需要更详尽的制度来进行规范, 只有真正建立了督导的制度体系, 督导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权威才能被确立, 督导工作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同时, 在督导制度的建立过程不够公开和民主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督导工作开展中常见的现象。

(三) 教学督导的效果低下

1. 督导受众面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中还容易存在受众面狭窄的瓶颈, 表现为:直接被督导面狭窄和教学督导相关信息传播的接受面狭窄, 这与新建本科院校校院两级督导体制没有建立、教学督导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和地位没有凸显有较直接的关联。

2. 督导效果的推广不利。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教学督导在完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督导工作后, 往往只是通过提交督导工作总结和召开教学督导工作内部会议进行督导工作的总结和交流, 缺乏督导与学院、部门间的长期有效交流制度, 导致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年复一年地存在, 而没有得到改进, 或改进效果不佳, 进而影响督导工作的效率和督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

(一) 正视教学督导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价值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学校的初创期, 面临诸多的发展问题, 而从根本上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新建本科院校要正视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和价值, 尽可能快地将督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 要树立教学督导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规范教学督导工作, 创设教学督导工作氛围, 摒弃教学督导工作中重督轻导、重督教轻督管督学、重课堂听评轻课外督导等观念。

(二) 及早构建直属学校的独立督导机构

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初期就应该加大对教学督导的建设力度, 丢弃督导挂靠部门的短视举措, 建立独立于某个管理部门、直属于学校的教学督导组织机构。机构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下, 可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规律等开展独立而自成体系的督导工作, 赋予机构一定的人、财、权的支配权利, 赋予机构参与学校决策的部分权力,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中的咨询、指导和服务职能。

(三) 转变督导团队构成

转变只以离退休人员为督导构成的人员单一模式, 构建多元参与的教学督导团队。在姚相全等人做过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78.1%的教师希望教学督导员由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同担任, 只是在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上存在不同[3]。因此, 构建至少有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督导团队是教学督导得到最广大教师认可的条件之一, 同时, 在督导团队的构成中, 要充分考量和保证督导人员对督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对督导人员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津贴补助。只有这样, 才能更利于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 开展分级分类分层督导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 为在有限的成本内达成教学督导工作的收益最大化需要开展分级、分层、分类督导。所谓分级督导指的是学校至少要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 从学院层面和学校层面将教学督导工作进行细化, 两个层面各司其职但又有机结合;所谓分类督导指的是督教、督学、督管工作要分开开展, 建立各类型督导的督导指南和工作原则, 必要时要进行各类型督导工作的专业化用以保证督导工作的实效;所谓分层督导是指督教、督学、督管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督导。例如, 在督教中需要依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等开展不同层面的督导, 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性质、不同学习效率等进行不同层面的督学等。分级分类和分层督导需要学校更详细地规划督导的分工和职责。

(五) 提升教学督导素质和主人翁意识

高校教学督导员至少需要具备两类素质:一类为内隐素质 (人格修养) , 表现为德高望重、公正无私、勇于担当、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善于交往等;另一类为外显素质 (荣誉声望) , 表现在教学水平、学术造诣、管理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其中内隐素质 (人格修养) 是首要条件;外显素质 (荣誉声望) 是必要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 而内隐素质是外显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即没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个人的荣誉声望也不会形成[4]。因此, 学校不但要在选聘教学督导时考虑内隐素质和外显素质的兼顾, 更要在督导人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中强化教学督导的内隐和外显素质, 提升教学督导在督导工作中的威信。同时, 教学督导需加强主人翁意识, 避免督而不导、只评价不培训、只讨论不决策等流于形式的现象。

(六) 建立有利于教学督导的制度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成立教学督导团伊始, 在建立章程的基础上还需要细化工作制度, 进一步规范工作管理和开展有效激励。这些工作制度包括督导员具体选拔、聘用制度;督导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优秀督导员奖励制度、督学、督教、督管指南、督导听评课制度、督导信息反馈制度、督导培训制度等。同时,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克服对制度急于求成的心态, 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制度拟定前的调研, 对制度的制定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以确保制度制定后能有效地实施。

