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疝手术论文(精选7篇)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1
小儿由于腹股沟发育不完善, 较为薄弱易引起疝, 为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根据疝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若不能手法回纳复位则需手术治疗, 常规方法将疝囊切开并游离, 采用丝线将疝囊颈部结扎[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为探究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120例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儿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0.5~11.0岁, 平均 (4.7±1.1) 岁;对照组患儿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0.5~12.0岁, 平均 (4.9±1.0) 岁。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研究, 并签署了手术同意书和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病史、临床症状, 结合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小儿疝气;所有患儿均有手术指证, 无手术绝对禁忌证。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儿。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患儿取平卧位将臀部垫高, 选择皮横纹横行切口作为入路, 切口长0.5~2.0 cm, 查找疝囊纵行切开, 后用丝线将疝囊颈部进行结扎, 探明复位后逐层缝合。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在腹股沟区做长为2.5~4.5 cm切口, 其余手术方法同微创手术。两组患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并保持切口干燥、干净。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儿阴囊肿胀、腹胀、鞘膜积液、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9.6236, *P<0.05
3 讨论
小儿疝的发生与腹股沟肌肉发育不完善密切相关, 小儿在哭闹、咳嗽、用力排便等过程中可增加腹部压力, 而腹部压力增高和腹壁薄弱为疝形成的主要因素[2,3]。小儿疝主要以腹股沟斜疝为主, 临床典型表现为小儿哭闹、用力后腹股沟出现包块, 多数包块可在体位变化后消失或手法复位可将其还纳[4]。若腹部内容物突出进入阴囊可导致一侧阴囊肿大, 应尽快诊治, 避免过久压迫阴囊造成严重后果。临床治疗小儿疝关键为寻找疝囊, 将其剥离并采用丝线对高位颈部进行结扎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5]。
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 在腹部做长切口进行操作, 虽然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操作简单, 但小儿对手术创伤耐受力较差, 大切口对患儿造成创伤较大, 可引起较多并发症[6,7]。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和对疝的深入研究, 微创手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 医生需对解剖结构熟知, 精确操作手术器械, 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难度[8]。微创手术最大的优点为创伤小, 对相关组织破坏明显减少, 可减轻患儿痛苦, 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中出血量, 并可缩短患儿术后恢复时间, 减少操作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部分患儿在术后无需住院治疗[9]。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有学者采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疝, 对其并发症发生进行观察, 常见并发症为阴囊肿胀, 且传统手术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为微创手术的3倍[10]。小儿疝手术成功关键在于正确寻找疝囊, 需充分了解腹股沟区域解剖结构。寻找疝囊应注意以下问题:试着提起深筋膜, 若能提起则可判定疝囊在深筋膜内部, 通过分离即可找到疝囊;牵拉患儿睾丸, 通过拉近精索寻找疝囊, 精索突然消失部位为疝囊外口;若疝囊不易找到, 可将精索完全提出, 在精索中寻找以确保手术安全[11]。术中操作应仔细、轻柔, 避免破环患儿精索、重要神经血管等, 以提高手术效果[12]。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缩短患儿康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 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120例疝气患儿, 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小儿,疝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7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0例;年龄24岁~76岁, 平均年龄 (53.22±7.18) 岁;原发性腹股沟疝22例, 复发性腹股沟疝5例;腹股沟斜疝21例, 直疝4例, 双侧疝2例;合并高血压8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 前列腺增生5例。对照组男18例, 女9例;年龄24岁~74岁, 平均年龄 (52.83±6.55) 岁;原发性腹股沟疝21例, 复发性腹股沟疝6例;腹股沟斜疝20例, 直疝5例, 双侧疝2例;合并高血压9例, 冠心病3例, 糖尿病3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 前列腺增生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疝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张力修补术, 患者在腰麻下完成手术, 采取常规疝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等, 找到疝囊, 传统疝修补打开疝囊, 行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不必打开疝囊, 游离疝囊后, 自内口塞入一块10 cm×10 cm纱布游离腹膜前间隙, 以利塞入花瓣式补片后能充分展开。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放置平片, 逐步完成手术, 缝合皮肤。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情况、复发率等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腹股沟区指的是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 腹股沟疝则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 俗称“疝气”[2]。一般情况下, 可将腹股沟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3]。该病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临床需积极治疗, 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4]。
传统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是通过将腹股沟管周围不同的组织结构高张力缝合, 从而解决腹壁薄弱等问题, 该方法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 术后恢复较慢, 效果欠佳[5]。近年来, 无张力修补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情况、复发率等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实施无张力修补术的时候, 需要把握好手术时机, 同时也要合理治疗合并症, 提高操作技巧, 处理好手术注意事项,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临床疗效显著, 患者住院时间短, 术后疼痛少, 复发率低, 手术操作简单易学,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剑飞.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4) :440-441.
