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分类

2024-05-30

内容和分类(精选11篇)

内容和分类 篇1

2010年11月16日, 应用交付网络技术领导厂商Blue Coat系统公司在北京日前宣布, Blue Coat PacketShaper设备可以对网络应用和内容进行即时反应, 这就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小的IT投入领先于迅猛发展的Web。借助业界首个URL分类功能, PacketShaper设备无需更新或设置新策略, 即可提供能够即时管理最新网络应用和内容的智能控制。

“当今, 业务相关的HTTP流量正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对这类流量缺乏可见性, 使得企业无法识别业务关键应用和那些可能有害的应用, 更不必说在诸如社交网站和网络视频这类内容中进行识别了”。IDC企业通信架构和数据中心网络副总裁Cindy Borovick表示, “企业必须能够用一种细致并且可以随着新内容和应用的增多而扩展的方式明确的区分网络流量”。

借助WebPulse实现即时感知

PacketShaper现在可以利用Blue Coat WebPulse™云服务来对网络应用和内容进行实时感知和分类, Blue Coat WebPulse™云服务是一个拥有7000万用户, 并通过共享信息来提供综合网络感知的社区。此次与Blue Coat WebPulse™的融合使得PacketShaper可以将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和数以十亿计的URL分类成80个合理并且可管理的类别, 因此企业可以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体管理和策略应用。

通过WebPulse云服务, 企业可以根据四种不同的类别对每个URL进行分类, 使得对网络应用和内容的管理更精确。例如, 企业可以允许用Facebook聊天和更新状态, 但是限制Facebook游戏的带宽。

以可扩展策略应对未来的应用

通过对URL类别分类的整合, Blue Coat PacketShaper设备可以帮助企业将现有策略自动应用于新发现的内容和应用之上, 而不需要下载新的签名、改变配置或者创建新策略。例如, 当PacketShaper发现一种新的网络游戏时, 会自动将它分至游戏类, 然后按照已经设定的策略直接进行控制。

传统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域名发现应用, 这种方法显然缺乏足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来跟上网络应用和内容的迅速发展。这些解决方案需要一个IT经理为每一个新的网络游戏创造一个新策略, 尽管这个策略和已经存在的策略相同。由于缺乏为一个内容相似的群组创造和管理策略的能力, 这些解决方案变得极度占用资源, 而且当内容和应用增长时它将会变得难以管理。此外, 对于想要根据不同类别分别进行管理的企业, 这种方法并不能对类似于Facebook这种包括诸如邮件、聊天、视频和游戏等多种应用的网站进行精确的区分, 并有效地控制流量。

“和WebPulse的整合给PacketShaper带来了一种对网络内容和应用的综合的、动态的视角, 这使得企业能够保持领先”。Blue Coat系统公司大中国区产品市场经理申强表示, 这种与强力的带宽和应用控制相结合的感知是Packet Shaper设备的基础, 它使得企业能够预测关键业务的Web应用的性能, 并且可以灵活地为其它Web内容设置策略。

新设备性能超越前人两倍

通过软件升级, 新的URL分类功能可以在所有的PacketShaper设备上使用。此外, Blue Coat还发布了一款新的高性能PacketShaper设备, 它的性能是PacketShaper 10000的两倍多。新推出的PacketShaper 12000设备能够为典型的企业流量管理高达3Gbps的总吞吐量, 为现今的复杂混合应用和内容提供一个高容量的平台。

为企业提供可伸缩的报告

Blue Coat还增强了为分布式PacketShaper设备提供集中报告的平台IntelligenceCenter, 使得它能够依据URL分类提供报告。新的Blue Coat IntelligenceCenter 3为企业级报告增加了10倍的数据收集规模, 并且增加了能够提供灵活性来为网络管理员定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的角色入口控制。借助基于角色的控制, 企业可以为包括设备、区域或站点在内的特定资源提供精确的行为界定, 如查看报告、管理警报和改变拓扑结构等。

内容和分类 篇2

诗歌按内容分类

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讽喻诗等。

(一)怀古诗、咏史诗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例如: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头城

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其三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例如: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马诗 其四

唐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 其五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例如: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积雨辋川庄作

唐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清平乐·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例如:

从军行 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出 塞

唐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征 人 怨

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五)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称为思乡怀远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余 干 旅 舍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蜀道后期

唐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六)闺怨诗、宫怨诗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离别相思之情,或者少女青春寂寞、思念情人的感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例如:

闺怨

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丹阳送韦参军

唐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八)讽喻诗

讽喻诗是作者针对朝政、世态、人生,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

讽喻诗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诗经》,如《齐风》中的《南山》是讽刺齐襄公淫乱无耻的诗;《秦风》中的《黄鸟》则是控诉秦国暴君对善良人杀戮的罪恶。到唐代讽喻诗已渐成熟,许多诗篇对贵妃、权臣、贵族、官吏的腐败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谴责,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诗的思想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都是射向黑暗现实的利箭。

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蚕 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贾 生

[唐]李商隐

诗歌鉴赏之诗歌内容的分类 篇3

一、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等。

2.边塞诗思想内容归纳:

(1)反映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 。

(2)表达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的理想。

(3)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心境。

(4)抒写边思乡愁。

(5)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6)盛赞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

3.边塞诗歌鉴赏要点:

第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第二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二、赠友送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或情随景迁、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4.赠友送别诗常用的意象:

(1)春草,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多喻离恨。

(2)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好友送别的离愁别绪。

(3)水,表达送别之情。

(4)美酒,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明月、高楼、行舟。

(6)此外,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这些地名如:长亭、渡口、江边、南浦、谢亭、阳关、古道、霸陵等。

5.赠友送别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悲凄,催人泪下。但也有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者;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5.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四、咏史怀古诗

1.定义: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

2.诗人怀古咏史的两种情况: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就史论史,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借题发挥,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3.咏史诗几种常见思想感情

喟叹朝代兴亡今昔变化,感慨岁月悠忽变幻;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 当朝者、或讽谏世人;怀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之感。

4.写作方法:

(1)融情入景。(2)衬托。(3)用典。(4)讽刺。(5)对比。(6)拟人。

五、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内容和分类 篇4

关键词:施工组织,研究内容,研究分类,目标控制

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 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顺序;每一个工作过程也可采用各异的工作方法;每一种结构构件可以采用各异的加工方法;每一种材料传送可以采用各异的方式和工具;项目施工机具、各种材料堆放、临时道路设施和水管电线路布置等可以有多种布置方式;项目实施前施工准备内容方法各有不同;使用实施方法不同, 其经济效益各不相同。如何综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同工期、施工人员数量、机械标准程度、资源供给方法、构件采购方式等多种经济技术指标, 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 从多个被选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对项目施工全过程作出系统的部署, 编写实施规划和服务于项目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即施工组织设计) , 这是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 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依靠施工组织设计系统编写, 有利于综合考虑待建项目的各种实际实施情况, 综合的制订最优的项目实施方法, 制定合理项目进度计划、有效项目方法和最优施工人员组织;有利于提高待建项目在施工图纸优化方面更趋于经济效益合理化, 为设计文件的可行性和在项目施工上的适用性提供有效依据;是业主制定年度项目实施规划与建设企业编制分部分项工作步骤及前期准备工作要领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把待建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比较与经济分析、施工前线与施工管理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把众多企业与部门关系有效联系起来。