(七) 搭建教学督导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平台

教学督导效果就是教学督导行为实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或作用, 具体包括: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培养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有利于纠正不良的教风和学风,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5]。搭建教学督导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平台可有效扩大受众, 扩大教学督导的效果, 推广在督导中发现的经验, 也更有利于正视和督促改进在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采用研讨会、总结会、专题调研、督导简报、督导网页、督导培训等形式扩大督导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力, 将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部门和教师, 督促进行整改, 要将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案例进行交流扩散、学习共享。在学期或学年结束的时候, 要以学校正式文件下发督导工作总结, 总结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效果, 对在督导内部和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开展限时的督导整改, 让教学督导的效果得以突出显现。

摘要:教学督导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 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特殊发展背景导致在教学督导工作发展中存在定位偏差、构成要素单一、教学督导效果低下等问题, 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充分认识督导价值, 及早发现督导瓶颈, 快人一步地构建相对独立的督导组织机构和督导制度、转变督导构成、提升督导素质、开展分级分类分层督导、搭建督导反馈平台等, 可有效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瓶颈,思考

参考文献

[1]梁杰华, 熊少青.论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理论支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 :91.

[2]向宏业.现代教育督导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16.

[3]姚相全, 周东明.高校教师对教学督导的认识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5) :68.

[4]顾群.高校教学督导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2 (12) :18-19.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10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教学的诉求

传统教育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研究型大学依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却不尽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学生本身。对此,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从知识、能力、实践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探讨学生对教学的诉求。

(一)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诉求

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来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学生只能通过知识量的积累,从而产生质变,即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57.22% 的学生认为专业课非常重要,51.73% 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非常重要。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定位非常明确。导致学生专业定位明确的原因可能源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源于就业的压力,就业难使得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即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才能找到就业岗位。在对“你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的调查中,有31.69%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可见,学生在专业学习目标的确立中更加关注未来的职业需要。有42.11% 的学生学习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文凭”,而获得文凭的重要性在于为找工作提供帮助,这证明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将专业直接对接岗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这是部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二源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35.39% 的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是个人兴趣。然而,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对所学专业的态度”的调查中,56.75% 的学生选择“一般”,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急需要进行改革。

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认识来看,46.23% 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内容丰富生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学生玩手机现象产生原因的调查中,47.61% 的学生认为玩手机的原因是“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这两项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两点要求:其一是对知识丰富性的要求,即要求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传授知识,让学生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也反映出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即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量化的传授知识为主,而非真正的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智能为主。[2]智能的核心是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发生质变,即形成个体的智慧和才能。由此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率先向应用型转型的意义,即一方面是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避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有效应对策略。

从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来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多元。调查发现,有43.20% 的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解决疑难问题;90.10% 的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解决;49.79% 的学生去请教老师;65.75% 的学生通过与同学探讨的方式解决。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也给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不能一味地坚持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单纯的知识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老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老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掌舵者,为学生拨正航向,让学生在各种信息面前具备甄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对能力习得的诉求

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概有55.47% 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核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对自身有待提高的素质调查来看,要求提升自学能力的学生占80.10%。学生对大学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大多认识到自学在大学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他们迫切希望提升学习能力,而非满堂灌的知识堆积。在学生对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答中,74.23% 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实际还有一些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转型是学生的诉求,是学生对大学学习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的核心目的,从而将“应用”推到了课堂学习的重要位置,凸显了“能力”的核心作用,这就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策略依据,即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认知心理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凸显这一教育目标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突出这种能力本身的重要性。“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使他们掌握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提高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素质。”[3]所以,大学课堂也是相对多元的课堂。“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以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4]这些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出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很多学生缺乏这种能力,急切想要获取这种能力。这是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诉求,也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符,即一部分学生借着教育大众化时机进入本科大学,但在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欠缺。学生的这一诉求不仅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也凸显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诉求

实践能力,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其最高层次的体现形式是创新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0.40% 的学生认为“参加实习见习”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有56.04% 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实训”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反映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对提高自身应用能力的诉求,同时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了依据。在提到“你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中,62.06% 的学生认为应该提供更多校外实习机会;而在应用型创新能力提高中,58.60% 的学生认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社会实践,只有0.38% 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是无效的。由此看来,地方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期望去投身社会实践,他们希望通过大学课程中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投入社会实践,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决定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为更好的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等问题,进而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也为更好的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现实的土壤。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面对国家提出的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再加之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强烈呼吁,实践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核心话题。但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转型是必由之路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真正理解“应用”的真实内涵,切不可进入一种误区,即将“应用”简单的理解为掌握了一种技能,或是简单的实践操作。此外,也不可将“应用”视为简单的“实践”,而应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应用”或“实践”。另一方面,一定要真正的理解实践教育的内涵,真正把握和理解应用型教育的实质所在,不可以将实践教育片面化,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去践行实践教学。