[2]Amirzargar MA, Mohseni M, Poorolajal J.Mesh fixation compared with nonfixation in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J].SurgTechnolInt, 2013, 23 (9) :122-125.
[3]孙大华, 徐万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4) :482-483.
[4]MohammadhosseiniB.Asimple way to mesh insertionduring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laparoscopic inguinalherniarepair[J].JLaparoendoscAdvSurgTechA, 2010, 20 (7) :649.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 男81例, 女5例, 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腹股沟斜疝69例, 直疝17例。有62例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
1.2 方法
所用补片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开放无张力补片选用Perfix型, 微创手术补片选用腔镜用3DMax补片。局麻16例, 硬膜外麻醉63例, 全麻7例。
75例行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法是打开提睾肌, 高位游离疝囊, 适当游离腹膜前间隙, 疝囊较大时“断桥”后, 荷包缝合并结扎近端疝囊。将疝环充填物塞部填入近端残余疝囊, 第1层平铺于腹膜前间隙, 第2层花瓣与疝环组织固定5针, 直疝固定8~10针。咳嗽无突出后, 在精索下方放置片状补片, 周边固定。弧形顶部可固定于耻骨梳韧带上。充分止血后, 精索上方结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皮肤。
11例采用TAPP手术, 用三孔法, 脐孔为观察孔, 脐上缘切一1 cm弧形切口, 气腹针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机设定气压为≤13 mm Hg, 10 mm套管盲穿, 可作为主镜观察孔和投送补片使用, 置镜, 直视下脐患侧方水平5 cm~6 cm处穿刺5 mm套管。对侧同法置5 mm套管, 戳孔也可依据疝的位置向下外调整, 也有部分术者习惯在疝对侧戳孔, 取一10 mm孔作为主操作孔与送入补片之用。而双侧疝两侧的操作孔一般都平脐。置镜探查腹腔内脏器并确定疝的类型并探测对侧有无缺损, 取脚高头低位。仔细观察疝缺损, 在其上缘3 cm自脐内侧韧带与脐外侧韧带间横形剪开腹膜, 脐内侧韧带处分离腹膜时, 要避免损伤膀胱。游离腹膜前间隙15 cm×12 cm, 解剖出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联合腱、腹直肌后鞘等结构, 即游离出“耻骨肌孔”薄弱区[1], 精索游离6 cm~8 cm。疝囊大时可断桥, 由10 mm套管送入3DMax补片, 本组均选用覆盖充分的15 cm×10 cm补片。依箭头、字母及血管凹槽等补片标识的正确方向放置, 尽可能铺平补片, 正确放置可覆盖斜疝、直疝、股疝等薄弱区。外侧缘要达内环口外约4 cm左右, 约达腋前线附近, 补片内侧端贴近脐中韧带, 可用医用胶或钛夹固定于腹直肌、耻骨梳韧带、联合肌腱等。将事先游离的腹膜完全覆盖补片, 使腹膜、补片、腹壁三者之间充分贴合不留腔隙。要特别注意充分缝合腹膜, 以免露出的补片接触腹内容, 造成肠粘连、肠梗阻、肠瘘。放气腹, 缝合10 mm孔, 结束手术。
2 结果
86例手术及恢复均顺利, 无1例切口感染。术后6 h后患者均可下地活动, 2 d~3 d出院, 1周即能正常工作、生活。其中53例随访18个月, 未出现牵拉疼痛及复发。
3 讨论
老年疝患者合并症多, 本文86例60岁以上的患者中, 合并前列腺增生21例, 慢性肺部疾病6例, 便秘18例, 原发性高血压22例等。有75例选择了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11例选择了TAPP。绝大多数年老体弱患者采用此两种术式, 术后均痊愈出院。对易引起术后疝复发的这些基础性疾病, 一定要积极防治, 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本组病例无复发。
传统不使用补片的疝修补手术后都存在复发率高及局部灼痛明显等缺点[2]。各级医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 腹股沟疝颇为常见, 治疗原则是采用手术的方法, 封堵腹腔内脏器疝出的路径。传统的有张力疝修补手术, 组织多薄弱且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之间的缝合是有张力的, 使得大部分患者术后有不适、牵拉、疼痛等症状, 张力大的组织相互缝合使组织变薄, 疝复发率也高。目前,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有张力手术, 成为老年人疝手术的主流。
