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需求论文

2024-10-31

流动性需求论文(共10篇)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1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货币监管部门和货币政策指定部门长期关注的货币现象之一。目前, 在对“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多是从货币供给角度展开的, “流动性过剩”被简单地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供给过剩。然而, 从货币供应量变化角度考察“流动性”, 是对货币数量笼统的统计和估算, 而且金融创新的发展使这一估算难以准确进行, 在现实情况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货币供应量统计结果 (比如M2) 与经济增长、物价等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被削弱。

因此, “流动性过剩”不能简单理解为货币发行的过多和供给过剩, 西方经济学界日渐增多的持货币供给内生论观点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货币供给是内生的, 则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变化决定货币供给。这种情况下, 对“流动性”的考察不应简单从货币供给方来进行, 也应包含对货币需求方面的考虑。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考察, 通常通过分析货币供给变动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理论上,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一般来说,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基础货币, 但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有限, 因为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外, 货币乘数还受到存款人持现行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自2006年以来, 央行已持续1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理论上货币乘数应当下降, 但实际结果却并不明显, 这说明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 也说明我国货币供给是具有内生性的。

既然货币供给内生性地由货币需求决定, 那么, 可以从货币需求角度寻找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根据弗里德曼、托宾等的基于资产持有决定理论的现代货币需求分析方法, 从货币需求角度看待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内部机制: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作用。随着存、贷款余额的大幅上涨, 我国存贷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这些滞留在银行体系中巨大的货币存量, 在近年来以居民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的形式释放出来。表现为居民资产组合中货币资产的比例下降, 风险资产的比例上升, 储蓄向股票投资、不动产投资转移, 货币资产的需求降低。

股市和楼市预期回报率的高涨使微观主体风险偏好较高, 其意愿持有更多的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以股市为例, 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包括交易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 其中, 前两者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后者与货币需求负相关。我国股市的上涨与交易量的增加, 虽然会产生对用于完成股票交易的狭义货币M 1的增量需求, 但对广义货币M2需求的影响却主要表现为资产间的替代效应。因此, 资本市场的上涨实际上会降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需求, 加之我国的有效需求不充足, 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 货币供需一旦失衡, 将进一步刺激非货币资产价格的上扬, 在理性预期推动下, 资产将进一步向非货币资产转移并有可能形成理性投机泡沫, 然后, 资产价格的上扬会通过财富效应发挥作用, 刺激消费增加, 推动消费价格上扬, 进一步助长“流动性过剩”现象。

外部机制:“货币替代”的作用。伴随我国经济开放性的增强与汇率机制灵活性的提高, 我国的货币需求将面临“货币替代”现象的影响, 即本币需求不仅与本币和本国资产相关, 外币相对本币的收益与安全性的变化也将影响对本币的需求量。很多研究表明, 国外资产的收益率水平以及人民币的预期升值或贬值程度对我国的货币需求是具有影响的。以美国一年期国债为例, 其利率水平与我国货币总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与我国货币总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 在美联储持续降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当前形势下, “货币替代”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增加对我国货币的需求量, 并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和货币投放的增加。然而, 这部分货币供应的增加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而是以“流动性”的形式注入资本市场或不动产市场, 赚取资本收益和人民币升值收益, 因此也就无法形成真实产出, 而只能在“流动性过剩”的作用下推动国内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董睿:《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 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15期;

[2]、朱蓓:《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初探》, 载《现代会计》2007年第1期;

[3]、孙立坚:《进一步改革开放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关键》, 载《社会科学报》, 2008年3月6日。

[4]、李秀辉:《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一般均衡下单方程协整模型实证研究》, 载《财经界 (中旬刊) 》2007年11月;

[5]、鲁健:《中国微观货币需求函数实证分析》, 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5期;

[6]、张晓锋:《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15期;

[7]、刘莉;万光彩:《货币需求计量的经济模型构建》, 载《商业时代》2007年12期;

[8]、范从来:《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6月。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2

(2010-09-19 17:19:28)转载

标签: 分类: 经济时政

营运资金量 流动资金需求 测算 财经

关于流动资金需求量测算方法的探讨

熊保义

摘要:2010年2月12日银监会发布了由主席刘明康签发的第1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亮点在于一个是受托支付,另一个就是要求量化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并提出了详细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方法。本文就该测算参考方法的合理有效性、计算的具体方法及测算结果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流动资金贷款办法 营运资金量 测算

年初,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同时由银监会办公厅发文,要求严格执行“两个办法,一个指引”。新《办法》从借款人贷款需求量测算方法、支付方式、合同条款等方面对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提出了系统的管理规定,并要求自发布日起立即实施。银监会将把推动落实“两个办法,一个指引”作为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并将各商业银行执行监管规定情况作为监管评价的重要参考。

新《办法》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强调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实行受托支付方式,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另一方面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并提出了详细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方法。笔者试图就该测算参考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的探讨

《办法》指出,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在调查基础上,预测各项资金周转时间变化,合理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在实际测算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可参考如下公式:

营运资金量=上销售收入×(1-上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该测算方法认为,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主要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确定。借款人的营运资占用主要影响因素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在企业理想的最佳运转状态下,企业营运资金应为企业存货,加上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差额度,再加上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的差额。从理论上讲,该测算方法是合理的,能有效估算借款人主营业务的营运资金需求量。

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很难做到如此规范高效,应收账款的收款日期不可能恰好与应付账款的付款日期保持一致,企业必须在银行账户保留合理的货币资金用于周转。另外许多企业在其它应收账款中核算了企业部分主营业务交易事项。企业合理的待摊费用等也是该测算方法没有考虑到的。

至于应收票据,如果企业急需流动资金,企业随时可以拿去贴现,可以不予考虑,该测算办法没有考虑,有其一定的合性。但应付票据会减少企业营运资金量,该测算办法没有考虑有失偏颇。

另外,上述公式中“上销售利润率”应取值企业毛利率即主营业业务利润率较为合理,因为这样由“上销售收入×(1-上主营业业务利润率)”计算得出的为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这样计算出的营运资金量更为合理。

二、关于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方法的探讨

新《办法》指出,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渠道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即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假设上文中测算的营业资金量是正确的,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上述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方法。从公式看,由于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量我们无法从企业财务报表直接得出,只能由客户经理深入企业实地调查估算,其额度的大小也很不确定,故本文暂不做考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可以直接取值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贷款。最难确认的是借款人自有资金,下面主要就自有资金的不同取值方法探讨不同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方法。方法一,借款人自有资金取值货币资金。假设企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周期,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全部用于营运资金,企业长期借款已经全部用于企业长期资产,那么企业可用于新增投入营运资金的自有资金就是账面货币资金。那么可用如下公式测算新增贷款需求: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货币资金-短期贷款

但该方法没有考虑企业自有资金在货币资金以外科目已经占用的情况,也没有考虑货币资金中部分资金可能是由贷款形成的,因此是不尽合理的。

方法二,借款人自有资金取值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该取值方法综合考虑了企业自有营运资金在不同科目的占用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测算公式如下: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短期贷款 但该方法是以假设企业不存在长借短用或短借长用的情况为前提的。一旦企业出现短借长用情况,企业流动资产就可能小于流动负债,其差额就可能是一个负数,而减去一个负数其结果就是增加了测算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测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初衷的。

