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疝手术

2024-06-25

股疝手术(共7篇)

股疝手术 篇1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脏器由腹股沟区缺损向体表突出, 股疝主要是由于疝囊经股环, 通过股管向卵圆窝突出所形成的疝;腹部切口疝是手术切口部位所形成的疝[1,2]。为了降低术后复发率, 提升手术成功率, 本文主要分析腹部手术切口疝、股疝以及成人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方法, 具体报告如下。

1 腹部手术切口疝

1.1 形成和分型:

腹部手术切口疝主要是在腹部手术以后切口部位所形成的疝, 腹部纵行切口部位较为多发, 如果切口裂开或者是切口感染, 切口疝发生率大。此外, 使用激素类药物、肥胖或者是营养不良等也会引发切口疝[3]。

按照疝环缺损的部位与大小分型, 巨大切口疝为疝环缺损>10 cm, 大切口疝为疝环缺损5 cm~10 cm, 中切口疝为疝环缺损3 cm~5 cm, 小切口疝为疝环缺损<3 cm。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时机

如果患者手术耐受性比较差, 并且伴有心肺功能障碍等内科疾病, 手术前需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按照内科疾病具体治疗状况, 选取手术时间。患者如果为手术切口复发疝, 可以在患者切口愈合3个月~6个月以后采取修补手术。手术切口一旦出现感染, 须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手术切口愈合1年以后手术。

1.2.2 手术方法

如果切口疝出现创面感染可以直接采取缝合, 疝环缺损严重者可以使用可吸收人工材料进行修补或者是自体组织移植修补。修补时需要注意不能同时使用无法吸收的材料, 对于小切口疝, 使用1-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疝环缺损, 缝合线长度和切口长度为4∶1;有严重疝环缺损的大切口与巨大切口可以使用修补材料进行修补;中切口疝可以直接缝合, 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张力。

1.3 围术期处理

术前行常规检查, 老年患者需采取内科检查, 主要包含血气分析、呼吸功能等, 如果患者有呼吸障碍术前应积极纠正, 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 严重疝环缺损术前行腹腔扩容, 并且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

术后根据恢复状况适当给予抗生素, 防止感染, 闭式引流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临床症状, 患者如果出现体温升高或者是切口红肿, 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术后适当进行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 需注意不能过度运动。

2 股疝

股疝属于腹股沟疝中的一种, 临床发病比较快, 由于伴有严重并发症、症状不明显, 需要及时采取治疗, 可以采取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回纳疝囊以后, 在股环位置将网塞固定, 避免损伤内侧股静脉。股疝无手术有关禁忌证, 对于老年患者, 术前需采取心肺功能常规检查, 对患者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

3 腹股沟疝

3.1 形成和分型

腹股沟区为大腿交界和下腹壁之间三角区, 腹股沟疝分为后天形成与先天形成, 腹部强度下降是其主要原因, 分为斜疝与直疝两类, 直疝主要是由腹壁下动脉内侧腹股沟三角区朝前突出, 斜疝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腹股沟疝分型根据其肿块大小、实际位置、发生原因等进行判断, 准确分型有助于临床预后以及手术方法选择。

腹股沟疝按照腹股沟管后壁完整性、周围腹横筋膜坚实程度以及疝环缺损程度分为Ⅰ、Ⅱ、Ⅲ与Ⅳ型, Ⅳ型为复发疝;Ⅲ型为腹股沟管后壁缺损明显, 周围腹横筋膜出现萎缩或者是无张力, 疝环缺损大小在两横指以上;Ⅱ型为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周围腹横筋膜张力下降, 疝环缺损大小在两横指左右;Ⅰ型为腹股沟管后壁较为完整, 并且周围腹横筋膜存在张力, 疝环缺损大小在一横指左右。

3.2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分为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组织张力缝合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 这是因为该手术方法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复发率比较低, 并发症发生率低。主要包含腹腔镜术式与开放术式, 采取开放术式能使手术适应证扩大, 操作简单;腹腔镜术式属于微创手术, 伤口比较小, 手术费用高。两种手术都要将人工补片置入, 因此, 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发生切口感染。对于复发疝患者应该择期手术, 绞窄性疝与嵌顿性疝患者需要采取急诊手术, 患者如果疝内容物出现绞窄, 不能行人工补片修补术, 分型不同手术方法也有所差别:Ⅰ型可以采取内环修补术、疝囊高位结扎以及无张力疝修补术;Ⅱ与Ⅲ型可以采取平片无张力修补术;Ⅱ、Ⅲ与Ⅳ型可以采取疝环充填式, 此外Ⅲ型还可采取双层补片修补, 如果缺少补片可以采用自体组织。对于易复发疝与双侧腹股沟疝, 可以通过腹腔镜, 行全麻并采取疝修补术, 如果患者为巨大完全性阴囊疝或者是有手术相关禁忌证需要慎重选择。手术禁忌证主要是指肝硬化腹水、心血管疾病、前列腺增生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按照医生临床分析与患者具体病情选取适合手术方法, 但是注意在进行手术缝合时, 由于过大张力可能会导致撕裂痛[3,4]。