多数外科医师都具有熟练的传统手术经验, 开放的无张力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无张力手术无需彻底切除疝囊, 补片可同时覆盖腹横筋膜的缺损处, 并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由于两种术式的补片均为单丝聚丙烯成分, 与人体的纤维蛋白凝胶填充于补片网格中, 在后壁重塑了一层整体而无张力新结构, 从根本上杜绝了疝复发的结构基础, 不易复发[3]。局部感染率[4]:由于补片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本组未出现排异反应及感染。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老年人非常适用, 相对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手术, 本组患者术后活动较早, 伤口及下肢疼痛轻微, 大大降低了术后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 发现开放及微创老年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有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疼痛轻微, 复发率低, 恢复时间短的优势, 现已在老年疝修补手术中得到广泛推广。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近年新出现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另一种方式, 特别是2011年推出的3DMax立体塑形补片使手术更加方便、可靠。本组有11例患者采用了TAPP, 该术式除了具有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外, 还有微创, 美容效果更好, 恢复更快, 更易于发现和同时处理双侧疝而不需要再次手术, 可更早恢复正常生活等明显优势, 渐成为老年微创疝修补手术的重要选择。TAPP解剖“耻骨肌孔”区, 可清楚显示直疝三角、腹股沟管内环口和股环等主要结构。近期出品的3DMax 15 cm×10 cm补片, 由于其立体造型, 左右区分, 能完全覆盖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薄弱好发区域, 贴合更紧密, 术后舒适感更好, 复发率更低。TAPP与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样具有无张力疝修补的特点, 并发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由于腹腔镜手术切口并不在疝的部位, 术中只要仔细分离出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联合腱等“耻骨肌孔”区的部分结构, 不会对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造成损伤;同时在分离时使用电凝, 是基本无出血的疝修补术。由于TAPP微创的特点, 手术对内环境和免疫力的影响小, 故术后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更短, 手术费用与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差无几。TAPP中补片可缝合、医用胶点状喷洒、钛夹固定于其后方的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及联合腱上, 腹膜关闭不用连发钛钉, 而用4号或7号丝线缝合, 可大大降低费用。TAPP在双侧疝的治疗上优势更加突出, 极易发现对侧隐匿疝, 又可不增加切口在腹腔内同时完成两侧手术, 大大降低了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痛苦、创伤和经济负担。对于复发疝的治疗, TAPP只需游离腹膜, 无需解剖腹股沟管;而开放手术需要解剖腹股沟管、游离粘连和解剖结构破坏的精索, 难度较大, 损伤概率增加, 所以在复发疝的手术治疗上TAPP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初行TAPP手术的术者, 需有较熟练腹腔镜手术操作的技巧, TAPP有学习曲线。随着TAPP例数的增加, 经验的积累, 相信TAPP手术时间会明显缩短, 与常规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无明显差异, 同时复发率也会明显降低[5], 学习曲线是TAPP早期开展时的困难所在。腹股沟疝在基层医院同样常见、多见, 对比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TAPP由具备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医师实施手术, 在基层医院也是安全可行的。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及微创老年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手术的优势。方法 86例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 75例行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11例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结果 86例患者手术及恢复均顺利, 无1例切口感染, 其中53例随访18个月, 未出现牵拉疼痛及复发。结论 开放及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是目前老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较为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老年人,开放及微创,传统术式比较
参考文献
[1]吴礼武, 刘德伟, 云文耀, 等.改良经腹腔置补片法腹腔镜疝修补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5) :443.