方法三,借款人自有资金取值企业所有者权益与长期负债之和与长期资产的差额。测算公式如下: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合计-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合计-无形及其它资产)-短期贷款

该方法假设企业长期资产资金来源除企业自有资金—所有者权益外,其余部分全部足额来源于企业长期负债,这在理论上和规章制度要求上都是合理的,那么企业所有者权益加上长期负债,再减去长期资产,其剩余部分就应该是企业自有资金对营运资金的投入了。如果企业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这些假设也是合理的,该方的准确性就是比较高的,也比较好理解。

在本质上,该方法与方法二基本相同,只是思路不同罢了。但在实际中,有许多企业是不按规章办事的,同样经常出现短借长用的问题,导致长期资产过大,出现所有者权益与长期负债之和与长期资产的差额为负值的现象。当然,如果这种现象较为严重,这家企业很可能存在短期偿债能力不足,也很可能存在较大的法律与操作风险,应引起我们银行信贷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限制准入、退出等信贷制裁措施。

方法四,直接用预测的下营运资金量减去当期占用的营运资金量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当期营运资金占用直接用当期的存货,加上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差额,再加上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的差额得出。由于该方法测算的当期营运资金占用与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提供的营运资金量测算方法口径一致,在承认企业营运资金占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历史运营规范合理,已经形成的存量借贷符合制度要求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资金需求的前提下,该方法测算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具有较大的可参考性。这就需要我们信贷审批人员去判断企业历史经营情况是否规范,存量借贷是否合理。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特点,需要银行信贷审批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测算,才能得出比较有参考性的数值,盲目的固定选择一种方法都是不尽合理的。这也对我们的银行信贷审批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关于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结果的探讨

新《办法》已经正式施行三个多月了。但是据笔者了解,各家银行实现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由于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有些银行根本就没有执行,都在等待银监会的进一步明确要求,有些银行则由总行发文,要求各分行审批人员严格按照银监会的办法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并原则上不得突破该测算额度。笔者所在的银行已经按照银监会新办法要求严格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根据笔者的经验,实际上测算的结果不管用哪种方法,几乎都不可能与企业实际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基本一致。那么我们信贷审批人员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结果的大小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不管采用上述哪种方法,假设我们选择的上面的测算方法是正确的,其测算结果也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那么测算结果与企业的贷款申请额度肯定有三种情况: 一是测算结果远远大于企业申请额度。这种情况虽然企业申请额度在测算结果范围之内,也符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但这种情况也说明企业可能极度缺乏流动资金,需要借助外部借款,但实际上能申请的银行信贷额度不足,或者我们银行也不可能按照测算的结果足额给予贷款,那么如果企业在其它渠道不能借到足额的资金,企业很可能面临资金断链的风险。如果我们银行给这样的企业贷款,其风险可想而知。

二是测算结果与企业申请额度基本相当。这情况符合我们的监管要求,相信们信贷审批人员就比较好把握了,只可惜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三是测算结果远远小于企业申请额度,甚至测算结果是负值。这种情况说明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少。如果为负值,则说明企业根本就不再缺乏流动资金。按照监管要求,为了抑制过度授信情况,为了防止企业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或者挪用信贷资金,我们不能给这样的企业贷款。但在实际业务中,这样的企业往往是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或者是企业本身现金流及为充足,或者是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较强势地位,能较大比例的占用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对这样的企业贷款,风险相对是较小的。特别是许多处于较强势地位的优质国有企业,其情况往往如此。监管层希望不要过度授信,而这些企业又是各家商业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我们的信贷审批人员处于两难的境地。

结论: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历史性的从监管层的角度提供了对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量化测算办法,充分体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实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要求,对于抑制商业银行贷款冲动,防止过度授信,提高商业行业风险管控能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合理测算,做到既有效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同时又有效防止因超过实际需求发放贷款而导致的贷款资金被挪用。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应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企业不同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参考新办法提供的基本思路,选择比较合适的测算方法来测算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以此作为企业贷款额度的参考,达到即符合监管要求,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3

關键词 能动性 学生培养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有这样一种观念: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是一支画笔,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白纸上作画的过程,最后,白纸上的作品就是学生受教育的结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提升,这样的观念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我们要改变教育理念,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倡导建立“重视学生内在需求”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时代学生。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以顺应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人的成长过程是个体逐步感知、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在个体逐步感知、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往往因个体的与众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色彩,即使是面对一个现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判断。正是这些不同的认知与判断,才使得我们每一个成为“我自己”,才保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如果离开了这些不同的认知与判断,如果失去了“我自己”,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因缺少个体性的色彩而显得“了无生机”。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尽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尽量关注学生感知、认识世界所特有的视角,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尊重的角度”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

《美丽的彩虹》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还处于浅显的阶段,他们的认识还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片面性和主观性,才使得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为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首先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幅美丽的彩虹画面,然后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你们最想说什么,大声说给同学们听。”由于每一个学生所积累的“关于彩虹的认知”不一样,故而他们所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面对学生们的“与众不同”,我一方面对学生所表达的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于多样性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致。

二、建构过程性的教学模式,以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感知、认识世界的过程往往是以片段式的形式进行的,他们还不能将想到的、看到的连成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儿童思维的这种特性,就有可能使他们停留在浅层次的位置。因此在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视角;找寻感知的切入点,然后从这个切入点,捋出连贯性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连贯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进而形成内在的求知动力。

《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是从“克隆的介绍、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克隆的。然而当我进行教学时,却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最大兴趣却是“克隆的前景”,也就是说,他们特别关注“人类能不能克隆?”“自己能不能克隆自己?”当我发现学生的兴致点,就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打破了既定的顺序,而是以学生感兴趣话题为切入点,然后探讨“克隆的实验”,最后再由学生自己说说“克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过程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三、实施积极性的评价策略,以保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欲望往往在激励、鼓舞中更加强烈。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需求,努力地开发、唤醒和鼓舞学生,使得学生在这种开发、唤醒和鼓舞中焕发出更大的潜能。

使用“体态表情”激励。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体态语”作为一个有效的情感交流手段,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小学生把教师视为“权威、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反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体态表情的激励作用:如当学生有了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不妨送给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当学生做了有助于他人的事,我们不妨来一个赞许的眼神;当学生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大事,我们不妨竖起一个大拇指……总之,当我们实施积极性评价策略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强。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4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广义货币供给 (M2)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当前, 流动性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 严重影响经济各个层面的发展。本文将着重从供给与需求角度, 对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一层次的流动性进行探讨, 并给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基本判断。

一、流动性的定义

一般来说, 在宏观意义上可以把流动性理解为货币与资金的统称, 即有获利要求的、用于购买金融资产的所有可用货币与资金, 在一些国家, 其他一些流动性很强的资产如短期国债券也属于“流动性资产”。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 一般有三个层次的界定:一是将流动性界定为银行体系内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流动性过剩是指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 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二是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视同于流动性。三是将经济社会中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全部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