3.3 围术期处理

术前与术后患者需采取常规检查, 尤其是手术耐受性比较差的高龄患者, 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 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 需要对老年患者血糖水平与心肺功能做进一步检查。术前需要详细评估手术风险, 如果患者并发疾病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 术前需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补片是一种假体置入, 常规给予抗生素, 避免围术期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1]盛杰, 刘克林.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式应用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3) :122-124.

[2]李基业, 陈双, 唐健雄, 等.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 (2012年版)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6 (10) :167-169.

[3]孙立, 陈杰, 申英末, 等.国产新型防粘连复合补片与进口同类产品在腹外疝腹腔内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3) :145-147.

[4]刘春富, 宫金伟, 许军.下腹正中切口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 4 (5) :178-180.

股疝误诊为腹股沟脂肪瘤一例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33-01

1、病例资料

病人,男性,45岁,因右侧腹股沟肿物4年余入院。入院查体: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偏下方有一3.0cm×3.0cm肿物,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好,无触痛,不能还纳回腹腔。瞩病人咳嗽,肿物无冲击感。病程中大便正常。辅助检查:腹部透视未见异常,彩超示肿物为脂肪组织。术前诊断为右侧腹股沟脂肪瘤。于2011年10月21日在局麻下行脂肪瘤切除術。术中见肿物为股疝,疝囊、疝环较小,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未坏死,还纳疝内容物行疝囊切除修补术。术后九天出院。

2、讨论

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疝块往往不大,易嵌顿,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或小肠。股疝疝囊外常有一增厚脂肪组织,这种脂肪组织有被误诊为脂肪瘤的可能,脂肪瘤的基底并不固定,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是固定而不能推动的。

股疝肠壁坏死穿孔1例 篇3

患者, 女, 76岁, 因左腹股沟疼痛性包块12d, 包块红肿伴发热4d急诊入院。患者于12d前发现其左腹股沟有一较硬痛性包块, 包块不能还纳, 且腹痛呈持续性、 阵发性加重, 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在村卫生室诊断为: (1) 左腹股沟包块; (2) 肠炎。给予抗生素治疗。腹痛缓解, 呕吐消失。近4d包块出现红肿伴发热, 包块顶端皮肤坏死发黑。于2008年8月3日以“左股疝、肠坏死、左腹股沟脓肿”收入我科。入院时患者精神状态差, T 38.8℃, P 98次/分, R 20次/分, BP 110/70mmHg。发育正常, 营养差, 表情淡漠, 神志清, 查体合作。头、面、颈、心、肺正常, 腹稍隆起。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肠型及逆蠕动波, 左腹股沟有一约5cm×4cm皮肤红肿, 包块顶端皮肤坏死, 有波动感, 余 (-) 。血常规WBC 1.8×109/L, RBC 5×1012/L, Hb 100g/L。补液、胃肠减压等术前准备后在连续硬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以包块顶端为中心纵形切口, 依次切开各层入疝囊, 术中见疝囊内有约100ml黏稠的恶臭脓液。疝囊水肿增厚, 疝囊内有一段约3cm的肠管。肠对系膜侧肠管破溃, 面积约1cm×1cm, 清理脓汁、坏死组织, 修剪疝囊, 切开股管、疝囊颈, 向上延长切口入腹腔, 提出坏死段肠管。术中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渗液约800ml, 近端肠管扩张, 肥厚水肿, 远端干瘪。考虑小肠破损面积较大, 修补后会导致肠管狭窄, 于切除后行端端吻合术, 清理腹腔后清点器械无误后关腹。逐层缝合腹部切口, 腹股沟切口敞开。术后诊断: (1) 肠壁嵌顿疝; (2) 肠破裂; (3) 左腹股沟脓肿。术后经支持、消炎、左腹股沟切口局部换药, 治疗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男性股疝二例误诊分析 篇4