[2]韩继明, 张平, 高根丘.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附108例报告)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2 (11) :863-864.
[3]王焰, 牛林, 罗玉龙.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58例疗效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1 (8) :498-499.
[4]马颂章, 李燕青, 宋华峰, 等.疝环式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腹股沟疝60例次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9, 14 (2) :160.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乱表法分为小切口手术组 (A组, n=30) 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 (B组, n=21) 两组。本次受试的51例患儿反复出现腹股沟区带蒂“梨形”肿块, 通过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排除睾丸下降不全者, 排除鞘膜积液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中男45例, 女6例;年龄1.2~7岁, 平均 (4.1±1.0) 岁;双侧手术者8例, 单侧手术者43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案完成治疗。 (1) 取仰卧体位, 行全麻, 静脉推注氯胺酮溶液500µg/ (kg·次) , 每小时不得超过5000µg/kg; (2) 于耻骨上相对皮下环处沿皮纹横切口, 长1.2~1.8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直至皮下环; (3) 用小拉钩将皮下环向上向外拉起, 寻找疝囊, 回纳内容物, 剪开, 游离疝囊至颈部, 注意保护好血管和神经, 尤其应该注意保护好输精管; (4) 于疝囊颈部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 并结扎加固一次, 封闭疝囊, 剪除多余疝囊壁, 残端疝囊自行高位回缩, (5) 如腹壁缺损严重, 内环口较大时, 向下牵引精索, 用“4”号丝线将内环处腹横筋膜裂孔缝合一针, 缩小扩大的内环口, (6) 丝线皮下缝合一针, 可吸收丝皮内缝合皮肤[2]。B组患儿通过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完成治疗。 (1) 取仰卧体位, 复合麻醉, 于髂前上棘行35 mm斜切口; (2)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精索内筋膜, 后于游离疝囊, 并将其高位结扎缝合。
1.3 观察指标[3]:
记录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等指标, 比对分析其复发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阴囊肿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对比情况分析:
受试的A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分别为3.33%、0.00%和3.33%, 明显低于B组患儿的23.81%、9.52%和33.33%,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对比情况分析:
A组患者创面长度、下床时间及恢复时间分别为 (1.5±0.5 0) cm、 (1.1±0.8) d和 (2.9±0.7) d, 均短于B组患者的 (3.2±0.56) cm、 (2.6±0.9) d和 (5.5±1.0) d,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1~7岁的低龄儿童身体各处均处于发育阶段, 导致该年龄段儿童患腹股沟斜疝的风险较大[4], 且一旦患上此病症将会对其生殖器官未来的发育造成阻碍, 部分患儿还会同时患上肠梗阻会肠管坏死等并发症, 对其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本次研究发现A组患儿术后创口长度仅为 (1.5±0.50) cm, 符合小切口手术微创特点, 利于创口愈合, 能节省治疗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 既减轻患儿痛苦又提升治疗效率。将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小切口手术进行对比, 发现后者能缩短创面长度、节省恢复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避免损伤人体重要组织或器官, 造成医疗事故。另外, 研究还发现采用小切口手术的A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均明显低于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B组患者, 说明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可有效减轻患儿痛苦, 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笔者认为该结论与小切口手术创面小、治疗彻底有关, 1~2 cm的创面长度不利于细菌感染或滋生, 易于术后消毒养护, 减少感染风险。由于本次受试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均不足7岁, 微创、低损伤的小切口手术更易于患儿家属接受。