(四)学生对素质提升的诉求

从个体人的发展来看,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要提高人的能力,发展人的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形成,最终激发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为如果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用很难落到实处。从学生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生迫切希望提升自身素质。例如,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倾向性来看,学生经常借阅或购买的书籍中文学类排第一位,占68.50%,专业类排第二位,占45.19%。由此看来,学生很关注自我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这与高等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达到“育人”的目标相一致。

从学生对自身需要提升的思想品德、能力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比较关注。从学生对自身迫切需要提升的素质要求来看,排第一位的是“思想品德”。由此看来,学生将做人放在第一位,这与教育的“育人”目标相吻合,即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成人。尽管有些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在道德方面是欠缺的。相反,对于一些学生而言,他们潜意识里有道德准绳,而且将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是,为什么这些道德准绳在行为中难以体现出来,或者是背离了,这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关注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完成的是学生的成人问题,即如何将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准绳转化为引导其人生前进方向和践行的标准,并让这些道德准绳激发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我,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

二、结论

从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持支持态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的迫切诉求。这不仅是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有力回应,同时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自身诉求

从问卷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河套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大部分都支持转型发展,而且也认为现行的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转型加以优化、完善。另外,从专业的选择、学习目标、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度、课程学习的倾向性,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学生倾向于获取更多应用型知识和能力,而对于考研、继续升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学生的诉求不仅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本质以及核心,而且也为现行的教育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即如何更好的围绕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进行改革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首要突破的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是学生

从学生的诉求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生自身提出的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诉求。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驾驭效果”。[5]所以,学生必须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而且是改革的主力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了解、评定,在此基础上修订培养模式,这样也增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三)发挥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现有的教师队伍也要进行改革,原因如下。

1.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指导因素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打破以分数论学生素质的观念,尤其对于那些以精英模式培养的老师,更是需要转变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对于类似于河套学院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生源选择不具有优势的前提下,面对的可能是更多的问题学生,而这些问题学生带给老师的另一项使命就是如何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更好的自己。而这样的问题是任何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老师需要去正视和面对的。这也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提出了一项新使命,即我们不仅要将大学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以一颗强大的包容心和使命感去面对和帮助这些站在人生转折点上四处张望的问题学生。

2.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在招生过程中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缺乏竞争优势。这些学校招到的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有区别。面对这些在分数上没有优势的学生来说,让他们一味的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知识的大比拼势必是一件难事,而且也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优势。这些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等方面会有一些差距。但从他们学习和关注的内容来看,这些学生关注和涉猎的内容也很广泛,而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实践。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不能一味的强调让学生去钻研,搞高深的研究,而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选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要有针对性,必须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会是教学相长的成功教学。一句话概之,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优势。

3. 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首当其冲要完成的是对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应用型素质的教师,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转变思想,从而真正走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教育规律的指引下,“现代大学不仅以追求高深知识为核心目标,除此之外,大学还担当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科学技术的革新、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人类文化的创新多重使命。”[6]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以及社会服务的使命。因而,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一项重要使命,同时这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走出“失语状态”的一种途径。[7]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计划

应用型人才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能脱离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适应性发展的一种变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解决与之不相适应矛盾的结果。”[8]尽管如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依然要遵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及其本质,即教育既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完成对人的培养,不能以经济的规律、政治的规律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人才。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实践来看,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支柱,甚至被誉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秘密武器。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结合地方院校的发展实践和现实情况做好长远规划,而非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的尝试性探索。

注释

1[1](美)厄内斯特·博耶.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2[2][3][4][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6]袁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4,(5):7-1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11

摘 要:交际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是当前外语教学课堂中的主流教学法。然而,文献显示交际法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实施情况和效果不尽相同。本文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堂交际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尽管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都认为外语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然而在具体的交际教学实践中,二者都重视对传统的语法、词汇的教学和学习。交际教学法在此类院校的实施效果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有利于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用信息和参考。

关键词:交际教学;英语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008-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02