本文讨论M2上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M2对实体经济增长和整体物价水平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如果M2相对较高, 那么公众很可能会感觉流动性过剩。根据多倍存款创造模型, 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创造对基础货币进行放大, M2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资产负债表的调整, 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 在数据度量上可用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变化来反映;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运作, 在央行创造的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创造货币 (可用M2衡量) 。货币乘数则反映出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实际效率。

二、货币乘数的变化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M2=mm×M B, 其中, m m为货币乘数。我国对广义货币的统计定义是:M2=C+D+Q, 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 D为活期存款, Q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组成的准货币。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是:MB=CI+R, 其中, CI为货币发行, R为准备金总量。

货币乘数为:mm=M2/MB= (C+D+Q) / (CI+R) = (1+cd+qd) / (cid+rd)

其中, cd为现金活期存款比率, qd为准货币活期存款比率, cid为货币发行活期存款比率, rd为准备金活期存款比率。由于cd与cid比率高度相近, 可认为mm= (1+cd+qd) / (cd+rd) 。货币乘数由cd、rd和qd比率决定, cd比率和rd比率均与货币乘数反方向变化。这些参数不断变化, 货币乘数也并非常数。现金存款比率cd和准货币存款比率qd受到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的直接影响, 当货币需求发生变化时, 必然要对持有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金融资产组合的比率进行调整, 使得cd和qd比率发生变化。同时, 由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创造取决于公众的资产偏好和资产选择, 经济主体的资产组合变化将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供给, 使整个存款货币银行体系要调整其资产结构, 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比率rd发生变化。

制度变迁对金融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 支付体系创新, 以及银行和居民行为的变化使得货币乘数上升。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 cd与rd比率的总体持续下降, 是货币乘数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cd比率下降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在提高,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在提高。

三、货币需求分析

从目前来看, 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涉及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变革, 正在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并对货币需求、货币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金融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供给因素、居民收入与需求、微观主体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的水平与结构的显著导致货币需求差异。大量货币作为给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新一轮的工业化、货币化进程、居收收入增长等因素将成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需求上升的重要推动因素。

四、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判断

货币当局的多任务性导致我国货币供给形成过程存在一定特殊性。由于对外净资产的持续上升, 货币当局采用发行央票这种负债管理, 内部资产管理逐渐让步于外部资产管理。近年来, 尽管我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增长, 但经过货币当局的努力, 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较好控制。但与此同时, 由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广度与深度的改善, 加上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 货币乘数呈上升趋势;中央银行在应对持续性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 还得应对货币乘数长期上升。从货币需求方面来看, 新一轮的工业化、货币化进程、居民收入增长、金融市场发展等因素推动货币需求上升, 大量货币作为给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货币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尽管近几年央行较好地控制住基础货币的投放, 但基础货币供应速度放慢未充分抵消货币乘数提高, 仍会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 出现一定的货币供应压力。这种结构性变化也可能是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持续推动我国M2增长率上升的因素, 因此, 央行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操作力度, 回笼更多的流动性, 才能实现相同的M2的增长率。

参考文献

[1]黄昌利 任若恩:2004中国的M2/GDP水平与趋势的国际比较、影响因素[J].中国软科学, 1978~2002, (2)

[2]李 健:结构变化中国货币之谜的一种新解[J].金融研究, 2007, (1)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5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策

一、流动人口管理的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不仅仅是一个人口流动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在对待流动人口的问题上,政府应该积极主动、从容应对,切不可被动处理,更不可不作为。

1、流动人口的界定及其特点。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因故前往他地滞留暂停的人口,[1]这些人口最终还是要返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根据定义,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等同。暂住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的,到其他的行政辖区暂住三日以上,并且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口。而流动人口是指暂住人口(已登记)和过往人口(未登记)的总和。我国城市的流动人口呈现数量庞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流入地人口、年龄段集中等特点,其中,农民工是主体。

2、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和收入问题亟需重视。

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因而进入城市之后只能从事最底层的行业,如:建筑工人、车间工人以及家政服务等,收入很低。在工作过程中,流动人口需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寻找工作时,流动人口由于户籍限制,很难得到平等的对待。其次,找到工作之后,流动人口又会面临拖欠工资、同工不同酬、变相克扣工资等问题。

(2)社会保障不容乐观。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三项最基本的保险种类。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都没有这些社会保障。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若干年后,当前这些青壮年的流动人口不在年轻,各种问题就会集中地爆发出来。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解决相关问题将会倍加困难。

(3)子女教育有待改善。

当前,由于户籍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就读往往要交纳高额的择校费,这对于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因此,我国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上的学校都是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工子弟学校。而且城市中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有限,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应用。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他把需求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2]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借鉴。

笔者尝试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图”,借此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借鉴意义,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期改善流动人口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由低到高的次序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为3个级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感情归属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在每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对策。

(1)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面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为物质层面的满足。当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满足时,流动就会反抗,严重时甚至会做出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部分群体,可采取的对策有:

①适当放宽条件,提供就业机会。

流动人口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十分困难,政府可以和部分企业联合,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必要时,政府或者企业可以对流动人口展开基础的培训。此外,政府应严厉处罚工资拖欠、同工不同酬、变相克扣工资等行为,保障流动人口最低级的物质需求。

②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失业和医疗保障的覆盖率。政府不仅要健全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确定其为流动人口交纳工伤等社会保障费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在不久的将来需要面临残酷的养老问题,因此,政府亟需加强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2)感情归属和尊重的需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都不能独立地进行。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重视,渴望受到尊重。一些流动人口存在这种感觉:我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各方面受到歧视,比如:由于没有本地户口,自己的孩子只能在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无法与本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对此,笔者认为,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来说,对于流动人口应该增强包容心,毕竟他们对于城市的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补助,可以设立助学金、减免学费、提供教材等途径,确保子女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创建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让流动人口能够轻松平等地生活、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3)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流动人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所有流动人口中,不乏存在着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是苦于没有机会,一直没办法展现自身的才能。为此,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培训班,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升能力。此外,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可以联合举办一些活动,让流动人口展现自身风采。

参考文献:

[1]李强,关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思考。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2(18)。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6

1. 1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题

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需求和流动性的研究一直有着广泛的兴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早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流动性一词并开始研究,其核心思想认为货币本身就具备了一定流动性,之所以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属于一种正常的货币现象。

传统研究货币需求理论的学者认为货币数量的多寡只对货币币值与物价产生影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传统货币需求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经济的预期。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在于对流动性偏好的研究。

1. 2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内涵———流动性偏好理论

该理论提出货币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其本身的流动性通过与任何资产进行交换来表现,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可以说是对于对流动性的需求。

按照货币需求理论对货币需求平衡的理论观点,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种: 第一,交易动机,即人们为满足一定交易而持有的货币量; 第二,预防性动机。预防性动机主要体现了保障性,即为了预防今后可能产生的危机而持有的货币; 第三,投机性动机。凯恩斯认为货币除了有储藏功能外,还可以保值增值。上述三种动机中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随货币持有量的增加而增加,其相互间呈正比例关系。