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好坏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承建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技术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承建单位的经营管理素质好坏包括竞争能力水平高低、应变技巧高低、技术开发水平高低和再生产水平高低等;承建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包括决策和计划能力高低、指挥和组织能力高低、协调和控制能力高低、激励和教育能力高低等。承建单位经营管理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素质能力好坏和水平能力高低为基础, 它是进度目标、业绩目标、质量目标和工资利益目标的实现的有利保障;然而经营管理实施又有利于大大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者要利用于施组编写、实施、过程监督和修正来体现。

具体项目实施依赖于施工组织设计来指挥统领与修正。利用施工组织设计可以有效布置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构配件及材料, 保证实施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严格执行该设计有利于创造安全工作环境和有序文明项目现场, 有利于创造较好工程丰碑, 对承建企业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执行高效管理的依据, 它拥有现场布置和技术指导的两重意义。也表现了实施工程项目年度规划与施工图纸的要求。

2 施工组织的内容

2.1 工程任务。

第一部分要将本项目概况作简要说明如下:工程简况:结构形式, 建筑总面积, 概算价格, 占地面积, 地质概况等施工实际条件:项目地点, 项目总工期, 标段分期交付计划, 项目承包方式, 业主要求, 业主实际情况, 主要构配件材料资源情况, 交通运输条件及工程开工尚需建设单位解决的主要问题。

2.2 施工总方案。包括主要实施方法,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情况;各分享进度计划和劳动人员、搅拌运输机械及布置。

2.3 施工组织技术措施。包括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及环境污染防治等各种技术措施。

2.4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在项目现场设置材料堆放场所、施工机械位置、运输设备道路、临时办公生活区域、临水临电管网、防护围墙等;综合考虑安全消防扬尘控制设施。

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是体现其设计是否合理标准, 包括劳动力消耗均衡性指标;项目工期指标;项目劳动生产率指标;项目机械化程度指标等。

上述的工作内容方面, 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是从开始到竣工的工作, 其他工作主要用于指挥施工准备方面, 能为今后施工做好各种充分准备。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内容是紧密联系一起的, 各内容之间既互相依赖又相互影响, 所以, 编制时要抓住施工方案核心问题, 也要协调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一定要涵盖三个主要方面:一图、一表、一方案。

全部项目能否按合同要求工期完成, 或者分部项目能否提前交付运营, 基本决定于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而工程进度的布置也要依赖于项目开工前各种工作:场地周边环境, 施工劳务人员、运输起重机械设备、各种资源的供给和项目的技术水平约束。另外, 项目准备工作的程度, 施工平面设置情况, 各种资源供应计划, 都要依赖于项目的进度计划的安排, 可以说项目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关键内容。

3 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

3.1 按设计阶段的不同分类。

它的编写一般是同施工图纸回执方案谋划阶段相配合。施工图纸按两个阶段设计时, 可以分为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组织设计。施工图纸按三个阶段设计时, 可以分为项目组织设计大纲;项目组织总计划和单位项目组织计划。

3.2 依据对象范围标准分类。按编制对象范围的不同: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组织设计;分部分项组织设计。

4 结论

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组织设计与分部组设计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施工组织总设计是对整个工程的总体性战略规划, 其内容和范围较为笼统;单位项目组织设计是在工程项目组织总体规划约束下, 把项目组织总体规划和现场作业打算作为编写依据, 单位组织设计是把工程项目组织整个规划内容细微化;分部分项组织设计用工程项目组织总体规划、单位项目组织设计和现场作业打算作为编写依据, 分部组织设计是把单位项目内容作业化, 它可以具体指导专业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庄淼.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 2013:13.

[2]师成仁.浅析通信工程中通信线路光缆施工组织的设计及发展[J].科学中国, 2014 (9) :92.

[3]李万忠.金山电厂火电机组烟气脱硫项目施工组织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9:18.

[4]周敏, 王成钢.综合运输中理想运力分配模型[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32-39.

[5]王耀伟, 朱昌明.浅议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 (12) :1.

企业职工档案内容与分类 篇5

第一类:履历材料1、2、3、职工登记表、简历表、履历表 简历变化补充材料 申请更改姓名材料

此类材料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登记目录,但材料排列时,将一份近期《职工履历表》放在首位。

第二类:自传材料

指职工本人所写的有关叙述经历,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自传性质的材料。

此类材料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三类:鉴定、考察、考核材料1、2、3、有组织意见的自我鉴定

职工、学生、学员、党员、团员鉴定

毕业、结业、调动、出国鉴定及其它鉴定材料 此类材料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

第四类:学历、学绩、培训和专业技术、岗位技能材料

1、学历、学绩、培训材料

(1)报考、选拔中专以上学校学生登记表、报考表、审查表、毕业生登记表(2)学习(培训结业)成绩表、记分册、学籍卡。包括“专业证书”班结业成绩登记表及证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情况登记表,全质管理基本知识成绩报告单(3)学历证明材料

2、专业技术、岗位技能材料

(1)专业技术、岗位技能申报、考核、评定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表、呈报表原件归此类,其复印件和各考核表、个人小结等材料进个人考绩档案)。

(2)聘任、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技能审批表。(晋升材料原件进此类,复印件进考绩档案)。

3、职工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影响的论文

在归类时,各种测验卷,考试卷不归档。

第四类材料按并列法顺序排列。如学历、学绩、培训为1-1;专业技术、岗位技能为2-1;创造发明、科研成果等为3-1。各小类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五类:政审材料1、2、3、4、历史问题、党籍问题审查材料 入党、入团、参军、出国政审材料

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证明材料及平反改正的决定、通知

更改职工年龄、国籍、入党、入团和参加工作时间的组织审查意见,上级批复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5、6、7、有组织审查续集的调查表、审查表 关于个人历史情况的交待材料

已经查证清楚的有关职工经历问题的检举材料、查证材料

此类材料按材料的主次排列,如批复、结论、报告、主要证明材料(证明材料按问题集中排列)、检举材料、本人检查交代或主要申诉材料。对“文革”前的冤假错案经复查改正后,原结论放在复查结论后面。对家庭社会关系情况的调查,先排直系亲属,后排旁系亲属。

第六类:党团材料1、2、3、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和转正申请报告 党员登记表、党员重新登记表 党员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缓登期满后的组织决定及有关材料