1. 引言

交际法语言教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晚期英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70年代末期引入中国并逐步得到推广。它是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理论,海姆斯所指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他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是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1980年卡纳尔和斯温提出了一个交际功能模式,从而使交际能力的概念具有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随着威尔金斯的《意念大纲》、威多森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等交际教学法的代表性著作相继问世,交际教学法逐步发展并趋向完善(张蔚,2001:91)。交际语言教学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便逐步引起学界的重视。国内学者对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石洛祥、齐迎军,2005;敖佳勇、杨建萍,2008)、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施交际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Liao,2004;Rao,2002)、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情况(如:丰玉芳,2007;李瑛、吴长镛,1998;Xiao,2011;张伊娜,2006)以及影响交际法在我国外语教学课堂实施效果的因素(Ding,2007;胡青球,2010;柳宏,2002;鄢小凤,2000;张庆,2007)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交际法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情况,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交际教学法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语言教学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学者们对交际教学理论的不断研究,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外语教学所盛行的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内容依托式教学等也都属交际法流派的分支,并且有的教学方法已经在一些重点高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交际法在重点大学和综合性院校的开展,在主流核心期刊中鲜有研究关注这两大层次高校以外的学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实际上,近十年来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很大的比重。据统计从1999至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升格了1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28.5%(武书敬、孟丽华,2007: 109)。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很多学科的发展还处于摸索、转型阶段。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交际法在此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期发现问题并为新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受试对象均是1999年以后新升格为本科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分别来自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和河南工程学院。参与调查的学生共200人,有效回收问卷182份;参与调查的教师22人,有效回收问卷22份。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5级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或者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不太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3=没有明确看法;4=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5=完全同意或者完全符合我的看法。问卷共涉及49道题目四个维度: 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实际情况、对交际教学的态度、对英语学习的总体认识和课堂实施交际教学的困难。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问卷收回后,运用SPSS17.0对所收集的所有有效数据进行频率统计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在呈现结果时,我们将1(完全不同意或者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和2(不太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合并为“不同意”,3(没有明确看法)标为“中立”,4(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和5(完全同意或者完全符合我的看法)合并为“同意”。

3. 结果和讨论

3.1 对英语学习的总体看法

表1旨在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视角来了解“该怎么学英语、学什么、如何学最有效”等问题。

表1中有关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7%的学生不同意“学英语就是学语法规则”;48.6%的学生不认为“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63.3%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很重要;在纠错方面,超过一半(51.1%)学生认为纠错很重要,而27.3%则认为纠错不重要。对于“发音标准是否表明英语学得好”的问题,我们发现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重持平,均为35%,而没有明确看法的就占到30%。可见学生对英语学习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对于第27、28、29、37、38这五项关于语言实际运用的题目,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而这五项正是强调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这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学习应该以交际应用为目的。

表1中有关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45.5%的教师不认同“学英语就是学它的语法规则”,而50%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可见多数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59.1%的教师认为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语言能力就越强;同时,有80%的教师认为学习过程中避免语法错误很重要;然而,有趣的是,在多数教师认为课堂上语法教学很重要的同时,77.3%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开口说英语很重要;对于发音标准是否表明英语学得好的问题,持否定态度的比重为45%,而持肯定态度的比重为40%,说明教师们在此问题上也没有明显倾向,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另外,所有的教师都不同意第27、28和29项中的说法,5%的教师不同意第37项以及10%的教师不赞同第38项中的说法,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是认同语言的实际使用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的。

比较教师和学生的结果,我们发现对于语言形式教学的重要性(如:语法词汇、发音、语言的规范性等)学生和教师看法不尽相同,但二者在对于语言实际运用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上看法趋于一致。

3.2 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态度

表2呈现教师与学生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态度,其中前五项是对语言形式教学的态度,后五项则是对语言交际教学的态度。

表2中有关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41.2%)不同意以形式操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第11和12项),此态度在第14项中得到进一步体现。62.1%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语法规则的讲解。第13项表明多数学生(59.3%)不喜欢老师用中文讲解,而第15项表明多数学生希望英语课上有锻炼口语的机会,或者说只有23.6%的学生喜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关交际教学态度的五项(第16、17、18、19、20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向往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表2中有关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教师(72.7%)不赞同以语法、词汇为中心的形式教学,而是支持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这与学生的态度基本一致,说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交际教学模式。然而,第12项的数据中有63.6%的老师经常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和复述句子,这说明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形式教学。另外,第15项数据显示喜欢英语课上不需要说汉语的只有13.6%,这说明多数教师课堂上都会使用汉语来辅助英语教学。有关交际教学态度的五项(第16、17、18、19、20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支持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态度与学生的看法相吻合。然而,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教师在对交际法态度上的不一致性。他们一方面赞同以交际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形式操练。