1. 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当前形势的界定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在于对交易、预防、投机三种需求动机的分析。结合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来看,消费不足和储蓄率的提高与中国居民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变化密切相关,而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则和中国居民的投机性动机相关,因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研究我国流动性过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货币需求动机的流动性相关分析

2. 1 中国居民货币需求动机分析

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预防性需求也随之增长。另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居民为增加收入,投机性需求对居民资产调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西方创新浪潮影响下中国居民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倾向越来越大,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种类日趋丰富,其种类也日趋多元化,这些情况的变化为居民的资产选择提供了广泛发展空间。

2. 2 中国居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交易性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城镇居民的收入整体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并有继续拉大趋势。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交易性需求倾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4 倍多。

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数量还受到金融类等非货币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中国居民现有的资产管理渠道有三方面: 手持现金、银行存款、债券持有。

2. 3 中国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

日常生活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居民习惯持有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时之需,避免因动用定期存款出售证券而引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因此,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

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范围广,实施对象多,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各项需求。随着新型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推广,诸多保障项目被取消,居民对未来生活预期中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此居民不得不在医疗、卫生、保险、教育等方面增加支出。

2. 4 中国居民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根据以上的货币理论,并结合目前的中国国情,不难发现,中国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存在自身的发展路径,展现了不同的内在特点。

2008 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充斥着大量流动性。[1]大量的资金进入,直接推动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轮番上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特别 “非理性”投资情绪的高涨,中国市场经济也直接受到影响。

3 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

“流动性过剩”可以说是一把 “双刃剑”,在一定条件下虽然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但一旦偏离一定轨道,其副作用也将接踵而至。

3. 1 居民投资结构的调整

降低货币资产比例、提升交易性资产比率是调整居民投资结构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创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种类也日趋多元化,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为居民提供了多种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近几年金融衍生品的高收益率也是我国居民减少货币性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加大对保险产品的投资,将预防性储备由货币资金转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动资金利用效率。

3. 2 拓展投资领域

以房地产业为例,住房作为消耗品,在中国投资产品匮乏,投资渠道短缺的前提下,住房逐渐由消耗品变为投资品。随着国家及各省市限购条令的出台,在一定情况下有助于缓解高房价,但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关键不在于限制居民投资需求,而在于拓展投资领域。为此应引导居民向证券、金融、实业等领域投资。

3. 3 创新理财业务

开拓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由以往的股票、证券、黄金逐渐向高新领域拓展。对可以承担较高风险居民提供高回报理财业务。如投资创业板块、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转变借贷方式,允许企业向私人理财业务贷款。同时对理财规划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对理财所应具备的个人财务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

3. 4 优化区域资金配置

我国经济呈现的由东部到西部逐渐走弱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区域二元结构的反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西部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要提高金融组织的规模和质量。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既缓解了银行内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又实现了自身的盈利性目标。

4 结论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既复杂又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又有着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因而我们要合理调整并利用流动性,从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曦.中国货币市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59-172.

[2]J.M.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6-89.

[3]尹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政策分析[J].管理纵横,2008(1):49-63.

[4]焦方,徐建中.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宏观调控策略[J].求是学刊,2008(l):28-46.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7

流动服务一:开动流动快餐车, 大把钱财巧“流”腰包

一、市场前景:

现如今, 五花八门的餐饮生意, 只有抓住特色、抓住需求, 才能抓住财富。流动快餐车这个新生事物, 载着快捷与美味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流动快餐车给上班族解决了用餐的不便, 上班族由于生活节奏加快, 空闲时间少, 许多的家庭, 许多的单身汉, 常常是感到不知道一日三餐吃什么好, 甚至一些四五十岁的双亲家庭都不愿在家里自己动手煮饭, 希望购买快餐来吃, 这样更轻松、简便, 省去了许多麻烦。流动快餐车的基本顾客是那些爱吃新鲜食物的人, 现在喜爱新鲜食物的人很多, 只要供应的菜味道不坏、价钱便宜、款式多样化, 不愁顾客不来光顾。随着在外就餐的人越来越多, 流动快餐车的生意也越做越顺手, 越做越红火, 大把大把的钱就会“流进”自己的腰包。

二、投资建议:

1. 操作步骤:

改造一辆小型车辆, 使其可以摆放已煮熟的食物。再设个小小的收款台, 然后在车厢部分安装煤气炉、水箱。每天准备几种菜式供顾客选择, 一星期左右要更换全部菜式。每到下班时间, 餐车可停在下班顾客经过的地方叫卖。

2. 投资评估:

投资大约10000元左右, 二手车约5000元, 改制费约1000元, 设备投资约1500元, 前期原料采购约1500元, 办理合法手续约300元, 其他费用约600元。

3. 收益核算:

每份饭 (含菜) 3-10元不等, 利润率55%左右, 如菜式好, 位置得当, 月收入4000元以上是很正常的。

三、经营管理:

首先, 因为此行业属于食品行业, 所以经营者在经营时必须做到卫生第一, 并且在菜式上也要做到美味可口, 只有如此才能更多地吸引“食客”前来光顾。其次, 虽然经营者是流动营业, 但在经营时经营者也应有一定的营业范围, 并且在时间上也要把握好, 这样才能让顾客掌握营业时间和规律, 进而才能让顾客准时到来便可购买到, 不至于高兴来买, 空手而去。再次, 为了引起顾客注意, 可以播放轻音乐, 但声音不宜过大。同时, 如果生意做得好, 还可以纵向发展, 利用大型客车开办流动快餐车, 建立起一个流动快餐车帝国, 提供中西快餐, 让上班族利用上班坐车时间 (如早晨、中午、晚上) , 坐上流动快餐车边行边吃, 这样就不必再为每日三餐的吃饭而烦恼, 从而有更多的充裕时间去休息和工作。

流动服务二:开动“流动维修服务车”, 解他人“困难”巧致富

一、市场前景:

如今, 在农村多数地方, 机动手扶拖拉机、四轮车、工具小型汽车和三轮车都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而摩托车更成了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是车手在拉客、运货等作业途中, 难免就会碰到轮胎爆破, 出故障等意外问题, 摩托车也免不了在半路途中, 轮胎被不小心刺破, 或是无法发动, 要是这时有人能及时提供维修服务, 那将会是一件为驾车者解决实际困难的好事。鉴于此, 如果有心创业者开动“流动维修服务车”, 解他人“困难”, 肯定就会让自己致了富。

二、投资建议:

1. 操作步骤:

如果有一定的维修机动车的技术, 也会驾驶三轮车, 便可以购买一辆三轮车稍加进行改装 (主要在后车身加车篷) 后, 作为自己流动服务的工作车, 然后再购买一些维修和补胎等常用工具和零件等就可“作业”了。

2. 投资评估:

投资大约在14000元左右, 买车是最大的支出, 一般需要10000元左右, 剩余4000元用于购买备用零件和维修需要的工具, 以及车辆上户和宣传费用等。

3. 收益核算:

一般利润相对还可以。对于这种维修在收取费用时, 出车费每次可收取5—10元, 当然路程较远, 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出车费, 而每次“服务”的维修费, 则可以参考使用零件的成本费用加手工费收取。做这种流动服务, 如果按每天有5个顾客计算, 每个顾客有10-15元的纯利润, 每天就有大约60元的收入, 如此, 每月就有2000元的纯收入。