4、民主评议党员中所形成的组织意见和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查材料、退党材料

5、入团志愿书、申请书

6、团员登记表及退团材料

7、参加民主党派的申请书、登记表,批准加入民主党派的通知材料

归档时要注意的几点:

(1)尚未转正的入党志愿书由总支、支部保管,待转正后方可入档

(2)入党入团过程中由组织召开的群众座谈会和党小组、支部大会记录、预审报告、考察材料,均不归档(3)发展对象的“积极分子登记表”,批准入党通知书,一般性的入党思想汇报,一般表现材料,均不归档

(4)开除党籍、团籍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后的入党、入团志愿书仍归入此类,但需在封面上注明“XX年X月X日经XX党委(团委)批准开除出党(团)或取消预备资格”。有关处分材料,按其性质分别归入五类、八类。此类材料以先入团,后入党,再入民主党派材料分别排列,志愿书放在前面,其他材料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入党志愿书、申请书、转正报告、入民主党派材料)。

第七类:奖励材料1、2、创造发明奖励材料

正式命名授予的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团员、优秀教师等称号的审批表及事迹材料

3、立功授勋材料

4、组织上对个人的嘉奖、通报表扬材料

归档时要注意:未经正式评定或批准,未盖公章的各种先进人物事迹材料不归档

此类材料按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但每次的奖励应将组织的审批材料放在前面。

第八类:处分材料

1、刑事判决书、劳教审批材料

2、处分决定、处分报告,复查决定、复查报告、上级批复,本人检查,个人申诉,撤消处分决定和免予处分决定

3、组织上对职工个人的通报批评材料

此类材料按材料的主次排列,如批复、决定或结论报告,个人检查交代,主要申诉材料,经复查改正的材料,可将改正结论或决定报告放在前面,原结论、处分决定放在后面。

第九类:招工、调动、工资、待遇、出国、离退休材料及各种代表大会材料

1、工资材料

(1)工资级别登记表(2)调整工资审批表(3)转正定级审批表

2、招工、调动、离退休、退伍、聘用等材料

(1)招工审批表,劳动合同(包括招工登记表,知青回城登记表,子女顶替登记表和反映招工情况的行业青年登记表,留职停薪,辞职材料等)。

(2)职工调动审批表(包括商调表)。

(3)聘用干部审批表、合同书及续聘、解聘、辞退材料(4)批准入伍审查表、复员、退伍军人登记表及军衔审批表(5)离退休审批表

3、出国和出席各种代表会材料

(1)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

(2)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群众团体代表会及民主党派代表会等登记表

此类材料按并列法分小类排列,如工资1-1,招工、调动2-1,出国、代表大会3-1。各小类按材料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十类: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材料

1、有残疾的体检表,残废等级材料

2、因公受伤的有关证明材料

3、预备役登记表

4、随军家属登记表

5、非正常死亡的调查报告及遗书等

6、职工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

7、民事纠纷判决书或协议书

内容和分类 篇6

关键词:内容分析;分类标准;频率

“商务模式”从20世纪末期开始出现在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研究其理论我们会发现,分类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概念,存在于理论和概念之间,它可以对复杂的概念进行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的抽象化概念,我们必须依托分类轮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商务模式的分类研究被人们所关注。笔者在本文中基于内容分析法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自从电子商务模式理论出现后,学术界对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定义、分类和使用上,以便于反映其最佳的途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使用了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搜索的形式,集中搜索和电子商务模式有关的电子期刊,然后以内容分析法,对句子以及文献信息结构进行定量的分析,使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标准。

我们所说的内容分析法指的是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对外显的内容进行客观、定量的描述,这种方法由于较为规范而被普遍使用。笔者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深入地研究电子商务的分类模式。

二、分析电子商务模式分类内容

1.分类标准频数统计分析

笔者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检索发现其分类标准频数大小不等。其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使用得最为普遍,B2C、B2G、C2C、B2B等均是以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上述分类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的排序为B2B、B2C、C2C、B2G,以整合价值链或者以交互方式是Timmers提出的分类标准,共有11种具体商务模式,Rappa以价值链中企业所处的位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商务模式为9种,其盈利性较高,麦肯锡以市场为基础总结的买方、卖方市场、第三方市场出现的次数也很多;不仅如此,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也有其他分类模式的踪迹:Weill提出八种模式,其以原子为基础;Kaplan提出的分类基础为购买的内容和方式。从总体上看,以检索为基础的分布频率高低不等,没有单一的分类标准,多元化趋势明显,但是期刊所有的分类标准和体系均有体现,也没有任何一种标准占据明显优势,也就是说当前社会上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缺乏全面性、清晰性。

2.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类别内容

笔者在本研究中主要对分类标准中出现频率超过5次及以上的进行统计。分类编码为其基础,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标准进行编码,然后一致性计算编码得出信度检测,根据检验的标准结果发现,统计项目两个编码的相似度高于0.8,具有较高的信度,说服力较强。笔者对物种分类标准中出现较多的模式类别运用文献检索的方式进行研究。

三、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虽然我们可以对电子商务模式有关期刊的内容进行收集并深入地分析,但是研究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和局限。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笔者研究检索自中文期刊的样本有限,同时也很少对外文电子期刊进行研究。因此,未来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地检索电子商务分类模式,深入研究和其相关的外文、中文文献,在对比国外和国内在电子商务分类模式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述我们发现,当前建立的商务模式研究框架缺乏统一性,因此亟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商务模式框架,笔者在文中使用的分类类别和标准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但是标准存在一定的重叠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叠加来构建完整的分类框架,国际和国内现存的具体类别含义交集较大。因此,今后我们要全面地分析构成电子商务模式的各个要素,深度比较和分析各分类框架,以便于保障构建的分类框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电子商务模式分类,指导电子商务模式的再创新。

参考文献:

[1]柳俊,王求真,陈珲.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子商务模式定义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晨,梅姝娥.电子商务模式的多维分类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内容和分类 篇7

翻转课堂是新鲜事物,但它同时也是对相关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阐释,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革新,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就可以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教学较高级的认知目标。因此,本文以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为理论基础,针对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提出比较典型的两种设计模式。

一、翻转课堂内容分布的两种模式

布鲁姆教学目标涵盖认知、动作技能以及情感3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最为成熟。布鲁姆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为指导和评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难度从低到高的认知水平框架,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个框架被广大教师认同。我国学界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理论提出了目标教学的教学方法,布鲁姆认知目标在指导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测量学习结果中都有很大的作用。后来,安德森(L.W.Anderson)和索斯尼克(D.R.Krathwohl)组织了一支杰出的研究队伍,吸收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批判分析和反思,并于2001年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测评的分类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新的目标有了较大改变,最为鲜明的是在原来分类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维度,从知识维度和学生认知水平两个维度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有关资源,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反省知识。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学生的行为类型,包括记忆、 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两个维度都是按照认知发展水平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的。从新的分类来看,知识维度中的事实、概念、程序和反省知识,难度依次递增,认知过程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难度也在依次递增(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一般教学是按照记忆、理解、 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顺序开展,若要翻转,学习的内容分布可以有多种组合,如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翻转到课堂前,课堂侧重于认知领域的其他部分;如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翻转到课堂前,而课堂侧重于记忆、理解以及其他……任何一种翻转课堂内容分布模式,都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因此,每个翻转课堂并没有固定的内容的分布模式, 每一个模式也有自身的适用范围。本文仅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分析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式,以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研制翻转课堂设计内容时参考。