例1, 男55岁, 铁路工人, 以劳动时突感腹部隐疼不适、腹胀、恶心、泛酸等症状, 来我院门诊以“急性胃炎”给予补液, 应用抗生素、止痛等治疗4d, 症状加重, 剧烈呕吐、腹胀难忍, 再次来院求诊, 门诊以“机械性肠梗阻原因待查”收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 呼吸22次/min, 脉搏80次/min, 血压20/12kPa, 发育营养欠佳, 心肺 (-) , 全腹高度膨隆、压痛反跳痛, 腹肌紧张, 叩及移动性浊者, 肠鸣音亢进, 并可闻及气过水声金属调, X线透视见肠管充气扩张, 多个高低不一液平面, 诊断性穿刺抽出黄褐色液体。

即剖腹探查, 切开腹膜吸出黄褐色液体500ml, 延长腹膜切口见肠管高度充盈、肿胀, 并有三处肠管浆膜层撕裂但肌层尚可, 即行回肠切口减压, 检查肠管无粘连及系带绞窄造成梗阻, 探及回肠末端部分肠管疝入右侧股环并嵌顿, 松解后见疝入肠管无坏死、无穿孔, 修补股环清理腹腔, 术后应用抗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2d治愈出院。

例2, 男68岁, 因腹疼腹胀、恶心呕吐, 时有排便排气6d入院, 入院前4个月因肠扭转, 在外院行手术治疗, 本次发病后, 即去本镇卫生院诊治, 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门诊给予禁食、输液、解痉止痛, 并因腹胀大便不通, 给予中药大承气汤二剂内服, 治疗5d症状未能改善, 腹痛腹胀逐渐加重, 转入本院。体格检查:体温38.5℃, 呼吸20次/min, 脉搏86次/min, 血压19/11kPa急性热病容, 心肺 (-) , 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诊断性腹穿抽出粪臭样液体, X线透视见肠管充气扩张, 多个高低不一液平面。入院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并肠坏死。

即刻剖腹探查见肠内容物溢出, 肠管无粘连及系带绞窄造成梗阻, 原肠吻合愈合良好, 探及回肠末端部分肠管疝入右侧股环并嵌顿, 松解后见有6cm肠管坏死并穿孔, 行坏死肠管切除术, 修补股环、清理腹腔, 术后应用抗生素、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4d治愈出院。

2 讨论

股疝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约占腹外疝总数5%, 而男性股疝则更为少见[1]。有报道男性约占2%, 此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经产妇女, 其病理一般认为女性骨盆较宽阔, 联合肌腱及陷窝韧带发育不全, 多次生育后骼腰肌薄弱, 致股环宽大松弛, 在腹内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 (多为小肠、大网膜) 经卵圆窝突出而形成。由于男性股疝临床上比较少见, 对此方面考虑教少, 加之对本病认识不足, 缺乏这方面经验, 主观臆断, 尤其老年人对疼痛反应较差, 小儿诉说不清时, 更易忽视对本病作详细检查。通过以上病例提醒我们凡以肠梗阻及下腹、腹股沟区疼痛就诊的患者均应警惕各类疝发生嵌顿的可能, 应详细检查各类疝的好发部位, 以免造成误诊, 导致不良后果。由于股疝易嵌顿绞窄、手法复位困难、易复发等特点, 我主张以早期及时手术治疗为主。

参考文献

老年性股疝25例诊治体会 篇5

1.1 一般资料

25例老年性股疝中,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5岁。男性7例, 女性18例;左侧9例, 右例16例;嵌顿者12例, 与直疝并发者5例, 与斜疝并发者2例。

1.2 临床表现

有腹沟反复出现包块史者21例, 病史长短不一, 均在50岁以后发病, 主要以站立或用力咳嗽时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平卧时症状缓解。12例因出现嵌顿后急诊来院, 3例出现小肠嵌顿绞窄坏死而行部分肠切除吻合术。5例与直疝并发者中有2例入院时漏诊股疝诊断, 2例与斜疝并发者中1例漏诊股疝诊断。

1.3 诊治结果

初诊时误诊8例, 其中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收入院者5例, 以急性肠梗阻收住院者3例。初诊时漏诊3例, 2例与直疝并发漏诊股疝诊断者中1例在直疝修补手术中因术者经验丰富探查腹腔时发现股疝而得到手术修补, 另1例于直疝修补术后第3天时股疝复发再次手术修补;1例与腹股沟斜疝并发漏诊股疝诊断者于斜疝修补术后第3天股疝复发再次行股疝修补术。所有初诊误诊病例均在术前术中更正诊断, 实施股疝修补术治疗。