三、经营管理:

首先, 开动流动服务车通过维修“坏”车赚钱的人员, 在自己还未买服务车开始进行“上门”维修前, 自己必须对车辆维修的相关技术进行很好的学习, 最好参加车辆维修学习培训班, 过硬的车辆维修技术是招揽和稳定顾客的基础。其次, 进行流动修车, 应做到路上和家里都可以修, 如果顾客的车是坏在了路上就去“出事”地点去维修, 如果顾客的车是坏在家中就去上门维修, 以满足顾客的不同要求。再次, 为了招徕顾客和引起车手的注意, 应在流动服务车的车篷两侧写上“车辆维修、补胎”等字样, 同时还应在附近一些村路口的白墙上贴上广告, 并把自家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留在广告上, 以便与需要服务的车主随时保持联系。当然这样做还能提高知名度, 而因“方便”也能吸引更多的需要维修者。

流动服务三:爆米花流动销售, 大众小“食品”巧赚钱

一、市场前景:

爆米花的食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传统的爆米花机到今天的半自动和自动爆米花机, 已经把爆米花的文化带入新的时代,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糖精爆米花, 到今天各种口味的天然调料的爆米花, 如白糖、奶油、巧克力的变化。爆米花以香酥可口, 闻之诱人, 而成为大众的食品。特别是逢年过节, 更是深受广大小孩和年轻男女的喜爱。鉴于此, 如果有心创业者抓商机, 开动流动车销售爆米花, 肯定会为自己带来不错的利润。

二、投资建议:

1.操作步骤:可选择在生活区、集贸市场, 商业街、步行街、夜市、广场、公园这些地点加工销售爆米花, 可流动作业, 也可以选择靠近学校的商场和流动人员较多的集市上加工销售。流动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免除房租费用支出。需要购置半自动爆米花机和购买或定做一辆爆米花销售车 (可以是手推式的) , 再就是还需要购一些原材料。

2.投资评估:投资有2000元便足矣, 购买或定做一辆爆米花销售车约500元左右, 购半自动爆米花机、做车辆广告、办理合法手续等约1000元, 原料采购约500元。

3.收益核算:一般每份为2.5—3元, 成本不足一元, 利润率50%左右, 如每天卖50份, 每天就会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如此每月收入将在2000元以上。

三、经营管理:

首先, 经营爆米花贵在出新、出奇, 不仅口味要经常变化, 而且适用爆制品种也很多。比如爆玉米、大米外, 还可以把小麦、大豆、瓜子、花生仁做出美味小食品。品种越多就会吸引更多顾客前来光顾。其次, 为了吸引顾客眼球提高知名度, 最好的办法便是需要在流动爆米花车的车体上印制上醒目的广告, 并打出美味可口等口号。同时, 经营者在经营中也应讲究卫生, 不仅所爆的爆米花要保证干净卫生, 而且爆米花车也应时常保持整洁干净。

再次, 经营者在经营当中应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同时与购买者善于沟通, 以保证出售给顾客的爆米花是顾客比较满意的口味, 当然, 在销售当中经营者手脚麻利也很关键, 如果买一包爆米花需要5-10分钟, 甚至时间更长, 势必顾客就会等着心烦, 如此, 即使顾客这次购买了你的爆米花, 但下次再买的可能就小了, 这样一来, 明显就丢失了顾客。当然信誉也会受损。

流动服务四:办民工流动影院, 为民工消遣巧挣钱

一、市场前景:

每个大中城市都有数以万计的搞工程建筑的民工, 而每支工程队分散在各个城区。集中居住在工地的工棚里, 由于缺乏必要的消暑设施, 使他们辛苦劳作了一天之后, 回到工棚里酷热难耐, 夜生活又相当贫乏无聊, 少数有条件的看书报外, 几乎别无所有, 消遣方式枯燥无味。所以, 流动影院必然会成为他们最喜爱也最需求的一种娱乐方式。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 几乎所有工程队都没有电视, 有电视的也是只供老板看, 外边又没有几个人愿在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花钱投资开设影片放映点。民工也需要娱乐消闲的“精神粮食”。所以说, 上门服务, 办一个民工流动影院一定是一条稳妥的不错赚钱“钱途”。

二、投资建议:

1.操作步骤:按开办民工流动影院的条件来讲, 主要需要购买彩电 (64厘米、74厘米) 一台、DVD或VCD影碟机一台、插座一个、三轮车、手机、话筒、小音响、各种碟片。手机一部, 为的是联系方便。话筒、音响是为了使服务项目再多一项, 为碰上愿意唱歌的提供方便。服务群体及对象:主要是以各工程建筑队一些暂住人口及打工者的为主。

2.投资评估:办民工流动影院投资一般需要20000元左右, 12000用于购买三轮车以及车辆上户等, 8000元用于购买家庭影院以及碟片等。

3.收益核算:收费方式有按人计和包场, 按人计每人2元-4元, 每晚2-3部片子;包场每场无论人多少收费30元-50元, 放三部片子。以上要根据各种条件灵活掌握。除此之外, 也可带上香烟、啤酒、瓜子、饮料等, 以能够增加收入。如果每天按收入50元纯收入计算, 再加上附带“产品”的收入, 一般办民工流动影院每月收入都会突破2000元。

三、经营管理:

首先, 应先在片源较多的影碟店里, 预先把各种“好”片子的名称抄录下来, 主要是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惊险刺激的片子, 在与店主商议价钱时要协商至最低价格。准备好以上工作后, 就可去工地联系客户。其次, 要注重广告宣传, 创业之初, 广告尤为重要, 各行各业的服务和发展都离不了广告宣传。每到一处工地可把事先印好的宣传单贴在工地上醒目的位置, 或许他们会是你的下一个服务对象。广告宣传单的印刷要具有吸引力, 若有条件可配以图片、绘画以引人注目。即使是书写的宣传单也要在文字上做文章, 力求做到新颖独特。

再次, 有关事项也应注意, 出去之前带上相关证件, 以免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发生误会。特别注意的是内容不健康的片子不要上演, 就是给的票钱再多也决不能破例。同时, 每到一处工地, 对自己的机器一定要注意保护好, 在需要调试机子、安放碟片时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笔者相信, 只要有心人努力去干, 肯定能真正成为“发财”的好渠道!