1.模式一:教学目标重点的翻转

由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来看,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类别都是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类别越高,学生认知难度就越高。因此,在翻转学习过程中,考虑到翻转学习资源是新学资源,学生个人在家又是以独立学习为主,缺少同学和老师的合作与帮助,翻转学习可以将认知领域类的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类别中的低级级别翻转到课前。若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中的评价和创造认知过程翻转到课前,易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和挫伤学习积极性。黎家厚教授也提出从教育目标分类看翻转学习,布鲁姆认知领域记忆、理解和运用属于低级思维活动,适合课前翻转,而认知领域中的分析、 评价和创造,属于高级思维活动,适合课堂教学,这种观点是很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1]

美国一位数学教师用两张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布鲁姆分类学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上的时间主要集中于记忆、理解等较为低级的认知水平,将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思维安排在学生课后活动落实。后者思维难度大,学生个人在家中又难以获得帮助,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布鲁姆高级认知目标难以落实到位。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记忆、理解等知识翻转在课前,课堂上的时间就主要集中在创造、评价、分析等高级思维上。[2](见图1)

通过识记和理解等低级思维的翻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以下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概念、过程、 方法或者内容,提供定义或者描述;学生具备辨别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意识;对概念、过程、方法或者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在信息之间建立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有关的实践知识中建立适当模型;初步理解知识是如何和其他知识形式相联系的[3]。

可见,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基本上是遵循布鲁姆的认知顺序,重心在于识记和理解。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识记和理解的任务基本完成, 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仍需要课堂教学巩固发挥。教师上课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应用、分析、评价以及创新等较高级层面,从而形成与课前不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如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小学段雪梅和丁光雄老师设计的《呼风唤雨的世纪——区分发现和发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语文》)翻转课堂,就将该课文中“发明”和“发现”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差异,翻转到了课前,由于学生已经懂得这两个概念,教师上课的重点就落脚到发明和发现的应用分析及其评价等高级认知思维层面。

这种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翻转课堂内容分布模式,课前翻转的学习资源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无论是翻转课前还是课后,教学都是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开展。 翻转课前侧重于识记与理解等低级思维,课堂上重视创新、评价、分析等高级思维,与传统课堂相比, 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重点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的低级认知水平转移到高级认知水平,认知目标顺序并未发生改变,依然是从记忆开始,到创造结束。

2.模式二:教学目标顺序的翻转

知识和技能的高级部分,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者重组,对内化和心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独自在家难以解决,不易翻转。在黎家厚教授的课件中,翻转课前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的较低层次为主, 但并不意味着课前翻转的学习资源完全排斥高级思维活动和高级知识。教学要实现布鲁姆知识类别或是认知类别的高级水平,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较多的精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学目标大部分还停留在较低级水平,评价和创造认知水平很难达到,而创新、评价等高级思维更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翻转课堂除可以按照传统教学,遵循传统教学目标顺序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打乱布鲁姆的认知目标顺序,从创造、评价等高级思维水平开始教学。 Shelley Wright在《2012年更少的教师,更多的教师, 热爱学习一文》中,就列举了在课堂教学翻转教学目标顺序的例子。[4]本文根据翻转学习课前课后内容分布的结构,对该文的例子进行了改编。课前,教师让学生根据广告或者复制品的要素设计一个假雷达,然后对照专业样品讨论自己的作品好在哪, 弊端在哪。这就把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的创造和评价放在了课前,实现了教学目标顺序的翻转。课中, 学生分组,分析雷达设计应该具备的要素,讨论之后,学生得出反差、重复、排列以及分类是设计的四大要素。然后,学生学以致用,运用设计的要素重新修订以前自己制作的假雷达。最后,学生理解设计原则,并可以纠正错误理解,学生进一步设计图形, 以便于记住设计的要素和以后运用。这个例子,就是从创造开始,到识记结束,他们已经实现了布鲁姆的整个认知目标,并且学生也学会了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见图2)。

目标顺序的翻转不仅可以运用到科学课和化学课中,而且还可以运用到英语课教学中。英语课上落实语法和表达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占用了课堂大量时间,因此,创造、评价、分析和运用等布鲁姆认知目标的高级目标,一般在英语课堂上难以落实。在现有翻转课堂知识内容分布中,有的学校尝试着将英语的识记和理解翻转到课堂前,希望课堂上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高级阶段,然而由于翻转学习时教师不在场,学生跟着视频学习语法和表达有点难度。因此,英语课如果采取翻转学习的第一种模式,容易失效。我们可以尝试将布鲁姆的认知目标的高级阶段翻转在课前,识记和理解放在课堂。本文同样改编Shelley Wright文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例子。[4]课前,教师让学生写一个英文段落,然后学生围绕分组讨论评价范本的写作标准,分组讨论的问题如下:作者在特定文本中如何表达和使用标点符号?在这些文本中有哪些相似性?范文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作者哪些方面写得好?他们写法有何不同,效果有何不同? 这样,创造、评级和分析等高级认知目标就翻转到课前。在这样的翻转学习中,教师可以不呈现视频, 只需要运用文字资料即可。这说明了翻转课堂不等同于视频,既可以有视频,也可以用传统的教学媒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范本的差异和共同性,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断句、逗号错误和分段等语法知识,从而让学生建立优秀习作的标准。学生运用所学标准返回自己写作,重新修改。同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听力或者其他语法的规则,形成图式,以便于组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教学主要落实运用、理解和记忆等认知目标的较低级阶段。通过课前课后的链接,实现了布鲁姆整个认知目标。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新等高级认知目标,并且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通过自身实践体验和创造知识。

这种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式,课前翻转的学习资源以创新和评价等高级思维为主,课堂上重视分析、理解和识记。与传统课相比,认知目标顺序发生了彻底改变,从以前的高级思维转移到低级认知思维。这种内容分布模式更加体现了翻转课堂比传统教学的更大优势,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翻转课堂内容分布的三个误区

按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时,可以根据学情和教材采取多种内容分布模式。一线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时,容易产生一些困惑,如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全部适合翻转,翻转学习内容是否按照教材原有顺序等等。本文将一线教师比较常见的误区,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给予澄清说明。