这一结论与敖建平等[5]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手术疗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可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 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创面小利于术后愈合, 能减轻患儿痛苦、提升其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 对比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乱表法分为小切口手术组 (A组, n=30) 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 (B组, n=21) 两组。记录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等指标, 比对分析其复发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阴囊肿胀情况。结果 1受试的A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分别为3.33%、0.00%和3.33%, 明显低于B组患儿的23.81%、9.52%和33.33%,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A组患者创面长度、下床时间及恢复时间分别为 (1.5±0.50) cm、 (1.1±0.8) d和 (2.9±0.7) d, 均短于B组患者的 (3.2±0.56) cm、 (2.6±0.9) d和 (5.5±1.0) d,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采用小切口手术疗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可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 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创面小利于术后愈合, 能减轻患儿痛苦、提升其预后质量。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参考文献
[1]巫水周, 袁国伟, 朱才雄, 等.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 :186-187.
[2]周宝祥, 朱德祥, 于仁, 等.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3) :174-175.
[3]符国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2) :1718-1719.
[4]李同义, 孔庆元, 张华, 等.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56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6 (6) :511-512.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350例, 女50例, 年龄22~75岁, 平均 (49.2±2.1) 岁。320例斜疝, 60例直疝, 20例复发疝。50例发生在双侧, 310例发生在右侧, 40例发生在左侧。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 (8.3±2.1) 年。根据腹壁学组与中华外科学会制定腹股沟疝的分型标准进行判定, 其中42例Ⅰ型, 58例Ⅱ型, 230例Ⅲ型, 70例Ⅳ型。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均给予原发病控制治疗后, 才接受手术治疗。征求患者治疗意愿后, 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变发生位置、病程、分型标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较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1%利多卡因给予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修补术给予临床治疗, 切口位置去在腹股沟疝位置, 有着大概4~6 cm的长度, 于疝囊颈位置做高危结扎处理, 使精索游离后, 于精索后面缝合股骨沟韧带、肌腱以及腹横筋膜等, 确保腹股沟后壁得到加强[3]。
观察组患者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治疗, 在腹股沟韧带平行位置进行斜切口处理, 在内环处精索筋膜内侧层、腹外斜肌腱膜下层、皮下层进行局部注射浸润麻醉处理[4]。如患者较为肥胖, 那么在手术前则添加50~75 mg哌替啶, 使镇痛效果得到增强。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斜肌腱膜、皮肤斜肌腱膜切开, 以钝性的方式分离两侧腱膜, 使联合腱以及腹股沟韧带得到全面显露, 将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找到, 进行分离保护处理, 游离精索后, 将疝囊找到。如患者属于斜疝类型, 则疝囊到颈部进行分离, 如患者属于直疝类型, 则以环形的方式将腹横筋膜切开。如巨大疝置入阴囊内, 那么在中间位置进行横断分离处理, 使疝囊得到明显缩小, 敞开疝囊口远端位置后禁止做封闭缝合操作, 避免阴囊出现血肿等情况。固定疝囊底部以及网塞顶部位置, 在腹横筋膜上固定网塞外瓣, 找到形状合适、大小合适的成型平片置入精索后, 覆盖面积以多于耻骨结节大概1.5~2.0 cm为宜, 同时将耻骨梳韧带进行缝合固定处理, 简单固定平片四周, 操作时要注意全面展平, 避免出现卷曲的情况[5]。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 并且记录两组患者完成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患者痊愈出院后进行3~24个月的电话随访工作, 对两组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1%, 对照组为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 观察组为1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3 讨论