流动服务五:开动流动卖花车, 方便买花者巧掘金

一、市场前景:

当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很多市民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享受。并且很多家庭喜欢上了用花卉来装点美化生活, 但由于花卉销售方式过于单一, 许多人受花卉销售点少、搬运不便等因素所限只能“望花兴叹”。鉴于此, 如果有心创业者能开动流动卖花车, 流动上门卖花, 一定会商机无限。

二、投资建议:

1.操作步骤:如果流动卖花, 经营者必须要购买一辆三轮车, 同时还需要购买一部手机以便于联系。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花卉最好采取赊销方式, 待花卉卖完后再支付货款, 不好卖的作退货处理, 这样可以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合理控制投资成本的目的。

2.投资评估:投资大约在13500元左右, 购三轮车一般需要10000元左右, 500元用于购买手机, 剩余3000元用于花卉经销商赊销的押金、前期宣传及三轮车上户等。

3.收益核算:做这种流动卖花生意, 日常可以经营小型花卉, 但也可以预购大型花卉, 如按每盆小型花卉5—10元的利润计算, 一般每天最少也会销售10盆, 而大型花卉则按最少每星期会有2个客户预测, 每盆按20元计算, 如此, 每月一般都会有2500元的收入, 如果经营者在卖花的同时再附带卖一些如花肥、养花知识类书籍等, 按每天10元利润计算, 一个月就还会有300元收入, 这样一来, 经营者一般每月的收入都会在3000元左右。

三、经营管理: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和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十多年来,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已经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真正以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的需求和服务的研究少之又少。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流动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流动儿童数量与日俱增。流动儿童城市、社区、学校适应问题日渐突出,造成了流动儿童正常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偏差,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二、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评估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流动儿童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流动儿童生活环境较差,父母的看护和教育不足,另外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工作的频繁转换,造成孩子的生活环境极其不稳定,导致流动儿童安全事故频发、违法犯罪日益严峻、受教育状况不良、心理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对城市缺乏归属感等问题。流动儿童的基本生活现状十分严峻,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

由以上流动儿童基本生存现状和研究者最新的研究结果可以做出初步判断,流动儿童的需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的生活环境。由于生活环境隐患较多、缺乏足够的照顾和安全意识不足等原因,非深户籍儿童发生事故率比户籍儿童高,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这不仅包括家庭生活环境,还包括社区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另外,为流动儿童提供安全、健康、规范的公共服务场所还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加强流动儿童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流动儿童自身的素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儿童青少年犯罪。对于流动儿童的法制教育也必不可少。充分细致的法制教育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对流动儿童采取心理干预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对流动儿童不良行为的干预。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性格和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基础。青少年最初学习的社会生活和知识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儿童心灵的催化剂。

(四)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可以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使他们正常发挥智力水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五)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缺乏对社会的归属感,不能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被歧视。较深的歧视不仅会降低流动儿童的价值感,也会增加其负情绪体验,使其变得退缩、不自信,甚至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敌意。这不仅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还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不容忽视。流动儿童的以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又会使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加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流动儿童问题解决需要社会工作的及时介入。

三、流动儿童服务方案研究

研究者实习期间通过对流动儿童提供服务,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对有需求的流动儿童进行专业的评估,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社会工作活动,协助他们发现并改善自己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对于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于建设流动儿童服务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主要针对孩子们课余时间缺少看护,生活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及在适应社区的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现状,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解决孩子们在社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识社区各种可利用资源,促使他们安全成长、快乐成才。

1.开展安全教育服务。在社区内开展防灾、防漏电、防食物中毒、防盗等教育活动和安全知识讲座,教流动儿童辨别安全标志和学习安全使用家电用器,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学习并使用急救技巧。

2.情绪心理辅导与教育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工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向上。对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进行个人心理辅导的个案服务,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3.生涯辅导训练。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建立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组织益智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坚定人生理想。

(二)家校服务。家校服务是针对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缺少有效管理,家长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们的生活,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技巧和能力,造成大部分孩子与家长、学校之间缺少沟通的现状,社工要寻求相应的社会资源,通过开设学习课堂、图书会、家庭亲子服务、兴趣拓展、快乐影院等一系列服务来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

1.设立学习课堂。这不仅为流动儿童课余时间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还有高学历的社工和义工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学习之余流动儿童还可以在社工的看护下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这不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娱乐场所,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2.图书会。为流动儿童设立图书馆,图书馆内图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孩子们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可以来中心的图书馆看他们喜欢的读物。这不仅为他们提供课本以外的图书资源,还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自由快乐地学习知识。

3.成立亲子互动小组。加强亲子交流,通过父母和父母互动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父母和孩子互动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感恩,让父母懂得给予孩子关爱;临时托管是针对父母无暇照顾孩子而提供的生活照顾服务;亲子义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义工,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感受亲情,变服务对象为服务提供者,培养父母和孩子的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这些服务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但是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流动儿童各个层次的需求。在普遍存在流动儿童的城市,每个社区都需要设立一个这样的流动儿童服务中心才能满足流动儿童不同层次的需求,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四、对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但是这些服务还不完全具备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这些特征,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才能真正地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提升他们的能力,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社会工作介入时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提供服务:

(一)流动儿童个人层面。我们可以为有需求的流动儿童提供生活援助、城市适应、心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兴趣发展、文化辅导等方面的个案服务或开展小组服务,提高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二)社区层面。可以针对孩子们课余时间缺少看护,生活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及在适应社区的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现状,不断完善社区安全设施,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解决孩子们在社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识社区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促使他们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进一步实现自我发展。

(三)家庭服务。主要是针对为孩子营造安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来提供服务。对流动儿童进行家庭安全情况调查。针对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缺少有效的管理,家长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技巧和能力,造成大部分孩子与家长、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的现状,可以寻求相应的社会资源,开展亲子服务、兴趣拓展等一系列服务来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学校方面。在学校内设立学校社会工作岗位,为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的帮助,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预防儿童青少年犯罪。与此同时,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

(五)社会方面。流动儿童的问题产生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所造成的,所以政府方面要逐渐调整政策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但仅仅改革户籍制度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在国家战略层面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舆论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全社会关注流动儿童的问题,使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有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要积极促进民间组织介入社区发挥作用,倡导政府、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作用,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国家、民族培养新一代的城市发展建设者。

五、研究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不仅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社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研究者能力有限,研究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有限,而且相关资料只研究了问题与需求所在,只提出了简单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并不能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

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需要研究者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更需要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总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整个社会系统长期的努力与合作。

参考文献

[1]代彩.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业困境的实务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L学校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李琴.流动儿童家庭的家庭策略研究[D].昆明市:云南大学,2012.

[3]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3).

[4]刘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周世强,李鹤.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的研究——以北京市H社区与Q社区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2.

[6]刘赛特.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研究——以“童”在蓝天下项目为例[D].长春市:吉林大学,2013.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9

一、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时是以企业内部的培训形式为主, 如中铁集团为了解决企业职工队伍的逐年老化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问题, 改革了用工制度, 招收农民工, 并对他们进行电焊、钢混、木工、隧道操作、机械驾驶等培训, 满足了施工一线的用工需要。[3]随后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下, 以劳务输出地为主体开展的农民工培训活动迅速扩大。目前, 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主要是2004年起由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即“阳光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阳光工程”项目在全国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4万人, 转移就业1032万人。同时, 许多地方政府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行动。如浙江省2001年开始实施“外来民工教育培训工程”;山西省提出了“双五百万”工程, 其中一个“五百万”就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万个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各地针对流动妇女开展的培训, 主要集中在缝纫、家政服务以及计生部门组织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培训等方面。