3.3 英语课堂交际教学实际情况

表3是对英语课堂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表3中有关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在第1、2和4项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重大于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重,这表明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是以语言形式教学为中心的。对于第3项,有57.7%的同学否认英语老师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中文讲,但仍有26.9%的同学承认这一说法。第5项中尽管有46.7的学生否认他们在英语课堂上鲜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然而37.3%的学生承认这一说法,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口语,这与上面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语言形式教学为主一致。这一结果在第6项中得到进一步验证,48.4%的学生否认他们的英语课堂是以交际为中心的,多于持肯定态度的比重(34%)。然而,第8项中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重又大于持否定态度的比重。可见在被问到课堂教学以什么为中心时,学生的态度在交际教学、语法和词汇学习之间摇摆、前后并不一致。这一结果与丰玉芳的结果相似(丰玉芳,2007:88-89)。

表3中有关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老师(68.1%)否认他们在课堂上以语法词汇为中心,86.4%的教师认为他们的课堂是以交际为中心的,而且大多数老师认为他们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81.8%)、设计一些使用英语交流的课堂活动(86.3%)、也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95.4%)。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教师在努力地尝试交际教学、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仍然无法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数据也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课堂中交际教学的实际实践情况的看法不尽相同。同时,72.7%的教师认为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会解释语法,59.1%的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母语来辅助课堂教学,仍然有31.8%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语法和操练为主。这表明教师在实施交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仍然受到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

3.4 课堂实施交际教学的困难

表4报告了学生和教师对“造成在我校英语课堂实施交际教学法困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在影响交际教学实施的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是B项和G项,均有超过70%的学生选择此两项,可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语言使用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B项“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自己课后消化。这有悖于交际教学重视语言实践的理念。其次被提及较多的是C项:缺乏真实、原汁原味的英语学习材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材料和教材并不满意,然后是E项:以语法词汇为主的考核方式。说明要实施交际教学,须有与交际教学配套的考核方式。另外,也有超过50%的学生提及“缺乏设备和条件”,可见这些院校中实施交际教学模式的设备和硬件还有待加强。

教师方面,被提及最多的则是A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其次是B项和G项,说明学生的课堂表现会直接影响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只有41.4%的学生承认自己缺乏动力,说明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改善等得到提升。另外,C项也是被提及较多的影响因素,可见在学生和教师眼里这几大因素是影响交际教学成功实施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交际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要使交际教学良好地展开,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有兴趣说、有内容说;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学习材料。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软件、硬件设施的完善;同时,还必须摒弃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核心的考核方式,采用以考查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评估能力、现代化工具使用能力等,以满足课堂交际教学的需要。

4. 结语

本次调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交际教学符合学生的普遍需求,其课堂模式也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交际教学对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有必要进行形式教学如语法、词汇的学习。这一观念在此类院校的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教师在尝试交际教学的同时,仍坚持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这可能与此类学校仍然以传统的词汇、语法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关,也受这些院校大班教学、硬件条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调查结果有如下几点启示:1)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上应该达成一致,教师应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开展某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接受这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过程,师生只有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才能更为顺利地展开。2)交际教学虽强调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然而交际能力本身也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即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因此,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也很重要。对于新本院校来说,多数同学基础薄弱,因此语言的形式教学不容忽视,那么课堂教学中形式教学与交际活动的比重该如何分配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Ding,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A Survey of Attitud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J]. CELEA Journal, 2007, 30(3): 14-24.

Liao, X. The Need for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J]. ELT Journal, 2004, 58(3): 270-273.

Rao, Z.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nd Non-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 EFL Classroom[J]. System, 2002, 30: 85-105.

Xiao, L.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ontext: Beliefs and Practic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 34(2): 44-61.

敖佳勇、杨建萍. 交际教学法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法[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0-192.

丰玉芳.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2007(4):88-89.

胡青球.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眼中的交际教学法——一份调查报告 [J]. 外语界,2010(1):69-74.

李瑛、吴长镛. 交际法得失论——华东师大英语系交际教学法实验的调查报告[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23-25.

柳宏. 交际教学法的文化倾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9(3):121-126.