1.所有内容还是部分内容适合翻转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其他任何教学模式一样,有自身的适用范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从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图表来看,知识类别和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水平发展序列分布,课堂教学将所有知识以及学生所有的认知过程水平都翻转到课前,显然不现实。翻转学习本质上是课,除了有微型学习资源之外,还要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否则翻转学习就不是课。翻转课堂前的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必须相互补充。如果只有翻转课堂前的学生学习活动,没有翻转课堂后教师的全程指导,那么翻转课堂就变成了移动学习。因此,从课的本质上来说,翻转课堂不能承载教学所有任务,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能全部翻转。

2.遵守教材原有顺序还是打乱顺序重组

为了实现布鲁姆认知目标,教学可以组织多种方式,按照教材顺序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为了发展学习资源,突破教材的视野,翻转课堂可以尝试多种资源组合方式。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带领语文团队的主题教学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她的主题教学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不仅打破教材原有顺序,而且还打破学科分类,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主题教学中学习内容安排的组织思想,可以供翻转课堂内容设计时借鉴。我们可以根据专题,重新组织教材,设计成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如湖北省水果湖高中罗治馨老师针对小学生容易写错字,又不容易更正的情况,通过挖掘汉字本身的意义而设计的 《汉字字源识字》视频,打乱了教材顺序,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各个部首代替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罗老师还设计了与视频配套的三套难度相当的作业,适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罗老师还带领语文科研团队,设计了以语文阅读为主题的微课,既适合课堂教学,也适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3.统一学习资源还是个性化学习资源

翻转的学习内容可以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掌握学习。按照布鲁姆的认知分类,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质,对每类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水平也会表现出差异,有的学生评价能力稍微弱一点,有的学生在程序性知识学习方面能力强一点,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维度能力上会表现出差异。在常规教学时,教师难以统一步调,由于时空限制,只能统一内容进行教学,这可能就会出现可汗在《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著作中提出来的弊端,即学生学习容易存在着知识漏洞, 时间一长,就像奶酪一样,表面上比较完整,但实际是布满了小洞。日积月累,漏洞百出,就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漏洞又无法弥补。[5]而翻转课堂在面对个体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设计翻转的内容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资源,给予不同的测试题, 然后给予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起点获得发展,实现个性化掌握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家厚.翻转之旅: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与发展[Z].全国翻转课堂大会.潍坊昌乐一中,2014(12).

[2]必须学习的美国反转课堂的创新内容[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217/15/1609415_433628309.shtml.

[3]Paula Bobrowwski,Bloom’s Taxonomy_Expandingits Meaning[EB/OL].http://www.docin.com/p-433045090.html.

[4]Shelley Wright Flipping Bloom’s Taxonomy[EB/OL]2012.5.15/2013.1.9http://plpnetwork.com/2012/05/15/flippingblooms-taxonomy/.

内容和分类 篇8

一、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

室内设计是一门专业含阔面极为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对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部分:

(一) 对使用空间状况的进一步设计

就是对原建筑物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格局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处理, 在建筑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原建筑的空间尺度与比例, 对原建筑物所提供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与再划分, 使之能更加进一步的满足各空间的衔接、对比、统一等空间效果, 并同时满足各区域的使用要求。对原建筑物空间状况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结构空间:就是通过利用对结构外漏部分的观赏, 来领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美的环境;

动态空间:就是通过引导人们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周围环境, 来把人们带到一个由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

静态空间:就是通过对空间的封闭、序列的终结、室内陈设比例、色调的和谐及视线的平和的处理, 来使空间造成一种静态效果;

开敞空间:就是使室内空间无侧界面, 完全暴漏于自然之中;

封闭空间:就是利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都有很强隔离性的空间;

悬浮空间:就是对垂直方向的划分采用悬吊结构所营造的空间;

流动空间:就是把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象征性的分割而使空间保持最大限度的连续;

共享空间:就是把空间设置为含有多种的空间要素和设施, 使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挑选性;

子母空间:就是把原空间用实体限定出小空间。

(二) 对室内的装饰设计

就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把空间围护体的几个界面 (包括墙面、地面和天花等) 进行设计处理, 使之达到更加的美观与合理;

(三) 对室内的物理环境的设计

就是对室内的体感气候、采暖、通风、温湿调节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四) 对室内的陈设艺术设计

主要是对室内家具、设备、装饰织物、艺术品、灯具、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

二、内室设计的基本要求

室内设计类型包含众多, 专业的内容含扩面广, 如何通过设计协调处理好, 要求设计师必须高度的艺术修养并掌握现代科技与材料、工艺知识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设计师的室内设计要素提出几项基本要求:

(一) 空间要求

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 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二) 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 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 有助于健康, 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 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 光影要求

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 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 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 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 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 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 给人以多种感受。

(四) 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 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 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 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 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五) 陈设要素

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 均为生活必需品, 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 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 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 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 富有个性。

(六) 绿化要素

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 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综上所诉, 以上一些关点是常年来工作与实践所对室内设计的一点感悟, 在多年的室内设计经验中自身深深体会到只有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及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满足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关念。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已经逐渐成熟, 并且行业队伍也在扩大, 我们的专业设计队伍正以新的步伐快速地迈向灿烂的明天。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 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新科技等技术手段, 并且要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积极发挥人类的创作性思维, 来创造一个既符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 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内容和分类 篇9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我们教学团队在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为了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概念, 我们先引入了第一个假想的例子。

起初, 一个居群 (Population) 内的个体都很相似 (我们假设的这个物种只有一个居群) 。由于某种原因 (比如山脉的隆起或河流的阻断) , 这个居群分成了两个居群, 居群间的基因交流也逐渐完全阻断, 因此两个居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 两个谱系 (lineage, 居群的祖先———后代顺序) 建立了起来。两个谱系建立起来的直观证据是两个居群的个体获得了新的特征, 使得居群内的个体更为相似, 而居群间的个体在外形上则有了明显的差异。我们假定第一个居群的个体到第9年的时候全部都具有木质茎, 第二个居群的个体到第10年的时候所有的花瓣都变为了红色。

植物的特征, 比如花的颜色和茎的质地, 通常被称为性状 (character) 。每一个性状可以有不同的取值, 或者说状态, 称为性状状态 (character state) 。例如性状“花色”可以有“白色”和“红色”等等性状状态;“茎的质地”这个性状, 可以是“草质茎”的性状状态, 或者是“木质茎”的性状状态。

在这个例子里, 木质茎和花瓣红色, 相对于祖先居群的性状状态 (草质茎和花瓣白色) 来说, 都是衍生的 (derived) 。新的衍生的性状状态标志着新的谱系的建立, 而两个新的居群所保留的旧的老的性状状态 (白色花、草质茎、叶光滑无毛、干果和光滑种皮) 则不能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些什么, 也就是说其信息有限。