2 讨论

2.1 诊断

股疝约占腹股沟疝总数的5%左右, 以经产妇中的老年妇女为多见。男性股疝少见但并不罕见。右侧约为左侧的2倍, 本组右侧16例, 左侧9例, 双侧1例。误诊漏诊原因主要是对腹股沟区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以及老年性腹股沟区的解剖生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腹股沟区的局部检查不够细仔;B超医师对腹股沟的解剖学影像特征不够熟悉, 鉴别经验不足。在本组初诊中误诊漏诊的11例病例中2例术后第3天股疝复发, 教训深刻。嵌顿性股疝疝囊有时可从腹股沟韧带向上翻转, 但若细仔触摸包块发现其蒂源于腹股沟韧带下方, 用拇指按压腹股沟韧带之耻骨止点外侧0.5cm处, 如果是股疝则有压痛。影像学B超检查时, 通过改变体位或屏气增加腹压与腹部放松交替可以加以甄别, 尤其是股疝与腹股沟斜疝并发者更要细仔检查。先检查斜疝外环口冲击感再按压此点后直立或屏气增加腹压时看是否还有包块突出, 如果有那就要考虑股疝与斜疝并发的可能了。影像学检查可以从腹股沟韧带上下2个方向进行探查, 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另外老年人机体反应力差, 痛觉迟顿, 切忌把老年性嵌顿性股疝诊断为腹股沟区脂肪瘤或皮脂腺囊肿在门诊进行手术治疗。

2.2 治疗

嵌顿性股疝术前误诊8例诊治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误诊病例中, 男1例, 女7例, 年龄42岁~81岁, 平均年龄67岁;从发病至入院时间3 h~22 d, 平均64.2 h;股疝发生于右侧者6例, 发生于左侧者2例。

1.2 症状、体征

所有患者均有腹股沟处疼痛的表现, 其中5例有较明显的疼痛;有呕吐、腹胀,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者7例, 伴有腹泻者2例;查体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肌紧张者6例, 腹股沟上方触及包块者2例。

1.3 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不全性肠梗阻2例, 误诊时间为5 h~42 h.该组患者表现为发病后脐周阵发性疼痛, 误诊为急性不全性肠梗阻, 经门急诊禁食、解痉、抗感染等治疗无效后收住入院;误诊为急性阑尾炎2例, 误诊时间为6 h~25 h.该组患者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或持续性右下腹疼痛, 发病后经抗感染等治疗无效、仔细体格检查后收住院治疗;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 误诊时间为3 h~18 h.该组患者表现为下腹部脐周阵发性疼痛, 少数伴有轻度腹泻, 经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无效后转入外科治疗;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 误诊时间为3 h~18 h.该组患者表现为下腹部和脐周阵发性疼痛, 少数伴有轻度腹泻, 经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无效后转入外科治疗;误诊为慢性胃炎1例, 误诊时间为4 d~22 d.该组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 余无明显不适, 在外院和我院内科门诊治疗, 症状反复, 急性加重来院就诊后确诊。

1.4 治疗方法

入院确诊后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急诊手术。疝囊内容物为小肠者1例, 为大网膜者2例, 为小肠者和大网膜者5例。1例患者因为部分小肠肠管坏死, 做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疝囊颈部高位结扎术;7例患者嵌顿的内容物无坏死, 回纳后予以疝囊颈部高位结扎+疝修补术。

2 结果

本组8例误诊的嵌顿性股疝患者中, 病程长短不一, 一经确诊, 立即手术, 仅有1例患者因为部分小肠肠管坏死, 做小肠部分切除术, 而且未能Ⅰ期做疝修补术, 待患者出院6个月后行Ⅱ期修补手术。所有病例恢复良好, 切口愈合佳, 出院后经3个月~1年的随访, 均临床治愈。