石洛祥、齐迎军. 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1):74-77.

武书敬、孟丽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6):109-112.

鄢小凤.论影响交际教学法推行的文化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0(1):11-14.

张庆.从文化视角论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实施[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61-63.

张蔚.交际法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口语教学[J].外语教学,2001,22(2):90-95.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 篇12

教学秘书基本情况调查及其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利用访谈、问卷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 从而形成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在笔者和各位秘书的访谈中发现, 发现教学秘书思想容易出现波动, 也就是造成以往我院教学秘书频繁流动 (或流失) 的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地位偏低。跟学院的主体系列教师相比, 教学秘书在地位上显然不占优势, 在学校的组织分层中处于弱势群体, 被排除在学院主体系列以外, 在很多教师眼里, 秘书就是个打杂的、跑腿的。

2.职称门槛太高。在高校里, 职称评审是每一个教职工非常重视的问题。针对我院秘书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的秘书是本科生, 有些秘书的专业是音乐、美术。基础相对薄弱) , 秘书普遍觉得该系列难度较大, 评到中级就很难往上评, 和辅导员职称相比, 秘书更是没有任何优势。

3.工作繁锁、回报甚少。虽然每个系都有“秘书职责”, 但秘书的实际所做的工作远远大于规章制度里规定的内容, 加上部分教师素质欠佳, 本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 都要推给秘书来做。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是本科评估的要求。高校本科评估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办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 评估范围广、指标体系细。教育部2004年8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教学管理队伍规定了明确的观测点。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内涵一般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其中“教学管理”内容是七个一级指标之一, 评估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要求有: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研究与实践成果显著, 并且其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能起到促进作用。

2.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是其重要任务。教育部[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近年来, 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任务更加艰巨, 因此,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3.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管理队伍是高校教育资源和辅助教育资源计划、组织、协调、使用、控制、监督者。他们的素质状况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优化使用、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各个方面, 在高校里, 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管理水平。

对加强秘书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思路来思考, 一是学院层面;二是教学秘书个人层面:即秘书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设计自己。具体来讲:

1.从学院层面来看要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1) 从观念和制度上重视秘书队伍建设。任何决策或行为的改变本质上取决于背后的理念, 我们要把秘书队伍建设成一种什么样的队伍以及能建设成什么样的队伍, 首先要取决于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和重视的程度, 这样才能把握秘书队伍建设方向, 才能最终把秘书队伍建设成为一支优秀的团队。

(2) 科学完善的秘书培训。目前, 我院的秘书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 培训内容单一, 内容集中在“业务”培训上, 即了解相关的教学政策上, 另外就是安排一些常规工作, 这种培训, 如果从培养教学秘书全面素质角度来审视的话, 是远远不够的, 秘书的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知识方面、观察能力、礼仪修养、性格要求、人际交往等, 培养业务素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 关注秘书的心理健康。秘书在学院的地位、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决定了秘书很容易引起焦虑、自卑、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问题产生以后, 如果不能得到正常渠道的疏解,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秘书的身心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从而导致各方面工作不能展开。因而要重视秘书的心理健康问题, 可以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为秘书做相关的培训, 让秘书懂得如何正确的心理保健, 预防心理疾病。

2.从个人层面来看:秘书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设计自己

(1) 要有将秘书作为专业的人生规划。秘书作为一门专业, 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需要理论方面不断提升, 又需要在实践方面不断磨练。秘书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清楚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在烦琐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思考, 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将秘书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 最终走向专业化。

(2) 自我调节能力。秘书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容易使自己形成一种消极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如果日积月累得不到排解, 那么就会像慢性毒药那样慢慢地侵蚀身心健康, 最终爆发, 后果不堪设想。秘书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进行自我调节, 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

(3) 提高政策水平。政策水平是衡量秘书素养的重要方面, 是处理各类事情的科学依据。秘书应该熟知国家、学院各类教学政策、教务处教学管理政策, 以及所在院系的相关政策, 否则教务处以及学院其他各个部门、系上领导都成了秘书的政策咨询中心。

(4) 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悟性。秘书每天和教师、学生打交道, 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只要有敏感和悟性, 就一定能从实践中产生要研究的问题, 并且不断的会有新的感悟, 这样才能在工作上有所创新, 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停留在过程的体验上, 而不是程序的完成上!

上一篇: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下一篇:自整定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