普外科疾病中腹股沟疝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大部分患者由于先天没有良好的发育导致有着相对薄弱的腹壁, 容易形成疝, 特别是在成年人群中腹股沟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6]。腹股沟疝疾病以往均是采用传统修补术给予临床治疗, 目前仍有大部分医院用于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 但传统修补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其于人体生理正常解剖结构存在一定区别, 把不处于相同位置的组织通过风险进行强行缝合拉拢, 具有较大的张力[7]。另外, 附近组织在缝合过程中存在缺陷较多, 愈合有一定的难度, 导致患者完成手术后有较多并发症。患者完成手术后具有较高复发率、较长恢复时间、剧烈疼痛等缺陷, 大多数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局部长时间存在不舒服的感觉。最近几年, 腹股沟疝手术中普遍应用无张力修补术进行临床治疗, 其治疗效果、优越性较为明显[8]。无张力修补术主要是以腹股沟解剖作为前提条件, 通过人工材料使腹股沟管后壁得到加强, 修补操作时能够促进解剖层次能够处于正常状态下对合, 确保正常解剖组织受到传统手术的干扰得到有效克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机体的生理功能更加符合, 各方面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修补术[9]。无张力疝修补术语传统疝修补术对比, 具有复发率低、恢复快、术后缓解疼痛快、手术时间短优势。有着相对简单的手术方法, 使操作步骤减少, 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与患者机体生理解剖结构互相符合, 使局部疼痛得到明显情况。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是通过聚丙烯材料进行手术, 具有较高的强度, 修补术后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对纤维细胞产生刺激, 在补片空隙中快速纳入, 构成相对牢固的纤维组织壁, 能够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对恢复机体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
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治疗时,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参照无菌操作的要求给予手术, 对周围组织做好保护工作, 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2) 需要保留大小合适的疝囊, 给内翻疝囊后完整有效的在内环塞入疝环充填物提供保障, 如有患者内环口无法满足填塞需求, 则应该将网塞内“花瓣”合理的修剪, 如患者有着过大的内环口, 则将两个网塞填入, 需要缝合两者, 在髂耻束位置固定, 禁止过深的缝合, 同时避免在骨膜上缝合。 (3) 剥离疝囊时可能会导致大量渗血的情况, 因此, 应该全面的给予止血, 完成手术后采用沙袋对切口进行压迫止血[10,11]。 (4) 如患者属于嵌顿疝类型, 完成手术后手术范围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等症状, 由于年纪较大的患者免疫能力有所下降, 逐渐降低抗感染能力, 因此, 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应该采取抗生素预防感染[12,13]。通过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代表着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 其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疝修补术, 与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互相符合。
传统疝手术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40例) 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40例) , 同时选取4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4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24.0~76.0岁, 其中30例斜疝、6例直疝、2例复发疝、2例复合疝;40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5例, 年龄25.0~77.0岁, 其中31例斜疝、6例直疝、1例复发疝、2例复合疝;40例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中,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26.0~75.0岁, 其中30例斜疝、7例直疝、2例复发疝、1例复合疝。在年龄、性别, 以及原发病等方面, 三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疝修补术[2]
根据患者的年龄, 以及疝的分型, 选择合适的张力修补术式, 多数为Bassini疝修补术。
1.2.2 无张力疝修补术[3]
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平片式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修补术, 以及双层补片修补术, 游离疝囊, 回纳入腹腔, 补片置于腹股沟管后壁, 并进行有效固定。