2005年10月~11月, 我们课题组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北京市和成都市重点对15岁~40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单身或已婚流动妇女开展了问卷调查。同时, 课题组还组织了小组座谈会和个案深入访谈, 以便补充和更深入地了解流动妇女的思想、生活状况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本次调查最终的有效问卷共1631份, 其中北京1008份、成都623份。基于对大量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我们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需求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在被调查对象中, 有491人回答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占总数的30.1%, 培训次数的中位数是2。流动妇女接受过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礼仪知识、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知识、非农技能 (包括计算机、家政服务、缝纫、保姆、会计、英语、销售以及餐饮培训) 和法律知识。其中部分培训是免费的, 有58.8%的人是自费参加非农业技能培训 (见表1) , 有95.9%的流动妇女认为培训对她们的工作生活很有帮助或有一定的帮助。

就培训形式而言, 由政府机构 (一般为劳务输出地政府) 和用人单位组织培训的比重较大, 多为短期培训 (2~3天) ;培训手段以讲授为主, 实际操作性差。

2.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调查中有66%的妇女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基于对个人技术水平和自身经历的深切认识, 多数流动妇女对于能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培训项目, 有着比较强烈的潜在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1)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较高强度地指向能帮助她们维护切身权益的法律知识, 以及劳动强度低的非农业技能 (如:计算机、会计、管理、英语等) 。座谈会上很多妇女表示只要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即使花点钱也愿意参加培训。但是, 流动妇女对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需求不太强烈。表1数据显示, 只有26.8%和23.2%的流动妇女希望获取更多的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知识。事实上, 由于流动妇女相关知识的缺乏, 已造成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空白和较高的妇科疾病患病率等问题的存在。

3.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 政府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如表1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妇科疾病防治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的培训需求比例实际远远高于她们参加这三项培训的比例。这意味着流动妇女在生活中被相关知识的缺乏所困扰。同时, 她们提及非农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应多样化, 如对会计、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应多一些, 她们还希望能提供儿童饮食和家庭教育等知识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流动妇女普遍反映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多是普及性的, 无法满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比如: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多是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缺少自我保护、妇女权益等知识的培训, 所举的实例较少, 遇到问题时仍然不知如何处理。因此, 政府及有关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选择上要从流动妇女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其也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和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 流动妇女培训需求与实际接受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妇女认为“培训学习没什么用处”。一位妇女深有体会地说:“接受培训对找工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俺就是一个例子, 以前在老家学过缝纫手艺, 可在现在的服装厂还要从辅工做起, 因为服装的设计、生产和制作工艺等流程都与以前学习的不一样。”

另外, 还有一部分流动妇女表示“不知道去哪里接受所需的培训项目”。可见, 政府对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妇女对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更是缺乏了解。

二、影响流动妇女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因素分析

以上部分概述了流动妇女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

1.年龄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一般而言, 流动妇女的年龄是能否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关键点。所有有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与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关系都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均为负值 (分别为-0.127和-0.260) 。这说明流动妇女的年龄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有影响, 且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 接受过培训的人数比例越低, 而不想参加培训的人数比例越高。但Gamma值较小, 表明相关关系不是很强。

2.受教育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所参加培训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两者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29;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差异亦十分明显, 两者关系同样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40。这表明流动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受教育水平越高, 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和希望参加培训的可能性越大。从图1可明显看出, 受过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 (超过4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超过76%) 都最高;而文盲妇女中只有4.3%的人参加过培训活动, 30.4%的人有参加培训活动的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担心听不懂或学不会培训内容, 受教育水平低的流动妇女从内心里就对培训产生畏惧感, 进而逃避培训活动。

如果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上的流动妇女中有60%左右的人希望参加法律知识的培训, 而文盲流动妇女中只有28.5%的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有需求;文盲流动妇女更多的希望参加城市生活常识 (57%) 和礼仪知识 (43%) 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文盲流动妇女依靠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因此, 在培训活动中, 要重视引导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 而不是片面迎合她们的培训需求。

3.收入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目前, 社会上的很多技能培训都属于自费项目, 需要流动妇女具有一定的经济支持能力, 那么,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呢?据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有影响, 两者的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表3数据显示, 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收入水平与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两者的关系也通过了卡方检验, 但相关系数很小, 影响很弱。

4.工作内容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主要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工作。表4可以发现, 由于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 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存在显著差别。在企事业单位打工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 (43.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79.1%) 都最高, 其较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明显高出十几或二十几个百分点。

为什么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工作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不强烈呢?据我们调查发现, “工作时间太长, 没有空闲时间”是她们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工作的妇女们, 工作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她们的经济收入, 尽管她们承认培训对生活或工作有帮助, 但在面临生存压力、找工作难等现实问题时, 他们常常为保住工作和为加班能挣得更多的工资而放弃参加培训。在问卷调查现场, 我们也多次看到一些流动妇女先卖货, 没有顾客再答题的情景。事实上, 这里隐含着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即:缺少知识/技能——从事工作时间长、脏、累、差的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更缺少知识/技能。因此, 转变部分流动妇女的思想观念, 让她们从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转变为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流动妇女个人特征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变量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流动妇女更有可能参加过培训, 且有更强烈的培训需求;在企事业打工的流动妇女相比于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 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更高, 培训需求也更强烈;工作时间太长、没有空闲时间是多数流动妇女不想参加培训的最主要考虑因素。

三、加强流动妇女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从调查结果看, 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很低, 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导致她们在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 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主意识,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从实际需求出发, 改革和创新培训机制

针对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应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流动妇女的个人特征, 实行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参与率, 避免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再发生。具体措施如:短期的急需技能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相结合;根据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妇女对培训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培训内容, 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方式应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开课时间可采取半日制、全日制、夜校、周末班等形式, 为流动妇女参加培训或学习创造便利条件。

3.充分发挥劳务输入地在流动妇女培训中的作用

自2004年“阳光工程”实施以来, 劳务输出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技能培训活动。从流动人口的输出地看, 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力量都相对薄弱。与输出地相比, 在输入地开展流动妇女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资源丰富、易于规划和组织以及参与率更高等优势, 能使培训活动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 鼓励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发挥各自优势, 联合开展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4.重视对流动妇女开展卫生防疫、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培训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使得女性在家人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针对流动妇女不仅要开展以最快的速度为她们获得经济效益的职业技能培训, 还要加强对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基本卫生防疫、育儿知识、营养膳食、家庭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其中, 带孩子外出或与丈夫一起外出的流动妇女是培训的重点人群。

5.加强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目前, 培训项目主办方 (政府或企业) 往往是为了贯彻上级政策或完成任务而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往往忽略了对培训活动的评估工作。事实上, 加强对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是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估项目活动应该包括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等各个环节的评估。

摘要:本文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流动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所从事的工作都对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产生影响。

关键词:流动妇女,培训现状,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 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Z].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会议论文, 2008.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流动性需求论文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德清县一外来流动人口

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的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该工地位于浙江德清县城武康的南部,为城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地,工人绝大多数来自贵州、湖北、安徽等麻风病中高流行地区。

1.2 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个别深入访谈这种最常用的定性研究方式进行,访谈为半结构式开放式对话的方法,一人主持访谈,一人现场记录。访谈的主要内容有访谈对象个人基本情况、麻风病的知识来源、对麻风病的认知情况,具体的歧视麻风病的态度和行为,对于麻风病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比较接受的健康教育的形式及感兴趣的内容等。访谈坚持信息饱和原则,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麻风病认知与健康教育需求内容的详细信息的情况下结束访谈调查。资料处理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