性状的衍生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上例中, 木质茎这个性状状态虽然相对于其祖先性状状态来说是衍生的, 但是, 对于那些后来产生的具有肉果和种皮具刺的类群来说, 它又是祖先性状状态了。

一个包含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的类群称为单系类群 (monophyletic group) 。我们可以通过类群的个体所共有的衍生的性状状态即共有衍征 (synapomorphy) 来判断单系类群。共有衍征是一个性状状态, 其最初出现在这个类群的祖先, 最后这个类群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个性状状态。上例中的木质茎和红色花就是两个居群各自的共有衍征。木质茎的居群又可以分化出两个新的居群, 分别具有肉果和果皮具刺的特征;同理, 红色花的居群也可以分化出具有4枚雄蕊和叶片具毛被的居群。这样, 新产生的4个居群的共有衍征分别是肉果、种皮具刺、雄蕊4和叶片具毛被。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4种植物的共有衍征, 以便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把上述过程简化成一棵分枝的树状图。同时我们只关注那些发生了改变的性状状态, 在分枝的适当位置加上短横线表示性状状态改变的先后顺序。这样就可以看出, 衍生的性状可以按照其所包括的范围, 按从大 (如木质茎或花瓣红色) 到小 (如叶片具毛或种皮具刺) 的次序安排成一个阶层系统。同时还可以得出一个直观的推论, 即植物可以被安排成一个反映其进化历史 (系统发育, phylogeny) 的分类系统。比如在上例中, 植物可以首先被分为两个大的类群, 一个具有草质茎和红色的花, 另一个具有木质茎和白色的花;前者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 一个雄蕊数目为4, 另一个叶片具毛;同理后者也可以分为具肉果和种皮具毛的两个类群。如果我们把最后出现的四个类群看成四个种, 那么具肉果和种皮具刺的我们假定其组成一个以木质茎为特征的属, 则雄蕊数目为4的种与叶片具毛的种组成以草质茎为特征的另外一个属, 这两个属合起来组成一个科 (当然这个假定的科所包括的范围很小) 。那么, 在这样理想的状态下, 我们这样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即是基于植物的系统发育, 因此能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

在这个例子里, 似乎我们就站在那里看着植物的演化,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 分类时应该怎样判断植物的演化历史呢?我们再引入第二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我们所观察的一群植物, 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3沟型的花粉;在具3沟型花粉的这些植物中, 有的花瓣是联合的;这些花瓣联合的植物当中, 又有一部分具有头状花序。这几大类植物的性状状态, 我们也可以用网状图表示这些植物之间的关系。中间用短的竖线来表示在不同植物间所发生的性状改变, 比如花粉小于3沟与3沟之间的改变, 花瓣分离与联合之间的变化, 花是否排列为头状花序等。网状图上一共是发生了3次改变, 包括花粉、花冠和花序各发生了1次改变, 所以网状图的长度是3。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也不知道这些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 所以我们可以从网状图的任何一个位置开始这些植物的进化, 有的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时间顺序甚至完全相反。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些不同的结构里, 网状图的长度完全一样, 都是3。那么对于这些植物, 什么样的网状图的结构才是正确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引入外类群 (outgroup) , 外类群是我们所研究类群的一个近缘类群) 。当一个外类群加入网状图后, 其加入点就是系统树的根 (或者说是网状图的根, 加入外类群就是为网状图置根) 。在第二个例子里, 所有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我们知道被子植物的近缘类群是裸子植物, 为简便起见, 我们只选择针叶树作为外类群。我们知道, 裸子植物没有真正的花, 因此花序和花瓣两个性状在裸子植物中都无法应用。好在裸子植物有花粉, 且我们知道它的花粉是单沟型的花粉。由于仅仅花粉这个性状可用, 所以针叶树只能以花粉沟小于3这个位置加入网状图。

如果我们继续加入新的类群和新的性状, 网状图就可以有更多的画法。有的网状图里, 花瓣发生了两次改变。而在另外的网状图里, 花瓣虽然只改变了一次, 子叶数和花粉沟则发生了两次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 没有很好的办法判断哪个网状图更好。这时, 我们可以应用简约性 (parsimony) 法则, 选择更短的网状图。虽然更短的网状图并不意味着其一定是正确的, 但它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资料来说, 却是最简单的解释。

在阅读分类学文献时, 尤其是涉及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文章, 通常对于一棵系统树, 有两个常见的评价指标, 一个是一致性指数 (consistency index) , 一个是保持性指数 (retention index) , 分别简称CI和RI。

一致性指数等于最小的改变次数除以系统树的实际长度。在第二个例子里, 最小的改变次数是4, 即花粉沟、花瓣、花序和子叶各都只改变一次。假设某个网状图的实际长度是5, 则该系统树的一致性指数CI=4/5=0.8。

保持性指数等于系统树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系统树的实际长度, 再除以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最小改变次数。计算最大长度时, 从外类群处开始, 每个性状状态都是分别出现的。假设上例的最大长度为9。那么, RI= (9-5) / (9-4) =0.8。

需要指出的是, 此处的一致性指数和保持性指数在数值上是碰巧相等, 根据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

虽然只是两个看似简单的例子, 但它们所涉及到很多的概念, 普通的药用植物学 (甚至植物学) 教材都没有收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概念, 不必死记硬背它们的定义, 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学生反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扩展,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学会在系统树上理解科的重点特征和不同科之间演化上的联系, 因此对植物分类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对阅读分子系统学文献也大有帮助。最后,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控制在25分钟到45分钟之间, 不会过份挤压别的部分的教学, 也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供同行老师在教学时参考。

摘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两个假想的例子, 生动的介绍了植物系统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和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植物分类学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打下基础。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教学

参考文献

[1]Judd, W.S., C.S.Campbell, E.A.Kellogg and P.F.Stevens, Plant Systematics:A Phylogenytic Approach.1st ed.1999.Sinauer Associates, Inc., Sunderland, Massachusetts U.S.A.

[2]刘全儒, 郭延平, 于明.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 2008.

[3]曾亮, 孙芳, 赵丽.高职高专院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8) .