1.2.3 腹腔镜疝修补术[4]
腹腔镜疝修补术分为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15例) 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TEP, 25例) 。TAPP时, 全身麻醉状态下, 于脐下和两侧下腹, 置入腹腔镜, 横断疝囊, 网片覆盖内环口, 钉合器固定;TEP时, 在硬膜外或全麻状态下, 于脐下2 cm做切口, 用带气囊的Trocar分离并扩大, 穿刺Trocar, 处理疝囊, 网片覆盖, 钉合器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各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 以及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而且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术后恢复最快;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相比, 传统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均明显延长, P<0.05, 并且腹腔镜疝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最长, 详细结果见表1。
2.2 各组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降低, P<0.05, 并且腹腔镜疝修补术降低最为明显,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先天性腹股沟疝主要是鞘膜突形成, 以及腹壁膜缺损造成, 后天腹股沟疝主要是腹内压增大, 腱膜组织继发性胶原代谢异常导致局部薄弱造成[5]。所以, 传统疝修补术对胶原组织异常结构的直接缝合是存在缺陷的, 无张力疝修补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了改良, 成为目前疝修补术的主要手术方式。腹腔镜疝修补术作为新型微创手术方式, 它对医师的手术要求相对较高, 手术费用也相对较昂贵, 但是其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逐渐被患者所接受, 也成为目前疝修补术的重要治疗方式。
总而言之, 要根据患者的腹壁缺损情况, 结合医院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 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 随机分为无张力疝修补术组 (40例) 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 (40例) , 同时选取40例传统疝修补术患者做对照, 对各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 以及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传统疝修补术组相比,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降低, P<0.05, 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延长。结论 对于选取何种手术方式, 要根据腹壁缺损情况, 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传统疝修补,无张力疝修补,腹腔镜疝修补,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李林虎.三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比较[J].临床医学, 2007, 27 (4) :11-12.
[2]石玉龙.三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07, 2 (1) :104-106.
[3]陆佳骏.三种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 (6) :528-529.
[4]钟志强.三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32 (6) :31-32.
仔猪阴囊疝手术简述 篇7
1 发病原因
腹股沟内环过大, 导致肠管脱落于阴囊内, 或者因挤压、过饱等因素导致腹腔内压增大, 部分肠管挤压入腹股沟, 进入阴囊腔而诱发此病。
2 症状及诊断
仔猪阴囊疝绝大多数为一侧可复性阴囊疝, 检查时, 助手抓住仔猪耳朵向上提起, 仔猪叫唤时, 阴囊及腹沟环处鼓起, 患侧阴囊增大, 触诊柔软带有音响, 有时可摸到下垂阴囊底的肠管蠕动, 听诊阴囊部有肠蠕动音, 倒提患猪后肢, 脱出的肠管则自动回纳于腹腔。局部无热痛, 也无全身反应, 根据上述检查要点, 可以判断出阴囊疝的具体在哪一侧。
3 手术前准备
术前患猪禁食一顿, 术前要准备好手术刀、止血钳、缝合针, 缝合线消毒备用, 酒精棉球、青霉素备用。
4 手术方法
4.1 侧卧保定, 用清水将阴囊处污物清洗干净, 然后用酒精棉球对阴囊部擦拭消毒, 先把正常一侧的睾丸按照正常阉割方法摘除。
4.2 把患猪倒提保定, 术者趁猪不叫唤时, 将患病一侧回纳肠管, 直到肠管完全回到腹腔, 同时抓紧睾丸小心割开皮肤, 开口要大一些, 在3~5 cm, 但下刀不能太深, 防止割破总鞘膜。看到总鞘膜后, 小心剥离使肌层和总鞘膜彻底分离。抓住总鞘膜连同睾丸一起牵出体外, 露出腹股沟管, 用止血钳夹住腹股沟管, 在止血钳靠下的部分横穿带线的缝合针, 然后用线绕几圈结扎。结要打成死结, 防止脱线。在止血钳上部连同总鞘膜把睾丸摘除, 然后旋转止血钳, 使腹股沟管拧成麻花状。旋转时边旋转边用手术刀柄剥离腹股沟管和周围组织, 直到拧住的腹股沟管堵住疝孔为止, 然后把切掉睾丸的断头固定在周围组织上, 防止松开。
4.3 术部清洗血液、消毒, 刀口无须缝合, 可在刀口上撒布青霉素80万U, 手术完成。
5 注意事项
5.1 术时间安排错开疫苗注射期间。
5.2 术前必须禁食一顿, 最好安排在早上进行, 以便回纳脱出的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