1.3 质量控制

参照定性研究有关标准进行质量控制[3,4,5]。访谈的主要内容均经过预调查,并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善。资料的收集人经过严格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访谈的有关程序与技巧,访谈由同一主持人负责完成所有对象的访谈以防止可能产生的偏倚。访谈结束后由主持人和记录人及时进行资料核对以保证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无误。

2 结果

2.1 访谈对象人口学特征

42例接受访谈的对象中男38例,女4例;年龄19~62岁,平均41.14±9.61岁;文化:文盲6例,小学15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5例;婚姻:未婚3例,已婚39例;工种:木工21例,钢筋工10例,泥瓦工6例;电工1例,杂工3例,保勤工1例;地区:湖北11例,贵州7例,安徽10例,重庆11例,江西3例。

2.2 麻风病知识的来源情况

有近一半的工人没有听说过麻风,有不到1/4的人听老人或邻居、朋友等提起过麻风或见过麻风病人,有超过1/4的人是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大众媒介途径了解麻风病的。在所有访谈者中仅个别人曾经见到过防治机构开展了麻风病的宣传活动。

2.3 麻风病的认知情况

在听说过麻风的工人中有近一半的人知晓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也有少部分人认为麻风是家族遗传性疾病,或者是受寒及风湿的后果,个别人认为麻风是做了坏事受到神的惩罚。对于麻风病的症状,绝大多数人不清楚具体症状,知晓较多的是麻风的残疾症状,认为面手足残疾是麻风的特征,有一些人认为麻风会出现皮肤变化,表现为皮肤变黑,破溃,面部浮肿,个别人认为麻风会出现疯癫症状;对于麻风病的治疗,多数人认为应该到医院去治疗,少数人知晓可以到专门的麻风病院去治疗,个别人知道麻风病可以到皮肤病防治所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几乎没有人知道国家实行麻风病免费救治政策。对于麻风病是否可以治愈,仅有少部分人认为应该可以治好,大多数人不清楚是否可以治愈。至于麻风病治疗的药物、方式、疗程接受访谈者中很少人能够知晓。

2.4 对麻风病的歧视情况

在接受访谈的人中有小部分人认为麻风是个很晦气的疾病,接受这方面的访谈不吉利,从情感上讲不太舒服。在听说过麻风病的访谈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这个疾病很可怕。大多数的访谈者不愿意与麻风病人有密切接触或日常来往,少部分人对社会交往持无所谓的态度,几乎没有人愿意与麻风病人一起就餐。多数人对于麻风病人在社会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认为十分正常,没有人表示异议,少数人对于麻风病人的痛苦表示出同情的态度。

2.5 麻风病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

绝大多数访谈者反映因为工作比较忙碌,没有时间接受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如果在闲暇的时候或晚上休息时,可以接受麻风病的健康教育,电视这种形式受到绝大多数访谈者的欢迎,其次宣传折页与宣传画廊也被大多数工人所接受,收音机或广播这种形式也受到约1/3的工人的欢迎,有一部分人喜欢工友或医生护士聊天的形式,个别工人觉得麻风病健康讲座的形式比较容易接受。

2.6 麻风病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在时间适合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访谈者最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内容是如何进行个人防护、避免患麻风病的知识,其次麻风病是如何患病的也是大多数访谈对象感兴趣的内容。约一半以上的人想知道麻风病如何治疗及到何处进行治疗的知识。不到半数的人想了解麻风病有哪些症状,少数人对于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国家有关麻风病的政策等知识有了解的愿望。

3 讨论

国内归婵娟等曾经调查了浙江259例农村居民麻风认知情况,其中190例农村居民接受过麻风防治知识宣传,占73.36%,有72.59%的农村居民知晓麻风病的病因,61%的居民知晓麻风会出现皮肤麻木,52.90%的居民知晓麻风会出现手足残疾,74.13%的居民认为麻风病可以治愈[6]。与浙江农村居民的麻风病认知情况比较起来,本文流动人口的麻风病认知状况很不理想,有近一半的工人从来没有听说过麻风,在听说过麻风的工人中,也仅有近一半的人知晓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的人不清楚麻风具体的症状,大多数人不清楚麻风是否可以治愈,显然很难指望这些来自高中流行地区的人群能够主动地就医,自报互报麻风的可疑症状。这样一旦其中有活动性麻风病人,其造成的危害与传染程度显然很大,对于麻风病的控制目标的实现十分不利。提高这些外来流动人口的麻风病的认知水平显得十分迫切。

麻风歧视系指社会对麻风病人及其相关人员采取一种贬低、敌视、疏远、排斥等的态度和行为,这是麻风病流行的重要后果之一,也是麻风受累者疾病负担中最难以承受的部分,为系统解决麻风问题所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7]。在研究中发现,外来流动人口对于麻风病的歧视比较普遍,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这个疾病很可怕,大多数的访谈者不愿意与麻风病人有密切接触或日常来往,远高于浙江农村居民对麻风病歧视的程度[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可能与他们麻风病的科学知识缺乏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其在对麻风病无知基础上的一种盲目的恐惧,而且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流动人群对于麻风病人权益保护的意识相当漠视,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提示我们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相应的反麻风歧视干预活动很有必要。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让此类人群接受公正平等对待麻风病人的理念,如此对提高流动人口输入地的麻风病人社会康复的外部环境条件将有很深远的意义。

在调查外来流动人口麻风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发现,流动人口基本的生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有必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予以改善[9]。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对于麻风病等卫生知识的需求意识。当地社区及卫生防病机构也应该主动深入这些疾病控制的“死角”地带,主动上门送知识,送服务,实现麻风病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在具体形式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这种流动人口集中的场所,采用电教宣传配合设立固定画廊与发放宣传折页这种综合的健康教育策略比较适宜。在具体内容方面,应以麻风病的防护知识及麻风病的传染性和如何治疗等与流动人群有一定利害关系的知识为主,如此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更容易被这些外来人群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王景权,吴李梅,许亚平,等.我国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4):441-443.

[2]沈云良,许亚平,吴李梅.流动人群麻风病检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0):939-941.

[3]Dixon-Woods M,Shaw R,Agarwal S,Smith J.The problem of apprai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J].J Health Serv Res Policy,2007,12(1):42-47.

[4]费宇彤,刘建平,于河,等.报告定性研究个体访谈和焦点组访谈统一标准的介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15-118.

[5]Deborah J.Cohen and Benjamin F.Crabtree,Evaluative Criteria for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Care:Controversies and Recommendations[J].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2008,6:331-339.

[6]归婵娟,许亚平,王景权,等.浙江省农村社区居民麻风病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26(6):452-453.

[7]王景权,吴李梅,张国成,等.农村社区麻风受累者的自我歧视与外在歧视的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2):155-156.

[8]汪芳金,金刚石,王景权,等.桐乡市农村社区居民麻风病歧视的定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2):18-20.

上一篇:儿童便秘的危害及治疗下一篇:传统疝手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