[4]何志光.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兴趣教学[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

[5]石晋丽.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教学方法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内容和分类 篇1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践, 更需要与之配套的教科书做基础和后盾。教科书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工具或媒体, 用来呈现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1]。限于纸制教科书容量有限, 且修订和出版周期较长, 难以及时更新内容, 急需网络上日新月异的海量资源作为学科学习的支持和后盾。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硬件条件的普及, 中学师生也渐渐习惯于从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2], 但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应用仍然存在低效和缺乏针对性等现象, 需要教科书等权威资料的指引。

国内部分中学化学教科书渗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已经在不断深入的教改中逐渐付诸实践。尤其是高中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科书在个别章节的习题、活动中设置了与分子图形学软件、网络检索相关的开放式作业, 尝试性地引导教科书使用者从因特网上获取物质结构相关信息, 以获得不断更新的知识, 充分体现了编写者提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质结构教与学的意图[3];美国的化学教科书从栏目设置到习题呈现大多关注信息技术应用, 以《化学与社会》 (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 又译为“背景化学:将化学应用于社会”) 为例, 专门建设了配套的“在线学习中心” (http://www.mhhe.com/physsci/chemistry/cic/sss/) ,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或学习工具;教科书中提供网络习题、在线交互式插图、推荐优秀网站链接并设计相应学习活动, 教科书中渗透网络技术的其它教学活动也丰富多彩, 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上网搜索某主题的活动任务, 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 学会运用查阅资料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指导使用化学专业插件协助分子可视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习题拓展[4]。

九年级是化学启蒙教育的开端, 教师面对着对化学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学生, 需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研究进展、学习同行经验、拓宽教学思路;学生也需要通过网络这种快捷、方便的手段, 及时、大量地获取新知, 拓展学科视野。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5]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拓宽化学学习视野尤其富有特色, 专门设置“网上学”栏目, 对旧版的“网上游”栏目进行了一定改进, 为师生分章节提供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网站地址, 或提供了拓展信息的检索指南, 极大地丰富了教科书本身的外延;就数量而言, 修订版削减了部分章节的网络资源, 主要是考虑到部分资源站点的不稳定和针对性不强。

二、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网上学”栏目内容分类

1.基于关基于关键词提示的检索

一般化学教科书中虽然设置了与主题相关的拓展任务要求利用网络检索, 但往往因为师生不清楚搜索目的或使用检索词不当, 导致不能有效获取补充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如今的中学教师大多熟练网络资源检索, 而中学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应用网络技术技能, 但未必能够准确把握与指定主题相关的字眼。教科书编写者有必要对于检索任务加以提示, 引导师生清晰检索用意;或提供范例, 帮助检索者迅速达到目的。

表1 呈现了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网上学”栏目的检索任务[1], 从章节主题、搜索对象和关键词提示三个角度解构任务的背景、目的和支持。

上表1 所展现化学教科书的检索任务侧重于促进学生思考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提供的关键词只是一种范例, 而不是需要采用固定的步骤进行检索。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近况来给予相应的提示, 而学生也可以联系自身见闻开展相关的补充。

2.基于检索信息的思考和交流

如果学习中只限于获取资源, 那么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将网络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简单地复制网络文字作为作业交差, 浅层了解网站化学资源的表层信息。因此, 检索栏目的思考指引显得尤为重要。

粤教版教科书在“网上学”栏目中部分任务中要求在检索信息的基础上, 开展进一步的高阶思维活动。例如:针对空气污染变化情况做出分析;针对火灾事故报道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并写成文字材料开展交流;针对金属材料价格的调查分析决定金属价格高低的因素;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等。

3.基于官方权威网站的推荐浏览

教材里特别推荐了一些政府部门网站或行业网站作为学习参考 (如表2) , 通过这些网站可以了解化学相关的重要新闻事件、与化学相关的官方政策或法律文件, 虽然这些网站范围还比较局限, 但是具备一定权威性, 不易以讹传讹。这些网络资源呈现出非正式科学学习资源特征。学生离开校园后, 都可以利用这些政府部门、科学中心网站进行终身学习, 获取超越教材本身的知识视野, 甚至得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支持。

4.基于化学游戏网站的实践活动

教学游戏可创设出一种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富有教学意义且教学目标明确的游戏活动中得到训练或是有所发现, 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副主编钱扬义教授作为国内化学游戏开发首屈一指的专家, 在教科书编写中也融入了他的作品“化学扑克牌”——作为“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网上学”栏目内容, 与以上内容不同的是, 其为学生提供了化学游戏网址作为练习的平台。

三、基于化学教科书的网络资源应用的思考

1.化学教化学教科书配套网络资源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上学”栏目是我国化学教科书中首次开辟的网络信息资源特色的专题栏目, 试图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助力化学学习。各初高中版本的化学教科书在开发和改版时, 不妨借鉴国外教科书配套网站建设及教科书, 在融合信息技术开辟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既然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那么, 当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疑难、需要查漏补缺, 如何才能通过“网上学”这类栏目获取最全面的信息指引?

(2) 当学生对于课堂实验产生思维火花、萌发创新思路时, 如何通过配套网站获取最权威的指导?

(3) 如何通过配套网站的平台与教材编写者直接对话来表达他们对于使用教材学习的意见?

(4) 当使用教材的学校缺少足够的仪器和药品开展实验教学, 那么, 配套网站如何以视频或更先进的形式提供学生实验的示范指导?

(5) 如何在教科书中提供更新颖更实用的技术工具指引, 为学生提供用技术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实现教科书适应信息时代功能的变革?

(6) 已有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有的虽然与化学教学主题相关, 但内容艰深、专业性强, 不适合九年级学生领会甚至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有一定难度;大量资源分散在因特网上, 不成体系, 难以集中起来助力化学学习。怎样的分类导航能够真正促使化学网络资源来服务于教学实践、网络学习?

2.化学教师应对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线化学教学中的网络资源应用承担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 他们一方面要从网络资源中汲取营养、学习研究,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课标和教科书内容, 兼顾学科和教育两个层面的要求, 筛选出合适的网络资源供给学习者需求。网络资源的优劣和应用价值的发挥都依赖于化学教师的工作, 因此, 建议化学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 全面、科学理解技术对化学教与学的支持作用, 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充分反思自己的网络资源应用习惯。

(1) 自己获取网络化学资源是否高效?是否能迅速定位自己需求并检索获得相应资源?

(2) 平时获取网络资源的类型是否单一化?是否局限在应试的试题资源或开课使用的现成课件资源?

(3) 网络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化学史、生活应用案例等是否真实可信?是否能根据学科知识或实验探究加以判断?

(4) 应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是否思考资源和学科主题的真实联系和可利用性?

(5) 是否有目的地通过网络浏览国外化学信息, 并仔细思考这些信息对于自己课堂教学的利用价值?

(6) 平时是否有分类、整理、收藏化学资源网站和下载资源的习惯?

(7) 是否有过主动开发化学教学网络资源的经历?是否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8) 是否已对教学中所呈现的网络资源进行可靠性验证?是否为学生提供科学导引?

(9) 有无将网络上化学主题的游戏、虚拟实验室程序、互动动画技术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10) 有没有对学生进行调研, 以了解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化学的经历?

在化学教学中获取和应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行为、态度, 无论对于化学教育还是教育技术领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研究话题。本文提出很多问题, 权当抛砖引玉, 也作为本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的开始。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赠予最新修订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摘要:以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网上学”栏目为例, 对其中网络资源应用进行分类及分析, 并对化学教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化学教师应用“网上学”栏目提出可参考的发展性提问。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化学教学,网上学,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吕永林, 字正华.网络教材设计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 2002, (2) :47-48.