3 讨论

股疝在腹外疝中相对来说较少见, 一般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 本组中8例患者就有7例是中年以上妇女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且右侧较多见。由于股疝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股环较小, 周围有坚韧的肌肉和韧带, 容易发生嵌顿;疝内容物大多为小肠和大网膜, 因嵌顿组织较小, 外观包块体积较小或不明显;加之一些中年以上妇女皮下脂肪较厚, 组织弹性变差, 包块往往不易被发现;曾有统计和报道, 嵌顿性股疝有25%~33%的属于Richter型。因此临床上有些病例因有明显的腹部症状掩盖了局部症状, 易造成术前误诊。总结本组误诊病例的教训和体会, 概括如下: (1) 未详细询问病史:本组8例患者在腹部症状出现之前大多有患侧腹股沟区域疼痛, 患肢常因疼痛而被动屈曲、不愿活动, 或者患侧腹股沟部位已经出现包块而被忽视。 (2) 临床症状不典型:有一些嵌顿性股疝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 在发病早期很容易与不全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等疾病相混淆, 往往等到病情进一步发展, 受嵌顿的内容物缺血甚至坏死、疼痛较剧烈和固定时才被发现。故临床上需要动态观察, 一旦出现手术指征须立即行手术治疗。 (3) 体格检查欠仔细:有的临床医生, 特别是非外科专业的医生, 有时只注意到患者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忽视了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 从而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特别是遇到体质较差、多次生育、慢性咳嗽和便秘的女性患者, 如果出现急腹症要排除是否存在嵌顿性股疝的可能, 在做好腹部检查的同时, 要仔细检查腹股沟区域有无包块和压痛的存在。 (4) 对该病认知不足:有些医生对嵌顿性股疝的认知和了解不够, 没有真正掌握嵌顿性股疝的发病、病情的演变和该病的特殊性, 只看到了该病腹部的体征等表面征象。有些肠壁疝仅仅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 而且并不剧烈, 所以经常误诊为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不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故常在内科就诊,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本组中有1例患者刚开始就因为误诊为不全性肠梗阻在内科治疗, 直至腹部的体征加剧, 出现了痛性包块, 才请外科会诊, 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因为嵌顿的部分小肠肠管已经坏死, 只有做小肠部分切除术, 而且未能Ⅰ期做疝修补术, 让患者饱受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股疝手术 篇7

大隐静脉曲张在其高位的卵圆窝处呈结节膨大较少见, 有时易与股疝相混淆。1990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317例, 其中误诊为股疝7例,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例均以“股疝”入院, 男2例, 女5例;年龄19~47岁, 中位年龄33岁;左侧5例, 右侧2例;肿块发生时间15d~5年。于手术室消毒时给予更正诊断5例, 并行常规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 误行股疝修补术2例。

1.2 病史与体征

有腹股沟下方囊性肿物7例, 其中剧烈运动后发现肿物5例, 无嵌顿史及腹部症状, 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征, 站立时肿物出现, 平卧后消失。其中肿物处皮肤隐约可见发青5例, 局部未闻及肠鸣音且手法不能还纳。

1.3 术中所见

更正诊断5例和误行股疝修补术而后再次手术者2例, 均于卵圆窝处分离出大隐静脉至股静脉交界处, 可见大隐静脉根部呈结节样膨大改变, 距交界处下2~5cm不等, 发生在大隐静脉前壁者5例, 侧壁者2例。外观呈球状, 基底部宽大而无蒂, 直径2.0~3.5cm, 嘱患者咳嗽时有一过性膨大, 压迫上方股静脉时膨大更明显。

2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伴高位静脉结节样膨大较少见, 多为静脉壁的弹性纤维缺损加之长时间的静脉内压力增高导致局部囊状膨出, 有时易与疝囊不大的股疝混淆[1]。本组7例虽5例于术前更正了诊断, 但仍有2例误行股疝修补术, 导致再次手术的痛苦, 教训深刻。究其原因, 一是临床经验不足, 询问病史乃至查体不详细, 只注意局部而忽视了全身检查的必要性, 这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二是对此病存在视为“小手术”的思想, 而忽视了术前请上级医师把关的重要性。因此, 笔者认为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是避免误诊的一个重要环节。

股疝多伴有腹部症状或嵌顿史, 有报告其嵌顿率达80%, 常需手法还纳, 而静脉曲张在平卧或抬高患肢时结节样膨大即可自行消失。有学者用咳嗽冲击法加以鉴别:即检查者手紧按肿块, 令其用力咳嗽, 如肿块随之膨大下移, 且张力增加, 并有冲击感则为股疝;若肿块虽有增大, 但张力不明显, 而有一种特殊的震颤感, 则为静脉曲张。也有学者主张用内脏移动试验法加以鉴别。笔者认为站立或咳嗽时肿块增大, 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 压迫股静脉近心端, 肿块膨大明显同时下肢有静脉曲张时不难作出鉴别。值得提示的是应避免用穿刺方法加以鉴别或强行盲目手法复位, 以防发生感染和血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安队伍下一篇:中专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