[2]王玉兰, 钱扬义.中学化学教科书配套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北京科学版和粤教版网络资源“化学网上课堂”介绍[J].化学教育, 2008, (5) :52-55.

[3]鲜华, 陈凯, 柳闽生.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12) :13-14.

[4]陈凯, 陈维维.美国化学教材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及启示——以《化学与社会》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7) :118-121.

内容和分类 篇11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成熟, 遥感影像的应用也更加丰富, 其面向对象也从政府、专业客户转向大众。在遥感技术的研究中, 对资源分布、自然灾害、区域环境等的监测和分析依附于遥感图像分类, 而遥感图像分类是进行影像信息提取的有效手段。遥感专题信息的提取方法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进, 从目视解译、自动分类、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到光谱与空间特征的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技术的常用的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主要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本文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研究。

2 遥感图像分类原理

遥感图像分类是指在特征空间中, 计算机对遥感图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和归纳, 选择相应的特征作为判据标准, 并将特征空间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子空间, 根据各地物像元的灰度值, 将其划分至各个子空间中, 以此来实现图像目标识别的工作。

3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又称训练场地法, 思想是:首先从需要研究的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 根据已知的样本求解特征参数, 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 依此来计算未知类别的样本观测值的函数值, 再按照判别准则进行所属类别的判别。

监督分类的主要步骤包括:首先, 选择训练样本区, 其中包括确定类别数, 选择各类有代表的样本, 并分析样本区的质量;其次, 选择合适的分类算法;最后, 对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估。根据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的不同, 监督分类的方法有: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分类法、平行六 (多) 面体法。

3.1 最大似然法。每一类地物数据在特征空间中都会构成特定的点群, 其一维数据或多维数据都会构成正态分布, 每种正态分布模型都有其分布特征, 利用每一类的训练区, 求出相应的均值、方差等特征参数, 并求出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以此为基础, 求出每个像元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 并将该像元归属到概率最大的类别中, 这类根据概率判别函数和贝叶斯判别规则来进行的分类称为最大似然法。此分类法的优点是:考虑特征空间中类别的形状、大小和定位, 精度高。缺点是数据计算量大, 计算时间长。

3.2 最小距离法。最小距离法的基本思想是:对遥感图像中每一类别选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统计特征量, 设法计算未知矢量x到有关类别集群之间的距离, 哪类距离它最近, 其就属于哪类。距离判别函数偏重于几何位置, 其最小距离判别有马氏距离、欧式距离、绝对值距离。此分类法的优点是原理简单, 计算速度快。缺点是精度较低。

3.3 平行六 (多) 面体法。平行六 (多) 面法又叫多级切割法, 在三维 (或更多维) 特征空间中, 在训练样区的数据中找出每个类别在特征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以一个包括该群的“盒子”作为其判别函数, 若未知矢量x落入某盒子, 则x分为此类, 否则被拒绝, 再与其它盒子比较。没有落在“盒子”任何一类中的区域被称为无类别。平行六 (多) 面体法计算简单, 与其它监督分类相比, 速度快。

3.4 监督分类的特点。监督分类的优点: (1) 可充分利用分类地区的先验知识, 有目的选择需要的分类类别。 (2) 可以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 并通过反复检验训练样本, 提高分类精度, 避免分类中的严重错误。 (3) 分类精度高。通过检查训练样本来决定训练样本是否被精确分类。 (4) 分类速度快。避免了非监督分类对光谱集群的重新归类。缺点: (1) 人为主观因素较强。 (2) 识别有限性, 仅能识别训练样本中定义的类别, 对于 (因训练者不知或因数量太少) 未被定义的类别, 其无法识别。 (3) 获取和评估训练样本耗时耗力。

4 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也称为聚类分析, 是指在没有先验类别 (训练场地) 作为样本的条件下, 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盲目”分类。它是按照灰度值向量或波谱样式在特征空间聚集的情况下划分点群或类别, 再根据像元间的相似度进行归类。其分类结果仅能区分不同类别, 而无法确定类别相关的属性。

非监督分类的过程:首先选择若干个点作为聚类的中心, 每一个中心代表一个类别, 选择初始聚类中心。其次, 按照最小距离原则将像元进行归类, 再次计算修改聚类中心, 重复进行直到满足选代条件。最后, 输出分类结果。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有:ISODATA分类和K- 均值分类法。

4.1 ISODATA分类。ISODATA分类, 可自动进行类别的“合并”和“分裂”, 它是按照某个原则选择初始聚类中心, 计算像元与初始类别中心的距离, 把该像元分配到最近的类别中, 计算修改聚类中心, 反复进行, 直到满足选代要求, 确认类别, 精度评估。

4.2 K- 均值分类。K- 均值分类法的准则是使每一聚类中, 像元到该类别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和最小。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迭代, 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 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为止。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 而不足是过分依赖初值, 容易收敛于局部极值。

4.3 非监督分类的特点。非监督分类的优点: (1) 不需要对分类区域广泛了解, 仅用一定的知识来解释分类出的集群组。 (2) 人为误差的机率降低。 (3) 通过其分类可形成小范围但光谱特征独特的集群, 其较监督分类更均质。 (4) 凡是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够被区分。非监督分类的缺点: (1) 可靠的结果需进行大量分析处理才可获取。 (2) 由于存在的“同物异谱”及“异物同谱”现象, 则集群组与类别匹配难度加大。 (3) 由于各类不同光谱受地形时间的影响, 图像间的光谱集群组无法连续, 对比难度加大。

5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监督与非监督根本区别在于监督分类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类别, 而非监督分类则无需更多的先验知识, 直接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 因此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若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小, 则监督分类效果更好, 事实上, 分类效果应以实际调查结果来检验。

6 实例分析

数据源:某一研究区, 获取其Landsat TM遥感影像, 分辨率是30米。选取训练样本:建立感兴区 (ROI) , 分类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法的kappa值为0.9589, ISODATA分类器的kappa值为0.7818, 故最大似然法精度高。

7 结论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中, 最大似然法和ISODATA法应用最广泛。实际上, 具体选择哪种分类方法取决于图像特征和应用目的, 故应综合考虑, 灵活选择分类方法, 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摘要:从遥感图像的分类的原理入手, 比较分析遥感图像分类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具体分类方法及特点, 运用某地区的遥感影像采用不同分类方法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参考文献

[1]闫琰, 董香兰, 李燕.基于ENVI的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方法比较研究[J].北京测绘, 2011 (3) :14-16.

[2]杨鑫.浅谈遥感图像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J].四川地质学报, 2008 (3) :251-254.

[3]李爽, 丁圣彦, 许叔明.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比较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 2002 (2) :70-73.

上一篇:猕猴桃产业下一篇:ARCS理论